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

2024-07-27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精选十篇)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 篇1

一、把词语教学与课文教学结合起来

1. 在整体把握文本中理解词语。

词语教学不能孤立于文本而存在。教师在呈现词语时, 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整合, 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理解词义。因为, 文本中的很多关键词对全文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如果能够抓住这些词语, 把对词语的深入理解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就可以起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效果。学生对这些词语印象深刻, 理解透彻, 课堂教学也就会增色不少。

例如, A教师教学《三顾茅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课) 时, 抓住课题中的词语“三顾茅庐”展开教学:

师: (板书:三顾茅庐) 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生开始沉默还不够有勇气)

师:说对的要表扬, 说错的也要表扬, 要表扬他的勇气……

生:我的理解是三次去拜访。

师:噢, 三, 就是三次;顾, 就是拜访。茅庐, 指的就是茅草房。谁能说得更完整呢?

生:三次去茅草房拜访。

生: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这次说得很准确。由这个题目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生:刘备为什么要三次拜访诸葛亮呢?每一次拜访的情况怎样?

师:问得很好, 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去读一读课文……

“三顾茅庐”既是课题, 也是课文的“魂”,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以“三顾茅庐”词语的理解为基础, 再提出质疑, 就能把对“三顾茅庐”的理解贯穿全文, 统领全文, 使词语教学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相伴而行, 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些词语的字面意思, 也伴随着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把词语的内涵、意蕴积淀于心,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2. 在结合上下文中理解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于不同学段的词语教学是这样要求的:“ (1、2年级)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4年级) 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 (5、6年级)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 体会其表达效果。”由此可见,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

例如, 于永正老师执教《爱如茉莉》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7课) 一课时, 词语教学有情有趣, 匠心独运, 抓住上下文中有关人物的动作、神态让学生来理解关键词语“嗔怪”一词, 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深入到位。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课题, 读书声音要小一点, 小一点有味道。 (生小声齐读)

师:考大家一个字。 (板书) “嗔”读什么?

生:嗔 (chēn) 。

师:再加一个字。 (板书“嗔怪”, “嗔”字上加点) 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无人举手)

师:请读第一、二自然段, 读完就懂“嗔怪”的意思了。 (生自由读) 谁读懂了? (无人举手)

师:你们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生:生气的意思。

师:是的, 于老师告诉大家, “嗔”只有一个解释———生气。“嗔怪”就是生气不满意。大家找一下这个词在哪里?谁来读这句话, 应该很快就能找到了。从第一句话开始读。

生:那是一个漂浮着橘黄色荒影的美丽黄昏, 我忽然蹲在一旁嗅到了一股茉莉花枝的味道, 妈妈, 你爱爸爸吗?妈妈先是一愣, 继而微红了脸, 嗔怪道:“死丫头, 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啊?”

师:妈妈为什么生气?

生:因为女儿问了一个问题, 问得妈妈不好意思了。

师:老年人也害羞, 不好意思, 所以生气了。如果说敌人生气了, 我们和敌人谈判, 比方说朝鲜, 朝鲜战争, 我们和他们谈判了好长时间, 我们提的要求他们不同意, 我们能不能说美国人嗔怪朝鲜了? (生哄堂大笑) 这个“嗔怪”, 只能用在我们之间, 同学之间, 爸爸妈妈之间, 你想想是不是啊?所以要多读书, 我们的汉语非常有意思, 许多词的使用是有范围的, 记住啊!但是你想一想, 女儿问妈妈:“妈妈, 你爱爸爸吗?”妈妈是不是真生气?必须要多体会, 细心地体会每一个词的意思。每个词都有它的使用范围, 有意思吧?

于永正老师启发式的“请读第一、二自然段。读完就懂‘嗔怪’的意思了。”“大家找一下这个词在哪里?”的引导, 使词语的教学避免了简单的说教, 而是让学生进入了对课文的自读自悟当中,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品味词语, 披文入境, 让词语教学与文本阅读达到了完美结合, 有了情感的温度。

二、把词语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在词语教学中, 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唤起记忆, 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用心领会词语, 运用词语, 积累词语, 让词语教学有声有色, 更有实效。

例如, 于永正老师执教《爱如茉莉》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7课) 一课时, 对“瞳仁”一词是这样教学的:

师:再检查一个词。 (板书“瞳仁”) 怎么读? (生读得很正确。)

师:“瞳仁”是什么意思?它在哪句话里?谁来读?

生 (读文后回答) :“瞳仁”是眼睛。

师:不正确。眼睛里面是什么?

生:黑眼珠。

师:眼珠的哪一部分?黑眼珠最中间最大的是什么?

生:瞳孔。

师:瞳孔也叫什么?

生:瞳仁。

师:哪个“仁”?

生:“大人”的“人”。

师: (幽默地) 不是“小人”的“人”。

生:是“仁慈”的“仁”。

师: (板书“仁”和“人”两个字) 这个“仁”的确可以写作“人”, 为什么可以写作“人”呢? (师在学生中寻找一番, 找到两个眼睛大的学生) 你们两个过来, 互相看着对方, 你看到谁了?

生:我在她眼睛里看到我自己了。

师:所以“仁”可以写成“人”。好好学语文, 语文很有意思!多读书, 看谁的课外阅读量大。

对于“瞳仁”一词的教学, 于老师引导学生悉心观察, 配合表演, 使一个简单的词语在生活中渐渐丰满起来, 这不仅仅是在教词语, 而是让词语丰富的内涵在学生的头脑中深刻地内化和积累, 提高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把词语教学与语言环境结合起来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 才是有血有肉的。教师要创设与课文相应的情境, 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去理解词句, 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

例如, 薛法根老师在《半截蜡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 一课的字词教学环节:

1. 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秘密、绝密、绝妙;危机、厄运;从容、镇定。

2.组织学生朗读, 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绝妙、危机、厄运”的意思。 (这里对词语的解释并没有用字典上的解释, 而是紧紧跟课文的情境结合在一起。理解词语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绝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插在一个烛台上, 摆在显眼的桌子上, 骗过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 令敌人意想不到。

点拨:你从“终于”一词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体会到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诺德夫人的智慧。)

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 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 秘密会暴露, 情报就会受到威胁。

点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实际上危机没有真正过去。)

厄运:那就是蜡烛很快烧到金属管处, 就会自动熄灭, 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

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 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伯诺德夫人一家怎样对待的?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这一教学环节中, 薛法根老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理解词语丰富的含义, 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到词句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薛法根老师的点拨很有特色, 抓住“终于”、“似乎”这两个学生易忽略的词, 把看似简单的词语后面包含的“言外之意”通过点拨引起学生的思考, 从而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复述故事做了铺垫。

