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肉牛产业发展对策

2024-07-28

广西肉牛产业发展对策(精选十篇)

广西肉牛产业发展对策 篇1

1 广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1.1 养殖生产情况

据统计, 2012年广西存栏牛380万头左右, 其中役用牛360万头、奶水牛6.9万头、荷斯坦奶牛1.8万头、肉牛6.5万头;出栏牛147.69万头, 牛肉产量13.86万t, 平均每头产肉93.85 kg。在出栏牛中, 绝大多数为淘汰的役用牛。据2013年上半年统计, 存栏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649个, 其中:10~49头的447个、占68.9%, 50~99头的134个、占20.6%, 100~499头的58个、占8.9%, 500~999头的7个、占1.1%, 1 000头以上3个 (金泰丰夏南牛扩繁场2 700头、广西东园黄牛场1 210头、广西桂牛农牧公司1 100头) ;肉牛总存栏量仅为4.2万头, 大多数肉牛是从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引进的杂交牛。

1.2 屠宰加工情况

目前, 广西尚没有专门的肉牛规模屠宰加工厂, 即便有小规模的肉牛屠宰加工厂, 也只是屠宰及简单的分割肉包装冷冻。

1.3 销售情况

一直以来肉牛市场供不应求, 价格稳中有升, 特别是近两年来, 价格上扬较快。目前, 活牛价格30~36元/kg, 牛肉零售价格已达到90~100元/kg, 而且还有上升趋势。

1.4 饲草料及加工情况

1) 天然草地及人工种草情况。广西草地资源较为丰富, 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650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27.5%, 为农耕地的2.48倍, 鲜草产量550~750 kg/667m2。0.33万hm2以上的连片天然草地有119片, 总面积达76.06万hm2, 其中:0.33万hm2以上连片草场8个, 分布在都安、大化、资源、忻城、马山、宁明等县;2.67万hm2以上的特大型草场2个, 即原都安县地苏乡六也村草场 (3.49万hm2) 和马山县金钗乡龙印村草场 (2.73万hm2) 。这些大型连片天然草场为大规模开发草地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广西自主研究培育出优质禾本科牧草, 即桂牧1号杂交象草, 每667 m2鲜草产量可高达8 355kg, 已在全区得到广泛推广种植。近年来, 通过实施天然草地植被恢复建设与保护项目、广西象草等草种繁育基地项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等国家、自治区级扶持项目, 极大地促进了广西人工种草的发展, 种植高产刈割型饲草、林果间套种豆科牧草、冬种黑麦草等已为广大养殖者所接受。全区人工种草面积稳步增长, 2012年末保留种草面积8.92万hm2。

2) 农作物秸秆情况。广西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秸秆资源丰富, 其中玉米约66.67万hm2、稻田约133.33万hm2、甘蔗约100.00万hm2、花生和黄豆约33.33万hm2, 其秸秆总量超过4 000万t, 是发展肉牛产业极为宝贵的饲草料资源。

3) 饲草料加工情况。近年来, 广西加大了科学利用秸秆的示范和推广工作, 每年采购及发放切草机械100多台, 各养殖场 (户) 主要通过将草料、秸秆铡短或粉碎后直接饲喂, 或进行青贮、微贮发酵后饲喂, 2012年加工利用秸秆饲料690万t。

2 制约肉牛产业发展的因素

2.1 缺乏优良肉用种牛

目前, 广西尚没有一个肉牛种牛场, 仅有的一个种公牛站存栏种公牛110头, 其中可采精公牛70头, 年产冻精67万支, 只能满足33万头母牛的配种需要。生产中可用于本交的良种公牛极少。

2.2 肉牛能繁母牛存栏少

广西地方品种牛个体小, 生长速度慢, 饲料转化率低, 生产周期长。传统的生产方式, 1头犊母牛养到性成熟需2 a, 配上种怀胎产仔需1 a, 产下的犊牛需养殖2 a才能卖, 这样, 前后共需5 a左右才产生效益。即便是养1头成年母牛, 也需要3 a左右才能产生效益。成本投入大和生产周期长, 让大多数人“望牛却步”, 养牛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快, 这是养牛数量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是近年来牛肉价格一路飙升的根源。

2.3 饲草料加工商品化滞后

广西可养牛的饲草料资源极为丰富, 但目前为止, 尚没有一家商品化、工厂化、规模化的牛用饲草料加工厂。几乎所有养牛场都是自配自用, 饲草料品种、来源、营养水平参差不齐, 就地取材有啥用啥, 可谓“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这是制约肉牛规模养殖发展的根本原因。

2.4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国家2009年开始实施肉牛良种补贴, 而广西从2012年才开始实施国家肉牛良种补贴, 按每头能繁母牛使用2支冷冻精液、每支冻精5元的标准进行补贴。项目县从2012年的33个扩大到2013年的45个, 补贴任务从2012年的10万头扩大到2013年的12万头。项目实施2 a来, 共补贴人工授精配种母牛22万头, 补贴资金220万元。在“以粮猪安天下”的大环境下, 各级政府还没真正把肉牛养殖提到议事日程, 对肉用种牛的引进和培育、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饲草料加工、肉牛产业科研、产品加工研究等方面, 还缺乏有力的政策鼓励和支持。

3 肉牛产业发展的对策

纵观各行各业的发展, 凡发展较快的产业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尤其是农业, 肉牛产业也不例外。遵循中央的指示精神, 在主要农产品供给相对富足、产品价格不断下跌、生产成本不断上扬、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 如何支持发展农产品供给相对短缺、市场需求强劲、价格不断上升的节粮型畜牧业 (特别是肉牛产业) , 加快开辟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缓解高质量肉食品的供需矛盾,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牛肉”, 这是值得各级政府思考的问题。为此, 提出以下发展肉牛产业的对策。

3.1 各县 (市、区) 制定肉牛产业发展规划

借鉴生猪养殖“想养就养、无序发展、重养轻治”, 以致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经验教训, 在广西肉牛产业发展刚起步阶段,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 明确准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 提出养殖粪污处理的设施建设标准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要求, 确保产业持续、健康, 并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3.2 支持肉牛良种场建设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 充分利用杂交优势, 是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 养殖的肉牛品种必须是内外元杂交或外二元、外三元杂交, 这样的牛生长速度快、饲草料转化率高、肉品质好。适宜广西养殖的外来优良肉牛品种主要有利木赞黄牛、西门达尔黄牛、夏洛莱黄牛、安格斯黄牛等, 可以利用这些牛互相杂交或与本地黄牛杂交生产高代杂种肉用牛。因此, 通过大力支持建设优良肉牛良种场或扩繁场, 可以解决优良肉用种牛缺乏问题, 有利于加快对本地黄牛改良的步伐。

3.3 给予养殖肉牛能繁母牛奖励

通过“造册登记、3 a内定期回访、一次性奖励”等方式, 做好服务指导工作。

1) 鼓励广大农户养殖肉牛能繁母牛。凡养殖肉牛能繁母牛5头以上者, 每头奖励1 000元。

2) 鼓励“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方式, 带动农户养殖肉牛能繁母牛。凡带动农户50户以上, 每户养殖肉牛能繁母牛3头以上者, 给予公司、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奖励10万元。

3) 鼓励养殖场或专业大户养殖肉牛能繁母牛。凡养殖肉牛能繁母牛50头者, 给予奖励5万元, 在此基础上每增加5头多奖励1万元。

3.4 给予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补助

凡养殖肉牛能繁母牛50头以上且年出栏育肥牛500头以上, 符合标准化养殖要求的, 给予一次性补助50万元。

3.5 支持饲草料加工商品化发展

广西的饲草料资源虽然十分丰富, 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饲草料资源都分布在千家万户, 收购难、运输难及与千家万户打交道难, 是制约饲草料加工商品化的主要因素。

1) 鼓励商品化肉牛饲草料加工厂建设。凡建设年产10万t以上商品饲草料加工厂的, 给予一次性补助200万元。

2) 饲草料加工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管控的饲草料生产基地。这样, 可以做到原料自给与收购相结合, 在收购发生变化时, 至少能够确保80%的原料自给, 避免受原料收购价格波动影响。

3) 饲草料加工企业尽可能不直接与千家万户签订原料收购合同。与千家万户打交道情况复杂多变, 农民法律意识不强, 随意性较大。因此, 企业可以通过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签订原料收购合同, 由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直接联系农户, 这样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4) 生产商品化肉牛配合饲料。以饲草料为基础, 精粗饲料为辅, 适当添加微量元素、复合维生素等, 科学生产符合种公牛、种母牛、育成牛、架子牛、犊牛等不同阶段营养需要的配合饲料, 从而提高肉牛生产效率。

3.6 支持肉牛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长期以来, 广西对肉牛产业的技术研究关注度不高, 在遗传育种、选种选配及繁殖、疫病防治、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及加工、育肥及屠宰加工等技术方面, 缺乏系统研究。因此, 要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 开展肉牛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为肉牛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7 大力开展科学养殖肉牛培训

内蒙古肉牛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2

2006-05-31 18:35文章来源:河北商务编辑部

文章类型:转载内容分类:新闻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内蒙古肉牛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肉牛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对其发展对策进行具体分析的过程中,科学地得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肉牛产业化的新思路。

