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古诗词教学衔接

2024-07-11

初高中古诗词教学衔接(精选十篇)

初高中古诗词教学衔接 篇1

一、注重常识积累

应该积累必要的文学常识, 了解诗人, 因为诗如其人。孟子说:“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这种学习方法叫做“知人论世”。学生只有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和诗人同呼吸, 共命运, 才能将诗人的情感化成自己的情感。了解诗人包括诗人生平、风格、评价、时代背景等。诗人成长经历影响其诗歌创作。如杜甫20~35岁是壮游交友时期, 所写的诗作多表达感慨激昂的报国志向, 表现浪漫主义色彩和豪放风格, 如《望岳》。安史之乱后杜甫后半生飘泊不定, 常在饥寒与兵乱中度过, 其诗歌也就很少有欢愉的气氛, “沉郁顿挫”的风格占据了杜甫后期创作的绝大部分, 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感,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代不同风格各异。初中阶段诗涉及时代以唐宋为主。以唐为例, 有盛唐、中唐、晚唐, 不同阶段诗人风格不同。当然也不能过分详细讲述, 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只是遇到此类诗歌时教师适当点拨, 予以指导, 方便学生解题。如2011年江苏高考试题考了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积累相关的文体知识。诗歌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分为不同类别, 这里主要讲从题材划分。初中时期主要有送别诗、边塞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咏史诗、思乡怀人诗等。不同类别的诗有不同的情感, 不同的风格。教学中也不用面面俱到, 遇到时适当讲解, 加深学生记忆, 以便遇到类似诗歌方便学生欣赏。如2012年徐州中考试题《使至塞上》和2004年江苏高考试题《征人怨》同属于边塞诗。

积累常见的诗歌意象。古诗词中, 某些客观事物具有特定的内涵, 诗人常用这些特定事物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借助这些意象, 可以探究诗人情感。如柳、杨柳、杨花等意象:“柳”者, “留”也, 柳与留谐音, 古人用以表示眷恋不舍, 以柳相留, 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比如,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再如, 梅花敢为人先, 不畏强权;菊花不畏权贵, 淡泊名利;芭蕉代指离愁别绪, 梧桐最易触发悲苦情感。在中考和高考欣赏诗歌时抓住这些意象, 是理解全诗的一条捷径。

二、加强诗词诵读

强调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是语文课标的显著特点, “课标”推荐背诵优秀篇目, 小学增加6篇, 初中增加14篇。加强朗读, 培养语感。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的诵读量。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也就是说读的遍数多了, 就能够自然而然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含义了。朗读要与静思相连, 闭目想象, 意境即出。

默写在中考与高考中都很重要。加强名句赏析与默写, 是持之以恒的事。默写名句名篇, 意在引导学生重视诵读, 培养语感。默写时力求形义兼备, 规范书写。更重要的是诗词名句的积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如高考的诗词鉴赏就是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当然在写作过程中, 能够灵活自如运用诗词名句, 就更能彰显作者的文采和写作能力了。

三、进行必要的诗词训练

徐州市中考要求能够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附录一”推荐背诵的古诗词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两方面进行初步赏析, 高考也有考查表达技巧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进行简单的诗词鉴赏训练。掌握必要的修辞手法, 如表达方式在古诗词中有四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和描写表达方式在诗词中的运用,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是直抒胸臆还是间接抒情。写景诗是如何间接抒情的, 等等。通过这些简单的训练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解题能力。到了高中, 就是不用老师亲授, 学生也会做题。其实古诗中的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在教材中几乎都能找到。因此,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解题时, 只要联系课本, 就能有效答题。

四、记忆流行歌词, 配乐演唱, 还原古诗词

许多流行歌曲创作从古诗词中找到灵感。如《涛声依旧》用到张继的《枫桥夜泊》, 《寂寞沙洲冷》用到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发如雪》的歌名灵感来自于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让学生演唱, 再让学生还原古诗词面貌,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古诗词兴趣, 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又可以触发学生写作灵感,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真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 初中古诗词教学要和高中相衔接, 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 以提高学生能力为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脚踏实地, 持之以恒地完成古诗词教学任务。

摘要:初中学生升入高中以后, 由于教材和学习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初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也有许多不同, 许多学生对高中古诗文学习感到不适应, 甚至不知道如何学习古诗文。如何做好初高中古诗文衔接的教学, 是初中语文教师的责任。

关键词:初高中,古诗词,衔接

参考文献

[1]杭有才.初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机衔接的魅力.教育新视线杂志.2010年第4期

