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2024-08-06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精选十篇)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篇1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 它是以乡村文化景观、乡村生态环境、乡村生产活动和乡村习俗风情为主要吸引物, 以农民为主要经营主体, 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 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及文化方面的差异, 通过规划设计、开发组合成旅游产品提供城市居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学习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活动。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乡村旅游由于具有较强的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 服务价格低廉等特点, 日渐成为城市居民喜欢的旅游项目。2006年, 国家旅游局更是提出了“2006———中国乡村旅游年”的宣传主题, 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全国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热。

云南省的乡村具有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良好等特点, 具备开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和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云南省乡村旅游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 陆续跨越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1) 自发发展阶段:景区附近村民自发开展领略民族风情, 体验农家活动, 提供乡村民居旅馆, 销售民族工艺品等各种各样的乡村旅游活动。该阶段的旅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旅游景区的活动内容, 又促进了景区周边农民的脱贫致富, 但由于经营模式单一, 出现了产品雷同、发展规模较小、组织松散等状况。

(2) 提倡发展乡村旅游阶段:该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主导为主, 由政府积极倡导和指导建设一批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接待地域, 使得乡村旅游得以迅速发展。

(3)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阶段:在充分利用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丰富旅游资源基础之上,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丰富旅游内容、拓展旅游市场, 推动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

2 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2.1 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现状

2.1.1 景区带动型模式。

景区带动型模式是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 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 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 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该模式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 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 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 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发展。减少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 迅速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 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带动了旅游景区周边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 形成了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该模式的例子如:玉溪市抚仙湖景区的陆充村、昆明市石林县的五棵树村、宁蒗县泸沽湖的落水村、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曲靖市罗平县多依河景区的周边乡村等。

2.1.2 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

“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是一种在政府规划指导下, 采取各种措施, 投入资金建设和改善公共基础设施, 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对乡村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 有意识地发展乡村旅游, 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开发乡村旅游的初始阶段其驱动功效十分突出。该模式的例子如:曲靖市罗平县政府通过发挥该县数万亩油菜花的田园风光优势, 通过开发九龙瀑布、多依河景区景点和鲁布革电站旅游, 带动城乡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 迅速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依托该县独特的旅游资源,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当地村民产业旅游开发和接待服务, 形成了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香格里拉”乡村生态旅游胜地。

2.1.3“公司+农户”型模式。

该模式是对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 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 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 指导村镇居民开展住宿、餐饮接待设施, 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 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该模式一是以公司为主导进行整体开发和经营, 解决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短缺问题;二是发挥公司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 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开发核心旅游资源, 配套服务接待设施, 加强对外宣传促销, 促进乡村旅游迅速健康发展;三是引导和帮助村民改善环境条件, 开展配套接待服务活动, 促进村民收入的增加;四是提高村民的服务接待素质, 形成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 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该模式的例子如:丽江市引进昆明鼎业集团对束河古镇进行保护、开发和经营, 腾冲县引进柏联集团对和顺镇进行整体保护、改造和经营, 西双版纳州橄榄坝农场投资对五个傣族村寨进行整体开发、包装和经营等。

2.1.4 乡村组织型模式。

该模式是以丰富旅游资源, 交通通达条件较好, 又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乡村为依托, 通过乡政府、办事处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 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 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该模式一是拥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 又毗邻旅游市场, 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乡政府、办事处统一规划、开发和建设主要旅游吸引物, 引导和组织农户建设接待设施, 开展旅游接待服务;三是推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乡村环境改善, 带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该模式的例子如:昆明市福保文化村、玉溪市大营街的“休闲度假旅游”、丽江市黄山乡的“农家乐旅游”、瑞丽市大等喊村的“傣乡风情游”。

2.2 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发展模式较为滞后, 不能及时地随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客流量的变化而做进一步的改进, 直接导致了基础条件的较为落后、停滞不前, 接待水平较低, 经营条件不能得到改良。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 这会导致接待能力低, 接待水准不高。目前, 云南省的乡村旅游地除在吃、住方面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较完善以外, 其它方面如购物、娱乐等设施较少。以农业旅游产品之一的“农家乐”旅游为例, 设施不完善, 卫生条件差的现象普遍存在, 部分“农家乐”食宿条件相当简陋。有些稍好一点的农家乐, 虽配备了标间, 但房间里卫生状况仍不佳, 房间无热水供应、无空调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一些农业观光园中没有建设可供游客舒适逗留的设施, 甚至连可供休憩的场所、凉亭、茶室、商店都很少。至于乡村的一些道路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了旅游者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的情况时有发生, 而道路的狭窄使自驾车到乡村的旅游者在坑凹不平的乡村道路上行走艰难。

(2) 发展模式中对规章制度、产权制度的规定不够明确和完善, 使得管理不够规范, 直接导致了激烈的无序竞争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 相对于云南省整体旅游管理人员水平较高的状况, 乡村旅游的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却是参差不齐, 管理不规范, 标准不统一, 相关部门领导对行业管理的指导也不到位。从行业管理上看, 管理力度不够, 并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 大多数“农家乐”协会也形同虚设, 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 又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 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此外, 他们多以经验经营, 单兵作战多, 团结协作少, 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从而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出现这种现象, 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统一管理, 会使本来就松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更加松散;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引导, 也很难加快乡村旅游向前发展的速度。

(3) 发展模式类型单一, 无特色, 缺乏创新性。发展模式大多雷同, 开发利用多限于农田风光、果园、林地等类型, 开发项目也多为观光农园、采摘蔬菜水果、垂钓园、观光林场等, 这些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 特色不明显, 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这直接导致了游客进入这些景区后, 发现风景、项目都差不多, 没有多少新意可言, 失去了吸引力。同时云南省各地对“农”味重视不够、发掘不深, 主要表现在餐饮住宿的宾馆化倾向、景区景点的人工色彩、风貌格调的现代化, 这些极大降低了乡村旅游的魅力, 制约了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多经营者没有认识到, 乡村性、农村风光、农舍民情、农家饭菜、农事活动, 这些才是吸引城里人的真正法宝。

3 发展对策与探讨

(1) 对于云南省的偏远山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以及乡村旅游未开发或初始开发的地区, 如:怒江州大部分的农村地区, 建议应用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开发乡村旅游的初始阶段驱动功效十分突出。 (1) 决策规划。这是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运行时必须首先要做到的。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因地制宜, 因此, 政府应聘请旅游专家进行实地调查论证, 做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 (2) 资金扶持。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缺乏旅游发展资金。 (3) 人才培训。人才匮乏, 管理和服务水平低下, 丰富的旅游资源不能被有效的推向市场, 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限制因素。因此, 当地政府一方面应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使本地人才脱颖而出, 并精选有较高文化的年轻干部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可选派各方面素质较好的人员去旅游院校接受学习, 参与酒店的实习与管理, 同时可请旅游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培训。 (4) 全程引导。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教育落后、信息不灵, 商品意识单薄。政府要动员群众积极参与, 积极灌输新的观念, 使群众更新观念。其次是引导群众, 采取启发、开导、典型带动等方式, 引导群众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旅游经营, 兴办家庭旅社, 参与加工出售当地土特产品。

(2)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已较为成熟、经济状况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备的地区, 如:昆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香格里拉下给民俗村、西双版纳部分傣寨、曲靖富源县古敢水族乡。应积极更新发展模式, 努力拓展发展新思路, 致力于提供旅游新产品。努力把民俗村与农家乐建设成为城市市民的“第二个家”,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广的模式。第二个家将是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 欧洲人第二个家拥有率从最高的瑞典人达22%到最低的英国人达2% (莎克史密斯Shuck smith, 1983) 。在大都市, 大多数“第二个家”就是周末之家, 作为城市住所的补充。政府可以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 把农村地区的农家乐变成真正的“市民家园”。

另外, 对于丽江市、腾冲县和西双版纳州, 在运行“公司+农户”模式的基础之上, 可以进一步借鉴贵州的田垄屯堡模式, 即以企业为主的“企业+政府+旅行社+农户”模式。2001年5月成立的田垄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被授予50年的经营权, 负责该地区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镇政府、村委组建的“屯堡文化保护与开发办公室”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 组织客源, 农民作为旅游的参与者, 履行住宿餐饮提供、导游、工艺品制作等职能。尽管农民是旅游供给中的直接提供者, 但是更多的是供给参与者, 而不是供给主体。

(3) 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 一定要强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做到乡村旅游成为一种生态的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产品中涉及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的成分或功能。

云南省是农业大省, 农村数量多, 分布面广。农村脱贫与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如综合文化水平较低、思想保守、社会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等。当前, 农村生态环境退化, 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质量下降, 产业结构转换困难,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 已成为解决云南“三农”问题的几大难点。在此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 就要依托乡村资源 (包括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 的有机整合而发展, 不仅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观光需求、娱乐需求、农事学习需求等, 还具备提供生态体验功能和生态教育功能。将乡村旅游打造成为集文化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乐、民俗体验、农业旅游等不同层次旅游产品为一体的生态之旅。以乡村为平台, 既提高了当地居民及开发商的生态意识, 也能对旅游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而有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

(4) 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经济状况, 突出各地乡村旅游组织模式特色, 强化分类特色管理, 防止标准化、商业化与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

随着乡村旅游经营的商业化、建筑的城市化与设施的标准化, 乡村性中淳朴的民风与低廉的价格等受到严重挑战。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乡村性的塑造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 (1) 主题:以差异与特色确立主题; (2) 地格:体现地方的风俗民情与建筑风格; (3) 氛围:倡导地方居民的友好、热情、淳朴与真实的态度。让都市市民把民俗村与农家乐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政府可以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 把民俗村与农家乐变成真正的“市民家园”。

政府与当地旅游协会应该推行特色分类管理:形成餐饮、采摘、歌舞、杂艺、农业、节庆等特殊类型的乡村旅游, 建设一批特色精品民俗村。“家家达标准, 村村有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 在村内应该推广标准化管理, 推进土地、接待设施的适度集中与规模化, 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专业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乡村旅游定性定量规划, 确定某一具体地域旅游特色, 鼓励区域分工, 反对模仿。

摘要:乡村旅游是我国农村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首先分析了乡村旅游在云南省发展的历程、发展模式现状及发展模式所出现的问题, 并通过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并结合云南省乡村的实际情况, 以求能找到更适合于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云南省,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Archer B (1978) .Domestic Tourism as a Development Factor[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 5 (1) :126-40.

