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选修课教学

2024-06-17

高中英语选修课教学(精选十篇)

高中英语选修课教学 篇1

近年来英语教师积极探索开发选修课程,编制和开设了不少精品课程,利用丰富多彩的英语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这些课程的设置和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很多选修课教学与必修课的阅读教学无异,仅仅是增加了一些不同内容的课外阅读材料而已,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手段均与必修课教学极其相似,与选修课开设的初衷相去甚远。在此,笔者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及课堂观察,梳理和分析高中英语选修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

问题一:趣味性不浓未能真正面向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有很多选修课原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而设置的,但一些教师由于受思想认识和素质能力等局限,往往把原本富含趣味的课程上得枯燥无味,让学生对选修课也失去了“念想”。

以英文歌曲欣赏类选修课为例,高中生普遍对音乐、流行歌曲极富兴趣,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做文章,必然能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然而,在笔者经历的一堂“英美歌曲之文化行”选修课中,教材内容是一篇题为“American Country Music”的文本和一段介绍歌手Taylor Swift的文字,文后任务是为一段Summary进行首字母填空的练习和歌曲“Safe and sound”的听音填词练习。课堂内前三十多分钟均花在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和梳理上,最后几分钟才听到了“Safe and sound”的歌曲,而且还要求学生将歌词补充完整,课堂气氛相当沉闷。

【对策】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重视趣味性

课程内容是课程是否富有趣味的关键。比如前面例子中的“英美歌曲之文化行”选修课,教师若在每节课中选取一些不同类别的英美歌曲,让学生去解读其特点,总结归纳其特色并做一些相关知识内容链接,肯定更能吸引学生。例如在“American Country Music”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几首美国乡村音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如“Hotel California”“500Miles Away from Home”“Scarborough Fair”等经典歌曲。此外,相比于乡村音乐,高中学生普遍更喜欢流行音乐,教师不仿紧跟时代潮流,选择学生热衷的歌曲,比如成龙的电影《功夫梦》主题曲、由Justin Bieber演唱的“Never say never”,《速度与激情7》的片尾曲“See you again”等,教师可对其巧妙开发与拓展。

(二)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关注趣味性

选修课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所选教材内容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展示选修课的趣味性。如英文歌曲类课程,教师应把英语课与音乐课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渗透一些音乐元素。教师可选择学生喜欢的,最好是歌词能契合英语基础课程内容的歌曲播放,通过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歌词内容,引导学生在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连读、失爆等技巧的基础上朗读歌词,并尝试学唱歌曲,把音乐的美和英语语言的美融合,最终达到提升学习兴趣和语感的作用。

问题二:实践性不够未能积极创造学生体验性学习机会

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体验,现在的一些英语选修课教学也是如此。笔者听过一节Public Speaking的选修课,课程的目标定位应为训练学生在公开场合说话或演讲的能力和技巧。但在教学中,教师选用了一段奥巴马就职演讲词作为阅读理解素材,并开展文本结构分析、语言内容和词汇应用处理,课后作业为演讲词写作,整堂课毫无听说训练。如此教学显然已与Public Speaking课程的功能性和实践性要求相去甚远。

【对策】

(一)明确实践类课程的能力要求

在开设选修课程之初,在课程纲要中对实践类课程要做出明确的能力要求,才能让此后的教学实践具有清晰的方向。比如Speaking类课程的能力要求应该定位于学生说的能力,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其是否能用正确的语言及语音语调流利、大声、有感情地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具有一定的演讲、辩论等能力。

(二)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教师应该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训练和培养课程所指向的目标能力。

比如Public Speaking课程,课堂侧重点应该落在对学生说的能力的训练。初级阶段可以是模仿、朗诵、对话等,中高级阶段应该是演讲、辩论、话剧表演等。课堂教学可分为两个大环节:第一环节是展示与评价部分,学生对课前准备的任务通过上台朗诵、演讲等方式进行展示,初级阶段可以是模仿、背诵名人演讲词或经典对话等,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点评;第二环节则是对下次课时展示任务的铺垫,布置展示任务,包括主题、内容范围、形式、要求等,并做一些演示和范例分析,如奥巴马的就职演讲片段赏析、名人演讲视频观赏等,必要时在诵读技巧、说话技巧、演讲技巧、演讲稿撰写技巧等方面提供指导,为学生课外准备展示任务打好基础。如此循环往复,前后课时紧密衔接,长此以往,必能有明显收效。

问题三:应用性不强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1]2。而相对于必修课来说,选修课程具有更大的任意性和多样性,理应能更好地发挥此项功能。

但当前各校所开设的选修课中应用性课程相对稀缺,如实用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等课程开发和实施都很少,且在已有的课程中,有些内容原本可以被巧妙利用,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体验探究的机会,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教师们没能对其做很好的挖掘与开发。

例如某校开设了Around the world课程,每课时的教材结构和教学任务是从Speaking,Listening,Reading到Writing&Speaking,内容是有关世界各地如Paris等的风土人情及名胜古迹的介绍。其教材结构和文本风格本质上与必修教材中的不同国家或地域题材课文差别不是很大,而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印证了这一点。这样的选修课显然就失去了其特色,未能发挥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功能。

【对策】

(一)转变选修课教学理念加大语言应用类课程开发力度

当前学校和教师最关注的依然还是如何最直接应对高考,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对于语言知识与技能类相对重视,将原本应该是语言应用类和欣赏类的课程也变相地开设成了知识技能类课程(如阅读课)。而事实上,学生只有在语言应用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有效地掌握和习得语言知识,从而发展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校和教师都应尽快转变选修课教学观念,加大语言应用类课程开发力度。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且认知能力也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为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让其发挥学习能动性。

例如Around the world课程,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前设计一些预习任务,列出任务单。比如,在学习关于Paris的内容之前,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收集并整理以下方面的内容。1.概况:所属国家、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地位等;2.历史文化: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事件?有何文化特质?3.名胜古迹:有哪些著名景点?(每组挑选其中一个做详细介绍);4.自由发挥。要求学生完成汇报文字材料以及PPT演示课件。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交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课前设计一份关于巴黎的Quiz小测试卷,课堂上组与组之间互相测试。笔者认为,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任务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课程和语言更具应用性。

问题四:创新性不足未能充分发挥选修课多样化课程功能

目前来看,英语选修课开设最多的是以听力选修、影视歌曲欣赏、课外阅读、英语美文欣赏、英语口语、英美文学欣赏等为主,还未能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去think out of the box,开发真正具有创新性质的课程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如在开设“英语习语”课程时,有位教师选用了一篇“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的文本素材,其中介绍了feet of clay,see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等七个来自圣经的习语,文本内容则是对这些词条的解释,文后设计了七道填空题。学生在对文本开展阅读理解后,选择合适的习语完成句子。习语素材和圣经内容的学习原本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有助于积累语言知识背景。但教师自身往往对相关内容的了解远未到位,致使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捉襟见肘,拓展与创新更无从谈起。

