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模式

2024-07-25

分层模式(精选十篇)

分层模式 篇1

一、理论依据

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学生的性格、气质、学习基础不同, 就必须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也是我们今天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 就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设计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 采取不同的措施, 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学有所得, 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二、分层方法

1. 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 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 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 5: 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

2. 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教材的内容, 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 每节制定出不同层次教学目标, 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一个目标, 但又要通过努力学习才能达到的目标。具体做法是: 每节课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目标, A组学生完成高级目标, B组学生完成中级目标, C组学生完成基本目标。在不同目标的指引下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学有所得, 学有所获。

3. 分层指导

学生训练时, 要做好课堂巡视, 及时反馈信息, 加强对B、C层次学生的辅导。对C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 积极组织A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平时的课堂训练, 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A层次的学生帮助C层次的同学, 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4. 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重要功能, 尤其是旨在改进教学的评价活动, 有着积极的心理功能和教育功能。教学评价运用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高低。为此, 我们要以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为依据,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的教学评价, 实现分层评价和评价的个性化,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受到鼓舞和激励, 从而使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向总目标趋近。

三、分层常用原则

1. 水平相近原则

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2. 差别模糊原则

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 有进步的可以升级, 退步的应转级, 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

3. 积极激励原则

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 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 及时表扬激励, 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 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四、实现条件

1. 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确立自己组织者、设计者、实践者、指导者及参与者、促进者等多元整合的角色。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要让教学适应学生, 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学。教师要掌握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法分层、练习分层、评价分层的教学策略。

2. 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要正视自身的个体差异, 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够服从教师的指导, 具有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意识。

五、分层的效果

1. 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 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 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 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 其次, 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 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 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2. 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 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 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

3. 在课堂教学中既能落实教学的共同要求又能同时贯彻好因材施教 的教学原则

使得各层次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接受教育、养成良好习惯、陶冶情操等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

六、注意问题

1. 准确划分学生的认知层次

分层次教学的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是“因材施教”。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对施教的“材”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因此, 我们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和把握也应是一种动态的, 发展把握对同一对象进行动态的分析和研究,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三大要素的关系

层次教学的要求是教材层次性与学生层次性必须有机结合, 因此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一方面挖掘符合教材的层次性, 另一方面必须了解符合学生心理的层次性, 并且使这两方面的层次性匹配恰当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3. 必须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生的学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教则是上述过程的外因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作用, 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产生教学效果, 否则只能是一厢情愿。用爱心唤起学生的信心, 用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用耐心培养学生的恒心, 以此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 篇2

一、概述和概念

针对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逐年增加的状况,我们进行了“分层、分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所谓分层分组合作教学,就是针对教学班内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意等方面有差异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一方面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利用差异资源开展合作学习。我们认为,学生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利用这种资源的主要手段是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在合作学习中,这种差异资源的效益方可释放。

“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它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因内容、要求、方法同步划一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而且保证了教师、学生在教学程序中的不同环节上主体作用的发挥,保持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把教学系统诸要素合理组合,并把“合作”融入“分层”之中,较一般的“分层”教学更具有优越性和创新性。

二、理论和主张

⒈“掌握学习”理论。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并能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

⒉教学形式最优化。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认为,个别指导、分组学习和集体讲授的最佳结合是教学形式的最优化。

⒊合作学习理论。我国古老的教育专著《学记》中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

三、方法和程序

(一)准备

⒈调查学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和兴趣、动机、意志、合作精神等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非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问题。调查的形式采用集体问卷、个别谈话和心理咨询。我们设计了六份调查或测试问卷,其中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考察;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智力因素的测试;对学生的人文性格的测试。我们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尽量采用统计量化的方法,为教学班分层分组做好准备。

⒉培训教师。“分层、分组、合作”教学实质上是在探索新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模式,因此,它必然会涉及到课程和课程改革的诸多领域。我们注重教师重新认识现代教育的本质;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任务;认识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的重要性;认识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以及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认识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高起点的理论学习为教学模式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

⒈对教学班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在掌握了学生学习成绩、心理、情意等因素的调查结果,并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研究之后,我们征得了学生和部分家长的建议,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组。对学生的分层是隐性的:设为A、B、C三层,即基础层、普通层、提高层。对学生的分组是显性的:按照1:2:1的比例组成四人为一单位的学习小组,每班约设12组。这样,“班内有组,组组同质;组内有层,层层异质”。对学生的分层分组,我们没有机械地按成绩的高低,而是采取了模糊聚类、综合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办法,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心理、性格和交往能力等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⒉在分层分组合作教学中,我们对课堂教学目标实行了分层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分层设定不仅要与各层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要为学生自主选择目标提供可能。分层目标不仅要明确、具体,而且各层目标间的梯度要平缓,做到教学易操作,学习易合作。对C层,以模仿性学习为主,通过简单模仿,让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规律;对B层,以再现学习为主,在巩固强化中夯实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对A层,以创造性学习为主,让他们在质疑、解惑中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在分层分组合作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做到了(1)对各层学生提出了明确而适度的目标和要求。特别地,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目标是可调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2)精心设计最近发展区,且视个别学生学习的需要复习必要的旧知识,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能迅速地互相作用。(3)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创设问题或情境,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合作的环境。(4)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总结和宣传小组合作学习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和补课。

