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校德育

2024-06-22

信息技术学校德育(精选十篇)

信息技术学校德育 篇1

一、发挥校园网络教育功能, 为学生构建德育“防火墙”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孩子们思想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兴衰发展。当前,小学生上网的主要地点依然是学校,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大部分还不高,这就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机会,让学生一开始接触网络就着重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内部信息技术网络主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政策和法规,给学校德育工作创设一片净土。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时间,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的危害性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色情、 暴力、反动、迷信、谩骂、诽谤等有害信息和网站足以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诱发学生变得自我封闭、亲情淡漠、意志消沉、无心学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甚至暴力冲动、损害身体、轻视生命、走向犯罪……通过现实案例分析、自我观察和感悟的方式, 德育内容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 学生的思想品质由感性意识上升到理性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文明的上网习惯。

二、信息技术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信息技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推广者,他们不仅需要有渊博的信息技术知识,还要主动学习,了解网络,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先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提高网络道德素养。由于小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崇拜感,教师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掌握德育主动权, 使学生正确地认知和理解信息技术,从而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和上网习惯。

三、挖掘信息技术中的德育内容,充分发挥德育育人功能

网络信息形式新颖、丰富多彩,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如何筛选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德育素材也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取其精华,使学生能够爱祖国、 明时事、懂法纪、晓历史、知国情、学经典等,让学生体验真、 善、美,从而在心灵上的得到净化与熏陶。另一方面,教师要过滤掉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对学生心灵产生诱惑与毒害的信息, 弃其糟粕,以避免学生受到伤害。 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中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使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德育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相互讨论,相互评价,在感性中形成道德认知,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运用信息技术,搭建网络德育交流的平台

信息技术德育论文 篇2

海河初级中学 许凤林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享受着信息技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无不担忧地看到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技术利弊共存的客观现实,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享受着信息技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无不担忧地看到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也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现阶段采取的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进行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相互渗透,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还存在脱节的现象,教育效果一般。下面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的整合,谈谈我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进行德育教育

1.挖掘信息技术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网络媒体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需要教育教师进行筛选和过滤。筛选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备好课,精心组织和准备好教学内容,从大量的信息中选取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让学生体验,从而进行灵上的净化与熏陶。过滤是指将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对学生心灵产生诱惑与毒害的信息过滤掉,以避免学生受到伤害。过滤需要在网关防火墙和学生的客户端安装过滤软件,进行技术屏蔽。

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道德、意识和品质

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地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不传播计算机病毒与不健康的内容,不非法窃取他人的信息,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尊重版权与著作权,未经著作人同意,不复制其软件作品,自觉使用正版、反对盗版。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沉迷于网络和网络聊天、网络游戏,自觉抵制网络黄毒的意识,能够对不良信息有较强的抵抗力,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社会道德准则与人际交往准则,不阻碍正常的信息交流,不破坏网络环境与安全。具有耐心、细心和认真思考,努力尝试,决不放弃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3.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德育的主阵地

为了使学生的网络生活有场所,吸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可以组织教师研发学生乐园的相关软件,建立虚拟的网络生活世界,搭建学生生活交流的平台、网络实践的场地、健康成长的塔标。学校网站中设立“你言我语”进行网络交流、“快乐课堂”进行网络学习、“小试牛刀”组织网络实践、“成长日记”记录成长航标,在这里,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加社区内的各项活动。传统节假日与纪念日可以建立主题网站,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1.信息技术下的德育内容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

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班会课形式,引入信息技术的方式,搜索与展示信息技术条件下,生动丰富的图文资料、视频短片,展示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这样的主题班会,避免了教师简单空洞的说教,使主题班会课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政治课及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多媒体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同时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2.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德育的育人模式与手段

传统的德育工作可能对学生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内容可以是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德育内容。网络技术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师生交流变得平等,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搜集自己想要的知识,寻找自己遇到的问题,达到自主教育的目的。同时,网络的心理辅导交流可以避免暴露自己的身份,保留自己的隐私,可以大胆地吐露内心的感受,师生能够单独交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在更新学校机房时,可以将旧电脑拆除放置在每层楼梯间或教室的走廊上,引导学生课余时间随时点击浏览,搜索课堂中需要的资料。不要怕这会更加重孩子沉迷网络,堵不是办法,关键是如何去引导。

3.有效利用学生信息技术特长引导特殊学生对一些有计算机基础,动手能力强,有强烈的表现欲,由于找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继而转向破坏计算机设备甚至搞垮计算机网络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就成了老师眼中的“捣蛋鬼”,然而,如果能够适度引导,也可以将他们的这些“缺点”转化为优点。我们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培训,让他们参与到管理、维护机房设备和教室信息设备的工作中去,使他们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好帮手。要组建好队伍,定期组织培训,定期组织考核,对他们所负责的设备完好情况,设备的摆放与卫生进行评价。这样这些小管理员既能发挥所学的知识,又能减轻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各级各类的网页设计与动画制作比赛,最终发挥他们的特长。

