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本功

2024-06-14

语文基本功(精选十篇)

语文基本功 篇1

首先,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 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 或者是更丰富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上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随之兴起的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环境提出了挑战, 同时,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改的一大焦点, 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标志。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水平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说, 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师的首要基本功就是能够在教学中熟练掌握和科学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产生三种不同的作用。一是教学演示, 借助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形式的教学内容转换成生动直观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学材料。这不仅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扩充学生视野, 拓展教学内容。三是建立交互式的教学环境, 摆脱教师和课堂的束缚, 离开学校, 离开教师, 学生依然能够自主学习, 学习不再是授受式的单向传授、接受, 而是多种形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其次, 从新课改的教育背景来看,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 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创新意识。时代的发展, 改变着人们的思维, 更新着人们的观念, 新课改的实施, 意味着基础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和教学方式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就对处于基础地位的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改的旗帜下, 语文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并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适应新课改的潮流, 就必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新课改在教学观、学生观、知识观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重建新的知识观, 不断吸收、消化新的教学理念, 并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渗透。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们需要站在新的高度去学习、研究、运用新理念、新工具、新方法。改革需要不断注入活水, 这就要求教师敢于打破常规, 放弃抱残守缺的想法, 走出传统的象牙塔, 勇于开拓创新, 积极投身教学实践。教师肩负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 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新课改正是围绕着这一发展目标应运而生的, 而要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就必须首先改革课堂教学,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再次, 从语文的学科性质来看, 一是具有语言性, 二具有是人文性。语文学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当作根本任务和目的。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读和写方面具有过硬的技能。语文是一门教人读书识字的科目, 也是传承母语文化的科目, 前者旨在它的工具性, 后者在于人文性。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读写技能方面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的不同。这里的“读”不是简简单单的“说”或者是平淡无奇的“复读”, 而是在课堂上教师做示范性的朗读, 富有感情地读, 读出“语文味”。在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 阅读课占有很大比例, 阅读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 朗读只是其中一种, 朗读既是一种阅读方法, 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技能。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朗读, 做到声情并茂,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是语文的特色, 语文课必须彰显语文特色。这里的“写”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会写”, 包括写字和写文章。语文教师写字要讲究工整、规范、美观大方, 不能出错。识字、写字的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的一大模块, 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在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下就更应该突出强调。但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三笔字”的历史地位不断地被削弱。语文的工具性要求加强写字能力的培养, 这不仅是在传承文化, 也是在彰显学科性质。在信息化时代, 语文教师的读写能力更多地被录音、课件所代替, 这是将语文与其他学科混为一谈的做法, 我们应该运用新技术进行教学, 但是那些具有学科性质的基本技能不仅不能抛弃, 还应突出和加强。课堂板书要精心设计, 认真书写, 给学生写字起到示范的作用。语文教师还要能写, 包括常用文体的各类文章。指导学生作文, 必要时能写出一定的“下水文”。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语文教师自己都写不出相应的文章来, 有何资格来要求自己的学生。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写作能力, 形成良好的文风。身教胜于言传。只有语文教师在写作上确有体会和见解,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自己拥有了这桶水, 而且保证这桶水是活水, 才能给予学生一杯水。

最后, 从现阶段的语文教学现状和教师自身发展来看, 语文教师要有批判、反思和科研的能力。如今的教学中各类参考书数不胜数, 很多语文教师在纷繁的教参中迷失了双眼, 一味地相信教参, 迷信教参, 在教学过程中提不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缺少创意, 教师只是扮演了一个“复读机”的角色。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 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 是自己的心得, 学生才容易和教师交融。教师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 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 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教师过于迷恋教参, 满足现状, 缺乏批判、反思和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长此以往, 恶性循环, 新课改的理念就会束之高阁, 教学实践还是固步自封, 教改会成为一句空话。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 就要求语文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由一个传授者变为一个研究者, 由一个“复读机”变为一个学习者、引导者、组织者, 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自己的认识。21世纪的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 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 因此, 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自己去求知, 自己去感知。任何给出现成答案或定论的做法, 都是不明智的。老师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应该把课堂的表现空间让给学生, 而在创设情境、提供比较和体验的材料上多动脑筋。“新课改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是否适宜, 最终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最终的检验者就是一线的教师, 教师能否承担这一角色, 取决于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 需要不断地探求、挖掘, 在探求前进的过程中不能忘本。就像于漪老师说的那样“一辈子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国家振兴在于教育, 教育振兴在于教师, 要把教师培养成为“大师”就要从基本功抓起,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有人这样形象地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是教育的关键, 如果将教师看做一台电脑, 基本功将是其必需的硬件系统。

摘要:教师基本功是一名合格教育工作者必需拥有的能力, 任教不同科目, 教师的基本功也是不同的。在新课改的大旗下,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基本功?本文将从社会发展、教育背景、学科性质和教师自身发展四点出发阐述其应具有的基本能力。

语文教学的四门基本功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说;读;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24-01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四门功课,语文教学讲究“听、说、读、写”四门基本功。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打下基础。人们通过“听”和“读”来接受语言,这是一种接受性语言能力,而通过“说”和“写”来表达思想,则是表达性语言能力。

一、听的能力的培养

“听”是人们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方面,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要真正掌握语文,必须提高学生倾听水平,在用心听的同时,大脑要积极思考。所有语言知识必须在一瞬间同时运作,稍一疏忽,就难以捕捉内容,所以说,听力是一个复杂能动而又脆弱的过程。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阵地在课堂,而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听讲能力的高低。教育学生在上课时认真听一遍,胜过自己在课下看三遍。要充分利用课堂,向四十五分钟要时效。

