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瘤变

2024-08-05

上皮瘤变(精选十篇)

上皮瘤变 篇1

传统意义上的宫颈癌筛查是以早期检出宫颈癌为目的, 现代的宫颈癌筛查则是早期检出高级别CIN并进行阻断性治疗为目标。从宫颈癌筛查到CIN筛查, 这一目标的变化是基于临床医学的进步和对宫颈癌生物学进程的深入了解。随着CIN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和宫颈癌患者的年轻化趋势, 对CIN的诊断及治疗引起了广泛的重视[3]。CIN I、CIN II和CIN III发展为癌的危险性分别为15%、30%、45%;甚至CIN I和CINⅡ可以直接发展为浸润癌, 而不经过CIN III (或原位癌) 阶段。从宫颈癌前病变到癌的演变一般10年左右, 这将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时间, 积极预防和治疗CIN对于降低宫颈癌发病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4]。

1 CIN的诊断

应用宫颈细胞学、阴道镜与组织病理学, 即三阶梯技术 (“three step”technique) 是国际上公认的筛查、诊治、管理宫颈癌前期病变的基本原则与标准的诊疗程序[5]。

1.1 宫颈细胞学检查技术的改进

宫颈细胞学检查经历了五十多年历史, 至今仍然是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主要手段和筛查的第一步骤。在美国每年大约5 000万妇女做巴氏涂片, 其中大约350万 (7%) 妇女诊断危细胞学异常需要随访和评价[6]。液基细胞学技术无疑是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一大革命, 由于技术的改进使细胞学筛查的准确度和满意度有很大提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各地的经济和医疗资源条件不一, 全面推行液基细胞学技术难以成为现实, 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其普及率也只有60%~70%, 因此, 传统巴氏细胞涂片和液基细胞学检查需要同样重视[7]。

美国阴道镜与宫颈病理学协会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Colposcopy and Cervical Pathology, ASCCP) 于2001年9月在Bethesda召开会议, 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 与经组织学活检确诊的CIN提出了一整套循证医学指南[5]:细胞学结果“未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 (ASC-US) ”其组织学诊断的分类具有多样性;细胞学结果“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ASC-H) ”, 经阴道镜指引下的细胞学活检, 有24%~94%被确诊为CINⅡ~Ⅲ;细胞学结果“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 ”, 其组织学诊断大部分为CINⅠ, 有15%~30%被确诊为CINⅡ~Ⅲ及少数的癌;细胞学结果“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 其组织学诊断有70%~75%为CINⅡ~Ⅲ, 1%~2%为宫颈浸润癌;细胞学结果“不典型腺上皮细胞 (AGC) ”, 经活检确诊:宫颈鳞状上皮的病变多于腺上皮病变, 9%~54%为CIN, 0~8%为宫颈管内原位腺癌 (AIS) , 低于1%~9%为浸润癌[1]。

细胞学检查存在假阴性与假阳性的问题, 国内外都很常见。这可能与临床取材有关, 也可能与实验室的判读有关。另外, 绝大多数的LSIL为良性的、自限性的HPV感染, 在细胞学取材时病变存在, 在以后的检查时, 病变自行消退且无法重现。因此, 宫颈细胞学的结果异常, 须经阴道镜检查验证宫颈病变是否存在, 并在其指引下取宫颈活检确诊[8]。

对所有有性生活的妇女, 每年都应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当连续3次检查均正常者, 可以减少检查次数。

1.2 阴道镜检查

阴道镜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仪器, 可以重复多次检查, 其主要临床价值在于筛查CIN, 是国际上公认对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三阶梯”步骤的第二步, 承担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研究表明, 阴道镜检查对CIN的诊断准确性接近80%, 敏感性与阴性预测值高, 但特异性较低;然而在诊断宫颈高度病变和宫颈癌时, 其特异性明显升高[9]。CIN在阴道镜下所表现的图像可以多种多样, 统计资料显示, 最多见的图像是醋酸白色上皮, 它对诊断CINⅡ和ClN III的敏感性与阴性预测值同样高达95%, 特异性不高;当醋酸白色上皮与点状区和 (或) 镶嵌等图像同时出现时, 诊断CIN的敏感性会下降, 特异性则升高至97%以上。因此, 阴道镜对于诊断CIN和宫颈癌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筛查方法[10]。

1.3 组织学病理学诊断检查

常规的宫颈四点活检有一定的盲目性, 容易造成漏诊误诊, 通过阴道镜对宫颈细微结构的观察, 镜下定位使活检目标更具准确性, 可提高活检的阳性率。经宫颈细胞学筛查与阴道镜评估, 以宫颈多点活检或宫颈锥切标本做出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为三阶梯技术中的“金标准”, 其准确性仍与标本质量和读片水平有关[8]。宫颈脱落细胞检查二次持续为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腺上皮细胞 (AGUS) , 或者宫颈脱落细胞检查阳性, 但阴道镜结果不满意, 或阴道镜下活检病理阴性者, 可采用子宫颈搔刮术[4]。

1.4 CIN与HPV感染

近年来, 由于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的原因, 年轻妇女CIN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是发生CIN与宫颈癌的生物学病因。研究证明, 大多数CIN伴有HPV感染, 90%以上宫颈癌标本可以检出HPV.DNA[11]。国内外均有学者研究, 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均与高危型HPV病毒的病毒负荷有关, HPV 16、18、45型病毒负荷量增加发展为宫颈浸润癌的危险性[12]。高危型持续HPV感染才是激发宫颈上皮恶性转化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它能使宫颈癌的发生风险提高250倍, 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必备条件。一般HPV最初感染到癌前病变, 最终演变为宫颈浸润癌至少需要10~15年[13]。HPV DNA检测能大大改进目前进行的宫颈癌和CIN中细胞学筛查的有效性。

1.5 宫颈锥切术

对宫颈活体组织检查有异常者, 可选择做传统的冷刀锥切 (cold knife conization, CKC) 和宫颈环行电圈挖除术 (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 LEEP) , 二者既可以诊断, 又可以治疗CIN。

2 CIN的治疗

目前, 对于CIN的治疗, 世界妇产科协会 (society of inter nation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SIGO) 1999年制定的治疗指南和欧洲CIN治疗指南, 均推荐CIN I~Ⅱ使用电凝治疗, CINⅡ使用LEEP或激光, CINⅢ使用冷刀锥切或LEEP[14]。

2.1 药物治疗

由于CIN I具有较高的自然缓解率和进展到浸润癌的发生率较低, 因此, 许多学者认为CIN I患者的处理可以采取随访的方法, 随访观察期间, 可以配合药物治疗。

2.2 物理治疗

包括冷冻、激光、微波等方法。用于宫颈涂片细胞学诊断为ASC-US或CINⅠ~Ⅱ, 或宫颈炎症 (宫颈糜烂) , 组织病理明确诊断无癌细胞存在者。

2.3 宫颈电环切除术 (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procedure, LEEP)

LEEP术是1981年法国Cartier首次报道的, 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LEEP术是采用一系列形态各异的高频电波刀治疗各种宫颈病变, 该技术可以连续切除宫颈癌发病高危区 (宫颈鳞柱上皮交界处) , 有效预防宫颈癌, 并可保留完整、连续的标本进行病理检查, 明显降低宫颈癌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在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及宫颈癌的早期发现诊断方面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2.4 宫颈冷刀锥切术

冷刀锥切术的主要适应证是: (1) 宫颈细胞学或阴道镜提示为CINⅡ或CINⅢ[16]; (2) CIN或残留CIN不能定期随访者; (3) 年轻患者CINⅢ或原位癌要求保留生育功能; (4) 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 阴道镜检查阴性或不满意; (5) 主要病灶在子宫颈管, 超出阴道镜检查范围; (6) 细胞学、阴道镜和活体组织检查三者不符合又不能解释其原因; (7) 宫颈管刮取术阳性或不能肯定; (8) 宫颈细胞学、阴道镜和病理可疑宫颈浸润癌或宫颈腺癌[17]。

