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普通本科高校

2024-08-27

新建普通本科高校(精选十篇)

新建普通本科高校 篇1

近年来,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新建了一批本科院校, 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和办学规模的扩大, 这批本科院校逐渐成为当地教育发展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统计, 近五年来, 全国新建普通本科高校114所, 平均每年增加23所。新建本科高校, 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建本科高校大部分都是由两所或多所普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 原专科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各不相同。因此,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 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来自师资队伍整合过程中的问题。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 以河南工程学院为例来对新建本科高校师资队伍整合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河南工程学院是2007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 由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几十年的办学历程中, 原两校分别依托河南省的两大传统支柱产业——煤炭行业和纺织行业, 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地方、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并在办学实践中各自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专业特色的“一黑一白”在新的本科院校成立后如何进行师资队伍整合成为我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2. 新建本科高校人力资源队伍整合中的问题分析

在河南工程学院人力资源队伍整合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很多都是共性问题, 在其他新建本科高校中也是存在的。

2.1 教师“院系所有”现象明显, 没有改变原有的学科分布格局

在师资队伍整合过程中, 学校基本根据教师“院系所有”原则, 实行“同类项合并”, 即将原两校相同或相似专业合并, 形成新的专业, 在这个过程中新专业师资只是原专业师资简单的合并, 其结果只能是实现了不同高校教师的“混合”, 通过教师“化合”来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目标却远未实现。

2.2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短缺”与“过剩”共存

院系经过合并之后, 出现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 教师“短缺”与“过剩”共存, 这样就加剧了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是, 重复专业合并后人员相对过剩, 而一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势专业师资却明显不足。然而同时, “过剩”学科专业的师资分流困难, 以致会出现“人多课少”的被动局面, 从而造成师资资源的浪费。

2.3 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较低

本科教育要求教师具备综合知识和多方面的素质, 既强调教师能力, 又强调教师的学历, 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前多是专科层次的学校, 教师的专业素养、科研能力等水平整体较低。新建本科院校升格时, 教师队伍结构虽有所改善, 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成立的时间较短, 从专科学校升为本科院校以后教师队伍的素质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2.4 本科办学意识差,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新建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多数是升格前的专科学校教师, 由于长期从事专科教育, 专科教育的意识方法根深蒂固, 虽然学校在增强本科意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仍有一部分教师本科意识差, 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原来的专科教学的层面上, 不能适应本科的教学要求。

3. 对新建本科高校人力资源队伍整合中问题的思考

如何在后续发展中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是我们在人力资源整合中后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3.1 合理分流, 在稳定中整合, 真正落实教师聘任制

如果说整合中前一阶段的“院系所有”更多地考虑了学校的稳定发展, 那么, 一般来讲, 合并2-3年后就应该着手实际意义的师资整合。高校合并升本旨在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 真正实现1+1>2的目标。如何去实现呢?实际上主要体现在学科上, 要使不同学科的优势得到互补, 使大量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源源不断地得以产生, 这样学校才会有发展, 而不是简单的学科专业的累加。学科建设是高校在合并中后期实现自身终极目标的关键所在, 为此, “学校发展目标”取向应成为这一阶段教师整合的指导思想。鉴于教师对学科与专业的依附性, 因此, 合并后高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规划应成为师资队伍整合的行动指南。教师聘任制是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有效策略。应建立真正的“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共同管理”的教师聘任制, 最终形成有利于合并高校学科建设的优化的师资队伍结构。

3.2 引进与培养并举, 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目前, 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采用的是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方法。首先, 学校对外应采取引进机制, 引进在某一领域内具有一定建树的真正使学校, 使学生受益的人才, 向社会张榜, “纳天下贤才”, 输入新鲜血液。但是, 由于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各方面尚处起步阶段, 学校基础较弱, 许多方面还很难与那些老牌本科院校相媲美;另外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区位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流入。所以除了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吸引力外, 新建本科院校可立足于自身培养。鼓励校内教师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 尤其是年轻教师, 鼓励他们考研究生或到一流的大学进修学习, 更新知识;或向校内专业出色的教师取经学习, 采取以老带新, 互学互助的方法, 从而使新建本科院校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趋向合理。除此之外, 我们也应把兼职教师看作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这将对搞活教师队伍, 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促进学术交流, 博采众长,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学术水平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3.3 转变观念, 树立本科教育教学意识

正确认识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 准确把握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 准确把握培养本科人才所必需的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和水平。本科教育决不是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 简单地延长一年学制, 增加几门课程;专科向本科的提升, 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变化和教育的创新。专科教育注重实践, 注重学生就业的针对性, 注重知识的岗位性, 而本科教育注重理论教学, 注重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注重知识体系的学科性。即在培养方向上, 要实现“突出技能型”向“突出技术型”的转变;在理论教学上, 要实现“突出应用型”向“突出学术型”的转变;在专业课教学上, 要实现“突出针对性”向“突出适应性”的转变。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出的大学生将成为具有职业性、一定程度系统性、一定程度创新性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要在明确本专科教育差别的基础上, 从自身找差距, 对传统的专科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扬弃, 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韩丽娜.加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 :29-30.

[2]陈建宁.关于地方新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35) :39-41.

[3]李文鹏.新建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168-170.

新建普通本科高校 篇2

【摘 要】 本文就有关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个概念作了辨析,探讨了本科院校教师个性化培养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培养途径。要制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标准,建立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创造条件,让教师团队深入一线市场,积累实操经验;引入兼职教师,让真正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人进入到本科教师的队伍中来。

【关键词】 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一、有关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个概念辨析

1、本科高校

本科高校是指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能力和基础的学术能力的基础高等教育阶段。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获得基本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应该在这一阶段做好在毕业之后走入社会进行创新创业工作的相关准备。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一样重要,因为就现在的就业情况而言,学生在毕业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够走上正常的工作岗位,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来对已有的就业压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流,因此在本科高校的教育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本科老师所应该肩负起的责任,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大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本科高校的教师队伍逐渐朝着高学历的方向转化,也就是说,本科高校教师整体的学术水平很高,但是普遍的情况是,教师在之前的人生经历中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长,而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很少,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老师能够在创新创业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的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就会很少,以此为前提,教师本身个人能力和个人经历的缺失对学生的成长和培养也是极其不利的。

2、创新创业教育

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在帮助本科生进行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做准备的,但是针对当前教师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相关常识的现实情况,针对高校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要求其执教老师一方面具有创新创业的经验,同时还要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从理论上为学生的相关专业问题进行解答。但是事实上在具体的操作当中,要寻找到能够达到以上要求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简单的办法是在高校现有的老师当中进行选拔和培养,让这些教师组成高校创新创业的队伍以此来帮助老师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向学生渗透相关创新创业的知识。对于教师而言,要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在创新创业教学的过程当中提出问题、积累经验,因为事实上,无论是理论积累的不足还是实践经验的偏废,都会让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受阻,就创新创业本身的定义而言,也要着力注意课程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事项。

二、本科院校教师个性化培养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培养途径

1、制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标准,建立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的创新能够让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事半功倍。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二者同等重要不能偏废,就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体制而言,正常的考评体系当中,不可能允许教师挪出科研的时间来进行创新创业教学的实践。很大程度上,学校的教师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成为了阻碍高校创新创业相关建设发展的重要原因。当前的问题在于,很多高校尽管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很多好的想法不能得到实行,在实际操作当中,很多政策也缺乏可操作性,这也是实际工作中创新创业教学不能有效实行的原因。

