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及运用

2024-06-27

理解及运用(精选十篇)

理解及运用 篇1

根据多年来讲授《制药化工过程及设备》的实践, 总结出了以下几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1变换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在教一种新知识的时候, 要不断变换教学方法, 不断引起学生的探究欲, 使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惑”。对于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 可直接讲析理论, 启发学生在课本中找答案;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 则可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演示, 直观的挂图等来解决;对于学生似懂非懂或懂而不深的问题, 则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适时点拨的方法;对于那些与现实生活脱节或联系不紧的内容则采取删繁就简,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方法。如此等等。

2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 提出与之有关的若干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他们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或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且能引起学生联想的问题, 或联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以他们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物带着学生去思考;或刊用放映科教片片断提出与讲授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 在欣赏与探索中接受知识。凡此种种。

3适当开展竞赛

竞赛历来被当作激发斗志、争取优良成绩的手段之一。有时可利用章节测试找出优胜者, 有时可采取分组研讨评出最佳小组。有时可给出较多时间 (比如三天或一周) 让学生课下咨询、调查、访问, 然后选出代表课堂发言并评出最好者, 以达到活而不乱地掌握知识的目的。

有了学习兴趣, 教师就要带领学生“翻山越岭”, 通过艰苦的劳动, 一步一步地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知识的掌握以理解为前提。理解是巩固、迁移和应用的基础。

学习知识可以区分为机械学习和理解学习两种。在学习过程中, 机械地识记所学内容是必要的, 但只有通过理解性的学习, 才能使所学知识广而精, 博而深, 灵活而不刻板。

理解可分为字面意义的理解、解释的理解、批判的理解、创造的理解几种, 而创造的理解则是理解学习的高级阶段。

何为创造理解呢?所谓创造理解, 即通过知识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

(1) 发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指从众多外界信息源中, 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 这种能力是指他们能从教师的讲授中提出疑问的能力。

(2) 明确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将获取的新问题纳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存贮起来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 这种能力应该指对提出的疑问给以解决, 并与以前所学知识相连接的能力。

(3) 阐述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 阐述问题的能力是指将所发现的疑问引申开来, 通过联想、整理和加工获取更多知识的能力。

(4) 组织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力中最为关键的内容, 包括心理加工和实际操作加工两种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 组织问题的能力应该指对知识的归纳及操作演算等实际应用能力。

(5) 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 这种能力应该指对所学知识深一层的文字阐发和对学习成果的具体展示 (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的能力。这是对创造性理解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有意识地从以上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易到难, 由浅入深, 主动引导, 步步为营, 便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创造性理解, 进而把知识学活、学深、学精、学透。

有了学习的兴趣, 加深了对知识的创造性理解, 而又怎样使学到的知识, 培养的能力得到巩固, 并进而娴熟地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去呢?实践告诉我们, 加强实验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

实验教学是知识传授和巩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堂实验,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更有效地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的分组实验, 无论是验证性实验或是探索性实验, 目的只有一个: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 将对知识的理性理解转化为感性理解, 通过动手、动脑、动口, 使学到的知识得以运用。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有的放矢, 并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经历操作、观察、检验、记录、分析、归纳、合作、交流、评价、分享等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问题, 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现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探求式的根本转变。

《制药化工过程及设备》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知识涉及面较广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想使那些刚离开初中校门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学会、学通并逐步掌握, 难度较大。通过多年来的摸索、探究、分析、研讨, 深深感觉到:兴趣、理解、运用三个方面的恰当结合, 较好地解决了教好、学好这门课程的难题。兴趣是前提, 理解是基础, 运用是目的。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各有侧重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必将使学生学得活, 用得熟, 必将给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荆建华, 于启新.教育科学基础知识[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1:52-53, 83-84.

理解与运用 篇2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提法,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耳熟能详。它从1956年首次开始出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至今,五十几年过去了,尽管其表述有“提高儿童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等略微差异,但语文教学重在“理解”和“运用”的教育思想和总体目标求并无改变。遗憾的是,由于历年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此往往只是一句简单的表述,并没有作具体的解释和说明,加上长期以来没有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思想上的困惑和实践上的盲目,现在该是到了必须弄清其内涵要义的时候了。

一、“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认识误区及其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理解”与“运用”是并列的,两者之间互不关联、互不交集,“理解”指向于阅读与阅读教学,“运用”指向于作文与作文教学,“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意思无非就是“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于是,阅读教学就以“理解”为核心目标,作文教学视“运用”为价值取向,分工明确,各自为政。

不仅如此,更要命的是,“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又窄化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把握中心主旨,至于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言语特色,大部分老师熟视无睹。这种片面的认识影响广泛而深远。教材编写上,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事实上是“以阅读为中心”编写教材的,大都采用主题式编写形式,而这些主题,全是以文本内容或人文教育为指向,鲜见以语言学习、语言能力为主题编写的,阅读是构成教材基本框架,而“听、说、写”往往成为课文的附属。教学指导思想上,一本权威的介绍小学语文教学法的书说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和学习体验,逐步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儿童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同时还要教给儿童基本的读书方法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即便是《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方法上,上世纪50年代,阅读教学深受“红领巾”教学法和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全国推行“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教学法。时至今日,由此演化、“变异”而来的“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概括总结全文”的教学模式依然盛行,课堂程序更多的是从内容理解的角度加以考虑和设计,目标设定 首先是定位在读懂理解领会上,教学效果更多的以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为归宿。

而对“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也陷入误区,片面地认为指导学生写好一段话、写好一篇文章就是最好的“正确运用”了。至于“说话”,并不重要,甚至有人这样说:只要不是哑巴谁不会说话,还需专门的训练吗?即便教材设置了“口语交际”的课程和内容,这种重书面轻口头的状况丝毫没有得到改观,老师们习惯了拿着“那张旧船票登上那艘老客船”。这或许是口语交际教学至今举步维艰、成为鸡肋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二、“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核心要义

1.关于“理解”。理解是把握语言意义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掌握阅读技能最主要的标志。读一篇文章,首先感知的当然是文字,经过一步步读懂字、词、句、段、篇,形成意义联系,才能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和文章情感。这是阅读一篇文章所不可缺少的。但这只是侧重从理解的角度学习语文的,是阅读过程心理机制的一个思维加工方向,也称为“逆分析方向”。其实,还有一种“顺分析方向”的阅读理解,即学生在经历了“逆分析”的过程后,还得进一步转入另外一个心理过程:从理解到的中心思想、内容意义出发,研究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剪裁布局,分段谋篇;怎样根据表达中心,描述事物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等。这是侧重从运用的角度学习语文。只有经历了“逆分析”和“顺分析”两个方面的阅读过程,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才是阅读教学所需要和追求的“理解“。从语文科要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独当之任的学科属性来审视这两个“理解”,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意义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更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理解文本、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别的什么。一句话,“理解”是贯穿在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全部认识过程中,从理解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到掌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理应是“正确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应有之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又包含理解、分析、鉴赏语言材料、语言结构和表达方法三个方面。从语言材料看,文章的语言材料是为表达思想内容而特定选用的,为什么用这个词语不用那个词语当然是有讲究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材料的感情色彩,透过语言的表面去探究其内涵的深意,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从语言结构看,主要包括词与词的关系、句与句的关系、段与段的关系等三种,理解了句、段、篇的结构特点,特别是那样别具匠心的语言结构,感悟这样组织语言、篇章构思的表达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至关重要;从表达方法看,任何人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都有个方法或手段问题,由于表达思想观点、感情的需要,必然选择一定的表达方法,或叙述,或说明,或议论,或抒情,或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每种形式都有它独特的表达效果。阅读时领悟、欣赏作者的表达方法,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2.关于“运用”。理解了文本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不是阅读教学的终点,而是“中点”。因为“理解”不是语文课程所独有的,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正确理解所学的教科书的语言文字的任务。如果不突出“运用”的特殊重要性,就不能突出语文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这就说明,能运用、会运用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优劣、高下的重要指标。因此,不论是指向于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运用”的基本认识应该是:

一方面,“运用”有层次之分:一个是规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一个是出色地、有创意地运用语言文字。这是因为,语言和言语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规则(符号系统),而言语则是对这种规则的具体、灵活地运用。学生凭借课文语言学习规范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吸收、同化、顺应、模仿语言规则的过程,这是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初始、起步阶段,起巩固语言基础的作用;而只有他们能够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灵动地运用语言规则表现自己的思想,进行社会交际,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如此看来,规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重在要求在运用语言文字时遵守已有的、共同的语言和言语规则;而出色地、有创意地运用是在规范运用的基础上更高的一个层次,是对规范运用的超越,是对既有语言和言语规则的突破。比如一位学生说老鼠见了他,“吓得没命地跑,突然一头撞到墙上,四脚朝天地躺在地上,不省鼠事。”这句话中的“不省鼠事”一词就是小作者独出心裁的创造性运用。

另一方面,“运用”有内容之别:既包括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也包括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前者指的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如何选择正确、恰当的语言材料和内容;后者是说这些语言材料和内容怎样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比如《祁黄羊》一课的最突出的语文现象就是人物的对话,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抓住祁黄羊和晋悼王的两次对话的内容,理解作者是通过人物“说”的不同方式如“说”在话前、“说”在话后、不用“说”字和“说”的不同语气如诚恳、坚决、疑惑、郑重等方面来描写这两次对话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接着,设计一道运用性练习,运用这些方法改写第一自然段中“祁黄请求晋悼公准许他辞职”这一内容。如此,学生既引用了课文的语言,又迁移了对话的描写方法,做到了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的双重运用。

3.关于“理解”和“运用”。“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理解”是“运用”的基础,没有“理解”,“运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离开了“运用”,“理解”就可能浅表化,甚至误入歧途。一句话,理解是为了运用,运用是最好的理解。这种认识并不新鲜,先人早有论述,什么“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结合”、“从仿到创”之类的提法和做法,都说明了“理解”和“运用”唇齿相依的关系。但是,“理解”了就一定能“运用”呢?答案是否定的。现实生活中,理解、掌握了不少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却写不出好文章的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是刚刚学习语言的小学生了。可是,如何将“理解”的知识转化为“运用”的能力,却为人们所忽略。

理解及运用 篇3

一、怎样辨析易混淆的几种词类

在汉语词类中,有几种词极易混淆,像介词与动词、副词与形容词、介与连词。

1.介词与动词。

动词是实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发展变化等;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是虚词。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数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演化而来的有些词还兼有介词和动词两种功能。如“在、为、比、到、给、朝、经过、通过”等。这些词在不同程度上还保留着动词的用法,在句子中有时作介词用,有时作动词用。例如:

在: (1)小明今天在家学习。(介)

(2)小明今不在家。(动)

用: (3)你会用毛笔写字吗?(介)

(4)我不会用毛笔。(动)

比: (5)你比他高。(介)

(6)你们比干劲,比成绩。(动)

区别动词、介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介词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构成介词短语,作修饰成分,表示时间、处所、工具、方式等。

动词能单独作谓语、谓语中心语,但介词不能。例(2)(4)(6)中的“在、用、比”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例(1)(3)(5)中的“在、用、比”不能单独作谓语中心语,只能与后面的成分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后面的中心语,所以是介词。

动词能肯定否定相叠表示疑问,但介词不能。如:(1)他在不在教室?(动词)(2)他在黑板上写了几句话。(“在”为介词,不能改为“在不在”。)

“××+宾语”的前后是否有别的动词,若有,“××”是介词;若没有,“××”是动词。如:(1)他在宿舍。(动词)(2)他在宿舍住。(介词)

另外,动词后面可以加动态助词“了、着、过”,如“他不在了”,“我会用了”,“他们比过了”;介词后面不能加“了、着、过”。

2.副词与形容词

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 状态,和特征的程度好坏,与否。因此,判断一个词语是形容词或副词,可根据其修饰或限制的对象来进行。同时,同一个词语,既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副词。例如: “实在”一词,像在“他是一个很实在的人”这个句子中,“实在”是用来修饰名词“人”的,是形容词;在“他实在是了不起”这个句子中,“实在”是修饰判断动词“是”的,是副词。

3.介词与连词

介词主要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而连词主要连接词、短语或句子,通常起到连接作用。但有的词语,兼具连词和介词两种功能,如“因为”:(1)因为天下大雨,所以我没有出门。(连词)(2)因为有他,这卤菜店的生意特别好。(介词)我们可采用以下方法加以辨析:

(1)和、跟、同、与

作为连词,它们表示并列,所连接的各部分平等,不分主次,可以互换位置而意思不变。如:“我和弟弟都去过黄山”换成“弟弟和我都去过黄山”意思不变。作为介词,它们前后两部分有主次之分,不能互换。如互换的话,意思就会发生改变。如:我和他谈过此事。(以“我”为主)他和我谈过此事。(以“他”为主)

(2)因为、由于

二者作连词和作介词的意义相同。区别在于:作连词用时,连接的是分句;作介词用时,连接的是名词性词语。如:①由于他身体不太好,老师不让他参加校运会。(连词)②由于健康原因,老师不让他参加校运会。(介词)

【例1】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词性不同的一项( )

A.小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成寐。

B.在我们看来,这种说法是非常荒谬的。

C.他在学校里。

D.他的一些做法在许多人眼里,都是匪夷所思的。

[解析]该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易混词类的辨析能力。A项中的“在”表示处所,B、D两项中的“在”表示对象,都是介词。而C项中的“在”是表示人物的动作,是动词。所以答案为C。

二、怎样判断合成词的构成方式

判断合成词的构成方式,与词语的性质、意义及每一个语素的作用密不可分。例如,①“雪白”一词,两个语素中“白”是主体,“雪”意为“像雪一样”,是修饰“白”的,由此可以判断该词是偏正式;②“关心”一词,“关”是动词,“心”是名词,表示动作的对象,属支配式;③“胆大”一词,“胆”是名词,表示陈述的对象,“大”是形容词,起陈述作用,因此该词属于“陈述式”;④“跳远”一词,“跳”是动词,是被说明或补充的对象,“远”是形容词,补充说明“跳”的。等等。

【例2】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构成方式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贸易  语言  优劣  胜败