[2]朱宏.析杜甫诗明古代诗歌中的知人论世.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09年第1期

初高中教学衔接化学 篇2

-----贾汪教研室梁青2010/9/26

在高一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听不懂化学课程必修一的内容,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了较大障碍和困难,有的甚至产生厌学心里,进而丧失了学习化学兴趣、热情和动力。经过调研发现:学生在初中阶段使用的是沪版教材,高中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有些知识点初中教材不呈现或没有表述到位,而实行初高中分离的学校教学使得初高中老师之间缺乏有效交流,因而给高中教学衔接带来了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建议老师们展开研究和讨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在教学实践中摸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研究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中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研究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衔接

我们要研究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及初、高中化学教材,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

在知识衔接方面,由于新课标教材注重学生的启蒙教育,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新课程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总量有所减少、难度有所降低。

1、原教育部教学大纲上有,但新课标删去的知识点有:

(1)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仅要求能识别);

(2)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3)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指源于溶解度概念的复杂计算);

(4)氢气的化学性质(还原性)和实验室制法(放在知识拓展部分);

(5)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

(6)酸、碱的定义;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相互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反应物判断)及应用;

(7)物质的溶解过程;

(8)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9)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

(10)碱式碳酸铜的分解;

(11)氧化物和自燃的定义;

(1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

(13)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合物的介绍;

(14)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15)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和原理等。

2、新课程标准中有但比原教学大纲降低了要求的知识点有:

(1)新课标要求“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原大纲要求“掌握”氧气(与碳、硫、磷、铁在氧气里燃烧)和二氧化碳(跟水、石灰水的反应)的化学性质;

(2)新课标要求“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而原大纲要求“掌握”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3)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在新课标中也降低了要求,只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两处教材有点文字体现,而原大纲要求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4)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而原大纲中要求“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与盐酸、硫酸,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5)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酸三条、碱两条)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而原大纲要求“掌握”盐酸、稀硫酸的性质,“常识性”介绍浓硫酸和硝酸,“了解”酸的通性(五条),“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了解”碱的通性(四条);

2(6)新课标要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原大纲对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要求均为“理解”,并要求“掌握”它们的应用,对离子的要求是“了解”;

(7)关于元素,新课标要求“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而原大纲要求“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8)关于化合价,新课标要求“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原大纲要求“了解”化合价的含义,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9)关于化学式,新课标要求“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而原大纲要求“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并“掌握”其应用;

3、在高—年级教学时,需要对初中某些知识点进行完善和深化

老师们在教授以下内容时,应注意适时、适度地加以补充,用以填补学生知识上的空白点。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只从得、失氧的角度(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高一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角度(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①初三只举例介绍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高一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形成。

(3)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氧化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4)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5)酸的5条、碱的4条、盐的4条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

4、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了解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可在高中阶段的适当时候补充。

(2)“差量”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时可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特别是被新课标淡化的“双基”,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理解把握初中化学知识,对今后继续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虽然老师们都在尝试探究式的教学,但受应试的影响,较多的还是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尝试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高一化学教学工作,教师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1、熟悉教材、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教师要熟悉各版本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时高一新生的初中化学复习内容并制定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和中考试题要进行认真分析,对初中与高中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教学和新课教学中有的放矢。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学习能力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应始自高一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承载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里的学习机会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5、坚持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定内容,定主讲人。在备课时,根据新课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恰当的衔接补充。

6、根据各高中生源基础的差异来确定衔接方案。如建平中学:生源基础较差,很多学生没有达到高中学生的基本素养要求,初中化学很多内容都不知道的现状,可用两周左右的时间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部分进行复习,重点是化学用语、物质分类、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抓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能否学好化学的关键。

在课堂里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和技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外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予学生具体指导。

五、抓好情感态度的衔接

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中;高中;英语;衔接

不少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感到不适应,甚至产生一些困惑,在英语这一学科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英语新课标教材中的词汇量剧增,语法难度增大,老师又几乎完全用英语授课,面对这种突变,使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初中采用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中不再适用,难免感到困惑。而且学生英语水平相差较大,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和班级,原来所学的英语语音、语调也有所差异,很难适应高一英语的学习。高一又是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易造成两级分化,怎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向高中英语过渡呢?我认为高一英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将心理和思想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作为衔接教学的起点

学生进入高中后,心理和思想方面往往会产生一些变化,教师应抓住这些变化,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有利因素。

首先,充分利用学生的新鲜感。把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产生的新鲜感作为新的“起跑线”,并树立新的学习目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其次,学生对教师往往一时难以适应,教师宜主动多与学生接触、交流,尽量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感。

