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人才

2024-08-20

国际物流人才(精选十篇)

国际物流人才 篇1

关键词:国际物流,职业素养,现状

职业素养鼻祖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职业内在的要求, 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国外教育比较重视人的职商, 注重培养个体的综合职业素养。实质上,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应当成为首要的培养目标。职业竞争力的获得主要是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方面, 应该说某一个职业的专项技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获得并熟练运用, 但是职业素养则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才可能获得, 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于培养人才来讲是非常关键的。

《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中说, 物流企业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不同, 物流基层作业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与人的合作能力, 即团队协作精神非常重要, 这个比例达到66.41%;物流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 比例都超过70%;物流中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90.27%的企业认为这一能力非常重要,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高职培养的国际物流人才不能是纯粹技能型的人才, 作为服务于一线的工作者, 他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 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一味地技能培训导致学生职业素养比较欠缺, 可能会忽略职业道德素养和特色能力素养。

一、国际物流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际物流企业调研我们了解到国际物流管理人员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跟不上国际物流业发展的步伐。一些从事国际物流管理的人员, 做不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国际贸易知识、仓储运输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法律知识缺乏。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较差。

通过对一线专业课教师的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学生职业素养尤其是国际素养的训练;专业课的教法、教学方式、专业课训练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是否得当;高职国际物流毕业生能否满足国际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高职国际物流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高职院校对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清。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偏重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目前, 高职院校所开专业相当一部分是为生产性服务业输送劳动者。而国际物流业相比农业、工业等其他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突出了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国际物流专业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但到底培养哪种类型的国际物流管理人才, 为哪些行业培养国际物流管理人才;不同行业国际物流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不同类型的国际物流人才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 这些对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来说比较具体, 必须明确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体现出来。比如, 具有外贸业背景的高职院校, 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国际货运代理等部门就业;具有海运或水运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 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在国际港口、船代等部门就业;具有铁路行业背景高职学院的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大陆桥交通;具有空运行业背景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应倾向于国际空运物流等部门行业。但目前大部分高职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大同小异, 并没有清晰界定培养方向。

(二) 国际物流专业课设计忽略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熏陶与浸润。

不可否认, 各个高职院校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开设了不少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 作为职业素养重要载体的国际物流专业课更多地关注职业技能的培训, 却忽略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说专业课相比其他纯人文素质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更具有潜移默化的实践意义, 更易于内化为学生的职业品质和职业行为。

国际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很难满足国际物流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外语能力流于形式, 对学生国际素养、法律素养的培养十分欠缺。由于物流的功能较多, 物流产业本身又包含很多不同的业态, 因此国际物流专业的主干学科涉及管理、经济、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 涉及面很宽。目前在国际物流专业的专业课设置上, 现在大多数高职国际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大杂烩”型, 课程设置完全根据学校的师资和资源来定。从而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国际物流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

(三) 在专业训练中未能将职业素养培养和技能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普遍欠缺;各高职院校所开专业大多为生产性服务业类专业, 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实践呈现低效性。相关学者都注意到职业素养在学校阶段培养的重要性, 也能看到当前高素质服务业人才的缺乏, 各个高职院校也十分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养成, 提出了若干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可是却忽略了专业课训练本身对职业素养渗透的实践性意义, 以及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目前, 在专业训练与学生职业素养塑造结合上仍存在不少现实问题:空喊口号, 没有明确计划;有明确计划, 计划却不合理, 过分偏重于职业能力开发;开设了专门的人文素质课, 仅依靠纯粹的人文素养课程, 忽略了专业训练塑造职业素养的实践价值;虽有合理的教学计划和专业课人才培养目标, 但在专业训练上没有落到实处。

(四) 专业课教师对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有些高职院校教师认为, 学习了专业知识, 掌握了一些物流职业技能学生就可以顺利胜任工作了, 其实不然, 物流工作中更需要沟通、交流, 更需要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如以国际空运报关为主的报关员, 这可谓是一项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工作。各种进出口业务繁多, 行业划分得很细, 更不用说成百上千种货物的归类了, 还要对货物了解, 以配合海关的检查, 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以运输为主的国际物流企业从事调度工作, 不仅要掌握运输工具的基本知识、合理安排运输路线、制订调度计划, 还要积极与企业中其他部门沟通, 有时还要与各承运人所在公司或驾驶员交流。又如, 从事客服工作的员工, 就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足。