要制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师的培养标准,不能将主讲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纳入到之前教学科研双向考察的体系当中,而是要着力构建一种与创新创业教师的实际工作性质相适应的考察机制,具体而言,就是要将老师在日常工作中与创新创业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纳入到对于教师的考核当中,将其当做一种对于教师的绩效考核,以此来减轻教师的科研压力,让教师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科研创新的具体工作当中。

在具体的考察上,要严防纸上谈兵的情况发生,因为对于教师来说,其本质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毕竟不是语言的竞技场。在课堂里教师把问题说清楚、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是最重要的,让学生能在实际学习中得到成长,才是本科生创新创业教学施行的根本和关键。评判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时,讲课能力和表达水平只是表象,教师仅仅能“把话说明白、说精彩”是不行的,需要本科院校的教师乃至教师团队在创新创业领域有很强的洞察力,对所教授的专业领域有很深的了解,有很深的理论功底。因此,学校要从多维度考察教师的创业创新教学的相关工作。

与此同时,还要构建具备创新创业属性的教师团队,只有老师们具备一定的实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提升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信心,帮助学生既得到知识水平的提升,又提高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2、创造条件,让教师团队深入一线市场,积累实操经验

应该看到,当前本科教师队伍的构成中硕士、博士毕业生是主力,这些教师可以说“刚出了学生门,又进学生门”,大多数一线的教师缺乏在社会上创新创业的经历,没有在一线工作的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能量的发挥。因为教师不具备实际操作经验的话,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跟随这类教师学习的过程中,不大可能获得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可采取如下几种方式:

第一,定期安排教师到一线市场参加实践。通过创新创业的实践操作,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认真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想方设法着力弥补。一线市场的创新创业实践中,要求教师定时提交心得体会,督促教师们认真对待创新创业的社会实践,消除教师的惰性心理,坚决防止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走形式、不作为的情况发生。本科院校成功的关键重在教学,重在管理,这里的管理不仅仅要针对学生,更要针对老师。在现行的体制之下,老师的工作被认为是铁饭碗,一旦进入体制内,就意味着进入到了收入和保障的保险箱,为了破除这种思想引发的惰性,要引入末位淘汰机制,不能只对学生进行高压管理,对教师却得过且过,这样的话,学校将是没有前途和未来的。

第二,要通过添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方式提高本科院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技能。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要出台专项的奖励政策,设置专项基金,引导本科一线创新创业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保证教师在指导这类实践课程的时候,个人的经济状况不受影响,不会因为参加了与个人科研和理论教学不相关的活动就在其职称评定和个人收入上有负面的影响,从制度上保障教师参加类似的实践教学无后顾之忧。

3、引入兼职教师,让真正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人进入到本科教师的队伍中来

创新创业的精神来自于亲身实践,对于高校来说,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创新创业的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在其过程中也会面对诸多阻力,花费很多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尤其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短时间内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师资是既定的事实。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与其花费很大的成本,让本身强调理论学习的老师转化成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老师,尚不如从社会上直接引进已经具有这样精神特质的人来担当学校的老师。这样做,一方面能够节约这个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提供一手的优质的教师资源,来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和理念的树立。

在具体的操作上,学校应该动用已有的社会资源,从社会上选拔那些已经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人,让他们走进学校作为兼职老师承担创新创业教学任务。在人才选拔的标准上,要求这些兼职导师,一方面要具备很好的创新创业经历,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也要基本符合大学老师的标准。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兼职老师承担课堂创新创业教育任务,并不意味着在学校本身的体制架构之内取消创新创业老师团队的培养,而是要将体制内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和体制外的兼职老师创新团队建设结合在一起,让双方在开展创新创业课教学上,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互补,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做好毕业之后进行创新创业的准备。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在高校中提倡创新创业教学,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做好准备,迎接毕业之后可能面对的挑战。本科院校在以往的理论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并着力培养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做出的适宜、恰当的调整。同时就学生而言,也可以为学生开辟不同的成长空间,让学生在大学的生活当中获得多种不同能力的提升,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这也是适合当前学生现实情况和现实需要的举措。作为普通高校的教师,应该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当中着力注意与创新创业相关教育教学有关的知识,在日常的学习当中提升自己,以期帮助学生在未来人生道路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成.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所需要注意的问题[J].解放军学院学报,2004(3)12-13.[2] 崔梅.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几个应用途径[J].哈尔滨大学恒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45-46.[3] 梁中.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程[M].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7)78-79.[4] 胡春宝.创新教育建设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45-46.[5] 李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J].现代教学,2012(2)85-86.[6] 谢永成.建设中的“个性化”与创新创业教育[J].青年教师,2014(3)88-89.[7] 崔净梅.试论本科院校教师的自我修养[J].牡丹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5-56.【作者简介】

新建普通本科高校 篇3

[关键词]:二级教学督导 教学评估 督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09—03

一、地方普通高校建立和健全二级教学督导的特殊意义

普通高校教学督导制度是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工作中逐步探索形成的一项工作制度。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中正式要求各高等学校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并把教学督导制度作为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必然带来结构性的矛盾,打破原有的平衡。如何使新建的普通高校在教育水平、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规格上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要求和目标相适应,是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新建普通高校建立教学督导工作就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1.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局面的出现,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院系的专业设置、专业布局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都必须与之相适应。而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从过去的高等专科学校转制过来的,有的甚至从中等专业学校通过与在建本科院校合并“搭便车”转制而来的,这就不仅仅是在新建普通本科院校里存在专科痕迹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存在的中专痕迹,而这种痕迹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为了加快消除这种痕迹,必须建立教学督导工作机制,按普通本科的教学规范进行教学,按普通本科教学管理规范进行管理,按普通本科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价其教学质量。

2.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扩张,专业设置的不断增加,以及扩招后的学生数量剧增,使得一大批新生力量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他们知识结构新,精力充沛旺盛,有活力,但缺乏教学经验,业务规范上不熟,更需要教学督导工作机制来促使他们迅速适应普通本科教学的规范。

3.新增专业的市场化设置使教学督导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更加紧迫。专科制升格为本科制为新增普通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挑战是传统专业虽然有较厚实的办学基础,但就业前景存在较大的变数。经济学把所有产业归纳为“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两大类,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如果以“夕阳产业”为主体肯定是没有后劲,实现不了可持续发展的,而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之何其相似?教育部也把毕业就业率与招生计划挂钩,对那些没有市场需求前景的专业采取限招甚至停止招生的措施,这无疑是明智和正确的选择,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市场容量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招聘合格专业教师更加困难,无奈之下其结果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降低招聘条件,解决“有”的问题,“好”的问题只能由自身来解决。因此,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建立教学督导工作机制在这一块的任务和责任是双重的,一方面要进行常规的督导工作,另一方面又难以以督导专家的身份去履行督导专家的职能。

4.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即使是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规模也往往达到万人以上。毫无疑问,过去的精英教育正在被大众化教育所取代,这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个人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是非常高的,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生源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即使在目前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分数成为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的唯一指标,也不排除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以及学习动机诸方面会受到学校扩招的影响,带来的校风学风问题日益突出。以湖北省历年普通本科院校的录取人数来看,从上世纪70年代末每年录取不足万人,到2006年的八万多人;比例也很悬殊,由恢复高考时的不足2%到现在近20%。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的录取批次是排在最后的,生源可想而知,因此,教学督导工作就有两个重点,即督教和督学、导教和导学。

