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2024-07-16

主要观点(精选六篇)

主要观点 篇1

严复思想的研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 严复思想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产生比较多的成果。

1992年11月, 严复故乡福州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严复研究会”。1993年, 该研究会联合中国社科院、福建师大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 严复研究自此进入一个有组织的阶段。随后, “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也宣告成立, 并陆续举办了“严复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

为纪念严复诞辰150周年, 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和北京大学福建校友会联合编辑出版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一书, 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黄瑞霖任主编并作序。

2004年是严复诞辰一百五十周年, 在这一重要的一年里, 福建省举行了几次严复的学术研讨会。最近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次是在2004年二月底, 福建省政协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联合在福州举行了“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著名历史学家龚书铎、宋新夏以及来自大陆各地和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 并推出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150周年诞辰 (研讨会论文集) 》、《严复志》、《严复年谱》、《严复年谱新编》、《严复墨迹》和《严复大传》等一批新著, 凸现近两年来, 相关专家学者在这一领域已获累累硕果。此外, 还有是在2004年1月举办的“纪念严复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 这是由福建师大严复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近代研究所、福建省亚太经济文化促进会、厦门大学历史系等单位联合举办的。

除此之外, 较为有影响的严复学术研讨会还有在严复逝世八十周年时由北京大学参与主办的“纪念严复逝世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会上, 梁柱教授发表了题为《先驱者的历史功绩与历史评价》的演讲, 主办者还为论文集《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一书举行了首发式

一、严复的进化论思想

严复以一部《天演论》闻名于世, 其进化论思想深入人心。大多数学者认为严复之所以翻译《天演论》是针对中国当时民族危亡的社会现实, 是为了救亡图存, 其主要意图是在于说明中国若能顺应“天演”规律而实行变革, 社会则将由弱变强, 否则将沦于灭亡而被淘汰。严复的天演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 从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主张进化发展, 提倡变法维新, 无疑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不变, 道亦不变”的概念做了根本的否定, 邹芙林甚至认为《天演论》“成为当时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和理论依据, 为中国社会革命、文化革命、文学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当时的改良派人物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如梁启超、康有为、夏曾佑、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无不受到进化论的影响。甚至可以说, 他们都是先受到进化论的影响而后才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 (1) 陈国庆、刘惠娟两人认为进化思想的积极影响有三方面, 首先是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次是为改良派与革命派提供了理论基础,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最后是影响了普通民众, 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在指出严复进化思想的积极影响的同时, 他们也论述了其消极的影响, 认为严复将渐进方式从生物界扩展至宇宙万物人类社会, 因此对改良派产生很大影响, 而康有为、梁启超都坚持社会的发展不能躐等, 只能拾级而上的渐进观念, 反对革命, 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消极影响。并指出严复进化论的传播, 在思想领域形成泛化进化论, 从而使进化成为一个简单的价值标准, 另外, 进化论与实用主义相结合成为整个学术思想的同一认知模式,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术思想的正常发展。 (2)

关于严复进化论思想的内涵、特征等问题, 陈国庆、刘惠娟认为严复的社会进化观点是在吸收斯宾塞进化思想及反对赫胥黎进化学说的过程中形成的。 (3) 严复结合了两人的观点去迎合中国当时的局势, 希望通过此书唤起民族的觉醒, 号召人民救亡图存, 挽救民族的危机。周济在其文章中指出, 严复倡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汇流, 最主要的方面是将天演之学, 用之于阐发中国社会的进化, 使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相结合。

二、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

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是其思想的重要部分, 他曾提出“自由为体, 民主为用”的观点。长期以来, 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随着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 近年来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一般认为, 严复的自由主义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 建立维护个人自由的法律和政治制度;第二, 提倡经济上的放任自流;第三, 提倡功利主义的伦理观;第四, 提倡思想和言论自由。

多数学者在论述严复引进自由思想的反封建的启蒙意义的同时, 更多地讨论了严复自由思想的内涵、来源及价值属性等。

冯英在其文中指出, 严复在引进西方英美自由主义的同时, 加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强调自由有限性和个体自主性, 特别是个体独立之精神的强调, 认为言论自由是与真理联系在一起的。分析认为严复在重视个体自由的同时, 还强调己应与群保持平衡, 虽然渗透着传统的因素, 却并没有曲解西方自由主义的基本精神, 更不可能主张以抽象的国家利益去置换个人的幸福。 (4)