【对策】

(一)挖掘已设选修内容找准选修必修课程的契合点实施创新

在精力和能力有限的现实条件下,我们有必要思考如何挖掘已开设的选修内容,找准选修必修课程的契合点,从中寻求创新空间。

例如,鲁子问老师在一次座谈中给了教师们以下建议: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从基础开始,为他们开设“诵读故事记忆词汇”“美文欣赏学习语法”,甚至“电子游戏常见英语”等选修课,这些基础类的课程符合学生兴趣,可以让他们先起步,然后逐步提升。

(二)提升教师知识素养培养创新性选修课程开发能力

课程的创新需要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首先要养成边教边学的习惯,与时俱进,拓展视野,才能提高自身的选修课程开发能力,开发设计出与众不同的、适合并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创新性选修课程。

例如,杭州外国语学校韩单老师开设的选修课“互文中的圣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极具创新性。韩单老师对不同版本英文圣经的内容非常熟悉,对圣经内容被其他文学作品的引用(互文)也有很深入的研究,而且能结合所教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开展灵动的课堂教学,足见韩单老师自身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可贵的创新精神。

选修课作为一个特殊的课程体系,其课程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及实施过程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课程功能的实现。高中英语选修课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学科教学和整体课程建设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只有切实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综合能力角度出发,开设和实施真正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高中英语选修课程,才能顺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潮流。

摘要:高中英语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着趣味性不浓、实践性不够、应用性不强、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教师只有切实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综合能力角度出发,开设和实施真正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高中英语选修课程,才能顺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潮流。

关键词:选修课,趣味性,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

参考文献

选修课教学高中政治论文 篇2

一、高中政治选修课教学的现状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高中政治选修课教学的开展不是很理想。在升学压力之下,由于高考中不涉及或者较少涉及政治选修课的内容,因此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导致高中的选修课形同虚设,教师在教学中不用心教,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教师在进行政治选修课教学时,总是从中选出一本比较简单的教材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几本教材则不闻不问,这种主观的选择和大范围的舍弃,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政治教学多是将重点放在政治知识点的记忆上,政治选修课的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在讲授完教材知识后,就安排学生背诵。这种单调重复的机械活动,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政治选修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及新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政治选修课教学的规定越发明确,对于高中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高中政治选修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提高高中政治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1、转变传统观念,重视政治选修课的教学。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认为政治选修课对于学生发展没有大的作用,学与不学都是一样的,再加上升学压力,教师基本上都将政治选修课变成了学生的政治必修课教学。即使一些教师开展政治选修课的教学,也只是照本宣科、应付了事,根本无法提升高中政治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想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教师应当转变自己政治选修课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充分地认识到高中政治选修课是政治必修课的重要补充,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政治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将政治选修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认真负责。其次,政治教师应当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学生讲授他们选择的不同的选修内容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给予学生选择权利,从兴趣点出发开展教学。在高中政治选修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大包大揽、不给学生选择权利的状况。教师在进行政治选修课教学时,不考虑学生的.兴趣,总是从中选出一本比较简单的教材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几本教材则不闻不问,这种主观的选择和大范围的舍弃,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中政治选修课主要有六个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这六个部分是对高中政治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政治选修课的教学时,不要武断地为学生作决定,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实施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政治选修课的兴趣,提高政治选修课的质量。

3、转变教学模式,联系生活,丰富选修课教学内容。提高高中政治选修课教学质量,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意见的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灵活地运用政治知识解答一些问题。在进行选修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改变过去严肃的课堂教学,让选修课堂变得轻松诙谐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社会热点,丰富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教学中,可以联系“马航失联”事件,针对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

高中英语选修课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选修课;趣味性;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

一、 来自农村学生的问题

农村学校的学生,放学后、节假日总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农活,挖挖地、拔拔草、种种菜等等.有一天,一位细心的学生来问笔者:我在田地里种菜时发现,村子里的大伯、大妈在种菜时,经常会有这样两种种植方式(如图1).为什么大多会出现这两种方式呢?这两种方式中谁又好一些呢?

笔者看了看他画的图,想了想,一时也不能回答.但还是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对蔬菜栽植方式进行抽象、分析的合理性.接着说,能不能在蔬菜田地里多拍些照片,以便于我们研究得更全面,更合理?能不能再深入调查一下,农民选择用这两种种植方式,究竟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目的是什么呢?这时,班里有几个学生凑了过来,有的说是为了美观,有的说是农民各自的习惯,有的说是让菜长得更大些,还有的说为了尽可能大地利用土地……一石激起千层浪,农村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精气神来了.

看见学生来劲了,又一时没有结果,笔者顺势说:“今天这位同学的问题,就是农业给数学提出的一个问题——比较两种蔬菜的种植方式,哪种更好?为什么?请同学们回去后先进行田间调查,再问一问父母、左邻右舍,两个星期后,我们大家一起来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二、对蔬菜种植方式的探究

两个星期后的课堂上,学生分别展示了自己在田间拍摄的照片,分组进行了讨论、交流,最后请学生进行了展示.

生1:我们调查发现,父母在栽培农作物时,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同时既要根据历年来作物的生长情况恰当安排种植密度,又要选取合适的栽植方式,归纳起来,在种蔬菜时,有如下栽植法,我况且称为菱形法(图2)和正方形法(图3).

图2中,A、B、C、D四株顺次连接成一个使BD=AB的菱形;图3中A1、B1、C1、D1四株顺次连接成一个正方形.这两者在株距相同的条件下,究竟哪种栽植法好呢?要判断哪种种植方法好,就要看看哪种方法能充分利用土地.

师:生1分析、抽象得精当、简练,她从那么复杂的种植图形中抽象出了基本图形——菱形与正方形,并给出了种植方式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是能否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大家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2:我非常认同生1这种调查结果,针对她画的图,在这里还要补充两个与农业有关的概念,一个是行距,一个是株距.所谓行距是农作物栽成一行行时,行与行的距离;株距是指行内或行间每一株之间的距离,比如B与D之间、A与B之间、A1与 D1之间等等的距离.

生1:生2补充得很好,在株、行距相同的情况下,我的做法就是要看看哪种方法能充分利用土地.也就是要看两种栽植中作物所占的土地面积大.

因为AB=BD,则△ABD为正三角形,于是菱形ABCD的面积为:

S菱形ABCD=2SΔABD=2×(BD×AO)=AB2.

因为两者株距相等,即BD=B1C1,可知A1B1=AB,又S正方形=ABD=A1B12=AB2,故≈0.866.

即图1中菱形ABCD的面积,相当于图2中正方形A1B1C1D1面积的86.6%.这样看,显然菱形的种植方式占地少,土地的种用率要高.

师:生1同学直接计算出两种种植方式所占面积大小,比较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得出了结论,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释.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释?

生3:受生1启发,我认为只要从行距就可以比较出两种种植方式的土地利用率大小.

从它们的行距来看,图2中菱形种植法的行距为(注:它们的株距都相等):AO=AB=A1B1≈0.866A1B1;图3中正方形种植法的行距为A1B1,显然有A1B1-AO=0.134A1B1.即图2中的菱形种植法较图3中的正方形种植法每行小0.134倍,亦即图3中正方形种植7行的距离,按图2中菱形种植法可种8行,显然,菱形的种植法土地利用率高.

