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类高职院学生

2024-07-03

化工类高职院学生(精选九篇)

化工类高职院学生 篇1

1关于隐性课程与隐性职业素养

所谓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隐性课程在国内《教育大辞典》中的解释是:“它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构成。显性的职业素养是指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外显方面;隐性的职业素养是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内在的方面。通过近几年与企业的交流发现,现在企业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培养学生显性职业素养的同时,不能忽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2隐性课程对隐性职业素养的影响

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有这种感觉,在大学学习的理论知识几年后好像都忘了,但同时又感慨自己读过大学后与以前不一样了。由此可见,显性课程教给我们的许多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忘记,但是我们却记住了在大学里学到的其他东西。显然这些东西大多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课程习得的。因此,隐性课程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隐性课程对隐性职业素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对职业道德的导向

职业道德始终是职业学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两课”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两课”教学由于缺乏职业(行业)和专业针对性,往往影响了它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深挖教材中蕴含的隐性课程内容,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就可以避免空洞的说教,很容易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例如,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范霍夫,在获奖后,一面研究化学,一面从事送奶员职业,在他看来,送奶员职业与化学家职业“只是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面对索尔维制碱法对世界制碱工业的垄断,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经过5年600多次的试验,终于在1943年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并将此法无偿地、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这些典型事例对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认识很有帮助。

2.2对职业动机的激励

职业动机是推动、指导职业行为的内部动力。化工类专业的隐性课程中隐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化学发现和化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材料。教师如能恰当地利用这些材料,如同把学生带进了化学家进行科学创造的实验室,不仅可以向他们说明新思想、新理论、新物质是怎么产生的,从而激发他们的认知动机;还可使他们学习到化学家一丝不苟、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崇高理想和自我实现动机。例如,向学生介绍我国石油工业、钢铁工业、硅酸盐工业、化工工业已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学习化工类专业的意义,还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立志投身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积极动机。

2.3对职业情感的陶冶

职业情感是个体对职业的一种内心体验,良好的职业情感有利于高职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负责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的形成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隐性课程由于其价值观传递的隐蔽性和效果的持久性,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陶冶功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言行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陶冶;二是物质环境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陶冶,例如我院某化工班的墙壁上就有“物理化学之父”奥斯特瓦尔德的名言:啊,化学,美妙的化学!我奉献出毕生的精力为你工作,而你为我把崭新的道路开拓!

2.4对职业态度的培养

职业态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一个人自我的职业定位、职业忠诚度以及按照岗位要求履行职责,进而达成工作目标的态度和责任心。许多隐性课程对人的影响是通过心理层面进行的,像对情感、态度等的影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结果不是短期内可以看出来的,而是在学生成长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显露出来的。这种影响一旦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态度中,就很难发生改变,而且会持久、深刻地作用于人的心理和言行,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2.5对职业意识的强化

职业意识的培养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如安全生产意识、爱岗敬业意识、团结合作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环保节能意识、生产成本意识等。以上意识的培养单靠显性课程是很难做到的。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活动、企业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职业意识施加影响,因为隐性课程也是一种文化控制,它使学生在以上文化活动中不得不接受一定的文化价值规范,久而久之,这种“文化无意识”即被内化为一种潜在的意识。

3高职化工类专业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三模块”的隐性课程体系(见表1)。

3.1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是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媒体演播、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模拟、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小品表演、优秀毕业生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创设出丰富的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相适应的职业情境或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感受职场的氛围,人融其中,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做到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教育,培育学生向上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格的职业纪律、健康的职业心理、良好的职业情感。例如,我们把学生的作业与学生将来的工作产品相联系:不认真的作业相当于次品,做错的作业相当于废品;把学生上课迟到与将来上班迟到相联系;把学生的教室卫生同他们将来的工作岗位卫生相联系等。总之,在课堂上我们要想方设法创造培养学生企业意识的机会。这种通过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体验感悟、思想碰撞,使学生认识到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除了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外,职业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实验、实习、实训也是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3个关键环节。在教学中融入情景教育,将企业的工作流程引入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企业环境的实际培训,学习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认同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等,从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职业教育和规范管理,使之具备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

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第三轮课程改革,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改变了以往那种以知识或能力为单一目标的课程设置模式,无论是基础课程、项目化课程还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三合一课程,我们都要求有明确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强化学生对环境、生态、绿色化工的关注,在传授技术知识的同时也渗透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

3.2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有力抓手。英国剑桥大学校园内有一棵苹果树,其上有一个牌子:“牛顿曾在这里玄思”。这样一种微小的安排,会引起人们诸多的怀念和思索,其教育意义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为明显。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有讲座活动、演讲比赛、学生社团活动等。如我院化工类专业主要开展两类系列讲座,一类是我们定期开展的“世界纪念日”讲座;另一类是我们每学期不定期开展的专题讲座。“世界纪念日”讲座的内容根据当年的主题不同而不同,以2009年与化工类专业有关的世界纪念日讲座为例(见表2)。

学生在校2年(2+1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开展的专题讲座见表3:

事实上,优秀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隐性课程,它不一定有明确的具体要求,却以深刻而持久的潜在作用,在以文化养人、文化育人的同时,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素养,特别是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4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我们努力从课堂、从校园中延伸,到校外、到企业中去,通过开展工学结合、现场调查、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去亲历体验,在动态中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认识、内化情感、指导行动,把实践经历转化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通过参观知名企业,顶岗实习等,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领悟企业文化,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体验并增强工作责任、团队协作等职业意识,树立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让学生体会到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的职业素养,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种教育效果是课堂教育和校内教育难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方成智.高职学院隐性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3]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8,24

[5]张海燕,张喜梅.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效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化工类高职院学生 篇2

关键词: 高职 化工类 实验实训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为适应人才需求,各高等职业院校相继把职业技能培养纳入教学计划。职业技能培养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不同,其培养目标更强调“应用型”,即要求学生在具备必要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适应本地区、本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