再次,尽早让学生放弃一味依赖教师的思想。使学生明确高中的学习与初中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高中学习要以学生的“学”为主,而不能过多的依赖教师的“教”。

最后,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心理的门一旦打开,就成功了一半。学生消除了顾虑、树立信心,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会学英语。高一仍是英语入门阶段,有资料显示,高一年级英语成绩分化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学习方法与新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高一学生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学生往往是死记单词,听完课做完作业便了事,头脑中没有“学会了什么”的意识,没有学习效率的概念,学习方法单一,加之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就会越学越困难,以致最终丧失信心……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英语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预习→质疑→听课→解疑→练习→巩固,一步都不能少,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形成一套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英语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初中生学习英语的习惯大多数是被动式地“跟着教师学”,高一阶段英语教师在继续让学生“跟着学”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新的学习习惯:

1.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指导学生选择一本英汉双解词典和语法工具书做自己的良师益友,遇到疑问不被动地等待教师解答,学会自己查字典和工具书。

2.预习的习惯。高中课文篇幅长,内容多,难度大,学生的预习不能只是泛泛而提,而要把它当作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进行精心指导,逐步规范要求,并落到实处,使其达到预期目的。

3.朗读的习惯。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练口语,又可以帮助记忆,而且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要求学生能开口读,养成朗读和背诵的习惯。

4.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一定要做到“六个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积极配合老师,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多动脑筋积极思考。笔记是听课的辅助手段,教师应及时对学生提出笔记的要求并进行指导。做好笔记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而经常翻看笔记则是对笔记价值最有意义的延伸。

5.复习的习惯。

三、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高一英语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不是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语言点,而是上课的艺术。高一英语难度比初中增大了许多,若还能使学生象初一时那样喜欢英语,那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很好。高一学生不同于初中学生,他们更有自学能力,一旦入门,其效果会远远超出老师的作用。

1.做好每节课的前奏工作

一节课的开头如同给一首歌定调一样,它可以决定课堂节奏的快慢及教学效果。我利用每节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做值日报告,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创造一种学英语的氛围,学生可以在心情愉快的气氛中开始学习。

2.读透教材,精心设计教法

每一单元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各单元的特点,勤于思考,用心设计,尽力使各课的教学方法各异,以增强学生的新鲜感,调动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将后进生作为衔接教学的重要对象

由初中进入高一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转折点,在衔接阶段,教师应对那些英语成绩差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把后进生作为衔接教学的重要对象,以防止过早出现两极分化。

1. 英语后进生的成因

学生英语成绩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有的学生是由于性格内向;也有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是因为懒惰;甚至有的是因为初中时与英语教师闹情绪,从而导致对英语有偏见等等。教师可采用面谈的方法,了解英语后进生成绩差的具体原因。

2. 进行个别教育并给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

了解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后,可采用个别教育的形式,充分利用学习环境的改变这一契机,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与此同时,给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

3. 采用“结对子”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选一个同自己关系好的英语尖子生做“老师”,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有利于差生解决实际问题。

4. 加强检查与督促

教师的检查与督促是使差生持之以恒的必要条件。对有进步的学生,加以表扬,有松懈的,及时指出。

初高中古诗词教学衔接 篇4

一、“渭水秋风起, 落叶满长安”——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现状与隐忧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笔者感受到了这些教学隐忧, 中考考什么, 怎样考, 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怎么教, 教什么, 中考的导向让我们的老师太现实, 我认为如下:

1. 解析为主, 淡化意境。

古诗文教学不进行解析学生肯定是云里雾里, 根本就不知道在讲什么。

2. 重统一认识, 轻个性解读。

准确理解诗词内容是毋庸置疑, 包括意象意境和用典的正确理解, 在之前不妨让学生把古诗文放在文化背景下阅读, 了解作者的生平, 猜一猜诗句的意思, 有一个自我的理解。

3. 重背诵, 轻诵读。

教学以诵读为主, 而不仅仅是机械背诵。初高中诗词的停顿、抑扬、轻重、韵味, 情感的激昂、豪迈、欣喜、忧愁, 在学生平铺直叙的念读中倍感失落。

4. 课外拓展举步维艰。

在中高考诗歌鉴赏中, 诗词基本是选用课外, 但学生的完成情况不容乐观。如 (2012年云南大理)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练习。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

(1) 诗歌第一二句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 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语或句子简要分析。

此类鉴赏题, 虽然教师已讲练过多次, 但在实际的考查中, 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偏低。

