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教育培训

2024-08-20

对农民教育培训(精选十篇)

对农民教育培训 篇1

一、教育农民要从实际出发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切从农民的思想实际出发。毛泽东曾说:“改造农民思想的文化教育工作应当根据目前的农村特点, 根据农村人民的需要和自愿的原则, 采取适宜的内容和形式。”[2]在三大改造的过程中, 因为涉及农民的私有生产资料的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许多农民犹豫不决。毛泽东考虑到农民的这种实际情况, 主张逐步过渡、允许农民有一个适应过程, 他说:“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私有观念很深, 我们是逐步地引导他们改变这种私有观念。”[3]正是由于毛泽东考虑到了农民的具体实际, 采取了适于农民自身特点的教育方式, 使得农民循序渐进的转变了私有观念, 有力地推进了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目前, 我国农民居住分散、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良莠不齐, 使得农民教育面临的问题呈现多样性。而各地的农民教育水平差异大、教育手段单一、教育资源短缺, 在执行教育工作时存在口号化、形式化和统一化的现象, 客观上制约了农民教育工作的良性开展。针对这种现状, 必须借鉴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做到从农民的具体实际出发, 要按照一切从农民具体实际出发的原则, 选择适合农民特点的教育方法。

二、教育农民必须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重视农民的利益是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毛泽东对农民始终有着深厚的感情。毛泽东曾说:“要得到群众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权利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 就得和群众在一起, 就得真心真意地为群众谋利益。”[4]保障农民的利益并引导他们走向富裕, 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基本落脚点。

当前, 我国的农民教育工作趋于形式化, 地方官员存在好大喜功的倾向, 这是严重错误的行为。我们在进行农民教育的过程中, 要坚持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原则, 以农民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 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利益。

三、教育农民必须正确地引导农民

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 树立典型, 通过舆论宣传, 运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教育农民, 都是毛泽东常用的教育方式。建国之初,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 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树立榜样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 毛泽东肯定并大力推广学习王国藩“穷棒子”精神、陈永贵“大寨”精神等, 这些都是在特定时期对广大农民进行典型教育的生动案例, 其效果十分显著。

今天农民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情况与毛泽东时期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 但农民生活不富裕、城乡收入水平差异大等问题依然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进入到决胜阶段,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更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榜样精神作为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精髓, 对今天的农民教育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四、教育农民不能忽视对干部的教育

言传身教是贯穿于整个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在毛泽东看来, 农村基层干部是发展农民教育的关键力量, 在农民教育工作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要想更好的开展农民教育工作, 必须首先抓好领导干部的教育。毛泽东曾在古田会议中指出:“红军纪律是一种对群众的实际宣传, 现在的纪律比前松懈了, 因此给了群众以不好的影响, 上门板、捆禾草、扫地、讲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照还、赔偿损失, 这些都是红军宣传工作的一种, 现在也做得不充分。”[5]事实证明, 红军通过自身示范, 对农民“言传身教”的作用极为显著。

在当前条件下开展农民教育, 更需重视对干部的教育, 党员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到这个地方的民风。虽然“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6], 但是没有一个好的教育者, 是不可能教育出好农民的, 更不可能建设出一个好的农村。因此, 要做好农民教育工作,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关键也是保障。

要注意的是, 任何教育方式都不是绝对的。因此, 我们在进行农民教育工作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 农民教育工作面临许多问题, 同时时代又赋予我们许多新的任务。我们要借鉴和学习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精华, 并继续沿着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方向, 坚持不懈的推进农民教育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 2008.8.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1091.

[3]《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 (上) .人民出版社, 1998.225.

[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138.

[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98.

对农民教育培训 篇2

摘要阐述了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农广校应创新培训模式,精心组织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关键词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培训模式 ―01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教育培训是基础。农民教育培训,只有为农村培养、造就一大批 “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1―2]。作为长期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农广校,具有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显著优势,在农民教育培训中正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近年来,辉南县农广校以组织实施“三项工程”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三进村”为重点,在挖掘、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培训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辉南县农民教育培训的快速发展。

1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1。1农民教育培训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前,农村劳动者科技素质较低,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导致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大力开展与普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出大批的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农业人才,才能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更是摆在农广校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1。2农民教育培训已成为劳动者掌握新科学技术并通过培训进行吸收和消化的.关键途径

新农业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推广需要农广校对劳动者进行培训和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帮助他们用新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来武装头脑,更新传统生产观念,提高他们接受新信息、新技术和新事物的能力,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他们的收入,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起着主导作用,肩负着了解需求、传递知识、推广技能、接受反馈、答疑解惑等重要责任。近年来,辉南县农广校对农民开展的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后实施了旨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几大培训工程,如: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培训工程、实用技术培训“三进村”。这几大工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对于提高当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仍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受经费、农民时间、硬件设备等条件所限,培训时间相对较短,以1~4个月的培训居多。这些培训虽然可以使部分农民“有了点文化、懂了点技术,会了点经营”,但是这种肤浅的认识与政策中所隐含的深层次内涵相去甚远。其实质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并未从根本上培养农民自发学习的能力,引导其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2创新培训模式,精心组织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1)要采取普遍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应该设定不同的培训模式,并着力强化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等人员的培训。在技术推广与应用、生产管理与经营方面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示范户带动辐射户,辐射户影响一般户,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的良好局面。增强农民主动学科技、用科技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来[3]。 (2)培训时间要科学合理、灵活安排。要顺应农时、季节特点,在不同的农时季节,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巡回培训。如:农民冬闲、夏季挂锄时进行集中办大班培训,农忙时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开展现场生产实践指导工作,拓宽受训者的范围,尤其应着重对农民进行“反复性”地培训。

(3)进行科学调查摸底,培训内容必须符合实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农村的现状是什么,农民迫切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根据调研情况,针对不同村、不同产业具体制定有效的培训,实施培训,指导计划,并按照所从事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所需,设置培训、指导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不使培训流于形式,确保实效。

