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借鉴

2024-05-12

启示借鉴(精选十篇)

启示借鉴 篇1

一、会计教育职责机构

美国会计教育堪称当今国际会计教育的样板, 其在会计内容与实践教学领域方面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这与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民间职能机构是密切相关的。

(一) 美国会计学会。

美国会计学会 (简称AAA) 是美国最大的会计学术组织, 学会由对会计教育和会计理论研究感兴趣的人士自愿组成, 其中主要是会计学教授, 但也接纳注册会计师和企业会计师参加。学会的主要宗旨是促进会计理论研究和改进会计教育工作, 提高会计教育、研究及实务方面的水平。学会致力于会计教育工作, 为会计教师及其所在机构创造机会, 并为会计教育的不断改善提供服务, 由于其影响力甚大, 对具有指导会计实务职能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有着很重要的参考力。 (美国会计学会官方网站网址:http://aaahq.org)

(二) 会计职业界。

在美国,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对会计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非常典型的影响案例是AICPA通过决议, 规定从2000年起, 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要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 必须接受150学时的教育, 同时规定了150学时的示范性课程包含的大致内容和学时, 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及专业课程的学习, 并要求教育计划必须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该协会会适时监督。中国的会计专业教育主要由政府部门作为相关的规定, 毕业生主要以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 而美国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是以获取注册会计师证书为目标, 因此这项规定对美国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影响很大。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http://www.aicpa.org/Pages/Default.aspx)

(三) “合作教育”模式。

在美国, 会计教育界必须根据会计职业界提供的需求信息, 订立会计教育的目标。会计职业界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信息, 能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给会计教育界, 并不定期地对会计教育状况进行评估。因此, 美国的高等会计教育普遍采取“合作教育”模式, 即办学以学校一方为主, 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 双方签订合作合同, 企业一方提供相关岗位, 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 并多数情况下实事求是地参与评定学生成绩等, 校方也派教师到企业去指导、监督学生劳动, 沟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的要求。该模式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教育的作用, 保证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既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又兼顾了就业教育。因此, 美国高职会计教育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会计职业界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当然, 在中国高等教育方面目前也存在许多“校企合作”模式, 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并且在对学生的考核测评时, 以敷衍了事过关为主。

二、会计教学模式

(一) 小班教学。

众所周知, 美国学校实行小班教学方式, 当然与美国学生资源较少有一定的关系, 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的西方国家教育民主化、个性化思潮的兴起, 一些西方国家率先开始进行小范围的“小班教学”的尝试。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政策, 加大投入, 缩小班级规模, 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 从而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人才优势。笔者所在学校的班级的学生人数一般都在20多人左右, 至多不会超过30人。相比较而言, 我国高校的班级学生都不少于45人。根据网大发布的2011中国99所大学师生比排行榜 (http://edu.sina.com.cn/gaokao) , 笔者做了初步计算, 师生比平均数1∶73.7。显而易见, 教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美国的老师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较少的学生, 有精力因为减少了更多学生作业的批改的负担而去认真地备课、上课;同时, 由于人数较少的原因, 教学上的互动效果十分明显,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提问或被提问;老师会主动地要求每个同学发表意见, 给予鼓励性的评语, 各种教学方法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相比国内, 我们虽然一直倡导教学手段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方式, 但作为老师, 我们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多数情况下这种美好的倡议不符实际或者根本行不通, 你可以想象一下每个老师面对一个50人或者更多的大班或合班课, 一切方式、方法都是空谈, 而反之, 小班教学的实施, 各样教学方法、方式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 你可以看到多数班级的桌子、椅子的摆放是随机的, 或者桌子本身就是可折叠的, 可方可圆的, 随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而实际上老师上课过程中也会多次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团队合作。

(二) 教学内容新颖。

与国内一样, 每个教师、学生都会有一些固定的教材与学习资料, 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同的是:在美国的会计教学过程当中会引入许多当前国际最新的知识、资料, 或现场网络教学, 或进行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由于学校的网络都可以无线上网, 每个学生都可以直接携带电脑进入课堂, 随时打开网上相关的教学资料, 因此实施起来什么便利, 效果也很明显。同时, 多数老师会要求学生在上这门课之前阅读或查询相关书籍、网络资料, 以便进行课堂教学、讨论, 所以说, 无论老师教的或学生学的往往都是当今前沿的知识或资料。笔者感触, 国内的许多教材或资料往往与现实脱钩太大。

(三) 考核方式。

由于各个老师的个性或风格不同, 考核方式也不尽一致, 笔者所在国内学校的考核方式基本实行三七开或五五开, 即平时成绩占有率30%或50%, 期末考试占70%或50%, 而美国的成绩考核方式更灵活与多元化, 具体对比资料如下。 (图1、图2)

美国多数学校整个学期考试分为期中与期末两次正式考试, 平时成绩与国内相似, 可分为考勤、平均的课堂表现与作业完成情况, 但美国会计专业学生的作业与国内有着显著不同之外。就笔者所在的美国学校而言, 每个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要求完成许多电脑操作的EXCEL格式的作业, 然后通过网络资源上传老师, 这一点对于国内会计专业的传统手工纸面作业的学生来说或者对于老师而言是非常值的借鉴和采用的, 因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将来的主要工作就是与EXCEL等数据操作或分析打交道, 而在学校的岗前锻炼对其将来的工作能力非常重要。

学期论文并不一定是我们国内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形式, 各个老师的要求事项也不相同, 有的老师会要求你通过上网进行搜索某些企业的财务资料, 对其盈利能力, 资产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给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老师最终会根据你的上交资料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 还有的老师会给你一个可上网操作的模拟网站 (美国有许多相关的免费模拟网站) , 让你进行防真性的操作, 根据网站显示的成绩或实施的效果给出你最后的论文成绩。

三、启示或借鉴之处

1、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 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真正能够获得最新最实用的教学资料与资源。

2、转换会计教师的角色, 改变传统的照本宣课的教学方式, 做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多获得的是能力的提高。

3、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会计课程设置, 做好传统教学与现代知识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学文, 陈慧雪,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综述及其启示[J].财会通讯, 2011.4.

[2]孟娟.美国会计终身教育观对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启示[J].商业会计, 2007.20.

[3]王琴.中美会计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2.

[4]美国会计学会官方网站网址http://aaahq.org.

[5]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http://www.aicpa.org/Pages/Default.aspx.

[6]Thomson Learning Corp.“Interactive learning system ensures students have the necessary skills to succeed in accounting”[J].PR Newswire, New York, NY.2007.7.

学习·借鉴·启示——留英学习总结 篇2

学习·借鉴·启示

——留英学习总结

根据市委和市委组织部的安排,在市直相关部门特别是市外办等单位的支持下,我于×月××日至×月×日有幸参加了由***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赴英国**大学培训班(简称**班)”学习。近五个月的国内国外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经历,这是我人生一段最为宝贵的时光、一段最为难忘的岁月。现将学习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增长了新知识,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班先后安排了合作管理、国际合资、财务分析与控制、市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决策、变革管理共×个专业教学模块,结合实际思考所学内容,我过去虽然对国际商务知识接触不多,但对工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学习国际商务管理知识,有利于我们对改革创新的深层思考。在变革管理教学中,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值得参考的观点。如“变革需要管理情绪”的观点,由于变革涉及到人的利益调整,必然带来人的情绪,为了变革就必须管理好人的情绪;如“变革只有团队合作才能达到变革目标”的观点,也就是说,变革不是一个人的事,拥有一批坚定的拥护者是实现变革的必要条件;如“变革需要沟通”的观点,说明只有相关各方正确理解并认同变革的结果和路径,才能获得有效的支持,等等。从改革创新的角度上理解,改革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力求减少人为阻力,排除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满意度;要搭建管理平台,整合人力资源,避免单兵作战;要上下沟通理解,统一思想步调,落实各自责权,合力推进改革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预定目标。

学习国际商务管理知识,有利于我们对行政事务的推进运作。在变革管理教学中,给我们介绍了变革管理八步法,一是建立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二是创建领导团队;三是确立远景和战略;四是沟通“变革”远景;五是授权;六是获得短期成果;七是巩固成果,深化变革;八是将新的方法融入组织文化。这个八步法,不仅为我们从事行政或项目等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循序渐进的清晰路径,而且在运作策略和建立长效机制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参考。

学习国际商务管理知识,有利于我们对复杂情况的准确把握。实际工作的过程,就是应对不同局面解决矛盾的过程,在纷杂的多种表象中能否正确处理矛盾,准确把握实际情况的问题要害至关重要。合作管理及国际合资教学中,给我们介绍了SWOT分析和TOWS矩阵工具,利用这些工具,通过分析复杂情况的内部优势(S)与劣势(W)、外部机遇(O)与威胁(T),形成不同的组合类型,我们就能更好地辨析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优选针对性方案、实施合理决策。

学习国际商务管理知识,有利于我们对合作公司的理性考察。随着我市大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域外公司到十堰的合资合作机会将越来越多。财务分析与控制及财务决策教学中,给我们介绍了××种财务评价指标,利用这些评价指标,我们就比较容易从合作公司的收益性、流动性、可行性和成长性等方面给出一个适当的研判,更好地与域外公司共同寻找双赢的路径。

学习国际商务管理知识,有利于我们对人事事务的特性管理。面对不同的人和事,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去完成当前亟待处理的事务,作为一个管理者,这是每天都必须思量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及变革管理教学中,给我们介绍了人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介绍了不同能力人的不同工作态度,介绍了不同性格人的不同行为表现方式,强调没有一个位置保持永远不变,必须根据变化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管理。在我过去十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对此很少有过理论层面的思考,通过学习对我的工作和生活给了有益的启示。教学启示我们,做事在人,事在人为,必须重视发挥不同人的作用;发挥人作为第一战略资源的作用,必须进行多样性的动态的特性管理。

二、开阔了新视野,发展意识得到增强

英国作为最早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已经走过了它的鼎盛时期,由于其工业发展历史较长,有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地阔物丰人稀,所以仍属世界上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有其不可比处,但也有可看处值得思考和借鉴。

一是崇尚自然,环境优美。离开伦敦机场,在前往**校园的路上,给人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绿色视觉的冲击,草地遍野,杂灌簇立,绿树成荫;每到一处散步观光,稍不留神就能发现野鸡野鸭野兔等野生动物;庭院前后的果树上挂满的果实,除了鸟吃之外,就是熟透落地,从不见人去拾摘;河流两岸,城市广场,人鸟和谐相栖;街道两旁,窗台门前,满眼都是鲜活的花坛、花篮或花园。所见公园与校园,都有大片大片修葺一新的草园。人到每一角落,既赏心又悦目,恬然自得。英国各地政府在制定市区规划时,几乎在每一个生活小区都专门规划出一大块绿地或公园,供人们休息或散步,为孩子们嬉戏提供空间。这使我想到了十堰园林城市的建设,想到了农村生态家园的建设,呵护我们的人居环境需要每个人做出更大的努力。

二是数字管理,井然有序。英国网络发达,在线的中小企业×××多万家,有×××多家网络服务供应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ISP),其中最大的一家为Freeserver。Freeserver××××年由Dixons公司创立,共有×××万多个网络用户。目前,在全英范围内,网络用户达×,×××多万个,中学在线率为××%,成人的在线率为××%,基本上所有购票或购物服务都可在网上进行,一些火车汽车站售票机代替了售票员,在网上购物方面的花费高达十多亿美元,IT产品和服务超过GDP的×%。网络已经渗透到了英国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定意义上说,英国的经济已成为以网络为导向的网络经济。

英国是一个“卡”的世界,现代英国人的生活中离不开卡:信用卡、职员卡、商店购物卡、汽车加油卡、安全门磁卡、电话卡等等。这些卡方便了结算、旅行、安检、登记等方面的无人化管理。**校园有××个停车场,车进车出全部使用停车卡,虽然没有一个看车人,但是每一个车场能停多少车?哪些车可停?何时停的车又何时走?共有多少车?停车卡一出,一目了然。在BBC参观,看到职员卡的使用,既限制了闲杂人员的进出,又记录着工作人员的状况,既保证了工作场所的秩序,又确保了要害机关的安全。从中看到,我们城市的管理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乡村数字化建设的道路既宽广又漫长。

三是尊重传统,历史无价。英国是个相对保守、尊重传统的民族,英国人常常因为拥有几十年前的老爷车而自豪,从白金汉宫换旗仪式到大学典礼,都能感受到中世纪传下来的礼仪。走进牛津、剑桥,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其厚重的历史,久负盛名的英国大学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造就了英国教育产业的持续兴旺。苏格兰旅游因其民族特色鲜明而让人流连忘返,传统的苏格兰格子裙,既是亮丽的人文风景,又是诱人的旅游产品;悠扬的苏格兰风笛曲,让你品味远古历史文化的同时,又为古老民族奋斗不屈的精神所震撼。目睹英国传承的皇事活动,给英国带来了大笔的旅游外汇。与以风光旅游为主的国家不同,英国的王室文化、博物馆文化、古城堡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是旅游业的最大看点,旅游业则成为英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年产值×××多亿英镑,旅游收入占世界旅游收入的×%左右。我在Penzance小城不经意中住进了××××年始建的旅店,旁边的小酒吧建于××××年,历经沧桑的小店让我欣喜的同时感慨不已,小店的长盛不衰绝不仅仅是店主的经营有方,它体现了政府和全体市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和尊重历史的素养,这反过来,又丰富了小城的文化内涵,相得益彰。从中体会到,城市的建设、企业的发展既要面向未来,又应妥善地利用过去,体现建设发展的历史价值和品位,放大自身的无形资产。

四是诚实守信,简约精致。虽然私有企业是英国经济的主体,占据了生产总值的××%和总就业的××%,但是无论在什么地方的大小商店,你都不用担心可能购到假货;我们一次参观伦敦,提前联系好的车辆出了毛病延迟十分钟到达,出租方在表示歉意的同时还主动向我们赔偿了经济损失,这样给人印象深刻的事例还遇到了很多,诚信带来了互信和互敬。道路建设简约实用,毫无奢华之风,很少见四车道以上的高速公路,城区道路虽然因地就势路面宽窄不一,但就是保有×××多万辆汽车的伦敦也少有塞车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宽敞的主干道少,四通八达的支道多,简约实用带来了经济与效率。在英国城市很少看到显示气派的高楼大厦,但是楼房外观色彩搭配艺术典雅,内部装备巧妙精良;为了质量与效果,草坪的边缘就像美发一样地用剪刀修理,追求精致带来了质量和品位。对比中,我感到我们在完善市场法制的同时,市场伦理的培育刻不容缓,只有坚定做事理念,坚持做人诚信,坚守交易规则,才有事业发展的持续活力,万万不可见利忘义,因小失大。