二、“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造成初高中衔接断层的原因探析

由于初高中对在语文素养方面的要求衔接不到位, 特别是初中新课程有淡化、弱化倾向, 从而使学生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 初高中语文教与学比较, 语文学科各学段的知识应是循序渐进的, 但在有关课文及相关知识的衔接方面, 却存在一些问题。

从选文的角度看, 初中和高中在篇幅和难度上的区别是必然的;从教学目标来看, 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的一些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 初中课堂往往不涉及, 也造成了初中与高中教学的脱节, 相对于初中课标, 高中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难度跳跃性太大。这里主要是指文言语法知识, 由于文言语法知识都安排在高中, 而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在初中处于无法落实的状态, 所以要学生在高中阶段理解这些语法现象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三、“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初高中古诗词教学衔接的反思

1. 做好教育理念的衔接, 强化衔接意识的形成

由于初高中教学目标的不一致, 必然导致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等等方面的区别, 这就需要初高中教师改变观念, 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 讲究师生民主平等、重视科学探究的指导, 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较多。

2. 提高衔接的能力, 重视“诗教”传统, 欣赏诗词中创造出新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追求

“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造者”。真正的诗人不仅要创造一种新的意境、新的情趣、新的语言、新的风格, 也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新的精神和新的人生, 同时他还要在大众中。

中国诗词有着深厚的意境, 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美景, 每一首诗词都包含着一颗诗心。在中国诗词的教学过程中, 美学价值的培养与体现是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必要途径。例如《诗经》里的《蒹葭》:“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首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时间和环境, 以秋景起兴, 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惆怅的气氛。此情此景, 使得主人公感到分为凄凉, 再现他神情焦灼, 心绪不宁, 时而凄凉徘徊, 时而翘首眺望, 更加思念心上人的形象。

3. 确定研读和比较的教学方法, 为丰富的联想打下的扎实基础

著名的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也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如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中围绕“闲人”这个话题, 引出陶渊明的《饮酒选一》“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闲趣。运用“例证法”引出了这么多的“闲人”, 这些都是作者罢官或被贬时期的作品, 都流露出抛却官场烦恼, 醉心于自然风物的悠然自得、恬淡闲适, 其心境都是安宁愉悦的。

总之,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都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古诗词教学要在初中阶段打好基础, 为将来高中教学的衔接做好铺垫, 是初中老师的责任, 更需要我们长期探索更有用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迟桂凤.《浅谈初高中诗词鉴赏之衔接》.语文天地, 2011年第11期.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3]倪文锦, 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衔接初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5

一、分析初高中数学衔接不顺利的原因

在初中,教师喜欢将每一个知识点加以归类,而且将的比较详细,更多的是针对中考而去,学生只需要找准这点,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高中教师对于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方法、心理需求都不是很明白,再加之新课改后,高中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一样是满堂灌,但是对于概念的讲述都很粗略,对于针对性的练习都是采用的高考题,这样使得学生在没有掌握概念的情况下,面对高考题也听不明、弄不懂。初中,需要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然后自主的去探究;高中,需要学生勤于思考,要懂得自己去总结学习中的规律,对于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造性等都有了更高水准的要求,这也使得初高中数学学习不能正常的衔接,导致学生适应不了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二、研究初、高教学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变化

作为高中教师,应当全方位的了解初、高中两个阶段数学学习课程标准的差异。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

(二)系统化的研究初、高中教材

例如:北京市在初中使用了人教版、北师大版课标教材,而高中数学在必修和选修ⅠA中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A版教材,在选修ⅠB课程中可以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A版高中数学教材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高中教材。(尊敬的客户这一点,需要你根据自己的实际修改一下!)其一,不同的地区教师要求对初中的教材进行研究,找出初、高中教材本身存在的关系以及衔接;其二,对其他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的区别、联系等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驾驭教材。

(三)留心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1、新生心理的衔接工作

首先,让学生在心理上认识与了解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高中数学所占比例;其次,将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进行对,让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内容结构、体系以及课堂教学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其次,阐述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学习方法上的区别;最后,请部分高三学生为新生讲述学习体会。

2、提问——重视兴趣培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刚进高中,面对数学困难,很多学生都会表现出胆怯的一面,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与主动探究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主动的思考、积极的探索。课堂提问是一个提升学生衔接初中数学带来的“兴趣”的有效手段。

3、教学需要针对性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当中,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摸清学生的基础能力;更要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四)各种有效教学策略的落实

