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服务

2024-08-24

教育、管理、服务(精选十篇)

教育、管理、服务 篇1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育质量,创新教育

高等学校不仅是国家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基地, 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而高校的教学管理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 它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 是决定高校创新教育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 然而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现存问题

1.1 制度设置不合理

目前有些大学教学管理不合理主要表现为:a.权利相对比较集中, 只能行政一把手说了算, 制定的一些规定也是少数人定的, 学院 (系) 等二级管理仅限于上传下达的作用, 具体管理作用发挥不大。b.一些政策对学生管得太多、太严、甚至有些太死, 比如:有的高校要求学生普通话必须达到一定等级才能正常毕业, 使得一些学生 (尤其是两广地带的学生) , 因为方言太重普通话没过而丢了毕业证, 这些制度的不合理最终会表现为:没有办出大学的特色, 培养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应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就业竞争力不足, 这种制度下更是很难培养出拔尖人才。c.有些制度不完善、权责不清、政策落实也不到位, 使得制度成为一纸空文、一种摆设。

1.2 部门之间不协调

教学管理机构是由职能部门的教务处和各学院、系及实验室等组成。目前一些高校主要存在部门之间沟通少甚至是不沟通的问题, 各干各的, 在教学和科研中矛盾重重, 管理混乱, 最终出了问题相互推诿, 这样有损职能部门的威严, 并造成服务不好, 师生满意度较低, 影响学习兴趣, 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1.3 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到位

自大学扩招以来, 好多大学出现了多个校区, 面对几千老师和几万学生, 教学管理虽然不断改革, 可是效果却不尽人意, 满意度较低, 主要原因是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到位、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教学上的好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满意度自然上不去。

2 解决办法

2.1 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思想认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人才的培养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来完成, 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 要求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后勤服务人员来共同完成的, 学校管理是为教学服务的, 尤其是教学管理。管理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师的心情、工作热情和激情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各方面能力的发挥, 将直接影响着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开发。试想一下, 在一个教学管理混乱的校园里, 教风、学风、考风都很差的环境下, 能教好能学好吗?能实现创新教育吗?故首先得认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2.2 建设好教师队伍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创新人才”尤其是青年教师, 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队伍[1]。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一是要有足够的称职教师, 如何称职, 首先生师比不能过高, 然后通过教学督导, 教学检查, 教学评价、教学信息反馈等一系列手段来衡量, 对于不称职的教师要停课培训、学习直到称职、情节严重的需要计入教学事故和个人档案。二是要千方百计激励、动员教师在教学及人才培养上增加投入, 让教授多上讲台, 减少专职教师的行政职务, 阻止教师的校外兼职, 保证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教学上, 用在人才培养上。这样的制度下才能为教好提供前提保证。

2.3 勤于沟通、建立合理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大学是以教学为中心, 教学会涉及到各个部门, 燕山大学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这些制度和规定的建立来自于多方的经验、来自于广大师生的心声。如:a.在新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中首先由主管教学的校长亲自带队, 带领教务处的相关人员先后走访了10几个兄弟院校, 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 相互探讨教学管理上的问题。随后又去各个学院调研工作, 细心认真听取院系及任课教师的心声, 最终才完成了《燕山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b.在教材征订中, 是由教师和学生来选择教材, 然后在学校纪检处的全程参与下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教材招标活动以确定供书商, 再由教务处教材室统一征订并无差价的发放给学生;c.在选课管理上, 允许教师开设积极健康的任意选修课, 允许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课。d.在学籍、毕业、考务、成绩、毕业实习等管理上也各有一套严格的、合理的操作程序。并且这些操作程序职能部门、各科室、各院系分工明确, 既独立又相互联系。这些有效的管理制度, 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学生利益, 体现了管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同时给教师以充分的教学自由, 使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充分发展。从而保证了教的效果, 为创新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2.4 建立完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必须依靠大量的、及时的、可靠的信息来反馈教学的效果, 这样教学质量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为此燕山大学开通了教学系统意见箱、教务系统短信平台等使学生能及时的、免费的、无记名的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应出来, 专人负责处理。每年开学初的本科生教学工作会议由全校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和全校科级以上的行政人员及每个专业的学生代表参加相互探讨并解决教学管理的问题和学校的发展, 另外两周一次的教务处长接待日, 专门接待各班级的学生代表, 面对面的回答他们的问题, 只有在教学信息反馈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才能强化教学质量管理,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2.5 狠抓质量监控、严厉奖惩制度

燕山大学在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 并建立了基于教学评价制, 教学督导制、信息沟通制、领导听课制、学生参与制与专家决策制“六种机制”的实时全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2], 全面掌握整体教学运行状况。每学期对网上评教进行一次总结, 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实行一定工作量的奖励, 对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的教师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各类教学事故的通报, 此项奖惩制度直接与岗位津贴和考核、晋级挂钩。体现了教师必须以教学为主的办学理念。

总之, 教学管理的核心是管人, 管与教和学有关的所有人员, 是以合理的制度和规定来约束人。一个学校教学管理改革就是改掉一切不适应该校教育发展的制度和规定。只有全校教职工共同努力, 本着广泛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 及时妥善、有效解决问题, 才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才能提高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满意度。只有在以学生为本的宽松的育人环境下才能使教育工作有所创新, 才能使教学管理更好的服务于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秦绍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5) :19-21.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篇2

本专业2007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和相应旅游产业实践技能的高级人才。本专业分三个方向:(1)旅游教育方向:以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和学生考研深造为主要培养方向,注重于基础理论的学习,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教学实践和教学适应能力强、综合性知识储备丰富、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心。(2)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培养能从事旅游区规划、旅游景观设计、城市绿地规划、风景园林设计方面等工作,具有相应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现代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旅游应用型设计专门人才。(2)策划营销方向:通过系统的旅游及其它基本理论和营销策划基础知识的学习,接受相关市场营销及产品策划和创意的技能训练,并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实践,培养掌握旅游和其它行业营销与策划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专业素养好,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在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品推广的企业或企业部门、以及相关部门,从事旅游及其它行业的营销和产品策划的复合型人才。职业师范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有: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概论、区域旅游规划、酒店管理、旅游教学论、教育实习等旅游教育方向类课程;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电子商务、项目策划、企业营销训练等旅游营销策划方向类课程;设计素描、色彩构成、建筑学基础、工程制图、城市规划原理、绿地系统规划、景区规划、景观设计等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类课程。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文理兼招、三校生)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理论基础,掌握旅行社、星级酒店等旅游企业实际操作能力,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在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旅游企业从事服务与经营管理、并能够在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一体化”教师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业合格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旅游学概论、形体训练、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英语、饭店经营管理概论、饭店管理实务、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经营管理概论、旅游接待礼仪、东南亚概况、第二外语、旅行社管理实务、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升本)专业:

本专业培养掌握旅游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旅游服务行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及管理服务技能,熟悉东南亚国家旅游发展概况,具备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和一定的旅游专业教学能力,能在旅游行业从事相关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职教本科。学业合格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能在旅游行业及相关部门从事旅行社计调、旅行社导游、景区管理、会展旅游管理、公共关系处理、酒店服务管理等工作。

教育、管理、服务 篇3

【关键词】快乐工作;安全保卫;高校

高校是国家宝贵人才的荟萃地,高校保卫工作作为高校稳定发展的可靠保障,因此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变化,高校安全矛盾日益凸显,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更加繁杂,责任日渐加重,不光有过去的“防火防盗、看家护院”,还包含有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等重大安全工作。这从对高校的各项检查和评估都将高校安全稳定情况作为重要观察点可见一斑。然而,这也导致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人员长期工作超负荷、心理高度紧张、心理和生理健康甚至生命时刻受到威胁。为缓解保卫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维护保卫工作人员的心身健康,同时为高校师生提供和谐、平安的工作和学习、生活环境,南昌工程学院努力探索“人本教育、目标管理、用心工作、热情服务”的快乐保卫工作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人本教育:塑造员工快乐工作理念