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 篇3

摘要: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彼此渗透的。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拓宽了德育的文化视野,创新了德育的文化环境和手段,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趣味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帮助加深各门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深入研究下去。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工作 学科

今年西南地区的旱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纷纷慷慨解囊、量力而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篇篇爱的新歌,体现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抗旱的决心与毅力。我校结合时机利用多媒体开展了全校思想教育课,通过多媒体展现了西南地区干旱的土地、孩子干裂的嘴唇及对水的渴望、人们子弟兵的支援与奉献等一幅幅真实的画面配以详细生动资料解说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争先恐后纷纷表示捐款捐水奉献自己的爱心。作为农村学生,他们都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把自己的零用钱捐出,这实在是难能可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想得到了净化,爱心得以承传,达到了预期教育的目的。同时经过这次思想教育课件展示,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德育教育的文化视野更加广阔,德育环境更加创新。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向前发展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德育工作更具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堂成功有效的思想教育课,总要需要大量的材料、信息。当前的德育教育存在信息量少,视野不够开阔,内容不够丰富,只有教师的空洞说教,因此很难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缺乏说服力,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在当代信息量超大的网络条件下,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网络共享德育资源,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存储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德育教育更具有灵活性和互动性,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工作,传统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师生的共鸣。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活动不仅仅是文字,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动画、图片等不同的形式去感受和理解德育教育,从而解决思想上、情感上的障碍。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德育教育的手段、方式、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同时更加强化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感知,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德育内容,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向前方发展。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对传统、封闭式的育人方式进行了变革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通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网络上搜索各方面的德育资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

(四)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以推进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学生差异各千,根据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搭建一个合理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尊。教师给出相关的探讨问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搜索相关的资料,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挖掘学生的潜能,改变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扮演者积极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最大发挥,同时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文化知识素养,其中一项重要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如何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网络来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去丰富学科的教学内容,优化学科的教学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六年级信息技术课中进行过制作幻灯片的教学内容,当时正值学校的法制宣传月,我就借此机会让学生搜集法制学习的信息,整理法制宣传的资料,制作法制宣传海报和刊物,并提出在互联网中一系列不道德、不守法的行为,警示学生认识到不正当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带来的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认识到其中所涉及的道德层面和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指导学生理解世界上公认的信息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要求其自觉遵守。学生们在学习制作电子报刊的阶段学习过程中不但体会了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的过程,同时也接受了法制教育。

如语文《我是最弱小的》教学中,我从心理学教育学中得知,这一阶段的学生把友谊视为他们心理生活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源和兴奋点的友爱感,我组织他们制作“珍爱自我”和“珍惜友谊”主题网站,把爱的教育和美的教育结合起来,让他们用美的规律来塑造美的心灵和美的形象,使真挚友情升华为深厚的道德体验,以此作为鼓舞他们一生的精神动力。

总之,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教材的每篇文章里、每个章节里。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应该解为和谐,是德育的范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德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无论古今中外的教育界论述,还是实践经验的总结,都能看出学科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帮助教师加深对各门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颖.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吴刚.信息技术教学呼唤道德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1(4).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薛维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信息技术学校德育 篇4

九月开学, 学校的“每月一事”主题是“尊师长, 习礼仪”, 主要抓的是学生文明礼仪和习惯养成, 学校和班级以此为主题开展了多项活动, 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对每个学生实行精细化跟踪管理。我的教学工作像流水线一般, 每周和孩子们见一次面, 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就是一个难题。为了记住孩子们的名字, 更好地对他们进行了解和跟踪评价, 我从学籍网下载学生的照片设计成课堂点名册, 制定了《栖霞中心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行为规范》并设计了详细的得分细则, 比如:上课不戴鞋套每次扣两分, 下课不整理东西就离开每次扣两分, 上课吃喝每次扣10 分, 完成拓展教学任务的前5 名同学每次加两分, 一节课下来表现最好的小组每人加两分……开学第一节课, 我把课堂要求和加减分细则告知每个学生, 并在以后每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 都严格按照学生表现或加分或减分, 并详细认真地记录在点名册上。学生看到我的坚持知道是“动真格的”, 也开始认真对待我制定的每一条行为规范, 有个别同学调皮会被同组的同学提醒, 为了“全组加分”这个集体荣誉而战。慢慢课堂纪律好了很多, 但我觉得还不够。看到班主任和语数外老师几乎每天都通过短信和学生家长联系, 他们的工作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我很羡慕。我想要家长重视信息学科, 首先我自己要把自己“当回事”, 家长应该是非常希望了解自己的孩子每堂课上的表现的, 所以我开始坚持提前一天通知家长提醒孩子带鞋套, 课后把信息课上学习的主要内容、个别学生因表现好而加分的情况大力表扬以短信形式发给家长, 并把教学软件放在公共邮箱让家长在家下载后督促孩子练习。一个多月的坚持, 现在每节课下课孩子都会关切地看一下自己的得分情况, 还有的学生通过云存储把学校里的作品带到家里继续完善, 信息课上学生常规越来越好, 学生和家长对信息技术学科越来越重视, 有重视才会有尊重。

