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精神病人

2024-07-17

最后的精神病人(精选十篇)

最后的精神病人 篇1

2008年10月12日上午9时, 住在河南省中牟县郑庵镇的王岚割了3斤五花肉, 骑上电动车, 准备回家和母亲王小伏一起和面包饺子。10时许, 王岚快到家时, 一位邻居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过来, 说:“快回去看看吧, 你妈被人砍了。”

王岚疯一般地跑到家, 只见母亲头朝下趴在地上, 一动不动, 头上有好几个伤口, 血流了一地。

据邻居们回忆, 就在10分钟前, 王小伏正坐在家门口和一位邻居说话, 一把利斧突然从她的脑后劈下。砍她的, 是另一个邻居王发有, 他根本没有给王小伏留出生路, 又连砍数斧, 斧斧见血。猝不及防的王小伏没有呼救, 没有挣扎, 头部的几个豁口处, 血液喷涌而出, 整个身体栽倒在地。

与王小伏面对面说话的邻居卢军荣目睹了这一过程, 当她看到从后街过来一个手提斧头的人时, 还以为是外村来收树的。当这人走近时, 她才看清是邻居王发有, 见他径直走到王小伏身后, 她还以为他要去地里, 谁料他猛地举斧朝王小伏头上一通乱砍……

从惊恐中回过神来的卢军荣一边没命地跑, 一边大声呼救:“快来人呀, 杀人了。”当闻讯赶到的村民围过来时, 王发有已提起斧头返回几十米外的家中。

现年36岁的王发有与王小伏家只隔一道约5米宽的过道。初中毕业的王发有是家中的老幺, 上面4个哥哥, 有两个已成家分门另住, 而另两个则与他一样一直打着光棍, 他们与年过花甲的父母一块生活。与两个同为光棍的哥哥不同, 王发有基本不下地干活, 没事儿就呆在家里看书, 不愿与人来往, 有时他的母亲与邻里发生争执, 总是王发有出面替母亲摆平, 不是打便是骂, 所以一般没人敢惹他。

王小伏怎么得罪了王发有呢?原来在10月11日, 王发有再次无故将王小伏家的后窗玻璃砸碎, 在此之前, 他有两次将王小伏家的后窗砸碎。只是这一次, 王小伏没重复前两次的忍气吞声, 她硬逼着王发有的母亲去买玻璃, 把砸碎的玻璃换上, 没想到这一举动会为她招来杀身之祸。

警方接到报案后, 迅速赶来控制了王发有。负责办理此案的民警刘文锋说, 当天晚上, 王发有即被送往看守所, 但看守所工作人员在对他进行身体检查时, 发现其神情异常, 拒绝检查。民警遂带着王发有前往新乡进行司法学精神病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杀人者王发有患有精神分裂症, 无刑事责任能力。

10月26日上午, 警方将两份鉴定结论通知书同时送到受害人王小伏的家人面前, 另外还有一份是警方的“撤销案件通知书”。当天傍晚, 王发有的哥哥十分低调地将弟弟送回家, 而后快速将他拉进屋锁了起来。

10月28日, 被父母锁在屋内的王发有轻而易举地把房门踹开, 然后跳过一米多高的院墙, 举起砖头, 砸碎了她母亲刚为王小伏家换的窗玻璃, 而后破口大骂王小伏的丈夫, 王小伏的家人吓得不敢轻易迈出家门一步。

乡邻逃难

血案发生后, 恐慌中的村民们偷偷观察王发有的一举一动, 当发现王发有时常在自家院中磨刀, 还听他自言自语说要杀够10个人时, 村民们围聚到村委会, 请求村干部想办法把王发有弄走, 一到傍晚则早早关好自家院门, 不敢出门。

11月14日, 王岚与妹妹在中牟县城租好了房子, 举家离开了后王村。

11月9日, 记者在远离后王村的南地, 见到了正在建房的村民王国忠, 他已经在新搭建的窝棚里住了10多天了, “不敢住在家里了, 离王发有家太近。”他说。在后王村, 像王国忠一样逃离自己家园的, 还有好几家。王海妞全家搬到了破庙, 而另外几家则是在外面租了房子。

村民陈桂梅怕自己10岁的儿子有个闪失, 就把他送到6公里外的姐姐家上学。而那些没办法送孩子到外村上学的村民们, 明显加强了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工作。记者在该村采访时发现, 一到下午6点, 家家户户的大门都关得严严实实, 整个村庄死一般寂静。

后王村的恐慌引起了当地政府及警方的重视。一民警表示, 当初送王发有回去时, 本该直接送他去精神病院, 但最终还是由于经费问题而作罢。

10月28日下午, 后王村委会主任王长江在得知王发有再次将王小伏家的窗玻璃砸碎并站在窗下破口大骂的情况后, 当即向镇派出所报告, 派出所民警也随之赶到, 警车直接把王发有送到了开封市精神病院, 但精神病院的拒收让王发有得以再次返家, “医院说他身上有伤, 拒绝接收, 我们也没办法, 总不能焊个铁笼子把他关进去吧?我们也没这个权利。”派出所所长无奈地说。村民们向他反映王发有还要再杀10个人的消息也让他忧心忡忡。而王发有年迈的父母对记者说:“我们都这么大岁数了, 哪能看得住他?家里也没钱给他治病。”王长江也表示, 村里也没钱, 没法管。

11月9日下午, 记者在王长江和村干部王小四的陪同下来到王发有家。他的父亲打开分别锁住院门和屋门的两把小锁后, 我们喊醒了正在熟睡的王发有。

“你为啥总砸你婶家的玻璃?还把她杀了?”记者问。

“她光坑我。我还要杀, 杀够10个, 嘿嘿嘿嘿……”王发有笑嘻嘻地答道。

救助困局

王发有显然不是精神病人肇事的第一人。20世纪90年代末, 云南省澄江县的一名精神病人杀死了一名儿童, 司法鉴定后由于无法定罪而释放, 一年后, 这名病人又先后杀死6名儿童。云南省鼎丰司法鉴定中心副主任姚祖华说:“如果第一次杀人后就妥善地处置他, 后面的6个儿童就不会遭遇不幸了, 问题是前期的投入该由谁来负责?”

同样的难题在王发有身上也存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医学博士张瑞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按照《刑法》第18条规定,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犯罪, 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 不负刑事责任, 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 必要时由政府强制医疗。

王发有被放归时, 他年迈的双亲被警方告知要加强监管, 但对一贫如洗的王家来说, 能做到的只是用两把小锁将屋门和院门锁起来, 这对于身强体壮的王发有来说, 实在起不了多大作用。

对此, 执法者也有自己的困惑, 中牟县公安局刑侦三中队的一名警察表示:“精神病人的情况让我们很棘手, 他们总是不断惹麻烦, 而我们却无计可施。”据了解, 我国现有各种精神病患者1600多万, 精神病患病率已达13.47‰, 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按照这个数字计算, 专家认为其中具有暴力倾向者为1.6万到3.2万人。

相对城市而言, 精神病问题在思想意识和经济条件较落后的农村显得更加严重。河南省精神病院宣传科的朱明文保存了好多被关在牛棚、猪圈和铁笼里的精神病人的照片, 这些病人最后不是被折磨死, 就是自杀, 有少部分逃脱后到处流浪、肇事。

严峻形势还体现在受害人的权益得不到及时和全面保护上。河南英伦律师事务所律师耿保全说:“如果类似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 受害人在得不到社会救济后, 会迫不得已采取自我救济, 甚至会以暴制暴, 产生新的‘民转刑’案件。”他以前经手过多起这样的案子。

精神病人暴力犯罪不仅是司法问题, 更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和哈佛大学联合开展的研究表明, 在中国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率仅为30%, 其中除了因为贫困而中途放弃治疗的原因外, 相关的医疗机构非常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河南省精神病医院精神科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国相关的医疗机构只有500多家, 专业的医师不足两万人, 按照1600万精神病患者的比例计算, 一个医生要负责800多名精神病患者, 同其他疾病相比, 精神病被重视的程度是非常低的。”“主要还是钱的问题。”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医学博士张瑞岭说, “条件好的精神病医院, 一个重度精神病患者一个月的住院费在2000元~3000元, 而精神病的治疗期长, 复发率高, 治疗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综合费用往往高达十几万元。即便是普通的医院, 每月至少也需要600元~700元。”即使政府筹集到部分费用, 也无法满足精神病人的长期治疗, “每月几千元, 他要是活个10年、20年, 到哪去弄这么多钱?”后王村委会主任王长江说。

