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化开发与规划

2024-07-14

旅游产业化开发与规划(精选十篇)

旅游产业化开发与规划 篇1

关键词:旅游开发,冰雪旅游,产业规划,黑龙江省

冰雪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开发是发展冰雪产业经济, 提高资源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 可提高现有冰雪资源的发掘与集约性的综合利用, 通过科学有效的开发科促进冰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冰雪大省向冰雪强省的跨进。

1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规划与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的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深度开发与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与邻省的吉林、辽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地缘、交通等方面的差距明显。冰雪旅游收入虽然有所增加, 但增速放缓, 吉林、辽宁等省份在冰雪旅游总收入上与我省的差距正在缩小。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几个方面:

1.1 项目重复现象严重, 缺乏整体战略规划

黑龙江省目前有大大小小的滑雪场三十多个, 亚布力、帽儿山等滑雪场蛮声海内外, 但其他更多的滑雪场则是知名度不高, 在开发与经营上存在着重复开发, 低层次运行的现实问题。项目集聚效应明显, 特点不突出。许多小型滑雪场开发与规划很差, 在省内多名声不显, 更谈不上知名度了。目前,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 主要开发高山滑雪、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太阳岛雪雕、冬泳等冰雪体育旅游项目的资源, 对于一些冬季生态旅游、边境游以及与冰雪旅游的高度结合资源开发尚不完善, 例如林都伊春的冬季特色生态游资源, 黑龙江沿岸的环俄罗斯远东冬季特色边境游、雪乡特色游等等。冰雪体育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力度与重视程度相对较差, 主要开发的资源滑雪, 雪上娱乐项目资源开发不完善。黑龙江省部分小型滑雪场经营者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 往往只注重硬件设施的投入, 却不愿在管理方法、经营理念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增加投入;从投入的侧重点上只注重量上的投入, 却不愿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 使得大部分滑雪场设计平庸、缺乏特色、娱乐项目少、滑雪氛围的营造不够, 降低了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影响了行业质量的提升与规模增速。

1.2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提供冰雪旅游产品单一档次较低一个成熟的冰雪旅游旅游产业应当是各要素的合理配置, 为游人创造舒适便捷的旅游环境。世界闻名的滑雪旅游度假区, 都有铁路、航空、公路便捷的交通网络支撑, 尽可能缩短游人在交通工具上的时间。近几年来哈尔滨市也加大了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 通往景区的道路有所改善, 但是仍有不少滑雪场存在可进入性差的问题。另外, 部分小型雪场的导游和服务功能低, 滑雪场全景图、雪道介绍牌和各种引导标识不健全, 停车场、游客中心等硬件设施陈旧落后, 安全防护设施欠缺。

1.3 项目建设缺少环境保护计划及措施

目前, 黑龙江省许多滑雪场的建设是以对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尤其是一些小型滑雪场的建设, 一般滑雪场是依山而建, 并且占地面积较大, 因此建设过程中可能会砍伐大量的树木资源, 造成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目前对环境的保护计划主要是体现在规划中和环评中, 但是项目建设单体对这类文件和规定的执行力又是个问号, 因此导致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项日建设缺少环境保护计划及措施。

1.4 缺乏专业性的旅游服务

黑龙江省的旅游社等服务行业发展较快, 但是并未形成规模, 尤其是大规模国际化的旅行社较少, 旅游服务人才相对比较匮乏, 另外黑龙江省的各个高校专业设置的旅游专业培养的高水平人才不多, 这样各个层次的旅游人才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匮乏, 制约了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 建设冰雪旅游强省对策分析

开发冰雪旅游产业是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冰雪旅游产业形成规模效益并对经济形成拉动作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产业发展目标, 产业的规划尤其重要, 必须有各级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支持。在产业引领上要形成引领机构或团体, 成立滑雪俱乐部或产业协会、研究会等相关机构。政府引领, 统筹规划, 加强合作形成产业的整体营销。从而提高运营效率, 抓住机遇, 促进市场区域多元化。打破条例、机制与地方保护主义的掣肘, 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合作共赢的冰雪旅游行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冰雪旅游的区域合作不只是各级政府的事情, 同时也是从业企业的事情, 但是旅游所涉及的“衣、食、住、行、游、购、娱”又不归属旅游管理部门, 它们各自有其管理部门, 这些部门在不同省份行政级别上是同等, 而不互相隶属, 旅游合作上协调起来涉及部门多、利益面广泛, 很难完全达成一致, 因而就很难真正实现合作, 阻碍着旅游合作的发展。

结束语

实现冰雪旅游产业化是提升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首要战略目标, 而争创品牌战略是第一重要的发展战略: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吉林、辽宁等省得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冲击。其次则是解决经济欠发达和管理体制较落后的突出问题, 加大冰雪旅游产业规划与开发改革力度, 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借鉴国内外冰雪旅游开发的先进经验, 使冰雪旅游产业的开发走产业化道路, 促进黑龙江省由冰雪大省向冰雪强省迈进。

参考文献

[1]孙显仁.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冰雪运动, 2014 (6) .

旅游规划与开发 篇2

1、旅游系统(P2)

主要是指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四个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5、旅游资源定义:是指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动其实现旅游活动,可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创造。(P113)

旅游资源特征:观赏性和体验性;时限性和区域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垄断性和不可迁移性;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吸引力的定向性;变化性和可创新性。

6、旅游市场调研的方法及作用(P167):

(1)官方统计资料的搜集;(2)现场观察调查法;(3)访谈和电话调查法:(4)网络抽样调查。

7、目标市场选择的策略(P184):(1)无差异市场策略;(2)差异性市场策略;(3)集中式市场策略。

8、重点:第六、七章

2、旅游开发的原则(P27)

(1)个性化原则(2)市场导向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注重保护原则(5)系统开发原则

3、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规范化与国际化发展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P80)2000年国家旅游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包括《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2000年)

4、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趋势展望(P81):

(1)全球化趋势:区域旅游市场竞争的范围日益全球化;旅游规划编制模式和规划团队的全球化;

(2)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旅游产品项目的市场化开发;旅游规划与开发组织过程的市场化运作;

旅游产业化开发与规划 篇3

关键词:旅游规划开发实践对接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56-02

江西省要发展旅游,必须规划先行。江西省是一个大的旅游规划需求市场。有需求就有供给,但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导致旅游规划市场陷入无序状态。更深一步地,将会导致江西省的旅游资源在开发实践中不但不能很好地带来经济效益,还有可能导致生态负效应。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各地都在开发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每一步都可以有创造性的思想,也可能步入误区。可见,能否正确地认识到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今后旅游景区能否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1、现状

1.1江西地区旅游规划的现状

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滞后于国外,又晚于北京和沿海地区,所以江西省的旅游规划虽然不断地被编制出来,这其中不乏优秀的规划,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首先,旅游项目策划与规划设计缺乏新意,雷同模仿等问题十分严重,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其次,旅游资源管理部门与开发利用的职能部门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再有,旅游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旅游人才严重不足。