(4)聘请专家与本校教师相结合的培训、指导方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村入田”进行理论培训和现场生产实践指导,逐渐形成专家与教师、农民三方互动的培训模式。教师将广大农民对于养殖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管理技术、传统耕作制度改革、农产品安全检验、植保技术等相关技术问题予以汇总,然后定期聘请专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答,满足广大农民对种养等技术的需求[4]。

(5)印发技术资料与发放技术光盘相结合。一方面,将专家教授技术讲座刻录成光盘,发至示范村,组织科技培训示范户和辐射户集中播放;另一方面,将技术资料发放到示范户,做到村村有技术光盘、户户有技术明白纸。

(6)统一教材和乡土教材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自编乡土教材、通俗易懂的实用科技小册子、光盘,并达到“四性一强”,即科学性、实用性、实效性、专业性,地域性强。使学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农民容易掌握,也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民和农业生产实际。

(7)电波入户与媒体资源相结合。一是充分利用卫星小站,开办媒体专栏,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辉南县农广校通过县电视台《乡音乡情》和广播电台《快乐农家》开办专题培训栏目,将中央校的农业节目送入千家万户。二是通过各乡镇有线电视插转台,村级的“大喇叭”,村科技书屋、农民夜校等播放设施,转放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栏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栏目,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受众面大、覆盖范围广、传播快捷的独特功能,努力提高广播电视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效果。三是结合农民培训深入基层,利用农广校的电教设备播放农村实用技术,以及中央七台播放的农业科技节目,扩大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面,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

(8)结合村级文化大院建设,扶持建设村科技书屋和农民夜校,方便农民借阅和学习,激发和引导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热情,繁荣农村经济。

3小结

开展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无论在培训内容上还是在培训形式上,只有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切实符合农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实际、贴近农民,才能开展得扎实有效,有特色,事半功倍。培训中还要随时捕捉亮点,总结典型经验,不走弯路,确保培训、指导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农民培训关系到千家万户,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农广校的责任,任重道远,要常常办,时时新。

4参考文献

[1] 方�翠āG程赶丶吨耙蹈咧小⑴┕阒凶ǜ愫门┟衽嘌倒ぷ鞯乃伎�[J]。商情,2009(29):80。

[2] 曾增河。参与式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14。

[3] 王林玉。开展农民技术培训的实践与探讨[J]。河南农业,2010(4):62。

对农民教育培训 篇3

德国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之一,它不但在工业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农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这些成绩与其优秀的职业教育工作不无关系。本文主要从德国农业职业教育特点入手,谈谈对德国农业职业教育的认识及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启示。

一、德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

德国历来就有重视职业教育的历史,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德国学校职业教育系统积极与已取得培训资格的企业展开合作,推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坚实的法律保障,使职业教育得以全面实施。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为了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颁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如《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实践训练师资条例》等,这些法令不但把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确定了下来,而且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范围、企业和学徒的权利及义务、各种行业的技术标准、考核制度、领导机构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要求有关各方必须严格执行,违者要依法追究,农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根据德国的《联邦教育法》和《就业法》,就业者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必须至少经过3年的正规职业教育。上岗之后,在企业(包括农场、工商企业)还有3年的学徒期。学徒期必须按规定参加职业培训,出徒前要参加行业统一的资格考试,只有拿到“农场师傅证书”(即绿色证书)才有独立经营农场的资格。

(二)典型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使职业教育得以完善。

1. “双元制”职业教育概况

“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最为典型的特征。所谓“双元制”就是企业和学校双元共同参与,以企业为主导,将企业中的实践培训与职业学校里的理论学习相结合的职业培训形式。它的核心是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职业学校的理论课程直接为在企业中的实践服务,学生在结束职业教育后可以立即投入生产工作,无需再经过一定的适应时间。为了调动在职业教育中承担主要责任的企业的积极性,德国政府在政策上给企业以一定的照顾。如规定企业的职业教育费用可计入生产成本,可减免税收,可计入产品价格,在产品售出后收回等等。为了保证职业教育在普及的同时又能保持较高的水平,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如师资、校舍、设备数量和教学、培训的内容等方面都规定了十分明确和统一的标准。

2.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1)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2)培养目标更注重职业能力的提高。为了培养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它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3)有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另外,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4)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而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参与职业教育。

(5)培训与考核相分离。考核由行业工作协会组成考试委员会,考试委员会一般由3~7人组成,其中至少1人是企业雇主,1人是雇员(行业专家),1人是职业学校教师,表决时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严禁舞弊。

(三)强有力的经费投入,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每年德国各级政府在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上都下拨大量经费。以德国大学为例,2002年投入在农业教学及研究的经费就有4.653亿欧元。而州政府主要负担农业职业教育系统的人事费用、校舍建设和维修、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费用。通过有效的财政分级负责制度,为农业职业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经费来源,促进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政府鼓励个人或企业对农业职业教育进行捐助,增加农业职业教育经费。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培训经费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负担。其中企业承担约四分之三。企业所承担的培训包括培训设备、培训人员工资、受培训人的津贴和社会保险费。企业培训受到国家的鼓励,培训费可以抵交利润税。

二、对我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启示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发展我国农业教育培训工作,不但有利于当前“三农”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业整体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完善农业职业教育立法

在我国,建立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制,需要有可靠的法律保障。虽然我国已在1996年通过了职业教育法,也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经费等做了规定,并且在2006年10月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是针对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全国性专门法案还是没有的。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就制定出了明确的农业教育法案,从管理体制、培训内容、经费投入等多个角度规范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为了推进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我们有必要通过立法措施支持农业教育事业,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规定和鼓励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深化农业职业培训

结合中国实际,深化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突出农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层次性和实用性,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首先,加大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培训的力度,扩大技术培训班、示范班、函授、电视广播授课等学习方式的覆盖面,指导农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获得相应职业技能。其次,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当前,国家已经通过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民科技书屋等方式深入推广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和知识,但推广面还很有限,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职业培训,增加国家在农业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倾斜以及资金和技术投入还是有必要的。第三,发挥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公司的培训功能。由于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公司与农民接触的时间多,可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经营的主要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三)保障农业职业教育投资