一、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首先,要使职业教育有成效、有特色,实验实训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实验实训教学是学生参加实习、上岗前及在校期间进行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等职业技能培养的基本保证。化工类实验实训是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之间的纽带。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化工类实验与实训不仅仅是原理的演示,更大程度上是今后工作岗位的模拟。因此教师在实验实训的教学过程中, 应特别重视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科研品质和职业习惯,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熟练掌握理论知识, 同时又具有扎实的生产实践技能。

其次,与其他行业相比,化工生产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更多,因而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也更严格。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日后学习与工作安全的基础,其对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避免实验失误与安全事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化工实验实训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进行塑造有利于学生科学的掌握实验重点、减少和避免化工生产事故的发生。

再次,以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为基础、职业技能为表象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

二、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的方法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水上部分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这个培养过程应当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协作完成。

学生作为化工实验实训教学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要求自己。

1课前预习。学生应提前预习实验实训内容,对实验实训的目的、原理有初步的了解、熟悉所用仪器的性能和操作方法,并设计操作步骤,预测将会产生的现象、主要产物以及实验实训中的注意事项。避免无计划、无条理性,杜绝漏做、重做的现象,也会避免药品浪费,节约时间。

2规范操作。规范地进行实验实训基本操作是实验安全的保障,也是实验实训成功的基础。实验实训中一个微小的操作失误,都可能使分析结果发生改变 。因此正确使用仪器, 按规程做实验是极为重要的。注重老师演示实验实训的操作方法,通过老师示范讲解、多动手训练,可以尽快准确、熟练地掌握规范操作技能。

3细心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的知觉行动。不同的实验实训现象不同, 观察的内容不同,对现象观察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实验实训的结果。为此学生应制定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步骤、方法,知道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 以及每个现象如何用所学的原理来解释等。只有认真、细致、分析地观察, 才能发现实验实训中细微的变化,从而主动地发现问题。

4正确记录。实验实训记录包括:实验实训现象、实验实训数据、实验实训的成功与否等。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多种多样,特别是有些现象稍纵即逝,因此,学生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记录是非常必要的。及时如实记录,如果只观察不记录,写实验报告时当时的情景和看到的图像在头脑中均已模糊,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实训结果。如果结果有问题,通过教师和同学对原始记录的分析,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

5善于总结。实验实训总结一般以报告形式体现。学生反思实验实训过程中的得失,在写实验报告时,涉及到文字的组织、数据的处理、图表的绘制等知识,将大量杂乱的信息进行归纳整合,使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书写总结、调查报告等实用文体的能力大大加强。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

教师在化工实验实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应该以身作则,在根据要求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内容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每一门新的实验或实训课程,都有必要在第一节课上强调实验室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很多老师认为教学任务排得很满,而且在基础实验课程中已经强调过这些内容,这样做多此一举,殊不知让学生把安全生产时刻记在心上,即使在工作岗位也警钟长鸣。

2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遇事勇于承担责任。团结协作不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一种道德品质。它体现了人们的集体智慧,是职业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多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在沟通中传递信息,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完善。

3强化学生的质疑与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实验实训持有不同的观点,不急于否定学生的意见,而是给出几种思路,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举一反三,也可以设置实验实训环节中的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并改正。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有利于更好的从事岗位工作,也有利于在工作中做出创新和改革。

[HTH]三、结语

在实验实训教学中重视培养化工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刻苦练习专业操作技能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实验实训是高职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职业生涯的起点,它为学生职业能力勾勒蓝图,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波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研究 200912:119-120

化工类高职院学生 篇3

一、首次派遣就业基本情况

航海技术系2013届毕业生共计866人, 其中航海技术专业765人, 海事管理专业101人。截止2013年6月30日, 首次派遣总就业率约为93.53%, 其中航海技术专业签约为94.12%, 海事管理专业89.11%。

(一) 就业需求情况

根据企业的调研结果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适合到:航运公司、劳务外派公司、海事、港口管理和培训企事业单位、航运有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部门;航运公司及航运行业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产品辅助开发、生产经营管理、船舶系统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及销售、技术服务等工作。随着全球航运行业的高速增长, 我国航运行业也在急速发展, 航海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企业对航运人才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升温, 航海技术专业和海事管理毕业生就业空间不断扩大。当前, 航运业中出现了部分公司经营不景气甚至亏损, 各种航海类培训机构猛增, 客观上造成了航海类毕业生的就业相对困难的局面。

(二) 就业结构分析

1、用人单位性质分析

今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表明:随着国家经济结构和大学生求职预期的转变, 私营航运企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选择。这与私营航运企业比较发达的社会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2、毕业生就业岗位

根据调查发现, 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比较广泛, 2013届航海技术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 航海技术专业中, 从事水上运输岗位的占90%, 其他相关管理、培训、营销和公务员等岗位占10%。海事管理专业从事海事管理、航运企业管理、行政等工作岗位占92%、其他占8%。

(三) 促进就业具体措施

学院一直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进行,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学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措施, 利用一切资源、创造条件为学生就业服务。

1、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为了更好地开展就业工作, 学院领导挂帅, 以学工处为就业信息中心, 发挥系部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互联动, 设立专门的考核机制, 督促和指导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 调动全院教职工共同促进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

2、加强择业、就业指导。

辅导员们通过谈心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就业观及学生心理变化, 并努力收集资料向学生传达, 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搞好师生互动。同时, 学院聘请了有关用人单位领导为就业指导顾问, 通过授课、开展系列讲座、模拟面试等活动, 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提高学生就业技巧。

3、完善就业工作网络。

学院就业办建立就业工作网络, 由就业信息网、飞信、毕业生QQ群、就业信息板、就业微博等组成, 保证就业信息及时传递和共享, 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和平台。

二、首次派遣就业质量情况

(一) 就业质量基本概况

1、就业率分析

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 航海技术专业的就业率为94%。2013年, 3月就业签约率为62%, 4月为63%, 5月为67%, 6月为94%。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首派就业率后期突增, 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同学的三方协议公司没有及时反馈;二是若干人次由于公务员考试录取暂不签署三方协议以及部分同学在就业后考虑到工作的流动性, 要求暂不签署三方协议;三是对于自主择业的部分同学未及时督促签署三方协议。