为提高学生倾听的能力,可以尝试以下两点。

1.为学生创造听的机会和环境。

授课时,以课本为主要素材,每上一节新课,教师都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读准字音,加之适当感情,做到声情并茂。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和作者等相关资料,遇到新的生字词时,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信心也会越来越强。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坐姿端正,不交头接耳,静下心来,仔细聆听。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得入耳入心。能听明白老师所讲内容,既不误解也不遗漏,边听边概括分类,同时对老师讲课中深层次的内容有透彻的理解,达到全面、正确、深刻。

二、说的能力的培养

在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修订版),对口于交际能力的要求是“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的进行口语交际(包括交谈、发言、演讲、辩论等)。同时在课本的编写中,重视了口语的训练,专门设了三个单元,既有口语交际训练的知识短文,又有具体训练的内容,这一切对指导教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扭转或弥补了以前在口语训练上存在的观念上的偏废或操作差等现象,使这一教学目的落到实处。

然而一段时间里,学校较普遍的存在着重写读听能力的培养而轻视说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差。上课回答问题,或面红耳赤,低头不语;或其期期艾艾,语无伦次;平时交际,颠三倒四,不知所云,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中,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考察学生的讲述、应对、复述、转述、即席讲话、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从精心设计阅读导入环节入手,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故事、问题,甚至一首歌一幅画等导入,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好奇,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妈妈的账单》可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

阅读教学含有大量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因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会课文中的真正含义。

2.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

教师范读、重点读必不可少,指导学生把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在读中展开丰富想象,在读中去品味去赏析。指导学生普通话朗读,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重点指导分角色朗读,开展个人朗读表演,激励学生自我表现意识,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朗读课文的标准。尝试合作,师生共同评价,享受成功。教师要指导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进行默读,浏览训练,通过速度,感知、感悟文意及思想内涵。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朗读要求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还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泛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篇目。

3.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必须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养成课外读书、读报的好习惯,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规律,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多读书的好处。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好词佳句,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相应提高,语言仓库丰富了,学生的写作也随之水涨船高。

4.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

校内安排晨读,让校园的清晨回荡朗朗的读书声,在语文课和语文活动中,开展各种朗读;放学后,每天抽出半小时读书读报等,节假日可以去少年宫进行专业训练。

四、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的真正目的是为实际需要而学习表达,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交流经验。小学阶段则是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基础时期,所以更应该扎实训练,科学引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定位于先“写话”,再“写作”,逐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循序渐进。写作前,先明确写作目的,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套话、空话,并抵制抄袭。最后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以便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参考文献:

[1]《河北教育》2014年2月.

怎样进行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 篇3

一、注意基本功训练的综合性

小学语文基本功是由多种基本功综合而成的。就学习语言文字来说, 有理解的基本功和表达的基本功;就认识客观事物来说, 有观察的基本功和思维的基本功。

由于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是紧密联系着的, 因而在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基本功训练时, 就必然要联系观察和思维的基本功。同样, 在进行观察和思维的基本功训练时, 也必然要联系理解和表达的基本功。

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 要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 还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教学, 要教给学生有关的知识, 培养他们识字、写字以及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把这些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 就成为字词句篇的基本功。听说读写也是这样, 既要教授他们有关知识, 又要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使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 就成为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无论字、词、句、篇或者是听、说、读、写, 又都可以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因而他们都可以归属到理解的基本功和表达的基本功中去进行训练。

学习语言文字还要跟认识客观事物紧密联系。比如识字, 既要了解字的笔划、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有关字型的知识, 了解有关字音和字意知识, 还要学会书写, 学会运用, 这是能力。为了掌握汉字,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常常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或者实物, 让学生自己思考, 学会记牢它, 运用它。这样, 把有关字的理解、表达的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又把这种知识和能力跟观察、思维联系起来, 便成为识字的基本功训练。许多教师的识字教学, 通常便是这样进行的。这就体现了识字基本功训练的综合性。

二、注意基本训练的阶段性

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是分阶段进行的, 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 逐步提高, 不断发展的。大致说来, 可以分为低、中、高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训练方法。

从这一阶段到另一阶段, 基本功训练的过程常常是螺旋式上升。比如作文, 这是语言文字的表达方面的基本功训练, 在低年级要求学生写得具体, 能够把听到的和看到的、想到的, 一句一句说出来, 写下来, 话怎么说, 就怎么写。到了中年级, 同样是要写得具体, 但是要求有所提高, 要讲求怎样选择内容, 学习怎样写人、写事、写景物, 学习叙述的方法, 进行实际训练。到了高年级, 同样要写得具体, 但要求又提高一步, 不仅要有具体内容, 这些具体内容还要环绕一个中心思想来叙述。这样螺旋式的上升教学, 使学生在低年级学到基本功, 到中年级同样用得着, 到高年级时内容更加丰富了, 要求也提高了, 教学效果也更加明显了。

三、注意基本功训练的实践性

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要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各项基本功训练都是凭借教材进行的。教材中的许多课文, 所叙述的思想内容都是作者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出来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对作者在生活、实践中的经验和现实, 有所领会, 使其变为学生的认识, 并使学生能够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因此, 在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尤其是读写基本功训练时, 教学设计要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以利于学生更贴切地理解语言文字, 从理解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以利于学生更真切地运用语言文字,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进一步说, 学生在语文课堂学到的一些基本功,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去运用。这个运用, 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运用这些基本功去自己解决有关语文学习的问题。比如说的某篇课文, 初步训练了怎样抓住人物特点的基本功, 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去阅读别的文章, 试着自己去分析人物的特点, 还可以去重点观察一个人, 说出那个人的特点。另一方面是运用这些基本功去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例如, 学生在课文中学习了说话要看对象, 要得体, 训练了这样的基本功, 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 尊敬师长, 说话有礼貌。

