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开放平台

2024-07-15

资源开放平台(精选十篇)

资源开放平台 篇1

一、开放大学资源开放平台建设背景

开放大学的前身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是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面向社会成员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教育部直属新型高等学校。考虑到这一定位,开放大学的资源建设应切实扭转过去资源建设工作中“重建轻用”的做法,在大力整合各类资源、充实学习资源库的基础上,应用有效手段吸引各类用户,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争取在短时间内扩大开放大学的社会影响力,树立开放大学的品牌,并以其完善的统计和挖掘功能,为学校的资源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二、开放大学资源开放平台建设原则

建设开放大学资源开放平台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运行平台和强大的功能,更需要现代化的理念和周到的适应性服务。

1. 标准化与规范化原则。系统应遵循国际上成熟的、通用的标准、规范、协议,以及国家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进行统一样式管理,并且栏目内容灵活、可配。其设计方案符合国家在信息编码、信息分类与管理、数据格式、数据访问与存储、数据交换、软件质量、业务流程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行业管理条例、标准规范的要求。

2. 开放性和扩展性原则。系统遵循业界标准,基于开放管理平台进行设计和实现,并提供开放、灵活的信息交互及管理接口,且平台面对用户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面向各类使用对象,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访客; 支持多种登录方式;统一身份认证、学习平台账号、QQ号、新浪微博用户等。同时,系统提供应用和数据接口,方便扩展业务管理功能,并支持第三方厂商的应用集成,从而形成开放的应用环境。

3. 易用性和实用性原则。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都是围绕开放大学的定位和特点进行的,在为用户提供简便易行的操作、优质的体验的同时,配备合理的数据架构,使资源分类合理,数据查询响应高效; 提供CDN视频播放节点,视频播放流畅;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包括自主智能的空间、资源推送体系、资源浏览记录查看及收藏分享功能;提供等级与学分积累记录和兑换体系,保持用户黏度,有效吸引用户。系统还提供稳定强大的后台管理功能,方便管理人员进行直观的操作和管理,保证系统的强可用性和易用性[2][3]。

4. 系统稳定和完善性原则

平台体系架构具有系统性,具备完善的资源库底层架构,可以对接现有学习环境,实现有机融合,提供C2C功能架构,允许用户上传资源,实现学习资源库的快速扩充。建立系统的标签体系,有效整合学校内部及用户上传视频,为学校的现有学历学习平台和非学历学习平台提供更好的资源支持。功能模块划分清晰,系统需求、设计、编码等各种文档及代码结构清晰,便于今后系统的升级和维护。系统所有功能和任务能够可靠运行,能够随时进行监控。

5. 高性能和安全性原则。提供服务系统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包括设备、软件和数据等方面整体安全,比如: 合理的服务器部署、存储安全、关键数据备份; 平台的开发在响应时间、处理速度、并发性等方面能够满足业务平稳运行; 应用平台防病毒防木马,网页防篡改,防常见Web攻击,防止数据库注入漏洞、上传漏洞,保证源代码安全; 能确保各种设备运行稳定和容错。使用稳定的技术架构和安全保障体系,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少的人员投入就可以维持系统运行,保证系统以较高的性能价格比进行运营,提供高效能和高效益。

三、构建开放大学资源开放平台的路径

从开放大学资源建设需求的角度出发,对资源开放平台的内容范畴和系统框架进行构思与设计,形成开放大学资源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以指导后续技术方案设计。资源开放平台总体建设包括资料库平台的设计、资料库资源的建设和系统管理等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共同促成开放大学优质教学资源与成果的扩大。系统后台还提供对平台、资源、用户、功能模块等的管理支持[4]。

1. 开放大学资源开放平台的理念。开放大学资源开放平台的建设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不同理念指导下的数字化资源平台会有不同的内容结构,也会带来不同的现实效果。笔者认为,开放大学化资源开放平台应该包括如下一些理念: 第一,充分的开放性,面向各种对象。系统底层架构具备充分的开放性,提供方便的接口,支持多种用户登录,包括开放大学身份认证用户、开放大学学习平台用户、系统注册用户及第三方用户( 腾讯QQ、新浪微博账号、优酷账号、人人网账号、开心网账号等) 以及游客。第二,资源内容针对性强,切合用户需求。整个平台是围绕资源展开的。资源栏目以中图法分类为基础分类,在基础分类下还提供热门标签对资源进行索引,当用户选中标签之后,会出现相关标签,引导用户继续下一步操作。第三,具备优质的用户体验。对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给每一个用户营造了一个温馨的主页,所有与用户相关的动态,包括其好友的动态、评论、心情等都会显示在个人空间内,方便了用户交流互动,拓展了用户获得知识的途径。第四,资源分类合理,便于检索。包含对同系列资源的封装,达到对于一门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目标。系统按照开放大学、人群、知识体系、学科和类型等五个维度对课程进行分类。第五,全面的统计、分析和挖掘功能,提供资源建设的决策支持。系统后台为管理员提供统计报表分析服务,主要包括对系统内资源的统计、网站流量数据统计、用户统计、分类及标签统计。后台支持各类统计的报表导出功能。

2. 构建开放大学资源开放平台的资源内容结构。通过对多种媒体资源的切分、标注,形成独立的“元知识”、“基本知识单元”和“基本课件”,通过知识粒度的结构化标注,使内容找得着、切得开、读得懂,实现与不同媒体资源的重组,并以知识体系架构为纲,对内容进行深度拓展,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为目的,以个性化阅读适配为基础,满足学习者的差异化认知需求,实现跨媒体和跨终端。以国家开放大学医学院郭晓霞老师“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流派”课程为实例,这一课程按知识点的碎片化录制,共有七个部分36 个模块。“经典精神分析”部分的“意识结构与人格结构模块”的内容包括意识结构、人格结构、意识结构和人格结构的关系、问题提问和练习、推荐阅读书目以及参考书目。本部分内容既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微课程,也可以与其他模块一同构成一个整体课程。

3. 开放大学资源开放平台管理功能。第一,资源开放平台资源管理功能,包括资源的索引编制、发布、修订、删除、传输、审核和检索等,资源按照学科组织建设与使用,按照物理属性分类存储与管理。第二,资源开放平台系统管理功能,包括用户管理、网络故障管理、网络配置管理、网络性能管理、网络计费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统计与分析、分布式复制代理。第三,开放大学资源开放平台共享机制的研究。积极推进优质资源的共享是开放大学资源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开放大学资源共享既包括开放大学系统内的资源共享,也包括开放大学与开放大学之间的资源共享,即实现开放大学资源开放平台之间数据互换,达到教育资源大范围内的共享。为此,应定义操作互换文件格式的方法,形成互换数据的接口标准,在进行异地数据互换时,将数据库中的信息以通用文档格式输出,对其中的节点( 元素) 进行梳理,每个节点的文本属性值作为资源数据信息导入其他符合此标准的数据库中,以实现不同资源库中数据的互换、流通[5]。

摘要:办好开放大学,资源建设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资源建设需要资源开放平台做保障,文章以开放大学资源开放平台的背景为基础,提出了构建开放大学资源开放平台的建设原则,探讨构建开放大学资源开放平台的路径与方法,满足开放大学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资源开放平台 篇2

开放平台

2011-7-29 17:29:00 DoNews

阅读 12

腾讯宣布针对电子商务将先期投入价值5亿元的营销资源,全力扶持优质商家,助力平台快速发展。

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吴宵光表示,这些投入将主要用于腾讯电商业务平台的深入发展,以进一步提升平台的营销效率。同时,腾讯电商还将进一步加大力营销资源的投入,大力推进开放平台战略,引入更多的合作伙伴打造完整的电商产业链,为商家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服务。