[2]Broman (1996) .NewDirectionsinTourismforThirdWorld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 (1) :48-70.

[3]Dermot LA (1991) .About Rural&Farm Tourism[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16 (1) :3-6.

[4]Euro Barometer (1998) .Facts and Figures on the European sp Holiday[M].Euro Barometer for DGXIII.

[5]Goodwin M (1998)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Areas:Some Emerging Research Issues and Agenda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4:5-12.

[6]Shaw Gate, Allan M Williams (2002) .Critical Issues in Tourism: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second edition) [M].Blackwell Publisher.

[7]高贤伟.旅游农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1.

[8]顾晓园.加强指导, 大力扶植, 努力开创北京郊区民俗旅游工作的新局面, 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4-6-30.

[9]刘娜, 胡华.成都市郫县农家乐现状剖析与发展思路[J].国土经济, 2001 (1) .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篇2

武陵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分析——基于SWOT范式

作者:唐琳 刘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3期

摘要:城乡统筹既是武陵源地区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的机遇,又是武陵源地区改变目前“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局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变出矛盾和“三农”问题的重要实现方式。旅游业尤其是村旅游业是一种污染少.效益高,拉动内需明显的朝阳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本文运用SWOT范式对武陵源乡村旅游发展展模式进行了创新分析,以期促进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武陵源乡村旅游规划提供新的参考价值。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在全国上下开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中,国家旅游局明示: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农为本、以乡为魂,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着力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积极鼓励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农家乐升级版。在国家的鼓励下,乡村旅游掀起新浪潮。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

(一)资金。发展乡村旅游要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乡村旅游资源原始、质朴没有经过任何雕琢,同时也因开发不到位而埋没于世。旅游资源要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修路、建设景区、品牌打造、品牌推广、景区维护等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所以,资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命脉。

(二)交通。要致富先修路。从乡村发展角度看,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在乡村开展项目,首先必须铺好路。有了畅通无阻的道路之后,才能将外界的有志之士引进世外桃源,同时也能将世外桃源的奇珍异宝展现并输送给有需要的人。本溪的旅游开发,平整崎岖的板油路伸展到大山深处,就像一条巨蟒攀附在大山之间。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必经之路。

(三)政府的支持。在乡村旅游热潮中,各政府机关已经开始实施一定的帮扶政策,事实证明,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效依附于乡村旅游的建设不失为明确之举。在新农村建设中扶持农民扣大棚、种果树、招商引资开发旅游资源等项目中,政府提供无息贷款、免税、物资与人力的大力支持都表明政府的态度,政府为广大农民指明方向,铺好路子,鼓励农民大胆创新,开创乡村美好的明天。政府的支持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坚强后盾。

(四)旅游资源。中国幅员辽阔,各区域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旅游环境和旅游产品也千差万别。各地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都立足自身特色,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塑造特色品牌,形成独特模式。有些县域旅游甚至已经进入最受世界游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列。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前提条件。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资金不足。乡村的百姓守着天然的宝贝,卖不出去,只有在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下,通过招商引资引来“钱串子”广泛在乡村播种“摇钱树”,养殖“招财猫”,一改以前贫困潦倒的农村面貌,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才能谈精神享受与需求,才能开展乡村旅游。

(二)品牌不精。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有很多地区借助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展乡村旅游,但是大部分农村人都特别崇拜城市的生活,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就将农村原有的味道都抹灭了,最后总结过就是中不中、西不西,村不村城不城的状态,借鉴别人的而丢了自己本质的。大部分乡村旅游都是大同小異的,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独到之处,没有突出自己的品牌。

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几点建议

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以农业为主导,开启旅游新模式,提升旅游境界。

(一)以农家乐为基础。农家乐是休闲农业中最广泛的方法,是以农家乐为主体,也就是说在农家乐范围内能能够体现出农民过日子的现状,以农民过日子的方法、生活习惯、习俗为亮点来吸引那些从城市返归乡村的人们。回归自然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旅游模式,建筑特色、风格不一的民宿,加上不同时间段农村的特有设施设备,体现出当时农民生活的独特面貌。今天所提的农家乐不同于几年前的农家乐,较其有很大的提升,一改以前农城结合的“半路子”状态,绝对的农村火炕;大铁锅、灶台炖菜:无任何农药的蔬菜以及特色旅游纪念品共同打造农家乐新品牌。

(二)以农业观光园、采摘园为依托。农业观赏园、采摘园是以高科技农业养殖业为主体提供观赏和采摘价值来吸引慕名而来的旅游者,这是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相结合的一种旅游模式。以养殖农作物、蔬菜、野生特产为卖点,来打造食、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提供花卉、蔬菜、水果大棚参观、采摘、售后加工、正品包装等一条龙服务。

(三)以存天然景区为后盾。巧妙借助当地特有的地理优势、山水资源、古建筑、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出具有地域特点的自然、人文、地理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小镇。联合周边乡镇的旅游资源形成固有的旅游景观区域,莲花村主要经营温泉;前屯主要经营大棚采摘(蔬菜、水果、鲜花等);赵家店主要经营养殖观光及旅游产品销售(笨鸡蛋、猪肉、小笨鸡等);塔山乡经营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与观光;丁香村经营山野菜、蘑菇、药材等采摘(蕨菜、红蘑、榛蘑、榛子等)和加工厂参观:最富有的就是大片的山地可以开展各项娱乐活动(寻宝、团体扩展训练,cs等);按照各地特点有机结合组成得天独厚的旅游景区。

(四)以精品民宿为特色。当下的民宿热正是代表了一种情怀,一种具有原真性的生活状态,一种追求自由洒脱、纯粹自在、心灵回归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以“发展精品民宿,打造民宿小镇。为主要思路,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管理,提升乡村自内而外的品位,将“青山绿水、田园野趣”转化为共富惠民的重要支柱,开启美丽乡村旅游新模式。

引进精品民宿,推进高品质旅游是开展乡村旅游的重点工作。通过借助外资打造民宿小镇,未来可期。各地借助民宿选址精妙,依山傍水,山高水秀,非常适于整体开发的乡村小镇打造独具品味的民宿风情村。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篇4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江西省永新县三湾乡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 城市居民压力过大、城市景观视野变小、社会关系纷繁复杂等因素使人们向往相对纯净的乡村生活。构建于农村基础上的乡村旅游, 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分散“大城市旅游热”的新型旅游方式[1]。

1“美丽乡村”建设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2008年2月, 安吉拉开建设“美丽乡村”的序幕, 各地纷纷效仿, 出现了以经营人文资源为特点的永嘉模式等。2013年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格局, 要实现这个目标, 首先要解决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和环境脆弱的问题。

我国农村地域和农业人口居多, 推动城镇化, 农村空心化和边缘化的情况愈演愈烈。“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如下: (1)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 (2) 努力实现农村资源与城市资源的平等, 在教育、医疗、公共设施等方面达到共同提升。近年来, 部分省份都在探索当地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

2 新形势下催生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于19世纪30年代起源于欧洲。1865年, 意大利“农业与全国旅游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西班牙学者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两种。传统乡村旅游指一些来自乡村的人会回到乡村度假,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

新世纪以来, 我国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乡村旅游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 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乡村风光、乡村文化等为对象, 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 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低风险性等特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是对新农村建设以至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有力推动。

我国的乡村旅游有以下特点:开发力度远远不够, 尤为缺乏国际性的度假区, 其研究多与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化相结合;多数已有先规划再建设的意识, 但存在功能设置重复的现象, 对自然资源和大城市的依赖性较明显;对观光景区的依赖性较大, 休闲度假项目较少, 开发项目种类单一, 度假区规模小, 难以满足现代旅游者需求;逐步向国际化目标迈进, 形象定位多以休闲、度假为宣传重点, 主要针对中高端市场进行品牌宣传, 宣传途径以传统媒体为主, 新媒体为辅。

3 永新县“三湾乡”乡村旅游发展

3.1“三湾乡”旅游发展现状

三湾乡位于吉安市永新县境内最南端, 是“三湾改编”发生地。1927年9月29日, 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三湾, 在枫树坪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

三湾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林区乡镇, 全乡以山地、丘陵为主, 地势西南高, 中部低, 乡域东、西、南三面为山区, 地势较高, 中部和北部多为丘陵。独特的地形地貌铸就三湾乡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 三湾乡是“江西省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三湾乡是吉安市总体规划 (2007-2020年) 确定的三个专业型旅游城镇之一, 是永新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30年) 确定的两个旅游开发型城镇之一。2013年, 三湾乡预计年接待游客达到20万人次, 较往年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 三湾乡逐渐步入加速发展时期。同一时期永新县确立实施“三湾”品牌工程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确定将“三湾景区”打造为“4A级景区”的目标。

3.2 三湾乡旅游产业升级的问题及对策

3.2.1 缺乏独有的文化特色, 可替代性较强

三湾乡依托现有的红色、绿色资源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可是在具体开发的过程中, 不少地区各自为政, 趋于雷同, 没有“一村一品”的目标, 经营者的品牌意识不够。因此在开发建设中, 要能与区域形成互动, 协同发展,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 整合文化资源, 从而避免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

3.2.2 没有形成旅游回路

目前, 旅游景区仅有一条320省道从乡域东部穿越至井冈山市, 对核心景区的带动性较弱, 对外交通不便利。难以形成交通优势, 并且景区内部未形成合理的交通环线。随着三湾乡荷树坪至湖南茶陵县小田乡二级旅游公路、三湾乡至高溪乡三级旅游公路、三湾乡高车坳村至井冈山龙市镇坳里乡旅游公路条件的改善和落实, 三湾乡可基本打通与周边景区的互动关系, 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体系, 乡域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三湾乡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发展旅游业实现经济腾飞奠定基础。

3.2.3 景区内部现状用地混乱

景区用地与居住用地不协调, 制约了景区未来的发展。在规划过程中, 景区与居住地应该留出明显的分界线, 起到引导作用。

3.2.4 营销方式不多

旅游这一消费项目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存在一定的时效性和差异性, 特别是营销方式相对落后的情况下, 这种时效性则更加薄弱。目前, 三湾乡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原因主要在于产业经营主要靠农户自主, 许多农户并未意识到完整营销渠道的重要性, 未来还需要对经营者进行商业培训, 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够发展旅游, 而是要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从各地发展经验来看, 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有3类乡村, 一是紧靠中心城市, 汽车车程在2 h之内的城郊乡村;二是紧靠现有景区的乡村;三是具有旅游资源良好的古村落、高科技农业、生产活动、民情风俗、宗教信仰及各种传统节日为特色, 以及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或自然、生态比较好的乡村。各地区应根据其特性, 发掘当地特色, 不盲目模仿, 造成“千村一面”的景象。

从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上看, 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提高农业附加值、扶贫、改善农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等方面, 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已经成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赢得了众多城市人口的青睐。未来的乡村旅游, 在新型城镇化的引导与政府的扶持下, 将逐步实现建设美丽乡村, 用旅游业带动地区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家刚.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迎来新机遇[M].天津:中国旅游研究院出版社, 2014:166-170.