二、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教学督导工作机制的功能分析

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督导工作与其他普通高校(包括重点高校)一样,以督导学校教学工作为主,全面开展督教、督学、督管。教学督导人员通过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的教学改革方案与管理工作制度的落实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提出改革措施,提供决策咨询,以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因此,教学督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沟通功能。教学督导人员将在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可直接向学校分管领导反映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2]如各院系教研室的建设问题,我们在督导工作中发现目前教研室的设置存在“缺位”现象,因此,建立了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组织模式。课程组成员成为教研活动的载体,较好地解决了“缺位”问题。鉴于督导组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既不是领导机构,没有发号施令的权力,也不是具体的职能部门,没有处理问题的职权,“督导不领导”是督导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督导组织的主要功能是沟通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沟通,“沟通不干预,参谋不做主”。

2.探索功能。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新建本科院校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风格,只能走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的路子,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中存在的隐患是专业设置雷同,办学模式单一,办学特色不突出,有人认为这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太多地要求按某种规范进行合格评估的行政行为所致。其实并不尽然,因为教育部的评估体系明确地要求学校要有自己的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初期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上规格、上规模的问题,办学特色问题于是被搁置在次要位置上,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新建本科院校缺少创新能力,这就更需要督导组专家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发挥其探索功能。

3.评价功能。督导组成员通过深入教师第一线获取大量的教学和管理信息。通过分析对比,督导组要给予公正的评价。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方面,要既能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细化评价指数,对评价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又能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依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提出一些带有探讨性的问题,并作出价值判断。评估功能的发挥是衡量督导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只有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真实性,才能树立起督导工作的权威性。

4.参与功能。教学督导人员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但不取代职能部门的工作,要“到位而不越位”。如我校2003年制定的《教学督导工作条例》第三条第1款明确规定:教学督导委员“对全校教学工作的过程、环节及其效果进行督导,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第6款又规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专项教学评估检查和评优”。学校的各项教学及管理工作在建立了教学督导工作机制以后,就可以更好地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三、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建立教学督导工作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其他普通高校建立教学督导工作机制的实践来看,教学督导工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先后三届受聘担任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督导员,在工作中感到许多问题既具有共性,又有个性。

1.建立和健全教学督导体制,从体制上保证教学督导工作机制的正常运行。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督导制度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对教学督导制度的建设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在教学督导机构的人员选聘上应注意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人才梯队建设,除了在离退休的老专家老教授中选聘一些教学经验丰富、身体健康、德高望重、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的人员外,还应注重聘任一些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教学手段新、教学质量高的有专业特长的在职人员,使教学督导这个专家团队能够发挥合力,使教学督导工作更具可行性、现实性、连续性。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教学督导工作的超前性和督导内容的前沿性,注意组织督导组成员积极探索普通高校创新教育的新路子,研究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结合本校的实际,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尽快缩短与名牌大学的距离,要求教学督导工作始终走在教学的前沿,在实践中树立教学督导制度的权威性,切实发挥教学督导工作机制的积极作用。

2.进一步明确教学督导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教学督导工作机制作在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更能使其真正行使职能,应制定严格的制度和工作目标,并辅之以可具操作性的实施细则。督导组成员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目前基本上都是以自律为主,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基础,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为条件的,但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仅有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制度来进行约束。也就是说,要有科学的他律制度作为保障,才能形成长效机制。

3.受聘督导人员的工作条件应有必要的保障,特别是在职督导人员的保障问题。在职督导往往在院系本身就是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科研甚至是管理工作。在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下,督导人员接受学校聘任,但工作重心在院系教学第一线,院系并不因为学校的聘任而相应的核减其工作量。一般督导人员周课时达到18节左右,有的甚至达到22节,这么高的强度难以保证督导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履行督导职能。

4.构建两级管理体制下的教学督导体系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具有特别的意义。教学督导专家队伍分为校级专家组和院系级专家组两级。校级专家由校长聘任,组成学校督导委员会,并开展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主要任务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向学校决策部门提供咨询建议,同时进行专项督导与工作评价,如新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全校选修课的设置等,列席学校研究教学工作的有关会议,阅读有关教学工作的文件,指导院系的教学督导工作及校级教学工作学生信息员的工作,校级督导专家组的工作方式采用分散或集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院系级督导委员由各院系聘任,在院系督导小组的组织下开展工作,重点是开展课堂教学督导及日常教学秩序的巡视检查。如对本院系教师所授课程进行随堂听课,并在课后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履行督助与引导的职能,巡视检查本院系开学第一周和“五一”、“十一”长假后的教学秩序。两级督导组织既有分工,又有交叉,校级督导组织主要抓全局性的督导工作,并对院系督导组进行指导,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任泓一.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探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 刘智运等.教学需要规范 督导有待规范[J].中国高等教育,2002,(6).

[3] 张才骏等.加强教学督导 深化教学改革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5).

[4] 李萍莉.重构建两级管理体制下的教学督导与评价体系[J]. 扬州大学学报,2006,(10).

[5] 李红云.浅析我国高校教学监督工作机制[J].现代大学教育,2010,(6).

新建普通本科高校 篇4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是一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实施意见》, 紧密结合陕西基础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2011年通过国家高校设置委员会批准改制的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建成以后以教师教育为主体, 重点面向学前教育, 培养幼儿师资以及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学型普通本科师范院校。截止目前, 该校的在校本科生达到8072人, 其中691名英语专业本科生,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7381人。

普通本科师范生在入校时英语基础较差, 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学生的英语学习多依赖老师, 教师是其学习英语的主要模仿和引导对象, 而课堂则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和途径。在大学英语学习成绩提高的过程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四、六级过关率, 这其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就显得尤其重要。

大学英语课堂自有其特殊性, 英语既是教学对象也是教学手段, 教师的课堂任务就是要通过使用英语来教授英语, 并使学生通过使用英语来掌握英语 (杨雪燕55, 2003) 。对于普通本科师范学生而言, 有效的课堂互动能使学生的英语得到极好的实践, 这是学生直接获得英语知识和练习英语语言技能的最好机会, 教师合适的课堂动机策略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课堂互动。本文研究旨在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课堂行为, 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为目的, 发现和找出合适的课堂动机策略, 便于教师更好的管理和掌握英语课堂。

二、研究方法

为了搞清楚有哪些动机策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更受教师的青睐。本研究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24位大学英语专职教师为研究对象, 发出了24份调查问卷, 全部收回, 收回率100%。被调查的教师中, 男教师1人, 女教师23人;硕士及以上学历者21人, 占87.5%;副教授以上职称者3人, 占12.5%;有教育学教育背景者12人, 占50%;35岁以上者7人, 占29.2%;有3年以上教龄者20人, 占83.3%。

本研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信息, 在季明雨的问卷基础上 (季明雨, 2006) , 我们设计了中文调查问卷《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运用调查问卷》, 列出了30项具体的策略。

问卷发放给各位老师, 是以不记名的方式回收, 且提前说明调查目的, 以消除各位老师的个人隐私和工作顾虑, 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各位老师的积极配合。问卷回收后, 对数据进行了人工对比分析。