吴宵光表示,电子商务是腾讯未来增长的重要战略布局。为此,针对互联网的SNS、微博等应用正逐渐成为用户的互联网主要入口和潜在营销阵地的趋势,腾讯电子商务平台也将逐步配合整个腾讯的平台开放战略,整合QQ、QQ邮箱、QQ空间、腾讯微博、腾讯朋友等流量巨大的产品和社区平台,为合作商家提供品牌展示、购物分享、闭环交易、SNS店铺、微博店铺等全新模式的电商服务,为商家构建互联网全渠道和多场景的营销环境。同时,还将引入业内优秀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在网店管理、日常运营与客服、营销推广、咨询、数据分析、物流仓储、外店等环节给予商家全流程的支持。他期望通过开放平台的逐步推进加强资源整合并提升效率、加大对商家的扶持和帮助,最终提升平台服务质量和平台交易量。

据透露,到今年年底,腾讯电商平台上的品牌大商户店铺数量将增加到150家以上,他们将全部获得腾讯开放平台的资源倾斜。与此同时,腾讯电商平台还将进一步开放优势的营销资源,计划借助“直通车”、“卖场快车”、“点石成金”等营销工具,将拍拍首页、频道页、卖场、主题促销卖场等页面流量巨大的推荐资源面向全体商家开放,让卖家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去获取合适的资源,同时也鼓励卖家自主推广自己设计的活动。

资源开放平台 篇3

摘 要:印度国立开放大学建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应对国内高等教育机会的不足。经过30年的发展,她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较大的大学,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印度国立开放大学主动实施开放教育资源政策,打造现代化开放教育资源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共同开发,在亟待提高的印度高等教育质量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印度;国立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开放教育资源平台

建立于1985年的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Indira Gandhi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IGNOU)是印度唯一的国立开放大学,她以曾任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的名字命名,由印度现任总统担任视察员(Visitor),并以“人民的大学”(The Peoples University)为校训。从筹建、建成到改革、发展,印度国立开放大学始终坚持向更多的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机会和资源,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教育资源的存储、传递、应用和重新开发过程。作为印度远程教育的引领者,印度国立开放大学希望将自身建设成为全印度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标志性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并紧跟国家远程教育发展新趋势,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推动远程教育资源平台的开放化、国际化发展。

一、建校背景和发展愿景

(一)创建背景

印度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始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独立之时已经建立了19所大学和695所学院[1]。虽然这些高校的建立为印度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独立之初,印度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尚不足1%。而且,印度函授教育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此,印度政府委托由时任尼赫鲁大学(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副校长的帕塔沙拉泰(G. Parthasarathi)担任主席的八人委员会研究建立国立开放大学事宜,该工作小组建议政府尽早通过议会立法的形式建立国立开放大学。1985年,由印度议会立法成立了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2]

(二)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

印度国立开放大学的办学宗旨集中体现于其校训,即“人民的大学”。作为印度国立开放大学建立的法律依据,1985年颁布的《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法》(以下简称《大学法》)对该校的办学目标进行了进一步诠释。《大学法》阐明了印度国立开放大学的宏观目标:通过教育、研究和培训,积极促进国家的建设,利用印度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推进印度文化和人力资源的发展。为实现这一宏观目标,《大学法》进一步规定了10项具体的发展目标:一是修订满足就业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学位、证书和文凭课程,并使之多样化;二是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偏远和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中希望通过学习提高知识储备或获得知识的人们;三是在快速发展和变革的社会中改进知识的获取途径,持续为知识更新、创新环境下的技能培训、各知识领域的探索提供机会;四是提供一套大学教育的创新体系,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课程组合、入学资格、入学年龄、考试方式、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五是通过非正规的渠道为正规教育系统提供补充,广泛运用文本和其他软件促进学分转换和教师交流,进而促进教育系统的完善;六是提供涵盖多种艺术、工艺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并不断提升教育与培训的质量;七是为这些教育与培训活动或相关机构所需要的教师培训提供支持;八是提供合适的研究生学习课程,促进科学研究;九是为学生提供辅导和建议;十是通过相关政策和课程促进民族融合以及学习者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的现状

基于上述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印度国立开放大学经过30年的办学实践,已经成为印度远程高等教育的典范,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1987年,该校只能提供两种文凭,招生规模也仅有4528人;而今,她已经能通过包括21个学院、67个地区中心、2667个学习支持中心和29个海外合作机构在内的庞大的教育系统为超过300万名的印度和国外学习者提供228种可以授予证书、文凭和学位的课程,其教职员工数量已超过1000人,来自传统高校、专业组织、行业协会的学术顾问多达3.3万人。印度国立开放大学以远程教育为办学重点,综合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成果,依靠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和学习管理平台,极大推动了印度远程高等教育实现独立迅猛发展。

(一)数字资源库——eGyanKoush

2005年,印度国立开放大学启动了eGyanKoush资源库建设,这一资源库主要用于将全国远程教育机构开发的数字学习资源进行存储、检索、分类和共享。最初,eGyanKoush仅限开放大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使用。2008年6月,eGyanKoush开通了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权限,全世界的用户都可以免费注册和获取该资源库的文字和音频、视频格式的学习资料。经过近10年的发展,eGyanKoush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资源库之一,包含2200多门课程和2000多个视频讲座。据统计,该资源库拥有12.5万名活跃的注册用户,每天都有4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该资源库累计点击次数已达200万次。

(二)学习管理平台——FlexiLearn

作为eGyanKoush的拓展平台,印度国立开放大学在2009年启动了FlexiLearn平台。该平台是一个开放课程门户网站,学习者可以免费注册,并自主学习多达800门开放课程。相较于eGyanKoush主要用于存储教育资源,FlexiLearn平台则更注重学习者有效学习过程的管理。该平台的前台是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后台是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和电子公文包系统(E-portfolio System)。通过前后台的配合,学习者可以实现免费的自定步调学习。但如果学习者想要获得某种形式的证书、文凭或学位,就必须按规定支付一定费用,并达到印度国立大学的相应学术要求。

(三)远程教育资源平台与国家ICT资源的整合

为了综合利用其他教学资源,eGyanKoush和FlexiLearn通过网络广播设备将印度国立开放大学和国家的广播、电视相连接,如Gyan Darshan电视频道和Gyan Vani调频广播。此外,印度国立开放大学积极参与开发和利用国家网络教育平台,如Sakshat门户网站。

1.Gyan Darshan电视频道

Gyan Darshan是由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MHRD)和印度广播公司共同开发的,由印度国立开放大学作为节点代理机构的一系列星载的(satellite-based)主要服务于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电视频道,包括GD-1、GD-2、GD-3和GD-4四个频道。其中,GD-1 每天24小时播放国立开放大学开发的以及Gyan Darshan下属其他电视台制作的视频课程;GD-2致力于交互式远程教育;GD-3主要为工程类课程学习者提供视频课程;GD-4全天为全国大学生提供视频课程。

2.Gyan Vani调频广播

Gyan Vani是一个教育类调频广播,主要提供各级各类的教育课程,涵盖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印度国立开放大学已经利用Gyan Vani建立了26个侧重不同教育领域课程的调频广播,另有11个调频广播正在建设中。

3.Sakshat门户网站

Sakshat是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开发的旨在满足学生、教师和终身学习者多种教育与学习需求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站式教育门户网站。在印度,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具有很大的差距,该门户网站旨在为全国不同社会、经济和教育背景的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Sakshat网站的开发综合了大学拨款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ssion, UGC)、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All India Council for Technical Education,AICTE)、印度国立开放大学、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NCERT)等多家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秀教师共同参与Sakshat平台的资源开发和教学活动。

三、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

为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在近70年的独立发展过程中,印度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无论是高校数量还是学生入学人数都获得了大幅的增长。截至2013年末,印度大学数量已经超过600所,学院的数量超过3万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多达2.86亿人。[3]

但是,印度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从最新公布的三大世界大学排名(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THE世界大学排名)来看,没有一所印度大学在世界前200名之列。可见,印度高等教育的水平在国际比较中仍处于不利地位。根据大学拨款委员会的预测,若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足,在2015年末之前,印度仍需要建设超过1500所具备充足教学资源的大学[4]。但现实情况是,印度高校师资匮乏,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扩张对优质高校教师的需求。此外,仍有许多印度大学开设的课程缺乏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批准,大学拨款委员会和其他管理部门一直努力试图取缔这些私立高校,但至今尚未取得理想效果。[5]