B.热爱  飞驰  苍穹  旷野

C.说明  赶跑  振兴  失策

D.担心  鼓掌  悦耳  动员

[解析] 本题中A项的四个词语都是并列式,B项属于偏正式,D项是支配式。唯有C项,前三个词语都是补充式,而“失策”则属于支配式。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三、如何理解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往往是指在汉语中的某些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发生了改变。理解时,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把握:

(一)要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句来理解。例如:“这两个人臭味相投,整日狼狈为奸”这句话“臭味相投”中的“臭”,泛指“气味”,在此引申为“兴趣”等。河里的水因收到严重的污染,变得臭气熏天。“臭气熏天”中的“臭”,古义是指各种气味,这里词义的范围缩小了,特指难闻的气味。

(二)要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鲁迅的作品中,往往用“伊”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彼”“他”或“她”,一般多指女性。而在文言文中,“伊”往往是“开始”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伊”的这种用法也不复存在了。

【例3】指出下列加点的词语中词义没有发生演变的一项( )

A.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发愤学习,用自己手中的笔去状写祖国的锦绣山河。

B.林黛玉初进贾府,行为偏僻,性情乖张。

C.非洲某些国家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中国政府和人民无偿捐助了大量的食品,非洲人民对此感激涕零。

D.这次展览会上所展示的高科技产品琳琅满目,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解析] 本题中的B项中的“乖”是偏执,不驯顺的意思,C项中的“涕”是“眼泪”的意思,D项中的“闻”是“听”的意思,词义均没有发生演变。而A项中的“河”在这里泛指一切河流,词义的范围扩大了。故正确的答案为A。

【实战演练】

1.汉字具有强大的组词功能,不同的字序组合往往表达着不同的词义。下面的新诗正是利用汉字的这一功能创造出了隽永含蓄的意境,请仿照诗中几对加点词语的组词特点,另选两组同类的词语填写在下边的横线处。

我为一些词语后悔∕比如年少或是少年∕而我躲在另一个词后面∕我又感觉羞愧∕察觉和觉察∕但是我喜欢蜜蜂甚于蜂蜜。

①    和      ②    和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当的是( )

A.为了带领乡亲告别贫穷,共同致富,老将军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计较:计算比较。)

B.联合国文件用语讲究含蓄和宛转,多用中性词。例如,不说“敌人”而说“对手”。(宛转:温和而曲折。)

C.提着理想的明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路途坎坷,也不必过多踌躇和张望。(踌躇:得意的样子。)

D.据说“环滁皆山也”一句修改了几十次才确定下来,可见作者十分讲究锤炼语言。(锤炼:反复推敲,加以提炼。)

2.根据句意,下列加点词可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是( )

A.月上梢头,一缕缕清光从树间轻泻下来,地面上阴影斑驳(斑斓),此刻特别幽绝。

B.有毒奶粉事件被揭发以后,政府急谋对策,遏止(遏制)相关产品流入市场。

C.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滋养)着万顷绿地。

D.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要辨明自己前进的方向,毅然前行,不能踌躇(徘徊)不前。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这次地震使得房倒屋塌,地动山摇,造成了毁灭性的    。

(2)黄山作为旅游城市,以其绚丽的自然风光和    的人文景观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3)黑灰色的长城城墙,浓重中透露出一种    。

A.后果  丰厚  冷静                B.结果  丰富  冷静

C.后果  丰富  冷峻                D.结果  丰厚  冷峻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当的是( )

A.为了带领乡亲告别贫穷,共同致富,老将军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计较:计算比较。)

B.联合国文件用语讲究含蓄和宛转,多用中性词。例如,不说“敌人”而说“对手”。(宛转:温和而曲折。)

C.提着理想的明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路途坎坷,也不必过多踌躇和张望。(踌躇:得意的样子。)

D.据说“环滁皆山也”一句修改了几十次才确定下来,可见作者十分讲究锤炼语言。(锤炼:反复推敲,加以提炼。)

5.下面是张卉参与这次活动的感悟,请根据语境为文中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

拥有宽容才会有和谐。因为她能浇灭怒火化解愁绪,她能感化邪恶播撒善良,她能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宽容,让我们享受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

拥有□□才会有和谐。因为她能让师生之间拥有信赖,获得美好的情谊;她能让邻里之间拥有信赖,赢得相处的和谐。有了诚信,和谐的幼苗能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结出丰硕的果实。

拥有□□才会有和谐。因为她能让友谊如柔云,亲情似细雨;她能让你拥有欢畅的人生,拥有快乐的天堂。只要你以友善对待每一朵花、每一个人,世界将更和谐。

6.下面这段话,有三处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有着强烈事业心的人常常最懂得珍惜时间,这是由于他们有明确的目标,不但为实现心中的目标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而且不会因犹豫不决而浪费时间。所以,要做到有效合理地利用时间,就必须在你的生活中确立一个奋斗目标,并且也竭尽全力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理解”指向“运用” 篇4

一、内容

对内容的理解是理解的最低层次,也是最为基础的部分。目前的许多语文课堂,为了追求“华丽的转身”,学生还没读懂课文大意,就开始了所谓的“言语秘妙”的探究,结果学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教学又陷入了另外一种怪圈———架空的形式分析,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我们都知道,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首先必须读懂内容,这是基础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时首先也要理解内容。就一篇课文来说,词语意思必须理解,句子意思必须理解,段落意思必须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必须理解。这并不是说每词、每句、每段都要着力,一篇文章多数地方学生是一读就能懂的,教师只需要在难懂的地方点拨就行。

如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中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真正理解其内容还是不简单的。很多教师在教学这部分时,基本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请你仔细读读这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一般是将这句话复制下来作为“自己的话”,教师也没有再进行点拨。显然,这样的理解是不到位的。这句话应该让学生理解到“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铁球的重量成正比”,否则,对整篇文章的学习,特别是对伽利略试验结果的理解就会困难。

二、形式

理解了内容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还应该让学生理解是怎么写的,也就是言语的形式。我们之所以要反对“繁琐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是因为它把理解内容作为了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显然也是对“理解”的一种误解。一定的内容存在于一定的形式之中,一定的形式服务于一定的内容,我们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总是要选择一定的形式,故我们在理解内容时,注定要触及到形式。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在小学阶段,“理解”可指向一般的、常见的、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形式”。词语有词语的形式,如我们经常说的AABB式、ABAB式、ABB式等;句子有句子的形式,如我们经常说的反问句、疑问句、感叹句、排比句、比喻句等;段落有段落的形式,如我们经常说的递进结构、并列结构、因果结构等;篇章有篇章的形式,如结构上有总分,顺序上有时间先后等;在体裁上有诗歌、散文、童话、小说等。我们要特别关注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如《桥》一课,除了夸张、拟人等形式外,还有一个更值得关注的语言形式———独句成段。理解时,只有将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才会通透。如一教师教学《景阳冈》,当学生说“武松一点环保意识也没有,老虎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他竟然将它打死了”时,教师立即为学生鼓掌,并让学生诟病 《水浒传》。这就是在理解时没有关注小说这一形式造成的。