三、研究成果

本研究将30项课堂动机策略根据功能大致分为下列五类, 分别为:课前准备、课堂氛围、课堂活动、言语互动和教师评价等。现将这五类课堂策略的使用情况做简要分析。

1.课前准备。所有的受试者都认为提前认真备课非常重要。这就不同于教师课堂的即兴发挥, 用教师本身的思维跳动和思维过程来启迪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领略教师的深厚知识储备。提前为学生选择地道的相关英语语言材料, 8%的受试者认为非常重要, 66%的认为重要, 其他认为一般。提前布置学生课下讨论的话题, 以及课前要求学生准备每日简报或者演讲等, 83.3%的受试者认为有点重要, 其他则认为一般。

2.课堂氛围。在营造课堂氛围方面, 所有的受试者都认可教师亲切、自然、大方的授课态度, 50%的受试者认为家里轻松积极地课堂氛围非常重要, 50%认为重要。33.3%的受试者经常使用诙谐、幽默、风趣的教学态度来吸引学生;8.3%的受试者使用严肃、认真、拘谨的教学态度。91.7%的受试者都认可课堂教学中要感情充沛、富有活力、激情四射。33.3%的受试者常常热情洋溢的向学生展示正在使用的课堂教学材料。

3.课堂活动。在设计课堂活动方面, 只有4.2%的受试者认为根据学生个人情况设计课堂活动重要。所有的受试者都认为,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或者语言游戏非常重要。所有的受试者只是偶尔作为小组成员参与到学生课堂活动中。所有的受试者都认为课堂小组活动重要或非常重要。54.2%的受试者认为课堂角色扮演活动重要或者非常重要。20.8%的受试者认为组织课堂小测验重要。

4.言语互动。所有的受试者经常使用语言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87.5%的受试者认为在课堂上提醒学生要成功必须付出相应的努力非常重要。所有的受试者都认为言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非常重要。在如何完成课堂活动中, 83.3%的受试者常常通过言语给学生明确的行为指示, 以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 其他受试者较少用。41.7%的受试者认为为学生讲解课堂活动的目的和作用重要, 其他只是认为有点重要。

5.教师评价。关于有效的教师评价, 所有的受试者经常对学生的作业和工作进行口头表扬。而12.5%的受试者认为不对比学生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很重要, 41.7%的认为重要, 45.8%的认为一般。75%的受试者认为, 弱化学生的错误, 使学生认为这是学习中的正常现象重要或者很重要。所有的受试者认为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正面的、鼓励性的口头表扬, 16.7%的受试者有时使用口头以外的表扬。

四、结语

通过本研究的分析, 笔者认为, 课堂动机策略是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选择动机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采用亲切自然的教态, 使用正面积极地口头言语鼓励学生、评价学生的作业或者活动, 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有趣的课堂活动或者语言游戏, 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多使用英语为手段来加强英语学习。希望本研究成果能够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对课堂动机策略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营造更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喜爱和热情, 加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 创造更加美好的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2]季明雨.关于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动机策略运用的调查[J].外语界, 2004 (6) .

新建普通本科高校 篇5

新建本科高校大学生海外留学意向分析

本次调查共在常熟理工学院发放问卷13375份,回收有效问卷10798份。从地域来看,回收问卷中苏南学生有4819人,苏北学生有4500人,其他省份学生有1479人——这是因为江苏新建本科高校主要面向江苏招生,面向其他省份招收的学生较少。从年级来看,大一学生3416人,大二学生3252人,大三学生3162人,大四学生968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主要在外实习或找工作,问卷参与率及回收率不高,而且不参加问卷的学生基本已经确定毕业去向,所以得出的数据结果反而比较科学。

从赴海外留学意向来看,确定去的学生有271人,占2.5%;确定不去的学生有6109人,占56.6%;无明确意向的有1319人,占12.2%;犹豫中的学生有3099人,占28.7%。确定去的学生中不免有因特殊情况改变主意的,或者填写问卷时没有与家长沟通过经济能力的,结合数据的信心指数,有效值应该在1.5%~2%左右。如果其中有一些学生是想毕业后自己出国的,那么这个数据结果更是值得认真面对了。犹豫中的学生占很大的比重,他们有的是准备国内考研,有的是担心经济条件,有的是考虑外语水平,他们是今后留学项目宣传和服务的主要对象之一,如果有较好的政策配套或机遇,他们应该会明确自己的选择。

从作出海外留学意向的依据来看,确定不去的6109名学生中,有3427人是因为经济原因,占56.1%;有856人是因为语言问题,占14%;其余1826人是没有此规划,占29.9%。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能力不是特别担忧,经济因素是主因,如果国家和学校能出台一定的经济扶持政策,应该能使部分人改变主意。部分高校可以通过校际互免学费的交换生方式创造一些机会。不过,在问及“如果参加校际交换生项目,免交留学学费,只需要承担其他费用,你是否愿意赴海外留学时?”依然有近4000名学生选择“否”。

从海外留学项目的宣传管理来看,学生在回答“如果你确定去留学,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一题中“返校学分认定”排在首位,占43.8%,显示大量学生对此信心不足,需要学校制定明确的政策并加强宣导,此外“国外费用问题”和“与母校的沟通协调”“语言交流及文化适应”等分别占23.5%、17.3%和10.5%,也需要学校主管部门就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在一所学校提供的赴海外留学项目列表的知晓度调查中,分别有64.2%的人表示不知道,有21.3%的人表示听说过但不是很清楚。除去学生可能自己不注意了解信息的情况,数据确实显示留学项目的宣传有问题。那些不知道的学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想了解参与”的选项,显示留学项目的宣传工作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大学生赴海外学习计划的实施应对

加大留学项目的政策扶持 按照江苏省2020年新建本科高校的学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达3%以上的要求,结合新建本科高校目前普遍2万人规模的现状,意味着每年要选拔超过500人赴海外留学,这个目标没有足够的政策扶持是很难做到的。

首先要完善校内机制体制。参与调查的部分高校国际事务部门表示,学校虽然合作办学项目较多,但是都散放在各二级院系管理,没有建立国际教育学院这样的机构统一协调,国际处作为行政部门参与教育管理的阻力很大,最后项目实际出国率不高,办学效益不明显。相反,部分高校则是由教务处下放足够的权力给国际教育学院,教务处只参与培养方案的审定,日常履行备案式的形式管理,项目学生实施与其他普通学生不一样的集中管理,语言水平强化很快,留学项目办得有声有色。

其次是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调查中学生反映强烈的主要是学分转换和出国费用的问题。部分高校学分政策比较死板,教务部门要求国外学习的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要和国内一致。殊不知国内外的教学体系就不一样,国内是课程学分,国外是模块学分,达到这一要求谈何容易。建议核心专业课相对严格对照,普通类课程接近即可。对于短期的研修可以兑换为选修课学分或素质拓展学分。国内外的学分含金量也不一致,亦不可简单等量转换,部分高校以学时数为标准转换学分就比较科学。

出国费用方面,调查显示,苏北及农村学生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语言不是障碍,出国费用才是鸿沟。学校应该建立留学助学金或留学基金,补助那些优秀学生实现留学梦。虽然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留学更是高消费,但是学校进行适当的经费扶持,对学生将来的高端就业很有帮助,这些同学也会成为优秀校友的目标人群。某个高校每年投入数百万鼓励大学生赴海外留学,获得了师生和家长的广泛称颂。当然,在办学经费日益紧张的现状下,建议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出台对高校实施大学生赴海外学习计划的经费扶持,帮助更多的大学生体验海外的先进教育。

