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2024-06-04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精选十篇)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篇1

本文衡量国际竞争力使用了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出口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这3个指标。某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计算方法是该产品的出口额除以该产品世界的出口总额。某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计算方法是用该产品的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再除以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和。某产品的出口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用该产品的出口额与该国各行业的出口总额的商除以该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与世界各行业的出口总额的商得到, 它衡量了一个国家的某个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这3个指标都以国家的出口额衡量国际竞争力, 海外投资的活动也能体现国际竞争力, 却很难从进出口数据中显现出来, 来料加工再出口会改变原料和成品两个行业的进出口, 所以这是这3个国际竞争力指标的衡量缺陷。

国际市场占有率

法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013年为3.6%。自1995年以来, 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10年, 有一个明显的下降, 约0.4个百分点。2010年之后继续下降。法国制造业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发达国家中并不算高, 而且下降速度也比较明显。这说明法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在不断减弱。

法国出口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是飞机等其他运输设备, 在2013年的出口国际市场份额是16.6%。与1995年相比, 飞机等其他运输设备的国际市场份额从1995年的12.7%上升到2013年的16.6%, 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法国出口具有竞争力的行业还有香精油、香料及清洁制剂, 2013年的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为12.4%, 是法国第二大出口行业。香精油、香料及清洁制剂曾经是法国最大的出口产品。

贸易竞争力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某产业的进出口差额与该产业进出口总额之比, 衡量国际竞争力时将进口额考虑在内。而且该指标是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 因此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同时期宏观因素的影响。该指标在-1至1之间, 值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接近于平均水平, 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弱, 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强。

法国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2013年为-0.039。自1995年以来, 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05年, 贸易竞争力指数从正值转为负值, 说明国际贸易由顺差转为了逆差。在2011年达到近年最低值-0.06, 2012年以后, 又出现了回升

显示比较优势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这一指标的计算方法是用某国家某产品在该国所有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 除以世界各国在该产品上的总出口占全部产品总出口的比例。如果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值接近1表示没有相对优势或劣势, 如果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值大于1表示该国家的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 如果值小于1表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法国制造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在2013年为1.21, 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且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力指数不同的是, 自1995年以来, 法国制造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比较优势在提高 (见图1) 。法国具有显示比较优势的行业是饮料 (5.6) , 其他运输设备 (5.5) , 香精油、香料及清洁制剂 (4.1) , 旅行用具、手提包 (3.1) , 医用和药用产品 (2.4) , 化学材料和产品 (2.2) , 动力机械及设备 (2) 等。这些优势行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近20年保持稳定或缓慢增长。

法国制造业的特点

在高技术水平的制造业具有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 法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虽然制造业的比重下降了, 但其结构向高技术水平转化, 先进制造业的比重提高。为了进一步考察法国在细分行业的竞争力变化, 本文按照SITC3分类的157个工业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表2列示了法国2013年出口额占世界比例最大的5个工业行业。飞机和相关设备 (31.2%) , 香料、化妆品 (17.1%) , 矿物油用精制添加剂、润滑油、防冻液 (14.1%) , 非电动的发动机及零件 (11.8%) , 杀虫剂 (11.3%) , 行李箱、手包 (9.4%) , 香精油、香料 (9.3%) , 放射性材料 (8.9%) , 皮革或合成革制品 (8.8%) , 艺术品及古董 (8.6%) 是法国2013年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大的10个工业行业。与2008年相比, 飞机和相关设备的国际竞争力有非常明显的上升, 是法国目前最具竞争力的工业行业。而放射性材料及相关材料5年间出口下降了20.6个百分点, 竞争优势不再突出了。香料、化妆品行业的国际市场份额也有所下降。其他优势行业的竞争力变化不大。

高技术水平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危机期间保持稳定

法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大多属于中等和高等技术水平, 低等技术水平和劳动密集和资源型行业没有竞争力。从近20年的变化情况看, 法国制造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在下降。法国在高技术水平行业的竞争力保持比较稳定, 低等技术水平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被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所取代。

法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和经验

推出高新技术行业鼓励政策

法国在近几十年推出了大量促进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的政策。在上世纪中期法国实施了核电、高速铁路、发电站等大型战略工业发展计划, 直接对这些高技术产业项目进行投资, 奠定了法国目前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优势, 还进一步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上世纪末期, 法国政府推动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 制定并实施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本世纪以来, 法国推出了光电子技术发展计划、国家创新计划、国际合作创新计划等。法国总统在2013年宣布了未来十年振兴工业行动计划, 提出要建设“新的工业法国”, 通过工业创新和增长促进就业, 推动法国企业竞争力提升, 使国家竞争力跻身世界最前列。

制定科技产业规划

上世纪末期, 法国政府推动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 制定并实施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本世纪以来, 法国推出了光电子技术发展计划、国家创新计划、国际合作创新计划等。2005年宣布《法国新工业政策及革新的基本方针》并成立工业创新署, 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法国总统在2013年宣布了未来十年振兴工业行动计划, 提出要建设“新的工业法国”, 通过工业创新和增长促进就业, 推动法国企业竞争力提升, 使国家竞争力跻身世界最前列。

独立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发展模式是法国制造业在高技术领域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法国航空航天领域的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的15%, 大型医药集团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15%-20%, 汽车与高速火车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6%。法国政府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不仅重视自主开发, 也要求对外来引进的技术采取引进后消化吸收和再开发创新的模式, 以摆脱外国在技术上的控制和垄断。

天津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篇2

天津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用数据说明天津医药制造业取得的成就、现状、特点、具有的优势,对京、津、沪三地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实力、能力、潜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天津市医药制药业存在的差距和成因,提出了应对措施.

