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2024-08-14

抢抓机遇(精选十篇)

抢抓机遇 篇1

建区24年来, 湛江开发区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 认真贯彻“三为主, 两致力, 一促进”的发展方针, 从建区初期的“外引内联”、以短平快项目为主, 向依靠本地优势、发展产业集群方向转变, 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建设取得可喜的成效。

湛江开发区充分利用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湛江深水良港、海产资源丰富的优势, 制订一系列“倾斜政策”, 鼓励投资者重点投资开发临海石化、海洋生物技术工程、农海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和项目, 基本形成了以中海油公司为代表的重化产业集群, 以国联水产为龙头的国家级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以世界5 0 0强企业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公司为代表的饮料生产集群, 以冠豪高新股份为领头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以著名跨国企业喜利得公司为龙头的机械电器产业集群, 以世界著名品牌皇冠假日酒店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等。壮大了产业规模, 发挥规模效应, 促进了湛江开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湛江开发区积极实施“科技兴区”战略, 致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 区内市级以上工程研发中心15家, 占全市的20%, 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家, 占全市的3 8%;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 2家 (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 占全市55%) 占全市的21%;高新技术产品60个, 占全市的22%, 产值37.4亿元, 占全市的2 3%,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湛江开发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作为湛江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单位, 湛江开发区以其先行一步的优势, 在政策和体制方面与国际惯例接轨, 按“精干、高效、务实、廉明”的要求, 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 并成立了投资项目服务中心, 专门负责企业新批项目的跟踪, 为项目建设提供“一条龙”服务;推行定期的“政企对话会”服务制度, 创建了高效的行政运行机制和提升服务质素, 赢得了广大投资者的赞誉。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和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实施细则》, 从法律上保障了开发区的体制优势。

2006年6月, 国务院正式批准湛江开发区在东海岛扩区10平方公里;2008年3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广东省与上海宝钢集团开展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前期工作, 1000万吨钢铁厂项目正式落户东海岛, 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湛江发展所寄予的厚望, 也为湛江开发区的跨越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建成区正重新调整规划功能, 充分利用地处湛江市区中心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 重点发展现代第三产业, 以农村城市化为突破口, 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 致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中心、企业总部经济, 打造具有粤西影响力的中央商务区。东海岛新区将充分利用深水岸线优势, 重点发展重化产业、临港工业;依托钢铁基地发展钢铁配套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等。目前东海岛新区正开展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建设随即全面启动。在中国大陆最南端, 一座现代化的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基地将横空出世。

2003年1月24日,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考察冠豪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昔日的赤土荒丘, 如今已变成了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城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5年4月2日,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 广东省委书记谢非等领导参加了奠基仪式

2004年4月2 9日, 由香港政务司司长曾荫权率领的工商界考察团, 参观考察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新区开发建设动工仪式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型石化企业——中海石油湛江燃料油有限公司

世界500强企业——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落户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抢抓机遇攻坚克难 篇2

努力实现小河山乡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小河山乡2012年工作目标要点

2012年,我乡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围绕“发展、民生、稳定”三大主题,按照“四开四干、五公五安”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三化同步、科学发展、强县升位”的目标,团结和带领全乡人民,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小河山乡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加快发展: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群众收入。

一是巩固传统产业,稳定粮食生产,推广杂稻种植4500亩,杂交玉米6000亩;二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紧紧抓住中豫伟业矿业有限公司落户小河山的发展机遇,实施“双千”工程,即一千亩蔬菜、一千只鸡(鸭),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以185工程为抓手,巩固生态流水养鱼这一优势品牌,走专业合作社的道路,把流水养鱼、小作酒培育成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四是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2户。

2、抓住契机,构建工业发展平台。依托我乡的钼、镍、钒矿,充分把握县招商引资政策,已于2011年11月27日举行奠基典礼的瓮安中豫伟业矿业有限公司投资4.9个亿的V2O5项目已完成前期的全面准备工作,2012年将全面开工建设,按照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套服务的方式尽快建成投产。

3、整合各类资源,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将小城镇建设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移民等项目建设相结合,同中豫伟业矿业有限公司办公区

域建设相结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山区城镇化。

二、改善民生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大河村、石板坪村农网改造;积极争取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等项目,逐步改变农村的居住条件。完成香树坳客运招呼站建设并投入使用;计划完成一事一议通组路硬化3000米。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实现牧草种植500亩,棚圈建设2680㎡,新建青贮池1340立方米,草地改良500亩,完成沟渠建设32条22.5千米,饲草加工机械7套,机耕道建设3公里,计划投资205万元。

三、维护稳定

一是以抓党建工作为总抓手,以“创先争优、四帮四促和三个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加强班子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村支书、村支“两委”建设,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带民增收等方面的堡垒作用。二是抓好计生工作,实现“双降”目标。三是切实抓好信访、维稳、安全等工作,继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努力做到基层基础更牢、社会治安更好、经济实力更强、作风建设更实、民生欠帐更少、党和政府的威信更高,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中共小河山乡委员会小河山乡人民政府

