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习语

2024-06-29

英汉动物习语(精选十篇)

英汉动物习语 篇1

关键词:动物,联想意义,英汉比较

在我国湖南地区有这样一句俗语:“五里不同音, 十里不同调”。即使仅仅相隔一条河流, 河岸两侧百姓说话习俗也有巨大差异, 更遑论东西方如此遥远的距离, 差异之大就更是如天地之别, 一极在上, 一极在下。众所周知, 中西方因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对习语的使用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一点在动物习语的联想意义方面有明显的体现。

“联想意义是包含了内含意义、附带意义、情感意义、社会意义以及词的搭配意义的总称呼。它是依靠象征和类比所建立的语义世界。处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通过总结思考他们的情感认识和感性认知, 将善恶、美丑等意义用词语来表达, 并将该词的文化意义内化时, 联想意义便产生了” (摘自Geoffrey Leech, 《语义学:意义研究》) 。下面我们将从习语使用的一个方面——动物习语联想意义的不同出发, 简要阐述英语与汉语用法的不同, 以期了解中西方国家历史、地域、宗教等方面的差异, 从而掌握英语语言及其文化。

首先, 英汉文化有其相同的一面, 某些动物在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的联想意义, 如“老鼠” (英语rat或mouse) 。在汉语中老鼠口碑不佳, 关于老鼠的成语数以百计, 几乎都带有贬义色彩, 例如, 胆小如鼠、鼠目寸光、抱头鼠窜等, 人们常用这些成语形容一些人胆小懦弱、目光短浅、狼狈不堪等。而mouse和rat在英语习语中也常带有类似的意义。在《现代大学英语精读5》中有一篇名为Love is Fallacy的文章,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He is a liar (说谎的人) .He is a rat (老鼠) .”。由此可见, 在西方国家, 人们习惯用“老鼠”来比喻卑鄙之人,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英语中有短语“a rat race”用来比喻卑鄙、激烈的竞争 (尤其指为保住地位和职位的人) ;“a rat fink”指卑鄙之人、下贱之人 (尤指告密者) 。英语中有“like a rat in the hole” (瓮中捉鳖、陷于困境) , 这与汉语中“抱头鼠窜”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哪一个, 都能体现出中西方文化有相通之处, 即老鼠的使用都带有贬义色彩。

其次, 由于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而联想寓意是最具民族特色的, 所以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中, 对动物意义的使用会表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意义, 这种不同会在翻译中给译者带来很大的困扰。我们以最常见的动物狗 (dog) 为例。虽然, 我们中国人认同狗的忠诚, 但我们并不如西方人那样喜爱狗。狗在汉语中大多数都带有贬义色彩, 如狐朋狗友、狗眼看人低、痛打落水狗等。我们在说某人是某人的狗时, 语气中带有很强烈的讽刺意味。然而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最忠诚的伙伴, 他们将狗视为家庭的一份子。在《朗文语言与文化英语词典》中, 狗既是“a kind of pet (一种宠物) ”, 也是“a member of the family (家庭成员) ”。由此可见, 狗在英语中通常带有褒义, 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真幸运) ;“His bark is worse than his bite” (刀子嘴, 豆腐心)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帮助跛足的狗跨过栅栏, 意为雪中送炭) 。又如, “dog eats dog”——“狗咬狗”。汉语中“狗咬狗”具有贬义, 比喻两个都不讨好的人自相残杀。而英语“dog eats dog”则指同类相残, 含有惋惜的感情色彩。如:“As the proverb goes:Dog does not eat dog.They compromise with one another finally.” (正如谚语所说:虎毒不食子, 他们最后和好了) 。如果把这句翻译成“不要狗咬狗“, 中国读者就会认为两者都不可能是善类, 这样与英语想要表达的意义就大不相同了。我们再以“羊”为例。在汉语中, 羊因为天生丽质, 被人们认为是高贵纯洁的象征。汉字“美”亦是从“羊”发展而来。羊又因其秉性温和象征吉祥如意。但是在英语中羊的意义却分为很多种。Sheep (绵羊) 的寓意与中国相似, 寓意善良温和。但是goat (山羊) 则是魔鬼的化身, 象征凶残暴戾。再如“猫头鹰 (owl) ”, 西方人认为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 人们用a wise old owl来形容“智慧的老者”。《哈利·波特》中用来送信的信使就是猫头鹰, 而在中国往往是信天翁担任这一角色。在古希腊神话中, 雅典娜的象征是猫头鹰, 这跟宙斯的鹰、赫拉的孔雀、波塞冬的马是一样的。但是在中国人眼里, 猫头鹰的叫声很不好听, 并且时常在夜间活动, 其行为并不被人们赞赏, 故而中国人将猫头鹰看作不详的象征。

龙是中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动物。龙在汉语中是吉祥尊贵的化身。在封建社会, 皇帝把自己比喻成“真龙天子”, 今天, 我们依旧把自己的国家称为“东方巨龙”, 把自己比作“龙的传人”。但在西方文化中, 龙却是邪恶的象征。相传dragon是具有三个脑袋, 长有翅膀, 会喷火、最厉害的怪物, 因此英语中龙具有贬义色彩, 如a dragon of women (凶悍的女人) 。

再次, 在中西两种文化中, 不同的动物可以具有相同的联想意义。从细小处着眼, 我们会发现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 正因为这些个性, 各个民族文化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毋庸置疑,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 使得英汉习语动物联想意义存在较大差异。处于两种不同语言社会文化中的人们, 由于不同的社会阅历和风俗习惯很可能会导致观察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因此, 不同的动物词汇可能会在两种文化中产生同一联想。例如, 在英语中用horse (马) 来形容一个人强壮, 如“strong as a horse” (体壮如马) , 而中国人却说“体壮如牛”;英语中用to lead a dog’s life来形容生活艰辛, 汉语却说“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从majestic as a lion (狮子一般雄壮) , regal as a lion (如狮子一般庄重) , 等可以看出, 大部分西方人将狮子认作“百兽之王”, 在西方人眼中, 狮子是权利和力量的化身, 享有很高的声望, 这种认知甚至在君王身上也有所体现。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国王理查德一世堪称“欧洲战神”, 他骁勇善战, 带领的军队所向披靡, 他的最后一战是平息一场战乱, 他用宝剑和烈焰摧毁叛变者的领地, 他拥有狮子一样的雄心, 像狮子一样勇敢, 使其得到了“狮心王”的称号——“Richard the lion-hearted” (狮心王理查德) 。然而, 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对狮子这种动物并不熟悉, 老虎才是表达勇猛的象征。例如, 中国古代将军调兵遣将的信物叫做“虎符”。再如我们所熟悉的各种谚语——“老虎的尾巴摸不得”、“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虎口拔牙”, 还有“虎口脱险”、“伴君如伴虎”、“虎毒不食子”等。牛津大学的一项调查报告指出, 狮子是群居性动物, 而老虎则是单独行动,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第四, 在英汉习语中, 还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相同的动物具有一部分相同或相似的联想意义。我们以狐狸 (fox) 为例。在中西方习语中, 狐狸都指狡猾的人。古希腊诗人阿寄洛克斯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On the whole, the big-screen hit turns out to be not a fox that knows many things, but a hedgehog that knows one big one.” (总的来看, 热门电影不是知道很多事的狐狸, 而是知道一件大事的刺猬) 。由此可见, 在英语中狐狸的狡猾使其知之甚多。又如“When a fox says he’s vegetarian, it’s time for the hen to look out” (当狐狸说它是个素食者的时候, 就是母鸡需要注意的时候了) , 这直接表明了狐狸的狡诈本性。而在汉语中, 狐狸同样象征着虚伪、奸诈和狡猾, 也象征着美丽妖娆的坏女人。狐狸是一种神秘的动物, 它们会使用一种类似障眼法的幻术, 身体可以变成任意形状, 或者把树叶变成工具来欺骗人类。狐狸的角色性质早先是图腾、瑞兽, 后来才是妖兽、妖精。人们除了经常说“狐朋狗友”“狐假虎威”等外, 我们通常还用“狐狸精”来指勾引男人的女子, 因此杨宪益与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中将“狐狸精”翻译成vixen (泼妇) 是不恰当的;另一种具有相似意义的动物是猫 (cat) 。猫在英汉文化中都带有贬义。虽然中西方人都喜欢将猫作为宠物, 但都觉得它们不忠诚。此外, 在汉语中我们还说“馋猫”“懒猫”, 而在英语中, cat常用来指恶毒多嘴的女人;还有就是蚂蚁 (ant) , 蚂蚁是微小的生物, 常用来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汉语中有歇后语“蚂蚁搬泰山——瞎逞能, 自不量力”、“蚂蚁背田螺——假充大头鬼”、“蚂蚁脖子戳一刀——不是出血的筒子”。英语中有“When an ant says‘ocean’, he's talking about a small pool” (当一个蚂蚁说“海洋”, 他是在谈论一个小水池, 比喻坐井观天) 。但是在中国古代蚂蚁却是尊贵的象征。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下说:“交广溪峒间酋长, 多取蚁卵, 淘泽令净, 卤以为酱, 或云味酷似肉酱, 非尊贵不可得也。”而在古时的西方, 蚂蚁是智慧的象征。《旧约圣经》中这样写道:“去察看蚂蚁的动作, 可以得到智慧。”人们认为蚂蚁是充满智慧的生物。