⒊分层分组合作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与合作;各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当关键的“问题”被提出后,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组内“优生”和“差生”的互助中统一“认识”,形成小组意见;然后各小组轮流发言或选派发言人,进行班内交流、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互相质疑、释疑、讨论或辩论,最后再次统一“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而且激发了不少同学的责任感。“优”“差”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矫正自己。在分层分组合作教学中,我们注意培养和鼓励师生接纳别人、悦纳别人、欣赏别人的行为。这样,三种合作形式同处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调控全局,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分层分组合作教学中,我们力图克服传统教学的惯性: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提高、补差的“分”;既有全体学生(或一部分)和教师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又有小组的自学、自查的“静”。“合分相间、动静有序;合分灵活、动静适宜;全员参与、互助合作;各得其所、共同进步”,在教学程序的不同环节上,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

“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在课堂上开放交互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习的主人。同时,开展各小组之间的竞赛,将学习的竞争机制引入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激活了课堂教学诸多积极因素。分层分组合作教改实验开始以后,师生一起制定竞赛规程,把学习成绩、合作效益、小组成绩提高率、小组间比赛情况等列为竞赛的内容。例如,小组间的命题赛、答题赛、歌赛、诗赛、记账赛、表演赛等。通过分层分组合作教学的竞争机制,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局面,使师生在生动、互动、主动、活泼的氛围中都得到发展。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这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总体目标。同时也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评价和说明

“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传统的教学系统对学生的评价,过分强调其甄别功能,通常是一次考试一张试卷定“质量”。“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改变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注重多元评价的激励和教育功能。既注意终结性评价,也注意形成性评价;既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也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我们的做法是:一是改革考试方法,构建多种形式结合,重在就业能力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知识测试和能力测试相结合,卷面考试与作业检查相结合等综合评价方法。二是改革评价标准。在我校,过去的期中、期末考试这种单一试卷成绩在学生的总评成绩中所占比值较大。现在,我们注重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尝试“档案袋”式的综合过程的评价方式,将学生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如记录的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表现、对学习的科学态度和关注帮助他人的行为等进行综合评价。我们还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使评价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使评价产生教育意义。

经过两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对实验班进行了纵向的和横向的相关数据分析比较(含假设检验)后发现,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我们还特别对实验班原C层后1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喜人。为了客观地评价“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根据评价的多元性,我们还分别进行了分层前后在涉及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对比问卷测试。从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自信心、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设问。调查表明,分层后学生的各方面指标均超过了分层前。

分层教学模式探析 篇3

关键词:分层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37-01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传统教育,注定无法满足人们教育需求的差异性。人们逐渐认识到班级授课制顾此失彼的弊端,不断摸索和探究新的教育模式和体制。于是,有人提出了正视差异、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模式。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模式古已有之。大教育家孔子育人时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说教育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朱熹将其概括为“因材施教”。20世纪,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在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与经过教师引导后可达水平间的距离(最近发展区)后,再利用二者之间的矛盾来组织教学,就可以高速度、可持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加快发展的速度,为分层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1、个体的差异性原则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差异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分层教学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个体优势的发展,做到学有专长。因此,对待学生的差异要正视,要利用,要区别对待。

2、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要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选择的机会、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要容忍学生的幼稚,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分层的合理性原则

实施分层教学,要面对学生、教师及家长如何看待的问题,正确的分层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首要内容。务必使人们认识到,分层是合理的,它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而是学生发展差异性的需要。教师只有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有差异的学生得到普遍发展。

4、调整的动态性原则

学生是发展的,学生的水平已发展到“最近发展区”的最高点时,则应提升到更高层的“最近发展区”去发展;相反,若负向发展到自己“最近发展区”的最低点时,则应到稍低层的“最近发展区”去发展。分层是动态的,即学校需要提供学生合理的流动机会。

5、学习的激励性原则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潜能,激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层教学要注重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激励学生的自信心。

三、分层教学模式的搭建

1、师生资源的选配

学生分层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收集可靠的信息,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首先,要进行意向调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其次,要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再次,要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析,要对学生的成绩、兴趣、能力等进行判断。

2、教学目标的制定

师生分层后,各层应分别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操作,可将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中等目标和选择性目标等。

3、教学过程的设计

分层教学需要课堂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策略。比如进度的快慢、方法的选择、练习的难易、拓展的深广、内容的多少、辅导的方式、试验的方法、习题的点评等等,全部需要逐层分析,因层而宜。

4、考核评价的组成

分层教学是实现发展性评价的有效手段,评价分层需要体现促进课程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作用。分层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归类,因而学生的评价体系也不应排名次。具体到评价实施,可设置过程评价、考核评价等形式。

5、层间调整的实施

分层教学教师需要及时掌握教学的反馈信息,进而调整内容与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对各分层进行不定时调整,以确保分层教学的理想状态。

四、结束语

鉴于其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较难易被学生和家长理解,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学生分层多元、合理,教学目标适合、匹配,分层调整及时、可靠,分层教学模式便会显现出它有别于传统班级教学模式的创意性、灵活性、高效性和合理性。事实上,分层教学模式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学生能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可以从更深层次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

配电网分层供电模式探讨 篇4

关键词:配电网,网架,分层供电,自动化

我国电网发展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 电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近几年, 国家不断加大电网建设的投入力度, 使电网的规模和容量不断增大, 面对越来越庞大的配电网络, 电力工作人员应该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建设一张更高效更安全地配电网, 以满足用电客户多方面的需求。

