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人格

2024-08-16

君子人格(精选九篇)

君子人格 篇1

一、“君子”称谓的演变

“君子”的称谓, 西周时就已经普遍流行。最初的“君子”一词主要是作为具有一定身份的贵族或是有地位的人的通称。由此可知, “君子”在最初是不具有“道德”的内涵的, 仅只是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称谓。

作为一种通称, 对君子也就可褒可贬。但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氏族贵族特权的衰落, “君子”专指当权贵族的情况逐渐改变, 有时一也用来称呼亲爱的人或受尊敬的人, 逐渐从身份地位上的概念演变为道德品质的内涵。尤其是孔子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以品格为标志的“君子”概念, 确立了以道德理想为目标的理想人格。

二、《论语》中君子人格内涵之规定性

《论语》是一部集中反映了孔子言论和孔子思想的古代经典。《论语》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 而孔子把君子人格作为当时社会的理想人格。这种君子人格既立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所具有的现实性品格, 同时又具有对理想无限追求的超越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君子好学善思

好学、深思是君子人格的优秀品质。

君子首先应当勤奋好学。“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 明确说明了君子应该是勤奋学习, 修身养性之人。“君子博学于文” (《论语·雍也》) , 君子学习一切知识智慧来充实自己的内在, 净化自己的心灵。“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指出了君子不能像只具备特定用途的器具一样, 要具备多种才能和技艺, 要“博学于文”, 这样才能不背离君子之道。

君子人格中的好学与善思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不可偏废,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也就是说, 君子不仅好学同时善于思考、反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 “君子区别于他人, 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思考, 特别是对自己一举一动的反思, 从思想到行为严格要求自己, 追求自己的言行与仪表的完美”[2], “思”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检讨, 看是否符合君子人格的标准。

(二) 君子仁爱明智

“仁者爱人”,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核, 是一种道德信念, 君子以能坚守这种道德信念为特征。而作为君子坚守的内在信念的仁, 是在亲情基础上, 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形成的一种做人、待人和处理人我关系的态度。孔子说:“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 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境地, 都坚守仁, 不违仁。君子这种仁爱的品格首先表现为善待自己。“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 , 坦然面对宠辱,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沮丧, 乐观面对现实。其次, 善待亲人。“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 君子帮助别人、成全别人, 遇事应先替他人考虑, 对他人采取宽容的态度。

“君子道者三, 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 明智是君子具有的基本品德之一。何为“智”?其一, 知人, 了解自己、理解别人。所谓“不知言, 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日》) , 君子应对各种不良的言辞有及高的辨别能力, 所以君子知言而知人, 知言而慎言, 这是君子明智的重要表现。其二, 知仁、知信、知礼、知义。“择不处仁, 焉得智” (《论语·里仁》) , “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其三, 知是非。“宰我问日:‘仁者, 虽告之日, 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可欺也, 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 , 在孔子看来, 君子尽管心地善良, 救人心切, 但绝不可能被完全不合情理的事所蒙蔽。如果君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就不足以称为智。

(三) 君子重义守信

重义是君子的重要特征, “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于比” (《论语·里仁》) , 君子“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体现了“义以为上”的道德情怀。“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 追求义或利, 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行义”是君子的本质,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 在面对利与义的选择时, 君子要“义以为上”。但是, 孔子倡导的君子并没有将“义”与“利”绝对地对立起来, 而是要求君子“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 尤其是当义利不能两全时, 君子应舍利而取义。君子面对“利”或富贵, 就要以“道”取之,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忠信守诺、大义凛然是君子人格的基本内容。“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 君子无信就做不成事, 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可见, 孔子把诚信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言而有信”,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 (《论语·子路》) ,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 (《论语·卫灵公》) 。

(四) 君子自强不息

自强、自立、奋斗不止是君子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君子人格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 要求人们好学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主体自身的品格, 君子要“不怨天, 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 , 因为“君子求诸己” (《论语·卫灵公》) ,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 自立自强, 靠自己发奋努力成功。君子关心现实, 努力实践, 为实现自己理想而不懈奋斗, “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 , 君子具有坚强的意志而不屈服于外力。这种挺立生命, 刚健自强、追求不息的人生态度, 正是君子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五) 君子豁达宽正

通达、宽宏、公正, 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是君子的内在追求。“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 , 君子光明磊落, 不忧不惧, 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君子泰而不骄” (《论语·子路》) , 豁达大方是君子为人处世的原则。“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 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 也不单凭人而否定他的言论。“君子尊贤而容众, 嘉善而矜不能” (《论语·子张》) , 君子尊敬贤德的人而包容群众, 称赞好人而怜悯不行的人。“君子周而不比” (《论语·为政》) , 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 不徇私护短, 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 但他讲求的是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 而不是盲目附和。

(六) 君子心怀天下

胸怀宇宙, 关怀众生, 悲天悯人的社会责任感是君子人格的重要构成。君子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论语·卫灵公》) , 君子没有小聪明却可以承担大任务。“子路问君子, 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 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从孔子与子路对话可看出,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重视自身的修养只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君子更应当是服务于社会的人, “修己”的目的最终是要达到“安人”、“安百姓”, 使人们生活稳定、人心安定, 使社会秩序稳定。

三、倡导“君子人格”的当代价值

不可否认,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其当代价值。

(一) 倡导君子人格,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诚信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运行的最为重要条件。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求市场主体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格, 比如, 勤奋、进取、拼搏、诚信等品质。这些品质正是君子人格的内在规定性。因此, 通过倡导君子之自强不信、诚信为本等人格, 有利于养成市场主体反对消极无为, 提倡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大无畏开拓精神和进取意识, 可以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人们的信用意识, 有利于遏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欺诈勒索、坑蒙拐骗的丑恶行径, 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有利于培养市场契约精神, 从而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更可贵的是, 君子人格主张“义以为上”, 就是从价值取向上肯定了君子“重义轻利”, “义然后取利”,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这正是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和倡导的———在合乎道义的原则下采取适当的方式谋取正当的物质利益。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倡导君子重义守信之人格, 有利于“谋利而不失义, 循义以生利, 抑制泛市场化、泛商品化取向, 抵消‘利益最大化’对市场主体的片面化误导”[3],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 倡导君子人格, 有利于现代社会公民健康人格的养成

知识经济的到来, 使得持续学习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成为社会的必然要求。君子人格具有好学、善思的基本特征而这正是现代社会人格基本要求。因此, 通过倡导君子人格中坚持不懈的学习, 不断深思的精神, 可以促进人们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 思辨精神形成, 创新意识的强化。

现代社会强烈呼唤公民的主体意识。君子理想人格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入世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的主体意识的体现。因此, 倡导君子人格, 可以促进人们做一个现代人, 能够提升个人修养和品质, 创造价值较高的有益于社会的人。