乡村旅游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 篇5

最近乡村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理论界出现了一系列研究乡村旅游的论文;旅游实践界出台了不少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的规划方案和广告型介绍材料。我国在乡村旅游方面能形成这种快速发展的火热局面,其原因主要是与国家的提倡、旅行社的推广、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及各开发商的积极响应分不开的。刘德谦教授2006年1月20日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的《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一文中对乡村旅游概念及分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许多观点笔者都非常赞成,特别是从游客需求方面,将乡村旅游分成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两大部分。本文拟从其划分的传统与现代两大类乡村旅游作进一步细分和发展趋势的探讨。

一、传统乡村旅游

以其体现出的特点作依据,可细分为以下8类:

1.乡村民俗型。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和风物。乡村民俗又分岁时、节日、婚姻、生育、寿诞、民间医药、丧葬、交际、礼仪、服饰、饮食、居住、器用、交通、生产、职业、民间工艺、宗教、社会、娱乐、信仰、祭祀、巫卜、禁忌等近20类。拥有这些民俗资源的乡村,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民俗旅游。

2.乡村传统农业类。乡村旅游的限定范围主要是在农村,因此这种旅游与农业生产、农业发展过程等密不可分。但农业类旅游有传统与现代农业两大类,故作为传统乡村旅游模式之一,其类型则特指旧式的农业生产观光活动,如旧式的农业生产过程、农耕文化、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

3.古村古镇类。这一类指以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古乡村环境氛围为观赏、观光、观看、观览、观展、观研载体的旅游活动。

4.乡村风水或风土类。旧时许多乡村是以特有的地理环境和风水结构发展起来的,有的是依据风水理论经过精心设计选址和建设的,有的是依据真山真水环境自发形成的,如利用不同的地形、水道形成多种排水、给水、避寒、避风、采光、交通等合理的村落空间布局形式。这对发展乡村环境旅游、科学旅游、体验旅游、文化考察和研究活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乡村土特产类。品尝、购买乡村土特产是城市或外地游客进入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土特产包括乡村生产、生活用品、乡村风味食品、乡村手工艺品、乡村名特产等。这些物品大多都有广泛的销售市场和固有的品牌形象,历史形成时间长,产品有较固定的风格和工艺水准,因此其信誉度、特色度、知名度比较大,旅游者对土特产品的认知是发展这类乡村旅游的重要驱动力。

6.乡村休闲娱乐类。从需求供给角度,大多离城市较近的乡村为城市居民在假日或闲暇时间提供了优良的休闲、度假、娱乐等场所设施,如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家庭旅馆、乡村旅店等。

7.乡村名胜类。指依托本村或与之相邻的历史文化或山水名胜资源开发的乡村旅游模式。这类旅游的特点是“借景”,即借老祖宗和大自然给后代留下的古迹和名胜,其功能主要是观光,通过其他特色景观来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北京的门头沟潭柘寺村、怀柔慕田峪村、房山周口店村等就是借助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发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

8.乡村红色旅游类。此类指拥有红色旅游资源,并利用此优势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题、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乡村旅游活动。这类旅游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已有大量乡村旅游点正在全力开发这类旅游产品,并形成乡村旅游的一大热点。

二、现代乡村旅游

以其提供的旅游景观和产品内容,可细分为以下6类:

1.现代新农村类。我国各省区都有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它们以“新”为特点,在住宅、街巷、道路和生态环境、产业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各种配套设施方面,都发生了全新的改变,成为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典范。如北京的韩村河、江苏江阴的华西村等。

2.乡村农业高新科技类。指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在高新技术驱动下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型乡村旅游。这类旅游的特点是在产业上的高度科技化,一是农业生产过程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二是组织结构实现了工厂化管理,三是产品形成全新的独特性和市场卖点。游人进入这些农业高新技术旅游地,既可观赏其全新的高技术生产过程、面貌和景观,又可购买品尝其高新农业产品。还可与现代农业工人接触,了解和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新加坡建立的10个农业科技公园。

3.乡村生态环境类。指运用现代环境技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使之成为全国和省区旅游生态村。这类乡村主要以生态农业为特点,采用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农业经济为理念,对农村使用的燃料和动力进行更新,如建立沼气发电、日光能发电等节能、清洁设施,以“生态村”这一形象和旅游品牌,吸引那些对农村环境特别关注的旅游者和生态农业旅游者。

4.乡村园林旅游类。我国有一些乡村,运用园林技术,把自身改建为环境优美的园林新村,并利用乡村园林化这一品牌,招徕旅游者前来观光。如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包宅村。

5.乡村康体疗养类。这类旅游主要迎合人们的养生需要,重点加强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开发诸如体验按摩、理疗等与健康相关的乡村旅游项目。

6.乡村自我发展类。自我发展是现代社会出现的市场新需求,在乡村旅游中,为满足这种心态愿望,可专门设计一些为游客提供某种轻松舒适的环境,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主探索学习知识,熟悉新技能的乡村旅游活动。如日本乡村观鸟旅游、美国的农牧场旅游等。

三、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很猛,数量和类型都在逐渐增多,是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一大时尚。但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和项目的雷同化,吸引物的单调化,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社区管理的复杂化等。为了使乡村旅游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各地都在寻求新的思路和理念,开发出具有独特性、多元性、精品性的乡村旅游产品。笔者认为今后乡村旅游将会出现5大发展趋势:

1.突出重点、亮点和示范点。乡村旅游在同一个地区不能一哄而上,以数量增长代替质量增长。这样会导致乡村旅游迅速泛化,产品同质化。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发展规划,筛选出本区、本省的重点、亮点和示范点。

2.发展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之所以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主要原因是市场选择和需求在趋向个性化。到乡村旅游的人,大部分是以家庭、情侣或自驾车为出游方式,他们要求看到的乡村旅游点应有个性和独特性。几年前去过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在几年以后如果还是依然故我,旅游者就不会再选择它,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策划出自己的特色项目,使景观、产品、接待、管理都实现个性目标。

3.与实现“三农”目标相结合,是今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方向。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推动社会小康目标,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国许多地区都在强化乡村旅游的这种功能。如成都市近期重点打造乡村旅游“五朵金花”:幸福梅林、花香农居、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通过发展观梅、观花、观菊,发展菜园、荷池等手段,吸引城市居民前往观光、休闲、娱乐,使“五朵金花”成为该地区乡村旅游的重要示范点。农民通过租金、薪金、股金、保障金四重收入,获得较大的利益。

4.乡村旅游开发要注重保持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乡村原生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个性特征,是城市居民前往游览的追寻目标。特别是作为乡村原真性的景物、景观,更不能改变其原真形貌。但保持原真性,绝不是在保护乡村环境的落后面。

中西部乡村旅游城市化发展模式探讨 篇6

关键词:中西部乡村神农架红坪镇旅游城市化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184-02

1旅游城市化的概念

“旅游城市化”(tourism urbanization)是Mullins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注重享乐,pleasure)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自这一概念提出之后,不少学者对我国旅游城市化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于旅游城市化这一概念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其中,黄震方认为“所谓旅游城市化,是指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旅游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其核心是指旅游发展以城市化的模式展开”。王冬萍等对旅游城市化的定义是:旅游的发展带动人口、资本和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积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市地域的不断推进和延伸的过程,它包括使城市规模扩大和使城市质量提高两方面的内容。smart指出,乡村的优良环境和低成本建设使乡村旅游开发容易切入到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Kelly认为,乡村旅游开发使部分农民被“挤出”农业生产方式,进入旅游劳动力市场,成为“市民”的一部分。

基于以上对“旅游城市化”这一概念的探讨,笔者认为,旅游城市化应是以旅游为主要推动力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并进而引发区域内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空间以及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的区域城市化发展模式。在我国一些工业基础薄弱,但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地区均可尝试以旅游城市化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发展。

2研究区域概况

2.1红坪镇简况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地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是亚洲生物多样性示范基地,是人类不可多得的一块绿色宝地,在华中、华南独一无二,在神农架开发旅游资源潜力巨大。地处神农架林区中西部的红坪镇,位于松柏镇及木鱼镇两大中心镇的中点,北接长沙坝、东沟,南临沙包子、天坑,东连田家屋厂、凤凰岭,西望肖箕沟,地形狭长,镇区面积0.7平方公里,

2.2旅游城市化发展条件分析

位于神农架中西部的红坪镇,全镇以农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主,其南连木鱼镇旅游开发区,北靠燕天生态旅游风景区,有着一肩挑两镇的重要地理位置。同时它也位于湖北省“十堰、神农架、宜昌”旅游经济带上,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镇内山清水秀、风光绮丽,素有“十里画廊”之称,加上集科研、考古、观赏于一体的“远古人类遗址”古犀牛洞群,使其在国内游客心目中享有盛誉。