学好语文的十大基本功 篇4

汉语拼音是注释和校正汉字读音的简便而又科学的工具,比起古代的反切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文字书写。

文字书写应规范、清晰并力求美观。标点符号应视作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达到这一要求。

三、朗读与背诵。

朗读语言材料应做到正确、清晰、富有情感色彩。背诵的对象应是优秀的经典文本,而不应是眼下所盛行的教师课堂讲解笔录和习题答案之类毫无背诵价值的东西。

四、查阅工具书。

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会熟练使用四本语文工具书:《新华字典》(小学低年级)、《成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小学高年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初中)。这些词典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配备并学会使用。高中阶段再教授一点查阅专业性的大型工具书及文献资料的方法(但不可能人人配备,可让学生自己到学校图书馆查阅)。一旦学生会用以后,教师就绝不能再越俎代庖。而目前的情况是,往往先由教师查好后再抄给学生,这样的做法非彻底改变不可。

五、作笔记。

语文笔记大致可分书头笔记、阅读摘记和日记三类。其中,作书头笔记是最简便、最实用又是最不可缺的功夫。阅读摘记可由“读书纲目”笔记本与卡片两者结合,前者用以记录所读书籍/文章中较有价值者的题目、出处和内容提要,后者用以摘录精采的片断、佳句、格言等。日记写录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观察与思考等。

六、收集、整理和积累资料。

目前来说,这点几乎是个空白,教师大多不讲,学生根本不会,必须从头做起。

七、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仅是个例子,课外阅读才是目的和根本。阅读应是大阅读,除书刊以外,还应包括影视广播的观看/收听。

八、关注、参与、体验和感悟人生。

近代的学者倡导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既是人生的信条,也是学好语文能有所成就的必不可少的途径。语文课上,可结合文学作品的教学和作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细心体验和感悟人生。如此,学生作文将获得无尽的“源头活水”。

九、思考、分析与质疑。

、影视片)所得和生活所得。不管是来自于哪一方面,都必须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和大胆质疑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运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能力基础。

十、语言表达。

语文表达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两者同样重要。对于书面表达,目前一般只强调准确、连贯和得体。我以为还应加上简明、真实。契诃夫说过:简明是天才的姊妹。而真实,更是一个大前提。当前学生作文中充满了虚假的东西,而虚假的表达,即使再准确、连贯和得体,又有何用?

★ 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

★ 高中语文学习经验详谈

★ 高中语文学习有什么方法

★ 高中语文学习学生评语

★ 高中语文学习个人总结

★ 高中语文学习经验技巧

★ 初中语文听课学习反思

★ 初中语文教师学习计划

★ 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

重提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功 篇5

语文教师是认真钻研教材还是依赖教学参考书,这是能否成为优秀教师的分水岭之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多次指出,语文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例子”和“凭借”。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十分重视钻研教材,充分利用这些经过反复论证和精选的、文质兼美的例子和凭借。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读懂并学会写作同类的篇章。然而,只要我们稍作一番考察就会发现,在以往和当今的基础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备课时,并没有把认真钻研教材摆到重要的位置,而是过多地依赖教学参考书。

我们在各地中学听课常常会碰到一个奇怪现象: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在上相同的语文课时,他们的教学程序乃至课内时间的分配等竟会如出一辙。之所以然者何?原来是他们把教学参考书当作教学的主要依据了,几乎全都按照题目、作者、背景、词语、段落、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顺序进行教学。他们重视参考书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对教材文本的钻研。众所周知,参考书本来只是一种仅供教师教学参考的资料而已,各地、各校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同,怎么可以用相同的模式和条款来组织教学呢?《吕氏春秋·察今》中“刻舟求剑”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读后无不让人发笑;试问。那种不分对象和条件,全部依照参考书来组织教学的方法与“刻舟求剑”又有何异?我们认为,如果不从依赖参考书的陷阱中挣脱出来。长此以往,无论是对学生、对教师还是对语文教学改革,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害处之一是会导致教师离开了参考书将无法进行教学。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就曾接触过这样一位语文教师,有一年开学后他发现教材变动很大,第一单元开头两篇课文都是原先教材中没有的,而新教材的参考书又因故未能按时到校,结果这位教师就只好把第三课(第三课是原先教材中的老课文。有参考书仿照)移到前面来上;学生询问对调的原因。他竟无言以对。何其可悲也!

害处之二是会大大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有韵教师害怕教材文本钻研中的艰辛。常常直接带着参考书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有一次一位教师上完一节语文课回办公室休息后,值日生在擦黑板时发现了讲台上的参考书,翻开一看,教师刚才讲的竟然与参考书里写的一模一样,他马上高声宣布:“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老师上课另外有一本参考书。如果有这本书,我也会教语文!”他的话引得许多同学纷纷围上来观看,从此,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上面所举虽然是两个较为特殊的个例,但应该给语文教学敲响警钟。当然,我们决不认为语文教学可以丢开参考书,而是主张教师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花到认真钻研教材文本上去。