君子理想人格具有重义、轻利的精神, 与现代社会中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在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现实中, 唯利主义价值观势必影响着人们的人格内涵。在当今社会, 通过倡导君子理想人格, 使人们正确认识并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提升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入理解, 引导人们追求高尚、重归崇高, 可以逐步有效遏制金钱崇拜物质崇拜的社会心理, 促进现代公民健康人格养成。

(三) 倡导君子人格,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和谐, 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一种多元主导、多样并存“和谐”, 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仁爱明智为内在规定性之一的君子人格正是和谐社会所需要和提倡的。因此, 倡导君子仁爱, 有助于形成人与人之间“推己及人”、“做人做事总是能够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的可贵风气, 有助于人们尊重自然及社会发展规律, 按规律办事, 与自然和谐相处, 增强对社会的责任。

和谐社会需要“人文关怀”, 君子具有胸怀宇宙, 心怀天下之人格, 这种君子人格的形成, 有利于现代社会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个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诚然,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 内涵丰富, 意义深远, 它所蕴含的当代价值也是多方面的, 并不是拙文一篇就能概括。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用历史的观点对《论语》中的君子人格进行合理的分析, 用现代的观点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 使其更具当代价值。

摘要:“君子人格”是《论语》中提倡的当时社会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内涵丰富, 其主要规定性表现为:好学善思、仁爱明智、重义守信、自强不息、豁达宽正、心怀天下等品质。这些内在规定性使其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社会公民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君子,君子人格

参考文献

[1] (美)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8

[2]肖起清, 张意柳.君子人格:论语的灵魂[J].江淮论坛, 2005, (6)

儒家君子人格理论及当代价值 篇2

儒家君子人格理论及当代价值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等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建立现代人格,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看,都是当代社会最尖锐的问题.“整个历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1],因此,现代理想人格的建立,既不能割裂历史,也不能全盘否定历史,只有充分挖掘儒家“君子人格”的丰富内涵,才能摆脱现代人在理想人格建设中的困惑.

作 者:王孔雀 WANG Kong-que 作者单位:刊 名: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4(3)分类号:G04关键词:

君子人格 篇3

摘 要: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影响其人际关系处理,进而影响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高校教育应改变“重知识技能轻道德人格”的现状,把学生的人格培养当做重要任务。以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为借鉴,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儒家人格教育 君子人格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新潮流和新思想不断冲击传统道德观念,使当代大学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发生显著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先秦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道德传统,其人格教育思想理论丰富、效果显著,磨砺出一代又一代品格高尚、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应从传统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一、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突显的问题及原因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主流是好的,表现出开拓进取、自立自强、竞争创新、平等公正等优秀的道德品质,但是,在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人格危机,如胸无大志、唯我独尊、自私自利、诚信缺失、纪律淡薄、功利主义等。具体表现有:

(一)漫无目标,行为懒散。

没有远大目标,或者说,只把能顺利毕业作为最大的目标。他们对专业无兴趣,对学习无热情;当学生干部太累,参加社团活动没兴趣,考试本着“通过就好”的原则,哪怕期末考试前也悠闲逍遥,以颓废散漫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活。此外,有的学生还特别“清高”,不屑像其他同学那样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出去找兼职。

(二)不守诚信,恬不知耻。

部分学生平时不听课,一到要交作业就想到抄袭。考前希望老师漏题,考试时想方设法作弊,丝毫不以为耻。旷课总有各种理由,如痛经、发烧感冒、家里有事情等,利用老师的善良,撒谎不脸红。

(三)目无纪律,妄自尊大。

在这方面,有的学生甚至到了离经叛道的地步。课堂上睡觉、玩手机,早晚自习迟到旷课,节假日以“已买好车票”为理由提早回家,又以买不到车票为理由不按时回校。有的学生经常旷课,对老师与同学的提醒毫无触动,或者矢口否认自己的违纪事实。

(四)自私自利,不知感恩。

放大自己的情绪,以自我为中心,经常使唤别人帮自己做事,把别人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把别人的劝告当做恶意,不懂得感恩人、尊重人。

大学生人格缺陷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大目的的社会,把利益这一经济价值观念渗透到人生的各个方面,使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重功利性、重实用的倾向。如在人际关系交际对象、范围、程度上,取决于交际是否带来好处;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以是否有利于自己为尺度,至于对他人、对班级、对学校是否带来好处冷漠不关心。传统道德力量受到冲击,父辈推崇的利他主义、吃苦精神、无私奉献、利人利己的价值观念逐渐被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取代,使得一部分学生面对个人与集体、大我与小我、他人与自己利益冲突时失去把持方向,做出一些有悖道德之事。

二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错误观念的影响。传统儒学崇尚君子人格,把修身放在首要的地位。现代社会,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没有把学生人格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这是对传统儒学的背离。对中小学来说,升学率与学校办学水平画等号,在唯分数论的观念影响下,教师忙于研究题海应试,没有很好地顾及学生道德教育和健全人格培养,学生面对来自成绩排名的无形压力,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从而导致道德人格缺失。大学关注更多的是招生、就业和课程改革,而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问题依然没有得到重视。家长层面上,职场就业竞争激烈,让孩子成为佼佼者是首要任务,而作为社会未来公民的素质培养却被忽略,不仅如此,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在学校里“吃亏”,会以一些负面思想教育孩子,传统仁义礼智信等儒家道德思想不再受到重视。

二、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教育的内涵

儒学提倡以“君子人格”培养社会公民,无论是《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执耳,七十顺耳”,都可以说明,儒家知识分子穷其一生的努力就是与理想的人生之道谋合,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致力修身、奋发读书以求立足于社会,光宗耀祖,显亲扬名。先秦“君子人格”教育理念比起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教育现状更理性,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君子人格”的内涵主要概括为:

(一)诚信重义的道德规范。

“诚信”是立身处世、自我修养的基本原则,也是做人的道德基点。儒家强调为人处世要符合诚实守信和道德正义的标准,说出的话必须履行,做事必须讲究道德规范。孔子告诫弟子“谨而信”,要求言语谨慎,一旦承诺别人的事情就必须做到,“信以成之,君子哉”,以诚信去做事,才是君子的人格。儒家提倡“先义后利”,反对见利忘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把是否重“义”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为了富贵去做不义的事情,对我来说,这样的富贵就好像浮云一般不值得留恋。孟子提出“舍生取义”,在正义面前,生命都可以舍去,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浩然正气。汉代大儒董仲舒也坚持“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他提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种“不谋其利,不计其功”的处世观,正是儒家对义利观的最好诠释。

