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医学

2024-07-07

野生动物医学(精选十篇)

野生动物医学 篇1

1 鸟兽分类学贯穿于野生动物临床医学教学始终

鸟兽分类学贯穿于野生动物医学的教学始终, 这是由野生动物医学所临诊的对象决定的。在野生动物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当中, 教师应当对鸟兽分类学这门课程精通, 同时应随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这方面问题的提问, 使学生常常联想到该野生动物的种类、所属的科和在野外生活的习性、特点、食性等。特别应当讲解哺乳动物的一些分类和生物学特征, 因为哺乳动物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动物类群之一, 它们也是人们在野生动物公园和动物园中喜欢观赏的一类, 条件许可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该种动物的照片放映出来, 以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 长此以往, 学生对鸟兽分类就不会感到陌生, 同时也能加强对野生动物疾病的感性认识。更客观的说法是对不同的野生动物应采用怎样的保定技术和麻醉技术, 易患哪些普通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 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对鸟兽分类学的精通上, 否则对野生动物临床所患的疾病就无从下手。

对于鸟兽分类学的精通和野生动物生物学资料的了解, 还可以掌握不同动物的发情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新生仔兽的习性, 更进一步了解失去母爱的新生仔兽的人工饲喂方法, 以及饲喂新生仔兽所用的营养物质, 这些都是可以帮助动物的有效方法, 也可以为野生动物种群繁荣创造良好的条件。

学生对鸟兽分类学知识的掌握, 能加深对野生动物临床医学知识的理解, 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增强信心, 同时也奠定了专业基础, 使学生对野生动物临床医学更感兴趣。

2 野生动物解剖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

野生动物临床医学不同于宠物医学和农业院校的兽医学, 它所面对的动物种类繁多, 而且各种野生动物的解剖结构都不一样。由于各科野生动物在解剖结构上差异很大;因此, 在野生动物临床医学的教学中, 就要找出这些解剖学上的差异, 讲出不同种野生动物在解剖学上的特点,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解剖学知识, 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教学工作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

野生动物解剖学也是每位野生动物临床医学工作者应当精通的科学;因此, 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 把野生动物解剖学方面的知识与动物医学结合起来, 同时督促学生回忆野生动物解剖学的特点, 这样的复习比以往所学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只有反复学习才能较好地完成野生动物临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要诲人不倦, 学生也当下苦功夫、勤奋努力, 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野生动物保定技术是临床医学的教学重点

用什么方法能够教好野生动物保定技术呢?笔者认为在理论课教学之后要在临床进行示范教学, 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 要给学生讲述为什么要保定动物?什么时间保定动物?用什么方法保定动物?为使动物所受的应激最小, 谁有资格完成此项任务?这些内容关系到所保定动物和保定者的安全, 因此要给学生详细讲解, 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觉。其次, 在保定时还要分析野生动物的生物学资料, 保定者必须了解被保定动物的解剖和生理知识, 包括蹄子可以踢、爪子可以抓的距离, 了解被保定动物的灵敏性和速度, 这是十分重要的。

保定者还要掌握保定方法对人和动物是否安全?是否能够完成设想的操作?保定以后, 动物从物理或化学保定中完全恢复过来以前是否能一直观察和注视着动物?这些注意事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防止学生在保定动物中掉以轻心, 不负责任的操作。

国外的野生动物专家总结出的经验是兽舍的温度高于32.2 ℃或湿度大于70%时不应捕捉动物。这样的条件非常恶劣, 会给野生动物造成严重的伤害或死亡。目前, 野生动物的保定有物理保定和化学保定2种, 其工具分为1) 心理学工具。因为只有了解动物的生物学特点、心理学反映, 才可以使动物对的人工操作更满意;2) 能减少动物感觉的工具;3) 限定动物的办法;4) 增大或扩展手臂长度的工具;5) 保护自身或能让保定者安全地接近动物的工具或物理屏障;6) 用外力作为驯服动物的工具;7) 镇静、制动或麻醉动物的化学药物[1]。

要注意在保定者接近野生动物时, 它不是逃跑就是全力进攻, 野生动物一旦出现逃跑效应往往不顾后果, 自己撞在墙上或其他障碍上, 如果无法逃避时会不考虑自身安危而全力进攻。因此, 要考虑怎样才能保定好野生动物, 不能没有准备。

要让学生了解保定者站在什么地方, 怎样抓取动物才更安全, 抓野生动物用力过大会导致动物窒息, 或造成肋骨、四肢骨折;用力过小会让动物逃脱。网兜是保定野生动物的重要工具, 要根据野生动物的大小来选择网眼的大小, 如果网眼太大, 野生动物就会用力把头伸出网眼, 没放出来就可能窒息而死。

在有蹄动物的保定中, 不透明的塑料布用处最大。有蹄动物把不透明的塑料布看成是障碍, 用不透明的塑料布可以把动物直接赶进载货的板条箱或兽栏。

让学生了解手套这种重要的保定工具, 手套的材料不同用处也不一样, 从用于抓小型啮齿动物的薄棉手套, 到抓大型灵长类动物的双层粗皮厚手套效果都不错, 食肉动物能够咬穿现有最厚的手套, 所以戴手套也不能保证不被动物咬伤, 另外还要了解手套经受不住野生动物双颌的有力挤压。

头罩遮住了野生动物的视线, 能够降低野生动物的感觉, 可以进行一系列没有疼痛的操作。

在野生动物医学临床教学中, 野生动物的化学保定也是非常重要的。掌握化学保定药物要求的诱导期短, 不能注射后1, 2小时野生动物不制动。保定药物应当有颉颃剂, 在制动过程中, 颉颃剂能对抗麻醉药物的作用, 防止由于呼吸停止或其他问题而导致的动物死亡, 药物的有效剂量小时, 可以使用小的注射器注射, 必要时还可以投射注射。我国现在保定野生动物经常用的是吹管, 它主要的优点是发射时没有声音, 对注射部位的损伤小, 唯一的缺点是自身长, 射程短, 射程大约15 m, 通常只对大型动使用。