在诊断性锥切术后, 当宫颈切缘或宫颈管内取样证实还存在CINⅡ、CINⅢ时, 可采用再次诊断性锥切术;如不能再次实施锥切术时, 可采用子宫全切术治疗;对于复发或出现活检证实的CINⅡ、CINⅢ患者, 可采用子宫全切术治疗。

2.5 子宫切除术

子宫切除术是以前治疗CINⅢ的主要方法, 疗效肯定, 但使患者的生育功能因此丧失。目前认为子宫切除术一般不作为CIN的初次治疗, 除非合并其他妇科疾病需切除子宫者。在选择子宫切除术前, 仔细的并多次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出现以下情况时, 子宫切除前必须先行诊断性锥切排除浸润癌的可能: (1) 在阴道镜下未见完整病变区域和转化区; (2) 细胞学、阴道镜和活检不能排除宫颈浸润癌; (3) 宫颈管搔刮组织学诊断为高级别CIN; (4) 宫颈上皮内腺癌变的可能[18]。

2.6 妊娠期CIN的处理

多数研究证实, 妊娠不是加速宫颈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 绝大多数病变均于产后自行缓解或无进展, 仅有6%~7%的患者病变升级。故多数国外学者认为, 妊娠期宫颈病变可予以保守性处理。细胞学异常的孕妇可以通过阴道镜检查基础上加用醋酸白试验做出初步诊断, 并定期严密随访。于孕中期、病变范围大及位置深者可用宫颈锥切治疗, 妊娠期宫颈锥切应限制使用LEEP。CIN一般不需要终止妊娠[19]。

一般认为, 产后2个月妊娠期的宫颈变化恢复正常, 故应于产后2个月行阴道镜及活检, 根据病理结果, 按妇科治疗原则处理。即使产后恢复正常的妇女, 仍是远期CIN复发的高危人群, 应严密随访, 随访时间至少5年[20]。

3 随访

上皮瘤变 篇2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

[中图分类号] R730.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0-0030-02

Analysis on recent follow-up results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f Grade I

CHI Yingui1 ZHU Zhenzhen2 YU Rufen1

1.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hir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in Zhejiang Province, Ruian 325200, China; 2.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Ruian C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Ruian 325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atural stage of termination about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f grade I and HIV infected. Methods All of 439 follow-ups (for six, twelve or twenty-four months)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f grade I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a certain diagnostic standard, and were divided into HPV positive group (116 cases) and HPV negative group (323 cases).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and HPV infection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CIN of grade I and HPV exist a two-way stage of termination while HPV positive had a higher m alignant change than that of negative (P < 0.05). Comparison of two-way HPV infection had no difference (P > 0.05); The natural healing rate of HPV positiv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negative (P < 0.05). Conclusion HPV positive with CIN of grade I can take therapeutic schemes according to their conditions and the negative can be evaluated during follow-up period.

[Key words] Cervix;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Ⅰ

文献报道[1],Ⅰ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有高达60%以上的自然逆转率,依从性好、有较好地随访条件,说明随访观察是一个既合理又明智的治疗。在临床实际中由于部分患者随访条件比较差或其他情况而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会给部分患者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深入研究CINⅠ自然演变过程可以给临床治疗或随访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2005年6月~2008年6月收集我院妇科门诊符合Ⅰ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患者447例进行2年随访,观察其自然演变过程,其中8例失访,入选病例439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妇科门诊经宫颈液基细胞学、阴道镜、活体组织检查符合CINⅠ诊断标准[2]并能接受全程随访者439例。年龄19~53岁,平均(39.7±9.2)岁;均有性生活史,其中有分娩史327例;宫颈糜烂52例,宫颈充血水肿295例,宫颈光滑有92例;白带增多69例、血性白带17例、宫颈接触性出血12例,上述症状同时存在者18例,白带增多伴血性白带19例,血性白带伴宫颈接触性出血11例,白带增多伴宫颈接触性出血者16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者294例;HPV阳性116例(26.42%),阴性323例(73.58%)。

1.2 随访周期和内容

所有病例均于6、12、24个月进行常规宫颈检查、基液细胞学检查(LCT),HPV检查,如果细胞学为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及/或HR-HPV阳性者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

2 结果

2.1 Ⅰ级宫颈上皮内瘤变HPV阴性与阳性近期随访病变自然转归情况

见表1。

2.2 Ⅰ级宫颈上皮内瘤变HPV阴性与阳性者近期随访HPV自然转归。

3 讨论

3.1 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近期自然转归

CIN自然转归有3个方向:消退、病变稳定、进展为更高一级的CIN,甚至宫颈浸润癌[3]。1983年Nassiell追踪555例CIN I级的妇女,39个月61%转为正常,持续不变的为22%,发展为CINⅢ级的16%[4]。1997年Bos AB等对1 595例CIN患者随访16年,总的转常率为39%,持续不变的38%,病变发展的24%[5],两者调查结果差异较大。目前国内关于Ⅰ级CIN大样本随访结果报道较少。本组资料统计发现其6、12、24个月HPV阳性组病变自然愈合率分别为0.00%、3.45%、7.76%,自然升级率为6.03%、11.21%、24.14%,均低于文献报道。由于各资料地区、种族、随访时间等因素不同,相互间不能作直接的比较,因此Ⅰ级CIN自然演变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在临床实际中Ⅰ级CIN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大部分主张随访观察。研究发现HPV阳性组病变自然愈合率明显低于HPV阴性组(P < 0.05),病变升级率明显高于HPV阴性组(P < 0.05)。因此,CIN I自然转归存在双向发展趋势,对HPV阳性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治疗干预,对HPV阴性者可进行随访观察,这样更加符合其流行病学特点。

3.2 Ⅰ级宫颈上皮内瘤变HPV近期自然转归

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宫颈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CIN、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明显关系[6]。正常人群HPV检出率约为10%~40%,CIN患者约为25%~80%,宫颈癌可达90%以上[7]。宫颈HPV感染在CIN及宫颈癌患者中有明显的年龄差异性[8]。另外还与感染的程度、类型存在相关性[9]。本组资料统计发现,CINⅠ患者HPV感染率为30.83%,与文献报道相仿;随访发现部分HPV阳性者可自然转阴,阴性者可出现HPV感染,两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因此,CIN患者HPV阴性者要加强预防感染及健康宣传;而对HPV阳性者随访方便的可进行随访,如随访不方便我们建议给予治疗,避免恶变现象的发生。

综上CIN是一个慢性进展的病变,HPV感染的自然转归与经济的发展状况、患者自身的生活习惯和免疫功能、感染的轻重、HPV类型等因素有关。深入研究CIN的自然转归,及时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可为临床治疗或随访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褚桂芬,杨应杰,吴秋英.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与随访[J]. 河北医学,2008,14(7):840-843.

[2]乐杰. 妇产科学[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2-263.

[3]沈秀君. 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08例临床探讨[J]. 临床医学,2006,26(5):51-52.

[4]Nasiell K,Roger V,Nassiell M. Behavior of mild cervical dysplasia during Long-term follow up[J].Obstet Gynecol,1983,16(5):665.

[5]Bos AB,Ballegooijen M,Ortmarssen GJ et al. Non-progression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estimated from population screening data[J]. Br J Cancer,1997,75(1):124.

[6]Bosh FX,Lorincz A,Manoz N,et al. The causal relation between human papillomavirus and cervical cancer[J]. J Clin Pathol,2002,55(4):244-265.

[7]张洁清,李力,张玮. 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病关系的探讨[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2):222-224.

[8]黄婴,吴令英.HPV在宫颈病变中的意义[J]. 癌症进展杂志,2004,2(5):331-338.