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大多为95后, 他们聪明、好学, 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责任心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 沟通、交流能力不强, 缺乏吃苦精神, 缺少自信。很多报考物流管理专业同学的职业规划也是着眼于国内物流工作, 高考时的英语功底本身比较薄弱, 难以胜任国际物流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欠缺国际化视野, 没有养成看新闻、读报纸的习惯, 了解国际时事的习惯;缺乏法律素养, 对国际物流的相关国内立法和国际公约也不甚了解。

(六) 我国国际物流行业前期进入门槛很低。

国际物流行业前期进入的门槛很低,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按照一贯的思路, 只要能拉到货就是好的业务员。我国国际物流行业真正被重视也就是自CIFA成立后的十多年时间, 现有的物流企业也大部分是由以前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而来, 企业规模小、人才需求层次低。从近几年看, 物流行业中的就业岗位中仍然集中在诸如理货员、司机、仓管员、分拣员等操作岗位。

我们也可以看到, 以新型流通方式为代表的报关与国际货运、无船承运业务、第三方国际物流企业等迅速发展, 各大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国际物流管理人才需求也开始升温;如能熟练操作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仓管员、精细的订单处理员、善于沟通的国际物流销售员, 谙熟贸易国法律规则的国际货运代理员等。国际物流人员销售的产品是服务, 但实际销售的其实是自己, 一个好的国际物流从业人员会重新审视自己。应对危机, 没有抱怨, 乐观积极面对的人, 才是真正的强者。当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物流人才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时, 我们觉得下一步有必要探讨如何来实现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柔性对接。

参考文献

[1]孙学农.浅谈物流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职业素养培养[J].物流教学, 2013.6.

[2]陆改红.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6.

[3]王捷.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实现途径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10.

[4]罗兰芬, 黎业芬.高职学生现代职业素养研究与探索——从学校层面论高职学生现代职业素养缺乏的原因与对策[J].硅谷, 2008.1.

[5]周建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J].才智, 2008.17.

[6]董睿.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3.

[7]王严明, 贺亚茹.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解析[J].交通教育, 2012.3.

[8]黄民礼, 唐振龙.珠三角高职高专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15.

物流人才怎么招 篇2

为了培养既系统完整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学科知识又能将其应用于现代物流实践的专业人才,必须在教育的各个层次设置专门的物流专业,培养出大批专门的物流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人员的层次不同,招聘要点也有所不同,招聘要点也应有所不同。体力人员往往看重薪水,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型员工薪水往往没有被排在第一位。那么,如何才能招聘到合适人才呢?物讯网专家为你支招。

第一招,道高一丈,魔高一尺。

针对不同的面试岗位来选定组合不同的面试考官,以全方位的考核方式考核招聘人员。人力资源考核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直线经理考核专业要求。

第二招,以勤补拙。

选择公司面谈者,要求如下:

一、具有一定的访谈能力;

二、老员工(老员工理解企业价值观、认同企业文化);

三、岗位差异越大越好,性格差异越大越好;

四、面谈要单独的一对一进行。

第三招,压力面试,单刀直入。

对现在的应聘者,大多身经百战,临场能力较强。最好直接进入压力面试,压力越大,越会让应聘者讲真话。提问一环扣一环,不要采用构建和谐氛围,单刀直入。

第四招,避虚就实。

提出问题要能测出你想要的招聘者的素质。诸如:

1、请简单介绍自我;

2、应聘本公司的理由与优势;

3、如何适应转变;

4、职位担当什么角色;

5、缺点。考的全是想法,而不是做法。

第五招,通过细节判断素质。

培训可以提高,培训很难改变。大葱就是大葱,永远也不可能培养成小麦。此外,还应当关注应聘者是否有如下的提问:

1、合同是否可以签的短些(当跳板);

2、平时加班是否较多;

3、是否需要经常出差;

国际物流人才 篇3

一、以国际化思维设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创新人才开发机制

国际化是企业发展创新的强大推动力,也是中国企业应对全球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更是柳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2002年,我们提出了建设“开放的、国际化的柳工”的战略目标。2005年聘请国际著名咨询机构,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深入研究,找准突出问题,对症下药解决。先后出台《柳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发展实施方案》,按照提高员工满意度、控制员工总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三项原则,实施优化公司职能结构、优化员工学历结构、优化中基层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优化中基层管理人员年龄结构的四项举措,着力培养经营决策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技术专家、服务工程师、技能专家等六类人才,并一以贯之地抓好培养、选拔和使用。

