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上皮瘤病变

2024-08-19

宫颈上皮瘤病变(精选八篇)

宫颈上皮瘤病变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32~55岁,平均年龄31.37岁,经阴道镜检查、宫颈刮片及宫颈活检3级检查,诊断为CIN-Ⅰ38例,CIN-Ⅱ60例,CIN-Ⅲ52例。

1.2 方法

术前测患者血压、脉搏、体温均正常。取膀胱截石位,用肥皂棉球及清水清冼外阴,0.3%碘伏溶液冲洗阴道。铺无菌巾,上窥器暴露宫颈及阴道,0.3%碘伏棉球抹洗阴道及宫颈后,以1%地卡因棉球湿敷宫颈1~2min,碘试验显示病变区域。将电圈接触在宫颈9点处进入,垂直加压、水平切割至3点处将电圈滑出。技术娴熟也可从宫颈的任一点切入,旋转360度后,将锥形标本完整切除。标本离体后,宫颈锥形创面用6~8mm止血棒热凝止血。术后第1年每3个月作细胞学及阴道镜检查,出现异常细胞患者,则再用LEEP术处理。

1.3 疗效判断 LEEP治疗结果判断标准:

术后半年内无CIN病变存在为治愈,术后1年内仍有CIN病变存在为病变残留,术后无CIN病变存在,但1年后发现病变出现则为病变复发[3]。

2 结 果

术后3个月随访CINI100%治愈,CINⅡ~Ⅲ 98%治愈,术后1年随访CIN 100%治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

3 护 理

3.1 心理护理

由于LEEP手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手术方法,患者及家属存有各种顾虑,怀疑LEEP手术的彻底性及效果,担心术后影响生育功能及性生活,恐惧手术疼痛。护士应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以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取得患者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4]。消除患者因对手术不了解而产生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使其以最佳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去接受手术。

3.2 器械准备

做好手术器械的准备工作,高频电波刀应由专人管理,针对病情调节输出功率,开始时使用非常低的水平,然后慢慢增加,直至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术前检查负极板、负压吸引器、常规妇科器械及敷料,确保完好、无菌。

3.3 阴道准备

于月经干净后3~7d治疗,术前3d禁止性生活,予阴道灌洗每天1次,灌洗时动作轻柔,防止出血,使阴道清洁度检查达到Ⅰ~Ⅱ度。要注意遮盖,避免暴露患者。

3.4 手术护理

协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头偏向一侧。患者上肢用棉质治疗巾包好固定于身体两侧,防灼伤。将LEEP皮肤负极板置于患者侧臀下,依次连接好仪器并接上负压吸引器,常规铺单,会阴冲洗,根据病变部位、性质和范围,准备不同型号、形状的电极和调节好合适的功率。术中LEEP电切时释放出烟雾要及时排烟,以免影响手术视野而损伤外围组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医生。收集标本送病理检查,要贴好标签,勿混淆。

3.5 术后护理

术后嘱患者注意休息及阴道出血情况[5], 若使用阴道纱布压迫止血,则24h后取出。术后2~3d开始有少量阴道流血属于正常现象,术后第3~5d结痂不完全脱落,阴道少量渗血者局部应用明胶海绵填塞或云南白药局部止血,术后6~15d是脱痂期,注意阴道大出血。同时注意检测体温,若体温超过37.5℃,应予以相应处理。嘱患者勿做重体力劳动,避免增加腹压等造成盆腔充血,影响创面愈合,禁盆浴、性生活2个月,待月经干净后复诊[6]。

4 讨 论

近10年来,宫颈癌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并趋于年轻化,高危型HPV病毒感染是引起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直接原因,高危HPV感染与宫颈癌相关[7]。门诊行LEEP术,是20世纪90年代自英美流行起来的一种治疗宫颈病变的手术方法,从此大大降低了宫颈病变发展成为宫颈癌的机会,促进女性的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此法具有以下优点:(1)具有诊断与治疗双重作用;(2)操作简便易行,安全有效;(3)手术快捷,1~5min即可完成;(4)术后出血少,疼痛轻微,易为患者所接受;(5)LEEP刀切取出的组织范围大,病灶完整,能够提供充分的病理组织送检,优于电凝、激光冷冻及微波治疗;(6)术后除继发性出血和阴道排液时间长等并无其他不良反应且恢复快。此技术容易掌握、不影响妊娠,在宫颈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系统宣教对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有很大帮助,有利于做到“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为了改变这种重治轻防的状态,相应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规范化的检查及治疗,完全可以达到预防和治愈的。采用LEEP刀治疗,术后宫颈无瘢痕,质地不变硬,对宫颈有旧裂、宫颈外口黏膜外翻、宫颈肥大等可同时进行整颈圆滑等美观效果,LEEP术要求技术中娴熟的医护配合,术后并发症的早时处理是LEEP术治疗成功的保障,系于提高患者对宫颈病变的认知度。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术前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术中保护阴道壁,避免阴道壁灼伤,术后防止感染。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CINI100%治愈,CINⅡ~Ⅲ98%治愈,术后1年随访CIN100%治愈。结论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精心护理可使LEEP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发挥。

关键词: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LEEP),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参考文献

[1]ACOGcommittee opinion.Role of 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 in the evaluation of abnormal pap test results[J].International J Gynecology&obstetric,1998,61:203.