关键词: 肉牛肉牛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发展对策

内蒙古是畜牧业大省,又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省区之一,这不仅为内蒙古肉牛业开发地区特色的肉牛产品提供了条件,也对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是肉牛业的发展一直与内蒙古畜牧业传统地位不相称,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没有实现肉牛产业化。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借鉴已有的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找出具体对策,来解决制约肉牛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内蒙古肉牛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肉牛业是内蒙古一个具有特色的产业,它既有地域上的发展优势,又有产品消费上传统的客户信誉优势。但是现在由于草场过载放牧,牲畜数量不断增加,生态平衡被破坏,给畜牧业尤其是养牛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那么,如何利用已有的优势,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来推动内蒙古肉牛业的产业化发展,是提高内蒙古肉牛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问题。

通过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底,内蒙古自治区牛的饲养头数约占全区大牲畜的66%,占全国牛饲养数量的3.03%,排在第14位。2003年末,养牛业中的良种牛,只占总头数的25.78%,改良牛占养殖总头数的56.48%,牛肉产量只占区内肉类总产量的14.75%。根据2004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和全国统计资料看,2003年,我国牛肉产量为630.4万吨,内蒙古自治区牛肉产量为24万吨,为全国产量的3.81%,排在全国第十位。从统计数据还可看出,我区牛的出栏量及牛肉的产量,均低于其他畜产品的出栏量和肉类产品的产量,作为畜牧业大省的内蒙古自治区,肉牛的养殖和牛肉产品在全国并没有走在前列。而且,伴随着内蒙古乳品业的迅速发展,肉牛的养殖和加工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如果我们将肉牛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来分析,就会发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关联性不强

内蒙古肉牛业,首先是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关联性不强。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小企业多大企业少,技术装备落后,缺乏工艺改进和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力量,普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整个过程没有形成一条安全、稳定、高质量的完整的产业链,是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因素。

(二)产品档次较低,加工综合利用率低

目前,内蒙古肉牛业产品结构是:中、低档产品占多数,高档产品稀少。主要原因是肉类在卫生标准和品质质量上达不到市场的需求,与发达地区及国外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我区高质量的肉牛品种很少,牛的品种多数为乳肉兼用型,牛肉的生产主要依靠黄牛,肉牛的比重还很小,来自奶畜的肉牛更少。中国的黄牛虽然有很多品种,如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等,且肉有清香的特色,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纤维粗,这直接导致肉牛的产肉率、牛肉品质的低下,因而不适合作为规模生产的肉牛品种,也不能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更无法满足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的需求。

另外,循环经济理论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养肉牛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饲料加工、皮革加工、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实行产业化生产,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条件。而肉类加工的综合利用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副产品原料利用率低,未能通过加工增值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

(三)环境污染严重,影响肉类质量

饲料种植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大量残留,导致肉制品难以达到高标准的要求,从而无法增加优质高效的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绿色加工食品等的有效供给量。近十年来,我国牛肉产量直线上升,但出口却未能同步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卫生标准达不到进口国的要求。

(四)行业管理混乱,企业管理低下

由于缺乏严格的行业自律和行政执法力度,私屠滥宰现象普遍。不符合卫生标准、质量低劣的肉制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给肉食品行业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再加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思路、科技创新能力差,市场营销策略以及吸引人才的激励制度不够,这都大大增加了企业开拓市场的机会成本。

(五)品牌意识淡漠,缺乏知名品牌

企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规模经济,而品牌延伸则是实现规模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好品牌,就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市场,也就不会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区没有著名的牛肉品牌,没有稳定的品质,没有特别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并参与市场竞争,那么,国内的高档牛肉市场就会被进口牛肉占领。内蒙古又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肉牛产业状况也相对落后,目前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出。若能解决产出的牛肉在规模和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其产出水平和产品结构均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那么就能形成对内蒙古肉牛产业整体发展的拉动。

二、内蒙古肉牛业的发展对策

(一)采取综合措施,推进产业化经营

以肉牛的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依托地区资源,遵循市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整合,逐步形成以肉食品加工为龙头的绿色牛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格局。对此,我们完全可借鉴科尔沁牛业肉牛产业化的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一个自由流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的建立是实现肉牛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环节,因此在加快产业化的进程中,一是要利用生产基地优势,培植产区市场;二是要利用加工优势,多元化进入市场;三是要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等多种形式占据国内市场,拓宽国际市场。

为了建立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优势,应把三大基础体系的建设作为今后肉牛产业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一是以柠条饲料和良种繁育技术为核心的资源保障体系;二是以现代加工装备和生物制药研发为基础的技术支撑体系;三是以先进的物流配送和终端、渠道建设为依托的市场营销体系。

2.加强肉牛业生产基地建设,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优势

要有计划、有选择、有特色地培育几个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促进本地区和全国肉牛业的大发展。

政府制定扶持肉牛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所提供的资金可以以入股方式,通过公司化渠道进行运作,政府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其投资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为目的,退出方式灵活多样。按照合同或订单建立关系,公司对养牛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必要的资金,农户按公司的要求和标准进行饲养和短期育肥,并按协议价卖给公司,通过公司大型

育肥牛场,进行必要的检验,积累技术材料。在做好牛肉食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同时,公司采用直接创办终端连锁店及与国内外大型超市建立稳定购销关系的方式,通过自建或利用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构建网络营销体系,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肉牛产业化是一项主业多维、经营立体的浩大工程,公司应与各界广泛合作,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或战略联盟方式加入产业链条,也可采取入股、收购、兼并或风险投资形式与企业合作,共图发展。

据调查,具有规模的肉牛加工企业多建立在肉牛带上,对牛源的控制最终将成为肉牛加工企业竞争的焦点。为了保证牛源的供给,企业应首先准备在提高自给率上下工夫,加强自身牛源基地的建设,然后全面实施“公司+农户”的计划,即公司通过提高牛的收购价格,和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把牛源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再有,企业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通过为农户提供各种支持,让农户和企业建立双赢互利的合作关系,从而建立稳定、优质、价格合理的牛源供应。最后,企业应加快实施以生物工程技术对现有肉牛进行改良的工程,以确保数量稳定和高质量的牛源供应。

3.提高牛肉质量

一是推广优良品种,进行科学繁育与饲养,根据牛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营养需要合理配置日粮,有针对性地分段育肥;二是分段出栏,提高牛的商品率;三是利用价格杠杆,鼓励生产优质产品,实行优质优价;四是重视牛肉深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增加适销对路牛肉的花样品种。

牛肉产品一般包括各种按部位分割的冷冻肉、冷却肉及小包装产品,副产品有牛皮、牛胃、牛头、牛骨等。企业可将牛肉主产品按照分割部位不同,进一步分为高档、中档、优质、普通牛肉四大系列,并根据牛的品种、育肥程度和肉的质量不同,对主要产品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另外,企业在做好主导产品的同时,可以围绕肉牛产业链条,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将冷却肉进一步发展成小包装产品,并充分利用加工过程中的碎肉,浅度开发出丁、丝、条、片出肉率高和钢丝肉糜产品利润高等适于大众消费的新产品。

4.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中国养牛业千家万户分散的饲养方式,迫切需要搞好社会化服务,因此应抓好良种繁育体系、流通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

5.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肉牛业,必须增加其科技含量

一是要改变单纯依赖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粗放经营模式,坚持走以优化结构为主、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使肉牛业生产由低投入、低质量、低水平向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方向转变;二是要重点实施“名牌战略”,开发和生产一批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优质肉牛产品,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

(二)扶持龙头企业,构建肉牛产业工业园区

内蒙古地区可以在地处肉牛主产区中心地带科尔沁草原,建设高科技肉牛产业工业园区,构建中国最大的肉牛加工基地,实现肉牛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形成高科技的肉牛产业精深加工、综合开发的链条。构建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龙头”企业和产业工业园区就像是两个发展极,在内蒙古大草原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和建设高科技肉牛产业工业园区,完全可以作为绿色产业发展极,对周围地带产生辐射影响。

(三)拓宽融资渠道,筹集发展资金

企业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方面,企业可通过签定银企合作协议等方式与银行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资金借贷关系,保证企业的资金短缺及时得到援助;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将企业的筹资结构合理化并按要求足额融资。企业如果追求快速发展目标,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不能仅仅依靠股东投资和负债,股东的资金实力有限,会限制企业的发展速度,可能导致企业失去发展的机遇。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实施融资,增强资金实力,为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奠定基础。

发展肉牛产业化具有非常良好的市场前景,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渠道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引进先进经济管理制度,改善投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形成规模效益。

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企业上市,从而为我区肉牛产业的发展募集更多的资金。

(四)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不仅要有先进的机器设备,更要求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根据人力资源开发原理,人才是所有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经济发达国家或效益好的企业归根到底依靠的是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而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是通过人才来实施的。能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开创新局面的人才,是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乃至走向国际市场而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所以企业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五)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法,发挥政策优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财政管理权限、地方经济建设、经济管理体制、资源开发、基本建设、企业及生产管理、对外贸易、税收、科技等方面,均享有不同于其它省、市的自主权。而国家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支持和处于肉牛养殖带的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给肉牛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肉牛行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如果企业在资源、技术、装备、成本、政策、体制等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并能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就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那么经营产生效益后,市场占有率将会得到大大提高,盈利能力也将呈高速增长的趋势。