工作其实是人的一种需要。国外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死后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美妙而又能享受一切的地方。他刚走到那个地方的入口,就有一个看似服务生的人走过来欢迎他:“先生,这里的一切,各种美味佳肴,所有可能的娱乐,以及各式各样的消遣,您都可以尽情享受,如果您需要妙龄少女,也保管您满意。”这个人听了以后,尽管感到十分惊奇,但心里非常高兴,他想:“这不就是我在人间的梦想吗?”于是他进去了,尽情地吃喝玩乐。然而有一天,他觉得少了些什么,就对服务生说:“我需要做一些事情,你可以给我一份工作吗?”“很抱歉,我们这里唯一不能给您做的,就是没有工作给您。”这个人非常沮丧,愤怒地说:“这真是太糟糕了!你干脆把我送到地狱去好了!”那位服务生温和地说:“您以为这是哪里?这里就是地狱啊。”

但是,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同样的工作内容,同样的工作条件,有些员工可以轻松、愉快,而且高效地完成;但有些员工即使焦头烂额、绞尽脑汁,最后还是收效甚微。这种可以说是天壤之别的成因何在?我们认为,这与员工是否具有快乐工作理念有关。具有快乐工作理念的员工,把工作本身当作一种快乐;相反,没有快乐工作理念的员工,把工作当作一种负担,他之所以工作,是因为他需要获得工资来维持生活。为此,我们努力通过人本式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员工塑造快乐工作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围绕着激发和调动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展开教育。

保卫处工作人员普遍学历不高,大都不愿意“聆听”过于理性的说教,因此,针对此种情况,我们时常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员工思考:“自己为了什么而工作?”“工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比如,每一个到保卫处工作的新员工都会听到保卫处处长给他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心理学家路过一座山,遇见两位石匠,他们都在用力地凿石头。心理学家看见他们干得很卖力,就走向前去问:“你们喜欢凿石头这种劳动吗?”一位石匠说:“谁会喜欢这样的工作?跟你说吧,这简直不是人做的工作,要不,你试试整天和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还有这些没有感情的石头打交道的滋味?”另一位石匠却说:“确实喜欢,每当我想到这些粗苯的石头经过我的雕琢将被别人欣赏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由衷的自豪。”他说着,嘴里不觉哼起小曲来。若干年后,心理学家再次经过那座山,只看见那位抱怨的石匠依旧在用力地凿着石头,询问另一位去了哪里,原来那位喜欢凿石头的石匠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雕刻家。通过这样的故事,员工们普遍对保卫工作具有较高兴趣,能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保卫岗位,在实际保卫工作中,能做到“防御问题不声张,发现问题不推卸;处理问题不抱怨;解决问题不自傲。”

二、目标管理:打造员工快乐工作制度

作为感情动物,人的生活状态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痛苦和快乐。人总是渴望摆脱痛苦,获得快乐。这个摆脱的过程,就是目标管理的过程。心理学家对目标的定义是:一个人想要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达到某一特定的行为标准。高尔基曾经说过:“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事的人是不幸的人。”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因此,现代化管理理念中,将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为一体的目标管理模式一直受到众多管理者的青睐。

众所周知,目标管理的制度化原则是“SMART”,即绩效指标必须是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ttainable—可达到的、Realistic—可证明和观察到的、Time—based—有明确时间要求的。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以“SMART”为原则,建立了具有高校保卫工作特点的工作制度。首先是抓岗位责任,实行“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窗口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具体操作方法是对保卫处设置的每个岗位均对其岗位职责作出明确要求,将各项保卫工作具体化、明确化。通过对岗位的责任化管理,实现每个员工对岗位负责,把工作做好、做细、做实的目的。其次,完善保卫工作制度,用规章制度、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这几把“尺子”来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大到遵规守矩,小到穿衣戴帽,都给予明确规定,明明白白的制度,清清楚楚的尺子,扎扎实实的落实。最后,抓激励措施,倡导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我们对每个员工的要求是:事事有记录,月末有小结,年终有总结。我们对员工实施的激励措施是:事事有分析,月月有鼓励,年年有奖励。

目标管理通过细致的目标的设定,实际工作中以目标是否实现来考核工作完成的好坏,似乎是非常刚性而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实则不然,我们按照目标管理人性化原则的要求,在以明确岗位职责来确定员工的横坐标的同时,也以工作任务来分工确定员工的纵坐标,从而形成矩阵式组织,实现岗位柔性的交互式安排。我们通过各种岗位的实践锻炼、各种岗位间互相交流,扩大每个员工的活动空间和工作信息面,让每位员工得到多岗位的锻炼、多渠道的培养、多方面的成长。此外,在保证统一性的目标不失控的前提下,扩大保卫处各部门和各个员工的自由处置权,拿的准问题不要瞻前顾后,不要担心别人说自己“越位”,而是独挡一面,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员工以履行职责为快乐,让想办事、愿办事、能办事、肯办事的员工拥有快乐工作的空间和舞台。

三、用心工作:培育员工快乐工作心态

俗话说:“愚人向远方寻找快乐,智者则在身旁培养快乐。”如果从时间方面来计算,工作几乎占了我们生命中1/3强的时间,我们的生活是否快乐,往往与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工作中能够创造快乐,工作中能够发现快乐,工作中能够享受快乐。快乐是一个人由内而发的情绪,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用快乐去诠释工作,生活就多了趣味;用快乐去诠释工作,工作即使有难度和压力也不会枯燥与艰辛;用快乐去诠释工作,个人的智力、能力、潜力、创造力等都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我们保卫处用人的标准是:“我们需要良好的心态。如果你不能有一个好心态,即使你的技能如何高,我们也不会用你。”我们在发现人才、任用人才、培养人才等学校保卫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均将良好工作心态作为核心要素进行考察和培育。正是因为注重对员工快乐工作心态的培育,尽管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犯罪分子手段日趋于智能化、多样化,高校保卫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我们保卫工作人员均能以良好心态对待工作。我们的口号是:“最用心地干活,最愿意地付出,最开心地做人,最快乐地生活。”我国古代典籍《大学》中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因此有中国人的人生之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在这里,“心正而后身修”,说明“心正”是“修身”前提和基础,可见心态的重要性。

下面一个故事也为我们保卫处工作人员所熟知: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若受到总经理的青眯,一再被提升,而布若却成长不快。终于有一天,布若向提出辞呈,并抱怨总经理用人不公平。总经理了解这个小伙子,没有直接向他解释,而是对他说:“布若先生,请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集市上有什么卖的。”布若很快从集市回来说,刚才集市上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卖。总经理又问:“价格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市上问到了价格,又跑回来告诉了总经理。总经理看着跑得气喘吁吁的布若说:“布若先生,请休息一会吧,您可以看看爱若是怎么做的。”说完打电话叫来爱若,对他说:“爱若先生,请您马上到集市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爱若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我觉得我们公司食堂可以采购,所以带回了几个给经理看看。另外,这个农民说他家里有几英亩的土地都种了土豆,考虑到我们公司食堂可以长期向他采购新鲜土豆,我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如果您觉得可以,我把他请进来您跟他谈谈?总经理和农民谈完话后问布若:“现在您明白爱若为什么得到多次提升的原因吗?”布若点了点头,脸红红的。

以工作为乐的人,会在工作中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就像爱若一样,工作时会充满智慧和自信。如今,我们保卫处“爱若”式员工随处可见,正是这些员工以工作为乐,使得我们可以建立起每一个细节处均能看见美的人防体系。首先,学校设立了总值班室,实行校领导带班、下设5个片(行政片、教学片、学工片、保卫片、后勤片)分片全方位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时保持联络通畅,时刻报告校园信息。其次,校各单位、个部门均指定专人负责综治维稳工作,坚持每天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的工作机制。再次,在教职工和学生当中建立专门的综治信息调研组,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校园安全稳定信息,把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矛盾和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解决在校园内部。尤其是在遇到重大事件和敏感时期时,如全国“两会”期间、国庆期间、开学初等时期,保卫处利用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及时了解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最后,针对毕业生离校前,学生社区收购废品时与学生时有摩擦发生的情况,保卫处采取主动出击,专门在学生社区开展巡逻和治安防范工作,有效避免冲突的发生。这种变“封闭式”人防为“开放式”人防,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防控”的人防,保证了各种安全措施和安全预案的运行,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了违法犯罪的发生。但毫无疑问,没有工作人员的“用心”参与,这种工作中细节处的美是无法绘出的。

