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

2024-08-08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精选十篇)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 篇1

1 课程评价的依据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采用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 淡化甄别、选拔功能。《标准》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纳入学习评价的范围, 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以在对体能和运动技能进行评价时, 《标准》强调学生在考试内容和方式上的选择权。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时, 《标准》提倡采用更为民主的方式, 着重评价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以促进教师的进步和发展。

2 评价的内容范围定界

作为评价内容划定可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着手,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过程, 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变化做出估价过程, 也是对教师教授能力和教授结果做出估价的过程。

2.1 评价的量化指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准则有别于高考文理科的试卷, 标准答案加扣分细则可以确定成绩的档次。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需要量化到各种指标上, 量化的评价指标有技评达标测试、生理测试、形体测试和心理测试。

2.2 评价的非量化指标

健康三维观, 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内化到具体的行动上, 不仅仅是指生理指标的健康还应包括心理指标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能力。学生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和学生健康行为评价也应该在操作过程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 这种非量化指标不可否认会有一些人为的因素, 尽量减少人为的因素也是评价高质量的保证。

3 讨论与建议

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体育教师的教学情况等信息,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课程的教与学进行诊断, 并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它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的判断与等级评定。学习评价应以《标准》中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为依据。学习评价应有利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 并能考虑到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 以充分激发与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 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具体的评价内容学生应有一定的选择权。学习评价应注意发挥高中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评价过程一般包括确定评价的目标、选择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收集所需要的信息、依据标准进行评价四个步骤。

3.1 学生学习评价的建议

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以及达到学习目际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以便改进教学。发现学生的潜能,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 并鼓励和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内容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相比有较大转变, 因此, 学习评价的重点也相应有所转变。

3.2 体育教师评价的建议

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三方面的考核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正确的职业态度、敬业精神;热爱与尊重学生、诚恳待人、团结合作的行为表现等。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对《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的理解能力;学习、掌握与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体育理论、健康理论的能力;设计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动性和积极性的能力;恰当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以及利用和开发体育与健康资源的能力等。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根据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素质的能力;发现并提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有关的课题, 以及进行研究设计的能力;进行刘学研究、撰写科学研究论文的能力等。

3.3 课堂教学评价的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 应特别关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学习中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情况。并以此作为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评价的组织与实施: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综合评价主要由学校领导和教师本人进行, 同时采用同行评价的形式, 一般可每学年进行一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学生成绩分析等多种评价形式进行。教师的课堂教学自我评价可以采用每堂课后以教学教案工作简要评述的方式进行, 由学生、同行或自家进行的课堂教学评价, 可采用随机的方式在每学期进行若干次;课程教学实施的阶段性或总体评价应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上, 由学校组织至少每学年进行一次并将评价结论和修改建议及时反馈给被评教师本人。应提倡体育教师的自我评价以便于体育教师在对教育教学的不断反思中, 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综上所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还处于初步的试行阶段, 新课程评价尊重被评价者的差异不同的评价标准, 意味着允许不同的被评价者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只有把握住课程标准的总体方向, 结合客观实际条件, 不断改进和完善评价方法与手段, 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校的实施过程中得以顺利进行。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是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内容, 它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的实际和条件, 按照科学的教学程序, 采用合理实用的科学方法而进行评价的。课程的设计思路直接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也可以通过必要的评价结果反映出来。本文就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 提出一些较为实际的观点, 旨在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 以便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同时掌握课程目标确定的课程内容。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评价

参考文献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 篇2

2.1对教学评价理念的改革

教学评价理念就是指教师在制定教学评价模式时所秉持的一种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理念的改革要以高职学校的体育发展目标、高职学生的心理因素等方面为基础,实现素质拓展教育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落实好体育发展的重心。另外,教师不能只注重教学评价的结果,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体育能力。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清楚地掌握教学过程中每位学生的表现,对待体育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关注和引导,并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之处,通过适合的教学方式来促进他们体育能力的提高。

2.2采用科学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法

在高职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评价中,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采取现代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合理地运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来进行教学评价。如在学生跑步能力的评价中,可以采取定量的评价方法,根据限定长度或时间等来评价。但是在学生心理素质、态度、品质等方面则适宜采用定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当然除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价这两种方式,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来改善评价的模式,如在进行定性评价时,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这样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也更加能够反映学生的基本水平,从而落实好全民运动与健康的基本目标。

2.3把体育教学评价同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相结合起来

据统计,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40%在各个方面有着一定的问题,因此高职学校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培养身心都健康的毕业生。在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中,学校不仅要发展体育,更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另外,根据高职的人才发展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职业规划。基于以上原因,高职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也应该加入心理健康评价体系和跟职业规划相关的体育能力评价体系。

2.4增加学生之间互评的模式,让学生更加了解评价标准

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老师还可以增加学生之间自评的模式,对于那些定性评价的教学考评如课堂表现、合作积极性等让学生相互自主评价。因为这些内容表现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学生来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其次,这样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有利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评价更加简单化和公正化。这样的一种评价方式还能让学生通过对他人的考查来反思自己的表现,从而知道哪些方面是自己需要提高和改进的。

3新课标下改革的教学评价模式运用在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作用

3.1改革后的教学评价模式让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更加全面化和科学化

因为有了科学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模式,所以高职的体育课程开展涉及方面更广,对学生的发展也能更加综合地进行反映。建立在学生实际发展情况基础上的教学评价模式也会让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其身体素质。

3.2改革后的教学评价模式使教师评价简单化和多样化

根据新课标下的标准,对于高职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主要是包括对学生体能的评价、参加运动积极性的评价、运动各项技能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而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模式就涉及到了上面所考查的.内容。另外,它会根据学生的参与性,着重地进行定量的评价,而对于心理健康、态度等则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来完成。评价的指标是非常简单和易于掌控的,这样,教师的评价系统就变得易于操作和真实,并且也更加人性化。

3.3改革后的教学评价模式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模式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更有趣味性的体育教学,另外还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教导,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运动的兴趣,积极参与运动,锻炼身心,在完成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分之外,还能获得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改革后的教学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4改革后的教学评价模式让健康意识更加深入学生内心

通过上面的改革阐述,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到,改革后的教学评价更加注重于实现学生的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热爱运动的习惯和爱好,在心理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自我调节和调整的习惯,以获得更加健全的人格。通过全面地多样化地开展教学任务,使得学生在选择自己所爱好的项目后,能在课堂上通过锻炼来取得技能上的突破,最后通过教学评价模式获得自信感和成就感。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标下的高职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措施应该要广泛落实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去。通过对教学评价模式的理念、方法和联系三个方面来进行改革,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效果和成就,通过体能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在多样化的评价模式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积极地对待体育考试,并且能够自主地对他人对自己进行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工作效率,从根本上真实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永志。高职教育中的体育教学评价[J].辽宁高职学报,2009(4):4-6.

