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开发

2024-09-01

创新能力开发(精选十篇)

创新能力开发 篇1

一、企业组织创新及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根据熊彼特的经典创新理论, 创新是将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具体而言, 包含以下内容: (1) 引进新产品; (2) 引用新技术; (3) 开辟新市场; (4) 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 (5) 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其中实现工业的新组织指的就是组织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迁, 会随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但对于组织创新的含义, 也是智者见智, 学者们做出了不同的描述。大致包括以下典型的几类: (1) 认为组织创新是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 认为组织创新是组织成员责、权、利的重构; (3) 认为组织创新是指对内部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或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创造性的调整、开发和完善过程, 包括组织结构与职权分配的创新, 组织目标、任务与流程的创新, 组织中人员、观念与文化的创新等。 (4) 认为组织创新是企业制度的创新, 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外部的市场创新等。他们的区别就在于其广义和狭义的划分。广义的组织创新主要是指制度创新, 狭义的组织创新则主要是指发生在企业内部的一些变革, 如服从程序、运行的规则等。创新应由组织结构创新和组织关系创新两大部分组成。我们主要从狭义的概念出发, 把企业的组织创新定义为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文化创新所并列存在的一种创新行为, 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资源整合和重构, 其实质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创新。

企业的组织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坎特尔认为, 实现企业的创新不仅需要具备雄厚的知识和技术, 更重要的在于组织的创新。只有当组织加强管理, 各组成要素之间密切合作、团结一致且能做出迅速和灵活的反应时, 组织的发展才能走向繁荣。组织创新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钱德勒在其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中以详实的资料论述了企业组织创新对企业的发展乃至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企业整体来看, 组织的结构形式及资源配置方式直接影响着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组织的创新能保障创新思想的产生、传播和学习, 有机的组织创新模式能够更好地执行组织下达的任务, 也更有助于“创新之花”的产生, 因此, 企业的组织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条件、基础和有效保障。企业的组织创新对企业创新的活动过程及其成果的应用有重要影响。一方面, 组织创新通过整合组织中的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而支持其它创新活动;另一方面, 组织创新通过调整组织中的部门和组织结构、重整组织的流程, 整合各种资源, 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组织创新可以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动力和机制, 只有以组织运营机制与运作方式创新为保障, 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二、企业组织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创新能力是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 是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创新能力对企业来讲, 不仅是指技术的创新, 而且也是组织 (制度) 的创新, 更为重要的是创新能力是对企业资产 (主要为无形资产) 的运营和质量的优化, 通过对这些资产的优良运作, 企业才会“战无不胜”。组织创新能力是指从事组织资源配置创新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据权威机构调查, 当前我国企业中一半以上 (54.3) 采用的组织形式是直线职能制, 另有24.8%的企业采用母子公司制, 还有少数企业采用事业部制、矩阵制等新型组织形式。此外, 仍然有26%左右的企业在组织结构上没有变化。反映出当前企业组织形式创新的总体水平仍相对滞后。影响我国企业组织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 有历史和现实的, 有内部和外部的, 有直接和间接的, 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组织惰性限制了组织的创新能力。企业组织的历史具有两面性, 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以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宝贵资源, 而历史沉积的惰性则可能成为企业组织变革的阻力。卢因的“场动力理论”认为, 企业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 如果阻碍变革的力量大于推动变革的力量, 变革将难以发生。他指出团体组织的变化一般经历三个阶段:解冻现有水平, 转化到新的水平, 固定在新的水平。企业历史越长, 其组织记忆则越深刻, 从而旧有状态“解冻”难度也就越大。首先,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影响其组织创新能力的主要是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企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产权为国家所有, 企业的运行主要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 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既无经营风险, 也无利益激励。所以这一时期的企业很少有创新的发生, 也没有创新的必要。企业组织结构单一, 机构简单。改革开放以后, 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旧有的组织形式已无法在竞争中生存, 创新成了生存的唯一选择。但计划经济时期所沉淀下来的组织运行模式、员工思维习惯往往成为变革力量无法突破的藩篱。其次,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 影响其组织创新能力的主要是其曾经的辉煌, 即我们常说的“成功综合症”, 企业昔日的成功成为其继续发展的绊脚石。根据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到了中年以后可控性加强, 但灵活性降低。特别对于那些已经发展至高峰的成功企业来说, 其组织成员尤其是企业的领导层, 往往沉迷于成功的喜悦之中, 对创业初期成功的运作模式、组织规范怀有强烈的情感, 处于一种革新麻痹状态。在某些条件下, 它会使企业沉迷于过去的成功, 而一旦市场和技术发生变化, 则会给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种成功反为成功误的悲剧在我国企业发展历程中屡见不鲜。“巨人”的倒下, “太阳神”的衰退, 以及“爱多”的病变, 这些悲剧一次又一次警醒人们谨防组织的惰性。一般认为, 组织的惰性分为组织结构上的惰性和组织文化上的惰性。一旦形成文化上的惰性, 组织中曾经的非正式规范、价值观和群体意识便会深入到组织成员的日常行为中去。文化惰性的形成导致组织结构的创新更加困难, 成本更高。