4 兽医临床诊断学是野生动物医学临床的基础

兽医临床诊断学是通过对动物的体征、症状、临床物理诊断、生物化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等手段来科学地分析动物所患疾病的性质, 确定疾病主要侵害的器官或者部位, 以及局部病变对整体的影响, 是阐明致病机理, 明确疾病类型、时期和程度的科学[2]。

该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许多新知识和新技能, 并能将新仪器和新知识应用到野生动物临床诊断上来,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野生动物临床上应用的各种仪器有心电图机、X光机、超声诊断仪、CT断层扫描仪、腹腔镜和核磁共振仪等。若想熟练使用这些仪器, 就要求在野生动物临床教学实践中进行一定的操作。只有掌握了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技术, 才能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才能在野生动物临床医学领域有所作为。

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诊断学, 在我国还没有像国外研究的那样深入;因此, 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以便尽快赶上野生动物疾病临床诊断方面的世界先进水平, 为动物园和野外动物种群的健康发展和繁育提供人员储备和技术保证。

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诊断要求快速、准确, 有些野生动物所患的疾病可以马上做出诊断, 有些野生动物所患的疾病不能立即做出诊断, 也可以先对症进行治疗, 然后再进行仔细检查并迅速做出诊断。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至关重要, 避免对野生动物所患疾病的诊断久拖不决和束手无策, 同时对野生动物所患疾病的治疗要充满希望,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野生动物的生命。

野生动物医学的临床教师应始终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野生动物医学临床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MURRAY E F.刘鸿道, 译.动物园与野生动物医学[M].台北:淑馨出版社, 1998:36-39.

动物医学简历 篇2

户口所在: 吉林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 高: 175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60 kg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农/林/牧/渔:兽医,其它类:

工作年限: 1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实习可到职日期: 三个月

月薪要求: 1500-- 希望工作地区: 北京,吉林,辽宁

工作经历

全国公司 起止年月:2008-12 ~ 2009-06

公司性质: 其它 所属行业:农林牧渔

担任职位: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最高学历: 本科 获得学位: 农学学士 毕业日期: 2008-12

专 业 一: 动物医学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05-09 2009-07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动物医学 - -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粤语水平: 较差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 篇3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动物医学 关系

现代医学在研究对象的层次上开始上升到整个群体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对生命活动和致病因素进行宏观综合研究,由此形成一门新学科——环境医学。同样,动物医学在研究对象的层次上也会上升到整个生态环境水平。动物的生态环境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及致病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将会和医学一样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动物环境医学。因此研究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生产及疫病防控工作中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一、生态环境对动物生命活动及致病因素的影响作用

生态环境对动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由于物种进化的直接原因导致了动物种群结构的不同。最直接的例子是农区与牧区从家畜家禽的品种、数量及生产性能上就明显不同。仅以牛为例,西部主要是牦牛及揙牛、中东部主要是黄牛而南方多为水牛。生态环境对动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如不同的气温、海拔、日照、湿度、植物结构、降水、河流分布等等直接选择并影响了动物的品种。

生态环境对动物品种结构及内部畜群结构的影响。同一动物品种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及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下,其品种结构及内部畜群结构差异十分明显。同一畜禽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地方品种之间的形态、颜色、生产性能差异也巨大。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其内部畜群结构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人们的生产方式直接干预品种内部的公母比例、配種过程、妊娠过程、分娩孵化过程及畜禽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直接影响了动物的品种结构及内部畜群结构。

生态环境对动物致病因素的影响。动物致病因素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就可以看出直接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季节、气候、温度、湿度等影响较为明显。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发生、传播、感染及防治就明显不同。川西北地区网尾线虫在不同的季节绵羊体内寄生数量不同,在不同地区寄生虫数量不同,在草地上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其数量变化也很大;细菌性传染病如大肠杆菌在犊牛、生猪、禽类就表现不同;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的发生、传播及预防就是如此。人们的生产活动对动物疾病的发生、传播等影响很大。快捷的交通运输使动物快速频繁地流动,导致传染病在传播时间、传播范围等方面发生了相应改变,我国几次全国性大规模传染病的爆发主要是这一因素的影响结果。因此,对动物疫病在防疫时间、防疫程序上就应该相应地调整才能更好地防控疫病。

二、动物生命活动及病源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动物生命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进化论及生态学都证明了生物链中任何一环的失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十分巨大。例如物种之间的竞争、物种内部的竞争都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

动物的个体生命活动、群体生命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相当深刻。例如动物的季节性迁徒、动物的排污,特别是动物的疾病、死亡及尸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作用是直接而明显的。

病源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及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致病因素作为负面的对象进行研究,其实致病因素特别是病源微生物本身就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环,是微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环。动物疾病的发生从本质上讲是致病因素在生态环境中从微观到宏观的水平上失衡导致的。因此动物致病因素深刻而且巨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中动物的生命活动,使其个体、群体在微观和宏观水平上失衡。病源微生物对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在个体水平上和微观水平上不突出,但重大的动物疫病对社会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从整体水平和宏观水平上影响特别巨大。利用病源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可以深刻地影响人类活动。人们利用牛痘预防天花,现在人类已消灭了天花;青霉素的生产和使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现在的滥用又给人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三、研究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的关系,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与作用