印度的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使得如何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印度,超过20%的大学生需通过远程教育接受高等教育。作为印度远程教育的领头羊和世界范围内在校生人数较多的大学,印度国立开放大学应该有所作为,其教育资源平台为印度国立开放大学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远程教育资源平台的发展走向:

开放教育资源平台

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满足国民对于优质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印度国立开放大学在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高等教育发展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作为“人民的大学”,印度国立开放大学应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进一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更多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在这一问题上,印度国家知识委员会(National Knowledge Commission,NKC)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即将全球的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和开放获取的研究杂志作为高质量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印度在推动资源开放获取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如不断增加的开放获取的电子期刊和资源库等。但是,在高等教育开放教育资源开发方面,印度全国范围内仅有几个项目致力于开放教育工具和资源开发。[6]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涵及其特点

开放教育资源是指可用于教育、学习和科研的低成本或无成本使用的任何资源(包括课程大纲、课程资料、教科书、流媒体、多媒体应用、播客等),这种教育资源通常由大学和学院、图书馆、政府机关、商业机构等组织或由教师等个人进行开发。

1.开放教育资源强调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

可获得性(availability)是开放教育资源和开放获取资源的共同特征,开放教育资源的相对优势在于免除了复制资源的限制和资源使用的费用,以及免于审核。在开放教育资源平台,学习者不仅能够获得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而且可以节省资源使用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2.开放教育资源注重资源的整合和完善

根据开放许可,开放教育资源一般允许资源的获取者对资源进行加工、重组,并将加工后的资源进行发布。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广泛搜集开放教育资源并综合多种资源的长处,进而开发最优化的教学资源。

3.开放教育资源并非完全开放的资源

许多人认为这种开放教育资源意味着一种完全的开放,即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放弃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一切权利,这是对开放教育资源认识的误区。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分享一般基于某种开放许可(open license),而开放许可制度的出现正是为了在充分保护资源开发者权利的前提下提高教育资源的流通性,这也是开放教育资源与一般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主要区别。目前,最广泛使用的开放许可制度是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CC)许可,这种许可制度能够有效保障资源开发者的工作得到使用者的承认,同时保障开发者对资源的商业应用、修改编辑等进行规定的权利。

(二)印度政府的政策导向

印度政府早在2007年就意识到开放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国家知识委员会在当年发起了一项“国家电子资源与课程”计划(National E-content and Curriculum Initiative),旨在推动印度相关机构开发、利用和完善开放教育资源。该计划可被视为印度政府提出开放教育资源政策的开端。此后,大学拨款委员会、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等部门和组织提出了许多相关政策与指导意见。尼赫鲁大学的开放科学(Open Science)和数字化学习专家阿努普·库马尔·达斯(Anup Kumar Das)博士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印度已经建成的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包括由马德拉斯理工学院负责的国家技术强化学习项目(National Programme o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NPTEL)、孟买理工学院负责的“奥斯卡”计划(Open Source Courseware Animations Repository,OSCAR)、海德拉巴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负责的半干旱热带地区虚拟学院(Virtual Academy for the Semi-Arid Tropics,VASAT)、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负责的电子教科书项目(e-Textbooks)、国立开放大学负责的e-Gyankosh资源库。[7]

(三)印度国立开放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展望

印度国立开放大学的董事会已经决定对e-Gyankosh资源库和FlexiLearn平台的全部资源实施开放许可制度,将其打造成为开放教育资源平台,促进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1.实施开放教育资源政策

印度国立开放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的长远目标是将学校建设成为全国开放教育资源开发的领袖,将开放教育资源平台打造成为可供全世界教育者和学习者共享的教育资源平台。为此,印度国立开放大学计划实施开放教育资源政策。该政策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全部教育资源的分享和获取将依据知识共享许可的相关规定,这也标志着教育资源可以被重复使用、修改和发行;二是支持教师和其他人员自愿参与开发开放教育资源;三是向教师和其他资源开发参与者提供有关出版权利和许可的相关建议;四是提供关于开放教育资源开发和审核的指导意见。[8]

2.建立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机制

根据印度国立开放大学的计划,新建的开放教育资源平台不仅包含e-Gyankosh资源库、FlexiLearn平台等原有的全部教育资源,而且允许教师和其他人员上传自主设计和开发的教育资源。这就意味着新平台的资源将可能出现大幅的增长,质量保障将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国立开放大学将对除该校课程资源以外的教育资源质量进行同行评议。因为国立开放大学的课程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已经通过了严格的同行评议和质量评价,所以其无需再次进行质量检查。对于成功上传至平台的资源,学习者的评论和评分将成为教育资源质量的直接体现。此外,印度国立开放大学的教育资源管理部门将对教育资源的质量进行检查和管理。

参考文献:

[1]Philip G. Altbach. Tradition and Transition: The International Imperative in Higher Education [M]. Rotterdam: Sense Publishers,2008: 504.

[2]安双宏.印度高等教育:问题与动态[M].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194.

[3][4][5]Naveen Chahal, Hafizullah Dar.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in India: Challenges of Sustainabili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 & Review, 2015, 5(3):160.

[6][8]Uma Kanjilal. Digital Repository to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 Repository: IGNOUs eGyanKosh[A].Gajaraj Dhanarajan, David Porter (ed). Perspectives o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 Asian Perspective [C]. Vancouver: Commonwealth of Learning, 2013: 226,227.

[7]Das, Anup Kumar.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ER): Policy Perspectives and National Initiatives[A]. India-Science and Technology[C]. Del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ndia, 2014(3):16-21.

资源开放平台 篇4

继去年8月3 0日, 中国电信在“2011移动互联网创新大赛启动仪式”上宣布能力开放战略后, 日前中国电信再次宣布其“天翼开放平台”正式上线。中国电信创新业务事业部总经理肖金学在发布会上表示, 天翼开放平台是中国电信为广大互联网开发者提供的全新开放合作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中国电信自主研发, 全部网络资源、存储资源和计算能力均由“翼云”云计算平台提供, 是中国电信首个使用云计算技术构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

能力开放置换外部资源

据了解, 目前天翼开放平台形成了以天翼帐号、电信能力、数字内容以及综合信息为主体的四大类开放能力。其中, 天翼账号能力包括天翼账号认证授权、用户属性信息等具体能力;电信特色能力包括协同通信、翼支付、物联网、在线通讯簿、邮箱等具体能力;数字内容能力包括音乐、视讯、阅读、游戏和应用等具体能力;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主要包括POI (Point of Interest位置信息、商户信息等各类综合信息服务能力。

“天翼开放平台‘开放’的是中国电信的通信业务能力, 与移动互联网企业进行资源置换, 可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 并培育用户的移动互联网使用习惯。”有分析师表示。

据了解, 天翼开放平台采用两层架构, 分别服务于开发者和能力提供方。具体为:上层服务于开发者, 实现对AP的封装发布和统计调用分析, 帮助开发者了解能力接口, 获取应用运营所需要的各项数据;下层平台服务于能力提供方, 采用分布式设置, 一方面汇聚中国电信内部资源, 另一方面方便互联网能力加载至天翼开放平台。

目前, 中国电信已与腾讯、百度、搜狐、新浪、人人网、UC优势、开心网和大众点评这八家国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这八家公司将在未来几个月内陆续在各自产品中嵌入天翼开放平台提供的各项能力。

肖金学表示:“平台未来还将向第三方开放, 允许第三方合作伙伴通过将能力部署到天翼开放平台上, 实现与中国电信共享平台服务体系。”

关键点不在技术而在商业模式

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 运营商很难自己独立做成功移动互联网业务, 这已经是被近年来国内运营商验证过的事实。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市场经营部葛长伟曾表示, “3G时代, 是移动通信跟各行各业开始融合的时代, 最显著特征就是基于移动通信的信息应用越来越多。未来的移动应用, 就像如今的家用电器, 最终都会脱离运营商的环抱, 而运营商会回归到基础能力提供者的角色, 这种潮流不可阻挡”。