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连续24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其中有一多半时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和校长。按当地教育局规定,完中或高中校长是可以不兼课的,但我仍坚持教一个班的语文——我实在太喜欢语文教学了。后来,我被调到高校中文系从事党务和学生工作,并承担“中学语文教学法”“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和“写作”等课的教学工作。多年来,在给本系师范类学生授课以及在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上,我曾把自己经过多年试验并证明行之有效的备课程序作过阐述:每教一课,都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前提下。反复钻研教材,思考该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思考攻克这些重点和难点的最佳方案,等到这些问题都认真深入研究过之后,再翻开参考书来看。就一般情况而言,刚参加教育工作开头几年的新教师,往往会发现自己的思考与参考书有若干差距。这很正常,因为参考书的编写者大多是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年轻教师要虚心地用参考书中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欠缺。只要长期坚持这种备课程序,年轻教师的水平就能在数年之内得到很快的提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钻研教材后的思考与参考书上的教学建议常常不谋而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若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孜孜以求,假以时日,你一定还会找出参考书里若干不尽如人意的疵点,以及与你的教学对象不相适合的地方,换言之,你的思考已优于参考书。至此,有没有参考书对你已无关紧要。到了这个层次,你无疑已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坛新秀或优秀教师了。

由此看来,每一名从事语文教学的同志,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十分注重对语文教材的钻研和分析,这与依赖参考书进行教学的效果绝对有天壤之别。诚然,前者辛苦,后者轻松。但是,世界上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离不开辛苦的:丰硕的收获总与辛勤的耕耘成正比。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了学生真正受用,也为了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我们还是知难而进、以苦为乐吧!

二、启发诱导是语文教法的核心

语文学科的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教无定法”的特点更为明显。我历来认为,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教法全都值得提倡,所以,语文教师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那种被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反复证明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逐句讲解。则应坚决废止!综观以往和当今的语文教育界。凡有建树的优秀教师,没有一个会采用这种少、慢、差、费的落后教法。恰恰相反,尽管各地优秀教师的个人资质、特长和具体教法不同。有一点却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他们全都非常注重启发诱导。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教学是母语教学。学生几乎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母语的氛围之中。他们对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新课文,绝对不会是教师未教之前全都不懂,教师一讲就全都懂了。所以。那种“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陈旧教法,历来受到严厉地挞伐。叶圣陶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曾十分气愤地指出过,逐句讲解的教法,对学生来说,“在默默地听讲之中,青年的生命被戕贼到何等的地步?”对教师而言,“若不要求改革。便无异于自甘沦落了”。由此可见。逐句讲解的害处多得说也说不完。但是,为什么至今还有那么多语文教师对这种教法心怀眷恋而不肯舍弃呢?个中原因并不复杂,要而言之,用这种教法有教学参考书帮忙,无非是上课时体力消耗稍大些而已,无需像启发式教学那样过多用脑。体力劳动是简单劳动,脑力劳动是复杂劳动;取简单而弃复杂,就是这些教师的症结之所在。

道理是如此简单,所以,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现在和将来考虑。语文教师必须不怕辛劳。负起责任,继续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这虽然是个老话题,但仍有大声疾呼的必要。我认为“启发”二字应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备课时,教师就要在“吃透”学生和文本两头的基础上,将如何启发当作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及相关资料进行预习、思考。上课时,要坚决把学生推到本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全在于启发,只有在“启而不发”时才作适当的点拨,千万不要不分重点地从题目、作者、词语一直讲到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布置课

外作业及出试卷时,也应贯彻启发的原则。尤其要在拓展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及注重实际应用方面下工夫;有个别教师对偏题、怪题情有独钟,以考倒学生来显示自己的水平。此法实不足取!

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这是语文教师必须修炼的基本功之一。我认为正确的启发诱导应该符合“难易适中、由浅入深”的原则。有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提了许许多多问题,诸如“我们要不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同学遇到困难你能袖手旁观吗?”等等。显然。提这些根本不用思考学生就能回答的问题,与“启发诱导”毫无关联。当然,如果教师提的问题太深,全班同学百思而不得其解,同样不可能收到什么效果。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并无捷径可走,它要求为人师者在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夯实语文功底,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机动、恰到好处地相机启发,适时诱导,方能收到良效。

早在中学工作时,有一次我教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问学生:“为什么‘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了千古名句?”学生踊跃发言:“关键是‘绿’字用得好,形容词作动词用,而且是使动用法,很传神,很有力度!”在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后。我让大家再想想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学生人人开动脑筋思考,但一时无人举手。我说:“老师年轻时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为‘秋风又黄江北岸’,大家看看此句如何?”一时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些学生说好,有些则说不怎么样,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春风又绿江南岸”。我进一步启发:“如果在王安石之前,有人写出了‘秋风又黄江北岸’的句子。情况将会怎样呢?”课堂上再次出现了讨论的高潮,有学生说:“如若是那样,或许‘秋风又黄江北岸’要成千古名句了。”我听后非常高兴地说:“很好,很好!王安石在该句中的‘绿’字,前人从未这样用过,是他反复寻觅推敲所得,千辛万苦;而我詩句中的‘黄’字是仿照,得来并不费工夫:没有‘绿’字在前,我哪有本事轻易吟出‘秋风又黄江北岸’来?”就这样,经过二步步的启发和诱导,学生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真正懂得了诗歌及一切文学创作的主要手法之一就是求“新”的道理:而这。正是我教这首诗想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曾听一位初中语文教坛新秀上古代诗词课。在临近下课时,他发现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马上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当中有多少人了解自己的父母?知道的请举手。”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那么对祖父、祖母呢?”举手的人明显少了。“谁能告诉我,你了解自己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吗?”这回全班只有一个人举手。“多么令人遗憾呀,只隔开两代就全然不知了!不过这也不能都怪你们,谁叫他们不留下点光辉的业绩呢?”这时全班学生陷入了沉思。教师趁机启发:“从你们这代算起,三代之后,假如坐在这里的是你们的玄孙辈,他们能聊些什么?是否也会把你们忘得一干二净?如果真是那样,也不全是他们的过错。关键是百年之后,你们有没有给他们留下一些值得珍爱和回忆的东西?这又取决于你们现在是虚度光阴,终老无成,还是奋力拼搏,无愧一生?”这位教师看到同学们全神贯注。似乎个个都成了急待雨露滋润的禾苗,马上转身在黑板上写出了朱熹的短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全班学生积极性很高,不但较为深刻地明白了要珍惜青春年华的道理,而且当堂就能熟练背诵这首短诗了。试想,倘若教师不善于启发。而是板着脸孔说教或训斥,其结果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启发诱导是语文教学一切好教法的核心。有了启发诱导,学生就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课堂就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缺了启发诱导,学生就萎靡不振、一盘散沙,课堂就沉闷压抑、了无生趣。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讲课非启发诱导不可!