综上所述, 英汉习语中相同动物的联想意义可能相同, 也可能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是语言形式上的不同, 更多的则是彰显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所以, 语言学习研究者需要从文化与历史背景方面存在的差异着手, 来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Geoffrey Leech.Semantics:The Study of Meaning[M].Penguin, 1981.

[2]杨立民, 梅仁毅.现代大学英语精读5[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3]朗文英语语言与文化词典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Culture)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篇2

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与动物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它们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在语义上既有相似性又有相异性,在修辞上有褒有贬.研究和发掘动物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语言功能,在跨文化交际及翻译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采用大量的实例,探讨英汉动物类象征词的`语义同异现象,指出动物类词语的内涵在不同的文化中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具有其民族特征的差异性.

作 者:聂淑芳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8“”(1)分类号:H3关键词:动物习语 文化内涵 同异

浅论英汉动物习语的比较及翻译策略 篇3

关键词 动物习语;文化内涵;异同;翻译

一、常见动物名称的中西内涵比较

1.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的基本对应

动物词作为象征词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动物的形态﹑习性等特征来表示一种抽象意义,借物喻义表达主观情感。如狐狸(fox)生性狡猾﹑奸诈,英语习语Deal with a fox, think of his tricks. (与恶人交往,须小心提防)和 The fox changes his skin but not his habit. (狐狸善变,本性难移)与汉语习语“狐朋狗友”、“狐假虎威”等对狐狸的认识是一致的。狼(wolf)生性贪婪﹑凶残,英语习语中有很多以狼作喻体的习语,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as cruel as a wolf(像狼一样凶残),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得免饥寒﹚;汉语中有狼狈为奸﹑狼心狗肺。

2.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存在的差异

(1)部分对应形式。是指英汉动物习语在意义和用法上存在着共同点,但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或语义范围不同或感情色彩有差异。例如在中国牛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畜力,人们常把牛当作喻体来形容人的品质,牛是强壮﹑辛劳﹑倔强的化身;但在英国,扮演这一角色的却是马。所以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老黄牛(work like a horse),吹牛(talk horse)。

(2)不对应形式。英汉习语中还有一些字面上看似一样,然而在其整体意义和實际用法上并没用什么相同之处或很少相同之处,往往会造成“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假相。这些不对应的习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同一种动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比喻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相同的比喻意义。比如猫在英语中有着相当丰富的比喻意义,有rain cats and dogs, bell the cat,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make a cat laugh等,这些习语从字面上看就让我们摸不着头脑。而汉语中也有一些动物比喻意义是英语中所没有的。另外,由于地理等因素,英语中赋予某种动物的内涵也可能是中文所没有的。对于某些动物,中文文化并不用来打比喻或者也没有赋予特定的意义,因而出现喻体空缺,可称之为中文文化缺项。

第二,同一种动物在英汉习语中有着截然相反的意义。比如“龙”在中国神话中,能腾云驾雾给人带来吉祥,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把龙作为皇权的象征,如“真龙天子”, “龙椅”等。从古至今,中国人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所以,父母望子成龙,给男孩起名也常用“龙”字。但是在西方,dragon的身价却一落千丈,变成了口吐火焰﹑祸害乡里的邪恶的象征。最有名的是关于贝奥武夫事迹的叙事诗。诗中主人公贝奥武夫打败妖怪格伦代尔后,与恶龙搏斗,两者同归于尽。又如“狗”在英语中有man’s best friend﹙人之良友﹚的称谓,英美民族视狗为忠诚的伙伴,并赋予狗忠实勇敢地品质,爱狗如爱子,在英语习语中“狗”也是褒义的。但在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习语几乎都是贬义的,如走狗﹑狗腿子﹑狗崽子。

二、英汉动物习语的翻译策略

1.直译法

直译法即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所以只要相同的动物习语在英汉语言中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意思,即上文中的基本对应这种情况,则可以用直译法。如:

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命

Barking dogs do not bite. 吠犬不咬人

2.套译法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可能用不同的动物形象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即上文中的部分对应情况,则可用套译法。如英语中的horse在汉译时可译为牛,lion可译为虎。但是套译法的使用非常有限,只有当我们对两国的习语都非常了解时才能灵活自如的使用。如:

Don’t beard the lion. 老虎屁股摸不得 狮 → 虎

As mute as a fish 噤若寒蝉 鱼 → 蝉

3.意译法

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同一种动物在不同语言中表现为不同的联想意义。如上文中的不对应形式的头两种情况,均可用意译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文提到的关于龙的看法的分歧。当然,中西方蟋蟀﹑蝙蝠﹑狗和猫头鹰等动物的联想也大相径庭。如:

Do the donkey work 干粗活

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Rain cats and dogs 倾盆大雨

4.加注译法

鉴于中英文化差异,有些动物的内涵中文可能没有,即出现中文文化缺项,词义空缺现象,则可用加注译法。对于此类动物习语,先直译其字面意思,再指出深层的真正含义,译成具有相同含义的中文习语。但在实际操作中,可省略直译字面意思的步骤,详见以下的例子。如:

Swan song 告别演出,最后作品

Ostrich policy 鸵鸟政策——自欺欺人

参考文献:

[1]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英汉动物习语的相同与不同寓意 篇4

一、狗

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它对主人忠心耿耿, 从不偷懒, 是人类看家护院的好帮手。在汉语中, 人们经常会用到与“狗”有关的成语, 但当用来形容人时却大都含有贬意。例如:“关门打狗”“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等等。然而在英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含义却大有不同, 在英语中“狗”常常是忠诚的象征, 是家中的宠物, 更是人类寄托情感的对象。例如:“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top dog”重要的人物,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 “lucky dog”幸运儿。

二、猪

猪在汉语中常常集“懒、笨、馋”于一身, 与狗一样大多数情况下都带有强烈的贬义之味。例如:“猪狗不如”“泥猪癞狗”“死猪不怕开水烫”等等。在英语中猪的命运就不如狗了, 与汉语一样它同样具有贬义。例如;“buy a pig in a poke”乱买东西, 盲目赞同, “take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赶鸭子上架, “make a pig of oneself”大吃大喝。

三、狐狸

狐狸亦是在汉语中经常出现的用来形容人的动物, 但通常带有贬义, 一般指人狡猾, 诡计多端。例如:“满腹狐疑”“狐假虎威”“狐朋狗友”。用来形容坏女人时我们常常会说“狐狸精”, 这表达了可恶、可恨之意。与汉语相同, 在英语中狐狸也代表着狡猾。如:“as sly as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 “crazy like a fox”非常狡猾、精明, “an old fox is not easily snared”老狐狸不易被轻易捕捉住。在英语中“fox”也意味着性感。“She is foxy.She is fox.”她很性感。