江西省已经出台的旅游规划,有省级、市级、县级、地区级旅游规划及景区景点规划。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可有效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合理分配客源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然而,其“乱、浅、弱、缺、偏、僵”的负效应也是不可规避的,旅游规划市场秩序混乱:项目策划缺少资源本质内涵的深入挖掘;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单薄;投入产出、资本运营形成缺项:对产业地位、目标思路把握不准;规划语句僵化。

1.2旅游开发实践的现状

旅游规划编制出来,并不能说明其在实施过程中也能达到规划中的理想效果。旅游规划文本在实际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规划的终极价值在实践工作中体现,但实际开发过程中不少规划失去了指导和约束实践的功能。以旅游规划文本的实践价值大小为划分依据,可分两种情况:一是那些用以应付检查的规划,根本就无实践价值可言。二是应用到实践中的规划文本,其中不乏有优秀的规划,它们在开发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是仍然有不少的规划在开发实践中遇到问题。譬如,投入不足:经营管理体制不顺:保护与开发关系处理不当;当地居民参与及受益不足等问题。

2、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的对接

旅游规划为开发实践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依据,旅游开发实践可以检验旅游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可惜的是,不少规划文本完成后却是束之高阁,用以应付检查,规划的终极价值没有体现在实践工作中,不少规划失去了指导和约束实践的功能。另外,规划编制在进行招标时,从邀请的方式和对象来看,旅游规划的整个落实过程都有较大的随意性。随意性的存在,使评审工作很多时候成为一种形式,严重影响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强监督和约束,建立科学、有效的整体规划。

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在实际对接中存在以下问题:(1)规划文本在实施时受地方条件限制,可行性较差:(2)强调部门个体绩效,忽视联合协作;(3)强调开发的资本投资,忽视开发的智力投资;(4)强调内容的多样性,忽视精品培育等。上述说明,目前的旅游规划文本在指导具体的区域旅游实践当中的精准性不够,难以跟上外界环境的变化,没有充分考虑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规划文本束之高阁,资源浪费。规划文本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规划过程的完成,规划的过程是一个反复修正的过程,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检验的过程。

针对旅游规划在开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应以资源为基础,做好个性化开发,改变粗放经营方式,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合作,突出特色;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规划指导开发:贯彻利益相关者原则;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等。

3、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对接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问题,不难发现虽然旅游规划是编制出来了,但在与开发实践对接时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即使是一个好的规划也不能很好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世界旅游规划和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及江西省旅游规划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寻求突破,不断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跻身国际旅游规划发展水平行列。

目前,國内外对旅游规划的阐述不少,对开发实践的研究也很多,可是对于两者关系的论述和同步研究却很少。笔者之所以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是想在研究两者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找到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能够顺利对接的途径,使旅游规划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使旅游产业能够获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但是,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尚未出成果。

4、管理机制

随着旅游规划的理念、技术、需求等因素的变化,旅游规划迫切需要突破以往的瓶颈。为使旅游规划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必要的。

4.1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比较分析江西的旅游发展规划,不难发现,规划时限是每一个规划必须的内容,因而便有了规划的动态性调整问题。旅游发展规划本身就应该具备明硅的动态调控性,规划的运作机制中应包含反馈机制,及时总结规划运作的效果,结合内外部因素变化时空差异情况做出调整。从而彻底改变目前规划单位编制文本、交付文本后与旅游区断绝联系,旅游区执行规划时不与规划单位联系的各自孤立的局面。

4.2建立约束机制,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为避免“规划失灵”和“技术失灵”,在将规划文本应用到开发实践中时需做到科学性与可行性、权力与权威、虚与实、滚动实施与跟踪监控相结合。约束机制要求将旅游发展规划的组织、编制、审批、报批、实施的过程纳入到行业管理的有序轨道中,以便既保证规划的质量,又保障委托单位的利益。

4.3建立旅游规划后续服务制度

它要求在制度上树立对旅游规划实施效果的高度关切感、责任感和必要的追踪制度以改变现阶段规划编制者重评审、轻实施的不正确态度,鼓励规划的编制者将自己的成果直接转化成旅游生产力:要鼓励对规划成果进行跟踪研究,若发现旅游规划未能实施,旅游主管部门应定出制度,组织和会同专家,特别是业主单位组进行跟踪,研究是编制方的原因,还是实施方的原因,或是大环境发生了不可预见的变化。

综上所说,规划的过程是一个反复修正的过程,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检验的过程,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是相互作用、共同进步的。研究旅游总体规划与开发实践的对接,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的空白,以期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有用的发展途径及有效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郑向敏,侯志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若干问题思考[J].张广瑞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61.

[2]袁军华.旅游规划,燃烧的“红线”——旅游规划应在实践中寻求突破.

[3]蔡雪芳.发展江西旅游业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0,(4).

[4]黄细嘉.江西旅游业在中部崛起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3,(3).

[5]魏小安,冯宗苏.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

议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篇4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因此而造就了我国民俗文化内容随着地域化特征而丰富多彩,发展至今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实际上,民俗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民间的风俗,也称之为民间习惯、民土风情,属于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并且传承下来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换言之,民俗既来自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这种生活模式会在一定地域内进行传播,从而形成包括语言、行为、心理等各个方面上的集体习惯。本文对有关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进行研究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二、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随着文化旅游的逐渐推广和普及,在我国各地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民俗村、古街、古城等,一方面具有优美的环境以及文化背景,另一方面进行的是现代化管理与优质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推动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

(一)人造民俗村

比如,在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就是集合了我国56个民族的各式各样的艺术、风情以及建筑等,占地面积为18万㎡,在风景区内有各种少数民族的村寨与景点,具体内容包括生活民俗、绝技、服饰、歌舞等表现形式,从不同的视角对各个民族进行展现。其实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动态民族文化博物馆。

(二)民俗风情旅游

民俗风情旅游主要是通过传统节日、少数民族风俗或者其他节庆活动等,比如说云南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哈尔滨的冰雕节、内蒙大草原上的那达慕等,都是以少数民族风俗为载体而形成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与普通旅游相比因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而备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三)旅游饭店文化

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此丰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其中,旅游饭店文化成为其中的代表性主题。在我国,民俗风情中无论是歌舞艺术、音乐,还是服饰、装饰等,都可以很好的与饭店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给饭店引流、提高进店量,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对于推广我国优秀民俗文化做出一定贡献。