四、把词语教学与发挥想象结合起来

《天鹅的故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6课) 是一篇感人的课文, 文中的老天鹅腾空而起, 用自己的身子砸冰以拯救天鹅群。教学中如果对老天鹅独个儿砸冰的情景描写不仔细品味, 就无法体会老天鹅舍己为人的伟大。B教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 抓住了“像石头”“重重”“砸”“第二次”“第三次”这些词语让孩子们想象当老天鹅砸向冰面时会发生什么;当它第二次、第三次, 甚至第五次、第十次砸向冰面后, 如果近距离看老天鹅, 它会变成什么样子。通过这些的引导, 让学生发挥想象, 对文本进行了延伸:“当老天鹅像石头一样重重砸向冰面时, 它一定太疼了!甚至有可能把自己的翅膀砸断!”“当它第二次、第三次砸向冰面时, 它可能会流血, 甚至可能会死掉。可是为了天鹅群, 它一点儿都不害怕!”“冰面上都一定有它的血迹和羽毛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弥补了课文当中没有叙述的场景, 体会到了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篇2

1、直观理解:学生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较抽象的词语很难一下字领悟,借助实物、插图、幻灯、实验等教学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词义。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理解“渐渐”一词时,就可采用实验操作、直观理解的方法。教师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一粒一粒地投进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其余同学仔细观察水面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时,教师稍加点拨,说:“同学们,你们看到水面是怎样升高的呢?”学生立刻领悟到“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再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垂”(《雷雨》)这个词时,从讲台里拿出简易的自制教具——一根细线下吊着一小重物,然后把线逐渐放长,让小重物缓慢下落。学生一看,便明白了蜘蛛利用蛛丝落下时的情形。

下面是全国第六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观摩大赛上《称赞》一课“粗糙”这个词语的教学实录:

师:小獾做了三个怎样的小板凳? 生:小獾做了三个粗糙的小板凳。师:粗糙的板凳看上去会怎么样?

生:凳子腿有的粗,有的细;有的长,有的短。师:这样的板凳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生:摇摇晃晃)

生:这样的板凳摸上去会有什么感觉?老师这里有一块木版,(出示一块粗糙的木版)谁来摸摸看,什么感觉?

生:有裂缝。有小毛刺,摸上去有点扎手。

师:像这样比精巧、不光滑的样子就是——(生:粗糙)师:可见粗糙是指小板凳做得不好。

这样一教,“粗糙”一词就在学生的脑中直观形象化了。而这个词语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刺猬对小獾充满真诚的鼓励,从而感悟“称赞为伙伴带来自信”的课文主旨,可谓是一举多得。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低年级学生尽管年纪很小,但也会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来帮助理解词语。尽量避免以词解词,而是努力追求与生活接轨,让孩子们结合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来体会词义。如《蓝树叶》一文中“吞吞吐吐”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否有过这样说话的经历。学生提到自己做了错事时,面对老师的追问会吞吞吐吐;还提到在不情愿做什么事时,也会这样说。最终明白,林园园这样说话是因为她不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

还有些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却可以找到与它相匹配的事物。如,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中的“鲜艳”一词,很难用“明亮而艳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鲜艳的事物?可能是盛开的鲜花,可能是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是迎风的彩旗等等。当抽象的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时,它就变得形象、生动、可感了。

3、创设教学情境理解:情境教学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请看《植物妈妈有办法》中“纷纷”一词的教学片断:

师:(拿出预先准备的蒲公英实物,使劲一吹)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蒲公英的种子一个接一个地飞起来了。

生:我看到蒲公英种子有的往上飞,有的往下落,有的往左飞,有的往右飞,一点儿顺序也没有。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一个接一个、没有顺序地飞,就叫做—— 生:纷纷。

师:谁能用“纷纷”说一句话?

生:秋天到了,树上的黄叶纷纷落下来。生:冬天,雪花纷纷从天空中飘落下来。

师:大家说得很好。“纷纷”不仅可用在“物”上,还能用它说“人”呢。比如刚才大家举手,就可以说——

生: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师:好。说别的事呢?

生:下课了,大家纷纷走出教师,参加课间活动。师:看来,大家真理解“纷纷”这个词了。现在大家想像一下,蒲公英的种子会怎样乘着风“纷纷”出发呢?

生:它们会闹着笑着互相打招呼。师:好,让我们学着打大招呼吧。生:小伙伴们,我先走了,再见!生:再见了妈妈,我要去南方旅行了。生:哎,等等我,我要跟你一起去。

师:哇,多热闹啊。让我们用喜悦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先通过“吹蒲公英”这一直观演示,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理解了“纷纷”之义。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在迁移运用中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再次创设蒲公英种子纷纷出发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有效训练了语言感受力。

再如学习《坐井观天》一课,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的: 师:谁能说说“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生:天很大,找不到边在哪里。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让人听了你的朗读,感到天很大,大得没有边际?(学生感情朗读:“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除了天无边无际,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你能用“无边无际”说话吗? 生纷纷回答:大地无边无际,大得很。大海无边无际,大得很。生:我不同意,大海是有边的。

师:你的话有道理,海的边是海岸。但是有一个可以形容海的词语,它与无边无际意思相近,哪个同学能想起来?当你站在岸边向远处望的时候,怎么样? 生:一眼望不到边。一望无际。

师:用上“一望无际”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生:大海一望无际,大得很。

师:你们还能说什么“无边无际”,什么“一望无际”? 生纷纷回答:宇宙无边无际,大得很。草原一望无际,大得很。……

师:大家还可以把话说得更好,让这些图片帮助我们,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雄鹰在蓝天飞翔、轮船在大海航行、骏马在草原奔跑、羊群在草原上吃草、骆驼在沙漠行走、杨利伟坐在宇宙飞船里在太空遨游的图片,引导学生看清楚这是什么地方,有什么,在干什么。)

师:结合图片的内容,用上“无边无际”或“一望无际”再来说话,你会说得很精彩。生:一只雄鹰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上飞翔。生:一只轮船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航行。

师:你已经说得不错了,但还可以把“只”改为“艘”,把“航行”换成“乘风破浪”,就可以这么说了:一艘巨轮在一望无际是大海上乘风破浪。生:杨利伟乘着“神州五号”,在无边无际的太空中遨游。师:精彩,为他鼓掌。

师:像“无……无……”这种形式的词语有不少,这类词语,“无”后面的两个词意思大多相同或相近,例如:“无边无际”中的“边”和“际”意思相同,“际”就是“边”。“无”的意思是——(生答)没有;用两个“无”就是为了强调没有。无边无际就是——(生答)没有边际。你能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 生:无缘无故。

