校内与校外

2024-08-21

校内与校外(精选六篇)

校内与校外 篇1

关键词: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相结合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 特别强调高校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由于人们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不同, 其着力点不完全相同, 效果也不一样。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实践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 因而这部分教师努力使这三种教学实践有效地结合。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理论教学不应再提课堂教学实践, 而且教学管理部门和上级领导机关讲的教学实践都是有课时要求, 指的都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因而这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考虑课堂教学实践环节, 他们实施的教学实践是课堂以外的学生实践活动, 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听课, 没有参与教学活动的安排, 虽然课外实践活动搞得轰轰烈烈, 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却没有得到锻炼, 这无疑又重走课堂教学教师唱独脚戏的老路。

一、课堂教学实践是育人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实践相对于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来说, 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实践, 是实施校内教学实践和实施校外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前提, 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如果忽略了课堂教学实践环节, 就忽略了学生成长成才最主要的教学环节。

首先, 课堂教学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刘强先生主编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就学生课堂教学实践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 作者认为, 从教学理论上讲, 无论是进行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 还是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稳定的观念和素质, 都必须使接受教育的学习主体得到实践训练和亲身体验。这里既包括情感和思维的体验感受, 又包括对社会和现实的体验感受。这里强调的学习主体实践训练和亲身体验, 是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观念及素质的过程, 也就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彰显的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学生运用的是新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提升。

课堂教学实践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新境界。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教师需转变两种观念, 一是把学生看成是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 而不仅仅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二是教师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指导者, 而不仅仅是完成知识传授职责的教书匠。教师以开放的心态, 把教育教学变成平等交流和对话,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 教师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师生平等的相互交往的基础之上, 体现民主、平等、沟通、理解的新型的教与学关系, 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之间共享知识、经验、智慧和意义的过程, 变成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 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使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 与学生的内在需求直接沟通, 能真正帮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

课堂教学实践使学生迈出全面发展的新步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转变学习观念, 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向以掌握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转变, 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运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觉进行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钻研、自我培养, 克服了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 缺乏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 只会重复仿制, 不能独立创新, 记忆能力强, 判断能力差的旧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

其次, 课堂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传授教材的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 缺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独创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形成的思维习惯是深信教师课堂上讲的都是正确的, 形成了顺向思维的习惯, 不用质疑, 不用反思。所以,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起步。

许多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实践中, 反思了传统教学方法缺乏通过激疑法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缺乏通过示范性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缺乏通过实证性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缺乏通过逻辑性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缺乏通过探索性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这些教学方法不能达到创设情境, 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动机, 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 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开放性。

在比较分析和反思中, 许多教师力求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针对学生思维的局限性, 用理论讲授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 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 冲击其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 推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创造精神, 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有的教师在课堂讲授中重在讲授思想方法, 传授获得知识的手段和运用知识的本领, 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再次, 课堂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问题意识密切联系在一起, 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就容易形成问题意识, 容易发现问题。基础课教学中常常碰到的问题, 是教材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教材内容与社会联系的问题, 即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疑点问题, 还有是学生成长中的学习、就业、友谊、爱情等需要而产生的问题。由于课堂实践教学淡化了教师单向灌输的做法, 而代之以平等的沟通心态与学生更多地交流;淡化了学生以模仿、机械操作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收获更多知识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提出, 参与问题的讨论, 参与问题的研究、解决。这就有利于学生用谨慎的态度对待现有知识和现成观点, 学习中始终做到自我质疑、思疑, 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校内教学实践重在理论学习的拓展和深化

校园教学实践是课堂理论教学实践的直接延伸, 校园有丰富的理论教育和理论学习资源, 一是有博学多识的教师, 而且教师很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二是有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料, 随时能提供学习参考。三是有众多思维活跃随时随地可以切磋、交流、探讨、辩论的学习伙伴。因而, 校内教学实践重点应该放在课堂理论教学的拓展和深化。