(六)借鉴其他企业发展模式,吸收成功经验

通过借鉴一些企业的成功之处,可以为我区肉牛业的发展模式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解决制约我区肉牛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更好地推动肉牛产业化进程,不断地缩短与国内其它地区的差距,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和龙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3

关键词:和龙市;肉牛产业;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3-102-2

0 引言

近些年,我国牛肉产量稳中有升,据统计,2014年国内牛肉产量为689万吨,较2010年和2013年分别增加5.5%和2.4%,稳居世界第三牛肉生产大国之位,仅次于美国((1 107. 8万吨)和巴西(972. 3万吨)[1]。2014年吉林省牛肉产量为33.4万t,肉牛存栏363.8万头,比2013年增加了6.7%,出栏257.1万头,与上年相比增加了3.4%,吉林省共有规模型肉牛屠宰加工企业57户,设计年屠宰加工能力245万头。其中,有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吉林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重点企业[2]。

和龙市位于长白山山麓,具有优质牧草300多种,产草量高,可以看出和龙市的牧草资源丰富,为肉牛提供了优势性的发展。利用优势资源发展肉牛产业对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农民的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和龙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1.1 和龙市肉牛养殖现状

牛养殖头数变化动态来看,2011年到2013年肉牛养殖头数基本稳步增长,役畜的头数也不断上升。2011年到2013年肉牛养殖头数基本稳步增长,役畜的头数也不断上升。而且2012年到2013年的肉牛养殖头数的增数要比前一年的增数还要高。达到了2854头,所以总的来说和龙市的肉牛的养殖头数正在不断的进行增长,形式非常乐观。

1.2 和龙市肉牛技术和销售现状

肉牛技术养殖是肉牛产业的核心环节,所以要想肉牛产业发展,就必须注重技术方面的培养。和龙市政府特别重视肉牛养殖技术开发,开展了优良肉牛品种与延边黄牛杂交的试验,并且进行繁育工程的建设,养增加到了110191头,受胎率从86.5%增长到86.9%,并且可繁母牛的头数从191694头增加到223440头[3]。和龙市的肉牛销售情况调查表明,肉牛的出栏头数,从2000年到2010年不断上升,在2010年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峰,出栏头数竞达37282头。而从2010年到2011年的肉牛出栏头数急速下滑,2011年到2013年又缓慢上升。牛肉产量从2000年到2006年增长比较平稳,2006年到2007年牛肉产量较大幅度的增长(增长2027吨),2010年以后的牛肉产量变化与出栏头数相似。

2 “SWOT”分析和龙市肉牛产业发展

2.1 优势(S)

2.1.1 地理、气候优势和优良品种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境内海拔一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86座,西部的甑峰山为最高峰,其海拔高达1676.6米。和龙市大陆性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5.6℃,极端最高气温36.2℃,极端最低气温-31.5℃,年平均降水量573.6毫米。延边黄牛与世界知名的日本和牛、韩国韩牛系出同源,已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实施重点保护[4]。2014年,和龙市举办了“百年县庆”第一届延边黄牛选美比赛,大力宣传了黄牛品牌,扩大了养殖规模,不仅要使黄牛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也要把黄牛打造成和龙走出山门的“牛”势品牌。

2.2 劣势(W)

2.2.1 生产水平较低、产业链中断

多数的养殖户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使得饲料配置的不合理,没有充分的利用好饲料资源,浪费了良好的饲料资源;肉牛的疫病没有防御到位;缺乏高级的管理者。育肥技术也没有达到标准。缺乏高级的管理者,生产比较混乱,导致了生产水平较低、养殖的成本增加,大大的增加了养殖的风险。

由于和龙市的肉牛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部门之间联系不够密切,没有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就会使生产、加工和销售部门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而且各方的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或者滞后,这样就会损害一方的利益。其次,养殖户对网络的利用率很低,不能有效利用网络知识获取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生产盲目性很大。

2.3 机遇(O)

2.3.1 政府优惠政策、国家边境经济合作区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享受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特别是《长吉图规划纲要》有赋予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先行先试”的权限[5]。和龙市归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国家的发展战略给和龙市带来了许多的产业优化契机。除了国家对于延边州的优惠政策之外,自己的本省针对延边地区也实施了优惠政策,将和龙市作为延边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一,计划通过全方位扩大开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5]。

和龙边境经济合作区拟设在和龙市南坪镇,规划面积4. 06平方公里,核心区0. 76平方公里,即:进口资源转化区商贸物流保税区、旅游服务养生区和进口资源转化区[6]。

2.4 威胁(T)

由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近年饲料的价格居高不下,而且由于外出打工收入较高,劳动力缺乏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而牛肉价格保持稳定,结果利润空间越来越少,给和龙市的肉牛产业带来严重的威胁。2014年,每头基础母牛平均收益3350元、育肥牛平均收益2300元左右,而农村劳动力的平均价格己达100元/日,饲养能繁母牛15头以上或育肥牛25头以上才能与打工收益相当,导致小规模肉牛养殖户逐步退出[7]。

3 和龙市肉牛产业发展对策

3.1 提高养殖户的生产技术水平

依托延边大学,培养畜牧专业大学生,鼓励大学生回家乡创业。同时加强对养殖户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在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可委托延边大学立项研究。脱离传统的落后的肉牛养殖方法,实现科学养殖,提高养殖效益。

3.2 建立肉牛养殖的信息平台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肉牛养殖龙头企业、个体户及规模化屠宰加工企业联合建立一个优质肉牛养殖综合信息平台。信息平台的建设,对于传播和交流养殖技术、稳定肉牛价格及对肉牛产品的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行业进步和产业进一步升级起到积极作用。并且利用政府的作用,让政府对产业进行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3.3 推进肉牛养殖的产业化经营

肉牛的养殖产业是一个对劳动力要求不高,但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利润相对较小的一种产业。因此,规模养殖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有效途径。东北地区肉牛养殖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饲养为主主[8],它不利于打出产品的优质品牌,而且农民的养殖收入较低。为了打出地方特色品牌及提高经济效益,应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介入和零散的养殖户成立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经营。企业和合作社与加工企业及销售企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样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肉牛品质,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1] 曹兵海.2011年度肉牛耗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BE/OL].[2015-03-16].

[2] 冯凯,滕佳敏,文美英.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建议[J].肉牛工业,2015(2):47-50.

[3] 2013年和龙市农网《关于肉牛产业养殖的概况》.

[4]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二五”规划》的通知[C].饲料广角,2012年1月:1-6.

[5]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国家对于延边州具体政策的阐述[R].

[6] 崔成国.和龙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7] 鲁俊.关于当前吉林省母牛生产形势的调研报告[R].吉林畜牧兽医,2011(4):7-9.

穆棱市肉牛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4

1 穆棱市肉牛产业的现状

2005年穆棱市领导就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怎样抓养牛都不过分, 怎样抓养牛都不越位”的思想导向。强化职责, 各单位要层层抓好落实, 签订责任状, 实行责任追究, 强化考核, 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以牛论政绩、靠牛评先进的氛围, 举全市之力, 尽快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畜牧局更是把肉牛产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出版《金牛快讯》、举办科技培训班、举办科技大集、启动“金牛富民”宣传车等不同方式, 下村入户宣传养牛政策, 科技人员还与育肥牛养殖户结对子, 签订科技服务承包合同, 畜牧局科技人员向育肥牛养殖户做出“零风险”承诺, 科技人员为养牛户制定技术路线, 并负责解决育肥牛养殖过程中的全部技术问题。在穆棱市市政府的鼓励带动下, 其他政府部门及各级乡镇政府养牛气势空前高涨, 纷纷出台对养牛户优惠政策及奖励制度。

1.1 加大养牛重视力度

各级乡镇政府把肉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 实施农村工作重点由种植业向养牛业的战略转移, 并且把肉牛产业作为各乡镇、各单位的重要考核内容, 积极带头抓牛、养牛。磨刀石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金牛富民”工程, 认真调研、真抓实干、屡出奇招, 使磨刀石镇育肥牛养殖从无到有、由弱到强, 稳步发展。共和乡党委、政府把肉牛主导产业作为全乡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 多方捕捉信息, 提供优质服务, 并采取以诚相待, 以情感人, 以优质服务取信于人的办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最终使南韩客商曹正戍落户到共和小区。兴源镇按照穆棱市市委三届三次全会和穆棱市农村既肉牛产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 以向皓月集团提供优质育肥牛为重点, 全力推进主辅换位, 强力推进了“金牛富民”工程。

1.2 加大养牛扶持力度

各乡镇也纷纷制定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兴源镇对于资金周转困难的养牛户, 积极与信用社协调, 发放养牛贷款1 03万元, 分2 a期还款。对持有养牛办有关手续的育肥牛养殖户动力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另外对于市直单位包扶的村屯, 优惠政策重点向大户倾斜, 树典型、带全体。穆棱镇、磨刀石镇、共和乡等也相继出台了贷款、用电等扶持政策。穆棱市林业局为20头以上养牛户解决1~2 hm2饲料地。武装部、检察院、城建处、国税局、环保局、水产局、科技与信息产业局等单位纷纷投入资金和建材发展肉牛产业。全年出台资金奖励政策的单位达到20个, 占全市包村联户单位的25%;制定包扶方案, 下村帮扶的单位达到75个, 占全市包村联户单位的91.5%。包扶单位共为养牛户协调贷款129万元, 投入资金3.6万元, 购买揉碎机5台、水泥15 t、科技光碟50本, 折合现金1.9万元, 累计投入5.5万元。