1 我国配电网网架情况

国内配电网经过多年的发展, 基本网架组网形式已经比较成熟, 基本存在两种类别的线路模式, 电缆线路和架空线路。分别有不同的组网模式, 其中架空线路多建设单放射、单联络或多分段两联络的网架模式;电缆网络多建设单放射、单联络、“N-1”及“N供一备”接线模式。

2 配电网网架的发展经历的阶段

以电缆线路为例, 配网网架多采用以下的网架建设步骤, 架空线路组网步骤亦可以此为参考。

2.1 负荷发展初期, 多采用单放射线路供电或采用电缆“2-1”单环网结线模式供电。

2.2 负荷发展到一定阶段 (平均每回线路负载率接近40%时) , 如有新的报装负荷, 考虑新建第三回线路构筑“2供一备”或“3-1”单环网。

2.3 当“2供一备”平均每回线路负载率接近55%时, 考虑新建第四回线路构筑“3供一备”。

2.4 当负荷进一步发展时, “3供一备”或“3-1”单环网结线不能满足N-1供电可靠性要求时, 不再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再增加线路, 重新采用电缆“2-1”单环网结线再次循环发展。

3 现状网架发展将遇到的问题

我国目前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用电需求迅猛发展, 导致配网规模日益庞大, 目前像广东的深圳、广州等地区, 配网规模非常庞大, 有几千条10kV线路, 庞大的线路规模给运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另外, 目前很多地区开展配网线路自动化试点建设工作, 线路自动化建设必然会成为将来建设的重点内容。面对如此庞大的网架, 如何更好、更节省地开展自动化建设, 也是将来配电网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有必要在现状组网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更科学的调整。

4 关于配电网分层供电模式的思路

4.1 分层供电模式的形式

为了将复杂的配电网络进行简化, 必须对其进行分层管理, 把电网划分为主干层和分支层。把建设及管理力度集中在主干层上。其结构模式如下。

如上图2所示, 分层供电模式将配电网分为两层, 其中电气元件1-7构成了主干层, 电气元件A-C、D-F、G-I分别构成分支层。从图上可以看出, 该分层模式有清晰的主干层及支线层, 主干层由线路及开关站构成, 支线层由主干层引出的支线及配电房组成。

4.2 主干层的基本原则

主环进出线电缆均为300mm2, 主干层可根据区域负荷发展情况逐步建成, 主干层在供电区域内以最短的路径组建网架, 负荷一般不直接接入主干层。主干层开关站一般控制在6个以下。每一主干层上的开关站的馈出装见容量不宜小于1500kVA, 开关站进出开关数量大于6个时, 母线宜进行分段, 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开关站选址尽可能设在靠近负荷中心, 负荷密度较大的区域, 并靠近道路电缆沟处选址。箱变不应接入主干层。

4.3 支线层的基本原则

支线层从主干层中馈出, 在开关站同一段母线进行自环或以放射式接入主干层开关站。支线层电缆为YJV22-150mm2, 支环的供电半径不大于500m。每一支线实供容量不应大于3500kVA, 装见总容量不应超过5000kVA。

4.4 分层供电模式的特点

线路主干层简单、清晰, 主干线路上的开关站个数在6个以下, 有效控制节点数量。

网架扩展性好, 新增用户接入灵活、便利, 主干层节点开关站提前规划布点, 新增用户不接入主干层中, 而直接从开关站馈出。

实现主干线路配网自动化投资小, 效果好, 主干层线路上的节点开关站数量较少, 配置配网自动化设备时投资相对较小, 而供电可靠性却有比较大的提升。

分层供电的模式, 其组网模式与现状典型结线模式基本一致, 同样能按“N-1”单环网、“N供一备”等模式构网, 其建设不需要对现状网络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5 结语

随着配电网规模的不断增长, 中压网架变得越来越复杂, 环网点多, 对日常倒闸操作带来较大安全风险。分层供电模式的优点突出, 可有效解决环网点过多、网架复杂的问题。并可在日后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中大量节省投资, 为快速提高供电可靠性提供了基础。值得电力从业人员理解并在今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水利电力出版社, 2001年

传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5

分层教学的前提条件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育教学实践依据。目前普通高中,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也严重影响了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二、分层教学的模式与实施 1.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

2.分层走班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1)、分层的学科。在原行政班的基础上,对于能力层次明显的学科构建不同的层次班。不分层的学科仍在原行政教学班上课。分层的学科由教务处通过对学生的摸底,确定为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

(2)、各层次班分班的原则。在层次班分班过程中,力求克服随意性和强制性,提高科学性,尽量做到学生、家长、教师都心情舒畅。分层次班的依据是:①学生学习成绩;②学生能力品质;③学生意向。学生学习成绩一般用分层次班前集中考试的学生学科成绩或上一学期期中和期末的学科平均成绩。学生的能力品质依据对任课教师、班主任的问卷打分。(一般从学习态度、学习心理、学习方法、接受快慢、学生独立性几方面。)具体操作过程为:

(3)、分层教学班级管理。各层次班的任课教师即为该层次班的班主任。各任课教师要从层次教学班弱点(如:学生的班级意识弱、班级构成的稳定性差、管理松散、上课人员流动大等)入手,主动探索层次班班级管理的最佳方法。