二、以国际化思维构建员工能力胜任模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我们借鉴国际化人才测量手段,对员工能力进行准确分析,配套实施“精确培养”,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适应性和时效性。

2007年,组织实施了员工胜任力模型开发项目。借助360度能力评估等测量工具,清晰标定每位员工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和素质,引导员工正确设计能力发展阶梯。依托柳工大学,制定实施全员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六西格玛绿带》、《绩效管理》等课程学习,支持QC活动小组开展创新实践,组织岗位操作技能比赛。与清华、浙大等联合办班培训青年骨干。目前,已经有多名经过培训的“80后”青年员工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

2009年,启动实施“继任者计划”。依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关键岗位,构建相关岗位员工之间的绩效伙伴关系,确立上一个职位对下一个职位的培养责任,使员工培养融入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实施领导力提升计划,有效提高了中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以国际化思维搭建绩效管理体系,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引入Mercer公司3P模型,建立以职位评价为基础、以业绩考核和能力评估为奖励依据的绩效体系,推动了企业人才评价机制与国际接轨,促进了跨国人才的吸引和培养。近年来,先后吸引了近300名博士硕士、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前来开展项目研究,并从美、英、德、法、澳、比、日等国家引进了10多名专家。现任副总裁、美国人闭同葆,就曾在国际著名工程机械公司担任高级技术经理。

完備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全体员工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近年来,先后多个新产品性能指标领先国内同行,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公司成功研发出中国最大轮式装载机、最小滑移装载机,打破了国外企业长达30年的技术垄断,获得了全国装载机行业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以国际化思维构筑绩效回报体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国际物流人才 篇4

关键词:英语能力,能力为本位,首要教学原理

前言

物流活动伴随着商流活动区域的扩展日趋国际化,英语也被广泛应用在物流活动中的各个领域,从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到日常沟通、单据书写、包装标识、信息传递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使用英语。跨国公司的商流活动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也是全程化、一条龙和门对门,信息的传递也要求必须是英文的,这就要求物流业务人员,不但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口头和书面准确的沟通,还要具有草拟和设计英文合同的能力。

针对目前物流从业人员的普遍英语要求和高职物流专业英语教学广泛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以能力为本位的“五星教学模式”,提高物流英语的教学效能,强化学生在国际物流活动中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一、“以能力为本位”的内涵

我国高职教育战线探索“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最早实践者之一戴士弘教授提出了课程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标准,即突出课程能力的目标;能力要以项目任务来训练;课程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指出了单元设计的要点。此外他对教师提出了建议:要教课,不要教书;要设计,不要照本宣科;要应用,不要单纯知识;要能力,不要单纯理论;要一精多能,不要泛泛应付。戴教授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要在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来确立能力目标,将项目(任务)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并辅以案例来进行教学,从而实现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帮助者。

二、“五星教学模式”的内涵

五星教学模式是当代国际著名教育技术理论家和教育心理学家,现为美国Brigham Young大学夏威夷分校的梅里尔博士近年来一直倡导的新教学理论。五星教学模式的核心主张是:在“聚焦解决问题”的教学宗旨下,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和“融会贯通掌握”构成,共有15个要素。当然,实施这一模式还应辅以“指引方向”、“动机激发”、“协同合作”和“多向互动”四个教学环境因素的配合。五星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具体的教学任务应被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各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接着再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只有达到了这样的要求,才是符合学习过程和学习者心理发展要求的优质高效的教学。

三、国际物流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策略

在运用技术支持物流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五星物流英语教学模式”促进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策略。

1. 聚焦解决问题(Problem-centered)

物流英语教学要考虑国际物流专业学生学英语的目的,使所教的内容与从事的工作和专业密切相关,以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要考虑他们的英语基础和国际物流工作及专业经验,还要考虑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所使用的主要技能,并在教学中加强这些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某一职业岗位应用英语的能力。物流英语教学内容应该在联系现实国际物流活动的情境中加以呈现。一方面需要交待学习任务,向学生表明在完成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后他们将能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或将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个学习任务应该是完整任务,也就是说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中而不是只停留在简单的操作水平或行为水平上。教学应该涉及了一系列逐渐深化的相关问题而不是只呈现单一的问题,即形成任务序列。例如在设计任务时,我们可以把互动真实交际任务和发展为其他交际技巧而设计的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多项任务,根据任务难易度分级原则组合一个序列,前面的任务为后面任务的完成准备条件。即从导入任务到理解为主的任务,再过渡到有控制的产出任务,最后进行具有真实意义的交际任务。