[2]张佩旭。高职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走向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10):154-156.

[3]刘小斌。高职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走向研究[J].体育时空,2014(4):152-15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 篇3

摘 要 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的判断,它不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学习、教授的效果,而且也是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指挥棒。

关键词 健康课程 学习 评价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学校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中学体育学习评价的现状

(一)评价内容单一

传统体育学习评价的这种内容单一的情况造成了评价与课程目标相脱节的现象。我国过去的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技能外,还要达成诸如“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锻炼意志,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等目标。

考核内容与新课程目标脱节强调对学生体能、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合作、适应等方面的评定。而新课程目标包括两层目标,可见当前的体育学习评价只是体现了对新课程部分目标的评价,其它目标没有在学习评价中体现出来,从而使新课程的某些目标形同虚设。

(二)评价类型选择上的片面性

1.即时评价空洞化

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学习信心。教师可以通过即时评价,渗透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强化技能教学,调节课堂教学的节奏与气氛,以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空洞的评价是无法让学生得到真实、有用的信息反馈的。我们认为,课堂即时评价应该做到:实事求是,真实具体,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有的学生练习完成得好,到底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能完成得好?如何进一步提高练习质量?有的学生不能完成练习,是什么原因?是素质问题,还是技术问题,或是心理问题?如何解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具体评价一清二楚。此外,即时评价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增强信心,积极练习,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真正体验到进步与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的评价才是有效的。

2.评价参与主体的单一性

学生学习效果如何、作用怎么样、有多大价值,只有学习主体最清楚,而现实中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有教师这一评价主体,可以说我们一边口头上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边在学习评价时把学生踢得远远的。在法制不断健全、民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学生参与自身学习评价的基本权利为何不见呢?

二、目标体系不同

(一)学习领域不同

课程标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它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这实际上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每个学习领域可以脱离其它领域而独立存在。

(二)内容标准不同

课程标准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教学大纲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只作了总的原则规定,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学习并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三、当前这种体育学习评价的弊端

单一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刻意追求量化评价的理念、绝对化的评价标准不仅使得当前的体育学习评价失去了应有的公平,远离了教学评价的原本积极意义,而且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对体育学习的厌恶情绪,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使体育学习评价成為影响体育教育和体育学习的“祸害”。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指导思想,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确定,除了依据体育的功能、个体的需要,更要适应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特点和需要。这是研究确立我国体育课程指导思想时应特别注意的。

(二)体育学习的评价内容与评价主体

体育学习的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评价主体应通过学生和教师两者共同评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 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11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3] 国务院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C].2010.9.

[4] 史兵.体育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9.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 篇4

1. 正确地认识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

所谓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就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大纲》时代的评价体系。分析众多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的研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在批评《大纲》时代的评价体系,把它批评得一文不值。笔者认为,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既然能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说明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它是有优越、合理的一面的,对那个年代的学生的发展还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已不能满足现阶段人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要对它进行改革,从而有了今天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一线的体育教师,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

2. 对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评价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诞生标志着《大纲》时代的结束。与《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有着《大纲》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并不是在《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修修改改,而是全面进行了改革,丰富了众多内容。作为新课程标准内容之一的体育教学评价也较《大纲》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评价的内容、方法、目的等方面都有了变化。

2.1 改变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观念。

《大纲》的考核方法强调测验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量化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这些指标过于刚性。有的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达到标准,而身体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尽管认真练习也才勉强达到标准,有的甚至还不能达不到标准,这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信心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新的课程标准不把量化指标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惟一指标。当然,在运用新课程标准评价方法时,我们也不能说学生身体素质较弱就只看学生其他方面的进步,不管达不达标,只要其他方面有进步就行了。否则很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目前全国中小学生体制下滑,也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因此,要处理好量化指标与柔性指标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既要使学生各方面能力达到教学的要求,也要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

2.2 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也要看重学习过程。

现在有学者认为新课程标准是重视学习结果,而更重视学习过程,两者比较更侧重于后者。笔者则认为,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如果侧重于过程,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为什么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呢?这样既会有一个很好的过程,又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2.3 绝对成绩与相对进步幅度结合起来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状况,激励学生参与努力学习。《大纲》时代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绝对成绩多一点,尽管有的学生没有达到标准的要求,但是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是有进步的,只是《大纲》没有把它作为评价学生标准。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对于学生学习进步的幅度也给以评价,从而不至于让有的学生总是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而丧失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2.4 强调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而不只是身体能力的一个方面。

过去体育课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这在特定的时代无可厚非。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的概念也不断地得到延伸,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也被包括在内,因此,再坚持强身健体的单一目标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体育与健康目标内容就需要不断得到丰富,既然目标的内容丰富了,就必然要求评价的内容也要跟着作相应的改变。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进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总的精神强调综合效应,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学习和认知能力、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及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

3 评价教学内容的选择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是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一切的。作为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的载体,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虽给了体育教师较大的自主权,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评价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内容,从而促进了不同阶段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要考虑到学生相应水平的学习目标;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得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平等受益。同时,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评价强调体育教师亦是课程资源,“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育教师可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劳动,使所选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并尽量考虑那些简单易行的活动,以便学生能在设施简陋的情况下学习和参与。那么在评价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也不需要刻意地去将众多的评价内容分开来,去寻找适合每一个评价要求的内容,而是需要把这些内容整合起来,达到一个内容可以实现多种评价的目的。这样既不会显得教学内容过繁杂,也能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另外,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也可以采用一些非教学内容进行辅助评价,如我们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一些学生可能掌握着我们体育课上没有传授的体育能力,我们可以鼓励他们选择他们的感兴趣非体育课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只要符合新课程标准评价的要求,我们都可以进行创新评价。

总之,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使评价标准呈现多元性,并注意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处理好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能力评价与情感评价等方面的结合。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和身体素质的测评,更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术的考查,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评价。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要改变教师包办评价的状况,增加学生自评、他评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总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

[2]国家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篇5

(一)1、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答: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2、课程的价值是什么?