转眼间到了十月, 十月学校“每月一事”的主题是“敬国旗、护集体”爱国主义教育。怎样将我的信息技术课和这个主题结合起来呢?我发现因教材更换, 上学期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的“WPS”文字软件相关操作, 在新教材中被安排在了四年级, 所以四年级已经学过这部分内容, 现在需要“炒冷饭”。我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习这款软件的补充提升知识并且会综合运用。孩子们因为已经接触过没有了新鲜感, 学习热情不高。我抓住了“WPS OFFFICE”是首个进入教材的国产软件的特点, 以此为契机, 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课前我对学生说:同学们,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部分“WPS”文字的相关知识, 今天老师要骄傲地告诉你一件事:“ 我们现在学习的“WPS”是我国的由金山软件自主研发的一款办公软件套装, 是可以实现办公软件最常用的文字、表格、演示等多种功能。“WPS”文字是实现文字功能的。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我们使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几乎都是美国研发的, 同学们知道长此以往会有什么后果吗?学生们陷入了思考, 突然班上最调皮的种衍宝站起来:“我们如果一直使用国外的东西, 时间久了我们就会被他们控制!”我一边惊叹学生思考的深度, 一边赶紧补充到:刚才这位同学讲得很对, 如果我们都习惯用国外的软件和系统, 我们的机密就很难保存, 我们自己的软件和系统就很难发展。 WPS OFFFICE是第一个进入教材的国产软件, 我们是全国第一批使用这版带国产软件教科书的同学, 真的是非常非常幸运。我们自己的软件如果我们都不爱, 不支持, 它怎么发展怎么成长呢?同学们变得很兴奋, 接着我又引导孩子们说:“对于WPS文字软件你想说点什么?”有的学生说我要好好学习这款软件, 有的同学说回家要把WPS OFFFICE安装到家里的电脑上, 教会爸爸妈妈使用……

除了在课堂上我把教学和学校“每月一事”德育主题紧密结合起来以外, 我还积极配合德育处做好“每月一事”主题活动的宣传工作。学校的电子大屏幕是宣传的窗口, 每月我根据“每月一事”的主题设计相关的宣传标语或者播放相关视频, 让栖小的每位学生、老师和家长都熟知本月的主题。德育处组织了非常多“每月一事”相关活动, 因场地限制只有部分同学能现场参与和观看。去年9 月份, 学校配备了视频直播系统, 我学会如何使用后, 主动联系学校德育处:“我们学校有了一套很好的视频直播系统, 有什么活动需要记得联系我啊。”家长会, 六一儿童节活动, 民乐进校园活动, 大队委选拔活动……都进行了视频直播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看似简单的视频直播, 设备我一个人需要来回搬运三次, 联系班主任老师提前调试一次, 然后进班级解决多媒体的声音图像问题。只要活动需要我都乐意配合。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计划 篇5

高二级 谢锦霞

信息技术发展速飞猛跃的今天,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要求复合型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要忽视其它方面素质的培养,德育渗透需要长抓不懈。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操作技能和收集与处理能力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德育渗透,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信息技术课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通过实践反复总结,对信息技术课的德育渗透我积累了以下几点:

一、紧扣教材,因事利导。信息技术课的德育渗透应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进行,切忌就事论事,空泛地进行说教。有些教材思想性很强,教师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教学过程,结合实际,利用各种教育因素,有意识地引导。如在学习网络知识时,可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注意防范网络传播病毒。还可以教育学生不要进网吧,不要上不健康的网,不要迷于游戏之中。

二、课堂跟踪有的放矢。根据信息课高中学生的具体表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德育渗透,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例如:部分学生认为高中阶段要着重要抓好高考那几科就行了,信息技术是副科,应付了事算了,针对此情况,可以以此教育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将后在各行行业者离不开计算机,不要计算机就是文盲。新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教育他们重视计算机,端正学习态度,好好学习。„„,还可以举出实例,以事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其表现,抓住苗头,对一些有影响的突发事件,及时抓住机会,有的入矢进行渗透。这样使用权学生很自然地接受生动的思想教育,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学生品质的完善