五是守时守规,注重计划。英国人时间观念很强,如,每个公交车站都有一个行车时间表,几路车几时到站精确到了分钟,乘坐公交车很少遇到晚点的时候;国际学生在学习期间每周打工不能超过××小时;长途汽车司机每天开车也有法定时间,到点必须收班,否则就会受到刚性的法律制裁;周末商店营业时间很短,下午×点左右准时歇业。守时超出了我的想象,守规更令人钦佩,人们购票付款都自觉排队,没有保安或警察维持秩序;坐在车辆前排的人员无一例外的系着安全带;建筑物的每一个房间或走廊,全都安有报警装置;几乎所有施工场所都有防尘保护和安全警戒措施。守时守规带来了秩序和安全。

英国微观的市场经济运作十分注重追求有计划的安排,对此我们有切身的感受。一次,我们从**前往伦敦,通过提前预定,人均费用不到×英镑;另一次,因事急,没有提前预定,当天购票去伦敦,每人费用超过××英镑,有无计划的差别从中可见一斑。一天,我们路过中餐馆准备进去就餐,一打听才知道,虽有空座位,但因没有预定而无法用餐。没有预定,我们想高价掏现钱都无法坐上Megabus公司空荡荡的客车。会谈要预约,就餐要预定,车票要预购,在英国很多事情没有计划安排就会寸步难行,这种见钱眼不开的计划性有时甚至让人难以理解,但给有计划的顾客既带来了实惠,又充满了无尽的诱惑。企业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引导收集信息,及时发布信息,按计划行事有利于降低管理运营成本,提高信誉,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经济、快捷、有序,为我们政府、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并做好计划管理提供了参考。

学习经历是学习成果的重要组织部分,百闻不如一见,我感到在英两个月时间的短暂,可看处还有不少,如英国社区简约有序的管理,可以简括为八个字,“定格(区域网格监控)、定位(不同层面的需求,在不同区位得到不同层面的服务;火车不同的区段有不同的座位)、定额(不同额度不同价位,不同人数不同的优惠,不同的车辆不同的限额)、定时”,对我们公安、城管、交通、街道等方面的工作可能有所启发;如社区活动、市场定价等从中都可体会出有益的东西。

中国改革开放的××余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余年,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比之与英国的发展程度,我们还须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意识,加快发展的步伐。

三、结识了新朋友,对外交流得到加强

学习是一时的,学员间的交流是永久的。我们十分注重与外地学员的交往,增进与他们的友谊,积极争取他们的帮助与支持。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相聚在新的环境中,由家庭生活转向集体生活,实现由国内工作环境向国外学习环境的转变,快速适应变化进入学习角色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能力素质锻炼过程,同吃同住同学习的零距离交流更是难得。

全班××名学员行业涉及宽,主要由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云南省外专局、北京市市委组织部和十堰市市委组织部从××个不同单位选派产生。通过我们的介绍和提供的资料,学友们对十堰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他们对武当山赞不绝口,特别是北京的十几位同学对观光十堰水源风光充满了向往。十堰市是唯一不在省会城市的派员单位,学友们十分惊诧我们如何争得同他们一道参加**班的机会,称赞十堰领导的眼光和对人才的重视,相应对我们就显得格外友好和热情。

在班级里,我重点加强了与北京同学的交流,他们认为南水北调使十堰与北京血脉相连,包括他们在内很多的北京人过去对十堰的了解很少,加大对北京的宣传很有必要。我请他们做十堰的宣传推介员,他们不仅乐意,而且愿意在北京宣传、旅游、人员培训等方面帮忙牵线搭桥,加强与十堰的人才培训合作,在北京宣传十堰,促进十堰旅游等相关方面的发展,这是我的意外惊喜。

学员来自全国××个不同的城市,地域分布广,回到各自工作岗位后,学友变朋友,朋友自然就成为不同城市间的联系桥梁,构成一个永不消逝的交流网络,这使我们十堰的几位学员倍感珍惜,这也是我们学习期间最难得的收获之一。

四、几点学习体会

英国民众虽然对中国的认知度在逐步提高,但仍然存在玻璃天花板和文化冲突。出国所见所闻,触动并改变了我的一些观念和看法,对我们开展工作带来有益启示,使我对一些问题有了更多思考。

(一)关于对发展问题的一点理解

学习使我加深了对科学发展的理解。一是科学发展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更重要的是达到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若经济发展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就会得不偿失,就不是真正的发展,因此,考察发展状况,不能片面强调可量化的经济指标。二是科学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居环境直接关系人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准,因此,坚持科学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应该成为十堰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和展示十堰发展成果的重要方面。三是发展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发展的不同重点,不同方面的发展步伐要协调,也就是说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文化、社会保障和人才等方面的发展要及时跟进,如果步调不一致,就可能出现障碍发展的新短板,甚至不和谐,因此,在突出发展重点的同时,要统筹其他方面的发展。四是发展要循序渐进,不能盲目冒进,急于求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涓细流,无以成江海”的名言,同样有助于我们对发展有一个过程的理解,因此,考察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发展成果,要重看增量和质量,不必用总量一把尺子量到底。五是发展要有科学规划,整体设计,立法保障,持之以恒,不因人或换届的改变而改变。

(二)关于对教育方面的一点思考

近五个月来,与外国教授的教学互动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教育必须面向实践。英国人守信、守矩、守时、守序,整体人文素质很高,给人印象深刻,这很大程度上在于英国的教育。中英存在一定差距,我认为缩小差距花费时间最长的方面,不在经济方面,而在人文素质的提高上。我感觉国外教学重点是为实践服务的,为解决实践问题做启发引导。从**大学的教学情况看,教学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阐述较少,实际案例很多;教学形式最大的优点就是鼓励学员思考、参与、辩论,激发学员的思想火花,具体形式形象、互动,学员运用教学要点印象深刻,便于掌握;教学效果最大的亮点是重视对事实的多角度评价和应对策略分析,引导学员自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考试最大的异同点就是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答案不能跟老师的教案一致,否则作为零分处理,答案要反映学生自己思考的有创意的观点,是种思维导向型教育,而非灌输型教育。以服务实践的教学效果为导向,这不仅对于国内教学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组织会议、集中学习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三)关于对保护生态的一点想法

用眼观察中英外在差距,最大的差别是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生态问题说到底是关于协调生命与环境关系的问题。我们发展经济,说到底必须“利为民所谋”。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的后果如果成为毁坏区域内群众的利益,尤其健康利益的原因,那么,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就是失败的。有好的生态才会有好的经济环境,才会有好的人居环境;破坏生态早晚就会显化为政府、社会、企业或居民的直接成本,一定意义上说,保护生态是发展目标的一部分,因此,在民众中要加大宣传,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家园的意识,政府、社会、企业和居民保护生态要主动。

纳税评估的国际借鉴与启示 篇3

【摘要】鉴于对纳税人纳税申报内容的评估关系重大,笔者从纳税评估概述展开讨论,考察“纳税评估”工作在国外开展的现状,分析国外成功经验和国内实践的不足之处,对如何优化我国纳税评估工作提出了建议。

税收是国家财政最主要的来源,然而,由于纳税人“经济人”的性质,纳税人常常会出现对税收不遵从的行为。为此,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各地税务机关在信息化支持下,实施对所辖税源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及时、全面地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的情况,对纳税人申报情况进行评估;除对纳税申报直接相关的财务、会计账本、报表以及凭证等资料审核评估外,还要加强对与生产经营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审核,逐步建立由专门机构负责处理的纳税评估系统;进一步要求掌握并积累资料,建立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尽早形成依托信息化手段的新型纳税评估工作体系。北京市地税局在2003年全系统年度工作会议上明确把“树立一流观念,积极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并与北京SPSS公司展开合作,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纳税评估工作中,期望运用SPSS软件建立完整规范的数据库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整套成熟、科学的纳税评估统计分析解决方案。然而,就全国范围而言,我国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高度信息化的纳税评估体系。因此,对纳税评估问题进行研究,对完善我国的纳税工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纳税评估概述

纳税评估又称审核评税、税收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及日常掌握的各种税收征管资料和信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对纳税人在一个纳税期内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估量和评价,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和异常情况的管理活动。纳税评估是税收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税收征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的新税收征管模式的确立,纳税评估逐步成为税收征管过程的一个核心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纳税评估是连接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的纽带

新的征管模式是以信息化为基础,通过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源监控能力和水平来保证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的协调运行。在新的征管模式下,纳税评估通过对申报资料的核查分析,在征收和稽查之间增加了一道“滤网”,把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纳税评估也是税务稽查实施体系的基础

纳税评估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状况的评价。经过评估分析,发现疑点,直接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为税务稽查指引方向,使税务稽查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三)纳税评估为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制度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来源

根据纳税评估结果,可以为高诚信等级纳税人提供优质纳税服务;对低诚信等级纳税人加强培训和辅导,提高其办税能力;对有意偷漏税者移送稽查,严格依法处理。由此形成良好的体制激励,营造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收环境。

(四)纳税评估是提高税源监控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措施

税源监控是税收管理的核心,是防止税款流失的基本途径。税源监控的能力体现了税收征管能力。以纳税申报为基础的纳税评估能够对税源进行动态监控,发现异常纳税行为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具体而言,纳税评估可以发挥以下作用:1.纳税评估能够充分体现税务机关的服务职能。通过纳税评估,税务机关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纳税申报中的问题,帮助纳税人提高纳税申报质量,而且可以有效解决纳税人因主观疏忽或对税法理解错误而产生的涉税问题。2.纳税评估可以有效地防止虚假的纳税申报。通过纳税评估,税务机关可以掌握比较充分的信息,从而可以对纳税申报进行比较全面的监控。

二、国外纳税评估现状

纳税评估是目前国际上一种较为通行的税收管理方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新加坡、英国等国家在税收征管中专门进行纳税评估管理;而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则有一套科学严密的审核评税体系,负责收集、分析、处理纳税人的有关资料。下面笔者分别介绍纳税评估现状比较典型的国家的制度。

(一)美国的纳税评估信息化程度高,大量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统计、筛选和处理

美国国税局下属各级检查部负责纳税申报资料准确性、真实性的评判工作,力求评估工作的严密性和科学性。首先由西弗利亚州的计算中心自动对申报资料进行分类;然后通过筛选过程核实纳税人是否正确估算其税款。具体有5种常用方法,分别是:1.判别函数系统(DIF),此为计算机实现的模型系统,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选出最可能有不遵从行为的纳税人;2.纳 税人遵从测度程序(TCMP),即通过数理统计方法给出判别函数系统的参数估计值;3.资料完善程序。通过此程序检查出申报表填写、计算的错误,并通知纳税人国税局重新计算后的应纳税额;4.信息匹配程序,该程序通过和银行、劳工委员会的相关资料与纳税申报表进行对比,检查遗漏和不正确的项目;5.特殊审计程序。国税局运用了由计算机和定期改变的手工选择标准而设计的很多特殊审计程序,比如退税额、所申报扣除额、调整后的毛收入。其中TCMP采取统计抽样选取申报表,对申报项目进行分析,其结果是DIF的计算机系统参数设置。DIF是由包括纳税申报表信息的成百上千变量的复杂计算机程序所组成的,美国国税局对所有纳税申报表打分,先由计算机筛选出10%的高DIF分数的申报表,评定员根据申报资料的解释决定是否放过这些申报表,然后书面通知该纳税人被选为稽查对象。美国国税局计分标准的模型及参数经常调整,因而很难从几个指标中判别出哪些纳税人易成为检查对象,纳税人很难弄虚作假,保证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二)新加坡是典型的实行专门纳税评估制度的国家

新加坡税务局的纳税评估部门包括税务处理部、公司服务部、纳税人审计部和税务调查部,各部门之间有明确、细致的分工。新加坡的纳税评估分为两种类型:1.对当年的纳税申报情况进行评估,由纳税人服务部和公司服务部负责;2.对以往年度的评估或纳税人有异议的评估进行复评,由纳税人审计部负责。在新加坡的纳税评估中,如果发现纳税人违法,一般都会先给予其主动坦白的机会。如纳税人不配合,税务机关会将违法行为定性为主动事故并追究其刑事责任。

新加坡税务机关纳税评估的依据是纳税人纳税申报时提供的资料和评估人员通过其他渠道收集的相关信息。新加坡法律规定,税务局有权向纳税人调查,纳税人必须无条件配合,社会各界也有配合税务局调查的义务。明确、有力的法律依据,为税务机关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提供了有力支持。收集信息之后,纳税评估部门将对已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评估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评估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核对法和财务分析法。核对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即评估人员依据掌握的信息,以函件或面谈的形式,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内容进行核对。使用核对法的一个依据是:纳税人可能隐匿收入,但通常会据实列支,因此可以通过支出核查出其关联方可能隐藏的收入。在采用财务分析法时,评估人员首先取得各行业财务指标的标准值,再找出财务偏离标准值的纳税人并进行调查。

(三)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因此必须对纳税人的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纳税风险评估

国外文化产业财税政策借鉴与启示 篇4

一、以实现文化产业市场化为目标的财税政策

美国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代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美国在文化产业领域倡导自由主义政策, 让文化产业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美国政府任由文化产业自生自灭, 恰恰相反, 美国在财政扶持上虽然对相关项目只提供不超过所需经费50%的资金, 却通过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来鼓励各州、各企业集团以及全社会对文化艺术产业进行支持, 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投入文化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部分 (经营性的或以经营为主的) 面向市场要效益, 但文化事业部分 (公益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遗产) 则依靠政府的投入以及企业和私人的资助。在政府资助方面, 联邦政府一方面为文化艺术产业部门提供直接的财政资助, 另一方面以税收优惠的方式提供政策支持。1917年美国联邦税法就明文规定对非营利性文化团体和机构免征所得税, 并减免资助者的税额。1965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 并据此创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与国家人文基金会。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博物馆学会以及联邦政府的一些部门对文化艺术产业给予资助, 州和地方政府也提供了大量资助。