答:(1)增进身体健康;(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能力。

3、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4、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答:(1)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3)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5)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5、目前公认的课程目标的三大来源是什么?课程的目标体系是什么? 答:《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需求、素质教育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6、课程学习领域的划分和目标。

答:(1)运动参与目标;(2)运动技能目标;(3)身体健康目标;(4)心理健康目标;(5)社会适应目标。

7、课程学习水平的划分和目标。

(答案《标准》P63—65)

8、课程的管理是如何区分的?

答: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度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

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计,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三级课程管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9、实施新课程对教学素材选取的要求是什么?

答:《课标》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体育文化;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教材内容的安排要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加强教材的拓展与学科的整合;教材要多样化和具有开放性,要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教师应该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结合实际需要,重新选编,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以更好地适应本地区、本学校、乃至本班级学生的特点,真正地转变到“用教材教”的轨道上来。

10、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见《标准》P34)

答:(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2)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运动兴趣;(3)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4)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用性;(5)简单易行。

11、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如何使用教材,选取教学内容?

答:(1)选择或改编新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内容.(2)竞技运动项目内容的改造.(3)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4)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利用.(5)自然环境的利用.(6)社会环境设施的利用.12、新课程要求教师如何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答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水平阶段学生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目标,选用适宜的分组形式或结合几种分组形式来开展教学.(1)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行政班、2 男女分班或合班、3 按兴趣爱好分班、4 小班化教学

(2)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随机分组

优点:简单迅速

缺点:无法体现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同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个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大致相同)优点: 增强活动的竞争性,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缺点: 学生易形成等级观念和自卑感异质分组(同组内学生存在差异,但各组之间差异不大)

优点:相互激励,活跃课堂氛围合作型分组

优点:有助于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帮教型分组(学生之间的直接帮助)友伴型分组(分组进行活动时选择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在一起练习)

13、新课程对学习方式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见《标准》P37-38)答:(1)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2、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

4、通过布置适当形式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以及对社会健康问题的责任感。

5、发扬教学民主,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1—6年级的教学可根据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而身心发育快的特点,采用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复式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中学阶段的教学可根据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迅速增强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要加强对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4、课改提出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请举出五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答: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法、程序式教学法、微格教学法。

15、课程评价应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课程评价应包括对学生学习、教师的学习和课程建设三个方面的评价。

16、新课程要求学习评价的重点是什么?(见《标准》P42)

答:比较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参与程度;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17、学习成绩评定形式有哪三种?

答:(1)学生自我评定;(2)组内互相评定;(3)教师评定

18、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的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是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目标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等。

19、教学效果的评价目的是什么?

答: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客观、公正、及时、可靠地评定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具体、准确的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0、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区别是什么?

答: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材的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学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有助于及时了解阶段性教学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以便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形成性评价的进行比较频繁,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和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测验或评价,着重于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形成性评价与过程功能相似。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 篇6

高中运动技能学习评价2012年,随着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改革研究的热情同时被唤起,其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小学体育课学习评价包含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其中,关于运动技能的评价是其他三方面评价的载体,是体育课学习评价的基础内容之一。本文从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三方面着手,对高中体育课运动技能学习评价进行研究。

一、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目的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评价主体通过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期望对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产生何种影响。它是开展评价活动的出发点,掌舵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研究及评价活动的方向。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教育的社会价值或个体价值。根据该理论,结合高中体育课程评价要求,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有四点:

(一)了解高中体育课程评价水平目标设置

评价水平目标即为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情况和表现所达到的学习目标程度,主要包含两级目标:水平五和水平六。水平五指的是高中三个学段中普遍要求达到的目标水平,既是基础水平目标,也是最低的标准要求;而水平六指的是在完成水平五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为促进部分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多、更好地获取技能而设立的一个高级别的发展目标。

(二)了解水平目标指向的内容,并给予相应的评价方案实施

每个水平分目标下,有多条指向的内容供教师们进行实践的参考。如:“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分目标下,“提高运动技能的水平”和“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是其指向内容,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时,应该从以上两个方面着手,并建立与指向内容相适应的可在实践中应用的评价方案。

(三)及时发现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给予改进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解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判断学生在态度、体能、技能及社会行为等方面的不足,并进行分析,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真正成为实现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的“催化剂”。

(四)努力为学生搭建能力和个性展示的平台,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

高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渴望展示自己运动技能学习方面长处,获得大家的认可。通过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正向体验,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失败的体验中,发现不足,激发学习潜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发展。

二、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方法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作用和实践的不同,分为三类: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高中学段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三种评价方法的适时应用能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一)诊断性评价的应用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之前,对学生的运动知识、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的准备性评价。如学习篮球变向运球前的学生是否具有熟练的原地运球技术?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诊断性评价既可以对个别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不良原因进行了解,也可以为个别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水平的有效提高制订学习方案提供依据。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自尊心的体现较为敏感,教师们在进行诊断性评价时,切忌给学生“贴标签”,主观地将“差生”的成绩要求降低,而是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促进学生们能够进行目标一致又有针对性的运动技能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的应用

过程性评价是指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要随时了解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的动态发展,及时对运动技能学习活动进行调整,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效果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程度,进而反馈、调整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过程性评价一般不参与对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评定,也不作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组成成绩。其切忌仅局限于判断优劣和选拔少数优秀学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学生们的运动技能学习的潜质,对教师和学生给予信息反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性评价一般不参与对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评定,也不作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组成成绩。