师:还有吗?(学生思考)想不起来了?请看大屏幕。

(出示:无缘无故、无穷无尽、无影无踪、无依无靠……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积累下来。)

这个教学环节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

(1)“无边无际”是文章的重点词语,但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应指向运用。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说话写话,让词语教学效益最大化。这个教学片断,学生对“无边无际”的理解主要是以说话形式呈现的,学生在情境运用中提升了对词语的理解程度。

(2)词语教学要追求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对“无边无际”的教学,从理解,到应用,到拓展,再到积累,体现了过程和方法,融入了情感。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积累由肤浅到深入,由单一到丰富,语言运用由模糊到准确,由简单到具体生动。学生在顺利调遣和正确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这些词语也在学生的心中有了生命,“活”了起来。

4、联系上下文理解: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低年级的课文内容虽然浅显,但有些词语的内涵却非常丰富。注意到了这点,就会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年级上册的《小熊住山洞》是一篇连环画式的课文,图美文简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小熊和他的爸爸想盖一座木头房子,因为舍不得砍树,所以一直住在山洞里。课文的结尾处写道:“森林里的动物都很感激小熊一家,给他们送来一束束美丽的鲜花。”与这段文字相配的是动物们感激的笑脸,手中举起的一束束鲜花和小熊父子俩略带羞涩的幸福憨态。

正是看到了“感激”一词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喜爱和小熊父子二人保护环境行为的高度赞赏,所以,教师没有让这个词语悄悄溜走,于是出现了下面这个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小熊一家没舍得砍树,一直住在山洞里,森林里的动物都很感激他们,给他们送来了一束束鲜花。看看图,都有谁来了? 生:小鸟来了,小松鼠来了,小兔子也来了。生:还有小鹿、野猪、野鸡也来了。

师:啊,来了这么多呀。看看他们感激的笑脸,猜一猜,当他们把手里的鲜花送给小熊一家的时候,会说什么感激的话呢?

生:小鸟说:“谢谢你们不砍树,我们不会担心没有地方住了。“ 生:小鹿说:“谢谢你们,你们这么爱护树,就是爱我们大家的家啊!” 生:小兔子说:“谢谢你们,你们的心真善良!”

生:松鼠说:“谢谢你们,你们不砍树,我就有很多野果子吃了。” 生:野鸡说:“谢谢你们不砍树,使森林这么美丽!”

师:同学们都明白了“感激”的意思,所以都向小熊一家说了声“谢谢!”是啊,小熊一家,宁肯一辈子住潮湿的山洞,也不砍伐树木,给自己造一座漂亮的房子,就是因为他们爱护树木啊!森林里有了这么多的树木,才会有春天的绿叶,夏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实,冬天小鸟温暖的家!有这样美好的环境,谁不感谢他们呢?被这么多人感谢,又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让“感激”开口说话,不仅是理解这个词语的必要,也有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内涵,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很好的统一。“议论纷纷”一词出现在二年级上册的《从现在开始》一课中。当猫头鹰宣布大家都要像他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时,“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但是,动物们究竟在议论什么,课文中并没有说。弄清“议论什么”,不仅可以理解“议论纷纷”一词的意思,而且,从动物的口中,我们可以找到猫头鹰最后没有当上大王的原因:尊重,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不管是大王还是普通百姓。而这正是本文的意蕴所在。因此,让“议论纷纷”议论起来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断:

师:猫头鹰的命令一发布,大家就议论纷纷,他们都会说什么呢?(指图)比如小兔子——

生:小兔子说:“晚上出来,多害怕呀,再说,我习惯白天,晚上睡觉的。” 师:其他人说什么呢?

生:棕熊说:“这是什么命令呀,我还是头一回听过。”

生:袋鼠说:“是啊,是啊,狮子大王可从来没有这么要求我们过。” 生:斑马说:“为什么一定要像他一样?晚上不让睡觉,谁熬得住啊!” 生:野鸡说:“这下,我们可倒霉了,晚上出来飞,怎么能看得见东西呢?” 师:大家这样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这就叫——(生:议论纷纷)

师:对!从你们刚才的议论中,我听出来了,猫头鹰的这个命令,大家可是不赞成啊!难怪要“议论纷纷”了。

从这个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对“议论纷纷”一词学生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词义理解上,而是赋予了它实际的内容,这个内容又直指猫头鹰荒谬自私的命令。至于猫头鹰为什么不得人心,学生在议论过程中已有所理解,教师就不需要将什么了。我们常说,作者的情感、文章的意蕴,都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而这字里行间的或陌生或熟悉的词语,如果我们能注意到它们,看到它们可以生发的潜力,并且给它们足够生长的空间,是真的可以开出色彩斑斓的“语言之花”的!

5、组词理解:古诗是现代语言的浓缩,简单的一个字往往有着深厚的内涵。在理解古诗中字的意思时,就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词语积累,给字组词,然后结合语境对所组的词语进行比较判断,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下面是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古诗《草》的词语教学片段: 于老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生:“离离原上草”中的“原”,我不懂。师: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 生:原因。生:原来。生:高原。生:校园。

师:“校园”的“园”不是这个“原”。生:草原。生:原子弹。生:原始人。

师:嗬!小朋友知道的还真不少!(教师指着刚刚板书在黑板上的上述词语)小朋友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指的是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 生:草原!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当学生提出对“离离原上草”中的“原”不理解时,教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用“原”组词,调动起了学生的词语积累和生活经验;然后让学生在语境中对所组的众多词语进行比较和判断,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这种做法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特点,是引导学生“自悟”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师直接的“授予”。

6、借助板画理解: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一般可借助画图来理解。如,《坐井观天》中的“井沿”,《葡萄沟》中的“梯田”“碉堡”等词语,均可在教学时几笔勾勒出具体的形象帮助理解。下面我们欣赏一个于永正老师对“离离”一词的教学片段: 师: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请看——(于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师: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密,一棵挨着一棵。生: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

生:“离离”就是茂盛的意思。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更多强调的是感性、诗性、灵性的教学。如案例中“离离”一词,要让二年级的学生直接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显然有相当大的难度。为此,于老师别出心裁地借用板画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感悟、想像,从而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词义,又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真可谓“一画胜百言”。

7、比较辨析理解:教学中常常遇到字形、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一般可借助字形辨析来理解词语。如,《纸船和风筝》一文中,在第七自然段先后出现了“漂流”“飘荡”两个词语,教师可手拿两张词卡,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两个“piāo”字的字形,想一想哪张词卡应该贴在空中的风筝旁,哪一张又该贴在水中的纸船旁?借助部首比较,可轻松地突破难点。

理解句子时,更换词语进行比较理解,也是加深感悟词语的好方法。这样既能联系旧知识,启迪新知识,又可以领略作者遣词造句时的精准。如:《动手做做看》一课中有一句话:伊琳娜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教学其中“哄骗”一词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哄骗”一词进行换词比较训练。学生首先把“哄骗”换成“欺骗”,然后通过比较阅读,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哄骗”和“欺骗”都有说假话骗人的意思,但是“哄骗”还包含长辈用假话糊弄小孩,开玩笑的意思。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从中体会出作者用“哄骗”这个词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在教学中恰当地进行这种训练,学生不仅可以逐步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还有助于积累意思相近的词语,可谓是“一举两得”。

又如《葡萄沟》一课中“五光十色”的教学:

出示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师:你从哪儿读出了“五光十色”?