(4)、分层教学的教育教学管理评价。①、班级管理评价。②、教学评价。3.定向培养目标分层模式。

三、实施异步分层教学法的优势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分层教学法的实施,(1)改变了只抓少数尖子生的做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落实。(2)增强了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3)单差生、双差生转化很快,厌学的学生大大减少。(4)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全体学生奋发向上的自信心,并对促进学生形成乐观、顽强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5)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良好 学风和教风的形成与巩固。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

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所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有以下一些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依据。分层要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希望。

2.分层教学的动态管理。在动态管理中,不稳定因素会增大,管理的范围会拓宽,这就要求管理者、任课教师,“教书育人”尽到责任。新的分层管理中加入了动态调控,将淘汰制变成了自我选择制。

3.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分层教学下教师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分层教学 教师

一、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有三个客观存在前提:

(一)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

学生之间,不仅有物理认知水平的差异,也有在对新的物理知识进行接受和消化的差异。而建构新的物理知识结构能力的差异更加明显,还有思维习惯、兴趣、爱好等性情的差异;即智能差异,特别是逻辑思维和数学智能的差异,这些差异都会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进而造成不同类型的物理学习思维障碍;

(二)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与自己思维能力相适应的物理

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采取合理的学习障碍的矫正方法,不同的学生都会有提高,每个学生都可以接受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新的物理知识,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结合;

(三)从新课程要求看,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为不同学生发展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而不应该只要求不同的学生来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单调的、唯一的教学环境

在这三个前提下实施的高中物理分层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存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特优生和双差生都不适应的课堂教学问题,使物理知识和智能存在差异的学生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在物理知识和智能两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大面积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分层教学更适于学生不同发展层次

教师备课定位长期有一个困难,就是一个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水平差异很大,教师在教学中顾高顾不了低,往往只能照顾中间学生。这说明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物理智能有明显差异是不争的事实,应该采取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就是适合每个人的教学模式,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学校将普通班定位为培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可以向职专发展,立足培养优秀技术工人。实验班通过两年学习,让学生明白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可以选择考大学或尽快上职专就业。精品班努力培养优秀的研究人才,为上二本、一本培养智能,储备知识。我们以促进学生个体潜质最大限度地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力求充分释放出学生的个人价值,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和水平、人格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层次教学,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分层教学营造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平等和广阔的机会和空间。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成长需要,关注每个学生心理特点,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按其特有的方式发展,实现最大的成长值。它突破了传统的对待学生之间差异的态度——消除差异,而将关注点转向了对学生差异的培植、利用和开发,根据学生差异特点和发展要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仔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以及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差异的基础上,寻找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最佳结合点,分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确定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充分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物理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为了实践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探索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学校在汲取国内外各种有关发现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优点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教学要在开放、探究中创新发展的要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提出了“目标——自学——检验——限训——等八步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展示学习目标,并标明学习重点、难点。

第二步:展示自学提纲,每个提纲要详细写明自学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步:按内容分提纲限时逐段自学,小组提出问题。

第四步:检查自学情况:

①若全体学生都举手表示掌握,教师可出示几题验证一下。

②若半数或半数以上学生掌握,则实行“兵教兵”。

③若少数学生掌握,可分组讨论。

④若学生没有会的,则教师点拨,重点是点拨学习方法。

第五步:分段限时练习,巩固自学成果,并利用学生当堂判出。

第六步:知疑问难。

第七步:各段均按上述顺序和方法完成本节课任务后,进行综合练习,当堂检查。

第八步: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总结最好让学生完成)

其中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学生主体发现问题能力的强弱主要在教师,在于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与教学方法。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題能力,就必须实施“问题为教学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问题成为课堂的中心。

分层教学不在于让学生去解决多少实际问题,而是通过长期、大量、平凡的研究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平等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逐步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

实践证明问题的挑战性与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信心密切相关,问题越简单,学生的兴趣越低,问题太难,学生的兴趣也会降低。真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好奇心,能激发他们检验自己的强烈欲望。在实践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而设计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大部分通过努力能解决是关键。

参考文献:

[1]《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

小学数学分层激励模式教学探究 篇7

一、学情分层,激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针对本班学情,我从学生的基础知识、个性特征、思维水平出发,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的理念,先向学生宣传分层激励教学法的目的,分层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开层次,承认差距,是为了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吃得饱;让后进生不落伍,吃得了;让中等生吃得好,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让学生知道基础不同只代表昨天,今天的奋斗更重要,于是本着个人自愿的原则,我制定了“阳光计划”,确定阳光、奋进、希望三个组。阳光组为学有余力、思维敏捷的学生,我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指导提纲,放开让他们自学、互学,然后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汇报获取知识,发展多元能力;奋进组为中等生,要求他们抓好基础知识,多进行提高性训练;希望组则为基础差、怕学习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只需要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技能,做到低起点、密台阶、多激励、多赏识。同时引导他们向上一个台阶过渡,鼓励他们自觉申报跨层。通过分层,可使教师对各个组学生的学习指导有所倾向,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显示自己才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共同进步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分层,激发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取意识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也就是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有一定的弹性,于是我把教学目标分为三层:即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创新性目标,使每个组别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的学习么表,明确自己掌握的程度,因为这些目标具有针对性,所以,学生的课堂达标效果好。

如在教授《24时计时法》,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探究目标,希望组:弄清楚什么是24时计时法,认识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所示时刻之间的关系,会口算简单的时间;奋进组除掌握上述知识外,还要会列式计算一日内经过的时间,会区别时间和时刻;阳光组要求用所学知识进行较复杂的关于时间的应用题。

又如《三角形内角和》,希望组通过现有的30°、60°、90°和45°、45°、90°三角板计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可通过量一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奋进组可以用拼一拼、折一折,并说出其思路得出180°;阳光组要探讨出“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吗?”利用所学知识求其中的角。

通过目标分层,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整个过程中既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也激发了进取意识。

三、作业分层,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

作业是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的唯一手段,也是反思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但将学情、目标分层,同样对作业也进行分层,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落实,较好的达标。

如:在解决“布置元旦联欢会,要把黑板四周装上花边,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至少多少分米?”