四、猫

猫在汉语中经常给人一种温柔、可爱的感觉, 因此, 我们经常用猫来形容女生, 意指其俏皮, 惹人怜爱。而在英语中猫却没有丝毫的可爱之意可谈了, 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神, 尤其黑猫更是让西方人深恶痛绝。“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泄露机密, “like a cat on a hot roof”坐立不安。“cat”在英语中喻指卑鄙的女人, “old cat”脾气坏的老太婆。

五、鼠

鼠是另一个经常在汉语中出现用来形容人的动物, 但也带有贬义。如:“胆小如鼠”“鼠目寸光”“鼠肚鸡肠”等皆有“猥琐、卑微、心胸狭窄之意”。在英语中, “rat”指人时寓意与汉语有所出入, 但也含贬义。例如:“a dirty rat”可耻的叛徒, “you are a rat”你是一个鼠辈, “He rats me out”他把我卖了。

六、牛

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对牛有着很深的情感。人们赞扬它勤勤恳垦、任劳任怨。牛为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中国人素来就有爱牛、敬牛、拜牛的习俗。有关牛的习语有很多, 如:“汗牛充栋”“牛角书生”“牛刀小试”“初生牛犊不怕虎”“庖丁解牛”“气冲斗牛”等等, 更有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然而牛在西方文化中却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和东西方的地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内陆, 所以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牛强壮耐劳, 使牛成为农耕的主要工具, 所以牛才会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如此高的地位。然而英国的地形主要是高地和低地, 并不是平原, 所以英国人选择了马作为农耕的主要工具, 但是在英语中却有很多关于牛的词汇。如:“ox”“cow”“cattle”“bull”, 尽管它的寓意不如马那般, 但大都有积极意义。“a cash cow”指不断流入现金的生意, “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指果断做出决定。

七、马

马在中国和英国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 我们都知道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 马在中国预示着速度、力量和健康, 汉语中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 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马不停蹄”“龙马精神”。在西方人眼中, 马同样十分重要。西方人喜欢马, 英语中马比牛更有地位、更有价值。西方文化中马曾经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而牛则很少干活, 所以马在英语中才是吃苦耐劳的象征。例如:“work like a horse”力大如牛, “change horse in the mid stream”临阵换将, “I am so hungry.I can eat a horse.”我十分饥饿。赛马很受英国人的欢迎, 所以很多习语都与比赛有关, 如果在比赛中支持错了人, 人们会说“to back the wrong horse”, “to ride the high horse”指狂妄自负。

八、虎

众所周知, 虎在中国文化中是“森林之王”, 是动物界中真正的强者和霸者, 不仅因为它们身材庞大, 更是因为它们凶猛无比, 威力十足。在汉语中有许多与虎有关的成语, 例如:“虎视眈眈”“虎虎生威”“狼吞虎咽”“如虎添翼”“放虎归山”“骑虎难下”“调虎离山”等等。既然虎在汉语中有如此大的威力, 那么在英语中又如何呢?虎在英文中只有一个象征意义, 那就是邪恶。在英语口语中, 老虎象征着强大的敌人。“to ride the tiger”指生活中有潜在的危险。但是在英语中狮子却可与汉语中的虎相媲美。狮子在英语中喻指勇敢、剽悍的人。“as majestic as a lion”勇猛威严, “The British Lion”指英国, “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

九、鸡

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中文有关鸡的习语大都含有褒义。如:“闻鸡起舞”“金鸡报晓”“金鸡独立”等。然而英语中鸡的寓意却不尽然。它暗喻一个地方的霸主或一个傲慢的人。如:“a cock of the loft or dunghill”指小地方的君主, “to live like fighting cocks”意为享用最好的食物。

十、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民族的语言代表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与传统。在汉语与英语中, 习语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丰富了语言文化, 在某种程度上还体现了民族特征。通过对英汉习语中不同动物寓意的比较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动物的寓意与动物自身的特征 (如习性、外表) 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所以, 深入了解英汉文化的特点对准确掌握文字中隐含的文化意义有重要作用。希望人们在以后的语言学习中能更加注重习语的学习与研究, 从而提升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文献

[1]宋京生, 汉英动物英语比较[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Peng Qinghua, A Study of English Idioms from the Practical Perspective[M].Beijing: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China, 2007.

英汉动物习语 篇5

从英汉习语对比分析看英汉文化的差异

本文首先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汉习语进行了比较,进而归纳了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的差异.

作 者:张铁辉 ZHANG Tie-hui 作者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刊 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SOFTWARE INSTITUTE年,卷(期):8(3)分类号:G04关键词:英汉习语 对比分析 文化 差异

浅谈英汉习语的翻译 篇6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完善的语言,它们都拥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人们通过长时间地使用语言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句子。它包括成语、俗语、谚语、俚语、方言等,一般具有结构紧严、形式简练、含义精辟、形象鲜明、表达生动等特点。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这就造成了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可归为两类——形象意义的差异和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因此翻译时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及其民族、地方特色。

一般说来,习语的常见翻译法主要有7种:直译法、意译法、借用法、还原法、节译法、增补法、注释法。下面我们分别谈谈每种译法的具体思路。

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色彩、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例如汉语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是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的正式语言。另外,汉语口语中的“丢脸”被直译为“lose face”,“功夫”则音译成“kung fu”等等。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读者则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A gentleman's agreement”译成“君子协定”;“雪中送炭”译成“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竹篮打水一场空”译成“To 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本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例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是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便是“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乌烟瘴气”形容情形混乱不堪,则可用“chaos”一个词来表达;“望子成龙”在英译时不能译出其形象,那么翻译成英文时就应该用简短的语句来形容该词的含义:“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同类的例子还有“fight like cat and dog”,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虽保留了原文形象,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可以根据该习语在文中的意思进行意译,例如:“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 ,but we fight like cats and dogs.”译文:“我们常吵吵闹闹,但仍很相爱。”

借用法

由于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与“身教胜于言传”、“Easy come, easy go.”与“来得容易,去得快”、“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等句子词汇都可在英汉之间有所对应;同理,如汉语中的“隔墙有耳”一词,英语中则有“Walls have ears.”与之对应。这些相同的句意、相似的用法有时是因为词语有着相似的来源,例如: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综上所述,能应用“借用法”的两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通常近似,即使略有差别,隐含意义也是大同小异。大家在平常的英语学习中,也可不断总结一些此类习语,掌握习语翻译的“借用法”,翻译出的译文就既能达到准确无误,又不失生动活泼。

还原法

“还原法”实际上是在常规翻译方法无效时使用的一种特殊翻译手法,它使用一种淡化原语言色彩的手段进行语际间交流。英语中许多含有独特形象的比喻、历史典故、结构性修辞习语都只宜采用“还原法”进行翻译。例如:“have an ax to grind(别有用心)”这个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翻译就很难被中国人所理解。此语直译应该是“有一把斧子要磨”。据说,其源于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少年生活:一名男子想磨斧子,但他却自称不知如何使用磨石,于是年幼的富兰克林便用尽全力帮助他把重达100多公斤的“grindstone”推转了很多次。此间,那个男子连连夸奖富兰克林。可是,斧子一磨好,他就嘲笑富兰克林说:“我是故意让你这样干的。”说罢转身就走了。后来此语便渐渐转喻为“心怀叵测,别有用心”之意。与此同时,汉语中的大量习语在翻译过程中则更需要采用这一方法,因为相对而言,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要比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理解熟悉得多。由此可见,习语翻译还要求我们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稔熟于心,不能简单地断章取义,也不能想当然地望文生义。

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喻意,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来处理,省去并列重复的部分,保留基本喻意以免产生画蛇添足之感。例如“铜墙铁壁”可译成“wall of bronze”,而无须说成“wall of copper and iron”;“愁眉苦脸”可直接译为“gloomy faces”;“长吁短叹”的“长吁”和“短叹”都表示同一个概念,故可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 deeply”。