三、民俗旅游资源在规划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过去二十多年时间,我国在民俗旅游行业得以迅速发展,取得一定的成就。举例而言,北京作为古老和现代的结合体,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各种民俗旅游资源特别突出,比如胡同旅游已经成为北京旅游的重要名片,每年会有接近20万国际游客来此参观。然而,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民俗旅游的特点在于舞台真实特点,哪怕是民俗表演必须要尽量贴近真实生活,而不是简单的追求热闹好看,仅仅符合游客的兴趣而丧失了对民俗形式、民俗内容及其主要特征的体现,对于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而言造成严重的影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强行把一些非民俗的内容添加到“民俗旅游”中。具体体现在民俗旅游开发时,一些开发商为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故意忽略了民俗文化原本的特质,站在商业的角度看待民俗。甚至纂改民俗内容及表现形式,从而形成“制造”民俗的情况。一些开发商表示,民俗与旅游想要表达的文化积淀不太符合,和游客想要追求的轻松的旅游心态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对于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一定的表现处理,通过声、光、电等技术对民俗文化进行包装。表面上来说,尽管这些做法对于游客来说能够直观的了解到民俗,然而仅仅假如站在文化的视角,以上做法反而限制了游客对民俗文化内涵的认识。

(二)民俗地社区当地居民之间存在利益协调机制不合理的现象。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民俗地社区当地的居民也会适当参加到旅游分工中来,比如说利用制售纪念品、参加景点服务工作的方式参与进来,以此在旅游行业中获取经济利润。一些居民会由于知识、技能等因素,无法从当地旅游行业获取经理利益,因此而造成旅游收入不均的情况。以上两类人群对于民俗旅游的认识存在相反的看法:前者获利颇丰,自当会积极支持民俗旅游,后者获利较少,甚至是零获利,有可能站在民俗旅游发展相反的视角。同时,因为两类人群看法不同而造成两类人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处理不当则会引发矛盾冲突,对于景区及社区的和谐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民俗旅游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民俗消亡过程。实际上,民俗旅游经过一定程度的开发,世界各地的游客纷杳而至,民俗地居民和外界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特别是针对于积极参与民俗旅游业分工的居民,一方面从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发家致富,在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生活条件改变过程中,表现最明显的自然是吃住条件,从而对于外来生活方式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这部分居民有可能会认为长袍大衫的样式过于单一,而且穿着非常不方便,于是选择牛仔夹克。体现在建筑方面,尽可能的选择结构耐用、采光条件良好的高层建筑。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也改变其传统的生活方式,对比分析以往传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不合时宜,会逐渐被新的生活方式所淘汰。

四、解决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问题的对策

从以上问题中可以得出,必须要针对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使得开发和保护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强化民俗旅游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旅游小册子、圣像制品等方法,或者是以展销、区域合作等方式进行宣传,熟悉客户获取民俗旅游资源的意义。

(二)对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对民俗旅游产品的定位进行调整和提升。一方面,必须要遵循特色性原则,另外一方面就是遵循参与性原则。

(三)强调的是民俗旅游商品的开发,游客一方面要对地方特色充满兴趣,其需求点还包括旅游商品的购买等,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食品等,都能够作为商品开发,开发时谨记特色化原则和文化内涵原则。

(四)保护和民俗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能够使用科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体系,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如有必要,还可以采取特殊手段,比如或录像、电影等。需要明白的是,保护并非是民俗风情装进博物馆,对于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从而实现传承和活动。

(五)强化管理,严格执法

在旅游旺季必须要采取一定的对策,对游客进行疏导、限制,避免因为环境污染而导致生活便利性下降,民俗庸俗化和违民俗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法律限制。所以,民俗风情旅游行业的规划化、法制化等,实际上属于交警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要严格立法和执法,才可以确保我国民俗风情旅游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六)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俗旅游资源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如果开发过度,没有做好保护措施,那么资源也会化为乌有。一定要对民俗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弘扬,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可以及时准备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对旅游接待量进行科学规划,制定相关保护对策,让民俗文化、社会经济、文化等,共同组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除此之外,必须要依赖于政府、媒体等,向客户传达保护民俗资源的意向,避免民俗被庸俗同化。

五、结语

总而言之,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是一项重要的科学实践,其中涉及到的因素众多,一旦其中一项有问题,则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使得我国民俗文化走向世界。

旅游开发与规划听课心得 篇5

《旅游开发与规划》

听课心得

姓名:陈非谷 班级:文传学院

15级广告2班

学习了一学期的《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收获颇多,每节课都让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课堂上洋溢着的魅力。又回想起当时为何选择这门课程,大一的我将第一次上公共选修课,面对各大类的众多课程,完全不知道选择什么,起初我选择了两门和自己的专业相关的课程,但是两门都没有被选上。在接下来的选课中,因为自己热爱旅行,并且在中学时期非常喜欢地理课所以选择了《旅游开发与规划》这门课程,除了一定的机遇外,我觉得兴趣占了更大的比重。对于这门课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老师每节课开讲前都会放一个我国拥有优秀旅游的区域的视频,有时是纪录片,有时是宣传片,有时是音乐MV,这些视频总能将我更快带进课堂,生活中的我也喜欢旅行和看纪录片所以总会萌发出要去这个地方旅行的想法。下面就谈一谈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吧。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它是一门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起来的课程,除了解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外,老师也经常提供实例进行分析。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实例分析,让我们对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及开发规划有深刻认识和理解。除此以外老师还给我们布置了课程作业,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区域(尽量不重复)进行规划并以PPT的形式展示,让我们自己动脑、动手进行资料收集、规划方案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首先在开始学习课程前,我们要弄清什么是旅游业?什么是旅游资源?什么是旅游开发?什么是旅游规划?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带动性十分强的产业,具有显著的系统性特征:首先,旅游产业由六大要素构成,即交通、餐饮、住宿、游览、购物、娱乐(新的六大要素:商、学、养、闲、情、奇),六大要素是旅游业的六大直接关联要素。除此之外,旅游业还与众多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有间接联系。如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为旅游业提供农产品,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为旅游业提供相应的技术产品原料,第三产业部门为旅游业提供诸如安全、邮电、通信、环保等全方位的发展保障。其次,旅游业在运作过程中涉及众多关系、由众多部门提供环环相扣的服务。除此之外,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较为明确的相关目标导向,既满足旅游者需求,同时又促进区域的发展。

旅游资源分类是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八大主类,分别为:自然旅游资源(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主要研究对象。旅游资源也在不断增加,只有认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才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开发。

旅游开发是一种经济技术行为,即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以使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效益的过程。其中,资源和市场是基础,经济和技术是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同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是前提。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智力资源也就是人类对旅游资源做出规划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独具匠心的规划开发才可以创造出出类拔萃的旅游项目。优秀的规划才能保证旅游资源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优势。受自然条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条件并不平衡。有的地方原本缺乏价值高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便创造旅游资源。有的地方虽有旅游资源,却无人所知,或有些旅游资源虽明知其存在但因不具备某些条件无法被旅游者所利用,只有经过规划和开发才能让其产生和具有足够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点。所以,旅游开发包括三重内涵:一是从无到有,创造新的旅游项目;二是使尚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变得能够为旅游者所利用,并产生效益;三是使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深入开发,增加其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其效益。