首先, 是运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观察、分析大学生的现实道德状况和成长成才中的道德要求, 观察和分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观念和守纪守法行为。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提供更多的大学生道德生活素材, 积累感性认识材料。这些调查应是大学生开展的校园自我调查。从道德教育的层面看, 能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反思的调查内容有:大学生掌握道德知识的情况调查, 有些大学生读到毕业了还不能准确回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三德”等最基本的道德常识;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调查;大学生校园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调查;大学生恋爱观及违反恋爱道德的行为调查;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 等等。在法制教育层面值得大学生反思的调查内容有:大学生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典型案例调查;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典型表现, 等等。这些调查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 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分工深入调查, 然后将调查结果进行交流, 变成大家共同的收获。也可以个人自愿调查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开展调查。其目的都是对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状况及法制观念有感性认识, 真心体验大学生学习道德理论知识、学习法制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 从而进一步激发深化学习这些理论的热情。要拓展和深化课堂理论教学, 这样的调查实践绝对不可忽视。

在此基础上, 可采取教师讲坛、学生论坛、师生共同研究的形式深化理论学习。教师讲坛可由教师分工负责, 每位教师负责二、三个专题, 既可促进教师搞科研, 又可丰富学科教学理论知识。还可聘请校内或校外有关专家围绕课堂理论教学开展系列理论知识讲座, 对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 开阔学生眼界很有必要。教师讲坛的选题, 既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 又是学生学习的理论疑点、难点和关注的社会热点。譬如, 现代以德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八荣八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的针对性等。学生论坛可组织学生边阅读、边研讨。如关于法制知识学习论坛, 可以讨论一些案例, 也可以组织模拟法庭, 运用角色扮演、角色转换、辩论等方式, 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校外教学实践重在了解国情、民情和实施社会服务

校外教学实践活动是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情, 培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走正确成长的道路, 并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全面素质。

校外社会实践资源丰富, 社会性、现实性强, 更能体现实践教学的主旨,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高, 效果好。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 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大体有调查、参观、服务三大类。调查、参观重在了解国情、民情。如以弘扬革命传统为主题的调查、参观活动, 包括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纪念馆、访问老英雄老模范, 等等。以感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文明新村建设、文明社区建设活动, 可包括参观先进企业、建设成就展览、文明新村等等。要充分利用当地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建设成就,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教育。要充分利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 让学生目睹和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改革的辉煌成果, 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与此同时, 还可以开展实践基地建设, 紧密结合教学实践需要, 选择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进典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典型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组织有说服力的材料, 有序、有效地为整个实践教学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服务活动主要是组织学生依托专业知识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服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 实施不同服务项目,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 既提高熟练运用相关知识的技能和方法, 又增强社会责任感, 达到业务学习和思想品德双丰收。如每年各高校都派出大学生“三下乡”服务团, 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学生们根据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群众提供有关医疗、教育、法律、农业科技等咨询和义诊服务, 体现了服务农村的宗旨。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们深入农村、接触实践, 不仅了解更多的社情民意, 而且思想深处实实在在地受到了教育, 增强了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N].2005-2-7.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唐鹏.民族院校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论文浅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衔接 篇2

【摘要】:学生如果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所以,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作为承担教育改革的两个最重要的载体,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只有整合资源,实现有效衔接和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实现青少年的全面素质教育,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校外教育要社会化,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未成年人“走出校园围墙、走进社会大课堂”,自主参与校外活动,不断获得成长。创设一个大教育环境,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校外活动与学校课程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校内 校外 教育 衔接

1、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必要性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前头兵,学校教育非常重要,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实现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而言,学校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仅仅有校内的课堂教育,只学习人类的经典文化和间接经验是不够的,青少年成长需要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知识教育,但是也需要一些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需要更多的社会交往,学生的知识学习必须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内化和建构,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化必必须校内外教育相互结合,有机联系,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提升,所以校外教育的存在必不可少。只有整合校内外教育的资源,进行有效衔接,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此,中办发[2006]4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下指<意见>)中指出:“积极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要把校外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排入课程表,切实保证活动时间,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学生参 加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贯彻落实中央8号和16号文件督查情况汇报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的管理,特别是要和学校教学计划更好的衔接起来,解决“五日空”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总理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这些知识及技巧无论是只在校内还是只在校外都是学不完整的,必须两者紧密的结合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认为温家宝总理这句话是在强调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必要性。2.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要求