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必须有可靠的经费保障。一方面,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投资力度,为农业职业教育提供物质基础。2004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中央财政资金预算额度为5000万元,并且在农业科技3项费用中投入了13.22亿元。这些资金的注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我们的投入还是比较低的。因此,各级政府在安排职业教育经费时必须保证农业职业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保证农村科技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等资金的科学使用,并且提供稳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到农业职业教育中来,通过相关的政策引导,使企业和个人愿意投资农业职业教育,这样既增加了农业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又有利于农业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对农民教育培训 篇4

一、彭湃的农民教育方法

毛泽东同志曾说, 在工作中,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 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 但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 任务只是瞎说一顿”, [1]方法对于任务的实现是起“桥梁”作用的。张耀灿说:“方法是主体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为完成一定的任务, 达到一定的目的, 所采取的方式或手段的总和”。[2]农民教育方法就是教育主体针对农民的实际状况实施教育达到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或手段的总和。彭湃农民教育的方法就是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 从旧中国农民的生活实际和农民的自身特点出发, 为启发农民团结起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自身解放所采用的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3]

作为我党从事农民运动的先驱者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拓者, 彭湃的农民教育方法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考验的。他的教育农民方法经分析后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深入群众, 为开展农民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最初, 彭湃在农村做工作时, 语言文雅, 理论性强, 还是学生打扮, 农民们态度冷淡, 见他就躲, 有些农民甚至认为他是地主豪绅的剥削者, 视他如敌人。据此, 经过认真分析, 彭湃明白是自己打扮很难接近农民, 且语言不通俗, 农民难听懂, 应该脱掉学生装, 换上农民装, 主动改变自己走近农民、融入农民, 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用更加贴近农民生活的通俗化语言表达出来。通过一系列改变, 彭湃拉近了和农民的距离, 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家里, 主动和农民聊天, 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内心想法。此时, 彭湃俨然成为一个农民, 也得到了农民的身份认同。在不断深入群众的过程中, 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为开展农民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 方式灵活, 采用多种宣传艺术

为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彭湃非常注重宣传艺术,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方法。首先, 他采用轮回演说、临时演说和定期演说等多种形式演说形式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其次, 他用多种艺术方式吸引农民, 有时表演魔术, 有时用留声机放音乐, 有时开音乐大会教牧童唱歌, 有时开展民间文化运动, 当农民聚集到一起时, 彭湃就抓紧时机进行宣传教育。此外, 彭湃还经常到年轻人喜欢去的拳术馆练习武术, 借以结交更多的农村青年。他方式灵活, 能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农民教育工作。他的赤诚之心感染了越来越多的贫苦农民和身边的人。曾经和他一起战斗过的区梦觉曾回忆道:“他知道我是学生出身, 有较多的小资产阶级习气, 亲切地教导我说, ‘知识分子必须放下架子深入工农群众中, 向他们学习, 与他们打成一片, 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一个好的共产党员。我也是学生出身, 在这方面有过教训的’”, “他又对我们说, ‘中国革命不能轻视农民, 工人阶级要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 没有农民这个同盟军是不行的, 农民占的人数很多, 且受压迫也很重, 他们完全可以接受共产党领导和工人联合起来’”。[4]他用实际行动为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所有人都上了生动的一课, 他是真正践行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典范。

(三) 多管齐下, 深入开展农民教育

通过调查, 彭湃发现, 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使广大贫苦农民在旧中国没有权利和机会接受教育, 因而农民文化素质极低。同时, 封建迷信思想在农村和农民身上根深蒂固, 很多农民小农意识严重, 不够团结, 存在于农村之中的旧习恶习仍屡见不鲜;再者, 很多农民缺乏信仰, 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要提高农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就必须多管齐下, 提高农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水平, 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

鉴于此, 彭湃主持创办了农民学校。在思想教育上, 彭湃主要针对农村中广泛存在的封建思想、“天命”思想、奴性思想以及自私自利、盲目散漫、一味顺从、不懂团结的现状, 分别开展了思想观念教育和阶级意识教育, 从而一步步解放了农民的思想, 唤醒了他们的阶级反抗和斗争意识, 为农民运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在理想信念的培育上, 为了坚定农民们的革命信心, 鼓舞士气, 彭湃还适时的开展了共产主义信念教育, 这为农民指明了革命和斗争的方向, 让广大的贫苦农民了解了革命的前途、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文化教育上, 彭湃坚持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教授普通农民计数、珠算、识字、写信、写农具及食料名称等内容。这样做, 一是教会农民不为地主所骗;二是可以抵制土豪劣绅对农民的欺负、压榨和恫吓。这样的教育方法, 既启发了农民的思想觉悟, 增加了知识和技能, 又使农民受到了革命教育、坚定了理想信念, 更为农民运动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时至今日, 这一系列有效举措仍有其可取之处。

二、当前农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农民教育的现状, 总的来说, 广大农民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 支持改革开放的, 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状态。同时, 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现代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等各种因素的干扰, 农民思想中也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不相适应的状况。为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民的教育工作, 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 我们必须清醒的正视当前农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基层组织涣散, 缺乏强有力的教育队伍

据向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江苏等省下发1000份问卷, 收回600份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搞得好的占5%, 比较好的占10%, 一般的占45%, 比较差的占20%, 特别差的 (处于瘫痪状态的) 占20%。[5]这充分说明我国部分省的基层组织相当涣散, 有的形同虚设。党的新理论、新政策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无人讲解, 无人问津, 久而久之, 导致基层组织与农民脱节, 无法凝聚人心、号召农民群众, 党的方针政策更无法在农村、农民中贯彻实施, 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同时, 在实际工作中, 农村教育者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 不能与时俱进, 不能因地制宜、理论联系实际, 只是简单的将党的方针政策照本灌输, 加之个别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则、服务态度差, 仅停留于表面工作, 不能深入实际, 缺乏一支强有力的教育队伍, 因而农民教育成效甚微。