生: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师:说明葡萄的颜色—— 生:非常多!师:“五光十色”还可以换成那些词语?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五彩斑斓。师:把“五颜六色”放到句子里读读,看看有什么感觉。

生:(读后)“五颜六色”只是说颜色很多,“五光十色”除了颜色很多,还很鲜亮,闪闪发光。

师:是呀!葡萄不仅颜色多,而且还反射出光芒,亮晶晶的。同学们想一想,哪些事物可以用上“五光十色”这个词语? 生:(思考后)夜晚的城市、舞台上的灯光、模特身上的时装、柜台里的珠宝。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用“五光十色”说一段完整通顺的话。(屏幕出示:夜晚的北京、繁华的夜市、流光溢彩的舞台、绚烂的时装)学生观察体验后发言:

生:夜晚的北京城,在霓虹灯的装点下,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如果你到了那儿,就会舍不得离开。

生:时装发布会上,模特们穿上五光十色的衣服,在T台上来回穿梭,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呀!反思上述教学之所以成功,原因有两个:

1、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出“五光十色”的第一层意思:颜色非常多;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让学生找出意思相近的词语,体会“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的细微差别。学生通过辨析,对词语的意思有了准确的理解。于是,原本模糊的词语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变得明朗起来。2.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一切知识的学习只有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会体现出价值来。当学生把学习的知识内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能力后,学习过程才是有效的。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寻找与“五光十色”有关的事物,观察有关的图片,并进行句子训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具体的语境里,原本单调的词语,在学生的心里“活”了起来。

8、做动作理解: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可以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再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簇拥”的理解,可请几个孩子上台紧紧地围着老师,来感受文中铃兰花簇拥野蔷薇的画面。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也出“彩” 篇3

公开课上,教师常常竭力回避或“浮光掠影”地处理这个环节,原因是很难出“彩”。即便在家常课中,词语教学也几乎“千课一律”——认读、理解、巩固,老三样。教学目的仅仅为了“扫清阅读障碍”,教学方法机械、单一。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因此,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的词语是不可能被主体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当词语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心中是了无生命的,是生机勃勃的心灵之树旁一片枯萎的叶子。为此,笔者就如何开创词语教学的新境界,撷取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一起来感受、体悟、品味。

一、语境诵读,体会情感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教师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场景。这种单纯为解词而解词的做法,只能将词语教得“冰冰凉”。因此,在词语教学中,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反复诵读,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词语的情感,是词语教学的策略之一。请看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教学片断:

师:这篇课文的词语比较丰富。

屏幕出示:

月光如银双目失明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卖艺度日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经历坎坷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热爱音乐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向往光明恬静激荡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随机正音)

……

师:第二竖行,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了一遍,语气平淡)

师:读这一竖行,有什么新发现?

生:都是写阿炳一生的。

师:那么该怎么读这些词语?(师深情地范读一遍)谁来读,读出词语的情感——

(又一生读了一遍,比刚才有进步)

师:你读“双目失明、卖艺度日”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很悲伤。

师:你一定是从阿炳的生平中了解了他的坎坷经历,你是在同情阿炳。读出你的感觉——

生:双目失明卖艺度日(读得低沉,很有凄凉的感觉)师:你读“热爱音乐、向往光明”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阿炳喜欢音乐,想看到光明。

师:是的,阿炳是一个有追求的阿炳,是不屈的阿炳!通过读就可以把词语内在的情感读出来——

(生齐读这一组词语,读得悲凉而激昂)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词语不是单个出现的,而是整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些词语,都和主人公阿炳的坎坷经历有关。因此,在教学这组词语的时候,孙双金老师通过范读及两次语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去反复诵读体会。这样一来,整组词语就以它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读着这些词语,孩子们脑海里浮现出来苦难的阿炳生活中的一幕幕场景,当词语被延展成一幅幅鲜活画面的同时,也被赋予赤热的情感。

二、情境表演,开掘深度

情境表演是词语教学的又一策略。语文教学当与人的动作特征相统一,语文教学的目标当与人的表演规律相契合,借助表演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当是词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旨归。尤其是低年级,更适宜采用此策略。这是前不久我本人阅读课上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大家一起把这两个词语读一遍。

生:(齐)飘荡漂浮

师:请大家看黑板。(师边叙述边作简笔画)这是流淌在大地妈妈怀抱里的一条小河,河水中有一条小船。天空中,一只蝴蝶风筝在自由地飞翔。多美的一幅画面呀!可是,“飘荡、漂浮”这两个词语也想来凑个热闹,你能为它们找个合适的家吗?

(学生略一思考后纷纷举手,气氛热烈)

师:给它们找到合适的家后,还要讲清楚你的理由哟!

(一生拿着卡片把“飘荡”贴在风筝的旁边,但把“漂浮”贴在离小河较远的地方。大家大喊不行,他又赶快把“漂浮”贴在小船附近)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生:风筝是在空中随风飞起来的,所以我把“飘荡”贴在它的旁边,而小船是在小河中漂动的,所以我把“漂浮”贴在它附近。

师:说得太棒了!有风才能飘荡,有水才能漂浮。大家再把这两个词语读一遍。

生:(齐)飘荡 漂浮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老师巧设情境让学生来表演,给“飘荡、漂浮”找家,实则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在学生激情高涨的表演中,只可意会不能言转的语言魅力泼泼洒洒地散发着。这样的词语教学,因为有了学生动作表演参与,而使词语的深度得到开掘。

三、言语表达,提升功效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达”。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应指向于“言语表达”。缺乏表达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词语最大限度地增值。这样,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这样的词语,才是有功效的词语。请看我校一位老师执教的《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断:

师:面对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的艄公,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他说。来,孩子们,拿起笔,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中学过的词语,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但是,一定要表达你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屏幕出示:

浊浪排空万马奔腾胆战心惊操纵自如

如履平地 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学生在《沉思曲》音乐声中写话)

师:好,孩子们,放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面对艄公的画像,表达内心的一份真情。你读。(和着音乐)

生1:艄公爷爷,我很敬佩您!您面对浊浪排空的黄河毫无惧色,沉着地撑着羊皮筏子破浪前行,我敬佩您的勇敢和智慧,敬佩您的镇静与机敏,敬佩您的细心与果断……

生2:滚滚黄河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而您却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镇静与机敏,在黄河上如履平地。您是黄河的主人!您是征服自然的主人!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老师让学生在语境中借助词语进行写话说话的训练,这是一种指向于“表达”的训练。这种“表达”,不是教师外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有着内在的需要的,有明确的表达目的和交流对象的,有特定的话语情境的言语实践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要运用学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表达中,词语的功效得到了提升。

总之,词语作为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去体会词语的情感,品味词语的内涵,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功效,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达的鲜活元素。通过词语教学,可以为孩子们展现一个广袤丰美的语文世界,可以把学生带进一个神奇绚烂的语文天堂。阅读课上的词语教学也出“彩”!

词语教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篇4

一、借词语理解文本, 把握文章内容

文本中的一些词语的教学是应该依托语言环境进行的。也许这些词在表面上并没有太深的意思, 但是它能关联上下文, 透彻理解这些词语, 对篇章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如《剪枝的学问》一课中, “我”对王大伯把粗壮的桃枝剪掉, 来年靠留下的枝条结桃子的说法和做法“将信将疑”。对于“将信将疑”的教学, 教师先问“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 学生会说出是“半信半疑”的意思。小作者此时到底是“信”还是“疑”呢?这个词应该怎样读?通过这一提示, 学生读出了词语的色彩。教师又问:“那么小作者为什么‘信’大伯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结合课文谈一谈。”学生紧扣课文, 各抒己见。然后, 教师顺势又问:“那‘我’为什么要‘疑’呢?”学生又深入阅读文本, 之后谈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将信将疑”的教学,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剪枝的学问充满了渴求。而当课文教学进行到末尾——“我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 还真有道理呢!”教师又问学生:“先前的‘将信将疑’此时应该换成哪个词?”学生脱口而出:“深信不疑。”正是“将信将疑”这个词语的教学, 牵一发而动全身, 使学生感悟到文章内容逻辑严谨, 意义深刻。

二、借词语走进文本, 体会人物感情

文本中的许多词语承载着主人公或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 教师若能抓好这些词语的教学, 会让学生从“词语”这扇门走进文本, 走近作者, 与其产生共鸣。

《槐乡五月》在写槐乡五月的小姑娘时有这样的语句:“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 她们衣襟上别着槐花, 发辫上戴着槐花, 手上拿的还是槐花, 她们飘到哪里, 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这里的“飘”是句眼, 领会它的内涵, 便能感受槐乡女孩子在五月的快乐与幸福。教师问学生:“这里的‘飘’相当于哪个字?与这个字相比, ‘飘’好在哪里呢?”这一问,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 他们的每一种答案都是充满情趣的。教师又问:“如果你就是槐乡的女孩, 你到处‘飘’的心情怎样?”进而教师启发说:“那我们该怎样读出这个‘飘’的心情呢?”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一个“飘”字的教学, 让槐乡孩子的幸福与快乐充溢课堂, 跃然于文本。同时, 学生也深刻领会了作者对槐乡生活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三、借词语挖掘内涵, 深入领悟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 有经验的教师不会放过那些揭示文章主题的词语, 因为它们是文眼。处理好这样的词语教学,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

如《剪枝的学问》一文的结尾, 当“我”又一次来到王大伯的桃园看到一棵棵桃树上挂满累累的桃子时, “我又惊又喜, 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 还真有道理呢!”这句话中的“道理”是不好理解的, 它既是教学的重点, 又是教学的难点。于是教师问:“‘那番话’是文中的哪些话?那么王大伯话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学生结合前文找到了答案, 教师总结, 适时指导学生朗读。为了更深入地挖掘这一词语的内涵, 教师又追问:“作者结尾说‘真有道理’, 可是课题为什么不是《剪枝的道理》, 而叫《剪枝的学问》呢?”又请学生试着填量词:一 () 道理一 () 学问。学生很快便分清了“一个道理”“一门学问”。这时, 教师进一步启发:“既然是学问, 它就不仅仅适合于剪枝了, 它还可能指导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 谁能结合生活中的事, 谈谈你对这门学问的理解?”学生谈完后, 教师顺势鼓励他们概括“学问”的含义。由“道理”一词所挖掘的内涵, 让学生对“剪枝的学问”有了深刻的领悟。相信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 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定能用上这门学问。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 篇5

有关“小学字词教学”方法的一些经验交流

西邑小学 母四明

词语教学是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深感困难的地方。中段课标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此,我们努力探索词语教学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词语。

(一)让学生熟练使用工具书,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是二年级已经掌握的内容。但是学生往往不愿意使用,将其束之高阁,等着老师现成的答案。

(二)据词定义,即教会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择义。

有了字典,查到一个字,这个词应该选择哪个意思呢?这就需要择义。教学时,我首先教会学生读字典,学会看字典里的解释和举例。所查词语如果例子中有相同的,那么这个词的意思肯定是它。如果不一样,那就把这几种意思放入具体的句子里,看谁最恰当。择义学生是感到最困难的。

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统统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

(三)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教给学生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手段)

或许我们的语文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起理解文章的一个注意点: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理解“水泄不通”,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我们不妨想想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是怎样为班级荣誉出力的„„

3、通过想象理解词语

4、查找工具书理解词语(工具书包括字典和书下注释)

5、运用动作理解词语(此方法适用于低年级)

6、采用词语说话理解词语

7、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词语(如果学生读出了相应的语气,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8、还有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9、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10、以旧带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是“的”,“宝”是“宝贝”,合起来的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11联系插图我们小学生的读物,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书,总有一些插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有时细心看看插图,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许就想出来了。

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很多。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需充分借助文本,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是学生理解词语的基本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更是语文测试中运用最多的方法。

理解词语的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好坏的重要标志。学生仅仅掌握方法是不够的。要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妙招 篇6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飞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任。而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因此,词语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都要重视,通过词语积累,从而达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词语教学就显得尤其关键。词语教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读会写,二是准确地理解词意,三是积累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词汇教学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是积累和运用的前提。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有效的好方法。