三、效果

如果理解只关注了内容和形式,所得还只是一堆死知识,只有触伸到“效果”层面,才会逐渐积淀为对语言的敏锐感知能力。也就是说,理解不但要关注“写的什么”和“怎么写的”,还要关注“这样写有何效果”。在汉语中,一个意思往往可以有多种表达的形式,但作者为何选择这样说,而不选择那样说?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是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回事。”这虽然是说的“表达”,但对我们的“理解”同样适用。即使一个意思有多种表达方式,而要达到某种最好的效果的表达方式却是唯一的。

如一位教师教学《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句:“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先让学生清楚这是一个反问句,再让学生将其换成陈述句,最后让学生知道这两种句式写的同一个内容。这一教学环节很是让人遗憾,完全还可以往前走一步:既然这个意思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出来,作者为何选择了反问句而不选择陈述句呢?从而让学生在对比读中体会,玩味,感知表达效果。

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篇5

【考试目标】

1.掌握课文中要求掌握的常用词语;熟悉生活中常用的俗语、谚语、歇后语。2.理解关键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3.根据语境能做到用词准确、得体。【例题精析】

例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肇事(发生)小心翼翼(谨慎,严肃)痛心疾首(痛)B.奇观(景象)获益匪浅(非,不)弥足珍贵(值得)C.宽恕(饶恕)遥相呼应(远远地)猝然(突然)D.陡峻(高大)鲜为人知(少)如愿以偿(赔偿)例2:对句子中“活”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冲锋的动作真猛,活像一只刚下山的小老虎。(逼真地)B.王老师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生存)C.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移动)D.做学问,既讲究实,也讲究活。(活动)

例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用得得体的一项是()

A.我想,何不趁机对弟弟进行一番教育,重新唤起他求知的欲望。B.我因病不能到会,失去了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对此深表不幸。C.营业员说:“这里的衣服不合你的身,你长得太肥了。” D.妈妈对爸爸说:“我年纪不轻了,戴上这副耳环也俏丽不起来了,还是不戴吧。”

例1答案为D;例2答案D;例3答案为A

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对“词义”这个知识点,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考查:一是课文中的常用词语和课文中作注释的疑难词语,如例1;二是对出现在文句中的关键词语的语境义的分析和理解,如例2。理解语境义的方法有二:一是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整体意思,把确定为正确的含义在句中验证一下;二要考虑有无特殊意义;三是根据语境能做到用词准确、得体,如例3。对词语的理解、辨析、运用,是初中生语言基本功的重要方面,也是毕业升学考试的重要内容。考查的重点是辨析、运用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实际运用词语的能力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复习时应让学生知道可以从范围大小、程度轻重、词语搭配、语义侧重等方面去辨析,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准确、得体地用词。【能力训练】

1.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指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什么东西)。

B.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我们的小燕子。(这里指轮船)

C.“不为最先”„„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针了。(秘法、诀窍)

D.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这里指绿色宝石)

2.从“赞赏、奖赏、观赏、犒赏、叹赏、欣赏、共赏、鉴赏”中选择恰当的词填入下面句子的括号内(不能重复)。(1)对于他的话,大家都表示()。(2)我非常()他的为人。

(3)谁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谁。(4)面对如此精湛的技艺,他()不绝。(5)应该把画拿出来让大家()。

(6)当地老百姓拿出不少的东西来()部队。

3、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各国的读者。B.去年暑假,妈妈领我去了桂林,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C.钱钟书、杨绛老人的善良和正直,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豁达,使人获益匪浅。

D.陈逸飞先生虽然已经猝然长逝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却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4、下面语句中成语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三年前他离家出走,一直杳无音信,使他的家人非常伤心。B、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C、她的美丽不但在于她的外貌,还在于她的气质和内涵,其他女生在她的光芒下黯然失色。

D、他的感人事迹,经过班主任的大肆渲染,成为全校的热门话题。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惟妙惟肖的艺术品。

B.庆祝“六一”的晚会上,俩小朋友模仿的小品让我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拉帮结派地卖弄清脆的喉咙。D.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我们就应当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6.许多广告词借用了成语、熟语,取谐音换新义,琅琅上口,但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陷阱。请识别下面广告词中的谐音字,并将其还原,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例:空调机——完美无夏(瑕)

A.淋浴器——随心所浴()B.咳嗽药——咳不容缓()C.洗衣机——爱不湿手()D.蚊 香——默默无蚊()

7、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感情色彩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B、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C、我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

D、我明白了大自然施与人类的恩泽。

8.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⑴油光可鉴:

A.镜子

B.当镜子照

C.仔细看

D.引为教训的事().⑵迷惑不解:

A.分开

B.解除

C.了解、明白

D.解释

().⑶广袤无垠:

A.没有边际

B.界限、边际 C.白色

D.货币

().⑷非凡器宇: A.度量

B.器官

C.才能

D.人才

().

9.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身为珠宝商的父亲把9岁的李昌镐送到举目无亲的汉城去学围棋。是因为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当然不是。因为他知道 让儿子从小意识到自己必须自强自立,能够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他让儿子受磨练,体现了他对儿子的爱,这是金钱不能比拟的。A.只要 就 这才 B.只有 才 就更 C.不但 而且 还 D.不是 而是 也

10、下面是一则某市中学生篮球比赛的报道稿,文中连用5个“战胜”,行文显得单调。请根据不同的比分,用4个“战胜”的同义词语分别填入括号,替代文中加点的“战胜”,使用词准确又富有变化。

今天进行的中学生男篮预选赛,一中队以72比60战胜十五中队,十八中队以68比56战胜()八中队,二中队以98比42战胜()十一中队,三中队以78比77战胜()七中队,二十中队以86比80战胜()上届冠军五中队。

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参考答案

1、D(这里用来比喻绿色的海浪)

2、(1)赞赏(2)欣赏(3)奖赏(4)叹赏(5)共赏(6)犒赏

3、【解析】正确使用词语,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意思和使用范围。“抑扬顿挫”是形容的高低变化的。“行云流水”一般形容书写、作文非常流畅。形容突然离开人世,一般用“溘然长逝”。所以答案:C

4、D(大肆:表示毫无顾忌(只用在消极方面),就是很夸张的描述,渲染:把水、墨淋在纸上再擦匀的画法,引申为夸大地形容。比喻为了达到目的肆意夸大事实,加以宣传。贬义词)

5、D(解析:本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是否得体、恰当,要想准确的解答本题,必须对这些成语的语境意思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分析。“惟妙惟肖”形容刻画或描摹得非常逼真,不能形容大自然。“忍俊”意思是含笑,“不禁”意思是不能自制;“忍俊不禁”,忍不住发笑,与后面的“开怀大笑”意思重复。“拉帮结派”是贬义词,感情色彩不符合句意。“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符合句意。所以选D项。)

6、A.欲

B.刻

C.释

D.闻、7、A(其余三项均为褒义词)

8、⑴B ⑵C ⑶B ⑷A

9、B

由积累理解到感悟运用 篇6

一、积累型

例1、由《岳阳楼记》牛的“渔歌互答”,你能联想到《三峡》中哪两句渔歌?(大连市)