三、严复思想的发展

严复思想的发展变化问题一直在学术界有着很大争议。传统的观点认为, 严复是早期进步, 后期反动, 因为相对于早年那种批判封建旧学, 宣传西方新学的激进行为, 晚年拥护传统、鼓吹复古的保守行为是与当时中国的潮流那么的格格不入。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者们不再单纯地以严复晚年的一些事情而对他进行武断和简单化的评价, 认为应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如有的学者认为严复晚期尊孔读经的做法并不足以论证他的反动, 因为那些儒家经书本来就是经典, 其中确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精华。而严复晚期拥护君主专制, 反对民主共和, 反对革命, 也应作具体的分析, 不能一味地加以否定。

大多数学者认为严复思想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差异, 并对这一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近几年来大概有这几种解释。

部分学者主张阶级局限的观点, 他们认为严复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其身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使然。持此观点的郑家建、张平海、李爱峰、刘华等人。 (5) 张平海等认为严复戊戌变法失败后, 思想趋于保守。辛亥革命后, 其政治立场更为落后, 不仅反对任何革命, 就是其他变革也表示反对。其政治思想日趋落后的原因主要是他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形势, 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 不能与时俱进,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刘国习、张大伟认为严复晚年思想的变化是随着对中国国情和西方文化的全面深入体察而变化的。分析指出正是这双重因素使得严复从背离传统到回归传统, “晚年的严复在全面审视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 已从其早年的背离传统文化转向晚年回归传统文化, 并认为传统文化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得以不断发展。” (6)

艾昆鹏、张水勇则从道德关怀的视角论证严复在接受西方进化伦理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政治的同时, 看到中国国情的实况, 要维护道德就必须维护传统, 而传统又与专制的政治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失去传统道德也将失去有效的基础, 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严复对西方颇感失望, 最终使严复失去了效仿西方的兴趣, 走了回归传统的道路。 (7)

另外, 甄建均把严复的思想分为早中晚三期, 认为其思想变化有着外在和内在原因。外在原因是西方文明引起了他的失望, 导致他向中国文化靠拢, 内在原因在于其渐进思想, 一直反对共和, 思想中一直保留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 这两重因素使得他前后思想大不相同。 (8)

总之, 大多数学者高度评价了严复在近代史上的积极影响, 认同其在近代史上的启蒙思想家地位。而严复思想的各个方方面面, 可谓是见仁见智。

摘要:作为《天演论》一书的翻译者, 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 严复在中国思想史尤其是近代思想史中, 占有显著的地位。在中国近代风云际会的动荡岁月中, 面临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严峻现实, 严复从西方第一次既系统而又有选择地传播进化论, 宣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以救亡图存, 为促进戊戌维新运动和中国走向近代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严复,思想评述,考察

参考文献

①邹芙林:《论严复传播西学的积极影响和贡献》,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 7卷第4期。

②③陈国庆、刘惠娟:《严复对进化论的选择与创新》, 《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3卷第1期。

④冯英:《析严复对自由概念的界定》,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18卷第4期。

⑤郑家建:《论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 《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年第21卷第5期;

⑥张平海、李爱峰:《严复政治思想转变的原因探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7卷第1期;

⑦刘华:《浅析严复对近代中国社会问题之论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1卷第1期。

⑧刘国习、张大伟:《背离与回归—严复传统文化观的嬗变及其现代性启示》, 《龙岩师专学报》2002年第20卷第4期。

亲子教育讲座主要观点 篇2

1、亲子教育是以身作则的教育。要教育好孩子,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一个良好的积极地,正面的成功的榜样和示范。家长不改正,想要孩子改正是万万不能的。

2、亲子教育是发现优点的教育。孩子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做家长的心放在哪里,孩子就会往哪里发展。家长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壮!