研究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的关系,就会发展衍生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动物环境医学,研究和利用《动物环境医学》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畜牧业生产活动中的指导意义与作用。利用生态环境对动物致病因素的影响作用,在畜牧业生产活动中,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畜禽圈舍的选址、水源的净化、排污设施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生产管理过程上都要充分考虑动物生命活动规律及需要,使畜牧业经济建设取得既能保证生态环境的持续平衡又能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利益和存量的最大化,从而达到畜牧业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在临床中的指导意义与作用。在临床上,防控疾病要从生态环境的整体水平上进行考虑,从而采取综合的措施有效地防控疾病而又不损害生态环境。

综合上述分析,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等)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及致病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传统动物医学的目的是控制并治疗好疾病,而研究和利用动物环境医学的目的是怎样不让动物及其群体生病或尽可能少地生病,因此研究和利用动物环境医学具有深远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动物医学在研究对象上应该从宏观角度把生态环境(包括微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社会活动、政府政策等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才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方式,才能综合采取措施,做到既能防控病症,又能保证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畜牧业健康持续科学地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畜牧经济存量及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研究和应用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之间的关系以指导畜牧业生产、约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最佳的疾病防控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震乙.家畜育种学(第一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11

[2]张存根,王晓霞.畜牧业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

野生动物医学 篇4

1 野生动物疫源性疾病与动物医学的关系更加紧密

2002 年冬—2003 年春夏, 在我国爆发流行的突发性传染疾病——非典型肺炎 (简称SARS) 是一种人类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高致病性传染病, 在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呈爆发性流行, 造成近千人死亡, 其病毒元凶最大的可能是来自野生动物, 实际上野生动物疫源性一直与人类活动如影随形。近30年来, 新兴的或突发的传染性疾病有30余种, 绝大多数在不同程度上与动物有关, 新出现的传染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如禽流感、艾滋病、莱姆病、西尼罗病毒、埃博拉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猴痘等。这些疾病的爆发流行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关系的高度重视, 也使野生动物、动物医学与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三者的联系更加紧密, 因此, 野生动物保护医学已成为当代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将野生动物研究与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纳入动物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动物医学专业新时期发展的历史使命。

2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是动物医学服务的新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蓬勃发展, 成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特种经济动物是指家禽、家畜以外的被人工驯养的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的野生动物, 主要包括毛皮动物, 如水貂、狐、貉、毛丝鼠等;药用动物, 如鹿、麝、熊等;观赏动物, 如孔雀等。由于特种经济动物具有养殖周期短、利润高等特点, 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扶持, 对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中的物种, 在办理相关的许可手续后, 可以进行驯养利用, 其产品按照相关规定进入市场。由于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对象主要是野生动物, 驯化程度及对动物了解有局限性, 其疾病的种类、流行方式、诊断技术均与家禽、家畜有一定差别。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中常见的疾病, 如水貂的阿留申病, 犬科、猫科动物的犬瘟热、细小病毒病, 鹿科动物、灵长类动物的结核病;经济野生动物的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等, 仍然是制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了解野生动物、掌握野生动物疾病发病特点和诊疗技术, 是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

3 新的就业岗位对动物医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兽医学专业本科生一般的就业渠道主要有兽医站、乳品、兽药、饲料企业、宠物医院等, 随着野生动物与动物医学关系不断密切及国家对野生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战略调整, 使动物医学专业就业岗位有了新的增长点。例如, 为了有效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 2005年国家启动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 现全国各级监测站点的总数已达1 202处, 仅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数量就有58处, 基本覆盖了全省重要的野生动物繁殖栖息地、迁徙停歇地和集中集群地, 政府每年投入监测经费达数百万元。专业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国野生动物疾病防控的突出问题。从东北林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两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在自然保护区、动物园 (野生动物园) 、灵长类实验动物养殖企业、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企业就业的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野生动物相关的事业单位和企业逐渐成为动物医学专业新的就业增长点。另外, 宠物医院一直是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渠道。近年来, 野生动物逐渐成为人们青睐的伴侣动物, 如松鼠、花鼠、鼬、蛇、蜥蜴等, 这也为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4 新时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了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和人才规格、培养方案、培养方法及途径、培养结果及反馈调整机制等。新时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在传统兽医学专业的基础上,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市场经济需要的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技能的代表新时期动物医学专业发展方向的符合我国行业特点的复合型人才。

确立以动物医学主干课程为基础, 具备动物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学生能够在动物医学所涉及的卫生防疫机构、自然保护区、动物园 (野生动物园) 、动物生产 (动物养殖场、宠物医院) 等单位从事与动物疾病相关的防疫检疫、科学研究、兽药生产经营、产品开发及营销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动物医学、临床动物医学、预防动物医学及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动物机体解剖学构造及生理机能与形态、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 掌握病理情况下动物机能的变化、致病因素、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预防、诊断、治疗的基本知识;掌握动物疾病致病因素分析检验、药物使用、常规器械使用、治疗、动物检疫及动物公共卫生检验等基本技术。学生应熟悉国家动物生产、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动物保护、动物进出口检疫及动物性食品卫生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课程体系除开设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等相关课程外, 应增设动物公共卫生学为专业主干课, 可将普通动物学、鸟兽分类学、动物行为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动物园学、自然保护区学、实验动物医学、动物疾病管理学等课程列入专业选修课体系, 在实训和实习内容中增加动物疾病检疫、防疫等内容, 使学生对研究领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对就业渠道有更多的选择。

动物医学相关专业 篇5

(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60学时)

课程名称:

动物检疫技术

适用专业:

动物防疫与检疫

1前言

1.1课程性质

《动物检疫技术》是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术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需的动物检疫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动物活体检疫、屠宰检疫以及检疫后处理的能力。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中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逐步培养学生各项动物检疫的能力。本课程包括3个项目15个子项目以及为完成这些项目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所有这些项目都是围绕实际工作任务来设计的。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校企深度融合,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在实践过程中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采用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校内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适当扩大学生作业和校外实践所占比重,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动物活体检疫、屠宰检疫以及检疫后处理的各项能力。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检疫技术进行动物活体检疫、屠宰检疫,并能根据检疫结果进行有效处理和正确出具各种检疫证明。