1.3 加大养牛奖励力度

穆棱市规定每向皓月集团交1头育肥牛奖励105元, 下城子、马桥河、河西、共和、兴源等乡镇每头奖励50元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司法局、水务局、信访办分别制定出台奖励政策, 对所包村向皓月集团交售育肥牛户, 每头奖励200元;市委办、组织部、民政局, 每头奖励100元;政府办、政法委、审计局等8个单位每头奖励50元;纪检办等6个单位每头奖励30元。

1.4 推出了链条式贷款新模式

2009年穆棱市在黑龙江省率先启动“公司+信贷+农户+担保+保险”链条式贷款新模式。这种贷款新模式由政府成立的专业担保公司向金融机构注入担保基金, 作为养殖户贷款的担保金, 以此撬动金融机构根据担保资金放大3倍足额发放贷款, 养殖户则要用专项贷款购进的新牛向担保公司进行反担保, 并参加肉牛养殖保险, 一旦出现意外, 保险赔偿金将直接汇入担保公司账户。此外, 养殖户还将与皓月集团签订肉牛收购合同解决销路, 在这一过程中, 公安部门将对养殖户进行全程监管和保护, 从而将各方风险降到最低。

2 穆棱市肉牛产业发展对策

2.1 抓住春季有利时机, 做好空栏补栏工作

各乡镇要按照穆棱市政府年初下达的肉牛育肥任务的目标, 逐级落实到各肉牛育肥场, 要求各育肥场排好进出栏时间表, 有计划地做好补栏工作。年初气候适宜季节, 是肉牛补栏最佳时期, 各地要抓住有利时机, 落实各育肥场补栏进度。

2.2 大力推行种草养畜, 推广青贮饲料技术

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组织和引导农户特别是肉牛育肥场种植青饲玉米、苜蓿等优良牧草品种。落实牧草种植面积, 推广种植新技术, 合理解决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合理构成, 提高蛋白质含量高的牧草比例。同时, 大力推广青饲玉米的种植, 广泛开展以青贮玉米为主要原料的青贮料。完善青贮技术, 减少青贮损失。做好秋季饲草 (玉米秸秆、稻草等) 的储备工作。

2.3 加快品种改良速度, 壮大可繁母牛群体

到目前为止, 穆棱市还没有形成自己优良品种的繁育体系以及繁育基地, 其结果会导致未来穆棱地区肉牛生产链条的脱节。因此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可繁母牛的扩充, 制定地方扶持政策。再有要加大市政府可繁母牛扶持力度, 调动广大农户饲养可繁母牛的积极性, 把肉牛产业基础打牢夯实。在基地发展上, 可繁母牛要走小规模、大群体, 千家万户养的路子, 同时要发展母牛群, 建立母牛档案, 优化本地母牛群。

2.4 构建市场交易平台, 迅速完成肉牛加工企业建设

皓月集团落户穆棱市, 总投资为5亿元, 年可加工肉牛20万t, 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 带动起30万农民养牛。对穆棱市肉牛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强力拉动作用, 对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5 加强防疫体系的建立, 确保肉牛生产的健康发展

建立完善的防疫体系, 对突发的传染性疾病进行快速诊断, 及时采取防御方案, 养殖户的损失将降到最低值。

2.6 粪便合理化处理, 推广有机肥生产

广西肉牛产业发展对策 篇5

我国南方地区有诸多自然资源优势,有利于本地区肉牛经济的发展。第一,南方地区地域辽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水、热资源丰富,有跨越热带和亚热带两个气候带,十分适宜作物生长,生物体生产值高,复种指数比温带高1倍左右,单位面积作物产量远高于干旱、半干旱的北方地区。第二,拥有大量可供利用的天然草地(草山、草坡、草洲)和大面积可用于发展冬季牧草的耕地。第三,拥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第四,拥有相当规模的牛群群体。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南方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仅占全国耕地面积42.9%的南方种植业已难以容纳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寻求新的就业岗位,这为南方地区肉牛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巨大的市场需求

南方地区肉牛经济的发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肉类食品的来源主要依赖于养猪业,牛肉消费量低。南方地区人口众多,消费市场潜力大,仅人均消费牛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就能将形成近120亿元的消费市场(牛肉价格按每千克26元计),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有利于促进南方地区肉牛经济的发展。

具有产业发展基础

通过30多年,特别是近10多年的发展,南方地区肉牛经济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人工种草得到大面积推广,黑麦草、紫花苜蓿、高丹草、墨西哥玉米等优质牧草在南方均有大面积种植。经过长期以来对地方牛品种培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牛品种,其中地方黄牛品种达30个(全国54个)、水牛22个(全国24 个)、牦牛4个(全国11个),这些地方品种牛拥有诸多的优良基因,用于肉用开发的潜力较大。

近年来,通过国家一系列良种工程项目的实施,南方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得到健全发展,地方牛的杂交改良取得了较大成效。2008年,南方地区共生产牛冻精1007万份,是2002年的2.3倍。

多年来,我国相关科研机构针对南方特殊的条件对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肉牛饲养管理技术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水牛的开发利用技术方面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

由于南方地区拥有技术、资金和市场等优势,皮革和肉制品加工业较发达,这些产业对肉牛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肉牛经济的发展

当前的经济形势给很多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却为南方地区肉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南方地区很多省份(如湖北、四川、江西等)是劳务输出大省,仅江西2008年就有

688万农民工分布在全国各地。截至今年1月,共有逾330万农民工返乡。到2月底,约有258万人返程,选择留下的农民工达 72万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21.8%,约占农民工总数的10.5%。他们开始在家乡寻求发展自己的事业,其中不乏拥有一定市场和资金的人士,同时很多在其他行业的成功人士也在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收益相对稳定、疾病防控相对容易的肉牛生产对这些人有极大的吸引力。这部分人拥有市场和资金两大优势,容易形成地方肉牛产业“龙头”,带动肉牛经济发展。

对策与措施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针对我国南方肉牛产业当前存在的不足,政府部门应通过项目建设和财政补贴等方式加大对肉牛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优质牧草的选育与推广、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母牛群的保护,实施良种补贴和母牛饲养补贴;参照粮食补贴,对种植饲草饲料进行补贴,扶持养殖户发展种草养牛;将肉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列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实施范围,提高肉牛养殖标准化水平;督促相关单位和部门,切实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解决肉牛生产中存在的用水、用电、用地问题。

加强对地方牛品种的开发利用 针对地方牛的肉品质和特点(如嫩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制订品种改良方案;对地方牛进行系统的改良和选育,培育有区域特色的地方肉牛品种。同时注重加强南方地区的水牛资源。

提升草业发展水平加强区域内草业建设水平,发展优质高产的牧草生产;加快草地资源综合开发,提高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比率,增加优质牧草总量,加大优良饲草品种的推广力度;合理利用南方有效的光热资源,推广冬季闲田种草;鼓励青贮等深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饲草及秸秆利用率。

加强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加强对母牛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优质肉牛生长及育肥各阶段饲料配制和牧草供应技术的研究,提高肉牛养殖技术水平和经济收益;深入开展牛肉加工技术研究,提升有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基础畜牧兽医站等各级技术支撑单位的作用。加强技术示范和培训工作,同时通过协会运作、项目合作、技术引进等方式,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力量参与相关技术服务。

提高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培植“龙头”企业,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各类健康养殖模式的发展,提高肉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引导养殖户集中建立养殖小区或联合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饲养管理和经营销售;扶持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增强品牌意识,增加产品附加值。

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6

1 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1.1 已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和区域布局

2011年全市黄牛存栏达198万头,其中能繁殖母牛98万头,分别比2006年增长27.7%和32.0%;2011年末出栏肉牛68万头,牛肉产量10万t,占全市肉类总产量的20.0%。据测算,2011年,全市农牧民人均肉牛养殖纯收入达805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1.1%。通辽市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优质肉牛生产基地。科左后旗、科左中旗、扎鲁特旗被列为东北肉牛带重点旗。科尔沁区、开鲁县等育肥牛生产颇具规模。

1.2 具有较为突出的品种技术优势

通辽市培育的“中国西门塔尔牛”作为国内6大肉牛品种之一,已成为东北肉牛区的主导品种。通辽市作为中国西门塔尔牛的核心区,具有年产120万支西门塔尔牛良种冻精、2 049个改良站点、2 500名改良员、年冷配母牛50万头的良种繁育体系和生产能力。

1.3 探索出符合通辽市实际的规模化养牛模式

一是半农半牧区、农区“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大群体,整村推进”专业村模式,走种养结合、为养而种、建设养畜的路子,养殖的规模、质量、效益都比较高。全市现有养牛专业村382个,专业村基础母牛饲养量12万头。二是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养牛场模式。全市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育肥牛场159个,年出栏优质育肥牛近10万头。三是“以多户为单位,建设养殖小区,联户推进”小区养牛模式。全市2011年已扶持建设养牛小区56个,入驻养牛户超过600户。四是牧区生态家庭牧场,主要分布在扎鲁特旗北部3个牧区乡镇、库伦额勒顺、茫汗等地。