中国电信副总经理杨小伟也在当天的签约仪式上宣布, 中国电信的移动用户数截至2012年2月已经超过1.32亿, 3G用户达到4115万, 预计到2012年底中国电信3G用户将超过2G用户数。

因此, 面对3G用户数的迅速发展, 仅仅依靠运营商, 是远远无法为用户提供相应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通过天翼开放平台, 中国电信将过去仅用于内部服务的优质资源以能力开放的形式提供给合作伙伴, 协助大家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提升用户体验, 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杨小伟表示。

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沈璞也认为:“开放平台在技术上没有难题, 目前仍是借鉴CP、SP的管理方式, 未来会更偏向于向个人、中小企业提供机会, 就像苹果App Store一样。”

自主平台成为能力开放主渠道

诚然, 也不是所有分析人士都对开放平台持乐观态度, 业内人士陈志刚就认为, “运营商平台开放必然失败”, 并列举了五大理由:一、无法对外与开发者共享用户;二、无法与股东共享开发者成长收益;三、无法与员工共享成功利润;四、无法与用户共享隐私数据;五、无法对内与领导共享机遇。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电信分析师曾韬则对此事表示了期许:“只有内心自信强大, 才能外在开放包容。”他表示, 中国电信发布开放平台既顺应了历史潮流, 同时也可以提高运营商的基础设施和能力的利用率, 对己对合作伙伴都有利。

还有业界分析师表示:“与其被动挨打, 不如合作共赢。”通过合作, 一方面可互利互惠, 共同做大移动互联网这块“蛋糕”, 另一方面也可借机向移动互联网企业学习, 可将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内容和应用集成为运营商自己的内容和应用。比如, 广东联通此前就和新浪微博合作, 将新浪微博变成联通自己的定制化“红微博”。

那么, 运营商如何才能在开放合作中避免被合作伙伴超越淘汰呢?

曾韬表示:“运营商必须学得比对手更快, 必须把握自己的核心资源, 并努力提升学习能力。”开放平台的基础是开放者拥有强大的可开放的能力及庞大的用户资源, 而电信运营商掌握着五大类的能力和资源:第一是基础网络与设施, 包括带宽连接、IP连接、内容存储等;第二是网络通信能力, 包括固网、2G和3G等;第三是业务应用能力, 包括认证、支付、定位、邮箱等;第四是销售与服务能力;第五是数亿固话、移动和宽带用户资源。

目前, 运营商可采用以下三种模式来开放能力和资源:一是将能力直接提供给第三方;二是将能力融入至第三方开放平台;三是在运营商自身的开放平台中提供能力, 这种方式将逐渐成为运营商能力开放的主要模式。

开心网还是开放平台了 篇5

这个2010年还曾身处镁光灯下的他,如今已沉寂半年之久。“微博控们”似乎遗忘了这个数字英雄。

他判断,2011年算是互联网发展的转折年。如果说2001到2010年算是娱乐化的10年,今年开始则是一个分水岭,未来10年是“实用化”的10年。而开心网正从娱乐化向实用化转型。

但是,对于开心网来说,想要登临中国SNS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能已不像3年前那么容易了。

成长的烦恼

事实上,成立三年的开心网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

2008年,凭借病毒式传播营销和“好友买卖”、“偷菜”等几款简单却能吸引白领的小游戏,开心网几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蹿红中国互联网,很快成了中国社交网的主流网站。

然而再想找到一款媲美“偷菜”的游戏几乎很难了。随着游戏热度消退,人们对于开心网渐失兴趣,一些人的注意力转移到浏览转帖,还有一部分人直接注销了账号。

“开心网就像‘昙花一现’,现在已经几乎有大半年都不上开心网了,大家都泡在微博上。”北京白领Ace对本报记者说。

这样的情形并非个案。Alexa数据显示,从2010年年初的近1.2到现在的0.42,每日用户量跌去约65%。曾经的SNS黑马风光不再。

Alexa采用完全不可控的抽样方式获取网站用户的访问数据,或许略显片面。不过在这大半年间,国内的SNS市场已经发生急速的变化:竞争对手人人网打着中国版Facbook的旗号抢先登陆纽交所,腾讯朋友推出开放平台吸引一大批第三方开发者的加入,加上微博平台的强势夹击,吸引了一大批此前黏在开心网的白领用户。

“用户在此平台维系和扩展社交网络,这是一个由外及内的过程。开心网通过游戏得到很大的增长量,但是在吸引用户之后如何去激发用户的社交行为,维系和扩展用户的网上社交,开心网做得不够好。”易观国际分析师董旭如是评价。

接踵而至的还有品牌商对于广告投放的犹疑。国内某快消品牌(中粮-金帝-蓝标代理营销)广告代理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广告客户在开心网的撤单很厉害,基本都只是做日常维护。”据悉,该公司最高峰时的去年下半年曾在开心网投入100万~200万,但现在一分钱都不投了。

“本来客户对社交媒体就没有太多经验,比较犹豫,加上网站流量减少,兴趣就更淡了,现在我们主要向客户推微博和人人网。”上述人士称。

开放平台不怕慢半拍

对于业界流传的开心网用户数量锐减的传言,程炳皓有着自己的解释:2010年第四季度确实有增长放缓的迹象,主要原因一是加大力度限制马甲号,二是因为中国网民的增长在放缓,增长爆发期已过,

这种说法只反映了问题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或许是因企业战略响应过慢而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所带来的用户流失问题。

“和大公司相比,小团队能够制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对于产业变化的敏感度和快速反应能力,不过这似乎是开心网一直所缺少的优势。” IT评论人士洪波说。

在开放平台方面,谨慎的开心网一直比竞争对手慢半拍。直到2010年5月,开心网首次引入了第三方开发的组件,到今年1月才完全开放接入;而人人网宣布推出开放平台却是在2008年,各种第三方应用已经遍地开花;后来居上的腾讯开放平台也已达到近8万名开放者、超过4万款产品。

程炳皓坦承,早期开心网的开放平台确实比较慢,因为当时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产品做好,控制好平台应用的用户体验,不过最近这一速度在极大的加快,“两个月以前,我们开放平台上应用是120个,现在上个星期我们开放平台上的应用是300多个。”

不过,已经有些落在后面的开心网如何应对实力对手的强劲竞争?是否会通过上市增强实力?

程炳皓没有正面回答。他颇为感性地对记者说:“我挺喜欢看一个电影叫《头文字D》,结尾主人公赛车的时候,他父亲跟他讲,你赛车的时候不用管你的对手,因为你是跟你自己跑。开心网一直是这样,我们比较关注我们自己做的产品是不是能让用户更有兴趣。 ”

对于上市,开心网副总裁郭巍称,资本方面的考虑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公司的估值,和我们对现有行业的判断。不过鉴于整体低迷的美股情况,他的话或许意味着开心网上市还要再等些时日。

从娱乐到实用

“开心网开始做的时候,在2008、2009年确实做出来很多让用户眼前一亮的东西,2009年之后变少了,这个是我们要去努力的东西。”程炳皓说,整个团队在开心网上线前做了很多准备,2008年的上线相当于说积蓄半天力量打了一拳。

而现在,这一拳打出去得需要收回来。“你们得允许我有收回的过程,从2010年起给我一两年时间,允许我把拳头收回来再出一些东西。”他说。

这一次,开心网的出击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化的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和开放平台。

实现SNS实用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化电商,“不是指团购,现在的团购只是低价促销,并没有社交属性。”程炳皓认为,目前电商社区都是卖家社区,买家之间少有交流互动,认知度和可信度低。他希望能够通过开心网真实的用户关系,搭建一个基于朋友关系的买家为主的社区。

这一产品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推出,程炳皓称,初期不会考虑盈利问题。

手机战略是开心网转型的另一大举措。程炳皓透露,未来公司不是做一个开心网的手机版,而是立足于手机,重新规划社交网站的功能,手机开心网上的LBS的产品也将在9月份发布。

在开放平台方面,程炳皓称在应用开放的同时,网站开放、数据开放年内将有大动作。

不过,实用化转型能否给开心网带来转机?