师:生3从行距这一角度又给出了一个直观又接地气的回答,还有其他的解释吗?

生4:我是用间接的方式算出,菱形种植法好,土地的空置少的,相应的土地利用率就高.

我是这样看的:从菜生长以后的空隙面积来看,由于菜生长以后,它们的叶子把一棵的周围围成一近似圆形.

即用菱形种植法,四株菜形成图4的形状,其中⊙A、⊙B、⊙D均两两外切,⊙B、⊙C、⊙D均两两外切;用正方形种植法,则四株菜形成图5的形状,其中以每相邻两顶点为圆心的圆外切.图4、图5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菜长大后的空隙面积,由于它们的株距相等,所以这些圆的半径也相等.

设它们的半径为R,则AB=BD=B1C1=2R.从图4中可以看出:从菱形ABCD的面积中减去一个圆的面积,恰等于空隙地(阴影部分)的面积;而菱形ABCD的面积

即在图5正方形种植法中,空隙地的面积相当于图4菱形种植法的两倍多.显然,正方形的空地多,这样土地的利用率不高;这也就间接证明了菱形种植法的土地利用率高.

师:生4从空隙地的角度,也得出了正方形种植法空地多,菱形种植法空地少,土地利用率高的结论,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数学上就是间接法,今天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大家还有没有其他解释?

(停一会儿,学生没再发言,教师继续总结)大家从数学的角度对蔬菜栽植方式进行了抽象,模拟、运算,最后得出结论:菱形种植法比正方形种植法的栽法要好,原因是:在株距相等的条件下,菱形种植法空地少,能充分利用土地,挖掘增产潜力.你们可以将这一结论告诉父母,让他们有意识地利用菱形种植法,充分利用土地,获得最大产量.

但同学们也要知道,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要获得最大产量,除了土地利用率要高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阳光、肥力、空气等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用数学模型解决农业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农业的实际.

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农村,数学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我们要像本次探讨一样,用数学的知识、方法去解决农业中的问题,拓展数学视野.

三、对农村学校开展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启示

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在《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拓展性课程是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同时明确要求,各地和学校要积极探索拓展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破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初中数学拓展性课程肩负着实现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实现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1].

但农村学校数学教师对“数学拓展课程”认识上还存在很大的偏差和误解.例如“数学拓展课程”目的是加大学生解题训练,提高中考分数;“数学拓展课程”是专为数学的优秀生而开发出来,提高他们的竞赛成绩;“数学拓展课程”拓展的内容不仅在中考范围内,还要超过新课标;数学拓展课程就是“难题+趣题”等等.出现这些偏差和误解的原因,是农村教师未能很好地领会数学拓展性课程的精神实质,未能深入地了解农村实际,未能很好地找到“农村”与“数学”的有机结合点.本次对蔬菜栽植方式的探究为农村学校开展数学拓展性课程提供了一个思路和方向.

笔者认为,农村学校的数学拓展性课程就要体现“农村性”和“数学性”这两点.“农村性”就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农村生活中,从父母农业生产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农村学校拓展性课程的源头活水,才能激发农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本次对蔬菜种植方式的探究,就来自于学生的农村生活和田间观察,学生感觉到拓展充满乐趣,拓展的成功又让学生自信满满.其实,细心观察一下,农村中这样的问题还很多,例如:谷仓设计问题;种子发芽率问题;水资源利用问题;家畜的估重问题;干旱对小麦的株数、穗数、粒数影响的估算问题;农产品包装盒的设计问题等.这些农村问题对学生来说鲜活而有意义,是农村学校很好的拓展性课程内容.这种立足于农村、自然生发出的数学问题,追根溯源,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究的理性精神;也让学生通过田间劳作,学会思考,领会数学学习的方法.

“数学性”就是农村学校的数学拓展性课程中要有“数学味”,要能很好地利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来思考或解决农村生活中的问题.本次对蔬菜种植方式的探究,实际上是一个建立数学模型(将蔬菜种植方式抽象成菱形与正方形),解这个模型(计算菱形和正方形面积或空隙地的面积),应用这个模型(推广菱形种植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很好地用到了两种数学方法——直接法与间接法.其实,数学拓展性课程就是要在活动中体现出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脱离学生实际的抽象化、符号化就会让学生难以理解与深入.因此,在拓展性课程中,强调学习者的现实生活世界,强调真实的学习情境,从生活实际出发来引入数学,隐含的一个原理就是在大量的生活经验的支持下,数学学习会更具体、更真实、更容易理解.主体认知受制于现实真实[2].没有现实、真实的支撑,数学学习就变得非常机械、死板和教条,这也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数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农村数学课程脱离农村生活实际,与农村现实生活的关系不密切,学生理解时缺乏生活经验的支持,导致农村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失去数学学习兴趣,造成许多农村学生最终放弃数学学习.

数学拓展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补充,在发展和完善人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方法上,在满足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因为课程而生发,教师因课程的开设而成长,开设拓展性课程也是开创我们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3.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 篇4

一、教学的整体规划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 选修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 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 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 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造成凌乱随意、漫无计划的局面, 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深奥, 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因此, 我们认为, 做好课程教学的规划, 是上好选修课的关键所在, 也是避免教学凌乱随意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规划。

一是学校的规划。首先, 以校本培训为平台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课程标准》及其他有关新课程的理论书籍, 熟悉有关选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教学实施”、“评价建议”等关键内容。其次, 做好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图书馆应装备足够的与模块有关的配套作品和相关的电影电视片以及必要的工具书;认真调查分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的特点, 积极规划开发已有的和潜在的资源, 如, 我们淮北市有隋唐大运河遗址, 有文化名人桓谭、嵇康等, 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语文资源;要积极创造条件, 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与社区、高校建立稳定的联系, 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二是教师的规划。教师规划要从三个层次进行:第一, 宏观的规划, 即在整体感知模块文本的基础上研究文本处理的思路, 吃透文本编制的意图, 制定教学计划。教师既要知道选修模块与必修课程的区别, 又要知道每个选修模块之间的不同, 还要知道每个模块内部各专题甚至各文本之间的区别。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有关资料, 给学生开列一个推荐课外阅读的作品清单。第二, 中观的规划, 在宏观规划的引导下, 做好模块内部专题教学的设计, 调整精读略读篇目, 确定重点教学篇目, 整合教学活动设计, 研究教学评价的内容及形式, 特别是要规划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方案,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经典诵读等,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并将这些活动的规划置于模块教学之前, 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其中。第三, 微观的规划, 即做好每一个文本的教学设计, 重在方法层面的归纳与总结。学习每一课之前, 认真阅读教师用书中相关的备课参考资料, 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 做好与其他教学资源的整合。

三是学生的规划。首先,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 在每个模块中选择更适于自己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其次, 根据教师的评价选题, 规划好参与评价的形式等。