加强留学项目的宣传力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于相关项目的知晓度不高,需改进项目的宣传手段,提升项目的宣传效果。

第一,抓好新生的入学宣传教育。部分高校在录取通知书内夹送详细的出国留学项目介绍是非常好的举措。学校应将本校的赴海外留学项目信息分类整理,详细介绍项目的内容和相关费用。入学后,大学往往会组织入学教育,学校可以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等在班会加强宣传。

第二,抓好项目的日常网络宣传。学校应该通过国际处、国际教育学院的网站或者留学项目专题网站加强项目的日常宣传。主管单位要提前介绍项目信息,及时发布项目内容,主动回复项目咨询,经常开展网络调查。要建立留学意向学生动态数据库,对有意向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话预约面谈,做到深入宣传、跟踪指导。

第三,抓好留学的成功典型宣传。让赴海外成功留学的学生现身说法,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代表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项目步骤流程、注意事项和项目成效,他们可以交朋友、结对子,在留学期间加强联系和沟通。建议高校还可以在学生会建立大学生国际交流的部门,在社团或者校友会建立赴海外留学学生联谊会。前者旨在建立网络,深入各院系开展项目专题宣传和项目报名服务,后者旨在搭建平台,开展留学经验介绍和海外文化宣传。

提升留学项目的管理实效 随着留学市场的不断扩大,留学服务中介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部分高校由于国际化工作刚刚起步,国外合作交流渠道不畅,只能通过中介牵线拓展一些项目。高校应该秉持一根红线,就是海外合作院校应该是获得我国教育部认可,具体名单可以在教育部的涉外监管网查询到。学校还要为学生的利益着想,为他们尽可能寻找到较好的合作伙伴和留学项目。合作学校应该和本校层次相当或略高,合作项目要可持续发展,双方应签署协议获得明确的保障。

调查发现,有的高校项目铺得很开,大小几十种,但是日常疏于管理,协议签署之后不去推进,或者只是任务式宣传,学生参与情况不理想,需提高项目的管理实效。

第一,要分类管理,明确到人。有的高校建立的项目负责人制度值得推广,每个项目明确到具体人员去研究,建立与国外合作方的正常沟通渠道,碰到问题双方及时讨论解决。项目负责人最终应该成为这个项目中比领导还权威的专家。

第二,要追踪管理,加强联络。调查发现,学生反映出国期间管理跟不上就是因为缺少追踪管理。学生在报名参加相关留学项目时,应由个人选择或者院系指派一名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准备海外的研修计划,出具留学推荐信等。学生在海外期间要指导他们选修外方课程,在学习中给予指导,既可以成为学生与母校的沟通桥梁,也会及时获得国外的教学资料,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赴海外后项目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主管部门应该第一时间优先解决,让学生安心、放心才能成为他们宣传推广本项目的后续动力。

新建普通本科高校 篇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 教育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 地方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投入经费也大幅度增加, 高校财务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筹资、投资等经济活动也日益丰富。鉴于此, 财务管理工作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中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步凸显。财务工作越受到重视, 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越多,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就越大。从现实情况来看, 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高校现阶段的发展需求,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正面临着转折, 改革势在必行。财务管理精细化有助于将财务管理工作的促进延伸到各个经济活动领域中去, 并且更好地实现资源合理化配置。财务管理精细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 财务部门由原来的机关型部门向服务型部门转变, 财务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记账管理, 而是需要服务于整个高校的经营运作, 涉及领域更加全面和深入。其次, 精细化后的财务工作要求财务人员具有更加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 对于细化后的工作要有深刻的认识, 并且能够胜任, 这也是财务管理精细化的必要基础。

二、高校实施财务管理精细化的内容、要求及原则

(一) 高校实施财务管理精细化的内容

精细化管理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之上, 通俗来说, 就是将各类分工进行精细化, 通过精确的计划、控制、决策、考核等手段, 促进资金的合理化配置和管理效用的最大发挥。规范化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 通过整合形成紧密连接的系统, 并且将散乱的数据标准化、信息化, 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财务管理精细化, 是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 通过明确管理目标、改进管理方式、细化管理单元等方式来规范内部运作, 从而形成一整套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实现管理的准确性、高效性。可以说, 财务管理精细化的核心体现在事前进行精细化的管控之上, 在管理过程中将细致落到实处, 整个管理体现出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理念, 直接为战略管理的目标服务。高校的财务管理精细化需要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前提, 针对每个岗位、每项业务设计科学、细致的工作流程, 对办学经费进行入微式管理, 力争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高校的各个领域, 强化财务监督管理职能, 最终实现高校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管理效益。

(二) 高校实施财务管理精细化的要求

财务管理精细化对管理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实施财务管理精细化之前, 应该对一些基础性工作进行强化和完善, 确保财务管理精细化在高校具备实施基础。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实施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高校财务管理精细化需要管理者从全局出发, 进行统筹, 突出重点, 尤其是需要强化对内部控制、项目经费等方面的管理。其次, 财务管理精细化需要一个健全、强大的信息系统来加以支撑, 尤其是在与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会计核算、内部监督、事后考核、绩效管理等方面, 都需要建立在大量的数据与信息基础之上。只有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把控, 才有可能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即便是出现一些突发状况, , 也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化解。最后, 财务管理精细化是一个需要整合的系统性工作, 涉及范围较广。鉴于此, 高校财务精细化的实施需要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紧密合作, 相互配合, 相互协调, 才能够实现高校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确保标准化、精确化、责任化目标的实现。

(三) 高校实施财务管理精细化的原则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精细化建设时, 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基础性原则。首先, 合法性原则。该项原则是高校财务管理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最根本前提。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精细化建设之前, 必须认真学习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财务部门的有关文件, 在法律框架之内, 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财务管理精细化相关办法。其次, 合理性原则。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 结合学校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战略等多项因素, 尽可能合理地拟定制度并且严格加以贯穿与执行。最后, 及时性原则。财务制度需要在实施过程中, 如果一旦遇到新政策的出台, 那么财务部门必须及时做出调整, 将原来财务制度中与现行政策相背离的部门进行及时修正。

三、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实施财务管理精细化的主要措施

(一) 强化内外部监督机制, 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精细化

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精细化能够促进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首先, 高校应该尽快建立健全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而为优化组织结构、科学划分权责等目标打好基础, 继而更好地对财务行为进行约束。其次, 强化内外部的监督机制, 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职能, 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不仅仅只有监督职能, 还应该充分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评价过程中去。最后, 还要重视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管控, 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对一系列重要的财务指标, 应该进行追踪式监控, 定期对高校的资金结构进行评价, 进一步将筹资结构合理化。对于资金的管理, 高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应该着重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 通过采用集中会计核算的模式, 以便对收支、固定资产管理、物资采购等内容进行统筹, 杜绝浪费和贪腐的发生。

(二) 预算编制实行精细化

预算编制和执行实施精细化, 是高校财务管理精细化顺利进行的基础, 鉴于此,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该全体动员, 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去。由各个部门对预算管理进行讨论、磋商, 共同参与预算编制过程, 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可能行的预算管理体制。 (1) 高校应该在预算准备工作上下足功夫, 对各项基础数据进行核实和分析, 制定出高校各部门的各项经费标准, 对各类支出经费进行定额编制, 确保预算的准确性。 (2) 高校需要运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进行预算编制。一般来说, 零基预算是目前所广泛采用的预算编制基础, 通过将全校人员共同纳入预算编制过程, 将大大提高各部门人员编制预算的主观能动性, 从源头开始减少浪费, 继而再深入分析收入和支出的实际情况, 做到量力而行, 精细管理, 对于暴露出的一些不合理因素, 要坚决予以摒弃。对待预算执行的进度和结果, 要及时进行反馈, 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真实情况, 以便能够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三) 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实现财务绩效评价精细化管理