抢抓机遇 奋力拼搏 篇3

海西是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就决定了海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全省构建和谐社会,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试先行的历史重任。《城乡:融合在新青海建设的征程中》全面介绍了近年来海西州充分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逐步培育出盐湖化工、煤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高原特色生物、新能源六大主导产业体系,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快速提升、城乡联系加强、城乡逐步融合,基本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进一步阐明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谋利,在探索和实践中,努力满足全体普通百姓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涉及到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同时,海西正着力构建着包括规划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金融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系、生态环境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在内的十大体系,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信心百倍地朝着“一年打好基础、三年重点推进、五年形成格局、八年基本实现”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迈进。

海西州在“十一五”时期农牧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但“十二五”时期如何解决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承接“十一五”时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加快农牧业经济发展是关键。《海西州“十二五”时期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研究》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全州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和内外环境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针对此情况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海西州“十二五”时期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应对措施研究,即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 。这对州委州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批准建设以来,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取得较大进展。《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出台之后,如何进一步形成相对完善的政策、项目、产业结构体系,特别是加速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地方立法问题的再研究》从柴达木循环经济在新的发展时期的角度出发,说明了研究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地方立法的必要性,进而说明了立法定位及模式、立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立法进路、立法主要内容是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地方立法的现实需要。

海西州都兰县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功能全、科学文化内涵丰富,完全符合国内外旅游市场求新、求高、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根据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的将青海建成旅游名省的战略决策, 都兰县应抢抓机遇,全面开发都兰县的旅游资源,大幅度调整都兰县经济结构,有着现实的战略意义。《开发优势资源 打造都兰旅游名县》通过对诺木洪文化遗址、都兰吐谷浑古墓群、古代岩画、都兰古城、出土文物、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资源、 宗教文化资源、巴隆国际猎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名人效应资源等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介绍,说明都兰大力开发这些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内在潜力。同时提出了都兰发展旅游产业的定位及策划设想。为此,中共都兰县委、县人民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努力打造都兰旅游名县,为宣传柴达木、造福都兰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抢抓发展机遇,提高办学实力 篇4

一、“四项工程”的实施

1. 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工程———推动学校制度建设与落实。

2013年, 我校提出了“厚德而行, 自强而健”的“行健教育”特色办学思想, 突出“做中学”, 明确知行合一、德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并以和谐理论为指导, 倡导“身体健康、言行健强、智能健全、心灵健美”的全面而和谐的行健教育。为使行健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将行健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强化了学校的各项制度建设。各处室结合新时期党的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要求, 重新整理修订管理制度, 并在全校进行讨论学习, 以期全校教职员工自觉遵守,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校规范办学能力。

我们以“青年教师成长规划”为载体, 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制定了“1368”青年教师培养目标 (一年合格转正, 三年站稳讲台, 六年成为骨干教师, 八年成为教育教学能手) 。在教师培训过程中, 一方面以“行健大讲堂”作为教师培训阵地, 定期聘请教育专家开办讲座, 对教师进行深层次全员培训;一方面以“五四”杯教师基本功大赛为主要形式, 以赛带训,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达到校本教研制度化、常态化。同时, 把学生社团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中。

制度建设的关键是科学、规范、管用、可行, 并不断完善、提升, 重点是落实。以制度促规范, 以制度促发展, 以制度促文化建设, 我们一直在实践。

2.“高校智慧与中学智慧融通工程”——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走进学校, 深入课堂。

2013年5月, 我校与天津师范大学合作, 成立了“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学科专家进驻我校, 每月定期与教师们一起教研、评课, 举办专题讲座, “专家引领”成为常态。

融通工程的实施, 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各学科组认真积极地组织教研, 强化集体备课, 至今共推出研究课近百节。师范大学学科专家走进课堂, 当场进行课堂教学诊断, 评课时, 专家们高屋建瓴, 站在学术前沿的高度, 结合我校学情, 从教学设计着眼, 提出中肯的意见。教师们也畅所欲言, 思维的碰撞激发起智慧的火花, 不仅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也开拓了教师的视野。经过专家点评, 教师们豁然开朗, 真正做到了高校智慧与中学智慧的融合。

在师范大学专家的引领下, 我们努力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行健教学模式, 实施“导行、自行、同行、伴行、践行”教学实验, 最终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五行”课堂教学模式, 并在全校推广落实。

学校征集教师们的教学案例及导学案, 经过专家的修订, 分别编成《教学案例集》和《导学案设计集》。

学校与天津师范大学共同成立课题组, 探索构建“行健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行健教育·学科特色课程———做中学》系列已正式出版, 现正在编纂《行健教育·足球特色课程》, 以“活动体验”型校本课程为特色, 从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人文艺术熏陶、社会生活实践、科学探索等方面展开。

融通工程的实施, 使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专业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2014年5月21日, 我校承办了由河东区教育局中学科和区教育中心联合举办的“五行”课堂教学模式研讨展示活动, 每个学科推出一节精品课, 全校课堂同时开放, 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十二五”期间, 我校共承担各级课题22个, 参加课题研究人数超过教师总数的98%。目前, 所有11个区级课题已顺利结题, 市级课题正在结题审查中。我校还参加了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张筱玮主持的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中学校本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工作, 努力使我校校本研究更具时代性和适切性。