职业能力目标:

(1)能进行动物的群体检疫和个体检疫。

(2)能进行动物的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

(2)能正确填写各种检疫证明。

(3)掌握常见动物疫病的实验检疫操作方法。

(4)会根据具体情况对检疫后的患病动物、同群动物和污染环境进行规范处理。

(5)会进行动物检疫监督工作。

3课程要求

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如表1所示。

表1动物检疫技术的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4.1教材选用建议

(1)建议选用与本课程标准相适应的高职高专教材或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3)课程应以完成任务的典型活动项目作为驱动,从而让学生了解动物检疫的基本方法。

(4)教材应突出适用性,应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纯粹的技能操作,同时要具有前瞻性;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实际业务操作中应遵循的新规定及时纳入其中。

(5)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4.2教学建议

(1)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型案例或项目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或项目活动中了解动物检疫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选用典型的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在实际项目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3)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3教学评价

(1)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实践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评分。

(2)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转换。3

(3)强调课程结束后的综合评价,结合实践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具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篇6

【关键词】动物医学专业 实践教学 实用技能型人才

【基金项目】2015年度辽宁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动物医学专业实用技能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编号:JG15DB30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37-01

经过多年发展,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体系已趋于完善,动物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更强调能力培养和临床技能的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反映在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上。沈阳工学院是一所三本民办独立学院,在农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沿用了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学计划,这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不能很好的体现工学院的办学特色,在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方面也存在着较多问题。

一、沈阳工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沈阳工学院是民办三本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沿用了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学计划,存在一些缺陷,如:(1)针对性不强。没有针对三本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尚未形成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先进模式。(2)理论教学过于注重基础知识,教材选择偏于“十二五”规划教材,知识点偏难,容易出现学生听不懂的情况。(3)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层面上的体系,课程之间缺乏延续性。(4)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实验课存在实验内容与生产脱离,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研究和探索培养新型动物医学专业实用技能型兽医师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新体系和新模式,认真开展教学改革试验,完善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对于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沈阳工学院动物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一) 调整教学计划

原有的教学计划,对一些课程的教学实习安排存在着时间分配不均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加教学实习时数。同时,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我们增加实践学时数,从过去的4+1的教学计划更改为3.5+1.5的教学模式。通过延长实习时间,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无论是从现场对动物疫病的诊疗、饲料的配给等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实践知识与生产企业无缝衔接,为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巩固校内实习基地

校内实习基地是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更多病例,对理论教学是一个好的补充。沈阳工学院的养殖基地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建有400m2生长猪养殖基地、首批30头猪已经到位。蛋鸡养殖基地2000只蛋鸡处于产蛋高峰期。梅花鹿养殖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共有10只梅花鹿在沈阳工学院安家。除此之外,兔养殖基地和养羊场正在筹建中。这些基地的建设并投入使用,提高了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学生的动手能力,从饲料的补给、疫苗的使用到养殖环境的改善等环节入手,使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更加丰富。养殖基地的建成给年轻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实践经验也会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培养更多实用技能型人才提供知识储备。

(三)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在实用技能型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校外实践是重要环节。从2014年开始,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加大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目前已有的校外实践基地有辽宁曙光农牧集团、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兽医研究所等。在目前有合作协议企业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如艾地盟动物保健及营养(大连)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选择不同种类动物的养殖场、饲料厂、研究机构,让学生们学会对不同类动物进行疾病的诊疗、饲料的配给、生产性能的评价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

(四)自编实践实习教材

学院部署专门的任务,制定符合工学院学生特点的实践实习教材。也是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依据,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动手积极性,结合工学院提供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教师们自编教材,如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兽医产科学、兽医病理学等课程。

(五)制定项目教学课程

项目教学法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将部分课程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的技术路线、整理实验的实施方案以及最终成绩的评定方式都由学生自己负责。通过项目教学的实施,强调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学生们的实践技能进一步加强,在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备了良好的竞争力。

作者简介:

王建民(1969-),男,蒙古族,黑龙江杜蒙县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动物寄生虫病防治。

中国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研究 篇7

关键词: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立法理念,立法技术,法律制度

医学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 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 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 用于医学科研、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工作包括对医学实验动物和医学动物实验的管理。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工作开展可以凭借多种手段, 而法律手段因其强制性、权威性、直接性、规范性、可预测性和明确指向性等特性所起作用最为显著。为有效开展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工作, 中国陆续出台系列有关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含国家标准) , 但与此同时, 我们不得不看到, 中国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状况并不容乐观。因此, 剖析中国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现状与缺陷并提出完善对策, 对进一步完善中国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 中国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现状阐释

在法律层面, 中国目前没有专门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 只有一些内含相关内容的非专门立法, 如《宪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传染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行政许可法》、《民法通则》、《行政处罚法》、《刑法》等。此外, 中国已经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以及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0条、《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4条、《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导言部分、《实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第2条第1款、《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等均涉及医学实验动物管理。