二、以保护传统文化为目标的财税政策

这一政策的典型代表是法国。法国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产业始终强调“文化例外”。法国拥有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为完整的文化产业税收扶持政策。法国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每年政府都要拨出几十亿法郎用于兴建图书馆、博物馆、剧场等文化设施, 这些资金由政府拨给文化部, 再由文化部分配给各施工项目。法国管理图书出版事业的政府机构是文化部图书阅览司, 图书的出版、发行和销售均由私人企业经营, 文化部通过国家图书中心对图书出版业给予扶持和资助, 每年国家图书中心都将为出版业提供1亿多法郎的资助。同时, 法国政府通过国家电影中心对电影业的生产、发行和放映等各个环节给予扶持性资助。另外, 法国政府还鼓励企业赞助文化产业的发展, 并对赞助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

其次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政府用于文化产业的财政拨款大部分是用来支持传统艺术和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的。同时, 澳大利亚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还体现在通过税收减免来鼓励民间投资。

三、以实现国家战略为目标的财税政策

这一政策的典型代表是韩国和日本。韩国在1998年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后, 迅速摆脱了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 其文化产品不断涌入世界各地, 一跃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韩国在财税等经济政策上的主要做法是:第一, 集全国之力, 以财政资金为主, 按照“集中与选择”的原则, 有重点地扶持、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优化国内文化产业结构。第二, 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设立文化产业基金,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资金扶持体系, 并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 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三, 制定文化产业税收政策, 对文化产业实行税收优惠, 以税收优惠政策为导向, 明确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并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 设立政府财政资金奖励制度, 支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有力推动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第四, 除财税政策之外, 韩国还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游戏产业振兴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 并专门制定《文化财产保护法》, 保护和发掘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此外, 韩国还设有一个无形文化财产厅, 专门管理无形文化财产, 如韩国传统的说唱、假面舞、摔跤、拳击等, 并对每项无形文化财产及掌握该绝活的民间艺人都实行编号管理。

日本在1995年确立了21世纪文化立国战略。2003年日本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为了实现这一系列国家战略, 日本财税政策扶持文化产业的力度也增大。但不同的是, 日本财税政策施政目标取向和定位介于美国与韩国之间。一方面日本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 但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特点也很明显。比如, 政府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产业提供包括动用财政资金在内的综合援助,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手举办全国规模的文化节等。此外, 日本政府早在1986年就制定实施了《研究交流促进法》, 鼓励国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到民间企业参加共同研究, 为各类文化产业项目开发提供智力保障和人力支持。

四、以发展多元文化产业为目标的财税政策

这一政策的代表国家是英国。英国的财税政策几乎覆盖了整个文化产业领域。英国政府不对图书、期刊、报纸征收增值税, 从而使图书与其他出版物始终处于零税状态。这种税收激励政策使英国跻身于世界出版大国之列。英国政府对一些大学出版社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经营全部免税, 以资助学术出版。如果英国公司向其他征收增值税的国家进口图书, 所支付的税金可向有关部门索回, 书报刊还享有免征进口税的优惠。从1950年开始, 英国政府开始对电影门票根据其价格向影院征收伊迪税。政府将税款用来资助国家电影投资公司, 资助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以及英国电影学院制片委员会。20世纪50年代以后, 伊迪税成为英国电影制作的主要资金来源, 它促使美国公司在英国组建子公司生产英国影片以符合取得伊迪税基金资助的资格, 极大地引起了美资的进一步涌入。英国政府还对游戏产业实施出口退税, 支持游戏产业的海外发展。

其次是加拿大。加拿大的文化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对国民经济和就业贡献最大的产业。加拿大政府建立了一套称之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工具箱”的文化政策系统, 其中涉及财税政策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财政补贴。加拿大政府每年为公共广播服务提供超过10亿加元的补贴。二是采取税收优惠政策。1977年, 加拿大国会对1958年的《所得税法案》进行了修订, 规定在加拿大人拥有75%股份的期刊和80%股份的电视台做广告, 可以享受税收减免待遇。另外, 加拿大政府还以财政资金为引导, 通过各种文化理事会对文化产业进行帮扶。理事会每年为本国艺术家和表演团体、演出商提供资助, 以鼓励和促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政府为此设立了各种文化基金作为资助经费的来源, 其中包括演出基金、边远地区艺术开展基金、表演艺术管理基金、艺术节基金、对外文化交流基金等。

通过对上述各国文化产业财税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 这些文化产业发达国家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扶持本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一是直接动用财政资金。主要通过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对文艺团体的扶持、对民族文化保护的政府拨款来实现对文化事业的帮扶。二是运用税收杠杆进行调节。对于不同种类的文化企业、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实行区别对待。对盈利性非公益文化企业、产品、服务实行累进税制征收, 赢利越多税率越高。对于非营利性公益文化单位、活动、服务, 则实行减免税或低税率。三是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在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支持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和手段, 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五、国外文化产业财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1. 制定财税政策要明确原则。

一方面, 政府要为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从政府直接“办文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税收政策为杠杆, 着重解决那些文化产业中市场决定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 确保文化市场充满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 政府应通过制定财税政策加大对弱势文化产业如芭蕾舞、交响乐、歌剧、话剧等代表水准较高又能满足社会根本性需要的文化产业活动的扶持。为充分体现社会价值, 政府亦应制定政策扶持文化评析的社会力量, 以保持文化活动良好的艺术理性和价值导向。

2. 制定财税政策要契合市场规律。

政府财税政策只是导向, 应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给文化产业自身足够的发展和成长空间。特别要打破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而形成的国家“办文化”的文化管理体制, 帮助和推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培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市场主体。

3. 制定财税政策要符合本国实际。

各国制定包括财税政策在内的各项措施, 都是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所以, 在学习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时一定要从我国的文化国情出发, 科学运用财税政策保护和开发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 鼓励文化产业实现市场化, 扶持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 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增强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4.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财税政策模式。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学会放开市场, 政府应由以前的“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 即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实现对文化产业的管理。 (2) 学习国外由国家财政资助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的做法, 强化协会的管理作用, 增强行业自律。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使市场竞争机制较为有序。 (3)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专项基金由国家主持, 或者由国家指定相应的民间组织来主持, 基金的来源也可以多样化。 (4) 逐步改善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的支出结构和投入方式, 一方面要给予公益性文化事业以财政保障, 另一方面又要引导经营性文化产业有重点地进行项目发展。 (5) 在税收调节政策上要始终保持政策实施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蔡欣欣.国外文化产业政策法律对河北省的借鉴与启示.商场现代化, 2009;10

[2].官盱玲.国外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10

[3].马衍伟.税收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涉外税务, 2008;9

外国作文教学给我们的借鉴与启示 篇5

刘寅子

2015-04-28 清源渭水

阅 503 转 8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引言

我国是一个文章大国,自古以来,文章的河流滔滔不绝流传至今,记载和传播着中华文明,培育了雄立于世界的中华民族之魂。写作在教育的过程中历来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远在几千年前,曹王以帝王之尊谈到做文章时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终,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典论·论文》)为封建帝王,能认识到文章具有治国安邦的作用,并将它作为经国大业重视起来,实为不简单。如何写好作文,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时至今日,时代对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项基本能力。但人们实际的写作能力却令人担忧。我国学生从小学三年级甚至更早就开始作文训练,到高中毕业却只有少数学生能写一手漂亮的作文,多数学生视作文为畏途。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许多有志之士对其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成效都极为有限,至今作文教学仍未走出“高消耗、低效率”的怪圈。其实我们与其闭门造车不如放眼国外!在此之前我们还要明确一个概念:在现代教育中究竟什么是作文教学呢?可以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作文水平是衡量一个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想象、语言表达、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的重要标尺,特别是特别是思维和想象和语言表达。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是客观外界事物在头脑中加工制作过程的一种观念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想象和语言表达就可以得到真的锻炼!那么在我们迷茫和探索的同时国外美、英、日等国的作文教学又有哪些特点?取得了那些成绩呢?笔者通过研究分析美、英、日等国在作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特点,①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从教材、教学观念、教学实践、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现阶段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作文教学发展的症结。结合国外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让学生从写的需要出发,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阅读、去调查研究、去鉴别,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再创作。从而开发出新的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的写作教学法——“调酒式写作教学法”。

一、美、英、日几个的国家作文教学特点:

总的来说,在外国作文教学中,作文的动力是来自学生本身,作文教育是实践教育,在信息化的社会,应注重掌握社会通讯技能,更好的施展文章的社会传达机能作用,侧重实用文(指具有实际应用性的文章)的写作,如较为重视写报告、意见陈述文、评论文、说明文等。

具体而言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外国作文教学理念比较重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注重写作目的和对象。如英国作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把实际作文当成作文教学的关键,学生就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进行作文练习。而文法、拼写法、标点符号等是次要的,以免挫伤学生的写作热情。从根本上讲,写作只有为实际运用的需要去写才能对学生的训练真正有所帮助。如果不这样,学生虽然能够完成考试和模拟练习题,但并不能掌握写作本领。因此,首先应该使学生弄清写作的理由和目的,通过丰富多彩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作文练习,使学生慢慢习惯写作文,真正领会写作文的奥妙,达到培育学生健全的言语人格和正确的言语动机的目的。

(二)重视的是写作过程的指导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态度与写作习惯及发表意识。

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学生的主体性。比较重视写作和创作,在写作课上指导小学生像作家一样写作,美国的尼娜.扎拉格萨就建立了一套把儿童视为创作者的写作指导计划。她制定的写作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使儿童经历创造的全过程。当教师在教室里指导写作时,教师必须明白所有儿童都应该被视为作家。作家的工作就是写作,为了读者能够阅读,作家必须发表自己的作品,由此,在课堂上指导写作一个不可或缺部分就是发表。通过多种形式的发表活动,儿童会开始意识到自己确实是创作者。如果没有发表,其作品就失去了与人交流的价值也就没有了意义。重视文学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更为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更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活力和创造精神。

(三)外国作文教学带有较强的实用性。为了纠正过去为作文而作文的偏颇,日本近年来特别强调要让学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作文训练,提出了“生活作文教育”。日本的报告文,也与其它学科紧密联系,强调它的实用性。再如:在美国学生在准备进行描写人物的写作时,教师建议学生们能和家人、朋友探讨主人公的特点,集思广益;在起草阶段,建议学生直接引述主人公的话语,使读者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在修改阶段建议在动词前加上副词以求生动形象。“每一次写作训练,都有这样非常适用的指导意见,在这种细致周到的指导启发下,学生终究会自信地去解决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不断提高写作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又带有明显的遵循客观事实的实用性特点。

(四)外国作文教学特别强调研究性。

如:美国John.Magher著的《作论文:把思想还给学生》认为:孩子进入高中就被要求学习写论文。因为,此时学生知识积累和思维成熟程度已完全有可能尝试用语言,借助逻辑的力量,进行某种观念的理性表述。而此时的论文不在是一般意义上的评价了,而是经过研究后的写作!再如:法国作文教学注重了学科交叉性、综合性,作文内容包含了对社会学、哲学、思想史、经济、科学史阅读的考查,题目材料出于休漠、尼采等哲学家的著作,命题引导学生广博阅读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书籍。如题: 解释休漠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写作者必须阅读相当多的哲学经典论著,才能掌握分析、评判哲学、社会问题的思考方法。

(五)外国作文教学给学生的写作空间较自由。

如:一篇文章作者提到他的正在美国上小学的儿子四年级时所做的作文题目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教师会给学生列很多的参考书,面对这样的题目他们不仅不会不知所措,而且兴致勃勃的到图书馆去查阅参考书、权威工具。再如:美国作文教学中借助自由的写作空间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当你乘坐的轮船沉了,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你将怎样生活》《评论想象中的一场音乐会》等,因为大家都没有经历过,所以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海阔天空,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

(六)外国作文教学重视跨学科的写作,跨领域的写作,使写作成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工具。

在外国作文教学的形式上还有分组写作、小组集体写作等。如法国作文教学注重通过组织活动进行写作练习。如练习写“我所喜欢的职业”这个题目,学生首先在小组里讨论制定写作方案:(l)每个人在小组内讲述一下自己想从事的职业,并说明原因。

(2)广泛收集有关这种职业的各种资料,并到劳工局和企业部门去参观、访问。(3)在小组内讨论选择职业的立场和条件,对调查讨论后的想法和起初的想法景象对比。写出自己的作文在小组内发表。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练习写作,活动本身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作目的、对象也很明确,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兴趣也比较大。另外,在写作活动中学生要进行多方面的工作,如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绘图、发表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在美、英、日等国,作文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我国的作文教育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从“教”和“学”两方面分析一下其中的苦恼!