二、教学内容的重构策略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不仅仅选修教材) 是具有开放性的文本, 它给教师与学生留有了开发和选择的空间, 以满足不同学习群体、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对选修课涉猎的广度与深度的要求, 所以教师可以对注重精深和系统的教材进行重新处理, 或增或删, 或详或略, 或调整次序, 以优化教学结构。在当前学生不具有课程选择权的背景下,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固定选修”的模块进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调整或改编, 创造性地重组、使用教材, 使已有的文本更高效和更完善, 以促进学生阅读知识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多元建构。实验中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对现有教材进行重构。

一是选择。课程标准指出, 选修课要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 把重点放在“选择性”上, 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由于选修课每个模块的内容含量非常多, 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 让学生选择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域”的文本作为自己探究欣赏的标本。如《中国小说欣赏》这个模块有九个专题共18部 (篇) 小说, 教学时我们指导学生在每个专题中各选一部 (篇) 来作为自己的学习内容。《中外传记作品选读》10篇传记作品, 在兼顾中外的基础上, 让学生选择五篇作为学习内容。有选择的学习不仅使模块教学任务能在规定的0.25学年顺利完成, 更重要的是它符合课改精神, 让学生享有了一定的选择课程的权利。

二是整合。即依据主题、艺术手法或其他标准对教材的某一专题进行调序、删减或补充以重新组合。既可以是同类文本或反差较大的文本的共性阅读赏析或比较阅读赏析, 也可以打破原来的单元或专题界限, 通过调整顺序, 选择相关篇目另行组成单元或专题。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模块中收入了李煜、苏轼、李清照、姜夔、周邦彦等诗人的《虞美人》、《新城道中》、《一剪梅》、《扬州慢》、《苏幕遮》, 教学时则可以重新构建“豪放与婉约之比较”的专题, 当然其他作家如辛弃疾、晏殊等人的作品也可以引进来;可以把屈原的《湘夫人》、《国殇》, 杜甫《蜀相》、《旅夜书怀》、《阁夜》, 高适的《燕歌行》, 陆游的《书愤》聚合在一起组成“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诗歌专题;可以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为核心, 结合他们两人的其他作品以及祖咏、储光羲、裴迪、常建等诗人的作品, 建构“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专题。

三是拓展。这是指把教材之外的作品纳入教学范围, 另行组建专题, 以丰富学习资源, 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如教学《中国小说欣赏》, 可以指导学生在教材的九个专题之外建构描写多彩校园生活的“校园小说”, 把喻杉的《女大学生宿舍》、饶雪漫的《按时长大》、韩寒的《三重门》置于这一主题下;可以建构以科幻小说为主体的“科幻世界”, 把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王晋康的《亚当回归》吸收进来;另外还可以海岩、周梅森等作家的作品为主体, 建构“法制天地”系列。《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取了有关毛泽东、杜甫、贝多芬、鲁迅、达尔文、马克思、沈从文、杨振宁、蒙哥马利、比尔·盖茨等10篇中外传记, 但唯独没有中国古代的传记作品, 教学中可以把二十四史中相关的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纳入教学的视野。淮北有许多文化名人, 如桓谭、嵇康等, 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 我们指导学生建构了“淮北名贤”的新专题, 很受学生欢迎。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策略

选修课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这决定了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为了提高选修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需根据不同类型的选修课, 确定教学重点, 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温如敏教授在他的论著《温如敏论语文教育》中指出:“选修课教学方法应当更加注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 以学生阅读为主, 教师适当讲析引导, 可以看成是阅读型教学。”基于此理论, 为促进学生阅读, 我们认为, 在选择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一是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单纯的传授式的课文分析与选修课的设计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 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 会泯灭学生的个性, 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选修课的“修”字, 应该是指让学生去自主“修学”。所以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 让他们潜心地读、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个性化地读, 教师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 积极鼓励通过批判阅读、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并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是要引导学生用生活的经验解读文本。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脱离了生活就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 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 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教学中, 让学生把已有的经验引进阅读中来, 加深对阅读内容的体验, 然后把体验所得延伸到生活中去, 与生活进行对比, 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的方式, 使文本中的生活经验、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 以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文本,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是要灵活选择阅读方法。每一个模块因材料不同, 阅读方法也就不同, 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里的作品,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 可让学生自由确定几篇精读篇目, 其他则略读、浏览、速读, 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对不同类型的文体阅读应该有所侧重, 《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阅读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 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 重视作品中形象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使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影响。至于其文字阅读的障碍, 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 教师不能大包大揽。这个过程, 还要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四是要创设阅读情境, 调动阅读兴趣。我们在进行试验时, 通过“学案检测”、“语言训练”、“主题辩论”、“经典诵读”、“影视欣赏”、“汇报表演”、“实地考察”、“专题研究”、“资料索引”、“文章写作”、“学生论坛”等情境, 加强在情感方面的刺激力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获得情感张力, 产生阅读需求。结果表明, 在这些情境中, 学生们会变得兴奋热烈, 跃跃欲试, 或自主学习, 或合作探究, 他们的个性与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语文课堂也因此充溢着能动的、自由的、创造的激情。

四、教学评价的运用策略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设定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以课程目标为基准,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等基本原则。但因为高考的指挥棒作用, 选修课的理想评价方式, 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纸具文。我们认为, 既然设置了选修课, 就要进行评价, 否则在目前的情况下, 选修课教学就会落空。作为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实施者, 教师要从“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 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的学业发展”的高度, 创设可以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并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评价形式。

一要设计好选修课评价的内容及形式。教学评价对教学有逆向促进作用, 所以教师要提前规划, 设计好每个模块的评价选题。这些选题可以是陈述性知识, 也可以是程序性知识;可以是让学生独立完成的, 也可以是由合作才能完成的;可以是一张试卷, 也可以是许多活动;可以是侧重表达, 也可以是侧重实践。

二要体现选择性。在课程选择上学生没有选择权, 但我们可以在评价上给予学生广泛的权利。教师设计的评价选题应当照顾到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地域的学生, 让所有学生都有权利选择适于自己的评价形式, 从而用评价促进学习。在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这一模块之前, 我们公布了模块学习结束将要进行的30道评价选题,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项完成。如探究淮北方言的发音规律、生活中的错别字归纳、新词语集锦、网络语言大观、成语中的文化知识、流行歌曲妙句赏析、古今诗词炼字例说等, 这些评价内容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三要评价标准具有差异性。由于语文课程对多元智力因素的认同, 选修课的评价标准具有了多向性, 这是符合语文学习的个性差异的。所以, 评价中设计的课题或者活动, 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并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等个性差异, 如语言表达方面, 有的擅长书面的, 有的则擅长口头的, 书面表达也有驾驭不同文体的各自特长。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标准, 一刀切的标准会忽视学生的某种优势。教师要在评价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有差别的考查,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并使他们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奖赏的乐趣。

四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选修课教学中, 我们不只运用一张试卷来作终结性评价, 而是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既考查学生知识的积累, 也评价其参与学习的过程。如我们在进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评价中, 要求学生背诵至少30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作品, 借助工具书读懂并鉴赏它们, 让学生能面对各类考试, 这是教学中不能回避的现实。同时, 我们还创设了这样一些活动, 如:参加一次班级或学校组织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朗诵比赛;与同伴自由结合, 组成一个学习兴趣小组, 创办一个手抄小报, 介绍自己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心得体会及学习方法等;参加一次有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辩论会、演讲会、专题研讨会、读书报告会、学生讲坛等;自命题创作一篇诗歌或散文, 向学校文学社或报刊投稿;自己单独或与同伴合作创设一些其他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给予他们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以使他们获得后续学习的动力。