在相关法律的奠基与支撑下, 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88年颁布《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从此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管理轨道。《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是医学实验动物法制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法规, 从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检疫与传染病防治, 实验动物应用, 实验动物进出口, 实验动物工作人员及其奖惩等各方面明确了国家管理准则。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改, 增加了动物安全和动物福利两个章节, 但令人遗憾的是, 迄今为止, 修改后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尚未正式发布。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围绕1988年《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发布了一系列实施性规章, 如《关于“九五”期间实验动物发展的若干意见》、《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啮齿类动物种子中心引种、供种实施细则》、《省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审查准则》、《省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审查细则》、《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试行) 》、《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国家医药管理局实验动物管理办法》、《国家医药管理局实验动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试行草案) 》、《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卫生部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工作条例》、《卫生部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合格证管理办法》、《军队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 (认可证) 管理条例》等;北京市、湖北省、江苏省、福建省、天津市、广东省、河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河南省、山东省、上海市、云南省、重庆市等出台了有关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医学实验动物标准化是医学实验动物法制管理的基础。1992年, 卫生部颁布了《医学实验动物标准》和《医学实验动物监测手册》, 把医学实验动物工作引向标准化管理轨道。1994年, 继卫生部颁发《医学实验动物标准》之后,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了7类47项《实验动物国家标准》, 以确保实验动物质量实行标准化管理。2001年, 在修订补充原国家标准的基础上,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了涉及5个专业 (遗传、微生物、寄生虫、营养和环境) 包括12项强制性标准和71项推荐性标准。前述实验动物国家标准颁布与实施, 对统一和提高医学实验动物的质量, 保证医学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可重复性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3月18日,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了全国实验动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编号为SAC/TC 281[国标委计划 (2005) 18号文件]。这标志着中国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及产业标准化工作进入了崭新阶段, 向管理科学化、市场规范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

2 中国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缺陷剖析

2.1 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理念有失偏颇

对于动物, 西方国家向来崇尚“生命权平等”观念, 而中国长期受控“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绝对影响下, 动物在中国一直被视为从属于人, 动物存在的价值完全服从于为人类所利用的目的, 这种对待人与动物关系的认识偏差, 导致人们对动物生命失去尊重, 生杀予夺大权陷动物于无助境地, 动物福利更是天方夜谭。因此, 中国现行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主要是从维护人类利益的角度出发, 以提高医学实验动物质量为目的, 更多地规范了人类对医学实验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而较少从保护医学实验动物利益的角度出发, 明确规定医学实验动物本身的保护、福利和待遇问题。

2.2 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技术有待提高。

2.2.1 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体系有待完整。

从目前情况看, 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体系显然不能包容现实经济生活中涌现出的需要进行医学实验动物保护的大量客观事实, 即现行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体系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 (1) 没有综合性的动物保护基本法, 这给制定各类动物保护单行法带来一定困难。 (2) 没有对实验动物管理、保护与利用进行专门规制的《实验动物保护法》。

2.2.2 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内容有待细化。

现行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在“宜粗不宜细”原则的指导下, 原则性条款多, 而可操作性条款少。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只是抽象地要求人们要保护动物, 不能虐待动物, 但并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有关动物福利的内容。在条文规定模糊的情况下, 对条文内容的解释就只能依赖于人的自由裁量了。但在人类中心主义的作用下, 自由裁量的结果难免会偏向有利于人类利益的一方, 医学实验动物应受保护的权益不免要受到侵害。

2.2.3 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层次有待提高。

目前仍然有效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中央集中立法的效力层级大都比较低, 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属于行政法规, 《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试行) 》、《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等属于政府部门规章。与此同时, 由于医学实验动物管理中央集中立法严重欠缺, 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地方立法似乎呈现畸形繁荣发展。这些低层次立法带来的结果是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

2.2.4 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差异有待协调。

首先, 中国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相对落后, 特别是内地, 不但落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 而且落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 急待迎头赶上。其次, 中国地域辽阔,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教育文明发展程度均不一样, 各地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地方立法差异较大, 在某些观念问题或具体制度上需要通过中央集中立法进一步协调与统一。

2.3 医学实验动物管理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2.3.1 医学实验动物福利管理法律制度有待健全。

在现行医学实验动物福利管理立法方面, 1988年《医学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第29条关于实验动物福利的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2004年《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2005年《湖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2006年《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等虽然对推动了实验动物福利立法, 但是立法层级较低或具有地域性, 不利于国内真正形成权威医学实验动物福利管理制度。鉴于此, 再加上目前医学动物实验中还存在一些研究人员不顾及动物伤痛、残忍对待动物、活体解剖动物等现象, 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医学实验动物福利管理法律制度应是中国当前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

2.3.2 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管理法律制度需完善。

首先, 生产者分类回收利用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机制仍旧缺位。医疗废物及实验动物管理立法中没有对生产者分类回收利用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作出规定。这种处置责任从源头上的不明确导致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丢弃等不利于回收处置的情形时有发生。其次, 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追踪机制的执行力远远不足。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全程监控体系尚不完整, 未能对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程追踪, 造成一些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在中途未经处理就流散, 引起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污染环境甚至致人死亡事件时有发生。

2.3.3 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公众参与制度有待建立。

从国外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经验来看, 公众参与是相当重要的一支力量。除必需的行政、司法部门外, 医学实验动物法制管理自身的特殊性如医学实验动物无法对自身权益受损进行申诉需要全民监督予以保障、医学实验动物案件程度一般较轻而不易上升到司法判决高度、实验动物案件审理时往往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医学实验动物与整个人类联系密切等, 都需要通过扩大民众的参与程度来实现。但是, 在中国目前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中, 尚没有对公众 (尤其是非政府民间动物保护组织) 参与医学实验动物管理进行系统明确的规定。

2.3.4 医学实验动物紧急避险法律制度有待明确。

绝大多数医学实验动物 (尤其是实验过程中或实验结束后的医学实验动物) 含有大量的致病菌与病毒, 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与生物病毒性, 对其疏忽管理与处置不当可能导致其脱离控制, 直接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对于脱离控制并正在直接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医学实验动物, 应当允许公民采取紧急避险行为。所谓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发生的危险, 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然而, 现行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对这种紧急避险行为没有明确规定, 致使现实生活中遇到此种情况应急处理于法无据。