(二) 教育方式单一, 缺少与时俱进新方法

教育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农民教育的实际效果, 若能选择适合农民的教育方式, 农民教育就会有好的效果, 反之则无效果甚至会产生农民厌烦抵触的负效应。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农民教育方式还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灌输和单纯说教, 念条文、讲套话、脱离实际、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结果农民不买账还使干群关系紧张。有些基层教育者做农民教育工作不分时机、地点和类别而“一锅煮”, 缺乏针对性且效果不佳。农村中使用开会作报告、广播宣传、贴标语等方式教育农民仍屡见不鲜。而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微博、QQ、MSN等大众媒介和自媒体却很少运用于农民教育工作。民主讨论、互动交流、实践锻炼等科学的农民教育方式目前在农村尤其是不发达地区更是很少使用, [3]因此, 整个教育工作就如空中楼阁一般, 很难深入实际, 效果如何, 可见一斑。

(三) 农民素质低下, 缺乏系统全面教育

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其整体素质不高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难题, 这主要表现在:法律知识淡薄, 政治参与意识不强, 文化素质不高等。长期以来, 受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部分农民的“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部分农村封建迷信思想已有抬头, 烧香拜佛、大修坟墓等现象很普遍, 少数青年无所事事聚众赌博;农民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较高, 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之农民考虑近期利益者较多, 对子女教育的支持不够;农民普遍缺乏职业技术教育, 有技术专长的不多;接受新事物能力不足, 部分农民不愿意学习和使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 导致农村经济生产率不高, 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凡此种种, 皆是由于农民缺乏系统而全面的教育造成的。因此, 加强农民全面教育已是迫在眉睫之举。

三、彭湃农民教育方法启示下的当代农民教育举措

彭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始终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启发农民觉悟、开展农民运动的过程中, 形成了一些独创性的思想、方法和经验, 这为当下的农民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彭湃农民教育方法启示下的当代农民教育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加大力度,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民教育队伍

要加大力度,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民教育队伍, 首先, 要加大投入力度。农民教育者是农民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窗口, 同时也是党的上级组织倾听农民呼声的主渠道。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教育工作成效的好坏。所以, 不仅要建立一支教育队伍而且要建立一支高素质、强有力的教育队伍。在农会创立之初, 彭湃就曾坦言, “天下无难事, 只怕少同志!” (1) (同志, 即开展农民运动, 从事农民教育工作的人) 农会的声势可谓是一日千里, 彭湃感叹:“我的最憾事, 即是少同志。” (2) “快些设法使多些同志到乡村来!” (3) 于是, 为了农民运动的需要, 彭湃创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以适应革命之需要。当前, 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时期, 加之农村的基础条件较差, 很多优秀的教育者不愿来或者来了留不住, 所以, 要加大投入力度, 想办法让优秀的教育者去农村、留得住。其次, 要提升教育者自身素质。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 彭湃在农讲所创办之初, 就明确的指出了农运干部的培养目标、原则、方法和任务。为了更好的教育学员, 把他们培养成为“坚韧卓绝之农民运动的战斗员” (4) , 他专门聘请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和其他进步人士授课, 同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员。通过受教育, 这些学员后来都成了各个乡村农民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 在教育者对农民进行教育之前, 必须先让教育者接受教育, 提升教育者自身素质, 以保证农民教育的质量。最后, 要建立和配备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育队伍。进行农民教育固然要有专业的教育队伍把握我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 同时, 也要配备一支由农村党员、中小学教师、农民中的积极分子等组成的兼职队伍, 他们对于农村、农民的情况更易把握、更接地气, 可以辅助专业教育队伍进行农民教育。此外, 还可以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下农村, 用新观念、新方法为农民教育工作注入新鲜血液。这样, 三位一体的教育队伍, 将更好的开展农民教育工作。

(二) 与时俱进, 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

农民教育的方式方法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成效。彭湃在农民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非常灵活, 能够与时俱进, 采取演讲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他的亲身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与时俱进, 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 才能更好地实施农民教育。

因而当前的农民教育工作只有摒弃“市区作报告、乡镇听摘要、村里喊口号、群众不知道”[6]的传统做法, 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调整教育方法, 方可提高教育质量。一方面, 须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 在教育内容与宣传形式上不断做出调整。借鉴彭湃同志的做法, 教育者们可以将目前的新形势、我党的新政策与诗歌、地方戏曲、相声等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将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农民教育与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另一方面, 要开动脑筋, 在农民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上应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教育者可以采取“送法下乡”、“送科技、文化、法律、政策”下乡等活动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 将党的关怀与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里;可以创办和打造属于农民自己的报刊杂志, 在宣传教育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将党的政策、法律、科技等编写成诗歌、民谣等利于记忆和宣传的形式对农民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还可以借助现有的“互联网+”开展教育, 利用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 定时向农民推送科技知识, 定时开展视频知识讲座和培训活动等。此外, 组建宣讲团深入农村进行宣讲, 将我党的新政策、新精神传达下去, 从而引发共鸣、树立我党威信。与此同时, 不断构建和完善农民教育的模式与体系, 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开展不同区段、不同梯度、不同时段的教育, 要使农民教育能够持续进行, 走出“一次性教育”的怪圈。

(三) 高度重视, 多种方法结合以提高农民素质

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 中国共产党都很重视农民教育问题, 毛泽东曾明确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5) 教育始终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唯一方法。彭湃就是躬身践行的最好例证:他深入农民, 了解农民, 教育农民, 通过思想、理想信念、文化等多方面开展农民教育工作,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下的农民教育工作以启示。

因此, 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以身作则开展农民教育工作, 通过多种方法结合, 提高农民素质。

第一, 要结合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教育农民。让农民有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和成就感, 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烈要求和迫切愿望。