在河南省精神病院宣传科工作多年的张秀锁则表示:“如果提前有人或者政府出钱把精神病人监护起来治疗, 每月最多花费两三千元, 如任由他们在外面流浪并且肇事, 所带来的损失更大。”

中牟县检察院一名检察官说:“精神病人肇事是否承担责任, 是否应该强制治疗, 费用如何承担等等, 都应该在相关的立法中有详细的阐述, 可我们国家目前在这一方面还是空白。”

多部门合作

其实, 国家并没有把精神病人的监管工作遗忘。自2005年开始的“868工程”, 即是国家想在全国搞一些试点, 然后逐渐增加试点, 增大投入, 以期全面铺开, 彻底解决这一世界级的顽疾。

2005年, 卫生部拨出868万元专款, 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分别找了两个点 (共60个) 成立“示范区”进行调查。内容之一是在每个点找出400名精神病人, 对他们进行重点监控, 并免除部分住院治疗费;二是对各社区的医生、警察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河南省的两个点分别设在了新乡市和新乡县。河南省精神病防治中心办公室主任秦志华告诉记者:“第一年, 河南总共接受该项目资金23万元, 主要用于网络系统建设、人员培训。我们主要培训一些警察、精神病患者家属和乡村卫生人员, 让他们从了解精神病人、防范精神病人入手。第二年, 也就是2006年, 开始救助精神病人。经过先期筛选, 发放救助本, 然后分别对20名重症精神病人免收1500元的住院治疗费, 分别向120名精神病人免费发放500元药物。”

秦志华说, 经过两年的实践, 到2008年, 在示范区内已有40名重症精神病人每人得到2000元的住院治疗费, 有10例疑难病例得到免费治疗, 6例解锁病人得到5000元的免费住院治疗。而由于所拨经费无法满足这两个试点所有精神病患者全部免费住院治疗, 所以只得先救治最严重的或有刑事犯罪的精神病人。

最后的精神病人 篇2

师:琼珊为什么会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那最后一片藤叶上呢?

生:因为琼珊一向很喜欢那株常春藤。

师:那为什么她会如此地喜欢那株常春藤呢?

生:常春藤是一种十分美好的常绿藤本植物,预示春天长驻。

生:她作为画家有一种特别的艺术敏感,在她眼中,枯藤、黄叶、颓墙营造了一种凄美萧瑟的意境,构成了一幅精美的油画。

师:能从人物职业角度分析,很好。

生:在古希腊神话里,常春藤代表酒神狄俄尼索斯,象征欢乐与活力,象征不朽与永恒的青春。

师:对,常春藤有着丰富美好的寓意。除了这些,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常春藤平凡普通卑微,琼珊以此自比。“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就道出了她的心声。

师:那这“一切”又指什么呢?

生:可恨的肺炎。

生:还有困苦的生活境遇。那松动残缺的砖墙和风雨就是比喻困苦的生活境遇的。

师:很好,也就是说,颓墙上的常春藤在风雨的无情摧残下不断凋零,困境中的琼珊在肺炎的折磨下更是身心疲惫。那困苦的生活境遇又体现在哪里呢?

生:那里本就房租低廉,但为了省钱她们又选择了矮墩墩的三层砖砌房屋的顶楼。

生:为了赚取琼珊的医疗费及营养费,苏艾需要连夜进行创作,足见生活的艰辛。

生:还有,红葡萄酒是“买点”,猪排是“买些”。

师:大家能从文本细节入手,分析得非常好。再看,苏艾画的是什么画?

生:小说的插图。

生:“青年画家不得不以杂志小说的插图来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说明艺术之路艰辛。“这些小说则是青年作家为了铺平文学道路而创作的”,这是作者的切身体会,因为作者自己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师:对,艺术都是相通的,没有捷径可图,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琼珊喜欢那株常春藤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她长时间躺在病床上,无所事事,就一心专注于常春藤上了。

师:对,她不仅是画家,而且还是一位病人。当一个人被确诊患有疾病尤其是重病时,在心理和行为上就会发生许多变化。那么作为病人的琼珊有哪些独特的心理和行为呢?

生:悲观,消沉,心事重重,感觉前途暗淡。“因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

生:郁郁寡欢,自暴自弃,她在默默地告别着人世。“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希望”一词中包含了太多的无奈和悲凉。

生:琼珊“一动也不动”,“眼睛睁得大大的”。“脸朝着窗口,一点儿动静也没有”。“第二天早晨,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

生:她少言寡语,敏感,偏执,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这从她对待苏艾的态度上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她体贴细心地照顾琼珊,甚至编造了善意的谎言来劝她,但琼珊却既不领情也不配合,而只是专注于常春藤叶上。

生:对,她在苏艾的一再追问下才说出了实情。当苏艾试图引开她的注意力时,琼珊竟然冷冷地反问苏艾:“你不能到另一间屋子里去画吗?”

生:还有,第二天早晨,“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竟然用微弱的声音命令苏艾。

生:当苏艾劝她并让她为她着想的时候,琼珊竟然没有一点反应。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根本不顾及苏艾的感受,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是够狠心的。

师:对,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了。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落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师:好,大家分析得深入、全面。一连两天最后一片藤叶终未凋零,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也一定想了很久,那么她在想些什么呢?

生:一开始可能有点不敢相信,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

生:自责继而醒悟,读出了生命的启示,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师:那行为上的表现呢?

生:她向苏艾提出了一连串的要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她要求先拿一面小镜子给她,说明她开始关注自己的容貌了。

生:一小时后,她还重申了自己的理想:“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正如医生所说的,一旦对其他事物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就能提高恢复的机会。

生:第四天下午,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披肩。“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披肩”,而且还是“心满意足地”,可见其精神状态渐佳,已重新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

师:对,这就是医生所强调的期待心理。琼珊也曾陷入失望之中,但她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直到康复,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最后的志愿军精神病人 篇3

3年后,她因精神分裂症久治不愈,转入浙江第五康复医院、也就是如今的湖州第三人民医院。

年仅19岁的蒋振娟,就此开始她漫长而混沌的余生。

2010年2月下旬,湖州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病区里,满头白发的蒋振娟坐在床边的的靠背椅上,低头摆弄衣角,一丝口水从歪斜的嘴角慢慢滑下。间或抬起头来,眼神空洞发直,没有聚焦点,没有一丝情感波动。

从56年前入院起到现在,医生护士们一直叫她“小蒋”。 “问她多少岁?十七”,护士长俞静如说。75岁的“小蒋”,记忆永久停留在了发病前。

在蒋振娟的隔壁,另一位87岁的志愿军精神病人胡久昌,鼻孔插着氧气管,颈窝插着营养液管,已经卧床不起。

“战争应激反应”

朝鲜战争,陆续参战的300万中国军人中,有近20万人伤残。其中还有为数不多的精神病患者,有普通士兵,有战斗英雄,也有中高级军官。

特等战斗英雄赵桐风就是一位。在张家口沙岭子疗养院里,他一天到晚只重复一件事,声称设计“威力无比”的大炮。间或对着天空大吼,有如冲锋陷阵。

战后,这些病人由东北陆军医院陆续转到大后方休养治疗。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医院也接收了一批。其中417名志愿军精神病人,陆续转到了1955年在诸暨成立的精神病防治所,这就是湖州第三人民医院的前身。