增补法

“增补法”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变通手段之一,在翻译中可以同时兼顾习语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一些习语按字面意义被翻译成别的语言后,往往因其文化、社会、历史内涵而令人费解或产生混淆,但若单译其隐含意义又会失去其本义上的形象比喻和丰富色彩,这时就应该采用“增补翻译法”。例如“树倒猢狲散”这个习语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慌慌张张),是翻译时增添的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含其义,添加部分可使译文形象突出、有声有色。再如:“盲人骑瞎马”可译成:“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 — 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而英文习语“to get blood from stone”则可用“增补法”译成“石中取血——做不可能的事”。另外,英语习语还常以缩略语的形式出现,如: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杂而不精的人)。常常用Jack of all trades来表示;“Where there's smoke”则是“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有烟必有火).”的简化表达,如果翻译时拘泥于原文的简化形式而译成“只要有烟”或“有烟的地方”,许多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注释法

注释法是指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对于一些含有典故的习语,翻译时必须对其本身的文化背景有所加注,以明确原意。例如:仅仅把“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译为“运煤到纽卡斯尔,多此一举”是不够的,因为这里虽然已有“多此一举”来解释前半部分的喻义,但读者还是不能理解“纽卡斯尔”的含义,因此必须加注,说明因为“纽卡斯尔”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所以运煤到纽卡斯尔实属多余。同理,在汉译英中,也要对一些汉语文化背景进行具体注释以辅助译文。例如:“司马昭之心”若单译为:“Sima Zhao trick”会使人难以理解,所以需加注:Sima 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 (220~265) 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篡夺) the throne. The emperor once remarked:“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以对此背景进行解释。

浅析英汉习语中的动物与文化 篇7

一、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宗教信仰都对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从习语中能折射出宗教对语言所产生的影响。《圣经》对西方文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其中的许多英语习语就来自《圣经》中的典故。而中国的宗教信仰更为复杂, 从早期的图腾崇拜到道教, 再到汉朝时期, 佛教又从古印度传入中国,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成为了我国最大的一个宗教。汉语文化受佛教影响颇深, 许多习语中都含有佛教的影子, 而英语文化受天主教、基督教影响较深, 有关的习语有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 。汉语中, 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温顺、文雅、吉祥、平和的特征, 是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国泰民安的象征。西方文化中, sheep与goat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圣经》中常用羊来象征或比喻。耶稣自称牧羊人, 把教化的民众称为sheep, 《马太福音》中说, 就像牧羊人分绵羊和山羊一样, 将绵羊安置在右边, 山羊在左边, 耶稣把善人安置在右边, 让他们进天堂;把恶人安置在左边, 让他们入地狱。据此, 西方将好人比作绵羊, 恶人比作山羊。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 (分开绵羊和山羊) 与喻为坏人或恶行的山羊 (goat) 区别开来, 象征着上帝对世界和人类的判决。用sheep形容人性迷失后, 要依靠信仰的力量感化, 使迷途的羔羊“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所以a lost sheep常指误入歧途的人;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意为乌合之众;follow like sheep指盲从的人。类似于汉语的“对牛弹琴”也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第6节的《The Sermoun on the Mount》。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 (豹岂能改变斑点呢?) 比喻本性难移的人, 类似于汉语的“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此说出自《旧约》中上帝所说;“古实人怎能改变皮肤颜色呢?豹怎能改变身上的斑点呢?如果能的话, 你们这习惯行恶人的便能行善了。”意思类似汉语中的“狗改不了吃屎”。这些成语都源自《圣经》中耶稣训谕门徒时的原话, 含有丰富的寓意和鲜明的宗教特色。随着《圣经》的代代相传, 它们在人们的语言中固定下来, 成为脍炙人口的习语。

二、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该民族人们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准则。人们常常把某些品质或特征与某些动物或物体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性又往往促使人产生某种反应或情绪, 尽管这种联想很少或根本没有科学根据。联想到的特征和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民族不同而各异。英汉民族的审美角度不同, 故同一动物常常在他们的心目中产生不同的联想。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同一种动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 在汉民族传统理念中狗是一种下贱的动物, 常用来比喻卑鄙丑恶, 溜须拍马的人, 引起卑贱恶劣、狡诈圆滑等联想。如“狗头军师”专指在背后给主子出坏主意的人;“狗眼看人低”指为人势利瞧不起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比喻品质低劣的人嘴里说不出好话。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剧增, 狗的形象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汉语言文化中。狗在英语言文化里被视为人们的伴侣和爱物, 与此有关的词语多含褒义, 并常用来比喻人的日常生活。例如:be dressed like a dog’s dinner (穿着时髦)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帮助某人渡过难关) ;a lucky dog (幸运儿) ;top dog (身居要职的人) 。Love me, ,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as faithful as a dog (忠诚的人) 。虽说讲英语的人也并非总说狗的好话:Barking dogs do not (或seldom) bite (吠狗不咬人。) Go to the dogs (堕落) ;a sad dog (粗野的人) ;You dog! (你这狗东西!) ;Son of a bitch! (狗娘养的!) 但这些并不影响狗的Man’s best friend (人之良友) 的地位。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的成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magpie (喜鹊) 在西方文化中, 有“爱嚼舌、传播小道消息”的意思, 即“碎嘴”。英文中的magpie不但不报喜, 反而要报凶, 一般认为此鸟是不吉利的征兆而讨厌它。“Magpies that chatted, no omen so black. (鹊噪是最坏的兆头。) ”而喜鹊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如“喜鹊叫, 好事到”。一提喜鹊, 人们往往想到“鹊桥相会”, 所以把为他人当红娘称为“搭鹊桥”。英国人看到的peacock (孔雀) 是它高傲的一面, 如as proud as a peacock (孔雀般骄傲) ;play the peacock (沾沾自喜) ;the young peacock (年轻狂妄的人) 。而中国人则注重她开屏时的美丽, 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丽的象征, 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上天降福。bat (蝙蝠) 在英美人看来凶恶、丑陋, 是吸血鬼的象征, 对它并无好感。由bat构成的习语: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as crazy as a bat (疯得像蝙蝠) , have bats in the belfry (异想天开) 。与此相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由于蝙蝠的蝠同“福”谐音, 便有了“福”的象征意义。蝙蝠和桃组成的图案意为“福寿双全”, 蝙蝠和鹿组成“福禄双全”。蝙蝠和鱼构成的图案有“富裕”之意, 表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由于地域、气候、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3]。英国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水产丰富,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的捕鱼业和畜牧业对习语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说汉语成语中“守口如瓶”相对应的英语习语却是“as dumb as an oyster”。因为英国肯特郡产的oyster (牡蛎) 品质最好, 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英语中与鱼有关的习语也随处可见, 英国人常用fish来表示形色各异的人) :big fish (大佬) ;cold fish (冷漠的人) ;dull fish (枯燥沉闷的人) ;poor fish (可怜的人) ;shy fish (腼腆的人)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比喻身处绝境的人) ;drink like a fish (豪饮) ;have other fish to fry (有另外的事要处理) ;to teach fish to swim (教鱼游泳) 与汉语中的“班门弄斧”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汉语中“鱼”的比喻意义就相对贫乏, 如“鲤鱼跳龙门”, “鱼龙混杂”等都比喻地位低下的人。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注重精耕细作。牛在中国被视为农民的命根子, 因此牛多带褒义。“老黄牛”是勤劳实干, 任劳任怨的象征, 而bull“公牛”, 在英语中却是野蛮、暴力、凶猛、鲁莽的代言人。如bull worker (蛮干的工人) , 把行动或说话鲁莽, 动不动就闯祸的人叫a bull in a china shop (肆意捣乱) 。形容力气大, 英语用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马) , 而汉语是“力大如牛”;汉语的吹牛, 在英语却是吹马talk horse。英语中除了as strong as a horse之外, 还有众多和马有关的比喻用法, 例如horse laugh (开怀大笑) , horse sense (一般常识) 。这是因为古代英国主要靠马耕, 自古中国以牛耕为主, 他们没有汉语那么多对牛充满文化内涵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喻用。