(三)终结性评价的应用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某一相对完整的学习阶段(单元、学期)结束后,对整个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的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注重教学的结果,是针对最终的学习成果做出成绩评定,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终结性评价,不仅在运动技能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进行,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针对某一单项技能学习结束时也会安排相应的终结性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如在高中篮球选项课的学习中,原地肩上投篮或传接球上篮的学习结束后,都可以安排一个小单元模式的终结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终结性评价体现的是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程度的较为稳定的成绩,切忌不可以某次偶然性的评价结果或以某一单一的描述性术语就对学生的整体表现成绩给予武断评判。

三、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主体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判断过程,其评价主体的选择是高中学生学习评价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在某種程度上决定了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效果的优劣。在高中体育课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中,要善于运用以学生、教师及家长为主体的评价方式。

(一)确立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

运动技能学习中学生主体评价就是要改变了以往忽视学生的作用、过分强调教师评价权利的错误做法,转而确立和强调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评价的积极作用。学生评价也称学生主体的评价,包含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是由学生对自己或同学的运动技能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与分析的能力,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其自我或他人的学习评价能力是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学生评价是在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参与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运动知识与技能,并对自身有了主动的认识,将评价转化为提高学习的效果的动力。

(二)积极发挥教师主体的评价主导作用

教师主体的评价是指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步幅度和目标达成度,结合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成绩进行的综合评定。教师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了解更为全面,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具指导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主体评价要结合学生评价,不能以“一言堂”的权威态度进行评价,要尽可能获取详细而全面的评价信息,摒弃因个人成见或以往评价结果造成的片面影响,以事实为评价依据,客观、合理和公正评价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

(三)善于运用其他主体评价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不仅有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有选择地让“校外”人士参与,如家长、社区等。其他的评价主体可以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校外”作用,以新的视角或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进行评价,帮助学校对学生多方位的评价检测,增加了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课外锻炼习惯,激发了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敏感的成长期。身心的健康发育和基础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使他们初具一定的运动能力,且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他们却欠缺对自身运动能力的了解与掌控。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在合理、科学的学习评价的引导下,才能为学生们的运动技能学习扫除障碍,助于获得良好的体育课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 篇7

1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表述合理性

新《课标》中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描述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1]其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述不属于课程性质,而是属于课程的地位。因此,应该予以删除。

新《课标》中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性表述共有4个方面: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其中,“实践性”中强调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那到底什么是“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是利用体育知识锻炼身体素质、发展身体机能、利用体育锻炼进行减肥、还是利用体育知识和规则组织某一体育项目的比赛。新《课标》的表述太过于笼统。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的学生来说,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最好要规定的具体一点,以便于体育教师的理解和把握。“综合性”中提到了要把“安全应急与避险”等知识技能融合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之中。这样的表述也很笼统,“安全应急与避险”不仅仅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所讲述的内容,其他学科也有这样的内容。这样做未免把体育课的性质扩大和泛化之嫌,可以描述得更具体一些:可以描述成“运动安全应急与运动安全避险”或“运动安全、运动伤害应急与运动伤害避险”。

2 关于编写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建议

旧《课标》与新《课标》中都规定不编写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科书,而只编写水平一至水平三的教师用书。[2]为什么不编写小学生的体育教科书,这个问题曾一度让基层的体育教师倍感困惑。综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小学阶段以体育游戏和基本的运动能力学习为主,体育教师不需要传授很复杂的运动技能,因此小学体育课本不用编写;第二,体育不是升学的考试科目,学生不需要课后复习,因此不需要教科书;第三,体育课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手段来进行,不需要很多知识和深刻的科学理论阐述,因此不用编写体育教科书;第四,不统一编写体育教科书符合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给地方和学校编制体育教科书的自主权;第五,世界很多国家比如英、美、德等国家都不编写小学体育课本,因此不统一编写小学体育教科书符合当今世界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第六,比较语文、数学等其它基础学科,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逻辑性不强、内容繁多、体系庞杂,因此不统一编写小学体育教科书。

上述原因提示我们,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不统一编写小学生的体育教科书的初衷是好的,可以让地方和学校有充分的自主权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可以让教师根据地方和学校特点自主选择和设计体育教学内容。但是这种做法造成的影响和结果却是负面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2 . 1 削弱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地位

自从1997年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质疑体育教科书的功能和用途以后,小学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便进入了一个停滞期。这意味着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烈的全国各地的少年儿童从此就告别了体育教科书,进入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无课本时代。曾经在自己所在城市的新华书店及几个大规模的书城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映入眼帘的都是小学生语、数、外等教科书和教学辅导用书,并且制作精美,内容设计科学。可是,新华书店及各大书城连一本小学生的体育教科书的影子都没有。除了教科书之外,其它的小学体育书籍更是寻觅不到踪影。

没有体育教科书固然可以归结到体育教学工作者的不作为和不努力,但根本原因却在于:国家教育部门不统一编写小学生体育教科书会给社会和学校造成“小学生连体育课本都没有,所以上体育课就没有什么意义”、“小学体育没有什么可教的”、“国家不重视小学生体育课”的主观印象。这样从主观上就削弱了基础教育中体育学科的地位,使得社会和学校更加不重视小学体育教学。

2 . 2 容易打消基层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使得体育教学更加流于形式和“放羊”

处于基层的小学体育教师也会认为,国家不统一编写小学生的体育教科书是对小学生体育课程的不重视。会让很多人有这样的主观认识:“既然小学生没有体育课本,那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全凭自己说了算”。在这种主观意识的主导下,体育课就变成了形式,随便怎么教都可以了,“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观念会更加弥漫开来。小学生的体育课完全就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变成了老师随便教,学生任意玩的课程。至于传授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完全变成了一句空话。

2 . 3 无法激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

本人曾阅读过人教版的《体育与健康》(七~九年级全一册)教科书,书中体育知识和内容非常丰富且图片制作精美,既是一本制作精良的体育课本,又可以当做一本很有价值的课外读物。初中生既可以从书中学到很多体育知识和技能又可以从精美的图书中获得很多感官乐趣。无疑,这对激发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既然初中学生的体育课本编写如此精良,那么为什么不编写几本图文并茂的小学生体育课本。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直观模仿能力较强,因此,把一些基本的体育技术动作和体育知识比如足球射门、篮球扣篮、身体形态、奥林匹克知识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体育课本中,不仅可以让其迅速地形成直观印象、激发其学习乐趣,还可以让儿童从多个渠道获取体育知识。小学生好玩、好游戏、体育学习兴趣广泛,因此,把一些贴近生活的体育小游戏比如袋鼠跳、小兔跳、青蛙跳、鳄鱼爬、蚂蚁爬、老鹰捉小鸡等以卡通图片形式体现在小学体育课本并展现在小学生的头脑中,不仅可以促使小学生沉浸于课本中津津有味地阅读,还能满足小学生好玩、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实现了体育教科书“课中辅助教学、课下指导复习”、“课中辅助教学、课下拓展学习”[3]的新用法。