作 者:刘祥敏 陈柳钦  作者单位: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300202 刊 名:天津科技 英文刊名: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30(2) 分类号:F7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   天津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篇3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算,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11.44%。2007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玩具,50%的电话、鞋,超过1/3的彩电、箱包等都产自中国,制造业更吸引了大部分外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其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总量上,而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如此,中国制造业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优势,其优势地位仍将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

第一,中国制造业的综合配套能力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已形成门类齐全、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产业体系,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多种层次的需求考虑到综合配套成本,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还很强。

第二,中国制造业国内梯度转移的空间也很大。沿海地区一些制造业通过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已获得持续的低成本优势。

第三,中国劳动力资源仍很丰富,劳动力成本近年来虽有所上升,但比发达国家仍低很多。

虽然优势较大,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中下游,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这样的现状下,我国该如何推动制造业的自主创新?

要突破当前的这种局面,只有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制造业和信息业的融合,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推进自主创新,以有效地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要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其次,要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还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完善企业孵化的软环境建设以及服务体系建设。

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受国际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滑坡。其中,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产品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加大,效益分化明显,这一问题在沿海地区更为突出。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最近已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它们渡过难关。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当利用资源和市场约束力增强的“倒逼”机制,加快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现行的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取得成效,但面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还存在管理分散、缺位,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不足等不合理的问题和矛盾,难以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

为缓解这一矛盾,国家进行机构改革,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其职能之一就是统筹工业行业管理。我们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强和改善工业行业管理,绝不是过去管理模式的回归,而是从国情出发,把握市场规律,主要运用法律、经济的手段,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对工业行业实施必要的指导、协调和监督。

要使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有更强的竞争力,除了治标之外更要治本目前,制造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才能使我国制造业屹立于世界之林,此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制造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制造科技的三大思路之一,是支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技术手段。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4

关键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

一、国际竞争力概述

(一) 国际竞争力的含义。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立足于国际市场, 把国际竞争视同为国际市场竞争, 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其产品的能力”即保持贸易顺差或贸易平衡的能力;另一类立足于国内经济, 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 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 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等。本文指的是第一类。

(二) 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

1、国际市场份额CW。

国际市场份额反映了一国某产业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 是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的最直观表现, 其变化反映了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或者竞争地位的变化。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x和m分别指一国的出口和世界总进口, i指某一类商品或产业。世界市场份额从出口市场份额方面最直观的反映一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某产品的市场份额越大, 说明该国的产品相较于他国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从而可以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2、显性比较优势指数MRCA。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产品的出口在全世界该产品出口的比重与该国总出口在世界总出口中的比重的比较值, 如果不考虑世界贸易总额, 则可以从本国的进口与出口额方面考虑, 这就是本文用到的公式:

其中, X和M分别指出口和进口, i指国家, j指某一类商品或产业, t指一系列产品或产业。当某种产品的MRCA指数大于0时, 说明i产业产品的出口相对于该产品的进口具有更大的优势, 即该国I产业在出口方面具有竞争力。MRCA指数越大, 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

3、相对出口表现指数CEP。

由于一国的进口数据易受到贸易政策的影响, 因此在使用进口数据进行竞争力测评时可能会造成结果的扭曲。因此, 我们选择只运用出口数据的CEP指数来进一步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定义如下:

其中, Xij代表j国i产品的出口额, Xiw代表w国i产品的出口额。当CEP指数大于1, 即该国i产业的出口份额大于该国总的出口份额, 表示该国在该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中有相对优势, 指数越大表示优势越明显;反之, 指数越小表示出口优势越小。

二、中国制造业生产和贸易状况分析

(一) 生产状况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制造业已经跃居于全球首位。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 制造业的发展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水平, 根据世界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 1995~2016年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不仅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也一直高于GDP增长率。即使在2005~2010年间, 受世界危机的冲击情况下, 我国的工业增加值也保持了平均11.8%的高速增长。然而, 在现阶段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造业的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式为主。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 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能源等有形的要素。资源的过度消耗也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中国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居世界第一, 给环境带来了污染, 因此制造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中国制造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2、中国的制造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中国的制造业起步晚, 发展的时间也比较短, 所以规模经济远未实现。根据2015年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500强的数据,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国最大电子类企业销售收入仅相当于全球最大同行企业销售收入的1.27%, 最大汽车企业销售收入仅相当于全球最大同行企业销售收入的39.75%, 最大饮料企业销售收入仅相当于全球最大同行企业销售收入的7.55%。

(二) 贸易状况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特别是加入WTO以后, 中国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额迅速增加, 2007年以来进出口额从4, 021.6亿美元上涨到2015年的17, 772.09亿美元。贸易顺差也是持续走高, 从2007年的72.61亿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1, 647.87亿美元, 说明中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方面仍具有很大优势。可是, 我们还是能够发现的问题是中国工业制成品进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比重的90%以上, 但只占世界工业制成品的10%左右。说明中国工业制成品仍需提高竞争力。

三、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本文所用的中国制造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基于细分产品进出口数据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测算指标 (国际市场份额指数CW、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MRCA和相对出口表现指数CEP) 。下面应用这些指标分析中国劳动密集制造部门的国际竞争力。

表1是我国劳动密集制造部门在2007~2015年间总体的竞争力变化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制造部门的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和MRCA指数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CEP指数在2000年是2.9, 说明中国在劳动密集产品的出口方面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但是在2016年, CEP指数下降到1.7, 中国在劳动密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优势已逐渐减弱。一种解释是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新型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提高, 这也会逐渐替代我国原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另外, 从2007~2012年和2012~2015年的数据可以看出, 劳动密集制造业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波动, 说明劳动密集制造业受外界经济冲击的影响较大。 (表1)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四、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一) 进一步增强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

我国的制造产业要想实现质的飞跃, 必须加大创新的力度, 使创新的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设备, 提升生产效率, 为创新提供物质的保障;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 加快信息的交流, 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提高附加值。同时政府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措施强化企业的创新意识, 还要加大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财力投入, 例如完善政府的采购制度, 银行和金融机构通过完善制度来使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融资变得更容易。

(二) 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完善投资环境, 增强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 使得吸引外资的方式多样化, 从而使中国能够吸引更多的外资, 增强招商引资的效果;二是要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 加强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 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 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从而培养龙头企业, 提高生产力。

参考文献

[1]裴长洪, 王磊.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 2002.4.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篇5