高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财务效益、财务效率、财务效果等主要内容, 其指标体系的构建也需要同时囊括财务绩效指标、财务运行指标、财务发展绩效指标等等因素。具体来说, 财务绩效指标主要是指日常经费预算完成情况指标、专项经费管理绩效指标等等内容, 主要侧重于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财务云新指标主要包括科研经费指标、后勤保障经费指标、教学经费绩效指标等等, 主要侧重于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考察。对于财务发展绩效指标, 主要是指筹资能力绩效指标、资金产出绩效指标、发展绩效指标等等, 主要体现出对高校未来发展潜力的一种客观判断。总的来说, 高校应该积极完善相关绩效考评体制, 只有这样才能详细了解财务管理精细化的效果和产生的问题, 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四、结语

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系统性更强, 每个环节紧密相连, 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必须严谨对待, 不然就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可以通过实施财务管理精细化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 但是从目前一些高校的实施情况来看, 仍然在观念上、实践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该予以注意。

参考文献

[1]孙莉.加强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 提高财务管理效益[J].大学教育, 2013, (5) .

新建普通本科高校 篇7

一、统一的思想保障

保证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国际化教育, 能够正常开展、顺利实施的先行保障。无论是从学校的管理层、还是从教师层面, 甚至针对学生层面, 都要树立并使其具备较强的国际化意识。只有先使全校思想意识统一, 之后才能使全校师生清晰的认识问题, 对自己所在高校有准确的国际化教育定位。首先,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一般都是依据特色求发展, 大都会借助自己的地缘优势开展有利于高校发展的特色国际教育合作项目, 高校应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各项合作, 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应当制定三级规划, 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也应当发动全校力量共同开展, 绝不仅仅是高校国际教育学院和国际交流合作处等少数几个部门能够独自完成的专项工作。其次, 学校领导下的每个二级学院以及处室, 需要根据学校层面顶层设计的国际化教育发展三级规划, 结合自己本部门的工作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院以及本处室的国际化教育发展三级规划。最后, 检查审核各级规划的合理性, 讨论调整, 使各部门的规划具有可行性, 根据各个层面制定的规划, 在全校范围内定期的召开国际化教育工作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会议, 适时督导、检验各部门规划开展实施的实际情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及时修改、调整相关规划。

二、完善的设施及资金保障

完善的设施和资金保障, 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国际化教育内容, 能够具体实施的物质基础以及保障条件。首先, 完善的硬件设施, 充足资金的投入, 对于国际化教育工作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想要更好的开展国际化教育合作项目, 优质的完成各各阶段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学习任务, 必须引进优质师资、吸引外国留学生, 外籍专家, 而比较舒适的生活条件、办公环境和学习条件对他们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可以多途径、多渠道, 综合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为更好的开展国际化教育工作争取经费保障。其次, 从开展留学生招生、培养方式的角度来讲: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可以申请省政府的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向国家汉语推广办公室、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教育部申请来华留学生的奖学金。再次, 从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的角度而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可以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每年派出的教师出国经费;可以从省政府外国专家局申请国际引智的经费支持;还可以向省教育厅申请外国文教专家的专项经费支持。最后, 对于开展国际化的科研项目角度而言,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可以向省政府科技厅申请国际科研合作的经费支持。

三、优质的管理梯队保障

优质的管理梯队保障, 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国际化教育实施具体内容的人力资源保障。我们所谈的管理梯队保障, 主要包括从事国际化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两个队伍。首先, 专职人员的梯队建设:主要指具体从事开展国际化教育的专职管理阶层人员。应当提升专职人员的梯队素质, 加强学习和交流, 寻找多渠道沟通, 积极参加国家教育部、国内一流大学举办的各种业务学习和培训班, 前往兄弟院校考察、学习、交流, 定期举办本校内研讨会, 学习分享优质资源。为高校更好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孔子学院发展、留学生培养等打造建设出一支专职管理人员梯队。其次, 兼职人员梯队建设:主要指高校中的二级学院建立起来的负责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分管院长负责制, 组织机构中还需配备外事秘书;每个二级学院的分管院长可以经常交流, 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 加强彼此之间工作的沟通与交流;负责具体事务的外事秘书也可以组织交流、学习, 定期举行培训交流会;在全校范围内构建起的便捷的外事信息交流网络。

四、激励进取的机制保障

稳定的机制保障, 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国际化教育具体内容, 得以实施的宏观运行保障条件。首先,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国际化教育工作委员会、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委员会, 定期更新委员会, 实行择优选拔淘汰制, 不断加强国际化教育工作的, 从而实现战略部署与规划研究。其次, 可以在国际化教育委员会下面设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如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孔子学院管理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以上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之间的协调、工作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全校国际化教育工作的大发展。最后, 为调动工作积极性, 可以建立起和年度工作考核挂钩的激励机制, 可以在校内设置《国际化教育工作突出贡献奖》, 还可以专门为国际化教育发展设立专项基金, 通过资金合理分配, 改革一系列奖惩鼓励机制, 调动全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有热情的投入到教学改革及国际化科研合作道路中。

由此可见, 通过统一的思想保障、完善的设施及资金保障、优质的管理梯队保障、激励进取的机制保障四个方面将会构建起完善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国际化教育保障机制, 为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从而更好的解决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的瓶颈问题。

摘要:目前国内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国际化教育发展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在梳理这些问题后, 分析并积极构建寻求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国际化教育的发展策略, 努力研究构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国际化教育保障机制, 从而为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更好的解决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的瓶颈问题。

新建普通本科高校 篇8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改善路径

一、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制度不健全, 管理不规范。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处于本科管理的起始阶段, 要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本科财务管理制度, 但很多高校的本科财务管理还处在摸索阶段, 仅在原专科的基础上, 仿照一些本科高校新补充了一些制度, 符合自己高校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的建立, 况且这些新的制度需要一个摸索、 制定、试行、出台的过程。 有些陈旧的制度, 已经非常不适应财务形势发展的需要, 加上修订又不及时, 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本科管理的实际、 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 甚至有些制度束缚了教学科研的发展。 从管理层面来说存在制度不科学、不规范现象, 从操作层面上来说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这些问题在新建本科院校并不少见。

(二) 债务沉重, 筹资困难, 风险控制意识差。 绝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建设了新校区, 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 基本满足了在校生的日常教学和生活需要, 达到了本科办学的基本标准。但为了新校区建设, 很多高校都通过银行借贷、内部集资、引资等方式, 欠下了巨额债务, 债务风险凸显。 虽然最近几年, 在各级财政资金的支持下, 高校债务得到部分化解, 但地方高校资金压力依然不小, 债务风险依然存在。 同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任务依然很重, 加之几年后的本科办学水平合格评估依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一些市属本科高校筹资能力有限, 筹资渠道很窄, 大量债务不能及时有效化解。 一些高校财务管理缺乏风险控制意识, 使得学校有限的经费很难满足正常运转, 大量银行贷款超过了学校的承受能力, 成为了高校发展的隐患。