[9]罗建湘,吕文玲,谢聪莉. 宫颈上皮内瘤病及宫颈癌与HPV感染关系的探讨[J].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1):75-77.

(收稿日期:2012-01-05)

上皮瘤变 篇3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Ⅱ/Ⅲ级38例, 其中年龄最大的65岁, 最小的26岁。术前诊断纯粹为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30例, 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8例。

1.2 术前诊断方法

液基薄层技术 (TCT) 检查发现异常, 在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诊断者8例, 单纯宫颈多点活检和阴道镜检查下宫颈活检诊断者各为15例。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

该组病例, 年龄最大的65岁, 最小的26岁。其中20~30岁患者2例, 占5.3%;31~39岁患者3例, 占7.9%;40~50岁患者26例, 占68.4%;51~60岁患者5例, 占13.2%;大于60岁的患者2例, 占5.3%。

2.2 临床表现

无自觉症状者3例, 有阴道出血和/白带异常者33例, 其中有接触性阴道出血者18例。宫颈呈中-重度糜烂外观者32例, 轻度糜烂外观者6例。

2.3 治疗方式

除2例年轻, 有生育要求, 行宫颈锥切术外, 其余36例均行全子宫切除术。

2.4 术前病理与术中、术后病理结果

术前宫颈CINⅡ/Ⅲ级, 术后病理为宫颈CINⅠ级1例, 未见宫颈上皮内瘤变2例, 宫颈微小浸润癌1例, 余同术前, 病理符合率89.5% (34/38) 。而术中冰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为宫颈CINⅠ级1例, 未见宫颈上皮内瘤变2例, 余同术前, 病理符合率86.8% (33/38) 。

3 讨论

3.1 宫颈CIN的诊断

宫颈CIN的临床表现表现多无特异性, 诊断基本靠辅助检查得出。同时由于CIN是一组有可能自然消退和癌变的疾病, 所以应用细胞学、阴道镜及组织学即三阶梯规范化诊治管理宫颈癌前病变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准则[1]。

3.1.1 细胞学检查

传统的宫颈刮片巴氏检查由于其敏感性及特异性较低, 目前正逐步被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的计算机辅助细胞学检测系统 (CCT) 和液基薄层细胞检查 (TCT) 所取代。

3.1.2 阴道镜检查

宫颈细胞学检查有异常者, 应行阴道镜检查。但由于阴道镜图像的判断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容易造成过低诊断, 因此阴道镜的准确性有赖于检查者的经验。

3.1.3 人乳头瘤病毒 (HPV) DNA检测

现已明确HPV感染与CIN和宫颈癌关系密切, 其中高危组与CIN关系密切, 主要是HPV-16和HPV-18两型。

3.1.4 宫颈活组织检查

包括裸眼或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其准确性仍有赖于检查者的经验。

3.2 宫颈CIN的治疗

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局限在上皮内具有向宫颈癌发展可能的病变, 本身并不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所以治疗时只需要完全去除病灶就能达到治疗目的。60%~85%CINⅠ级会自然消退, CINⅡ/Ⅲ级中20%会发展为原位癌, 5%发展为浸润癌[2]。我院对于宫颈CIN治疗方案选择的原则是: (1) CINⅠ级, 给予局部激光、微波、电凝、冷冻、电熨、化学药物、中医中药等治疗, 合并高危组HPV感染者同时抗病毒治疗。半年后复查细胞学检查及高危组HPV~DNA。 (2) CINⅡ/Ⅲ级, 年龄大于35岁, 无生育要求者, 行全子宫切除术。而对于年轻和/或有生育要求者, 行宫颈锥切术, 或宫颈环形电切除术 (LEEP) 。术中均可联系快速病理检查, 必要时扩大手术范围。

3.3 宫颈CIN的健康教育

对广大妇女, 尤其对CIN患者通过多媒体讲座、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 既要让其认识到CIN是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 它反映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还要让其认识到CIN具有两中不同的结局, 一是病变自然消退, 很少发展为浸润癌;二是病变具有癌变潜能, 可能发展为浸润癌。通过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认真对待, 并积极有效地进行治疗。

摘要: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Ⅱ/Ⅲ级38例, 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宫颈

参考文献

[1]张文谨, 严德文, 魏若菡.4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 2008, 28 (7) :73~75

上皮瘤变 篇4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根据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分为3级:CINⅠ、CINⅡ、CINⅢ。目前治疗CIN的方法主有消融术(包括冷冻、电熨、微波、激光等物理治疗方法,多用于CINⅠ)和锥形切除术(激光锥切、冷刀锥切、leep环切)以及子宫切除术(CINⅢ),约有20%的CINⅡ发展为原位癌,5%发展为浸润癌,故所有的CINⅡ、CINⅢ均需要治疗[1]。消融术由于术后缺乏组织病理切片,故术前必须确定排除宫颈更高级病变甚至宫颈浸润癌的可能,而CIN的诊断准确性与阴道镜的诊断水平及准确的宫颈点状活检和病理诊断水平密不可分。宫颈锥切术作为诊断和治疗两种目的显得更为重要,目前也作为阴道镜点状活检诊断为CINⅢ患者要求子宫切除术前必须的诊断性程序,以进一步排除阴道镜点状活检漏诊的极少部分早期浸润癌。近年来,宫颈leep环切术由于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可门诊进行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切缘电损伤影响术后病理结果,对切缘是否有病变残留难以作出准确判断,故引起越来越多的严谨的妇科专家和病理专家的重视,呼吁宫颈leep术不能滥用,对于一些可疑浸润癌和阴道镜检不满意者,宫颈锥切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积极诊治,传统的冷刀锥切术又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我院自2008年元月至2010年10月对入住我院妇产科53例CINⅡ、CINⅢ采用冷刀锥切术进行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53例,年龄32-47岁,其中CINⅡ39例、CINⅢ14例,均经宫颈细胞学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确诊,按照妇产科第七版诊断标准做出诊断。所有病例均选择在月经干净3-7天进行。术前准备:术前应作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血型等检查,确定无出血性疾病,B超查子宫附件,必要时诊刮术排除子宫内膜病变,有内科合并症者术前予以纠正。有阴道炎者先积极治疗,术前三天阴道冲洗,术前半小时始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2方法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利多卡因宫颈旁阻滞麻醉(于宫颈旁3点、9点处1%利多卡因各2-3ml避开血管注射),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消毒铺巾,暴露宫颈后,先用卢戈式碘确定病变区,根据病变范围设计锥切大小和形态[2],垂体后叶素6单位宫颈下唇注射减少创面出血,于碘不着色区边缘外2-3㎜处做环形切口,将宫颈椎体切除,锥底面包括整个病变区在内,直径多在2.5-4.0,锥体高度约2.0-3.5㎝,尽量避免超出宫颈内口水平(否则过深易损伤子宫动脉分支至大出血)年轻者病变主要在宫颈表面,锥切组织趋于蘑菇状,年老者病变深入宫颈管,锥切组织近尖锥状;宫颈锥切创面予以二二丙式宫颈成形缝合:即将宫颈上下唇分别做连续包埋缝合,第一针于3点进针,全层穿透,出针后宫颈粘膜层做2个小u字缝合,于颈管向外穿透宫颈半层出针,继续于宫颈粘膜层做2个小u字缝合,最后全层穿透于9点出针,然后将线拉紧,3点和9点俩线各自拉紧打结,宫颈恢复原来光滑形状,如左图,术毕用碘伏纱布压迫止血24小时,留置导尿,预防感染。

2结果

2.1手术情况手术时间为23-38分钟,平均28分钟,术中出血20-80ml,平均出血56ml。

2.2术后情况术后住院3-5天,所有患者经治疗后除1例CINⅢ术后病理检查升级为早期浸润癌转上级医院行广泛性全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外,术后病理切缘均无病变残留,其治愈率为100%,术后一个月及两个月复查宫颈切缘愈合好,绝大部分宫颈成形,均恢复光滑表面,未出现术后近期大出血。52例均定期随访宫颈细胞学检查和电子阴道镜(3至6个月随访一次,两年后酌情减少随访次数),部分进行多点活检及颈管搔刮,随访至今尚未出现复发病例。所有病例都在继续随访中。