[2]王炳歌.宫颈环型电切术的观察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3(11):10-39.

[3]樊庆泊,Tay Sun Kuie.子宫颈环形电切术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治疗中的价值[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5):272.

[4]孙成春,季艳玲,孙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3,9(6):468.

[5]刘佳华,高玲.宫颈环形电切术用于宫颈病变诊治的临床观察[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2,8(3):66-67.

[6]李南,郭薇,孟庆华.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9(4):285.

宫颈上皮瘤病变 篇2

【关键词】宫颈锥形电切术;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53-02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一组与侵润性宫颈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的总称,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临床上多采用冷冻、电凝、激光和手术锥切及子宫切除术等,存在许多缺陷,如直接完全破坏病灶表明组织,不能提供组织作进一步病理诊断,或标本边缘百分之百有碳化现象,无法确定是否切除干净,易丢失局灶性癌变,影响病理诊断。宫颈锥形电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al procedure,LEEP)是专门针对宫颈疾病患者而推出的一种高效的物理疗法可对糜烂面进行全面的清除,且无痛、无组织拉扯、炭化现象,不留疤痕,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可保全完整子宫和生育能力。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在门诊进行,一般只需要3-10分钟即可完成,不影响工作和学习。LEEP是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在治疗宫颈疾病的同时可达到CIN疾病的诊断。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82例CIN患者实施LEEP治疗,现将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82例CIN患者实施LEEP治疗,平均年龄39.1岁。均经宫颈细胞学涂片、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检查三阶段诊断为CIN。

1.2方法患者均在门诊部行宫颈局部浸润麻醉下行LEEP手术治疗。

1.3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为3-10分钟;术后患者休息30分钟至1小时即可步行回家。76例患者术后出血量<10ml,占92.7%;6例出血量10-50ml,占7.3%。

2讨论

CIN有发展成为侵润癌的趋势,而宫颈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疾病,且具有逐年上升、年轻化的趋势。LEEP是采用高频电刀产生3.8MHz的超高频电波,在接触组织时由组织产生阻抗吸收电波产生高热,达到切割,止血,治疗等目的,切割下的组织未碳化可做病理学检查,是目前治疗宫颈病变的最佳方法。LEEP术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术前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进行CIN疾病及LEEP手术知识的健康宣教,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阴道流血及感染症状,及时采取措施,具体护理包括以下内容。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患者及家属由于对LEEP治疗目的及效果不了解,担心术后影响性生活及生育能力。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对CIN疾病的认识,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包括LEEP手术治疗目的及效果,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向患者说明LEEP术后2个月可恢复性生活,并可考虑生育问题,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对于特别紧张的患者,最好术中始终陪伴在患者身边,轻抚他手并告知术后注意事项,分散患者注意力。

2.1.2阴道准备为减少手术后经阴道感染,手术前需要检查白带常规,必要时查衣原体、支原体,如有异常给予治疗后手术;保持阴道的清洁度,减少阴道分泌物,术前3d禁止性生活;手术前1-2d禁止陰道放药,并注意观察阴道清洁度及分泌物情况。

2.2术后护理

2.2.1防感染术后阴道置抗生素预防出血。

2.2.2告知患者术后2-3天开始出现阴道排液持续约2-4周为正常,7-10天宫颈创面脱痂开始少量出血,约4-6周自行停止。

2.2.3术后1周应复诊或电话随访以检查手术创面和查询病理结果。

2.2.4术后1月禁骑自行车、提重物,2月禁止性生活和盆浴、冲洗。

2.2.5饮食上要尽量清淡营养。

2.3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3.1阴道流血宫颈LEEP锥切术必须切除病变部位,病变在宫颈表面时锥切切面宽而浅,病变部位累及宫颈管时锥切面狭而深,因此出血是术中和术后最常见并发症。因此,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包括患者的主诉、阴道流血量及阴道排液量、性质、体温等。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出血量>20ml,应用纱布压迫阴道止血,24h后取出;另外,嘱患者做好会阴部清洁,保持干燥。

2.3.2感染由于经阴道手术,手术后宫颈创面愈合时间长,应做好预防感染,手术当天及术后2d每天监测体温4次,并按医嘱应用抗菌素3-7d。同时应告知患者术后2-3d出现阴道流液,呈淡黄色或血水样,第10-15d开始脱痂出血,阴道流血性分泌物平均约20d,此是正常现象,比必要紧张,指导其应用卫生巾垫会阴部保持清洁、干燥。本组患者术后体温正常出院,其中1例出院后7d因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再次入院,经抗感染治疗3d后好转。

2.4出院指导出院后指导患者自我观察阴道流血及阴道流液情况,注意是否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勿做重体力劳动,避免增加腹压等造成盆腔充血,影响创面愈合;禁止盆浴、性生活3个月,定期随访切口愈合情况和有无病灶残留及复发;根据病理报告结果,如切缘有累及或复发的需行第2次LEEP术或全子宫切除术。

3小结

宫颈上皮瘤病变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活检或手术切除的子宫颈组织标本, 分为2 组:①实验组:共105例, 其中子宫颈鳞癌15例,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89例CIN Ⅰ组39例, CIN Ⅱ组18例, CIN Ⅲ组32例;②对照组:20例为非子宫颈病变手术切除正常子宫颈组织标本。