3、亲子教育是期待和激励的教育。亲子教育是一种正向教育,做家长的要学会使用赞美、赏识、肯定、拥抱、微笑等正向手段,少用负向手段。打孩子、骂孩子是最原始、最无能的教育手段。

4、亲子教育是关键期的教育。孩子的每一步发展都有一个关键期,关键期的两个特点:

(1)在关键期培养孩子,效果最好,最省力,效率最高。

(2)关键期具有时间性。错过了,就错过了。以后很难再找回来。

主要数字的正面与负面观点 篇3

正向:将能量与灵感转化为创造力与服务精神;相信自己。

负向:感到阻碍、沉滞、挫折,觉得自己很差劲、有病、倦怠、不安全,容易沉迷。

2:合作与平衡

正向: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与限制,以平等的态度支持他人或自己。

负向:容易崩溃、反抗和反应过度;常会过度帮忙,却又突然退缩。

3:表达与敏感

正向:诚实地表达自己,善于精神性、感性与愉悦的沟通。

负向:感觉沮丧、失望,过分敏感,常常抱怨与批评,对自己充满怀疑。

4:稳定与过程

正向:准备周全,有耐心地按照步骤执行,在理性与感性问取得平衡。

负向:妄想一步登天,跳过许多步骤,野心勃勃,没耐性、困惑,缺乏从头到尾的执行能力或稳定度。

5:自由与规范

正向:利用多方面的天赋而有能集中焦点,有规范地培养独立精神。

负向:在依赖与独立两个极端中摇摆不定,一心多用,吹牛,虚伪。

6:远见与接纳

正向:能够以宏观角度评估,宽恕而忍耐,工作杰出但不算完美主义,能接纳自己和他人。

负向:吹毛求疵,用完美的标准去评判自己和别人,迷失在细节里。

7:信任与开放

正向:信任最内在的感情,因为信任任何人而开放心胸,善于与别人分享感觉与情绪。

负向:感到痛苦、背叛、偏执,心智全都用在防御别人,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

8:窖足和权力

正向:享受富足,而且发挥影响力(没有滥用或刻意),明智而慷慨地与周围的人分享幸福。

负向:害怕却常执迷于金钱、权力、控制和名声,常常伤害自己。

9:正直与智慧

正向:个人的生活与高尚原则(灵性)达成一致,有深度与智慧,成为大家的典范。

负向:没有高尚目标;感觉孤单与隔绝;受困于理智,忽略内心与直觉的指引。

0:内在天赋

正向:善于利用感性、毅力、表达能力以及直觉,为高尚的理想服务他1人。

负向:过于敏感、紧张、固执、讽刺、刻薄,常会为了内在情感或直觉而迷惑。

虽然没有一个特定数字具有独占性的影响,我们仍然可以重点摘录出每个主要数字的本质与影响。任何拥有某个数字的人,也会展现出数字所代表的特质,但是如果此数字出现在某人生命数字的右边,就会对此人有较深的影响。

转化中的能量:从负担到力量

每种数字都有从负向(负担)到正向(力量)的特质区。

1号人从不安全感与沉迷中,转向创意与自信。

2号人从相互依赖与愤恨,转向平衡与社交能力。

3号人从抑郁转向熟练的表达。

4号人从不定性与犹豫不决转向可靠性与组织力。

5号人从故作嬉闹与依赖别人中,转向精明干练与自我依赖。

6号人从失望与批评,转向开阔的视野与接纳一切。

7号人从偏执与孤立转向洞察力与开放。

8号人从自我欺骗与机会主义转向生产力与慷慨。

9号人从伪善与狂热转向整合与智慧。

0号人从内在恐惧与敏感转向和谐与服务。

我们所配戴的面具

我们的内心感觉——包括潜意识的动机、欲望以及恐惧,并不会显露于外。大部分人都会发展出一种任务角色(persona)或是社会面具(socialmask),我们外表所显现的往往与内心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这种面具常常会令人误解,使人们很难真诚地与他人交往。这些面具对我们的健康、人际关系与工作都有明显的影响。

每一个主要数字都透露出某种内在特质,也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然而,我们所戴的面具却与我们的内在真实有很大的出入。

很多1号人表现得自信、冷静,甚至冷漠。其实,他们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的竞争本性是源自于害怕输人的恐惧。表面上很独立,内心却害怕自己无法成功地完成一件事。

2号人在别人眼中,可能是平衡而具有分析能力的,但其实内心有着极大的矛盾与理智冲突。当他们说“不”时,可能表现得非常坚决,事实上内心正极力抵制着说“是”的压力,他们往往出于内在的责任驱使而喜欢挑剔他人。

3号人则是用自信、乐观的假象来掩饰自我怀疑及沮丧,他们往往显得知性,表现得很有逻辑、很有智慧,以隐藏敏感的情绪。

4号人看起来好像任何事都了然于心,然而在他们冷静又具分析性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蠢蠢欲动的心,常常会做出冲动的决定,这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困惑因而失去了方向。