本报评论员

今天,科技部召开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信息发布会,全面介绍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规划、部署和有关方面的项目计划安排以及项目申报程序。这表明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意味着我国在实现世界制造业强国目标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打造了新兴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而且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和辐射,使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使制造业信息化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加入 W TO以后,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还不是制造强国。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的制造企业如何迅速提高核心竞争力,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我国政府对制造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共中央提出的“用信息化带动制造业现代化,用高新技术改造制造业,以实现制造业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我们做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把制造业与信息化技术融合、集成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它将使我国制造业发生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应用空间。毋庸置疑,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本身就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通过在制造业中实现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装备、数字化企业,从而使我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具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

今年年初,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宣布:“十五期间”,科技部将在“九五” C AD /CIMS应用工程的基础上,拿出8亿元资金,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这是科技部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的一个大手笔。

可喜的是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过程中与以往科技项目实施具有很大的不同。科技部、经贸委、信息产业部等作为政府部门对这一重大项目进行了充分的横向联合,使科技与经济这两个领域实现了紧密对接。同时,地方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自愿的前提下,都可纳入国家大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并且由科技部实行属地化申报,属地方管理,不仅给课题编号,而且给一定的经费引导,从而真正体现了中央与地方联动,改变了以往大项目实施,上下脱节的弊端。

应当指出的是,要想做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这篇大文章,就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应用企业和示范应用区域。同时,结合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培育若干相关新兴软件产业和新兴咨询服务业,并且培训锻炼一批人才,形成一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基本队伍。

ENOVIA重塑制造业竞争力 篇6

据悉,ENOVIA有四个重要的行业客户,即交通运输与移动技术行业、EPU行业(即与能源有关的行业)、NAD行业、高科技行业。“对于ENOVIA品牌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怎么能够增加企业利润率。”Andy Kalambi说。

现在的ENOVIA有6种途径和方法帮助传统的零散制造业提高利润率,首先,全球协作创新。通过3D体验平台,每一个人都能参与项目协作,无论是各个工程专业最底层的细节工作,还是最终完整的产品定义环节,都能将产品需求与产品的功能视图、逻辑视图乃至物理视图一应俱全地整合在一起;其次,在线创建与协作。实时产品开发和协作只需通过Web链接即可在不同地点实现跨学科工程和设计团队的同步并行工作,进而在产品周期中尽早解决问题;第三,面向智力资产管理的统一平台。无论企业信息是驻留在PLM系统中,还是在另一套企业系统中,抑或是存储在还未形成结构化的数据源中,ENOVIA V6提供的统一平台都可妥善管理所有的与产品相关的信息;第四,直接可用的PLM业务流程。ENOVIA V6涵盖12个行业的PLM流程,能实现项目管理、合规管理以及原料采购等工程设计与企业业务流程的完整统一;第五,身临其境的逼真体验。直观易用的界面可让用户不仅能够进行信息的查找/搜索,理解他人的工作意图,同时还能体验产品,并展开实时协作;最后,ENOVIA V6可以降低企业的总体拥有成本。高度灵活的开发面向服务架构,能够在无需任何编程技能的情况下与现有系统和业务流程建模进行集成。

“在零散制造业,项目管理中的延期交付问题一直存在并严重影响企业的营运利润率。现在,达索系统的3D体验平台与ENOVIA相融合,而ENOVIA基于文档的管理模式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完全基于data(数据)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从概念式的记忆到公共设计,再到制造和售后服务,整个流程都是单一的,基于数据的体系结构上开展,这对帮助企业改善产品研发的流程是一个大变革。”Andy Kalambi说,“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款产品从发布到市场接收,这个窗口期比以前大幅度缩短,这对于企业来说实际上就是利润,以后,怎样帮助企业完成在同一时间、不同地域产品,满足不同地域的客户在各个不同市场中多变的需求,仍然是我们所要面临的趋势和挑战。”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篇7

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从建国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长久以来被誉为制造业之花, 是因为其的技术含量远远高于一般机械制造技术, 因此其技术状况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神五神六神七的成功, 我国的航空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我国综合实力的标志性成果。2002年中国正式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际标准, 把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分为飞机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和其他飞行器制造三部分。根据我国颁布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也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更是关系国家安全 、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不仅在军用方面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商用和民用方面也是提高生活的科技水平的重要战略产业之一。因此, 提高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2 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2.1 出口竞争力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 我国学者金碚认为,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质可以这样定义:在国际间自由贸易的条件下, 一国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率, 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 , 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

(1) 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是指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用公式表示:

TSC= (Ei-Ii) / (Ei+Ii) (1)

其中Ei为产品I的出口总额;Ii为产品I的进口总额。贸易竞争指数表明一个国家的I类产品是净进口国, 还是净出口国, 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贸易竞争指数为正, 表明该国I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 对于世界市场来说, 该国是I类产品的净供应国, 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为负则表明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 出口竞争力较弱;如果指数为零, 则说明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 其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交换。

(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巴拉萨 (Balassa, 1965, 1989) 提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指数, 认为, 国家在I产业或产品贸易上的比较优势, 可以用I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份额之比来显示出来, 即:

RCAia= (xia/Yit) / (Xwa/Ywt) (2)

式中, Xia是国家A在产品I上的出口, Yit是国家A在T时期的总出口, Xwa是产品I在世界市场上的总出口, Ywt是世界市场上在T时期的总出口。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某一产品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以来被广泛采用。一般而言, 若RCAia<1, 则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若RCAia>1, 则处于比较优势, 取值越大比较优势就越大。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类产品对这些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具有优势或市场占有率高, 则说明该国的这类产品确实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时, RCA指数可用公式表示为:

RCAundefined= (Xundefined/ΣXundefined) / (ΣYundefined/ΣΣYundefined) (3)

式中, RCAundefined表示在产品I上K国对J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xundefined表示在产品I上J国对K国的进口额, ∑Xundefined表示J国对K国的进口总额, ∑Yundefined表示J国在K产品上的进口总额, ∑∑Yundefined表示J国所有产品进口总额。