1.2 检测方法

1.2.1 HPV检测

石蜡常规包埋切片, 水化, 枸橼酸盐缓冲液微波修复抗原15 min, 免疫组化。HPV阳性物质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 阳性标准以细胞膜和 (或) 细胞质出现棕色颗粒为阳性表达, 阳性细胞 >5%者为阳性。

1.2.2 P16检测

所有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 石蜡包埋, 切片厚0.4 μm, 常规HE染色, 光镜下行细胞形态学观察, 以确定病理诊断及分组。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 按说明书操作。阳性对照片为已知宫颈癌阳性片, PBS代替一抗为阴性对照片。免疫组化结果:P16蛋白阳性表达可见细胞质和细胞核棕黄着色, 连续观察10个高倍视野, 以免疫组化反应阳性细胞数超过25%作为阳性的诊断标准。

1.3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HPV与P16在宫颈上皮内瘤病变中表达的相关性, HPV16、P16在颈上皮内瘤病变和癌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 在HPV阳性表达的癌组织中, Ki267表达多在“++”以上, 而12例HPV阴性癌组织中, P16亦为高表达。经等级相关性分析, HPV和P16在颈上皮内瘤病变和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 (χ2=20.11, P<0.05) 。见表1。

3讨论

人类肿瘤中的细胞增殖失控是发生恶性病变的重要原因, P16是近年来发现的与细胞周期调控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 它定位于人类染色体9P21, 全长8.skb, 由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组成。P16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4/6的抑制因子, P16基因转录抑制必然导致P16表达减少甚至消失, cyclin D失去竞争对象, 大量与CDK4结合, 激发Rb的磷酸化, 细胞大量由G1期进入S期开始增殖, 在无限制增殖过程中发生表型变化导致肿瘤形成。随病变进展, P16蛋白以浆表达→浆核共表达→核表达依次推进, 推测浆内可能作为肿瘤抑制基因的静止状态存在, 需要时进入核内发挥作用。何慧仪等[2]发现, 宫颈癌与癌前病变中P16的表达升高与HPV的感染有关, 所以推测肿瘤细胞中P16的强阳性表达即意味着HPV在细胞中的整合。本研究发现P16的阳性率及阳性细胞的分布、着色强度在HPV感染的不同病变中均有不同, 并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P16阳性率明显增高, 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 着色明显增强。对于P16蛋白在宫颈鳞癌中高表达可能与Rb基因的失活有关[3]。Rb可抑制P16基因的表达, 提示在Rb基因失活的肿瘤中, 失活的Rb蛋白一方面失去对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 使细胞生长失控, 导致肿瘤发生;另一方面解除了对P16的抑制作用, 使P16转录反馈性表达增强, 导致P16 蛋白表达升高[4]。综上所述, P16缺失可能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宫颈癌的细胞周期实现的。因此P16基因在宫颈癌的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成为基因治疗宫颈癌的靶基因。

参考文献

[1]车雅敏, 王家璧.HPV在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4, 31 (4) :306-309.

[2]何慧仪, 卢丽娜, 杜洪, 等.Ki-67、Survivin、P16表达在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意义.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13) :1825-1827.

[3]董建新, 韩萍, 侯灵彤.宫颈上皮内瘤变与基因表达.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18) :2591-2593.

宫颈上皮瘤病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4 月~2015 年2 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59 例宫颈上皮内瘤病变Ⅲ级患者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经过检查均符合临床宫颈上皮内瘤病变Ⅲ级诊断标准, 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A组和B组, 各28 例。患者年龄20~40 岁, 平均年龄 (35.4±4.6)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A组行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 具体如下:在手术前予以患者腰硬联合麻醉, 指导患者取截石位, 常规消毒, 将窥阴器放置在宫颈后, 明确病变范围, 用鼠钳夹将宫颈向下牵拉至阴道处, 做一浅环形切口, 以宫颈管作为轴线逐渐向深部切入, 切除宫颈, 创面电凝, 将油纱条填进宫颈管, 术后48 h将纱条取出。B组行宫颈环行电切除术治疗, 具体如下: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 将窥阴器置入, 明确病变范围, 根据病变大小选取合适的电切型号, 设置电凝功率, 切除宫颈组织, 如果创面有出血, 可以予以电凝止血。1.3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病灶残留情况以及3个月后的复发率, 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在宫颈上皮内瘤病变Ⅲ级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A组术中平均出血量 (50.3±8.6) ml, B组术中平均出血量 (5.8±2.7) ml,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者病灶残留和复发率比较A组病灶残留率为3.6% (1/28) , B组病灶残留率为21.4% (6/28) ,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6个月的随访, A组患者有1例复发, 复发率为3.6%, B组患者有8例复发, 复发率为28.6%, 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据调查显示, 宫颈上皮内瘤病变Ⅲ级患者呈现上升的趋势, 手术治疗是临床首选治疗方法[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女性对生殖器官的完整性越来越重视。目前, 临床治疗宫颈上皮内瘤病变Ⅲ级的主要原则为最大程度切除病灶, 减少复发[3]。宫颈切除术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病变Ⅲ级的主要方法。临床实践发现, 应用宫颈锥切除范围与患者的病变范围有密切关系, 一般情况下, 切缘在病灶外0.3~0.5 cm处, 锥体的高度达到2~3 cm[4]。手术后, 部分患者会出现病灶残留现象, 其原因是可能与患者的病灶范围、术者的操作等因素有关。相关研究报道显示, 宫颈环行电切除术具有出血少、病灶残留率和复发率高的特点, 宫颈冷刀锥切术具有出血多、病灶残留率和复发率低的特点, 本次研究结果与该报道结果具有一致性[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A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高于B组 (P<0.05) , A组患者病灶残留率和复发率低于B组 (P<0.05) 。

综上所述, 宫颈环行电切除术出血少, 病灶残留率和复发率高, 宫颈冷刀锥切术出血多, 病灶残留率和复发率低, 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玖玖.宫颈上皮内瘤病变Ⅲ级63例临床治疗探讨.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3 (11) :575-576.