五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外, 课程标准鼓励家长和社会也参与到评价中来, 以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社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这种多元主体的评价, 不仅可以确保语文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 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更重要的是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 使他们能够获得来自多方面的肯定性评价, 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以上是我们在进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研究时, 对选修课教学的整体规划、内容重构、方法选择、评价运用等方面的总结与回顾。我们认为, 在当前“统一选修”和选修课教学必修化现象依然严重的情况下, 广大语文教师应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 积极运用教学智慧,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这是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赵志伟.高中语文课程新探.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秦训刚, 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高中英语选修课教学 篇5

[作者]  周萍

[内容]

高中学生经过初中英语的系统训练,已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和具备了初步

运用的能力。他们有兴趣,也 有一定的能力在英语阅读和交际能力上达到更高

的水平。本文将结合本校高二年级阅读选修课的开设,就本门 课程的选材及教

学方法作些探讨。

一、阅读选修课的材料选择

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较为敏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不满

足于教科书上的知识,想获得 更多的信息。在英语学习上,他们不只是想把英

语作为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来学,更希望能学到知识性和趣味 性兼有的内容,

从英语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阅读选修课的传统做法往往是选用一本现有的阅读教材。课堂练习的主要方

法是,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完 成一定的阅读量,然后完成文章后面的判断正误

题或多项选择题。教师在此基础上核对答案,并作一定的讲解 。这种教学过程

和方法主要的缺点是学习的机械性大,容易使学生感觉紧张又索然无趣。

因此,我们在高二开设阅读选修课时,首先从材料的选择上进行改革,放弃

以往常用的短文阅读理解,结 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广泛

开拓题材范围,从新近出版的英文报刊、杂志上精选阅读材料 。这些材料的特

点之一是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具体内容分类如下:英语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类

(5篇);文化 、教育类(5篇);体育赛事、明星人物类(6篇);时事、新闻

报导类(10篇);幽默故事类(6篇)。每个大 类又包含各种不同的小题材,如

时事、新闻报导类中就有关于电脑发展情况、电脑巨人盖茨、坠机、联合国会 费、

三峡工程、希望工程、国际热点新闻、国际投资、亚运会等等。特点之二是文字

难度适中,篇幅长度灵活 ,如有的文章仅为二三百字的新闻报导,有的则是近

千字的事件描述。特点之三是把握时代特色,选择那些能 吸引学生的.文章,如

很多学生对足球明星感兴趣,我们就不失时机地选择了一篇Van Basten Ends

Glittering

Career。这样的选材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然,这样选择材料其系统性和严密性不足,但也有现成教科书无法比拟的

优势。我们认为,只要在选材 中充分考虑到选修课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水平,

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精心筛选,就能够找到满意的阅读选修 课教材。

二、阅读教学交际化的尝试

所谓阅读教学交际化,是指在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程

序,有效地使学生阅读信息的 输入和输出达到动态平衡,让学生的阅读和讨论

交流相互交叉进行,从而使阅读选修课既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效果,又能

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接受的信息转变成交际实践的内容。通过使用

交际化的手法 进行阅读教学,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项综合能力打下坚

实的基础。

1.阅读前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阅读选修课的传统做法往往是要么忽略学生对语言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知

识的了解,要么就是由教师进行 灌输。前者使学生的阅读在无明确目的、无背

景知识及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很难对阅读材料达到深层的理 解和把握。而

后者的做法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我们的尝试是将读前准备放到有一定交

际性质的课堂活 动中进行。针对文章的难度,或是作有关的背景知识介绍,或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或分组讨论,或就文章内容提 出一些预测性的问题,或是布

置读后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以上活动的开展都不是单一和不变的,而是根据情况

灵活掌握,综合应用,并牢牢把握一个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 阅读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一文前,布置

学生对目前的图书市场作一番了解,内容包括:①How do you find the price of

books?②What book is or will be the best seller?③Do you prefer a book

with a nice cover?Why or why not?学生学习离不开书,也少不了买书,因此

讨论起来都有话可说,气氛很热烈。教 师此时的角色是听众,当不同的意见和

观点发表之后,再让学生阅读文章,这时的阅读无疑是积极主动的。事 实证明,

这样进行授课可以使学生兴奋起来,精力也很投入,即使文章长一些,读起来也

不会觉得乏味。

2.阅读过程中的指导

阅读教学的交际化需要从阅读目的、理解深度和理解方式诸方面给学生以指

导。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应 尽可能根据各种不同的题材设计不同的阅读要求,

培养学生各种阅读技能。如在阅读新闻报道时,应要求学生 根据新闻标题,用

查读的方法快速从语言材料中查找到新闻的主要内容(如来源、时间、地点、所

涉及的人物 、数据等)。这种阅读需要学生直接准确地查获所需的信息,信息查

找完毕,阅读理解过程也就基本结束。以 Leading PC Countries为例,我们要

求学生根据标题迅速找到“What are leading PC countries?”及相关数据 。如

果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指导他们运用略读通览的方法,对所读材料的

内容有大概的了解,也可 用研读的方法,即阅读全文,并对文章中的表层意义

与深层意义作全面、深入的了解,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开展 各种思维活动,如预

测、想象、推论、判断、对比、归纳、总结等。如阅读Public or Private,US

Schools Aim for Best Education一文前,先让学生想象美国的公立和私立学

校是否一样,人们更多地选择哪类学校及 原因等。在阅读中要求学生通过对比,

归纳出两种学校在各方面存在的差别。

应当指出的是,即使是在同一篇文章中,也可以根据理解层次的需要而采用

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运用语言、社会文化等方面

的知识,帮助自己理解阅读材料。

3.阅读完成后的交际活动

[1] [2] 下一页

通过前两个过程之后,学生对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都有了完整框

架。教师应用交际化的手段巩 固和提高学生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在

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所获得的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

首先,教师应设计出一定数量的问题让学生读后解答,用以核实学生所获信

息的准确性和发现阅读过程中 的理解偏差。这些问题应包括对文章大意、关键

句子的理解(字面意思和隐含意思)、词义的猜测等。

其次,练习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练习方法可以采用小组讨

论,也可以单独提问、相互补 充。但不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应尽可能覆盖阅读

材料中的语言信息(词汇、句法、修辞等)和社会、文化背景 。

教师的作用还应体现在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筛选上。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文章,

向学生提出重点掌握的语言点 和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如学生读完The Olympic

Games一文后,我们先提出以下四个问题:①When and where were the first

Olympic Games held?②How many timeswere the Olympics stopped in

history?③What ar e the rules for athletes in the Olympic Games?④Name

some games in theOlympics?这些问题旨在检查学 生是否读懂了文章。接着,

我们又设计出需要学生结合现实,自己思考后才能回答的问题。如:①Do youenjo

y the Olympic Games?②What event do you like best?Why?③How important are

the Olympic Games in o ur country?④Whatevents will China win in Atlanta

Olympics?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和热情使得阅读后的交际 活动气氛热烈,通过讨论