(二)修己安人的人生目标。

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温良恭俭让,严己宽人,通过自律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荀子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灾然必以自恶也。”(《荀子修身》)告诫人们要反省修身,见贤思齐、防微杜渐。孔子是这样看待“君子”人格的:“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要做一个君子,首先就要不断地修养自己。修养自己是为了安人、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实际上就是平天下的意思,按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建设一个大家都过得幸福的理想社会。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理想追求都说明“君子人格”不只是个人修养,还包含社会理想,即“天下为公”的理念,并为此努力,确实任重而道远,这也成为后来的志士仁人的最高追求。

(三)忠孝节义的感恩思想。

“忠孝节义”四个字,指的是子女孝敬父母、臣子忠诚君王、弟子敬重师长及朋友之间重情重义等内容,强调君子应感恩他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人类最自然的、本真的情感,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首先要珍重生命,爱护自身;“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还表现在成人成才,以报答父母,显亲扬名。“忠”是“孝”的进一步延伸,在封建社会,忠诚于君王就是忠诚于国家。臣子要像孝敬父母一样忠诚于君主。“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孝慈,则忠”都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忠君报国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忠”则体现为爱国主义的朴素情感。先秦儒家主张“尊师重道”,老师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学生成长的知识,为此,学生理应感恩老师,“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儒家把“天地君师亲”并列,告诫读书人要懂得感恩。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先秦儒家感恩思想主张朋友间重情重义,他们认为一个贤人应该懂得感恩朋友的相识、相遇、相知之恩。

(四)内外兼修的修养方式。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教育方式主要有外在熏陶和自我反省两个方面。先秦儒家认为,人的思想道德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即“君子人格”除了人们本身的善良本质外,主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外在熏陶对人格教育的作用,教育能感化人,能改变人向善。除此之外,儒家还强调“君子人格”的养成应注重自我反省。孟夫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善的品性的获得应反求诸己;荀子也曾说过,君子应“日叁省乎己”,才能做到“智明而行无过”。自我反省是思想道德升华的关键,通过外在环境与内在思想相结合,形成一个内在道德水平提升的过程。

三、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教育理念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借鉴作用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直接决定了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数千年,对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就必须汲取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精髓。首先,可以把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内容搬入大学课堂,儒学非常强调知识分子应从“修身”开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修身无以立足于社会。大学课堂可以开设修身类课程加强人格教育,比如,可以把《弟子规》、《论语》、《荀子》、《孟子》等人格素养类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感受伟大人格的魅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这些内容时不能用灌输式教学法,可以采用演讲式、辩论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对现状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感受、去思考,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社会,审视自身,从而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社会责任感,进而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此外,要丰富“君子人格”的教育内涵,改变大学生“君子人格”缺失的现状。

(一)弘扬“诚信守义”的道德规范。

诚实守信、恪守道义是为人之本,是当代大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道德规范。当代大学生应有诚信自律意识,在学习诚信、交往诚信、就业诚信、经济行为诚信等多方面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力度,精心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行诚信演讲比赛、设计诚信文化黑板报、开展诚信征文、组织诚信为主题的网页制作、编写传统文化诚信小册子,诚信在人宣誓仪式、定期公布校园中不诚信行为等活动,推进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倡导校园诚信之风。大学生通过开展明礼诚信活动传承儒学中的先进思想,努力使自己做一个诚信重义的人。

(二)树立“修己安人”的社会理想。

“修己”才能“安人”,只有自己的品德修养好了,才能够为别人做表率,建立权威,使他人安于本分,各得其所。正如日本“经营之神”士光敏夫先生在《经营管理之道》这本书里所说的:“对管理者最大的要求,在于管理好他自己,而不是管理别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也说过,“人们不会由于你的说教而行动,如果你身体力行了,人们就会立即行动起来”,“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当代大学生代表的是未来的中国,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要立志修身,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三)培养“忠孝节义”的感恩意识。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更应懂得什么是感恩。高校教育应重视学生知恩、感恩思想的培养,让学生懂得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恩将仇报”的行为,培养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祖国的意识,为国家尽力、为父母尽孝,做个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人。

(四)借鉴“内外兼修”的修养方式。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教育有两种教育方式,一是外在熏陶,二是自我反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应该借鉴先秦儒家感恩思想教育这两种传统方式。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十分重要,人的道德水平可以通过外在教育提升,因此,高校应当开展弘扬先秦儒家感恩思想的宣传活动,以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自我反省取决于自身的自觉性,是一个人内在自我修养提升的过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求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提高自身的品德,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梁德智.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9(9):105-109.

[2]马建新.论儒家人格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4(11):105-107.

[3]黄春霞.关于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研究(J).语文建设.2012(1):46-47.

[4]龚群.中国的君子人格理想(J).伦理学研究,2006(1):23-28.

[5]迟成勇.论孔子君子人格的道德意蕴及其现实价值(J).理论与现代化,2007(5):102-107.

[6]宋宁.从《论语》看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构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1):44-47.

[7]路丙辉,周开源.《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成长的现实价值[J].长春大学学报,2015(2):74-80.

君子人格 篇4

在《周易》中, 肯定了个人价值, 但在某种程度上又主张人是有尊卑贵贱的。“君子”属于统治阶级, 而被统治阶级, 《周易》中称为“小人”。他也把君子和小人作为道德高尚和低劣的区分。“近君子而远小人”,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他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此书的作者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 把广大人民群众只是看做“会说话的工具”, 他们的尊严得不到体现。只有到了后期的社会主义时代, 广大人民群众才体现出他们的价值。

《周易》中肯定的“君子”, “圣人”的人生价值, 更重要的是阐发了他们的重要品格。其主要内容有以下:

君子“自强不息”。《乾象》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即运行不息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乾阳刚健, 运行不息, 有德有位的君子, 也应该效法天德, 自强不息。天的运行, 四时交替, 昼夜更迭, 岁岁年年不停止。而“君子”效法天道, 刚健有为, 与天共一。无须任何外力而自我前行。这是一种自我内心的进取精神, 这是一种理想的追求, 做到一天比一天进步, 天天有所前进。前进中还善于同中求异, 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这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对于塑造中华儿女勤奋刻苦, 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有着很大的激励意义。

君子“厚德载物”。《坤象》曰:“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说地势稳健, 君子观此像以宽厚之德容载庶物。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 君子应增厚美德, 容载万物。如果你是君子, 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 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所以君子应增厚美德, 容载万物。

所以,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就是要人们效法天地, 在知、行各方面不断去努力。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 人源于天地, 是天地的派生物, 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所以这八个字也作为清华大学的校训, 激励着清华学子们的成长与进步。