四、文化背景

语言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它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习语的产生和形成也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积淀而成的。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 有着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而欧洲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源泉。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 自然会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进而赋予动物词更丰富的文化内涵。龙 (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共有的动物。中文里的“龙”吉祥尊贵, 而英文中的dragon则邪恶凶残。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视自己为“真龙天子”。直到今天,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把我们自己叫做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腾虎跃”、“龙颜大怒”、龙凤呈祥”等成语妇孺皆知, 但它在英语中却是凶猛邪恶的代表, a dragon of woman的意思是“悍妇”。中英文化的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联想。我们要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应该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要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 这样就不容易引起误解。英语中用动物词语作比的习语还有很多是来自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 其中最多的来自于寓言故事。goat (山羊) 在英国人心目中是邪恶的代表, 也指“好色之徒”。在对英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希腊神话中, 好色淫乱的“森林之神”Satyr就是长着山羊腿的怪物。Don’ttrust a goat with the kitchen-garden, or a wolf with sheep.意思是“不能让山羊管菜园, 狼管羊圈。”就连害群之马也叫“black sheep”, 英民族对goat有与生俱来的厌恶感。而汉语中“挂羊头卖狗肉”, “羊毛出在羊身上”则赋予羊一种受害者的形象。汉文化中象征不吉祥的owl (猫头鹰) 在西方文化中却是智慧的象征。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 Owl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情人, 和她如影随形, 因而就有了有as wise as an owl。owlish, 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 owl通常很严肃, 很有头脑, 常充当法官。然而, 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迥然不同了。因为猫头鹰习惯夜间出没, 人们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 就会心惊肉跳, 认为碰上它是倒霉的预兆。汉语的“杀鸡取卵”在英语中却是杀鹅取卵“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这源于希腊寓言, 说的是曾有一个农村人, 因为发财心切杀死了自己饲养的那只能下金蛋的鹅, 以为如此就可一次获得全部想象中的金块, 但结果却一无所获。现在用来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 没有长远打算的人。英语用cats and dogs来比喻倾盆大雨的情景, to rain cats and dogs就是下瓢泼大雨。这种意思的其中一种说法来自北欧神话, 猫和狗都是暴风雨神欧丁 (Odin) 的随从, 猫象征大雨, 狗象征狂风, 它们一旦出现就意味着狂风暴雨的来临。英语的thedog in the manger (占槽之狗, 比喻有些狗就像某些人, 没有伤人也没有干坏事, 却令人讨厌) 出自《伊索寓言·槽中之狗》;an ass in a lion’s skin (披着狮皮的驴子, 比喻色厉内荏) , 出自《伍德寓言》;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 (姑息养奸) , 出自《伊索寓言》;the lion’s share (最大的一份, 比喻能从遭遇不幸者那里吸取教训) 也出自《伊索寓言》。英语中的“cricket”和汉语中的“蟋蟀”指同一种昆虫。在英语文化中, 特别是在英美文学作品中, 蟋蟀大都给人带来宁静、舒适的感觉。如莎士比亚的歌剧《亨利四世》中就有“as merry as a cricket” (像蟋蟀一样快活) , 而在汉语文化里, 蟋蟀所表达的是一种忧伤凄凉、孤独寂寞的感觉。蟋蟀叫声所引发的忧伤是汉文化中世代流传的一致形象, 在封建社会, 蟋蟀还一度沦为了纨绔子弟的玩物, 成了玩物丧志的代名词。

五、结语

习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具魅力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 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了解和辨析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异同,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分析和探讨英汉习语中蕴含着的丰富文化内涵。学习英语习语中的动物词汇, 也是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在母语环境中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 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 英汉习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此外, 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 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交流中如果忽视了中西文化差异, 就很有可能出现“言不由衷”的现象。因此, 在英语学习中, 应注重中西文化在自然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异同, 提高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切实了解每一种表达方式, 每一种说法的确切含义及适合的情景, 从而真正正确地把握英语的本质和内涵, 更好地运用英语这一世界语言为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Zeng, H.M.从文化差异角度论英汉习语翻译异同.2004.

[2]Jia, Q.Y.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名称及其翻译.2000.

论动物习语英汉差异及翻译策略 篇8

习语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凝练、积累的语言精华, 它们将言简意赅的哲理富于短小精悍的句子里, 并极富民族特色。在英语里, 习语有谚语、成语、俚语、俗语等, 按其结构来分, 有复句、单句、甚至仅仅为一个短语。英语习语的翻译先要正确理解其含义, 在此基础上, 还得明白它们在意思、文化等方面与汉语的差异, 在充分考虑了原文的文化特性之后方可着手翻译。

人类由于和动物联系紧密, 在长期的观察、饲养、驯化, 或食用, 或生产劳役中, 他们掌握了许多花鸟虫兽的习性, 因此创造出诸多以动物为载体的习语。但因各民族生活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些不同文化环境下所创造出的习语表达的意思也必定有所差异。

2 文化差异对习语中动物比喻形象的影响

这类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习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称得上是文化的活化石。大凡是历史悠久的语种, 它们语言里都有丰富的习语, 其中不乏与动物有关的众多习语。各类动物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英汉动物习语也不例外。这两种语言以其悠久的历史创造出了极富文化底蕴的动物习语, 也使得各自的语言表达形式愈发丰富多彩。英汉习语在选用动物作喻体时有的动物相同意义相近, 如“the fishes in trouble water”和“浑水摸鱼”意义就相似;有的动物相同而意义却不同, 如“jus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与“虎落平阳”;有的动物不同可意义相似, 如“hold a wolf by the ears”与中文“骑虎难下”就属这类。英汉习语中影响动物比喻形象的文化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2.1 文化环境对动物形象的影响

中国近五千年的农耕文化为汉语习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牛作为农耕文明的主要生产力在汉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因此以牛为喻体的习语也就比比皆是。例如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被称为“老黄牛”, 对门外汉讲话或说话不看对象叫作“对牛弹琴”, 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就是“老牛舐犊”, 力量很大被形容为“九牛二虎”, 数量悬殊那就是“九牛一毛”, 效率低下被表述成“老牛破车”等, 牛的习性在上述习语中被表现得入木三分。相比之下, 英国却是个岛国, 英格兰民族的生活就与海洋及商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他们创造的习语就具有浓郁的海洋商业文化氛围。例如“a dull fish”表示“枯燥无味的人”, “a cold fish”则是“冷冰冰的人”, “neither fish nor fowl”指“不伦不类”、“非驴非马”;“odd Ca queer fish”喻作“人”;“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喻为“奋力求生”;“to rest on one’s oars”比喻短暂休息;“be 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等。可是在英语中用“a drop in an ocean”和“one plain sailing”比喻数量极其悬殊和事业顺利时, 与汉语的“沧海一粟”和“一帆风顺”则不谋而合。

2.2 文化习俗对习语中动物形象的影响

习俗作为生活在同一地区的民族而言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 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甚至即使是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也会有不同的习俗, 它们会影响到人们的世界观, 当然也就包括对动物的看法及比喻习惯。

(1) 生活习俗的影响。

在我国, 传统上而言, 日常生活中养狗就是为了看家护院。狗在履行职责时无论是仗着人势的狂吠、受到威胁后的乱咬、还是其受到痛打时的哀号, 其“言行”总让人冷眼视之、令人生厌。结果, 狗就被用来代指不好的事物, 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痛打落水狗、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等。而在英国, 传统上不仅有看家犬, 还有导盲犬、猎犬、牧羊犬、赛犬和种类繁多的宠物犬等, 犬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深受英国人的喜爱, 因此, “dog”通常是褒义词。例如“If you love me, please love my dog”表示“爱屋及乌”;“a lucky dog”指“幸运之人”;“a top dog”比作“地位显赫的人”;“sick as a dog”意指“人病得厉害, 令人怜悯”;“have not a dog’s chance”喻指“没有机会”或“绝不可能”;“every dog has his day”就是“人人皆有出头日”, 等等。