和交流达到了较好的阅读效果。此外,我们还根据文章中出现的有关“比赛”及

比赛 项目名称的词汇,向学生讲解如何区分一组近义词,如game,match,event,

race,competition,contest等 。

三、教学效果

学期结束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为时60分钟的阅读测试。所选文章5篇,

相当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1级程度 ,阅读词数约为。测试结果为:60%达

到了90分以上,35%为80分以上,另有5%为70分以上。成绩表明,学 生基本

完成了本课程的训练目标,大部分学生达到了大学英语一级水平。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探索 篇6

1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带来的新变車

更新教育理念,重构课程文化。语文教育的着眼点是由知识本身转变为人的发展。“所谓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或社会集团。”学生主体意识表现在选课的自主性方面,教师主体意识表现在参与课程开发方面。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参与课程开发,与学生对话、与专家对话,加快了专业发展。教学反思日记就是教师自主参与研究的表征。随着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对话文化”“学习文化”正在逐步整合成“语文选修课程文化”。

更新教材内容,建构教材体系。新课改引入了后现代课程理论,语文教材编写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可分为两大类型:必修教材、选修教材。选修教材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读五个模块并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以散文诗歌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发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江苏教育出版社开发了《唐诗宋词选读};语文出版社开发了《中外现代诗歌鉴赏》《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山东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也都开发了相应的诗歌选修教材。从语文选修教材编排体系看,“文选系统、知识系统、助学系统、巩固系统”四维系统已被打破。语文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建构学习目标体系、学习内容体系学习评价体系、学习指导体系、实践活动体系,这些将共同构成立体的、开放的、多元的语文选修教材体系。

转变教学方法,重构方法体系。“教学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它是教学中旨在实现课程(学科课程)所计划的教学目标,旨在接受一定教学内容(教养内容、教材),师生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性的步骤。”教育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朱熹的“有疑无疑法”,陶行知的“小先生教学法”,叶圣陶的“精读略读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无不凝聚着先贤们的智慧,至今仍有实践价值。

2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产生的困惑

语文选修课程是国家课程还是校本课程。“所谓选修课程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这类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选修课程是与必修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对应的。然而语文选修课程的目标究竟如何定位?这又成了语文选修课程实践的焦点问题。

如何克服语文选修课程资源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课标要求。学生可以在第一阶段的五个系列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这种限制性的选修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共性基础。学生可以在第二个阶段的若干门课程中任选3门,这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课程资源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和学校文化资源。学校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难以改变。而最具活力的因素——教师在开发课程时又面临许多困难。首先,教师课程理论知识的欠缺将影响课程开发;其次,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将影响课程开发;再次,经费短缺也将成为课程开发的障碍。

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引发的反思

语文选修课程应该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何种空间。课标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必修课要完成培养共性的任务,选修课程更多的是要完成个性发展的任务。“个性发展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个体能力、动机和价值的独特模式的确立,它使个体事先倾向于以独特的方式,对各种情境和环境刺激做出反应。”人的个性发展受先天条件、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刍议 篇7

为此,我们试图就选修课教学的相关策略作一些探讨。

一、正确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间的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显然,选修与必修课在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方面有着共性。虽然选修课程有五大体系,并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每一目标又体现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层次,但它与必修课在“课”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语文课程内容专门化的排列过程。选修课的内容不管如何新、如何编排,究其根本都是语文内容,都必须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完成学习过程。因此,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适用于选修课的教学。我们绝不因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就抛弃原有的成功的教学方法而去创造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来与之相配合。

当然,又因为“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选修课存在着内容侧重点与培养目标等的不同,因而选修课也有着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例如,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二单元有杜甫的三首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这是很能代表杜甫“沉郁顿挫”之风的作品,在单元学习提要中,明确了学习和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品味诗境、感受古人丰富情感、提升诗歌阅读能力。而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本中又有杜甫的四首诗《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完全抛离必修的那套教法,因为对诗意、诗情、诗境、读诗方法等方面的学习是共通的,但选修有着新的目标和侧重点,如果仅停留在必修教学中的水平,这是重复机械的叠加,而无新的质变,显然与选修的初衷相悖。因此,我们不妨可以将这两部分再加上《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的冯至的《杜甫传》“‘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整合成一个专题,即《杜甫和他的诗歌》,利用专题的优势,把握好详与略(即重点学习一两首诗歌,其余一般阅读)、课内与课外(即详细重点的内容放在课内,一般阅读的内容放在课外)、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即难度大的放在课内、难度一般的编些练习让学生在课外边学边练)等相互之间的关系,重介绍、重欣赏、重品味、重拓展,让学生有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认识。

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前提与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与拓展、补充与巩固,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在于具体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而是选修课程的教学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拓展性。

二、选修课应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选择性与个性化,并符合学情需要

高中新课程的一个理念,是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同样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自然也成为教师开展选修课教学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选修课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很自然,个性化是选修课教学的核心之一。在内容上,学生可以自主选修某一模块,也可以在同一选修模块内依据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并积极支持学生依据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产生的选择结果,而不是以自身的喜好为目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如: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有的同学愿意从应用性目标去研究其中的古代汉语言现象,有的同学从审美性目标去研究诸子文章的不同的思想美与艺术美,有的同学则从探究性目标去探研诸子各家的思想差异……显然,选修正是因为学生有所“选”,才能有所“修”,从而体现选修课“选择性”的特性和课程开设目标。

当然,教师也有可能根据需要去统一组织学习,这就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例如,选修《<史记>选读》,教师根据需要,先制定一个总体框架原则,如文本研读、问题探究、活动体验。每个框架再设置具体目标:“文本研读”重在训练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和文言现象的积累与整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保证学生能自主流畅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任务;“问题探究”重在探索作者和传记主人公的道德品格、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审美情操等,更多关注作品的人文性和艺术力,从而让学生汲取营养,并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读传统作品;“活动体验”重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化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从而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其中,针对第一个目标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定内容,统一组织学习,这样便于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共同评价;而针对后两个目标的学习,教师可设置多个选题供学生自主选择,也可让学生(包括个体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自行选题进行探究。

在坚持个性化的同时,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还要符合学情需要。在内容上,选修教材的编者多为在某一专业领域大有建树的大学资深教授或著名学者,这使得教材专业性强,内容精深、系统,未必完全符合高中学情。同时,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且高中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尤其是语文学科,学生在知识面、阅读条件、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杜绝一视同仁地开展教学,而是应量力而行,对教材内容作适度取舍,与本地本校学情不太相符的要适度删减,与此同时,可开发适合本地本校学情的教材作为学习内容。

选修课内容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学情差异,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对选修内容作出取舍。教师牢记选修只是提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一个平台,师生不是教材的奴隶,应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处理选修教材。