(三) 预算编制和管理粗放。 有些学校在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算编制前期论证不足。各部门在上报年初预算时, 存在“狮子大张口”现象, 多报多要, 导致财务部门无法甄别“真假”, 预算基数“水分过大”。 二是因为财务部门没有获得真实的预算信息, 只有参照去年基数, 通过简单加减法, 给出部门预算, 使得预算从开始就不准确、不符合实际。三是由于预算不真实、 不准确, 导致预算追加过多, 给预算管理增加了难度, 降低了预算的严肃性。 四是预算管理执行存在随意性。 由于预算编制不科学、 不严密, 漏算现象过多, 造成了预算调整、 追加过于频繁。 而调整和追加往往存在行政意志和随意性。 五是预算管理的粗放和随意增加, 放大了财务部门的权力, 但更大程度上不利于财务部门树立威信。

(四) 忽视财务分析, 绩效评估缺失。 在新建本科高校财务管理的初期阶段, 基本上还是沿用专科管理的模式, 只是仿照一些本科高校新建了一些制度, 但十分不成熟。而专科学校的财务管理基本以“报账型”为主。 随着本科办学时间的增加, 新建本科高校财务管理的“本科意识”逐渐增加, 财务制度也随着完善和成熟起来, 那么财务管理也就相应的发生了改变:由 “报账型”逐步向“管理型”、“经营型”、 “决策型”过渡。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财务管理的“转型”过程中, 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十分值得注意: 那就是忽视财务分析, 不重视财务管理的绩效分析。一般来说, 在日常工作中财务人员大多忙于一般事务, 重核算及预决算, 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具体数据缺乏分析, 只是简单的执行预算, 没有建立预算执行的分析评价系统, 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分析也就谈不上了。 带来的后果是:造成经费管理松散, 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无法摆脱事务性、随意性的管理态势。

(五) 财会队伍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财务管理活动日趋复杂化、多元化, 要求财会队伍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必须全面提高, 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必须尽快提升。然而, 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财务队伍构成来看, 很多财务人员是由几个院校 (包括专科) 的财务人员合并而成的, 管理意识和本科管理意识相距甚远, 业务水平也参差不齐, 很难适应本科财务管理的需要, 这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和培训过程。 其整体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欠缺, 导致管理不科学、 不规范, 管理中容易出现散乱、缺位、 漏洞等, 从而成为制约地方高校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瓶颈。

二、 新建本科高校财务管理改善路径

(一) 加强制度建设, 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2013 年1 月1 日下发的、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七十五条明确规定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本制度,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 报主管部门备案”。 地方高校应当根据新形势的要求, 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构建有自己特色的财务制度体系。 地方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办学实际,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 特别是一些重大的管理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 监管有序, 风险可控, 科学规范, 避免长官意志和随意性管理。 地方高校财务制度的建设, 要以合法性和科学性为原则, 既要符合自身实际, 又要考虑可操作性。

(二) 拓展筹资渠道, 有效破解筹资瓶颈。 地方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破解筹资瓶颈:一是积极争取中央、 省、市三级财政的政策支持。近几年各级财政对新建本科高校多有政策支持, 如“化债”资金, 仪器设备专项资金, 生均培养费奖补资金, 本科专业建设费, 专项科研经费等等, 学校要抓住机遇, 大力争取。二是积极争取市财政落实 “生均培养费达到1、2 万” 的政策, 目前地方高校真正全部落实此项政策的不多。 三是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在食堂等生活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 寻求企业的合作和支持, 做到双赢。 四是盘活院系经济, 大力支持教师深入企业, 帮助企业搞技术攻关, 采取以技术入股等方式, 取得收入, 做到“小河有水大河满”。五是大力提倡勤俭办学思想, 有钱花在刀刃上, 避免资金浪费。

(三) 增强理财意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破除对上“等、靠、要”, 对下“关、卡、压” 的现象, 从过去简单的“记账式”、“核算型”的模式逐步向“管理型”、“经营型” 的模式过渡, 最大限度地盘活资金, 对资金进行有效运作。 所谓“经营型”财务, 就是说在资金使用上, 要最大限度地考虑投入是否能带来经济效益, 做到钱能生钱。 比如, 在考虑实验室建设中, 要考虑试验设备对社会开放, 所有实验中心都要有经营意识, 学校要考虑产学研的综合投入效益, 重点支持打造一批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科研项目, 校企结合。校级财务要大力支持各院系, 联合企业做项目, 帮助企业技术攻关, 在获取一定报酬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盘活院系经济, 院系强则学校强。

(四) 强化绩效分析, 提高管理水平。 地方高校预算执行的过程有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如责任不清、增减随意、权利调整、监管缺位等等, 大大影响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预算管理的绩效发挥。因此, 必须加强对预算运行的监督和控制, 保证预算按计划完成。 所谓预算绩效考核就是对经费支出、 产生效果及影响进行评价考核, 通俗讲就是对预算执行的结果 “追踪问效”, 采取手段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为主。定期开展预算绩效评估, 对强化支出管理意识, 优化预算支出结构, 提高预算支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地方高校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扩大, 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如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基本建设、维持正常运转的任务都十分繁重, 而地方高校筹资能力有限, 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这就要求在资金安排使用上, 必须坚持既保障重点, 又要统筹兼顾的原则。

(五) 强化财务风险意识, 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高校的校园相对来说就是一个小社会, 形成了特有的校园经济。 高校的筹资、设备采购、基建招投标等经济活动, 和各种社会组织联系非常密切, 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比如银行贷款, 如果可研分析不透, 贷款模式设计不合理, 贷款额度计算不精确, 就会带来不能按期偿还等潜在风险, 影响学校事业发展。 学校的一些基建项目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 设备采购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等方式进行, 大型实验室的建设, 可以吸引企业投资, 建设共享实验室等等, 以分散财务资金的短期压力。 在财务运行过程中, 必须设立资金的“警戒线”, 并制定应急预案, 做到对风险的绝对控制, 有效避免资金链断裂, 造成债务危机。

(六) 完善内部监管制度, 有效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随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环境日趋复杂化、多元化, 要求高校财务必须建立健全科学而合理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 到报销程序、审批制度, 到专项资金管理, 再到采购和招投标制度等等, 都要建立系统、科学、规范的制度, 最大程度地避免管理漏洞。 要依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国家其他相关政策法规,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及时修订补充完善学校内部各种财务制度, 建立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责任制, 保障财务管理高效运行。要重视和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建立健全审计工作制度, 做到定期审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 保证学校内部的一切经济业务不违背国家的法规政策, 防止暗箱操作和舞弊行为。对学校财务年终决算要加强监督, 对工程预决算、设备采购等重大专项支出, 审计工作可以前置, 积极参与。要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程序, 使审计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审计工作是控制财务漏洞和规避财务风险的最后一道关口。

参考文献

[1] .陈中华.浅谈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 2010, (11) .

[2] .桑淑琴, 李月丹.浅析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 2011, (4) .