旅游规划就是对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未来的设想和策划。旅游规划应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尽可能合理而有效地分配和利用一切旅游资源以及环境、交通、接待服务设施、人力和资金等社会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从而达到发展旅游业,实现旅游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在一学期的《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2131”模式了,“2131”模式也贯穿了整个课程,老师每举的每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都是基于“2131”模式下的。如下就是“2131”模式:

2:进行两大基本分析

·旅游资源分析(地块现状分析)·旅游市场分析

1:确定一个发展目标(性质定位、功能定位或发展战略)

·旅游发展目标与定位

3.设计三大重点板块

·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 ·旅游项目与产品规划 ·旅游产品与服务规划

1:构建一个保障体系

·组织、政策、环境、人力与资金等。

为了进行更好地进行旅游开发与规划,我们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个性原则(=独特性原则)

因地制宜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中心原则。要尽最大的可能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包括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努力地反映当地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旅游资源,才是世界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有个性就会有特色就会有吸引力。

2.市场原则

在旅游开发与规划前要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准确掌握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状况,结合资源状况,积极寻求与其相匹配的客源市场,确定目标市场,以市场需求变化为依据,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层次旅游者的需求。例如,当前旅游需求正在由大众型观光游览式走向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方向发展,参与型旅游、度假型旅游、“回归大自然旅游”、“绿色旅游”日益成为趋势,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就应增加旅游活动的项目品种,设计多样的、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以适应旅游市场的变化趋势。

3.效益原则(能有经济效益、能赚到钱)

经济利益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要进行旅游经济投入和产出分析,确保旅游开发活动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

4.保护原则

制定保护资源的切实方案,防止资源原貌和环境的破坏。

5.综合原则

围绕重点项目,挖掘潜力,逐步形成系列产品和配套服务。

同时也要注意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我是学习广告专业的,我觉得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也非常适合于旅游业。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发现确实有旅游形象策划这一说。旅游形象策划往往以一句主题口号加以概括。这些主题口号是旅游者了解旅游地形象的有效途径之一,主题口号用精辟的语言、绝妙的创意构造了一个富有魅力的旅游地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广告效果。如各电视台播出的“好客山东”系列广告,“好客山东”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是对山东旅游最生动、最直接的信息传递,突出了山东和山东人的最核心的形象。而“好客山东”除了受到无数好评外也为山东省的旅游业带来了几千亿的物质财富。据悉,按品牌价值国际通用计算方法得到“好客山东”区域旅游品牌2011年市值已达到115亿元。其他拥有旅游资源的地区也应学习山东省进行旅游形象策划,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因为旅游者在不熟悉面对众多不熟悉的目的地时,他们的决策不完全取决于距离、时间或者花费,在这些都能够实现时,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都可以是决定因素。旅游地形象的构建将越来越成为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事情。

我们拥有一个在旅游开发与规划方面非常专业,备课上课都非常认真的老师。我感受到了课堂的朴实,扎实,求实;感受到了老师对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热情和激情;感受到了老师对教学方法的慎重选择,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目标的准确落实,也感受到了老师对有旅游开发与规划兴趣的学生的发展的关注。我觉得这门课程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是选修课所以大家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刚开始大家还比较活泛,但是慢慢地大家就变得不注意认真听课,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每节课老师都会放的视频中的我国各区域或各旅游资源,有很多我都去过,而且我也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这些视频中的区域或旅游资源切身实际的感受,但每次看到大家兴致不高,就只能和身边的同学小声的说几句话进行分享,并且我认为班里的大多数同学也都和我拥有同样的感受。还有做PPT展示的时候,很多组都被老师批评为不够用心,只是在从网上摘下来的信息,没有去真正地分析这个区域,真正地认真做这份规划。上完课程的最大感受就是我可以在生活中运用一些《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中的知识,在旅行途中想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端午节小长假我和同学两个人去了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的阿尔山市旅游,阿尔山市位于蒙古国与中国的边境线上,是唯一一座集火山、冰川、草原、温泉、森林、探险、人文古迹于一体的城市。阿尔山市最近火于知乎上一个“国内有哪些冷门但有特色的旅游地点?”提问下的回答,所以有非常多的人开启了这段行程(尤其以京津冀和东北地区的旅客偏多)。四天的行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地方没有必要进行这么久的旅行。因为阿尔山市是中国最小的城市之一,人口也比较稀少,一些基础设施也相对的不完善。景观虽具有独特性,但是森林公园的景观就比较单一,太具有一致性,每一个小的景区的景观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路途也较为遥远,如果不买景区的观光大巴的车票,自行开车前往的话也要买观光大巴的车票(150元/人/2天)。前几周《奔跑吧兄弟》节目组刚去过阿尔山拍摄,奥伦布坎景区作为了主要的拍摄地。奥伦布坎景区除了拥有大兴安岭的壮美景色和世界上现存不多的大面积、千年无人进入的原始森林(中国为数不多的最后的原始森林),更有世代生活在密林当中的神秘原始部落和他们渐渐失落的遥远文明(通古斯文化)。奥伦布坎旅游区主要以“通古斯原始部落文化”、“狩猎文化”、“冰雪文化”为主要的文化脉络,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塑造成奥伦布坎森林文化景区文化主题。我觉得景区的出发点非常好,因为无论是原始森林还是通古斯文化都非常独特,是其他旅游区无法拥有的特色旅游资源。但是在景点设置方面还是没有很好地利用到这些资源,无法让游客更好地体验特色文化。一个很大的景区,也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游览完了,其实可以开发很多特色的旅游项目的,譬如体验部落生活等。玫瑰峰的山体由花岗正长岩或红色砂岩组成,总体呈红褐色,故称玫瑰峰。因长期地壳抬升,经强烈的河流切割侵蚀和寒冻风化作用,形成峰岭嵯峨、险谷纵横的地貌景观,十几座陡峭的山峰参差错落,造型各异,巍峨壮观。玫瑰峰背靠大兴安岭,面向辽阔的草原,山峰险峻又雄伟。站在玫瑰峰最高俯视四野,麦田、森林和哈拉哈河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有着说不尽的意蕴。唯有一点,我觉得玫瑰峰景区的管理有很大的问题。明明有售票窗口,却不在售票窗口里售票,而是在景区外的围栏口,除此之外,玫瑰峰景区也不出售优惠票,我们拿学生证想买学生票时却被告知所有门票一律全价出售。《奔跑吧兄弟》在阿尔山拍摄的这期节目播出后,一定会给阿尔山带来更多的客源,但我也同时发现阿尔山的游客承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酒店住宿和餐饮方面。我们去的时候好一些酒店就已经供不应求,只能转移客源随后进行补偿(酒店基本都在同一个地方)。大众点评上推荐的餐厅更是无时无刻不在等位,不太知名的小餐馆也有很多的顾客。希望阿尔山市能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上多花些心思,让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不浪费这么好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一定要完善相关设施,不能让游客们抱着希望来,抱着失望归。如果阿尔山市想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其实也应考虑交通线路的完善。据我了解到达阿尔山的只有呼和浩特和北京南苑机场,火车也只有内蒙古境内穿越和目的地为沈阳的列车。如果选择自驾游的话,内蒙古自治区面积大,跨度大,而且据旅途中认识的自驾旅客称,来的路上基本都是山路,所以自驾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阿尔山市的客源来自京津冀、东三省和内蒙古本区的游客比较多,如果要增加客源,除了加大宣传力度,也应设计更多的航班及列车线路。