新《课标》规定,水平一至三(小学阶段)不编写学生课本,只编写教师用书。这样,小学生上体育课前,不知道要学什么内容,只能被动的听从体育老师的安排。处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广泛的,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求知和探索欲望,没有体育教科书的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小学生的主动性被压制,没有了主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权利。这与新《课标》中强调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指导思想相悖离,这又怎能体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 4 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 篇8

1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文本内容表述合理性与逻辑性质疑

1 . 1 “四个学习方面”到底是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

在新《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提到:“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1]“四个学习方面”中的“方面”含义是什么?《辞海》中关于“方面”的解释是“事情或事物的一面,亦指各方面”[2]。而《辞海》中关于“目标”的解释是“组织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或结果”。[2]很显然,“目标”与“方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很多人应该会把“方面”理解成“内容”。那么“四个学习方面”就应该理解成“四个学习内容”。按照这个逻辑的话,课程目标就变成了四个学习内容。但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显然不是内容,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因为首先,旧《课标》的创设的“五维观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已经深入人心,现在新《课标》规定“四个学习方面”与“五维观体育教学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次,新《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分别列出了运动参与的目标、运动技能的目标、身体健康的目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并规定了各自应该达到的程度。很显然,教育部门在制定课程文件时,这“四个学习方面”是被当作课程目标来对待的。如若按照上述逻辑,“目标”变成了“内容”,就造成前后表述得不一致和矛盾。这样会让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无法准确的把握和理解其中的内涵。我们不禁要问:“四个学习方面”到底是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

1 . 2 对新《课标》中“课程内容”四个字的理解

新《课标》中把以往旧《课标》“内容标准”的表述改变为“课程内容”。暂且不讨论“内容标准”表述的合理性和严谨性,单论“课程内容”这个词汇的使用就存在歧义。

按照字面意思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课程内容”可以理解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即把“课程内容”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评价”作为“并列”的关系来理解。若按照这个理解和逻辑,那么,“课程内容”文本中只能设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学习奥林匹克的一些知识、学习单双脚连续向高和远跳跃、学习小足球的一些简单技术,而不能再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诸如“积极地参加多种体育活动”、“评价学生完成所学简单武术套路的质量”等学习目标、学习评价等文字的表述。而实际在新《课标》文本中,“课程内容”中既有“教学内容”又有“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的内容表述,很显然,这样就违背了上述“并列”的关系,与第一种理解形成了自相矛盾,使得“课程内容”的内涵有“扩大”的嫌疑。那么只能做第二方面的理解:其二,“课程内容”可以理解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或要素”。也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中包含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教学资源开发”、“师生关系”等等很多的内容和要素。而在新《课标》文本中,“课程内容”中只包含“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和“学习评价”的内容,难道“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或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仅仅只有这些?这与第二种理解又产生了自相矛盾,使得“课程内容”的内涵有“缩小”的嫌疑。

既然上述两种理解都不对,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是“课程内容”?应该怎样理解“课程内容”的内涵?“课程内容”到底应该包含哪些要素?通过查阅体育学科的各类论文和资料书籍,阐述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文献确实很多,但是,目前为止,国内研究还没有界定什么是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内容”,或者确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有什么区别。并且,通过查阅文献,国内的研究有把“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混用的趋势,或者干脆把“课程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再回到新《课标》文本中寻找答案,我们可以发现,“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课程评价”、“教学方法”、“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开发”属于并列的逻辑关系。因此,新《课标》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应该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

因此,我们不禁要质疑“课程内容”这个词汇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既然要制定国家权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性文件,为什么还要使用这样一个让人产生歧义的词汇?

1. 3 “四个学习方面”是否应该出现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

既然已经确定“四个学习方面”是属于课程目标的范畴,已经确定“课程内容”实际上是“教学内容”。那么,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就不应该体现这“四个学习方面”了,而应该体现具体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而实际上,新《课标》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分别列举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四个学习方面的具体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实例等。把很多本来不属于“教学内容”的表述文字也列入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运动参与”。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里“运动参与”下文是这样表述的:[1]见表1所示。

表1中的文本表述内容很显然不属于“课程内容”的范畴,而是“课程目标”的范畴。这样的文本表述确实会给体育教学工作者造成不小的困惑:之一,教学内容就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目标,为什么将“目标”放进“内容”之中?之二,新《课标》为什么不重新设计“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而将原本是“课程目标”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搬到“课程内容”里?之三,新《课标》难道是为了刻意保证文本前后名称的一致性,以便于读者的理解,而将“内容”里掺杂进“目标”?

1 . 4 为什么不在“课程目标”中设置“水平目标”反而将“水平目标”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新《课标》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学生的学习划为4级水平,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和逻辑关系,那么,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应该在水平一至水平四都应该有的四个学习方面具体学习目标。比如:在水平一(1—2年级)中,应该分别设置水平一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然后设置水平二(3—4年级);以此类推。最终文本内容是这样的:见表2所示。

而在实际新《课标》文本中,水平一至水平四的目标都没有体现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而将水平一至水平四的目标都安排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比如水平一是这样写的:“水平一运动参与学习目标: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并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这与上文中的情况类似,即把本来不属于“内容”的“目标”写进了“内容”里。这样不仅造成思路和逻辑的混乱,还使人难以理解,让基层的体育教学工作者难以理清思路,造成实际工作中的执行不力。

在旧《课标》中,水平一至水平六的具体目标也是列在了“内容标准”(新《课标》改为“课程内容”)中,但值得一提的是:旧《课标》中的“二、附表”中用表格形式分别列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这或许可以让体育教学工作者理清思路,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到了新《课标》中,反而做了修改,内容倒是精简了不少,可是其中的逻辑关系倒是越来越不明确了。