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开放,几乎是所有互联网厂商在未来的布局都逃不开这三个方向。对于开心网而言,关键更在于能否把产品做好,得到用户的认可。或许到年底,答案会渐渐清晰,不过在急速前行的互联网中,留给开心网的时间已经不多。

★ 他开心了作文500字

★ 他开心了500字作文

★ 我开心300字作文

★ 我开心,因为我努力

★ 那一次我真开心作文

★ 我很开心小学作文

★ 开心的我作文100字

★ 开心作文

★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大灰狼开心了》

资源开放平台 篇6

为了改变中国古代文学史数字化资源零散无序的状况,使广大师生能够在教学进程中便捷地共享国内外丰富的学术资源,有效地整合高校内外更多的教研力量与学术资源参与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从2004年底,开始提出实施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的设想,力图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进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育、教学及传播工作,建立一个融合国内外各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资源的开放的、立体的、共享的平台,尝试一种进行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有效方法,并探索与实践其作为进行互动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模式的实际效果。基于上述理念,由古代文学研究所郭英德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实验平台——“中国古代文学苑”开始建设,并被列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承担的教育部“211工程”项目和北京市教改项目。

在实施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中,开发小组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科发展和教学需求的前提下,根据现阶段财力、物力、人力,确定数字化的资源范围,精心设计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主页面的板块,尝试文学史的立体呈现。首先,从文学构成方面进行多角度叙述,包括“大文学史视野”、“断代文学史”、“分体文学史”、“主题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文学流派”、“文人群体”、“文苑传”、“艺文志”、“文学典故”、“名作欣赏”等板块。其次,以此基础上扩展多文学形式,包括“音画经典”、“影视剧”等板块。第三,充分展示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信息,包括“学术动态”、“学会综览”、“学术杂志”、“学术讲座”、“名师风采”等板块;第四,积极推动古代文学教育的普及,包括“教育机构”、“精品课程”、“中小学课程”、“BBS”等板块。最后,特别关注国外汉学教学研究的动态,设立“域外汉学”板块。开发小组组织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对几套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进行系统的、细致的信息标引工作,对与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相关的各类信息与资源进行归纳整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文本数据库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最终将建成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的软、硬件环境,借此建设内容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信息库,包括电子文本数据库、图像资料数据库、音频视频资源库、教研动态信息库、教学软件资源库等。同时,为了实现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网站的开放性、立体化、互动性的全新教学模式,开发小组在建设“中国古代文学苑”数字网站时,率先采用了当今先进的支持多人协作写作的Wild超文本系统。Wild是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网站内任何Wild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Wild文体的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利用Wild系统支持面向古代文学学术群体的协作式写作,从而自然构成一个中国古代文学理性化的社群,便于人们共享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内的知识。另外,利用Wild技术,可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都可维护网站。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探讨,更具开放性共享空间,从而使人们很方便地分享新理念、贡献新知识。

Wild技术的利用使“中国古代文学苑”数字网站逐渐达到如下特点:第一,使用方便。Wild网维护快捷,可以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可以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HTML的复杂格式标记;可以通过简单标记,直接以关键字来建立链接(页面、外部连接、图像等),采取标签化管理,关联有关学术的研究;而且命名平易,关键字名就是页面名称,并且被置于一个单层、平直的空间中。第二,组织性强。同页面的内容一样,整个超文本的组织结构也是可以修改、演化的;而且,系统内多个内容重复的页面也可以被汇聚于其中的某个页面,相应的链接结构也随之改变。第三,具有可增长性。通过点击链接,我们可以创建这些页面,从而使系统得到增长;同时,系统记录页面的修订历史,页面的各个版本都可以随时被获取。第四,具有开放性。注册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此外,开发团队、面向不同应用新技术,并可为将来创建投稿杂志做准备;同时,系统内页面的变动可以被访问者观察到。如:热点,动态图片新闻可以被访问者观察到,具有很强的滚动功能。

开发小组之所以利用wiki技术来建设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站,是因为我们不仅要建立完整的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数据库,而且也要利用Wiki技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任何用户都可以参与讨论、编辑。为了维护网站的正确性,本工程利用了wiki技术的运行规则,做到既坚持面向大众公开参与的原则,又尽量降低众多参与者带来的风险。目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站已达到了诸多辅助教学的效果。这包括:传播媒介的双向构成、多向交流;传递系统的多媒体化;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和相关网站的信息资源的永远开放性;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信息跨越时空限制的获取。该网站的建成,将促进学生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和全球化,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从而充分满足学生的人本主义和学习个性化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要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传统教学是单一的书本形式,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通过教材分析进行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结构基本上是在围绕目标和知识内容的传授顺序而进行。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站的建立,则力图打破这一传统模式,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学生不仅可以在网上进行电子阅读,而且,还可参与网络信息库的添加、修改等建设管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网站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更有利的学习舞台。所以,该网站的建成将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形态由被动型向投入型转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具有极大的意义。

再进一步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站的建成,也使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者。在网站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对于学习内容的辅助资料和问题的分析“答案”不再被教师个人占有。而教师的角色变为教学信息资源的引导者、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表现从前台走到了后台。同时,网络课堂教学也使教师自身走向现代化。当然,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整合作用外,还要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督促、观察学生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中国古代文学苑”预期要达到的效果是:第一,促进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程度,探索一种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先进技术传播、传承的成功方式;第二,建设虚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活动平台,探索一条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开放地、互动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便捷途径;第三,促进优质教学资源为全社会所共享,并通过与社会互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一个可供完成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及进行信息化教学实践的软、硬件环境,一个提供丰富的、立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与社会互动的网站。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立体文学史的信息分类与主题提取,力争做到科学、准确;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提高资料编辑与上载的效率;加强网站安全防护措施;听取有关专家和用户意见,完善细节,力创精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网站的建成,将不仅成为高校中文学科的共享课程资源,成为网络时代“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建设理念的全新代表,成为高校文学史教学实践的全新模式,成为文学史在新世纪的最先进的表达方式与叙述方式,而且成为高校专业课教学及其知识储备得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陶冶社会文明的重要角色与重要手段,成为向海内外输送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化丰富资源的重要港口。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过程,我们将逐步提升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在全国高校及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育教学的改革能够成为一个可资示范的典型。同时,促进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国内外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研究机构建立资源共享渠道,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资源开放平台 篇7

结合北京市海淀区的政务资源云计算平台,和国家发改委网上办公二期项目:

以开放标准为引领,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提供组织身份服务、访问控制服务、单点登录服务、业务流程服务、电子表单服务、统计报表服务等各种应用服务。

以政务为目标、以资源为核心,实现政府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流转的融合贯通,实现政务业务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梳理五大目录资源(组织身份、应用服务、应用系统、文件资源、数据资源),在云端实现统一存储、统一管理和按需服务;

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采用大规模网络负载均衡和虚拟化技术,提供高可用性和高可扩展性,实现五个统一(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统一运维)。在云计算平台的支撑下,为各单位的最终用户提供SaaS服务,可通过终端可直接使用云端的应用,对于需要单独定制开发的委办局业务,将开发和运行平台作为PaaS服务提供给各单位,满足特定业务的个性化灵活定制需求。

资源开放平台 篇8

自2003年以来,由广东省科技厅和广州市科技局联合,启动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共建联动项目,逐步建成了水稻、蔬菜[1]、旱地作物、果树[2]、茶树、山茶[3]、蚕桑[4]、名优花卉[5]、树木、真菌、昆虫[6]、淡水鱼、Beagle犬等23个生物种质资源库(圃),保存有农作物种质资源43600多份,并建有6个国家资源圃和分圃,建立了46个种质资源数据库,录入数据库数据36万个。广东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居全国各省前列,也是国内开展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涉及生物门类最多的省份,并且成为了华南地区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中心[7]。从以上可见,广东在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以及数据采集与整理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效。

