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协奏曲

2024-08-20

单簧管协奏曲(精选三篇)

单簧管协奏曲 篇1

关键词:音乐表达,演奏技巧,单簧管,协奏曲

这部创作于1791年10月的协奏曲, 是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管乐协奏曲中最光彩夺目作品之一。它是历史上第一部具有高水准的单簧管协奏曲, 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精美境界。

单单从乐曲谱面上看去, 这部作品并没有过多的变化音、装饰音;也没有过多的演奏技术, 能够轻松舒服的演奏, 看似是一部容易的作品。但是, 如果认真分析这首乐曲的演奏要点, 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在音乐表达, 还是演奏技巧方面都是需要认真学习和探讨的。

一、主题乐句的音乐表达

1. 第一乐章主题乐句

乐曲的第一乐章第一主题 (谱例1) 具有主导意义。演奏时, 首先要将音乐处理的轻巧自然, 给人以自然流畅的感觉, 听起来没有任何负担。其次, 要注意气息的连贯性, 一气呵成, 特别要注意不能在第三小节的两个八分休止符位置上增加换气, 否则会带给听众累赘和拖沓感。演奏十六分音符时, 手指按键要轻抬轻落, 避免出现击打音孔而造成生硬音响。

这是第一乐章第二主题 (谱例2) , 演奏时要注意与第一主题形成强烈对比, 显现出含蓄幽静。演奏这一段要注意气息饱满流畅, 将音色控制的典雅优美。

2. 第二乐章主题乐句

主题乐句 (谱例3) 由单簧管缓缓演奏出来, 乐曲轻灵沉静, 美妙的旋律隐约流露出沉默冥想的意念, 仿佛已经与天堂达成共鸣。演奏的时候, 注意气息流畅, 如同演唱歌剧中的咏叹调一样深情, 用抒情的方式表现置身世外、空旷幽宁的感受。

3. 第三乐章主题乐句

第三乐回旋主题由单簧管开门见山的演奏出来, 旋律使用单簧管最有表情的音区——高音区, 这个音区的音色华丽丰满、透彻清晰, 具有明朗化与女性化的特征, 富有极强表现力。演奏方面, 此主题将连音与断音结合在一起。虽然这个主题在单簧管音区上并没有太大的跨越, 但是由于连线和断音的交替出现, 容易在演奏时出现手指和舌头不协调的状况, 处理时要十分仔细。

二、演奏技巧的把握

1. 高音区和低音区音色转换

这种 (谱例5) 明亮的高音区和醇厚的低音区之间音色对比乐段在协奏曲中经常出现, 是一段典型的高音区和低音区对话性质的乐句。为了便于理解, 演奏的时候可以把高音区想象成一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 爽朗直率、高亢嘹亮;而低音区则可以想象成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 音色饱满深沉, 如同女高音和男低音演唱一般, 两个人之间一问一答进行有趣的交流。

2. 顿音的处理

乐曲 (谱例6) 中的顿音是练习的重点。第一, 演奏时要适当控制气息, 吐音要尽量放轻, 不能给这些顿音加重音;同时这些音也不能演奏的太短, 注意连音与断音之间的交替, 演奏出来要给人以柔和甜美的感觉;第二, 注意谱例6每小节第三拍上的音符, 由于这些音的位置处于单簧管的高音区, 因此, 不能演奏的太响或太尖, 音响效果要与前面轻柔的吐音音效相协调, 以达到相对平衡的音响效果。

3. 倚音的演奏

倚音 (谱例7) 的使用在第二乐章中十分常见, 不能演奏的太短或者太强, 可以给倚音加上一个保持音记号 (谱例8) , 同时气息要控制的平稳, 使倚音听上去显得从容不迫, 平滑的过渡到后面的音符上。

4. 回旋音的演奏

演奏回旋音 (谱例9) 时, 主音的处理最为重要。为了增强主音的稳定感, 可以使用与演奏倚音类似的方法, 在主音上加一个保持音记号 (谱例10) , 保证回旋音整体的顺滑、平稳。

单簧管协奏曲 篇2

关键词:风格 结构 演奏技法 情感特征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奥地利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同时也是古典时期音乐的奠基人。一生中共创作42部协奏曲,这首《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他谱写的最后一首协奏曲,也是唯一的一首为单簧管而作的协奏曲。这部作品完成于1791年11月,是为他在维也纳的好友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大师安东·施塔德勒所谱写的。莫扎特谱写这部巨作的灵感同样来自于安东·施塔德勒无与伦比的音色处理以及高超的演奏技巧。整部作品典雅而清新,抒情而雅致,近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一直活跃在世界乐坛,备受音乐家和听众的追捧。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作为世界管乐协奏曲的经典之作,乐曲中那柔美的旋律犹如一条溪流缓缓流淌,犹如天空一朵白云轻轻掠过蓝天。全曲带有抑郁忧伤之感,时而凄美婉转,时而飘渺旷达,给人以俊伟、爽朗的感觉。其主奏声部酣畅淋漓地发挥了璀璨的技巧,但承担音乐实质的并不仅仅是单簧管,而是主奏与协奏的彼此呼应,相互融合。莫扎特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使用降B调单簧管而是使用了A调单簧管,或许被称为抒情单簧管的A调单簧管才更加符合莫扎特本人的高贵气质。协奏曲中所蕴含的幽静婉转的感官气氛,揉合在他晚年的创作所具有的那种靜谧典雅的情景里,显得优美无比。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将技巧性的因素与诗意般的内容以及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互相融合,彼此渗透,并赋予其旋律精致、高贵、抒情的气质。全曲共三个乐章,其“快慢快”的结构布局诠释了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的典型音乐特性。