2 建议

(1)将“四个学习方面”改为“四个学习目标”,以达成前后表述的一致性。

(2)将“课程内容”改为“教学内容”以消除歧义。

(3)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删除,重新设计“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 篇9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文献法

通过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搜集以“体育”和“评价方法”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资料, 为论文选题和文献综述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材料。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概念, 由于研究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 因此不同学者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看法。

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的内涵也给予了不同的见解。如果将人格中的许多生活习惯归因于认知, 则人格维度可与认知维度合并成为三个维度, 即:认知、情绪和社会适应。我国学者韩文星认为, 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积极的、持续的内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充分发挥各种潜能并以积极的心态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的变化。我国学者张厚架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三方面: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具有同一性;心理过程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张春兴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大体而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多能符合下列若干条件: (1) 情绪较稳定, 无长期焦虑, 少心理冲突。 (2) 乐于工作, 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能力。 (3)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而且乐于和他人交往。 (4) 对于自己有适当的了解, 并且有自我悦纳的态度。 (5) 对于生活的环境有适切的认识, 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 解决问题, 而不是逃避问题。

2. 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的释义

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 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 不仅自我感觉良好, 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 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 增强自尊和自信, 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3. 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目标与心理健康评价的关系

(1) 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关系

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 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 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

教学评价是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的, 明确教学目标是搞好教学评价的前提。教学目标总是带有某些程度的原则性、抽象性和笼统性。为了教学评价顺利进行, 必须把教学目标分解为教学指标, 建立教学指标体系。

(2) 心理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

在课程标准里心理健康教学培养的领域目标如下:

(1)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该领域目标的水平目标: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体验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

(2) 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该领域目标的水平目标: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和自信;在体育活动中努力获得成功感。

(3) 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该领域目标的水平目标:说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观察并说出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节情绪;学会其他调节情绪的方法;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调控情绪的意愿与行为。

(4) 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该领域目标的水平目标: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的环境;在一定的困难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情景中, 体验战胜困难带来的喜悦。

(3) 有关体育学习的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张旺认为:评价中注重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自信水平。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新课程心理健康领域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出了具体现象并给予评价, 还将评价记入学生的成长卡中, 作为学期结束学生体育成绩总体评价的一部分。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 多给他们一些及时的评价,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水平。

(4) 有关体育学习的心理健康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体育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已越来越凸显, 心理健康目标也被列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并且把对学生的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知、情、意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纵观教育学各学科, 唯有体育教育, 以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以其对培养形式良好的心理状态、塑造学生心理健康环境的显著功能, 成为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载体。体育课程教学心理健康目标的设定对体育课程改革起到关键性作用。

(5) 学习领域目标与心理健康评价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确定心理健康目标是确定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的前提, 只有通过心理健康目标才能确定出评价指标, 而学习评价是针对于目标而言的, 目标实施的如何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得出结论。所以说, 目标和评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两者密切联系, 只有通过评价才能看出课程的实施情况。

(6) 学习评价的分析

学习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更直观地体现教学活动的成效。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 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学习成绩评价建议1~2年级采用评语制, 3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采用等级评定制, 也可以将等级评定与评语式评定结合使用。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还应重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学生成长记录袋可以收录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发展、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等方面的有关资料。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 通过对心理健康内涵和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的释义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这些定义都是比较抽象和泛化地介绍心理健康, 没有对心理健康得出一个可行性概念, 这就使教师在认识心理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上模糊不清, 难以实施, 更无从谈起准确的评价。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的内涵偏于简单而仅仅侧重于一般心理过程的把握, 缺乏体现心理健康本身的简练、可操作的准确界定。

(2)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收集文献中各学者对心理健康评价指标和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评价的指标是基本一致的, 这说明学者在对心理健康评价指标上的研究和课程标准中是高度匹配的。

(3) 通过查找参考文献, 发现学者对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评价方面的研究文章很少, 这可能是由于现在这方面体育课程的实施还不是很好, 再就是实施过程中不是很好把握。

2. 建议

(1) 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评价的不同需要, 选择不同的指标。

(2)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3) 提倡评价方法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吉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5) .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 篇10

潘绍伟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225009) 对于课程内容的解释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论与实施系列 (三)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内容问题, 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绕不开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也是2011年教育部制定颁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 中回答和建构的重要问题。

在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2001版《课标》) 中根据课程的五个领域目标, 设置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具体选择创编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与标准。因此, 有些一线体育教师认为2001版《课标》只有目标, 没有内容, 部分体育教师甚至认为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想怎么教就怎么教。2011版《课标》根据国内专家学者与一线体育教师的意见, 教育部统一要求将“内容标准”表述改为“课程内容”, 将原来的五个领域课程内容改为四个方面。那么, 如何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2011版《课标》有没有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规定与要求?是不是体育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想怎么教就怎么教?2011版《课标》是如何表述课程内容的?2011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表述与以往的差异在哪里?如何正确理解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

一、如何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

对于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思考与回答是理解和建构的基础与前提。

1. 什么是课程内容

在我国对于“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对上述三个词语运用有些混乱, 本文暂且作为一个词语) 的解读, 由于不同的学者站的角度不同、看待课程的视角不同、依据的课程理论不同, 加上有一段时间我国没有课程概念 (认为课程仅仅是教学内容而已) , 所以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阐释千差万别。但就其本质而言,

一是课程内容即教学内容, 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各个领域所积累的并选择准备传授给学生的关于世界已有的认识、知识、理论等。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课程) 对课程内容的定义为“课程内容是指一些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和问题等等” (江山野主编译, 《简明国家教育百科全书 (课程卷)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110页) ;施良方教授指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 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施良方著,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方法》,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106页) 。这些认识的核心是将课程内容定义为外在于学生的客观存在的知识、认识、理论的总和, 课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已有的、外在于学生的内容。