四、热情服务:感染员工快乐工作对象

高校安全保卫队伍的职责是负责全校治安保卫防范工作,维护校园稳定,处理校内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和治安消防、交通事故,进行安全教育、宣传,通报治安、消防情况,组织发动师生员工进行安全防范,把发案率减少到最低限度。[4]因此,高校保卫工作的艰巨性和危险性可想而知。而且,从高校保卫工作队伍来看,高校保卫工作人员数量远远低于公安部对保卫人员配备占单位总人数3‰的规定比例要求。[5]可以想像,高校保卫人员除了完成每天8小时的工作以外,还必须经常加班加点,乃至较长期地超负荷工作。如此一来,高校保卫人员在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时,就有可能缺少热情,而是所谓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了。但心理学启示我们,如果我们带着不良情绪工作,工作时这种不良情绪就会传递到工作对象那里,工作对象接受到这种不良情绪后,会把接受到的不良情绪再加上自己内心原有的不良情绪自觉或不自觉地送回给我们,乃至我们得到了更多不良的情绪,如此多次传递,终成恶性循环。著名的“踢猫效应”就告诉了我们不良情绪经过多次传递后会造成极大的、可怕的后果。

因此,热情地对待工作对象,其实也是愉悦地对待自己。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写道:“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情感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6]热情服务不仅是高校保卫工作本身所需要的,也是维持高校保卫工作人员身心健康所必须的。为此,我们要求保卫工作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时,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按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严格办事与为广大师生员工热情服务统一起来,要通过热情服务意识,热心解答师生员工提出的问题,真情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让保卫部门成为一个让广大师生满意的服务窗口。

为强化热情服务意识,我们在保卫工作中常年开展“抓效率、抓秩序、抓案件”所谓的“三抓”工作。抓效率指积极为师生员工提供“急、难、危”紧急求助服务,接到求助后10分钟内赶到现场进行处理;师生集体户口需迁移者以及来我处办理出国、出境手续者,我们一次性把所需的材料及办理流程向师生说清楚,不会让他们多走一趟冤枉路;学生社团在校园内举办大型活动报我处审批,我处受理后,一至二个工作日内一定给予回复。抓秩序是指认真做好校园内的交通秩序、商业网点管理;做好门岗执勤和安全巡逻工作;规范校园内车辆的停放,划定规范化的停车区域和泊位,改变教职工私家车辆乱停乱靠,摆放无序的状态;整治校容,对乱设摊点、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乱吊挂、乱堆放、乱扔垃圾等现象发现一处整治一处。抓案件是指校园内发生治安刑事案件,我处接到报警电话后10分钟内赶到现场,及时进行现场处理,并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做好案件的侦破工作。

五、结语

“高校是社会的晴雨表”,高校的安全稳定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国家政权的巩固。由于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而高校保卫工作是一项由高校保卫人员开展的,面向高校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服务的工作,所以没有高校保卫人员的“快乐”,就不会有高校保卫工作的“快乐”,也就不会有高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快乐”,甚至不会有高等教育事业的“快乐”,以及整个社会的“快乐”。塑造高校保卫人员快乐工作理念,打造高校保卫人员快乐工作制度,培育高校保卫人员快乐工作心态,并通过高校保卫人员的热情服务感染广大师生员工,营造安全和谐的“快乐”校园,因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千馨.快乐工作的真谛[J].中国保健营养,2011,(2):66—67

[2]丁心镜.幸福学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175

[3]宋春宁.目标管理就是把痛苦变成快乐[J].光彩,2011,(3):9

[4]邓秋芳.新时期高校安全保卫队伍建设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黄频.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开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60—262

推进管理创新优化教育服务 篇4

管理观念创新

1.质量观。我们的学校应建立全面的、可持续提高的质量观。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无论什么时候,质量都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教育管理的中心工作就是促进教育质量全面、可持续的提高。

2.人本观。即“以人为本”。这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在学校中“以人为本”包括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也包括管理要以人为本,还包括学校的其他一切工作都要以人为本;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学校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

3.服务观。学校教育是一种服务,学校管理也是一种服务。学校教育管理就是为教育公众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从学校内部关系看,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行政、财务、人事、后勤、党工团队等部门都要为教学第一线教师服务;从外部关系看,学校必须满足作为外部消费者同时也是办学经费和其他资源供应者的家长、企业、政府及社会的需要。

4.学生观。学生的发展必须以现实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只要学校存在,学生就是第一位的。教师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发展了自我。学校因学生而存在,因学生而发展。

5.教师观。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源),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师是教育质量高低和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校要培养教师,对教师的培养是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教育投资,也是学校管理永恒不变的重点工作。

6.课程观。课程是教育情景和师生互动的过程和结果。课程是生成的、整合的、开放的;课程是知识的、经验的、活动的。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资料(主要是教科书)、教育情景等一切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综合体。

7.教学观。教学是沟通、合作、探究和成长。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为了“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要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充满个性的发展。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只能选择和创造我们的教学方法,不能选择和放弃每一个学生。

8.评价观。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不是目的。评价有教育和甄别的功能。在学校教育中要突显评价的教育功能(即发挥评价的强化、激励、诊断、反馈等教育作用);要建立以发展性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

9.学校观。学校是有生命的,学校的发展取决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学校应是师生幸福生活的地方。

管理机制创新

我们可以通过实施“五大工程”来进行学校管理机制的创新。这“五大工程”是:质量工程、管理工程、创新工程、名师工程和品牌工程。

1.实施“质量工程”。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高的质量,就难以生存和发展。首先要确立“全面质量观”,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充满个性的发展。其次要坚定不移地“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课堂教学要明确目标、注重情感、指导学法、提高效率、改进教法,要突出“细、实、活、趣、新”的课堂教学特色。最后,要注重优化每个教学环节,建立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如,“质量预警制度”“质量监控措施”“质量会诊制度”等等。

2.实施“管理工程”。在中小学可建立和完善“十大工作制”来推进管理工程。(1)计划落实制: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各方面、各阶段工作都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坚决落实。(2)目标管理制:将办学目标层层分解,分步实施。(3)校长负责制:建立校长最终决策、党组织保证监督和教职工民主参与的校长负责管理体制。(4)法规保证制:制订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治教。(5)岗位责任制:编写岗位标准责任,做到定岗定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6)教师聘任制:教职工全员“双向选择、竞聘上岗”。(7)末位调整制:对教师工作质量实行年度评估,班主任工作、校中层干部分管的部门工作、学科教师的教学综合评定得分的末位换岗或降低周工作量,增加学习机会和时间。(8)总结表彰制:每一项工作都要进行总结、评优、善始善终。(9)档案记载制:建立完整的系统的档案资料库,把管理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基础之上。(10)考核奖惩制:注重平时的考核和结果的奖惩兑现。

3.实施“创新工程”。就是把教育创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对待,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学装备、师资建设、评估机制、管理体制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从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创新工程的重点应是实施“创新教育”,整体构建创新教育模式。

4.实施“名师工程”。就是要坚持“德业双馨”的教师标准,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以校本培训为主来造就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可采用“七字模式”:(1)“学”:鼓励教师岗位自学成才,创造一切条件建设“学习型组织”,使得“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机,处处是学习之地”。(2)“导”: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和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引导教师加速自身的“专业化”进程,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3)“训”:实施“校本培训”,把学校建成教师继续教育基地。每个年度、每个学期都有培训,边工作边学习边提高。(4)“研”:围绕教研教改课题,组织研讨;开展“校本教研”,在教育科研实践中学习,成为“研究型教师”。(5)“赛”:把“五优竞赛”制度化,通过竞赛培养教师。(“五优竞赛”指优秀教学设计或教案、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课件、优秀教育案例)(6)“考”:组织系列达标考试,检查自学和集中培训的效果。(7)“评”:成立校“教师工作质量评估小组”,侧重“教师发展性评价”,帮助教师“扬长补短”。

5.实施“品牌工程”。品牌就是特色,创建特色学校就是显露办学个性。特色就是学校办学的优势所在,它表现在方方面面。如,学科教学特色、艺术教育特色、传统体育特色、学校管理特色等。创建特色学校的指导思想是:学校办学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学习有特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从办学思想、管理制度、各科教学、师资培训、校园文化、德智体美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东西。

管理方法创新

学校教育管理方法的创新有很多。

案例一:将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直接引入学校管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1972年出版的名著《学会生存》中指出:“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许多工业体系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不仅在全国范围可以这样做(如监督整个教育体系运行的方式),而且在一个教育机构内部也可以这样做。”