二、我国作文教学“教”和“学”的苦恼

(一)中学作文教学中“教”的苦恼(1)轻视教材

何谓教材?学术界关于教材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日本学者柴田义松在《现代教学论》中提出“使学生掌握各别的科学概念和法则时所必需的材料(事实、文献资料、直观教材、教具等),谓之教材”①。城户蟠太郎则认为:“根据教育目的所必需学习的教育内容,谓之教材”。虽然对于教材有诸多的定义,但在各不相同的表述中,教材仍然有共同的含义隐含在其中,也就是教材包括了教师的教授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教材是“教授及学习的材料。它作为师生之间的媒介,而使教育活动得以开展。②”从而我们知道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要想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先从教材上下功夫。

我们知道,要想实现教学的既定目标,教材的系统化问题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学语文教材中写作知识系统性的缺失无疑会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实现产生负面影响。中学语文教材中写作知识系统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中写作知识内容系统性的缺失。在现行的教材中,写作知识散见于阅读单元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作文训练点之间联系松散,跳跃性太大,而且明显遗漏一些基础性的单项训练,如:基本说明方法的认知和说明文分类训练等。凡此种种情况,致使现行教材中写作知识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二是教材中写作知识的年级地位与顺序系统化的失序。现行教材中作文训练点的序列也不尽合理。如初中作文中安排了如下内容:①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反映生活;②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③展开想象,拓宽思路;④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而在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作文设置了如下内容:①多角度观察、思考;②确立中心,精选材料;③丰富联想,完善结构;④巧用表达技法。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述数节训练点彼此交叉,差别不大,造成体系上的脱节和重复。

我们知道,影响教材的年级地位与顺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人的因素而言,包括基本因素即成熟、经验、智龄,衍生因素即兴趣、功用、难度。按一般规律而言,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相隔三年,学生在成熟、经验、智龄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教材在知识层次上理应有较大的差异与变化,然而,现行教材中初中作文与高中作文内容设置的相似性却让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所存在的认识上的模糊。这种模糊,一方面表现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各自为政,初、高中教材皆自成体系,缺乏通盘考虑,缺乏系统化意识;另一方面表现为教材编写者对教材的受益者缺乏关怀,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成熟、经验、智龄等方面的差异认识不透彻,其结果则是造成了教材在系统性上的失序。诚然,作文训练离不开必要的重复,但这并非是知识序列上的简单重复。教材讲究严谨和科学,凌乱失序的教材不会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不能因为作文训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便在教材中不恰当地强化某些内容,这样会给教学带来困难,导致学习上的极大浪费。

(2)观念陈旧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对于文化的推崇使得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文章之学,给予了文章极高的地位,魏文帝曹王曾放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资治通鉴》)自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的确立,朝廷以考试选拔人才成为定制,文人开始以科举考试的标准为自身写作的标准,作文遂走上程式化的不归路,至明清之时,终于演化为倍受世人责难的八股文。明亡后,时人多责八股误国,然而,反对八股文的有识之士在破旧的同时却未能立新,于是一句“文无成法”遂演为习用的托词,其结果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言:“传统语文教学十分重视的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直是一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事。不讲知识,甚至反对讲知识,成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③。不幸的是,“不讲知识,甚至反对讲知识”这一传统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今日作文教学中依然有着相当的市场。在教学观念上,部分教师视传授写作知识甚至是必备的写作知识为理所当然,在他们看来,阅读才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因而极力主张在阅读中领悟写作技巧,以为多读文章多看书,胜过多讲写作知识。他们认为读书既可以大量积累语言材料,也可在熟读乃至背诵过程中掌握文气文风以及布局谋篇的经验,认为作文要学的是语言材料的运用和文气文风等的模仿,读得多了,自然便会写了。此种观念甚至在教材编写者中也有一定的市场,反映在教材中,便是“作文训练”的讲解部分大多为寥寥数百字,过分简约。唐代诗圣杜甫的千古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压丈二十二韵》更是被他们引为经典,倚为依据。这种观念影响力极大,传播范围极广。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着以阅读挤写作的现象,把阅读看作硬任务,把写作视为软指标,轻视写作知识的学习,正是这种观念作用的后果。

扑腾自己稚嫩的双翅,是永远也学不会飞翔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固然是杜甫名句,但今人在“读书”与“下笔”间构筑起的因果关系却未必是杜甫的本意。稍知杜甫生平的人都知道,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希冀那些大权在握的权贵能赏识自己的才学,进而向朝廷举荐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出自其向权贵韦济的赠诗之中,杜甫是从阅读量与写作才能两方面向韦济展示自己的才华,赋予诗句因果关系只是后人的误读而已。以对古人的误读为依据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无疑是不妥当的。我们应该认识到,作文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课程设置多、学习压力大的今天,掌握必要的作文知识,既是对先贤智慧的尊重,对规律的尊重,亦是学习写作的正确之道。在掌握了基本的作文知识的基础上,再辅之以适度的读和练,自然会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凡事有个“度”。作文知识该讲什么,该讲多少,切实地研究一番,把握好分寸,选择好方式,解决了“度”的问题,作用肯定是积极的。在作文教学中,走出教学观念上的这一无视知识、片面强调阅读的错误认识,对于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3)实践的脱离实际

在中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教师亦存在着若干教学实践的脱离实际,具体表现有:

1、教学内容呈无序化状态,写作训练数量不足,成为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商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数字显示,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校在制订作文训练计划时,每学期定量为五至六次“大”作文,文化落后地区的学校按此定量的比例更高。据说这一计划制订的依据是教学大纲的规定及教材安排的数量标准。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规定是:“作文一般每学期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有个别教师围绕怎样写一个人,可以在一节课上将人与事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刻画等等内容倾其所有一古脑地讲个遍,全然不顾学生能否在一节课内接受如此多的知识。也有个别教师则在教学内容上跟着感觉走,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将作文题目往黑板上一写,三言两语略作解说,便把一节课的时间全部交给了学生,简单随意,知识含量极低。还有少数教师借教改之名,上作文课时让学生随意写作,不论文体,没有主题,偶尔为之或许尚能收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之效,但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很难有多大帮助,反映出的正是教学内容的无序。由引可见,作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无序化已经成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一大通病,严重影响了中学生作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完善中学作文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有序已经刻不容缓。

2、对学生实际认知能力和实际写作技能认识模糊,导致对学生作文训练的指导缺乏针对性。

由于受到作家们写作成功的激励,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热衷于把作家们的创作经验不加分析地移植到学生的作文训练上来,一味强调多观察、多积累素材,而无视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实际写作技能,无视学生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所遭遇的智能结构上的诸多有待改进的缺失。无可否认,多观察、多积累素材是写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素材亦属正常。然而,在这种貌似正确的做法的背后,隐藏着的其实是把教育对象无端拔高的行为。我们应该看到,作家与中学生在生活历经、写作技能、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处于不同的层面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不能面对这一现实,很难想象我们的教师能够为中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指导。

对于中学生的作文写作而言,素材只是一个问题,在他们的实际训练中,贯穿于他们的整个写作过程中的问题还有很多,诸如何捕捉细节,如何传神表达,如何巧妙布局,如何精当过渡,甚至怎样开好头结好尾等操作问题,都是他们前进路上的“拦路虎”。蔡元培先生在论及八股文时曾说:“八股文的作法,先作破题,止两句,把题目的大意说一说。破题作得合格了,乃试作承题,约四五句。承题作得合格了,乃试作起讲,大约十余句。起讲作得合格了,乃作全篇。全篇的作法,是起讲后,先作领题,其后先作八股(六股亦可),每两股都是相对的。最后作一结论。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什么多写什么少写,如何开头,怎样结尾,极其繁复。要处理好这些问题,首先要有明确的主题,因为只能主题明确,才可能组织材料,巧妙布局,仔细斟酌表达效果,否则文章就会失去灵魂,不知所云为何。其次要仔细分析材料,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性质,正确处理材料与主题的关系,完成构思。然而,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独立完成此项任务尚有诸多困难,还需要教师在作文训练中进行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地指导。总之,中学生作文的写作有其自身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人为地改变其学习链条上的固有结构,突出某环节,省略或弱化某环节,均不可取,教师应该正视学生实际认知能力和写作能力,遵循教学规律,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开展写作训练。

(二)、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的无助(1)应试教育下的挣扎

曾经有位中学语文教师说:“去问问中学生喜欢不喜欢写作文,大概有90%的人会说不喜欢。如果我们的学生接受了10年的语文教育,最后的结果是讨厌作文,教师埋怨学生写不出好文章,只能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失败的”④。闻听此言,相信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会感到伤感而无奈。看看学生作文,可以发现“少、慢、差、废”的现象确实存在,甚至相当严重,有的高中毕业生竟然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此情此景,不禁使人要问:中学生怎么了? 谈起作文,有位中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的作文缺“氧”⑤。骤闻此言,不由令人扼腕叹息。中学生所缺之“氧”为何物呢?原来是写作的自由空间。是什么有如此魔力,竟能侵夺学生写作的自由空间呢?原来是应试教育惹的祸。早在1978年叶圣陶先生就说过:“从前读书人学作文,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总要作得能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现在也有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有升学考试。但是,我以为现在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禁得起这种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今天,迫于考试的压力,浸淫于应试教育影响中的作文教学正逐步陷入一种僵化的训练模式,正如叶老所言“不幸我国的写作教学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兴办学校数十年,还摆脱不了八股的精神。”服务于应试教育的程式化训练模式的最大受害者莫过于学生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们写作文不能写心里话。老师教导我们,你们的作文不是写给自己看,而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只要写得有技巧,只要让阅卷老师觉得满意就行了”⑥。要知道,主观意识的培养本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学生作文应是观察、思维、表达的有机结合,文章的取材、谋篇、布局无不应是学生主观意识的表现,但现在原来应该是作者真情流露的文章竟然不能写真情,竟然可以不需要作者自己的认同,竟然只要求一味迎合阅卷老师的喜好!长此以往,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真不知要从何谈起。(2)象牙塔中的困境 无可否认,应试教育是影响中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但还应该看到,中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先天不足也是阻碍其写作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中学生对作文普遍存有畏难心理,在畏难心理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对写出优秀作文根本不抱任何希望,怀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写到哪里算哪里,写成啥样算啥样,不愿在审题、写作、修改上花费时间和精力,以至出现了审题时问老师,写作时运笔如飞、倚马可待,修改时一句不动、一字不易,甚至懒得多看一眼的怪现象。其实,写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思想水平、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文字技巧等诸多因素,中学生之所以对作文产生畏难心理,与其自身能力的不足有着重要的关系。中学生自身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1、生活圈狭小,生活经验贫乏,知识积拐少,认知水平低。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由此可见,生活是作文之源,中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向生活索取文章的素材,毕竟“一切写作活动都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识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融合,最后统一于书面语言的过程”。

2、阅读太少,语言贫乏,语言表达水平不高。

语言问题是中学生作文存在的又一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⑦,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思想的物质形式,没有语言就没有思想。对于中学生作文而言,文章的内容,必须通过语言这种物质存在形式才能得以表现、阐述和发挥。造成中学生语言贫乏的原因很多,阅读不多便是其中之一。目前的语文教学对于阅读虽然非常重视,但学生实际的阅读面并非很宽,虽然不断有人呼吁要进行广泛的阅读,但实际做到的很少。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学生,早早的从他们的父母那里领到了“不准读闲书”的禁令,整天捧在中学生手中的除了课本便只有教辅书了,剩下的都已被归入禁读的“闲书”一类。视野狭窄是造成中学生语言贫乏的又一个原因。

四、外国作文教学给我们的借鉴与启示——中西合璧

走出困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作文教学,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存在着很多困惑和不足。而外国作文教学,重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关注写作目的和对象,重视写作过程的指导,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及发表意识,有较强的实用性、研究性、开放度,这些优点都值得我国作文教学借鉴。而若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作文教学存在的顽疾,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一种探索性综合型的作文训练方法——“调酒式写作教学法”。(1)调酒式写作教学法的涵义

调酒是指把酒和其它饮料辅料按一定比例调和在一起含有食用酒精的饮料。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调酒为人们提供了视觉、嗅觉、味觉、肉体和精神等方面的享受。通过调酒师对酒的色、香、味、型、格、神、情、爱、温、湿、光、音等自然营养进行再创作使人达到一种极美的精神享受。调酒式写作教学法——在教学上它是融中西教学之长,在学生能力和素质上是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想象、语言表达、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多种能力和素质于一体,在学科应用上是兼数理化、文史哲于一体的综合性锻炼方法。其核心就是把国外先进的作文教学理念内容引入我国作文教学,让学生从写的需要出发,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阅读、去调查研究、去鉴别,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再创作从而得到多种能力的综合性锻炼。调酒式写作教学法不像传统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写作那样只是简单记录作者日常生活经历和对一些问题的浅显认识,而是以整个世界和社会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观察、调查、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规律,并把自己的认识结果用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写作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思维层次上有质的飞跃。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科学教育应该以学生的探究为主,学生掌握多少事实和数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调酒式写作教学法正是强调了外国作文教学中学生所经历的探索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调酒式写作教学法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而在这一点上美、英、日等国作文教学的成效是显著的。调酒式写作教学法可以说让课堂教学在落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不是对客体的直接占有与接受,“理解与发明这两个功能是不能分割的”⑧只有当学习开始于一个存在疑问和问题的经验情境(真实认知情境)中,学习者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材料,去寻找、选择、判断、解释、应用新的信息知识,为了解决问题,进行设计、发明、创造和筹划,他才能把有用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能掌握研究、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训练自己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性建立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其一,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的;其二,学习成为自己发现的过程;其三,掌握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三条只有在调酒式写作教学法中才可以完全落实。学生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在性质上的共同点是:都是经过对己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的改造和超越,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学生的发现和探索不一定甚至不是人类已有认识成果的突破,但却是他个人的发现,这种“个体发现”经历的心理过程正是科学家所经历的发现心理过程。这也是进行中西合璧走出困境的意义所在!这也就正应了那句话: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学到了什么东西而在于学会了怎样去学东西——当我们把学的东西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从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看,教学效果要做到“实现自我”。“潜能”是每个学生都有的,教师要提供维护和发挥“潜能”的良好条件,使学生成为能够自己指导的、对学习具有信心、有实现目的、能摆脱不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的人;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反对那种压制学生、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有效方法,就可能更好地发展智能,超越现在的水平,实现自己的潜能;重视个人的发展,重视主体能动性,贬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调酒式写作教学法观点认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研究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结果。调酒式写作教学法正是具备了这种动性!(2)调酒式写作教学法的特点

1.调酒式写作教学法主要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调酒式写作教学法中,学校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它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这些知识的排列是纵向的、线形的,相互之间完全靠逻辑关系加以联系;而在调酒式写作教学法中,“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2调酒式写作教学法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调酒式写作教学法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3.调酒式写作教学法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

调酒式写作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他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的责任。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调酒式写作教学法既赋予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实现课程目标的义务。当学生感到肩负一种责任时,他的主观积极性便可能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我认为,调酒式写作教学法方式引入作文教学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调酒式写作教学法通过学生的一系列探究活动,为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提供了最好的条件。调酒式写作教学法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调酒式写作教学法活动中,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探索如实验操作、现场观察、社会调查、专家专访、情感体验、资料查阅等,不仅培养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而且掌握了调查、实验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性格对写作能力起着制约的作用,即性格制约着写作能力发展的方向和水平。积极的性格特征,例如高度的责任感、首创精神、细致、认真、谦逊、自信,对写作能力的形成以及它的发展水平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甚至积极的性格还能弥补秉赋的不足。常言道“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3)调酒式写作教学法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1、调酒式写作教学法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调酒式写作教学法按写作所需时间长短不同,分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短期作业一般只需

一、两小时至

一、两天,而长期作业一般需

一、两星期或

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调酒式写作教学法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短期作业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熟悉一般写作技巧。长期作业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二者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很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短期作业:研究性阅读设置疑问确定选题探究体验表述成果长期专题作业:确定课题设计方案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成文短期作业以课文为对象,配合阅读教学每单元写一篇,内容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技巧、语言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然后用读书札记、读后感、评论、小论文等来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一般是在阅读课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课文中的一些主要问题,然后由学生自选专题写研究性作文。短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有利于扩大阅读量,拓展联想和延伸的能力,对于巩固、理解、掌握和深化课堂知识以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从课文出发的调酒式写作教学法,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联系密切,学生能够较快的联系己有的知识,较少对调酒式写作产生畏难情绪。例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后,教师可提出这样两个问题:有人说项羽乃一介武夫,有勇无谋,你的看法如何?鸿门宴里充满杀机,极可能有去无回,迫不及待地想称王称霸的刘邦为何敢赴鸿门宴?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可介绍学生阅读《项羽本纪》、《汉高祖本纪》等文章,并对两文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对二人的性格有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理解。然后就“项羽为何不杀刘邦?”、“刘邦为何敢赴宴?”和“我所认识的刘邦”为题写篇文章。