1.4 已具备一定的屠宰加工能力和市场品牌

以科尔沁牛业为主的5家肉牛加工企业,年屠宰能力30万头。科尔沁牛业为全国驰名商标,科尔沁区绿丰牛肉,左中东蒙肉牛草原牛老汉、扎旗罕山肉业等产品销往全国十几家大城市,远销欧盟、约旦、阿联酋等清真国家和地区,通辽肥牛直供港澳[1]。

2 肉牛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资金不足

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金融信贷门槛高、程序繁、额度小、用款周期短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导致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肉牛养殖扩大再生产资金不足;二是政府扶持下的基础建设已基本完善,但由于没有购牛贷款而造成空棚现象。

2.2 规模养殖标准化水平参差不齐

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其目的是实现畜禽标准化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畜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在通辽市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中,暴露出了一些规模养殖场(小区)选址不当,建设不规范,管理不科学,缺乏配套的粪污综合处理设施,与周围环境不和谐等问题。

2.3 饲草料基地建设滞后,饲草料储备不足

通辽市具备灌溉条件的稳产高产的饲草料基地少,人工饲草生产能力弱;虽然有丰富的秸秆资源,但由于地区不平衡、秸秆加工调制技术落后、利用率低等导致牧区、半牧区饲草储备不足,目前通辽市农作物秸秆过腹转化率不足60%[2]。

2.4 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

目前通辽市多数龙头企业还处在自身积累的发展阶段,受自身实力等因素影响,与养殖户的联系处于一种较为松散状态,在出现市场波动和其他风险时,难以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牧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企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尚存在一定困难。

3 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策

3.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政府扶持资金和银信部门贷款,用于肉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养殖基地。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争取大财团、大企业注资通辽市肉牛养殖场,推动肉牛产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的提高。

3.2 大力发展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积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促进散养户规模化生产;对专业户和大型养殖场“强制”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3 强化饲草料基地建设

坚持保护、建设和利用并重,处理好草原生态、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的关系,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青贮饲料和优质牧草基地建设,加大秸秆转化力度,深度开发秸秆资源,推广秸秆“三化两贮”技术,提高秸秆转化率。

3.4 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扶持现有和在建龙头加工企业做强做大,有效增强其带动和增值作用。扶持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辽谷润肉业有限公司、通辽绿丰肉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现有肉牛屠宰加工企业,使其小的做大、大的做强、强的做优;通过引进和培育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加强肉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3,4]。

参考文献

[1]楚秋娟.通辽市肉牛产业链发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2]戴广宇,王景山,满都拉,等.通辽市母牛繁殖成活率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牛业科学,2011,37(5):73-77.

[3]王成强.转变养殖方式促进岷县肉牛产业发展[J].中国牛业科学,2012(3):65-67.

西畴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措施 篇7

1 西畴县基本情况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隶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介于北纬23°05′~23°37′, 东经104°22′~104°58′, 北回归线横贯县境。境内最高海拔1 962.9 m, 最低海拔667.9 m, 山高谷深、重峦叠嶂。全县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光照充足, 气候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5.9℃。全县总国土面积1 506 km2, 喀斯特地貌面积1 135 km2, 占全县总国土面积的75.4%。全县草原资源丰富, 草原总面积47.59万亩, 其中:热性灌草丛类38.66万亩, 热性草丛类8.93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37.12万亩, 多年生人工草地面积2.52万亩。

2 肉牛产业发展的现状

肉牛产业是西畴县发展农村经济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 也是云南省六大名牛———文山牛的一个主要产区。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和市场拉动得到较快发展, 呈现出肉牛存栏、出栏量不断增大, 个体产肉率稳步提高, 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的良好态势, 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西畴县承接东部产业资本向西部梯度转移的优势产业以及推进“三农”大规划建设的重点建设项目。2013年, 全县肉牛存栏8.011万头, 出栏肉牛3.98万头, 比2012年分别增长6.9%和16%。其中:黄牛存栏5.13头, 水牛2.88头, 分别占存栏总数的64%和36%;实现牛产值72 530万元, 外销昆明、华南沿海等市场的肉牛24 005头, 占出栏数的57.1%。农户养牛纯收入8 570万元, 户均养牛纯收入0.2万元。

3 全县肉牛发展的优势

3.1 气候条件优势, 西畴县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光照充足, 冬无严寒, 夏无酷热, 年平均气温15.9℃, 年日照时数1 500~1 600 h, 年降雨量1 100~1 600 mm, 相对湿度82%, 年平均有霜期仅9.7 d, 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 是动物繁育生长的最佳区域。

3.2 生态环境优势, 西畴县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多样、生态良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 现代工矿企业数量极少, 全县土壤、空气、水质均达到国家良好标准之上, 是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的较好生产基地。随着人们对食品健康、绿色、营养和安全需求的不断升级, 西畴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成为生产高档牛肉重要区域。

3.3 丰富的饲料资源。一是天然草场面积大, 鲜草产量高, 全县有可利用草原面积22.23万亩, 年可产鲜草12万t;二是农作物秸秆产量多, 据初步测算, 全县年可产各类农作物秸秆157.72万t, 其中稻草秸秆16.22万t、包谷秸秆28.61万t、其他农作物秸秆112.89万t;三是甘蔗蔗梢产量多, 从2012年开始, 县委、政府决定在全县大力发展甘蔗生产, 全县目前已发展甘蔗面积4.8万亩, 可产蔗稍4.8万t, 预计至2015年, 全县甘蔗种植达10万亩, 蔗稍产量可达10万t;四是人工种草面积大, 牧草产量高, 近年来, 通过引进优质牧草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建设示范带动, 群众种植牧草的积极性高涨, 截止目前, 全县累计种植多年生牧草2.8万亩, 保留2.3万亩, 一年生牧草3年内平均年种植0.2万亩, 年产鲜草47万t。全县天然牧草产量、种植牧草产量、各类农作物产量合计达226.72万t。这些饲草饲料和农作物秸秆大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通过开发加工后将为大规模发展肉牛养殖提供充足的优质饲料。3.4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近年以来,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牛产业的发展, 于年初组成了由政协副主席任组长的牛产业调研组对全县牛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 充分掌握全县牛产业的实际。并多次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成党政考察组外出至山东、广州、昆明、曲靖等省内外肉牛养殖先进地区和企业考察学习, 不断借鉴牛产业发展和养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以助推西畴县牛产业的发展。同时, 积极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 对全县牛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

3.5 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作保证。西畴县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健全, 全县共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8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8人, 中级职称的28人。有一批思想稳定、作风扎实、具有相应基础知识的职工队伍, 这些科技人员和职工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知识和工作经验, 为发展肉牛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 与省、州技术推广部门、高等院校以及部分实力较强的畜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

3.6 动物疫病防控好, 养殖风险低。在动物防疫工作上,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明确责任、依法防治、提高服务等一系列措施, 全面落实“五强制、两强化”措施, 保障草食畜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大牲畜两防免疫。每年春秋两防免疫抗体合格率要求达到70%以上, 牛疫病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二是切实加大动物疫病监测。每年开展牛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 及时掌控动物疫病的最新情况, 提高了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

3.7 肉牛品种资源优势。文山牛 (高峰黄牛) 是云南省的六大名牛之一, 具有耐高温高湿、耐粗饲、抗蜱力强、繁殖性能好、皮薄骨细、大理石花纹好、牛肉风味纯正独特等优点, 在国内享有一定知名度, 广受赞誉, 可以作为一个高档肉牛品种进行产业化开发, 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畜牧业资源, 是新形势下推动畜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增长点。

4 全县肉牛发展存在问题

4.1 肉牛发展方式仍然较为落后

全县肉牛产业生产方式的“小农”特征还较明显, 小规模低水平的散养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目前, 全县养牛3~9头养牛户达3 587户, 存栏10头以上的只有33户;存栏3~9头占养牛总户数的98.5%, 存栏牛39 375头, 占全县存栏总数的94%。小户散养方式所固有的粗放生产方式, 影响了肉牛产业, 有资源特色, 无生产规模;有产品优势, 无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较突出, 没有形成具有区域性核心优势产业。近年来, 随着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 农村许多群众退出了种养业, 造成大量的耕地被放荒, 天然草场闲置、农作物秸秆被大量焚烧等现象, 而且能繁母牛存栏下降明显, 影响了肉牛产业的持续发展的后劲。

4.2 科技转化应用能力滞后

近年来, 西畴县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明显加快, 生产结构逐步调整优化, 科学养畜技术不断推广应用, 畜牧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但与现代产业发展升级要求相比仍较滞后, 尤其是市场发展前景好的肉牛产业科技转化应用能力滞后于产业升级的需求更为突出, 迫切需要围绕肉牛品种改良、养殖过程中饲料资源产业化开发与安全高效利用、健康养殖过程控制、养殖废弃物减排与资源化利用、质量安全控制、疫病防控、养殖设施设备推广和应用等关键环节, 加大引进优良品种和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力度, 为现代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3 物流发展滞后制约产业发展