第二, 要结合农民的现实生活和亲身经历, 以通俗化、大众化、朴实化、接地气的语言讲解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如何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 是如何为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 是如何维护农民自身利益的, 让农民对党和国家充满信心。

第三, 要重视农民各方面素质教育。党和政府应不断构建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和模式, 利用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夜校教育等资源落实农民教育工作, 切实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同时, 做到“三个结合”, 即:将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 将科技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 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只有农民各方面的素质都提高了, 农民教育工作才能更有实效, 农民才会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中国梦的洪流中去。

总之, 农民教育的成效关系到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民教育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 彭湃给了我们太多启示, 对此, 我们应借鉴和利用好这些经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将彭湃的农民教育方法运用于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为“三农问题”的更好解决增砖添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 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备受关注农民教育问题, 也形成了许多独创性的见解、思想和方法, 彭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教育的首倡者和开拓者, 彭湃的农民教育方法至今仍有其重要价值, 在新时期、新阶段对其农民教育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对我党进行农民教育, 更好地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启示和有益借鉴。本文拟从彭湃的农民教育方法入手, 分析和探讨其对当代农民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彭湃,农民教育方法,当代,农民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 :125.

[2]张耀灿, 张万桕.思想政治教肓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73.

[3]胡港云.彭湃农民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12.

[4]区梦觉.在纪念彭湃诞生八十五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1981.

[5]史红心.新世纪农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机遇-对策[D].首都师范大学, 2002.

对农民教育培训 篇5

报告

(2010年11月19日)

一、基本县情和发展现状

静宁县位于六盘山以西,华家岭以东,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甘肃18个干旱贫困县和41个国扶县之一。境内海拔1340—2245米,年均降雨量479.3毫米,可靠值仅383毫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总耕地149.94万亩,人均3.4亩,其中山地占92%,有效灌溉面积15.85万亩,保灌面积13.46万亩。全县有24个乡(镇),392个村,总人口48万人左右,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之多。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27.62元。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文化、科技、经济林建设、水土保持先进县和“中国苹果之乡”、“中国苹果20强县”、“果业发展百强优质示范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和双拥模范县,各项工作连续多年名列全市前茅。

目前,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是当前我县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关键是要依靠科技人才的力量。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以及任务的长期性和全面性,决定农村发展不仅

需要农业管理型、经营型、技能型等类型的人才,而且需要文化、教育、卫生、金融、商业、环保、网络信息、建筑设计、社会服务等行业领域方方面面的人才,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撑和希望所在。我县地处偏远、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等因素,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壮大和发展,必须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尽快改变目前存在的这种现状。

由此,前半年科技局派出人对我县部分乡镇的部分农民采取了随机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现状之一: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

全县农村实用人才人,占农业人口比例不足%。其中粮食种植业技术人才局人,果品种植技术人才人,大棚蔬菜大户人,露天瓜果蔬菜种植大户人,生猪养殖技术人才人(包括学徒),经营类人才人,教育人才人,卫生人才人,其他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存在着总量较小,不能完全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状。

现状之二: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不高,结构矛盾突出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小学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文化程度占,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农村实用人才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不足。人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实用人

才队伍老龄化,中青年人才严重短缺,农村实用人才青黄不接。人才层级结构不尽合理,初中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普通技能型人才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少。人才掌握的技术比较单一,专业深度不够,专业结构不合理,种植养殖人才多,中介组织领办人、经纪人人才少。新技能新知识接受不快,信息渠道不畅、信息意识不强等现象并存。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靠自己多年的亲身实践摸索总结,虽然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但多属于传统的农村实用技术,由于接受系统的国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很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对现代科技知识的运用能力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现状之三:农村实用人才生成的渠道窄且流动性大

果品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虽然果品产业化程度近年来有所提高,而且产业链也相应地增长,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少,也就不可能形成更多专业村、专业户、专业合作组织。优其在我县的蔬菜、薯类种植和养殖产业方面这种现象特别突出,种大棚蔬菜的分不清蔬菜的病虫害症状,一但有病,不知用什么药物好,也跟本不知什么叫绿色无公害蔬菜;养殖业方面的人才也是如此,畜牧兽医方面的知识很少,畜牧有病乱花钱乱吃药。这对农村实用人才数量的扩张、集群的形成和技能的提高都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的村由于产业发展原因,导致一些如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学非所用,专业技能无用武之地。同时,农村产业效益比较低,导致农村实用人才的收入不高,外出谋生的比较普遍,流动性较大。农村实用人才的流失

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大量高素质农村人才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失衡,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匮乏,后继乏人。

现状之四:农村实用人才观念狭隘,引领作用不突出

对农民科技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6

关键词:农民;科技教育;现代农业;对策

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劳动素质和就业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增加农民收入最为有效的途径。随着新农村建设迅速发展,党和中央把农业和农村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了扶持政策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搭建了平台,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内涵

农民科技教育是以农民为对象进行的有关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与一般的教育相比,农民科技教育在内容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新时期,我国农民科技教育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科技教育有了新内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量劳动力逐渐转向二三产业,从而导致农业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重点是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重点突出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开发、劳务技能等重点

内容。

2 农民科技教育的基本特点

2.1 农村技术教育具有社会性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主要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农民科技教育是目前解决农村农业问题的关键,更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性工作,具有社会性特点。

2.2 农民文化程度的差异性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不同,根据农民掌握的文化知识可以将农民分为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专业户,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但是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很少。第二类技术人员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他们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部分专业户虽然有一定的生产经验,但是缺乏农业意识,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专业技术的培训。

2.3 农业产业种类繁多 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服务业等等多种产业并存,特别是近几年,农村个体经营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因此,农村产业的多样性和专业性特点突出。

3 对农民开展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十一五期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机会。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于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因此,只有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工作,培养出掌握现代技术农业科技的人才,才能实现农业增收和农村致富。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民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加大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力度,保证农村、农业快速发展。

4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1 制约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因素