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让学生去感悟人生、珍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创设情境、加以引导、逐步渗透。如:让学生制作电子贺卡为亲人、朋友送去真诚的祝福,在讨论主题时尽量引导学生把对亲人、朋友的爱上升到对社会上更多需要关心、需要

帮助的人的爱乃至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并要让他们意识到这种祝福要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四、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

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是基础教育中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多少年来,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已经成了定式,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形式上虽然花样翻新,但仍然停留在“知识传递”上,这样,学生是处于被动接受、适应、服从、执行他人的思想与意志,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在这样课堂教学中常常受压抑,甚至被磨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去确定他喜欢的主题,用学到的技术去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做起来兴致高涨。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不习惯独立思考、尝试或小组讨论去解决,喜欢问老师,直接得到答案,我则鼓励他自己去想想,然后试试,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记得第一次上讲评课(完成综合任务之后我都会有节讲评课),学生大部分都不愿到讲台上来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不仅主动,而且争先恐后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的学生变了,变得有朝气、有活力、生动、有主见。

五、注重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据报载,有学生因迷恋于游戏、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孤独时没有正确的交流渠道,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

让信息技术绽放“德育”的花朵 篇6

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成功有效的教育,总是需要大量的材

料、信息。如果德育教育的讲授过程中信息

少,视野不够开阔,内容不够丰富,这样很

难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因此缺乏说服力,

教育的效果就不好。而德育内容在网上是非

常丰富的,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德育

资源,还可以在网上共同探讨、交流问题。

如“绿色环保”的主题班会,可以要求

学生利用课前和课后上网去查询环境保护

的有关资料,学生收集资料后教师可以组

织环保知识竞赛、我为环保献计献策等班

会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所收集的资料,踊

跃参与。

再如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观看加入

WTO、“神州五号”成功发射、申奥成功等影

像资料,了解我国各个方面的成就,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会让

学生深刻认识到,要强国必须先自强,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将受到的教育内化为一种心

理需求,而后深入探讨当代青年学子所应

肩负的历史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

习目的,让时代责任感在学生的头脑中根

深蒂固。

二、信息技术下的各种活动具有灵活

性和互动性,为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

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增强了学校德

育工作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基本上是一块

黑板、一枝粉笔、和老师一张嘴,对学生没

有什么吸引力。而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各

种活动不仅仅有文字,还有声音、图片、动

画、影视画面等,学生还可以与专家、信赖

的人交流思想,进行心理咨询,解决思想上

的障碍,这种新技术不仅给德育的手段、方

式、条件和效果等带来了全新的变化,而且

使学生多方位感知,强化了德育内容的学

习,达到了最佳的教育效果,也大大地改变

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方式和手段。

如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正处在心理上的

断乳期,过重的学业负担、人际关系方面的

困惑都可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他们需要诉说、安慰和宣泄内心的苦闷。网

络具有新颖性、主动性和匿名性的优势,为

学生跨越时空进行交流提供了方便,学生

乐于接受。因此,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给予

学生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其尽

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

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可以实行以下一

些措施:

1.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主页上开辟有关

栏目,并把它与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链

接,实现共享网上资源。

2.学生可以在“聊天室”就一些不便直

说或不愿透露姓名的事情直接向心理健康

教育老师或班主任倾诉,这样既可以使学

生的情感得以宣泄、减轻心理压力,又可以

帮助班主任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还可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对一些

特殊的学生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每周进行

跟踪辅导、调查,记录其个性心理发展轨

迹,以便对其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

理论和实践依据。

4.邀请心理咨询老师通过“校园广播”、

“校园电视”、“网络心理教室”等渠道为学

生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学习上的

压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具有可选择性,能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彻底地改