2、专业对口情况分析

根据学院就业数据库统计, 2013届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在航运公司、劳务外派公司、海事、港口管理和培训企事业单位、航运有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部门;航运公司及航运行业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产品辅助开发、生产经营管理、船舶系统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及销售、技术服务等工作。调查显示, 专业对口率为90%。

(二) 用人单位总体评价和建议

为了更好地了解毕业生在单位的工作状况及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学院设计了《用人单位评价表》, 把调查重点放在用人单位对航运专业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人际交往能力、专业能力、工作能力等多项素质的考察上, 同时设置了“对学院毕业生总体评价”、“用人单位建议”等开放性问题, 以征询各用人单位对学院教育发展思路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对用人单位情况的调查, 我们分两部分进行分析:一是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总体表现 (称职率) 分析, 二是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方面分析。

1、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总体表现分析

对用人单位满意度的调查,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用人单位对学院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比较好, 其中完全胜任的达98%, 基本胜任的达到2%, 称职率100%。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分析

航海技术专业在政治思想道德、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认可。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同时航海技术专业学生以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得到所在单位的认可, 组织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素质方面也不错, 评价优良率达99%。

(三) 社会关注及评价

多年来, 学院着力锻造符合社会要求的航海技术和管理技能型人才。学院航海技术专业,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 按照职业岗位要求, 开展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培养出一批批爱岗敬业、勤学肯干、专业技能扎实的航运行业人才, 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价。

《扬子晚报》《新华日报》《联合早报》等主流媒体都有特别报道, 对我院学生的培养质量、毕业生的应聘情况给予高度评价, 学生们受到社会各大公司的广泛欢迎。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一) 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择业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实验动手能力上较强, 但很多学生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对行业和职业的了解等方面能力较差, 导致部分学生面对招聘不知所措, 竞聘能力差导致不能成功应聘到好的岗位。

2、学生就业观念有待转变。

毕业生定位不准确, 对工作地点及待遇要求较高, 存在对工作待遇不满意而“有业不就”的现象, 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仍未转变, 不敢接受先就业再择业和勇敢创业的观念。另外, 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不强, 缺乏勇气和经验, 刚毕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较少。

3、就业的途径窄。

不少同学往往局限于校园招聘, 自主择业能力弱, 造成部分学生无法就业。同时由于网络、媒体宣传力度不够, 系部与用人单位交流频率不高, 客观上影响了学生就业率。

(二) 对策和建议

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受专业特点、航运市场需求及国内经济发展总体形势影响, 因此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招生规模, 使专业课程和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根据这一原则以及调研分析, 笔者航海类高职院对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培养和就业提出如下建议。

1、健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航海类高职院可以采取优化就业工作程序, 提高服务质量, 加大就业指导的工作力度, 力求消除部分毕业生中所存在的对就业形势缺乏正确的认识, 就业期望过高, 在择业过程中观望等待, 被动依赖, 以及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了解不全面等现象。加大力度促进毕业生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 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意识。

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航海类高职院要继续推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通过调查反映, 我们的一些课程设置不是很合理, 以至于学生的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率较高, 同时教学内容陈旧, 技能训练强度不够, 这样导致学生在岗位上现学现卖, 起点较低的现象。因此, 在教学改革方面, 需要更要着眼于社会需求, 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沟通。

航海类高职院要进一步搭建系部层面的校企联系的桥梁, 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适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招生计划, 调整教育课程, 也便于定期、定向为用人单位推荐未就业学生, 促进学生就业。同时, 可根据专业特色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开展小团体的、有目的地走访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等工作。

4、加强学生就业指导。

航海类高职院要针对毕业生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想, 注意从就业观念上引导学生调整心态, 合理确定就业期望值, 摆好个人位置。针对就业指导课学时太少, 建议结合专业特点, 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开展大学适应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教育。除专业教师授课外, 也可经常邀请校内专家教授、企业、科研院所专家等开展多元化讲座, 将多元化讲座纳入到正式的课程体系中, 形成长效机制, 让学生尽早给自己定位, 然后有意识地向目标方向进行自我培养。

参考文献

[1]全国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12.

化工类高职院学生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化学 分层教学 载体 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83-01

随着高考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生源素质的相对下降,入学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也有下降的趋势,这在高职院校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专业,如化工类专业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也日趋增大,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类专业近年来的招生情况为例,一个约40名学生组成的普通班级,其高中阶段选择理科的学生约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而在这些理科生中高中阶段选择化学的大约只占了其中的一半,由这样学情的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在大一一开始就统一进行化工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统一教学,可以想象任课教师教学的难度,也可以想象出来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其结果往往是基础化学课程学不好,后续的专业课程也很难有效地开展下去,因此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在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深入地进行下去,而分层次教学改革就是适应了学生实际学情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改革。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本上还没有在基础化学课程中实行分层教学,该院也仅仅是在2012级材料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改革尝试,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笔者发现在经过对学生学情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分班教学、分层教学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分层教学,进入大二的学生在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化学技能的培养方面都达到了较平均的水平,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更切当地进行分班、分层次教学,如何根据教学实践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和考核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对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1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是介于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承前启后的“桥梁”课程,教学中既要应用基础课程的原理与方法,又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先修课程有中学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后续课程为各类专业课程。随着专业的改革,课程课时压缩的也较明显,现在的化工类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一般为160学时左右,在这些学时内进行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其难度也是很大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性内容都要进行教学。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而言,由于压缩了学时,必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浓缩”。多年来,我们一直使用该教研室编写的高职高专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化学》教材,该教材较好地解决了因学时减少、内容“浓缩”而引起的教学矛盾,同时也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要求。

2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与载体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是指在大一入学时在同一专业年级中按学生中学阶段化学知识、化学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摸底考试选拔后按模块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结构模式,即模块的课程结构,可以按特定的专业方向和不同的教学任务来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组织,以确定相应层次的目标、相应组织教学和相应层应达目标考核这样几个阶段来实施。学生中学阶段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基础,模块的课程结构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载体,学生学习兴趣的倾向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动力。

在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中,基础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都是教学的重点,包括物质结构基础、烃和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热力学基础、滴定分析技术、物性参数的测定技术、无机物的基本性质等,这也是教学的载体。为了能够顺利地开展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掌握必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任课教师需要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这两个方面做好工作。教研室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学习兴趣小组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讲座、兴趣小组的上课内容上多个层次模块适当平衡,突出重点,强化难点,讲究针对性。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调动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专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组织,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模块选择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也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客观理性地作出选择。

3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的考核

为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成绩考核的考核可以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30%,其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以平时成绩的评定为例,可以以其中课堂纪律及考勤占50%、课堂讨论发言积极性占30%、实训操作考核占20%分配下去。

经过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该院实行分层教学的化工类材料专业,学生学习的动力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错,经过一学年的学习之后,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化工类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再学习都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鲁定元,万益,操时尧.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3):4-7.