旅游产业化开发与规划 篇6

摘 要 由于我国假日经济的兴起,体育旅游在我国许多地方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且有数据表明,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旅游活动的人数在我国国内旅游者中占73.53%,显示出其巨大的市场潜力。本文着重阐述体育旅游的含义,在弄清体育旅游的界定之后,分析了目前体育旅游的形势,然后根据对本溪市体育旅游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本溪市体育旅游存在资源开发不够、缺乏完善的政府政策扶持、体育旅游场所的体育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在调查的基础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本溪市 体育旅游 开发 问题

一、体育旅游内涵

从目前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情况来看,还把它看作是一种旅行活动,基于一种游览的方式,但事实上并非于此,体育旅游有它自己广泛的研究领域和自身的科学体系。我们应该把“体育旅游”合在一起看而不是看“体育”和“旅游”两个名词。现在很多研究者把体育旅游定义为“以参加或观赏体育赛事为主要目的的活动”,但是由此一些在度假过程中含有体育要素的活动就无法包括在这一定义中。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应该由体育的特性和旅游的特性交织在一起,对体育旅游中的“体育”的范畴和活动来进行研究。

(一)体育旅游的含义

体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活动,广泛的说,它是指人们在旅行的过程中参与的各种娱乐性、锻炼性、竞赛性、冒险性、刺激性、健康保健、体育赛事观赏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的总和;狭义来说就是具有能够满足旅行者各种体育活动条件设施等的服务。它可以使人们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满足。

(二)体育旅游的形式

体育旅游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普通的自身加强健康锻炼式的旅游,如登山、野营;有激烈的竞技式比赛式旅游,如俱乐部之间的比赛,有颐养天年的休闲体育旅游,如高尔夫、钓鱼;还有观看具有观赏性的国际等其它大型赛事的体育旅游,如奥运会、世界杯。体育旅游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时光,也改善了人们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二、本溪市体育旅游现状

(一)本溪市现有体育旅游的现状

由于本溪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目前有多家滑雪场,漂流,游泳场营业。另外还有大峡谷,名山可以去攀岩探险。但由于本溪市属二线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们的收入普遍不高,这就使人们的体育消费热情偏低,体育旅游的开发程度和产业发展水平略低。因为人口有限,东北地区很多城市都拥有滑雪场,临近的省会城市沈阳也有大型的设施完整的高级滑雪场,使得本溪的滑雪场的客源都集中在本市的人民。较大的成规模的滑雪场有2家,都同时拥有滑雪场、游泳场、健身房等一些体育项目,不同的是同泉还有一个温泉游泳池是本溪第一家小鱼温泉鱼疗。他们在本溪形成了两家对峙的现象,因为消费人口有限所以在竞争上,除了在项目上互相参照一致外,在门票和价格上也互相打压,由于没有专业的体育旅游策划人员,使得竞争处于低劣的价格战上,这是商家最忌讳的商战,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两败俱伤。

(二)不足之处

1.目前本市对体育旅游没有一个完善规划和管理;2.没有专门化的服务人员;3.风景旅游与体育旅游没有很好的结合。

三、通过调查分析提出建议

(一)目前现状不足的改善

就目前情况来讲,体育旅游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还没有形成一个有规模的经济产业链。不知道怎样开发怎样利用,导致有很多旅游资源潜力的闲置和错误利用。

(二)提出合理化建议,指定出长远的规划

应该制定出几个强有力的计划,比如几年内要建成一个成规模的体育旅游场所,比如在现有的体育旅游场所要有一些什么样的提高,一旦有了计划有了目标这个产业才会发展。这些计划要符合市场经济基础,不能超脱发展规律,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来进行。

(三)大力培养专业化的服务人才

本溪市可以在就近几所体育院校中选取或定向委培一些体育旅游专业人员,把他们安排到各个大型的体育旅游场所中去,或各个场所自己去聘请一些专业相关人员,为体育旅游产业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运动技术指导等加强科学的管理。

(四)合理细分市场,搭配出多样消费产品

体育旅游要强调地方特色,为了迎合不同游客的年龄性别爱好,本市的体育旅游产业也应该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项目,用来满足消费者体育旅游目的的旅游產品。如康体、健身、休闲、娱乐、养生、寻求刺激等等的多种项目,没有哪一种体育旅游产品可以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要的,所以我们要根据人们的需求开发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我们根据市场的需要可以细分出多个体育旅游产品市场,

(五)加强宣传,培养人们体育旅游产品的消费观念

现实生活中有时酒香也怕巷子深,体育旅游的经营者和政府方面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人们的体育活动意识,让人们把体育旅游活动成为自觉行为,大力宣传这个新兴的旅游形式,让他们更多的了解进来,全方位的讲述体育旅游的优势和前途。使游客接受体育旅游进而养成习惯,树立他们对体育旅游产品的消费观念,更好的发展体育旅游。

参考文献:

[1] 马志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2.

[2] 于素梅.中国体育旅游研究[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 李万来.体育经营管理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 张道顺.旅游产品与操作手册[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5] 王琪延.休闲经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斯托尔特.体育公共关系组织传播管理[M].2008.