新建普通本科高校 篇9

“教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教育评估的目标和标准, 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和进行科学分析, 对教育工作做出价值判断并改进教育工作的过程。”《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条例》是由原国家教委在1990年颁布的, 该条例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基本框架, 《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条例》是我国普通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的起点, 该条例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的基本任务、评估的机构、评估的性质、评估的目的、评估的基本性质等等。1993年1月份成立的高等教育研究会会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本着以下原则:“以评促改, 以评促建, 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从此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新篇章, 同时也颁布了一系列的评估方案:《综合大学本科教学优秀评估》 (讨论稿) 、《新办院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讨论稿) 、《工科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估》 (讨论稿)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是本科教学评估框架中将“《综合大学本科教学优秀评估》 (讨论稿) 、《新办院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讨论稿) 、《工科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估》 (讨论稿) ”, 这3个讨论稿的内容整合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 该指标体系由最初的包含7个一级指标附加1个特色项目, 18个二级指标和38个观测点到增至40个观测点, 发展成为含7个一级指标附加1个特色项目指标19个二级指标及44个观测点。

从教育评估内涵的界定到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都是依据教学档案, 是依据对能够准确全面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教学档案所承载的信息的系统收集和科学分析。教学档案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二、教学档案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的重要性

有统计资料显示本科教学合格水平评估方案中共有44个观测点而其中有37个观测点与教学档案密切相关, 因此教学档案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 教学档案是对抽象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量化。

制定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基本方式之一, 评估指标体系的抽象的内容是由具体的教学档案来反映和诠释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一级指标划定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二级指标为:学生全面发展质量和毕业生质量。在“学生全面发展质量”中又包含了5个三级指标:品德、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审美素质。这5个指标的内容都是抽象的, 这些抽象的内容, 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档案的内容才能量化。

(二)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很大部分是考察教学档案所反映的评估体系的内容。

以教学类为例:JX11综合类;JX12教学条件与利用:有校舍状况;有实验室、实习基地状况;有校园网建设状况;有运动场及体育设施;有教学经费等;JX13专业类:有专业结构及布局;有培养方案等;JX14课程类: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X15实践教学:有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有实验、实习与课程设计;JX16教学管理队伍:有结构与素质;有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JX17教学管理:有课务管理;有学籍管理;有考试管理;有学位管理等;JX18质量控制:有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有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有教学质量控制等;JX19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一个教学大类里, 包含了很多与教学相关的评估指标体系里的内容。在以上的9个二级类目中其中有很多都是与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观测点相契合的。如JX19: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里:这里含有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通过率统计方面的材料;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方面的材料:毕业生考研情况等等有关材料。那么对照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这一指标体系里面第一指标里的人才培养当中二级指标里学生全面发展素质中的知识、能力其实际内容是一致的。

三、本科教学质量水平合格评估中的教学档案工作

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与教学档案是共谐共振的关系。

(一) 制定契合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专门的归档文件目录整理方案。

首先对归档文件目录的整理的要求要明确、细致, 同时要便于实际操作。如跨年代形成的文件材料如何归档一定要有明确的标准, 绝不能模棱两可, 以避免查找时的重复检索;其次盒内归档文件整理要按程序, 准确、有序按件归档。装订→分类→排列→编号→著录→装盒→标引→入库上架。每一件首先要用不锈钢钉装订;备考表要放置在盒内文件的最下面。档案盒脊背标著要用规定规格的黑水笔。不能用铅笔等等。其次是对档案类目的划分和标识的划定要规范、准确。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要求, 结合档案产生的领域范畴和档案记述的内容性质, 采用“年度———问题———保管期限”分类法。即归档文件整理先按自然年度分开, 年度下按问题分类, 再按保管期限划分。类目代号采用类目名称主题词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标识, 其名称、标识符和主要内容如JX教学档案一致等等。分类主表的编制。一级类目下设的二级类目是对一级类目的细分统一使用阿拉伯数字依次标识为11、12……99, 但是不用阿拉伯数字零。每个级别的类目要考虑到设置新类别的可能性, 在教学档案类目中设置二级类目时适当保留一定的类目空间。

(二)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档案馆员队伍。

高等学校教学档案是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有力佐证,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更是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档案馆员是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忠实执行者。档案馆员的素质决定着这支队伍的素质。

首先要培养档案馆员的档案意识。档案意识是对档案、档案管理活动的思维。档案馆员的档案意识不仅对档案馆员的自身工作有能动作用, 对整个档案、档案馆管理工作都有重大影响。其次要着力培养档案馆员的服务意识, 明确档案馆的职能。既要做好档案材料的“归档、整理、保管利用”等基础的档案业务工作, 还要做好档案载体及信息的提供利用工作。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不仅促进了普通高等学校的建设工作, 同时也对被评估学校的教学档案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使被评估高校的管理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更加迈进。

摘要:本文结合高校教育评估工作实际, 论述了新建本科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

关键词:教育评估,新建本科院校,档案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冀生.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在中国的发展——纪念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创业1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2005年7月第21卷第4期

[2]俞笑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视阈下的地方高校教学档案建设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2013.08.11

新建普通本科高校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师 档案 评价体系 管理

体育教师档案全面准確地反应高校体育教学、科研以及训练等工作的全貌,同时也是衡量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教学评估的重要部分。这就要求构建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师档案指标评价体系,并探索其管理模式和措施。

一、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师档案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体育教师档案是记录体育教师教学、科研、训练、师资培养、专业课程建设以及体育教师成长的历史点滴,是高校体育教师成长史的真实反映,发展轨迹的真实展现,同时也是高校体育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见证。新建本科院校大都经合并形成新的学校,合并前院校的档案管理模式各异,整合各个学校的档案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按照合格本科院校的档案管理模式重新对原有档案进行标准化归档需要花费巨大代价,且原有档案形式不一,既有原始纸质档案材料,也有个别形成电子档案材料,这样一来使得档案管理头绪众多,需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

因此加强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师档案管理,使其符合合格本科院校的发展要求,达到规范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师档案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依据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借鉴相关领域的构建方法,针对档案自身的特点,构建了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师档案指标评价体系。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师档案指标评价体系可由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组成。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其中一级指标涵盖:教学档案(0.346)、科研档案(0.214)、训练档案(0.147)、成长档案(0.116)、专业与课程建设(0.108)以及考核档案(0.079);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及权重(见表1)。

三、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师档案的管理规范化途径

1、规范体育教师档案管理的制度

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师档案的管理制度主要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依据学校档案管理制度对体育教师档案所具有的行为准则和工作依据。新建本科院校应根据学校升本后新的发展思路、具体要求制定符合合格本科院校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力求将规范化的制度贯彻到实际管理工作当中,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在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中更加凸显“人本”特色,保障档案管理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2、培养体育教师档案专业管理人员

针对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培养专门的体育教师档案专业管理人员,适应体育专业发展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要求,可以通过内部竞聘培训,校外人才引进等方式,选择学历水平高、具有档案学、档案管理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档案管理需求,培养体育教师档案专业管理人员。

3、明确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师档案分类标准和归档范围

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高校体育教师档案分类标准和归档范围,特构建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师档案指标评价体系,并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已基本肯教学评估的要求给予分类和归档,只要基本满足部门档案的系统有序就行。各高校体育院(系)的档案是高校体育教师档案的主体,是衡量基层体育教学单位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4、加速体育教师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新建本科高校大都是地方院校,由于财政能力有限,高校体育教师档案管理大都以手工管理为主,无法适应高校快速发展中急剧增长的档案信息的存储需要,特别是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方便快捷地检索、调取并有效利用体育教师档案信息的要求,在高校档案工作中快速推进现代化管理已势在必行。

四、结语

上一篇:项目责任成本评估下一篇:美学翻译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