化工类高职院学生 篇5

1 高职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高职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构成。基本素质课在于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和基本科学知识;职业能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训练学生的操作与控制专业技能, 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职业能力课程包括: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专门能力课程、职业综合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能力课程等。

化工类职业专门能力课程是直接培养学生化工操作和化工运行控制岗位的专门职业能力, 是该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职业专门能力课程包括:反应器操作与控制技术、化工分离技术、化工生产技术、化工设计与应用等必修课。

2 高职化工类学生学情分析

高职化工类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极少一部分同学能做到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及独立完成作业, 缺乏自觉、主动做好笔记的学习习惯, 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 或稍微听懂一些, 就不想听了, 没有树立起新的学习理念, 缺乏刻苦钻研, 努力学习的优良作风。但是他们也有优其点, 就是动手能力较强, 喜欢边做边学, 喜欢实践环节。这是因为实践环节创造了一个真实、直观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 直接对知识进行亲身的体验和研究。

3 高职化工类职业专门能力课程改革

鉴于高职化工类学生的学习现状, 不能像以前的教学一样“满堂灌”, 不能只是一味的老师讲, 学生听, 否则教学效果会很差, 最终会出现“老师没法教, 学生不愿学”的恶性循环。

因此我们要调整教学模式, 增大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具体实现方法有以下几点:

(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课程标准设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师出示很多个具体案例, 以实际案例作为被学习的对象, 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案例中提供的问题, 参与讨论, 各抒己见, 去深挖学生的创造潜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很强, 学习兴趣特别高, 既能掌握知识要点, 又能学会知识的灵活应用, 还能启发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锻炼了各个方面的能力。

(2) 边做边学

边做边学, 做学合一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 学生觉得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 在心理上就高度重视, 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非常认真。第二, 教学实施的过程注重以学生为本, 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宗旨,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 以活跃课堂的气氛为依托, 让学生能够完全的发挥和展现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

(3)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方法上, 课程整合后应逐渐由理论向实践倾斜, 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使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像某些危险系数较大的工艺过程, 可采用视频片段播放和仿真实训教学的方式;其它的工艺过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采用实习现场教学模式, 以增强授课内容的直观性。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 可将同一类产品的生产工艺作为一个项目或一个工作过程,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进行或交叉。

(4)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后, 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也要相应的做出调整。将以往的习题作业改为实训任务单及原始数据记录单, 将实训实验考核变为学生工作角色扮演过程的考核, 而且要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纪律等方面的素质考核元素。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快的进入工作状态, 大学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真正的实现能力与素质共同发展。学期初, 教师将评价方式提前告知学生, 根据评价方式, 教师考评学生的工作过程、学习成果与平时表现。每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后, 都将考评结果公布, 并要求学生反馈意见。考评过程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打分, 学生自评与小组内学生互评相结合, 评分比例可以占到总评分的30%~40%;同时还要严格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在校期间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技能证书, 以便提高就业竞争优势。

(5) 密切与企业的联系, 真正实现“校企合作, 双方共赢”

课程体系的改革, 使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除了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外, 还可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共同参与学生选拔、教学组织、顶岗实习、上岗前考核等教育教学活动, 满足企业发展对专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 学校可以找准自身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旺盛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最终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 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和谐共同发展。

职业专门能力课程作为高职化工类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 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是提高化工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是实现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势在必行。

摘要:职业专门能力课程是高职化工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在分析高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 提出了高职化工类职业专门能力课程在教学方法、手段上的改革方向、改革思路等。

论高职化工类实训场所的建设 篇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全面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高职高专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江苏近5年的招生数分别为5.5、8、12.2、18.6、20.9万人。),使高等职业教育得以快速发展。担负这一类人才培养任务的高职院校,为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要求具备的各项职业技能,培养其职业素质,锻炼他们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应重视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安排较大比重的实训项目对学生进行各种专项技能的训练。但由于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安排上不能尽善尽美。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因此高职化工类实训教学也有其特殊性,其实训场所的建设也有不同的要求。

1 转变观念,建构全新的课程体系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升格的,在升格前这些学校的教学计划都多少有本科院校的痕迹,甚至所采用教材都有本科院校的,实践环节所占时数不多,而实践仅是教学辅助环节。这些年虽然不断重视实践环节的建设,但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仍跨不开那道门槛,仍保持原有的课程体系,实训时数并不能保证。

高职教育的教学体系不应该是学科型,而应该是技术应用型的[3]。在技术应用型教学体系中,理论课程满足必需和够用即可,而实践课教学应占较大的比例。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实践课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实践环节为主的全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创新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扬弃与超越,其宗旨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本。围绕这一宗旨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专业教学模式,建立全新的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推行以互动教学为主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4]。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变被动为主动。

2 调整实践环节,建立全新的实训体系

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在实训场所的规划建设时须充分考虑,坚持SHER(Safety,Health,Environment and Reality)理念[5]。为了节约能源,减少伤害,应尽量避免高温、高压条件和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料。

2.1 化工类实训场所集中规划建设

由于化学品的物性决定了化工实训场所存在安全和环保投入,集中建设可减少投入,便于管理,也可减少对非化工类场所的危害,同时便于实现资源共享,是建在校园内的化学工业园区。

2.2 化工类实训场所的构成

根据化工类专业学习内容,其实训内容有:基础化学类、化工单元操作类、化工仿真类、化工装置类和实训基地。

3 化工类实训场所的建设

3.1 基础化学类实训场所的建设

应以培养基本化学实验技能为主,重点在动作技能训练与智力技能训练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宗旨”。