5号人看起来独立,不过他们实际上相当依赖,甚至自行创造出依赖的情境,他们做事看起来相当专注,不过也必须努力抵抗分散的倾向:他们的知识广博但不深入,因为他们内在渴望许多经验,同时也害怕无聊。

6号人外表冷静、温和、体谅,总是做出正确的抉择,但是他们的内在却以极为严苛的超高标准评断自己与他人,内心对于世上的错误与失误感到愤怒和失望。

7号人非常相信他们自己,凭直觉做决定,很少向他人征询意见,但他们的笃定却是来自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不信任。他们的确定与快速的思考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与内在世界。

8号人总是表现出极力避免或干脆放弃权力,但实际上却对权力念念不忘。他们的行事作风看起来非常被动,这是为了压抑自己对权力、名声、影响力和成功的野心。

9号人天生有深度以及像磁场般的群众魅力,坚持己见以掩饰对自己定位以及他人评价的不安全感。由于时常位居领导地位,因此无法依照他们所相信的或向外追求的高标准行事。

上述的内容简洁地描绘出大概的重点,虽然不见得能正确地套用在每一个人身上,但却说明了我们内心的生命难题与恐惧,不会表露于外。

如果我们想要超越,就必须认清并且面对我们内在的难题。我们的社会面具的确帮助我们在他人面前呈现出最好的一面,但只有我们接受了面具背后容易犯错和脆弱的那一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并且认同自己最深的需求、期望与人性。

当我们逐渐完整并且了解,我们可以表露并整合自身所拥有的特质;我们会发现生活并不是只有正面或负面而已,而是两者兼有。有了这样深切的认识后,再加上勇气与洞见,人们就可以自行选择所希望展现的特质,而非只是被动地反应。

(编辑:唐棣)

试析卢卡奇的主要哲学观点 篇4

存在即是合理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也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 其实际上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有着较大甚至原则性的区别。它的早期思想是由于中、西欧革命暂时失败而感到痛苦愤怒的小资产阶级情绪的反映。其主要特征有:将马克思主义仅仅看作一种哲学, 非常轻视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整体,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归结为一种历史理论;批判生产力决定论和历史决定论, 将唯物史观歪曲成唯心史观;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马克思本人思想的论断, 否认恩格斯、列宁的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许多基本原理已经过时, 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某一种哲学思潮结合起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传入中国以来, 在学术界曾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人总是具体、现实的人, 而不是抽象、虚幻的人。具体的、现实的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 存在于每个时代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和活动中。“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首创者, 当代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史家, 卢卡奇一生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 自身的经历十分坎坷曲折。1923年, 卢卡奇著作《历史和阶级意识》的出版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本文对卢卡奇的主要哲学观点进行了阐述和评析。

(一) 卢卡奇的“主体—客体“辩证法理论

卢卡奇撰文指出,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成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 也不是对某个‘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 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这里的方法, 就是指辩证法。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辩证法, 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卢卡奇否定了自然辩证法, 倡导“主体—客体”辩证法思想, 即辩证法仅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之中, 其中心内容就是论述历史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即人与人所造的社会历史的相互作用。

卢卡奇指出, 只有从历史发展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出发, 才会做到正确阐述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对于革命成败的根本意义。他认为黑格尔哲学最伟大的功绩是把人类历史看作一个“客观的辩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人居于主体的地位。人既是历史辩证过程的“生产者”, 又是这个辩证过程的产物。所以, 人能够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历史, 驾驭历史最后实现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卢卡奇将“实体即主体”这一理论命题作为论证主体与客体同一性的基础。

笔者认为, 卢卡奇的“主体—客体”辩证法思想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这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具有继承和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通过将人和动物进行比较, 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845年,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论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强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则描绘了人的理想存在状态, 即“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越”。其局限性在于, 其否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规律性的存在。

(二) 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

卢卡奇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归结为把握“总体性”范畴。所谓“总体性”就是指全面把握社会现实的方法。它要求将社会现实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考察, 即不仅要把握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而且要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趋向。