这417名病人,除部分康复出院,或是转回原籍继续休养治疗外,最后剩下146人长期留院休养直至终老。

和当时国内其他医院的收治情况大体相似,他们入院时,大多年龄只有20多岁,最大的不超过35岁,有的甚至还不到20岁。

这些“最可爱的人”,就此早早开始了连过去与现在、生存与死亡都模糊不清的人生后半场。

50年来,他们陆续离世,到现在只剩下蒋振娟和胡久昌两人,也已处于生理机能整体衰退状态。

护理了老兵们30多年的俞静如说,在此之前,他们就已丧失记忆,丧失语言能力,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类型的病症还伴随不同的怪异行为,“千奇百怪,匪夷所思”。

沉默型的如蒋振娟终日枯坐不语,狂躁型的如胡久昌动辄无故打人。偏执型的如已去世的谭才生,固定在每天凌晨2点起床一遍遍扫地、重复擦桌子。只有护士声称“不准凌晨两点起床,这是军令”时,他才会停止强迫性劳动。

不同类型的病人,也有相似的刺激反应。他们大多对电视里的战争场面反应强烈。每当枪炮声响起,有的老兵就会高唱解放军军歌、志愿军军歌,站起来向电视里的毛主席敬礼。

他们的病症,被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Rache称为“战争应激反应”。他说,军人可能会在战争结束后的数周、数月、数年间,都一直处于战场上才会有的特殊亢奋状态,最后会到达”崩溃点”,然后出现严重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缓,甚至记忆、语言功能退化、战争噩梦、终日独处脱离群体,以及其他轻重不等的抑郁症状。

这或许能解释,蒋振娟等人的病情,在走下战场之后才慢慢发作。

恐战自伤

与赵桐风等人的亢奋、狂躁截然相反,志愿军20军58师174团三连副班长马玉堂,却是因恐战而成了精神病人。

1951年,刚从第20军后勤部抽调到一线战斗部队,马玉堂就流露出了强烈的恐战情绪。某次高地阻击战时,敌军炮火猛烈倾泻,身为副班长的马玉堂竟躲到了防空洞里,直到被副排长强行拖出。

从那以后,马玉堂一直情绪低落。“我身体不行了,但现在还没有复员条件。”他时常和战友念叨。部队也注意到他回国训练时,“工作不起劲,拒绝参加政治学习”,进而拒绝进食、声称“班长要拿冲锋枪打死他”、“班长说我是特务”。

当人们开始觉得马玉堂“似有神经错乱”时,他已经在反复念叨“要死,自杀”之类的字眼。几天后,马玉堂支开看护他的两名战友,以“身体直立、两脚平行”的古怪姿势从楼上跳下。

送医院救治时,马玉堂咬紧牙关,显得很痛苦。但军医检查后认为并无大碍。因此,组织鉴定结果认为,马玉堂并非真的想死,而是“想通过自伤的方式尽快脱离现役”。

1955年5月,马玉堂终于退役,原因是得了精神分裂症、已经“不适合服役”。退役后,马玉堂转到湖州三院长期休养。

因“战争应激反应”产生的心理、精神异常,往往会被视为贪生怕死。士兵也可能因此受到严厉处罚,如关监狱,强迫加入“突击队”,送上军事法庭,甚至处决。

然而,至今仍有很多军事人员坚持认为那是违反军纪。因为“真正的违纪行为,与心理应激性违纪行为之间的界限不易确定”

军医院事后对马玉堂跳楼事件的分析报告也认为,马玉堂所在部队的基层领导及身边战友,都存在认识不当的失误。即不应该表露出强烈鄙视其“贪生怕死”的态度,“这个态度进一步刺激了马玉堂,导致其精神失常加重,最后选择跳楼”。

但当时部队的组织结论仍然强调马玉堂“贪生怕死、思想落后”。

美国精神病学家Rache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将战时心理、精神异常视为“应激”。因为“当战斗激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任何人都可能出现精神异常。若能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治疗,将能大大减少军队的精神病减员。”

事实上,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的对手美军早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这场战争及此后的越南战争中,美军精神疾病退役人员均占总数的10%。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有7830名精神症患者被解除兵役,占解除兵役总人数的2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因患精神疾病退役的官兵为312354人,占减员总数的33.6%。

浸透硝烟血色的青春残片

并不是每个志愿军精神病人都象马玉堂一样,保存下了较详细的病案记录。随着医护人员一代代更替,他们的生平事迹渐渐湮没无闻,甚至连籍贯、部队番号、年龄等基本信息也变得模糊。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从档案里,从老医护人员口中,从他们故乡的亲友述说中,试着去完成一幅浸透硝烟血色的青春残片拼图。

湖州三院院办主任马琼芳说,三院早年多次搬迁,档案也有部分散失。如今病案室里“或许还有一些”。

医院病案室里,确实还保存着一个敞开着的旧纸板箱,装着100来份牛皮纸档案袋,有的纸袋上注明着“牺牲”或是“死亡”。还有10来本鲜红封面的军人退役证,无法归入任何一个档案袋。

每个档案袋里的材料多寡不一,大多只有一份军人登记表或是退役证明。仅有个别袋里存放有病历,或是审查材料、询问笔录。

随手打开一本军人退役证,发黄的相片和纸张粘在了一起。显然,已经很多年没有人翻动、注目过这些曾充满英武气息的青春面容。

这些老兵中,绝大多数是一线战斗人员。其中一位已去世的湖北籍老兵王明德,隶属12军34师102团。12军是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预备队,34师106团则是在战役后期接替伤亡惨重的15军45师一部,固守了阵地28天。

上甘岭战役之惨烈,一直被公认为朝鲜战争之最。此役前后历时43天,“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对志愿军固守的两山头发射炮弹共190余万发,投炸弹5000余枚。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高地顶部,竟被炸弹生生削去了1~2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有学者指出,枪、炮、地雷等武器,即便没有直接造成杀伤,形成的震波、高分贝噪声、燃烧等因素也会对士兵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他们把“战争应激反应”称为“炮弹休克”。

几乎所有的志愿军老兵都会在回忆中提及,朝鲜战争中美军炮火格外猛烈:敌人“像撒胡椒面一样扔炮弹。以前扔汽油弹也就一颗两颗,看准了来这么一下,那天的汽油弹扔得不断点。在营指挥所里看着那个山头就像一个大火炬。整整一天烧得如同火焰山。”

那个环境里,很多人当场就精神错乱了,“前方有,后方也不少。一个个目光呆滞。胡言乱语。动不动就在那里’打炮了,打炮了!’或是‘卧倒卧倒’的乱叫。那样子,没有人见了不发怵。”

归俘洪朝林

志愿军第40军119师355团二营机炮连弹药手洪朝林,就是在战场上激发出的精神分裂。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第40军率先入朝作战,收复平壤、越过三八线、徒涉临津江,一路杀去,势不可挡。

然而在“不到汉城的一个半山腰上”,洪朝林被美军俘虏了。“碰到了大批敌人,我跑得慢,掉队了”。

在战俘营里,洪朝林先是被拉去“听讲耶稣”,而后又有美军心理战部队、台湾国民党军政人员联合志愿军叛徒,在战俘营里成立了准武装性质的“战俘警备队”,在志愿军战俘的胸口和双臂等处强行刺上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党徽,或是“反共抗俄”等政治宣传口号,洪朝林也未曾幸免。

1953年8月,作为6000多名被遗返战俘之一洪朝林带着手臂上洗不掉的“反共抗俄”刺青,回到了国内,安顿在辽宁省第十康复医院里。在这里,洪朝林开始整天“乱跑乱闹”,在理发馆理了发不给钱,嫌弃鞋小穿不进去乱发脾气,还在牛奶碗里小便。

院方最初怀疑洪朝林是“胡说装疯”,理由是“初入院不说话,有一次打麻药痛得受不了就开口了”。

“反动刺字”及国民党旧军人履历,使得洪朝林在此后的4年间,经历了至少4次极为详尽的政治审查,留下了30多页文字材料。包括浙江与辽宁方面的往来协查公函、组织上对洪朝林的审查记录,以及洪朝林自述材料。

这些审查记录和询问笔录条理清晰、完全看不出患精神病的痕迹,洪朝林自称“在战争中吓出了精神病”,但“在被俘那时是清醒的”。

洪朝林的档案袋,最后落在了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这至少证明,洪朝林在1957年后在这里休养过,甚至可能是终老。