3讨论

近年来,由于对宫颈病变的越来越重视,妇科普查工作的大力开展,宫颈癌筛查工作的普及,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对于阻断宫颈癌前病变向宫颈癌发展有着重大作用。由于HPV的感染,宫颈疾病患者的增多以及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已经成为了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随之上升,对于宫颈疾病不仅很少有“有病不医”的态度,而且还对疾病的治疗方案有了新的层次要求。我们采用的改良冷刀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可以保留患者子宫形态,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手术用时少,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且冷刀锥切术具有能够保证标本切缘病检的完整性,能够避免环形电锥切影响切缘病检的准确性,而切缘是否阴性是判断手术效果的重要依据,也与术后复发与否密切相关。综上所述,改良冷刀锥切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具有术式简单,不影响术后病检结果,术后恢复快,复发少等优点,手术风险相对不大,不需要依赖特殊的器械设备,麻醉要求也不高,特别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261.

上皮瘤变 篇5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来我可宫颈门诊就诊, 经阴道镜下多点活检, 病理确诊为CINⅠ~Ⅲ级的病例, 行Leep治疗, 并有术后病理及定期随访, 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年龄25岁至53岁, 平均年龄41岁。

1.2 方法

签订手术同意书。月经干净3~7d内行Leep术治疗, 采用飞龙思除烟型Leep刀, 常规消毒外阴、阴道, 暴露宫颈, 宫颈敷5%醋酸和卢戈氏碘液, 再次确定病变范围, 根据宫颈病变情况选择不同型号的Leep刀, 组织活检为Ⅰ级, 阴道镜满意者行转化区的切除, 切除的范围达转化区边界, 切除的深度仅为5~8mm, 组织活检为Ⅰ级阴道镜检查不满意或CINⅠ级持续存在达1年以上者行转化区的环锥切, 切除范围转化区的边界, 锥顶高度达2cm, 组织活检为Ⅱ级~Ⅲ级、包括阴道镜检查满意或不满意者, 切除范围的转化区边缘外侧3~5mm, 锥顶高度达2~3cm。术后切缘标记后送检[1]。术中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 术后第1~4周内, 每周随诊一次, 随诊有无感染、创面脱痂期出血、宫颈口狭窄或粘连等并发症, 治疗后第一年每3个月进行一次细胞学检查, 如果细胞学异常应进行阴道镜检查。如正常, 以后每半年随诊一次。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最短3.5min, 最长15min, 平均手术时间6min。

2.2 出血量:最少5mL, 最多35mL, 平均出血量10mL。

2.3 术后并发症:术后第二周脱痂期大出血3例, 术后创面及/或盆腔炎2例, 宫颈口粘连1例。

2.4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愈率分别为Ⅰ级49例, 治愈率98%, Ⅱ级21

例, 治愈率95%, Ⅲ级7例, 治愈率85% (与参考资料比治愈率低, 可能与资料少有关) 。

3 讨论

3.1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的癌瘤, 在所有女性癌

瘤中也仅居乳癌之后, 且年轻妇女中子宫颈癌患病和癌前病变的发生有上升趋势, 同时宫颈癌又是一种可以通过早期筛查、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及时治疗癌前病变从而阻断其进一步发展为浸润癌的疾病, 宫颈癌的防治关键在于癌前病变的预防、发现与处理, 近年来, 随着宫颈癌筛查技术的不断提高普及, 越来越多的宫颈癌前病变被及时发现, 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浸润癌演变发展过程中的癌前病变阶段, 从宫颈上皮内瘤变到宫颈浸润癌需8~10年, 积极处理宫颈上皮内瘤变可阻断病程, 预防宫颈癌的发生[2]。

3.2 以往对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多采用破坏行治疗手段如冷冻、电烙

以及激光等方法, Lee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该方法采用低电压、高电流及细小的环型电刀切除宫颈病变, 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于CIN的诊断和治疗, 目前在国内已成为治疗宫颈病变的重要手段, Leep手术时间短, 操作简单, 可以达到传统电刀达不到的精细的手术效果, 电切同时电凝止血, 不需缝合, 术后恢复快, 克服了冷刀锥切需麻醉、出血多和缝合困难的问题, 也避免了激光锥切热损伤大, 难以提供足够组织病检的损失。

3.3 通过以上资料表明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治愈率高且安全、手术快捷、疼痛轻微、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章文华.子宫颈病变的诊治要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治研究新进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三年的时间内共收治了218例宫颈上皮瘤变患者, 患者的最小年龄为21岁, 最大年龄为55岁, 平均年龄为37岁。这218例患者中, 怀孕次数最少的为1次, 最多的为4次, 平均怀孕次数为2次。这218例患者均有阴道出血、白带增多和白带带血的临床症状。并对这218例患者进行HPV-DNA的活性检测, 症状和检测结果表明这218例患者均患有CIN。将这218例患者按照冷刀锥切术和宫颈环形电切术 (LEEP) 两种治疗方式分成两组, 其中冷刀锥切术组有118例患者, LEEP组有100例患者。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这两组患者均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和阴道镜检查。

首先是宫颈细胞学检查, 其检查方法如下所示:首先是选取细胞的方法和选取部位, 选取细胞的方法和部位直接影响着细胞学涂片的质量, CIN患者的病变细胞多发生在宫颈外口周围的转化区和宫颈管内膜处[3]。在宫颈外口与鳞柱的交界处选取CIN细胞, 其中由于细胞涂片的重要性, 因此, 在进行细胞学检查时, 普遍同时选取宫颈和颈管两处的细胞, 进行双份和重复涂片, 这位涂片的质量和细胞学的阳性概率提供了保障。这218例患者的两处异常细胞检出率分别为85.5%和42.9%, 这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

其次在进行阴道镜的检查, 阴道镜的检查具有4个方面的优点, 是CIN和早期宫颈癌辅助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方法为在患者的转化区涂上4%的醋酸溶液, 在对转化区进行重点检查, 观察宫颈上皮的变化和宫颈血管的变化。CIN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最常见的异常情况是上皮被醋白、宫颈血管呈点状和镶嵌式, CIN病症越严重, 阴道镜检查出来的结果也就越复杂多样。当然, 采用阴道镜检查时, 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三点, 一是阴道镜的检查结果不能作为最后的诊断结果;二是阴道镜无法观察到颈管内部的病变情况;三是进行阴道镜检查前必须接受正规阴道镜检查技术的培训。这种检查方式无需复杂设备, 对于没有阴道镜设备的医院, 可利用肉眼直接观察涂过醋酸溶液后宫颈表面颜色的变化。

1.2.2 治疗方法

首先进行冷刀锥切术组的冷刀锥切术, 首先对这118例患者进行腰部麻醉或者是静脉麻醉, 然后便会显示出患者的病变范围, 根据锥切选取患者的病变区, 将选取的区域用浓度为4%的甲醛固定住, 然后进行石蜡的包埋和HE染色。进行冷刀锥切术时, 等静脉麻醉显效之后, 对患者阴道窥镜进行常规消毒之后, 在宫颈碘试验着色与不着色交界处注入稀释肾上腺素水垫, 再次涂布浓度为3%的碘液, 就能显示患者的宫颈上皮病变范围, 然后在距离病变边缘外的5 mm处, 利用手术刀作环形切口, 锥高在20~25 mm, 再逐渐向肌层内倾斜, 由浅入深再做圆锥进行切除, 此时, 锥宽在25~30 mm, 最后再利用碘伏纱填塞宫颈创面和阴道压迫止血。再根据1994年底版的世界卫生组织里女性生殖道肿瘤组织学的标准对患者的皮上瘤变切片重新进行CIN的分级。分析118例患者的资料, 根据资料对患者的病变范围、腺体的受累情况、间质的侵犯和切缘情况进行记录, 将手术后的结果与手术前的病理进行比较。