如,用经营的理念来管理学校:以经营的理念来办学校,其目的在于强调学校是一个动态的组织,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更必须在达成绩之外,引导前瞻性的发展策略,一方面增进学校效能,另一方面则开创新局,促进社会成长。因此,目前学校经营在概念的范围上涵盖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学校经营包括:学校品牌经营、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学校发展战略管理、学校战略营销(细分市场、市场预测、学校定位)、学校项目管理、学校危机管理、学校绩效管理和学校管理沟通等。

当然,学校经营并不是把学校的一切资源都当作商品,而是以经营的理念来管理学校。

案例二:关于建立“学习型学校”。

“学习型学校”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改革学校自身的学校。那么,怎样建立学习型学校呢?根据彼得·圣吉的理论,可从五个方面着手:(1)建立共同愿景。用学校的办学目标来统帅和细化每一个教师的工作目标,把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变成每一个教师的价值观与使命感。如建立教师、学生和学校均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性学校”就可以把全校教工凝聚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2)组织团体学习。彼得认为: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最佳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专题讨论等都是一种团队学习。在团队学习的学校中,“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地,时时是学习之机”,在这里“人人爱学习,人人能学习,人人会学习”。(3)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实施新课程,我们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就是要改善其心智模式。(4)实现自我超越。可引导教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人生,把个人奋斗目标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达到共荣共兴。(5)系统思考。彼得认为:组织中任何一部分的发展都会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组织。对于学校而言,质量、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等就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环”,校长要学会系统思考并形成能力,以利于正确的决策和管理。

案例三:将人本化管理思想创造性地应用于学校管理,调动教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能。

人本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培养人和发展人。为了实现人本化管理,在办学理念的提炼上,应该突出“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在办学目标设置上,应狠抓落实“双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服务品质,满足利益相关人员对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在学校发展战略上,可提出“经营学校”的观点,把教师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在管理体制方面,应实行“扁平化”管理,使信息畅通、人际和谐,鼓励教工创新并提高工作效能;在薪金及奖励方面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工作环境方面,重视人性化设计,做到净化、美化、舒适;在领导作风方面,注意工作方法,讲究领导艺术,利用人格的力量去影响师生;此外,要建设以人文关怀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校园文化。

只要你倾心于管理,阅读管理方面的书籍,经常思考管理方面的问题,你就一定能创造出许多适合你所在的学校的管理方法。

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

所谓“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规则,它的任务在于“确定”:定时、定人、定主题、定责任、定程序步骤、定方式、定评价标准等,这些都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功能。做好这些工作的目的是发挥制度特有的五大效应:第一,制度的文化效应。制度建设的过程,就是创建制度文化的过程,这种文化也是学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二,制度的转化效应。通过细致入微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校本培训制度、班级管理制度等的设计与安排,能够把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日常的实践行为。第三,制度的变化效应。制度变革带来的是人的变化,是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变化。第四,制度的创新效应。在很多情况下,制度创新不仅是教育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催化剂与发动机,而且可能成为所有创新的入口或前提,教育创新往往需要从制度创新开始。第五,制度的育人效应。一个合理的、积极的制度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育人、发展人的过程。要重建好的制度,就必须进行制度的创新。

管理创新的重点是制度创新。因为,制度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起着根本性的、长远性的和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制度才能把好的经验巩固下来,也只有制度才能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为了加强信息的管理,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机制,笔者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了制度创新,制定了确保电讯畅通制度、校级干部每天“碰面”制度、四小时“复命”制度、信息迅速转(传)达制度、“第一知晓者”报告制度、信息层级责任人制度等。这样加强信息管理,有利于贯彻上级的政策法规、文件和会议精神,确保政令畅通;有利于充分地、广泛地了解师生和家长乃至服务社区方方面面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有利于及时交流看法、化解各种矛盾和消除内耗,不断提高工作效能。总之,建立快捷信息沟通机制已成为保障学校长治久安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案例四:关于建立快捷信息沟通机制的若干规定(试行)。

信息管理是学校管理六大要素(时间、空间、信息、人、财、物)之一,在信息社会其作用愈加凸现:加强信息管理,有利于贯彻上级的政策法规、文件和会议精神,确保政令畅通;有利于充分地、广泛地了解师生和家长乃至服务社区方方面面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有利于及时交流看法、化解各种矛盾和消除内耗,不断提高工作效能。总之,建立快捷信息沟通机制是保障学校长治久安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学校特制定如下规定。

1.确保电讯畅通制度

(1)年级主任及以上校级领导应有全校教工的手机号和家庭电话号码,校长、书记和工会主席应有每个教工的“基本情况一览表”(包括家庭详细住址、爱人工作单位及联系电话等)。每学年由工会主席登录校对输入计算机一次,并交校长审核、保存和发放。

(2)班主任应有每个学生家庭的详细住址,学生家长的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并将这些信息全部输入计算机;政教主任和学籍管理员一起每学年集中检查一次(开学后两周之内);由学籍管理员将全校学生的基本信息汇总输入计算机,并分别交校长室、教务处、政教处备份;中途转入转出学生信息也由学籍管理员负责(由班主任协助)增添或删除。班主任应将《学生通讯录》打印给同班级科任教师人手一份,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应将联系电话告知学生及其家长,便于家校联系。

(3)教工有事请假或汇报工作,可当面、可书面、亦可电话。通常时间短、三言两语可说完的,可用电话;时间长、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应该当面讲;按规定需要书面汇报的,必须按规定进行(如请三天以上的假需填写请假条,外出学习必须有书面汇报等)。

(4)严禁在上课时使用手机。听课和开会时使用手机必须调整为震动状态,并用短信回复,尽量减少对他人的影响。教师上课时中途不得接打电话。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比如手机没电、损坏,或者在上课、开会等)不能接打电话,那么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对方说明。对于需要转达的电话,无论公与私都应及时准确转达。

(5)校长办公室的电话可以告诉每个学生及其家长,便于了解学生的心声和听取家长的建议。这也是校务公开的一条途径。校长的手机对全校教工每天24小时开通。

2.干部每天“碰面”制度

书记和校长、各部门主任和校长,工作日时间每天至少碰一次面交换工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征求意见或建议、或提个醒。主任级的干部实行“双重领导”,年级主任考勤和校长的领导。各部门主任外出办事,必须告诉校长,并在办公室门口设立“去向牌”。年级组长及以上校级领导有事直接向校长请假,校长外出告诉书记或办公室主任。

3.信息迅速转(传)达制度

各类通知、口信和会议精神,都应在最短的时间内转达或传达到部门和个人。其中,口信不能超过1小时,通知不能超过半天,会议精神不能超过1天。任何个人到学校之外开会或学习,回来之后都应向部门主管领导汇报;同时,由个人或部门主管向校长汇报;做到及时传达学习会议精神,落实相关工作。所有信息必须在其失效前转达或传达到位,否则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4.四小时之内“复命”制度

凡是上级交代的事情(工作),做与没做、做得怎么样、进展如何等,都必须在四小时之内向上级汇报,以便上级了解情况和做进一步的指示。做到“当日事,当日毕”,要严防做事拖拉、推诿、敷衍等陋习,要切实提高工作效能。

5.“第一知晓者”报告制度

该制度是指最先了解有关情况的教工(即“第一知晓者”,一个人或几个人)有责任有义务向校领导报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做出妥善的处理。

(1)学生意外受伤或突发性生病(包括传染性疾病),第一知晓者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找校医处理,情况较严重的由在场教工、班主任迅速送医院处理,并同时向校长或书记报告,还要由班主任及时通知家长。

(2)教工个人或家庭有重大事情(如生病、乔迁、红白喜事、闹矛盾等)或自身解决不了又希望通过学校帮助解决的问题,年级主任要注意平时多察言观色、多与组员交心谈心、多了解情况、多关心组内职工并及时将情况反应给工会主席,由工会主席向校长或书记报告,也可由教工本人或组长直接向校长或书记报告。

(3)学生中的任何不良倾向、家长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教工中的任何建议和想法或思想动态,年级组长都有责任有义务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告,或直接向校长书记报告。当然,也可由全校教工中的“第一知晓者”直接向校长或书记报告。