2. 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Experience Activation)

物流英语教学必须指导学习者回忆、联系、描绘或者应用相关的已有知识经验,提供那些作为新知识学习所必需的相关经验,使之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如果学习者已经知道了这些内容,则应该为他们提供展示先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机会。调动学生原有的专业素养、语法知识和口语要素,充实语言运用素材,除了通过阅读、提问、归纳等方式激活原有知识,感知学习内容外。还可以利用情境,由于情境通常有一种叙事的结构,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镶嵌式的记忆线索,对检索相关知识来说,情境可以充当线索和暗示的作用,从而提高知识学习的意义性和记忆效果。

3. 展示论证新知(Demonstration or Show me)

物流英语教学应该紧扣目标施教进行展示论证(实际举例),对新知进行展示时不能仅仅陈述要学习的内容,而应该对某一过程进行生动的说明并提供正反两面的行为示范和学习指导,还需善用媒体促进,进行多样化的呈现方法,引导学习者关注相关内容信息从而增进学习。

4. 尝试应用练习(Application or Let me)

学习者应该有机会尝试应用或练习他们刚刚理解的知识或技能。这种操练以及相关的测验应该紧扣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回忆和再认所学的内容,学会使用新学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来解决一系列的变式问题,实际去完成某一过程。教师则需要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和指导,对学生表现的学业行为给予合理的反馈,但随着教学的逐渐深化和发挥效用而逐渐放手,物流行业的实践性决定了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绝不能局限在校园里。学校可以通过仿真等方式进行教学,还可以采取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道路,不仅使学校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也能将现代物流的理念传达给企业,帮助企业提高竞争能力。此外,校企结合避免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企业可以了解学生,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借此了解企业,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双向选择,促进了学生的就业,是一种双赢的方式。学校通过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既节约了办学成本,又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了马上就用,“学”与“用”结合的很紧。

5. 融会贯通掌握(Integration)

物流英语教学应该促进学习者把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还必须为他们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提供公开展示、不断反思、提高和灵活创造运用的机会。尽可能确保学习者能深度理解事实性知识,在某一概念框架背景下理解事实和观点,运用有利于促进检索和应用的方式组织知识。

四、结论

以能力为本位的“五星物流英语教学模式”强调引导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注意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将新知识生动展示给学习者之外,还应注意新知识的应用和与实际生活的整合,有利于提高高职物流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效果和主动性,是对英语教学的一次重要革新。如何把高职国际物流人才英语能力培养推向一个崭新阶段,是我们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国际物流人才 篇5

论苏州的物流发展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之一是服务地方经济,确定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时应考虑地方特色.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产业群在苏州的进一步集聚,和加工制造业联系肾密的物流产业也获得极大推动,苏州各层次的.物流人才需求大增.本文从苏州地区物流经济发展特点出发,思考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如何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确定培养目标,以满足苏州地方物流发展的人才需求.

作 者:许英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04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24)分类号:G71关键词:苏州 高职物流人才 培养目标 定位

国际物流人才 篇6

国际化人才不完全在于是不是外国人或是留学人员,关键在于他是否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是否具备全球经营意识和能力,是否具备能够跨越国界和地理空间的国际思维,是否具备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人才国际化战略的内涵,是指按照国际通行的人力资源规则和惯例,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全面参与国际间人才分工和交往的过程和状态。它的外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人才总量、质量、结构等各项指标要达到国际大都市的相应水平,其中包括留学与海归、外国专家等人才数及占比等。二是在人才素质方面,要培养、引进精通国际规则、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创新素质、能够在本领域内熟练地处理各种涉外事务的人才。三是要营造国际化人才活动的国际平台,包括人才教育国际化的平台、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平台、国际信息交互平台、国际经济交流平台等。四是人才机制要与国际接轨,具体包括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管理机制等等。