2.3.5 医学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在医学实验动物或动物医学实验中, 存在着各种生物的危害因素。在动物实验工作中, 生物危害性因素主要来自野生动物所感染的各种微生物, 或来自不合格实验动物所携带的各种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 应用这些动物进行实验期间, 可能会传染给接触人员;在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中, 常用各种病原体进行动物感染实验, 实验人员因缺乏经验或不了解实验设备和功能, 甚至违章操作, 可造成对实验人员或环境的污染。然而, 现行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中生物安全法律制度并不健全, 急需采取有效立法手段予以进一步完善。

2.3.6 医学实验动物违法犯罪惩处制度有待强化。

现有法律对残酷对待医学实验动物的处罚条款很少, 甚至欠缺, 远远不能满足医学实验动物保护的需求。例如根据现行法律规定, 虐杀医学实验动物行为没有纳入刑法规制范围, 所受处罚非常轻微, 即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 有时甚至根本没有。无疑, 法律法规对医学实验动物管理中的违法犯罪惩处力度不够, 这将不利于中国医学实验动物的全面保护。

3 中国医学实验动物法制管理完善对策

3.1 医学实验动物法制管理理念变革与更新

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言:“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在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理念上, 我们应顺应生态时代的法律发展趋势, 抛弃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站在更高的生态伦理层面上。换句话说, 在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中, 我们不仅要考虑人类自身的利益, 而且要充分考虑无法表达自身意见的医学实验动物的利益, 力求在极端的人类利益与极端的医学实验动物福利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当然, 纵然如此, 我们也必须明确:法律作为人类的造物, 凝聚着人类关怀自己、肯定自己和发展自己的愿望, 法治作为人类追求并实现完善自身的理想的一种方式, 也注定要以关怀人类自己为归宿。从表面上看, 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类处置医学实验动物的自由和权利, 但正是这种限制, 反而在更深层意义上体现出人类关怀自己生存发展的价值取向。

3.2 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技术改进与优化

3.2.1 完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体系。

首先, 由全国人大制定《动物保护法》, 为各类动物保护单行法制定提供立法依据。《动物保护法》应该适用于所有类别的动物保护, 应该对动物保护的目的、任务、保护对象和适用范围, 动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基本制度以及基本管理体制等做出明确规定。其次,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实验动物保护法》, 专门对实验动物管理、保护与利用进行法律规范。

3.2.2 细化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内容。

在依法治国方略下, 我们应该辨证看待立法“宜粗不宜细”的原则, 努力促进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细化。对于新法, 我们要尽可能避免少出现原则性条款, 避免模糊术语;对于旧法, 我们要尽可能出台相关配套规定具体化原则性条款, 明确术语内涵与外延。只有这样, 人们才能对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有一个清晰认识, 才能有助于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的有效贯彻执行。

3.2.3 提高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层次。

从目前情况看, 主要有两个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急需提高效力层级。一是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修改提升到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实验动物保护法》, 对实验动物饲育管理、实验动物检疫与传染病控制、实验动物应用管理、实验动物进出口管理、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实验动物福利管理、实验动物工作人员等方面进行法律规范。二是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修改提升到行政法规层次。实验动物福利立法是国际趋势, 不应该只停留在部门规章层次。

3.2.4 协调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差异。

首先, 根据中国国情, 顺应国际趋势, 借鉴国外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经验, 完善国内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 尽可能缩小中国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其次, 根据各地实际, 综合分析各地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地方立法差异, 然后由中央统一立法消除各地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地方立法差异。尤其是在未来《实验动物保护法》制定的过程中, 应根据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情况, 制定国家统一的实验动物管理法律规范, 使各地区、各部门执行法规达到一致。

3.3 医学实验动物管理法律制度完善与创新

3.3.1 健全医学实验动物福利管理法律制度。

鉴于目前医学实验动物福利立法已经有所起步但是专门实验动物福利立法条件又尚未完全成熟, 中国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医学实验动物福利管理法律制度:一是进一步在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中引入发达国家实验动物福利普遍采用的3R (即reduction、refinement与replacement) 原则, 尽可能按照国际惯例构建医学实验动物福利保护法律规范。二是在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中, 借鉴欧盟实验动物福利立法 (如欧盟《关于用于实验和其他科学用途的动物保护各成员国法律、条例和行政办法的统一理事会法令》) 以及其他域外实验动物立法, 对医学实验动物福利进行具体化和标准化。[2]三是明确医学实验动物福利保护法律地位, 确定医学实验动物福利保护架构, 完善医学实验动物福利保护体系, 促进医学实验动物福利管理与国际标准和管理模式靠近。

3.3.2 完善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管理法律制度。

首先, 建立生产者分类回收利用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机制, 促进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回收与无害化处置。生产者分类回收利用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机制是指将医学实验动物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到医学实验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 即包括医学实验动物生产、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回收和处理整个过程, 以减少医学实验动物及其废弃物的环境影响。该制度将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管理职责交给了医学实验动物生产者, 将刺激医学实验动物生产者更多考虑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回收与无害化处置。其次, 建立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跟踪体制, 实行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管理处置全程监控。通过立法引入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跟踪体制, 对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从产生、收集、运输、利用、贮存、处理和处置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都实行跟踪监控管理和开展污染防治。在现有职能部门基础上, 可以考虑重新配置或整合管理权限, 提高行政效能, 设立专门的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管理机构进行综合执法和协调管理, 将医学实验动物废弃物从产生到最终处置的各个环节纳入整个管理体系, 实行全程监控。