(1)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领导重视经济工作,轻视培训教育,没有把农民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过硬的措施,根本没有把这项工作真正作为政府的职能去抓。(2)培训机构合作不力,虽然各农业机构培训部门都在搞培训,但是培训内容和手段缺乏创新,传统老套的办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新形势的要求。另外,各部门的培训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这样既浪费培训成本和教育资源,又无法形成统一的系统工程,更难以取得好的效果。(3)培训机构硬件设备不完善,各地的一些培训单位没有条件承担农业培训任务,包括一些培训硬件设备建设不足问题还比较严重。虽然有些地方开设培训机构,但是培训机构的投资条件还处于很低的水平。

4.2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2.1 农村干部群众的观念转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镇化步伐越来越快,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少,随着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转到二三产业就业的工人不断增加,这就需要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知识技能成为农民就业的有力保障。但是在真正的农民教育培训中,农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还没有把教育培训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4.2.2 农业、教育、科技三者各自分离,缺乏统一规划 农业、教育和科技目前还是三个分离的个体,因各部分资源和资金比较分散,培训内容和形式也缺乏创新研究,这样看来师资力量、质量和数量都比较薄弱。因此目前的形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科技教育的发展要求。

4.2.3 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民大部分知识文化程度低下,文化素质不高,其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不仅制约科技成果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快速推广,甚至严重影响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5 发展农民科技教育的建议

5.1 拓展培训内容 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需要拓展培训内容,其内容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向着对农产品新品种的选用、产后贮藏、加工、营销等方面扩展延伸。并对传统养殖和生产技术、新技术的应用加以推广。在培训过程中既要对生产技术进行培训,又需要对市场营销、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等多边学科进行培训研究。从培训对象上,也要从单纯的农民培训向农村干部、部门领导以及科技人员范围延伸。

5.2 改变培训方法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为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培养新型农民、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的修养和技能的提高成为当前培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对农民的培训要采取面对面、手把手、方便简单的方法为主,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进行培训。

5.3 完善培训体系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繁琐的工作,要想达到培训的目的,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以科学合理、设施完备、对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来提高民农业的发展。

5.4 强化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壮大是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保障基础,农民科技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农民面对的是农业,不仅要掌握和精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深造对于开展一职多能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5.5 建立培训法制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事业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要加强规划,建立必要的制度,并逐步法制化。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制定农民科技培训的专门法律法规,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法制保障下正常有序地开展,通过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6 結语

总之,要对农民进行科技教育必须从多方面加强对农民科技知识的培养和教育,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小康社会进程、以改善农民就业环境,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社会和家庭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刘碧俊;柳立新.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江苏农机化.2013-03-30

[2] 李贤桢.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现代农业科技.2013-09-20

[3] 李成沛;才伟丽.论新时期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农民致富之友.2013-02-25

对我国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思考 篇7

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地区发展不均衡, 从我国劳动力的构成情况来看, 农村劳动力一直占据着较大比重, 成为支持我国劳动力密集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 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人力资本,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农民教育培训, 努力培养一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队伍,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不同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从总体上来看, 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和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相比较, 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支撑条件薄弱和监管力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

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模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型、政企合作型和市场主导型这三大类型。但从我国国情出发, 政府主导型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模式。江苏省姜堰市的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我国在农民培训模式上比较成功的案例, 姜堰市作为江苏的农业大市, 近年来通过由政府主导, 从上而下有组织的实施农民培训工程, 利用政府的资源优势, 调动各界的积极性, 使原本在农村劳动力大转移中处于困境的农民, 提升了素质, 学到了技能, 变成了就业的生力军。

二、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

美国通过立法大力支持农民教育培训, 形成了完善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体系和种类多样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工作, 有相应的法规和机构, 通过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制度, 将高校科研咨询部门和农业培训网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展多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 以适应不同层次农民的需要;日本通过开设农业高中, 建立留学制度, 加强农业技术普及教育, 形成了多种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

发达国家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有如下几方面的共同点:1.通过立法保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2.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3.以政府为主导, 多渠道筹措农民教育培训经费;4.创新培训模式, 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发达国家在农民教育培训上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具有启示意义。我国政府需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保障, 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并在农村广泛开展长、中、短期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确保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贴近农民实际。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制定有关农民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2.建立健全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可通过远程网络教育培训模式、专题讲座培训模式和现场技术操作培训模式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3.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4.采取多种措施, 激发乡镇企业和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并选拔出农民技术骨干, 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5.多渠道的筹集农民教育培训资金。

总之, 农民教育培训必须以满足农民需要为出发点,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认识到农民的主体地位, 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 对农民进行实用技能培训, 并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 将最新的思想和技能教给农民, 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 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 让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须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努力培养一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队伍,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我国政府需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保障, 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并在农村广泛开展长、中、短期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确保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贴近农民实际。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对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3]19号) 2003.9.[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3]19号) 2003.9.

[2]朱敏.城市化与郊区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探析[J].上海交大学报 (农业科学版) , 2005, (2) :23-26.[2]朱敏.城市化与郊区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探析[J].上海交大学报 (农业科学版) , 2005, (2) :23-26.

[3]莫鸣.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3]莫鸣.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4]杨雄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1) :7-10.[4]杨雄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1) :7-10.