[2]吴湘, 崔毅, 龚颖萍, 等.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病变外科手术治疗的合理选择.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37 (8) :824-828.

[3]刘庆芝, 黄山鹰, 唐雪莲, 等.宫颈环形电切术与冷刀锥切术对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的疗效比较.现代医学, 2011, 39 (2) :162-165.

[4]马利国, 李明娥, 谢红, 等.两种宫颈锥切方法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临床疗效评价.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6 (12) :118-120.

宫颈上皮瘤病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 所有患者经细胞学、阴道镜以及病理学诊断为CINⅡ~Ⅲ[3]。其中CINⅠ患者32例, CINⅡ患者32例, CINⅢ患者36例,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CINⅠ患者16例, CINⅡ患者16例, CINⅢ患者18例, 年龄24~45岁, 平均 (33.4±5.2) 岁;观察组CINⅠ患者16例, CINⅡ患者16例, CINⅢ患者18例, 年龄22~46岁, 平均 (34.4±5.5) 岁;两组患者年龄以及一般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前均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白带常规检查, 且心电图、肝、肾无异常;进行病理组织活检、阴道镜以及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 取分泌物进行HPV-DNA检查[4]。手术在月经干净3~7 d后进行, 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LEEP和CKC治疗, LEEP术治疗功率为25~50 Hz, 将环形电刀放置于待切除病变部位外侧2~5 mm处, 锥切深度为15~25 mm, 用球形电极止血;CKC术前需要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锥切深度为18~28 mm, 宽度为15~35 mm。术中可以取组织送病例检测, 防止病变残留。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2个月内禁止性生活。

1.3 术后随访和疗效评定

术后进行6个月~1年的随访复查, 记录患者阴道分泌物、阴道出血量、宫颈创面修复情况以及月经情况, 并定期进行HPV16、HPV18检测。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患者宫颈光滑糜烂消失, 术后半年内无CIN病变存在; (2) 病变残留:术后随访1年内CIN病变依然存在; (3) 复发:患者术后CIN病变消失但在1年后又发现CIN病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痊愈率为96.0%, 对照组患者手术痊愈率为92.0%,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两组患者术后病变残留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另外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为 (7.9±3.5) ml, 对照组为 (37.5±7.9) m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39, P<0.05) ;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 (27.3±3.5) d, 对照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 (37.4±4.5) d,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48, P<0.05) 。观察组患者仅有1例发生宫颈残端出血, 而对照组出现2例宫颈黏连以及2例宫颈残端出血。

例 (%)

2.2 患者HPV16、HPV18感染情况及手术前后HPV感染与预后的关系

100例患者术前HPV16、HPV18总阳性率为74.0%, 经手术治疗6个月后复查为30.0%。手术前后CINⅡ与CINⅢHPV16、HPV18阳性率明显高于CINⅠ,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CINⅡ与CINⅢHPV16、HPV18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手术前HPV16、HPV18阳性的患者手术后病变持续存在、复发的概率与阴性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术后HPV16、HPV18阳性的患者手术后病变持续存在、复发的概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和表4。

例 (%)

*与CINⅠ术前比较, 字2=4.33, P<0.05;#与CINⅠ术后6个月比较, 字2=6.357, P<0.05;*与CINⅢ术前比较, 字2=1.103, P>0.05;#与CINⅢ术后6个月比较, 字2=0.331, P>0.05;△与CINⅠ术前比较, 字2=9.837, P<0.05;▲与CINⅠ术后6个月比较, 字2=8.722, P<0.05

例 (%)

例 (%)

3 讨论

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的统称,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CIN的方法主要有LEEP术和CKC术[5]。虽然经LEEP术与CKC术治疗后两组患者痊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在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CKC术。LEEP手术治疗操作简便、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少, 且并发症较少, 术后恢复快, 既可以帮助发现隐匿病变, 又能起到治疗的作用, 因此, 可广泛应用于临床[6]。持续的高危HPV感染是引发CIN与宫颈癌的主要原因, 有报道显示高危HPV持续感染的患者发生CIN的相对危险度较高, 术前在高级别的CIN中HPV16、HPV18阳性率明显高于低级别C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7,8,9],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也进一步证明HPV持续感染与高级别的CIN具有直接联系。虽然LEEP手术对CIN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术后有一定的病变持续存在, 且术后高危HPV阴性患者术后随诊检测高危HPV对预防CIN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患者经LEEP治疗后还需长期随访。

参考文献

[1]孟炜, 韩英, 丁岩, 等.液基超薄细胞技术用于宫颈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5) :377-378.