一般而言, RCA>2.5表示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1.25

2.2 市场占有率

(1) 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定义为:

A国I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A国I产品出口额/世界I产品出口总额。 (4)

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或程度。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最终将表现在该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 本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一样, 都是对各国开放的。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就可以反映出该产品所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 该产品所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国际市场 占有率越低, 就说明该产品所处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弱。

(2) 国内市场占有率:

Qi= (Si-Ei) / (Si-Ei+Ii) (5)

式中, Qi表示产品I的国内市场占有率, Si表示全国产品I的销售收入, Ei表示全国产品I的出口总额, Ii表示全国产品I的进口总额。

2.3 质量与附加值

(1) 进出口价格比

同类产品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比较, 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一国产品的质量 (附加价值) 的差别。用公式表示如下:

价格比=出口商品单位价格/进口商品单位价格 (6)

同类产品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比较, 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同类产品中出口品与进口品的质量或附加价值的差别。通过价格比这个指数,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出口商品的质量与国外商品的质量进行比较对本国而言, 一种产品的进出口价格比越高。说明出口品的质量和附加价值高于进口品的质量和附加价值, 那么该产品所处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弱。

2.4 劳动生产率

市场竞争的实质主要不是数量的对比, 而是效率的较量。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产业效益的重要指标, 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尺度之一。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裕的国家,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产业的发展, 乃至经济增长极为重要。并且, 劳动生产率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 而是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因此, 有必要对我国的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

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定义为:

undefined

该指标反映的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作为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 研究的是产业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往往是产业技术进步越快, 其产业劳动生产率越高, 竞争力越强。为直观起见, 我们用全员劳动生产率即各劳动者在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总额来反映产业的竞争力大小。其值越高产业的竞争力越强;反之则弱。

3 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3.1 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海关理事会 (CCC) 制定的《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六位分类法“HS2002”的分类, 采用联合国统计署历年的《国际贸易统计年鉴定》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各类产品海关数据的详细汇总, 由各国海关提供数据) 。主要计算了下列所示主要航空制造业产品:

对于劳动生产率及利润指标两类数据的来源, 本文采用了由中国统计局编制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4》及美国《财富 (Furtune) 杂志历年公布的全球企业500强的财务数据。

为了保持数据计算口径的统一, 本文计算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联合国统计属的http://comtrade.un.org/网站。

3.2 出口竞争力

(1) 贸易竞争力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从02年-06年我国航空制造业各类产品的进出口额大体上都是逐年增加, 但数据表明我国航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 处在刚起步阶段, 但是总体上在逐年增强, 尤其以航空器内燃引擎最为显著, 说明我国航空制造业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 增出在一个上升阶段。

表4, 是航空制造业个产品领域世界出口的前五名, 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最发达国家。于是本文选取了主要的美国、德国、日本三个航空工业的强国做比较对象算相对比较优势指数,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 和出口国家每年的变化不同, 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88飞行器、航空器及零部件总类和8409航空器发动机用零件类, 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5、6、7的比较优势指数来看,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航空制造业的优势很小, 其中航空器发动机用零件类的产品表现最好, 说明要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 还有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3.3 国际市场占有率

本文选用2000-2004年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6位商品分类目录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进行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表8给出了2002-2006年我国航空制造业出口的6大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结果可以看出, 从2002-2006年我国航空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非常低, 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以上的产品只有航空器内燃引擎、航空器发动机用零件。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发展趋势上来看, 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在浮动中都略有上升。

3.4 质量与附加值

为反映中国航空制造业产品相对于国外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计算了02至06年航空制造业的进出口价格比

计算结果表示, 这6大类产品中, 没有产品的进出口价格比大于l。说明我国制造的这些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低于国际一般水平。尤其是无动力飞行器的进出口价格比都非常低, 有的甚至接近于零。

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产品进出口价格比的发展趋势来看, 零部件变化不大, 航空发射装置及甲板停机装置及类似装置及零件06年显著下降, 航空器发动机用零件逐年下降, 其他的都在浮动中略有上升。说明我国的航空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普遍低于国际水平。

3.5 劳动生产率

本部分关于劳动生产率的数据表10表11为网上摘录特此声明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 表10中数据偏老, 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2.5倍, 而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只达到我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的60%, 可见, 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低。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比率来看2000~2003年间, 我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4.3万元/人提高到7.0万元/人, 提高比率为162.8%, 高技术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7.1万元/人提高到10.5万元/人, 提高比率为147.9%, 而我国航空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3万元/人提高到4.2万元/人, 提高比率为182.6%。可见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劳动生产效率提高速度慢于高技术产业平均水平, 也慢于制造业平均水平。

再看我国航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的差距来看, 2000年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占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的32.4%, 到了2003年, 该比例下降到40%, 上升了7.6个百分点。相对于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 2000年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占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的53.5%, 到了2003年, 该比例下降到60%, 上升了6.5个百分点。可见, 我国航空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在不断提升。

表11的数据显示, 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国际较上来看, 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劳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在本文分析的21种6大类中国航空制造业产品中, 没有一项产品的RCA指数大于1, 说明我国航空制造业总体国际竞争力很弱, 难以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可见我国航空制造业虽然已经成绩卓著, 但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先进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方面有待提高。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努力研发的同时,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提高科技转化能力和速度。

(2) 从各项数据的表现可以看出, 认识到不足的同时, 可以肯定我国航空制造业正在逐步发展, 某些产品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3) 在产品层次方面, 我国总体上技术层次还比较低、附加值也较低, 这表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科技竞争力与国际水平存在相当的差距, 有待提高。这显然同样基于科技创新, 更重要的是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4) 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 而且, 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低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平均水平及制造业平均水平。因此这从劳动效率的角度来看, 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弱, 需要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 虽然我国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但是还需提高的地方依然任务严峻, 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 改革现行中国航空航天事业政府管理体制, 我国目前主要是政府主持投资的, 这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集中, 而适度的引住竞争, 也许更加有利于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从而提高效率

(2) 能够根据航空制造业总体发展状况, 即使调整战略和相应的产业政策, 支持航空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加快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高技术产业化进程, 进一步是指形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支柱产业。

(3) 在国际竞争中, 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进步是一个过程, 而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必要的, 在进步的同时, 注意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 发挥比较优势, 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将对我国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4) 金融方面的的支持。这不仅包括产业发展所必须的资本投入及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 还包括国际贸易中能有力提高竞争力的金融服务等, 例如: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飞机使用买方信贷或租赁经营已是惯例, 为推动我国民机尽快批量进入市场, 应该建立一个国内外用户都可以使用的买方信贷和租赁系统, 这将对我国民机制造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5) 另外, 我国航空制造业应该注意把握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 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并能够不断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 华夏出版社, 2002.