对农民教育培训 篇8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然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和增加收入的关键因素。农民的职业教育包括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培训和从事非农生产的教育培训。农民职业教育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由于多种原因, 对于农村职业教育重视不够,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萎缩, 农村职业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以及中西部地区, 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现象更为严重。[1]因此有必要实证分析农民职业教育对增加农民收入重要作用, 为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供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为了调查了解全国各地农村农户的基本生活生产情况, 特别设置了《寒假农村大学生回乡调查》调查问卷 (内容是调查农户2007年的情况) , 作为大学生的一次实践活动。在2008年寒假时间组织大学生回乡调查。在本次调查中共收回531份问卷, 经过科学整理选择, 最后挑选出有效问卷390份。从样本人口年龄结构来看, 16岁以下的占10.74%, 16岁~30岁的中青年30.39%, 31岁~50岁的中年占40.22%, 5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12.2%。从文化程度上来看, 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占26.61%, 初中文化水平的占50.9%, 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占22.48%。其中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口的28.33%, 总调查人口中接受职业教育的占18.62%。家庭总收入小于10000元的占11.85%, 处于10000元~30000元的占到52.53%, 30000元~50000的元占19.01%, 50000元以上的占16.60%, 平均每户家庭纯收入为17068.47元, 人均纯收入为4651.16元。其中农业生产收入占农民家庭平均总收入的51.81%, 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4.84%, 其他收入 (主要是农村个体经营户) 占13.35%。本文以调查问卷数据和有关国家统计资料为依据, 实证分析农民职业教育与农民收入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根据Mincer教育收入函数方程:lnYi=β0+β1 (ED) i+β2 (EX) i+β3 (EX) i2+εi (Yi表示劳动者收入, ED表示劳动者受教育年限, EX表示劳动者进入劳动市场的工作年限) 。[2]对于农村生产来说,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很多, 比如, 生产投资量、新技术新产品的采用、家庭劳动力数量和性别、所从事的职业、所在地区的资源经济环境、农民受教育水平、职业培训状况。假设投资状况、新技术新品种的采用等其他因素是由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接受职业教育不同所引起的。为了简单起见, 假设其他因子为随机因素, 可以建立农民收入与农民文化水平和接受职业教育因素关系的模型:lnY=C+β1 (EDU) +β2 (EDI) +εi。其中Y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EDU为农民平均接受教育年限, EDI为平均每户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的人数。β1表示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所带来的收入增加量, β2表示接受职业培训每增加一人农民平均收入的增加量, εi其他因素导致的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化。

本次调查中, 调查了农户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年龄状况、接受职业培训状况以及家庭生产生活的各种问题。为了研究农民文化水平与接受职业教育和农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对每户农村家庭2007年有收入来源的人口 (不符合法定工作年龄、上学或者已婚家等的不列入计算对象) 按照接受教育年限划分方法进行了平均。家庭平均收入以及接受职业教育人数都按照接受不同的教育年限进行汇总, 计算方法如下:

家庭总共受教育年限=文盲*0+小学*6+初中*9+高中*12+高中以上*15.5

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家庭总共受教育年限/家庭计算人口数。

家庭平均收入=家庭收入总和/户数。

人均收入=家庭平均收入/家庭平均计算人口数。

每户接受职业教育人数=接受职业教育人数/户数。

根据样本数据和计算方法可得到表1。

接受教育年限都取各组的上限, 根据研究模型:lnY=C+β1 (EDU) +β2 (EDI) +εi, 用最小二乘法, 把数据代入模型进行计算, 可得到表2:

根据计量软件Eview5计算参数估计就可以得到模型估计:

lnY=7.213+0.064* (EDU) +1.401* (EDI)

从归估计的结果看, 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R2=0.789, 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较好。T检验上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n-3=10的临界值t0.025 (10) =2.228。该模型说明农民文化水平和职业教育都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有重要作用, 然而职业教育在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上大于文化水平, 突出反应了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农民职业教育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

农民的职业教育对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最近几年农村职业培训机构数量不断减少, 有走下坡路趋势。

注: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整理。

从表3统计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最近几年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的数量呈减少趋势, 从2004年的217143所减少到2005年的198566所, 然而2006年机构数量进一步减少到177686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数量从2004年的191704减少到了2006年的150955所。但是, 全国农村劳动力文化职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从近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显示:在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占29.20%, 初中占50.38%, 高中占10.05%, 中专占2.13%, 大专以上占0.77%。其中, 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5%。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的统计, 到目前为止,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 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00%,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0%,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 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0%。[3]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比重很小, 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四、总结和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民职业教育对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 农民接受职业培训的现状并不乐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加大农民职业教育的研究, 促进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据我国社会农民职业教育的现状和调查分析, 现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农民职业教育关系到中国亿万农民生产生活状况、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 是事关民族复兴的大事。[4]所以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 转变观念, 重视农民职业教育, 切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把农民的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研究制定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量化指标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政府部门要积极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政策, 把农民职业教育做到实处。于此同时, 统计部门要专门对农民文化素质发展方面进行统计, 对研究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准备数据资料。

2.多方筹集资金, 解决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瓶颈

由于农民职业教育有教育周期长和效益滞后的特点, 很难成为市场投资的热点, 所以如果离开了政府帮助支持, 就无法取得农民职业教育的整体和长远的社会效益。[5]首先政府部门要把农民职业教育单独列入财政支出项目中, 加大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 特别是支持农民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的增加和对农民参加职业教育的补贴, 降低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的成本。除此之外, 还要利用政策导向, 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宏观调控, 利用税收财政杠杆鼓励市场资本进入。

3.创新农村教育体制

政府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机构的投入力度, 发展一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农民职业教育机构, 面向市场多方面的培训市场上需求的各种简单技能。把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与农民的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在乡镇农村把农民的职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 使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农民子弟除了上高中考大学之外的另一个提升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选择。职业教育机构要加大对市场和农业发展的研究, 设置学科专业要满足市场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协调培训教育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和非农的职业培训教育。与此同时要改变办学思路, 结合农民实际, 坚持“短、快、精”原则, 在节省农民时间和成本的条件下, 尽量让农民学会一门专业技术。

4.鼓励农民进行非农创业

加大对农民个体工商户政策优惠政策, 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都有重要的作用。非农产业的发展给不仅让农民非农职业教育提供了用武之地, 还对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做了贡献。所以, 对于农村农民进行非农创业, 政府部门要给与支持, 在税收、贷款、技术支持等方面要出台相关的文件政策鼓励农民在农村进行创业, 吸收农业劳动力, 开阔非农职业市场。于此同时, 要加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提高农业劳动的专业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向晓春, 李竹钦.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01) .

[2]白菊红.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3]陈君贤.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宏观教育研究) , 2008, (04) .