浙江中部浦江县潘宅镇洪田畈,一个仅有一条机耕路出入的浙中小山村,洪氏家族世代聚居于此。

洪朝林这个名字,早已被人淡忘。以致于我们道明来意后,和他年纪相仿的邻居洪才水也大感惊诧。

“他们一家人已经死绝了。”洪才水说,洪朝林最后在世的亲人、有智障的弟弟,也在20年前走失了。

和绝大多数乡亲一样,洪朝林念了三年小学勉强识字后,就辍学回家了。他家出身中农,有几亩水田。如无意外,春种秋收、娶妻生子,然后盼个儿孙满堂,顺理成章地奔向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心目中理想的人生结局。

只是,大时代的巨浪中,小人物始终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一切都在1946年6月的一天里改变:母亲渐渐远去的哭喊声中,19岁的洪朝林被国民党军抓了壮丁。

两年零三个月后,洪朝林以国民党军93军“解放官兵”的身份,在辽西会战后被编入了解放军第40军,然后跟随四野大部队南下,从华北一直打到海南岛。

洪才水说,1950年代,洪朝林曾经回到过老家一趟。那时,洪朝林的父亲已经去世。

“他有时神经兮兮的,有时又很正常。”洪才水说,洪朝林只在家里呆了半个多月,原因是“病情时好时坏,痛苦难耐”,据说“又回部队治病了”。他已记不起洪朝林那一趟回家的确切时间,也从来不知道洪朝林参加过朝鲜战争。

那以后,洪朝林再也没有回过老家,就此下落不明。洪朝林的母亲情知“儿子多半死在外面了”,无奈认了村里一个孤儿作义子,为自己养老送终。如今,洪家养子也已到垂暮之年,卖掉了洪家祖宅后,住进了浦江县敬老院。

“他家收干儿子、卖房的契约都是我执笔的。”洪才水说。

两天后,马琼芳向记者发来短信:确认洪朝林已于1959年1月在我院病故。

“胆小怯生”的学生兵

在湖州三院里保存着档案的志愿军精神病人中,像洪朝林、马玉堂这样的“国民党被解放官兵”并非个案,他们都是被国民党方面强抓壮丁入伍的农民。

并且,无论有没有旧军人经历,这批病人中绝大多数军龄不超过5年,除去发病到久治不愈退役休养的2-3年,正常服兵役时间往往也只有2-3年甚至更少。

Rache比较了新兵与老兵、未受过军训者与受过军训者、普通部队与精锐部队的“战争应激反应”情况后,证实前者发病率均比后者高。

另一个可佐证该项论断的事实是,这批病人中的少数“学生兵”, 没有念完中学就直接参军上了朝鲜战场,从入伍到发病时间通常不超过1年半。

“学生兵”吴曾规,1950年参军,服役于志愿军第26军。从此与家人音信断绝。

这支部队于1950年11月开赴朝鲜,略晚于洪朝林所在的40军,也是第一批踏入朝鲜战场的志愿军。

在姐姐吴玉华眼里,吴曾规是一个“胆小怯生”的孩子,竟然主动报名参军去朝鲜战场,这让全家人都感到意外。吴玉华认为,弟弟是受了“当时全国上下热火朝天的报名参军潮”鼓舞。

吴玉华也谈到,当时母亲很担心,觉得吴曾规完全不适合上战场。但“看看到处都在宣传参军报名”,又想想儿子也是“为国效力,参军也是好事”,就同意了。

直到战争结束,吴家仍然没有吴曾规的音讯。多方打听后才得知,吴曾规可能在浙江省第五康复医院里。

于是,吴玉华在1956年去信查询。院方回复“请来院当面确认”。

“他恍恍惚惚抬起头,迟疑了片刻,叫了声姐姐”。吴玉华悲喜交加,欣慰弟弟总算还认得“一直和他感情最深的姐姐”。

1952年10月,吴曾规在朝鲜战场上被炮弹弹片击中头部,“脑子也震坏了”,在东北陆军医院几经医治没有起色,只好转回浙江。

这一面,成为吴玉华和弟弟的诀别。

两年后,久病不愈的吴曾规病故于湖州三院,吴玉华去医院带回了弟弟的所有遗物以及骨灰盒。

在湖南常德精神病院里休养的志愿军女护士长凌小云,与吴曾规情况大体相似。她在上甘岭战役中抢救伤员时,被炮弹削去半边头盖骨。凌小云大难不死,但大脑功能严重损坏,记忆永远停留在了20岁。

遗忘与关爱

从吴玉华找到弟弟,到弟弟去世的两年时间,因为“家里上有老下有少,又要工作养家”,即便是“和弟弟感情最好”的吴玉华,也没有再去看望过弟弟。

和亲友断绝了联系,几乎是这群志愿军精神病人的常态。

常年照顾胡久昌的护工徐成役说,上一次有老兵家属来医院,还是几年前一位老兵去世时。“在医院十几年,我就没看到过有谁的家属来探望的。”

不过,在垂暮之年,湖州三院里的老兵们得到了一份迟来的关爱。近年来,湖州地方政府为在世的老兵承担了每人每年40万人民币的全部生活、医疗开销。马琼芳说,十年来,湖州地方政府党政领导也会在春节及建军节时来看望老兵们两次。

与精神病人的沟通技巧 篇4

1 与新入院病人的沟通技巧

1.1 与有自知力病人的沟通技巧

病人对医院环境比较陌生, 往往有紧张、恐惧心理。护士在与其首次交流时, 语言应真诚简短, 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和主治医生、病房环境设施、病房制度和住院要求。交谈中可提出病人感兴趣的问题, 给病人以人文关怀, 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1.2 与无自知力病人的沟通技巧

这样的病人往往是被强迫或哄骗而住院的。入院后, 多数病人不安心住院。护士在与其沟通前应充分了解病史, 掌握病人个性特点、兴趣、爱好, 针对病人精神状态, 用引诱启发式语言与之交流, 使病人知道无论有无疾病都应在医院里观察几天, 并说明进行全面的身体健康检查的必要性。通过合理的劝说使病人情绪稳定下来, 达到接受住院的目的。

2 与住院初期病人的沟通技巧

2.1 与胆怯、恐惧、接触被动病人的沟通技巧

这样的病人往往缄默不语, 处于病态体验中, 护士在与其沟通时, 应主动热情、态度温和, 以观察、沉默, 运用开放式话题沟通技巧为主, 可以将观察到的结果传达给病人。主动接触病人, 关心病人。与沉默的病人沟通, 可将语速放慢, 以克服与病人沟通难度, 达到有效沟通。

2.2 与情感性精神病人的沟通技巧

护士应注意言语对病人激惹性、影响性和指导性。与躁狂病人沟通时不采取强制性语言和措施, 对其过激言行不辩论, 但不轻易迁就。应因势利导, 对其打抱不平行为婉言谢绝。与抑郁病人沟通时, 了解病人兴趣爱好, 鼓励病人诉说自己感受和想法, 适时帮助其认识精神状况, 树立其积极的人生观。

2.3 与兴奋、躁动病人的沟通技巧

护士与这类病人沟通时, 态度要沉着、镇定, 语言要安详、温和, 要耐心倾诉, 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激动的话。多用正面教育, 善于引导, 并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与病人有效沟通。

2.4 与木僵病人的沟通技巧

与这类病人沟通时, 护士应注重非语言交流作用, 通过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给病人以同情和关怀。

2.5 与妄想病人的沟通技巧

这类病人语言往往脱离现实, 护士与其沟通时, 不与病人争辩, 更不取笑妄想内容, 采取认同、默认的方式进行有效沟通。

2.6 与有攻击行为病人的沟通技巧

护士要正确处理来自病人的攻击性行为, 要大胆、镇静地采取有效转移病人注意力的方法或选择病人最相信的人进行说服、诱导, 切不可质问病人或与病人争辩。遇有病人冲动伤人或外跑时, 要从背后或侧面阻击病人行动, 切不可迎面阻拦。