长期专题作业从目标上看,它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发展性、独立性的思维能力,注重从解决问题中或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发展积极的情感;从过程上来看,它注重仿照发明与创造的过程,以问题为中心,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搜集资料—评价、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来开展学习。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名为“我们所居住的地方”的图片展览活动。首先,要求学生给所住城镇最感兴趣的地方如街道、商店、文化古迹、广场、纪念碑等拍照或绘画,然后到有关部门和社会人士那里去调查、访问,了解所居住的城镇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远景,最后将所得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分类整理,举办展览会。像这类课题还有“师生校园思想状况调查”、“我校学生阅读现状与未来”、“校园周边书店调查”、“盗版、正版使用情况调查研究”等。这样的写作活动中学生一般都很感兴趣,一学期可搞四、五次。

2、调酒式写作教学法教学模式的特点

激发创作欲望。作文的选题大多从学生兴趣出发,学生可以在自己最感兴趣、最关注的领域深入研究、思考,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好机会。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肯花时间收集资料,愿意多次修改论稿,写作技巧也会相应得以提高。

提高思维能力。传统的学生作文由于内容浅近局促,很难有思想扩张的余地,调酒式写作教学法则给学生的思维留下广阔的天地,学生的思维尽可以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4)调酒式写作教学法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第一,确定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选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题目选得准确、新颖,避免论题过大过空,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参考书目。课题首先应该具有探究性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浅层次、一目了然的所谓“课题”,是实施调酒式写作教学法的大忌。例如有的人在学习《祝福》时提出这样的研究专题:祥林嫂是怎样死去的?显然,没有必要作深入的探究。其次,课题还要有可行性,不能过大过空。

第二,设计研究方案这一环节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四、五人一组,也可以是个人独立进行。研究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设计。如制定“某古镇文化专题研究”计划: 总课题的确立:组织学生讨论确认“某古镇文化研究”的总课题,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分成若+了课题研究小组。各了课题的确定: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古迹等。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确欲相应的子课题,如“某古镇园林文化研究”、“某古镇竹艺研究”等。

各子课题的实施:教师集中或分别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与策略,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各子课题的撰写:学生草拟撰写、修改专题成果。

第三,信息收集信息收集的方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去图书馆、上网、实地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这一环节在调酒式写作教学法中占重要地位。要指导学生勤于以记实的方式,把探究学习的情况、进展、分析、收获、体会清晰地一记录下来。要登记查阅或收集资料的情况,对研究过程中查阅过的资料,有明确的记录,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等,重要的有作摘录。还要习惯于把研究过程中各阶段的发现、心情、感想、体会、思考、收获,或者某一重要接下来就是给材料分类,进行研究,寻找规律性的东西。收集信息是做研究最枯燥的时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收集的材料越来越多,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越准确、科学。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地搜集信息。第四,信息处理并成文信息处理是调酒式写作教学法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是否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进行信息处理、整合很重要,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探究的方法,学会比较、分析、概括和归纳,进行有个性的信息处理。

第五,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讨论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讨论是各种思想的碰撞、结合,是讨论者的相互启发,学生要进行创新性学习,就要正确地对待学习讨论,开展学习讨论,积极参与学习讨论。由于研究水平和观点的不同,学生对同一课题(问题)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或结论)也可能不同。

在调酒式写作教学法训练中,要注意创设一种情景,把各种体裁的写作练习编到精心设计的故事之中,让学生去充当故事中的角色,根据故事所描述的情景和提出的要求练习写作。例如,有一个学校的学生组织了这样一次活动:一些学生组织起来,对学校附近一条河流的污染情况和原因做了调查研究。他们翻阅地方史,找钓鱼爱好者座谈,化验水样,做鱼的生活实验,运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终于证明造成河流严惩污染的原因是一家造纸厂不断向河里排放纸浆废液。最后,他们把研究结果写成一篇论文。由于经过了大量的实践活动,所以论文写得材料丰富、说理清楚,不但文字水平较高,而且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注重写作教学的实用性,加强实用文体的写作指导,既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写作更好地为社会生活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以及将来参加工作提供表达上的方便。

结论

通过研究分析美、英、日等国在作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特点,以及对我国作文教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从教材、教学观念、教学实践、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现阶段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出了影响作文教学发展的症结。并在外国作文教学结合国外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让学生从写的需要出发,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阅读、去调查研究、去鉴别,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再创作的,具有在教学上它是融中西教学之长,在学生能力和素质上是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想象、语言表达、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多种能力和素质于一体,在学科应用上是兼数理化、文史哲于一体的综合性锻炼方法——“调酒式写作教学法”。

调酒式写作教学法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它适应了信息时代对人的要求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既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调酒式写作教学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调酒式写作教学法重自主、重过程的特点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能力的充分展示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调酒式写作教学法鼓励学生走出语文小课堂,为学生搭建语文学习广阔的社会舞台。激发了学生运用语文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其次,调酒式写作教学法大大拓展了中学生写作的题材和体裁范围,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批判能力。由于研究的课题源自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教师的启发,以整个世界和社会为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此,写作的题材范围非常开阔。它可以是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试验报告、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文学欣赏类、文学创作类的作品。此外,调酒式写作教学法中,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选择、比较、整理、提炼、归纳、设计、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调酒式写作教学法提倡学生对资料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做进一步研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深入思考、联想、想象,乃至于重组和运用资料,提出新的看法,写出独到的论文。这一系列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最后,调酒式写作教学法也有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调酒式写作教学法的开展有利于拓宽教师的视野,也有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由于学生研究的课题涉及到课内外、校内外,范围极广,而教师的知识有限,这就要求教师依据课题去补充许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学记》里说“教学相长”,在语文调酒式写作教学法中,这个观点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当然,本模式是在借鉴外国作文教学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现状而进行的思考,当然还处于实验探索阶段,考虑也不够成熟,还存在许多不足,它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是最为合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注释:

①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30页 ②同注

③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55一156页

④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页

⑤卢传梁.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1期第30页 ⑥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页 ⑦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⑧J.P.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局,1990 参考文献:

[1]李茂.彼岸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2]何明.中学作文实践问题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6月版 [3]周进芳.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年7月版 [4]张初吴.中美作文教学之比较.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8期

[5]方明.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教学思想.外国教育资料.1996.5 [6]王福河.法国高考作文的启示.载.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8期 [7]祝怀新.英国基础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

[8]吴益.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2004年2月版 [9]韦志成.语文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0]张志公.作文教学.新藩出版社.19842年2月版

[11]郑宝田.从美国作文课看素质教育.载.语文学习.2001年第11期 [12]美国.教育文摘.VOL.56 Oct.1990 No.2 P.70 [1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拉塞克、维迪努著.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借鉴与启示 篇6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 前言

建国六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但是,非集约化生产和粗犷型发展方式导致经济增长中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矛盾已经明显影响到和谐型社会的建立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幸运的是,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基于此,本文梳理了经济增长理论,以及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国内目前经济面临的一些困境,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二、 经济增长理论

关于经济增长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提出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随后各国学者对经济增长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有梭罗(R. M. Solow)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以及后来卢卡斯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思潮的兴起和实践,一些学者提出了跨国经济增长理论。不过,总体上看,经济增长理论可以做如下大致区分:

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作是哈罗德一多马(Harrod-Domar)模型。哈罗德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的需求决定论,其模型假定生产过程所需的资本设备和产量成固定比例。多马则主要围绕投资的二重性来建立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从需求角度来看,投资通过凯恩斯的乘数效应过程决定国民收入的实际水平;从供给角度来看,投资通过增加资本存量的规模而对潜在的生产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将提高国民收入的潜在水平。上述模型都强调储蓄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模型建立在生产要素组合为固定比例的严格假设之下,即不论经济起始状态的人均资本处于什么水平,最后经济增长会朝向长期稳定状态收敛,当达到长期稳定状态时,各国的人均资本与每人产出与经济增长率都将一样。 因此,古典增长理论无法适用于长期分析。

2.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Solow)和斯旺(Swan)1956年几乎同时提出的Solow-Swan模型,舍弃了Harrod-Domar模型中的Leontief 型生产函数, 改以生产要素可以替代的新古典(Neoclassical)生产函数,所以又称新古典增长模型。在这个新模型中,假设投入要素比例和要素价格都可变动;若劳动力增长率大于资本存量增长率,劳动工资将会下降;反之,劳动工资将会提高。通过价格机制使低廉的生产要素代替价格较高的要素,产量与资本的比例值是可变动的,产出增长途径就有内在安定性,不会发生H-arrod-Domar的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刀锋边缘”(Knifeed-ge)的情况。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在揭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方面比古典模型前进了一大步,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均衡增长率是“外生”固定的劳动增长率,没有考虑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因此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都被称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

3. 新经济增长理论。1986年,罗默(Romer)借鉴其他学者的思想,将“知识”的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带进生产函数当中,使得个别厂商的生产函数为固定的规模报酬,而对社会而言,则为递增的规模报酬。在这种情况下,不需借助外生变量就可以解释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来源。因此,新经济增长理论又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进一步的,卢卡斯(Lucas)1988年将人力资本的累积效果考虑进来,由单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扩充为两部门进行分析。在人力资本具有外部性的情况下,竞争均衡时的人力资本增长率将会小于实质资本增长率;若不考虑到外部性,则人力资本增长率将会等于实质资本的增长率。Lucas 视人力资本与实质资本同为生产要素,可以通过投资行为来累积。

三、 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

国际经验和我国经济实践都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不论是早期的威廉·配第根据英国经济实践总结的经验性学说,还是后期的钱纳里等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十个国家发展经验的实证研究,都可以总结出一个结论,即经济总量的增长依赖结构的转换,结构因素对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贡献。而其他学者对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1. 配第—克拉克定理。关于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经验性学说。他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1691年,威廉·配第根据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

受到配第思想的启发,科林.克拉克(1940)通过开创性的统计分析和经验研究,揭示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结构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在1940年他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他认为,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转移是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造成的。这一成果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2. 库兹涅茨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7)发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分析研究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从库兹涅茨主要的代表作《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等来看,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内,研究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是他探讨的一个重点。总体而言,他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总量的过程;部门的变化都同总量的变化相互联系;而且只有把部门的变化结合到总量的框架中时,才可能对它们加以适当的权衡比较。因此他认为,在总量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中,首要的是总量增长,即:总量增长从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引起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并进而引起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动。

3. 钱纳里等:引入结构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鲁宾逊、钱纳里、费德等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结构变量来研究经济增长,以统计分析来说明结构变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霍利斯.钱纳里和他的同事赛尔奎因等借鉴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较研究,在对结构转变和影响结构转变的多种因素作深入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动的“标准形式”,归纳出一些基本的发展模式,以及各国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动的不同特点,得出了包括“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的一些规律性的事实与结论。

4. 帕西内蒂的结构动态经济学理论。由于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有严重缺陷,帕西内蒂(L.L.Pasinetti)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称为“动态经济学”。在他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模型中,他认为只要产业结构的变化能够适应需求的变化和更有效地利用技术——主要表现为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的转移,就会加速经济增长。帕西内蒂考察了经济增长的三种可能情况:①经济增长是由人口增长引起的,不存在技术进步;②经济增长是由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共同引起的;③经济增长是由结构变化引起的。经过研究,他认为第三种情况是更一般、更现实的情形。帕西内蒂强调了结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促进作用:只要产业结构的变化能够适应需求的变化,能够更有效地对技术加以利用;劳动和资本能够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产业结构的变动就会加速经济增长。

四、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现状与困境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我国经济遭遇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经济衰退最为严重的时刻,但在中央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积极应对危机的努力下,扭转了经济持续下滑的态势,实现经济逐季上升的复苏。然而2009年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家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方针,从实施情况看,排在第一位的“保增长”的成效比较显着,但是,“扩内需、调结构”进展仍然相当滞后: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暴露出来的、原来被高增长所掩盖的结构性矛盾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保增长”更多的依赖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又加剧了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进一步失衡,从而使矛盾进一步凸显:

1.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在大规模投资计划实施过程中,部分行业出现新的过剩产能,给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更大的困难。比如,在实现“保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反弹,特别是靠房地产和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的拉动,不惜重新让已关停的条钢、小炼焦、小冶炼等“两高一资”企业重新开工,与低碳经济战略背道而驰。

2. 资源环境严重失衡。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带动物资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我国是一个资源贫瘠国,我国对石油、水资源、钢材、水泥、有色金属等资源的消耗居于世界前列,不仅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远大于世界平均水平。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超出极限,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

3. 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过度向政府特别是国有企业倾斜,进而对社会资本产生部分“挤出效应”,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投资机会。不仅使得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增加,而且诱使“国进民退”,进一步缩小了民营经济在竞争性领域内的发展空间。

4. 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失衡。政策过分向基础设施和“十大产业”振兴投入倾斜,对民生事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支持不够,不仅造成投资与消费不平衡,而且造成居民收入和职工工资在国民收入和企业收入分配中比重越来越低,城乡居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经济增长内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五、 建议与总结

1.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分析,中国今天的问题,暴露出经济结构由来已久的软肋,即中国经济内部失衡严重,内需和外需严重失衡,消费率太低。应对危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劳动投入和技术、资本投入占比。要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依靠自然资源投入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转化为依靠就业增加、依靠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与效率的提高的发展方式转变。

2. 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也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远远低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60%),还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45%)。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了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与高耗能、高资源投入的资本密集型相一致的第二产业的超比例发展,同样不可避免带来了“相对过剩人口(失业人口)”的问题日益严峻,城乡之间、居民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社会资源能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日益不断恶化。因此,大力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先导和支撑行业,能够直接和间接提升与支持第一、二产业的效率;另外,支持与国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的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住宅建设、金融商贸、旅游通信和社区服务等生活型服务业的发展,也能够直接提高人力资源生产效率,并提升国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

3.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中国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滞后的根源主要在于以政府主导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这也是高能耗经济和高碳经济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体制基础。在这种政府和国企指导型的投资增长模式中,中国产业长期呈现出超重化工业和资本密集化方向,必然带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消费。在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单纯依靠投资消耗自然资源和发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积累资本、换取技术、发展经济的做法已经面临严重的压力。为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新驱动代替生产要素驱动,已经成为必然与现实。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型和绿色产业,如新型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作为产业培育的重点,加大对这些产业的基础研究投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等优惠措施,鼓励投资者将资金投资到绿色投资项目中,而不是目前资金集中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矿业和初级加工业。

参考文献:

1. Chou, R. K. and G. H. K. Wang.Transaction tax and market quality of the Taiwan stock index futures,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2006,(6):1195- 1216.