表1~4显示了全国各省市区2010年人才国际化方面的部分指标。

表1显示,在“外国留学生毕业生数”指标中,北京遥遥领先,数倍于第2—4名的上海、江苏、浙江,近10倍于其后的山东、黑龙江、广东、云南、湖北、辽宁、吉林等省。云南居于此指标的第8名,值得关注;在“外国留学生在校学生数”指标中,北京、上海、江苏位列前三甲,且与后继者辽宁、浙江、天津、湖北、广东等省拉开了较大差距。外国留学生云集京城理所当然,而上海、江苏较大规模的外国留学生在校学生数,显示了其较快的人才国际化进程。在抽样调查得到的“已回国创业的海归人才分布”指标中,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吸引了70%的海归人才,显示了这些省市由于综合条件具有优势而受到海归人才的青睐。而西部地区的诸多欠发达省区在留学生与海归人才分布中处于弱势。

表2显示,在“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单位数”“聘请外国文教专家数”指标中,北京、江苏、广东、上海、湖北等省市具有较大优势,显示了这些教育大省在接纳外国文教专家方面的能力;而在“聘请外国经济技术专家数” 指标中,上海、浙江、北京、重庆、辽宁、广东等经济大省则显现其对外国经济技术专家的需求能力和使用能力。相比之下,西部一些省区如西藏、宁夏、青海等在需求、接纳、使用外国专家的能力则显得比较弱。

表3 全国各省市区2010年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信息交流指标

注: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 为原ISTP。

表3显示,在表征区域国际科技合作成效的“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指标中,上海、江苏、广东、北京、重庆等省市名列前茅,且与后继者拉开了较大差距;在表征区域人才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国际公认的“国外主要检索工具(SCI、EI、CPCI-S)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按地区分布”指标中,北京均居第一,且遥遥领先;江苏、上海位居第2—3名,浙江、陕西、湖北、辽宁、广东跻身前8名。在显示国际信息交流平台的“从业人员平均国际互联网用户数”的指标中,上海稳居第一,其后的北京、天津、江苏、广东、辽宁、福建、浙江处于同一水平。而在此三项指标中,西部省区的西藏、贵州、宁夏、青海等均处于弱势。

表4 全国各省市区2010年人才外商贸平台及经济外向度指标

表4显示,在表征人才国际化的经济平台及外商贸平台的“进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含港澳台)直接投资占比”“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外资(含港澳台)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外资(含港澳台)企业总产值在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比”等5个指标中,广东、江苏、上海、福建、浙江在大部分指标中均居于前5名,北京、山东、辽宁、海南、天津等省市在部分资本中进入前8名,显示了这些省市具有国际化人才融入经济全球化活动的较高平台;相比之下,绝大部分西部省区则显得尤为不足。

(作者系武汉工程大学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才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客座研究员)

设置物流交叉课程培养物流复合人才 篇7

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属于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合理布局物流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物流产业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起到宏观促进作用。为实现产业整体的迅速发展,以政策为导向落实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同时,纵向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试点示范工程、规范行业标准; 横向上大力拓展物流园区工程、农产品物流工程、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城乡物流配送工程、电子商务物流工程、物流标准化工程、物流信息平台工程、应急物流工程等细分市场[1]。

在我国,物流行业虽然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随着行业及市场的迅速发展,对于物流操作型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扩大,而要满足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的缺口,就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实现。由于物流行业涉及到采购、仓储、运输、包装、国际贸易、计算机等诸多环节,因此对于培养物流行业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知识的人才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单一的物流基础知识无法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交叉学科建立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出来。

2传统物流学科设置的情况及存在问题

传统意义上物流学科的设置主要分为基础知识理论和能力培养两种。其中,基础知识理论的教学一般包括物流基础、 基础会计、物流采购与应用、物流英语、仓储管理、物流案例分析、运输管理、库存管理、物流数学等; 而能力培养一般包括模拟实操、课程设计、基地实习等类型的教学方式。

物流学科属于应用科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加以运用,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以理论掌握为重点。目前多数学校的物流学科教学方式仍偏重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和死板,难以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而相对来讲,物流专业的学生往往较为灵活,动手能力强,教学活动中应很好地抓住这一学生群体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因此已有一部分国内院校物流学科设置中包含了侧重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但仍与实际生产实践中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仍无法做到从学校到就业的无缝过渡。从业人员仍需在所从事行业的具体实践中学习行业相关的物流知识,或通过就业单位组织的培训活动观看视频或听课等非系统性的培训。