2.2.1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红坪镇境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辖区内有著名的国家4A级景区及国家森林公园神农顶风景区、天燕风景区、红坪画廊,有远古人类遗址古犀牛洞景区、画廊谷景区,有中国南方唯一的神农架滑雪场等等。天燕风景区是神农架中部旅游之热点,有燕子垭、燕子洞、会仙桥、燕舞亭、刘享寨、天门垭等景点。神农顶风景区始建于1982年,1986年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区。总面积105.7万亩,有小龙潭、金猴岭、风景垭、神农顶、板壁岩等景点。神农架滑雪场是应国家体育总局“北雪南展”的构想于2004年建成,是华中地区第一家规模最大、功能齐全、采用人工造雪和天然雪相结合的滑雪场,可同时容纳3000人进行雪上娱乐活动。滑雪、滑圈、雪地摩托、羊拉爬犁、雪橇、雪地自行车等雪上项目丰富多彩,是冬季赏雪、滑雪、激情演绎林海雪原的最佳地。

2.2.2红坪镇的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目前,红坪镇的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红坪镇一是积极引进投资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先后共引进资金近2亿元,建成了红坪山庄、红坪酒店、画廊阁宾馆、灵犀宫、天凤山庄等一系列宾馆酒店。二是投资70多万元设计建造了红坪河堤、桥梁、栏杆。三是积极改造集镇街道上原有房屋,对街道进行24小时保洁。

3红坪镇旅游城市化实施路径

从旅游业发展的六要素考虑,提供良好的“食住行游购娱”条件,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建设特色小城镇,以旅游型城镇带动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3.1着重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与武当山道教文化游览区、三峡风景区是湖北省重点发展的三大旅游景区。作为湖北省的旅游窗口,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有着自身发展和对外扩大湖北省旅游形象的重大责任,在自然山水风光占有很大比重的同时,旅游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也十分重要。由于红坪镇在神农架林区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又特殊,而将其定位为旅游接待镇,其特色化的城镇建设不仅对其自身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促进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业发展也有着很大影响。镇区旅游接待能力、配套服务设施和城镇建设的景观都将对旅游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这些方面完善了,才能使红坪镇的旅游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该镇的经济水平。

对于红坪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着力于发展庭院绿化和街道植树,发展城镇特色,搞好镇内各级设施的配套和建设,完善城镇道路、供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下城的辐射、吸纳和服务功能。

3.2以旅游开发促进农业产业化

一直以来,农业都是红坪镇的支柱产业,但其农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要实现乡村城市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要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以旅游开发促进其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建立各种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如无公害蔬菜工厂等,以保证农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突出其生态、旅游镇的主体努力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庄园农业、特色农业等,不断扩大农业的功能,为农业注入新的活力: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优势、高效和特色农业,积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社会服务水平。目前,可以采用“公司+农户”形式,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经营,改变产品“原始上市”、生产“千家万户”、销售“提篮叫卖”式的状态,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把农业建成高值盈利的产业。

3.3以生态旅游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红坪镇作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接待镇,大力开发生态旅游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选道路。

3.3.1确定合理的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环境容量是在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前提下,所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是由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社会环境容量、旅游经济环境容量和旅游感知容量中的某一或两个决定,决定生态环境容量的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容量,取二者的最小值。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使该地区的生态平衡能长期维持。

3.3.2从生态学原理出发,对红坪镇进行全面的生态设计

将红坪镇建为生态旅游镇,其旅游设施应尽量选择在生态旅游场所的外围,服务设施应“因陋就简”,要采用天然原材料,因地制宜,这样不仅有利于防止设施对景色的破坏,而且可节省费用增加商業可行性。在道路的修建上,要以自然地貌为基础,避免城市化道路设计。在旅游区内要尽量使用太阳能或电能为能源的交通工具,或者让游客以步代车。在红坪镇镇内要修建符合生态旅游要求的生态饭店、旅游农庄、民俗度假村等,要注意清洁生产,服务生态化,资源厉行节约,建立绿色企业文化。

4结论

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产业的积极支持,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城市系统发展运行中已经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广阔的乡村地区,特别是工业产业发展滞后,而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更应重视旅游业发展对该区域城市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进旅游城市化发展模式。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经验研究 篇7

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世界乡村旅游的开端, 而其广泛兴起始于20世纪中后期。20世纪50年代, 国外出现了集生产、观光、游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观光农场, 这种农场融合人工与天然, 使农业景观更具观赏性。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 旅游项目及形式不断得到更新[1~2], 全球范围内的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二、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经验

1. 日本饭山市乡村旅游。

日本长野县饭山市自然条件恶劣, 每年雪期长达4个月, 对农业生产极其不利。而饭山市乡村旅游却在劣势环境下繁荣发展[3~5]。他们的旅游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种:

观光农业。饭山市采用现代最新技术装备农业生产, 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和观赏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采取的形式主要是:农民准备详细的资料, 介绍自己的产品品种、生产过程, 生产中使用的肥料,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以及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旅游体验项目有农产品现场品尝, 也有农产品休闲购物。

体验农业。体验农业包含两种:一种是农村生活方式的体验。对20多公顷森林进行间伐、整理树形, 在林间空隙修建小木屋5座。依托小木屋进行农舍旅游接待, 农舍内居家设备齐全, 游人可以做农家饭、干家农活, 深度体验农家生活。为满足旅游需求小木屋内还设有会议、娱乐场所;另一种是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农业劳动体验。学生游客可以参加种植、收获、采集、编织、加工等各项农业活动, 不仅可以学到劳动技能, 而且可以锻炼吃苦耐劳的品质。

游乐农业。饭山市还建有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游览、娱乐场所。利用冰雪资源, 建设几十处滑雪场;利用农业资源兴建油菜花公园;利用自然生物资源, 兴建高原野花公园、纪念林园等娱乐场所。在这些专题园内, 可开展滑雪比赛、雪人雪屋堆塑、农园观光、植树以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活动。

民俗农业。饭山市民风民俗特色浓郁, 八家宾馆独具地方民俗民风特色, 有效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宾馆建筑风格古朴, 内部陈设传统气息与现代风尚完美结合。

2. 阿根廷庄园游。

阿根廷庄园众多, 历史从几百年到几十年不等, 原主人来自世界各地、地位身份各不相同, 有历史名人、富豪、将军甚至总统, 也有普通农牧生产者。众多庄园在规模、特征、历史和建筑风格上都有很大差别。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但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特色, 目前已成为乡村旅游的绝佳场所[8]。

阿根廷庄园游的活动类型多样。有马车田园观光和骑马休闲体验, 并有牛羊圈养、挤奶、制作奶酪、耕种或收割等农业生产表演, 以及民间歌舞表演、体育运动休闲、风味烤肉品尝等。阿根廷被视为探戈舞的故乡, 因此探戈舞表演[6~10]是每座庄园的必备项目, 成为阿根廷庄园游的特色之一。

各庄园因地制宜得开展各类旅游项目, 旅游模式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 (1) 休闲型庄园, 专作度假休养, 一般景致优美。适应休闲特点开展的旅游项目以体育运动和其他休闲活动为主, 一般不包括歌舞表演。庄园内相应的休闲娱乐设施齐全, 如足球、排球、网球、台球、游泳等。 (2) 综合体验型庄园, 主要针对旅游时间相对较短、农庄生活全面体验型游客。庄园内体现农庄生产生活的旅游活动丰富多彩, 规模较大的庄园还备有客房等住宿接待设施。表演节目的内容也根据季节的不同而不断更新, 如养牛羊、挤奶、制作奶酪、收割等。有的庄园还为游客提供自己动手劳动的机会, 如亲手制作乳酪、参加酿酒和收割庄稼等。 (3) 特种旅游型庄园, 利用临近安第斯山区的地利之便, 开办登山探险等旅游活动。提供马匹用具, 并面向游客租借服装靴鞋、船只车辆等。对游人的培训、导游和安全保障也有专人负责。濒临大海及河湖的庄园则把水上活动作为主要旅游项目, 一般都专门建造了供家庭和多人共用的客房, 游人可以自己开火做饭[9]。

3. 欧洲古堡游。

城堡在欧洲发展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可以说每座城堡都记载着欧洲的一段历史, 它是欧洲珍贵的文化遗产, 也是世界建筑文化发展源流的重要载体。因此, 一些城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1]。无论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 欧洲的绝大多数古城堡都进行了旅游开发。

欧洲古堡旅游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城堡博物馆。由于每座城堡都有一段历史, 城堡的主人大多地位显赫, 所以城堡中收藏颇丰, 为城堡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城堡特色不同, 城堡博物馆的规模及特色也有很大差别。有的被开辟为国家级博物馆, 而其他大多数被开辟为收藏品别具特色的小型博物馆。

蜡像活动场景。不少欧洲古堡内都有蜡像群。这些蜡像群或以传奇故事为蓝本, 或以发生在城堡中的历史事件为范本, 或是根据场地以古代贵族生活场景为原型, 再配以声音效果, 真实再现了当年贵族们的城堡生活。

声光电表演。为让游客切身体会城堡的历史文化内涵, 古堡内还举行规模宏大的声光电表演。例如, 布洛瓦城堡每年夏季推出声光节目演出, 讲述与城堡相关的历史故事 (如圣女贞德接受宗教祈福) 。

利用城堡的场地及历史文化氛围, 城堡举办各具特色的娱乐节庆活动来吸引游客。根据每座城堡的不同特色, 开展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例如, 英国的登罗宾城堡经常在古堡内举行露天聚会、音乐会、射飞鸽比赛以及为怀旧的人们举行各式婚礼。而法国昂热城堡戏剧节则成为世界现代悲剧的盛会。

很多开发为旅游景点的城堡都提供住宿服务, 也有的城堡被开辟为专门的高级旅馆, 例如, 法国的“杜尔古堡旅馆”, 便是由古堡改建成的旅馆。旅馆内住宿环境舒适, 现代化的设施配套齐全[12]。

4. 法国酒庄游。

法国酒庄既是葡萄种植园, 又是酿酒场所, 酿酒的每一个过程都在酒庄内进行。酒庄面积从几公顷到150公顷甚至更多, 历史从270年到几十年不等。历史不同, 建筑风格迥异, 同时由于葡萄园的土壤、气候、葡萄品种、葡萄利用方法的不同, 每座酒庄酿造的葡萄酒品位不一, 故酒庄接待游客的方式也各式各样。