3.3.3 健全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公众参与制度。

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应对公众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知情权以及公众参与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的内容、方式、途径作出明确规定, 使其可以按一定程序参与医学实验动物管理执法, 使公众参与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经常化。在公众参与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制度构建中, 应该关注并发挥广大非政府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的作用, 应该通过立法授权非政府民间动物保护组织履行如下职责:一是促进医学实验动物保护和医学实验动物福利立法, 向政府和立法机构提交报告呼吁改善动物福利和动物福利立法;二是代表医学实验动物对虐待医学实验动物的行为向法院提出起诉, 利用医学实验动物保护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指控虐待动物的起诉方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三是监督调查医学实验动物行政执法部门执法情况及所存问题, 敦促医学实验动物行政执法部门严格执行现有医学实验动物保护法;四是依法对医学实验动物使用机构进行监督调查并收集证据, 向有关当局报告或向法院起诉有虐待动物的嫌疑者;五是举办有关医学实验动物保护的讲座与演讲, 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普及医学实验动物保护常识。

3.3.4 明确医学实验动物紧急避险法律制度。

对权利的保护, 本是法律的任务, 权利人在权利受到侵害之时, 原则上只能依赖公力的救济。自从国家权力足够发育后, 便不再允许自力救济在权利保护上唱主角。文明社会原则上禁止自力救济。不过, 自力救济有其迅捷及时的优势, 在某些情况下, 公力救济则不免缓不济急。因而在特别情况下, 国家例外地认可自力救济。紧急避险就是典型的自力救济之一。在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践中, 相关立法应允许公民针对脱离控制并正在直接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医学实验动物实施紧急避险行为。基于此, 在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中, 我们必须对医学实验动物管理中紧急避险的定义、法律要件以及法律效果进行严格界定, 以便在医学实验动物管理中能够顺利落实紧急避险制度。

3.3.5 完善医学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法律制度。

首先应完善医学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法规体系。一是及时制定对生物安全工作起到统领作用的《生物安全法》, 对生物安全管理的原则、目标、基本管理制度和措施、实施程序、监督管理体制、违法责任、损害赔偿等做出明确规定。二是在《生物安全法》基础上配套出台《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但在目前出台《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尚存在问题的情况下, 应在未来《实验动物保护法》制定中或在《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修订时增加实验动物生物安全专章或专节, 然后将相关内容具体落实到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中。其次, 明确医学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立法原则。纵观国际生物安全立法, 医学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立法应遵循风险防范、全程控制、适度控制、国际合作、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等原则。最后, 建立医学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防治相关制度, 如生物引进风险评价制度。

3.3.6 强化医学实验动物违法犯罪惩处制度。

在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立法中, 首先要明确法律责任主体, 包括医学实验动物监管部门, 医学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和处置单位以及相关责任人等, 主体责任贯穿于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处置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其次要健全行政、刑事、民事责任追究体系:一是建立行政问责制, 强化医学实验动物监管部门法律责任, 加强社会公众监督和参与;二是将非法伤害或虐待医学实验动物的行为入罪化, 纳入《刑法》规制范围;三是追究非法伤害或虐待医学实验动物者的惩罚性民事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胡建华, 姚明, 崔淑芳.实验动物学教程[M].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201-202.

野生动物医学 篇8

1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医学专业( 中高职贯通) 学生的学情分析

中高职贯通班的学生都是刚刚初中毕业,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刚好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具备一些共同特点: 文化基础薄弱,缺少三年高中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心理不够成熟,行为偏激,易冲动和感情用事; 渴望尊重与激励; 自我约束能力差[2]。五年的学习跨度长,要想使学生在同一个环境中保持新鲜度,入学时专业兴趣的培养很重要。鉴于此,动物解剖生理课程传统的中职或高职教育模式基本不能适应中高职贯通学生。

2 专业兴趣培养

针对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贯通学生均来自上海本地,且在进校之前对专业存在一知半解的特点,中专一年级可组织学生进行行业企业参观,例如到学校的标本馆、实训基地、校办宠物医院参观,了解行业现状,激发专业兴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改传统教学先形态结构系统讲解学习,再解剖观察的教学模式; 教学伊始,先讲解大体解剖,让学生对各正常器官形态结构及位置关系有直观了解,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再进行后续内容的教与学。

3 教学内容改革

3. 1 改革课时分配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动物医学专业动物解剖生理总课时为108 学时,其中理论课60 学时、实训课48 学时。为了体现知识的延续性,同时也为了便于后续知识的学习,课程组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结合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贯通学生的学习特点,将相关专业必需的动物解剖生理知识进行优选整合,调整讲授内容和侧重点,适当增加了高中生命科学的教学内容,延长总学时数,将总学时数调为144 学时,并适当减少理论课时数比例,增加实验课时数所占比例。

3. 2 构建课程新体系

鉴于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医学专业( 中高职贯通) 学生的生源特点及就业面向特点,近年来,课程组结合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报告及岗位能力需求调研报告,对动物解剖生理课程本着专业知识“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上海区域内主要的养殖项目“牛( 羊) + 狗”为主线,其他动物作为比较,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来组织教学内容。同时要考虑学生毕业后二次就业或迁移岗位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为学生今后自学提高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先进性; 对目前与生产实际相对联系不够紧密的有关解剖生理学知识进行引导学习,列出学习提纲,让学生系统自学有关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保证学生持续发展[3]。改革后教学内容共分为5 个项目、19 个任务、23 个子任务,并要求学习性工作任务与实际岗位任职要求一致。

3. 3 重构教材内容

鉴于目前还没有一本真正适合中高职贯通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动物解剖生理教材,课程组基于重新构建的新课程体系,边教学、边积累,编写了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在编写中始终遵循中高职贯通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 遵循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目标”的原则,淡化学科体系,重视能力培养。全书共分为5 个项目、19 个任务、23 个子任务,包括认识畜体的基本结构,牛( 羊) 生理结构识别,家禽、猪、犬、猫解剖生理结构识别。在内容上,本教材在介绍畜禽基本结构之前,添加了部分高中的生物知识; 着重介绍牛( 羊) 各个系统的解剖构造和生理机能,而对猪、家禽和经济动物则只介绍其特征;对学生应知应会的解剖图谱则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师讲解彻底掌握之后自行填补完整; 把实验实习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改革教学方法