一、形象、直观法

汉字的六种造字法,不必对于小学生去阐明其深刻的造字原理,只能在形象化的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如,在教推这个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提手旁的字大多跟手有关。推的理解只需一个直观的动作即可让学生明白。再如,晶,我制作课件,先是黑漆漆的夜晚,然后一轮红日普照大地,画面一片明亮,最后三个太阳同时出现,强光下,水面等晶晶亮,这样的直观、形象的方法,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字意。再比如,虎背熊腰,图片出示虎背熊腰,再出示健壮的人的图像,孩子们很快就知道了虎背熊腰的意思,而且能深入感知。诸如此类的字、词,可以让学生先从字形上来理解字词的表意,再进一步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也许这样比单纯让老师来反复讲解字词的含义要生动一些。尤其是一些生活中不常见的事物名称,可以用实物、标本、幻灯片等,使学生观察事物的形象,得到清晰地认识。

二、渐进意会法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渐进性,要经历“陌生--模糊--清晰”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周总理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对词的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替换教学法

阅读时,可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功夫。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动作释义法

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

五、多媒体辅助法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如《赵州桥》这样描写桥上的雕刻艺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句中生词较多。教学时,教师可用投影把千姿百态的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互相缠绕”、“互相抵着”、“遥望”等词语的意思。 再如教学《颐和园》时,有个词语“众星拱月”,这个词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夜空,一輪圆月闪亮在天域,周围是零零星星的小亮点闪闪烁烁,很好地烘托出月亮的大、亮、美,从而让学生知道了颐和园里建筑的多与美。

课件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优美境观,既释词又解句,使学生更好地把课文了然于心。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优化释词过程的重要途径。

六、反义释词法

汉字从形式到内容有丰富的内涵,真让人有望洋兴叹的感觉,所以不可能给每一个字词来一个准确的定义,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更不可能生搬硬套地解释词语,对于有些词语的意思好像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其相反的意思。如果学生能说出其反义词来,证明他对该词语已理解,无须再给这些词语准确的定义。

七、运用造句法来解释词义

同样的道理,有些词语词义比较抽象,特别是一些成语,我过去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去背一些词语的意思,认为这样就是让学生掌握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遇到词义相近的词语学生就容易混淆。最好的解释方法是让学生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如果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个词语来说一句话,说明已理解了这个词语。这样就不必让学生去背词语准确的定义了。

八、结合课文理解词义法

汉语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有的词有两三种意思,有的词甚至有七八种意思。教学词义是为了理解课文,这就要知道学生切实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词语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揣摩出来。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追悼这个词,课文还具体描写了人们致敬、失声痛哭、送挽联、送花圈等。学生把这些词句联系起来,想象鲁迅先生去世后万国殡仪馆礼堂里的场面,就能很容易地理解追悼的意思了。还有些比较抽象的词语,更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体会。这样做,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语注释的效果要好得多。

阅读教学中品析词语教学策略 篇7

一﹑创设情境, 感悟内涵

小学生主要是以直观形象思维认识客观事物的, 直观教学可以使书本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词语意思就会伴着形象的情感而显现, 学生就会把词语的“客观意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成为“个人内涵”, 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鸟语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无拘无束”, 先用课件出示这样一段话:我最喜欢跟布谷鸟对话了:“你做什么?”“种田织布。”……这样无拘无束地一问一答, 有趣极了……然后让学生与学生分角色表演、老师与学生表演, 在表演中, 学生亲身经历什么叫“无拘无束”, 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就对“无拘无束”所表达的内涵有深刻的感悟, 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自己也对鸟产生爱恋之情。

二﹑词文勾兑, 品味词义

“勾兑”是在白酒酿造过程中 , 使酒保持独特品性 , 平衡酒的性质的一项专门技术, 引申到语文词语教学中, 就是课文中部分语句提示或解释词语的含义。教学时,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词不离句 , 句不离文”, 他们才能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作用并学会运用词语。例如在教《九色鹿》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并区别“恩将仇报”、“见利忘义”、“背信弃义”这三个词, 我没有直接就词论词地讲解, 而是引导学生先找到与这三个词相关的语句, 再结合课文谈谈调达的哪些言语行符合这三个词的含义:调达带国王抓九色鹿, 而九色鹿救过快要被淹死的调达, 这就是“恩将仇报”;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调达想要发财, 泄露九色鹿的住处, 这就是“见利忘义”;调达曾郑重起誓, 不泄露九色鹿的住处, 可为了发财, 违背当初的诺言和道义, 这就是“背信弃义”。这样将词语融入句子, 感受词语和文章之间的密切联系, 词文勾兑, 勾兑出的不仅是对词语的理解, 更是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感。

三、发现规律, 授之以渔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词语教学中,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汉字的构字规律, 探究汉字的特点, 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 而且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提高识字能力。

1.把握词语的组合特 点。汉语词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合成词的特点, 先将合成词分开, 理解构成词语的每个字的意思, 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理解组字而成的词的意思。这样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真正实现汉字音、形、义的统一。例如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中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声色俱厉”时, 首先让学生根据学习的解词方法, 先拆后连或先查后连, 抓住关键字定义。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 综合起来理解, 学生很快就感悟出这两个词的内涵, 体会词语蕴含的情感。经过这样的尝试, 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 如果碰到这一类, 就可以用拆词分析法习得词语, 也会触类旁通。

2.揣摩词的多 种意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 可能是它的本义, 也可能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揣摩词语时, 既要体会它的基本意义, 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语境揣摩它的其他意义, 注意它在句中的言外之意, 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词语和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中的“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时, 教师应先让学生理解“摇篮”的本义, 再让学生说出这里把“摇篮”比喻什么, 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把维也纳比作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样学生就能深刻领会“摇篮”的丰富内涵, 为准确运用词语奠定基础。

四、比较区别, 深化理解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定义, 记诵文句, 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 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 多归纳, 多揣摩, 多体会, 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 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 比较是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词语教学也不例外。

1.近义词辨 析。教师要引导学生辨析近义词之间的异同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体味词语蕴含的情感, 从而真正理解它们, 准确运用它们。例如《桂花雨》“桂花开得最茂盛时,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句中的“浸”字是作者精心提炼的, 传神地表现了桂花的芳香。怎样引导学生品味“浸”字的妙用呢? 我在教学这一句时, 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这一句话, 找出表现桂花香的词语。学生一下子找到“香飘十里”, 经过再次朗读找到“浸”字。我接着问:能把“浸”字换成其他的词语吗? 学生经过思考后, 想到了“淹没”、“包围”、“笼罩”、“沐浴”等词语。我再请学生把想到的词语带到句子里读一读, 比较一下, 用哪个词好。学生逐一朗读句子后, 明白这些词都能表现桂花的香, 但“浸”字更能突出桂花香的浓郁持久、香飘十里。