例2、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事,西朝几济老人心”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及俗语等还有许多,请举三个(句、对)。(山西省)

[解析]本题型在于检测考生课内外古诗文的积累迁移能力和语言欣赏能力。只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要完成以上答案是不难的。例1涉及背诵课文《三峡》。例2虽涉及范围较宽,但题目只要求举三个(句、对),大大减轻了答题的难度。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成语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言警句如:“出师未捷身先死,千载谁堪伯仲间”;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均出自课文和一些名著名篇之中。

二、联系型

例3、《答东阳马生序》的作者认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岂他人之过哉?”请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从学习条件与学有所成的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南通市)

例4、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样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文名篇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吉林省)

[解析]此题在于检测考生的思维境界和语言运用能力。考生要结合对原文内涵的深刻理解才能作出正确的答案。例3不设统一答案,诸如“良好的天资,优越的学习环境等条件,并不是学有所成的决定因素。” “人要有所成就,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等等均合乎要求。例4提供了三篇课文供考生选择,只要考生具备了作对偶句的能力,就能写出如“琅琊山蔚然深秀”、“岳阳楼壮美雄奇”、“桃花源和平宁静”这样的佳句来。

三、补充型

例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像唐雎那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黄冈市)

例6、《鱼我所欲也》结尾段中孟子的思想与《岳阳楼记》结尾段中范仲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镇江市)

[解析]此题型检测考生的思维境界,迁移拓展和语言运用的能力。考生只要对题干涉及人物的事迹有所认识,对其思想内涵有所感悟,并有一定语言概括能力,就能作出合乎要求的答案。如例5的“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晏子使楚,令楚王自取其辱”、“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等和例6中“孟子舍生取义”、“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课本和课外阅读的名著中都不乏其例。考生在答案中只需写出人名事迹即可。

四、感悟型

例7、《为学》、《黄生借书说》说的都是读书求学方面的事,你读了之后有什么启示?(嘉兴市)

例8、读了《曹刿论战》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的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重庆市)

[解析]此题型是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考生只有对选文的思想内蕴(主旨)有所感受,才能作出正确答案。由于有文字限制,语言必须简洁,把握重点。例7如“事在人为,人应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主观努力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懂得读书机会难得,珍惜有利时机,勤奋学习。”例8如“获胜的根本原因是取信于民”,“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时机”,“统治者应善于采纳群众的意见”等,取其中之一均合乎答案要求。

五、评价型

例9、阅读《唐雎不辱使命》用自己的话回答: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黄冈市)

例10、从《出师表》(选段)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辽宁省)

[解析]本题型由命题者提出某名人、或名人的某种思想观点,或人们对某名人某思想观点的几种看法,要求考生就自己的看法作出评价,以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及辨证思维能力;上述二例都是要求考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这种题型是开放型的,答案不要求统一,考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对历史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当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好。

六、概括型

例11、读《五柳先生传》,请概括五柳先生是什么人? (河北省)

例12、《隆中对》(“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也”)、《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忠陛下之职分也”)中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山西省)

[解析]此题型是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和驾御语言的能力。考生只有把握选文思想内蕴,并具备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才能作出合乎要求的答案。如例11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人”。例12中“恢复汉室,统一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都是合乎要求的答案。切忌对选文一知半解就作出丢主取末的答案。

七、欣赏型

例1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黄冈市)

例14、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字用得好?

(滨州市)

[解析]古诗文具有的感染力,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欣赏古诗文的文词之美,意境之幽。其中很多名句蕴涵着哲理美,包括人生真谛、万物奥秘、自然规律及语言丰富的表现力等。此题型主要检测考生的思维境界及其欣赏审美能力。考生需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细细品味古诗文的意境和语言的表达效果,才能作出正确的答案。例13中诗句展现的是: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诗句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例14中的“潜”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无声无息的特点。

八、运用型

此题型是从课本外选文,检测考生能否凭借注释理解浅易古诗文的大意,把握选文中心;能否组织文字,运用文中的思想观点,认识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它是对考生古诗文阅读基础、思维品质、思维境界的综合性测试。其内容与课本有紧密联系,考生只要认真阅读选文,结合课内知识,就能作出正确答案。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篇7

一、字理理解法

汉字最本质的特点是表意性。字理理解法正是把握了汉字的这个本质特点, 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 抓住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理解的。比如, 在《搭石》中有这样一句话“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在这里动词“伏”是一个关键词语, 它集中体现了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与爱戴。王琳香老师在理解“伏”字时, 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的结构, 然后出示字理图, 观察左边是一个人, 右边是一条犬, 教师一边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 一边介绍:在甲骨文时代, “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 看弯得是那样恭敬, 是那样心甘情愿啊, 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王老师从字理的演变中, 阐释了“伏”的内涵。字理理解法, 在理解语言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浓厚兴趣。

二、词素拆分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就是通过解释组成一个词语的每个字的意思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比如:“恳求”, “恳”, 诚恳;“求”, 请求。合起来是诚恳地请求。“顾名思义”, “顾”就是看的意思, “名”指名字、名称, “思”是思考、想, “义”是意义、意思。连起来想一想, “顾名思义”的意思就很清楚了:看到名称就能想到它的意思。这样的词语是很多的, 比如:舍己为人、视死如归、合作、悲愤等等。

三、画面呈现法

1. 直接出示画面

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 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的相关表象,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利用画面直接来呈现。比如《白鹅》中的“净角”, 老师用语言介绍“净角就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 也叫花脸, 多指一些性格豪放, 说话声音很大的的男子”, 老师再卖力地描绘, 学生的脑海里仍然很难呈现出与之相关的画面, 这时直接出示净角画面, 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2. 联系课文插图

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书, 总有一些插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有时细心看看插图, 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许就想出来了。比如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 一看课文插图中呈现的“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跪倒在蔺相如面前, 表情十分愧疚的样子, 自然就明白了。

3. 借助绘图

在理解“断断续续”这个词时, 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问:“这是断断续续的吗?”学生肯定回答“不是。”那什么样的线能表示“断断续续”呢?让学生试着画一画, 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 并请他解释为什么这么画。这个词语的理解, 简洁, 明了, 让学生印象深刻。借助绘图既能呈现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 又能让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内化语言。

四、动作演示法

这也是一种直观的理解词语方法。比如, 当有的学生问到“乐滋滋”是什么意思的时候, 你给她做一个乐滋滋的表情, 可能胜过你讲许多抽象的概念。《画家和牧童》中“戴嵩听了, 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拱手”一词对现代孩子比较陌生, 如果单纯的书面解释学生很难理解, 如果老师演示给学生看, 让孩子也试着演示理解, 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狐假虎威》中的“东张西望”“大摇大摆”等词用表演的方法来理解较适宜。动作演示法, 将词语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生动有趣。

五、联系课文法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 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 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 或制约这个词语的含义。我们常说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读书时要瞻前顾后, 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如:“三眼一板”这个词很不常用, 在讲《白鹅》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没有先问什么是“三眼一板”, 而是先引导学生读这一自然段, 让学生思考:我们这位鹅老爷怎么吃饭的, 学生读课文回答:先吃一口冷饭, 再喝一口水……老师顺着学生的回答, 梳理“先吃一口冷饭, 再吃……然后再到别处吃一…… (老师梳理时重音在“先”“再”“然后”等词上) 这种吃饭的方法作者用了一个词语是———”学生自然就接答出“三眼一板”。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重点在于抓住“联系”, 把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凸现出来, 从而化难为易, 变抽象为形象。