近年来, 西畴县在肉牛产业发展中, 建设了西洒镇、兴街镇、蚌谷乡、董马乡、鸡街乡5个乡镇牲畜交易市场, 初步建立以农村牲畜交易市场为基础, 外地客商到场收购的物流体系雏形, 对生产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现有的基础条件、流通方式等方面与产业发展要求相比严重滞后。以牲畜集贸市场为肉牛商流与物流主要载体的初步市场流通体系, 不仅大多数物流主体组织规模较小、实力弱, 从事小规模、孤立的物流活动, 对生产的影响作用弱, 而且没有形成产品市场的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发布等基本功能, 产品市场价格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制约现代肉牛产业发展。

4.4 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制约产业质量的提升

西畴县发展肉牛产业虽然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资源优势、良好的群众基础, 但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引导不力, 扶持不够, 以致龙头企业发展严重滞后, 全县至今仍缺乏具有较强的内联农户、外联市场, 能引导生产、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致使全县肉牛产业的规模化养殖、组织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仍处在较低水平, 与养殖生产相配套的产前、产后环节十分薄弱, 使千家万户分散的养殖户进入大市场缺乏稳定的支撑载体, 制约产业素质提升。

5 对策措施

5.1 发展思路

突出发展重点, 促进产业升级。一是加强肉牛品种改良。二是打造地方品牌。依托龙头企业, 联合科研机构, 通过西门塔尔牛、云岭牛精液与本地黄牛杂交, 形成有西畴特色的肉牛品牌。改变饲养方法, 采取扶持公司+养牛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农户养犊牛至10个月左右由公司收回, 实行直线育肥后出售或进行深加工。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四是完善市场流通网络。五是建设养殖基地。六是强化生产监管。七是加快秸秆、蔗梢开发利用。以推广秸秆、蔗梢青贮、氨化技术为重点, 大力推广秸秆养牛新技术, 平均每年修建永久性青贮氨化窖20万立方米, 新增青贮氨化秸秆14万t, 确保秸秆利用率达到90%以上;扩大饲草来源, 种植桂牧一号和饲用玉米13万亩。到2020年, 建成优质牧草种植基地5万亩, 建成永久性青贮氨化窖143万m3, 青贮氨化秸秆100万t。

5.2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

围绕现代肉牛产业发展, 在公益性服务领域, 建立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在准公益性服务领域, 政府采取补贴补助等方式, 以积极扶持, 鼓励畜牧业科技中介、农民合作组织等与大专中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依托龙头企业开展教学基地、科研基地、实习基地和创业基地建设, 加快科技研发、引进、集成、示范和推广, 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构建以畜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畜牧科研、教育等单位和相关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

5.3 创新肉牛产业发展方式

以科技引领肉牛产业, 以要素集聚发展肉牛产业, 以信息化融合提升肉牛产业, 以产业链促进现代肉牛产业发展。

5.4 提升产品质量

坚持“优化结构、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发展原则, 通过提升品质和提高精深加工程度, 增强拓展国内外高端消费市场的能力,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场价格和利润水平。

5.5 强化科技服务

围绕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需要, 以龙头企业为平台, 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尤其是应加入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通过开展教学基地、科研基地、实习基地和创业基地建设, 完善产学研密切结合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孵化集成和组装配套示范推广工作,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加快形成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全县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队伍建设, 适当增加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 大力采取“送出去, 请进来”等方式, 强化科技人员的质素培训, 以提升技术推广、兽医防疫、产品安全监管等工作质量水平, 确保畜牧生产安全, 产品质量卫生安全。

完善龙头企业人才引进政策, 对龙头企业培养、引进的畜牧业科技和管理人才, 及获得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或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的, 给予适当奖励。加大规模养殖、加工企业、合作社的人才培训力度, 将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训纳入能力素质提升培训范畴。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规模养殖企业、合作社就业, 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关于安福县发展肉牛产业的对策建议 篇8

1.1 草地资源丰富

安福县地处赣中西部, 水热光资源丰富, 宜牧草地面积7.66万hm2, 并且草地集中连片面积较大, 数量多, 丘陵草地和疏林草地占草地面积的60%。可为因地制宜发展养牛业提供天然草场和建场、草地改良用地。

1.2 养牛业基础好

安福县养牛历史悠久, 群众养牛经验丰富。本地黄牛属江西省三大地方黄牛品种之一—吉安黄牛, 全县牛群结构合理, 能繁母牛数量多, 有利于安福黄牛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该县实施黄牛人工授精 (冷配) 杂交改良近30年, 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杂交牛体格大, 适应性好, 生长速度快, 产肉多, 经济效益好, 优势很明显, 养牛农户对牛改积极主动, 现全县年牛改冷配母牛3万头左右, 是江西省优质肉牛生产基地之一。2014年全县牛饲养量为24.5万头, 牛出栏8.5万头, 存栏16万头, 其中能繁母牛11.6万头, 占牛饲养量的47%。

1.3 规模化养牛和产业化经营正在发展

据2014年底统计, 全县有60余个规模养牛场, 1家肉牛加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个省级肉牛示范专业合作社。安福产的“山牯佬”牌牛肉产品畅销省内外, 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奖项, 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1.4 肉牛及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 该县活牛及其产品在广东, 福建、浙江、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市场很受青睐, 价格行情好, 销量不断增加, 平均年销量在5万头以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膳食结构和质量越加讲究, 对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牛肉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 该县发展养牛业具有土地、劳力、饲料饲草等资源优势。

1.5 国家重视发展草地畜牧业

国家和省市对草地畜牧业高度重视, 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项目、标准化养牛项目等一批国家项目正在实施, 对调优畜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将起到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安福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把发展肉牛生产作为优势主导产业来抓, 制定了全县2014~2020年肉牛发展规划, 并将扶持肉牛生产纳入乡镇科学发展目标考评内容, 并作为全县招商引资的重点任务。该县实施全省2014年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 对扩大母牛饲养规模、发展肉牛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 安福县养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肉牛养殖规模化程度较低, 散养占主导

目前, 全县养牛散户占85%以上, 规模化养牛不到养牛总数的15%, 农户养牛生产方式还停留在传统饲养模式上, 主要采取放牧饲养, 部分地方养牛以耕田为主, 兼顾母牛繁殖小牛为价值取向。全县养牛的出栏速度较慢, 平均出栏率只有35%左右, 而且个体产肉性能较低。养牛产值只占畜牧业产值的25%。

2.2 冷配条件跟不上

全县19个乡镇, 只有9个乡镇设置了牛改人工授精配种点, 黄牛改良面不到30%, 杂交牛占比不到30%;全县现有在岗配种员15人, 而且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培养的, 年龄偏大。另外, 牛改设施设备老化, 急需更新完善。

2.3 资源利用率较低

全县草地7.66万hm2, 利用率还不到35%, 农户养牛主要在村庄附近的草场放牧, 由于使用过度, 这些草场趋于退化。全县年产各类秸秆、作物藤蔓20余万吨, 用作牛饲料的不到30%。近几年每年利用秋冬闲田人工种草面积不到1 000hm2。

2.4 生产规模较小

肉牛加工企业和大多数养牛场 (户) 生产规模偏小, 均存在资金缺乏、生产设施差、技术落后等问题。

3 安福县发展肉牛产业的建议对策

3.1 加强领导, 制定规划和扶持措施

为了将全县养牛业培植成优势主导产业, 各级政府要抓住有利时机,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制定黄牛改良、草场建设、规模养殖、加工销售等发展肉牛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 在资金、技术、用地 (草地流转) 、用材、税收、招商引资和项目申报等方面组合扶持肉牛生产, 县里要设立肉牛生产发展基金, 整合财政、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老建扶贫等资金, 重点引导和扶持发展养牛业, 对发展养牛业业绩突出的乡镇、规模场 (户) 、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3.2 加大牛改工作力度, 进一步扩大牛改服务面

牛改是养牛业一项基础工作, 是提高肉牛生产性能有效方法。针对牛改冷配点少、技术人员少、年龄偏大等问题, 加快培训一批年轻技术人员, 培育配种服务社会化组织, 添置牛改仪器和设备, 在其他10个乡镇新增冷配服务点, 使全县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冷配服务点, 肉牛生产重点乡镇要增设配种点, 路程远的地方, 实行上门服务, 不断提高全县牛改覆盖面和技术水平。大力推广牛改品种杂交优化组合, 继续抓好以西门塔尔冻精为父本和本地黄牛为母本的杂交改良, 做好西杂一代母牛选留, 继续引进夏洛来、利木赞、南德温等良种公牛的冷精实施三元杂交, 充分发挥杂交优势, 增强全县肉牛生产能力。

3.3 发展规模养牛, 推广标准化养牛技术

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完全依靠农村散养发展养牛的空间有限。为了适应养牛业市场竞争, 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从养牛技术层面和数量规模层面来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养牛经济效益, 提高全县肉牛生产水平。因此, 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牛是必然趋势。要从资金、技术、用地 (草地) 、立项、服务等方面大力扶持规模养牛的发展, 培养一批养牛能手或企业主, 认真组织实施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 并从中培植壮大一批自繁自养肉牛规模户。着重在养牛优势区域或年出栏肉牛500头以上或存栏能繁母牛50头以上养牛场 (户) 开展养牛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按照肉牛良种化 (杂优化) 、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创建达标。制定“三品一标”肉牛产品品牌建设和激励措施, 鼓励和支持肉牛养殖企业、肉牛专业合作组织肉牛加工企业开展肉牛“三品一标”质量认证, 落实获证单位质量安全控制责任, 增强肉牛及产品品牌效应和公信力。