变了传统、封闭式的育人方式

在德育教育中,将信息技术和面对面

教育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改

变以往在教育中的从属地位,利用课余时

间,通过多媒体去搜集多方面的资料,这样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充分体现

了学生在德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

有人说:“道德产生于交往,倘若一个

学生没有时间去和多彩的历史文化交往,

没有时间去和他身边的同学、朋友交往,那

么,他就不可能获得由这种交往所发生的

心灵体验。没有交往,没有体验,一个人不

可能真正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信息

时代为学生的交往、自我发展开辟了绿色

通道。为了有效地利用校园网实现其教育

功能,我们可以开辟思想道德教育专区,把

与德育资源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

料进行知识化、结构化重组,寓知识性、趣

味性、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于一体。绝大

多数内容可以由师生共同在搜集、检索、整

理、加工的基础上建立。这些专区学生可以

随时打开,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与其他同

学进行及时交流,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

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开辟了学生

自主教育、自我发展的空间。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因材施教,因

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在每个孩

子身上发现其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

人发展根源的兴奋点,使孩子能够充分发

挥他的天赋,以取得卓越成绩。那么怎样找

到“兴奋点”呢?如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

但可能他们打字速度快,或排版技术好,或

画图水平高,可以给他们机会表现,比如成

立电脑小组,建立班级主页,出班级刊物,

打表格,为生日的同学设计电子生日贺卡

等等,以发现或激活学生的兴奋点,给他们

一个表演的舞台,这样他们就会找回自信

和自尊,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利用网络,

给出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去收集有关的资

料,发挥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

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改变和丰富了

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

了很好的条件。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创设了一个家校

互动的德育环境,形成了家校合一的教育

合力

在校园网中创设学校与家庭、教师与

家长密切配合的互动教育信息平台,通过

平台家长能随时更多了解学校的发展,孩

子的成长,让网络平台成为沟通教师与家

长、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心灵的一座桥

梁,成为开展民主治校的一条畅通渠道,是

拓展家长学校的重要途径。让家长了解教

育、了解学校,在学校与家长、家长之间、家

长与学生、家长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互动,

形成教育合力这正好是发挥网络的最大优

势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拓展了学校德育的时空,把

居高临下的简单说教变成一种自主的道德

体验,使德育工作从单向传递变成双向反

馈,把德育内容化为学生的自身需求,调动

了学生道德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

可以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 篇7

●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是将计算机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 以使学生掌握有关计算机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为目标;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以信息技术为其课程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课程目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素养的提升放在首位, 而我们大多数教师还没有完成从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重技能, 轻素养, 给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留下了第一个缺口。

问题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存在职业倦怠倾向

有研究表明, 大多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职业倦怠倾向。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因为将太多的工作时间与业余精力倾注在了频繁地安装系统、杀毒、网络维护、重复地开发课件以及单调的数据分析等繁复的无效劳动上, 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教研上。信息技术课堂出现了拎着课本就上课, 课堂上让学生打打字、玩玩游戏等现象, 久而久之, 学生把信息技术课看成了另类的“课外活动”。这样不但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 得不到学生应有的尊重, 无形之中也给德育工作留下又一个很大的缺口。

问题三:信息技术课堂组织难度大

信息技术课多在微机室内完成, “高水平”学生对机器硬软件设置的更改影响教学的进行;学生的注意力被计算机吸引而忽略教师的讲解……这一系列问题都给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组织增加了难度。不要小看这些问题, 这不仅仅是一堂课的纪律问题, 更是关系到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问题, 我们把它归结为信息技术课堂给德育工作留下的第三个缺口。

问题四:计算机网络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冲击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给我们带来了海量信息, 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因为迷恋网络而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因上网逃课、陷入网络游戏不可自拔等负面例子举不胜举。有些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上网不能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 课堂上无原则地开放网络, 把信息技术课上成了“上网课”, 给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工作留下了第四个缺口。

●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有以下建议。

1.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促进德育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本着欲成才先成人的原则, 从单一的传授技能操作的误区中走出来,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在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的同时, 增强信息意识和责任, 将德育于无形中渗透。如当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软硬件, 像CPU、Windows、Office等大都来自国外的时候, 要让学生在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的同时, 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2. 回归学科本位,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人格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回归学科本位, 重视自身专业发展, 彰显个人价值。例如, 积极争取机会参加本学科的各级各类教学教研活动, 通过活动锻炼和提升自己;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 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式, 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课堂, 从备课、上课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做起, 用积极、认真的心态对待每一堂课;教师还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学以致用, 采取多种形式丰富信息技术课堂, 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 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等,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环境。教师要用自身的这些努力和行动, 赢得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可和重视;赢得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尊重, 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 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3. 严肃课堂纪律,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组织信息技术课堂, 教师要采取一定的灵活措施, 并辅以强有力的纪律约束, 如教师可以让“高水平”学生管理机房, 充当其他学生的“辅导员”;固定学生上课的机位, 做好上机记录, 每堂课上报机器运行情况……从源头堵住问题, 堵住一切可能影响到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因素, 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 规范学生上网, 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

首先, 要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上网本身并非坏事, 只是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 教师又不能杜绝所有不良的信息, 学好学坏取决于学生的主观选择。所以, 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 明辨网络是非的能力, 自觉规范上网行为, 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

其次, 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明白网络主要是为学习和工作服务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网站, 如学习Flash可以推荐“闪客帝国” (http://www.flashempire.com/) , 学习VB可以推荐“VB大世界” (http://vbworld.sxnw.gov.cn/) 等, 引导学生多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 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可度, 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又如, 有的学生英语不是太好, 可以推荐浏览网上一些好的英语教学网站, 地道的英语、五彩缤纷的异国风情、灵活多样的参与活动等, 都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这样, 对待学生上网就如大禹治水一样, 采取“疏通”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堵截”, 相信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思想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信息时代学校德育教育策略谈 篇8