专家引领, 教师奋进, 成绩凸显。近三年来, 我校多人次、多学科获得各种奖励, 多篇论文获市、区级奖或发表在市级刊物上。

3. 教师职业规划与发展工程——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 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制定三年期职业发展规划。有发展目标, 才有职业动力。同时, 评选教育教学方面的优秀教师, 树立身边的榜样, 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学校在班主任队伍里评选“立德树人模范”, 在任课教师队伍里评选“最美学科教师”, 一个看班集体管理水平、师生精神面貌, 一个看课堂驾驭能力、教学水平高低。总结优秀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班集体管理经验和高效教学经验, 在全校推广学习, 在媒体推介事迹、发表文章,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 学校努力创造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让教师们去学习, 去展示, 去开阔眼界, 在实战中锻炼提升。

2014年, 我校选派6名教师参加2014年“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项目。李丽红老师经学校推荐、区教育局选拔, 参加了由教育部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联合举办的2014年PCL留学深造项目。她是天津市唯一一位通过教育部审批的中学英语教师, 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英语语言培训。2015年秋季回校后, 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的中坚力量。体育教师窦伟2015年10月起赴法国学习三个月, 系统学习足球运动知识。

2015年5月, 我校作为天津市语文学科基地校, 与市教研室沟通, 邀请多名语文专家和全市语文教师到学校听课, 我校青年教师李莹和王金玉展示了两节高质量的语文课, 把我校的“五行”课堂教学模式展示给同行, 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和教师们的好评。课后举办签约仪式, 聘请5名语文特级教师作为我校青年语文教师的师傅, 名师出高徒, 相信几年后, 我校语文学科将有更大发展, 成为强势学科。

2015年11月, 我校在区教育中心的指导下, 举办了“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区级观摩交流活动, 推出了两节平板与白板交互课, 以小探索引领大趋势。

4. 校园人文生态建设工程——营造具有“行健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注重校园育人环境的创设, 建设书吧、荣誉墙、图书角等, 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创办校刊《五四新风》 (季刊) , 现已出版12期, 丰厚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 开阔师生的国际视野。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韩国、日本等国的中学交流互访, 并两次接待美国校长代表团参观。2015年4月, 参加英国格拉斯哥“领先的创新教育:与中国之对话”教育交流活动, 为苏格兰斯特灵中学授牌, 将“孔子课堂”开到英国。

学校以生动活泼、特色各异的社团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和美好情操。学生社团已有二十多个 (足球、篮球、健美操、合唱和IT研究室、读书社、辩论社、烘焙社等) , 参与率100%。举办班级足球联赛、艺体节展示活动等, 即使是初三、高三毕业班学生也积极参加。学校足球俱乐部发挥辐射作用, 义务培训河东区五所小学的足球学员, 学校足球队在市、区级比赛中屡获殊荣。健美操、机器人社团屡获市、区级大赛奖励, 成为天津市优秀学生社团。

2015年, 学校被评为“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成为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的“影子培训”基地学校。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管理的支持, 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

建设平板教室, 开启“平板电脑+电子白板”教学新探索。手机APP、平板电脑、教室里的电子白板等, 构成学生泛在的学习环境, 学生开展即时学习、互动学习, 教学变单向为交互, 变固定教室学为任何地点学。

学校与天津科技大学合作, 使网上阅卷成为现实。天津科技大学“智学网”为学校搭建了“云阅卷”平台, 并提供符合学校特色的基于大数据的发展性评价及教与学分析服务, 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 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有效地促进了教育“互联网+”模式的发展。

推进微信平台建设, 建立内部企业号、外部订阅号。学校内部各种信息的发布, 如每周工作安排、教科研通知、各种政策解读等, 微信平台都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外部订阅号受众达9700余人, 成为学校品牌宣传的重要媒体。

三、文化品牌建设,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文化品牌是一所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 体现了学校的追求与发展个性。我校的班级足球联赛, 从建校那天开始, 已经坚持了61年, 并从足球运动中提炼出了“团结合作、遵规重则、拼搏竞争”的足球精神。高三年级的成人礼活动, 以“成长·感恩·责任”为主题, 引导学生自觉履行身份义务, 积极承担社会道义。与高考百日誓师大会结合起来, 起到振奋精神、牢记责任的教育作用。初一年级的“清明节烈士陵园祭扫”活动, 已经坚持了20年之久, 教育学生不忘共和国的烈士, 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艺术、体育、心理等学科活动, 已经坚持了26年, 每年5月25日前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每年10月、11月开展艺体展示月活动, 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为他们展示自我搭建平台。

抢抓机遇演讲比赛 篇5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解放思想抓机遇,凝心聚力促发展》。

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是思想和精神上的跨越。只有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拿出一流的精神状态,焕发一流的工作激情,才能把跨越式发展写在‚十二五‛发展的旗帜上。实践无止境,思想解放也无止境。回眸历史,正是由于思想不断解放,***的发展进程与全县的总进程基本同步。‚观念就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有形的现实差距背后,是无形的思想差距。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的推动。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改革和发展就进展到什么程度。解放思想要勇于突破,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有一批敢为人先的开拓者,需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

目前,我们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深入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支持黄河三角洲区域加快发展,而且把黄河三角洲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如果抓不住机遇,就会犯不可原谅的历史性错误;而抓住和用好这些机遇,就会赢得跨越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涵盖了6市19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涵盖7市51县。东营,作为两大经济区完全重叠的唯一城市,面临着独特的发展机遇。而垦利县正处于两大战略叠加、‘黄蓝’经济交汇的核心位置,拥有‚黄河口、大油田、红色圣地、黄金海岸‛四张金灿灿名片的垦利迎来了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双重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就拿刚刚启动的面临的发展机遇来说,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试验区就是创新区,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增强市场经济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学会更多地运用市场的办法、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的发展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把解放思想作为试验区建设的前提,敢闯敢干,敢想敢试,敢为人先。