进行宫颈环形电切术在术前对宫颈环形电切术组的100例患者进行血液、凝血功能、白带的常规检查, 并利用B超对子宫附件进行检查。LEEP手术的时间是患者月经后的4~6 d进行手术, 手术时取膀胱截石的部位, 在进行常规的消毒和铺巾之后, 用浓度为5%的碘伏对阴道和宫颈进行消毒, 再利用复方碘溶液进行染色, 根据阴道镜检查的图像确定瘤体的切除范围。根据患者的病变范围选择电切刀, 从患者宫颈的9点处进行电极切除, 切除时按照顺时针方向匀速的转动电极, 直到回到宫颈9点处[4]。根据有关条例规定, CINⅠ级和CINⅡ级的患者其切除病灶范围在3~5 mm, CINⅢ级患者的病灶切除范围在5~8 mm。在电切术中, 切除的深度由患者颈管内是否出现瘤病变决定。在切口的边缘处采用针状的电极进行电凝止血, LEEP手术完成之后对患者的锥形切面涂抹药膏, 并在患者的阴道内塞入2块消毒纱布, 24 h之后再取出。手术后给患者服用3~5 d的抗生素, 患者在手术后要保证外阴部的清洁, 禁止用盆浴, 在手术后的2个月内停止性生活, 减少重体力的劳动。

1.3 疗效观察

对患者进行随机访查, 在手术后的1个月时间内, 进行4次访查, 分别记录患者阴道出血、患者的分泌物、患者的宫颈修复状况等。对于进行LEEP手术的宫颈环形电切术组患者在手术后的第1年时间内, 平均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诊, 1年后每年随诊一次。每次诊断的时候采用阴道镜进行检查和宫颈细胞学的检查。对患者移行带内可疑病变的部位进行行活组织的检查, 确定有病变情况的患者, 可进行第二次LEEP手术。手术后在切除病灶的切口有CIN的判定为手术残留;手术后半年内没有CIN病变的判定为痊愈;手术后半年内有CIN病变的判定为病变持续存在;在手术半年之后发现CIN的判定为病变复发。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所有参数采取χ2进行检验, 本文中诊治结果的比较用P值表示, 当P<0.05时,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阴道镜检查与冷刀锥切术的病理结果比较

在冷刀锥切术组的118例患者中, 通过阴道镜检查出CIN异常且再次检查后病变成宫颈慢性炎症的有8例, 有5例早孕并进行过人工流产手术。阴道镜检查与冷刀锥切术的病理结果比较如表1所示。

2.2 阴道镜检查与LEEP手术的病理结果比较

在LEEP手术组的100例患者中, 通过阴道镜检查出CIN异常且病变成宫颈慢性炎症的有37例, 在改组患者中, 有10例患者的妊娠期已足月, 例行进行剖腹生产。阴道镜检查与LEEP手术的病理结果比较如表2所示。

2.3 冷刀锥切术与LEPP术的手术情况比较

冷刀锥切术具有安全系数高、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 冷刀锥切术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 在宫颈上皮瘤变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宫颈环形电切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 但是宫颈环形电切术的术后不良反应多, 瘤体切除不彻底导致术后病变率高等缺点[5]。具体冷刀锥切术与LEEP术的手术中的情况比较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冷刀锥切手术的手术时间明显比LEEP手术的时间长, 二者之间的对比值P<0.05, 冷刀锥切手术的平均出血量也比LEEP手术的出血量多, 二者之间的P<0.05,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只有在切割深度方面两种手术的对比没有明显差距, P>0.05。

3 结论

宫颈上皮瘤变是妇女常见的肿瘤病变之一, 宫颈上皮瘤变容易病变成宫颈慢性炎症和宫颈癌, 尽管从宫颈上皮瘤变病变成宫颈癌需要漫长的时间, 但是近几年来, 我国宫颈上皮瘤变患者逐渐增多, 严重的威胁着妇女的生命健康, 同时宫颈上皮瘤变的病发对象也逐渐年轻化, 在宫颈上皮瘤变患者中, 年轻女性的比例逐渐增加。有关专家明确表示, 要预防宫颈上皮瘤变病变成宫颈癌, 最有效也最关键的方法是及早诊断, 及早治疗宫颈上皮瘤变。

截至目前为止, 治疗CIN的常用方法有冷冻治疗法、激光治疗法、电凝治疗法、宫颈环形电切术、冷刀锥切术、全子宫切除术、放射治疗法和原位腺癌及腺上皮内瘤变的处理方法等。其中冷冻治疗的方法对于患者而言比较好, 主要是因为冷冻治疗法不会带给患者电灼疼痛的感觉, 只是冷冻治疗法普遍应用在CINⅠ级和CINⅡ级患者的治疗。激光治疗的方法具有便捷操作、治疗精确和患者的组织切口愈合快等优点。电凝治疗的方法在国外应用的比较普遍, 治愈率高。全子宫切除手术比较适合于无生育需求的患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医疗科技也不断进步, 使得CIN的诊治效果也不断提高[6]。冷刀锥切术是比较经典的一种宫颈皮上瘤变手术方法, 在宫颈癌的诊断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7]。冷刀锥切术流传到现在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冷刀锥切术集诊断与治疗为一体,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设备的创新发展, 目前采用冷刀锥切术多以被阴道镜诊断检查所代替。阴道镜检查诊断的准确率最高可达85%。从本文的实验研究中可以看出, 冷刀锥切术具有无明显不良反应、少并发症等优点, 同时, 有关研究表明, 冷刀锥切术具有极高的安全保障, 在CIN的诊治和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独特意义。本文中采用冷刀锥切术进行手术的冷刀锥切术组的118例患者中, 阴道镜的检查与冷刀锥切术诊断的重合率较低, 仅为37.4%, 通过冷刀锥切术后进行病理检查的结果比阴道镜的结果高了32%。这就表明, 如果仅凭阴道镜检查就对患者进行诊断的话, 容易导致早期浸润癌的遗漏等, 为患者的生命安全留下了隐患。

LEEP手术是近几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CIN诊疗手术, 它具有传统物理诊疗手术不可比拟的优点, 克服了许多传统切除手术方式中固有的缺点, 同时, 它又为病理学的检查技工了组织标本。再者, LEEP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 手术出血量少, 不需要复杂的条件和医疗设备等, 在小型医院甚至门诊就可以完成整个手术过程, 近几年来已经迅速发展成为宫颈上皮瘤变主要且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术方式[8]。当然, LEEP手术方法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 采用LEEP手术出现病灶切除不彻底的情况非常普遍, 病变的残留率很高, 容易导致剩余病灶病变成慢性宫颈炎症等。另外, LEEP手术具有治疗费用低、切口创伤小、切口愈合时间快等特点, 更重要的是, 该手术不会影响患者的生育和妊娠, 节省了住院和麻醉等费用。LEEP手术中选用的切刀普遍是高频电波刀, 与传统的切刀治疗相比,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

综上所述, 对于资料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瘤变情况来确定, 有上述对比中可以发现, 采用LEEP手术中, 出现慢性宫颈炎症普遍存在于CINⅡ级患者中。从表格中可以发现, 两组手术中患者最多的是CINⅡ级。冷刀锥切手术的手术时间明显比LEEP手术的时间长, 二者之间的对比值P<0.05, 冷刀锥切手术的平均出血量也比LEEP手术的出血量多, 二者之间的P<0.05,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只有在切割深度方面两种手术的对比没有明显差距, P>0.05。总之, 在CIN的诊治方面要研究出更完善的治疗方式, 还有待专家学者的研究。

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医学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治新进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诊治的218例CIN患者的诊治资料。分别对218例患者中进行诊治, 其中用到的诊断方法有宫颈细胞学检查和阴道镜检查。治疗方法有冷刀锥切术、宫颈环形电切术。并对这两种诊治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冷刀锥切术具有安全系数高、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 冷刀锥切术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 在宫颈上皮瘤变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宫颈环形电切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 但是宫颈环形电切术的术后不良反应多, 瘤体切除不彻底导致术后病变率高等缺点。结论 冷刀锥切术在宫颈上皮瘤变的临床诊治中具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宫颈上皮瘤变,冷刀锥切术,宫颈环形电切术

参考文献

[1]梁凌云, 杜辉, 王纯, 等.深圳人群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亚型分布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现况横断面调查[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45 (1) :14-17.