3交叉学科建立必要性的分析

加强物流学科与相关紧密联系的行业学科交叉内容的教学可以弥补以上不足: 一方面,物流学科理论知识有了具象的应用背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另一方面,缩短了从学校理论环境到具体工作环境的对接时间,可以提升物流学科的教学质量,促进物流行业人才的快速培养。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 1深化学科教学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交叉是在原有物流行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拓展,是从多维视角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物流专业与相关行业渗透相互相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最终摆脱固有的机械填鸭式的教育模式。

3. 2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学科交叉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不足之处的有益改革和补充。

3. 3创新教学体系,增强应用价值

从应用角度来梳理并细化物流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理论的知识,并设置相应的实践培训课,从而完善物流课程教学体系,增强应用价值。

4交叉学科设置的具体研究

1以面向实用性为主要目标,合理规划交叉课程理论和实践内容的设定范围。可以区域物流行业发展情况为依据, 充分了解当地物流应用水平和应用特点,把握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面向就业需求设定交叉学科理论知识范围和实习规划内容,合理制定教学时间表,尤其可以热门物流应用行业为主要目标定期开展教学专项研究活动。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结合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利用不受地域、空间局限的在线教育资源,采取慕课、微课等多种开放形式,满足学生的线上及线下的自主学习需求,同时还可采取让学生参与到授课环节的形式、分享收集到的成功案例等,加深学生对学科的深刻理解和学习的主动性。

3交叉学科的设置可以使同一知识点不再重复讲授、节省时间,也可以避免各科都认为某些交叉内容在对方的课程中会讲授而都不作重点内容,甚至出现教学空白的情况。

4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物流竞赛和考取跨专业资格证夯实专业基础,拓展视野。

5物流交叉课程设置可能存在的风险

5. 1学校层面

交叉学科的设置需要学校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课程安排等方方面面做好统筹规划,加大各种投入力度,尤其在课程设置初期,存在较大的投入和调整风险。

5. 2教师层面

交叉课程的设置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首先要求教师从思路上进行转变,其次要求教师具有较为扎实的跨专业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存在需要教师二次系统学习的可能,具有一定难度。

5. 3学生层面

交叉课程的若设置不当可能会增加已有的学习任务,在较大的学习压力面前,学生可能无法很好的吸收所学知识,反而引起教学的负面效果。

5. 4教材资源层面

交叉课程设置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发展的初期可能面临教材资源及教学设备种类少、内容不完善、更新不及时,甚至出现错误等现实问题,无法对教师、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及学习的辅助指导。

6总结

加快物流人才培养适应现代物流发展 篇8

现一些行业协会组织也正在做类似的工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周雪松说, 为满足民营物流企业对高素质的操作人员的需求, 他们将适时地推动并开展物流操作岗位人员培训认证工作。据调查, 物流企业一线操作岗位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现有从业人员中的知识和年龄结构迫切需要更新, 很多企业反映没有适合的培训认证, 另外职业院校大量的物流专业毕业生需要进行行业资格认证, 设在联合会的教育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 正在积极开展此项工作。据悉, 目前联合会正在组织专家论证并着手实训教材的研究开发工作, 力争将这一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动起来。

物流行业极大的人才需求也促使许多有志之士将目光投向这里。就如何成为物流行业的抢手人才,

专家指出, 有四条途径可供参考:一是考职业资格证书。为了提高常年从事物流工作人员的物流理论水平, 我国出现了多种“物流师”认证。二是上物流研究生班。已经有一定物流从业经验的人想进一步进行深造, 大学中的在职物流研究生课程是比较好的选择。三是参加短期培训。一些大学的物流在职研究生班也举办一些短期的培训, 以充实知识和提高能力。四是参加成人高考成为专业人才。如今, 物流专业也成为一些学校成人高考的新增专业。通过学习, 培养操作技能, 使自己成为物流行业的一线操作人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认为, 现在不少成功的民营物流企业非常重视人才, 一些