目前,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发展相对滞后,还不能满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怎样使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发展壮大校外教育,形成整体化的育人环境,真正实现我国的大教育。以下是我对校内外教育如何有效衔接的粗浅认识。

2.1、以校内教育为基础,发挥校外教育资源的互补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校外教育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基础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如今的校外教育不再像以前,仅仅对校内教育的补充、扩大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以往学校教育以知识为本,如今转向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课程。学校传授理念知识,校外加强实践能力,这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现地关心的环保、自然灾害、希望工程、禁毒禁赌、国家安全此类问题。不同的教育体系互相包容,形成互补的模式。我们还可以以校内的科技教育资源为载体,开展校外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比如说,小课题的研究,参加校外小论文的评比,创新大赛等。通过与 2 校外其他学生的问题讨论、意见互换、研究成果共享,能增加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及团队合作精神。学校应该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学生利用校外教育资源,科学教育的有机渗透,最大限度的吸收知识。2.2、学校、校外教育有机的结合,创设一个大教育环境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过:“要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这里环境指的是一种大教育环境,我们不但要管好三尺门里,还要管好三尺门外,为学生撑起一片蓝天,开辟一块净土。要使校内校外教育协调统一,要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校外活动与学校课程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

2.2.1、家庭教育,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不时进入孩子的视野。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抓住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辨别是非。针对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孩子鉴别能力。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很多家庭不注重对孩子进行教育,有些家长迫于生活的压力,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促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加捉襟见肘,事倍功半。

2.2.2、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多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

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剧增,留守儿童问题的层出不穷,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他们性格孤僻、内向,内心压力大。在学校多是问题学生。学校教育要多关心一下他们。不要热心应试教育,而抛弃他们。他们需要温情,需要别人的倾听。教师要都进行学生的家访工作,班主任牵头组织教师进行家访,加强校家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校外教育工作。时刻让他们感到温暖,进而使他们性格开朗。多与他们谈心,3 减轻他们心理压力,促进健康成长。

2.3、校外教育要社会化,确保学校教育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校外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外教育场所要不断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发布的活动资讯要与学校教育多沟通,确保与学校教育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供学生自主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各种形式公益性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共同参与,为校外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未成年人“走出校园围墙、走进社会大课堂”,自主参与校外活动,不断获得成长体验,使校外教育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2.4、建立机制,确保校外教育有效开展。

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校外教育活动的规章制度,才能确保校外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一是学校制定《校外教育工作制度》、《学校领导、教师校外教育责任制》、及《学生校外教育评价制度》等,调动广大教职工开展校外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建立学校、家长联系制度。学校主动与政府及社会各部门沟通,广阔开辟校外教育途径。三是建立校外教育活动评价机制。学校给每位学生建立校外教育活动档案,每次校外教育活动都要有记录,并且有家长、教师评语,然后班主任学期末再根据学生校内、校外活动情况分A、B、C、D四档进行综合评定,并将评定结果作为考核学生、评定优秀学生重要依据。

校内校外,我最FASHION 篇3

个性的包包里面要装些什么呢?学校发的便宜实用的作业本,千篇一律的中性笔,方方正正的笔袋。不,戢要让我的文具也五彩缤纷起来。

笔记本也要表达我的思想。红壳笔记本封面上又是几个太字:“xx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现在,同桌的他可别老想“欺负”我了,他再惹我,就拿这笔记本向他宣战。

晚自习闷闷不乐时,拿出“xx目当地郁闷”这个本子_二阵涂鸦,心情陡然变好:在教室里坐了一天,累呀,“饿滴神,请赐我自由吧~”,心中的呐喊让这本子来完成吧;做练习真那么难吗?这本“练喜簿”是冲喜的,练吧,喜吧。

自习课,给初中同桌发短信被班主任逮个正着,班主任拿走我的手机。“我暂时替你保管。”下晚自习时,班主任把手机还给我,“别上课发短信,看在兔子挂件的份上,把手机还给你!”