(4)校长欢迎任何教工、学生及其家长在任何时候反映学校的任何情况或对改进学校工作提出任何的意见及建议。要特别注意危害师生人身安全的隐患的尽早发现;要特别注意有损学校声誉的言论的尽早报告;尽早消除隐患和影响,维护学校整体利益。

6.实行“层级负责”制度

全校各部门要仿照综合治理的做法: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做好自己的事。班主任是班级的第一责任人,年级主任是年级组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主任是分管部门的第一责任人。凡是责任区内的事情,能自己解决的都要尽最大的努力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向上级汇报,寻找办法一同解决。重要的事情,要先汇报后处理;紧急的事情,要先处理后汇报;重要又紧急的事情,要在立即处理的同时尽快汇报;其他事情,处理完可以不汇报。

处理事情要讲究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明确共同目标,维护共同利益,创建和谐校园;二是在政策法规和规定面前不动摇,同时又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注重通过对话、协调的方式解决问题;三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四是互相尊重,注意换位思考;五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注意策略,及时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维护团结和稳定。

当然,在信息社会要加强学校信息的管理、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机制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校兴我兴,校荣我荣”,只有在学生、教师、学校的良性互动中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和服务 篇5

关于加强闲散等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和服务

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村(居)、部门、驻镇各相关单位:

为维护我镇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认真抓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切实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为我镇“三先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根据简综治办„2011‟10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我镇关于加强闲散等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巩固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专项行动成果,建立青少年违法犯罪隐患排查、清理整治的经常性工作制度,形成党政主导、综治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家庭关爱的闲散等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格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建立对闲散等重点青少年群体信息采集、分析、评估和预警为一体的公共信息平台,健全动态信息管理数据库,不断提高预防青少年违 法犯罪的工作水平,有效遏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工作对象

1.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即处于失业、失学状态的青少年;

2.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 3.农村留守学生; 4.流浪未成年人;

5.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6.受艾滋病影响儿童。

三、工作内容

(一)摸清闲散青少年群体数量和基本情况,有序推进动态管理工作。镇综治办牵头负责全面开展辖区内闲散青少年的普查工作,建立工作台帐,进一步准确掌握辖区范围内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数量和基本情况,逐步建立镇(社区、村)两级闲散青少年群体动态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对闲散青少年群体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汇总,有效掌握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变动情况。

(二)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制度建设。由各村(居)、部门、驻镇各相关单位要认真组织、配合开展本实施意见的各项工作。逐步建立起我镇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汇总上报制度,确保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项工作有效开展、落到实处。

(三)扎实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各村(居)、部门、驻镇各相关单位,一要积极协调配合,力争解决闲散青少年群体失学失业问题;二要准确掌握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学生和流浪未成年人群体的普遍性利益诉求,切实做好对他们的关爱和帮扶工作;三要有针对性地向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群体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重点在于做好犯罪预防工作;四要摸清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群体底数和生活、就学状况,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动员全社会共同理解和关爱受艾滋病影响儿童。

(四)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调研总结。镇综治办要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就重点青少年群体中的某一类群体开展深入调研,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及时总结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验、发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建议。

(五)加强社会管理,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社会各界要切实承担起关心、帮助、教育青少年的共同责任,积极为青少年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舆论环境、法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积极消除青少年成长环境中的各类不良隐患,弘扬社会新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加强对闲散等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和谐贾家有着重要的意义。各村(居)、部门、驻镇各相关单位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充分调动积极性,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落实工作保障,务求实效。各村(居)、部门、驻镇各相关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精心筹划,制定科学可行、务实详尽、特色明显的工作方案,并予以实施。同时,镇财政所等有关部门、单位要切实加强人员、经费、场所等保障性投入,为工作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条件,真正解决闲散等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加 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要充分利用会议、广播、板报、各种宣传活动和各类媒体传播渠道,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四)加强督查,严格考核。要切实加强对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督导检查,深入调研,建立工作责任制,确保工作的有效落实,促进工作的常态化开展。同时,加强闲散等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工作将被作为我镇年终综治、维稳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目标考核管理,严格考核;对措施不当、工作不力的坚决予以追究相关责任。

附:1.简阳市贾家镇加强闲散等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教育、管理、服务 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模式;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7—0006—04

教育信息化是高等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多数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部门都经历了从20 世纪 70 年代的电化教育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转变[1]如今的教育信息化给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和迅速更新使教育资源和环境逐渐达到一种数字化聚合的状态;各种新软件的应用使教与学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的网络架构和营运模式越来越成熟和规范化。[2]

探讨与研究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服务管理模式,在最大限度降低总成本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的管理效率,切实地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益,不仅对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职能部门的建设与发展有所裨益,更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现有服务管理模式概况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在以多媒体教室为代表的公共教学资源管理方面,以实施按照教学区设置值班点配备安排技术人员轮岗的管理模式为最常见的方式。然而随着设备的集成化程度和性能稳定性的逐步提升以及现代高校师生整体信息化水平的素质提高,这样的管理模式开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源浪费趋势,教学管理效能不能完全发挥或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院校已经开始进行了“大物业”管理模式或者专业服务供应商委托管理模式或是混合管理模式等多种方式的探索性尝试,以减少在设备管理上的资源投入,提升效率。但是在实际效果上,往往因为沟通有效性、分工不明确或者服务维持费用标准不菲等综合原因,造成效能提升效果有限,成功经验也较难复制。

因此,我们有必要细致地分析一下当前现代教育技术与服务管理需求的趋势与特点,从问题的本源着手解决,进而提出现代教育技术服务管理的创新模式,在保证教学支持力度不变甚至提高的前提下寻找到效能提升与管理成本下降的平衡点。

二、当前现代教育技术与服务管理需求的新趋势

1.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新趋势

(1)网络化集中控制趋势

伴随计算机、网络与数字化教学设备的空前发展与技术的不断成熟,对于现代教育资源和环境的建设已经达到一种数字化聚合的状态,新的网络架构和营运模式越来越成熟化和规范化。网络化数字中控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大家公认的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甚至语音实验室的标准化建设模式,与之配套的软、硬件系统也已经达到低故障率、高性能的市场化程度。

(2)设备硬件故障与维修减少趋势

当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加集成化之后,电子教学设备或计算机的故障率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同时设备的维修与更换变得更加专业化、集成化,过去依靠技术人员检测设备和维修电子设备或计算机的方式已经逐步减少甚至消失。

(3)供应商服务意识与能力的增强

绝大多数的服务商已经越来越重视售后的跟踪与支持服务;各高校在签订合同时也更加关注后续服务支持的部分。因此,设备采购合同中往往都有后续服务维护的条款,设备服务商的主动跟踪服务开始增多,服务力度加强,有些服务商甚至会采取定期主动上门检测的措施。

2.现代教育技术服务需求的变化

(1)多校区服务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各高校的扩招发展,大多数的重点高校都出现了分校区和多校区管理的需求。同时在校区内部也存在教学楼宇或者公共教室分散建设的情况,跨区、跨点的离散管理成为新形势下的要求之一。

(2)数字化设备、信息技术服务占主导地位

相比较早期的幻灯投影教学、电影教学、电视教学环境下[3],现代教育技术部门所承担的技术任务与教学辅助角色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于数字化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软硬件的应用技能成为目前最主要、最基础的服务内容,80%以上的技术服务请求均属于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应用或设置方面的问题。

(3)技术与服务相分离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应用的不断成熟,以及教师整体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的提升,服务性成分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技术支持工作中比重越来越大,技术性成分比重越来越少,大量服务工作不再需要高深的专业技术基础。

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服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为了更好地构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我们首先就目前的工作特点进行一些分析。

1.时间集中性特征

只要有教学活动的发生,就会有现代教育技术服务需求的产生,因此在学期开学之初一至两周的时间里,以及每个课程上课前后5~10分钟内服务请求集中出现,比例高达75%~90%。服务需求呈现出极高的时间集中性。

2.需求周期性特征

由于高校的课程安排一般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每学期根据开课情况安排一次上课教师与教室,因此在每个开学初的服务需求与维护需求特别突出,包括因上课教室更换造成的教师设备使用不熟悉,因假期休息引起的设备操作程序遗忘,安装课程需要的教学软件的要求等。加之计算机操作系统一般也需要定期的软件维护与更新升级,大多数学校也是以学期为单位时间安排进行,因此服务需求呈现明显的学期性重复的特征。