二是课程内容即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知识、学习方式、态度情感价值观, 以及获得经验的体系。如, 钟启泉教授认为“课程与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实施、观点、原理核问题, 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指导下对学科知识、社会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对有关知识经验的概念、技能、方法、价值观等的选择和组织而构成的体系” (钟启泉、汪霞等编著, 《课程与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68页) , 就是说课程不只是“内容”, 而是关于“内容的理论”, 即课程是关于特定内容是什么的观念、认识特定内容意味着什么、教师教授特定内容要达到何种目的 (转引自张华著, 《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89页) 。以上的界定表明课程内容不仅仅是外在于学生、外在于课程价值追求和目标的客观知识的存在, 这些知识、认识、理论一定是与课程目标、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改变相联系, 才能真正成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创编本质上是教育价值的选择, 特定的教育价值观、相应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是选择与创编课程内容的基本前提。

2. 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

国内学者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解释与对课程内容的解释有一致的地方, 关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认识也是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为了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而采用的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的总合。如, 《学校体育大词典》中指出“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总称。包括身体练习及体育基本知识两大类” (陶景阳等主编, 《学校体育大辞典》,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480页) ;而李祥主编的《学校体育学》提出“体育教学内容是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 (李祥主编, 《学校体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56页) ;还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选择出来, 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加工的, 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原理、运动技术和比赛方法” (毛振明、于素梅主编, 《体育教学内容选编技巧与案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年版, 第1~2页) , “体育教学内容是那些以体育教育为目的, 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 经过组织加工后的, 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 (毛振明等编著, 《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第3页) 。

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不仅仅是外在于学生的知识、技术;还应包括内化于学生的技能能力, 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经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载体, 为实现学习目标提供了中介, 制约和影响着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所选择与组织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 以及师生间的活动性经验的总称。有学者认为“广义的体育教学内容内涵包括三个侧面:教养、教育和发展。体育教学内容的教养侧面是指学生应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本身, 这是显性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教育侧面是指隐含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中的那些关于学生体育道德、体育精神、思想作风、良好的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 这是隐蔽性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还应有第三个侧面, 即发展侧面, 它是指内涵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中的关乎学生生理、心理、情感、态度、文化等发那个面的内容, 这也是隐蔽性的教学内容” (毛振明主编, 《体育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193页) 。

从哲学的角度看,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的手段之一, 是一种有助于或人们认为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手段。有什么样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就应该选择与之相吻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独立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的课程内容是不存在的, 没有任何一个体育与健康的知识、运动技术等本身就具有实现目标手段的属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只有它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而被使用时才是一种手段。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所知道的和认为的可信的因果关系的认识与假设。设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意味着从一系列可能的目标中或期望中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同理, 设置课程内容也是从数不胜数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术素材中选择其中的有限的一部分。基于以上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理解,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括:

1. 基于目标选择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

在人类社会的体育发展和对人类健康关切的发展过程中, 人类社会逐渐积累了人们关于体育锻炼、体育休闲、运动健身等知识与认识, 并逐渐形成体育的理论、健康的知识与理论体系。与此同时, 还形成了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 即各种身体练习、运动活动、体育游戏、竞技运动项目的运动形式。只有掌握了有关体育锻炼、体育休闲、运动健身、健康的原理与方法的相关知识, 才能更好地、更为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与健康活动。

2. 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的心智技能和运动技能, 体育与健康的实践能力

为了正确、合理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 需要发展学生学习、掌握、运用体育与健康技能与方法。体育与健康知识不能对学生自然发挥作用, 只有学生学习掌握, 并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的条件下的体育与健康技能与能力, 这些知识才有可能是有用的。而这些技能与能力只用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发展,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所言“技能与能力唯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发展” (裴斯泰洛齐《天鹅之歌》转引自日本佐藤正夫著, 《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钟启泉译, 1996年版, 第50页) , 运动技能只有通过实际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活动才能得以发展。因此, 发展这些技能与能力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技能与能力, 必须组织学生进行那些体育与健康的学习练习活动, 并通过这些活动才能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3. 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的经验

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发展体育与健康技能与能力的同时, 形成有关自然、社会、人生的目的与意义的认识, 形成一定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方法与技能的过程中, 如通过“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内容的学习, 建立有关健康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在耐力性的体育项目锻炼过程中形成坚毅、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态度;在既有竞争, 又有合作、协同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概而言之,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经过改造、加工的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与理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掌握与运用的技能与能力;体育学习方式和良好的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关于体育与健康对于个人、家庭与社会、当下与未来的意义与价值, 正确体育与健康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

在这些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之中, 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和发展相关的体育能力, 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核心。因为, 无论是对待体育与健康的认识, 以及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还是良好的身体锻炼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养成等, 都是在学习运用掌握身体练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改进、巩固、提高与运用运动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2011版《课标》对于课程内容是如何表述的

我国的辞海指出“课程标准是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各门类的水准和基本内容的规定”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版, 第1248页) ,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 (地区) 教育部长会议中提出“课程标准是我们希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明确的阐述”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72页) 。

依据课程标准的定义, 可以将2011版《课标》理解为, 是国家对于初中毕业时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到什么等学习结果的纲要。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引申出来。为此,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不仅仅要从体育运动、体育与健康知识体系的逻辑观点出发, 还要能够培养接受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人的理想, 即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来思考与建构。2011版《课标》中的课程内容, 具体界定了课程的内容范围和程度, 为课程实施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编指明方向, 提供思路。

2011版《课标》中课程内容 (标准) 主要说明的是给予一定的价值追求, 为了达成课程目标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活动与经验。正如美国课程专家在《课程分析》中所阐述的任何体育与健康的知识、运动技术都可以用多样化的形式来组织。“如果把体育学科理解为运动的体育课程可能会强调运动的规则与技能, 也会强调在竞争性团队运动中的参与。不过, 如果一门体育课程把体育理解为能促进身体健康和健美的那些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 它可能就会是强调某些科学, 如生理学、运动机能学、营养学和训练项目” (乔治·J·波斯纳著, 钟启泉等译《课程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88页) , 选择什么、强调什么是与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和课程目标设置紧密相关。

1.2011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表达方式

2011版《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表述包括了两个维度。一是选择体育、健康的知识点, 以及体育运动技术的方向与范围;二是明确指明学生在学习后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 (包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 。即动词表达了行为, 动词的目标则表达了内容。例如水平一课程内容的“做出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如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 内容是“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 行为是“完成上述动作”。