浅析农家乐旅游的开发与规划 篇7

一、农家乐旅游的概念

农家乐旅游最早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开展的乡村游。而我国内真正意义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 是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的, 并认为由于“农家乐”起步较晚, 还处于初期阶段。

广义的农家乐源于农业的概念, 它包括农、林、牧、副、渔。它是以城郊农民家庭为依托, 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 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

狭义的农家乐, 从购买者的角度来讲, 它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 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讲, 它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 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

二、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条件

中国第一批“农家乐”1987年在四川郫县农科村出现。经过近20年的发展, 农家乐旅游已经遍及全国, 在成都更是成为了特色产品。我国具有发展农家乐旅游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

1. 我国在发展农家乐旅游中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势。

第一动植物资源及地质资源丰富使得旅游产品更具有知识性和观赏性。第二气候类型多样性为我国的农业类型奠定了基础。第三民俗文化种类繁多为旅游的过程增加了娱乐性和参与性。第四我国公民的生活水平和带薪假期的增加使得游客具备了出游的条件。

2. 我国在开展农家乐的特点非常突出。

从目前我国开展的情况来看, “农家乐”让游客吃的是农家风味餐, 如锅巴饭、竹筒饭, 住的是简朴的农家房舍, 玩的是民间文艺节目, 买的是农家风味土特产及手工艺品, 服务人员也是淳朴热情的村民。浓郁的乡土气息, 对久居都市的人特别有吸引力。

3. 农家乐的开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农家乐”旅游为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提供了新的动力, 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新渠道。“农家乐”旅游拉动了内需, 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农家乐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家乐旅游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因其成本低, 需求大等特点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 成为国内旅游业最热的产品之一。但是就我国农家乐旅游来看, 还处在初级阶段, 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

1. 农家乐旅游存在的问题

(1) 出行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家乐”开展地区一般是比较偏远的农村和山区, 很多地方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影响了旅游的开展。第一, 交通问题。通往农舍的道路较差, 交通工具也不太方便。由于外地游客对当地地理环境不熟悉, 又缺少明显的指示牌, 这就使具体寻找某家“农家乐”显得比较费劲。第二, 休闲设施欠缺很多农家设施过于简陋, 缺少可供游人舒适停留的的设施。第三, 配套设施不齐全, 医疗保健站、平价药店、超市、理发店等配套设施都还不健全。

(2) 卫生环境不理想, 生态环境压力大, “农家乐”旅游一般是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村庄开展, 随之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 引起环境、水质的污染, 从而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游客健康受到威胁一些“农家乐”厨房设备简陋, 卫生条件较差, 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不明, 未经培训, 环保意识差, 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和健康知识;生活垃圾长期堆放, 威胁着游客的健康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因此, 对“农家乐”的卫生、环保状况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刻不容缓。

(3) 旅游服务接待水平低下, 如今从事“农家乐”旅游的服务人员主要以本地农民为主, 而他们大多数文化素质低, 又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 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差, 整体接待水平较低。加上旅游服务设施的不完善, 使游客享受不到货真价实的服务。经营者也缺乏宣传意识, 多半都以为只要饭菜做得好就行了, 不重视自我推销。

(4) 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家乐”有着明显的淡旺季之分, 旺季时门庭若市, 淡季时惨淡经营, 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农家乐”旅游推崇绿色无污染的食品, 尽管是自种自养, 但大多数没有相关部门的检疫。服务人员也缺乏健康检查。很多地方还没有出台统一规范农家乐经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服务标准。价格不统一、涨幅不统一也是在“农家乐”凸现出来的问题。

(5) 旅游产品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 “农家乐”旅游现在仍以品尝农家饭菜为主。娱乐活动内容比较单一, 缺少文化内涵。而观光活动只停留在农业观赏、采摘的表面, 大多数游客只是到农田、果园转一转、看一看, 能够让游客真正参与的项目很少。农业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不能满足多层次的游客的需求特别是求知求趣的需求, 这也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2. 对策

(1) 突出“农”字特色, 强化文化意识“农家乐”旅游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 追求的不是豪华舒适的饭店设施, 而是彻底融入当地农民生活的特点, 体验和享受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一是要着重体现“农”味。让旅游者了解农林业科技知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社会变革、家庭变迁等。组织和引导旅游者参与农事活动、民俗节庆等, 其中参与自做农家美食尤其受女性游客的欢迎。二是要大力弘扬特色文化。城乡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农家乐”旅游的重要吸引物, 我国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各地农村的习俗、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各地农村的饮食、穿着打扮、节庆、婚嫁、等乡土文化都充满地方色彩, 开发这些资源, 让游客参与其中, 可以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开发旅游产品, 丰富旅游项目当前, 应树立信贷机构向村民贷款, 用以修缮、装修客房和增加娱乐项目等。

(3) 加强管理和培训, 积极开展卫生和安全教育。定期开展培训工作, 进行专项卫生和安全教育, 引导和教育“农家乐”从业人员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强化安全意识, 做好安全检查, 确保不出任何事故, 为游客创造出一个洁净、健康、卫生、安全的旅游和生活环境。

(4)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在“农家乐”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中, 必须要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尽可能达到资源利用最充分, 产出最多, 废物最少, 环境污染最小。旅游产品应注重原汁原味。并且“农家乐”旅游一定要在农业生产的同时, 考虑其旅游功能。因此, 把物质增长与资源持续利用, 把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 把技术手段和道德资源的开发都统一起来, 把人与自然的协调作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实施和管理, 并与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统一起来。

四、小结

通过对农家乐旅游分析和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在开展农家乐旅游起步较晚, 在着一定的不足。应在但旅游类型丰富, 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会有各种问题出现。因此, 还有相当广阔的空间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近十多年来对农家乐旅游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保护与开发、文化、环境、特色和经济等各个方面, 但还存农家乐旅游研究中找出国内开发的不足, 扬长避短, 把我国农家乐旅游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从而对我国农家乐旅游起到全方面发展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莉: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C].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论文, 2007.5

[2]吴倩妮:我国农家乐旅游的现状及和发展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 2006, 3 (3) :127~130

[3]魏旭江:对“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甘肃农业, 2008, (12) :56~59

[4]张金霞:进一步发展武汉市农家乐旅游的思考[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8, (3) :123~125

[5]易银飞:浅谈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J].企业家天地, 2008, (11) :211~212

旅游产业化开发与规划 篇8

一、科学认识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课程教学目的与特征是准确定位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与方案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是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 结合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 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旅游规划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集旅游吸引力、旅游客源、旅游支撑和保障、旅游企业等子系统集一体的旅游目的地系统为研究对象, 强调在旅游地开发和发展过程中必须综合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推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规划的实践证明, 好的规划来自好的策划, 好的策划来自好的理念。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才会有好的理念、好的策划和好的规划。因此, 将科学发展观引进课堂, 统领《旅游规划与开发》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是开展本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从课程的学科特点来看, 旅游规划学科是涉及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旅游的系统性和差异性, 还要求学生能在相关分析中, 掌握旅游规划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贯穿整个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作用, 因此如何利用本门课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正确的旅游学研究方法和综合素质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 由于旅游规划学科体系尚未发展成熟, 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派之间争论较多, 导致学生在理解知识点时有一定难度。因此, 教学中如何因势利导, 博众家之长, 使学生能突破教学难点,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成为本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

此外, 本课程的授课时间在大二下期或是大三上期, 这一时期正是学生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转化的时期。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学生在基本适应大学教学之后, 其学习能力结构应在这一时期实现一个提高, 即由单纯的学习能力向“学习+研究”能力转化, 由单向的知识输入型向输入、加工、输出型转化。因此,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引导和督促学生适应这一变化, 实现从专业的基础知识学习向系统化、深入化的专业知识学习的转化, 是开展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重要内容。