机遇不是等来的,是拼抢来的;发展绩效不是等来的,是奋斗来的。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创全州发展的新天地。有信心,勤作为,才能抢到机遇,没有机遇也会创造机遇,一般的机遇会变成大机遇;反之,有了机遇,不奋斗不拼抢,大机遇会变成小机遇,甚至机遇来了也会擦肩而过。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孕育收获的季节。当前,我们的发展正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头,我们应当凝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篇6

2005年2月,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航道,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以此为契机,我们以破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难题和突破“瓶颈”为重点,积极搭建优惠政策、投资和融资、人才服务等平台,采取超常规的工作抓法,促进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搭建政策平台。为从政策上保障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省相继出台了一批力度较大、突破性较强的政策:主要有《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委[2004]6号),与之相配套的以部门名义出台的《关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意见》、《关于改善融资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特别是2005年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黑发[2005120号),不仅突破了非公有制企业投资、融资和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难点,又同时配套下发了由26个中省直部门出台的实施细则,强化了政策的可操作性。

二是搭建投、融资平台。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了《黑龙江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意见》。积极与省鑫正担保公司协调,推荐了重点担保项目。与人民银行哈尔滨支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大全省非公有制企业信贷投入的指导意见》,为银地和银企间的互信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对接合作机制创造了前提条件,为非公有制企业争取到更多的贷款支持。在融资方面,积极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参加“医博会”、“日本爱知世博会”和由国家农业部、全国工商联、省政府主办,辽宁省政府、吉林省政府协办的“全国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暨对俄经贸洽谈会”。本次洽谈会共签订合同256项,签约额97亿元。

三是搭建法律、会计和信息服务平台。省级组织61家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作为成员单位,市、县级也建立类似的服务组织。服务组织建立服务承诺制度,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优先、优质、优惠服务。加快中国中小企业黑龙江网及市(地)分网建设,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

四是搭建人才服务平台。组织百余户企业参加全国百日人才网上招聘活动。举办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洽谈会,有427户企业,提供近万个工作岗位,有6万多人参会,1.7万人达成初步协议。实施“银河培训工程”和“蓝色证书工程”,重点开展民营企业家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省局今年直接培训企业家1500余人。

五是集中力量扶强扶大。下发《关于省级扶持非公有制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建立了非公有制骨干企业数据库,省级重点扶持100户左右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税收就业多的骨干企业,在政府资金、信息网络建设、科技创新、融资服务、人才培训、招商引资、法律培训等方面向骨干企业倾斜。

六是发挥比较优势。随着我国经济梯度转移步伐的加快,我省的资源优势、老工业基地优势、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等比较优势日趋明显,各地在资源精深加工、对俄经贸和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重组等方面大显身手。黑龙江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國有五常制药厂改制后组建的民营股份制企业,现有资产总额2.6亿元,比改制之初增长了8.28倍。利税水平连续三年列全省中药行业第一位,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2003年度中国私营企业纳税百强”排行榜中,列第22位,列黑龙江省第一位。绥化市依托农业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六大主导产业。以玉米、大豆、水稻、亚麻、乳品和生猪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做大龙头企业,形成产业优势。目前,资源加【下转第51页】【上接第47页】工型非公有制企业已发展到5520户,其中具有较强牵动能力的骨干企业达到53户。

七是自主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截止到2004年,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6310户,完成技工贸总收入540亿元,利税65亿元。全省非公有制企业有100种产品荣获省内知名品牌称号,有26种产品荣获全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哈尔滨市不断加大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的工作力度,在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科技示范园区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全市建成软件、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60个,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19个。

总之,我省遵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以实施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为动力,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不断加快规模扩张,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突破。预计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400亿元,同比增长20%;实缴税金80亿元,同比增长14.3%。

抢抓“两高”机遇开发从江小香鸡 篇7

1 开发从江小香鸡的必要性

从江小香鸡, 属黔东南小香鸡品种, 为肉蛋兼用的小型优良地方鸡种, 从江县为中心产区之一。从江小香鸡具有体型小、能走善飞、觅食力强、耗料少、肉嫩骨细、肉味鲜香、早熟、耐粗饲、耐热、耐湿、适应性、抗病性强、遗传稳定等优良特点。

1.1 体型外貌

从江小香鸡体型小、结构匀称、羽毛紧密。头较小、平头单冠、虹彩桔红色、耳垂红色、皮肤白色、喙黑褐色、胫、爪灰色。母鸡全身羽毛多为黄麻色, 兼有黑色和花色, 公鸡全身羽毛赤红色、冠高、髯大、呈鲜红色、尾羽发达、呈墨绿色。