君子要谦虚。《谦》卦卦辞曰:“谦, 亨, 君子有终。”古人以及其谦恭, 虔诚的态度进行祭祀, 此卦的含义恰恰要求占卜之人要有谦德。“终”在甲骨文中表示人的“踵”部, “君子有终”的意思就是说君子与小人相比, 不论是祭祀仪式上的毕恭毕敬, 还是为人处世的谦卑礼让, 都能够做到始终如一。即使处在很高的位置, 也能够做到平易, 恭下。爻象爻辞中, 谦卦也具体的展示了谦之道。“初六。谦谦君子, 用涉大川, 吉。”, 谦之又谦的君子, 一开始就谨慎处事, 履行谦道就可以涉河越险, 一切吉祥如意。

总之, 谦卦的基本思想就是, 谦虚是一种美德, 谦之道并不容易做到, 只有君子能够始终如一的保持谦逊;不论身份高低, 身处何时何地, 都应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为人处世, 就会无往而不利。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 谦逊是一种美德, 人皆称颂。

君子立志贵恒。在人类接受教育而道德进步的过程中, 要有一颗励志的恒心, 以此来确立人生价值目标, 这关系着人生目标能否实现。中国古人也以“立志”为成人成事之本。在《周易》中, 关于君子“立志”一词频繁出现。如《履象》曰:“君子以辨天下, 安民志。”《同人彖》曰:“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这里, “志”的意思都是志向, 意志, 等等。另外, 在《困象》曰:“泽无水, 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泽中无水, 象征穷困, 君子宁可舍弃自己的宝贵生命, 也要坚持实现自己崇高的志向。君子要想成就大业, 必须有恒心和毅力。《周易》中专有一卦曰恒, 卦辞:“恒, 亨。无咎。利贞, 利有攸往。”《彖传》曰:“恒, 久也, 天地之道, 恒久而不已也。”所以《系辞传》总结曰:“恒, 德之固也。”就是说人能够有恒心一直不变, 才可以巩固其德行操守。

相反, 缺乏恒心则难以成就大事。《恒九三》曰:“不恒其德, 或承之羞, 贞吝。”就是人无恒久的德性, 处事反复无常, 必然会时不时受到侮辱, 应该正以避免遗憾。正如俗话所说, 有志之人立志常, 无志之人常立志。

《周易》如此苦口婆心, 用意在于提醒人们, 生活环境堪忧, 甚至危机四伏, 人不可无忧患意识, 应该时时刻刻谨言慎行, 这是生存哲学之要义。

《周易》还对培养理想人格提出了总的要求:“子曰, 君子安其身而后动, 易其心而后语, 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 故全也。危以动, 则民不与也。惧以语, 则民不应也, 无交而求, 则民不与也。莫之与, 则伤之者至矣。”这是要求“君子”首先将自身的问题解决好, 然后对人讲话要心平气和, 要先有恩于人, 有信于人, 与人爱恶同尚, 情谊相通, 而后有求于人。“君子”做到以上三条, 就是与人为一了。这里主要阐述了“君子”应如何处理好己与人的关系问题, 处理好己与人关系的标志是看是否与人为一, 与人为一才能成为完美的理想人格。由此看来, 《周易》的理想人格培养的主张也是以人民为本位的。

“君子”品格的塑造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他构建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品格框架, 人的本质不仅仅是他的感性生命, 真正的本质是他的道德生命, 自觉的主动实践这一道德原则就会实现人生的本质意义。《周易》主张君子要严于律己, 加强道德修养,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移, 威武不屈, 保持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即所谓的“富有之谓大业, 日新之谓圣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当今社会中时有会见到人情冷漠, 世态炎凉的现象, 《周易》是这些精神, 无疑对加强人的内在本性有个充分的自我认识。《周易》认为, 人的本质不仅仅感性的外在表现, 而是人人皆有道德理性。这才是人的真实存在。做一个真实的“君子”, 而不能仅仅做一个感性动物或者精神动物。里面的丰富人格思想对我们今天美好人格形成, 完善道德培养和加强人性自我认识方面,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的中国正在以“厚德载物”的胸襟接纳万物, 并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走向世界。《周易》中“君子”的精神还有很多很多, 理想人格的品格塑造仍然对今天的我们产生很大的教育意义, 以“君子”的眼光看世界, 以“君子”的思想为人处世, 会使我们中华儿女有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 是我们形成无坚不摧的精神支柱和源泉。

摘要:人格, 即是人的品格, 智慧, 道德以及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性格特征。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于其他人而存在的个体。《周易》中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 其次是“君子”。本文浅析了《周易》中“君子”理想人格的品格塑造。

关键词:君子,理想人格,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晓平.《周易》的人生智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8 (5) .

[2]李兰芝.《周易》人格建造[J].周易研究, 1996 (2) .

[3]郭胜波.《周易》生命哲学论纲:从天人关系到群己关系、身心关系[D].清华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5.

君子人格 篇5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对“君子”阐述得最为明确、详尽和完备的首推《论语》。《论语》的开篇以“君子”始,结尾又以“君子”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综观全文,“君子”一词遍布于《论语》之中。既然“君子”在社会生活中那么重要,那她最重要的人格特质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君子”最重要的人格特质就是“仁”,而同时,“仁”也是儒家的思想核心。

那么,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当中,“仁”又是如何在生活中得以体现的呢?他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孔子提倡的“仁”应包括一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孝和悌

中国社会是个家族社会、宗法社会,它强调的内核是孝和悌,这是在家族内一个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礼”,也是一个人立身社会的最起碼的道德标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因而一个年轻人,你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犯上作乱,才能恪守社会规范秩序,所以“仁”的根本特质是孝和悌,而其它的社会规范都是在孝和悌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接下来,我们看看什么是孝,怎么样才能达到孝?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论语·为政》)

很明显对于什么是孝,孔夫子给出的答案就是要“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那么在生活当中,要具体实行孝道,就必须要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少让父母担忧,平常要敬重父母,并且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

至于什么是悌,孔夫子没有具体阐述,但是只要以对待父母的礼节来对待兄长那么就应该基本符合悌的规范了。

二、忠和恕

要达到仁的境界,在家族内部就是要孝和悌,这是仁的根本,但是在家族之外实行仁道,那就要忠和恕。忠和恕是仁的另外两个核心要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里就明确指出孔子的学说的基本原则是忠和恕。

首先看“忠”。忠是衡量中国人的人格的一个重要因子。在家要尽孝,在外要尽忠。“曾子曰:‘吾日三省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这里讲的忠是指下对上的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已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论语·公冶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这里讲的忠是指忠于职守。所以《论语》忠主要是这两层含义,即忠于主上,忠于职责。