二、全面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施教学的关键, 因而开展课程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实施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改革的目标, 并结合旅游规划学科发展的方向, 课程组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优化。

(一) 重视课程教学的教育功能, 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 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旅游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要突出教育功能。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本着寓德教育于教学之中的原则, 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之中。例如在讲授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时, 结合《旅游资源学》的教学内容, 再次向学生强调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 强化民族自豪感和持续发展的理念;又如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在中国旅游业现有的产业定位和发展现状, 从而强化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度和参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二) 重视引进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教学内容必须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学术成就和学术动态, 只有不断地引进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去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才有可能使学生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 保证教学水平的先进性。旅游规划作为对旅游地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 其目的在于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更应该在理论方法上以一定的先进性作为总体要求, 而从当前旅游规划的发展来看, 各种先进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实践运用也是越来越广泛。针对这一课程特点, 近年来课程组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 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旅游规划学科一些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如增加了旅游体验、目的地公众参与等内容;另一方面也相应压缩或删除了教材中一些相对比较陈旧或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 如弱化了旅游市场营销的内容, 使课程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此外, 在教学中还对于一些有争论的理论或观点, 力求进行全面的介绍, 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加以认识和理解,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学术分析能力。

(三) 强化服务旅游规划建设管理,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旅游规划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实用性强。课程组在教学中相应增加了旅游规划制图、旅游用地分类、旅游地产发展等应用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例如, 在旅游规划教学中, 结合我市某县旅游规划编制实践, 阐明了旅游地产发展是指以服务旅游度假休闲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营销模式, 分析该地发展旅游地产的有利条件,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树立正确的旅游地产发展理念, 科学编制旅游用地发展规划, 坚持土地制度创新发展旅游地产等对策建议。这一教学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使同学们对旅游地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学习积极性也得到调动。

三、构建参与式教学模式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 更强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并具备一定的旅游规划设计动手能力。为此, 课程组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

(一) 组织旅游规划专题讨论

旅游规划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 也是一门不断在创新的学科。在规划的实践中, 理论上讲每一个规划都应该有所创新, 而这也是当前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中教学, 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为此, 在教学中, 课程组老师每学期会安排3~4个课时, 组织学生结合重庆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展开专题研讨。如在关于都市旅游规划知识点的教学中, 围绕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的旅游开发这一主题, 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讨。在讨论前, 老师会发放相关参考资料,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新观点、新见解。通过讨论, 提升了同学们的规划理念, 开拓了规划视野, 启发了规划思维。

(二) 建立旅游规划实习基地

旅游规划实习基地是旅游规划教学的特殊课堂, 建立旅游规划实习基地是加强旅游规划教学实践环节的客观要求。如在我市南温泉景区, 建立了南温泉景区旅游规划实习基地, 指导学生在景区参加一系列野外实习, 包括景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 旅游客源市场调查, 景区旅游发展现状调查, 要求学生在调查后完成南温泉景区旅游发展规划, 绘制相关规划图件, 并将其中较优秀的作品递交南温泉景区管委会。通过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旅游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 参与旅游规划科研课题

如前所述, 旅游规划更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旅游规划课题, 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规划设计过程, 加快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近年来, 课题组结合授课老师的科研课题, 先后组织部分学生参与了重庆市旅游农业发展规划、重庆市“两江四岸”旅游发展规划、渝东南旅游发展规划修编、武隆县仙女山景区旅游发展规划等课题, 让学生参与从课题招标、目的地调研到规划文本编制、图件制作的全过程, 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双向交流。此外, 课程组还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前店后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前店后校”模式, 与重庆丙正旅游规划咨询公司等企业合作, 组织学生在规划公司参与旅游规划项目, 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

四、结束语

我院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 现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并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 但至今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未来随着旅游规划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 本课程教学改革将任重而道远, 仍需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力, 邱道持, 杨庆媛.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6, (1) .

[2]马勇, 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王艳平, 郭舒.旅游规划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7.

[4]高素芳, 王绪根《.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5]孟庆玲.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渗入思想品德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13) .

[6]楮亚平.地理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旅游产业化开发与规划 篇9

第一, 萌芽阶段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期) 。20世纪70年代我国国家旅游局成立以后, 国家建设规划部门开始对城市和景区进行了相应的开发规划, 出现了风景旅游城市规划和旅游风景名胜区规划等规划类型。由于当时关于旅游的研究和实践尚未真正发展, 因此在规划成员中, 没有专业的旅游规划学者, 而是以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规划者为主。此时所编制的旅游开发规划属于城市建设规划的范畴, 因而只能算作是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萌芽阶段。

第二, 交流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末) 。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交流及发展, 是从我国旅游地理学者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规划进行研究时开始。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系统化研究是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为标志。可以将这段时间内旅游规划工作者所进行的试探性、摸索性的旅游规划工作视为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经验积累过程。

第三, 加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期) 。1986年我国政府将旅游业确立为正式的产业部门, 从此我国的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开发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 旅游规划与开发也进入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化规

划阶段。旅游开发规划的内容开始注重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 并开始将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 对旅游业及与其相关的各个经济部门进行系统化的规划。

第四, 提升发展阶段 (21世纪初期至今) 。2000年国家旅游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旅游方面的规范, 使旅游规划工作有了综合性规范, 对规划内容和深度要求也做了明确的规定。此外, 对于从事旅游规划的单位资质给予了规范。2001年, 国家旅游局按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9家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 标志着国家管理机构已经对旅游规划提供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标准和管理方法, 旅游规划开始向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 政府、企业与规划编制单位和机构之间开始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与约束机制, 这对于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迈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二、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演变成因

第一,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的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 从无到有, 依次经历了性质变革、功能变革和管理变革, 即由事业接待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 由单一功能的观光式旅游向多功能的参与式旅游转变, 由行业内部管理向全方位管理转变。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旅游业以其广泛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 日益显露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因此,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已从战略上作了调整, 将旅游业确定为本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12月, 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 旅游产业被确立为应积极培育的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刺激扩大内需, 还能起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正加速扩大, 旅游者的人数不断增加。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到来, 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 旅游业也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而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这个时候, 客观上就需要对我国的旅游景区景点进行规划和开发, 根据旅游市场上游客的需求, 进行市场调研, 为游客提供了满意的旅游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

第二, 文化需求。旅游业是一个文化产业。不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具有地方特色和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任何旅游者通过游览, 都可以得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熏陶。如人文景观中的历史遗迹, 反映了历史时代、历史文化和历史事件, 可以供后人凭吊。历史遗迹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战场、古墓葬、名人故居、石刻石碑、革命纪念地等。它们不仅可以满足游客探幽访古的好奇心, 还可以“寓教于游、寓学于游”。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 对我国的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和开发, 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其实现旅游活动, 旅游者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观赏和体验的同时, 能够对旅游地的文化或旅游资源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第三, 旅游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产业, 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旅游业的地位是不容质疑的。我国现在正处在旅游业大力发展的阶段, 到2020年, 我国预计将成为世界上第一目的地接待大国,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前景非常乐观。旅游业的发展, 将会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并呈现出以下特点:旅游市场持续增长;旅游消费多元化发展;旅游促进更大需求;旅游业对外开放加快;旅游功能进一步发挥;旅游效益不断显现;旅游产业加快升级等。因此,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总结借鉴国内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成果和经验, 对我国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地利用和开发, 通过制定可行的旅游规划, 将我国优秀的旅游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力争实现我国旅游品牌的进一步扩张, 以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 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演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透视历史, 展望未来, 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需求以及旅游业自身的发展等因素, 对我们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姚作为.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J].南方经济, 2001 (5) .