三、选修课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上要体现选择性与个性化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有各自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性质。自然,不同的模块系列,其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应有一定的区别。《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可见,学习方法与过程的选择性与个性化也是选修课的一大特征。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论文式、讲演式等都可作为选择的样式。比如“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和“新闻与传记”系列,教师可以先选择讲授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再采用材料阅读法,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增强能力;随后,选择模拟现实情景、实地调查访问、专题探讨、成果展示等方式,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写作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在感知、体验、应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比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系列,教学过程可设计为:课文品读[1.课文探珠(理解诗文局部问题)2.含英咀华(鉴赏诗文局部手法)3.论辩擂台(引导对诗文的争鸣)4.读后随感(读诗文后联系现实有感而发)]→开拓视野(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借石攻玉(援引对诗文内容进行引申而写的文章)→联读新得(从某一角度联系已学过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再比如“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可以将重点放在论著内容和观点的解读与探究上,通过阅读感知、质疑有惑、探查讨论、思考研究,在阅读、交流、辩论、答问、汇报、展示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引起争鸣,开阔视野,积淀底蕴,增强思维品质,提高探究能力。至于选修Ⅱ,由于更多地结合实际,使得内容更加灵活、综合性更强,因此,学习方式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性,体现更鲜明的个性特点。

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追求灵活多变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几个错误的倾向:其一,防止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破。选修课的每次研习最好围绕一两个问题展开,不求面面俱到,否则无法真正进行研习。每次研习中要确立重点、对象、方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目标要求应体现出不同。因此,需要善于发现,并围绕这不同的重点、对象和方向建立框架问题。如在《先秦诸子选读》的《论语》研习中可以紧紧抓住作为思想家的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和作为社会人的孔子这三个要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研讨:作为思想家的孔子,他的核心思想“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的教育理想是什么;作为社会人的孔子,他的人生观是什么。这样有组织的研修可以让学生对《论语》有比较全面而透彻的理解,从而取得良好效果。其二,防止被动接受,力求主动发现。选修课的研习应真正体现“自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发现。研习什么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在阅读求证中发现。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中的李杜诗风之比,学生可以发现诗的题材不同、所用意象不同、抒情方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可以从作品比较、流派比较、不同评论比较、考据考证比较、文本理解比较、艺术风格比较等多个不同角度去确立研究方向。教师在选修教学中的作用应充分体现“引导发现”,而非“告诉约定”功能,自觉成为学生研修的好导师、好帮手、好伙伴。其三,防止孤立片面,力求全面公正。选修课研习的成果既有显性成果,又包含隐性成果。显性成果表现为研修的具体结论,我们不能对此要求过高,只要论之成理、言之成据即可,毕竟高中选修课的开设目标是以个性化、多样化等为标志的“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而不强调大学选修课程所具有的的学术性。因此,我们更应重视成果的“隐性部分”,即思路的拓宽、知识的增加、方法的掌握、探究的体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等,这些可以为学生在知识汲取上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应“因课制宜”,体现出不同的选择性与个性化,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只会“动脑”去思考接受的单一方式,还要让他们“动手”去探查实践,“动眼”去观察发现,“动口”去质疑辩论,“动心”去感知体验。坚持以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这样,作为新课程改革一大亮点的选修课的积极功能自然会体现出来。

四、选修课在课型的选择上应坚持“实”与“活”的宗旨

选修课不宜上成带有专题味的纯学术课。选修课虽具有较明显的专题性质,但毕竟教学对象不是大学生,教学目标不是学术研究,因而,不宜以大学讲座式的课型来开展教学。如教学《中外戏剧欣赏》中的《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就不宜大讲特讲莎士比亚创作思想的发展和中西方戏剧的不同特色;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不宜大谈韩、欧、苏、柳的作品艺术手法与思想内容的同异等……因为这样就任意地加深了难度,拓展了宽度,背离了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与特点。

选修课不能上成语文知识专题课。选修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作基本框架,同时,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很容易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出现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型设计。如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型会变成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方法系列讲座;教学《先秦诸子选读》,课型会变成文言文知识的系统讲授课;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课型会变成高考字、词、句基础知识与语言运用讲座等。这些课型的选择违背了选修课开设宗旨,是一种知识中心的回潮,是与语文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一种现象。

选修课不能上成以人文为中心的文化课。如教学《先秦诸子选读》,课型会变成教师大讲诸子百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人文课;教学《外国小说欣赏》,课型会变成大讲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现代派中的人性意识等。这种课型,抛开了文本内容,抓住其思想与人文的内涵大加发挥,是一种舍本逐末、好大喜功的行为。

虽然教无定法,但语文选修课的课型还是可以归结为讲授课、活动课、交流课、观赏课等等诸多的不同的授课类型。这些课型具有不同的上课方式与特点,根据这些方式与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整合开设出符合相应类型的选修课来。讲授类的课如《诗词鉴赏入门》《儒、释、道与中国文人》《美学基础知识》等;活动类的课如“演讲与口才”、“课本剧表演”等;交流类的课如《XX文章读(节目观)后感》《我喜爱的一本书(一句格言)》《写作与交流》等;观赏类的课如《影视欣赏》《生活与观察》等。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探究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

选修课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特色部分, 对此, 我们不能把它当成是一个全新的东西, 以望而生畏的态度对待;也不能忽视它的新意义, 以静态消极的观念对待。如何上好选修课, 是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崭新的课题, 也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重大突破的几个关键因素之一。为此, 我们就选修课教学的相关策略作一些探讨。

一、正确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间的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 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显然, 选修与必修课在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方面有着共性。虽然选修课程有五大体系, 并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 每一目标又体现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层次, 但它与必修课在“课”的本质上是一致的, 它们都是语文课程内容专门化的排列过程。选修课的内容不管如何新、如何编排, 究其根本都是语文内容, 都必须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完成学习过程。因此, 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适用于选修课的教学。我们绝不能因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 就抛弃原有的成功的教学方法, 而去创造另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

二、选修课应在教学内容上体现选择性与个性化, 并符合学情需要

高中新课程的一个理念, 是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个性,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这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 自然也成为教师开展选修课教学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的重要意义是在于通过选修课教学,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 发展个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他们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很自然, 个性化是选修课教学的核心之一。在内容上,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某一选修模块, 也可以在同一选修模块内依据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可以是对这一专题、方向、领域有兴趣, 有研究基础;也可以是对另一专题、方向、领域有兴趣, 有研究基础。教师要充分尊重并积极支持学生依据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产生的选择结果, 而不以教师自身的喜好为目标, 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当然, 教师也有可能根据需要去统一组织学习, 这就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例如, 选修《<史记>选读》, 教师根据需要, 先制定一个总体框架原则, 如文本研读、问题探究、活动体验。每个框架再设置具体目标:“文本研读”重在训练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和文言现象的积累与整理,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保证学生能自主流畅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任务;“问题探究”重在探索作者和传记主人公的道德品格、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审美情操等, 更多关注作品的人文性和艺术力, 从而让学生汲取营养, 并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读传统作品;“活动体验”重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化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从而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其中, 针对第一个目标的学习, 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定内容, 统一组织学习, 这样便于师生共同学习, 共同研讨, 共同评价;而针对后两个目标的学习, 教师可设置多个选题供学生自主选择, 也可让学生 (包括个体和小组) 在老师指导下自行选题进行探究。