3.2 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场所的建设

化工单元操作是物理加工工序,只改变物料的物理性质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的操作过程。如:流体的输送、传热、蒸馏、干燥、吸收等加工过程。其操作装置关键是规模即装置大小的问题,个人认为只要能使学生掌握了该项的技能即可,加大处理量对操作技能的影响能有多大?应是真实而不在于大小。我院建设的流程级化工单元操作中心(真实装置模拟操作)与原有的化工单元操作装置(输送这、传热、精馏、干燥、吸收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使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3.3 化工仿真实训场所的建设

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仿真技术在教学培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人门的关注。仿真教学在新装置岗前培训及学校的教学、培训应用较多。化工仿真教学培训包括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化工单元反应过程仿真及装置级仿真,它作为教学培训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现代教育培训中有着积极作用[6]。

教学培训是多方位的,我们探索仿真教学,肯定仿真教学,提倡仿真教学,并不是否定其它实践环节重要性,一味加强仿真(模拟)教学及投入又何谈真实?高技能人才来自真实装置的操作经验,是长期化工装置操作经验的积累,是仿真训练代替不了的。

3.4 化工实训装置的建设

化工生产过程是将若干个单元反应过程、若干个化工单元操作,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生产系统。因此化工实训装置实训场所的建设应以单元反应过程为主辅以化工单操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某产品工艺进行缩小,按工业装置(符合HSE体系)进行设计、制造、安装,同样采用DCS控制,是建在教室中的化工装置(教室即是车间),这种有化工装置的大教室我们可称为理实一体化教室,可把有关专业理论课移到这类教室中进行互动式教学。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学生到企业实习是不可能动手操作工业装置的,这种化工装置由于处理量较小,相对工业装置要安全得多。

我院建设的化工实训装置(均四氧化、乙苯脱氢)[7,8]就是这种类型的。是由我院老师自行设计、编制DCS软件[9],参与安装调试,因此对装置相当熟悉,在教学培训中能够得心应手。其装置设备连接均采用快接头,方便受训人员拆装,同时具有软件人为干扰、硬件故障设置等功能,对受训人员操作技能的提高尤为有效。为了方便自主学习,我们同步制作了仿真操作软件,其流程及操作界面与真实装置一样,只要在IE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http://58.213.151.143:8768/,就可以进行理论学习和仿真操作。这样在仿真练习后上真实装置操作不会有陌生的感觉。

3.5 实训基地的建设

最好自建实训基地,是其具有“产学研”功能。产指生产企业,学指学校,研当然是指科研院所。产学研基地应具有生产、教学及研究的功能,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产学研基地是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的创作平台,具有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10],如:技术推广、技术开发、新技术产业化、学术交流、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为科研院所提供新技术中试服务。

3.5.1 校企合作式产学研基地

这种合作方式,能够解决高职教育在实习、实训环节的需要,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会更多地考虑经济效益等问题,很难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只能是画饼充饥,也就是学校一头热,更不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市场经济状况下,没有利益保证政府也不能强行企业为学校服务。

3.5.2 公共实训基地

是通过政府集中投资,建立面向社会培训机构免费开放、无偿使用、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公共实训基地。这类实训基地可解决常规专业的实训,但不能形成自有特色,也不利学校发展。政府投资建设化工类实训基地,会面临很多的实际问题。

3.5.3 学校自有产学研基地

在当前经济市场下,学校自建产学研基地应是一个方向。就学而言现在的企业因安全等多种因素,都不太愿意接纳学生实习,结果学校交了实习费而未达到预期效果。虽然在我们学校周围有扬子石化、南化集团及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等多家化工企业,学生实习仍然困难。所以,学院2000年开始建设产学研基地(均酐装置、抗氧剂装置及污水处理装置。),运行近十年除接纳本院学生实训外,还为其它院校及周边企业提供服务。

为满足化工类技能培训的要求,生产装置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技术先进的、有一定市场的产品工艺。工程设计建设时在不违背HSE的前提下必须考虑兼顾教学培训,如装置场地、设备间隙、一次仪表的位置、控制室空间大小及安全通道等。同时按DCS操作界面制作仿真培训软件,使受训人员可在仿真实训室(为便于采集实时数据,可放在总控制室楼上)中进行模拟操作,其操作结果不对工业装置产生影响,但可从工业装置单向采集实时数据(如学院的均酐装置)。没有运行的装置(如停产的装置),能打开设备的就打开,使学生实习时能够看到内部结构,对理论知识的消化是有益的。而检修装置能够提供企业所不能提供的学习机会。

如此投资建设的集生产、教学、科研一体的化工装置,其投资和运行成本显然要高于纯生产装置,也无法与其比较经济利益,污损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它的效益是存在的,如:培养高技能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等。但如果能够得到政府政策扶持,其生成空间会更大,学校的产学研基地将会更高效的运行,就可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4 实训教材的建设

实训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仅要应用理

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装置的使用、操作、维护、维修等实际操作技能传授。化工实训教材可简单到说明书式的化工装置操作(技术)规程,完整到将规程中的工艺技术参数、原理等用理论知识展开,进行必须和够用的说明,使其成为一本实用的实训教材(理实一体化教材)。这就要求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务求实用,按照职业(专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充实实训教材内容。

5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没有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也很难转化为生产力。同样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装置没有能够熟练操作使用的教练,很难教出优秀的学员。

教师作为学校的教学主体,是学校的核心力量。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高职教师队伍门槛不断提高,导致从行业、企业引进人才的难度加大,造成“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为此要采用多种途径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更多的应该是挖掘自身潜力,自己培养。如老师自己建设化工实训装置、参与到产学基地的建设及正常的生产管理中去,以使老师身教与言传相结合。

6 实训场所的管理

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训场所的功能,提高其利用率,我们在化工实训场所的管理中引入了日本的“5S”管理方法[11]。“5S”是现代企业推行的理念精链,所谓“5S”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修养(SHITSUKE)。

实践表明,引入“5S”管理不但有助于实训场所的管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7 结 语