2. 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2003.

4.克鲁格曼.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1994,(73):10-12.

5. 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FX06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波,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

国外农业碳减排经验借鉴及启示 篇7

农业生产过程就是一个投入各种要素形成农业产出的过程。农业碳排放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资源消耗而产生的碳排放。 这些资源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农膜、柴油、土地翻耕及农业灌溉等方面。 统计表明, 农业碳排放量占到全部碳排放量的17%。 据相关资料表明, 我国已经成为碳排放第一大国, 农业碳排放在总碳排放量中占很高比重。在我国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 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 总结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碳减排的经验, 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碳减排, 从而实现我国总体的碳减排目标, 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碳减排的实践经验

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中的资源能源节约, 为了实现农业碳减排, 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总结这些发达国家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法律法规体系完善

发达国家为了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资源能源消耗, 实现农业低碳发展, 十分重视顶层设计的作用。从法律法规方面对农业低碳化生产进行规定, 从而保证农业生产按照低碳化的方式进行。

美国国会从1947 年起先后制定了多部法律, 这些法律法规对于减少农业生产中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过度消耗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防止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农药的过度使用, 美国政府先后制定了《联邦杀虫剂、 杀菌剂和杀鼠剂法》、《农药登记和分类程序》、《农药登记标准》、《农药和农药器具标志条例》、《农产品农药残留量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防止农业生产中农药过度使用提供可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此外, 2007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 《低碳经济法案》, 2009 年通过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 》, 2009 年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 这些法案对于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做了约束性的规定, 以法律的最高权威, 有力地保证了美国农业生产中碳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

日本政府为了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减排, 十分重视相关法律的制定。 20世纪60 年代日本政府就制定了 《农业基本法》, 并以此为基础, 制定相关的配套法律, 包括《农用土地市场流通法》、《农业主体法》、《农业金融法》、《灾害保险法》、《质量检查法》等多个方面。 这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法律法规, 有效保证了农业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低碳化, 有利于农业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以色列是个农业资源贫乏的国家。无论是耕地资源, 还是水资源都十分稀缺。政府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 低碳化发展, 十分重视对农业生产相关资源的高效利用。 政府从建国初期就先后制定了《水法》、《水井控制法》、《量水法》 等法律, 用法律的形式对用水进行了系统严格的规定。 随着形势的发展, 政府先后完善了森林、土地、河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使得土地和水资源得到更加严格的控制和保护, 以维护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低碳排放。

(二) 农业科技体系健全, 农业科技水平高

农业科技对于实现农业的低碳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完备的、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支持体系。 通过科学高效的科技支持体系,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平均超过80%, 以色列的农业科技贡献率甚至达到95%以上。相比之下, 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到60%。

美国的农业科技体系完整, 结构布局合理, 层次清晰, 相互衔接紧密。 美国的农业科技体系以大学为基础, 由农业科研、教育、 推广部门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个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工协作, 各司其职, 形成整体合力。 大学主要负责农业科技基本理论研究, 为农业实用科技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农业科研部门主要负责农业实用先进科技的研发, 教育部门负责农业科技知识培训, 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负责指导新型农业科技在实际中的运用。 通过这套科学配套的农业技术体系, 使得美国的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为美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由于农业科技作出的重大贡献, 美国在农业碳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统计表明, 中国每生产1t粮食需要化肥的数量是美国的2.62 倍。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以色列政府经过多年努力, 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该体系由政府的农业部主导, 科研机构和农业合作组织紧密配合, 内容涵盖农业的科研、开发与教育、和推广。 以色列农业科技研发团队擅于从本国国情出发, 有针对性进行农业科技创新。 以色列是一个土地贫瘠, 水资源非常短缺的国家。 多年来, 以色列农业科技部门通过持续不断研发, 使得本国农业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以色列研发的无土温室栽培技术、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污水和咸水处理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由于先进农业科技的作用, 以色列农业发展水平非常高。农产品在保持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还实现了出口。 以色列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95% , 农业生产过程中节约了大量的资源。 也极大地减少了农业碳排放。

日本农业科技体系实行政府统一领导, 相关部门配套的方法。 在政府指导下, 以30 所国立研究机构为主体, 以农协等配套机构组成。 全国从上到下农业科技体系有清晰的层次性特征。 国家层面的主导机构是农林水产省, 具体负责全国农业技术规划、经费预算、组织协调以及成果管理和农业技术人员资格认证考试等。 各个道府县的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处于中间层次, 主要负责本地区农业科技计划制定, 农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考试、录用和安置等事项。 基层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是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 这些部门设置与农民直接联系的改良员, 负责对农民进行具体的农业技术推广运用指导工作。经过多年努力, 日本农业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 为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减排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 农业发展战略科学高效

发达国家善于从本国国情出发, 根据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 建立适应本国特点的农业发展战略。

美国地大物博, 农业从业人口只占全国3% , 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超过60hm2, 相比之下我国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仅仅0.260hm2。 美国政府充分考虑到本国农业从业人员人均耕地面积多, 农业科技水平高的特点, 制定符合本国特点的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发展战略。 美国农业生产多以家庭农场的形式存在, 每个家庭农场平均耕种土地数量超过千亩, 多的甚至达到数千亩。由于土地规模化程度很高, 美国农场主可以进行农业机械化种植。 每个家庭农场只需要很少的人口。 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 许多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公司应运而生, 内容涵盖土地翻耕、播种、施肥、收割、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专业的农业生产公司运用专业的技术, 实现规模化服务, 有效降低了成本。 各个农场主只要与专业农业生产公司签署协议, 就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服务。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充分发挥专业化、规模化的优势, 能够极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同时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也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碳减排的实现。

日本地域狭小, 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分散而且数量较少, 人均农业从业人口占有耕地很少。这种特点注定日本不能像美国一样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基础开展农业生产。 日本政府从本国实际出发, 制定出特色化、品牌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政府推出“一村一品”的战略, 鼓励每个村庄根据自身实际, 创立具有本地特点的拳头产品, 打入市场, 以获取竞争优势。政府还加大农业品牌的培育支持力度, 培育出很多知名品牌, 如 “神户牛排”、“夕张甜瓜”、“越光米”等。 在农业品牌的支撑下, 尽管日本农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很高, 依然能够取得较好效益。政府还非常重视农业科技作用, 在政府推动下成立的各级农协组织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生产服务, 为日本农业精细化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有效提升日本农业生产效益, 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达到农业低碳生产的目的。

以色列土地贫瘠, 土地资源、水资源严重短缺, 不具备大规模农业生产条件。 耕地面积44 万hm2, 约占国土面积的20%, 大部分耕地都是风积、冲击性沙质土, 土地保水能力弱、结构粘性重。 政府从本国国情出发, 采取以土地公有为基础, 农业科技为保障的农业发展战略。 以色列95%土地是国家所有, 私人土地仅仅占5%, 这样有利于政府集中管理。 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主要采用集体农场和农业合作社两种形式。 集体农场和农业合作社都向国家租赁土地进行耕种, 国家统一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进行管理, 集体农场和农业合作社成员在农场中各尽所能, 同时政府给每个成员提供教育、医疗、娱乐等社会福利。 这样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减少资源浪费。 同时以色列农业科技水平很高, 许多技术, 如滴灌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农业高科技能够保证以色列农业发展战略顺利实施, 达到低碳化农业生产目标。

三、发达国家农业碳减排带来的启示

通过比较发达国家在实行农业低碳发展, 促进农业碳减排方面的做法, 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 一) 建立完备的农业低碳化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为了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减排, 以法律的形式强制规划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借鉴发达国家在农业碳减排立法方面的经验, 我国应该根据本国国情, 以农业的低碳发展为出发点, 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农业立法。 我国政府经过多年发展, 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关的管理农业生产的法律和规定。我国农业方面主要立法有: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还有相关的一些规定, 如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 (农业部分) 、植物检疫条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 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理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

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相关立法, 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碳减排, 本文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完善。一是需要进一步细化农业相关生产环节的立法, 比如针对农药、化肥使用方面的具体法律规定。 从化肥生产、销售、使用、监测等环节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法规。 针对农业用水控制, 农业碳排放总量控制等方面都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政策, 这样可以实现我国农业生产控制的精确化和科学化。二是农业碳排放的执法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再完备的法律缺乏执行和监督指导, 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国家农业执法队伍目前力量比较薄弱, 执法重点主要还是停留在农资打假、提升农业产量等方面。对于农业的集约和节约生产, 农业生产者碳减排的监测力度还不够, 这是需要我国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二) 加大力度, 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

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碳减排的实践表明, 农业科技是减少农业生产中碳排放量的重要保证。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还处在较低水平。科技部的统计表明, 2013 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 相比之下, 以色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96%, 日本、日本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80%。

针对我国的国情, 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统一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比较分散, 有科研院所、高校、政府相关机构、企业相关科研机构组成。 基本上是各自为政, 相互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信息沟通不畅。需要国家层面的统一协调机构进行协调。应该定期就我国农业碳减排方面的问题组织研讨, 列出将来一段时期需要重点解决的相关农业科技问题, 再整合科技力量进行集中攻关, 这样可以尽快研制出适合我国特点的、有利于农业碳减排的技术成果。 二是要抓好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工作。我国的农业科技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 科技推广水平也不高。 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一方面制定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相关支持政策, 另一方面提升现有科技推广人才队伍的水平。

(三) 完善我国农业发展战略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 我国农业人口仍然将保持很大规模, 人均农业从业人员所占有耕地数量仍将处于较低水平, 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会保持, 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还必须立足于自身, 这就是我国的农业基本国情。

中央多年来一个重视我国农业发展, 2004 年以来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 十三五期间, 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依然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农业现代化, 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保持粮食自给。 这个基本战略不会改变。但是, 随着形势发展变化, 我国农业发展战略可以作局部性调整。比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 实现土地连片集中, 发挥农业规模化的优势。土地贫瘠, 水资源缺乏的西部地区可以借鉴日本、以色列做法, 在品牌农业、节水农业方面做文章, 以发挥本地的气候、土壤特点优势。对于北京等特大城市来说, 由于农业用水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60%以上, 可以考虑减少农作物种植, 大力发展观光节水农业, 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节约水资源, 同时可以大大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 也可以减少农业碳排放。

(四) 加强国际合作, 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要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水平, 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减排目标, 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以外, 还应该重视国际合作。 经过多年发展, 我国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农业合作水平还是处于较低层次, 合作范围还不够大。

本文建议, 一方面应该积极吸收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科技和管理经验, 以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比如可以学习借鉴推广以色列的滴灌和喷灌技术, 借鉴日本“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方式。 同时, 应该继续拓宽农业合作领域。比如可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促进有条件企业走出去, 到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从事农业生产。 南美、中亚、非洲有些国家土地辽阔, 农业人口稀少, 可以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 加强与这些地区国家合作, 既可以解决当地人就业问题, 也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还减少了我国国土范围内农业碳排放数量。 目前, 这方面有的企业已经进行了实践, 但是规模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如果国家层面的推动力度加大, 将会大大加快我国农业合作的步伐, 也将会为我国农业碳减排顺利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统计表明, 农业碳排放量占到全部碳排放量的17%。发展低碳农业, 实现农业碳减排, 是实现我国全面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有明显提高。但是同时应该看到,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农业存在着人均耕地数量少、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农业生产中资源能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农业碳排放量长期居高不下。借鉴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碳减排的经验, 对于降低我国农业碳排放, 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有重要意义。文章比较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在促进农业碳减排方面的做法, 总结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碳减排的经验, 由此得出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业碳减排,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牛立超.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中日比较[J].南方农村, 2011 (03) .

[2]朱丽娟, 刘青.气候变化背景下美国低碳农业的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 2012 (08) .

[3]陶爱祥.中美低碳农业发展状况对比研究[J].世界农业, 2013 (11) .