2.异词替换 。同样的意思选用不同的词语 , 表达效果会大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那些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用不同的词替换、感悟其精妙, 体会表达效果, 品味文本情感。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时, 为了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我见从妈妈口中掏不出什么秘密”、“它送来的缕缕幽香, 袅袅地钻到我的心中”中的“掏”、“钻”两个动词的意思, 把这两个词替换成“说”“进”, 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它们表达效果的不同 , 体会“掏”与“钻”的精妙 。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 篇8

一、构建词语序列, 改良文本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但能及时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更为之后的文本学习做好了铺垫, 而构建合理的词语序列能帮我们做到以上两点。

例如, 教学景山版十一册《草原野花》时, 在初读课文后, 依次呈现三组词语:1.邂逅、蒿娥、绯红、端详、绽开、希冀;2.呼啸、倔强、繁衍、自由自在、理直气壮、排山倒海;3占有、毁灭。

第一组重在让学生读正确、流利, 理解词义。第二组重在让学生捕捉共同点 (写野花开得热烈、旺盛) , 再思考那几小节表达的这个意思, 继而过渡到下阶段的学习。第三组虽只有两个词, 却是文本理解的重难点。在教学时, 教师应先淡化文本情境, 只作字面含义解读, 课结尾时再领悟体会其深意, 形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梯度。这三个词语序列的构建并非简单叠加, 而是建立在为阅读教学服务的基础上, 使教学时间更紧凑, 课堂导入更高效。

二、构建词语序列, 浓缩文本内容

当下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日趋减退, 通过各种语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而构建词语序列就是方式之一。教师可以罗列出文中若干举足轻重的词语, 引导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比如,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故事两则》时, 在自由朗读后, 我让他们找出每则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出示第一组为:老妇人、诗人;第二组为:周总理、外国客人, 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组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在明确主要人物后, 学生只需思考两者间的关系, 再自行添加少许词句便看顺利完成概括任务。这看似不经意的引导, 却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词语序列的构建功不可没。

三、构建词语序列, 点亮文本朗读

我们构建合理词语序列后, 还应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品读文本, 体会情感, 将与作者的情绪交融点用最真情的朗读来突显。

例如,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丰碑》时, 教师可先出示“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这组词。

师:你从这组词语中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气候非常恶劣。

师: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当时恶劣的气候。 (生朗读。)

师:几个词语就能看出环境是多么恶劣啊! (文本出示: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 大雪纷飞, 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带着刚才对四个词语的理解自由朗读, 想想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我抓住描写环境的几个关键词, 构建以“气候恶劣”为核心的词语序列, 从读词、解词开始, 深入文本, 最终以情感朗读的形式呈现出来。

四、构建词语序列, 实现以词解词

在精读课文教学中, 我们常通过关键词理解文本。因此,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 创设“语用”情境, 让词语最大限度地增殖。

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德国街头花之多、美,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从“花团锦簇”能感受到什么?请根据“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一句改写为描写“花团锦簇”。花多还表现在哪里呢? (出示:花团锦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连接、花的海洋、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 用朗读去感受那片花海。

又如, 读着“姹紫嫣红”这个词, 你仿佛看到了哪些颜色的花? (出示花海图片。) 眼前的这个景象, 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吗? (词语序列: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繁花似锦、千姿百态、婀娜多姿。)

我在教学中两处运用了词语序列以词解词, 第一次是为理解“花团锦簇”, 感受“花之多”, 结合学生的读与悟, 组合本语段的七个词语, 构建核心词为“花多”的词语序列。第二组词语是教学情境下语言的自然迸发, 来自学生的日常积累。这些词组合在一起, 成为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最生动的解读, 即我所说的“以词解词”。

五、构建词语序列, 纵深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要依托词语,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在许多课文中不止一两个, 我们要善于捕捉, 有效组合, 使词语教学达到纲举目张的功效。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天鹅的故事》, 老天鹅破冰这一段时, 我让学生充分朗读文本, 划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同桌相互交流。我将词语归成两组:第一组:胸脯、冰面第二组:腾空而起、石头似的、扑打

学习第一组时, 让学

生对比体会肉身之躯与冰冷坚硬冰面的反差, 感悟老天鹅强大的精神力量。第二组则通过老天鹅的动作、状态来丰满其形象。然后, 再潜入文本, 扩展至全文, 寻找可以归入第一、二组的词语若干, 再次提升生的感知能力, 为之后的角色转换“老天鹅用身体扑打冰面, 这分明是鸡蛋碰石头, 自不量力啊!可是这只老天鹅是不是这样想的?你能走进老天鹅的内心, 说说它当时的想法吗”打下了扎实基础。由上例可见, 构建词语序列对研读重点语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构建词语序列, 拓宽习作空间

散落在课文中的大量词语, 不但有助于文本理解, 也能为学生的练笔提供资源。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 创设恰当的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 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

在人教版四年级古诗《乡村四月》教学中, 为了使“绿遍山原”一词具象化, 我适时构建两个核心词分别为“颜色”和“地点”的词语序列, 并提出问题:当读到“绿遍山原”时, 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只有一种绿色吗?你看到了哪些绿色? (出示第一个词语序列:嫩绿、浅绿、深绿、墨绿、淡绿……) 你是在哪些地方看到这些绿色的呢? (出示第二个词语序列:山前屋后、树梢草丛里、小溪水塘边、田间地头……)

在引导学生感知绿之层次丰富、范围之后, 课件出示:看, 田野里一大片绿油油的禾苗正一个劲儿往上生长,

。这是一个绿色主宰

的世界, 更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学生利用两个词语序列, 扩充对“绿遍山原”的感知,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脑海中的画面, 既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又锻炼了语言运用的能力,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从两节阅读课看词语教学方法 篇9

一、图文对照理解词语

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中, 孩子们没有见过茱萸这种植物, 教者便利用多媒体出示茱萸的图片, 并配上文字进行生动的介绍, 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个词语。教学《草原》一课, 在帮助学生区别“勾勒”与“渲染”这两个词语时, 教者出示了两幅中国画, 一幅是用墨色渲染的水墨画, 一幅是用线条勾勒的工笔画, 然后让学生加以辨别, 直观形象地区别、运用这两个词语。