希望组可以列出34+34+12+12=92(分米)或34×2+12×2=92(分米);奋进组可以列出:34×2+12×2=92(分米)或(34+12)×2=92(分米);阳光组则要用列出几种不同的算式,包括最简便的算式,并说出解题思路。

总之,希望组先要掌握基本练习题和模仿例题式,“做一做”、“填一填”,看谁做得好;奋进组多做迁移性、变式性、综合性、理解性为主的个性练习题;阳光组则以综合性、探究性、挑战性、创造性为主的习题:如趣题、典题、奥题,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仅没有把学生框在一起,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四、评价分层,唤起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奋进心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与他们的遗传、环境、教育及自身的努力都有很大关系,作为教师,就应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缩小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分层评价,用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如:“你真行,最近进步很快”、“没想好,再想想,一定会想出来的”、“今天的作业做的不够理想,再努力呀”、“你这次考了65分,我已非常高兴,因为你经过努力上升了20多分”,有时我会将分数考核变为“等级加评语”,取消不及格这一等级,用“再努力”代替。对希望组的学生有时吃“特殊饭”,发言、作业批改、辅导优先,经常对他们开展1+1互动小组(一一对应的师傅帮徒弟活动),以上这些方法既起到了激励作用,又呵护了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起奋进心,肯定了进步,消除了自卑,也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甜头。

五、达标分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为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在达标测验中也采用了A、B两种试卷,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不同层次的奋斗目标。

由于层次要求不同达标分值也不同,他们都能根据所学知识,经过努力很好完成单元达标和期末达标。真正体验到了取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分层激励教学模式的实践,使我认识到,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蕴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对赏识的渴望,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它面向全体学生,从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保护自尊心,建立自信心出发,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本班数学成绩的快速上升,就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摘要:通过分层激励教学模式的实践,使我认识到,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蕴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对赏识的渴望,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它面向全体学生,从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保护自尊心,建立自信心出发,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本班数学成绩的快速上升,就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实践“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初探 篇8

关键词:分层合作,因材施教,英语,初中

分层合作教学是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理念的一个具体的范式。所谓“分层”, 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气质、习惯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 将全班学生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小组, 并为各小组制定对应的教学目标;所谓“合作”, 就是各小组围绕自身目标开展学习活动的同时展开互动, 彼此促进监督, 共同提高。

对此, 运用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前苏联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 精心设计教和学内容, 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课堂上教师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思考, 并为其提供动脑、动口的机会, 使全体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乐趣, 使全体学生都学有所得, 则至为关键。

一、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正确分层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是开展分层教学的先决条件。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和学生本人对学生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由学生自主定层、自主选择层级目标、自主评价学习。教师只起指导作用。

1、学生自主定层

在实施分层前给实验班的同学每人发了一张调查问卷, 上面注明在本学期内a b c三层的学习目标, 如词汇量的掌握, 阅读、听力速度, 甚至期末考试的目标等;规定各层人数;三层人数比例为1:2: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申报。教师只给与参考意见, 不强行规定某位同学必须在那一层, 真正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分层结束后, 由学生根据个人的意愿结合成每四人一组, 这四人中, 分别有a c层同学各一人, b层同学两人。然后按照以下方法排坐:每小组内的两个b层同学同桌, a c层的同学同桌, 并且这一组的ac层同学跟下一组的a c层的同学前后相邻。这样排座位有利于a层同学对c层同学进行辅导帮助, 而且各组的a层同学之间方便研究问题;两个b层同学同桌则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作用。

2、层次可以调整

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 a b c三层人员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在分层时采取了升、降级制度。在每月进行的测验评比中, 若b c层的同学取得进步最大的可以升入相应的上一层。即b层的可升入a层, c层的可升入b层。反之a b层落后最大的则要被分别降入相应的b c层。这样, 对学习进步的同学给予及时鼓励, 认可他们的能力, 增强他们的信心, 让他们更上一层楼;而对于退步较大或原地踏步的同学则起到一定的督促、鞭策作用, 激活他们的活力。

二、立足不同教学目标, 分层开展教学活动

1、根据每层的不同目标进行备课

在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各单元的重、难点及四会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 提出了教学目标。教师可根据每层的具体情况重新制定适合学生的目标。如a层的同学可以在大纲的要求上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宽和拔高;b层同学则应完全达到大纲要求;c层同学由于基础较差, 接受力弱, 则可以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降低阅读、写作的要求等。

在明确了各层目标之后, 教师就要以此作为标准,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同时适合a b c三层的课堂教学程序,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引导各层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各层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步骤, 都要明确各层同学应该做什么、怎样做、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等等, 这些,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2、统一进度授课, 分层完成目标

课堂教学是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有分有合, 既要统一授课进度, 面向各层的学生, 又要因材施教, 分类指导。