苏州物流人才培养分析 篇9

苏州地区物流产业现状及人才需求

苏州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区位优势和载体优势十分明显。苏州地处经济快速发展的长三角中心地带,境内有长江、运河,尤其是高速公路十分发达,形成了“一纵二横、一环两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有了参与长三角区域物流合作的基础条件;有苏州港三大港区,以及各类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作为江苏省规划明确的物流枢纽城市,苏州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十一五”规划期间,苏州将建成以苏州白洋湾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综合型物流园区4个,以满足苏州火车站西站“苏深港”集装箱班列和三港区货物运输需求;以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园区为代表的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5个,它们与港口、陆路口岸相结合,以集装箱运输为主,并设有海关通关通道的大型中转枢纽;以迅尔达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物流配送中心12个,使“五市一区”都有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市和县(市)两级不同层面的物流节点系统,从而在全市上下形成功能完善和高效低耗的绿色物流体系。

近年来,苏州积极呼应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主动学习上海、接轨上海、服务上海,紧紧围绕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物流中心的目标,依托开发区、港区和道口枢纽三大重点地区,加大现代物流园区和物流节点建设力度,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苏州各级政府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打造了具有生态和生活,产业发展,人文和社会,法制及城市综合环境的五大优势,将使苏州物流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在长三角合作中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随着苏州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新兴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IT集群、产业集聚,为苏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商机。

随着苏州产业结构的调整,物流货物品种将发生变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对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将十分强烈。在苏州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形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方面是围绕货运代理、商业配送、多式联运、社会化储运服务、流通加工等物流职能和环节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发展比较迅速。依托开发区、货运市场形态、以大型批发市场为基地的各具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形成。以货运代理为例,目前苏州货运代理企业有400多家,整体发展比较规范,典型的货运代理企业,如中外运苏州分公司,能够提供包括报关、商检、运输合同管理等专业化的物流服务;由于新劳动法的出台,一些外企出现了将仓储完全外包的新模式,更加扩大了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专门化专业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正在起步的系统化物流服务或全程物流服务,即由物流企业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从物流方案设计到全程物流的组织与实施的物流服务。2008年6月,园区脉慧特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贤坤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就打造物流咨询外包平台的战略合作进行签约,以信息咨询服务和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第四方物流企业也崭露头角,这种模式的出现将会有效地保证企业供应链的持续高效运作,在整体上实现企业物流成本的最优化。这就使得苏州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专门化、专业化、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细化物流人才培养

苏州具有良好的物流资源,这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本地的物流资源给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完全可以解决目前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在平时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实例,一方面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将这些案例转化成教学中使用的案例集,用于苏州地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真实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现状和背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到学校授课,或者安排任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增强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使教学效果更加良好。通过我们的调研,像苏州物流中心这样大的物流企业也很乐于服务于物流职业教育。

由于教育平时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掌握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知识,参加工作后一些知识已经落后,学生对某个确定岗位的实践操作不了解、不掌握、不熟练,缺少创新。学校可以和一些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利用企业这个大课堂进行实践教学,明确各个物流岗位的具体需求。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采用校企结合的方式,安排在校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学校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企业各个不同岗位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

现代物流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经过一年的调研,我们问的最多的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希望学生能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物流企业对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等基础办公能力非常重视,一些企业用人已经跨越到了服务外包行业的用人理念。对某个业务流程的掌握,只靠教室是满足不了的,只有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掌握,这就必须要结合具体企业,在具体的企业中熟悉掌握相关流程。对于高职物流专业而言,职业定位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职位层次带,重在培养应用型高技能物流人才,如仓库管理员、配送员、叉车工、报关员、货代员、质检员等。因此,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宽带”型的,以职业模拟化的方式培养职位层次化的物流人才。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篇10

发挥政府在高职物流教育的作用

完善和严格执行物流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政府并非没有制定物流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而是职业资格体系不完整和已有职业资格在职业市场并没有强制实施。许多物流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技能、知识、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标准, 就会影响物流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如果不强制推行物流从业资格准入制度, 也会导致物流从业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影响物流毕业生的就业。因此, 政府必须制定各物流岗位的从业标准, 并强制实施物流从业资格准入制度。

制定企业承担高职学生实践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市场经济下, 企业是独立的经济主体, 没有培训学生职业技能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是否接收学生实习完全出于企业的愿望, 这是我国物流职业教育中的一大难题。表面上, 很多职业院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事实上这些实习基地或名不符实, 或发挥作用非常有限。如果不彻底解决学生实践技能学习的问题, 职业教育改革不可能成功, 否则, 就是自欺欺人。德国和澳大利亚都是市场经济国家, 这些国家的企业为什么能接收学生开展技能培训, 它们并非自愿, 而是法律赋予了它们义务和责任。培养高职物流学生的技能需要有物流活动环境和业务环境, 这些环境各高职院校难以建设和仿真模拟, 物流企业才具备这样的环境。