[2]Zur H.Papillomavirus-a major cause of human cancers[J].Biochem Biophys Acta, 1996, 1288 (2) :55-78.

[3]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20-324.

[4]季兆芳.LEEP刀治疗CIN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7) :1170-1171.

[5]刘彩艳.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得治疗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0, 37 (1) :53.

[6]毕雪玲.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及高危型HPV检测在术后随访中的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 2013, 28 (4) :417-419.

[7]占艳.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 2012, 27 (3) :304.

[8]李怀珠, 杨萍, 石云吉, 等.LEEP刀在旋切颈管内膜式子宫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5) :135-136.

宫颈上皮瘤病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宫颈上皮瘤变患者200例, 经病理组织检查证实均为宫颈上皮瘤变Ⅲ级。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年龄21~43 (31.1±5.7) 岁;未生育27例, 已生育73例;均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而实施非手术治疗。对照组年龄20~41 (30.9±6.3) 岁;未生育29例, 已生育71例, 均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而实施非手术治疗。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施宫颈环形电切术:患者取截石位, 会阴部常规消毒后铺巾, 阴道、宫颈消毒后, 放置窥阴器, 碘液涂抹整个宫颈及穹窿部, 在12∶00或6∶00处, 用鼠齿钳在碘不着色区钳夹, 牵拉宫颈。根据病变范围大小选择三角形电切环, 电凝功率为45~50W, 在不着色区域外的3~5mm处行顺时针宫颈组织切除。出血部位采用电凝止血。对照组实施宫颈冷刀锥切术:麻醉成功后, 取截石位, 显露宫颈和穹窿操作步骤和观察组相同。在碘不着色区域的12∶00和6∶00部位采用鼠齿钳钳夹把宫颈拉倒阴道口处, 在不着色区域外3~5mm处采用手术到垂直做环形浅切口, 切口深度约3mm, 以宫颈管为轴线, 向内呈30°角, 逐渐向宫颈深部切入, 在切的过程中要观察宫颈的厚度和长度, 切除方向逐渐内收, 做到锥形切除宫颈, 创面出血采用电凝止血, 在宫颈管内填塞纱条, 宫颈的创面填塞碘仿纱条在术后的48h取出。2组患者均术后随访, 随访过程中, 对患者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 根据具体情况可实施阴道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了解病变改善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记录2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 观察病灶残留情况, 记录患者术后随访中复发情况。术后3个月内随访复查时发现宫颈上皮瘤变者, 视为病灶残留;术后3个月后发现患者宫颈内上皮瘤病变患者, 视为复发。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术后病灶残留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阴道镜和宫颈细胞学检查技术提高和发展,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率不断提高, 而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宫颈癌, 所以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减少宫颈癌发生的关键。对于无生育要求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 传统上多实施全子宫切除术, 但随着女性意识改变, 对生殖器官及对生育要求也有所改变, 年轻女性多希望保留生殖器官而采用非手术治疗。所以宫颈锥切术是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重要治疗措施。宫颈环形电切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量少, 无需麻醉等优点, 在临床应用较多, 切除的组织可实施病理组织检查, 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方法中, 其成功率较高[2,3]。在本文中, 2组均有一定的病灶残留和复发率, 这可能与术者的操作经验有关, 但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 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总之, 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及宫颈冷刀锥切术在宫颈上皮瘤变中的效果均显著, 但宫颈环形电切除术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2种不同手术治疗宫颈内上皮瘤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例均确诊为宫颈上皮瘤变Ⅲ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实施宫颈环形电切术, 对照组实施宫颈冷刀锥切术。观察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灶残留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术后病灶残留发生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及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瘤变的效果均显著, 但宫颈环形电切除术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宫颈冷刀锥切术

参考文献

[1] 申萍.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100例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7) :3037.

[2] 马利国, 李明娥, 谢红, 等.2种宫颈锥切方法治疗宫颈上皮瘤变级的临床疗效评价[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6 (2) :118-120.

宫颈上皮瘤病变 篇7

关键词:已婚女性,宫颈上皮细胞,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基因芯片技术

宫颈癌是威胁全世界妇女健康的重大问题,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现研究已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5]。世界卫生组织新近提出HPV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不仅要有临床和病理学诊断,还应具有基因水平的检测才能确诊。HPV基因分型检测技术的开展,将为临床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提供客观、准确、科学的依据[1~3]。现采用基因扩增及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2000例已婚女性宫颈上皮细胞标本进行23种常见的HPV基因检测,以了解南京地区已婚女性宫颈上皮细胞中HPV感染和基因型分布的情况,以便为宫颈癌的防治、高危人群的筛查、HPV疫苗的研发以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数据资料。同时也为我国HPV感染基因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2011年4~10月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石化集团公司的2000例已婚健康女性职工的宫颈上皮细胞标本,年龄23~56岁,平均40.1±13.2岁,其中年龄20~29岁40例,30~39岁594例,40~49岁1258例(40~44岁691例,45~49岁567例),50~59岁108例。受检者均无宫颈环切和锥切手术史。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按照说明书规范操作。