现代社会处处离不开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方式运动作态的表征”[1]。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信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信息的大量接纳和处理是现代生活的主旋律,可以说人类社会迈入了更加广阔的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和以往相比复杂得多,因为影响教育的因素增加了。当前社会“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2]。信息时代的德育工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信息时代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因此,在这个广阔的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德育工作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合理开展,显得格外重要。

二、信息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3]。只有当人的价值提高了,人才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一般做法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这种做法在中学教育显得格外突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的学校德育工作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德育教育重政治而轻道德。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经常被抹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青少年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而忽视对青少年的国民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训练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学校德育工作习惯以政治的立场和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属于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如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好坏当作政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据,使一些本来属于道德范围内的问题政治化;或者干脆将学校德育窄化为政治教育,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品格与地位,无法实现真正道德育人功能。因此,德育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义语”,又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4]。

(二)把德育看成是一种社会意志。

意志中的“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志”是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即对实现目的有方向、有信念地坚持的一种心理活动(含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在学校德育教育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就会把学生当作单纯的客体看待,而丧失了对学生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学生自身对规则和条例的遵守不一定是出于道德需要,而很可能是迫于外界压力。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缺乏道德行为的自律性,更谈不上行为自我的责任感,道德也就失去了固有的意蕴。

(三)忽略德育的价值。

长期以来,谈到德育的意义和功效时,通常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说明德育的必要价值,比如:德育要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提出所谓德育价值的生产力标准,从而来规范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这样虽然有其合理性、现实性,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它的片面性:忽略了德育的价值“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在于人活得更有意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创造才能,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达到德育的最高价值应使人内心达到‘至善’”。学校教育由于价值导向、认识问题等一系列因素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或者说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因此学校的德育价值观发生了偏移。

(四)不良风气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信息时代,科技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事物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受网络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学生通过网络技术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资料,扩大了知识面,另一方面网络资源也提供了一些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诱惑力相当大,造成的后果是一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整天沉迷网络游戏,意志消沉,精神涣散,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缺乏学习的动力。这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负面影响。

三、信息时代学校德育教育策略

(一)改变功利化的教育理念。

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在我国有其独特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首先,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政治和伦理两大核心内容并行不悖。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都是伦理思想与政治融为一体的具体体现。这种倾向用某种既定的政治要求或目标来固定道德,将政治功能与道德的功能混为一谈,使道德的工具价值与目的的理性价值等同起来,使道德的实践规范作用成了唯一的作用。过分的政治化取向,使得在具体实施德育时,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而对道德问题却麻木不仁。其次,传统伦理以群体为本位,造成了个人意识的淡薄。传统伦理强调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主体的人伦关系,这种群体本位的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独立性,压抑了个性,导致了个体意识的丧失。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重社会轻个人、追求道德社会功效的倾向,不能说没有上述两方面文化积淀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并时刻反映着人们经济利益的变化。在信息时代,道德仍然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规范体系,为人类更好地从事各种活动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可以预期的关系环境。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树立起一种有分有合的整体观,改变传统的功利思想,不要将道德教育看成为统治阶级服务,不要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混同一体。现实关系中政治和道德的整合一体,并不妨碍在思维方式或具体处理中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适当区分,在对事物分析处理中,我们应尽可能全面把握,因为这种区分不否认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作用。为了打破两者浑然一体的状态,更快、更有效地处理目前信息时代学校德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形成分合相间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独特能力。在强调道德的社会性本质和整体性价值意义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道德的个体性、内在主体性。

(二)准确定位德育目标和方法。

目前信息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有的人认为是低效的,有的人认为是无效的。究其原因,涉及学校道德教育内部和外部等诸方面。就目标而言,学校的目标定得太高,甚至有不科学的东西,认为其无所不能。我们要摆脱“只讲理想,不讲功利;只讲超越,不讲现实”的局面。目标不要太高,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否则,会出现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的现象。在内容方法上,我们不能单纯认为德育是一种社会意志,而要认识到德育的本质:“潜在课程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5]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要很好地区分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科学知识学习强调接受、迁移和创造,技能学习强调训练、熟练程度和应用效果,道德学习则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良好情操的形成”。在实践中,科学知识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经常混为一体,相互影响,若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三者俱伤的局面。因此,合理定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扰,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在信息时代,学校的德育工作由于受外部环境经济浪潮中不良风气的冲击,加上一些影视作品、大众媒体的不正确价值导向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当前现代社会主群体(一般指中年人)由于特殊社会实践经验,大都有一种功利思想,特别注重追逐物质利益,对精神理想持一种冷漠或嘲弄的态度,这将影响到德育工作功能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信息时代的学校德育教育还是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合理的价值观,“社会现实中的人对自己本质的认识和实现的程度,人对德的追求,是对人的本质的追逐,有了德也就有了本质”[6]。

学校德育教育还要根据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比如:在对国内传统的儒家、道家、理学和现代教育思想,以及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处理上,我们应采取“中西结合,相互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坚决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网络资源的侵扰,建立健全为人类服务的价值体系,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进一步推动信息社会朝健康有序、和谐向上、高尚文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527.htm.