2 存在问题

尽管广东生物种质资源库及数据收录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阻碍了其长足发展以及发挥物种信息的实用价值,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8]:

2.1 种质资源数据分散

我省生物种质资源丰富,数量繁多,但由于地域差异、种质资源的特征特性各异,物种研究单位多,目前仍没有建立统一的、规范的种质资源数据管理体系,已建成的各个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物种资源采集记录信息不完整,造成各物种研究单位的数据分散。

2.2 信息开放性和数据共享管理程度低

我省已建立了相关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包括6个国家资源圃和分圃,省内40多家物种研究单位通过广东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保存了比较丰富的品种资源数据,但各单位间各自为政,自我保护意识强,具有同类属性物种间信息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即使已对外提供有偿数据共享单位也存在共享管理缺陷,满足不了用户及时获取数据的需求,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进一步发挥物种资源的开发价值。

2.3 缺乏数据的深层挖掘与开发

目前数据资源收集和整理方面已较完善,但大量优异种质资源未能得到及时、深入的研究和挖掘,未能提取有效信息去实现种质资源信息的增值服务,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利于创新、选育出更多的新品种、新品系,阻碍了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

2.4 数据库的利用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种质资源数据库作为一种网络化载体的信息资源,已成为各级物种研究单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内各生物种质资源研究单位都很注重数据库建设工作,已有22个种质资源圃库都建立了种质资源数据库,其中荔枝、香蕉种质资源的部分数据建立在国家资源圃数据库上,然而其利用率却不是很高,构建数据库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本单位数据管理、保存方面,未进行信息高度共享,没有充分发挥对我国相关生物产业的支撑作用,战略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低。

通过分析广东生物种质资源库及数据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实现物种资源的合理共享和数据的适度开放性,支持分散的异构数据库的集约化管理,提高物种资源的利用率,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9]。因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而提出以开放式访问的方法研究广东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共享管理平台架构,并构建开放式访问的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共享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对生物种质资源信息的共享管理,克服种质资源数据仅被个人或单位占有、互相封锁保密的状态[10],面向广大物种科研机构、教学机构、科研工作者、生产服务部门等提供多元化的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共享服务,为开发、利用和保护广东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提供信息和依据[11]。

3 开放式访问的数据共享管理平台的关键技术

为了满足提供多元化的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共享管理与服务,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共享管理平台开发将主要采用开放式访问(Open Archive Initiate,OAI)技术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元数据标准(FAO AgMES)的农业数据资源组织方法相结合,并引用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来实现。

3.1 开放式访问(Open Archive Initiate,OAI)技术

基于开放式访问的OAI协议的模式是由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起的NDLTD(network digital library of thesis and dissertation) [12],这种方式非常符合生物种质资源的数据共享,其目的是实现分散的、不同系统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提高系统的互操作能力。遵循OAI协议的系统依据其任务的不同,可分为数据提供方( Data Provider),是对来自服务提供者的request(请求)做出response(响应),以OAI要求的格式(XML)向服务提供者提供元数据;服务提供方( Service Provider)作用是 "获取"(harvest)元数据,在OAI框架下,开放式访问的种质资源库,作为数据提供者,可以是任意技术平台和内部结构,可以有自己专门的服务系统、元数据格式、检索协议,但可以支持第三方系统(即数据采集方)利用元数据采集协议采集自己的元数据,服务提供方采集数据提供方的元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索引,提供数据共享、查询服务,并基于元数据进行物种数据的集约化管理和深层挖掘、分析服务。

OAI的优点是数据提供方和服务提供方为实现跨库检索所需付出的编码代价都比较小,比较容易实现,而且这种方式开放共享的只是元数据,而不是数字对象本身,即有利于各类异构资源的发现,又能保障商业数据库的利益,实现的OAI协议,对数据采集方而言,就是按照协议规定的格式和参数发送指令;对数据提供方而言,就是能对由采集方发起的请求指令按协议规定的格式返回对方想要的数据,从而为用户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因此,采用OAI技术构建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共享管理平台,非常符合物种数据资源的开放服务,目前已被各级图书馆领域引用来实现开放式访问系统的建设。

3.2 元数据标准(FAO AgMES)的数据资源组织方法

种质资源信息资源组织主要采用元数据获取机制实现,从而达到数据共享管理的目的。元数据获取是一种互操作解决方案,允许物种资源提供者与物种资源利用者之间进行沟通,以统一命名(标准化的元数据)、基于常用句法的数据结构和元数据获取协议,即遵循OAI协议由数据提供方( Data Provider),是对来自服务提供者的request(请求)做出response(响应),以OAI要求的格式(XML)向服务提供者提供元数据;服务提供方( Service Provider),作用是 "获取"(harvest)元数据,由此定义了两个等级合作伙伴间沟通为主的架构,从而两者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被称为“元数据收获”的互操作解决方案实现[12]。并且通过元数据对生物种质资源的整合,构建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并以可以理解的信息描述进行传递,为复杂的生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一种机器可理解的框架,该框架最终生成一个完整的物种资源数据词典。数据词典标准格式的建立,是提供物种数据资源规范化管理和共享服务的重要基础。

4 平台设计与实现

4.1 开发工具

开放式访问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共享管理平台以开放式访问(OAI)技术和元数据标准的数据资源组织方法为核心,并基于J2EE体系的多层结构、主要采用Java语言开发,同时引入Web2.0的RSS技术,实现物种研究单位共同织网的目标,以种质资源科研机构为中心,让每个用户都参与到不同物种知识库建设中来,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物种数据集中管理、数据共享和数据服务的人机交互的网络平台。

4.2 平台体系架构

平台体系主要由表现层、逻辑事物层、数据服务层三层结构组成,其中表现层是数据共享管理平台的显示终端,逻辑事物层是平台的主要业务功能,数据服务层是平台的整个数据聚集中心,该中心整合各物种研究单位种质资源数据,实现对种质资源的保存、信息检索查询和应用,以网络的形式向物种单位及相关育种部门提供科学参考[13]。

4.3 平台功能模块

平台功能包括用户管理、我的工作台、数据浏览、数据检索、数据订阅、用户交流等6个模块,通过各业务功能实现种质资源数据的共享管理并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功能模块组成图如下所示:

(1)用户管理

平台将用户设置为注册用户、物种单位用户等用户角色,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限制用户的共享权限。注册用户可以浏览、检索平台信息、RSS订阅自己喜欢的专题以及在平台上在线咨询、反馈意见等;而物种单位用户在注册用户的功能上有针对性的开放不同栏目的信息上传、编辑、删除以及浏览全文数据内容的权限,使得各物种单位不仅可以在平台上查看到所有的信息,并且可以在平台上管理本单位的物种资源数据。这将使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在实现共享的同时,也能保障数据不会被任意上传和编辑、详细的种质资源参数不会被任意浏览,能有效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

(2)我的工作台

为了适应不同用户的功能需求,平台设置“我的工作台”功能,可根据用户的权限,出现不同的功能界面。如注册用户可修改用户信息,包括修改用户姓名、联络电话和密码,而作为物种单位的管理用户,除注册用户的功能以外,还可在我的工作台中上传、修改、删除该物种单位的物种资源数据,以及查看该单位已经上传成功的物种资源数据。

(3)数据浏览

为使用户能很方便、快速的查看到所需的数据,平台设置了按专题、日期、作者、关键字等多种浏览方式。例如,按专题浏览是按照物种选育单位及物种类别进行分类的,用户可根据物种单位和物种类别,快速查看到各个单位及各个物种类别的数据。