第一乐章,Allegro快板。A大调,4/4拍,双呈示部奏鸣曲式。节奏清晰明快,色彩明朗,单簧管呈示温柔妩媚的第一主题,充分展示出单簧管柔美的音色和力度。该乐章音乐情感主要是婉转优美略带一丝忧伤,演奏时应富有诗意和歌唱性使其旋律优美动人、典雅迷人。整个乐章的单簧管独奏部分都是从给人以天鹅般温暖的音色力度上开始的,随之而来的是凄美婉转的小提琴再加上安逸祥和中提琴,最后加上稳重低沉的低音乐器,添加了和声衬托,使其织体更加的丰富和厚重。在一些乐段的开头和结尾应该做一些细微的力度以及速度变化,力求使音乐显得更加流畅而不呆板。为了增加乐曲的表现力以及感染力,在总体上乐句与乐句之间,主奏乐器与协奏乐器之间都应该呈现较为明显的力度对比,特别在经过句时,应将连续的经过句呈台阶式的递进。乐曲中不同的音区的音色特点,作曲家也做出了非常精妙的设计,对于低音区一般使用较为强的力度而高音区则反之,这样做无疑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情感,使其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第二乐章,Adagio慢板, D大调,3/4拍子,三段体式。著名单簧管演奏家斯图兹曼曾说过:“莫扎特A大调的第二乐章是所有音乐中最为美妙和崇高的,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极品中的极品。”对于演奏者来说,淋漓尽致将其心中郁闷尽情抒发,勾勒出一幅莫扎特晚年的心与境。?这一乐章柔美恬静,极富诗意,舒缓的旋律里不时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其音乐主题动机由单簧管直接演奏,不使用任何乐队的引子,其旋律婉转缠绵、深邃而让人沉思,宛如一首难以言喻的忧郁挽歌,又仿佛天鹅临死前最后的哀鸣。在演奏这一乐章时,应以一种流动而又抒情的情感方式,犹如一位歌唱家在深情的演唱一首令人深思的咏叹调,用这种情感来表现这一感人肺腑的旋律。因此,应用一些细小的变化去诠释一些倚音音型以及乐句的延伸,对于节奏的把握也应该是富有弹性的,从而使音乐更具有灵性和表现力。这个乐章被无数人所钟爱,甚至被一些乐迷奉为是“人类音乐史上最美的旋律”。

第三乐章,Allegro快板,A大调,6/8拍,回旋曲式。这一乐章中,改变了前面慢板沉重的曲调,显得轻松而活泼,它以音域或节奏的对比造成几分幽默的气息,在表达欢乐光彩的同时又含有一丝淡淡的伤感。这个乐章与这部作品的第二乐章一样,由单簧管轻声温柔的开始,其主题动机不断出现在整个乐章中,之后是越来越欢快的经过句,装饰性的音阶和琶音倾泻而下,转而急速上升,在跌宕起伏的音符中,仿佛有一种翱翔于天际的快感,但在快感之余,时常又能感受到一种冥冥的哀伤,最后乐曲在乐队全奏的热烈气氛下结束。

在这部协奏曲中,莫扎特充分运用了单簧管不用音域音色的对比,在表现欢乐主题的同时伴随着短暂而又低沉的哀婉。在完成这部协奏曲不到两个月,这位伟大音乐家与世长辞了。

这首协奏曲也就成为这位音乐天才留给世界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同时也成为我们作为音乐人必须传承和发扬的一份厚礼。

参考文献:

[1]【英】科林·罗森编,章滨译.单簧管[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5月版

[2]卿烈军,刘长河主编.单簧艺术[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4月版

单簧管协奏曲 篇3

由于在《第三协奏曲》所产生的年代,单簧管的技巧还不够完善,因此《第三协奏曲》没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单簧管的魅力。不过《第三协奏曲》的问世,使单簧管这件乐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成为了管弦乐队中的固定成员。这首乐曲虽然没有像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一样成为单簧管的典范之作,但它促进了单簧管音乐的发展。同时,这部作品富有鲜明的曼海姆乐派的音乐特点,对训练学生掌握作品的时代风格有着一定的意义。因此,本文将以这首作品为例,来对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思想进行探讨。

一、自由之美

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加剧,新兴资产阶级不断地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和教会的压迫。在思想领域上首先展开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就是历史上的启蒙运动。被视为启蒙运动的领导者,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伏尔泰,就“主张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认为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张信仰自由”等。这种“自由”的思想很快感染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对资产阶级的音乐艺术也产生了促进作用。