六、唤醒体验法

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 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调动相似的体验, 实现与课文有关词句所描写的情境匹配, 以使学生在读书中入境动情, 对课文的意境有着深切的感受。比如:理解“人声鼎沸”时, 就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是让人感觉到人声鼎沸的。理解“体贴入微”时, 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妈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这样的理解方法, 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 而且更有利于把词语运用到表达中去。

七、想象描摹法

于永正老师所授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个经典片段, 就是对“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处理。教师说:“现实生活中, 你们见过饱经风霜的脸吗?请大家想一想, 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 请用几句话写下来。”理解“饱经风霜”这样难度的词语, 大多数老师习惯于通过查词典来代替理解, 那样在学生脑中留下的只能是机械的枯燥的词语解释。而于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 借助想像, 让学生把眼前读到的词语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 这样, 词语教学就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了。这就是想象描摹法。《第一场雪》中的“粉妆玉砌”, 《荷花》中的“挨挨挤挤”, 《圆明园的毁灭》中的“金碧辉煌”, 等等, 这样的词语也都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运用想象描摹法理解这些词语, 先提醒学生, 头脑中会出现什么画面?然后用让学生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由这些词语所想象到的情景。让学生经历“课文语言——语言形象——自我语言”的转换, 加强学生对语言形象的感受, 促进语言文字的内化, 从而更深地理解语言。

理解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 根据不同词语的特点, 找出一条便捷有效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摘要:理解词语有多种方法, 笔者根据授课与听课经验做了如下汇总:字理理解法, 词素拆分法, 画面呈现法, 动作演示法, 联系课文法, 唤醒体验法, 想象描摹法。

工程合同的理解和运用 篇8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 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从合同的定义及一般规定中可以看出, 合同能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是两个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就标的物所达成的意思真实一致的表现, 有效的合同能约束交易双方的行为, 这些也不难从造价管理等相关法规中得到证实: (1) 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GB50500-200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4.0.9条, “合同中综合单价因工程量变更需调整时, 除合同另有约定外, 应按照下列办法确定…”中就首先明确了合同约定的前提; (2) 工程造价中合同文件的解释顺序:合同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合同的专用条款、合同的通用条款、规范…, 其中排在第一位、核心反应是要约及承诺的结果—合同;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法释 (2004) 14号第16条:“当事人对建设工程的计价标准或计价方法有约定的, 按照约定结算工程价款”, 明确表示结算工程价款首先应遵照合同的约定。

2 按照合同进行工程审价, 突出契约性原则

(1) 受合同法律关系的制约, 工程审价首先就是解决合同问题。应该明确, 工程造价合同价格, 是当事人经过利害权衡、竞争方式, 穿过政治线“招投标”、经济线“商务标”等法定程序后, 与建设方 (业主) 所达成的特定的交易价格, 而不是某一合同标的物的市场平均价格或公允价格, 这是市场论的基本观点, 也符合建设部改革计价管理办法中“控制量、竞争费、市场竞争形成价”的基本原则, 因此, 只要不是不能或无法适用合同价格条款的情形, 审价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合同契约性原则。

(2) 关于定额问题。定额是完成单位合格建筑产品所需消耗的人工、机械、材料、措施费等的标准, 是在正常施工条件下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反映, 定额有“群众性、科学性、时效性”等特点, 和以前相比取消了“法令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定额已不再是强制性规范。这些从以下法规中可以看出: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法释 (2004) 14号第16条:因设计变更导致建设工程的工程量或者质量标准发生变化, 当事人对该部分价款不能协商一致的, 可以参照签定建设施工合同时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计价办法或者计价标准结算工程价款; (2) 苏建定 (2004) 290号关于明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三条中“结算审核时, 合同有约定的按合同约定执行, 合同无约定的可按2004年计价表的规定执行”,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 对定额或计价表的采用, 不是强制性的, 用词为“可以参照”、“可按”。显然, 有其他可以参照来确定工程造价时 (比如签证、现场记录等合法真实的资料等) , 不套用定额确定工程造价也是可以的。

3 现行制度下, 工程审价各参与方法律地位平等

3.1 工程审价和审计的区别

审计是由行政实施的、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帐表及其它与收支有关的资料和监察财政、财务等是否真实、合法、有效的行为, 目的是监督国有资产的运营, 防止建设资金流失, 是一种行政监督行为, 属行政管理法律关系, 审计结果只对被审计单位产生效力, 不对其它单位产生连带法律约束力;工程审价是以施工合同为基础, 以承、发包双方发生的实物交易为依据, 按照国家发布的有关计价办法、标准等进行核算, 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工程造价的行为, 属于市场行为, 审价结果对双方都有约束力。从根本上讲, 造价咨询机构发生的行为、出俱的报告只能是审价或审价报告而不是审计或审计报告。

3.2 参与审价各方法律地位平等, 没有任何一方可以凌驾与另一方利益之上

(1) 首先, 根据建设部[2000]208号《关于建设造价咨询机构与行政部门实行脱钩改制的通知》中, 规定造价咨询机构的存在有两种方式, 一是合伙制一是有限责任公司制, 这就以法规的形式定义了社会中介机构的法律属性。不难看出, 造价咨询机构作为市场的民事主体之一, 与建设单位 (业主) 、施工单位 (承包商) 一样, 有着同等的法律地位, 法律关系是典型的平权关系, 当事人之间法律地位平等, 彼此没有隶属关系, 不存在一方可以依据职业行为而支配对方的情形。

(2) 其次, 造价咨询企业的业务因合同的委托而产生, 和建设单位 (业主) 之间是委托关系而不是代理关系。事实上实际工作中常有两点误区, 其一:采用委托方 (或业主) 的意见产生的责任自然由其承担。不少造价咨询企业 (造价工程师) 为了能使自己工作的成果顺利在委托方 (或业主) 交付, 对一些有争议事项的处理更多的听从委托方 (或业主) 的意见并按其意见处理, 从纯理论的角度讲, 作为平等的民事主体之一, 造价咨询企业 (造价工程师) 在工作成果上表现出的任何思想, 都会被看作是中介方的意思表示并对其负责, 也就是说听从委托方 (或业主) 的意见造成的失误, 自己不能为此而免责。其二:不能摆正自己中介的位置, 在审价工作中, 在处理和施工单位 (承包商) 的关系上, 口头上承认自己是中介机构, 而实际上并不把自己看成和施工单位是平等的民事关系, 依然带有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传统思维, 表现在对有分歧问题的处理上, 倾向于采取命令式、压迫式的工作方法, 在造价的定夺确认上有生杀大权, 甚至根据对方的态度来决定某些费用的取舍, 针对施工单位 (承包商) 急于结算付款的心理, 采取拖的办法迫使其接受审价结果, 失去了独立、客观、公正、诚实信用的立场, 结果只能是把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财政部、建设部财建 (2004) 369号《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第四章第18条, “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接受发包人或承包人委托, 编审工程竣工结算, 应按合同约定和实际履约事项认真办理, 出具的竣工结算报告经发、承包双方签字后生效…”, 这也规定了合同的优先顺序和造价咨询企业 (造价工程师) 的中介地位。