浅谈语文教师的隐性基本功 篇6

一、从教学之外的隐性设计看预设的基本功

教学是对一定教学设计的具体呈现,但具体的教学一定只能是对相应教学设计的部分呈现,具体的教学背后未能得到呈现的教学设计往往更能展现出教师的教学功底。

很多教师喜欢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让学生交流在课前阅读中的阅读感受与疑惑,以此寻找引领学生阅读的切入点,确定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提升点。而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中会有哪些认识,能达到怎样的高度,会有哪些疑惑,如何解决这些疑惑,都是无法准确预知的,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进行尽可能全面的预设,争取让具体的课堂呈现尽可能地与自己的预设相吻合。与此相同,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出现之后,学生会从哪个角度加以阅读思考,会与文本众多相关内容中的哪一点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认识的程度如何,表达的语言与形式如何,也都需要教师作出全面的预设并拿出相应的对策。

然而,不管教师预设的情况多么丰富多样,最终的教学呈现却只有一种,而这唯一的一种却未必一定在预设的范围之内。相对于课堂中唯一的实际呈现来说,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的预设实际上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渊博、深刻、睿智与周密,否则自己的设计在应对教学实际时必会显得捉襟见肘。所以,教师在应对唯一的教学呈现中所具有的表现,只是其此方面基本功的部分显现,更多更深的方面却是隐藏在其背后的,那才是冰山的水下部分。

二、从选择背后的舍弃看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功

教学中有取也就意味着有舍。取可见出眼光,而舍则更能体现智慧。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教学为例,在常见的阅读教学中多是引导学生关注罗布泊消逝之前是怎样如仙湖般的美丽,沙漠化之后又是如何触目惊心的荒凉,由此让学生理解两部分内容间对比的关系,从而得出要保护环境的主题。然而,也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谈罗布泊原先如何美,也不说现在如何荒凉,甚至不触及两者间的对比,不提环境保护,而是让学生重点关注作者在写罗布泊消逝之前的美、消逝的过程、消逝之后的荒凉时,其详略安排如何,为何这样安排,在语言与表现形式上有何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到底是语言决定了罗布泊今昔的不同和变化的特有过程及作者的情感,还是罗布泊今昔的不同和变化的特有过程及作者的情感决定了必须用相应的语言形式来加以最恰当的表达。为何这些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一般教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因为罗布泊消逝之前的美、消逝之后的荒凉及消逝的过程等内容基本上都是学生一读而可知的东西,如果纠缠于此的话,学生在认识上只能是原地踏步,不可能有提升。实际上,学生在阅读本文时,最容易忽视的,也是最难理解的,就是作者为何要详写罗布泊消逝之前仙湖般的美丽及其消逝的原因与过程,而略写其消逝之后的荒凉,为何从对消逝前罗布泊之美的叙述描写到对其消逝的过程与原因的说明议论,在语言与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异,作者成文的意图能否就以环保两字就能简单概括得了,这些才是学生阅读提升的重点与难点,这些才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

所以,这种取背后的舍其实是因学生而舍,为学生而舍,是智慧之舍,更能看出教师以学定教的理念,更能看得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功。

三、从教学的过程与形式看隐含的内容与方法

人们往往习惯性地认为教学内容就是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所指向的对象,其实教学过程中师生教与学的行为除了指向一定的教学内容外,行为的过程与方式本身也应属于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就阅读教学而言,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的阅读过程就是从文本出发生发出有关标题、内容、结构、语言、思想情感或主旨等方面的问题,并依次解决相关的问题,阅读教学的过程基本上就是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交给学生加以阅读思考解决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里无法获得读懂文章,读出一篇完整文章的能力与方法。

而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则只需提出一个能统领全文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触及标题、内容、结构、语言、思想情感或主旨等各个方面。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海底奇光》一文时,就提出一个主要的问题:你是如何读出海底之光的“奇”的?学生在阅读探讨中获得以下认识:正因为鹦鹉螺号停航整修时自然浮于水中,且船中灯光处于关闭状态,才有可能见到海底奇光,“我们”也才有时间细看海底奇光,正是平时见到的都是电子灯光,所以眼前的海底奇光才正好与灯光相比较,更见其绚丽。追根结底,这种壮观奇丽且富有动态的景象是由海水中动态的微生物所发出的,既合情合理又令人称奇,全文不同内容板块之间有着严密的因果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仅如此,因为海底奇光是绚丽的壮观的,不以描写不足以表现其动态之美,因为海底奇光的出现是有着科学原因的,所以要进行科学准确的说明,在分析语句,品味其生动形象及科学准确的描写与说明的同时,更要理解这是语言与其表现主体的高度一致、高度统一,于是文章的形式与内容也形成了和谐的统一体。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教学基本功 篇7