1.2 生产性能

从江小香鸡生长发育较慢。出壳雏鸡重24.7g, 30日龄重98.1g, 90日龄重公鸡440.4g, 母鸡346.4g, 180日龄体重公鸡893.04g, 为成年鸡体重的64.7%, 母鸡849.6g, 为成年鸡体重的66.5%。成年体重公鸡1.4kg, 母鸡1.3kg, 公鸡100日龄左右开啼, 母鸡210日龄左右开产, 年产蛋70~80枚, 蛋重38.2g, 蛋壳呈浅棕色, 蛋壳厚0.3mm, 椭圆、横纵径比为1:1.35, 蛋型指数为74.2%, 品质良好。就巢性强, 年就巢3~5次, 受精率与孵化率均在90%以上。半净膛屠宰率:公鸡为70.6%, 母鸡为71.8%;全净膛屠宰率:公鸡为63.6%, 母鸡为64.4%, 肉质细嫩、肉味鲜美。全县各地均有分布, 而以县内边远偏僻山区较为集中, 上世纪80年代初, 全县年存栏量近40万羽。

随着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的需要, 引进的优良快大型鸡种, 如AA鸡、艾维因、罗曼蛋鸡、星布洛及一些小贩下乡贩卖的价格低廉不知其名的杂交鸡的逐年推广, 推广面积和数量逐年扩大, 使从江小香鸡的存在受到极大冲击,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近三十年时间, 从江小香鸡群体数量不仅没有扩大, 还有下降的趋势, 目前一些地区已严重混杂、纯种小香鸡产区在逐年缩小, 饲养量在不断减少, 如不采取措施进行保种和开发利用, 从江小香鸡作为一个良好的基因库将面临被混杂、灭绝的危险, 因此, 开发从江小香鸡对保护这一优良的地方鸡种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从江小香鸡一直在农村保持着传统的 (以放牧为主, 早晚少量补饲或不补饲) 饲养管理方式饲养, 从未对其进行系统的选种选育和科学的饲养管理, 生产性能一直未得到提高, 目前由于其肉质优良、肉味好、无污染, 使人们的需求量增加, 在从江县内市场, 价格优于其它任何鸡种, 因此, 开发从江小香鸡有利于推广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 提高生产性能, 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为农民增收开辟一条新途径。

2 开发从江小香鸡的可行性

2.1 从江小香鸡品质优良,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追求食品的优质安全, 是当今和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近年来, 鸡肉的品质和风味已成为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消费者的主要追求。如法国的“拉贝鸡”在英国、荷兰等多个欧盟国家受到青睐, 发展迅速, 并把散养的生产方式作为肉鸡生产的重要要求, 我国2000年以后更形成了优质鸡种研究和生产的热潮, 优质的地方鸡种和“土杂鸡”成为了生产和市场消费的主流。目前从江县县内市场已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厦—蓉”高速公路, “贵—广”快速铁路的开通, 将为从江小香鸡的生产打开广阔的市场大门。从江县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好, 利用从江县无污染的环境, 发展优质无公害的小香鸡生产、完全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的需求, 市场潜力巨大。

2.2 产品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

从江小香鸡在县内市场价格 (36~38元/kg) 优于引进快大肉鸡品种 (10~12元/kg) 的3~4倍, 优于广西果园土杂鸡 (18~20元/kg) 的1~2倍, 且供不应求, 其原因为小香鸡耐抱、产蛋少、生产性能低, 农民缺乏种源, 难以形成规模化饲养, 通过开发从江小香鸡对其进行选种选育, 提高生产性能, 为农户提供充足的种苗, 发展规模化饲养, 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 其种苗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

2.3 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从江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15~18℃。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雨量:1100~1700毫米, 无霜期长280~360天, 相对温度80%左右。适宜牧草生长和动物繁衍, 在河谷地区牧草基本上四季常青, 发展林下全放牧养鸡有极为适宜的气候条件。全县有蔬林草地30万亩, 灌丛草地25万亩, 林间草地50多万亩, 退耕还林幼林地8万亩, 椪柑果园7万亩, 发展林下全放牧养鸡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充分利用从江县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 采用林下全放牧散养的养殖模式, 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标准, 生产优质无公害的小香鸡, 既有利于提高从江县养鸡业的市场竞争力, 又有利于把从江县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4 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验

1996~1998年, 从江县农业局实施的小香乌骨鸡 (小香鸡中的一个类型) 选育及配套生产技术研究项目, 经验收组专家鉴定, 12周龄体重达0.82kg, 料肉比达1:3.95, 平均产蛋量106枚, 受精率为92.3%, 孵化率为89.7%, 投入产出比为1:1.73。因此, 开发从江小香鸡已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验。

综上所述, 开发从江小香鸡, 既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产品不仅价格高, 还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又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验, 因此, 实施开发从江小香鸡项目可行。

3 主要技术措施

从江小香鸡最大的缺点是耐抱, 就巢性较强, 以至于繁殖性能低, 发展速度缓慢, 进行规模化生产难, 因此, 要开发从江小香鸡, 首先应建设小香鸡繁殖场, 通过系统的选种选育, 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提高其繁殖性能和生长速度。通过人工孵化、育雏, 为农户提供批量的、整齐、一致的种苗和配套生产技术, 从而达到规模养殖效益。

4 经济效益

12~16周龄出栏, 每出栏一只小香鸡至少有11.15元利润 (平均出栏体重0.88kg, 料肉比1:3.95, 饲料价格3.2元/kg, 鸡苗4.5元/只, 活鸡价按38.00元/kg计) 。

每只鸡销售收入:0.88×38=33.44元, 扣除死亡后 (成活率按95%) :33.44×0.95=31.77元

饲料成本:0.88×3.95×3.2=11.12 (元)

鸡苗费:4.5 (元/只)

疫苗、兽药等:5.0 (元/只)

合计成本:20.62 (元/只)