(4)数据检索

数据检索是用户查找所需数据内容的主要手段[14],但生物种质资源数据的参数多,仅靠元数据字段不能充分展示出资源的特性,这对用户检索数据带来了阻碍。为此,本平台通过引用全文检索引擎,使数据检索不仅支持信息元数据的检索,还能支持附件文章的全文检索,并且在传统全文检索的倒排索引的基础上,实现了分块索引,能够针对新的文件建立小文件索引,提升索引速度。用户只需使用NOT、OR、AND等检索关键字就能在本平台中高效、快速的检索到生物种质资源数据。

(5)数据订阅

为了用户能更方便、更快捷地了解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动态,我们推出了RSS(简讯聚合)订阅功能。用户只需在RSS阅读器或者具备RSS订阅功能的浏览器内订阅感兴趣的专题,即可自动获取即时的报道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所关注物种的最新数据。

(6)用户交流

用户交流功能是方便用户可以将需要咨询的问题、意见及建议等,通过用户反馈功能实时提交给平台管理人员,用户提交后,平台管理人员将会立即收到用户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及时回复。

5 平台开放式服务

通过集成广东生物种质资源各级共建联盟单位丰富的数据资源,并为平台中各物种单位分配权限,对于有需求的用户,通过平台传达后由物种单位用户授权开放相关物种数据浏览、检索、下载等。

6 结论

通过引入开放式访问技术研究广东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共享管理平台架构,整合现有分散的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对种质资源数据进行集中管理,提高物种数据的共享程度,对各科研、教学机构的种质资源数据进行重组和系统优化,扩大了种质资源信息交流的范围,有助于省内众多种质资源异构数据库间的管理及种质资源知识的挖掘,并对大量的、分散的、不一致的种质资源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转换成集中统一的、可随时取用的深层信息,充分发挥品种资源数据信息的优势,更好地为科研、教学机构、广大科研工作者、育种工作者和生产部门服务。

目前平台在标准化数据词典的基础上建成了近40个物种的数据资源库,录入数据2万多条,并已面向广东省各级物种单位提供开放式种质资源信息服务,有效地克服了数据资源的个人或单位占有,互相封锁保密的状态,使分散在各地的种质资源变成可供迅速查询的种质信息,为国家科学基础数据共享平台提供数据对接与数据共享搭建了桥梁,对促进生物种质资源数据的共建共享、提高生物种质资源数据的共享管理水平以及持续发挥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综合利用率具有现实意义。

摘要:根据广东生物种质资源库及数据资源的建设情况,分析生物种资源数据共建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入开放式访问技术提出一套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共享管理平台的构建方法,为相关科研单位提供开放式访问的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共享服务。

资源开放平台 篇9

关键词:智能终端,HTML 5,移动学习资源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发展远程教育注入强大动力,3 G技术、i Phone、i Pad、平板电脑等的出现,使远程教育的学生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成为现实,高质量和多形式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实现,是搭建移动学习平台及开展移动学习的基础,目前,现有的移动学习资源存在展示形式单一、平台可移植性差、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资源和学习者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缺少参与和互动等问题,远程教学方面移动学习的尝试和对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2HTML5技术与移动学习

目前,关于移动学习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有人认为移动学习是远程教育的一种形式,有人认为它是完全不同于数字化学习的、网络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技术与方式。移动学习形式具有访问便捷性、学习个性化、交互性强、交流及时等特点。广泛认同的是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HTML是用于描述网页文档的一种标记语言,是构建和呈现互联网内容的一种方式。随着HTML 5的正式推荐标准的发布,作为下一代互联网标准的HMTL 5进一步确立了其主导地位。广义上讲, HTML 5(指的是包括HTML、CSS和Java Script在内的一整套技术组合) 与互联网的最新技术相结合提供了更多的增强互联网应用的集合。

3移动学习资源和电脑学习资源

电脑学习资源主要是以桌面浏览器为介面,内容上从视、听等多方面传递信息,页面内容采用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学生要集中时间在固定地点学习且学习内容系统化强,连续性强,布局设计上适应电脑的屏幕大小和分辨率。交互设计上通过鼠标和键盘设备与资源界面进行交互。

移动学习资源是基于智能终端作为学习工具而进行的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信息。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实现零碎时间内的片段化学习。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资源可认为是一切用于手机平台上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的信息和支持服务的各种资源,如移动学习微课件、移动学习测试、实时交流以及辅助移动教学的答疑系统等。

4基于HTML5的移动学习资源平台设计

4.1课程分析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实践操作、设计应用和理论性都很强。 实践操作体现为: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内容所涉及建库操作、窗体操作和SQL语言操作都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移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通过重点微课程进行操作演示,让学生理解并反复实践。设计应用体现为:数据库系统设计是随着信息技术和设计应用需求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设计每一个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几乎都涉及数据库应用,并且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和使用多种常用数据库,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应用,这里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要通过微视频中加入实例方面的运用。在理论方面涉及集合相关理论、关系理论和数据库设计应用理论等。我们在网上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测试题来检验理论的撑握情况,并给与学生动态的反馈。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4.2内容结构设计

由于智能终端不同、操作系统兼容性差等问题,不同浏览器解析效果和支持的脚本语言都不一致,这不利于移动学习资源的功能设计,为不影响移动学习的表现效果。本文在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时采用HTML 5音视频技术,HTML 5的技术优势在于跨平台的使用,而不借助于任何插件,基于HTML 5的移动课程,可在Windows、Android以及IOS等操作系统上访问学习,只需要浏览器支持HTML 5,而当前几乎所有的浏览器都支持HTML 5。

以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为例,设计移动学习平台保证以远程教育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和遵循在线教育规律,增强该课程网上教学的有效性,使移动学习充分发挥作用。体现其线上、线下讨论等特性。数据库基础与应用移动学习平台包括网络课程、在线测试、 智能答疑和在线互动几个模块。

网络课程:主要是我们根据课程内容本身特点和相关性将章节分割成小块知识点;知识点呈现的方式可采用文本、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讲解,针对移动学习时间零散化,每讲课程按照知识点划分包括课程电子文本内容(文本是以课程教材内容为主,也包括部分互联网资源),动画课件形式的课程内容(本门课程动画课件以点击形式切换,学生在学习时能自主观看课件,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视频课程资源(是以中央电大的视频资料为基础制作的)等。

智能答疑模块:自动答疑系统由教师端和学生端组成,教师端的“答疑管理”,实现了对系统中的“解答”进行管理的功能;学生端的“问题查询”与“发布问题”,实现了在线提问的功能。借助该系统学生就可通过手机进行在线提问、远程学习和学习交流,即时查询数据库课程知识点问题的解答;教师可利用网上资源最大化的解答学生所遇到实践操作的问题,根据解答相关知识点问题的数量,调整在“问答库”中对知识点的解答和授课过程中讲解的重点。

在线测试模块:由教师端和学生端组成,教师端由“试题管理”“组卷”等组成,实现了对系统中的“资源”进行管理的功能; 学生端可参加测试,实现“在线考试”的功能,学生在一个友好的环境下进行在线测试,并通过平台查询考试结果。系统地为学生提供 “试卷分析”服务。学生可根据学生卷面分析,查看测试答题情况及知识点等。

互动模块:在互动模块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BBS上发布主题与回复,进行在线交流沟通:学生可通过Email和QQ留言与教师线上线下开展网上教学活动,通过本课程的互动模块的应用,使学生在移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与教师沟通、反馈学习情况。

5基于HTML5的移动学习资源平台实现

基于HTML 5的移动学习资源平台的实现,其系统开发工具为Dreamweaver软件,前端为Html 5+CSS 3+Java Script设计构建 , 后台使用ASP开发完成,这种基于HTML 5的移动设备在设计上更加的灵活与便捷。结合HTML 5、CSS、Java Script框架完成系统构建任务。 基于HTML 5移动设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视频与音频交互模块、资源搜索模块等。为了提高视频、音频模块的质量,主要解决方法就是采用HTML 5的Video标签,并内置了视频解码器,使得基于HTML 5的音视频仅需浏览器支持,不需要任何插件。这样便于学习者学习,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操作与麻烦 (见图2)。