接下来,我们可以讨论一个关于“忠”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儒家所倡导的“忠”是个愚忠,但是根据《论语》的论述,我们不能简单的这样下结论。首先《论语》中所强调的尽忠的对象须是有德有才之人,尽忠的社会是个政治清明的社会。“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论语·雍也》)“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前者提到闵子骞不愿为季氏效忠,后者提到蘧伯玉之所以是个君子是因为他在政治黑暗时就退隐。其次,《论语》中强调尽忠是忠于天下正道,天下苍生,而不是专指帝王统治阶级。“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可见,儒家认为的忠不是一种小节小信,而是胸怀天下,心忧天下,情系天下,是一种大忠。

其次看“恕”。恕道强调的是对人宽厚、仁慈。作为“恕”首先要做到的是自身人格的修养和提升。“君子求诸人,小人求诸己。”(《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其次要能够推己及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第三要做到“犯而不校”。最后要“以直报怨,以怨报德”(《论语·宪问》)

三、义

一个人要达到“仁”,除了要做到孝悌、忠恕之外,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就是“义”,义也是仁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这告诉我们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做与不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君子做事讲究的是适合情理。这就讲到“义”是指适合情理,“义,宜也”,也就是适宜的意思,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引申为“正义,道义”等。

“义”在儒家的“仁”当中也是一个基本性的东西,是人们“修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上面就明确谈到作为一个君子,义是最高尚的东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时常想到义,否则这个人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

在中国文化当中,“义”与“利”是相对出现的。一直以来,人们都视义与利是相背的,其实在儒家经典《论语》中,这两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有共通性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里就从“义”与“利”的角度对“君子”与“小人”做了一个区别,而我们后人认为“义”与“利”的对立性所根据的也是这句话。但是在孔子看来,君子也求利,比如孔夫子本人他就不拒绝利。“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但是“利”的获得的前提是要遵循道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这可见在《论语》中,儒家并不是一味得排斥“利”的,只要做到“利”中有“义”,则可求利,但是碰到不义之利,则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是孔夫子对“义”与“利”的最好注释。义是第一位的,利是摆在第二位的,但是这二者并不是绝对排斥的。

总之,“仁”是儒家学说强调的根本,是“君子”的根本,如果舍弃了“仁”,则儒家学说的大厦就会轰然倒塌。所以儒学就是仁学,“君子”就是“仁义”的代名词,仁是构成“君子”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

君子人格 篇6

在《论语》二十篇中, 篇篇皆有“君子”一词的出现, 全文共计107次。在《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 实际上都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认真研究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阐述其“君子人格”的深刻内涵, 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意义上更加科学地认识传统道德教育的精神实质, 对于改进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 建构和谐社会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培养和谐社会的健全人格, 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教育意义。

一君子人格的内涵

“君子”这一称谓并非孔子首先使用的, 在孔子之前的相关文献如《尚书》《易经》《诗经》等就已经提到了“君子”。在西周时期, “君子”一词主要是对奴隶主贵族男子的通称, 是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称谓, 强调高贵的身份地位, 是一个带有明显阶级意义的称谓。许慎《说文解字》释君曰:“君, 尊也。从尹, 发号, 故从口”[2]。到了《论语》, “君子”一词逐渐泛化, 从身份地位的概念转变为以道德品质为内涵, 渐渐具有了道德品质高尚的引申义。

1以仁为本

“仁”是君子的最高品德, 君子的人格理想本质就是“仁”。“仁”是孔子关于君子品德修养中融合了孝、弟、忠、恕、恭、宽、信、敏、惠、勇等多种美好品质的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孔子说:“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君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 以仁作为终身的操守。

2以义为质

“义者, 宜也” (《礼记·中庸》) , “君子以义为质” (《论语·卫灵公》) , 义是君子追求的目标和行德的根据, 所谓“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论语·微子》) 。对君子来说, 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甚至舍利取义是其首要品格特征。《论语》坚持人要以义为本, 反对“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 (《论语·卫灵公》) , 主张“行义以达其道” (《论语·季氏》) 。“君子以义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 “勇”只有在“义”的指导下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成为君子的美德。“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 君子可以不遵守教条陈规, 但必须符合“义”的要求, 要以义为准则, 有所为有所不为。孔子又说:“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君子追求仁德, 安贫乐道, 轻视不义而来的富贵, 不受物质、环境、虚荣的诱惑。

3以礼为形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论语·卫灵公》) , “礼”是君子行德的规范, 是基于“仁”“义”这种内在自觉性的对自身行为进行外在约束的道德要求和规范, 是仁义为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 或者说是依据仁义所作出的具体规定。“仁”“义”是礼的核心, “礼”是“仁”“义”的表现。“礼”的修养, 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恶习与纵欲,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即是对行为的节制。孔子理想中的“君子”, 就是以内心的“仁”“义”为根本而在外在的行为方面又完全合乎“礼”的人,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 质与文兼备才是真正的君子。作为君子, 要在内在的道德修养及人生态度与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合乎规范, 即以仁义为内核, 以文明化的行为和优雅风度为其外表, 从而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

二君子人格对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 社会上普遍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 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许多青少年鄙薄自己民族的文化, 摈弃传统文化的优秀精髓, 盲目崇拜西方思想文化, 从而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思想膨胀, 贪图安逸享乐, 缺乏生活目标、集体观念,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缺乏社会责任感, 崇尚以自我为中心已成为当代一部分大学生的通病。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问题, 除了受现代社会科技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成人世界的影响外, 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中国问题专家认为, 中国青少年道德人格问题是否定传统价值教育的必然结果,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需要回归到传统价值的教育中。著名学者张汝伦指出:“传统教育是一种内向性教育, 教学者都向内用力, 致力于内心的丰富和完善以及人格境界的提升。现代教育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不再着眼于人本身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更不关心人格的培养与完善, 而只是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为能事, 把人作为器具来培养。这就使得学生综合素质下降, 知识单一狭隘, 缺乏道德理想和判断能力, 缺乏人文教养和关怀”[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结合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和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现状, 批判地继承历史和传统, 挖掘传统教育的合理成分, 把握《论语》中君子人格的精神实质, 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1弘扬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局观, 增强当代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这种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 影响了顾炎武、林则徐等一大批爱国志士。今天, 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肩负着强国富民之重任, 为此, 大学生必须发扬儒家的爱国传统和使命意识, 培养自己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实际行动, 努力学习, 立志成才, 勤奋工作, 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2弘扬君子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培养当代大学生贵义贱利、舍生取义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崇高的生命价值观