[2]http://baike.baidu.com/view/27769.htm.

[3]孙喜亭.人的价值、教育价值、德育价值 (下) .教育研究, 1989, (4) .

[4]王逢贤.德育原理纲要.东北师大出版社, 1983.6:1.

[5]金亮贤, 付丽珍.论潜在课程的德育价值.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1, (4) .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 篇9

一、德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信息技术的课程操作性强, 具有实用性, 深受学生喜爱。 在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作为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手段, 是现代人的必备社会能力之一。 教师在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 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上, 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单一传授知识不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有意识渗透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学习正确地使用并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一工具, 增强信息传播的社会责任感, 有政治敏锐度, 积极发挥信息传播的正能量。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既要传授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还要让学生明确信息社会里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伦理和法规, 促进个性发展, 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 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 将德育渗透于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 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呢?

(一) 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 ”师生之间关系如何, 将直接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效果。 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有效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 达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 因此, 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亲密和谐, 爱生尊师、相互配合, 教学相长、共创共享, 心理相容、互相接纳的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做到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个性差异, 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 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德育中来。 例如,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畅所欲言讨论的情境, 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 给予鼓励和赞扬, 树立正确向上的心态。 比如, “回答得很好”“非常正确”“想法很独到”等等, 对于回答时出现的偏颇, 应因势利导, 积极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被尊重、被认可、被鼓励的感觉。

(二) 信息技术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 贯穿于人的一生的, 持续的学习过程。 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学习, 坚持在职学习, 参加继续教育, 为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担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师, 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勤于读书, 拓宽知识视野、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改革教学形式, 改进教学方法, 积累各种德育教育所需的资料和素材, 从而提高自身德育渗透意识。 课前教师要精心策划设计好每一堂课, 把德育纳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 积极实施德育教育。

(三) 培养学生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行为规范

中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机房规则, 特别是在上机过程中, 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 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上课时要排队进入, 编号入座;不随意更改删除电脑里的文件;不可以将外来的可移动存储设备带入机房, 避免将外来的病毒、游戏带入机房;机房内保持安静、禁止喧哗;下课后把椅子摆好, 整理好物品, 保持机房整洁等等。 例如, 在使用完计算机后, 有些学生会直接按关机键来关闭计算机, 教师要告诉学生, 要科学合理使用计算机, 避免不当操作对计算机带来的损害, 以致造成数据丢失。

另外, 教师的规范操作演示和良好行为的引导, 对学生形成良好信息技术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 在讲授初一上册“当好小主人—管理文件”一课时, 教师要培养学生为文件取个好名字、在保存或另存为文件时, 注意保存的位置,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分门别类地管理文件的好习惯。

( 四) 以教材为依据, 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有很多内容都可以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良好的氛围, 从教材内容出发, 通过教学设计, 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 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中, 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1.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讲授“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一课时, 要介绍我国计算机及软件的研制开发情况, 譬如我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巨型计算机研制、“天河一号”或者北京金山公司的WPS2000, 向学生介绍这是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文字处理软件, 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开发的, 树立民族自豪感。 还要使学生知道我国研制计算机的时间相对较短, 让学生看到差距, 产生危机感。 在学习“计算机病毒与木马”一课时, 重点向学生介绍我国研发的 “江民杀毒软件”, 为学生树立榜样,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2.软件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学习软件时, 要尽量选取与学生生活、学习及社会时事相关的主题, 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 并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观点作评论。 例如, 在学习画图软件时, 渗透热爱校园、热爱班级的教育, 让学生画一幅以“热爱校园、热爱班级”为主题的作品。 在学习电子报刊时, 可以以“绿树保卫战”“科技改变生活”“吸烟有害健康”“远离战争” 等作为主题。 这样学生在完成幻灯片技术操作的同时, 对很多有意义的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在学习“文本信息加工”时, 提到文字的起源与中国书法, 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汉字的创造蕴涵了民族智慧之精华, 感受到我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萌发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EXCEL表格时, 教师可以以表格的形式, 向学生简要介绍祖国宝岛台湾的八个著名景点的情况。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课程, 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小组合作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 使学生在共同执行任务的同时, 互相学习,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课堂上, 教师可以适时地开展竞赛活动, 让学生自学、主动探索, 让学生体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