2.7 与异性精神病人的沟通技巧

护士与其沟通时, 态度要自然、谨慎、举止稳重、言谈得体, 避免引起病人的误解。

3 与恢复期病人的沟通技巧

主要是收集病人的健康信息的过程, 帮助病人确认自己的健康问题, 提高疾病认知能力, 中肯地指出病人性格方面的缺点和弱点。与病人沟通时, 应选择合适时间、适宜环境、视病情进行沟通。语言材料切题, 符合逻辑, 沟通从一般内容开始, 就病人最关心、最重视的问题开始交流, 随后自然地转入深入交谈。与病人沟通时, 耐心倾听病人诉说, 肯定病人感受的真实性, 坦诚接纳病人, 理解病人。与病人沟通时, 可以采用身体前倾、眼神凝视等姿态鼓励病人讲出所要了解的内容。与病人沟通时, 应巧妙地主导谈话, 使病人集中在相关的话题上, 有利于分析、思考、综合、筛选病人话中的“弦外之音”, 掌握病人真实想法,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 与出院病人的沟通技巧

精神病人的26个笑活 篇5

有一位病人来找精神科医师。

病人:我一直觉得我是一只鸟。

医生:喔,那很严重喔。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病人:从我还是一只小鸟的时候。

有一位神经病院的医生问患者:如果我把你的一只耳朵割掉,你会怎样?

那位患者回答:那我会听不到。

医生听了:嗯嗯。很正常。

医生又问道:那如果我再把你另一只耳朵也割掉,你会怎样?

那位患者回答:那我会看不到。

医生开始紧张了:怎么会看不到咧?

患者回答:因为眼镜会掉下来。

有两个神经病患,从病院里逃出来。

两人跑啊跑,爬到一棵树上。

其中一个人从树上跳下来,滚啊滚的。

然后抬起头对上面的人说:喂……你怎么还不下来啊……?

上面的那个人回答他:不……行……啊……

我还没有熟……

神经病院有一位老太太,每天都穿著黑色的衣服,拿著黑色的雨伞,蹲在神经病院门口。医生就想:要医治她,一定要从了解她开始。

于是那位医生也穿黑色的衣服,拿著黑色的雨伞,和她一起蹲在那边。

两人不言不语的蹲了一个月。

那位老太太终於开口和医生说话了:请问一下……

你……也是香菇吗……?

某精神病院听说领导要来医院视察情况,于是,院长召集所的病人开会在会上,院长讲道:“今天下午,有很重要的领导要来参观,所有的人都要去门口欢迎。在欢迎的时候,所有病人站在医院大门口两边,要站整齐,当我咳嗽的时候,大家一起鼓掌,越热烈越好;我跺脚的时候必须全部停止,不能有一个出错。要大家都做好了,今天晚上可以给大家吃肉包子,只要有一个人弄砸了,所有的人都没有包子吃,记住了吗?”台下病人一起喊道:“记住!”

这天下午,领导准时到来,当他步入大门的时候,欢迎的病人已在门口站好了这时,随着院长一声咳嗽,所有的病人一起鼓掌欢迎,气氛十分热烈。来参观的领导受到热烈气氛的感染,面带笑容,和大家一起鼓掌步入医院。见领导已经走进了医院,院长一跺脚,所的掌声都停止了,非常整齐。只有这位领导还在面带笑容一边鼓掌一前行,院长感到非常满意。忽然,从欢迎的人群里窜出来一个壮如施瓦辛格的病人,大步冲到领导面前,抡圆了给了他一个大耳光,气愤异常地吼道——“你丫不想吃包子了?!!”

精神病人甲把电话号码本从护士办公室偷回病房。问乙说:“你看我最近完成的这本小说怎么样”?

乙看了看回答:“不错不错。不过,就是人物多了点儿”。

这时,精神病院的护士进来说:“你们把电话号码本给我放回去!”

两位精神病人A君B君同时康复,他们的主治医生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其中的一个人犯病了,另外一个人就要马上把他送会医院。”

突然一天,医生的电话铃响了起来,原来是A君:“不得了了,B君从今天早上开始爬在我家的厕所里,非说他是我的马桶。”

“快,快把他送来啊!”

A君沉默片刻:“那……我不就没马桶了吗?”

精神病院里,一个精神病人每天都在一个空鱼缸里钓鱼。

一天,一个护士开玩笑地问:“你今天钓了几条鱼啊?”

精神病人突然跳起来叫道:“你脑子有毛病啊,没看见是空鱼缸吗?”

有一个神经病院,那里住着很多神经病。

一天,那里的院长,为了看一下患者们恢复的情况,想了一个办法。就对这些患者说,你们都过来,说着在墙上画了一个门,说:“今天,你们谁把这个门打开就可以回家了。”

精神病者们一听,便一拥而上,把那画的门围了起来,院长觉得很失望,这时他发现有一个患者还坐在原来的位置没动,觉得还行,就上前问到:“你为什么不去开门?”

他看了看院长,说了一句话,院长听了后是哭笑不得。

那患者偷偷的告诉院长说:“我这有钥匙。”

医院精神科的患者常常会对医生或护士有爱慕的情结。某日,一位女患者向某男医生走来…… 女病患:蓝医生,你爱我吗?

蓝医生沉思许久(为了不伤及病人以免病情恶化)。

蓝医生:我们呢是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因为你生病了所以我必须要好好照顾你……(为了不伤及病人,蓝医生解释了半天,终于解释完。)

女病患:蓝医生,你的意思是说你不爱我喔?

蓝医生(苦思不语):嗯……嗯……嗯……

女患者:还好……我爱的是陈医生……

某精神病院新来护士一名,此女初来乍到,见院中有一病人围着一口古井打转,口中念着:“13,13,……”小护士心中颇为奇怪,想不出这个“13”是何含义,连续观察几日,均是如此。她总想上前问个究竟,但害怕病人发作,始终不敢。

一日,小护士终于安捺不住好奇心,慢慢的走到那个病人身边,探头向井中观望。突然那个病人抱住护士的双腿,往下一掀,开始念:“14,14,14,…”

有一病人狂叫道:我是院长,你们都得听我的!!

主治医生和护士问他:谁说的?

他回答:上帝说的。

这时候,旁边一个病人突然跳出来,说:我没说过!

一个病人第一次去看医生。

“关于你的病情,你来这儿之前请教过什么人吗?”医生问。

“只问过拐角上药房的老板,”病人回答说。

那位医生最讨厌那些不是医生的人常常提出医疗方面的建议,他并不掩示这一点:“那个傻瓜给你出了什么馊主意了?”

“他让我来找你。”

一间精神病医院中,某个病患在写信,护士看到了就很好奇的问他。

护士:你要写给谁啊?

病人:写给我自己啊!

护士:那你都写些什么啊?

病人:你神精病啊!我还没收到怎么知道??

精神病医院为病人请来了一位老师,是教美术的,院长对此事非常关心,一再叮咛大夫和病人不要怠慢了老师,就这样开始上课了,年轻的女老师,一上讲台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掌声,老师非常激动:“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素描。”说完鞠了个恭,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然后对病人说:“同学们你们说画的是什么?”讲台下一口同声:“屁股。”“什么~~~~你们再说一遍!”“还是屁股。”年轻的女老师没见过这个,哭着跑到院长办公室对院长说:“这我没法呆了。”院长问为什么,老师说你去看看吧。院长一路小跑来到教室,进门就骂:“你们这帮乌合之众,竟敢气老师,都不想吃饭了是吗!”而后回头一看:“这是谁,还在黑板上画个屁股!”

精神病院里的病人甲不慎掉入湖中,病人乙奋不顾身,纵身跃入湖中,并且顺利的救出了甲,院长欣喜万分,认为乙的病情已经好转可以出院了,便找到了乙说:“ 你的病情已经好转了,而且救了甲的命,院方嘉奖你,你可以......咦甲被你救到那去了?'乙自豪的说:”我见他太湿,怕他感冒,拴住脖子挂起来晾干呢'

一个精神病人躺在床上唱歌,唱着唱着转了个身.主治医生就问:为什么唱歌要翻身?

他回答说:白痴!唱完A面唱B面!