制定各类物流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我国各类物流人才并没有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 物流人才培养标准都是由各院校制定, 这必然带来一些问题。一是能力标准不统一, 缺乏权威性, 很难得到企业的认同。二是各高职院校缺乏正确制定物流职业能力标准的能力。高职学院的物流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其它专业教师转行从事物流教学, 缺乏对物流行业的了解, 很难制定准确的物流职业能力标准。因此, 应该在相关的政府部门的主导下, 由教育专家和企业、行业的物流专家共同制定物流职业能力标准。

制定物流教育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标准体系。目前, 物流专业开设什么课程, 训练什么技能, 各个学校非常混乱, 不是因职业能力标准开课, 而是因教师的能力来开设课程, 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的严肃性。国家应根据物流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 制定规范的物流课程体系和技能培训体系。物流教学过程中, 必须严格执行规范的课程和技能培训体系, 物流课程和技能培训内容的调整, 应受严格的限制。

大规模开展物流专业教师的培训,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 造成物流教师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如果完全依靠毕业生和行业专家来充实, 这并不现实, 而且也会带来许多无法克服的问题。国家应针对物流专业教师开展专门的培训工作, 对物流教师的物流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开展培训, 并能达到物流教学标准和物流职业能力标准, 具备双师素质。

发挥物流企业、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

高职教育从注重理论教学向注重实践性教学转变, 从课堂教学向在职业环境教学的转变, 这种转变需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动力。即使企业愿意接收学生实习, 但多数企业的真实动机是使用廉价劳动力, 只是提供简单、单一的物流岗位, 很难达到实习效果。

物流职业教育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 物流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难以深入下去, 不能达到预期的改革目标。物流职业教育必须依托物流企业和行业协会, 才能真正认识物流职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才能制定正确的物流职业人才方案。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一是职业院校难以全面开展仿真教学, 才能真正在职业环境中培养物流职业人才。但是, 怎样才能让物流企业加入人才培养队伍, 除了制定法律规定其职责外, 还应该加强与物流企业的沟通协调, 建立企业合作的共赢机制, 使物流企业愿意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

职业院校必须彻底改革物流教育方法

转变教师角色, 使之成为合格和管理者和指导者。在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 重教轻学, 只重视教师的教, 不注重学生的学, 教师是主体,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 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只是传声筒角色。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首先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 使之成为管理者和指导者角色, 从以教为主, 转变为以创造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这种转变是教育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仅只有知识, 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指导能力, 必须认识到这种转变的艰巨性。

注重课程开发, 整合相关知识的课程体系和职业能力培养方案。运作和管理物流活动, 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多样性、系统性, 物流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广泛的知识能力, 如管理、统计、交通运输、仓储管理、建筑规划、经济活动分析、计算机、通信、网络、机械设备等, 所需要的这些知识范围广, 跨度大, 既有经济管理知识, 也有工程技术知识。要求掌握的知识之间要有系统性的联系, 但并不需要系统性地掌握每一种知识。但是, 现在一些院校在设计物流专业的课程时, 需要什么知识就设计什么课程, 但教学时间资源有限, 就裁减一些应纳入知识体系的内容, 没有很好地解决好知识面广度与知识深度之间的关系。

要解决知识的面广度和知识深度的关系, 必须摒弃目前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 探索适合高职物流教育的课程开发模式。要按照物流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 建立适应物流职业岗位 (群) 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这种改革, 课程的针对性强, 围绕工作项目来设置, 也减少课程的重复开设。

不少人对技能培训的认识上有一定的片面性, 把技能水平等同于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只是职业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 物流职业技能内涵同其它专业特别是工程类专业的职业技能区别较大, 物流职业技能主要是业务活动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 笔者认为具体应包括物流方案的设计、物流方案实施和管理的能力, 包括了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 不是一个物流操作工的操作能力。物流职业能力构成体系和培训内容、培训手段、培训途径这些问题, 院校必须深入到物流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调研分析, 制定出规范、可行、有效的物流职业能力培训方案。

上一篇:城市形象规划设计下一篇:妊娠期创伤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