[2]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3]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篇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2-2009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注:“-”表示无数据

一、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

2009年我国共有1.5万家医药制造企业,从业人员167.4万人,医药制造业产值达9403.05亿元,比上年增加19.4%,销售额为8965.89亿元,同比增长21.19%,从总量规模来看,我国已成为医药制造大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增加值率每年都以超过26%的速度递增,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率。[1]如表1所示:2002年到2008年期间,我国医药制造业产值逐年上升,医药制造业增加值率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率(2004年例外)。但是,从医药制造业产值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2002-2008年期间基本上是逐年下降,但下降的幅度较小。

2、出口状况。

从1995年-2005年期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出口依存度介于2.47%-5.98%之间,而且基本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1]从医药制造业的具体行业来看,我国出口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和具有传统优势的中药行业。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企业研发力度的加大,生物制品行业出口发展也比较快(见表2)。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数据整理计算。http://www.menet.com.cn:8080/

二、我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分析

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形式是医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主要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实现利润情况加以评价和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某种本国产品销售额占该类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总销售额的比重,即某种本国产品出口额占全世界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2]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计算公式是:Ai=Ei÷Wi其中:Ai表示该国i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Ei表示该国i产品的出口额,Wi表示i产品的世界出口额。这个比重越大表明该国i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弱。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医药制造业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002-2006年期间是有波动的,2004年比2003年降低了0.1%,2005、2006年连续两年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上升,但是跟美国、德国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2、实现利润指标。

产业实现利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产业的收益能力,进而揭示出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际状况。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医药行业的销售利润在2002-2007年期间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特别是2007年增长较快,销售利润较2006年上涨54.9%。然而,跟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行业每年实现的利润仍很低。美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庞大医药产业的国家,2007年其医药产业总收入达3150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位居世界第一。目前,美国制药业已发展成为高度全球化的行业,拥有辉瑞、葛兰素史克、强生、默克等多家世界知名医药跨国公司,仅这几家医药跨国公司每年销售利润之和就已接近或超过我国同期医药行业的利润(见表5)。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数据整理计算。http://www.menet.com.cn:8080/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数据整理计算。http://www.menet.com.cn:8080/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司相关数据整理计算。http://comt rade.un.org/db

三、提升我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1、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医药行业的宏观调控,认真制定和执行国家医药产业政策,提高医药市场准入门槛,有效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构建有序竞争的市场氛围。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数量扩张的发展战略,引导企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优化产品结构。[3]同时关注我国在医药制业方面具有传统优势的行业,支持中药行业在国外申请专利,提升技术优势。另外,政府要积极制订相应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政策,提高医药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其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2、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新药的研发不仅耗时长(一般10年左右),还需要高额的投资(西方发达国家耗资约5亿至10亿美元,我国至少也要2亿至5亿元人民币),而且还存在较高的风险。[4]当前我国医药企业实力普遍较弱的情况下,很难承担这些风险。针对我国当前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强度较弱的现状,可以考虑通过国家创新政策和创新基金引导,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帮助企业降低药品研发风险,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推动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提高医药产业技术含量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3、加强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培养。

知识产权保护对保持医药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医药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领域,在产业发展、产业创新等方面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鼓励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对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医药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医药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更有效的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与相关人才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国家应该制定鼓励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医药企业工作,提供参加国际医药技术交流的机会,优化企业人才结构,提高企业人才技术水平。同时,在高等教育中关注医药相关专业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人力资源。

摘要:医药制造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高技术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医药制造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从具体指标来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偏低,仍需进一步提升。本文分析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国际竞争力的状况,就如何提升我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

参考文献

[1]张玉倩.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2.

[2]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150.

[3]黄佩红.基于国际竞争力视角的我国医药制造业结构性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01):6-9.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篇9

一、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常用指标

基于国内关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多数学者选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指数TC、国际市场占有率MS、产业内贸易指数ITT等,其中最常用的是RCA和TC, MS和ITT,此外还有出口产品质量指数、进出口价格比、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出口优势变差指数等4个指标也常被应用到。各项指标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 (RCA) :RCA= (Ej/Et) / (Wj/Wt) ,式中Ej, Et, Wj, WT分别表示一国j商品的出口值、一国商品总出口值、世界j商品的出口值和世界商品总出口值。RCA>2.5,说明该国j商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1.25

贸易竞争指数 (TC) :TC= (Ej-Ij) /Ej+Ij) ,式中Ej, Ij分别代表一国j产业的出口和进口额。TC在1和-1之间变动,TC>0表示产业处于优势,TC<0表示处于竞争劣势,TC=1和TC=-1是一国j产业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的极端情况。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CA) :CA=RCA- (Ij/It) / (Wj/Wt) ,Ij, It表示一国j商品进口值和一国进口总值,Wj, Wt表示世界j商品进口值和世界进口总值。

国际市场占有率 (MS) :MS=Ej/Wj,式中Ej, Wj分别表示一国j商品的出口值和世界j商品的出口值。其值越高,说明该国此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就越强。

进出口价格比:进出口价格比=出口商品单位价格/进口商品单位价格。该比值越高,说明东道国该出口商品的档次较之进口品越高。

产业内贸易指数 (ITT) :ITT=1- (Ej-Ij) / (Ej+Ij) ,式中Ej, Ij分别代表一国j产业的出口和进口额。其值越大,表明j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