1、教学需联系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教学法

教学中,时刻留意对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工作,最佳时间是选择在学生入学一个月左右。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可适当的减缓教学进度,提供学生部分难度较低的教学课程,给学生留一段“缓冲期”,让学生在一个逐渐摸索的进程中适应高中教学。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集合、函数等入门的课程,带给了学生很大的困难。所以需要考虑学生实际,掌握“难度小、梯度缓、多层次”的教学手段,将数学教学层层剥离,分解落实。在教学速度上,需要放慢开始进度,懂得教学的渐进性;在知识上,多以案例,实例教学入手;在落实上,首先针对教学课本,然后延伸至课本之外的“课本”;从难度上,掌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与吸收能力,对课本教材做好处理与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在进行知识系列训练上,开始时可多搞一些模仿性的练习、变式,加大学生在黑板上的练习量,不仅方便教师找准学生的问题所在,而且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另外,在进行平时的考试、测验的时候,题目难度不应过大,尽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格。这样的手段,学生也就能够逐渐的适应高中数学教学。

2、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

高中数学不必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更具抽象性,需要考验学生的灵活性,也就需要学生充分的“吃透”知识,不能够还是用初中数学对于概念、知识要求、结论的死记硬套的方法学习高中数学,所以就需要教师展示新知识、新解法是如何产生、形成和探索过程给学生看,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而且还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会质疑能力,并且能够释疑的思想方法,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篇6

【关键词】 初中 高中 数学教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075-01

分类讨论思想是高中数学比较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为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教师应在处理衔接教学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对分类讨论思想的教学做一些思考。

1. 含参一元二次方程

初中生对于以x为未知数的方程:ax2+bx+c=0,通常在a≠0时,分Δ>0、Δ=0、Δ<0 三种情况用求根公式求解。若没有a≠0这个条件,方程ax2+bx+c=0不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这里有两层思考:第一层是系数,系数确定了方程类型;第二层是判别式,对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确定了方程根的情况。步入高中后,往往忽视第一层考虑,解题出错。

1.1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ax2-5x+a2+a=0的一个根是0,求a.

分析:若直接令x=0,得a2+a=0,解出a=0或a=-1,忽视题目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要求,便多出一解0.

答案:a=-1.

以上两例通常被认为是“陷阱题”,其本质应归于对问题本身的认识不够全面,仅停留于给出问题的结果,只有基于对知识点、公式、定理、解题步骤的理解和掌握,再加上对问题的思考分析才能应对各类题目,含参的一元二次方程问题可以提醒学生,高中学习一定要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解题一定要考虑全面。

2. 含参一元二次函数

2.1 已知函数f(x)=x2-2x-3,若x∈[0,t]时,求函数f(x)最值。

答案:略。

2.2 求函数f(x)=ax2-2a2+1(a>0)在区间[-1,2]上的最值。

答案:略。

2.3 求函数f(x)=ax2-2ax2+1(a≠0)在区间[-1,2]上的最值。

答案:略。

3. 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

在解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如果遵循“一看系正否,二看有无根,三比根大小”的原则,则往往使得分类的标准清晰明确,有章可循。

3.1 解关于x的不等式x2-(1+a)x+a<0,a∈R.

分析: 二次项系数为正,根据Δ与求根公式或因式分解,比较两根a、1的大小,可写出不等式解集。

答案:略。

3.2解关于x的不等式ax2-(2a+1)x+2>0(a∈R).

答案:略。

3.3解关于x的不等式ax2+ax-1<0(a∈R).

分析:二次项系数不确定,因此,第一层分类分为a=0;a>0;a<0三种情况:a=0时为一次不等式;a≠0时,考虑第二层分类,用Δ判断其对应的方程是否有根,再确定两根大小,分别根据a的符号,写出解集。

答案:略。

初高中古诗词教学衔接 篇7

一、“断层”现象产生的原因

我们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语文测试, 发现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与鉴赏和写作表达这三块语文能力测试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随即下发了《高一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调查表》, 借此了解初中语文教学情况, 其中文言文教学问题比较突出, 尤其是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 有的即便知道, 也是靠死记硬背。学生如果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 这些问题就会很容易理解, 但初中教师很少提及语法, 学生的疑问得不到解决, 问题被带到高中, 导致学生在学习高中文言文时遇到很多障碍。

后来我查阅初中语文新课标时发现: 初中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同,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这些不同直接导致高一学生语文学习的“断层”现象。