3.类型集中性特征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日常服务内容,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几类事务,比如:现场技术支持服务、设备操作协助、教学设备的借还管理等。主要的事务出现频率高、出现时间集中。

4.响应急迫性特征

因为教学服务支持主要是为了老师授课教学服务的,一般出现服务需求就是“急迫”性的,需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解决或处理,方能保障教学的正常开展,现场的服务支持应该以不影响教学开展为前提,具有极高的时间紧急性。

四、现代教育技术服务职能的逻辑分类

1.逻辑分类

图1从逻辑上对目前国内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主要职能进行了职责划分和分工说明。

2.逻辑分类的说明

在图1所列出的三大类职能中,“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持”职能是现代教育技术部门日常教学支持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从时间性上来说,服务支持的工作时间性最长最无规律同时紧迫性较高,核心技术基本无强制的时间要求,技术支持呈现较高的周期性和集中性。从技术要求上来说,核心技术的技术难度最大要求最高,技术支持技术含量较高,而服务支持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

我们可以对这三项职能的特征进行如表1的对照。

五、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创新服务管理模式

1.设计原则

我们在设计高校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服务管理模式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原则一:重维护,轻现场

“重维护”就是要把检测、安装、常规性的技术维护和整理工作制度化、细致化、量化的明确下来,并能够长期坚持周期性的进行,这样做可以减少60%以上的故障和排除80%以上的故障隐患。“轻现场”的意思就是尽量不要把事情留到出现问题时在上课过程中去解决,现场的问题解决越直接、越快速越好。事实证明:用最简洁的办法或替代方案处理现场的问题是效果最好的。

(2)原则二:重结果,轻原因

在现场支持时不要关注问题的发生原因及过程,要抓紧一切时间解决问题或采取替换应急方案。要以“教学为重,师生为本”,服务要在不耽误教学,不影响授课的指导思想下进行。

2.创新管理模式方案

基于前文的种种分析与设计原则的指导思想,本文提出如图2所示的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服务管理模式。

(1)打破“坐班”,创新技术值班制度

从资源最优化组合与使用的角度,我们可以尝试将技术支持与服务支持的工作相分离,采取以下措施:

1)合并服务值班

因服务支持的需求无时间规律性且在有教学活动的任何时间都可能出现,是目前现代教育技术部门采取值班制的主要原因。但另一方面,这部分工作的技术含量最低,因此并不一定需要采用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员来高成本维持。可以考虑将此项职能交由物业管理人员或者是教室值班人员来负责,将这种需要长时间支持又无技术含量的值班性质的工作从技术支持工作中剥离出来并合并到类似职能中,从而提升学校总体的管理效率。当然,为了保证较好的服务效果,这些人员应该经过“技术支持”部分人员的严格培训和岗前测试。

2)采取工时制技术值班

对于有较高技术要求的技术支持工作采取工时制,在技术服务需求高峰时段进行主动巡查(详见下节说明)而替代现有的坐班制值班工作制度。一方面,以主动服务的方式提升现场支持的效果与反应速度,得到更好的教学保障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与技术专长,避免目前常见的纯粹“值班”而无技术的现象。

(2)主动出击,创建技术巡查与定期维护制度

1)现场巡查支持制度

在技术支持工作中,大部分急迫性的服务需求都集中出现在每一个课程上课前后的5~10分钟内。在高校中大多数课程都是以2节课为一个授课单位,因而主要的服务高峰期就数出现在第一节、第三节、第五节、第七节以及第九节课开始的前后10分钟内,尤其又以第一节课可开始时的服务需求最为集中。另一方面,在每学期的开学头1~2周的时间内服务需求处于整个学期的显著高峰期。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些服务需求显著的时间段采取主动的“送服务”模式,在课前5~10分钟即进入各个教室进行巡查,同时配备方便的交通工具,而不是坐等问题发生再去解决。这样,技术支持人员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在问题现场解决问题,甚至在问题发生之前就提前解决问题。既能够极大地提升服务的效果,也可以明显地提升服务效率。

另外,采取巡查制工作方式还可以将技术人员从时刻备战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在巡查以外的时间从事更有技术含量与意义的工作,无需长时间的等待式值班,对于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健康心态都有正面的影响。

2)软、硬件定期维护制度

每学期至少应该进行一次操作系统的定期维护与网络拷贝,清除因上课临时安装的各类软件,检查必备的各项软件及病毒库更新等,从而保持一定的开机速度与功能效率。

平时服务支持人员应在上课前5分钟左右通过网络中控积极主动地进行预先的设备情况检查,对于异常设备应及时通知现场技术支持人员前往解决。同时注意建立健全课后主动监测设备关闭情况的工作制度与责任制。

(3)未雨绸缪,完善紧急预备方案

将技术支持与服务支持相分离的一个最大的隐忧就在于可能技术人员不在时发生技术故障,而服务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处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引入完善的预案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因为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已经达到类似“傻瓜化”操作的级别,而对于设备的硬故障即使是技术人员也无法短时间解决,同时现在的设备故障率也已经越来越可预期,因此,只要有充分的备用设备、备用教室以及建立了完善的预案制度,在非高峰服务需求时期,服务支持人员照章处理就完全可以保障正常的教学支持。

(4)信息支撑,搭建教学服务管理系统

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管理模式与趋势,为了有机的结合各个职能以及有效的监管服务绩效,理应建立一套教学服务支持工作管理系统方便进行核心技术、技术支持与服务支持之间的信息互通,同时可以有效解决相关的绩效考核问题。

1)构建信息支撑枢纽

借助信息管理系统,不同职能人员可以很好的互通信息,每个部分的工作数据与需求可以很好的利用信息系统这个平台实现双向或多向的输送与交流。在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下,因为信息的无障碍传输,核心技术的职责无需再专门设置人员,而是可以合并到其他的规划部门中直接完成,这样做也可以增加在资源规划时的结合性和全局性视角。

2)健全服务管理考评机制

在当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多校区管理的发展趋势下,为了减少或避免因地点分散或职能分离带来工作考核不便的问题,通过建立教学服务管理系统针对各工作人员进行记录化参考考核,就可以做到“工作效果有据可查,责任判定有证可循”,形成有效的绩效管理与考核机制。在这个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图2中的各个职能部分就可以进行有机地结合与协调,逐步达到工作“分工不分家”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张玉玲,周勇.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育技术部门的新定位[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

[2]王金利.高等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7).

[3]甘忠伟.又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定位问题——从个案研究入手[J].现代教育技术,2010(5).

[4]孙启美.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模式——走向信息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梁圣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职能和特点[J].学理论,2011(16).

[6]余翔,曾丽贞.以评估促进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效能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4).

[7]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本科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8]在服务教学中成长——华中科技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30年回顾[J]. 教育技术资讯,2008(12).

教育、管理、服务 篇7

高校学生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内涵时期,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学生工作主要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80年代到90年代后期,增加了学生工作的管理功能,在进入新时代之后,学生工作的内涵又被拓展,除了教育与管理功能,还要强调服务的功能。高校学生工作内涵的延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普及化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开放程度与信息传播方式的加快,学生的思想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其具体表现之一即学生会根据各项工作是否具有合理的利益来评价学校的工作。学生在评价学校的管理工作的时候,都会结合自己在学校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来判断,看看是否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精神需要。当前的学生工作应该以服务学生为使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在实施了教育与管理的功能之上,逐步强化学生工作的服务功能,找到学生工作的突破口,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传统学生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学生工作缺乏明确的工作理念。在传统的学生工作中,仅仅是将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尽量不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是尽量少提出问题,学校领导没有认识到学生工作是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创设条件,没有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更没有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注重“教育、管理、服务”的功能,忽视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灌输式的管理方式,采取强制的手段,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难以实现管理人的目标。

2.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在传统的学生工作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管理活动中不是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而是自上而下的权威管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忽视学生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自身发展,不符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违背高校教育的原则与规律。

3.学生工作的方式比较单一。传统的学生工作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方式主要是灌输、说教,注重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工作的时候主要是被动式的管理。传统的学生工作基本上不会强调服务学生的职能,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高校中出现了许多的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中心、助学贷款工作管理中心,但是在早期的时候,服务理念比较缺失,这些服务工作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4.学生管理工作比较僵化。传统的学生工作是按照管理型而不是服务型来设置的机构,在工作的时候侧重于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主动性,工作缺少多样性、便捷性,没有办法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学生工作缺乏重心、稳定性,很难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三、新型学生工作的模式探索