出口产品质量指数:质量指数= (Et/Xt) / (E0/X0) ,其中E0、X0分别表示基期的商品出口总额和出口量,Et、Xt分别表示报告期的商品出口总额和出口量。在做历年统计时,质量指数变大说明出口商品的价格,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提高,竞争力增强。

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变差指数=Gj-Gt,其中Gj为j商品出口增长率,Gt为一国出口增长率。该值越大,说明该产业具有越强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表现

(一) 我国制造业出口的总体情况

加入WTO以来,我国制成品出口增长迅速,从1999年的1720.6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13296.4亿美元,增长约7.7倍。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总额的90%以上,并逐年增加,2008年这一比重上升至93%。而世界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约为70%,且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8年这一比重下降为65%。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大国的地位逐年增强。

从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出口额占商品出口的比重来看,2008年比重最大的前五个行业分别为机械和运输设备,占商品出口的47.2%;办公及电信设备,占比为26.76%;电子产品和办公设备,占比为12.38%;电信设备,占比为11.33%;服装,占比为8.4%。排在最后的为医药制成品 (占比为0.56%) ,汽车产品 (占商品出口的2.01%) 。从历年的数据来看,电子类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 (机械和运输设备从1999年的30.18%上升至47.2%) ,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纺织和服装出口占总比逐年下降 (纺织品从1999年的6.69%降至2008年的4.57%;服装从1999年的15.43%降至2008年的8.4%) (见表1) 。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WTO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而成

(二) 我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

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主要产品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的计算 (见表2)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加入WTO以来我国制成品的出口增长率多数年份高于全部商品出口增长率,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制成品的出口增长率低于全部商品出口增长率 (2008年制成品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为-0.03) 。数据总体表明我国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强,且在我国商品出口中占绝对优势,其中,钢铁、机械运输设备、办公及电信设备、电子和电信设备、汽车产品具有相对较强的出口增长率竞争优势。

其次,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品、服装,近几年比较优势在相对降低。这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的比较优势正趋于减弱。而化学成品及医药制成品等原先处于劣势地位的产业,在2007和2008年中出口增长率竞争优势逐渐走强。

最后,办公及电信设备、电子产品和办公设备、电信设备这类高技术产业在加入WTO初期显示出较强的出口增长率竞争优势,且逐步替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导产业,但是自2006年起这几个部门的出口增长率竞争优势下滑,原因在于这些产品虽属于高新技术产品,但我国企业只位于产业分工中低端的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低,因此,该类产业仍属于分工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类型的加工生产不利于出口竞争力的持续增加。此外,2007和2008年我国出口产品增长率竞争优势指数下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未来发展还需进一步的印证。

资料来源:根据WTO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而成

(三) 我国制成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根据制成品RCA指数,我们可以得出自2000至2008年该指数逐年上升,2008年制成品RCA指数上升至1.43,说明我国制造业出口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言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且出口竞争力水平不断提高 (见表3) 。

根据2008年的数据,RCA>2.5的产业有电子产品和办公设备、服装、电信设备、纺织品、办公及电信设备,这几类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1.25

资料来源:根据WTO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而成

(四) 国际市场占有率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产品市场占有率是竞争力强弱的最直接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制造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明显增快,到200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达12.71%。从分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办公及电信设备、电子产品和办公设备、电信设备、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纺织品、服装等行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在10%以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化学成品、医药制成品、汽车产品等行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于5%,竞争力较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这类产业出口增长率竞争优势差,出口增长率相对下滑,但其国际市场占有率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例如服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制造业中最高的,而出口增长率较快的几个行业国际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因此,当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且在国际市场上仍占有较大的份额。化学成品、医药制成品和汽车产品等行业虽然出口增长率较高,但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还需一定时间。

(五) 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是净出口国还是净进口国,以及净进口或者净出口的相对规模。贸易竞争指数为正 (即净出口) ,表明该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反之,贸易竞争指数为负 (即净进口) ,则意味着出口竞争力较弱。也有学者称之为“贸易特化系数”,可以解释贸易形态、贸易结构、国际分工等特性。这个指标除了表示产业的竞争程度外,还广泛被用于衡量国际水平分工的程度。

自1999年至2008年我国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不断上升,其中钢铁、电子产品和办公设备、电信设备、纺织品、服装等行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大于0.3,表明这些行业属于输出型水平分工。服装业2008年的NTB为0.96 (其历年的平均水平也保持在0.93以上) ,说明我国服装业近乎完全出口,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但这种竞争优势仍是基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化学成品、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汽车产品的NTB小于0,说明这类行业为净进口,出口竞争力相对较弱。自2006年起,我国钢铁行业的NTB从原来的负值变为正值,钢铁行业从原来的净进口变为净出口,出口竞争力提升较快。

三、主要结论

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加入WTO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持续提升,且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量占世界产品出口量较大比重,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然而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这体现了我国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变化。从制造业各行业的增长指标来看,虽然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纺织和服装) 仍占据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在逐渐下降,其竞争力优势也逐渐减弱。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48.91%1995,下降至2004年的28.94%。

电子机械、办公用品、电信等行业的出口增长率和国际市场份额增长较为迅速,从我国制造业各行业每年工业总产值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资本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机电行业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27.4%上升至2006年的35.27%,提高了7.87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比重由5.3% (1995) 上升到12.05% (2006) ,提高了一倍多,而传统纺织业所占比重由7.5% (1995) 下降为5.58% (2006) ,降低了1.92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出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结构获得了显著的升级,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表现正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摘要:加入WTO后, 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 并已成为制造业的世界大国, 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据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 但其增长速度却在逐年下降, 竞争优势也不断减弱;相反, 电子机械、办公用品、电信等行业的出口增长率和国际市场份额增加较为迅速, 制造业内部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的转变。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制造业,RCA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年鉴编委会.中国商务年鉴[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7—2008.

[2]国家统计局官方统计网站.国际统计数据[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07.

[3]ZhongXiu Zhao, Kevin HongLin Zhang.China’s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World.The Chinese Econo-my2, 007 (40) :6-23.