精神病院两男病人都认为自己是毛主席,成天为此争吵不休,有时还会动手打架造成医院财产损失,医生终于忍不住了,将他俩叫到办公室,说:“我要把你们在小屋中关三天,等你们决定了再放你们出来。”

三天后,医生和院长来到小屋前,问道:“你们决定了吗?”

俩人都说“决定了”。

医生于是将门打开,只听一病人对另一位说:“江青同志,您先走!”

有一位记者去采访医术高超的精神科医生.这医生说:“我曾给患者们出过这样一道题,我问他们’浴缸里装满了水,想把水弄出来是用勺子快,还是用盆快?’”记者插嘴说:“正常的人会用盆是么?”医生很不解的看着他说:“正常的人会把浴缸的塞子拔掉!”

精神病院今天又多了10位病人,医师想测试看他们病的多重,於是在一个长方形的房间地上铺满了蓝色垫子。

医生说:「这是一个游泳池你们能下去游泳!」

病人们:「好~」

忽然病人10号说:

「你们是呆子喔!那里根本没水!」

医生想10病人病情较轻,应该可以很快出院..忽然病人10号又说:

「因为我要打扫游泳池!早就把水放掉了!」

有三个神经病住在同一家医院,有一天,医生要测试他们,就在三间病房里各放一只小白兔,他走进第一间病房

病房里的神经病正带著安全帽并抓著小白兔的耳朵骑摩托车

医生:唉!

当他走进第二间病房

相同的情形在他眼前出现

医生:唉!

当他走进第三间病房

那神经病竟然坐在那儿抚摸小白兔

医生:太好了!你没有像前面两个一样,把小白兔当摩托车骑.神经病一听说:什么?!他们没等我就先走了?!]

说完就带上安全帽骑著小白兔走了

医生:..........22 某人开车经过沙漠..看见一个旅人

手里拿著一条面包,一瓶牛奶,一扇车门..他很好奇,便问旅人:「你拿著面包做啥?」 旅人回答:「饿了可以吃啊!」

他又问:「你拿著牛奶做啥」

旅人回答:「渴了可以喝啊..」

他最后又问:「那你拿著一扇车门做啥?」

旅人回答:「热了可以把车窗摇下来啊!」

医院里....一个病人正跟医生抱怨他最近常常听到不明的声音。

精神医生:「你是不是常听到一些声音,但却不知道谁在讲话,也不知道声音从哪传来..」

病人:「对啊!」

精神医生想:「嗯..这是典型幻听现象。」

医生接著问:「什么时后会发生这种情形?」

精神病人:「当我去接电话的时候!」

两个精神病患想从辽养院逃出去,但必须先翻过一百道墙....当他们翻过六十六道墙后,其中一位问:「你还行吗?」

另一位答:「可以!」

翻过九十九道墙后,第一位又问:

「你还可以吗?」

另一位答:「我不行了!我累死了~」 「唉~想不到这么难.......我们可能永远也逃不出去,我们回去吧!」 他很体谅的说~

两个人又快速的翻回疗养院了。

有三个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一人在看报纸,其余两个人却凭空在做很奇怪的动作:

他们煞有介事的假装将鱼饵装上鱼钩,再做一个抛竿到水里的动作。

公园的行人都驻足指指点点,一个警察注视他们良久...上前问那看报的说:「那二人是你的朋友吗?」

那人回答:「是的」

警察道:「他们好像精神有问题,这样会吓到人。

你最好马上把他们带走!...」

「啊!是这样的吗?对不起、对不起~

我立刻带他们走!」那人脸红困窘的收起报纸,然后双手开始用力的做划船状...26 在一个精神病院内,有两个人正在谈话 A:你好!我家住在XX城里,你家在哪? B:真巧,我家也在那!

A:我家附近有一条小河,还种了五棵柳树。

B:我家也一样。

A:我妈妈叫XXX,我爸爸叫XXX。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术后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62例, 女30例, 年龄12~68岁, 平均年龄32岁。主要症状:焦虑、紧张、忧郁、兴奋、狂燥、冲动、攻击行为、强迫症、幻觉等。经手术治疗效达75%。

2 术后护理

2.1 加强基础护理

每日用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次, 防止口腔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及床铺平整、干燥, 留置尿管时, 应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行膀胱冲洗, 加温后每日冲洗1次。可用2/1000的新吉尔灭棉球行外阴擦洗, 以防褥疮及尿路感染。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窒息及并发症发生, 并发肺炎一般在术后3d左右发生, 因此, 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翻身时协助拍背排痰, 若痰液粘稠, 可加入化痰药物, 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m L, 加入庆大霉素8万单位, 或糜蛋白酶308万单位, 2次/d, 以处进痰液排出,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如呼吸困难者, 可行气管切开术, 以利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切开处要每日更换无菌纱布垫, 有分泌物污染后, 要及时更换, 气管套管要每天消毒, 根据痰液深浅, 给予吸痰, 也可用生理盐水加入庆大霉素, 进行气管滴入, 2~5滴/min, 防止肺部感染。

2.3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

术后24h内, 每2小时测T、P、R、BP并记录, 若体温在38℃以上给予物理降温, 同时抗感染治疗。瞳孔变化是脑疝早期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时观察瞳孔变化, 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4 本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 对术后的疼痛耐受力差, 难

以很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易将伤口敷料、引流管拔掉, 甚至抓开伤口, 引起感染。因此, 术后病人床边必须有专人护理, 必要时给予病人约束, 对疼痛明显者, 给予强痛定100mg肌肉注射。

2.5 本组病人术后有2例出现偏瘫并发症, 在护理上我们根据病人情

况按时翻身, 在骨突处放置气垫, 搬动时动作轻柔,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 防止褥疮形成, 同时注意将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置, 并给予适当的被动活动及按摩, 指导病人主动锻炼, 预防瘫痪肢体挛缩畸形、关节强直, 处进其功能恢复。由于我们精心护理, 2例病人均在2周内恢复正常。

2.6 做好心理护理

本组多数病人病程长, 久治不愈, 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 对手术后效果持怀疑态度, 对这类病人我们举手术成功的病人为例, 解除其顾虑, 对术后出现不适的或疼痛的说明是暂时的, 症状很快会消失, 引导病人多参加病室活动, 活跃病人情绪, 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外医疗》杂志欢迎投稿

电话:010-67348481 63385386传真:010-63385686 E-mail:zwylbjb@263.net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名苑2609室《中外医疗》杂志社邮编:100054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术后护理方式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72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术后护理过程。结果92例精神分裂症病人经手术治疗及术后精心护理疗效达7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术后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可提高手术效果。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管理 篇7

因有些患者起病缓慢, 不易被发现, 使患者长年得不到系统的治疗, 患者久治未得到缓解。其次病情反复发作, 又缺乏有效地家庭和社会支持。导致病人在治疗后期常出现:

1.1 语言交流障碍

患者不能言语清晰地进行表达或用一些近似的语言和符号来代替语言交流。

1.2 人际交往困难

患者表现为不愿意活动或活动过多, 在交往过程中注意力涣散, 难以集中导致人际交往困难及失败。

1.3 适应技能缺乏

由于长期住院, 导致患者严重缺乏改变生活方式的动力, 失去了独立及半独立生活的能力, 如自我照顾, 家务技能, 购物, 关注自己的安全与健康, 履行社会行为的能力。

1.4 适应不良行为

长期患有精神疾病, 患者可出现自我孤立, 不与外界交往, 有时可有拔毛、爪咬等行为, 有的出现喜怒无常, 尖叫, 辱骂, 生活不能自理, 卫生较差。有的患者对自己或他人产生严重的躯体威胁, 如自伤或冲动攻击行为。

1.5 社会支持不足

患者长期患病及长期住院, 往往导致其社会技能丧失, 他们不知道自己在社会环境中哪些行为是正确的, 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角色也不能完成。

2 康复期精神病人管理的方法

以患者为中心, 早期诊断, 规范化治疗, “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处理, 为患者制定全病程管理的计划。即评估现状-明确问题-确定指标-达标策略-设定责任-考评进度-检查康复进展的时间表。