动物解剖生理课程,尤其生理部分涉及到大量的理论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根据中高职贯通学生的专业兴趣浓厚,喜欢动手但不喜欢理论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有意识地应用问题引导法、分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教材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和情况联系起来教学,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多样,既增加了课堂学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为了加深学生对解剖学相关知识的印象,可以将器官正常解剖结构与临床相关病理解剖结构对照学习。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始终渗透其中,例如在学生互评法中的诚信教育; 在动物解剖过程中手术器械规范、安全操作的良好职业素养; 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的生物安全教育在分组实验中的团队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5 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基于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贯通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也尝试对课程评价体制进行了改革。改变一张试卷“评判”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注重过程考核,把学生的期终考试与过程考核取得的综合成绩作为评定学生本门课程成绩的重要依据,从外在给学生压力和动力[4]。在考核过程中更增加了素质考核的内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奠定了基础。实践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看平时实验实训报告的完成情况、质量及平时综合表现,包括实验实训纪律、团队协作情况,标本模型爱惜,解剖器械保管,实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等,占实践考核的10% ; 二看解剖操作水平,学生在解剖实验实训中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活体、死尸标本识别等进行现场打分,占实践考核的40% ; 三看对动物生理指数测试的规范性,包括颈静脉采血,心跳、脉搏、体温测量,占实践考核的50% 。

6 结语

重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但动物医学专业作为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第一个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试点专业,没有现成可套的模式,且每年招收的学生学情有所差别,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今后的教改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

摘要:动物医学专业中高职贯通五年一贯制学生学情有别于普通三年制中专和三年制高职,在专业基础课动物解剖生理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方法、分析学情、培养专业兴趣、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课程考核评价制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动物解剖生理,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初探

参考文献

[1]杜晓霞,郭建强,解红梅,等.提高《动物解剖生理》教学质量的实践[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27(5):197-198.

[2]侯鹏程,陈谊,许昊.“中高职业贯通”学生特点及管理对策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230.

[3]吴旭锦,朱小甫.高职《动物解剖生理》课程“教学做合一”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2(1):55-57.

浅谈医学动物实验的管理改善 篇9

1 医学动物实验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医学动物实验的环境普遍不达标

由于相关的环境标准不完善,新的国家标准出台的时间不长,目前,国内很多的医学动物实验室发展非常缓慢,实验设施比较落后,实验仪器设备比较陈旧,大多数的医院几乎不具备SPF级别的医学动物实验室。

1.2 动物实验人员的专业知识缺乏

根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动物实验工作人员不是通过专业培训的,有的仅是通过短期的实验动物培训,或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相关的证书,这样直接导致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工作的积极性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进而影响了动物实验的效果。

1.3 对动物实验的重视不够

目前,众多的医疗机构对科学研究用实验动物重视程度不够,有的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动物实验资金缺乏、工作难以开展,同时还导致实验动物管理的标准化、网络化程度缺乏。医学实验动物的管理法规、标准监测方法以及相关的监测数据等内容都不能达到统一和共享,直接影响了实验的结果。

2 改善医学动物实验管理的措施

2.1 充分改善医学动物实验的工作环境

一方面是规范实验环境建设,比如对实验环境设立缓冲间、洗刷室和动物试验室,保证实验环境的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噪声在55DB以内,温度在18~28℃之间。同时还要具备密封、换气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购买仪器设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方便实验动物科技情报信息的计算机网络设施。

2.2 加强动物实验人员的技能培训

通过举办报告会、知识讲座、举办培训班或者进行外地考察学习等方式,积极组织对动物实验人员进行实验动物科学知识的培训与普及,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培训考核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动物实验工作的顺利完成。在对动物实验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的同时,还应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从事动物实验的人员热爱本职工作,不怕累、不怕脏,悉心饲养动物,进一步提高实验动物的质量与实验技术水平。

2.3 建立健全实验管理规章制度

规范实验管理制度对改善动物实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进行实验前的着装规范,穿戴隔离衣、帽、鞋等,并进行必要的消毒;二是定期进行地面、门窗以及墙壁的清洁、擦洗和消毒;三是定期对室内温度、湿度进行测量与记录,做好相关的统计;四是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的制度,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消毒、秩序维护、卫生保持等进行管理。

2.4 加强协调,积极借鉴先进管理模式

不断加强实验动物专业人员、实验动物管理部门等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保持与其他地区间实验动物工作的交流与协作关系,积极汲取与借鉴相关部门先进的实验动物管理,更好地促进实验动物科学发展。

3 结束语

随着医学、生物技术与实验动物学的结合,动物实验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国家不断颁布实施新的实验动物标准、不断加强医学动物实验的基础条件建设,但仍不同程度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全面提高医学动物实验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更好的促进医学动物实验科学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医学动物实验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改善医学动物实验的管理措施, 以此促进医学动物实验的规范化、科学化, 更好的促进医学动物实验科学发展。

关键词:医学动物实验,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耿志宏.关于加强实验动物科学建设工作的探讨[J].实验动物科学, 2009, 26 (1) :26-31.

[2]卢胜明, 赵德明.中国实验动物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方向研究[J].实验动物科学, 2008, 25 (4) :33-44.

医学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篇10

在医学论文的描述中, 凡涉及实验动物者, 在描述中应符合以下要求:

1、品种、品系描述清楚;2、强调来源;3、遗传背景;4、微生物学质量;5、明确体重;6、明确等级;7、明确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8、明确性别;9、有无质量合格证;10、有对饲养的描述 (如饲料类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湿度要求) ;11、所有动物数量准确;12、详细描述动物的健康状况;13、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有单独清楚的交代;14、全部有对照, 部分可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上一篇:PLC可编程下一篇:碳配额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