一、练口头表达基本功

要将每一节的授课内容和知识点完整地传授给学生, 口头表达和语言信息的有效传输是最关键的。部分教师还不能完全坚持用普通话讲课, 往往是半普通话、半本地话, 土洋结合。这样首先不同程度地分散了部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影响了授课效果。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欠缺和薄弱, 势必会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 首先是运用较为规范的普通话, 使学生能够听得懂、听得清。

二、练阅读基本功

中学语文各项知识的联系和实际运用中的综合, 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无论阅读、讲析、写作, 都可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而大量的阅读、泛读, 是实现语文授课比较法教学的必经之路。阅读包括精读和博览两大环节。精读、博览的目的是比较、鉴别、取舍和培养思维能力, 进一步开阔拓宽知识视野和教法视野, 提升认识水平, 发掘智力。通过精读博览, 积累资料, 并让这些资料为改进教学、进行教研发挥作用。

三、练观察基本功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课, 写作教学是对语文其他教学环节的综合检测和总体检验, 学生作文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高低, 直接映射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程度, 也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尺。初中阶段, 学生作文以记叙文、说明文和简单的议论文训练为主。不论对学生进行何种文体的训练, 都离不开观察、体验、感受、构思和写作等过程。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可见, 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勤于观察、善于积累是写作教学的基础。要教会学生观察, 教师首先要学会观察。教师学习观察的目的是引导和教会学生观察, 教会学生在生活或每一次观察训练中, 观察什么, 怎样观察, 所以教师练习观察能力的起点及层次要远高于学生之上。学生观察一般是从身边和生活中最熟悉、最了解的人和事出发。我们教师不妨从观察生活中的平凡和琐碎做起, 小中见大, 滴水见日, 进而观察人生、观察社会。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 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应该怎样写”不仅指的是作家应该怎样表现生活, 而且还包括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语文教师要锻炼观察力, 最好是集有所“观”、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写”等多位于一体, 把经过自己观察的人、事、物等及时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持之以恒, 就能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写作。

四、练写作基本功

写作基本功是中学语文教师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古语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在写作教学中, 首先应该是教师是否具备做出“样子”和授“渔”的基本技能和文学修养。我认为, 教师除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范例分析、讲解,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外, 更重要的是以身边和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点点滴滴作为素材, 勤于练笔, 勤于写作, 使自己具备深厚过硬的写作基本功而成功的经验和技巧, 往往是在无数次艰辛和勤奋的探索实践中获得的。因此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 要既能讲, 又会做;不仅要会写、能写, 而且一要善于亲自动笔修改, 并能讲出所以然来, 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善于批改、讲评作文, 通过批改和讲评, 巧妙地引领学生跳出低头就范于老师那套批改的条条框框, 克服“千人一腔, 千篇一律”的弊病, 让清新的文风、纯朴的思想、自由的抒发, 成为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和提升作文水平的助推剂!

五、练听课、评课基本功

听课、评课是语文教师相互交流教法、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的重要环节。听课, 其实就是观摩, 就是吸收;评课, 就是要学会分析一堂课的优缺点, 能从教学实效和教育科学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评价, 对如何改进能讲出具体意见、建议。

教师应掌握语文朗读教学的基本功 篇8

一、节奏鲜明和谐

节奏,本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这里指语言的音乐性。汉语的音乐性也是汉语的一大特点。鲜明,是指这种强弱、 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时界限非常分明、确定,丝毫不要使人产生含糊或模棱两可之感。和谐,是指这种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的强弱、长短现象,配合得适当而匀称。

要达到这个要求,在朗读时就要注意符合人们说话的规律和习惯。人们说话除了特殊情况外,绝不是一个字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一个词地单个往外迸,而是一个短语一个短语地往外说,并且每个短语不管它占有的字多或字少,说时所占时值大致相同,这叫做节拍。一般地说,一个节拍里含的字少,就说得慢些,字音就拉长些,一个节拍里含的字多,就要说得快些,字音就缩短些。只有这样读起来,才能形成鲜明和谐的节奏感,也只有这样按照语言固有的节奏读出,才能显示出抑扬顿挫,给人以音乐感。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节奏也是如此。语言环境的变更,人们情绪的起伏,多会引起情绪的变化。一般地说,欢乐的情绪,需要读出轻快的节奏; 悲伤的情绪,需要读成缓慢的节奏。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环境下,可把正常的节奏读成某种特殊节奏。

1.词的节奏处理

现代汉语中,以多音节词居绝大多数,而多音节本身就具有鲜明的节奏。如楼、大楼、大白楼、邮电大楼。这些词虽然字数不相等,但是朗读时各自占的时值却基本相等。字数多的要快读,字数少的要慢读。

2.短语的节奏处理

汉语中,四、五个音节的短语是占相当大的比例的。这些短语往往在句子中占一个拍节。朗读四、五个音节的短语时,一般分为两组,两组的时值相等。

3.句子的节奏处理

朗读时,可把句子分解成若干短语,然后按短语的节奏处理。

4.节奏处理的作用

节奏处理的主要作用在于“区别”它可以区别语义、区别人物的性格、 区别人物的心境、区别环境、区别氛围。区别语义,就是朗读时一定要按照句子本来的内容确定的节奏,这样才能用准确而鲜明的节奏表达出句子本来的内容。区别人物的个性,就是朗读对话时,可通过节奏变化把人物的不同年龄、身份、性格表现出来。一般地讲,对年轻人的话语要快读; 对机智勇敢和活泼开朗的人物语言,要快读; 对狡猾奸诈人物的语言,要快读; 对冲动,激愤状态下的语言,要快读。而面对老年人的语言,要慢读; 对淳朴老诚和沉着老练人物的语言,要慢读; 对愚鲁迟钝人物的语言,要慢读; 处于孤独沉闷状态下人物的语言,要慢读。区别人物心境,人们往往因为心境不同,说话节奏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人们心境愉悦时说话节奏轻快,因此要快读; 人们心情低沉时,说话节奏缓慢,因此要慢读。区别环境氛围,人们说话时,语言环境不同,节奏都会不同; 人们说话时,气氛不同,节奏也会不同。