旅游产业化开发与规划 篇10

一、研究区概况

1、自然概况。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属于第二级阶梯,主要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内蒙古高原等。位于中国西北部,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经纬度位置:32°N~50°N,73°E~123°E之间。海拔较高,但差别较大,高原海拔大约为1000m左右,在高原上既有3000m以上的高大山脉,也有海拔仅有250~500m的低洼的内陆盆地。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气候干燥,东部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西部则减少到100mm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

2、人口、社会、经济概况。

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和甘肃省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仅占全国的4%。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落后,在2010年中国人均GDP排名中,除了内蒙古自治区排在第15名,新疆第25名,甘肃第27名,宁夏第29名,在全国34个省或自治区中处于比较靠后位置。

二、城市生态旅游内涵

1、城市旅游的概念。

城市旅游就是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是指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方式。《中国城市旅游》杂志总编何海涛给城市旅游的定义为发生在城市范围内各种游乐休闲活动的总称,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

2、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主要模式推出后,对生态旅游的研究逐渐增多。由于各地区的情况相差很大,专家学者们对其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概括来说,有五种理解方式:“保护中心说”、“回归自然说”、“原始荒野说”、“居民利益中心说”和“负责任说”。吴楚材,吴章文等在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一文中,根据这几种说法结合中国的国情,把生态旅游内涵诠释为:“生态旅游是城市和集中居民区的居民为了解除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为了健康长寿,追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去保健疗养、度假休憩、娱乐,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3]

3、城市生态旅游的内涵。

城市生态旅游是“城市+生态”的旅游,但又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它们都有各自的内涵,特别是生态旅游概念的多样化,使得城市生态旅游的内涵呈现多样化。城市生态旅游的基础是以城市生态系统这个人工系统为基础的,相对于原生态地区的生态旅游而言,对人工生态系统的依靠远大于自然生态系统,而在城市地区的生态旅游相对于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原生态地区的生态旅游而言,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结合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城市生态旅游是以城市及周边地区为目的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以保护城市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为基础,兼顾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城市生态旅游是一种健康的旅游方式,可以促进人地关系的良性发展,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互赢,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的互利。

三、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发城市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

1、丰富的旅游资源条件。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草原、雪山、大漠、戈壁、绿洲等自然风光;古长城、古塔、古遗址、古石窟等历史文化古迹;黄河文化、丝绸文化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民族风情及现代化高科技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还有敦煌影视城、西部影视城等新兴的影视旅游资源。除此之外,独特的自然条件也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新疆的魔鬼城、雅丹地貌等。旅游中心城市有乌鲁木齐等一级旅游中心,兰州、银川、敦煌等二级旅游中心。总起来说,一二级旅游城市中心偏少,三级旅游城市中心偏多,发展潜力大。可以按照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思想,并按照生态系统的合理观点巩固和改造一二级旅游城市中心,使其符合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方向;重点规划三级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使这些三级城市旅游中心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一二级旅游城市。

2、客源条件。

城市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城市及周边地区,所以就客源来说应该主要包括以本城市为中心的广大农村居民进城购物式旅游和城市中的居民到城市周边地区的休闲度假式旅游。随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旅游的需求也随之提高,但由于受经济水平及空闲时间所限,旅游距离不会太远,所以在本区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应注重本地的客源市场。同时,利用国际知名旅游景点的影响,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增强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增加国际客源量。

3、城市自身条件。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导致经济落后,城市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根据2010年的城市人口普查,占全国30%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只有兰州(1527383人)、包头(1146506人)、乌鲁木齐(1358986人)三个城市。但是随着国家对西北大开发的重视,当地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了加速阶段。在城市化水平处于加速阶段的初期,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前按照生态城市建设的标准进行规划,为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例如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回收循环利用系统及供暖设备等地下管道系统等都可以建好之后,再建设地面上的交通设施,可以避免重复性拆建。

四、城市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战略构想

1、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城市建设规划的一种模式,也是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基础。[4]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5]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就要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结合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清洁资源,增加绿化防风固土,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城市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布局规划到具体旅游景点的设计都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实施要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例如,工厂企业要做好“三废”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要遵循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等。就整个西北地区来说,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不管是本地居民人均面积还是游客能够拥有的人均面积都不小,但本地的生态环境脆弱,要想提高整体环境承载力,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合理规划生态城市的建设布局,建立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以利于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3、变劣势为优势,灵活利用现有资源。

从基础的生态城市建设到最终实现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这一目标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很难完成全面的建设任务。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一方面利用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资金和基础的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条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合适的旅游形式,增加经济收入,从而可以加大投资,以促进城市生态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例如,在交通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开展“走黄河”等体育类旅游形式,利用百里黄河风景线为基点,以黄河文化为灵魂,开展徒步旅行,既可以让旅游者欣赏黄河风光、感受黄河文化,又可以锻炼旅游者的身体健康及毅力。

4、以实现大旅游的发展观为总的开发目标。

大旅游发展观就是各旅游景点、各城市甚至各省份,采取合作互营互利的开发模式,以旅游行业为核心,协调相关行业的发展,使得整体经济走上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工农业落后,经济不发达,能够用于开发旅游资源的资金有限,为了旅游业及整个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盲目的开发,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的城市地区。根据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及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规划宏观布局应以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一级城市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以敦煌、丝绸之路等著名景点为支点,以张掖、平凉、嘉峪关、酒泉、吐鲁番、库尔勒、格尔木、和田、哈密等二级城市为节点,实行区域联合和分工,形成西北大漠、黄河文化、丝绸文化一体的旅游大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首先需要解决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其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有利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城市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就目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情况来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Yi-Yen Wu,Hsiao-Lin Wang,Yu-Feng Ho.Urban eco-tourism:Defining and assessing dimensions using fuzzy numberconstruction[J].Tourism Management 31(2010):739-743

[2]Ceballos2Lascuráin 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Journal,1987,(2):13-14.

[3]吴楚材,吴章文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67-71.

[4]甘瑁琴,邓德胜.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构想[J].生态环境,2006,(11):129-132.

上一篇:药品信息与药品安全下一篇:真空辅助成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