[4]WTO贸易统计数据库.WTO官方网站[EB/OL].www.wto.org.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篇10

进入21世纪以后,生产性服务和制造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发展已经呈现出高度的“服务化”新趋向,即制造业产品的生产融入越来越多的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在制造业的附加值中,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来源于服务业,而不是加工制造过程。生产性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将会对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制造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制造业以产业链末端环节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自主品牌少,技术含量低,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趋同使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成本,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和竞相降价,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等等。要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单纯在生产规模和成本上做文章的潜力已经非常小,需要依赖其高级生产要素——生产性服务的投入。

生产性服务(也称为生产者服务,producer services)指那些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随着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越来越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从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关于两者的关系,主要形成了四种争论:“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Guerrieri and Meliciani,2005;陈宪、黄建锋,2004);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基础和保证(Karaomerlioglu and Carlaaon,1999;Eswaran and Kotwal,2001;江小娟、李辉,2004);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总体上表现出相互作用、彼此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Bathla,2003;聂清,2006);随着ICT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并呈现出融合的趋势(植草益,2001;周振华,2003)。

目前,已有较多的实证研究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之间关系。从国外研究成果来看, Arnold, Mattoo and Narciso(2006), Arnold, Javorcik and Mattoo(2007),Wolfmayr(2008)等运用行业或企业水平的投入产出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制造业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促进作用。从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学者是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顾乃华等(2006)基于地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转型时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江静等(2007)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也有部分学者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如高传胜(2008),陈伟达、张宇(2009)等。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使本文的研究站在更高的研究起点上,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角度和方法方面仍然存在有待改进和深化研究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研究角度来看,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与生产性服务业未作区分冯泰文(2009)通过引入交易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为中介变量,研究了因生产性服务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部机理。结果发现,交易成本是生产性服务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中介变量,但生产制造成本没有通过中介效应的检验。因此,中国制造业要营造低成本优势,在生产成本上做文章的潜力已经非常小,只能在交易成本上寻求突破。

4. 培育产品差异化优势。

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差异化和低成本是塑造产业竞争力的两个最基本的来源,而生产性服务正是培育产品差异化优势的沃土。产品差异化优势可以来源于产品本身,也可以来源于其他方面。产品本身的差异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来塑造。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主要种是由研究开发、设计等生产者服务和制造活动创造的。至于来源于其它方面的产品差异,则主要是由服务与营销组合造成的,比如产品策略、分销渠道、价格以及促销策略等(高传胜、刘志彪,2005),而所有这些都属于生产性服务的内容。

如上所述,生产性服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据此,我们可以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生产性服务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如果考虑到生产性服务和制造业本身的异质性因素,那么不同的生产性服务对不同制造业部门发挥的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也会存在较大差别。江静(2007)研究指出生产性服务更能促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效率提升,而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相对较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最大,金融保险业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最大,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开发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最大。这一结论也被陈伟达、张宇(2009)所验证。

相对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作用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更为显著。受要素密集度差异的影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因此对生产性服务,特别是金融保险服务、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开发服务等有更多的需求,从而体现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生产性服务这种高级要素的高度依赖性。而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还停留在加工制造等环节,没有把设计、品牌营销等作为企业的核心业务,其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单位成本的降低,如降低运输和物流成本等,从而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服务有更多的需求。由此,我们得到另外两个理论假说:

假说2: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

假说3:交通运输仓储服务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贡献较大,金融保险服务、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开发服务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贡献较大。

以上理论分析和假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三、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计量模型、方法和数据

1. 计量模型。

本文借鉴Arnold,Javorcik and Mattoo(2007),Wolfmayr(2008)研究生产性服务提升制造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方法,将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为两类:生产性投入和生产性服务投入。其中,生产性投入包括来自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科技投入。劳动力投入直接决定着制造品生产的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制造业成本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科技投入则决定着制造业的技术竞争力。来自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实现专业化分工、提高产品技术密集度等途径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据此,建立回归模型I:

lnTSCit=β0+βi+β1lnPSit+β2lnMit+β3lnWit+β4lnRDit+εit (1)

其中TSCit表示中国制造业行业i在时期t的国际竞争力,本文用贸易专业化指数(TSC)来衡量。PSit表示行业i在时期t使用的生产性服务投入;Mit表示行业i使用的来自其他制造业的中间投入;Wit表示行业i的平均工资水平,是衡量该行业的劳动力投入成本的重要变量;RDit表示行业i的R&D投入水平,是衡量该行业的技术竞争力的重要变量。

中国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考虑到中国投入产出表历年的统计口径并不一致,在数据搜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选取交通运输仓储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业服务、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四个行业代表生产性服务业。考虑到生产性服务和制造业本身的异质性,本文根据行业的要素密集度差异,将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16个制造业划分为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两种类型④,运用(1)式分别考虑生产性服务对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制造业的影响差异,并进一步考虑三种典型的生产性服务,即交通运输仓储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对不同制造部门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差异,据此,建立回归模型II:

lnTSCit=β0+βi+β1lnTransit+β2lnFinanceit+β3lnScienceit+β4lnMit+β5lnWit+β6lnRDit+εit (2)

其中Trans表示交通运输仓储服务,Finance表示金融保险服务,Science表示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

2. 估计方法。

用面板数据建立的模型通常有三种,即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在固定效应模型与混合回归模型的选择上,我们通过构建F统计量来判断个体效应是否显著,若显著,则表明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回归模型。在随机效应与混合回归模型的选择上,我们通过Breush and Pagan(1980)构建的LM统计量来考察是否存在个体随机效应,若存在,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反之则选择混合回归模型。在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上,我们通过Hausman检验来考察个体效应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若个体效应与解释变量无关,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反之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上述模型选择的前提是随机扰动项不存在自相关且同方差,若随机扰动项存在自相关且异方差,则上述在同方差假设下得到的估计量虽然仍然是无偏且一致的,但不具有效性。此时,我们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或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模型进行估计,以纠正模型中的异方差和自相关。本文分别用固定效应估计、随机效应估计和FGLS对模型(1)和(2)进行估计,然后利用各种检验值对三种估计方法进行筛选。