1.2 仪器与试剂

HPV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由深圳亚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基因扩增仪为新加坡生产的Gene Amp PCR system 2400型;分子杂交仪为江苏省兴化市分析仪器厂生产的FYY-3型;高速冷冻离心机为德国生产的Eppendorf 5810R型;生物安全柜为江苏省苏州市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BHC-1300ⅡA2型;青岛海尔有限公司生产的-20℃冰箱等。显色液需新鲜配制,使用时所需浓度加蒸馏水配制。

1.3 方法

1.3.1 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采用窥阴器或阴道扩张器充分暴露宫颈,用棉拭子擦去宫颈口过多的分泌物,将采样宫颈刷置于宫颈口,顺时针旋转宫颈刷4~5圈,慢慢抽出,以获得足够的宫颈上皮细胞标本,然后沿刷柄折痕处折断刷头,将宫颈刷头部放入洗脱管中,旋紧洗脱管盖,做好标本标识,保持采集管直立,放入-20℃冰箱保存待测。

1.3.2 DNA的提取

将宫颈刷头充分漂洗后,把洗脱液全部转移至1.5 ml的离心管中,随后加入裂解液50μl,充分振荡混匀,在金属浴中加热100℃10分钟,立即13000 r/min离心10分钟后,离心半径为7 cm,取中间层DNA溶液待用。

1.3.3 PCR扩增

将PCR反应管(20μl)3000 r/min离心4秒后依次编号,分别加入2μl矿物油和已提取的DNA样品、空白对照、阳性对照各5μl,反应体系总体积27μl,3000 r/min离心4秒,上机扩增。扩增条件为50℃15分钟,95℃10分钟,94℃30秒,42℃90秒,72℃30秒,共40个循环,72℃5分钟。

1.3.4 杂交、孵育和显色

取15 ml离心管,放入标有样本编号的膜条,加入5~6 ml A液(2×SSC,0.1%SDS)及所有27μl PCR产物,拧紧管盖,将离心管放入沸水浴中变性10分钟(确保A液液面完全位于沸水浴液面之下),取出并立即放入51℃杂交箱内杂交1.5小时,同时取50 ml离心管,加入50 ml B液(0.5×SSC,0.1%SDS),于杂交箱预热。取出膜条,转移至已预热的B液中,51℃轻摇洗涤5分钟,将膜条转移至孵育液(A液∶POD=2000∶1,4张膜可用6μl POD配制成12 ml孵育液),室温孵育30分钟,弃去孵育液,用A液室温轻摇洗涤2次,每次5分钟,再用C液(0.1 mol柠檬酸钠)轻摇洗涤2分钟;显色液(C液19 ml,TMB 1 ml,30%H2O22μl)中显色至少30分钟;转移至去离子水中浸泡即可观察结果。

1.4 结果判定

(1)实验后得到的每张膜条在PC位点必须出现蓝色显示信号;(2)阴性质控品除PC位点出现蓝色显色信号外其余位点均不出现蓝色显色信号;(3)阳性质控品除PC位点出现蓝色显色信号外,必须在相应HPV基因型位点上出现蓝色显色信号;(4)每张膜条上除PC位点外有23种HPV型别(6、11、16、18、31、33、35、39、42~45、51~53、56、58、59、66、68、73、MM4、83型)的杂交显色位点,除PC位点显色外,肉眼可观察23种HPV型别位点上呈现蓝色小圆点为阳性信号;(5)出现一个阳性信号为单一型别的感染,出现两个阳性信号为二重型别的混合感染,出现两个以上的阳性信号为多重型别的混合感染。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 13.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单一型别和混合型别的感染情况

2000例已婚女性宫颈上皮细胞标本中23种HPV基因分型检测检出21种HPV基因型别(除44型和MM4型外),其HPV阳性感染者205例,阴性者1795例,HPV感染率为10.25%(205/2000),其中单一型别的阳性检出率为8.80%(176/2000)。单一型别的感染中HPV43型为33例是最主要的感染型别,其阳性检出率为1.65%(33/2000);其次HPV58型为22例,其阳性检出率为1.10%(22/2000)。混合型HPV感染29例,其阳性检出率为1.45%(29/2000);其中HPV16型+X型8例及16型+X型+X型2例是混合型感染的主要型别,占混合型感染的34.48%(10/29);其次是HPV43型+X型6例,43型+X型+X型3例,占混合型感染的31.03%(9/29)。单一型别和混合型别感染出现频率前5位的HPV型别为43型42例、16型28例、58型25例、33型21例及18型18例。205例HPV阳性感染者中单一型别的HPV感染176例,二重型别的HPV感染24例,三重型别的HPV感染5例。单一型别的感染和重叠感染的比例数为6∶1。

2.2不同年龄阶段的HPV感染率

2000例已婚女性中,29岁以下的40例,HPV感染率10.00%(4/40);30~39岁的594例,HPV感染率7.24%(43/594);40~49岁的1258例,HPV感染率11.45%(144/1258),其中40~44岁的691例,HPV感染率10.85%(75/691),45~49岁的567例,HPV感染率12.17%(69/567);50岁以上的108例,HPV感染率12.96%(14/108)。

2.3 高危型HPV感染情况

所有205例HPV感染阳性的南京地区已婚女性中有160例(除6型2例、11型2例、42型8例、43型33例外)都伴有高危型HPV感染,其总感染率为8.00%(160/2000)。