从教学目标看, 初中新课标的要求是“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高中则把“注重语文应用”和“培养审美和探究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从教学要求看, 初中语文新课标只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心得看法和疑问, 了解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学会欣赏和体验文学作品, 能品味作品语言, 会借助工具书学习文言文,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和常用的修辞方法等。高中要求学生独立阅读, 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注重审美体验,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显文言文的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用法。

下面具体比较初高中各教学板块对阅读能力要求的不同。

先说现代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只要求学生能分清体裁散文要把握文意, 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的情感;议论文要把握抓住论点, 找到论据, 学习并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说明文只要求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 了解说明方法就行了。高中则要求鉴赏散文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探讨散文的情理;议论文要求学生既理清文章思路, 筛选信息, 又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明文要做到整体把握、筛选信息、概括说明。

再说文言文阅读教学, 差距更大。初中阶段只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淡化基本语法和文言句式的教学;高中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课文并翻译关键句, 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了解其思想倾向”。

从上述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延伸。高中语文教师应避免高一学生在学习过渡阶段产生的不适应甚至厌学现象, 使学生实现初高中的平稳过渡, 做到“无缝”衔接。

二、“无缝”衔接的措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必须有很强的衔接意识。要改变“断层”现象, 就要在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等方面做好安排, 帮助学生顺利地由初中向高中过渡。

1.教学方法

教师要掌握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水平, 以便在此基础上精心备课, 制订教学方案, 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同时, 教师还要了解初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的不同,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初三学过《沁园春雪》, 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已学的诗词引入, 既是对初中知识的复习, 又可以勾起学生的熟悉感, 还可以针对初高中教学要求进行对比阅读, 让学生明白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 这是一种很好的过渡与衔接。在比较阅读时要扩大比较范围:可以把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与质疑,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声声慢》;还可以用同类题材作品进行比较与质疑,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不同时期“景物情”的特点和关系学习, 分类比较总结, 拓展延伸知识积累。

2.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 , 不如授之以渔”。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 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学生可参照相关讲解, 对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和写作知识等进行整理搜集。其次, 教会学生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积累式阅读法, 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深化学生的思想。最后, 要做到“四多”, 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一要“多看”, 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 关注社会热点及动态, 利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素材积累;二要“多记”, 记录和记忆相辅相成, 增加知识储备;三要“多写”, 高考的主观表达题和作文考查的都是书写能力, 多写才能文思泉涌; 四要“多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多思是前“三多”的基础 , 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3.心理辅导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上使用衔接、过渡手段, 为学生营造相对熟悉放松的环境。还应在心理、意志、性格培养等方面加以指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彻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初探 篇8

很多高一新生经过激烈的中考竞争升入高中学习, 面对高中的课程踌躇满志, 却发现高中数学具有更深的抽象性, 普遍感到不适应.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 归纳其中一个原因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还不适应高中的数学内容, 要学好高中数学, 有必要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

一、高一新生普遍的思维缺陷

1.囿于静止思维, 缺乏运动思维

学生对有公式, 有法则的运算很有信心, 哪怕运算过程很长, 很复杂, 学生都能对付, 但对于需要从分析, 特别是运动性分析中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则束手无策.

例1 已知二次函数y=ax2+2x-1在 (-∞, 1) 上为增函数, 求a的取值范围.

这个题目第一次做只有不到一成的学生做对, 答案为a=-1的学生高达八九成, 还有不少人不知如何下手,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运动性思维的缺乏, 运动性思维是函数的基本思维, 是常量教学向变量教学过渡的标志, 是学好高中数学的一个关键.

2.囿于表面, 思维僵化, 缺乏深刻和变通性

学生对很多问题有固定的思维方式, 不管什么问题都用同样的处理方法.例如在证明函数y=1x+1 (x<-1) 为减函数时, 学生总是习惯作如下变形, f (x1) -f (x2) =x2-x1 (x1+1) (x2+1) =x2-x1x1x2+x1+x2+1, 但是又不能确定分母为正数, 从而不能解决这个题目, 这是初中时学生一见括号就去括号的思维的反映.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时只抓住一些表面的东西而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不管方法适用的环境, 随便乱用, 思维明显缺乏变通性.

3.囿于单向性思维, 缺乏综合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在题目的一个点上思考, 当思维受阻时不能从其他方面去思考, 或者只能抓问题的一个条件而不注重其他条件.

4.囿于以偏概全, 思维缺乏严密性

学生在理解概念和运用概念时常常以偏概全, 以特殊代替一般, 只注意一方面而不注意全面.

例2 已知R上的函数y=f (x) 满足f (x1+x2) =f (x1) ·f (x2) , 且f (x) >0.