2.1 评估现状

基于精神状况、躯体状况、危险性、社会支持、残疾情况、经济状况等全方位进行。由于每位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缺损程度不同, 所以有效的康复措施是针对个体的、具体而实际的功能缺损情况来进行。

2.2 明确问题

分类列出问题清单, 由易到难, 首先找出当前最迫切、有可能解决的问题, 一般来讲, 每一次评估后设定的主要问题不能太多, 以不超过三个为宜。如某患者的评估结果是病情不稳定, 那么主要问题就是治疗问题、家庭对疾病的态度问题。

2.3 明确康复目标

明确了主要问题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康复, 如患者的主要问题是始动性差, 个人生活懒散别动, 那么他的近期目标是:主要的是料理个人生活, 远期目标可能是参加社区活动。治疗康复目标的制定要切实可行, 患者能够做得到。

2.4 确定成功的指标

制定几个客观指标来检验治疗康复的效果, 指标要量化, 可考评, 循序渐进。如生活懒散的患者, 康复成功的指标是:按时起床, 每周洗澡一次, 自觉洗漱, 可反复进行培训。对于几乎完全康复的患者, 康复成功的指标可能是成功就业, 走入社会。

2.5 将采取的达标策略

策略须可行, 患者愿意采纳。精神康复学家Liberman认为, 教给患者一家的独立社会生活技能对康复是非常有效的, 也就是编制一整套训练方式, 从始动性训练到社区技能的训练, 经过恰当的精神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康复措施巧妙地结合, 显示出精神康复的效果。

2.6 患者、家属和精神卫生工作者在达标过程中的责任

分工要明确, 责任到人, 设定之后不要轻易破坏。全病程管理中, 患者、家属和精神卫生工作者是一个工作团队, 患者是服务对象又是团队成员, 家属要在精神卫生工作者的指导下监督计划的实施, 调整家庭情感表达方式, 精神卫生工作者是团队的专业人员, 对个体服务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负责。

2.7 检查康复进展的时间表

根据患者的特点, 确定检查时间表, 可以数周或数月检查一次进度, 评估效果, 患者完成了服务计划使要及时鼓励奖励, 肯定成绩, 然后进入下一个计划的制定。对没有完成者首先询问和分析原因, 不要责备患者, 要进行目标调整, 直至完成计划。

3 康复期精神病人管理的内容

包括基本生活技能培训和社会生活技能培训。

3.1 基本生活技能培训

主要以科室训练为主。首先责任护士要对患者生活技能培训的程序, 康复训练标准逐一解释说明,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包括起床的培训、穿衣的培训、叠被的培训、洗漱的培训、打扫个人房间的培训、自服药的培训、进餐的培训、大小便的培训、使用交通工具的培训等。在技能训练中, 应循序渐进, 反复缓慢地进行, 不宜操之过急。

3.2 社会生活技能培训

主要以院外训练为主。根据病人出院后将可能承担一些实际的社会角色, 进行出院前的模拟角色训练。如:清洗衣服、家庭布置、物品采购、自理经济、手工制作、电脑排版、厨房作业、协助护理、编排节目、经营小卖部、公益活动等的训练。也可建立过渡性的家庭病房, 配备各种生活用品训练各种生活技能。并定期举行精神卫生知识讲座。

摘要:目的 提高或恢复患者原有的社会功能, 使其能较好地完成其社会角色。方法 对康复期患者进行评估现状-明确问题-确定指标-达标策略-设定责任-考评进度-检查康复进展的时间表。结果 经过系统的反复的康复训练后, 患者可以按时起床, 主动洗漱, 自觉服药, 家庭布置, 参加公益活动等。结论 通过对精神科病人康复期的康复训练, 使患者提高了或恢复了原有的社会功能, 使其能较好地完成其社会角色, 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精神病人,康复期,管理

参考文献

[1]石贵凤.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康复护理体会[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11) :668-677.

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的护理 篇8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家属,心理支持,社会支持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 病人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明显下降, 给家属带来严重的负担和痛苦, 而病人病情的康复程度又与家庭支持系统密切相关, 故根据病人家属的不同心态, 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护理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1 正确认识精神分裂症

Phillips等对中国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进行调查, 采用Camberwell家庭问卷 (CFI-CV) 评定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在1 491人中有899人 (60.3%) 存在中度至重度的耻辱感[1]。家属常常感到耻辱, 担心家丑外扬, 他们往往认为精神病是“吓出来的”“中了邪”, 是鬼神附体[2], 因而对抗精神病药物和心理治疗常常持怀疑态度。因此, 对疾病和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帮助家属正视现实非常重要。李菲菲等[3]在实施家庭干预中, 通过精神疾病知识介绍帮助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正视精神病, 有效地缓解家属的羞耻感;王西林等[4]建议, 定期召开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座谈会, 听取他们的心声, 鼓励他们介绍照顾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经验和体会, 以利于精神上互相支持, 减少羞耻感。

2 改善生活, 创造舒适的环境

尽量避免外界不良环境, 远离喧嚣与污染, 多去环境优美的地方, 在家中布置天竺葵、桂花等舒心解郁、消除疲劳之品[5]。女性家属可选用振奋精神、舒缓压力的香水 (娇兰、伊丽莎白、卡文卡莱) [6]。徐学帮[7]建议, 可以通过音乐疗法 (舒缓身心) 、有氧运动 (运动后肌肉收缩和激素释放使人处于放松状态, 如游泳、慢跑) 、色彩疗法 (新鲜的花卉) 来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营养均衡, 少食咖啡、浓茶, 平时多食绿色蔬菜, 多喝水, 摄入富含糖类 (多食香蕉) 、富含维生素B (所含烟酸能减轻焦虑、疲倦、失眠) 、维生素C、矿物质的食物, 以减轻烦躁、焦虑情绪;睡眠不良者可睡前饮热牛奶或燕麦加蜂蜜或静坐、热水泡脚, 以消除疲劳, 促进睡眠。

3 创造和睦的家庭氛围

不良的家庭环境及亲属间的高情绪表露 (过度情绪反应) 都会促进疾病的复发[8]。张立新等[9]通过对家属进行情感表达的护理教育, 增强了病人家属对病人异常行为及整个家庭紧张气氛的应变能力, 调整了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 提高了家庭职能。牧之等[10]建议, 为防止焦虑等不良情绪传染, 家属尤其是照顾者可以和家人一起分析、讨论得到宽慰和劝解, 从而增进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化解不良情绪。汪珍珍[11]认为, 家人要随时关心家庭成员的身心发展, 尊重其个性, 给予帮助和引导, 无论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交谈, 通过言语及动作, 让家人知道你的关爱, 在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矛盾时要寻找一个共同认可的方式, 互谅互让, 创造一个和睦、健康的家庭氛围, 减少生活应激事件的发生。

4 调整情绪

王玉学[12]建议, 可以通过环境调节 (看喜剧) 、自我鼓励 (用已知的治愈的精神分裂症例子鼓励自己) 、适度发泄和转移不良情绪。牧之等[10]认为, 可以通过大笑、大哭、大吼、跳舞等发泄的方式以及冥想 (集中在想象物而达到精神放松的目的) 、打盹、按摩 (同一方向旋转按摩前额和后脖颈处) 、深呼吸、洗浴减压等。情绪转移要及时, 不要沉溺不良情绪中太久, 要立即行动起来。

5 寻求社会支持

遭遇严重的心理或精神问题的困扰, 而自己无法解决时应向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已有研究表明[13], 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所获得社会支持越多, 心理障碍就越少, 应对压力事件时主动寻求社会支持是十分重要的。牧之等[10]认为, 可以通过寻求情绪支持、信息支持 (交流意见, 听取建议忠告) 、实际帮助 (共同来分担照顾工作和资源) 来缓解心理困扰。

6 心理干预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开始注意到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的身心健康问题。吕春梅等[14]认为, 对家属进行适当心理支持与干预, 可以有效地缓解病人家属的心理压力。王美玲等[15]通过研究证明, 心理干预是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亲属心理健康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郑勤等[16]认为, 定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环境和复发率。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有助于提高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 而且有助于病人的康复[17]。