化工类高职院学生 篇7

1“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江苏省高职高专评估手册 (第二版) 》明确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 (或以上) 教师职称, 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 (或以上) 技术职称 (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 (2) 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已被企业使用, 效益良好; (4)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校内实践教学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好,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2]

2 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途径

2.1 校企合作, 联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化工行业是需要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安全意识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事的行业, 如果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欠缺或操作疏忽就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化工类专业的理论知识杂、散、多, 实践教学教具例如炼油装置、农药生产装置等大型化工生产装置不像购买一辆汽车、一台计算机那么便宜, 即使花大量的经费购进仿真设备及软件来教学, 但与实际生产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为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教师“双师素质”之路。教师利用寒暑假、周末走出学校、进入化工企业或科研单位, 放下高校教师的身份, 作为一线操作工或管理岗位的实习生, 在化工企业或科研单位轮岗值班、参与项目、参与维修装置等学习、锻炼3~6个月。在学习和锻炼期间教师要做到:一、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及相关安排, 学习企业的生产实践知识, 了解化工行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二、进行专业调研, 调查人才需求现状, 正确把握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促进教学改革;三、学习结束教师或以教科研论文、或以参与企业项目、或以与企业签订横向课题等不同的形式提交自己的访问成果。

2.2 利用“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

让每一所开设化工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都购买齐全的化工实体仿真仪器、装置、软件等来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不切实际,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近几年来, 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起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其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3]。例如由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与化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办的针对全国化工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有机合成工和化工检修钳工技师培训班、化学检验工技师培训班、化工总控工技师班;各省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的职业考评员、高级考评员培训班;各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化工专业“双师素质”培训等。这些培训班的宗旨都是为培养化工类专业的教师具有相关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 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促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因此, 设有化工专业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培训基地培养本校化工类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 加快“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2.3 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的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教育教学中的比重高, 有的专业实践课程占总学时的60%, 实践教学活动是教师传授专业实践技能、学生学会专业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也是主要途径之一, 对于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任教师而言, 由于在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所以其本身具有的实践操作技能不够。需要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操作技能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实验等环节中对新教师一对一的“扶、帮、带”培养一个个实践教学能手。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 所有的新教师都要跟老教师学习至少一学期的实践操作技能, 才能上岗, 在教学中理论教师、实验员的分界限越来越淡, 所有的专任教师都是既讲理论知识又负责实践教学, 个个都是一专多能的教学能手。

2.4 利用实验室、实训基地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化工类专业教学活动中脱离了实验室、实训基地就是名存实亡的化工专业, 让专任教师参与到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中, 也是培养化工类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途径之一。例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实行实训基地、实训室、仪器主要负责人负责的责任制度。作为实训基地、实训室、仪器主要负责人要做到:一、掌握本实训室的仪器和设备的操作规程、常见故障的处理和排除方法, 成为本实训室仪器设备的操作能手, 二、主持与自己负责的仪器和设备相关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项目, 与教改密切联系起来;三、关注自己所负责的设备的发展, 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四、以报告、讲座、教研室会议的形式组织校内外教师学习、开发相关仪器设备;五、负责组织科研、对外服务、科技咨询等。即通过教师参与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 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 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 造就在化工仪器和设备方面“专而红”的“双师素质”教师。

3 建议

3.1 保证培养化工类“双师素质”教师的针对性。

现在有些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已不再是教师晋升职称、骨干教师评选、工资津贴等方面优势, 而是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但在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时需要学校、企业等共同协作, 才能促进“双师素质”教师的良性发展。化工专业方向分为石油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等, 作为专业课教师可能从执教到退休都有可能一直讲授某一个专业领域的课程, 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中的企业多数是教师利用私人关系联系落实, 很难保证专业对口型, 有的老师讲授制药专业的课程却去树脂生产企业学习, 教高分子专业课程的教师却在制药企业学习, 虽属于化工企业但专业方向不对口, 因此教师所学知识及调研的材料在教学岗位就很难发挥作用。因此, 当教师无法落实专业对口企业时, 学校、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协调, 保证教师所学实践知识、调研的材料与其所教授的课程吻合。

3.2“双师素质”教师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

国家、学校花大量的精力和经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成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 但“双师素质”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却很少有人关心。有的教师虽具有了行业特许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从未担任与此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 反而因“双师素质”教师的特殊身份而被保护起来, 即学以致用是否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人质疑。因此,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制定定性或定量评定“双师素质”教师实用性的制度也很重要。

4 结论

高职院校化工类“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方式灵活多样, 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途径, 保证培养结果实际、实用, 才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郭双华, 沈发治等.高职化工类专业生源现状及应对措施[J].当代职业教育.2012, (4) 4-6.

[2]江苏省教育评估院.江苏省高职高专评估手册 (第二版) [M].南京:江苏省教育评估院, 2006.

化工类高职院学生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化工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教革

1. 前言

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着眼于培养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它强调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 掌握基础理论知识适度, 使学生成为面向化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 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新技术新工艺不断产生并被及时推广应用, 化工生产对技术应用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大大提高。然而, 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尚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高专院校沿袭本科的教学模式, “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 不能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新办或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 尚未真正“脱胎换骨”, 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 很难满足当前化工技术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计划中居于核心地位。实践教学不仅传授知识与技术, 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在实践教学中, 通过组织学生经历准备、观察、操作和完成后的总结分析全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并且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极为重要的环节, 针对高职高专化工类专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 建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 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现状分析

传统的高职高专教育由于忽视实践教学, 致使实践教学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不到有效培养。从现状看, 高职高专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实践教学观念落后, 过分强调理论的指导性, 忽视实践的能动性,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

(2) 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理论知识多, 实践指导少, 针对性差;试验方法、试验步骤教条化;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从属于理论课程, 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多;缺乏针对化工职业技能培养的系统性生产、工艺、综合实验实训。

(3) 忽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无法推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效果不理想, 学生“走马观花”为主, 没有机会进行实际岗位操作训练。

(4) 校内实训基地缺乏, 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力度不够, 实践教学考核难以落实。

(5) 实验室以课程划分, 呈“单一课程、单一实验室、单人管理”的模式, 功能单一, 设备重复投资、资源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不高。专业实验内容达不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的。