求证: (1) f (0) =1; (2) f (-x) =1f (x) .

对此题不少学生先假设f (x) =ax, 然后再进行证明, 错把已知函数与f (x) =ax等同起来.又如k为何值时, 函数y=2x-1kx2+4k+5的定义域为R, 学生只是Δ<0了事, 疏忽了只有k≠0时才能用Δ<0, 而此处k=0也可以.

以上四方面的问题是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些是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些是初中教学在某些方面太死板太僵化所造成的.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在学生的思维衔接上下工夫, 必须在矫正学生的思维障碍上下工夫, 必须在重建学生思维方式上下工夫.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措施及改造方法

1.尽可能早地引入函数的数学思想, 分步到位, 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

初中学生接触的都是常量教学, 习惯于用静止的、不变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 习惯于一个问题只有一个解的模式, 习惯于用具体的数去理解问题, 到了高中学生首先接触的是函数, 而函数中处处充满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 如果不首先解决从静止性思维向运动性思维的过渡, 学生很难把函数学好.

2.尽可能早地引入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分步到位, 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综合思维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了集合后, 我强调用数轴和文氏图去求交集, 并集和补集, 如下题:

若全集U={1, 2, 3, 4, …, 8, 9}, (CUA) ∩B={1, 9}, AB={2}, (CUA) ∩ (CUB) ={4, 6, 8, }, 求AB.

此题学生直接做很难, 当学生苦苦思索时, 教师提出用文氏图形思考, 则学生很快解出, 让学生体会到结合图形思考的作用.在学习求函数值域时, 如求某给定区间内二次函数的值域时, 并不急于给出结论, 而要求学生作图;在学到有关指数和对数的复合函数的值域求法时, 用同样的思路求解.

在学习函数图像变换时, 应系统讲解图像在解题中的作用, 加深对图像的应用意识和提高应用函数图像的能力.

3.尽可能早地引入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分步到位,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解关于绝对值不等式时, 引入分类讨论的思想, 如解不等式|2x-1|+|x+2|<1时讲“零点分段法”, 打破学生一见到绝对值就按x>0, x=0, x<0讨论的错误.在复习二次函数时, 给出题目:m为何值时, 方程mx2+2x+1=0有实数根, 打破学生一看到有二次的方程就认为是二次方程的认识, 并在后面求定义域时解这样的问题:m为何值时, 函数y=mx2+6x+m+8的定义域为R, 以强化这一思维, 在学习指数与对数函数时进一步强化分类讨论的思想.

总而言之, 解决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不仅要正视这个问题, 而且要有针对性地补救措施, 以上提的仅仅是本人在日常教学中的点滴, 供大家参考.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体会 篇9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台阶的形成的原因

1.初中物理教材对大多物理问题只进行定性分析 , 即使有定量计算也很简单; 而高中教材绝大部分问题不但要定性分析, 而且要进行大量的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所以从初中到高中物理学习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跳变”。

2. 初中物理知识绝大多数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而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绝大多数上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 高中物理问题的解决主要体现在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上, 阶梯很高。

3.不善于利用数学工具解题是形成台阶的重要因素。高中阶段数学工具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必要手段, 尤其力学部分大量运用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相似三角形、二次函数、矢量等, 让学生一下适应确实不易。

4.呆板学法的“惯性”对高中物理难学结论的形成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初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习惯于背牢记熟, 而对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过程分析极少考虑。高中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学法的飞跃, 更是一种能力的飞跃。

二、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降低台阶的方法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教师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从而比较轻松地掌握新知识, 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哪些知识, 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 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 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顺利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难度。实践证明, 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 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过程中, 应及时完善新知识更新认知体系。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 (速率 ) 、路程和时间 ;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 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外还有方向、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 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 然后再创新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 避免人为地“走弯路”, 增加物理学习难度。

2、加强物理直观性教学 ,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 为了使问题简单化, 经常只考虑主要因素, 而忽略次要因素, 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 使物理概念抽象化, 导致刚升入高中的学生, 往往感到模型抽象, 难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 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做实验, 多举实例,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多种媒体教学,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 掌握物理概念, 并设法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 只有当他的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 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所以通过做实验、举例的直观教学, 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 变抽象为形象, 变枯燥为生动,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

3、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 问题启动于思维。”应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每一节课都设法创设思维情境, 组织学生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 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 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 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联系和基本规律, 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授新课时采用导、悟、练、思的模式, 在讲解习题时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策略选择和运用能力。