2.2011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具体建构

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 (标准) 是以课程学习目标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 (维度) 组织与建构。如2011版《课标》水平一的部分课程内容这样表述, 运动参与的内容是“积极愉快的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运动技能的知识内容是“知道所学运动项目或体育游戏的名称活动或动作术语”和“知道基本的安全运动知识和方法, 注意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运动技能中的技能与能力是“做出身体活动动作”和“初步学会常见的球类游戏”;身体健康内容知识是“知道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内容是“体验体育活动中的情绪变化”和“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同学的关心与爱护, 乐于帮助同学”。上述表述, 不仅仅包括外在于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等, 同时也包括内在于学生的技能、体验、经验、行为等。2011版《课标》这样表述力图实现“内容”与“目标”的统一, “内容”是指与知识与技能直接相对应的要求和规定, 适合相应水平的学生学习的特定的体育与健康的事实、概念、术语、原理、规律及其应用, 以及相关的运动技能、健康技能等;“目标”指学生的智力认知、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过程, 即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及运用知识和技能, 做出价值判断, 获得情感陶冶、创新精神与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目标是以内容为依托, 内容又是以目标为方向展开。

四、如何理解2011版《课标》与以往关于课程内容的表述差异

从2001版《课标》到2011版《课标》, 与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对于课程内容的表述存在明显的差异。

1.“教什么”与“得什么”的差异

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是为了达成课程目标提供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经验, 是在明确制定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分目标、水平目标的基础上具体提出为学生提供学习经验, 即课程内容。2011版《课标》中课程内容不仅仅是指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知识点、运动技能, 而且指明这些知识点、运动技能所包含、反映、支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为各地、各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提供选择与创编课程内容的标准与范围。2011版《课标》是规定与指明学生能够知道, 并能做到什么, 是对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后在认知、技能、能力、态度行为目标的细化和内容化, 即2011版《课标》是学生在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后可以作为学生已经达成目标证明的活动范例, 以及规格。以往的“大纲”是关于“教与学内容的纲要”, 是具体的知识点、运动技术等, 强调的是对具体教什么的精确表达, 罗列所有需要教的知识点, 忽视学生通过学习发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变化, 以及行为改变。

2.“发展维度”与“运动本位”的差异

2011版《课标》是以课程学习目标的四个方面 (维度) 建构课程内容, 一以贯之以实现目标与内容有机融合与统一。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强调传授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的同时, 关注通过创设适当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 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生的经历、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如2011版《课标》水平二“通过多种练习形式 (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等) 发展跳跃能力”的课程内容, 可以通过跳跃的方式 (原地和行进间的双脚跳、单脚跳、跳格、前后跳、左右跳、跳上跳下、跳转等;徒手跳、持物跳、障碍跳、合作跳等;“快乐的小袋鼠”、“挑战小勇士”等) 发展跳跃能力;还可以通过跳跃方式的变化 (方向的变化、参与部位的变化、参加人数的变化;“看谁变化快、看谁变化多”等)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思维能力;另外, 还可以通过各种跳跃活动或方法的设计与交流、展示与评价等, 提高学生与他人沟通与交往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以往的“大纲”是以运动项目、身体素质、人体的解剖部位等来分类与建构教学内容体系, 容易导致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只见教材 (运动技术、战术、身体练习等) , 出现目标与内容的游离。

3.“校本创设”与“照本宣科”的差异分析

2011版《课标》中对课程内容的表述, 在一定意义上讲还是一种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的结合, 它本身并不能直接成为教学内容, 而是为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具体选择教学内容与创设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向、限定确定的范围、提出明确的要求, 各地、各校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情境的自主创设, 并以此为载体, 开展与评价体育教学活动。而以往“大纲”则是关于“教与学内容的纲要”, 明确制定了各年级教学的具体内容、时数分配、考核项目与标准;各地、各校的体育教师只能依照大纲的规定照葫芦画瓢、照本宣科制订体育教学计划, 开展与评价体育教学活动, 体育教师只是“大纲”的执行者。

总之, 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不是没有标准, 没有要求, 也不是教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更不是学生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而是以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制约、指导内容的选择与创编, 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样的表述有利于从“运动为本”转变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有利于体育教师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 体育与健康课程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教育“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 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既育体又育人的目的。

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修订核心组成员、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体育与健康学科组长、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副主任。出版与发表著述近300万字。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曾宪梓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和奖励。

学习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耿培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艺术分社, 100081)

2011年年底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同时印发了包括体育与健康学科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认真学习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 依据《课程标准》实施好体育与健康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是今后较长时间内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客观看待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教育部印发的《通知》指出:“2001年, 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 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 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 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通知》客观评价了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是政府主管部门对课程“有待调整和完善”的承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经过十年试验, 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有目共睹, 得到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理解与认同。尽管在试验前期曾经面临不少困惑, 但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专家学者, 特别是一线体育教师的支持与努力下, 不仅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 而且也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反思与融合, 推动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

(一) 十年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回顾十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取得了许多成绩, 个人认为主要的成绩有三个方面。

1.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课程改革这件事物的客观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观念意识发生了变化, 教育教学改革行为随之变化。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几个核心观念上, 即“健康第一”、“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育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十年课改, 这几个核心观念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并且深入人心。核心观念指向的是教育观、学生观与知识观, 即教师用什么样的教育观从事教育活动, 用什么样的学生观与知识观教育学生。核心观念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质量。实践证明, 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最基本的。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才能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2.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体育教师, 积累了众多优秀成果

十年课改, 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反思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学校课程研究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改革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课改之初到现在, 无论是国家层面、省市层面还是学校层面, 课改成果从试验初期的表浅、宽泛到现在成果深入到课程理念、性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如何落实到教师、教材、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 深入到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规律的探索上。这些成果不论是真知灼见还是略有瑕疵, 都是宝贵的财富。

3.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提高, 学习方式有新的变化

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看学生是否受益。十年课改, 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生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真实主体。主动的参与、有效的学习、适宜的合作、有效的探究等方式涌现在体育课上,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能力不断提高, 这对他们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总体技术管理下一篇:公务员考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