努力弘扬儒家的浩然正气, 把重义轻利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 保持自己的操守, 不为外物所左右, 维护君子的人格尊严, 做到“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不为物质欲望而降志辱身, 不为金钱美色而丧失人格, 不向社会丑恶现象低眉折腰, 甘于清贫, 乐于奉献, 艰苦创业, 做一个有高尚道德、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这里讲的“义”是指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应自觉培养当代学生社会利益优先的思想意识, 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3弘扬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观, 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君子人格中刚毅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对国家民族而言,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重视社会整体和他人价值, 重视为国家社稷之大我而克制个人之小我, 重视民族的大志大气与大德。对个人主体而言, 这种自强精神即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可使个体达到无私无畏的崇高境界, 是个人成就伟大事业的的精神动力, 一个人只有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才不会被困难和挫折所打败, 才能在崎岖的人生历程中, 坚定、持久地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进取的精神, 为实现既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 最终得以成功。

4弘扬君子齐贤自省的交友观, 促进当代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培养当代大学生和谐共处的处世观

孔子提倡朋友之间有共同的理想与追求, 可以群居互相切磋, 促进感情的交融, 增进团结。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主张“君子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 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 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君子以文德会合朋友, 朋友有相切磋琢磨之道,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 又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 是正确的交友之道。要鼓励当代大学生见贤思齐, 见不善而内自省, 结识良知益友, 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 勇于承认错误, 并乐于群居, 和谐共处, 这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 孔子的君子人格是一种强调至善至美的高尚型人格, 反映了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虽然其中也包含一些消极的、阻碍社会进步的封建糟粕, 但儒家君子人格的思想精华, 例如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品格, 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把经邦济世、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 把个人的完善与人类的福祉联系在一起等优秀品质, 极大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也正是今天我们进行现代化道德人格建构中不可缺少的, 只有建立在这样基石上的现代性理想人格, 才能具有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许慎.说文解字·说文二上.[M].北京:中国书店, 1994.

君子人格 篇7

关键词:《论语》,君子人格,大学生,教育意义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形成影响深远。其中,君子人格在《论语》中是典型的道德人格,也是孔子提倡塑造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被历代国人效仿学习,成为中国人人品观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人衡量道德品质的标准。本文通过讨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说明其对大学生教育的意义。

一、“君子”来源和在《论语》中的重要性

在《尚书·无逸》篇中最早出现了“君子”一词,“君子”一词最初是对有权财的贵族和统治阶级的统称,即“君子”指有权位之人。而“君子”在《论语》中更多指的是品德高尚之人,在《论语》中,“君子”是典型的道德人格形象,也是孔子教导弟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据统计,“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出现次数之多仅次于“仁”,“儒学事实上是君子之学”,辜鸿铭先生称:“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君子之道。”由此可见“君子”在孔子思想体系和《论语》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二、《论语》中的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既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也是他用尽毕生鼓励弟子追求的道德人格。《论语》中的“君子”由“位”变成了“德”,即君子必“尚德”,孔子在评价人是否为君子时也看其是否有“德”,如:“君子哉若人,善德哉若人。”(《论语·宪问》),这是他对学生南宫适的评价,“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君子对于“德”的重视。

三、君子人格与君子之道

《论语》中孔子追求的“道”是一种高于物质追求的精神活动,是儒家理想的终极目标,而君子人格的修炼过程也必须以“道”作为追求目标,君子也应该以追求君子之道为根本,无需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真正的君子应该把追求君子之道作为发愤图强的动力,“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通过追求君子之道提高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并将君子之道付诸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塑造智、仁、勇等君子人格。

四、君子人格与“仁”、“礼”

1、君子人格与“仁”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在《论语》中有很多表现仁的句子,如:“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就是对人‘忠恕’。许慎《说文》:‘仁者兼爱。’概言之。‘仁’就是以爱心为内在动力。以‘忠恕’为具体表现,去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以实现一种有等级差别的人类之爱。”“仁”是修炼君子人格的基础,是一种君子人格的内在精神,君子必须具有“仁”的品质:只有能够做到“爱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人“忠恕”,才算具有君子之德。

2、君子人格与“礼”

“礼”在《论语》和孔子思想中也处于重要位置,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主张用“礼”来规范社会。“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孔子认为“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只有懂得应有的“礼”,遵守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才能使自己的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遥曰篇》),即君子要做到知命、知礼、知言,“礼”也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由此可见“礼”对于修炼君子人格的重要性。如果说“仁”是君子的内在美和内在精神,那么“礼”就是君子的外在美和外在规范,真正的君子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规范的有机统一,“作为君子风范内在精神的‘仁’虽已修养而成,但它必须通过‘礼’的外在规范才能显现出来,从而完成对‘道’的追求。‘礼’是非常重要的,应将之贯穿到君子的一切言行之中,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篇》)也说明了真正的君子应该做到内在美“仁”与外在美“礼”的和谐统一。

五、君子人格对大学生教育的意义

古人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论语》中所提倡的君子人格和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被中华儿女效仿学习。大学生处于成年初期,是心理发展、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其中“君子人格”就应该是大学生追求的理想人格。

1、注重品德,淡泊名利

《论语·宪问》中记载:“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孔子育人思想的出发点是“修身”,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当代我国的“德育为先”政策契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就是君子“尚德”的表现。当代大学生应该注重内在品德的修养,要首先学会做人与做事,其次要在大学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淡泊名利、不以分数至上,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探寻真理、提高内在修养。

2、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大学培养人才的理想目标是全面发展,在做好“德育”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便让其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这与孔子提倡的君子人格相似:“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认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君子的必修课程,君子在追求“道”、提高道德品质、培养自己仁爱之心的同时还需要学习“六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大学生在提高自己内在修养的同时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使自己能有一技之长,课余时间需多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培养自己高雅的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如书法、阅读、艺术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与完善,将“修德”、“立志”、“笃行”三者统一,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3、文质彬彬,谦谦君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两句展现了君子应该有的气质和风度,君子应该内外相称,既不粗野也不虚浮,要恰到好处,“孔子不但要求君子要具备各种内在的良好的思想修养,而且要有外在的优越形象和优良风度相配合,以形成一种完善的人格特色,有利于他们在社会上和人群中取得大众的好感与群体的积极支持,顺利地发挥好思想行为的示范作用。”

大学生要学习《论语》中所描述的君子形象,不仅要提高自己内在的思想道德修养,也要塑造自己良好的外在形象,做到谈吐优雅、仪容仪表规范,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充满朝气和活力,做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统一,塑造自己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

4、好学上进,格物致知

君子人格的塑造注重的是自我的修养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地学习则是提高自身源源不绝的动力,“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可见,只有好学才能培养“仁、知、信、直、勇、刚”等君子人格。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笔者认为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坚持的理想,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培养自己学习的热情,具有探索研究的精神,开拓视野、拓宽思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进步,通过不断学习来塑造自己的君子人格。