启示借鉴 篇8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但我国的环境保护步伐长期以来较为滞后,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自2007年起就已经着手对开征环境税进行论证研究,并在部分地区相继进行试点。十八大更是明确地提出要加快推进开征进程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安排。欧洲作为世界经济发达的地区,其环境税的成熟程度同样走在世界的前列,对其环境税开征及征管经验进行总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将会对建设我国环境税体系大有帮助。我们既需要立足于国情,同时也需要借鉴成功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欧洲环境税设计与征管经验

欧洲地区环境税开征始于英国,伴随着环境税理论与实践的充实,欧洲各国开始陆续实施,将环境税纳入国家的财税政策体系中,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环境税日趋成熟并成为调节经济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设计和征管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税负转移,保持中性

开征环境税后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和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会提高,为了保证政策上的可行性,通常会调整其他税种的税率及灵活运用税收优惠、税收返还来保持总体税负合理和企业竞争力。

(二)突出重点,差别对待

欧洲特别是北欧的国家尤其以能源税作为环境保护的关键,因此对能源及其产品实施重点征收,如丹麦、瑞典等国一般都对能源及能源产品征收碳税、硫税,同时采取差别性征税政策,对含铅汽油和无铅汽油实行差别税率。在德国,差别性征税手段被应用到控制污水排放上,对达标排放与非达标排放采取差别征税的办法。

(三)部门合作,专款专用

环境税的征管效率决定了其是否能发挥既定的功能,欧洲国家在这一方面做的较好,通常是通过部门之间的明确分工、专业化的操作来实现有效征收,税款则专门用于环境治理。如荷兰的税务部门和其他的资源环境部门协调配合,征管手段具备成熟的现代化水平,具有较髙的征管效率;把环保收入归地方政府支配,特别是对污染范围在特定区域的排污税收入,更是将其用于当地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

欧洲国家将税收手段用于环境保护,在保护环境和增加政府收入两个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05—2010年,欧洲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2010年比2005年减少了9.6%。2005—2013年,欧盟28国的环境税收入总体不断上升,2013年比2005年增加了14.8%。

环境税在欧洲取得较好的效果,从税制的设计和征管两方面来看,首先,从税制的整体设计思路上:

一是根据污染物的类型或者污染行为开征独立的小税种。目前欧洲国家开征的税种可以分为六大类:1.大气污染税。包括二氧化硫税、二氧化碳税、二氧化氮税。瑞典、荷兰、挪威、丹麦、德国相继开征了二氧化硫税,碳税首先在芬兰开征,瑞典、意大利、挪威也开征此税。2.垃圾税。荷兰、芬兰、丹麦、英国、比利时、瑞典开征此税。3.水污染税,欧盟国家大都开征这一税种。4.农业污染税。5.能源税。6.资源税。

单位:千吨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单位:百万

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官网

二是以能源税为主体。欧洲作为一个巨大的经济体,能源的需求巨大,而能源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又最为明显,这一点与我国相似。2012年,丹麦、芬兰、荷兰三国的能源税占环境税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0%、67%、55%,瑞典更是高达81%。

三是调整原有税收政策,绿化原有税制。如欧盟国家大都对含铅汽油和无铅汽油实行差别消费税税率,以改变能源的消费结构。德国按机动车的污染程度分档征收车船税,无污染排放的电车则免予征收。

四是调整其他税种税率,重视运用税收返还。环境税的开征触动各阶层的利益,为了顺利地推行环境税,在开征环境税同时,降低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使纳税人的总体税收负担合理。除此之外,税收返还也被经常使用,包括直接返还给纳税人和返还于相关领域。

五是循序渐进,长远计划。环境税改革计划在欧盟国家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欧盟成员国完善环境税制的举措主要是提高柴油的消费税、能源的税率及改革车辆税。2013至2014年,成员国虽然没有做出重大的举措,但是各国根据国情对已有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尽管改革力度相对有限,但是一直往前推进。

其次,从环境税的征管上,采用科学高效的征管方式并实行专款专用。税款能否有效征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税种的成败,环境税的征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通常是由地方税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或者资源能源部门配合完成,税款不论是成为中央收入还是形成地方的财政资金,大都具有专款专用的特征,用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领域。

三、经验借鉴与启示

作为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日益严重,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理念,从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一套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环境税收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税体系建设较为落后,并没有独立的环境税种,自1989年颁布《环境保护法》后,逐步形成了利用经济手段调控资源环境保护的环境税费制度,相关的税种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收费制度则体现在对污染行为和资源的有偿使用上。现行的税费制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起过积极地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税收制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覆盖面窄、税收优惠政策的临时性和阶段性明显、税收优惠形式较为单一、税收收入用途不明确。收费制度也存在着较多问:一是随意性大,费用的收缴和使用缺乏监督控制;二是约束性差;三是缺乏科学性。面对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这一现实矛盾,建立环境税体系既是必经之路,也是科学的选择,我国在设计环境税制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具备可行性和前瞻性,力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一)经验借鉴

借鉴欧洲环境税的实践经验,我国环境税体系的构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绿化现有环境保护相关的税种,调整其他税收政策。环境税在我国正式开征仍需时日,在这之前,绿化已有的税种是较为可行的方法。事实上,我国现有的一些税收政策理论上包含了环境保护的功能,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效果并不明显,更多的仍然是以筹集财政收入用于经济建设为主要目的。因此,在绿化现有税种上,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消费税。2016年之前,消费税共有14个征收对象,其中成品油、鞭炮焰火、木制一次性筷子、小汽车、摩托车和实木地板的征收都体现了保护环境的意图,2016年新增了对电池和涂料两类产品征收消费税,这无疑是进步的一面,但是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仍待扩大,可以将一些对环境有污染的产品如塑料制品、农药等纳入征税范围,与此同时,继续优化现有征税产品的结构,实施差别税率。另外,对于木质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的税率应该进一步提高以保护林木资源。(2)资源税。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煤炭、石油等的消费量十分巨大,碳、氮、硫等化合物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最明显,如北欧一些国家,对于能源的消费使用征税已经成为环境税的最大收入来源,因此我国资源税的绿化空间很大,首先应该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将森林资源、水资源、珍稀矿产纳入征收范围;其次资源税的计税方式以及税率需要进一步调整,原有从量定额的计征办法不足以限制粗放高能耗的生产方式,在目前的资源税计税方式中,原油、天然气采用6%—10%的比例税率,煤炭2015年改为2%—10%的从价税。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地调整原油、煤炭的税率,不仅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同时也可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3)车辆购置税。我国的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调整车辆购置税政策,可以将10%的统一比例税率改为差别税率,依据尾气的排放以及使用的能源类型差别征税。

在调整其他税收政策方面,重点应当放在税收优惠上。欧洲国家在开征环境税的同时,通常会使用税收返还、税收奖励、减免其他税收等手段来保持纳税人合理税负。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在这一方面的体现较为明显,如企业所得税规定环境保护所得实行三免三减半,增值税中有较多的免征和减征项目,但是目前的优惠力度较小,方式也较为单一,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二、开征新的环境税税种。欧洲国家大多针对污染行为或者产品开征独立的环境税,将取得的收入用于环境保护,专款专用。我国也可以借鉴其实践经验,适时有选择地开征独立的环境税,现阶段,适合我国开征的税种包括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取消相应的收费制度,逐步实现税费统一,防止重复征收,从而提高征收的科学性与合法性。大气污染税适宜对企业开征,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和改进生产工艺。在我国,对企业课征大气污染税,应以实际排放量或者污染物含量为计税依据,并借鉴挪威的经验,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类型的燃料设计不同的碳税税率。在水污染税征收方面,德国的制度最为完善,人对废水的直接排放要依法纳税,它以废水的污染单位相当于一个居民一年的污染负荷为基准,按照统一的税率普遍征收同时规定,当排放的废水达到特定的废水量低标准时,可以减免税款,纳税人用于改善废水设施的投资可以抵免应缴税款。在我国,水污染税适合对企业课征,对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按实际排放量采用定额税率征收。同时借鉴德国的经验,对企业的减排行为进行奖励。

第三、推进科学有效的征管方式。环境税的征管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税务部门征收,环保部门审核;二是环保部门征收,税务部门审核;三是税务部门征收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相结合。要保证税款的足额入库,征管的效率至关重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税款的征收应该由税务部门主导,环保部门配合,因此应该选择第一种征管模式,税务部门负责根据纳税人的条件,核定定额税款并负责征收管理,对于污染物排放量需要专业技术进行测量和监控的纳税人,则需要环保部门的配合,随后由税务部门进行征收。税款收缴上来之后,适宜留作地方财政收入,并形成专门的基金用于环境保护,税款的使用应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于环境治理和环境科研,二是用于税收返还和减排奖励,并接受社会监督。

(二)启示

欧洲国家的成功实践值得我国学习借鉴,但是在其环境税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从中我们也得到一些启示:任何税种的形成都是一个长期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有清晰可行的长远计划。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税收作为经济制度的一部分,必须要立足于本国国情,不可照搬照抄他国模式。

摘要:环境税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欧洲国家走在环境税发展的前列,体系比较成熟完备,值得我国学习借鉴。本文着重分析了欧洲环境税的设计及征管经验,基于我国环境税费体系的实际情况,提出当下我国可以从绿化原有税种、开征独立环境税税种以及科学化征管方式等方面逐步推进与完善我国环境税体系。

关键词:环境税,欧洲,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董正.OECD国家环境税体系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税收,2014(4).

[2]毛杰.2008年以来欧盟国家税制改革的举措与趋势:“欧洲2020战略”启动后的新变化〔J〕.国际税收,2015(7).

[3]王政.欧盟环境税制改革的经验和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13(10).

澳大利亚的TAFE:借鉴与启示 篇9

2006年,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浙机电学院) 经教育部批准, 与澳大利亚的BOXHILL TAFE学院实行合作办学, 2006年9月, 首次招收国际贸易专业中澳班学生。其合作办学方式为: (1) 单校园单段式, 即三年学习任务全部在浙机电学院完成; (2) 采用澳方专业课程体系, 即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课程完全采用澳方职业导向的模块化课程; (3) 全英语与英汉双语教学并存, 1/4专业课程由BOXHILL TAFE学院教师采用全英语授课, 其余课程由在澳受过培训的浙机电学院骨干教师用英汉双语或英语授课; (4) 学生毕业时可得到“双文凭”, 即我国普通高校专科毕业文凭、澳洲国际商务毕业文凭及商务管理高级毕业文凭, 后者与澳洲本土学习所颁发文凭相同。项目迄今已实施到第三年, 第一届学生已顺利毕业。

澳大利亚TAFE教育的借鉴

经过三年合作, 在职业教育方面, 澳大利亚TAFE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 澳大利亚政府层面的协调

澳大利亚政府从1982年开始研究和探索如何解决各州各自为政、各TAFE学院职业教育标准不同的问题, 最终于1995年建立并在全国推行了国家资格框架 (AQF) 。AQF坚持教育与培训的国家标准, 鼓励终身学习。AQF构建起高中、职业教育与培训、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的“立交桥”, 使得各种层次、不同形式的教育相互沟通、补充和交叉, 形成具有梯次结构的有机网络。

该网络包括6个职业教育与培训证书或文凭, 分别为一级证书、二级证书、三级证书、四级证书、文凭、高级文凭。取得高级文凭可免试直升大学二年级攻读学位, 同时, 不同等级的技能证书培训可通过学分制逐步累积完成, 是一种灵活的教育培训模式。

澳大利亚政府以统一的资格框架规范就业市场, 规定只有取得TAFE证书才能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性工作, TAFE证书成为就业的必备条件。许多人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毕业后, 为找到更满意、更适合的工作, 纷纷到TAFE攻读专业证书;在职人员为更新知识, 提高技术技能, 也进入TAFE接受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在职继续教育。

(二) 行业主导、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

在澳大利亚, TAFE学院无需自行设计专业和课程, 而是在国家资格框架体系下, 由行业技能委员会 (ISCs) 负责制定本行业的具体标准, 规范本行业不同岗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标准, 最后集成为“培训包” (共81个) 。培训包是课程开发的指导性材料, 内有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名称、课程名称和相应的课程大纲。ISC是TAFE教育与行业需要有效对接的桥梁, 是学校与行业有效沟通的纽带。

澳大利亚政府认可并拨款资助的ISC共有10个, 其中国际贸易专业所在的ISC叫做IBSA。IBSA开发的商务服务培训包涵盖了国际贸易职业教育各阶段的课程集成和相应的课程大纲。为使内容与时俱进, 规定每三年要对培训包进行回顾, 重新进行认证与批准。

TAFE学院要做的就是在培训包中挑选课程, 所以课程设计都是标准化的, 每门课程都有全国统一编号, 对每一类证书和文凭需开设哪些课程、课程模块如何组合, 政府部门都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

(三) 澳大利亚TAFE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指学校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以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在澳大利亚, TAFE学院在国家职业技能框架下提供可与大学和中学课程实现有效衔接的课程菜单, 学生可自主选课。TAFE能满足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 只要学生想学一技之长, TAFE通常都能接受其申请。TAFE学院的学习时间可选择全日制、半日制、部分时间制, 社会上各类人员, 如中学生、下岗者、在职工人、职员、技术人员都可入学, 学员不分年龄、专业和级别, 随时可到TAFE接受教育与培训。笔者在澳大利亚BOXHILL TAFE就看到学习“国际商务证书三”的班级里既有高中毕业生, 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 还有工作多年的在职者及刚失业想再就业者。

TAFE学院授课教师由专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必须有4~5年的实践经验或行业经历, 必须有技能等级证书, 至少需具备学士学位, 多数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拓宽专业视野;TAFE学院还长期聘用大量来自行业、企业的有工作经验者做兼职教师。在TAFE学院, 既有行业和企业专家走入校园授课, 也有TAFE教师走进企业指导学生, 该做法使TAFE学院真正做到了开门办学, 与行业企业保持有效合作与联系。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自学、到校上课、电脑辅助学习、校内实习、校外实习等学习方式。学院多实施二学期制, 一周5个学习日, 课时安排通常1小时为1节课, 但不同的课程有的1次安排2节课, 有的3节课, 也有的4节课, 取决于教师讲授课程的时间需要。

(四) 澳大利亚TAFE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TAFE学院, 教学环境布置人性化, 除常规的多媒体设备之外, 教室地面铺地毯, 椅子有滑轮, 因课堂活动需要在地毯上移动时不会发出噪音。学生上课围成一圈, 便于讨论。教室墙上贴有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指南。

TAFE学院课堂教学小班化, 20人以内编班。笔者在BOXHILL TAFE学习期间, 一开始“国际商务证书三”的课堂上有三十多人, 但没上几次课就被拆成两个班, 原因是班级人数太多, 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 会影响教学质量。

TAFE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没有统一固定的要求, 没有理论、实践教学体系之分, 理论实践一体化是TAFE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课程目标就是技能标准的实现, 什么方式有利于技能获得就采用什么方式。教师教学不再单向传授知识和信息或提供正确答案, 而是注重双向沟通, 鼓励创新;教师不仅注重知识与技能, 更注重正确观念引导、文化熏陶及态度养成。上课除普遍采用提问式、启发式, 还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 运用模拟仿真、角色扮演、案例调查与分析、操作演练、演讲等教学方法, 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五) 澳大利亚TAFE的课程考核机制

在考核方式上, TAFE课程以过程考核为主。评判学生考核是否通过, 以收集“证据”为基础, 考核实际上就是收集“证据”和对“证据”作出判断的过程。期末考试仅占总成绩的30%~40%, 即便40%的比例都被认为太高。考试内容简单, 重点考核学生能做什么, 而不是强调学生应知道什么。但考试程序严格, 学生压力反而大, 学习动力强。TAFE考核遵循VRFF有效性、可靠性、灵活性及公平性原则, 以全面充分地测评学生学习结果, 反映学生实际能力。