(6) 实验、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双师型”教师数量少、水平低, 队伍结构和“双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不合理, 难以做到实践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总之,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化工类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着思想认识上落后、管理模式封闭, 实验实训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 校外实训基地数量缺少,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等问题, 严重制约着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与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此, 必须对传统高职高专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采取相应措施切实解决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些难题,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是为化工行业的生产、管理、服务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3. 教改内容

本项目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改革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为重点, 以适应行业需求为目标, 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 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整合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训教学内容, 合并、重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训室。对相近课程的实验、实训内容进行整合, 打破课程界限安排实验实训教学, 改变实验、实训室专为某一课程服务的状况, 做到教学资源共享, 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金效益。

(2) 优化专业设置。对现有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进行调查, 科学增减专业, 也可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化工发展现状及趋势增设特色专业, 以满足当地化工企业的人才需求。

(3) 加强与化工企业的合作, 打造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 实现教学、人才培养、科研、生产等方面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

(4) 建立校内化工生产实训基地, 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为基础, 建立校内化工生产实训基地。研究“工学结合”相关机制, 使“工”与“学”有机融合, 让学生真正参与化工生产过程, 培养学生化工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 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胜任工作岗位。

(5) 全面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素质, 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相关激励机制, 通过竞争上岗、学习培训等措施, 切实提高实验、实训指导教师 (或技术人员) 的业务水平。

(6) 配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优化课程结构。比如:

该课程以原三门课程的任务为基础, 着重以“化学反应工业化”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其先后顺序为思路:反应的特点→设备型式的选择→设备工艺计算→设备运行操作→设备保养维护→设备的故障诊断及处理。并通过几个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对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学生选择类似的生产过程, 根据课程进度, 进行模仿练习。

(7) 改革校外生产实训环节。

按化工厂“四班三倒”的工作时间到具体操作岗位跟工人师傅学习生产操作技能。生产实训结束后, 按照劳动部门的要求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成绩合格者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4. 教改实施方法

本教改项目的实施, 采取试点、分析、比较, 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的方式进行。坚持“123”方针, 即一条主线:以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二个体系:实践体系与理论体系并重, 两者相辅相承;三种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改工作。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与兄弟院校相互交流, 认真吸取外校有益经验, 并结合专业及地区特点, 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路子。

(2) 建立向实践教学环节倾斜的激励机制, 吸引高素质教师参与到实践环节的教学中;鼓励教师下厂锻炼, 提高自身“双师”素质;鼓励教师参与学习培训, 取得工程系列资格证书。

(3) 从企业引进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指导教师, 或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客座教师, 定期指导学生实践。

(4) 由系组织教师对实验、专业实训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讨, 减少验证性、演示性、理论性太强的实验, 增设技术性、操作性、综合性实验。

(5) 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委员会的作用, 聘请化工企事业单位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为专业委员会委员, 共同研究生产实训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综合性等问题, 提高生产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

(6) 以学校现有的化工实验实训条件为基础, 筹集一定的资金, 建立校内化工生产实训基地。有生产任务时, 让学生参与化工生产;没有生产任务时, 给学生提供模拟生产操作练习。

(7) 以资源有效利用为原则, 对实验实训和校内化工生产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由系安排专人全面负责管理, 统一安排各类实践教学。

(8) 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在线产品进行筛选, 精心设计典型化工实例, 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由于这些典型化工实例学生能够亲身感受, 因此可提高教学效果。

(9) 编写配套教材, 针对项目实施的具体实践内容, 突出对实际操作的具体指导。

(10) 对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总结出实践教学规律。

5. 结论

通过以上实践教学改革, 可强化形成化学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新体系和新机制, 构筑适用于地方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建立富有校本特色的实验教学、实践训练中心和配套实验教学大纲、教材 (教参) 体系, 为社会培养化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应用型人才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06) .

[2]彭惠芳, 戴远威.试论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及改革方向[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5, (02) .

[3]马燕.我省两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中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D].西北大学, 2007.

[4]胡国利, 马三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理念[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07, (01) .

[5]成亚萍.高职教育与人才培养[J].职教论坛, 2004, (27) .

化工类高职院学生 篇9

一、学生版调查问卷分析

通过简单的概率统计方法, 对324份学生版有效问卷进行分题统计, 对部分重点题目结果分析如下:

题1 (进入企业, 让您较长时间无法适应的方面主要是?) 本题主要想了解对毕业学生而言入职初期的校企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毕业生入职初期认识的校企差异显示:45%的毕业生认为企业与学校的最大区别是“生活环境”, 23%的学生选择了“人际关系”, 17%的人选择了“工作环境”, 15%选择了“管理制度”, 课题组认为由于调查样本50%来源于即将顶岗实习的学生, 下厂实践学习的时间仅有1个月, 住宿的临时性让学生普遍认为生活环境方面校企差距较大, 不能客观真实反应校企生活环境的差异, 但却可以一定程度折射出学生思想的不成熟, 对教学实践环节的目的认识不够, 当然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的业余生活和校园课余生活的丰富度的差异;校企“人际关系”差异, 反映了学生与人交流及合作的能力较弱, 缺乏与人交流及合作的技巧和方法;对工作岗位环境和管理制度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好, 说明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对化工行业的工作岗位及企业的管理制度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差异有了初步认识, 所以进入企业后这两方面带来的落差感相对较弱。

题2 (您觉得最被企业看重的职业素质是哪些?按重要性的依次排序) , 我们按照每项职业能力被选择的先后次序进行统计, 结果如表1所示:学生认为被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素质主要有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相对而言最不被看重的职业素质是文化认同和忠诚度, 而对于敬业精神是否被看重两种观念各占一半, 而从企业的访谈结果来看, 企业将职员对自己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及忠诚度要求放在首位, 企业认为只有认同了企业文化的员工才能与企业同甘共苦, 为同一个目标奋斗, 尤其对一些国有大型化工企业这方面要求更加突出, 可见在这一点上面, 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要求产生了认识错位。