为了激发各层同学的积极性, 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分层合作、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且充分引入了竞争机制。主要把握如下环节: (1) 课前准备阶段; (2) 出示目标; (3) 分层导学阶段; (4) 师生释疑阶段; (5) 课堂检测; (6) 在课堂总结。

3、根据各层不同要求, 分别布置作业

由于各层同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 因此作业要分层布置。C层学生完成基础作业, 巩固基础知识;b层同学完成思考性作业, 对基础知识进一步的提高;a层同学则要作拔高性作业, 拓宽加深知识面。

三、完善评价体系, 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分析

1、完善评价体系

在进行评价时, 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 (1) 对各层同学的成绩进行进、退步的评价, 每节课结束时, 无论是那一层的同学, 只要表现好教师就要大加表扬、鼓励;特别是对待c层的同学教师要有加倍的耐心, 以鼓励为主, 帮助他们找回自信。为了淡化层次的特征, 我在平时课上课下并不称为a层b层c层, 各层有另外的名字, 如a层叫做高瞻远瞩, c层叫做勇往直前等, 这样既淡化了层次观念, 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2) 另一方面, 对各个小组随时进行奖励。我们全班52个学生分了13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如:Laker, knowall等等, 这些组无论在上课表现、作业情况还是在单元测验中都要根据全组同学的表现进行加分, 最后评出优胜小组, 予以物质奖励。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既有竞争, 又有合作,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做好各层的辅导工作

为了弥补课堂上的不足, 教师要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进行分层的辅导:a层学生初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外, 可以组成英语兴趣小组, 开展各种各样的英语活动, 如表演英语话剧、自办英语报纸等;b层学生可以组成自学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自学能力, 弥补知识掌握上的不足;对c层同学教师要多与它们交流, 帮助它们找出学习上的困难, 增强它们的自信心, 鼓励他们在老师及a层同学的帮助下, 一步步地提高成绩。

职教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探究 篇9

分层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生快步走,中等生迈大步,后进生不掉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等差异,以及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层实施、分层评价,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生分层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同,有目的地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已经能够较灵活地掌握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教师应适当以课本为中心向外辐射和延伸,扩大这层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B层为中等生,教师可根据此类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更为细致、系统的教学,以教学大纲为立足点,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日常交际用语;C层为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求他们具备初步的听、说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重在基础知识的夯实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分组结果仅由教师自己掌握,作为划分学习小组和安排座位的依据,并不公开,属于隐性分组,根据“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原则,开展小组合作,共同发展。

二、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主阵地。在目标分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达到相应的目标,充分把握自己的主动权,这样既照顾优等生,又兼顾了中差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1.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学生的认知有不同的维度,从记忆到理解、运用、创造都是有梯度的,因而,在英语教学中也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维度的目标要求。对于A层和B层的学生来说,目标定得太低,学生会觉得毫无挑战性,学得索然无味;对于C层学生来说,目标定得太高,学生觉得遥不可及,干脆放弃。所以教师需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英语水平,分别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即发展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基础性目标。比如在新授单词环节,A层学生接受能力强,记忆、理解环节一下就过,那么重点就是让他们能够运用新词,能够自己创设语境来练单词造句子,从而达到创造这一最高目标;对于B层学生来说,能够达到理解层面就足够了;而对于C层学生来说,只要求他们课堂上学会读、辨识该词即可,这样,课堂上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力求把目标定得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各得其所。

2.课堂提问的分层设置。提问是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英语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提问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做好分层次的提问是很关键也是很重要的。问题的设置应是层层提升的,也是环环相扣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不等的问题.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机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例如:针对A层学生,教师在提问时可倾向于一些开放性、创造性、主观性的问题,例如:复述课文、话题讨论等,这样就给予了此类学生较多的思考和发挥空间,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其潜力。针对B层学生,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与课文理解或句法分析等有关的解释性问题;针对C层学生,教师可尝试提问一些知识性的问题,如课文中可直接找到答案或可以简单用“Yes”、“No”判断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首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体差异,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提问成效的发挥;其次教师要针对不同英语层次的学生的答案给予不同的评议,切不可统一用“good”“well done”等词来简单回应,而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反应,以此达到对其进行激励和表扬的效果。

3.课堂活动的分层设置。现在的课堂中提倡“合作式学习”,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而每个小组的成员基本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待进生,即A、B、C各层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层次的教学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学生都能够在任务中找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部分,积极参与活动。例如在职教英语Book1,unit4阅读课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四道题:

(1)Do you like shopping?

(2)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upermarket?

(3)What kind of music is often played in the supermarket?

(4)Do you think the more expensive goods the better?

这4道题紧紧围绕材料展开,由基本的文章理解开始,逐步深入对句子和段落的考查,最后加入了应用和拓展,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解决部分问题,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彼此启发,带来更多的灵感和想法,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这种分层合作学习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互动环境,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投人,个性的发展,同时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学生各抒己见,产生观念上的碰撞和思维上的冲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促进组内成员的共同发展。

三、作业分层

作业是学生对课堂获得知识进行巩固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统一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到无奈和厌烦,因此作业的布置也不应一刀切,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层次设计和布置。具体来说,就是将作业设计从低层次到高层次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以B、C层次学生的学习程度中间值为基准进行设计,选做题适当安排A、B两个层次的内容,这样可使基础薄弱的学生有练习的机会,优等生、中等程度的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和收获的快乐。

四、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力求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教学过程中也要有对应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客观、公正、准确地反馈教学情况和评价学习效果,无论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还是阶段的测试,都可以分类进行。在形成评价方面,要把他们在学习英语时的态度、学习方式、合作精神以及参与度等,按层次打分(即不同的学生,考核标准也不一样),A,B组学生要求的标准要高一些;对C组的“政策”适当的放宽.利用上述手段进行评价,可以大大缩短各层次学生间的学习差距,克服学困生屡遭失败的心里定势,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中依据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而进行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通过分层教学,既尊重个性,体现差异,又激发活力,促进发展,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分层是为了无层”,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萍.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9).