3.4 搞好技术服务, 加强动物防疫和肉牛及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进一步加强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和建设, 增强服务和执法监管功能, 重点解决有关养牛方面的综合规划、政策落实、项目管理、品种改良、草畜配套、防疫、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问题。采取各种形式向养殖户传授牛改、肉牛饲养育肥、人工种草、饲草加工与调制、疫病综合防治、无公害养殖等肉牛养殖配套技术, 建立技术示范点, 实行以点带面。加强动物检疫, 严格外调牛及产品检疫的管理, 加强口蹄疫、布氏杆菌、结核病、炭疽等重点牛病的防控, 加大肉牛及产品“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兽用抗菌药、有毒有害物质监测力度和频率, 加大官方兽医巡查力度, 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力争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 杜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3.5 推进产业化经营, 拓展肉牛及其产品外销市场

湘西州现代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9

1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我州各级政府部门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突出品牌创建,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 以农企联合为切入点, 以项目为抓手, 我州肉牛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引入国外大型优质肉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 建立健全品改网络体系, 年推广肉牛冻精10万支以上。以湘西黄牛资源场为基础, 启动了湘西黄牛保种选育, 建立了稳定的湘西黄牛F1代核心群2 000余头, F2代核心群400余头, 初生重、日增重、屠宰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且肉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12年底牛存栏66.81万头, 出栏14.27万头, 分别比2000年增长60.52%、65.93%;有养牛大户1 114户 (户平养牛10头以上) , 其中, 湖南德农牧业公司累计完成投资9 050万元, 现存栏肉牛1 000余头, 是全省养殖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肉牛繁育基地, 形成了18个肉牛养殖小区, 养牛业产值达3.21亿元, 占畜牧业产值的17.6%。

1.2 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1.1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 加大扶持力度。

州委、州政府对肉牛产业发展高度重视, 多次听取湘西黄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召开相关部门协调会议, 采取积极措施, 促进产业发展。州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引导资金, 用于品牌创建、黄牛品改、品种选育及规模示范场建设等。花垣县委、县政府把养殖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养殖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并将湘西黄牛开发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政府为养牛户免费提供优质牧草种苗, 对养牛户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对牛品改实行无偿服务, 全部费用均由县政府承担;对养牛户建栏、建设青贮氨化池等优先安排用地、减免一切税费, 并给予适当补贴。

1.1.2 建立冷配网络, 推广良种繁养。

财政先后投入120万元, 启动了州、县品改中心建设, 建立了102个乡镇冷配点, 初步形成了“州—县—乡—村”三级黄牛冷配网络。结合“湘西黄牛保种选育”、“湘西黄牛高产优质杂交组合研究”和“商品肉牛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课题, 推广良种良法, 为培育“湘西黄牛”新品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1.1.3 建有优质牧草种子基地。

发展肉牛业, 粮草必先行。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 2002年我州在花垣县道二乡建立湘西州优质牧草原种基地, 引进种植了皇竹草、象草、桂牧一号、健宝、菊苣、黑麦草、牛鞭草、台湾牧草等优质牧草约33.3公顷, 还扩大了花垣、保靖、龙山、永顺、凤凰五县优质牧草扩繁基地约0.12万公顷, 为我州大规模推广种草养畜提供了种源保障。

1.1.4 实施龙头企业带动, 提高黄牛产业化水平。

大力发展牛肉加工,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建设牛肉加工基地, 努力提高黄牛产业效益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对“喜阳”、“湖南德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万宝山”乳业等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目前, 喜阳集团是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拥有自营出口权;湖南德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结合我州州情, 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小集中大分散”的建设思路, 能快速增加养殖总量、扩大养殖规模的小区建设模式。以农户为单位, 以自然村寨为区域, 推动农企联合, 实行“六统一保”。即统一供种、统一贷款、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统一结算和最低保护价格, 公司与养牛大户建立起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公司拟计划投资6亿元, 从事湘西黄牛的繁育与杂交改良和屠宰深加工, 以牛心脏为原料的动物膜片加工, 年加工动物膜片12万张以上, 实现产值1亿元以上。为我州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肉牛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5 湘西黄牛品牌逐步凸显。

湘西黄牛是我省优良的地方品种, 2006年湘西黄牛被列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农业部662号公告) 品种之一, 2007年5月入选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 湘西黄牛种牛场升格为国家级湘西黄牛资源场, 2009年农业部对湘西黄牛资源场进行了改扩建, 2010年, 湘西黄牛被农业部列入全国地理标志, 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 产品认证, 品种优势明显, 发展前景广阔, 2012年, 我州向国家工商总局成功申报湘西黄牛地理商标。作为地理标志和地理商标的二合一的湘西黄牛, 将惠及更多的企业、养殖户和经营户, 惠及到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1.1.6 肉牛养殖效益明显。

近几年来, 但牛肉价格始终稳中有升。2012年我州活牛平均价格稳定在12~15元/kg, 肉牛价格稳定在60~70元/kg。杂交优质牛肉比本地牛肉质好、等级高、自然价位也较高, 养牛户出栏1头24月龄本地牛可收入3100~4 000元, 获纯利1060元;出栏1头24月龄杂交牛, 可收入7 500~9 000元, 获纯2 400~3 300元;购架子牛育肥3个月, 每头获利1 000元以上。

1.2 肉牛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资金投入不足。

肉牛产业是一项周期长、投入较大的产业。过来, 虽然省州高度重视并对湘西黄牛产业发展给予了一定支持, 但总体来看, 由于我州经济基础差, 地方财政困难, 促进产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支持不够。国家肉牛产业区域重点是中原和北方, 省里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 但支持的资金仍然有限, 畜牧、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资金也较分散, 难以统筹。二是补贴机制不到位。比如, 生猪产业有良种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等保障和激励政策, 而肉牛产业却没有建立相应机制。三是金融支持不足。主要是面向中小肉牛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门槛高、要求严, 面向农民的农村小额信贷额度小, 门坎高, 难以满足肉牛规模养殖的需要。

1.2.2 产业化程度低。

主要是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尚未形成。虽然我州在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养殖模式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企业与养殖户之间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 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产业关联度仍然较低。

1.2.3 生产方式落后。

现代养殖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 尽管目前我州养殖水平有所提高, 但整体水平依然较低, 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养殖业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饲养方式落后。规模化养殖虽然得到较快发展, 但总体水平不高, 千家万户分散养殖仍占主体地位。全州规模养殖比重不到20%。饲养方式落后既不利于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也不利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 影响了规模养殖效益。二是加工方式落后。绝大部分是传统的屠宰和粗加工, 现代化的肉类加工企业根本没有。三是流通方式落后。冷鲜肉和肉制品销售应是今后的主要发展趋势。但是目前牛羊销售99%以上为活体, 冷鲜肉和肉制品销售份额很少。活体运销限制了销售半径和销售市场, 降低了利润空间。

1.2.4 能繁母牛比例偏低。

能繁母牛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 决定着产业的发展规模。但是, 和我省其他地区一样, 由于母牛繁殖周期长, 比较效益较低, 规模养殖母牛的难度较大, 农户饲养母牛的积极性较低, 基础母牛群小, 直接影响了养牛规模的快速扩大。据调查, 我州地区的小母牛长期供应州外等地, 每年卖出5 000头以上, 目前, 我州只有21.78万头能繁母牛, 仅占存栏牛的32.6%, 每年繁殖生产犊牛14.19万头, 自繁自养体系还未全面形成。

2 发展现代肉牛产业的潜力和制约因素

2.1 发展肉牛产业的潜力

我州发展肉牛生产的潜力很大, 只要思路对头, 政策健全, 措施得力, 完全能够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其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

一是肉牛存量急剧减少, 市场需求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从国外来看, 几个国家相继发生“疯牛病”和“口蹄疫”以后, 使本来很紧张的肉牛供应更为吃紧。从国内来看, 由于我国肉牛主产区的草场退化严重, 饲草产量下降, 肉牛生产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的牛肉食品需求量呈大幅度增长趋势, 因此肉牛市场将是供不应求。

二是发展机遇凸显。从政策层面来看, 我州正处在国家、省里多个战略支持、多重优惠政策叠加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尤其是国家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 将重点支持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贫困村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养殖业作为农村的支柱产业, 在增加农民收入、稳定脱贫致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从地理位置来看, 随着吉茶、吉怀、凤大、张花、龙永、永吉等高速公路的建成或顺利推进, 湘西与外界的空间距离将大为拉近, 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尤其是随着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行业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 养殖用地、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产业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作为具有生产无公害、绿色畜产品良好生态环境和承接东西部地区的湘西州, 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是从资源优势来看, 我州地处云贵高原余脉, 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境内饲草、饲料资源丰富, 同时湘西黄牛是我州的地方优良品种, 被列为国家地方品种保护名录, 加之州内工业企业少, 无污染, 劳动力充足, 非常适合开发优质、生态、安全的畜禽产品。