题3 (您认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的工厂环境的相似性如何?主要区别?) 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我校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车间的相似性处在一般相似与不相似之间, 两者的差异按其明显度排序依次是体现在机器设备、环境布置、实训过程的规章制度、活动形态、实训车间及实训过程的文明公约、实训过程的守则, 这些数据将对后期的校实训基地建设及校企实训基本文化对接提供重要的依据。

%

问卷还针对毕业生对企业文化了解的程度和途径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对什么是企业文化了解较少, 他们中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抽象的精神文化或者是企业的发展规划, 没有一个较深入、全面的认识, 在他们看来在学校能认识企业文化的途径主要就是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和见习的那短暂的1个多月时间或者是社会实践, 这两个途径虽然是学生在校了解企业的一种方式, 但是都是学生被动、无意识的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学校与企业都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认同感, 因此重视和开拓学生认识企业文化的途径应该是校企文化对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企业版调查问卷分析

企业版调查问卷侧重了解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入职初期评价, 收集企业对校企文化对接的这项工作的认识和建议。

(一) 毕业生入职初期状况调查分析

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化工行业, 通常要做为期3个月的入职培训, 完成新人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 企业培训期间主要采取企业文化宣讲的方式让毕业生认识和认同企业文化。在企业方看来,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对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方面较长时间难以适应企业, 这个结果与毕业生调查问卷结果基本一致。

通过表2可知:企业对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入职初期的满意度总体还是好的, “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三项加和都在90%以上。其中在对学生学校新技能和新知识的能力、工作效率、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方面评价较高, 满意+非常满意在70%以上, 这说明化工职业学校在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学习精神方面的培养相对较强;但在胜任工作方面 (满意度42%) 、团队合作方面及对石化企业相关法规的认知学习方面, 评分相对较低, 尤其是学生对石化企业相关法规的认知方面, 16家企业调查结果唯独这一项“非常满意”选项为零, 充分反映了在职业教育过程中, 学校重视学生技能及基础理论知识和有关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 忽略了团队合作能力及化工行业延伸知识领域的培养和教育, 知识拓展的幅度、深度还不能满足化工行业的要求, 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缺失, 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 企业用人标准及合作意愿调查分析

问卷对16种职业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 其中有通用性职业能力, 也有行业特殊要求的职业素质, 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1) 表中数据表明企业对职工能力要求中劳动安全和保护意识及质量意识是居于首位的, 这符合化工行业生产的特点。化工石油行业生产特点是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腐蚀、剧毒, 因而是事故多发行业, 与煤矿、交通等事故相比, 化工事故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极易引起社会恐慌, 影响大局稳定, 所以所有化工企业都将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职业态度和节能环保意识要求也很高, 对英语、计算机及普通文化知识的要求很低, 该内容的调查对职业教育中的非专业能力教育起到了导向作用, 当然对于外语、计算机及普通文化知识的需求有悖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能力需求调查结果, 分析原因一是调查对象目前的岗位确实对这三种能力需要不高, 二是调查的的单位都是华人企业, 随着化工行业发展, 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相信不久将来化工人才的这三种基本能力将会被看重, 从个人发展角度出发, 职业院校不能弱化这三种能力的培养。

%

%

“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院校认为职教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向, 表4从8个方面调查了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意愿, 结果显示企业与职业院校在上面8个方面合作意愿总体还是好的, 三项加和都在90%以上, 可见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实现真正的“校企无缝合作”是可以实现的。

三、化工类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调查结论

通过对接双方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初步建立校企文化对接实验的评价体系指标。在调查问卷设计中涵盖了职业素质指标、文化认同指标、敬业精神指标、社会责任感指标。四项的主要指标通过不同的试题设置, 体现校企文化对接的研究内容, 充分反映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学生认知程度, 为学校建设和落实课程设计和实训基地建设获得充分的实证数据支持。

%

2.在针对毕业生对企业文化认同指标进行的调查中, 结果显示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企业文化认识不深, 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抽象的精神文化或者是企业的发展规划, 在他们看来在学校能认识企业文化的途径主要就是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和见习, 这两个途径虽然是学生在校了解企业的一种方式, 但都是学生被动、无意识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学校与企业都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认同感, 因此重视和开拓学生认识企业文化的途径应该是校企文化对接的一项重要内容。

3.在职业素质方面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学生认为被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素质主要有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工作经验 (分别占21.84%、24.18%和21.95%) , 相对而言最不被看重的职业素质是文化认同和忠诚度, 而对于敬业精神是否被看重两种观念各占一半。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对自己适应能力的要求看的较重, 而没有从根本上认清根本问题的所在。而从企业的访谈结果来看,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相对深刻, 企业是将职员对自己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及忠诚度的要求是放在首位的, 企业认为只有认同了企业文化的员工才能融入企业发展的轨道, 尤其对一些国有大型化工企业这方面要求更加突出, 可见, 职业学院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要求产生了认识错位。

4.在跟踪企业对实习学生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中来看, 企业对职业院校实习生在企学习新技能、工作效率及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方面评价较高, 说明化工职业学校在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学习精神方面的培养相对较强;但是在胜任工作方面及团队合作方面及对化工行业安全法规学习方面, 评分较低, 反应了在职业教育过程中, 团队合作及实际专业教育的深度还不能满足现在化工行业的要求, 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缺失, 有待进一步加强。

5.在化工行业文化的所有分支文化中安全文化是化工企业非常重视的一部分,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职工能力要求中劳动安全和保护意识的要求是最高的, 达到了92.31%, 企业生产区随处可见安全标语, 无论新进员工还是老员工都会定期进行安全培训, 各车间配备专门的安全员, 可见企业是非常重视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的, 相反, 作为化工类职业院校, 目前的校园文化中更多的是强调了文学氛围营造, 而缺少了与化工行业文化挂钩的内容, 因此在校企环境文化对接中首先应更多考虑安全文化的融入。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方式, 分别对重庆16家化工企业员工及高职院校300多名毕业生展开随机调查, 对校企文化对接的研究内容和校企双方对两种文化差异的认知程度进行对比分析, 提出了化工类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的具体内容和途径, 为学校建设和落实课程设计和实训基地建设获得充分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校企文化,有效对接,问卷分析,化工企业

参考文献

[1]专家建议: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2) :41.

上一篇:孤立性结节下一篇:控制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