利润=收入-成本=31.77-20.62=11.15 (元/只)

5 社会效益

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通过开发从江小香鸡, 可带动农户在林下, 特别是椪柑果园内进行规模化饲养, 可大大增加果农收入, 两个产业互补, 以短养长。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有利于提高从江县养鸡业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充分利用从江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 保护小香鸡品种。

6 生态效益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退耕还林还草, 加强生态建设成了重中之重的首要措施, 近年来, 从江县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逐渐加大, 退耕后农民能否增收是退耕成果能否得到巩固的重要前提, 开发从江小香鸡项目是低耗、高效、短、平、快的养殖业, 可为农户提供整齐一致成批量的鸡苗, 带动农户充分利用还林地、还草地、椪柑果园发展规模化小香鸡产业, 有效地增加农户的收入, 为退耕农户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 既有利于促进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 又有效巩固了退耕成果, 同时, 林下全放牧养鸡可为林地增肥, 有利于形成林、牧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 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抢抓政策机遇金亿公司备货忙 篇8

本刊讯 (记者校林) 1月28日, 山东金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偌大的厂区内, 停满了崭新的“春雨”牌自走式谷物联合收获机, 其中一款新产品“金麦客”3098B小麦机更是显得分外惹眼。

金亿公司董事长马金英告诉记者, 金亿公司积极响应、配合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 统筹规划, 提前做好全年生产安排, 以避免在生产旺季因用户的集中提货而出现产能跟不上的情况。据金亿公司总经理宁学贵透露, 目前公司已经备货1500台。“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决定今年农机补贴数额继续加大, 我们要抓紧利用好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 促进企业效益的大幅提升。”

记者了解到, 今年金亿公司有5种产品进入了国家农机补贴产品目录。去年以来, 金亿公司在包括农机补贴在内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引导下, 大力进行产业装备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 一期工程投入了8000万元巨资, 新建了行业内先进的电泳涂装车间、柔性装配生产车间等, 为做好今年的销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形成了年产万台收割机的生产能力, 成为国内领先的收获机械制造商之一。公司还购置了激光切割机、数控折弯机、数控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 大大改善了企业的制造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 产品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抢抓历史机遇促进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篇9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正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机遇?

机遇之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进一步显现: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产业集中度过低的问题更加突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靠简单组装拼装的产品受到市场的冷落。中小企业由此受到重创。然而, 国际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凸现出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因为, 没有中小企业的复苏, 经济复苏就失去了重要支撑;没有中小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促进就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我国经济扫除国际金融危机阴霾将以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标志。

目前,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基本见底, 如果没有新的问题暴露, 世界性危机今年末就会到底了。在后危机时代, 中小企业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机遇?

第一, 后危机时代创新型经济将成为新的机遇和动力。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特征, 每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都有重大技术革命所产生的新产业出现。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意味着新的经济秩序的诞生, 世界经济由此走向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后危机时代必然产生具有新技术革命意义的创新型经济。当前已见端倪的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和环保技术在开发和利用上的突破, 将支撑创新型经济, 支撑下个增长周期。

第二, 后危机时代是一个产业重组的时代。我国产业集中度太低, 比如我国钢铁行业前十大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仅仅达到30%左右, 远低于美国的70%多。国家正在采取措施, 鼓励企业重组。很多企业因利润下降, 也有动力搞重组。

第三, 后危机时代是资本运作的时代。资本运作非常重要, 我国的资本市场正逐步发展成熟, 大量的资金会注入高端服务业、现代服务业。

第四, 后危机时代是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 真正登上国际舞台的时代。我们有资金, 但缺少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和经验, 现在是走出去的好时机。

第五, 后危机阶段是最好的投资期。这阶段投资成本最低, 而且反危机扶持政策仍然在继续发挥作用, 正是最好的投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佐证了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分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 而对已进入21世纪的中国来说, 则不能再走这样的路子, 我国必须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尤其是如何把电子信息技术用在传统产业里去催生新的工业服务业和新兴产业。

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将会孕育所谓的智能地球:互联网加物联网, 生产要素将得到优化组合, 工业潜能将得到空前发挥。工业化与信息化在当前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升传统产业, 它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这是后危机时代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制高点。

机遇之二:建国六十年,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形成的巨大动力

建国六十年,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如农村改革、国企改革、价格改革、加入世贸、建立经济特区, 特别是罕见的持久政治稳定、社会稳定,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正在从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制造大国和经济大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又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比如年6万多亿的财政收入、2万亿的外汇储备、几十万亿的居民储蓄、世界第一的钢产量、世界第一的煤产量、突破1000万辆的汽车产量等, 所以中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发展向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 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然而这些数据都不是最关键的、最核心的。三十年改革开放最大成就, 就是极大地释放了全国人民创造财富的激情和积极性, 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最好的体现就在于成千上万的人走上了自主创业、争先致富的道路。以大学生为例, 过去的大学毕业生基本进入机关、学校、国有企业等有固定收入的铁饭碗单位;如今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 如北京市2008届大学毕业生就有46%在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就业, 全国其他地区则更多。北京200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规模是3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 其次是3001人以上的大型企业;有50%的本科毕业生被规模在3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雇用。此外, 还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发展的新径。

我国私营企业数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的零户发展到如今的998万户, 个体经营户更是达到3000多万户, 他们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GDP的60%左右, 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的50%, 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目前, 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这些中小企业完成的。