(五) 注重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德育教育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 有大量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有益信息, 也泛滥着不科学、不健康的信息。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要端正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 并教会学生辨别网上信息的真伪。 比如, 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健康和有价值的网站和论坛, 教会学生上网的方法和技巧, 把网络作为一种学习工具, 在网上查找有价值的资料。 同时, 对于网络, 还要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提醒学生有关个人隐私的资料不能在网络上发布。 在引导学生完成作品时, 教师应严禁侵权行为, 提倡作品原创性。 例如, 在学习网页制作时, 可以参考网络上已有的作品, 从中获取灵感, 但不能照抄照搬。 在上机操作中, 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主题, 在网上搜集相关信息, 并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完成作品。 教师对于原创性好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 对于存在照搬照抄行为的学生进行强化教育。

摘要: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 既有对学生有利的一面, 也有着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信息, 信息技术教师要认识到德育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加强自身修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信息社会的合格人才。

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意志品质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要重视德育的普及, 重视德育的方式, 如此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合格毕业生。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 是摆在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全新研究课题。

1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人一生的成长助益良多, 中小学生可塑性较强, 正处于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教师要注意将德育渗透进教学的每一个阶段, 做到润物细无声,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 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 应该要让学生懂得, 文化知识受用一时, 品德习惯受用一世,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将能够使学生终生受益。具体来说, 在课堂上, 教师应当在一点一滴的教学行为中灌输思想品德教育, 适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进而产生学习和前进的动力。实际教学中, 在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时, 要强调正确开机、关机和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的关系, 让学生懂得正确操作, 不仅有利于自身对计算机的使用, 也为其他人的使用带来方便。

(2) 教师要以身作则,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重要对象, 教师的一举一动, 会对学生造成深刻的影响。从德育角度来看, 教师应当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做到以下几方面:善于发挥德育主体的引导作用;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并逐渐改善德育的效能, 让学生潜心学习。具体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来说, 应当要让学生认识到文件夹建立位置和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让学生明白把用户文件夹建立在系统目录中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 能够注重细节, 在实际操作中能够不自觉地分门别类保存文件,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 如果教师自身都不注意这个问题, 学生自然也会有样学样, 养成系统文件胡乱摆放的毛病。

(3) 方法得当。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时刻以自身为榜样, 要将有意识地教和无意识的操作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爱护机房设备, 严格遵守机房的规则章程, 才能让学生耳濡目染, 形成良好的习惯。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2.1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进课程中

在信息技术的课程中, 第一节往往都是讲授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这时就可以结合中国的计算机发展情况, 谈一谈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强调在操作系统和中央处理器研发和生产方面中国处于落后地位, 从而让学生产生危机感, 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爱国热情。

2.2在应用软件教育中穿插德育

在应用软件教学中, 要注意德育的渗透。例如, 在讲授文字处理课程、幻灯片制作等课程时, 应当要着重介绍中国相关软件的研发和进步。在利用软件制作相关作品时, 要鼓励学生善于利用家乡的素材, 以家乡或者祖国为主题进行制作。在评分项中适当加入德育评分项, 实践中要注意与历史事件相联系, 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学会共同生活是21世纪中小学教育中的“四大支柱”之一, 我们应当注重学生在日常课堂教育中的协作精神。否则, 学生独立意识过强会影响今后与他人的共同相处, 难以融入社会。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的生活环境就让他们缺乏一种和他人沟通的本领。据相关报道, 不少学生由于迷恋网络虚拟世界, 平时沉默寡言, 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而不让旁人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 最终发展成抑郁症, 难以和他人沟通交流。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意识教育, 要注意观察, 将一些沉默寡言, 不善于和其他学生打交道的学生和一些活泼好动的学生搭配成小组, 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让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带动感染,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长此以往, 整个班级都会朝着和谐向上、活泼好动的良好趋向发展。

4 注重学生意志的培养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与学生的意志息息相关的, 学生自身如果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就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 克服困难, 完成其他人难以完成的目的和任务。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不难发现, 自己班级的学生有一部分是意志不够坚定的, 或者说是有较强的畏难情绪的。这种情况下, 就应当在教学安排中适当对这类学生加以限制和纠正。例如, 可以限制这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的求助次数, 让他们独立地解决问题, 逐渐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

总之, 最好的课程应当是将学知识和学做人融合在一起的,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将德育渗透进学生的教学安排中是最佳的教学之道。我们的最终任务, 是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智育德育双重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M].

[3]罗勇.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C].中国电脑教育报.

[4]李伯黍.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技术下一篇:高层住宅的给排水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