哇,兔兔挂件居然把“顽固不化”的“老古董”给迷住了。我的兔兔挂件是在叫“布布”的手工布饰品店买的。这个店里有手工缝制的兔兔手机链、胸章、鼠标垫,最让我喜欢的是偷懒枕,兔兔模样的手掌大小的小枕头。可我还是没买,原因当然是本人不敢上课如此高调地睡觉。

课间闲着没事,怎么娱乐呢?看小说一不小心要上交给“上级”,一个人听MP3也没劲。不如学点“重庆语文”,新买的《重庆语文》彩绘本收集了经典的重庆言子。娱乐也贯穿学习精神,劳逸结合。

拿出这本书,周围的同学全围了上来,“哈哈,瞥火药……丁丁猫儿……耍朋友”,“老师来了!”班主任抓起这本书看了看,“自学吧,我们确实不敢教呀!”

上课自拍被老师拉到办公室训了一顿,偷拍同桌上课瞌睡,他一天不和我说话。“纪实图片”是拿来收藏的,10年后看看自己高中的小样,感叹当年“太傻太天真”。

要照出既艺术又可爱的效果,并且可以到处SHOW的照片当然是大头贴。大头贴长久不衰的秘诀在于,大头贴演变为大头印。鞋面上、T-shirt前胸、牛仔裤后包,只要你愿意,你的“大头”都可以登场。

照完后,先叫老板叔叔把它直接传到00空间上。再把我们6个死党的大合照印在每人的T-shirt上,让这6件不寻常的T-shirt成为我们6个的班服吧。另加一内部规定班级大型活动必着。

同桌老兄约我去泡吧,我是未成年好孩子,可不去酒吧、PUB。适合我们去的bar可是很多的,去水吧喝点蓝莓奶昔,让奶味和果味留在齿间;去陶吧做一个专属自己的陶器,然后刻上自己的尊姓大名,颇有成就感;去书吧看看“买不起”的COCO杂志,在轻音乐中学习穿衣艺术。

现在新开的bar实在是太新奇了。香水吧专门给喜欢收藏香水的美眉一个秀香味的机会;耳语吧总是很安静,这样的环境最适合玩“真心话”游戏,在那个“谁”的耳边说出心里的秘密。

后弦有首歌叫《单车恋人》,我可不想学他。正座上的稳稳当当,坐在副座上的小屁股可不好受。我不坐单车改坐新式的双车,四个轮子,并排宽敞,两个方向盘,共同掌舵。坐在舒适的双车上,吹着暖暖的河风,说说我们的小秘密。

如何推动学生创业从校内走向校外 篇4

如何积极地对在校生进行创业教育从校内走向校外是学校面临的一个新的教育课题。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构建创业从校内到校外教育体系

我校提出了“一个宗旨、两个能力、三个特点”的办学方针。

“一个宗旨”即:“让学生学会生存”的办学宗旨。

“二个能力”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三个特点”:突出学生在校期间学到一技之长, 终生受用;专业相对稳定, 不存在多次择业, ;毕业后工资待遇在一千到三千元不等。

按照这个办学方针, 我们合理地把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德育活动、政治课教学等有机结合起来, 安排适当的活动, 这些活动周而复始, 每年形成一个循环, 以保证教育内容通过有效的活动来实现。在创业教育体系设计中, 我们将创业教育融进这些活动中, 不仅丰富了活动形式的内涵, 也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降低了实习材料的成本。

二、开展创业从校内走向校外的做法

我校开展创业指导主要采取三结合的方法, 即:创业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教学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

1、创业从校内走向校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创业从校内走向校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是培育学生创业能力最佳途径, 创业指导教育包含着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态度的培养, 创业知识的传授, 创业技能的训练与创业实践的积累。在创业指导教育中, 具有良好创业意识和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因此创业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有益的德育活动来培养适应形势、大胆创业、努力进取的创业精神。

2、创业指导与教学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 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创业教育。

(1) 开设了创业教育指导课, 传授创业知识。

在两个数控班级中开设了创业指导课程, 数控班级三年内实习课程达到了24周。并在全校各班级举办了创业教育指导系列讲座。通过开课, 转变了学生的就业观念, 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 普及了创业知识。

(2) 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 培养学生初步创业意识, 心理品质和能力技能, 使之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较好的独立学习、生活意志及本领, 最终形成开创型个性, 真正走向创业路。