观光葡萄园。游览葡萄园是参观酒庄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葡萄园景致一年四季均有不同, 每个葡萄园一般会种植几种葡萄品种, 游客可以在主人讲解下了解每种葡萄的特性, 在葡萄成熟季节还可以亲手进行葡萄采摘。葡萄园内还可以乘坐传统的马车欣赏葡萄园优美风光。

游览酒庄博物馆。每个酒庄都有一段复杂的历史, 记载着酒庄曾经的辉煌与失落以及创业的沧桑。几乎每个酒庄都有自己的博物馆, 但博物馆的内容却存在差异, 有的是展出酒庄发展历史和创业过程, 有的讲述葡萄酒的酿造发展过程, 有的则陈列葡萄酒酿造器具。博物馆陈列内容不同, 博物馆在酒庄的布局位置也有很大变化, 或建有专门的陈列厅, 或与酒窖融为一体。通过酒庄博物馆可以了解酒庄的历史, 倾听主人的传奇故事, 学习酿酒的过程[13~14]。

参观酒窖、酿酒、品酒。酒庄的酒窖及酿酒的大木桶也是酒庄的特色、等级、历史的象征, 通过酒窖参观 (有专人讲解酒庄酿酒的程序) , 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酒庄的文化、葡萄酒的酿造历史及酿造过程。包玛瑞酒庄的酒窖是深30米的地下酒窖, 由120多个建于罗马帝国时代的酒窖串连组成。其中几个比较大的酒窖, 墙上镶嵌着历经百年历史仍保存完好的巨大白色大理石浮雕壁画, 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的情景在壁画上栩栩如生[15]。几乎所有的酒庄都提供试饮, 主人会拿出五六种酒让客人品尝。在品酒的同时, 有的酒庄会提供专人讲解各种酒的味道、特征、酿造手法、品尝方法等。品酒地点各不相同, 在展厅、酒窖甚至专门配备品酒的吧台。

5. 美国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 (heritage corridor) 是出现在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方法, 它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16], 可以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它不仅强调一系列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 而且强调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意义, 目标是包括遗产保护、休闲、教育、生态功能在内的多赢战略。

遗产廊道具有几点优势:

资源保护。建设遗产廊道的目的是保护资源, 这里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乡土文化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历史文化遗产是保护和恢复, 对老建筑或废弃建筑是再利用, 因此要求新建筑物, 在用材、技术和设计方面等, 在最大程度上尊重现有建筑、景观和环境的特点。

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 除对现状进行保护外, 重点是对已污染的区域进行恢复治理。

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 是通过深度挖掘地方历史, 确定地方文化特点及主题, 组织成一个遗产廊道将这种独特文化提出来。这些工作让当地居民意识到自己的家乡有着独特文化, 很好地激发他们保护这种文化的热情。

解说系统。遗产廊道面积较大, 涉及到的资源种类繁多, 不同的遗产廊道主题不同, 即使同一遗产廊道不同路段解释主题也有很大不同, 这就需要首先确定整个遗产廊道及其不同路段的解释主题。如黑石河国家遗产廊道经历了人们定居、工业化和环境退化的整个过程, 所以它的解说系统包含了工业发展、工业退化、交通、科技、移民、早期定居点、社区开发、社会变革、商贸、农业和美国当地的土著居民等主题。除了确立解说主题, 还应确立解说手段。如设立解说标牌、多媒体宣传等, 制作电视短片等。

利用遗产廊道可以开展很多旅游活动。遗产廊道利用传奇故事、乡村音乐、林间小路、步行道、水道和庆典等手段, 而不是用规章制度去鼓励人们保护特殊区域;通过遗产廊道建设把生态环境、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连接和保护起来进行整体展示, 所以遗产廊道旅游更具知识性、趣味性。遗产廊道内的旅游活动多种多样, 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喜好确定活动内容。

三、对中国的启示

1. 产品高品质, 消费高品位。

乡村旅游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都市人要降低生活水平, 到农村体验生活。游客到乡村旅游的目的是放松身心, 在享受优美田园风光的同时, 他们也要享受都市里舒适、便捷的现代化生活。这就对农业旅游产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吃的既要好, 又要健康;住的既要体现乡村特点, 又要舒适, 还要行的方便。

2. 旅游活动多样化, 真实体现乡村生活。

庄园游、酒庄游等乡村旅游都可以让游客体会到真正的乡村生活, 这得益于旅游区开展的项目丰富多彩, 集中体现了乡村地区居民的生活特征。而中国目前的“农家乐”旅游中, 基本就是尝尝农家饭, 睡睡农家炕, 看看田园风光。乡村的娱乐方式、起居习俗等体现乡村文化内涵的活动比较匮乏, 尤其是表现乡村发展演变历史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 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要力求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3. 因地制宜, 突出地方特色。

旅游开发重在资源独特性, 独特性越大, 吸引力就越大。要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就必须因地制宜, 开展特色旅游。阿根廷庄园主利用地利优势开展别具特色的登山探险、水上项目等。而欧洲古堡, 根据自己的历史传奇、建筑特色等, 开展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遗产廊道在保护乡土文化景观方面成功的经验是深度挖掘乡土历史文化确立主题, 还大力复兴当地乡村音乐、艺术和手工艺, 建立独特的文化形象, 这在一定程度促进了乡土文化的保护。

4. 多方融资, 突破资金瓶颈。

乡村旅游开发经常面临资金不足的瓶颈, 针对该问题可借鉴欧美经验实行多方融资。欧洲国家采用城堡认购的方式, 依靠各方力量维护古堡。例如, 在德国花费小笔资金即可到古堡协会注册得到一座古堡的所有权。但是购得古堡必须按原状恢复, 并定期维修, 虽然复原、维护费用惊人, 还是使一部分城堡得到了维护。美国遗产廊道的建设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是靠私人投资来实现的。

5. 深挖文化内涵, 增强旅游体验。

挖掘文化内涵是乡村旅游的另一成功经验。无论是酒庄游、庄园游、遗产廊道等无一不在挖掘文化内涵上下工夫。欧洲每座古堡都有自己专门的小博物馆, 配有关于古堡历史及传说故事的声光表演, 以及表现古堡特色的节庆活动等。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需求的转型, 使乡村旅游成为旅游新热点, 乡村旅游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中国虽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资源条件, 但仍存在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乡土文化城市化、管理模式混乱化、产业组织自发化等一系列问题。选取日本饭山市乡村旅游、阿根廷庄园游等乡村旅游发展五个成功案例的发展模式, 分析其产品结构、旅游活动形式等成功经验, 得出需提供高品质产品、高品位消费等五条启示, 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篇8

2000年以后,中国乡村旅游的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还存在一些混淆和误区。与“乡村旅游”近似的名词众多,包括农村旅游、农业旅游、农场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渔业、观光渔业等。其中,农村旅游、农业旅游、农场旅游、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内涵比较接近。农场旅游始于西方发达国家,被认为是乡村旅游的一种主要形式;农业旅游更强调旅游活动的对象,这种旅游可以在农村进行,也可以在专门兴建的现代化农业观光景区中进行;生态旅游则不局限于乡村,甚至很多时候是远离乡村的;农村旅游则与乡村旅游没有明显区别,更多的是表达习惯和外文翻译问题。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乡村旅游仅仅限定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和目的地,没有规定旅游活动的内容、形式、主体等关键问题。这里的乡村不局限于以农业生产和土地为依托的那些乡村,也应包括渔村、牧民定居点等。

乡村旅游应具有以下特征:1.游客规模和接待规模较小;2.具有乡村的自然属性和文化特征;3.以乡村特有的活动内容为主。因此,可以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依托乡村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开展的乡村特有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农村、农民、农业与旅游业四者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与大众观光旅游相区别的旅游形式,强调的是参与性、体验性、休闲性,具有自发、自助、小众的特色。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一般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美国、西班牙、德国、荷兰、英国、法国、瑞士、日本、新加坡以及台湾等,并成为了很多国家和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形式。

(一)私有农场/牧场模式

在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历史较长,而农场旅游就是最早的乡村旅游形式之一。农场旅游或牧场旅游活动,都是依托单一或几个农场或牧场,而不一定依托某个乡村。这样的农场或牧场往往是私有财产,以农业或畜牧业生产为主。农场或牧场的封闭性和私密性更强,往往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更适合家庭和人数较少的度假活动,在假日或合适的季节作为旅游目的地。

(二)企业/机构独立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往往针对的是现代农业观光景区、农业生产基地、农业旅游示范区等,这些地方往往由大型企业专门投资或隶属于农业研究院所、机构等,一般建在城市郊区。这些地方具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如智能温室、日光节能温室;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无土栽培、滴灌等;具有品种丰富的蔬菜、水果、花卉,这些品种难以在市场中出现,而且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具有农业研究、科普、观光、采摘、出租土地耕种等功能。

(三)农户分散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往往出现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一些农户率先尝试乡村旅游的开发和接待工作。这些农户往往是利用各自的优势,自发地确定经营和接待活动。对于客源较多、不需主动营销的地区,这种独立经营的模式比较常见。由于每家每户分散经营、独立决策,缺乏统一的规范和引导,加上情况差异,使乡村旅游的开发和接待处于低水平自发发展状态。此外,由于季节性影响、未来预期的不确定等因素,使该模式在一些地区长期存在。由于其本身的灵活性,有助于抵御市场风险和季节影响。

(四)农户联合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是在农户分散经营模式基础上形成的,也可能是一开始就采用联合经营模式。在乡村旅游兴起后,更多的农户可能会效仿、跟进,容易出现不当竞争或恶性竞争,就使联合经营显得必要。这种联合经营一般是松散型的联合,主要是起到协调和沟通的作用,避免乡村内部矛盾,可能不涉及到产权转让和相互投资的问题。当开展乡村旅游要使用共同的资源时,如湖泊、湿地、草原、森林、山地等,这时联合经营就非常必要。可以是若干家农户的联合经营,也可以是以村委会或其他组织作为协调机构,由该机构统一经营和分配。