中小企业的迅速壮大加速了我国城镇化的步伐:截至2008年末, 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5.7%, 拥有6.07亿城镇人口, 形成建制城市655座, 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 超大城市39座。

然而我国城镇的就业形势一直比较严峻, 从1978~2020年, 全国城镇年均增长就业636万人, 近几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如果今后按照年均新增城镇人口1800多万人计, 需要新增的就业岗位为年均800多万个, 任务非常艰巨。为此, 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进一步发展城镇经济, 扩大规模, 开拓新的产业, 在结构调整上注意发展能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 生产链较长的企业。进一步支持餐饮、旅游、休闲、家政、物业、社区服务等行业拓展服务领域, 创新服务方式, 促进扩大就业。

机遇之三:党中央、国务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9月22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36号) (下称36号文件) , 这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 又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文件, 既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 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渡过难关的有力措施, 也是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实现长期又好又快发展, 为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的新政。36号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三个“重要”, 充分说明,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一项战略性的工程, 是我们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战线上的头等任务。

提振信心的八大政策措施含金量高

36号文件的29项措施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其中不仅包括了含金量很高的多项政策措施, 更重要的是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 那就是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 这无疑将大大提振中小企业的信心。

一是完善政策法律体系, 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36号文件明确提出, 对困难中小企业, 将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费率政策执行期限, 由2009年底延长至2010年底, 并规定给予一定期限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在岗培训补贴等。

二是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36号文件确定了2个“不低于”原则, 即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量不低于实际经济的增长水平, 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长不低于其他各项贷款的增长。此外, 36号文件还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加快以中小企业为放贷主体的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股份制金融机构。在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上, 36号文件还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对金融机构发放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 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损失给予适度风险补偿;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 通过动产、应收账款、股权等方式, 缓解中小企业抵质押品不足问题。

10月23日创业板正式开市, 它将成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平台和摇篮, 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 创业板市场也将随之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今年, 中央财政预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由去年的39亿元提高至96亿元, 今后还将逐年增加;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带动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 (含3万元) 的小型微利企业, 其所得税减半征收等。

四是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按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 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今年, 国家已从中央预算内安排的200亿元技术改造专项投资中, 拿出30亿元专门用于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 对纳入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投资项目, 按规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提高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协作配套水平。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 支持培育一批重点示范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在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发展。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在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网络动漫、广告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拓展, 扩大就业渠道,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36号文件明确提出, 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参与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业务。同时, 落实出口退税等政策,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 加大优惠出口信贷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六是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措施包括积极培育各类中小企业服务机构, 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全面清理并进一步减少、合并行政审批事项, 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服务。

七是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强管理。支持培育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机构, 开展管理咨询活动。大力开展对中小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实施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在3年内选择100万家成长型中小企业, 对其经营管理者实施全面培训。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 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

八是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领导。成立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制度。

应该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迎来了有史以来发展的最佳时期, 并且会越来越好。

当前, 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一是市场准入公平问题。我们在许多产业领域准入的门槛和体制还需进一步改革。如军工、大能源、大交通、航天航空等领域, 以及文化、出版、教育, 水、暖气、电等城市管理、供应与维护领域, 都应该让更具活力的中小企业得以进入或进一步增加其份额。

二是社会负担过重问题。虽然从2008年年底到2009年上半年, 全国对各类收费事项进行了清理整顿, 取消了190多个收费项目, 涉及收费金额360亿元, 为中小企业有效减轻了负担。但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仍然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

三是服务体系缺失问题。目前我国创办一个公司一般要3个月甚至半年, 最长的1年半还申请不下来。在香港, 只要你符合规定, 提交一个申请报告, 仅仅收取一块钱港币, 在一周内就可以创办一个企业。在美国和加拿大, 最快的3天就可以办理一个公司, 甚至当天就能注册。相比之下, 我们的服务体系还有相当的差距。

四是企业自身管理、技术、人才等问题。中小企业中不到70%能上网, 40%的企业能用计算机管理部分事务, 只有不到10%的企业基本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企业管理。落后的管理除了在计算机控制、企业节能等方面显现, 有时还造成了行业的恶性竞争。

抢抓机遇 篇10

一、河南大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指导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也为河南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

1. 河南大学的发展受到空前重视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 河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近年, 江泽民、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学校, 对河南大学的发展寄予厚望。2004年7月,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学校时还亲笔书写了“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把河南大学办成全国一流高校”的题词。河南省委、省政府历来也十分重视河南大学的建设, 一直把河南大学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两所高校之一, 按照“211工程”高校标准, 全力支持、重点扶植河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在《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中也多次提出:“实施名校战略, 支持河南大学建成全国一流大学。”这次, 《指导意见》又明确提出支持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 这是国家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角度对河南大学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 河南大学发展被提到新的高度, 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建设人才的历史眼光, 河南大学全体师生对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充满期待。

2. 河南大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 河南大学坚持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百年名校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2008年10月, 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协议, 共同支持河南大学建设, 教育部和省政府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 努力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优越的环境。今年上半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又制定印发了《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计划》, 为河南大学的改革发展提供更为有利、更加宽松的政策支持、经费保障和外部环境。这次, 《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 河南大学在国家重点学科申报,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研奖项申报,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基地有关布点和建设,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申报, 学位点建设和申报, 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 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政策倾斜和支持。