二、停顿适速达意

阅读时,处理好停顿,恰当地控制语速,才能更好地传情表意。朗读中的停顿,包括: 标点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

三、语调生情传情

语调问题,比较复杂,它与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关系较大。换句话说,就是声音高低不同,轻重不同,快慢不同,就决定着有着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语意,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关于声音的轻重、快慢与表情达意的关系,在“音量轻重相宜”和“节奏鲜明和谐”中已有所涉及。这里只是简单地从句调及句调尾音在朗读时一般变化规律方面讲讲声音的高调与语调的关系。

1.句调朗读变化规律

( 1) 一般地说,读老人、男人的话往往用低句调,而读小孩、青年人、女人的话往往用高句调。

( 2) 读沉着稳重、忠厚老实人的话往往用低句调; 而读活泼开朗、奸诈狡猾人的话往往用高句调。

( 3) 读表示悲凉、惭愧等话语往往用低句调; 而读表示喜悦、高傲等话语高句调。

( 4) 读叙述语言,往往用低句调; 而读对话语言,往往用高句调。

朗读时,要视文章情况,酌情句调,因文定调。

2.句调尾音朗读变化规律

( 1) 对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多用降调尾音读; 而对疑问句,多用升调尾音读。

( 2) 对表示思索、犹豫等语句往往用平调尾音读; 而表示讽刺、幽默、滑稽等语句往往用曲折调尾音读。

总之,朗读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必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并且要不断地练习才能熟中生巧,才能读出优美和谐的语调,把文章的原意完整的表达出来。

摘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节奏鲜明和谐、停顿适速达意、语调生情传情三方面浅谈了朗读教学的基本功,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打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功 篇9

针对上述成因, 反观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为避免让它陷入非语文化的泥潭, 笔者认为应该从做足语文综合性

一、固本

综合性学习的“本”是什么?新课标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而综合性学习则很好地提供了听说读写整合的可能性, 它最大限度地将四者各自的要求和训练融会在一起, 下面以综合性学习案例《漫游语文世界》加以说明。

1.收集言语材料

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走向社会, 在读书看报、上网与人聊天、看电视、逛商场时收集日常生活用语 (包括方言、一般俗语、常用歇后语) 、对联 (包括春联、楹联) 、广告用语、新词语 (包括网上用语、校园语言) 、不规范用语等。

2.筛选整理

返校后, 学生分组筛选、梳理所收集的材料, 同时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为分析、研究所收集的资料做准备。

3.分析研究

组织同学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形成书面材料, 在班上交流。最后将筛选后的材料、分析研究的成果编辑成册, 学生自行题字、插图、设计封面。

4.汇报成果

主要由各组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可作简单补充 (课堂上可利用多媒体手段,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 , 教师可以对各组发言作简要点评。

5.活动的延续

课后发动各小组学生进一步充实小册子的内容, 作为成果在班上展览, 还可以将学生的感想体会展示在张贴栏里, 并以这次活动为主题出一期墙报。

这一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整合, 突出了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比如, 培养学生听读的能力:与人聊天, 看电视, 逛商场, 阅读有关资料, 收集语言材料, 获得语文信息;培养说的能力:收集材料后, 学生分组讨论及在班上交流发言;培养写的能力:学生将筛选后的语言材料编辑成册, 同时在讨论和班内交流感受的基础上写出一篇作文, 在写作中表现自己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

二、激趣

过去的语文学习, 往往与生活脱节, 把一篇篇文章大卸八块, 做片言只语式的肤浅解读, 课后进行题海战术, 致使“语文味”丧失殆尽, 严重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综合性学习将整个生活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 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中学语文, 是一种“生活化”的学习实践。因此, 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综合性学习的这一特点, 精心设计活动方案, 在“活”字上下功夫, 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语文综合性的“趣味”。例如开展以“寻觅春天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 可以在方法上设计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 摆开男女擂台赛, 内容有“一分钟内能说出几个与春天有关的节日”、“五分钟内看谁说出的带春的成语多”、“哑剧表演‘心有灵犀一点通’猜词猜成语比赛”、“写春的佳对”、“对联排序”、“诗句配对”、“自由对诗”、“诗句接龙”等等。如此轻松有趣的形式, 必能吸引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这样, 一次“觅春”的活动下来, 学生既丰富了语言积累, 又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怡情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本身就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我们要在这丰富多采且“活化”的课程资源中捕捉可以引发学生共鸣的情感点, 努力寻找能够在课程资源、学生和教师情感点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 使这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如构思“献给母亲的歌”这个综合性活动, 抓住资源“亲情”这一中心, “捕捉母爱”这个情感点。设计可供学生选择的的小活动, 如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整理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找时间和母亲聊天, 了解母亲的生活经历, 喜怒哀乐, 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等等, 以此来唤醒学生对母亲的关注, 激活学生内心与生俱来的情感火花。这样学生的情感、兴趣、爱好被调动起来后, 就会满腔热情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活动, 学生既获得了情感体验, 陶冶了情操, 同时也提升了语文素养。在整个活动中, 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温馨的人情和灵性, 彰显了语文的魅力, 也避免了“非语文化”的尴尬。