5、积极入世,承担责任,通权达变

孔子强调人的主体性与价值,在《论语》中所提倡的君子也需要将个人价值在社会属性中实现,即真正的君子需要积极入世,凭借自己的修养与才能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孔子的君子人格,正是在强调人的自我价值(立德、立志)发展、完美的同时,又要施之于社会和他人,实现社会价值和社会发展进步。”

当代大学生在大学以前普遍接受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读书学习变得功利化,只是为了获得高的分数、为了获得奖状和奖学金,对他人、国家和社会往往漠不关心,缺乏应有的修养和社会责任。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习君子人格中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在大学里找到奋斗的目标,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关心亲人、朋友,关心社会的发展,要做好毕业后融入社会的准备,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做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么做,只要怎样做合理恰当,就怎样做。君子做事以仁义为指南,这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也具有启示意义,无论是学习还是为人处世都要学会通权达变,杜绝顽固守旧,在符合“义”的情况下要积极变通,具有创新精神、精神饱满、富有朝气与活力。

六、结语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与追求,作为理想道德人格的君子,要做到“内圣外王”,既要进行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又要具有一种与自身能力相称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君子人格 篇8

一、增强自信理念, 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还处于半成熟阶段, 面对学习上的一些困难有时候信心不足;基础弱的学生, 往往存在自卑心理, 对学习缺乏信心, 对前途感到渺茫。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课文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和语言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譬如, 在讲授《愚公移山》这一课时, 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比较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 让他们在比较中体会到:愚公之所以能移山, 关键在于树立“子子孙孙无穷匮”, “而山不加增”的信心, 这种坚定的信念使他的移山之梦变为现实。接着, 我让学生通过横向思维感悟到要搬掉学习上的“大山”, 摘掉“差生”这顶帽子, 就必须有信心, 相信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我国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为人类创造了最甜最美的生活, 他们不怕牺牲, 英勇奋斗, 爱憎分明, 助人为乐, 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美,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诸如:老愚公顽强不屈, 挖山不止;雷锋出差一千里, 好事做了一火车;《小桔灯》中小姑娘面对家庭的不幸所表现出的镇定、勇敢、乐观精神和坚定的信念。课文中许许多多这样的劳动者及其形象、他们的优秀品质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 对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行为起到优化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二、强化情感教育,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目前的独生子女都是生在红旗下, 长在甜水里, 可谓是家里的“小皇帝”, 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是, 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 情感比较单纯。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很有必要。譬如, 在引导学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 要求学生反复品读“父亲”在特定环境中送别儿子, 并艰难翻越栅栏去买橘子的背影, 分析其中包含的“父亲”对儿子的感情, 明确了这是一种舐犊之情———拳拳的父爱。在布置课外作业时, 要求学生写一篇反映父母亲情的文章, 结果普遍能写出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来, 流露了要以优异成绩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

三、发挥德育功能, 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在目前使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 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民族英雄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夺目光彩。陈毅在身陷绝境中写出了《梅岭三章》, 吟出“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的壮歌;鲁迅的呐喊之言“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曾经激励着多少热血青年为抵御外敌入侵、实现民族解放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壮举;文天祥谱写《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佳句, 其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的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催人泪下;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珍藏七根火柴, 为红军大部队保存火种;奥斯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把握青春, 去探求生命的永恒意义;歌德的《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 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 洋溢着浓郁的爱国热情。在上述篇章中, 教师只有通过情感的激发, 给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才能使学生充分体验, 引起强烈共鸣, 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也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灵。

四、欣赏自然之美,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育是一种美育, 特别是文学教育, 应当给学生以丰富的审美体验, 通过文学作品的陶冶, 逐步铸成审美的心灵。在初中语文阅读中,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令读者喜闻乐见, 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诸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跌宕起伏的诗意的散文, 它以诗的笔调描绘出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 花木峥嵘, 春风拂煦, 细雨连绵, 在春境中的人精神抖擞, 辛勤劳作, 充满希望, 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和活力。全文诗情与画意相结合, 情景交融, 令人回味无穷。正如王国维所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之,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对如诗语言的欣赏和对画面的体验, 才能从中领悟到《春》所蕴含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和含蓄美, 唯有如此, 才能收到好的审美效果。

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可谓气势磅礴, 一泻千里;“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使王维笔下的水美丽如画;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是描写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西湖水波荡漾, 波光闪闪, 十分美丽;在茫茫雨幕的笼罩下, 西湖周围的群山, 迷迷茫茫, 若有若无, 非常奇妙。学生在欣赏类似美妙诗句的同时, 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初中语文新课改中, 每一个教师只有充分借助一幅幅动人的语言的图画, 才能为学生的人格培育提供更宽广的空间, 不断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有效激励和熏陶学生的心灵, 最终使学生都拥有健康的人格。

摘要:君子之学以美身, 语文课改德先行。本文作者顺应时代潮流, 从增强自信理念、强化情感教育、发挥德育功能和欣赏自然之美四个方面, 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的有效策略。

君子人格 篇9

一、中职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意义

人格教育就是指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 包括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塑造健康人格是教育目标之一。中职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中职学生的人格现状看, 其必要性不容忽视。

中职学生很少是出于对某种职业的热爱而进入职业高中学习, 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达不到“普高”的要求才来职中学习。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就是所谓的“双差”生, 被人歧视, 受人嘲笑, 很少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 性格发展出现偏差。

其一, 自卑消极、缺乏信心、不求进取, 前途迷茫、得过且过, 自以为不能为父母争光, 更不能为同学、社会接纳。其二, 敌视好斗、纪律松弛, 自我封闭、容易冲动, 逆反心理、社交困难, 常做出一些举止反常、不近常理的违规之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在对中职生的人格状况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其人格心理特征后, 我寝食难安, 我认为对中职生进行语文人格教育十分必要。

(二) 从合格劳动者所需的基本素质看, 其重要性不容轻视。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知识经济初现端倪, 未来世界的竞争绝对不仅仅是“技”的竞争, 更是“人”的竞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必须努力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合格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而合格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当今健康的概念包括三个含义:肌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因此, 中职学校要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绝不能轻视人格教育。北京四中的李家声老师说:“我们一直在讲教育是要培养人才, 我说别那么高调了, 少出坏人, 不出坏人, 培养出平和诚实的劳动者, 就是成功的教育。育人, 就是育好人, 把可能变成坏人的人, 变成好人。”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职中生虽然没有普高生的良好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 但他们本质上希望学好, 也希望得到尊重。将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要参加本地区的建设, 因此, 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使其自信、奋发、不再自暴自弃, 使他们认识到“条条大路通罗马”,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成才, 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劳动者, 是职教工作者的重大责任。这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而且关系到本地区公民素质的提高, 更关系到本地区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安定。所以, 在他们成长的关键阶段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 从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优势看, 其可行性不容置疑。