(五)企业与农户联合经营模式

在有些地区,仅靠农户的联合经营还不够,尤其是当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都比较欠缺时,需要引入外部资源。另一方面,很多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民俗风情或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等,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和旅游吸引力,这也会吸引企业主动进入。企业与农户联合经营具有多种形式,可以是一方为主,一方为辅;也可以是按股份确定权利和收益。具体来说,企业可以负责乡村旅游的营销活动,提供车辆和运输服务,负责客源的组织和介绍,农户负责具体的住宿、饮食等方面的接待。此外,也可以由企业全面负责乡村旅游的组织和接待工作,农户通过出租房屋、提供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作为企业员工等方式参与。

(六)地方政府、企业、农户联合经营模式

在企业与农户联合经营的基础上,县级或乡镇地方政府也可以参与进来,甚至发挥主导作用。乡村旅游有助于地方政府解决三农问题,而且地方政府的参与有助于乡村旅游开发和接待过程中的协调工作。对于开展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如道路、桥梁、通信、水利、环保、医疗等,地方政府更有能力去解决和完善。此外,在税收、投资、土地等政策方面,地方政府也能提供政策支持。

三、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国有农场/牧场模式

黑龙江省不具有发达国家那种类型的私有农场或牧场,但拥有众多的国有农场和牧场。这些农场和牧场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是北大荒精神的诞生地,对于当年的北大荒创业者和当代年轻人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国有农场和牧场的特点是具有特殊的历史,由专门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数量众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既是国有企业,又具有乡村和小城镇的特征。目前,一些农场正在进行小城镇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正合时宜。该模式的优势是既能展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和技术,又能感受到乡村的田园之美和乡土气息,这是在一般的乡村旅游无法体验到的。由于依托着农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辅之以农场内外的便利交通条件,这些地区具有更高的游客容量和更便利的旅游设施。因此,可以认为国有农场和牧场模式是黑龙江省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形式,也是在全国最具优势的乡村旅游形式。

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它是全国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经济区域,辖区总面积5.62万平方公里,拥有113个农(牧)场、536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93家非国有企业。北大荒集团下属的企业包括旅游企业、交通运输企业等,非常适合开展旅游活动。北大荒国际旅行社是黑龙江垦区惟一的一家国际旅行社,除开展一般旅游业务外,该社以现代农业、工业、畜牧业观光考察为主要特色。黑龙江垦区的红旗岭农场、八五三农场、大兴农场、七星农场等都在旅游业方面成果显著。2010年,八五三农场投资350多万元打造了小清河水库山体公园。大兴农场将依托天然湿地资源,打造以湿地观光游为主、农业观光游为辅的旅游产业格局,带动农业、小城镇建设。红旗岭农场充分调动老铁兵、老支边、老知青、老劳模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农场景区为游客做导游解说。七星农场被列为全省重点旅游名镇后,开发了现代化大农业观光游、北大荒历史文化游、大界江大湿地风光游、农场生活体验游等特色旅游产品。

(二)企业/机构独立经营模式

上述的国有农场和牧场一般距离大城市较远,对于一日游和周末家庭旅游来说存在一些困难。城市近郊的现代农业观光景区、农业生产基地、农业旅游示范区等,则是市民最便利的选择,深受家庭游客和青少年的欢迎。例如,哈尔滨的葡萄王国(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哈尔滨市农科院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级旅游景区),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则属于这种类型。它们或是企业投资建设,或是科研机构、院所投资建设,一般占地面积和投资较大,技术先进、科研能力较强。这些园区具有园艺展示、科普观光、自助采摘、果蔬加工与销售和综合服务等功能,同时还是国家级旅游景区和青少年教育基地。这些园区能让市民感受到现代农业的乐趣和价值,具有更丰富的教育和实践意义。尤其是可以通过租用土地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和收获的乐趣,这是一般的农家乐不能代替的。

1.葡萄王国。

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距哈尔滨城区16公里。葡萄王国建于2000年,隶属于哈尔滨东金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额达1亿人民币。现有葡萄基地占地2300亩,建有永久性塑钢冷棚1500栋,栽种红提等苗木60万株,年产红提等各种葡萄300万公斤,是国内面积最大的寒地设施葡萄产业化基地。通过亲身体验,游客可以免费品尝葡萄、提子和葡萄酒,在采摘区亲手采摘葡萄,参观整个酿酒过程,亲手灌制印有照片商标的纪念酒。此外,园内还有大型植物基地和花卉景区,种植了各种花卉、蔬菜,游客可自行采摘。

2.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

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哈平路,始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2000多亩,露地试验区500亩,设施试验区80亩,建有设施先进的智能化温室、日光节能温室、蔬菜育种温室、植物病理温室等和8个实验室、实验仪器130余台(套)。园区现已发展成融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生产示范、旅游观光、产品交易、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3.北大荒现代农业园。

隶属于黑龙江农垦总局,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香福路。园区占地1000亩,由商业服务区、体验互动区、休闲娱乐区三部分组成。园内有现代化智能温室3.1万平方米,普通温室大棚400栋,并大规模引种了香蕉、橘类、木瓜等热带植物100多种。该园是集现代化农业科技展示及其成果转化、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经营、青少年科普教育、休闲观光、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

(三)农户分散经营模式

目前,黑龙江省乡村旅游总体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较城市而言,地广人稀,而且经营季节性突出。因此,农户分散经营可以是现阶段的合理选择,该模式能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农户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该模式的典型应用是“农家乐”的形式,农户加工自产的农产品,利用周边的条件开展活动项目,具体表现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赏田园风光、亲近自然山水等。目前,很多乡村依托旅游风景区、田园风光、自然景观等资源,自发开展了乡村旅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尚志市帽儿山镇吕家围子屯、杜尔伯特县当奈村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吕家围子屯依托的是帽儿山生态旅游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俗风俗等资源,当奈村依托的是当地的湿地资源。

1.吕家围子屯。

20年前,该屯还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落后小山村,现已是黑龙江省以“登山、漂流”为特色的知名乡村游地。1989年前后,该屯的第一家农家旅馆正式开张。20世纪90年代中期,哈尔滨市民开始涌向帽儿山,此时的农家旅馆早已翻新了小院,新盖了小楼。随着第一家农家旅馆的示范作用,村民们开始经营农家旅馆,起初只是开辟了家中的一间空房作为客房。现如今,该屯29家农户均建起了农家旅馆。2001年,当地搞起了阿什河漂流,而95%的游客都来自哈尔滨市。依托海拔805米的帽儿山和距离哈尔滨市区仅82公里的优势,目前,该屯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营业额2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2.杜尔伯特县烟筒屯镇当奈村。

地处扎龙湿地核心区,村民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活动。2007年,村民们通过旅游业增收50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在县、镇的帮助下,当奈村从武夷山运回几张竹排,修建了码头,开发了湿地旅游项目。依靠农家土坯房、农家院和农家饭菜,开展了“农家乐”。40个青年人到湿地撑竹排,17名妇女在旅游区卖旅游纪念品,还有女青年在景区的农家餐馆当服务员。此外,村里还组织了42户农民专门种植粘苞米、西瓜、香瓜等特色农产品,79户农民专门从事蛋鸭、本地鸡等养殖,26户农民专门从事庭院瓜果种植。现在,该村仅从事特色养殖和种植的农民就达到206户,实现年收入近300万元。

(四)政府支持下的农户联合经营模式

目前,在黑龙江省内乡村旅游有一定知名度的地区,或经过了初级发展阶段的地区,适合采用该模式。一方面,这些地区经过了初级发展阶段后,客源已经比较稳定,需要进行产品升级、质量提升等活动,加之对共同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就需要农户之间的联合行动。这种联合适合在市场营销、接待分工、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协调,联合的具体形式可以是组建公司、共同投资,也可以是统一的市场营销、产品标准设定等,可以通过委员会、村民大会等形式来实现协调。

2002年,尚志市帽儿山镇政府请专业部门编制了吕家围子景区整体发展规划,投资50万元整修了水泥道路,投资40余万元新建了桥梁。2007年,尚志市在景区成立了尚志市帽儿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对景区进行统一管理,对农户自身素质、服务质量和经营理念起到了积极的影响。黑龙江省惟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杜尔伯特县,近年来依托丰富的大湿地、大草原、民风民俗等旅游资源,推出了“农家乐”旅游项目。2008年5月初到7月下旬,接待游客13万余人次,旅游收入5000余万元。这个县累计投资达2亿元,新建了寿山滑雪场、当奈湿地、蒙古风情园、古典猎苑等景区景点。

四、结论

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具有多种发展模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乡村旅游有明显区别,黑龙江省乡村旅游与南方地区也存在差异。综上所述,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民族民俗风情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因此,适合黑龙江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包括国有农场或牧场模式、企业或机构独立经营模式、农户分散经营模式、政府支持下的农户联合经营模式等。国有农场或牧场模式是黑龙江省最具特色和最有优势的模式,应该大力发展;企业或机构独立经营模式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科普、观光、休闲、体验等功能,最适合市民的休闲和放松活动;农户分散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农家乐”,最具乡村旅游的田园特色和野趣;政府支持下的农户联合经营模式有助于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发展、规模经营和规范发展,有助于乡村旅游发挥更大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北大荒旅游[EB/OL].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大荒网,http://www.chinabdh.com/bdhly/.

[2]赵宏光,阴祖峰.吕家围子农家旅馆带活一方经济[N].哈尔滨日报,2008-08-18.