二、根据注解理解词语

教者在教学小丘“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时, 对于“茫茫”这个词语是这样处理的:出示“茫茫”在字典中的三种注解, 让学生从中选出合适的意思。学生找出了“空旷”。教者追问“:那么一碧千里的小丘是不是空旷呢?”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多幅牛羊在小丘上悠闲吃草的图片,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小丘“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 就很难理解词语的准确含义。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语境体味词语的含义, 避免学生孤立地学习词语。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 当学生不理解“思绪万千”“天各一方”这两个词语时, 教者先在黑板上打了两个问号, 并不急于解释, 而是让学生随文理解。当学到“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王维身在京城、亲人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 中间隔着一座高山, 教者还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座高山, 一边写上“家乡”, 另一边写上“京城”, 并解疑“这就是‘天各一方’”。通过文本内容与板书, 学生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在九九重阳佳节, 家家登高游玩, 遍插茱萸, 作者与家人“天各一方”, 怎能不加倍思念亲人?怎能不想很多很多呢?这样又顺理成章地解释了“思绪万千”的意思。教者又追问“:在这特殊的时刻, 王维都想了些什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由言及意, 进行个性表达。

四、在比较中理解词语

在执教《每逢佳节倍思亲》时, 教者故意把课题写成“每逢佳节就思亲”, 学生马上指出错误, 教者改正并留下疑问:为什么用“倍思亲”而不用“就思亲”呢?在教学课文内容时, 教者再让学生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 并用“”画出有关句子。学生充分交流后, 再来解决上课初始时教者设下的疑问:为什么用“倍思亲”而不用“就思亲”?学生通过讨论, 体会到了“倍”字的特殊含义以及其中蕴含着的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再如《草原》一课中有“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一句。在理解“回味”一词时, 教者出示两种不同的理解, 让学生选择。一种是“回味味道”, 另一种是“回味以前看到的情景”。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了“回味”一词在这里指的是“回味以前看到的情景”。

教无定法, 词语教学自然也是如此。在这两节课的词语教学中, 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我接受”“我模仿”为“我思考”“我发现”, 使课堂学习既有意思, 又有意义, 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 篇10

一、通过游戏进行词语运用的训练

游戏, 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 在游戏中, 学生全身心参与, 注意力最集中, 思维也最活跃。让学生亲历游戏过程, 再结合游戏进行词语运用的训练, 这些词语会真正地内化成他们自己的词语。上课伊始, 我便利用本课词语的特点, 安排了一个“认词语, 夺金牌”的巩固认读字词的游戏。我把学生分成四大组, 开火车认读“成功、冠军、输给、坚持、夸奖、毫不松懈、插上、夺得、金牌、强壮、锻炼、害羞、乐滋滋、严寒酷暑”等词语, 认读又快又准的组获得金牌。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认读词语的游戏情况用上“夺得、冠军、金牌、成功、夸奖、乐滋滋”等词语说一段话, 因为游戏与词语内容相关, 学生又亲历了游戏过程, 因而他们的表达欲望高涨, 不但表达流畅清楚, 而且用词准确恰当。有的说:“我们组的同学齐心协力, 夺得了认读词语的冠军, 获得了金牌, 我们成功啦!老师夸奖了我们, 我们心里乐滋滋的。”有的说:“他们组夺得了认读词语的冠军, 获得了金牌, 得到了大家的夸奖, 他们一个个乐滋滋的。我们组一定要努力, 争取下一次成功夺得金牌。”这样安排, 既巩固认读了字词, 又轻松地进行了词语运用的训练。

二、通过再现情境法进行词语运用的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 而词语是生活图景的抽象符号。就一般情况而言, 课文要求造句的词语, 学生生活中都有相关情境。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 相关的情境往往难以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 因而造句多还感到无话可说。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再现情境的方法, 借助多媒体、表演、语言描绘, 再现各种与词语相关的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理解词义和词语运用基础上, 寻求词语与诸多情境之间的有机联系, 让学生对情境进行观察、描述, 用上所给定的词语, 提高对这些词语的运用能力。而“用语言描绘情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创设情境的方法, 也是使用最为便捷、成本最低的情境创设工具。

根据三匹马驹不同的表现, 通过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害羞”“乐滋滋”“毫不松懈”等词语的意思后, 我运用语言描述一些学生生活中的类似情境,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说话,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运用“害羞”一词说话时我是这样描述情境引导学生的:

师:家里来客人了, 你是怎样做的?

生:我给客人让座、倒茶。

生:我给客人唱歌跳舞。

师:看来你们一点也不害羞。用上“不害羞”说说你家来客人时你的表现。

生:家里来客人了, 我一点也不害羞, 忙给客人让座、倒茶。

生:我家来客人了, 我给客人唱歌跳舞, 一点也不害羞。

师:可是有的小朋友呀, 家里一有客人来, 他不是躲起来就是一句话也不敢说, 连头都不敢抬起来。用上“害羞”这个词语说说这个小朋友的表现。

生:小明是个害羞的孩子, 家里一来客人, 他就躲到房间里去了。

生:小红家里来客人了, 她一句话也不敢说, 连头都不敢抬起来, 她太害羞了。

……

再如, 为了引导学生运用“毫不松懈”说话时, 我这样描述情境:

师:为了在运动会上获得迎面接力赛的第一名, 同学们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每天早晨都要练习跑步。

生:下课的时候我们也在练习跑步。

生:中午休息的时候我们也要练习。

师:结果怎样呢?

生:我们获得了冠军。

师:用上“毫不松懈”说说大家的表现。

生:为了在运动会上获得迎面接力赛的第一名, 我们毫不松懈, 每天早晨练习跑步, 下课练习跑步, 中午也练习跑步。比赛时我们终于夺得了冠军。

师:小明希望考试能得到一百分, 他每天是怎样学习的呢?

生:他早晨起来读课文。

生:他下课的时候看课外书。

生:放学以后认真完成作业。

师:用上“毫不松懈”这个词语说说小明的表现。

生:小明希望考试能得到一百分, 他毫不松懈, 每天努力学习, 早晨起来读课文, 下课的时候看课外书, 放学以后认真完成作业。

三、通过“送词语, 评人物”进行词语运用的训练

三匹马驹一样的强壮, 拥有一样的愿望, 就因为有不一样的表现, 所以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在了解了三匹马驹不同的表现后, 我安排了“送词语, 评人物”的环节, 让学生根据马驹们的不同表现, 送词语给马驹们: () 的白马驹、 () 的黑马驹、 () 的红马驹。学生们分别给马驹们送上了“害羞、胆小、灰心”“骄傲、自满、自大”“毫不松懈、勇敢坚强、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等词语。然后让学生把心里的话说给三匹马驹听:————的白 (黑、红) 马驹, 我想对你说————————。在这样一个环节中, 不但能让学生情感上受到熏陶, 思想上得到教育, 更重要的是既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 训练了概括能力,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通过拓展说话进行词语运用的训练

上一篇:课程和教材下一篇:血液荧光测定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