3 讨论

HPV属乳头瘤病毒科,是一类特异感染人类上皮、黏膜的微小共价双链环状DNA病毒。现已发现乳头瘤病毒及HPV有二百多个型别、亚型及变异体,至今已鉴定出一百多种[1~5]。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危型HPV导致宫颈癌的概率约为1.00%,而低危型HPV导致宫颈癌的概率仅为0.10%[5]。本研究选择了23种常见致癌型的HPV作为研究的感染源,采用高通量的分型检测技术对南京地区2000例已婚女性宫颈上皮细胞标本进行了23种HPV基因分型的研究,并对HPV基因感染型别的比率作一分析和总结。

由于女性在35岁以后开始进入宫颈癌的高发期,尤其近十年来宫颈癌的发病人群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发病率以每年2%~3%的速度递增。临床研究发现,早期宫颈癌的治愈率可达90%以上,于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治疗宫颈癌有着非常积极重要的意义[6,7]。因此,弄清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群体中HPV感染基因型分布及基因谱的流行趋势是一件非常重要而且紧迫的工作。这将为我国开发出适合本国各地区、各民族群体HPV感染的基因诊断试剂和疫苗提供非常重要的数据和资料。

本资料显示,2000例已婚女性宫颈上皮细胞标本中23种HPV基因分型检测检出21种HPV基因型别(除44型和MM4型外),其总的HPV感染率为10.25%。提示(1)我国南京地区已婚女性宫颈上皮细胞中即有单一型别的HPV感染,也有混合型别的HPV感染,以单一型别感染为主,混合型别感染为辅。(2)南京地区2000例已婚女性的自然群体中HPV总的感染率为10.25%,表明HPV在南京地区为中等以上的流行度,应密切关注其流行趋势(流行度及基因谱的变化)。(3)南京地区已婚女性宫颈上皮细胞HPV感染存在着两个高峰,一个在29岁以下,一个在50岁以上。以往已婚女性在50岁和60岁出现两个年龄段宫颈癌患病高峰,现发现较多的29岁以下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患者。由于女性在35岁以后开始进入宫颈癌的高发期,本研究HPV感染率从30岁以上的7.24%到40岁以上的11.45%(40~44岁的10.85%,45~49岁的12.17%),再到50岁以上的12.96%,呈现出逐渐攀升的曲线,达到了50岁以上宫颈癌发病高峰期和HPV高感染期,且宫颈HPV高感染率与宫颈癌高发病率的年龄段相吻合。而29岁以下的感染率为10.00%,提示发病人群呈现低龄化的趋势。(4)本研究检出伴高危型HPV感染的160例感染者,而这些高危型别的HPV感染往往是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主要诱发因素。因此,对所有伴有高危型别HPV感染的已婚女性对其进行HPV感染型别的追踪检测就显得非常必要,如果她们成为持续性的感染者,就可成为HPV的传染源,而且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发生的风险将会大大增加,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5)单一型别和混合型别感染出现频率前5位的HPV型别为43型、16型、58型、33型及18型,这5种型别是南京地区已婚女性宫颈上皮细胞感染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型,也是我们重点关注和监测的型别。(6)本研究发现单一型别的HPV感染除44型和MM4型外,只是数量上的增加,而混合型别的HPV感染除44型和MM4型外,不但数量上增加,而且组合型别的多样化也不断地增加,暂未发现四重型别的混合感染。由于HPV各型别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HPV的重叠感染呈现多重化的趋势,目前,HPV的重叠感染仍以二重和三重感染为主。据报道,HPV单一型别的感染可使宫颈癌的发病风险增加19.9倍,而多重型别的HPV感染可使宫颈癌的发病风险增加31.8倍。重叠感染的HPV病毒载量高于单一型别HPV感染,癌变相关风险更大,是宫颈癌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且致病力更强,病变发展更快,复发率更高[5~7]。提示体检医生及临床妇产科医生应该加强对多重型别HPV感染女性及患者的随访跟踪和监控。(7)HPV单一型别的感染和重叠感染的比例一般约为3∶1,重叠感染有多重化的趋势。本组资料中HPV单一型别的感染和重叠感染的比例约为6∶1,比一般的3∶1要高1倍,这可能和受检者均为健康体检已婚女性有关。

我院病理科已对宫颈及肛门区进行了近八年的HPV研究,正在筹建南京地区及江苏省宫颈及肛门区HPV感染的细胞和组织基因数据库。现研究表明,女性生殖道存在着一条HPV感染通道,宫颈是其通道中HPV感染率最高的部位,也就是最易感部位。虽然HPV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继续探索,但是有关HPV致病的研究已表明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的病因[8,9]。随着研究的不断广泛和深入,HPV的致癌机制逐渐被认识,由于各种HPV疫苗的开发和应用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之一,所以建立对HPV流行趋势和与宫颈癌发生发展演变关系进行长期监测的数据库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因为该数据库的建立将为宫颈癌及HPV感染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非常宝贵的分子流行病学的基础资料,更有利于政府部门对公共卫生决策的制定。又由于HPV可引起人类的许多恶性肿瘤,此类疫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HPV致癌、致瘤机制日益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预防性和治疗性多价疫苗的成功开发和应用,可逐渐减少宫颈癌及其他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而宫颈癌很可能会成为人类第一个可进行有效预防的恶性肿瘤,这将造福于广大的女性。

参考文献

[1]耿建祥,王旭波主编.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其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81-427.