基于乡村旅游的休闲茶业发展模式 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休闲茶业,体验经济

休闲茶业是利用茶园景观资源和茶叶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是深度开发茶叶产业资源潜力、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茶园生产环境、增加茶农收入的新途径[1]。休闲茶业是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形态, 是传统的以“茶杯”为代表的茶业经营模式的一场“革命”, 通过“体验+品茶”这种新型的茶园营销模式, 助推现代茶业发展。在从“茶杯”到“茶园”的市场转变过程中, 如何吸引和满足消费者到茶业产地消费, 这就需要茶园不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旅游产品。通过现代宣传和营销手段, 打造现代休闲茶园, 并做到休闲茶业有序可持续经营。本文通过借鉴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提出基于乡村旅游的休闲茶业发展模式, 以促进休闲茶业的发展, 实现乡村旅游和现代茶业共同发展。

1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有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农家乐旅游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休闲度假旅游模式和科普及教育旅游模式[2]。

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以农村乡土风光为主要吸引物, 围绕农业生产生活而开展各项乡村旅游活动, 如采摘、垂钓、种植等, 在这种模式下, 游客主要是消费“体验产品”, 在自然的农村氛围中体验农村生活。

农家乐旅游模式。农民通过出租自己的住房, 同时为游客提供餐饮, 让游客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农村生活, 如渔家乐等, 这种模式游客主要消费的就是住宿和餐饮, 这种打包价格相对城市的的宾馆有很大的优势。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消费者置身当地民俗文化中, 体验不同的乡土风情, 如赶集、逛庙会、参加民俗节等, 这种模式下, 游客追求的是特色文化产品, 文化的多样性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视觉享受、听觉享受、味觉享受以及整体的精神愉悦。

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特定的乡镇建筑物为旅游吸引物发展观光旅游。这种模式的着眼点在于有统一建筑风格的具体空间, 如古村落、民俗村寨、新农村等, 立体而直观的建筑群会给游客留下很深的印象。

休闲度假旅游模式。利用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和资源, 如温泉、森林、湖泊等, 结合当地人文氛围, 兴建旅游度假配套设施, 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度假、修养产品, 让消费者放松身心, 这种乡村旅游模式包含的内容更丰富。

科普及教育旅游模式。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农业观光园、农业博览会等让旅游者了解农作物生长、农业科技、现代农业生产等相关知识, 在这种模式中, 消费者可以获得知识, 增长见闻。

2 现代茶业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休闲茶业是乡村旅游和现代茶业的相互融合和渗透, 二者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 现代茶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市场, 另一方面, 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了现代茶业的发展。

休闲茶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市场。随着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 崇尚自然, 返璞归真, 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乡村旅游, 而茶园特有的绿色景观、独特的茶文化氛围深受消费者的喜欢,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到这里参观、了解茶叶知识、品茶以及购买茶叶, 茶园之所以称为新的旅游热点就在于其特有的茶业生长环境和茶文化底蕴, 这些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极具吸引力, 成为旅游活动开发的基础, 休闲茶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市场。

乡村旅游推动现代茶业的发展。茶园的主要活动内容就是茶业生产和加工, 适度的旅游开发, 不仅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而且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首先, 乡村旅游为现代茶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茶园发展带来资金;其次, 乡村旅游带动现代茶业的升级, 为了做出特色, 茶园发展必将引进先进的技术, 如有机茶叶的种植, 进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最后, 解决乡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业是就业率高的服务行业, 能够为乡村人口提供就业岗位。

3 基于乡村旅游的休闲茶业发展模式构建

基于乡村旅游的休闲茶业发展模式是以茶文化为基础, 以旅游活动为媒介, 以提升现代茶业发展为目的, 注重游客体验活动的策划, 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享受。一个完整的休闲茶业发展模式的构建应该坚持两个保证和四个重点。

3.1 两个保证——整体规划和科学管理

整体规划。休闲茶业不是旅游和品茶的简单结合, 从旅游业的角度看, 休闲茶业是把茶文化深入到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 使顾客的身心灵完全参与到设计的活动中, 满足精神层次的享受;从茶业的角度看, 休闲茶业是通过旅游活动的推动, 实现自身的升级和改造。一个完整的休闲茶业旅游系统不但包括茶业种植、参观、休闲、培训, 而且包括研发、深加工、营销、社会公益, 通过合理科学的整体规划, 从长远角度合理安排资源配置, 更有利于休闲茶业的长足发展和有序发展。

科学管理。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茶园进行管理, 主要是对茶园从业者进行科学管理, 从业者的服务质量对消费者的体验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第一, 提升从业者的整体形象, 规范从业者的个人卫生、服装、语言、行为等, 从业者的形象代表了整个茶园, 是流动的“展示牌”, 增强其整体形象也是在提升茶园的形象;第二, 增强从业者的服务意识, 从业者要明确客人来茶园目的是什么, 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和享受, 我们的服务是否能满足客人的需求;第三, 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专业知识与服务技巧的培训。第四, 建立科学的奖惩和激励制度, 增强从业者的参与意识, 让从业者明白茶园的发展关乎到每个人的自身利益, 从而增强从业者对茶园的归属感, 成为茶园的一员。

3.2 四个重点——附加值、体验、创新、营销

附加值。一杯茶在家里喝, 或在茶馆里喝, 或在茶园里喝, 除了价格不同外, 消费者的的体验应该是不同的, 如果在茶园里喝的是自己采摘并制作的, 亦或是在品茶师傅的教授下亲自冲泡的, 里面的附加值就不同了, 而且消费者会对本次体验留下深刻的烙印, 在一段时候后回想起这次体验还是意犹未尽的, 因此, 休闲茶业的发展要以提升产品附加值为核心任务, 首先, 茶园主题要突出, 比如突出有机茶园、亲子茶园等, 鲜明的主题更容易被游客所感知和注意;其次, 打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从品茶的环境到用具都要细心布置和选择, 这样既增加了消费者的兴趣度, 又增加了游客消费的可能;最后, 做到人性化服务, 深入研究不同类型消费者原有的生活模式以及追求的精神需求, 做到以人为本, 比如将客人的照片或名字印到茶叶包装上, 让客人为自己的“产品”代言。

体验。美国经济学家B.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提出了体验经济这一概念。派恩认为:体验是使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具体来说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 以产品为道具, 以消费者为中心, 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这就是“体验”。体验类型有四种——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 而事实上最好的体验便包含了所有这些部分[3]。其一, 娱乐性体验, 体验内容要能吸引顾客, 虽然游客是被动地受到吸引, 但可以给其带来娱乐享受;其二, 教育性体验, 这种体验可以让人们获得某种知识和技能, 相比娱乐性体验, 在教育性体验中, 人们更主动参与其中;其三, 逃避性体验, 这种体验让顾客完全融入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中, 给客人一种全新的体验, 如让客人做一天茶农, 使客人暂时“逃避”原有的生活;其四, 审美性体验, 顾客身处某种环境中, 如欣赏漫山遍野的茶树, 为消费者带来美的享受。

创新。关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满足旅游者的精神享受, 开发特色产品, 休闲茶业的创新可从以下四个着眼点入手, 第一, 特色环境的创新, 打造主题鲜明、个性突出的整体环境, 通过视觉传递为旅游者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氛围, 吸引消费者注意;第二, 特色服务的创新, 将茶文化根植到服务中, 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受;第三, 特色项目的创新, 例如开发特色体验项目, 对茶园产生由衷的喜爱, 增加消费者重游的可能;第四, 特色商品的创新, 通过对茶相关的衍生商品的开发, 提供高品质、高质量的商品, 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宣传与营销。在市场经济下, 现代宣传和营销手段日益多样化, 休闲茶业的发展也要遵循市场的发展, 通过现代手段让市场了解并接受自己的产品, 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将产品直观的展示给消费者, 同时, 做好信息的反馈和解答, 回答和解决消费者实际问题, 通过开着各项活动对茶园进行宣传, 如摄影比赛、短片宣传等, 也可利用名人效应, 现在很多真人秀节目都深受消费者喜欢, 茶园也可从中借鉴, 提高知名度。现代市场营销需要现代营销意识和专业策划能力, 茶园经营者本身要提升自己的现代营销意识, 聘请专业的的营销人士为茶园进行市场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磊, 唐海芹, 苏敏.广西休闲茶业的发展机遇及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 23 (3) :44-46.

[2]涂同明, 涂俊一, 杜凤珍.乡村旅游电子商务[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24.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篇10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总体规划大纲》中提出了“大区小镇”的旅游发展模式, 这给海南乡村旅游的大发展带来了机遇。笔者通过对海口演丰镇、石山荣堂村以及琼海南强村、石壁镇南星村的旅游发展进行了基础调研, 调研发现各地村落的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但由于村落基础建设不足以及缺乏合理、规范的旅游发展模式, 导致海南乡村旅游呈现低水平发展。

1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环境优美、亲近自然、原始气息浓厚、具有独特民族文化风俗的乡村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休闲、度假场所。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 海南乡村旅游在此机遇下也有着大好的发展前景。

海南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 发展较为迅速。海南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至今已有海口、三亚、文昌、琼海、万宁、澄迈和定安等18个市县, 接近130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其中兴隆热带植物园、澄迈万嘉果园已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与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相比,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尚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从全省范围来看, 海南省还没有真正成熟的乡村旅游市场, 尤其是中部民族地区。海南旅游主要面向岛外客源市场, 而海南乡村旅游目前主要的客源为海南岛内居民, 集中在海口、三亚、儋州等市县, 其消费能力有限。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很不成熟, 乡村旅游数量少, 规模小, 收入很不稳定;旅游产品特色还不够明显, 体验性旅游产品较少。海南乡村旅游景点主要分布于海口、三亚、文昌等市区的周边, 旅游景点规模小, 主要为“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的“农家乐”式乡村旅游, 为中低端的乡村旅游产品, 缺乏乡村度假、乡村体验等高端的乡村旅游产品。

2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2.1 拥有丰富多彩自然乡村生态景观

海南被誉为“中国热带花园”, 其乡村旅游资源更是丰富多彩, 特色鲜明。独特的气候环境、多样的地质地貌、丰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多彩的乡村环境。有蓝天碧海、椰林多姿的滨海乡村;有四季苍翠、热带雨林的山区乡村;有风光迤逦、充满田园地貌的平原乡村。海南乡村清新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样的物种让海南的乡村旅游更加具有特色。

2.2 拥有独特且多姿多彩的乡村人文生态景观

海南有黎、苗、回、壮等38个少数民族。其在岛上几千年的岛居生活形成了风情独特的民俗风情, 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他们的歌舞、服饰、饮食等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景观。特别是中部山区的黎、苗族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海南的儋州调声、文化节、民间艺术八音、苗族刺绣等都是享誉盛名, 极具海南特色的民俗文化。

2.3 生态文明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从2000年开始, 海南开始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题创建文明生态村, 使乡村环境以及面貌大为改善, 向“净化、美化、硬化、亮化”趋势发展, 其基础设施、生态经济、农民素质均有了明显提高, 促进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为海南乡村旅游奠定了发展开发的基础。