语文教学有着非常明显的人格教育优势, 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它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 能陶冶人的情操, 塑造人的品格:典范事例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 箴言哲理可以帮助人明辨是非, 惩恶扬善;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 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离开了人的情意的开发, 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真正实现。职中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课教育的潜移默化中, 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使语文教育真正承担起培养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能、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 以“真本事立身, 高素质报国”的一代新人的责任。

二、中职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方式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 要结合语文知识的学习, 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格培养。

(一) 注重朗读, 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众多的古代圣贤、领袖英雄、志士仁人的典范事迹与精辟论述、格言警句, 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 最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而富有激情的诵读无疑会将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发挥得淋漓尽致, 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构成自己人生最大的幸福。

李家声老师在给学生读《离骚》时“时而激扬、时而悲愤。他给这群正值追星年龄的学生活生生地描绘了一个高高瘦瘦, 衣着长衫, 临着风, 目光傲然, 在江边走着的屈原形象。屈原既有才华又不放纵, 处世独立, 横而不流的人生追求, 永远留在这些年轻学子的心底”。学生也只有通过诵读, 才能积累大量的言语材料, 吟咏诵读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 也是感悟作品、体验作品所蕴涵的情感的过程。诵读的文章多了, 将化为能力;积累的名篇多了, 就会出口成章, 侃侃而谈, 自然化为一种气质。背诵名家名篇是前人语文教学留下来的宝贵经验, 通过诵读, 学生能提高民族文化的涵养, 在不知不觉中滋养人格, 特别是诗歌、散文的学习, 绝不仅仅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 而是一个全面调动学生的感性与理性共同参与的过程, 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只有诵读才能把阅读的体验内化为个体的情感体验, 只有精读熟读才能获得感悟, 只有反复吟颂才能获得精神的积淀。早期叶圣陶先生倡导以投入感情、进入角色为特征的“美读”, 当歌则歌, 当泣则泣, 如醉如痴, 物我两忘, 才能升华到个体生命高级的审美境界。学生的身心才能在诵读之中得到全面的文章审美境界的浸染和滋养, 人格也将在诵读之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升华。

(二) 挖掘人文精神, 丰富学生的人格品质。

中职语文教材以“以素质教育”为定位, 把“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任务的首位, 在语文教学中应因课制宜, 因势利导。古代作品中《涉江》中屈原坚守节操、决不变心从俗的斗争精神,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关爱民生的高尚情怀, 《石钟山记》中苏轼勇于探索、追求真谛的科学态度, 是古代中国人高尚人格的典范, 他们的事迹是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而现代作品中《记念刘和珍君》中青年学生追求正义、献身事业的顽强斗志, 《琐忆》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情, 《我的母亲》中母亲勤劳刻苦、意志坚强的思想性格, 《石缝中的生命》中“人生就是拼搏”的真谛, 《百合花》中通讯员舍生忘死、奋勇献身的牺牲精神, 更为学生树立了光辉的人格榜样。在教学中, 教师要进入“角色”,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妙语如珠的讲解, 循循善诱的启示, 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 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

(三) 研读教材, 深度分析塑造学生人格品质。

互联网上内容相当丰富, 现在一些语文教师喜欢上网备课。但是靠浮躁得来的东西骗不了学生, 肤浅的东西绝对感染不了人, 教师必须潜心研读教材体悟深刻内容, 只有先打动了自己才能打动学生。岳飞的《满江红》传唱至今, 使人落泪, 岳飞对国家命运的那种深深关切, 在令学生感动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应结合相应文章的讲授, 把民族精神、人格情操具体形象化:情真思屈原, 正直司马迁, 高洁严子陵, 气节有苏武, 傲骨有嵇康, 正气文天祥。教师凭借渊博的知识、充满激情的讲授, 能让学生感受到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

“司马迁, 不就是讲了几句真话吗?他跟李陵无亲无故, 在满朝文武谁都不讲真话时, 他说了, 结果遭受了这么大的灾祸。”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才能对他产生由衷地敬仰和对其命运的慨叹, 才能把自己胸中的那种悲奋、痛烈、豪壮之情合聚一起, 喷涌而出。因为教师激情的讲述, 学生在听课时“常常感到一股热血直冲脑门”, 才会深切体会到人类的灾祸说到底是人祸。灾祸都是那些野心家造成的。为出人头地、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作恶害人的人, 终不得善果。因此, 学生就能领悟到要以一颗平和的心对待生活, 要专注于事业, 不能专注于名利。

(四) 教师为人师表, 感染学生, 塑造学生优良的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思想、言行、感情、道德、品行和威信都真实地体现在学生面前并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教师的人格直接、间接地作用于学生, 这种作用直接且全面, 它源于教师的人格魅力, 也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谈到教师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 李家声老师经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 一个是教师, 一个是医生, 从某种程度上说, 教师比医生还危险, 庸医害的是一个人, 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 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所以他的学生是这样评价他的:“先生给了我空灵、明净和透亮的灵魂, 教会了怎样做一个既有铮铮铁骨又有柔情爱心的人。”“先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构成了自己人生最大的幸福, 并受用一生。”因此, 语文教师只有塑造好自己的形象, 才能实现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滋养。我们要实现这一塑造, 首先, 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才识, 汲取时代的“活水”, 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从容洒脱, 才能在彼此互相吸引、互相砥砺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陶冶。其次, 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胆识, 敢于创新。时代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向框框条条告别。只有不断丰富自己和否定自己, 把激情注入课堂, 语文教师才能真正以学科的个性和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地发展。语文教师个体形象的塑造显得更为重要,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精湛的教学能力、新颖独特的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教学个性去吸引学生的审美目光, 才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人生的涵养等优秀的人格品质去影响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微软中国区总经理唐骏说:“一个成功的人, 应该先做人, 后做事。”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塑造具有重大意义, 教师必须使之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君子之学以美身, 凭此精神学语文”。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 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应尽义务。

摘要:人格教育是中职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职语文教育有其独特的特点, 它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价值归宿, 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为学生奠定最基本的人格品质, 为学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人格教育,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 2008-7-16.

[2]报刊文摘, 2009-5-29.

[3]宗占国.21世纪素质教育.上海:东方出版社, 199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君子人格】相关文章:

浅谈君子人格范文05-30

君子文化06-22

君子协议08-11

君子05-31

四君子06-08

君子风范文05-15

君子之德范文05-16

贤人君子成语05-02

谦谦君子08-22

《君子于役》08-29

上一篇:启迪思想下一篇:闭路监控用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