[2]梁凌云, 杜辉, Jerome LB, 等.基于人群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2, 13 (5) :12-13.

[3]杜辉, 吴瑞芳, 李晶晶, 等.Cer vista和MALDI-TOF-MS HPV法用于子宫颈癌筛查效果评价检测[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20 (3) :15-17.

[4]王翔, 钱福初, 顾栋桦, 等.450例宫颈活检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的分布特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5 (2) :14-15.

[5]李旭, 杜丹丽, 晋茂生.子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子宫颈病变107例近期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 (12) :9-11.

[6]彭永排, 张莘, 陆晓楣, 等.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在宫颈癌、癌前病变及正常宫颈妇女中的分布[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1, 32 (6) :6-7.

[7]刘锦钰.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在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中的诊治价值[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6) :7-10.

上皮瘤变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9月—2012年10月期间常规胃镜检查3 520例, 将发现食管黏膜可疑病变后经碘液染色为明显浅染或不着色者取病检并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24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3例, 女11例, 男∶女=1.18∶1, 最小发病年龄50岁, 最大发病年龄75岁, 平均发病年龄62.3岁。

1.2 方法

(1) 使用富士能2200型电子胃镜常规检查时发现可疑病变后对患者进行详细观察并记录, 并在检查完其他部位后, 退镜至距门齿20 cm处, 清水清理黏液, 镜头偏向右侧壁, 用1.5%卢戈液5~10 m L通过活检孔快速推注进行食道黏膜染色。1 min后观察染色状态、部位、长度、形态等并做好记录, 对可疑染色区域取活检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2) 染色标准:明显浅染或不着色; (3) 病变部位标准:分别取距门齿15 cm~18 cm、18 cm~24 cm、24 cm~32 cm、32 cm~40 cm为颈段、上段、中段、下段, 跨界者以上界为准; (4) 病变长度标准:取<1 cm、1 cm~3 cm、>3 cm三个标准; (5) 形态分型:a) 按国内分型[1]分为隐匿型、脱色糜烂型、黏膜粗糙型、斑块型、结节型5型;b) 按日本食管疾病学会 (JESD) 分型[2]分为表在隆起型 (0~Ⅰ型) 、表在平坦型 (0~Ⅱ型) 、表在凹陷型 (0~Ⅲ型) 3型;其中表在平坦型又分为3个亚型即轻度隆起型 (0~Ⅱa型) 、平坦型 (0~Ⅱb型) 、轻度凹陷型 (0~Ⅱc型) , 形态混合存在时以相加描述。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颈段未见, 上段20.8%, 中段66.7%, 下段12.5%。

2.2 病变长度<1 cm占4.2%, 1 cm~3 cm占75%, >3 cm占20.8%。

2.3 形态

(1) 按国内分型:隐匿型未见, 脱色糜烂型33.33%, 黏膜粗糙型45.33%, 斑块型12.5%, 结节型8.33%; (2) 按日本食管疾病学会 (JESD) 分型:0~Ⅰ型8.33%;0~Ⅱ型91.67%, 其中Ⅱa型33.33%, Ⅱb型25%, Ⅱc型16.67%, Ⅱa+Ⅱb型12.5%, Ⅱb+Ⅱc型4.17%;0~Ⅲ型未见。

2.4 多原性

本组2例占8.33%, 其中食管双原性1例, 食管合并贲门腺棘癌1例。

3 讨论

食管癌是上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 我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并以我国华北地区的河南、河北和山西, 尤其是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区发病率最高[3]。食管癌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已成为肿瘤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去的40年里, 食管癌5年生存率只有10%, 主要是就诊时80%的病例已经广泛转移扩散。随着近20年来人群健康意识的增强、设备和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治疗的早期介入, 早期食管癌手术切除后5年存活率达90%, 10年存活率达60%[3], 因此降低食管癌的病死率和提高食管癌治疗后的生存率至关重要。目前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最佳途径, 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前提, 因此要求我们对早癌的概念要有新的认识。分析本组24例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 男女比例、平均发病年龄与多数报道无太大差异;病变部位以中段为主, 占66.7%, 上段次之占20.8%, 病变长度以1 cm~3 cm为著, 占75%, 与王国清、王萍等报道有较大差异[1,4];形态分型:按国内分型以黏膜粗糙型、脱色糜烂型为主, 分别占45.33%和33.33%, 也与有关报道有一定差异[1,3], 其中未发现隐匿型病变, 考虑我们的诊断方法仍有欠缺, 因部分食管黏膜病变呈脱色改变时常以Ⅱb型为主, 其与正常食管黏膜非常接近, 肉眼甄别常有困难, 故应常规对50岁以上、高危人群40岁以上的受检查者进行染色处理。按日本食管疾病学会分型以0~Ⅱ型占绝大多数, 占91.67%, 其中以Ⅱa、Ⅱb型为主;多原性病例占8.33%, 提示我们检查时要引起特别的注意, 以免漏诊[5];同时提示卢戈碘液染色诊断方法经济、方便, 在基层医院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分析, 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早癌的概念。早癌亦称表浅性癌, 包括原位癌、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 本组病例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作为判断标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重度不典型性增生和原位癌, 有报道重度不典型性增生与癌的危险度基本相同, 治疗重度不典型性增生是超前治疗食管癌的新概念[3], 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摘要:目的 分析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形态, 进一步加深对其的认识, 提高检出率。方法 对24例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①部位:上段20.8%, 中段66.7%, 下段12.5%;②长度:<1 cm 4.2%, 1 cm3 cm 75%, >3 cm 20.8%;③形态:a) 按国内分型:脱色糜烂型33.33%, 黏膜粗糙型45.33%, 斑块型12.5%, 结节型8.33%;b) 按日本食管疾病学会分型:0Ⅰ型8.33%, 0Ⅱ型91.67%;④多原性:8.33%。结论 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变部位以中、上段为主;长度以1 cm3 cm为主;国内分型以黏膜粗糙型、脱色糜烂型为主;日本食管疾病学会分型以0Ⅱ型占绝大多数, 其中以Ⅱa、Ⅱb型为主。

关键词: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形态,国内外分型

参考文献

[1]王国清.早期食管癌和胃贲门癌内镜检查图谱[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1996:9-11.

[2]王国清.食管癌癌前病变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华肿瘤杂志, 2002, 24 (2) :206-207.

[3]李森林, 郎翠翠, 付博, 等.新编食管病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1:269-290.

[4]王萍.早期食管癌25例内镜诊断分析[J].咸阳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9, 23 (4) :341-342.