四、赏美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美感是丰富多彩的, 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等等。教师可通过诵读、想象、联想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感受到这种美感。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主题为《黄河, 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中, 我首先播放《黄河颂》音乐, 渲染氛围, 然后以一段优美的语言导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从西流到东, 从古流到今, 她浩浩荡荡, 一泻千里, 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 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期盼, 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河, 认识黄河。) 接下来播放录像, 初步感受黄河奔腾不息的魅力, 然后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交流自己的感受。之后, 学生朗诵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黄河的诗歌,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黄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 感悟黄河精神在民族危难之际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在这节课上, 从导入的“黄河颂”乐曲到结尾的“亲吻, 祖国”乐曲, 我都做了精心的准备, 或舒缓或激昂的乐曲把同学们带入一个预设的情境中, 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 更深刻地理解了黄河精神, 激励了他们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另外, 学生们的激情朗诵也是这节课一道靓丽的风景。除了音乐, 我还精心准备了几段优美的文字, 充分展现语言的魅力, 感染学生, 提升学生的对语言品味的能力。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渗透美育, 就会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比翼双飞, “去语文化”的弊病也就可以得到避免。

五、积淀

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一种课程, 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活。在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上, 要特别注意语文实践的文化意味和文化内涵。如综合性学习“诗苑漫步”, 我们通过“辑古诗, 领略诗之风情”、“读古诗, 体味诗之真情”、“品味古诗, 展示我之才情”等环节, 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情感丰富、语言精练、意境深远的特点, 从而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 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再如“茶文化研究”可分为茶文化史和茶文化与生活两大板块, 第一板块又细分为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关于茶的研究、茶与宗教、关于茶的著作————《茶经》、《茶民俗》等。学生通过探究茶文化史的内容, 不仅提高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增进了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 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提高了语文素养;又如我在开展“名字中的学问”这个活动时, 学生通过探究各自名字, 发现自己的名字都是长辈精心选择的, 包含了许多语文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立足语文基本功,倡导乡土教学特色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乡土教学;教学特色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教育的区域差异仍然突出。当今的农村学校仍然面临着师资、生源、办学条件等严峻问题。首先是生源问题,大多数均为迫于无奈而不得不就近就学,且多为留儿童;有的学校的教师大多老龄化,教学设备短缺,部分学校仍有危房。在这样的办学条件下,他们同样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同样在不断的考试中排位反思。新的理念尚未成型,新的精神又要来临。我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在一些办学基础薄弱、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如此积极的实施一系列的教学动作,条件容许吗?效果好吗?我是一个长期工作在农村学校的教师,亲历了众多的教育变革及发展,一直关注农村教育。我以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就应立足语文基本功,力避盲目与浮躁,主动打好农字牌,倡农村教学特色,做足乡土文章,维护生态,蓄势待发。那么,我们应倡导怎样的教学特色呢?

一、让生字卡、小黑板、录音机这些土教具重焕生机,让课堂教学实在实效

第一,生字卡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张王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生字卡悄悄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消失了,这对识字教学带来不便,尤其在低年段,没有生字卡的辅助,对教学生字的效果明显减弱。生字卡对每一个生字的字形、结构、笔画笔顺都有比较详尽的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它,对所要学的生字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起来更准确。由于教材中没有配套的生字卡,从学生书写的情况来看,普遍出现对汉字字形、结构、笔画笔顺的模糊,书写质量普遍较差,到了六年级,许多学生在书写时前后左右不分,写出来的字失去了汉字的特点,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极为不利。

第二,由于农村教学设施尚未配套、完善,师资缺乏,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尚未到位,同时也缺乏操作人才,在人们的意识里小黑板已经过时,其实不然。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更好的教学辅助设备尚未装备,抑或不能很好地使用,此时既方便又实用的小黑板应积极推崇,充分发挥其便利的作用。

第三,由于大多数语文教师长期在农村教学,会带有乡音、土语,加上朗诵水平尚有欠缺,这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训练有很大的影响。以前,语文教师还能借助录音机放磁带,以此弥补教学中的缺憾,而今,旧的已故,新的不来,语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认为,农村学校在一定时期内仍应使用好录音机、语音磁带,在课余时放配乐广播,在课堂中放录音,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极为有益。

二、上好书法课,过好写字关

写字是学习上的脸面,是学习的基本技能。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追求着分数中的极端利益,忽略了书写训练,学生书写能力普遍较差。随着电脑时代的到来,许多人几乎不提笔写字了。由于语文教学少了练字环节,导致有的六年级学生对持笔的基本姿势、技法一无所知,所写的字不堪入目。与此同时,由于书写能力差,作业格式上的一塌糊涂,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过去的学生,每周都有定期的钢笔、毛笔字训练课,表面上是为练习写字,实质上更是对汉字间架结构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随着现代化的办公条件的改善,手写量相对减少,但语文教学的流程不可或缺,缺少了其中的哪个环节,对语文教学来说都是缩水,有弊而无益。况且,过早的强调分数效益,未免有失重心。

三、农村的教育教学要尽量剔除浮躁的思想

农村学生是弱势群,他们能顺利地接受基本教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尚在大多数,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锻炼一定的体力与脑力是大多数学校的教育目标。这个学习机会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宝贵的,唯有让他们更好地学习体验认知与感悟才是正理。可如今,无论条件允许不允许,机会均等不均等,多数学校都在创一流、争第一。学校要排位,年级要抽考,年度要奖罰,耗去了多少人力物力,消耗了多少有生资源,遗留下多少教育的缺失。这对于农村学校薄弱的教育现象,无异于雪上加霜。

上一篇:汇率下一篇:音乐与服装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