卢卡奇指出, 总体在逻辑上先于事实, 只有将事实置于总体之中, 才能理解其意义。“马克思的辩证方法, 旨在把社会作为总体来认识。”马克思肯定过黑格尔关于认识是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思想的合理内核。卢卡奇在强调总体在逻辑上先于事实的同时, 忽视了客观事实在认识论上的第一位的地位。他认为, “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 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在这种情形下, 主体的自我意识就等于对社会客体的总体意识, 因而总体意识实际上只是来自成为总体的主体本身, 而不是来自客观事实。于是, 现实社会的总体联系就成为主流意识的产物。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要反对用“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的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方法观察和改造世界, 倡导以联系、运动、全面的方法看问题和做事情。但卢卡奇同黑格尔以从抽象到具体方法将实在理解为思维的结果一样, “陷入了幻觉之中”。

(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从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导出物化问题。他认为, 所谓物化就是指“人自己的活动, 人自己的劳动, 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 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 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 同人相对立”。物化就是“总体形象的破坏”。卢卡奇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关于在社会异化初期普通物被分割为个体原子的论述, 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导致工人的原子化。

从表面上看, 卢卡奇的“物化”内涵近似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概念, 并吸取了“异化”的相关内容。但两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的, 如:卢卡奇将物化归结为意识和认识方法问题。相对于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卢卡奇将资本主义的危害归根到底看做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掩盖了社会异化现象的真正根源等。

欲求木之长者, 必先固其根本。卢卡奇的以上主要哲学观点, 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

邓小平指出, “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 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所谓比较研究的方法, 就是在同一类事物中, 发现问题、发现矛盾, 在相互区别的失误中寻找联系, 谋求共识。综上所述, 在学术探讨的视野范围内, 笔者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方法, 对卢卡奇的主要哲学观点进行了阐述和评析, 希望能给广大“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启迪意义, 以进一步推动研究的纵深化发展。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也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 其哲学理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传入中国。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首创者, 其著作《历史和阶级意识》的出版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本文对卢卡奇的主要哲学观点进行了阐述和评析。

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主要观点 篇5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人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辩证统一于生产方式。生产力最终决定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则直接规定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也会发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重要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时会十分突出。例如,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过,即使在这种状况下,生产关系仍然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因为生产关系之所以要变革,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反作用的发挥,都是以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为前提的,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的。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它就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 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二的辩证关系。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在:首先,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 内容和性质。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 位,在上层建筑领域里也就以剥削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 上的统治为其主要内容。其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 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旧的经济基础破新的经济基础 代替之后,旧的上层建筑也就或迟或早地必然被新的上 层建筑所代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还 表现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 经济基础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一旦产生即反作用于经 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 发展。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种 是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 服务时,它就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 力量;一种是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 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的落 后的力量。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何种作用,以它所服务 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为转移。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 于生产力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作为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相互区别和对立的两种趋势,又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必然性总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

第二,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偶然现象中贯穿着必然性的规律。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从事物存在的范围来看,对一个过程来说是必然性的东西,相对于另一个过程来说则是偶然的;二是从事物发展的过程来看,随着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必然性和偶然性也可相互转化(新事物:偶然→必然;旧事物:必然→偶然)

4、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的本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得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2)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现象不同于本质,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其次,因为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6、矛盾的观点。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坚持两分法、用矛盾(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把握不同事物的矛盾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把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③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把握事物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

7、发展的观点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现在前进的角度看待问题,与时俱进,积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要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产是质变的必然准备,所以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在量变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只有改变事物原本的性质才能继续前进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量产,坚持适度原则。

8、主管和客观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决定主观,主观依赖于客观,人的主观思想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的认识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主观和客观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人们的认识任务就是求得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个统一应是具体的,就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条件、地点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这个统一应是历史的,就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客观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就会犯右的保守主义错误。当客观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左”的冒险主义错误。总之,“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9、内因和外因的观点

主要观点 篇6

关键词:品牌管理 研究现状

在产品高同质化趋势日益显现的当代,必须为企业的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占据一个独特而有利的位置,当消费者认可某类产品或服务时,就说明企业的品牌营销比较成功。鉴于此,笔者基于现实情况,就国内外关于品牌管理的现状及部分观点作简要探析。

1 国外品牌管理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品牌管理方面的研究,比较成功的品牌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品牌管家”與“360度品牌管理”。“品牌管家”的构想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由奥美国际提出。可以说,它是一套能够反映一个品牌核心价值的完整的战略规划。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奥美国际又基于整合营销传播(IMC)理念,提出“360度品牌管理”。该理念是通过品牌与消费者接触的所有点、线、面上进行传播管理,确保所有活动贴近品牌战略,以及积极地去管理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