上皮瘤变 篇8

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 是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 指癌症发生前该部位发生的病变, 宫颈癌前病变是宫颈癌防治的重要阶段[2]。其发展到宫颈癌的时间约需十年, 因此, 如果患者能在宫颈癌前病变的阶段得到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干预、治疗, 就可以有效避免宫颈癌的发生, 使宫颈癌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近些年来, 宫颈癌前病变在妇女中发病率显著增加, 并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目前, 高频电波刀宫颈电圈环切除术LEEP) 是临床治疗CIN的重要方法。该技术于1981年法国学者首次报道[3], 其主要采用低电压、高电流以及细小的环形电刀切除宫颈病变, 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及一次性治愈率高等优点, 是治疗CIN的理想方法。LEEP作为一种新技术, 在治疗宫颈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治疗过程中对不会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 无疼痛, 术后不留瘢痕, 引发的并发症少[4]。

为评价宫颈环形电切 (LEEP) 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和安全性, 该院对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 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的前提下, 采用LEEP进行治疗, 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将LEEP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5], 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于收治的60例宫颈癌前病变确诊病患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患者年龄范围为29~48岁, 平均年龄为38.4岁。其中未产妇9例, 经产妇51例, 平均孕产次数3.2次。18例患者在妇科体检时发现宫颈异常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22例患者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的症状, 另有血性白带患者20例。所有60例患者通过细胞学及HPV感染检查均被确诊为CIN, 其中CINⅠ16例, CINⅡ29例, CINⅢ15例。

1.2 方法

手术方法:术前半个月进行常规检查, 确认无盆腔炎、阴道炎的患者, 待月经干净后3~7 d内实施LEEP刀手术治疗。手术时, 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 暴露外阴, 常规消毒后铺无菌巾, 放置窥阴器使宫颈充分暴露, 使用聚维酮碘对阴道及宫颈进行消毒。复方碘液标记移行范围, 切除范围距碘不着色区外缘0.5 cm。LEEP手术范围取决于阴道镜下转化区的类型与CIN分级。阴道镜下转化区类型根据2002年国际宫颈病理与阴道镜联盟 (IFCPC) 修订的阴道镜术语分为3种不同类型, 术前详细了解阴道镜下转化区的类型。CINⅠ根据宫颈形态切除加电灼, 力求术后使宫颈保留较好的形态。CINⅡ切除深度约1.2~1.5 cm;CINⅢ根据宫颈形态切除范围:深1.5~2.5 cm, 必要时补切1~2次。操作时注意尽量减少电极与宫颈组织的接触时间, 以减轻电流对宫颈组织的损伤。切除物送病检。

患者术后应注意卧床休息, 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 保持手术部位干燥清洁, 禁止性生活和盆浴、阴道冲洗2~3月, 并合理使用抗生素来抗感染, 并对阴道出血等情况进行监控。术后3月复诊。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使用均数±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 并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该研究使用的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方法

2.1.1 细胞学检查联合高危型HPV检测

针对宫颈癌前病变的细胞学检查包括常规的宫颈细胞刮片检查 (巴氏涂片) 、计算机断层扫描 (CCT) 以及透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TCT) 等, 通过上述几种方法观察有无不典型腺细胞。该诊断方法具有取材方便、对患者无损伤以及诊断迅速等优点, 常被用于宫颈病变的门诊初筛和普查中, 缺点是假阴性率较高, 不能单独对过联合对患CIN进行确诊, 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90%以上CIN是由HPV感染引起的, 因此可以通者HPV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来诊断有无患病。HPV检查可提示未来发生宫颈病变的风险, 帮助确定再次复诊时间与间隔方法, 同时有效提高细胞学诊断的准确率。CIN的诊断以TCT联合高危型HPV检测。

2.1.2 阴道镜检查

阴道镜检查是应用放大技术直接观察外阴、阴道和宫颈上皮结构和血管形态, 可被用于识别与癌有关的异型上皮、异型血管, 指导可疑病变部位的活组织检查, 辅助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早期宫颈癌。并可以通过观察对病变部位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阴道镜检查与细胞学检查一样有取材方便、对患者损伤小等特点, 易被患者接受。

2.1.3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CIN的最可靠的方法, 对于任何肉眼可见的病灶均应作单点或多点活检。如无明显病灶可在3、6、9、12点处活检, 或阴道镜指引下在碘试验不染色区取材。对于细胞学检查见不典型腺细胞或者阴道镜图像不清晰的患者, 采取宫颈管诊刮 (ECC) 的方法来进一步确诊。

2.2 LEEP疗法的治疗效果

LEEP手术造成的疼痛感小, 术中大部分患者无不适反应, 少数患者略感下腹隐痛或阴道局部灼热。手术时间短, 用时2~11 min, 平均 (8.6±2.1) min。患者术中出血量小, 仅为1~22 mL。56例患者通过1次手术即将病变部位完全切除, 切除率达到93.33%。对患者出院后进行的回访显示, 患者恢复良好, 无明显并发症, 仅2例患者有下腹轻微坠胀感, 且症状较轻, 3例患者有少量阴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 其余55例无明显反应。愈合时间短、不需住院、治疗费用低。患者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治疗效果明显。

3 讨论

宫颈上皮内瘤变属于宫颈癌前病变。目前, 宫颈癌的发病却趋于年轻化, 且发病率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6], 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CIN治疗不及时很有可能发展为恶性的宫颈癌, 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安全, 因此CIN早期的诊断治疗对于宫颈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CIN的主要诊断方法包括细胞学检查、HPV感染检测、阴道镜检查以及组织病理检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诊断的准确率越来越高, 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保障[7]。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手段包括:一般疗法、激光和微波等物理疗法以及传统的冷刀 (CKC) 和宫颈电环切术 (LEEP) 。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 前面几种治疗方法, 往往存在治疗过程中出血较多、给患者的疼痛大以及复发率高等问题, 疗效不是十分理想。而LEEP手术无需住院在门诊即可完成, 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微创、并发症少及费用低等优点, 而且在切除病变同时, 可完整的保留组织标本, 进行病理检测, 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 可同时进行诊断和治疗。目前LEEP手术已基本代替了传统的冷刀锥切术。

研究对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确诊患者实施了LEEP手术。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且对病变组织的一次性彻底切除率达到93.3% (56/60) 。通过对患者进行的术后回访, 研究发现, 患者均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仅2例患者在术后下腹有轻微坠胀感, 且症状较轻, 3例患者有少量阴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8]。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我们的结果显示, LEEP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但术后宫颈狭窄、病灶残留等问题需更大量病例的进一步观察研究[9]。

摘要:目的 评价宫颈环形电切 (LEEP) 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该院于2011年1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CIN患者60例, 实施LEEP术进行治疗, 观察和记录手术时间、患者出血量以及引发的并发症等情况, 对治疗效果及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统计发现, LEEP治疗的手术时间短, 患者术中出血量小, 手术对病变组织的完全切除率高, 且无明显并发症的产生。结论 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 疗效显著, 优点多,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环形电切 (LEEP) 术,疗效

参考文献

[1]杨晓璐.LEEP技术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31 (4) :293-295.

[2]刘亚滨, 吴蕊, 王芳, 等.宫颈电环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146例随访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23 (7) :547-548.

[3]彭杨.LEEP治疗宫颈病变65例疗效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 2009, 5 (22) :573-574.

[4]张敏, 冯月萍.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与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32) :4234-4235.

[5]姚娉娉.宫颈癌前病变的LEEP刀治疗58例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0, 2 (27) :245-246.

[6]齐岩.LEEP刀治疗宫颈癌前病变120例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9 (18) :76-77.

[7]沈坚, 朗景和.妇科肿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1-40.

[8]Naumann RW, Bell MC, Alvarez RD, et al.LLETZ is an acceptable alterna-tive to diagnostic Cold-knife conization[J].Gynecol Oncol, 1994, 55 (2) :224-228.