(2) 信仰习俗的影响。

抓鼠是猫的天性, 昼伏夜行, 灭鼠保粮, 深受汉民族的喜爱, 因此猫在汉语里是正面形象, 一提到猫就联想到温顺可爱, 例如“馋猫儿”。可是在西方人眼里, 猫之形象却大为改变:撒旦 (魔鬼的代名词) 常化身为黑猫游荡, 女巫出现时身边总有黑猫相伴, 在古希腊神话中风暴女神兴风作浪时常化身为猫, 而在古罗马神话里, 猫成了自由的化身, 常蜷伏在自由女神的脚下。在英语里, “fraudy-cat”比喻为“胆小鬼”;“She is a cat”表示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Don’t be a cat”意为“别那么损人”;“But my hope could not be killed, it had more lives than one cat.”这句话意为“然而, 这种希望是扼杀不了的, 它比猫更有生命力”。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信仰习俗对习语的影响可见一斑。

(3) 审美观与价值观的影响。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因此炎黄子孙从来都是以“龙的传人”自称。在古代, 龙不仅是帝王和黎民百姓顶礼膜拜的图腾, 而且也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理文化象征, 如长辈对子孙寄予厚望叫“望子成龙”, 奋发向上叫“龙马精神”, 朝气蓬勃用“生龙活虎”, 此外还有“真龙天子”、“龙凤呈祥”、“乘龙快婿”、“龙腾虎跃”、“东方巨龙”等。在西方文化里, 龙却被看成是邪恶的化身:在中世纪的欧洲, 龙是异教徒、邪恶的象征;在基督教徒眼里, 龙是与蛇、蜥蜴、撒旦、邪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是罪恶的化身, 在基督教《启示录》中, 撒旦就被描述为“the great dragon”。在英语中如果要表达“她是个十足的泼妇”, 就用龙来比喻, 说成She is an absolute dragon;如果要说“他妈妈把他管教得过于严厉”, 就用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 等等。

3 英汉动物习语的比较

3.1 形同意同

对某些动物的属性即使是不同的民族, 人们也有共同的看法, 这就使得这些动物在他们的习语中所含有的民族文化附加意义基本相同。例如狐狸, 在中国人眼里它们是一种狡猾、奸诈、生性多疑的动物, 因此我们常将那些奸猾之徒比作狐狸。而fox在英语里指的是a crafty sly or clever guy, 如“Don not trust him, he is a sly old fox”, 意即“那人是个老奸巨猾的狐狸, 请不要相信他”, 这与中文的说法完全相同。绵羊在中国人眼里是驯服、憨厚、善良, 或任人宰割的动物, 因而有“可怜的小绵羊”、“替罪羊”之说, 包含了中国人对羊的怜悯与同情。而Sheep在英语中同样指那些驯服、愚笨、腼腆之人, 如follow sb.like sheep意为“盲从”;please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意指“分清好坏”等。此外, 英汉语言中形同意同或意义相似的动物还有很多, 如把公鸡都比喻为骄傲as proud as a cock、把鹿喻为温顺as timid and tame as a deer、把猴子作为淘气调皮的代名词as naughty as a monkey等。

3.2 形意部分相同

(1) 形不同意同。

英汉两个民族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导致了文化上的理解差异, 他们在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时往往会选用不同的动物来比喻。例如“一箭双雕”, 英语却用石头与鸟描述此意“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汉语说的“鸡皮疙瘩”, 英文表述的却是鹅皮“gooseflesh”;“杀鸡取卵”, 英语也是用鹅来代替“kill the goose that lay golden eggs”。另外, 两种语言中有牛和马的动物习语比较常见, 但因为我们祖先用牛耕地, 对牛有特殊的感情, 而英国人的先祖“盎格鲁-萨克森”属于游牧民族, 与马非常亲近。因此, 在表示同一意思时汉语习语中常常用“牛”来做比, 而英语中往往用“马”来比喻。比如汉语说“壮得像牛”, 英文则说成是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说“吹牛”, 英文却成了talk a horse。在中国文化里, 虎是兽中之王, 于是汉语里有很多有关雄壮、威武、勇猛的词都是用虎来表达的, 如虎威、虎将、虎子、猛虎下山等。但在英国文化里, 狮子取代了老虎的位置。如汉语说的“拦路虎”, 英文则为a lion in the way;汉语里的“猛如虎”, 英语为as brave as a lion。

(2) 形同意不同。

英汉民族的不同文化环境导致了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 这使得两个民族的人们即使对同一动物却赋予了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内涵意义。例如, 英民族把狗视为人类的朋友, 他们许多带狗的习语都具有褒义, 除了上文列举的外, 还有a lucky dog (幸运星) 、a clever dog (聪明的宝贝) 、a good dog deserves name (应得的名分) 等。而汉语恰恰相反, 凡是与狗有关的字眼都是贬义甚至是粗口, 如“走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狗在这两种语言中的相反待遇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古今中外, 养狗的初衷就是看家护院, 于狗而言, 要发挥这个作用无非是又吠又咬, 而中国人注重人情交往, 因为狗妨碍了人际交往, 所以它们就不受国人欢迎;西方人大多强调个体的独立性, 尤其是私密性, 加之“丁克”家庭视狗为己出, 在西方文化里, 狗受宠爱也就不足为奇。同样, “龙”在中西不同的文化氛围里的不同遭遇也是非常自然的。

4 翻译策略

动物习语是人类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固定短句或短语, 它们大都形象鲜明、言简意赅, 而且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加之语义已经和文化内涵不可分割, 因此一个动物习语的整体含义往往不能从字面来揣测。在对动物习语进行翻译的时候, 除了要忠于原文外, 还要保持动物习语的比喻形象、修辞效果、民族或地方特色等特点。

4.1 直译法

英汉习语在形同意同时我们尽量采取直译, 这既能再现原文的意义和比喻形象, 又能保留其独特的手法以及它们所体现的异域文化。直译法作为动物习语翻译的一种重要方法, 并非是简单的字对字或词对词的翻译, 而是通过合理的联想把习语蕴含的寓意表达出来。Eugene A Nina主张“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 尽管文化背景不同, 但人类却有诸多共性, 这决定了在英汉两种语言有着相近的意境, 尤其是来自于生产实践中生活感受与人生经验的习语, 因此, 同一形象在语言不同的读者心目中能够引起相似甚至相同的联想, 那些能引起同样感受的动物习语中都可采用直译法。例如汉译英: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 (A crossing rat is chased by all) 、胆小如鼠 (As cowardly as a rat) 、浑水摸鱼 (Fishes in the troubled water) 、狡猾的狐狸 (A sly fox) 等。再如英译汉:A lion at home, a rat abroad. (在家似虎, 在外似鼠)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独木不成林) ;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 (好死不如歹活) , 等等。

4.2 归化法

英语习语里有些意同形不同的动物形象不符合汉语习惯, 直译的话会出错, 意译又会失去文采, 这时归化法可使译文地道生动, 读者也能理解。例如英译汉:Just like a rat in a hole瓮中捉鳖;Hold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Cast pearls before a swine对牛弹琴;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再如汉译英:挂羊头, 卖狗肉 (Cry up wines but sell vinegars)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Two quarrel while the third profits from it) ;龙生龙, 凤生凤 (Eagles do not breed doves)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Time proves all) ;虎落平阳被犬欺 (Hares may pull a dead lion by the beard) 等。

4.3 释义法

当直译或归化法都不能准确地表达形同意不同的习语时, 可牺牲原语习语中的形象, 只留其意。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Care killed a cat忧虑伤身;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鹤立鸡群;We need not take the bear by the tooth.我们不要做无谓冒的牺牲。汉语习语往往出自典故或寓言, 翻译时就得放弃历史背景, 译出含意即可。如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A gain may come from a loss;望子成龙expect one’s kid to become a perfect person, 等。

5 结束语

由地理环境、生存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文化意识的不同导致了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 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原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内涵, 并采取适当的策略, 力争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译出符合目的语读者文化要求的习语。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8.

[2]郭着章, 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3]胡灿辉.从文化内涵看英汉动物习语的喻体与翻译[J].科技学院学报, 2006, (4) .