三、选修课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上要体现选择性与个性化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 每个系列有各自的特点, 呈现出不同的性质。自然, 不同的模块系列, 其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应有一定的区别。“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 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 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 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可见, 学习方法与过程的选择性与个性化也是选修课的一大特征。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论文式、讲演式等都可作为选择的样式。比如“新闻与传记”系列, 教师可以先选择讲授法, 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再采用材料阅读法, 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 增强能力;随后, 选择模拟现实情景、实地调查访问、专题探讨、成果展示等方式, 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写作等活动, 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 在感知、体验、应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

四、选修课在课型的选择上要符合中学生的特点, 坚持“实”与“活”的宗旨

首先, 高中学生是个发展的人。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大和加深, 抽象思维能力及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的发展。他们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与教参上的现成的答案, 喜欢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各种问题。如果所学的内容不能超越高中生的水平, 不能使学生听讲后产生“原来如此”的感受, 是不会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因此, 选修课堂上, 浅层次的提问和探究, 学生可能会不感兴趣;所学内容如果大而无当, 教者虽有准备, 能讲得天花乱坠, 但学生没有认知和感受, 也是无效的课堂。但作为发展的人, 也就意味着高中学生还是个不成熟的人, 在认知思维、学习品格、兴趣意志等方面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培养。这就决定了高中语文选修课不等于大学课程, 不宜做“深挖、深究”式的教学, 而是依据中学生特点, 量力而行地开展教学。

高中英语选修课教学 篇9

一、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局限性和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单调片面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误解:考高分的学生是好学生,班级平均分高的教师是好教师,升学率高的学校是好学校。量化的分数成为区分好与不好的标准。并且,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变成了为考试作准备的手段,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作准备。

具体到高中语文学科,传统语文测验方式只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运用,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进行简单评定,忽视了语文素养的丰富内涵。而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语文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可见,简单沿用传统评价方式可能会使语文素养中许多有价值的内涵得不到体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趋于片面简单化,长此以往将最终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只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评价应建立以评促学,以学定教,师生互动,情感交流的模式,其关注点应更多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使教师的“教”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同时,必须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选修课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主要考察教师能否运用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行为,有效实施新课程内容;能否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发、胜任选修课;能否对教育教学实践深入反思、研究,教研结合,以研促教;能否拓展教学常规,注重探索创新,优化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2.学生学习评价

由语文基础、阅读和写作组成的试卷,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情况,因此,要重视发展性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关注学校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又要尊重个体差异以及关注其发展的不同需求,真正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自觉主动,乐于与同伴合作学习)、学习方法(善于自学,善于梳理总结,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注重实践活动,有探究精神)、课堂学习(学习专注,做好笔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努力完成练习要求)、课外学习(注重预习,有效完成作业,注重课外阅读,注重课外练笔,坚持做读书笔记,积极参加各类语文活动)等。

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学生通过反馈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来改进学习。同时,要重视小组合作评价,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进行学习,通过互评发现问题。

3.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渠道。什么才是符合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好课?教师在课堂里应该干什么,不应干什么?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由于课程类型、目标、内容的不同,决定评价的内容也应有所侧重: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则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

对一堂选修课的评价,应该关注教师是否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应该观察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强调学生文化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思维能力的训练,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

1.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评价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书面考试侧重评价学生认知水平,观察活动侧重评价学生的兴趣特长,成长记录有利于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等,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学习各方面统一起来加以评价。

2.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选修课教学评价的重要原则,重视过程也是提高语文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多主体、多层次的评价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

形成性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和调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不宜简单相加,应分开报告,两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能获得模块学分。模块的学分应由学校认定,并由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控。

四、建立和健全发展性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选修课不宜上成带有专题味的纯学术课。选修课虽具有较明显的专题性质,但毕竟教学对象不是大学生,教学目标不是学术研究,因而,不宜以大学讲座式的课型来开展教学。

要防止被动接受,力求主动发现。选修课的研习应真正体现“自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发现。研习什么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在阅读求证中发现。进行选修课的评价,要特别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要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要体现教师、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师生都要开展自我评价和积极反思。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

选修课研习的成果既有显性成果,又包含隐性成果。显性成果表现为研修的具体结论,我们不能对此要求过高,只要论之成理、言之成据即可,毕竟高中选修课开设目标是以个性化、多样化等为标志的,因此,我们更应重视成果的“隐性部分”,即思路的拓宽、知识的增加、方法的掌握、探究的体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等,这些可以为学生在知识汲取上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重视提升学生审美情操,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师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侧重评价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意志力、态度以及自主性学习等,多方面观察、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4.重视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对多元文化的正确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应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教师在进行选修课教学评价时,更应重视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对多元文化的正确理解,以达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钟启泉, 崔允氵郭, 张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5]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教学刍议 篇10

一. 教学目标, 注重基础性与选择性

新课程区分了必修和选修, 有的老师就以为必修课注重给学生打下“共同基础”, 选修课注重“多样选择”, 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服务的, 选修课就不需要重视基础了, 其实, 这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解。

“基础性”应该是贯穿到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 高中仍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 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因此这两册选修课不是孤立的外国小说欣赏或语言文字教学, 教师应有意识地随时联系必修课所学内容。必修课里的外国小说和语言文字的学习可视为给选修课作铺垫、开个头, 所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应该保留并迁移至选修课中来, 并更加有所发挥、发展。选修课的教学设计, 也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

提高学生共同基础的同时, 更强调选择性,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应重点突出“选”字, “选”就是有所选择, 根据师生的实际需求大胆取舍, 不必照本宣科, 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习愿望,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注意构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培养他们有特色的学业素养和人格特征, 使之获取多样化的成功。因此在教学中, 首要因素是要顾及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尊重其学习需求, 准其在自己学习探究的领域、角度上有所侧重, 尽量使学生各取所需, 同时也要使其各尽所能。

二. 教学内容, 体现选择性与个性化

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与个性化,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 二是学生。

教师可根据需要去统一组织学习, 不能完全像必修那样去作课课精讲、面面俱到的处理。选修课应体现为“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选修《<论语>选读》, 教师可根据需要, 先制定一个总体框架原则, 如文本研读、问题探究、活动体验。在每个框架下再设置具体目标:“文本研读”重在训练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和文言现象的积累和整理,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保证学生能自主流畅地阅读浅易文言文;“问题探究”重在探索文中道德品格、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审美情操等, 更多的关注作品的人文性和艺术表现力, 并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读传统作品;“活动体验”重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化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另一方面, 是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个性。重视学生的修改化学习, 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这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通过选修课教学,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 发展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他们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

三. 教学方式, 倡导民主性与探究性

长期以来, 高中语文教学受到“高考指挥棒”的严重影响, “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在高考升学的分数、人数上博弈, 放弃了教育应有的方向, 只剩下局部的急功近利的实用目标……‘但求好分数, 考上好大学’成了师生们的共识”。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本着“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念, 充分认识到“课堂上的主题是学习而不是教授”, 高中语文教学不论是选修还是必修均应是学生本位教学。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上一篇:工程材料质量监理下一篇:甲状腺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