上皮瘤变 篇9

方法 选择收治的慢性宫颈炎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行LEEP刀锥切术,术后每晚睡前清洗外阴后阴道填塞保妇康栓一枚,连用8天;对照组仅行LEEP刀锥切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45例(75.0%),显效15例(25.0%),无效0例;对照组治愈30例(50.0%),显效25例(41.7%),无效5例(8.3%)。两组比较,观察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8.00,P<0.01)。结论 LEEP刀宫颈锥切术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一种快捷、方便、痛苦小、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LEEP刀;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锥切术;保妇康栓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553-02 中图分类号:R 711.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17

保妇康栓是纯中药制剂,具有广谱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笔者运用LEEP(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刀宫颈锥切术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我院收治慢性宫颈炎120例,均经液基细胞学或阴道镜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CINⅠ或残留CINⅠ或无条件随访者、CINⅡ,排除子宫颈浸润癌及其他恶性肿瘤,年龄35~4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年龄、产次、CIN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1)术前准备:常规行体格检查和妇科检查,阴道清洁度检查;MDI检查,对阴道炎患者治愈后再行手术;对做宫颈锥切的患者还需查心电图、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尿常规。

(2)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LEEP刀锥切术辅以保妇康栓治疗:在月经干净后3~7天,行LEEP刀宫颈锥切术,采用30~40瓦的高频电波刀锥形切除宫颈病变组织。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规格的圆形、椭圆形电切环,手术切除组织范围视宫颈病变程度不同来确定,一般宫颈切割宽度外缘应达距碘不着色区域外5 mm。低度病变的患者锥顶深度达10~15 mm;高度病变的患者锥顶深度达15~20 mm,术后每晚睡前清洗外阴后阴道填塞保妇康栓一枚,连用8天,术后将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对照组仅行LEEP刀锥切术。

3.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宫颈光滑,形态基本正常,功能正常;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宫颈欠光滑,形态基本正常,创面愈合欠佳;无效:自觉症状未消失,宫颈创面未愈合。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为CINⅠ级或Ⅱ级者占97.5%(117/120),3例为Ⅲ级,其中观察组1例,对照组2例,均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未发现浸润癌。观察组治愈45例(75.0%),显效15例(25.0%),无效0例;对照组治愈30例(50.0%),显效25例(41.7%),无效5例(8.3%)。两组比较,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χ2=8.00,P<0.01),观察组疗效较好。

讨论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分为Ⅰ、Ⅱ、Ⅲ级,CIN Ⅲ包括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1]。目前治疗CIN的方式很多,有冷冻、电凝、激光、烧灼和锥切、冷刀及LEEP刀锥切等。冷刀锥切需住院和麻醉后进行,如无病理检查结果,宫颈癌的漏诊率高,术后并发症多。LEEP刀则可以较好克服上述缺点。LEEP刀锥切术是采用射频(RF)电流通过电极尖端产生高频电弧波,接触组织后,组织阻抗吸收此电弧波后而瞬间产生高热,使细胞快速升温内部蒸汽产生爆炸,电极移动接触其他细胞时,也产生爆炸而形成切口。LEEP刀的常见并发症为术中术后出血、感染、颈管粘连或宫颈管狭窄[2],但只要切割的宽度和深度适当,切割功率及模式选择正确,切割速度适中,就会获得精细理想的结果和完好的组织标本。且疼痛少,不易留下瘢痕,并发症少,不影响妊娠。然而,由于锥形切除面积较宽,组织切除较多,术后阴道溢液时间长达2~3周,同时,脱痂出血时间较长,创面修复愈合也较缓慢。为克服这一不足,我们在锥切术后辅以保妇康栓治疗,治愈率显著提高(P<0.01)。保妇康栓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莪术油、冰片为主的纯中药制剂,具有行气破瘀、清热解毒、去腐生肌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莪术油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抗滴虫、抗真菌和抗支原体等作用;还有抗肿瘤作用[3];以及活血化瘀、清热止痛、去腐生肌、凉血止痒的作用,能促进伤口创面愈合。LEEP对于CINⅡ~Ⅲ患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需长期随访,尤其是术后前2年[4]。本组120例患者虽然仍在随访中,但术后观察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LEEP刀宫颈锥切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短期疗效显著,是一种快捷、方便、痛苦小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2-263.

[2]李轶梅,李 劲,吴晓玲. 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133例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8,17(4):298-299.

[3]商宇红,白丽霞,魏丽惠.中药保妇康栓对宫颈癌细胞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5:336-338.

[4]毕 蕙,廉玉茹,李克敏.CINⅡ~Ⅲ leep治疗后随访情况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1):37-39.

(收稿日期:2010-06-28 修回日期:2010-09-14)

上皮瘤变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3月—2014年3月期间, 我院胃镜病理组织活检诊断为上皮内瘤变的患者21例, 其中男18例, 女3例;年龄27岁~65岁, 平均年龄 (44.0±5.0) 岁;病灶位于胃窦部14例、胃体部4例、胃角部1例、胃窦胃体部1例、胃底部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2年胃镜病理活检Vienna分类标准, 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患者。

1.2检查方法胃镜病理活检组织及术后病理组织标本均采用10%甲醛固定, 通过乙醇梯度脱水法、常规石蜡包埋后, 切成4μm厚的连续切片, 苏木精-伊红染色后, 光镜下完成病理结果的观察。

2结果

2.1术前胃镜病理活检与术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比较与术前胃镜病理活检相比, 术后病理切片检查应用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差异率变化不大, 结果表明胃镜病理活检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病变情况。见表1。

2.2胃镜病理活检检查并发症21例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胃镜病理活检检查过程中, 没有出现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

3讨论

近年来, 随着医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 病例及随访结果的不断积累, 临床医师及患者逐渐意识到交界性病变 (良恶性交界病变) 检出率对于患者预后的重要性。前些年的“不典型增生”、“异常增生”等病理学术语, 近年来被“上皮内瘤变”逐渐替代, 都反映胃黏膜的癌前病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反映轻中度胃黏膜增生, 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反映重度胃黏膜增生或癌前病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作为可逆性病变, 如果治疗不当, 可能进展为恶性病变[2]。因此, 应做好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早期诊断, 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 尽早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从而提高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的预后质量。本文中, 与术前胃镜病理活检相比, 术后病理切片检查应用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差异率变化不大, 结果表明胃镜病理活检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病变情况。

胃镜作为胃部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 与术后病理切片检查的“金标准”相比, 存在一定的胃癌漏诊情况, 其可能与胃镜病理活检的有限取材量有关, 没有取到合适的黏膜肌层, 不能观察到癌性病灶的浸润现象[3]。如果钳夹标本不成功, 可能造成渗血、出血等并发症, 继而导致病灶处及周围黏膜组织视野不清晰, 难以分辨病灶及病灶边界;胃镜病理活检时, 由于取材部位的差异性, 不可避免地存在抽样误差性[4]。对于侵及黏膜层的菜花状、表面糜烂、周边不规则肿物, 应先冲洗, 选取较坚硬肿物;对于没有侵及黏膜层、表面光滑、边界清的腔内生长肿物, 应在肿物蒂根黏膜处取材;胃底贲门部增生肿物容易发生出血, 多数为浅表性, 因此, 钳夹取材时应以表面活检物为佳;胃窦、胃角、胃体部突出的菜花状肿物, 以突出物中心肉样组织为取材活检物, 而恶性溃疡病灶以溃疡边缘取材为佳;重度非典型增生黏膜, 应采用多部位取材[5]。

综上所述, 胃镜病理活检只要取材规范、严格, 能够较准确地诊断胃黏膜上皮内瘤变, 有利于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早期诊断。为了提高胃癌的临床诊断率, 胃镜病理活检时应多部位、多点规范取材, 详细、准确地进行病理组织活检, 同时分析黏膜细胞形态、胃镜图像。对于病灶直径≥3 cm、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严重溃疡患者, 应早期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降低胃癌及癌变转移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海生.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4例形态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3) :1398-1399.

[2]师英强.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新认识与正确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 (8) :659-661.

[3]徐峰.胃镜活检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 2012, 33 (3) :602-603.

[4]王蕾, 周洪伟, 谢智慧.胃镜活检诊断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8例临床讨论[J].临床误诊误治, 2011, 24 (4) :73-74.

上一篇:现实的当下艺术化下一篇:风险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