1.建立学生工作的服务平台。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应该建立服务平台,完善对学生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建立校园网站、构建师生互动平台,及时了解学生信息,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因此,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现实的需要,建立服务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性。

2.提升辅导员的服务水平。当前学生工作中的服务功能被日益重视起来,需要有专业的辅导人员进行管理与服务,因此需要有专业的辅导员提升学生工作的质量。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应该结合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培训与教育,创造条件让辅导员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逐渐提升其素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培训活动,让其获得从业资格证书。

3.建立完善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资助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当前学校的资助在工作体系已经被有效的建立起来,助学金、奖学金等资金体系被建立起来,更好的满足贫困生的工作需要。教师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资助工作的中心站,为学生的资助工作提供服务,或者是建立资助工作的网络服务体系,对助学金、奖学金的学生进行管理,有效的提升服务水平。

4.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在学生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生会的重要作用,学生会的工作人员可以上传下达,与教师进行沟通,与学生进行亲密的交流,重视社会社团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总而言之,加强学生工作,应该结合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建立新型的工作管理模式,将学生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结合在一起,满足学生新时期的新的学习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逐步提升学生的素养,满足学生新时代下的发展需要,为社会的发展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学生工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工作随着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而不断发展。随着高校改革的进行,时代特点的变化,高校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大学生,这些学生以90后为主体,思想、精神、行为方式走在时代的前沿,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工作不断改革与创新。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必须要从新的形势出发,结合学生的总体特征与时代特点,处理好教育、管理、服务的关系,提升学生工作的教育功能、管理权威以及服务质量。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探讨高校学生工作中“教育、管理、服务”的辨证关系。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辨证关系

参考文献

[1]潘世墨.高校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的辩证关系[J].专题研讨,2013.

教育、管理、服务 篇8

关键词:网络教育,以人为本,管理,服务

在当今社会,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逐渐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理论界的共识, 形成了现代人本管理理论, 所以在成人网络教育中也应该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作为成人网络教育管理的核心, 改变过去“以物为中心”的旧模式。由于成人学历教育尤其是网络教育的学习方式更趋于松散, 日常教学管理是一大难点, 因此网络教育提倡管理应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用尊重和关爱去唤醒内心和激发潜能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于2003年在福建三明轻纺工业学校 (现合并升格为三明职业技术学院) 设立学习中心, 六年来学习中心从小到大, 学生从少到多, 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已招收八个批次, 三个层次, 八个专业的学员共计300余名, 为三明市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得到了在读学员和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一致认可。

一、明确岗位层次分明做到“有序

办学至今, 学习中心始终贯彻以质量求生存, 以服务求发展, 坚持走体制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发展之路, 为此我们不断细化各项工作, 明确岗位职责, 建构了所有事项落实到人, 形成事事有人管, 小事现场解决, 重大问题报请领导协商解决的良好层级管理机制, 将原有的粗放式管理调整为精细化管理。通过业务学习让工作人员了解熟悉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最新动态, 不断加强与网院各个相应部门的学习与沟通, 以促进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中心打造出了一支业务素质好, 服务意识强, 工作效率高的团队。

二、招生宣传措施得力做到“真诚”

目前成人学员可以像逛超市一样选择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开放教育, 招生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 学习中心对每年两季的招生工作都做了详细的计划, 招生期间投入全院教职员工深入基层单位进行宣传, 同时, 我们还为相对集中的单位学员上门送招生宣传资料, 集中当地学员进行学习交流, 使学员得到面对面的沟通与指导。并指导网络学习的操作技术,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等。严把招生报名关, 认真审核报名材料, 无形中树立了学习中心的品牌。

三、以人为本服务管理做到“规范”

中心工作就是为学员服务。在日常管理中, 学校以学员为中心, 一切以服务教学过程为宗旨, 增强服务意识, 贯彻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的工作作风。针对不同层次, 不同条件的学员制定不同的服务体制。我们结合学习中心学员的实际情况, 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用心为每一位学员服务。我们深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道理。每届新生入学时, 中心都组织新生参加开学典礼, 进行开班学习动员, 目的是对学员进行思想教育, 端正学员的学习态度, 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 引导学员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成人学习有其特殊性, 学员既要忙于工作, 又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 确实很辛苦, 为了保证学员能顺利完成学业, 充分利用学校基础设施为学员提供学习环境, 利用网络优势开设网上学习平台, 设置课程辅导课件点播, 在线交流辅导答疑, 报考信息等多项功能学习平台。除此之外, 为了方便学员随时随地都能与相关人员取得电话联系, 获得学籍管理和学习咨询方面的帮助, 还定时免费为远程学员开放计算机机房, 方便学员上机学习, 由于有些学员底子薄在学习中感觉很吃力, 我们不断提供各类教学信息使学员能及时地多渠道掌握学习进程, 调整学习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还通过网院QQ群在线交流及时了解学员思想, 学习动态以及对学习中心的要求建议, 及时纠正管理中的不足, 不断完善管理办法。这些措施很好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他们基本上都能按规定完成课程学习。在日常服务中, 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员, 为了学员的一切”的服务理念。每个工作人员做到热情、耐心、细致的服务。完善了日常咨询, 辅导答疑, 学生活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使得各项工作逐步走向了正轨。我们为学员提供导学, 助学等有关资料, 配备了兼职辅导教师, 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指导。我们下载《网络学习指南》教材, 整理课程的常见问题, 解答提供多套学习资料,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做到:嘴勤、手勤、眼勤、腿勤。热心、耐心、诚心、细心。这些努力得到学员的好评。

四、作业和考试端正思想做到“严格”

为了确保远程教育的质量, 我们想尽办法提高作业的收缴率和作业质量, 要求作业符合格式规定, 专门设计了作业格式基本要求和作业汇总表, 要求学员严格按照作业格式的基本要求来做, 否则要求重做或者扣分。在“作业辅导工作要点”中明确作业格式和样本, 跟学员讲清楚且在浏览作业后对质量较低的作业要求学生重做, 及时收集学员作业, 认真批改后登记成绩并归档备查。在各学期的课程考试中, 始终坚持“严”字当头, 工作人员以身作则, 抓考风考纪, 考试之前组织监考人员认真学习《监考守则》, 要求每位监考人员熟悉考场规则和监考职责。主考、监考及考务人员都明确责任, 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实践证明端正考风, 严肃考纪, 不但端正了学员的学习态度, 提高了学员的学习自觉性, 也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做高校与学员之间的桥梁

教育、管理、服务 篇9

(一) 公寓功能未完全发挥、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学生公寓虽是以给学生提供居住休息场所而建立的, 但不可仅局限于这一单一功能, 当前高校学生公寓在很大程度上未与学生学习、娱乐、教育等多方面有效结合, 公寓所具备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公寓的管理服务人员多为年龄较大、知识水平较低的员工, 他们对学生在公寓内进行的学习、娱乐活动把握不准, 不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诸多问题。

(二) 学生公寓管理体制不健全, 对学生行为管理监督缺位

学生公寓管理受学校后勤部门管辖, 后勤部门规定下的学生公寓管理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住宿及宿舍财物安全的管理, 为学生宿舍生活提供服务, 并不涉及对学生行为的管理,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无异于天方夜谭。学生在公寓的思想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不受控的, 这样的环境对塑造高校学生的良好品格和思想道德教育影响是极大的。

(三) 学生公寓文化氛围淡薄, 负文化现象频现

良好浓厚的公寓文化氛围是陶冶学生情操、改善学校学风校风的重要支撑, 也是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然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氛围淡薄不仅无助于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还平添了不少负文化现象, 侵蚀污染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

二、高校学生公寓德育管理的作用

首先高校学生公寓德育工作的开展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具有非常鲜明的指导作用。德育管理与学生公寓管理相结合, 更能跟上学生思想观念时代化、多元化的脚步, 有针对性的引导其提高明辨是非、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 将德育渗透进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可以纠正学生生活学习中的诸多不良习惯, 帮助其改掉坏毛病, 提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能力, 缓和与人交往间的矛盾摩擦,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最后, 德育工作在高校公寓管理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锻炼自立自强的生活技能, 养成自尊自爱的生活信仰, 便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三、高校学生公寓德育管理工作的途径