[2]兰建云,邵伟伟,袁苏娟,等.外耳道乳头状瘤中的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4):391-393.

[3]张金浩,耿建祥,吴崑岚,等.结直肠肿瘤中HPV感染的基因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2):391-393.

[4]李海,邓志勇,张阳,等.人乳头瘤病毒在阴茎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9):391-393.

[5]范文生,李亚里,杨怡卓,等.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宫颈病变中HPV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7):745-747.

[6]赵方辉,章文华,潘秦镜,等.宫颈癌多种筛查方案的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10,32(6):420-424.

[7]张艾凡,李亚里.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临床关系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0,37(5):311-313.

[8]刘继秀,莫云,白华,等.广西4874例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其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8):596-599.

宫颈上皮瘤病变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0月至2013年2月来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患者100例, 年龄30~65岁, 平均45岁。经病理学诊断其中CINⅠ级28例 (28.0%) , CINⅡ级22例 (22.0%) , CINⅢ级33例 (3 3.0%) , 浸润性宫颈癌 (I C C) 1 7例 (1 7.0%) 。

1.2 诊断标准

液基薄片检查按照TBS系统进行诊断, 组织病理学按照Richart的宫颈上皮内瘤变系统进行诊断[3]。

1.3 方法

1.3.1 标本采集

用棉球擦净宫颈口的分泌物, 以配套的宫颈刷深入宫颈内2~3cm, 顺时针旋转4~5周获得宫颈上皮脱落细胞, 取出后放入洗脱管中, 做好标记, 放入-2 0℃冰箱中待测。

1.3.2 HPV基因芯片检测

把洗脱液全部转移到1.5ml微量离心管中, 以13000r/min离心10min, 弃上清液, 加入50μl裂解液吹打均匀, 再将微量离心管进行100℃的水浴加热10min后, 13000r/min离心10min, 取上清液进行聚合酶链法 (P C R) 扩增, 杂交, 洗膜及显色。

1.3.3结果判断

倒去显色液后, 用清水冲洗膜条, 通过蓝色斑点显现的位置来判断H P V的亚型,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斑点为多重感染。膜条上有蓝色斑点出现为有效, 阴性对照膜条应除P C点位置外, 无蓝色斑点出现, 否则有可能是发生污染。

2 结果 (表1)

由表1可见, 100例中, HPV总检出率为89.0% (89/100) 。HPV亚型共检出10种, 高危型HPV 9种包括HPV 16, 18, 31, 33, 39, 51, 52, 56, 58。低危型HPV 1种, HPV 11。混合感染的检出率为4.0% (4/100) 。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 H P V检出率也呈增加趋势。H P V 1 6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中的检出率最高达2 7.0%。

3 讨论

全世界每年有大约46万宫颈浸润癌的新发病例, 每年有20多万女性死于本病。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的统称, 反映了宫颈癌发生中连续发展的过程, 即宫颈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一系列病理变化。CINⅠ时, 细胞异型性轻, 异常增生的细胞仅限于上皮层的下1/3, 中、表层细胞正常。CINⅡ时, 细胞异型性明显, 异常增生的细胞限于上皮层的下2/3, 未累及表层。CINⅢ时, 细胞异型性显著异常增生的细胞占据上皮内2/3以上或达全层。通过对宫颈表面脱落的细胞进行细胞学筛查, 依据其核形态、染色深浅及核和染色体的结构, 发现大多数宫颈上皮内瘤变均是急性或持续性H P V感染的征象。随着诊断科学技术的发展, 目前已分离出130多种亚型, 其中有30余种可以感染生殖道皮肤或黏膜。不同亚型的HPV感染导致不同的病变, 根据其致病性的不同, 将H P V亚型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 低危型如:H P V 6, 11, 13, 32, 34, 40, 42等, 高危型如HPV16, 18, 30, 3 1等。其中H P V 1 6与宫颈鳞癌关系最为密切。

[例 (%) ]

注:H R-H P V:高危型H P V;L R-H P V:低危型H P V

本文1 0 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 H P V总检出率为89.0% (89/100) 。HPV亚型共检出10种, 高危型HPV9种包括HPV 16, 18, 31, 33, 39, 51, 52, 56, 58。低危型H P V 1种, 为H P V 1 1。混合感染的检出率为4.0% (4/1 0 0) 。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 H P V感染的检出率也呈增加趋势。H P V 1 6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的检出率最高, 为2 7.0%。

目前, 国际上已经有预防性的四价疫苗 (HPV 6, 11, 16, 18) 等可以预防这四种病毒类型感染。通过对HPV的检测, 结合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以及宫颈活检诊断可以及早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 及时对高风险人群实行疫苗注射, 积极治疗, 随时观察HPV感染情况,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H P V对人体的侵害, 从而预防和治疗宫颈癌[4]。

参考文献

[1]朱燕, 杨英捷, 宋鸿碧.人乳头瘤病毒16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浸润癌中的感染状态[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1, 36 (6) :554.

[2]张芳, 王桂芝, 秦文华.宫颈上皮内瘤变中100例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22) :1745.

[3]耿力, 李莉, 郭艳莉.宫颈上皮内瘤变与人类白细胞抗原及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性的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5, 14 (6) :462.

上一篇:质性特点下一篇:高压水射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