4.化大台阶为小台阶 , 降低台阶的高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层次必须分明, 绝不能搞一步到位的教学法。先用朴素的语言讲清基本知识, 让学生感觉通俗易懂, 然后再利用严密的物理语言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教学高一物理的瞬时速度时, 先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指明瞬时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 通过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的不同长度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分析比较引出反映瞬时运动快慢的描述物理量———瞬时速度, 最后给出或讨论出瞬时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这样化大“台阶”为几个小“台阶”, 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

总之, 从实际出发, 分析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和可能存在的“台阶”, 探究合理的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探索优化物理知识的教法,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创新能力;坚持以体验、互动为主的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过程, 使每个学生很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摘要:本文从物理学科特点和物理教学实践入手, 以高一新生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为基础, 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分析高一新生物理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初探 篇10

一、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陶行知倡导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会学生。高一仍是学生的英语入门阶段, 有资料显示, 高一年级英语成绩分化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新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高一学生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 学生往往是死记单词, 听完课做完作业便了事, 头脑中没有“学会了什么”的意识, 没有学习效率的观念, 学习方法单一, 加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越学越困难, 以致最终丧失信心……因此,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教师除了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策略外, 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听课, 要求学生不局限于听懂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更应体会教师对某个问题的讲解, 做到心领神会, 潜移默化, 举一反三。

笔记是听课的辅助手段。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后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 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做笔录、圈注, 以提高悟性;要求学生对作业中的疑问、反思、心得进行记录, 以便于总结与提高。同时, 教师要坚持天天检查与督促, 使学生养成做英语笔记的习惯。

高一老师应多与学生接触, 加强相互间的了解。根据教学信息, 调整教学计划与方法。

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高一英语课教学质量与效果不是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语言点, 而是在于上课的艺术。高一英语难度比初中加大了许多, 若还能使学生像初一时那样喜欢英语, 那教学效果一定会很好。高一学生不同于初中学生, 他们更有自学能力, 一旦入门, 效果会远远超出老师的作用。

(一) 做好每节课的前奏工作。

一节课的开头如同给一首歌定调一样, 可以决定课堂节奏的快慢及教学效果。我利用每节课前三分钟时间, 让学生轮流做值日报告, 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 内容是贴近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 由自己任意选定。或讲一个幽默故事, 或唱英文歌曲等,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创造一种学英语的氛围, 让学生心情愉快开始一节课的学习。

(二) 读透教材, 精心设计教法。

每一单元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各单元的特点, 勤于思考, 用心设计, 尽力使各课的教学方法各异, 以增强学生的新鲜感, 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每一单元的Warming up这一环节的话题, 大多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如friendship, English, wildlifeprotection, music等, 可以让学生先谈谈他们各自的观点与看法,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各组派代表展示, 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最后老师小结,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坚持阅读课的整体教学, 阅读材料是语言的载体, 集语音、词汇、语法与文化内容于一体, 可采用关键词、提纲、问答题、图表、听录音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在学阅读材料之前, 进行限时阅读, 老师设置一些问题, 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 培养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大意的能力, 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串讲课文时, 通常挑选出能表示课文主体的关键词和短语, 巧妙地设计板书, 使板书能勾画出课文概要。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授人以渔”的重要环节。英语阅读是一种辨认文字、理解语篇、进行思考、了解其中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是一种心智技能, 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全过程的初级阶段。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 不仅是提高获取信息的“量”的手段, 更是提高“质”的重要途径。由于高中英语落后生读不懂课本、读不懂题的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 教师除注意规范自身的课堂教学 (教学用语准确、规范, 课堂表述干净利落) 外, 在高一引入新的知识点时, 应注重阅读的要求和训练,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 通读内容, 了解概要, 准确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产生疑问 (或教师设置了疑问) , 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再仔细阅读有关内容,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使疑问得以解决。在学生熟悉了阅读材料内容的基础上, 讲解语言要点并进行必要的语法归纳,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课文。

初三复习阶段, 老师侧重英语讲题, 大量用汉语讲课, 高一开始用英语授课, 学生很难适应, 所以要用简单、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英语讲课, 逐渐使学生适应。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教师的课堂用语, 比如每天鼓励学生模仿教师说的教学用语, 从模仿到熟悉再到听懂明白、熟练应用, 最后到适应教师的全英授课, 这无疑是做好初高中衔接的重要策略。

高一英语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先适应汪洋大海这片环境, 然后在其中自由畅泳。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科学出版社, 1999.

[2]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无针密闭输液系统下一篇:相对不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