在音乐上18世纪的音乐分两种风格,第一种风格是18世纪中叶之前的巴洛克音乐,第二种是18世纪中叶之后的古典主义音乐。在巴洛克音乐向古典音乐过渡期间,欧洲的器乐音乐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器乐音乐成为了这一时期众多音乐家创作的重点对象。因为器乐作品不像歌曲那样有歌词作为依附,所以器乐作品更富有意境,从而给了人们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而演奏家们在以高超的演奏技巧表演的同时,也充分地展示了人的主体性。对于音乐家们来说,由于受到自由思想地影响,也急于摆脱教会和贵族对自己创作的束缚。他们不想再一贯地迎合宗教和贵族的欣赏口味,他们更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兴趣爱好,想要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第三协奏曲》就是在此时期诞生的。在《第三协奏曲》中,我们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不再像巴洛克时期那样比较死板,而是更为自由,尤其在在第一乐章的结束部分,作者将自由的华彩乐段引入了单簧管音乐中,给了演奏者表演上的自由,演奏者可以充分地表达个人对乐曲的理解,以及充分展示演奏者的表演技巧和乐器性能。在第三乐章的第38小节、73小节、121小节处也同样使用了自由的演奏处理。此外,在力度表现上也更加细腻,较为灵活。

二、理性

18世纪一向有“理性世纪”之称,启蒙思想家们继续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打垮封建统治和它的精神支柱———教会,从而提出了一整套的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启蒙思想家们反对传统、反对迷信、反对权威、反对盲从,主张尊重科学,在科学的基础上要求人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在音乐上也同样体现了这种理性之美。卡尔﹒斯塔米兹所作的单簧管《第三协奏曲》,乐曲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有节制的快板,采用的是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抒情的柔板;第三乐章快板,回旋曲式。这种曲式结构是当时作曲家普遍使用的一种固定结构。作品整体连贯,结构严谨,乐句基本上整齐对称,段落和乐章有明确的终止式。在音乐性上,力度经常是前一句强,后一句紧跟着就弱下来,渐强、渐弱也变化较多,可见乐曲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旋律上也很流畅,富有歌唱性。然而乐曲中这种情感的表达又不是肆意地流淌,而是遵循着当时音乐创作中的一些常规,在这种常规的限制下,有所克制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也就是“理性”地表达着作曲家的感情。即时在乐曲中的华彩乐段,也是一种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自由感觉,而不是一片空白的任由演奏者随意发挥想象,随意吹奏的。

三、美的辩证

我们可以说,在18世纪,贵族耽好生活之甜美,而新兴资产阶级又崇尚理性、自由和博爱;启蒙思想家们在反对君主专政的同时,又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专制”;在谴责宗教迷信、号召挣脱宗教罪恶的同时,却又信奉自然神论;他们强调理性、科学,却又始终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范畴,过分地相信思想意识的力量;他们所谓的自由、平等也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对于普通民众,甚至采取的是一种鄙视的态度。在音乐上的表现,就是既有华丽、宏伟的巴洛克之美,又有理性、典雅的古典之美。

这种美的辩证法在《第三协奏曲》中的体现就是强烈的对比。在《第三协奏曲》中,特别强调力度的对比,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中,经常是第一句强,后一句紧跟着就变成了弱;前一段是强,后一段就是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旋律上也有对比,第一乐章旋律优美,富有歌唱性,旋律流动性强;第二乐章安静、柔和、甜美;第三乐章轻快、活泼,有舞曲的特性,很有活力。在每个乐章中还有不同主题之间的对比,乐段与乐段之间的对比,如在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中一、二主题的对比;第二乐章中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之间的对比;第三乐章回旋曲式中主题与插部之间的对比。此外在音色、音高、调式之间也在对比。

在《第三协奏曲》中,很多长倚音、短倚音、单倚音、复倚音、前倚音、后倚音、颤音等装饰音的运用,以及上下跑动的音阶式旋律,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那种华丽与运动之美;而乐曲音乐情绪的强烈对比、节奏的灵活、主调的运用、简洁的旋律、方整的小节、固定的曲式结构等特点,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古典音乐的理性、均衡、规则之美。作者正是在整部作品风格统一的前体下,通过强与弱、刚与柔、快与慢、抒情与活泼等之间的对比,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音乐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的表达更加透彻,从而表现出了乐曲特有的细腻和灵活多变的特质,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

摘要:《第三协奏曲》是卡尔·斯塔米兹1785年为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约瑟夫·毕尔而作。在社会思潮的影响下, 作品充分体现了18世纪的风格特征。本文就是从艺术思想的角度, 更深层次地挖掘这首作品的内在意义和深层意蕴, 从而使欣赏着和演奏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诠释这首作品。

关键词:单簧管,第三协奏曲,艺术思想

参考文献

[1] (意大利) 翁贝托·艾柯.美的历史[M].彭淮栋,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3] (美) 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M].高建平,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下一篇:急性消化性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