澳大利亚TAFE教育的启示

浙机电学院在与澳大利亚BOXHILL TAFE学院开展国际贸易专业合作办学的过程中, 澳方的经验给我们很多启示。

我国的高职教育需要政府宏观协调纵观澳大利亚TAFE的发展历程, 应将其成功归于制度的引领作用、政府行为导致的统一与规范及国家实行的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我国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 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关系尚未形成。现行的职业资格证书由于证出多门、种类不全、认证标准不一, 导致含金量不高, 缺乏权威性。要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的导向作用, 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应在国家层面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与高职教育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 为高职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构建行业参与的、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我国高职教育在专业开发、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编制等方面具有很强的院校特色, 基本上是高职院校各自为政, 未做到全国一盘棋, 行业、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行业、企业抱怨高职院校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岗位需求, 因此缺少动力, 不愿伸出援助之手。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 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充分发挥行业在高职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产学结合, 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 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 调动行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开发、能力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学模式方面应符合行业需求, 与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基地, 使产学合作落到实处, 实现高职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接轨, 技能训练与岗位标准统一, 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协调, 毕业生真正做到与社会、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要实行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普通高中毕业生和职业高中毕业生构成了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生源, 学生为获得学历文凭接受教育。虽然现在高职院校的成教部门也开设短训班, 但局限性很大, 下岗工人、在职工人、职员、技术人员等若想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 在年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等方面都受到限制, 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导致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和转岗培训的旺盛需求。受澳大利亚FAFE教育启发, 我国的高职教育应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 突破一次性教育的局限, 建立多层次、灵活的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循环教育模式, 使高职院校成为社会成员继续学习的场所, 真正做到不管什么人在什么年龄、什么地点想学习什么都可以实现的全方位服务。

要实行体验式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西方有句名言:“听过的我会忘记, 看过的我能记得, 做过的我才理解。”道出了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及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真谛。近年来, 我国的高职教育不断引入国际化元素,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但口号多于行动。以教学环境为例, 教学活动的基本场所———教室布置非常简陋, 课桌椅是固定的, 无法因需自如移动, 一旦移动起来就会发出噪声, 影响周围班级。这样的环境很难符合情境教学、模拟教学的需要。班级学生数多在50人左右甚至更多, 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 一本教材“满堂灌”, 教学偏重于“是什么”和“为什么”, 从头讲到尾的现象很多。受澳大利亚TAFE课堂教学的启发, 教学内容应做到简单而规范, 使多数学生能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要注重师生双向沟通,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注重对学生正确观念的引导, 注重职场文化的熏陶与职业态度的养成;然后才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与专业技能的历练, 强调“做中学”、领悟与体认, 提倡合作学习;教师应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法、演示法、参观法、小组讨论法、模拟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 将课堂从学校教室及实训室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企业工作场所, 让学生边学边用, 以用促学, 学以致用。

要构建过程评价体系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我国的高职院校, 学生课业评价习惯使用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 期末试卷的比例占综合成绩的60%~80%, 有的高达90%, 这种学生只要考前死记硬背就能过关的考试方法极具功利性, 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借鉴澳大利亚TAFE的考核机制, 通过国际贸易中澳合作班的实践, 应构建过程评价体系, 并将这种优化的课程评价方式逐渐辐射到其他非中澳合作班级, 引导学生养成重过程、重平时的良性循环的学习习惯, 如《进出口贸易管理实务》课程的评价如表1所示。过程评价有以下特点: (1)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课堂上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任务和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 设定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 使学生置身其中, 直接面对任务, 迎接智力、情感和技能的挑战, 教师记录学生的表现并及时检查与点评。 (2) 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贯彻“过程重于结果”、“将过程放在结果之前”的原则, 考核的着眼点是学生能做什么, 而非学生该知道什么, 避免出难题考学生。过程评价应努力让学生脱离“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不要求学生的答案必须符合唯一的正确标准, 而是鼓励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理解问题, 思考、辨析、疏理和证实自己的观点。 (3) 评价的目的不只是对过去学习情况的监测, 不仅关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练就, 而且关注职业素质, 如职业态度、岗位适应性、团队精神等。通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知识、展示技能的活动、作品、笔记、创意等第一手资料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支持性信息, 使其明确方向, 改进不足。 (4)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进行, 贯穿于课程教学活动始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社会调研、作业、笔记、他评与学生之间互评等环节全程跟踪, 记录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轨迹和成果及情感体验, 全面而充分地测评其学习结果, 在此基础上形成课程学习的良性循环,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中澳合作办学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也是学院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标志。只有不断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开拓创新, 才能真正培养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鑫.澳大利亚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2]郭晓溶.澳大利亚TAFE经验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 2005, (12) .

碳金融体系发展的国际借鉴及启示 篇10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 中国面临的气候压力已得到了全面体现。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扭转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并走向低碳经济时代, 这已经成为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课题。其中, 如何构建碳金融体系, 支持发展低碳经济, 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

一、碳金融相关述评

碳金融 (Carbon Finance) , 泛指支持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 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 又包括与低碳能源项目相关的投融资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担保、咨询服务等活动。碳金融发展的基础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成立。在2005年开始生效《京都议定书》框架机制的推动下, 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日益凸显, 并逐渐显示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同时, 与碳排放交易相关的贷款、保险、投资等金融体系相应产生。

碳金融理论来源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对环境金融的认识。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国际组织和学者开始关注金融在环境保护方面应有的功能, 并提出了环境金融的概念。Jose Salazar (1998) 提出应当寻求保护环境的金融创新。Eric Cowan (1999) 探讨了发展环境经济融通所需资金的途径。Marcel Jeucken (2001) 分析了金融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强调了银行在环境问题上的重要作用。Sonia Labatt (2002) 探讨了金融创新与环境的关系以及金融业如何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等相关问题。1

目前国内对碳金融的专门研究还不多, 李华友、冯东方 (2007) 等在探讨环境金融的过程中, 从金融对环境保护的支持机制的角度介绍了政策性金融和金融产品创新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冯巍 (2009) 、刘奕均 (2009) 、李布 (2010) 等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架构。王颖、管清友 (2009) 和蔡博峰、刘兰翠 (2010) 等探讨了在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的计价以及国际结算方面碳信用的国际货币性质。邵伟 (2010) 从碳银行业务创新、业务管理等角度介绍了国外已有的经验。

碳金融在实践中也多体现在银行业的各类“绿色信贷”业务上。兴业银行在2008年开始尝试在信贷业务中采纳“赤道原则2”, 却遭遇市场对其业绩下滑的担忧, 这从侧面反映国内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的投入规模仍然有限, 全面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仍未建立起来。北京、天津、上海利用自身区位优势, 也积极开展国内碳市场的探索活动。

1张伟、李培杰, 国内外环境金融研究的进展和前瞻[J].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9

本文将通过介绍碳金融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 探讨对我国碳金融体系建设的启发作用。

二、碳金融体系国际经验借鉴

一个完善的碳金融体系应该包含制度、市场、机构和产品等要素。其中, 碳排放交易平台在全球碳金融活动中最为活跃。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设计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三种灵活机制3, 使得市场化手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为提高“气候公共物品”的稀缺性资源配置的效率而发挥作用。

(一) 国际碳排放交易基础平台

由于美国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 目前有两种比较典型的碳排放交易平台, 分别是强制性减排的欧盟排放贸易体系 (EU ETS) 和自愿减排的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市场 (CCX) 。

1. 欧盟排放贸易体系

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基于“总量控制与交易” (cap-and-trade) 的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 ETS) , 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排放交易体系, 它涵盖了所有欧盟成员国, 市场内的每一成员都被设置温室气体排放量上限, 某一成员可根据单位减排成本用自己的减排量额度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易。此外, 一些非欧盟成员国也自愿加入, 如瑞士、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等也参与了这一体系, 通过双边协议等方式与其他国家的排放交易体系实现了兼容。其开放性还体现在允许被纳入排放交易体系的企业可以在一定限度内使用欧盟外的减排信用, 如CER和ERU。

具体设计是根据“总量控制, 负担均分”, 确定各个成员国的碳排放量, 并由成员国自主决定指标分配的企业。同时, 为了保证这项制度的实施, 欧盟设计了一个严格的履约框架:自2005年开始, 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超1吨, 将被处以40欧元的罚款;自2008年开始, 罚款额涨至每吨100欧元, 并且在次年, 企业排放许可额度中还必须将相应数量加以扣除。目前欧盟可以交易的温室气体仅有二氧化碳, 并不包含其它的温室气体。

2.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成立于2003年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CCX) , 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地区唯一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平台, 同时也是唯一开展CO2、CH4、N2O、HFCS、PFCS、SF6六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交易所的会员主要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社会效益等目标出于自愿进行碳减排交易。芝加哥交易所现有会员近200个, 分别来自航空、汽车、电力、环境、交通等数十个不同行业。2004年,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在欧洲建立了分支机构一一欧洲气候交易所。2005年与印度商品交易所建立了伙伴关系此后又在加拿大建立了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

交易所的会员从法律上联合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要求会员实现减排目标即要求每位会员通过减排或购买补偿项目的减排量:做到在2003-2006年间每年减少1%的排放。并保证截至2010年所有会员将实现6%的减排量。其发展相对采取了谨慎的步骤, 除了严格的交易机制安排, 发达国家都遵循着分步走的原则, 尽量降低发展过程中得风险。另外, 虽然美国退出了《京都议定书》, CCX却允许其会员以登记在CDM体系下的项目来抵消其自愿减排额 (简称VER) 。

3. 国际经验

上述实际上是同一种的碳减排实施思路, 都强调了市场的作用机制, 不论是强制性减排指标或承诺指标, 还是通过发放 (或拍卖) 排放指标或是购买补偿项目的额外减排量, 让交易双方从最优的成本利益角度实现减排总目标。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凭借在金融、信息和法律领域的综合优势, 积极发挥碳交易机制的设计的领导作用, 无论是强制性减排还是自愿性减排无不体现了对碳交易定价权的控制。

(二) 碳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及产品

随着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 越来越多的政府、私人企业、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及各类基金等, 都积极投身碳金融市场中, 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政府引导交易机制设定和交易平台的搭建, 也可通过设立主权碳基金的形式直接参与, 如意大利碳基金和荷兰碳基金以及日本温室气体减排基金等。私人企业多是对配额体系之外的减排单位的需求推动了交易市场的发展。金融机构通过投资管理、为减排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运用金融创新工具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并创造了可观的财务回报。

无论是在《京都议定书》三个灵活机制下的AAU、ERU、CER, 还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EAU等都具备某些金融衍生品的特征。从交易形式来看,

2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 旨在决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而确定的金融行业基准。它广泛运用于国际融资实践, 并发展成为行业惯例。2008年10月31日, 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 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

3这三种灵活机制分别是:国际排放贸易机制 (IET) 是指一个发达国家, 将其超额完成减排义务的指标, 以贸易的方式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 并同时从转让方的允许排放限额上扣减相应的转让额度;清洁发展机制 (CDM) 主要内容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 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 通过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 (简称CER) , 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在议定书第三条下的承诺;联合履行机制 (JI) 是指发达国家之间通过项目级的合作, 其所实现的减排单位 (简称ERU) , 可以转让给另一发达国家缔约方, 但是同时必须在转让方的“分配数量” (简称AAU) 配额上扣减相应的额度。

AAU、EAU由交易所结算, 可以采用场内和场外两种不同交易方式, CER则更多场外交易所采用;从产品形态来看, EAU更多地表现出期货、期权合约的特征, CER则更具有远期合约的特性。

随着碳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壮大, 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最初只是担任碳交易的中介, 后来积极推出各类金融创新产品:2006年10月, 巴克莱资本率先推出了标准化的场外交易核证减排期货合同;2007年, 荷兰银行与德国德雷斯顿银行都推出了追踪欧盟排碳配额期货的零售产品等。多样化的碳金融交易工具大大活跃了碳金融市场, 满足不同的投资者和企业的需要。

(三) 碳交易的计价货币

由于EU ETS在全球碳交易中所占市场份额最大, 2008年其交易量占全球的64.3%, 交易额占全球的72.7%, 因而当前的碳交易市场的结算货币主要为欧元。恰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世界各国对重建全球货币体系呼声很高。我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提出了建立一个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建议。

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是全球从政府到企业到个人各个层面认同度最高的领域和方向, 碳信用交易的兴起和与之相关的低碳能源的巨大市场前景将是助推货币多元化格局的绝好契机, 也必将对世界货币体系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个领域之中, 欧元已抢占了先机。伴随着各国在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家也试图提升本币在碳交易市场体系中的地位。美元要重塑国际货币的辉煌, 日元、澳元、加元也都具备提升空间。在未来全球的统一碳市场运行成熟、减排技术高度发达、碳减排权价值趋于稳定之后,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超额减排量通过碳货币间体系的构建, 碳本位有望成为超主权货币的一个选择。

三、对我国碳金融体系建设的启示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 加之能源安全存在隐患、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 自然环境逐渐恶化, 使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着资源瓶颈与环境代价的双重困境, 而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增长则成为破解这种困境,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 中国亟待制定和完善包括碳金融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激励措施。

一是搭建交易平台, 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目前, 由于我国还不是京都议定书中的强制减排国家, 仅能通过CDM参与到国际碳交易中。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所面临的强大的国际政治压力, 要求我国必须积极研究探索排放配额制度和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 制定碳排放交易法律, 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的分配评价标准, 为碳金融发展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同时, 发挥市场的作用, 调整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 落实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二是培育参与主体, 创新金融产品。我国碳减排交易是以项目为主的CDM机制, 鼓励CDM项目开发潜力的企业进入, 重视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 允许金融结构开发碳金融创新产品。金融中介机构应积极发掘新的业务领域, 如为CDM项目建设阶段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作为CDM项目的咨询顾问, 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 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 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

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培育低碳产业。建立低碳企业上市“绿色通道”, 利用政策导向机制, 引导资金流向低碳产业。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 成立“主权碳基金”, 加快开发支持低碳经济的碳金融工具。

三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构建国际碳货币体系。目前, 欧元是国际碳交易的主要计价和结算货币, 美元和日元次之, 澳元、加元等货币都在不断提升碳交易的影响力,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利用碳交易来扩大本国货币的国际交易和结算能力, 从而在未来的碳货币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伴随各国在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提高, 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搭乘碳交易快车以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加速走向世界主导国际货币的行列。我国应抓紧这一机遇, 积极加入到碳交易货币新秩序的建立中来, 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华友, 冯东方.我国推行环境保护金融政策的障碍与改进途径[J].环境保护, 2007, 12.

[2]冯巍.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与展望[J].发展研究, 2009, 5.

[3]刘奕均.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国际碳交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10.

[4]王颖, 管清友.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理论, 现实与选择[J].当代亚太, 2009, 1.

[5]蔡博峰, 刘兰翠.碳货币——低碳经济时代的全新国际货币[J].中外能源, 2010, 15.

[6]李布.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特征、绩效与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0, 3.

上一篇:热交换站下一篇: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