本平台学生可利用智能手机,扫描移动平台的二维码网址登录,随时随地移动学习。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在线答疑向教师提出疑问并提交,平台对所提问题关键字在数据库中进行比对, 查找相关问题供提问者参考,如没有相关问题解答,平台将记录问题等待教师解答反馈学生。在学习之后,学生可完成在线测试和单元考试等环节。在线测试后平台将答案反馈学生作为对比,巩固学习要点。学生线上线下可过互动模块与教师沟通交流。在移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能更好地体现教与学,参与和互动的在线教学特性。

6结语

资源开放平台 篇10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资源,教学形式,实践创新能力

0引言

电工电子实验对诸多应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优质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为克服现有电工电子实验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和教学资源封闭的缺陷[2],本文在开放教学资源平台中构建项目库和模块库,并基于该平台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战能力的电工电子创新实验课程。

1开放教学资源平台利用

从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发展经验来看,领先和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资源的开放程度至关重要。实验教学资源的全方位开放意味着学生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进行实验[3]。为此,借助开放教学资源平台,从实验教学资源多样化和实验时空任意化两个方面来打造电工电子创新实验课程系统。

(1)构建多样化、层次化的实验项目库。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研究兴趣,不同学习阶段有着不同层次的研究内容[4]。将科研、工程实践、电子设计大赛及创新活动成果提炼成一个个实验项目,要求每个实验项目均具有典型性及工程背景,且反映理论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然后按照从基础到创新的发展等级,研发出基础知识应用、仪器使用与设计、模块化技能训练和项目化创新实验4类原创性实验项目库,以供学生在各教学阶段进行选择和使用。另外,通过校企合作[5],企业也可以提供与自己产品相关的项目库。

(2)打造教学交流平台和“移动实验室”。一方面,不仅构建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和技术信息及时更新和共享的信息库,而且提供教师和特邀工程师在线答疑的交流区; 另一方面,为了打破时间和空间对实验教学的限制,设计工具库,向学生提供便于外带的模块化实验设备和虚拟化实验仪器,以供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实验。

2电工电子创新实验课程系统结构

电工电子创新实验课程系统隶属于学校统一的开放教学资源平台,由学校信息办统一进行系统升级和维护管理。校外人员、教师和学生均可通过开放教学资源平台进行注册和登录,登录后选择进入电工电子创新课程系统。 如图1所示,该系统主要包括信息库、工具库、实验内容库、交流区和成果库5个子系统。

(1)信息库。教师和学生均可以从信息库中上传和下载电工电子技术前沿和动态以及基础技术知识。教师可实现发布和下载功能,学生只有下载功能,学生往信息库上传的资料需要经过教师的审核才能发布。另外,企业人员可以申请向芯片库发布新的芯片信息。

(2)工具库。工具库为学生提供各种开发软件、虚拟仪器软件以及相关使用手册。教师对工具库中软件进行升级和维护,并审核和发布学生上传的软件使用心得。

(3)实验内容库。该库包括项目库和模块库两个部分,为电工电子创新课程的模块化教学阶段和项目化教学阶段提供实验素材。该库支持选课和教学辅助,学生可以从该库中获取每一个实验项目和实验模块相关的实验要求以及技术信息,并从中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和模块作为参与电工电子创新课程的实验内容。另外该库可以提供模块化教学阶段的实验模块外借预约服务,以及项目化教学阶段的作业提交和审核服务。

(4)交流区。该区包括多个针对不同讨论主题的版块,例如软件使用讨论区、硬件设计讨论区、程序编写讨论区等,学生可以在各大版块的讨论群组留言讨论。该库还支持网页QQ和Email转发功能,学生可以通过网页QQ与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进行即时在线技术交流,也可以将自己遇到问题的硬件截图和软件代码通过Email转发功能转发给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以寻求指导。

(5)成果库。教师将学生在电工电子创新实验课程和电子设计竞赛中的成果进行审核和分类归档,以供学生下载和学习。该库支持检索功能,全体师生可以通过关键字或作者名检索相关的成果文件。

3基于开放教学资源平台的电工电子创新实验课程

电工电子创新实验课程面向已经选修过电路、模电和数电等基础实验课程,已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相关基本软硬件工具,且有志于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学生,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模块化教学和项目化教学两个阶段。

3.1基于开放教学资源平台的选课过程

在开展面向技能训练的模块化教学之前,学生先进行实名注册(注册时必须提供联系方式),登录开放教学资源平台,然后进入电工电子创新实验课程系统,按图2所示的选课流程进行选课。由于电工电子技术知识面广,而培训时间有限,可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成小组,3人一组,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登录后已经自行组队的学生可以进入自行组队区进行登记,希望系统随机分组的同学可以进入随机分组区进行登记,分组登记后,组内成员可以获得彼此的联系方式。

模块化教学阶段,为学生提供控制主板和面向不同兴趣领域的模块。选课时,小组中每个学生根据自身专长从模块库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模块,担任该模块实验操作的负责人,每组3个模块,分成6周完成。选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工具库进行工具软件下载和进入实验项目库进行模块外借预约登记。

项目化教学阶段,所提供的实验项目库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选课时,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从项目库中自由选择项目,也可以自定实验项目。尤其对于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学生可以从历年电子设计大赛题库中选择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竞赛准备。选课时间为一周,组队登记后组内成员不能变更, 但只要没有进行最后的选课确认,学生都可以更改自己所选的模块和项目。

3.2项目化教学流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系统性研发能力,电工电子创新实验课程系统对项目化教学阶段每一个步骤的执行都会进行相应监控。项目化教学流程如图3所示。

(1)资料收集和背景调研。学生可以进入信息库和图书馆网站链接,根据所选项目收集相关技术资料,进行背景调研,了解技术发展动态和案例,也可以在交流区向企业工程师和教师咨询,并在该环节截止日前将参考资料整理成综述性文字上传至开放教学资源平台,以供教师进行该环节的审核。

(2)需求分析和参数计算。学生对所选项目进行需求分析,以确定所需功能器件,接着根据项目的技术指标来计算功能器件的技术参数,然后根据芯片库中的芯片信息选择合适的芯片型号,最后将参数计算过程和器件列表上传至开放教学资源平台,经教师审核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

(3)硬件设计和器材预约。学生根据教师审核过的器件列表进行器材预约,并根据审核后的器件型号进行电路原理图和PCB设计,最后将电路原理图和PCB图上传开放教学资源平台以供教师审核。教师审核后通过邮件转发功能将原理图和PCB图转发给指定合作企业进行制板。

(4)系统搭建和软件测试。学生在领取器材和制作好PCB板后,进行焊接和硬件调试,硬件测试通过后,进行程序设计、编写、烧录和调试工作。系统调试成功后,将程序代码以及调试录像上传至开放教学资源平台。

(5)整理成果和撰写报告。将整个设计过程整理成项目报告,并进行经验总结,并将项目报告上传至开放教学资源平台。教师将项目报告审核后,分类放入成果库。

3.3效果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电工电子创新课程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增强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无意识的抽象记忆,并没具体理解其实践背景和应用方式,但通过实际的系统项目设计过程,帮助运用这些专业知识。

(2)增强学生就业自信心。有了项目设计经验的学生,更加自信地对企业面试者侃侃而谈自己的项目研发经验以及分享自己的项目成果,从而获得更多实习机会。

4结语

基于开放教学资源平台的电工电子创新实验课程创造了丰富共享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实战性教学氛围和学生主体意识融入教学过程中,顺应技术培训的层次和系统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华卫,蒋占军,王紫婷,等.以项目为中心的电子技术综合型实验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168-170.

[2] 李忠会.信息技术与电工电子实验课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软件导刊,2011,10(12):218-219.

[3] 李建霞,郑兆兆,张莹.构建综合一体化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J].教学研究,2014,37(1):95-97.

[4] 陈白,徐红,宋俊杰.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教学研究,2009,32(3):65-67.

上一篇:母婴喂养下一篇:金属屋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