4 对合同制下工程审价工作的几点思考

4.1 关于不平衡报价

不平衡报价是针对常规报价而言的, 它是在总的报价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有意识地调整某些项目的单价, 其目的是尽快回收工程款、增加流动资金、从设计变更或工程量的变化或单价的变更中获取更大的利益。首先, 企业是根据企业法成立的、以赢利为目的的, 参与市场竞争博取最大利益, 只要不违法就无可厚非;其次, 不平衡报价一旦经过法定程序、经过相关专家团的评审中标而签订合同, 那就是合法的, 合同的双方及第三方都无权单独改变它 (市场法则、契约性原则) , 实际审价过程中, 造价咨询企业 (造价工程师) 不能因为个别综合单价的高出而调整;第三, 世上没有一个建设单位 (业主) 能接受无限制的不平衡报价, 当不平衡报价超出其承受范围时, 投标方的报价将会被否决。为此GB50500-200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4.0.9条作出了框架性规定“工程量清单漏项或设计变更引起新的工程量清单项目, 其相应综合单价由承包人提出, 经发包人确认后作为结算依据;由于工程量清单的工程数量有误或设计变更引起工程量增减, 属合同约定幅度以内的, 应执行原有的综合单价, 属合同约定幅度以外的, 其增加部分的工程量或减少后剩余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由承包人提出, 经发包人确认后, 作为结算的依据”。如苏州市造价处发布的风险范围, 量变的幅度为±15%、价变化幅度为±5%等, 超出这个范围的综合单价就要调整。当然, 合同双方可以约定另外的风险范围及超出范围后综合单价的调整方法。但不管怎么调整, 合同约定优先、承包商申报后经业主确认的结果优先。

4.2 关于标底问题

标底是依据有关的计价办法, 参照有关定额, 结合市场供求状况, 综合考虑投资、工期、质量等方面的因素由招标人自行编制或委托中介机构编制的, 它反映的是招标工程投资人的预期价格。在审价实务中经常会碰到标底错误而引起造价纠纷的情况,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还是要看招标文件和合同的约定。

(1) 假如招标文件和合同主要条款约定了采用固定单价方式结算且明确了调整范围和方法, 则应按合同约定处理, 本来工程量清单由业主提供、设计变更和数量变化属业主风险, 理应调整。

(2) 假如采用固定总价合同且明示风险范围及调整方法的则按合同约定执行, 否则, 一般不予调整。在招标文件中已明示采用固定总价合同, 根据固定总价合同的特点, 也就换一种方式提醒投标人要复核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如发现漏项或清单数量有误, 则在招标答疑时就应提出, 若没有提出疑议或提出了招标人没有答复, 则说明招标文件内容不可更改, 投标人认为风险太大可以放弃投标, 如果投标人仍坚持投标也就是说默认或响应了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 把风险留给自己。通用的做法是, 投标人将自己计算超出工程量清单范围以外的各种费用, 采用不平衡报价的方法分摊到已提供的清单子目及数量中, 至于投标人 (中标人) 采用不平衡报价与否、采用的幅度大小, 永远都是企业的市场行为, 属于商业机密, 别人无从猜测, 只要没有低于成本价、采用不平衡报价在业主承受的范围内、经法定程序评审中标, 那就是正确的。所以结算时再以工程量清单不准为由调整固定总价合同的价款都是不适当的。

4.3 关于综合单价调整

综合单价在符合合同约定的情况下是可以调整的。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工程量的变化引起一是材料价格变化引起。

(1) 工程量的变化。假设工程量变化很多, 目前通常的处理方法是把超出约定范围以外的部分作为合同外工程, 按《江苏省××工程计价表》和施工期材料信息价的平均值确定其综合单价, 该方法优点是有法规依据, 产生的价格相对合理, 能真实反映完成变更部分社会平均的成本和利润, 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一是没有考虑企业的市场行为因素, 没有考虑企业不同的施工方案 (方法) 所带来的成本效益的不同, 强行拉回到社会平均水平, 无法反映竞争的作用和招投标的初衷;二是不能体现风险和收益的对应关系, 高报 (必然对应有些项目低报) 综合单价是有风险的, 且这些风险的发生与否和大小不是成熟的承包商所能预计和掌控的, 拿风险博收益的市场法则在这种处理方式上无法体现;第三, 没有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比如工程量增加很多且又是高报综合单价的子目, 就认定随着规模的增加成本会降低效益会提高。其实应该分析资源的付出情况, 一般工程量清单中都含有固定项目的费用 (临时设施、机械进退场、包干费用等) , 当工程量变化的幅度范围, 承包人依据现有投入的资源可以完成时, 则该项目高报的综合单价应予降低;如果完成超量部分, 承包人依据现有投入的资源不足必须增加额外投入时, 则该项目高报的综合单价应予维持原价或适当上调。同样, 当工程量减少时, 如果单项 (或几项) 减少但总的结算收入和合同金额相差无几, 也就是说没有大幅度的削减、实质性影响到承包人的收入, 则可以维持原价, 否则, 则要调增项目的单价, 以补偿承包人固定设施投入的分摊。

(2) 材料单价的变化。举例说明: (1) 市场行情下跌时其材料单价调整:工程项目在招标时钢材的价格 (以《苏州工程造价信息》公布的价格, 以下简称“信息价”) 3 800元/t, 施工企业投标时报价为3 660元/t, 工程中实际使用钢材月份“信息价”的加权平均值为3 500元/t, 钢材单价应调整 (3 500-3 800) + (3 800×5%) =-110 (元/t) , 钢材实际结算价为:3 660-110=3 550 (元/t) 。但如果施工企业的投标报价为3 420元/t时, 那钢材实际结算价就成了:3 420-110=3 310 (元/t) 。 (2) 市场行情上涨时其材料单价调整:工程项目在招标时“信息价”3 500元/t, 施工企业投标时报价为3 350元/t, 当工程实施中的钢材的“信息价”加权平均值为3 800元/t, 钢材单价应调整 (3 800-3 500) - (3 500×5%) =125 (元/t) , 钢材实际结算价为:3 350+125=3 475 (元/t) 。通过以上举例不难发现在合同中明确材料价格风险比率, 对材料涨价的风险分担予以了明确, 而且对材料价格下跌的利益进行了重新分配, 其实质意义是承认承包人在自主报价的基础上, 按社会平均的上涨或下降幅度进行调整, 符合合同法和招投标法的宗旨。

摘要:主要从合同法及相关法规、市场经济的角度介绍合同及参与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 以中介咨询企业的审价行为理解、运用工程合同。

理解及运用 篇9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损益类科目,主要用来核算下列有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或金融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的具体规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主要账务处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等资产类项目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时,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则做相反的会计处理。交易性金融负债等负债类项目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时,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负债等”,贷记“交易性金融负债等——公允价值变动”;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则做相反的会计处理。期末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应当没有余额。