2.2 制约肉牛产业发展的因素

从产业发展来看, 我州养殖仍以分散经营为主, 养殖基地规模不大, 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 畜禽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辐射带动力较弱, 促农增收有待提高;从产业基础来看, 我州养殖基础设施薄弱, 规模养殖比重较低, 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差, 尤其是缺乏能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从产业投入来看, 我州属于经济后发地区, 还是一种吃饭财政, 对养殖业投入有限, 企业与农户主要靠自筹资金发展养殖, 缺乏政策性引导和支持, 致使养殖业发展比较滞后。从市场风险来看, 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和人工成本增加, 将导致养殖效益下降。

3 加快现代肉牛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

3.1 积极推进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

要以加快建设养殖小区为契机, 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 大力推进肉牛饲养方式改革, 要以市场为导向, 实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起点高、水平高的现代化外贸注册肉牛养殖场, 以满足出口需要。设立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专项资金, 着力抓好标准化的健康养殖小区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小区建设规划, 切实解决小区用地、粪污治理和疫病防控等方面存在的困难, 鼓励农民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为重点, 并将产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以满足州内外市场的需要。

3.2 积极推广肉牛饲养实用技术

降低肉牛生产成本, 根本途径在于转变肉牛饲养方式。推进肉牛产业的现代化, 大力推行科技进村入户工程, 重点抓好肉牛标准化生产、废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大力推广综合技术和高效种养模式, 实行农牧、渔牧结合, 降低饲养成本, 提高养牛效益。推广“牛-沼-菜”、“牛-沼-果”、“牛-沼-粮”、“牛-鸭-鱼”等循环利用, 实现养猪业的清洁生产。

3.3 壮大协会组织, 创新肉牛经营机制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规范”的方针, 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 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 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 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黄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4 切实加强肉牛良繁体系建设和地方品种保护

要继续巩固和扩大肉牛品改推广成果, 支持基层草食动物品改站建设, 坚持市场化运作, 加快良种化进程。尤其要加大对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 把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重点搞好资源场、保种区和基因库的建设, 利用地方品种资源的优良性状, 培育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畜产品。。

3.5 切实建立肉牛风险保障机制

养殖业是一个高风险的弱质产业, 不仅受动物自身生长规律的影响, 而且受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多重因素制约。因此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全面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的基础上, 开展肉牛保险, 有效规避和补偿养殖风险。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产销信息体系, 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 加强信息发布和预警分析, 引导养殖场户正确认识市场形势, 克服惜售心理, 避免集中上市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6 切实做好肉牛疫病防控工作

当前疯牛病、口蹄疫等疫病的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而近段肉牛货源紧张, 调运频繁, 加大了疫病的传播机率, 因此职能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动物疫病监控工作, 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接种、疫病监测、疫情监管和控制等工作, 帮助和指导养殖户科学制订免疫程序, 以杜绝疫情的发生, 为肉牛生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摘要:湘西州根据区位和比较优势, 结合当地有着悠久的饲养肉牛的传统习惯, 从2002年开始把肉牛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重点特色产业加以培育, 肉牛生产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主要在肉牛冻精推广体系建设、大户建设、草畜配套以及龙头企业建设等关键环节予以支持, 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离现代肉牛产业体系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就湘西肉牛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潜力、制约因素以及对策作了一些探讨, 能引起读者共鸣。

关键词:现代肉牛产业,保种选育,良繁体系,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冯卫.我国肉牛产业现状及展望[J].畜禽业, 2005, (1) :121~123.

[2]丛连彪.加大肉牛产业扶持力度[J].吉林人大, 2011, (4) :54.

[3]道坤.肉牛产业走势与发展对策[J].中国牧业通讯, 2010, (4) :66.

[4]许尚忠, 张芸;改变传统方法科学饲养肉牛 (一) ———加快发展肉牛产业的基本对策[J].农村养殖技术, 2001, (9) :12.

肉牛肉羊养殖中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篇10

1 存在问题

近几年肉牛养殖呈下降趋势, 肉羊养殖发展缓慢,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 分析原因如下:

1.1 因土地和资金限制影响肉牛肉羊发展

农民有养殖意愿或已有养殖场想扩大规模或新上精深加工、养殖等项目, 但因用地短缺, 导致无法扩大规模或上新项目;同时因为肉牛、肉羊投资大, 买一头350kg左右的架子牛约需要1.1万元, 一只犊羊大约在800元左右, 对有养殖意愿的农民或者想扩大规模的养殖场, 资金是一个制约。而金融机构对养殖及加工项目贷款优惠政策少, 门槛高, 手续繁杂, 利率高, 政府也无相关贴息补助等政策, 肉牛肉羊规模化发展的步伐缓慢, 进而影响到肉牛肉羊存栏量。

1.2 养殖效益低, 母畜存栏量减少

(1) 肉牛养殖周期长。一头犊牛从受精卵开始, 到出生、育肥最后到屠宰, 大约在20个月左右时间。 (2) 养殖成本高, 饲料转化率低, 养殖效益低。牛消耗精料5kg/d·头左右, 青贮料20kg左右, 日增重1kg, 精料2.4元/kg, 青贮料0.2元/kg, 每天的养殖成本为16元, 不计人工费, 每月养殖成本为480元。按现在的28元/kg左右的收购价算, 每月的毛利润就是360元左右。肉羊养殖成本在3.3元/d左右, 日增重0.25kg左右。不计人工费, 一只架子羊每月养殖成本大约在100元左右, 按现在的25.6元/kg左右的收购价算, 每月的毛利润就是92元左右。而外出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 相比之下, 散养户更趋向于外出打工, 于是逐步退出养殖市场, 而规模户受制于土地和资金限制, 无法扩大养殖规模和提高养殖标准, 养殖效益较低。 (3) 母畜存栏量减少。因养殖效益低, 母牛养殖见效慢, 于是被卖掉屠宰。 (4) 因肉牛饲养周期较长, 产业恢复期长。在当前能繁母牛数量少、养殖效益低的情况下, 肉牛饲养业面临的危机更大一些。

1.3 肉牛肉羊精深加工企业较少

当前本地肉牛肉羊主要是屠宰后以鲜肉和熟制无包装或者熟制后简单包装形式出售, 经分割冷冻或以熟制品包装形式出售的较少, 而对于牛羊皮革终端深加工和牛骨、牛血、内脏等作为生物制品精深加工的企业较少, 从而阻碍了产业链条的延伸, 降低了产品的附加值。

1.4 肉牛肉羊品牌推广难

养殖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品牌推广范围有限。

1.5 肉牛肉羊养殖技术落后

养殖场 (区) 与各大高校沟通交流少, 科技含量低。因养殖者文化水平有限或非科班出身, 养殖技术水平低, 缺乏参与高校、科研院所培训的平台, 产品缺乏科技含量。

2 发展对策

如果不加大肉牛肉羊扶持力度, 肉牛肉羊存栏量会持续下降, 牛羊肉供需缺口会越来越大, 届时因牛羊肉供应量满足不了消费者需求量, 有可能会引起不法分子顶风作案, 制假售假, 有可能会导致牛羊肉食品安全越来越频繁。因此笔者建议:

2.1 保障畜牧业合理用地用电需求

用地方面, 集中有限资源, 在搬迁后的旧村址上规划预留养殖用地。对用于肉牛、肉羊养殖或者牛、羊产品加工、仓储和交易市场建设的, 其用地指标应给予优先安排、重点保障;交通方面, 根据实际情况, 可将通往养殖企业、屠宰加工企业和交易市场的道路纳入政府道路整体规划建设, 或鼓励企业自己修建但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扶持, 以解决企业交通瓶颈问题;用电方面, 将养殖或加工企业的动力电以农业电对待, 享受国家农业电优惠政策。

2.2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优化金融服务

(1) 提高用于肉牛、肉羊养殖的专项资金预算额度, 重点用于发展和扶持肉牛、肉羊龙头企业。 (2) 创新扶持方式, 除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外, 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闲散资金以及金融资本等参与肉牛肉羊产业化建设。 (3) 政府方面积极协调金融部门降低放贷门槛, 简化手续, 提高贷款比重。发展能繁母畜、订单等多种形式的抵押贷款。 (4) 高度重视对能繁母畜的补贴。母畜的稳定发展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 对能繁母畜按规模给予适当资金补贴, 补贴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5) 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肉牛肉羊养殖保险业务。对于养殖户来说, 肉牛肉羊养殖在行情好时会产生效益, 但行情差时就会亏损, 甚至会赔掉整个养殖场, 因此建议开展相关保险业务, 降低养殖风险。

2.3 培育和引进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加大对地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支持地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争取新上精深加工项目, 在当地发展订单养殖,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集团企业, 参与肉牛、肉羊产品的深度开发, 壮大龙头企业阵容。建设集养殖、屠宰分割、饲料加工、皮革终端产品、生物制品和冷链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精深企业, 提高产品附加值, 增加企业效益。

2.4 创建并打响品牌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生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 申报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著名商标等。鼓励大型加工企业建立产品研发中心, 引进和发展肉牛、肉羊产品精深加工领域的新技术,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品种, 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充分依托政府扶持, 利用现代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拓宽品牌推广范围, 打响品牌, 提升知名度,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2.5 加强与科研院所沟通, 提高科技含量

上一篇:灾害性天气过程下一篇:提高政治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