[4]华先发, 邵毅.新编大学英语英译汉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1) .

[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英汉动物习语 篇9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要素, 反映着语言的发展状况。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文化信息载体, 各种文化特征都会在其词汇里留下印迹。词汇的意义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也受到人们所属群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指除字面意义之外、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因素的隐含意义, 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该词所产生的联想, 即联想意义, 是词语的内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统称。

习语是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习惯表达语, 是经过长时间的锤炼而沉淀下来的短语和词组, 是语言中现成的词汇材料。习语可以反映物质世界的变化、思想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动物习语作为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手段, 是构成习语的一个重要语素, 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极为丰富的表现力, 给语言增添形象性和生动性,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0 动物的联想意义

词汇的联想意义具有非限定性和多变性, 反映了语言的社会性和个人性。语言既是人们描述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符号系统, 又是人们表达主观感受和情感的工具, 正是这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才形成了语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人们常常把某种品质或者特征与某些动物联系在一起, 通过动物的形态、习性等特征来表达一种抽象的联想意义。英汉文化和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动物形象描写, 这些形象积淀着特定的民族心理, 体现了各民族人民对动物的偏爱取向。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种种共性, 这些共性形成了人们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种种共识。但是, 人类世界既拥有共性的主体文化, 更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亚文化。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在传递语言信息的过程中, 对动物喻体的取舍也会有差别。从而使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

2.1 牛

牛在东方人和西方人的眼中的含义是不同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对中国人来说, 牛是一种非常重要和常见的动物, 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已经成为一种不记任何回报, 勤劳和诚实的象征。鲁迅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的“牛”的涵义就是指脚踏实地, 任劳任怨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中国, 人们还经常用“吃进去的是草, 挤出来的是奶”来称赞那些无私奉献, 不图回报的人。因为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与之相关的习语还有很多, 如“力大如牛”形容一个人力气大, “卖刀买牛”比喻弃恶从善, “老牛舐犊”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挚感情, “牛角挂书”比喻勤俭读书, “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 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 做事得心应手, 运用自如, “宁为鸡口, 无为牛后”比喻为宁可小范围内做主, 而不愿在大范围内听人摆布。

而以英美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则主要从事畜牧业、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机械化种植业, 养牛主要是为了“喝其奶、食其肉”。鉴于牛的特性,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野蛮有力, 常常鲁莽行事, 因此, 牛在西方人眼中形象欠佳。“a bull in a china shop”表示“鲁莽的人, 闯祸的人”, “to 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表示“不为艰险, 勇敢地对付困难”。牛在山坡上吃草, 再回到农场去挤奶, 中间要经历的时间很长, 所以“till the cows come home”表示“很长时间, 永远地, 无限期地”。“cow town”和“cow college”则是无阻轻重的、死气沉沉的、规模很小的“养牛小镇”和“乡村学院”。

2.2 龙和凤

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一种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奇动物, 在中国, 龙象征权威、高贵。古代帝王被尊称为“真龙天子”, 我们称祖国为“东方巨龙”。凤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 是百鸟之王, 是祥瑞的象征, 是帝后的象征。古人对龙凤尤为崇拜, 并形成了龙凤文化。在汉语中龙和凤总是好的意思, 相关的习语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攀龙附凤”、“龙生龙, 凤生凤”。

英语中的dragon有“海怪或海魔”之意, 是魔鬼和罪恶的象征。“the old dragon”就是指撒旦魔王, 魔鬼。“a dragon”通常指凶暴的女人、爱惹是生非的女人。英语中的phoenix是一种不死鸟, 在希腊传说中, 这种鸟在生活一段时间后便会用香料筑成一个香巢, 唱一曲悲伤的挽歌后, 扇动翅膀将香巢点燃, 把自己烧成灰烬, 而灰烬中会飞出一只新的phoenix。因此, “phoenix”便成为耶稣复活的象征。

2.3 狗

英汉两国人都有养狗的习惯, 且狗与dog所指称对象完全一致, 但它在英汉民族文化中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联想意义却是截然不同的。在汉民族的文化中, 人们注重的是狗的奴役性, 通常对狗抱有厌恶、鄙视的态度。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几乎全是贬义的。如“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盗鸡啼”、“狗血喷头”、“狗急跳墙”等。

在英语文化中, 狗被看做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而且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和“特权”。所以英语中关于狗的很多习语都含有褒义或中性的意义。如“Every dog has his day.”表示“人人都有得意时”, “Love me, love my dog.”表示“爱屋及乌”, “to help a lame dog”表示“助人于危难”,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表示“有功者应受奖赏”等。

2.4 马

马 (horse) 在中英两国都是很常见的动物, 马在中国古代多用作骑具和用于战争, 因此相关的成语有“走马观花”、“车水马龙”、“汗马功劳”、“兵荒马乱”、“秣马厉兵”、“招兵买马”“金戈铁马”等。在汉语中马还代表着一种勇往直前, 蓬勃向上, 势不可挡的民族精神, 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万马奔腾”、“龙马精神”、“千军万马”等。更重要的是, 马表现了“男儿坠地志四方, 裹尸马革固其常” (宋·陆游《陇头水》) 战死沙场的无畏气概。

马是英国人早期的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 后在生产之余用于赛马等娱乐活动, 马象征着勇气、慷慨大方, 也暗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A good horse should seldom spurred.” (好马不用鞭) ;“A good horse can not be of a bad color.” (好马无劣色) ;“Don’t change horses in the middle of the river” (行到河中不换马)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本末倒置)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贼去关门) ;“back the wrong horse” (下错赌注) ;“to talk horse” (吹牛) 等, 它们大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经验之谈。在英语中马有勤劳、体格健壮的含义, 如“work like a horse” (辛苦地干活) , “as strong as a horse” (壮的像牛) , “eat like a horse” (食量大如牛) 。

2.5 猫头鹰

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 猫头鹰常常栖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边, 因此, 猫头鹰在英语中是一种表示智慧的鸟, 禽兽间的争端要请它来裁决, 紧要关头就得找它求教。习语“as wise as an owl”即是一例。如果说某人“owlish”往往是形容他聪明、严肃。如“Patrick peered owlish at us through his glasses.” (帕特里克透过他的眼镜严肃而机智地审视着我们) 。然而在汉语文化中猫头鹰的形象与在英语中的形象完全不同, 因猫头鹰常在夜间活动, 鸣声凄厉, 民间传说猫头鹰落在谁家树上, 或谁听到猫头鹰的叫声, 他家就会有人要死。这么一来, 人们便把它的叫声与死亡, 倒霉及厄运等联系在一起, 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 谁碰上它谁就倒霉。猫头鹰在中国人看来是厄运的象征, 人见人怕。中国民谚中有“夜猫子 (猫头鹰) 进宅, 无事不来”、“夜猫子抖搂翅, 大小有点事儿”的说法。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的色彩,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喜鹊 (magpie) , 蝙蝠 (bat) 等。

在中国文化中, 喜鹊是与喜事、吉利、运气联系在一起的, 喜鹊是报喜鸟, 象征喜事将要临门, “喜鹊登梅”暗指“喜上眉梢”之意。而在英美文化中, 喜鹊 (magpie) 不过是一只黑白色长尾短翅鸟, 并不讨人喜欢, 含有“饶舌者”的意思, 如“I don’t like magpie.” (我讨厌那些饶舌之人) 。

西方人对蝙蝠素无好感。通常联想到蝙蝠的令人不快的特征。英语中有“as blind as a bat” (瞎得跟蝙蝠一样) , 喻指“眼力不行, 有眼无珠”, “as crazy as a bat” (疯得像蝙蝠) 。也许因为吸血蝠的缘故, 提到蝙蝠, 人们就会想到丑陋、凶恶、吸血动物的形象。对中国人来说, 蝙蝠是吉祥、幸福的象征。这些联想很可能来自蝙蝠的名称——“蝠”与“福”同音。而红蝙蝠更是大吉大利的先兆, 因为“红蝠”与“洪福”谐音。

3.0 结束语

因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经济生活、地理环境和思维习惯。在有关动物的习语中, 仍然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差异给动物习语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 任何一种语言有关动物的习语都不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 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分析英汉动物习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不仅能提高人们对习语和语言的学习兴趣, 正确掌握习语的意义, 而且对于克服语际交流障碍, 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汇通, 显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2]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82.