[2]钟永新.英语课堂的分组教学探析[J].教育界,2010(11).

分层模式 篇10

中学教育是大众化教育, 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面对学生的心智存在个别差异这一事实, 如何进行差异化数学教学, 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课题.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落实到操作层面, 数学教师往往由于意识淡薄或措施不力, 最多也就是在课后辅导这一环节上, 通过“提优补差”来达到差异化教学之目的.这样虽能取得一定成效, 但事后的“亡羊补牢”不但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 能否构建合适的教学模式, 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探索出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分层·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与同行共同探讨.

1 “分层·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操作要领

“分层·互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态度、成绩的差异,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 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点, 以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为原则, 将班上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划分为几个层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在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中, 充分发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批评激励、帮助指导作用, 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该模式的操作要领如下:

1.1 分层要领

学生分层 以学生自愿为原则, 按学生的“能”、“绩”, 将学生由低到高分成A, B, C三个群体, 比例大致2∶5∶3左右;然后以相邻前后两桌4人为一组.这4人应“高、中、低”适当搭配, 这样更便于互动, 互学.学生在课前自觉“搬进”自己的学习小组 (半学期或一学期将作一次调整) .

目标分层 以“面向全体, 兼顾两头”为原则, 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内容分层 以B层学生为基准, 兼顾A, C两层, 层次落差不宜太大.确保听课时C层不等待, 并且得到充分的提升;A层不迷糊, 能获得及时辅导帮助, 即A层“吃得了”, B层“吃得好”, C层“吃得饱”.

方法分层 通常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教法:

(1) 分层整体教法, A, B, C三类学生同步进入各个教学环节, 但在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上是分层区别对待的, 尤其注重在课堂设问中下工夫, 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 分别让各类学生思考和回答, 再互动纠错;

(2) 分层复式教法, 对A, B层学生以启发引导谈话法, 讲授为主, 对C层学生, 重在点拨、释疑和提升.

1.2 互动要领

“互动”就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互动应以独立思考为先, 互动交流在后.

组内互动——组内各层同学互相帮助、纠错, 方法交流指导;

组际互动——各组之间相互讨论, 补偿深化, 拓展提高;

师生互动——完善整合, 反思归纳, 深化提升.

2 模式课例

《一元二次不等式》 (苏教版数学必修5)

2.1 课前预习

A层次学生:了解教材第69-71页内容;

B层次学生:理解教材第69-71页内容;

C层次学生:理解教材第69-71页内容, 并完成第71页练习.

(在不同的教学目标引领下, 课前预习分层要求也是实施分层互动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2.2 教学过程

2.2.1 复习引入

师:请同学们完成表1 (表中阴影部分和图像均为学生填充内容) .

2.2.2 方法探究

根据表1,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教师出示)

问题1 一元二次函数的零点与相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如何确定一元二次函数的零点?

问题2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关系?

问题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与相应一元二次函数图像上又有何关系?

(独立思考片刻)

生1 (A层) : 一元二次函数的零点就是相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可以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求相应一元二次函数的零点.

师:由此可见, 函数与相应方程是紧密相联的.对问题2有何见解?

生2 (A层)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相应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区间端点.

生3 (B层) :在一元二次方程有解的前提下.

师:很好! 由此同学们又能发现什么呢?

生4 (B层)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解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关联.

师:对问题3呢?

生5 (C层) :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在x轴上方部分所对应点的横坐标集合就是所对应一元二次不等式 (大于0) 的解集;同理, 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在x轴下方的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集合也就是所对应一元二次不等式 (小于0) 的解集.

师:由此, 请同学们思考: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除了用初中所学的利用实数的理论转化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外, 还可怎么求解?

生6 (A层) :可以画图!

师:很有见地!请各个小组讨论后表述得再具体些.

(片刻之后)

生7 (C层) :可借助一元二次函数图像, 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具体来说, 首先解一元二次方程;依据解的情形即相应一元二次函数零点的情形, 画出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再根据图像得不等式的解.

师:太棒了!同学们从一般情形总结出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具体过程:解方程、画草图、写解集.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数学思想?

生8 (B层) :数形结合的思想.

师:对, 更准确说, 是“以形助数”!这种方法的核心是——画图!为了绘制草图, 首先要解方程, 确定方程根的情形, 从而准确确定图像与x轴交点的位置, 由此方可借助草图, 得不等式的解集.

这种探究方式称为“演绎”法, 即先从一般角度得出方法、结论, 再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问题的设计和提问对象的分层, 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3.3 实战演练

问题 解不等式:x2-5x+6>0.

教者请生1和生6板演, 其中生1用初中所学方法, 求得解集;生6尝试着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 但书写格式不够规范.教者请同学们帮助纠正, 并请各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 思考用数形结合方法解题, 书写时应该注意哪些?