3. 河南大学的发展拥有广阔空间

社会是高校发展的沃土, 我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这个大背景。目前, 全省人民迈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坚定步伐。但我们也应当看到, 我省经济发展形势依然错综复杂, 实现中原崛起的历史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因此全省人民要锲而不舍地持续努力, 教育事业也要锲而不舍地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河南大学既是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之一, 又是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 更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在我省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龙头地位, 起着引领作用,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指导意见》提出, “支持设立投资基金”,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加强人文教育, 提升人文素质”,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鼓励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设立分支机构或建立成果转移中心”。这为河南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提出了新要求、发出了新召唤, 也为河南大学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河南大学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

近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 河南大学紧紧抓住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开拓, 锐意进取, 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

1. 认真制定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着眼于学校事业长远发展, 学校组织制定了《河南大学章程》《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计划》《河南大学党政工作规则》等, 修订完善、制定出台了69个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形成了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长效机制, 现代大学制度初步形成。为适应省部共建的新形势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需要, 2009年年底, 学校召开了第九次党代会, 提出了在省部共建的基础上, 争取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进而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 明确了“坚持一条主线, 实现两大突破, 实施五大战略”的工作思路, 即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线, 努力实现河南大学核心竞争力和服务中原崛起能力的重大突破, 确立质量立校、学科强校、人才兴校、开放带动、依法治校的发展战略, 实现百年名校全面振兴。同时, 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 学校完善了《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计划》, 进一步提出了学校今后10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具体发展目标, 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思路。根据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和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结合学校第九次党代会和《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计划》提出的远景规划, 学校制定了《河南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草案) 》, 进一步理清了学校今后5年的发展思路。

2. 认真推动科学发展, 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河南大学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促进学校事业不断开启新机遇、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优质工程”, 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获得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果20多项, 获得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果60多项。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 不断促进科学研究实现新的突破:获批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多项, 获省 (部) 级项目550多项、省 (部) 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0多项, 并实现了以“973计划”项目、国家人文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大力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 依托学校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农科院安阳棉花研究所联合组建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 改变了河南高校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 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共享平台将更加坚实。大力加强学科建设, 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积极整合资源, 开展学位点申报工作, 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顺利获批, 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不断加大师资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引进、聘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黄河学者、校级特聘教授等20多名, 新接收和毕业返校工作博士400多名, 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师资力量进一步雄厚。河南大学办学视野、办学理念发生重大变化, 不仅立足于河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而且放眼全国、面向世界, 提出了坚持走国际化办学的发展道路, 正在郑州筹建一所现代化的国际教育学院, 努力打造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品牌。

3. 认真开展科技创新, 服务社会能力日益提高

学校瞄准河南省科技发展前沿领域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日益提高。人文社会学科坚持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长期致力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提出了“郑汴一体化”的构想, 解决了欠发达地区和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协调发展问题, 为中部崛起和河南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积极参与“中原经济区”论证与研究, 提出一系列可行性建议, 为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理工农医学科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 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主战场, 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的表面改性二氧化硅纳米粉体, 技术工艺居国际先进水平, 在国内各大油田都有广泛应用。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领域, 学校成功解决了造纸黑液碱回收白泥二次污染这一世界性难题, 为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领域, 学校不仅成功为中国民航总局设计制作了奥运会保障项目——航空气象综合信息处理平台, 还为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研制了空间信息系统。此外, 中国地球系统数据共享工程、黄河流域数据中心、天气预报系统等研究成果也在服务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标志性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成果, 显示了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获得新的提升。

三、河南大学师生承担着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是深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扎实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两所高校之一, 河南大学要按照《指导意见》提出的新要求, 加快创建国内一流大学步伐, 坚定“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信念, 努力打造中原地区人才培养高地, 挺起河南高等教育的脊梁, 自觉服从、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 在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进程中有所作为。

1.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河南大学建校之初就提出“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 以科学开发民智”, 体现了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今后, 河南大学将继续坚持“立足河南、依托河南、服务河南”的方针, 根植中原文化沃土, 紧贴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 根据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稳步发展本科生教育, 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建立与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使学校成为河南省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 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 调整学科布局, 凝练学科方向, 汇聚学科队伍, 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 努力形成与全省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求变化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结构, 大力培养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为我省培养和造就大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2. 不断提升科研创新水平,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紧密结合国家和我省确定的科学研究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原城市群建设、强化优势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服务业等问题开展科研活动, 着力提高学校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以及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国家和河南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及社会力量合作, 把创新优势结合起来, 把创新资源整合起来, 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重点建设现有科研创新平台, 集中力量申报国家级、省 (部) 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进一步带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 使河南大学成为国家和河南省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创造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支持在重要科技领域开展长期系统研究, 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创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和创新型成果。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与服务平台, 增强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参与度、贡献度和影响力。

3. 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动、直接、有效的服务, 使“服务中原”成为河南大学鲜明的特色。成立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专门机构, 负责协调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关工作。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为我省提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研究河南省“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积极参与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 围绕文化强省战略, 扎实开展中原文化资源的调研、发掘、整合、研究工作, 就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出对策, 努力打造中原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河南风貌、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化品牌, 增强中原文化产业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 提高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支持宋文化研究院开展各项工作, 力争使宋文化成为新的文化品牌。

上一篇:集中式模型下一篇:核工程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