[3]杜新宇.从动物词汇看英美文化差异[J].民俗研究, 2004, (3) .

[4]黎昌抱.狗年谈狗[J].英语天地, 1994, (2) .

[5]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英汉动物习语 篇10

习语又称俗语,从广义上说,它包括成语、俗语、谚语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更是与每个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该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态度。在历史发展历程中,汉语和英语都积累了大量含有动物词汇的习语,而其中对各种动物赋予的联想也不尽相同,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色。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究英汉动物习语中喻体体现的文化差异,并试图提出三种翻译方法。

二、动物喻体体现的文化差异

(一)地理环境不同

英国是个多平原、丘陵的国家,马(horse)是基本的交通工具和农耕伙伴,马也频繁出现在英文习语中,比如: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work for a dead horse(徒劳无益);horse marine(水上骑兵,比喻“空中楼阁”);pay for a dead horse(花冤枉钱);straight from the horse’s mouth(比喻“从可靠方面得来的消息”)。在中国,牛常常伴随在农民左右,英文中用“马”做喻体的习语翻译成中文时,常常用“牛”代替。比如: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He works like a horse.(他工作努力,像一头老黄牛。);talk horse(吹牛);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牛不喝水强按头。)

再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捕鱼业发达,人们很爱吃鱼。“鱼”(fish)这个喻体自然也融入了他们的语言中:a dull fish(愚蠢的人);a poor fish(不幸的人);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小地方的大人物)。可以发现,fish总是代指人,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大大小小的山脉纵横其中,中文中会用“山”来代指人物。例如:泰山北斗;有眼不识泰山。

(二)风俗习惯不同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在西方童话里,狮子(lion)是万兽之王,一谈到狮子,西方人都会肃然起敬,因此狮子就成了伟岸、强壮、王者的代名词。如:as 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一样雄伟);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英国人甚至把自己的国家比喻成狮子,twist the lion’s tail(激怒英国)。而在中国文化中,狮子只是凶残的野兽,没有太多情感上的喻意。

再比如,猫头鹰(owl)在中西方文化中喻意不同。在西方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化身。在希腊神话里,猫头鹰常常陪伴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边,习语as wise as an owl就用来表示某人很聪明。在中文中,因为猫头鹰时常夜间出没,被人称为“夜猫子”,有消极的含义。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如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dog)的习惯。但中英两国人民对狗有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狗可靠、忠诚,是人类的好伙伴。因此带有狗的习语都含有积极的意思: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幸运日。);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雪中送炭);Let sleeping dogs lie.(莫惹是非)。而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狗仗人势;狐朋狗友;丧家之犬;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

(三)文学典故不同

文学名著被民间广泛诵读,深受人们喜爱,久而久之,文学典故成了习语的重要来源之一。在英文诗歌中,蟋蟀(cricket)是快乐幸福的象征。例如,R.Southey在其诗作Hymn to Penates中写到:When by the evening hearth contentment wits.And hears the crickets chip.在英文中,一个人很开心,我们可以描述成:as merry as crickets。然而,在中国文学典故里,蟋蟀的声音代表着寂寞、孤单、忧愁:“蛩唱如烟波,更深似水寒。”(杜牧《寝夜》);“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欧阳修《秋声赋》)

在深受大家喜爱的的儿童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中,有一只在空中忽隐忽现的猫,每次说话的时候,他都咧着嘴,很讨人喜爱,让人印象深刻。在L.Carroll的原著中,这只猫来自英国一个叫Cheshire的郡,之后,当形容一个人咧着嘴笑得很厉害时,人们会说grin like a Cheshire cat。

(四)宗教信仰不同

宗教信仰和文化密不可分。自古代起,宗教给其信众提供了价值观、生活态度等各种指导,可以说,宗教是文化的实践,常常可以看到宗教对语言的深刻影响。众所周知,《圣经》是基督教的圣典,影响着欧美地区的社会和文化,里面的故事一直被基督徒所传唱着。在《圣经》中,撒旦背叛了伟大的、无所不知的上帝,被称为“巨龙”(the Great Dragon)。所以,在很多西方故事和传奇中,无辜的民众总是被巨龙所迫害,而此时主人公大英雄常常都是奋起反抗,手刃巨龙,受到民众的崇拜和敬仰。可以看出,龙这一动物形象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负面的:dragon’s teeth(相互争斗的起源);She is a dragon.(她是一个悍妇。)而在汉语文化中,龙的形象完全颠覆。龙是贵族、权力的象征,中华民族总是自豪地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的正面形象不言而喻:真龙天子;望子成龙;生龙活虎;乘龙快婿等。

三、动物习语的翻译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不是简单的语言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标准来指导翻译实践的:传达信息;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通顺,符合译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读者反应相似。

(一)喻体相同,喻义相同———直译法

在人类发展中,人们对某些动物产生了相同的联想,这些动物在英汉习语中的喻体和喻义是相同的,我们完全可以采取直译法,既保留了源语特色,展现了民族文化,又丰富了目的语,达到了形式和意义的完全对等。例如:crocodile’s tears(鳄鱼的眼泪);鹦鹉学舌(parrot what othe people say);a bull in a china shop(大公牛闯进瓷器店);a wolf in sheep’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One bird in hand is better than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似双鸟在林。);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I doesn’t matter if the cat is black or white,as long as it catches mice.);枪打出头鸟。(The guns will only shoot at the birds which come up first.)……

(二)喻体不同,喻义相同———套译法

有些汉语和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形象不同,但它们表达出的深层寓意却是相同的。此时,我们可以套用相似的动物习语来进行翻译,将一种动物形象转换成另一种动物形象。虽然两者在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在深层意义和风格上却实现了对等。比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鼠);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头驴);wet as a drowned rat(落汤鸡);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set the cat amon the pigeons(鸡犬不宁);The fox preys farthest from its hole.(兔子不吃窝边草。);如鱼得水(be like a duck to water);What can you expect from a pi but a grunt?(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三)喻体空缺———意译法或直译加注法

有时一种动物在一种语言文化中有特别的联想意义,但在译入语中没有类似的含义或与之具有相似联想意义的其它动物。

在翻译这类习语时,有两种方法:其一,舍弃源语动物形象,而以意义的翻译为主。这种方法牺牲了原文中的动物形象,但却保留了其喻义,达到了功能上的等值。比如:a white elephant(好看但不中用的东西);smell a rat(怀疑有诈);flog a willing horse(对努力工作的人加以鞭策);flog a dead horse(做徒劳无益的事);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have other f

ish to fry(有别的事要做);Come on,you chicken!(快过来,你个胆小鬼!);人心不足蛇吞象(No man is content.)其二,如果直译出原文中的动物形象,不会使读者困惑,就可以采用直译加注法,即直译出其字面意义,再点出深层含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达到了功能的最大对等。例如:The cat weeps over the mouse.(猫哭耗子假慈悲。);teach fish to swim(教鱼如何游泳———班门弄斧);as close as a oyster(像牡蛎那样守口如瓶);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四、结论

动物习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反应了中西方文化对各种动物不同的情感态度,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平时多注意和对比一些有趣的动物习语,不仅可以掌握语言知识,还可以了解西方的风俗习惯,激发学习的兴趣。在翻译动物习语的过程中,译者应深刻理解词语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意味,通过找出动物习语表层形象和深层意义的联系,确定是保留、转换还是舍弃形象,从而采取相应的译法,以求达到两种语言在功能上的等值。

参考文献

[1]Seidl,Jeniffer and WMc Mordie.English Idioms and How to Use Them[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4.

[2]Worrall,AJ.English Idioms for Foreign Students[M].Longman Group Limited,1977.36.

[3]冯刚.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与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4).

上一篇:含铁矿物下一篇:大学生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