精神科住院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9

关键词:精神病人,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是指在康复过程中, 根据总的康复医疗计划, 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 对残疾者、慢性病病人进行完整的康复护理工作。精神病康复是指对精神病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精神残疾进行康复。精神病康复护理的目的, 就是通过对日常生活、言语交流、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各种能力训练, 使病人的心身健康质量、生活质量、社会功能质量逐步提高, 达到全面康复的标准。

1 康复护理

1.1 药物维持

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向病人解释维持治疗的重要性, 讲解有关抗精神病药物的知识, 使其了解服维持量药物对疾病有何益处。学习正确的自我用药方法, 告诉病人每次吃药时, 要看标签, 不要随意增减药量, 每天按时间服药, 即使病好了也要服小剂量药物以防疾病复发, 经常和医生谈服药的感受。服药有轻微的不良反应, 需要忍耐一下, 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康复。

1.2 生活行为技能训练

主要是对病人掌握维持日常生活活动技能、文体、娱乐活动及社交活动能力的训练。嘱病人按时起床、自己整理床铺、参加病区各种活动, 有目的地介绍国内外大事、社会变化及重大社会新闻。鼓励他们交朋友, 加强病友间的相互交流, 团结友爱, 每天组织病人参加娱疗、唱歌、跳舞、打羽毛球、下象棋、跳健身操, 通过娱乐活动能使病人自然表达正常的本性, 尽量造成一个与外界同步和谐的环境。

1.3 个人仪表的训练

精神病病人因为疾病导致生活懒散, 衣着不整, 不能保持合适的仪容, 严重影响了求职及社会交往, 训练者首先向病人讲述个人仪表的重要性, 让他们常照镜子, 找几个病友分别穿着合体的或不恰当的让病人对其评判, 然后对不恰当的衣着进行改进, 结合其本身, 说出该这样修饰自己, 讲解修饰的方法, 使病人提高自信心, 掌握自我修饰仪表的方法。

1.4 工作基本技能训练

目的是为了使病人有一定的工作基本技能, 为重新回归社会做好准备。其具体内容如下:遵守单位规章制度, 准时上下班, 不无故旷工。注意穿着打扮得体, 勤换衣服, 注意仪表仪容的修饰。对于领导的批评要虚心接受, 并能改正。能服从领导分配, 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具有帮助同事及求助同事的能力, 并有主动与同事交谈的能力。

2 心理护理

由于社会上对精神病人的偏见, 认为精神病不光彩, 所以病人考虑问题多, 怀疑长期吃药会将脑子吃坏了, 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对象, 已婚的则怕离婚, 在校生则怕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 更主要的是社会对自己的歧视。我们在康复训练中首先要主动与病人接触, 了解其思想动态与困难, 使病人正确认识他们的疾病性质, 提高他们对精神疾病的抗病能力, 帮助他们找出容易诱发病情反复的恐惧心理, 做好病人家属和单位有关人员的解释工作, 让社会、家庭、病人和医院等密切配合, 共同做好精神病人的康复工作。

3 小结

浅谈与精神病人的交流技巧 篇10

1 言语交流

在不同环境、地点, 与不同身份的病人交流, 需慎重考虑采取什么样的语言交流方式与其交谈, 才能收到最佳的预期效果。

1.1 选择适宜的环境

护理人员与病人的一般交往, 可在病房内进行, 显得自然, 容易接近。如有计划地为病人解决某个特殊心理或护理问题时, 就应选择适当的环境、安静的场所, 避免干扰, 气氛融洽, 病人不感拘束, 有安全感。

1.2 选择恰当的时机

护理人员对交流的目的、内容, 应有周密计划, 选择恰当的时机实施。如新入院的妄想型病人对陌生的医院环境和工作人员均持怀疑态度, 在此时期护理人员不能贸然触及病人的妄想思维内容。对此敏感问题, 可避而不谈, 以免造成交流的中断。否则可引起相反的作用, 加重病人的猜疑心理。

1.3 恰当的言语技巧

护理人员与病人交流时的言语, 要因病情而异。如病人兴奋话多、滔滔不绝、随境转移, 护理人员应保持冷静, 使用少量的言语, 多倾听叙述, 使病人主动停止述说;如对易激惹冲动的病人, 要以温和的言语, 沉着冷静地劝慰, 争取合作。

1.4 鼓励主动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 当病人主动地敞开思想畅所欲言, 病人可能谈出与病情有关的重要内容, 此时切不可干扰或提问, 要注意倾听, 以防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但如果病人的谈话过于分散, 漫无边际, 此时可恰当地纠偏, 引入正题。

1.5 必要的灵活性

可以根据来自病人的信息, 在交往流过程中, 临时改变原定计划, 确定会谈的新动向。这样就可不失时机, 灵活地抓住新的重点。如病人对某个问题十分激动, 并加重语气, 反复地重复。显然这个内容是触动了病人内心的敏感问题。因此, 护理人员应紧跟这个带有情感信息的暗示, 随着病人情感的起伏, 引导会谈, 探索病因。

1.6 关键问题的引导

关于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社会环境等, 都可能是疾病诱因的某些核心问题。护理人员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 善于识别, 抓住关键问题, 引导病人讲出心里话。要使病人感到护理人员的理解和同情, 可以信赖, 就能较好地合作。

1.7 不可随意转换话题

在交流过程中, 由于护理人员个人的兴趣或好奇心, 中途转换了中心话题, 干扰了病人的叙述, 这会影响病人的情绪, 认为话不投机, 自己不被理解, 致使交流阻滞。

1.8 护理人员的交流态度

护理人员的态度要和蔼、亲切, 言语温和, 语词准确, 语速适度, 简明易懂, 易于回答。不使病人感到有精神负担, 紧张、拘束。交流气氛应是和谐的, 交谈是诚恳的。要使病人相信恪守隐私是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 从而可为交流铺平道路, 在彼此信任, 良好的护患关系基础上进行交流, 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2 运用非语言交流技巧

非语言又称体态语言, 它与语言构成交流的两大途径。体态语言常能表达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意思, 且能充分体现护理工作者的风度、气度, 有助于提高沟通效果, 增进和谐的护患关系。

2.1 手势

以手势配合口语, 以提高表现力和感应性, 是护理工作中常用的。如病人高热时, 在询问病情的同时, 用手触摸病人前额更能体现关注、亲切的情感。当病人在病室大声喧哗时, 护士做食指压唇的手势凝视对方, 要比以口语批评喧闹者更为奏效。

2.2 面部表情

据研究发现, 交流中一个信息的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可见, 面部表情在非语言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常用的、最有用的面部表情首先是微笑。护士常常面带欣然、坦诚的微笑, 对病人极富有感染力。病人焦虑时, 护士面带微笑与其交谈, 本身就是“安慰剂”;病人恐惧不安时, 护士镇定、从容不迫的笑脸, 能给病人以镇静和安全感。其次是眼神, 恰当地运用眼神, 能调节护患双方的心理距离, 如在巡视病房时, 尽管不可能每个床位都走到, 但以眼神环顾每位病人, 能使之感到自己没有被冷落;当病人向你诉说时, 不应左顾右盼, 而应凝神聆听, 病人才能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

2.3 体态、位置

工作中体态、位置是否恰当, 反映护士的职业修养和护理效应。如当病人痛苦呻吟时, 护士主动靠近病人站立, 且微微欠身与其对话, 适当抚摸其躯体或为其擦去泪水, 会给病人以体恤、宽慰的感受。站立时应双腿挺直, 双臂在躯体两侧自然下垂, 收腹挺胸, 不依墙而立。坐姿应上身自然挺直, 两腿一前一后, 屈膝, 平行或交叉, 能显示高雅、文静。行走步履轻盈, 步幅均匀, 抬头挺胸, 自然摆臂, 步态轻、稳、快, 能体现庄重、有效率。优美、朴实、大方的仪态是自然美的体现, 也是护理价值的体现。

上一篇:历史教学课堂讨论下一篇:环境绩效审计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