1.2 整合营销与沟通互动。整合营销的品牌管理模式被写在汤姆·邓肯和桑德拉·莫里亚蒂所著的《品牌至尊——利用整合营销创造终极价值》一书中。顾名思义,整合营销是一个沟通与互动的过程,它阐释了企业应如何塑造品牌关系以及如何维持和强化品牌关系的永久价值。在企业的营销市场中,谁能更好地将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自身独特的产品或策略,用以解决客户不同的营销需求,谁就在行业中更有话语权。

1.3 品牌三部曲。大卫·A·艾克的品牌三部曲《管理品牌资产》、《建立强势品牌》以及《品牌领导》相继对品牌资产、品牌识别和品牌领导三项创新理念进行了阐释。其中,品牌识别是管理工具。《管理品牌资产》是基于管理理念阐述品牌管理,而《品牌领导》则着重于管理模式的讨论。这三项理念始终处于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象的互动关系中。

1.4 品牌管理角色跃迁。关于品牌创建、品牌开发和品牌管理,著名学者保罗·藤甫诺通过深入钻研给出了具体解释。按照保罗·藤甫诺关于品牌管理的学说,品牌管理的角色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生适应性的改变。他认为,品牌管理是一个整体架构,它需要长期经营并使之良性循环。因此,品牌经理作为把控全局的关键任务,首先要全面了解消费者需求,能够从市场需求和品牌战略的角度不断创新公司业务,并且在员工管理方面能够出奇招,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使之为实现品牌战略目标而共同奋斗。

2 国内品牌管理

在国内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下,拥有强势品牌对一个公司的成功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地区、大陆都不再是障碍,所有公司都在同一个竞技场上较量。曾经的主流趋势是,西方跨国公司涌入亚洲市场,现如今,相反的趋势已经发生,大量来自中国公司正逐步在西方市场站稳脚跟并获得丰厚利润。目前,国内在品牌管理方面较为成功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项:

2.1 品牌管理“7F”模型:目前,我国品牌管理理论研究中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就是品牌管理“7F”模型。“7F”即综合调查、市场定位、品牌规划、品牌审定、品牌推广、品牌监控和品牌提升,而现实中品牌的运作与发展也是以此为驱动力。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品牌良性、有序地运作。

2.2 MBC品牌管理模式:MBC品牌管理模式作为一门学科被写入陈放的《品牌学》中。按照陈放的品牌学理论,要创新一个品牌需要全面整合资源,而非仅仅靠某一单一的理论或单一的模式。纵览全球知名品牌便可看出品牌的缔造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尝试多个不同的模式并持之以恒,品牌战略才有可能越打越响。

2.3 “720°品牌管理”:该管理思想写在苏晓东2002年所著的《720°品牌管理——概念与运作》一书中。它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整体控制消费者与品牌所接触的点、线、面等各类元素,全面展示品牌的核心价值及品牌战略。具体来讲,720°品牌管理就是通过控制可能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体验及其对品牌看法的活动、决策,来进行品牌管理。

2.4 卓越品牌七项修炼与八项品牌竞争力:缔造卓越品牌的七项修炼涉及品牌管理、广告管理、宣传通路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和知识管理。这可以从李光斗的《卓越品牌七项修炼》著述中获得具体的解释。另外,李光斗又在《品牌竞争力》中对企业的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营销等几项构成品牌竞争力的要素进行了具体阐述,他认为这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2.5 强势品牌的五项基本要素:当全球终极商业战争打响,影响胜负的关键因素将逐步浮现,这个关键因素就是强势品牌。企业的内部管理、产品包装、广告宣传、营销力以及发展战略是构成强势品牌必备的基本要素,也是强劲品牌的巨大魅力。

3 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我国的品牌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国外尚有一定差距,这主要取决于国内外竞争形势的差异。众所周知,品牌管理是一个整体的概念,需要对与品牌管理相辅相成的企业品牌理念、企业品牌战略体系、品牌保障体系及品牌运作体系、企业文化保障体系等一整套完整的品牌支撑体系进行研究,这将是今后我国企业品牌管理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石利波.浅谈我国企业的品牌管理[J].山西焦煤科技,2011(S1).

[2]张秀红.品牌的创建与经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1).

上一篇:门阀政治下一篇:双向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