2.4 海南旅游客源市场发达, 为乡村旅游提供有利条件

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海南的知名度增加, 每年接待游客数量也逐年递增。2012年接待过夜旅游者已经超过3 300万人次, 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 海南是我国第三大侨乡, 大部分侨胞正是从乡村走出来远渡重洋的, 而海南乡村旅游无疑是他们重游家乡的首要选择。[1]

3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3.1 基础设施不完善, 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近年来海南政府不断增加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 完善乡村旅游的硬件需求。但仍有许多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如海南中西部的乡村, 其交通通讯设施、医疗安全、供水供电等设施的建设仍不足, 难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 制约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2 村民服务水平不高, 缺乏服务意识

海南乡村地区教育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深, 加之当地传统的生活习惯较散漫、自由, 导致对待游客缺乏服务意识, 服务水平较低。存在怠慢游客的现象, 有的甚至宰客、欺诈游客, 损坏海南乡村旅游的形象。同时村民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认识, 且与游客的沟通能力差, 不能有效的宣传自身的民俗文化风情。

3.3 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与开发

海南乡村旅游缺乏整体的统一规划与开发。许多村落盲目开发, 导致海南乡村旅游规模较小, 重复建设, 缺乏个性特点, 给市场带来恶性竞争, 使旅游资源遭到浪费和破坏。其次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的科学规划, 乡村景区散落的分布于整个海南岛, 没有形成旅游产业链, 导致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却存在“岛内客源不足, 岛外游客不知”的现象。

3.4 开发深度不够, 缺乏自身个性特点

目前海南乡村旅游开发深度不够, 过于依赖自然资源, 缺乏对乡村文化内涵和当地民俗风情的挖掘;乡村旅游项目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旅游资源, 对乡村旅游理解不足;旅游产品相对单一, 互相模仿, 缺乏自身的个性特点, 未能形成海南的乡村旅游系列[2]。

4“大区小镇”旅游发展模式解析

4.1“大区小镇”模式的提出

如今人们的旅游模式已从观光旅游逐渐转向度假休闲游, 需求由单一的观赏转为多元化体验, 注重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和娱乐性。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游客需求, 增强游客的游览体验感受, 同时为了响应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海南省积极推进规划管理改革, 推出了“大区小镇”的旅游规划和开发新模式, 即大景区+风情小镇, 把大景区的文化向附近小镇延伸, 将过去行政性、居住性小镇升级改造为经营性、旅游性的小镇。

2008年底, “大区小镇”旅游新模式被写入《海南国际旅游岛总体规划大纲》中。南山、猴岛、博鳌等一批景区开始尝试这一新模式, 如在南山二期的开发中, 专门在景区大门规划了南山文化小镇。景区在带动当地农户创收同时, 文化小镇同时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3]

4.2“大区小镇”模式的含义

“大区小镇”的旅游开发模式含义为:依托大型的景区、旅游度假区, 在其附近规划建设特色风情小镇。“大区”是指大的景区和旅游度假区, “小镇”是指距离“大区”较近、有地方风情和文化底蕴的小城镇。将“大区”和“小镇”一并纳入旅游发展规划, 以“大区”带动附近的小城镇建设, 使之成为“经营型”小镇、旅游风情小镇, 两者互动、互补打造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

相比传统旅游区“观光”功能突出, “度假”功能及生活配套设施欠缺的情况, “大区小镇”发展模式以休闲度假为主导, 通过酒店、餐饮、商业街等配套设施的完善, 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综合需求, 带给游客更加丰富的旅游、休闲和度假体验。摒弃了传统的独立规划景区的设计方式, 使乡村的发展水平、村民的生活水平随着景区的发展而同步得到提升。与此同时, 通过乡村中的传统民俗和风情来丰富景区的文化特色及内涵, 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 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4.3“大区小镇”模式对乡村旅游的作用

4.3.1 扩展乡村旅游的生存发展空间

大型景区、旅游度假区拥有实力雄厚的经营企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其发展前景广阔。在“大区小镇”模式下, 乡村旅游通过与大型景区、旅游度假区联动发展, 作为景区、旅游度假区互补型旅游产品, 有利于增强其市场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

由于景区、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带动和集聚效应, 有利于吸引大型旅游企业和投资商参与、投资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 为乡村旅游发展引进资金、人才、技术等, 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向高档次、高品位发展。

4.3.2 拓展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

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发展, 促进了海南知名度迅速提高, 致使海南旅游客源市场稳步增大, 游客规模稳步提高。乡村旅游依靠“大区小镇”模式, 透过景区的吸引力可以为周边乡村旅游景点输送大量的游客, 从而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目前, 海南乡村旅游的客源地主要为岛内市、镇, 这与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目标不符。大型景区、旅游度假区无不把其目标市场定在岛外, 大量岛外游客支撑其发展壮大。大量岛外游客的进入, 也给周边乡村旅游景点带来发展壮大和产品升级的机会。

4.3.3 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发展

景区的成功开发以及规范的经营管理无形中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示范, 使得乡村旅游经营者模仿其经营管理方式, 增强改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 有助于乡村旅游逐渐向规范化发展。

4.3.4 拓宽乡村旅游发展融资渠道

大型景区、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发展, 改善了其周边的基础设施, 带动周边各种产业的发展。亦改善了区域的投资环境, 使资本进入乡村旅游产业的机会大增。缺乏资金投入是制约海南乡村旅游做大作强的重要因素, 通过“大区小镇”模式的开发建设, 无形中解决的了这个关键问题。

5“大区小镇”模式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措施

5.1 加强交通建设, 提高乡村的可进入性与通达性

交通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条件。景区附近区域乡村交通是核心风景区向乡村旅游景点输送客源的通道, 是乡村旅游景点与核心风景区互动发展的连接纽带。当前海南乡村地区交通设施相对落后, 乡村与景区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通达性差, 严重影响了旅游物资和客源的传输速度, 阻碍了乡村与景区、乡村与乡村之间的良性互动, 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 必须多方筹集资金, 加大乡村交通建设投入, 开辟旅游专线, 改善乡村交通设施, 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与通达性, 使游客进得来、出得去, 实现海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2 加强乡村旅游与景区旅游的协作

“大区小镇”模式下, 景区与乡村旅游有着极强的关联性。根据“核心-边缘”理论, 景区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 而各乡村旅游景点既是核心景区的外围环境, 又是核心景区旅游的有机补充。两者最终会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互赢的空间关系。因此, 应加强两者的旅游协作, 将乡村旅游与风景区旅游相结合, 互动发展。[4]

5.3 建立中心镇、边缘村两种形式的乡村村落

“大区小镇”模式下的乡村旅游通过对乡村自身地理位置及周边景区资源进行分析, 可将乡村分为两大类型:作为综合服务中心的中心镇和居于景区周边作为景区补充的边缘村。

5.3.1 中心镇形式的乡村旅游发展

位于景区入口和中心区位的村镇, 可以利用其地缘优势和经济适用的优势吸引客源, 通过景点的互补开发和中心村镇设施的完善, 构建景区和村镇之间畅通的旅游廊道, 把中心村镇打造为周边风景区的服务中心, 以景观资源为依托, 为游客提供美食、娱乐、住宿、租车一条龙的服务, 开展观赏项目、品尝项目、购物项目、娱乐项目、疗养项目、度假项目等, 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综合需求, 实现周边景区与中心镇的联动发展, 形成大社区旅游格局, 完善景区旅游, 同时加快当地居民的经济增长速度, 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如图1)

5.3.2 边缘村形式的乡村旅游发展

景区边缘性村落应立足于乡村特色资源, 规划为独具特色的旅游村落, 呈放射状布局于景区四周。 (如图2) 首先对景区周边的村落进行统一管理, 挖掘各个村落的特色元素, 对其进行提炼、开发, 包装为特色风情乡村, 实行一村一特色的模式。如:民俗风情村:将黎族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凭借和吸引物, 开发各种民俗风情文化活动、服饰、食物等特色民族旅游产品供游客参与、体验;田园风情村: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 让游客亲自从事各种农事活动, 深入农村家庭体验家庭生活文化。使游客在进入不同乡镇后产生不同的感受与体验,

景区边缘乡村依托其独特而有别于景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在村落之间形成一种循环互补式的发展方式, 为游客提供其所依托景区未能提供的旅游产品。体验丰富多彩、别具风格的乡村旅游, 感受淳朴的海南乡土文化, 体验地方民族风情。从而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旅游需求。

乡村旅游在原有资源基础的开发外, 还可以植入新的旅游资源, 组建全方位旅游体验的旅游产品体系。拓展上下游产业, 布局多个功能复合、产品多元的景区、小镇及旅游村庄, 共同组构多方位旅游产业体系。使海南的旅游发展更好地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丰富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满足游客对多种类型旅游的不同需要。

5.4 加强乡村旅游服务体系的建设

加大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 强化教育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内容应涵盖旅游政策法律法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传统、服务礼仪规范、服务操作基本技能等方面。并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 规范乡村旅游服务, 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体系。

6 结语

乡村旅游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2006年, 国家旅游局将其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主题年”。海南在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使其成为海南旅游业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起步较晚,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仍不成熟, 其发展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国乡村旅游景点大部分以近距离城市为其主要客源市场, 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游客主要来自岛外, 如何吸引岛外游客进入乡村旅游景点是海南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大问题。“大区小镇”模式的提出, 为打破海南乡村旅游的现在僵硬落后的面貌, 带来机遇。

摘要:为了促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展, 海南省提出了“大区小镇”旅游规划和开发模式。本文就“大区小镇”的模式对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 总结分析了其对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提出了相应的乡村旅游的规划措施。

关键词:乡村旅游,大区小镇,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尹正江, 李颜.对海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J].中国市场, 2006 (11) :34-36.

[2]史清莲.乡村旅游开发的外部不经济及其内化探析[J].生产力研究, 2006 (5) :139-141

[3]王赵洵.海南开启“大区小镇”新模式[N].中国旅游报, 2009-06-06.

上一篇: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下一篇:加氢脱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