(一) 健全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机制, 施行制度化管理办 法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要建立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 对学生行为的管理权限有明确说明, 合理制约控制学生的行为, 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完善的管理机制监督下, 学生的行为谈吐都会向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从而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二) 招聘任用文化知识水平高、年轻化人才参与公寓 管理

高校学生总是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信息获取快、掌握多, 知识储备较为丰富, 这使得公寓的管理人员知识水平也必须有相应的提高, 管理人员年龄也必须尽量年轻化。只有这样, 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各方面才能被管理人员深入了解, 有的放矢的管理措施才可以有效实施, 一旦学生遭遇到心理、感情等方面问题时, 管理人员可以进行积极有效的帮助, 使得其正确认识问题, 直面生活中的挫折, 鼓励其调整心态, 积极乐观的迎接挫折和挑战, 明确奋斗目标, 合理规划人生。

(三) 重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建设优质的学生文化是帮助学生简单学习、愉快生活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得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多样的学习方法, 从而在复杂多样的课程学习中得心应手。浓郁的文化氛围还可以使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追求, 可以努力克服生活中的问题,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形成友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同时公寓文化建设也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托。优秀的公寓文化在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谐健康的公寓文化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和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四) 注重德育,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在学生公寓内开展形式多样、意义丰富的德育活动,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学校和管理人员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积极采纳合理建议, 让学生参与到公寓管理中来, 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服务管理意识,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公寓的主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其自身的意志作用于公寓管理的实践。强化学生自我提高、乐于助人的意识, 让学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积极主动地承担辅助学生公寓管理的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了解到高校公寓管理在学生德育工作上的重要性, 因而必须要急切改变当前高校公寓管理的现状, 充分认识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作出改正, 以适应高校德育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学生公寓德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多因素相关联的工作, 也是高校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更是建设和谐文明的公寓及校园文化的重要方面, 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高校德育工作在学生公寓的开展, 将学生公寓管理与学生德育工作相结合, 促进双方共同向更深入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德林, 陈鹏.浅谈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和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 2011 (8) .

[2]赵志坚.德育考核在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 2013 (12) .

教育、管理、服务 篇10

1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完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机制

让高校充分认识到做好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普遍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 党委组织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共青团组织协同配合, 院 (系) 党委 (党总支) 贯彻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对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进行安排, 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与工作格局。

2坚持标准, 严格程序, 保证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

高校能够把政治标准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首要标准, 严格按照党章规定, 着重看发展对象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行, 是否自觉为党的纲领而努力奋斗, 是否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 注重把综合素质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考察内容, 注重把学生的一贯表现和关键时刻表现、自我评价和群众评议、学习情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防止把学习成绩作为发展党员的主要条件。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 高校做到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严格程序、严格把关, 认真履行入党手续。

3加强教育, 强化培训, 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

高校能够“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 以加强教育培养为重点, 以提高发展学生党员质量为核心, 以加强培养教育为重点”, 强化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党校的党课、思想政治课、理论社团宣讲等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党的知识、党的理论教育宣传的主要途径, 提高了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 切实保证了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

4健全制度, 完善服务, 强化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

高校基层党组织积极完善管理服务制度, 落实“三会一课”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结合民主生活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 严格党内组织生活, 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同时,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关爱帮助学生党员, 广泛开展结对帮扶等活动, 解决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保障学生党员民主权利, 落实学生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不断拓展学生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途径, 在强化党员意识、促进学生成长等方面取得积极效果。

二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变化的新时期, 在日益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目前, 高校在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部分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薄弱

从高校党务工作者的配备上看, 党务工作者编制不足。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的情况下, 党务工作者编制没有增加, 一部分高校未按1:1000学生数的比例配备组织员;部分高校未按照1:200学生数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部分高校基层院系专职党务秘书、党支部书记配备不到位, 甚至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责, 职责不明, 精力投入不够。另外, 部分党务工作者党建素养不高, 党务知识欠缺, 党建工作经验不足, 开展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

2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突出

部分高校的少数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不正常, 战斗力和凝聚力不突出, 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一些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不科学, 党建制度落实不到位。有的对“三会一课”、民主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制度坚持不够, 组织活动开展不够丰富。

3部分高校党建工作保障条件有待改善

一是学生党员教育培训费用不足。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方面的工作任务较重, 大部分高校设立了专项经费但严重不足。二是学生党建活动经费不足, 部分高校没有党建活动专项经费。三是部分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没有工作量津贴, 即使有也相当低, 甚至是象征性的。

4部分高校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亟待加强

部分高校对党务工作者和学生党支部书记开展定期、不定期集中教育培训不足, 甚至个别高校根本没有开展专题教育培训, 突出显现了学校党务工作潜在的危机。

5部分高校一些学生入党动机不够端正

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呈现多样化, 大部分学生是怀着真诚的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队伍, 但少数大学生片面地把更好实现地就业作为入党追求, 产生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观念, 不良动机依然存在。

6部分高校学生党员培训亟需改善

目前, 部分高校的党校、基层分党校对大学生党员培训的内容脱离实际, 培训形式单一, 培训时间短、周期长, 培训缺乏活力和针对性, 吸引力不强, 培训效果不明显。

7高校党建工作与其他领域党建工作衔接不顺畅

高中与高校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工作衔接不够, 实习单位对实习的学生党员培养考察工作落实不到位、预备党员后续教育培养衔接不足, 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跟不上, 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接转不及时, 管理服务效率低。

8部分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缺乏创新

对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探索不多, 创新举措少。

三改进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措施

“做好新形势下的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对于提高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实现‘两个100年’目标、实现中国梦,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新媒体技术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 高等教育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要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只有不断坚持改革创新, 不断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才能培育宝贵的人才资源。

1注重党建队伍建设, 提高党建工作实效

健全高校党组织工作机构, 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 配备足够数量的党建工作人员, 提高党建工作队伍素质, 加大培养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 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党建工作人员和党务干部, 要从制度上解决他们的长远发展和后顾之忧。

2设立专项经费预算, 确保党建工作开展有保障

“发展学生党员工作, 绝不仅仅是发现人才和吸收优秀学生入党, 而是要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要将学生党建工作经费列入学校财务预算, 为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落实党建工作人员的待遇, 保障工作高效开展。

3加强党员教育培训, 永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开展教育、培训, 帮助学生党员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从学生入学到毕业, 根据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共预备党员、中共正式党员等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 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开展党史、党情、党的理论政策教育, 加强党章党纪教育,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引导广大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锤炼党性, 重视能力锻炼, “珍惜韶华、奋发有为, 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努力使自己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掌握新媒体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建设网络党校、电视党校等。尝试发展党员答辩制、学生党员发展导师制、教育培训学分制、教育培训网络化等,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 实行全程教育和全过程记录, 为永葆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打好扎实的基础。

4创新活动载体, 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形成党员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党建活动要贴近学生党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 要在保持严肃的基础上, 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 深得大多数学生党员欢迎。要更加注重党建工作基本制度的执行, 完善发展后的管理和再教育工作。

5开展学生党员典型培育工作,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要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要制定完善的党内评优评先制度, 开展学生党员年度考评, 查不足、找原因、促进步, 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创先争优”活动, 树立正面形象, 传递正能量, 做到学有榜样、行有指南。

6行使学生党员权利, 发挥学生党员在学校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倾听青年心声, 鼓励青年成长”。因此, 党组织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人文关怀和服务工作, 搭建学生党员锻炼成长发展的平台。保障学生党员权利, 落实学生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推进学校党务公开, 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

7严明党规党纪, 维护组织发展工作的严肃性

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 “身为党员, 铁的纪律就必须执行”。要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 落实发展学生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 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 对违反规定吸收入党的, 一律不予承认, 对违反党章和有关规定发展党员的典型案例, 要在适当的范围内及时进行通报。

8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提升党建工作的时代感

实现学生党员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动态化管理机制, 建立统一的党组织管理系统, 实现党员身份与党员档案管理的一致性和高效性。

9重视党建研究, 及时解决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新问题

及时总结推广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设立高校党建研究基金, 重视和加强对工作全局性、前瞻性、规律性问题的课题研究, 为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上一篇:《黑猫》下一篇:中学语文教学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