(生生互动, 相互纠错, 还课堂给学生)

生9:先解方程x2-5x+6=0, 得其解为x1=2, x2=3.由此即可绘制函数y=x2-5x+6

的草图 (如图1所示) .由图像可得不等式的解集为{x|x>3或x<2}.

师:非常好, 通过例题演练, 同学们清晰地体现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3个步骤:构造方程求根, 构造函数画图, 依照图像得解.同时注意, 借助“形”解题, 要注意“形”的桥梁作用, 通常按图2所示的流程图操作.

生1的解法已能获得解集, 那为何还要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呢?

生7:借助“形”的方法更直观、简捷, 也充分体现了数学所研究的两大问题“数”“形”的和谐统一.

师:说得太棒了!同学们能将此题作简单的变式吧?

(独立思考, 再组内交流.“互动”应在先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各小组出示各自的变式题:

x2-5x+6<0; -x2-5x+6≥0;

2x2-5x+6>0; 2x2-5x+6≤0.

同学们独立求解, 再组内互动, 互相批阅, 最后组际互动, 比较各组的正确率和方法的合理性.

师:根据这些题的求解过程, 同学们能体会这3个步骤中可能会有哪些“突发”情况吗?

生10 (B层) :解方程时, 方程可能无实根或两相等实根;画图时开口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

生11 (C层) :写解集时可能还要注意根的大小比较.

(这个过程, 有助于A层同学明白变式的目的和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注意点)

师:很好, 大家能构造体现上述“突发”情形的不等式吗? 看哪些小组构造的不等式更具思维含量.

(互动合作, 共同构建)

问题拓展1 解关于x的不等式:x2-5ax+6a2>0.

(同学们独立完成, 几分钟后, 在实物展示平台上展示)

生11 (A层) :方程x2-5ax+6a2=0可化为 (x-2a) (x-3a) =0, 由此可得x1=2a, x2=3a, 结合函数草图 (如图3所示) , 可见不等式的解为{x|x>3a或x<2a}.

生12 (B层) :不正确!由于2a和3a的大小不能确定, 所以需要讨论其大小才能绘制相应的草图.

(师做了一个暂停的姿势, 示意生12坐下, 并让同学们稍作思考)

生11:我知道了, 当a>0时, 如草图3所示, 可得解集为{x|x>3a或x<2a};当a<0时, 3a<2a, 其函数对应的草图如图4所示, 不等式的解集为{x|x>2a或x<3a}.

生13 (B层) :当a=0时, 3a=2a, 此时函数草图如图5所示, 不等式的解集为{x|x∈R, x≠0}.

师:非常完美!刚开始生11的“失误”在于没注意两根大小的讨论.可见当不等式中含有参数时, 可能需要对其进行讨论, 当然讨论时要做到“不重不漏”.但是不是见参即讨论呢?

(思考片刻)

生14 (C层) :也未必.只有当参数影响下一步结论时才需要讨论.

师:如何讨论呢?

生15 (C层) :根据需要吧, 怎么影响怎么讨论!

师:很精辟!同学们由上述解题过程可见, 即使有多种情形, 但在每一种情形下, 都是按3个程序进行:解方程—画草图—写解集, 其核心还是借助“图像”.

(在生生、师生互动中, 达成共识)

问题拓展2 解关于x的不等式:x2-5x+6a<0.

师:请同学们研究与原题的区别在哪里?

生17 (A层) :对方程x2-5x+6a=0, 其根的判别式Δ=25-24a正负不能确定, 故需分类讨论:

①当Δ<0即a>2524时, 方程无实根, 相应函数的草图如图6所示, 此时不等式无解;

②当Δ=0即a=2524时, 方程两相等实根x1=x2=52, 相应函数的草图如图7所示, 此时不等式无解;

③当Δ>0即a<2524时, 方程两实根分别为x1=5+25-24a2x2=5-25-24a2, 相应函数的草图如图8所示, 由此可得不等式的解集为{x|5-25-24a2<x<5+25-24a2}.

师:很流畅!在讨论层次上与原题有何区别?

生18 (B层) :该变题在第一步时就涉及到方程有无实根的问题——对根的判别式进行讨论.

师:同学们还发现生17在讨论顺序上与你的做法是否相同?孰优孰劣?

生19 (C层) :她先讨论了Δ<0和Δ=0两种情形, 最后讨论Δ>0的情形, 而我与这相反.她遵循了“先易后难”的原则, 比我的讨论顺序好.

师:我也这么认为, 可见每位同学都有自己优于其他同学的思维能力, 所以大家都有学好数学的潜力, 加油!

(教师不仅有知识方法上的准确指点, 还有对学生的适时鼓励, 更有利于共同提高)

师:我也给大家提供一个问题:

问题拓展3解关于x的不等式:ax2-5x+6<0.

请C层同学作为作业完成, 其余同学努力完成, 可以互相交流.

2.2.4 课堂小结

学生自我小结, 组内互动, 组际交流, 逐层要求 (略) .

2.2.5 课后作业

A层次学生:第73页感受·理解第1-3题.

B层次学生:第73页感受·理解第1-3题;思考·运用第5-6题.

C层次学生:第73页感受·理解第1-3题;思考·运用第5-6题;探究·拓展第8题.

通观本堂课, 基于“分层”的“互动”课堂, 从问题的探究, 知识的迁移, 方法的拓展, 数学思想的生成, 都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的基础上, 互动探究, 共同完成.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 知识方法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分层使互动效益更大化, 互动使分层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财政分权下一篇:IFN-γm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