[4]夏成驹.论职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 2006, (10) .

农民对购机培训有五盼 篇9

一盼在购机前进行培训。农机培训是农机手安全生产的最重要的一课, 也是农机生产商和供货商售后服务工作的重要一环, 但目前的农机培训大多在购机后进行, 购机前的培训几乎没有。我们希望在购置大型农机前能得到农机部门或厂商技术员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 在购机前做到心中有数, 购后能及时投入使用。

二盼购机后能及时培训。有的地方, 农民把农机购回以后, 一直在被动的等待厂家上门培训, 有的甚至要等1、2个月, 这就是所谓的培训大集中。有的农民等不及, 往往自驾操作, 结果就会带来许多不安全隐患, 甚至出安全事故。为此, 农民朋友希望在购置农机后, 厂商能及时培训, 越快越好。

三盼有针对性的培训。目前供货商有培训, 但大多是一次性培训, 而实际上, 由于地区和文化的差异, 许多购机农民很难一次性掌握技术要领。希望厂家在培训购机农户时要讲实效, 有针对性地多培训几次, 直到农户能掌握熟练操作技术为止。

四盼理论与实践结合。现行的培训, 大多只讲理论, 不讲实践;也有的光讲实际操作, 不讲理论。实际上农民最喜欢那种现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对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的思考 篇10

1 加强领导, 强化培训服务组织保障

领导重视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首先成立以市政府农业主管副市长为组长, 农业、畜牧、农机等涉农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培训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协调和督导培训工作[1,2]。同时在市农业局设立办公室, 具体负责日常管理调度工作。在具体工作中, 一是适时召开全市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专题会议, 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 落实责任, 科学部署农业科技培训服务的各项工作任务。二是结合双辽市农业生产实际, 科学制定培训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并以市政府文件形式下发, 全面指导农业科技培训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三是按照实施方案要求, 在全市各涉农相关部门及各乡 (镇、街) 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根据各自承担的培训任务, 进一步分解责任, 确保农业科技培训服务工作落实到村、落实到户、落实到人[3]。

2 完善机制, 着力培训造就新型农民

健全的农技推广机制是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关键。在具体工作实践中, 逐步摸索, 建立健全了三方面机制:一是科技服务机制。随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深入实施, 双辽市已建立了市有推广专家、乡镇有农技人员、村有科技示范户、户有技术明白人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使科技服务遍及乡、村、屯、户, 实现零公里服务。二是绩效考聘机制。凡技术专家、技术人员实行聘任制, 聘任范围不仅局限于在编技术人员, 还广泛吸纳了种田能手、种粮大户、农民技术员等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为技术指导员, 严格规范农技推广人员服务行为, 责任范围, 通过多层面、分时期的绩效考核, 实行流动式聘任, 年终排名后5位的技术指导员给予解聘处理。三是科技示范机制[4]。近年来, 示范基地与园区建设标准得到不断提高, 使其成为培训农民的田间学校, 定期组织乡村种粮大户、养殖专业户、农机修理能手、合作社领办人、科技示范户及普通农民, 参观学习, 交流经验。同时, 借助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 开辟专栏讲座,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适用新技术推广与普及, 实现了农机农艺结合到户、良种良法配套到田、先进技术推广到人的培训目标, 造就了一批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新型农民。

3 依托项目,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民培训是农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2012年, 结合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 采取举办培训班、媒体专栏讲座、现场观摩会、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讲解农业最新适用技术, 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的速度, 通过“专家组+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普通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道, 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 靠科技实现节本增收15%以上, 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 较好地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快捷、高效应用于农业生产, 为农民实现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双辽市茂林镇新发村某种粮大户通过阳光工程项目培训, 成为全市种田能手, 不断研究高产栽培模式, 2012年种植400 hm2玉米, 采用比空休闲种植技术, 使产量达到12.5t/hm2, 比普通种植增产25%, 实现增收400万元;红旗街科富花生合作社社长, 2012年被聘为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 通过参加补助项目的培训学习, 带领合作社成员采用花生大垄双行种植技术, 使产量达到5 500 kg/hm2, 比普通种植增产57%, 户均实现增收2.56万元。

4 加大投入, 确保农民培训有序开展

为了深入持久地抓好科技培训工作, 2012年, 双辽市加大了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 实现了试验示范有场地、培训学习有设备、服务指导有补贴的目标。一是建设示范基地。将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阳光工程、粮油高产创建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 集中对基础设施全、建设标准高、展示效果好的示范基地进行投入, 提升示范基地在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上的展示效果, 让参观的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透, 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配备培训设备。利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的契机, 着力加强基层乡镇站的条件建设, 为每个乡镇站配备了培训所需的电脑、投影、相机、微型面包车等设备, 极大地方便了培训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三是补贴发放与绩效考核挂钩。利用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的培训资金, 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和绩效考核办法, 对技术指导员服务培训情况进行考评打分, 并按考核结果发放服务补贴, 极大地激发了农技人员对培训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了农业科技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5,6,7]。

近1年来, 全市农业科技服务活动进展顺利, 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经费不足, 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二是农村技术队伍薄弱、整体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今后,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结合双辽农业生产实际, 积极探索, 不断完善管理和培训机制, 坚持科学发展观,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 进一步抓好农民培训工作,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要: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创新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该文就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出具体措施, 以更好地助推新农村发展。

关键词:农民,科技培训,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罗万有, 柴占成, 赵君.突出重点促宣传强化措施抓培训[N].武威日报, 2007-05-17 (2) .

[2]王刚.创新理念抓培训强化措施提素质[N].甘肃法制报, 2010-10-13 (A05) .

[3]胡腾旭.关于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创新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0) :132-134.

[4]王鹏鹏, 曹慧玲, 赵致远.陕西省农民科技培训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11) :6969-6971.

[5]蒋银红.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助推新农村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4) :191, 43.

[6]李春兰.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 2007 (7) :123-124.

上一篇:平面广告创意设计下一篇:理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