3、创业指导与实践相结合

(1) 为加强创业基地建设, 我校先后投入800多万建设校内实训车间, 同时以实训车间为依托, 实行产教结合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 加大实训教学的比例, 在校学习期间组织学生到附近相对应机械加工厂进行参观, 短期实践实习, 在毕业前组织学生到市区天明机械、黄海机械、鹰游纺织等地实习单位进行为期3个月至半年的顶岗实践。培养学生以专业为基础的创业能力, 并实行“双证制”的教育, 把毕业实践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 有技能等级证书, 才能取得毕业证。

(2) 学校大力开展社团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活动的设计、创意, 私营与管理的创业实践中去。建议学生利用节假日打工, 注意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树立市场意识, 增强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

(3) 我校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的动手能力培养。每年、每学期都要进行专业技能大赛, 坚持开展青年自愿者活动, 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能力, 提高了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三、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效

通过全面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和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培养学生树立了敬业精神、勤业作风、乐业品质和创业意识。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 学会正确选择职业, 掌握就业的知识和技巧, 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学生们学会了正确选择职业、正确对待就业以及如何进行创业, 学会了基本的职业技能, 有了创业创新意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这是开展课题研究、开展创业指导最直接、最有效的工作成果。

摘要:本文主要对如何推动学生创业从校内走向校外在数控教学中采取“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 遵循“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原则, 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 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职工, 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从而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能力。在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理实一体、专业课程周、实习工艺卡、工种选修制等一系列的改革, 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创业体系,做法

参考文献

[1]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8, 59。

[2]中职学生实训期管理初探, 滨洲职业学院学报, 2006, 2, 53。

校内校外安全注意事项 篇5

(一)校内安全

1、在校内不互相追逐打闹,上下楼梯不要拥挤,要注意礼让靠右慢行。严禁在楼梯的扶手栏杆向下直滑或追逐奔跑。初中楼的三楼近来还发现有个别学生坐在栏杆外面突出的石墩上。

2、严禁爬高或在宿舍阳台护栏上探取东西,在做卫生时,禁止打闹,以防滑倒跌伤。

3、学习用电常识,不要用硬的物品接触电源,也不要用人体某个部位接触电源,以防触电。不要乱插、私接电源,特别是不要用湿手去插电源插头。不要用湿布擦电器开关。

4、体育课要做好准备活动,以防拉伤身体。身体有某些方面疾病的同学一定提前报告给班主任,防止在体育课或做其他剧烈运动时发生意外。同时也请体育科的各位老师,要对学生的运动安全要经常给予指导:如学生不能爬到篮球架上去,不能吊在足球架上等等。

5、住宿学生不得将贵重物品带入宿舍。不得在宿舍使用明火。不得私自接用电器电线,不能使用专用插座。

6、住宿学生在周末留宿时,不得单独外出,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后在有教师引领下才能外出,且在规定时间内必须返回学校。

7、学校目前有一些在建工程,请学生不要进入施工地,以防发生安全事故。同时,学校为了全校师生能扩大知识的视野,在饭堂和学生宿舍的周围新做了很多个用有机玻璃钢做成的宣传窗,也请我们的班主任教育学生爱惜好这些公共财物。

8、阴雨天气,学校地面的磁砖湿滑,请注意安全。

9、学生在实验室上课时,各位指导教师有责任和义务给予学生并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如药品的.安全使用,器材的使用和保管等。

10、同学们应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不浏览不健康网站,不玩网络游戏。严禁进入游戏机室、网吧、录相厅、歌舞厅,以免接触到一些坏人。