出售、处置时的账务处理。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等时,借记“银行存款”(实际收到的金额),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余额),借或贷记“投资收益”(差额);同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转出,当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时,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等,贷记“投资收益”;当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借记“投资收益”,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处置交易性金融负债等时,借记“交易性金融负债”(账面余额),贷记“银行存款”(实际支付的金额),借或贷记“投资收益”(差额);同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负债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转出,当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时,借记“投资收益”,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负债等”;当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负债等”,贷记“投资收益”。出售、转让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借记“银行存款”(实际收到的金额),贷记“其他业务收入”;借记“其他业务成本”(账面余额),贷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贷或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同时,将投资性房地产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转入其他业务收入,借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贷或借记“其他业务收入”。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账务处理中的问题及修正

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后,该科目应当没有余额。在该科目没有余额的情况下,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等资产、处置交易性金融负债等负债时、出售或转让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将其公允价值变动的累计数额转入“投资收益”、“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具体规定就成了无法理解的现实问题。本文以2007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的例题加以论证。

[例1]20×7年5月13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00万元从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发行的股票10万股,每股价格10.60元(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0.60元),另支付交易费用1000元。甲公司将持有的乙公司股权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且持有乙公司股权后对其无重大影响。甲公司其他相关资料如下:(1)5月23日,收到乙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2)6月30日,乙公司股票价格涨到每股13元;(3)8月15日,将持有的乙公司股票全部售出,每股售价15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1)5月13日,购入乙公司股票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0000

应收股利 60000

投资收益 1000

贷:银行存款 1061000

(2)5月23日,收到乙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60000

贷:应收股利 60000

(3)6月30日,确认股票价格变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0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 300000

借:银行存款 150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0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0000

——公允价值变动 300000

投资收益 500000

按照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该例中的甲公司应当在6月末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30万元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 300000

贷:本年利润 300000

由于期末结转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没有余额,所以8月15日,乙公司股票全部售出时的会计处理应为:

借:银行存款 150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0000

——公允价值变动 300000

投资收益 200000

[例2]甲为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20×7年3月10日,甲企业与乙企业签订了租赁协议,将其开发的一栋写字楼出租给乙企业使用,租赁期开始日为20×7年4月15日。20×7年4月15日,该写字楼的账面余额45000万元,公允价值为47000万元。20×7年12月31日,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48000万元。20×8年6月租赁期届满,企业收回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并以55000万元出售,出售款项已收讫。甲企业对该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甲企业账务处理如下:

(1)20×7年4月15日,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470000000

贷:开发产品 4500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0000

(2)20×7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变动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1000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性房地产 10000000

(3)20×8年6月,出售投资性房地产

借:银行存款 55000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5500000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480000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470000000

——公允价值变动 10000000

同时,将投资性房地产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及转换时原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入其他业务收入。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100000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20000000

同理,该例中的甲公司应当在20×7年12月末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余额1000万元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10000000

贷:本年利润 10000000

由于期末结转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没有余额,所以20×8年6月,出售投资性房地产时的会计处理应当改为:

借:银行存款 55000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5500000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480000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470000000

——公允价值变动 10000000

同时,将转换时原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入其他业务收入。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20000000

参考文献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税务筹划 篇10

现在, 很多企业都在谈论和研究税务筹划, 在社会上也有很多培训班教授税务筹划。根据统计, 使用税务筹划的企业因税务筹划不当被税务机关进行重罚的不在少数, 为什么这些企业运用税收筹划会失败呢?就是在于错误理解或滥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断章取义、生搬硬套。那么, 企业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并正确运用税务筹划呢?

一、税收筹划的法律风险

企业在税收筹划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税务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关于偷税有着详细的规定, 第六十三条:“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 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 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 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 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修正案二百零一条:“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比申报, 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 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 数额较大的, 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在《刑法》修正案的二百一十条, 对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骗税、持有伪造发票也作了犯罪论述。另外, 国家还有其他相关的规定、条例、办法等文件对税收行为进行约束, 如《发票管理办法》中规定了“禁止非法代开发票”等等。由此可见, 我国对税收行为的规定是相当严格的, 税收筹划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偷税漏税。所以, 税收筹划必须在合法的前提下认真研究、慎重实施。

二、税收筹划的方法

首先, 储备丰富的相关知识是基础。这些知识不仅仅是会计知识, 还要多研究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税收筹划涉及到刑法、公司法、税收管理法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平时要多收集, 多研究相关案例。如果涉及到境外业务而进行跨国税收筹划, 还要多收集事关国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外汇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既要精通会计业务, 又要精通法律法规, 确实有点困难, 但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注重这方面的人才培养, 多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另外, 可以设置相关机构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处理。对税法等法律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 盲目进行所谓的税收筹划, 很有可能落入违法的深渊。

其次, 事前筹划是前提。所谓事前筹划, 就是在事情发生之前要有意识地进行税收研究, 做到事前精心安排。很多成功的案例就是如此, 运用各种法律内部的关系进行事先筹谋, 是成功节税的前提。有一个融资筹划的案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A公司周转资金出现困难, 由于担保资源用尽, 无法从银行取得贷款, 决定从B企业借款5000万元, B公司同意, 期限一年, 利率20%。双方财务人员意见:A公司认为, 尽管A公司按20%向B公司支付了1000万元的利息, 但A公司却无法按此进行所得税前列支, 实际利息成本高于20%。B公司认为, 公司之间的借贷不受法律保护, B公司存在无法取得1000万元利息的风险。这个案例中所涉及的法律有: (1) 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9月23日发布的《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应如何处理的问题的批复》规定:“企业借贷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 属于无效合同。” (2) 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7月2日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利率, 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 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包含利率本数) , 超过此限度的, 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六条第2款第1项:“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 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 按照实际发生数扣除, 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 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 准予扣除。”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26条规定, 企业的免税收入包括“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5) 《公司法》第35条规定:“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 公司新增资本时, 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 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第43条规定:“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但是, 公司章程另有规定除外”。

这个普通融资案例涉及到那么多的法律法规, 如果不事先筹划, 很有可能利息无法收回, 也存在着税收较多、实际收益没有约定的那么高的问题。如果在签订借款合同之前进行事先筹划, 将借款融资转变成股权投资的形式, 利用《所得税法》中的股息红利收入不用缴纳税收的规定, 可以达到节税的目的, 一切又都很合法。

再次, 正确实施是保证。在相关知识、人才具备的情况下, 经过精心的事前筹划, 正确运用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是成功实施的保证。正确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 成功的案例很多, 这里不再列举。

最后, 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来实现节税的目的。国家为了扶持所支持的行业和地区, 往往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发展, 这些阳光政策通常也会有一定的时限性。所以, 企业应及时研究国家的相关鼓励政策, 及时申请, 这样也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收益。如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所得税税率降为15%征收;为鼓励软件企业的发展, 不仅给予软件编写人员相关的个税退税优惠, 还给予企业销售软件增值税的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为鼓励中西部的发展, 国家还给予中西部企业相关的税收政策支持等等。还有很多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企业最好能够用好、用活, 一样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

三、小结

上一篇:小学中低年级下一篇: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