3. 数据。

由于贸易竞争力指数有可能是负数,为方便变量的对数计算,本文采用修正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TC(TTC=1+TSC)来衡量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构建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TSC所需要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并根据《中国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制造业行业分类标准对进、出口数据进行了分类加总处理。制造业行业使用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和来自其他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数据均来源于1997、2002、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本文用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来衡量劳动力成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R&D投入水平是衡量行业的技术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由于《中国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制造业的分类标准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有些不一致的地方,本文在计算制造业各行业的平均工资和R&D投入时将某些行业进行了分类加总处理。

(二)估计结果及分析

首先,从整体上估计了生产性服务投入对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见表1)。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下的F统计值表明,应在固定效应模型与混合回归模型之间选择固定效应模型。BP检验的LM值显示,应在随机效应模型与混合回归模型之间选择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应接受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从固定效应估计结果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生产性服务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这一结论与本文的理论预期是不相符的,这可能与本文的估计方法不恰当有关。通过进一步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修正的Wald检验值表明,模型中确实存在异方差。因此,必须用FGLS纠正模型中的异方差。

FGLS估计结果表明,从整个制造业来看,生产性服务投入显著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同时,来自其他制造业的投入以及R&D投入对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正好验证了理论假说1:生产性服务的技术、知识含量高,资源消耗低,可以通过促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深化、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延伸、降低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培育产品差异化优势等途径提升制造业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投入到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服务既包括内化在制造业当中未形成独立产业的部分,也包括已经外部化而形成独立产业形态的部分。目前,在中国的外部生产性服务业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往往是自我提供所需的生产性服务,如融资、工程技术、管理咨询和法律等。由企业自身提供服务的效率和素质虽好,所需的成本也较低,但是,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既难以使制造业做深做精,也难以使服务业降低成本和提高品质。因此,制造业知识密集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要更多地依靠外部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投入。来自其他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仍然是促进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这说明中国制造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以粗放型的高资源消耗为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浪费和生产效率低下,是中国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要突破的主要瓶颈之一。R&D投入中包含有大量的密集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R&D投入从而使制造业中产出中包含有更多的难以竞争和模仿的要素,有助于培育制造业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注:由于样本数据的时间序列较短,而且在时间维度上是不连续的,故我们没有做自相关检验;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后面的括号内为t 值;各项检验值后面的括号内为p 值;***、**、*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其次,本文估计了生产性服务对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影响的部门差异(见表2)。表2中的相关检验值表明,应选择可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FGLS)结果⑤。FGLS估计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与制造业的异质性有关。生产性服务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部门的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不显著,然而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制造部门的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验证了理论假说2。(2)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与生产性服务本身的异质性有关。相比而言,交通运输仓储服务更能促进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提升,金融保险服务、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开发服务更能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制造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提升,这验证了理论假说3。(3)来自其他制造业的投入和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也具有显著的部门差异:来自其他制造业的投入有助于提升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部门的贸易竞争力,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制造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没有显著的影响;低劳动力成本显著提升了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部门的贸易竞争力,然而高工资收入则显著提升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制造部门的贸易竞争力;(4)R&D投入对两大类制造部门贸易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从以上估计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目前,中国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提升主要依靠其他制造业投入和低成本优势,如低劳动力成本、低输运和物流成本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制造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提升则主要依靠高级生产性服务和高工资激励。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1)中国传统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部门还不能充分利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来提升国际竞争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相对来说具有较低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其附加值较低,其国际竞争力提高主要体现为单位成本的降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投入,从而体现为对金融保险、综合技术服务等高级要素的高度依赖性;(2)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不能完全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劳动力成本并不等于高竞争力,中国制造业对低劳动力成本的高度依赖,导致被长期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缺乏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高工资则吸引了高素质的劳动者,并给劳动者较大的发展空间,无形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注:同表1。

四、结论及政策启示

生产性服务作为一种高级要素投入,可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密集度、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降低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培育产品差异化优势等多种途径,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运用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数据,验证了生产性服务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这种积极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生产性服务促进了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但是,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与生产性服务和制造业本身的异质性密切相关。由于制造业的异质性,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目前,中国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部门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较低,其贸易竞争力提升主要依靠其他制造业投入和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制造部门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较高,其贸易竞争力提升则主要依靠生产性服务和高工资刺激。由于生产性服务本身的异质性,交通运输仓储服务更能促进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提升,金融保险服务、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开发服务更能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制造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提升。

现代制造业发展所依赖的科学技术、专有知识诀窍和人力资本主要来自生产性服务对其的中间投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今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增加外部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投入。目前,在中国的外部生产性服务业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往往是自我提供所需的生产性服务,难以真正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度垄断特性以及人力资本的缺乏,导致其竞争程度、专业化分工程度以及低端制造业对其需求都较低。因此,制造业要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使用外部生产性服务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市场竞争程度,这必然需要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并加强国内教育培训与人才开发方面的配套,解决人力资本方面的瓶颈约束。

第二,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从需求层面支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良性互动。

第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即制造业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提供与该产品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另一种是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向制造业延伸,形成新型产业⑥。

第四,转变制造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制造业必须转变以往的高度依赖资源投入和低劳动力成本的增长方式,一方面要利用生产性服务,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度;另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制造优势和地缘优势,消化吸收外资带来的成熟技术,在某些行业实现由“中国制造”向具有自主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中国创造”转变。

参考文献

[1]陈伟达,张宇.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

[3]高传胜.中国生产者服务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

[4]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

[5]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6]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J].世界经济,2007(8).

[7]李善同,高传胜.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8]Arnold Jens M.,Javorcik,Beata S.and MattooA.Does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Benefit Manu-facturing Firms?Evidence from the Czech Re-public[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4109,2007.

[9]Guerrieri,P.and Meliciani,V.Technology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vienes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Servic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Dynamics,2005(16):489-502.

上一篇: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下一篇:西红柿种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