(二)校外安全

1、一个人在家时要关好门窗;对陌生人来访不要随便开门;陌生人强行闯入,要跑到窗口,大声叫喊或打110电话。

2、在集体旅游等活动中,自觉服从老师和带队人员的统一管理,不打闹、不随意离开班级或活动小组;如有身体不适等情况要及早报告老师或有关人员。

3、不要离家出走,与大人赌气出门在外,让大人操心,也避免遇上坏人。周末放学回家不要在外面玩,应先回家,如果有什么事需外出应与家长商量,让家人知道你的去向。

4、坐校车,外出旅游都要教育好我们学生一定的安全知识,注意交通安全。

(1)行人走路须走人行道,养成文明走路好习惯。

(2)横过公路时,应走人行横道线或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

(3)遇有信号灯的路段,须严格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定。

(4)在没有人行横道.人行天桥或地道的路段,横过公路应观察无来往车辆时,做到快速通过。

(5)不要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公路。

(6)严禁翻越行人护栏或其他交通隔离设施。

(7)不要嬉戏.打闹,不要在车前车后乱跑。

(8)乘车人应注意乘车安全,不要把头手伸出车外。

校内与校外 篇6

回眸校外教育历时半个世纪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了校内外合作发展所经历的三次重要变迁。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延伸,到八十年代的并举以及二十一世纪的衔接,校内外教育一同走过了一条教育变革之路。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校外教育机构的初创阶段,由于规模较小,影响范围有限,受益群体只是少数城市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1957年,《关于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几项规定》指出:“少年宫和少年之家是少年儿童的校外教育机关,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配合学校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一方面,这说明了校内外教育的依存关系,界定了校外教育功能,奠定了未来校内外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校外教育在发展初期所形成的受制于学校教育的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的教育并举”的方针,它肯定了校外教育独立存在的价值,强调共同发展,这为校外教育摆脱对学校教育的依赖提供了一个政策参考。这一政策为中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校外教育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校外教育普及、推广工作得以深入开展。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对校内外衔接提出了具体而翔实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校外教育机构的主管单位“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统筹安排校外活动,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校内外衔接的制度化建设首次被列入日程,这是校外教育体制建设的一个突破。同时,也出现另外一个问题:衔接的内容、时间安排和活动方式基本上由学校课程设置要求而定,很少考虑到学生个体需求,给所有学生提供的是没有差异的衔接服务。这种衔接方式如果落实到实践中去,校内外教育之间可能又会出现另外一种延伸和互补的关系,即“校内课程校外上;知识类课程校内上,实践类课程校外上”,如果这种衔接被形式化的内容所迷惑,则会造成周一至周五校外教育机构爆满,上演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秀”。关于校内外互补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现有政策文本对互补的规定更多地局限于资源、活动方式层面,对于两种教育机构的功能和满足教育需求方面存在的互补性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所有这些问题都指向了对校内外教育合作的理解。

从组织的角度看,合作使组织的资源交给两个或多个实体联合的新实体,并基于他们各自都不能单独完成使命的认识而行动[1]。校内外教育合作的基础在于二者在促进少年儿童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学校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人的发展的一般性和一致性;校外教育则重点考虑的是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二者之间的衔接与互补应该是建立在促进人的发展,解决人的成长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的合作,至于资源互补、课程衔接、活动方式衔接,只是途径和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合作是建立在促进青少年发展基础之上的互补性合作。按照罗尔斯的公平原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必须遵循平等原则,即保证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自由权利;其次要考虑到差异原则,让不同的教育资源可以按照个性差别的需求照顾到每个人;再次是补偿原则,给予那些处境不利的、有特殊需要的人以补偿[2]。这三个原则都涉及到了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平等的原则可以保证在接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均等,但是很难保证过程和结果的机会均等。差异性原则和补偿性原则很难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起点上,就同一个地区、同一所学校内部而言,要保持在微观教育领域的差异性和补偿性原则,实现教育过程的均衡发展,仅仅依靠学校教育自身可能无法实现,而校外教育则有了用武之地。美国的校外教育活动项目“二十一世纪社区学习中心计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该计划将社区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将社区、学校和家庭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拥有更为丰富、健康的课余生活。

对互补性资源的需求是推动组织间合作的关键[3]。校内外教育是在满足人的发展需求的差异性上,在对各自所拥有的互补性教育资源的需求上开展的一种平等性合作。对于校外教育而言,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就是要摆脱学校教育模式的束缚,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学校教育携手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维护教育公平公正,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促成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Barbara Gray.Conditions Facilitating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J].Human Relations,1985(10):911-936.

[2] 刘新成,苏尚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重意蕴及其超越性[J].教育研究,2010(5):28-33.

[3] 汪锦军.公共服务中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三种模式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10):77-80.

【康丽颖,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 苗 培

上一篇:计算机智能化管理下一篇:维护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