第二, 企业知识存量不足。创新受到人的素质以及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但和组织创新直接相关的主要是组织所具有的文化知识, 特别是新知识, 组织创新是一种新知识的运用。一个企业的经历和经验与时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发展可以以改革开放为界大概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 根据政府计划进行生产, 没有经营自主权, 不是市场主体, 这一阶段几乎没有市场经历和经验可言。即使有,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 也是一段畸形发展的经历, 成为阻碍企业组织创新的重要因素。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企业在摸索中发展。但由于我国整个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 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 企业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 以与社会转型保持一致, 企业的经营策略、组织模式往往因偶然政策变动而调整, 导致企业的经验在太多的偶然性面前而变得不可捉摸, 飘忽不定。另外, 由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发展历程太短, 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组织管理理论来指导本土企业组织的创新发展。另外, 企业中的企业家、中层管理者和员工的知识存量也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根据环境的变化迅速地做出调整和创新。但我国企业中个人的知识也存在着严重的存量不足。

第三, 企业组织创新的文化意识淡薄。不同的企业行为及其后果的后面隐藏的往往是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 在分析许多保守、衰退的企业时, 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守成的文化因子。我国企业组织创新文化不足的主要表现是对组织创新的内涵理解不够, 或者错误地理解了组织创新的意义。除此之外, 企业组织创新的文化意识淡薄造成了企业文化网络的不畅。“网络具有很大的力量, 因为它能强化组织的基本信念, 通过流传英雄人物的事迹和故事来增加他们的象征意义, 造成适应变革的新气氛”。企业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必须以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为前提。但在我国许多企业中过分依赖正式渠道,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国企业组织结构造成的, 我国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是直线职能制, 这种结构要求信息传递严格遵循命令等级链, 从而造成企业内部信息流动渠道单一, 甚至不能称之为网络, 并且往往由于层级过多导致信息传递的低效和失真。

三、企业组织创新能力的开发

组织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是指组织具有不断开发创造性思维, 并开发出资源配置的新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组织创新能力的强弱。企业的创新需要有新的组织制度和结构作保障。具有良好组织创新能力的企业, 不仅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及其他创新提供条件, 而且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组织创新能力往往可以给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 因此企业必须加强组织创新能力的开发。

第一, 建立动力机制, 克服组织惰性。决定企业组织结构的往往是起源于过去的历史因素, 而很少起源于现在的事件或外界市场环境, 组织历史的力量往往能左右组织的未来成长。曾经推动企业成功的组织模式可能会成为企业惰性的起源, 从而最终形成组织创新的阻力。克服组织惰性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进取型”的企业文化, 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活力。具体措施可以吸纳组织成员参与制定组织变革计划, 让他们了解转变的原因, 明白企业发展的方向, 以减少组织成员对既往模式的依赖, 增强对未来的憧憬, 来克服组织惰性。

第二, 增强企业组织学习能力, 提升企业知识存量。知识经济时代, 技术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 知识具有时效性。企业的组织创新有赖于企业的学习能力。组织学习绝不是组织内部个人学习的简单相加, 它是组织在审视过去、前瞻未来的基础上系统地变革自己的行为模式, 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一方面, 企业组织应从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积累宝贵的经验教训。这种组织学习的作用主要在于控制, 即避免组织偏离既定的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 可使企业发生一系列渐进性的创新, 但是应注意的是曾经促使组织成功的模式并不能保证其在新环境、新条件下继续获得成功。因此, 企业在吸取经验教训时, 应避免模式教条化。另一方面, 企业应加强新知识的学习。技术的进步, 市场结构的变化, 制度的演变, 这些对于企业来说, 既是其生存的环境也是其要学习的新知识。因为从知识的角度看, 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及时地实现知识的转换———由外部的知识转变为企业内在的知识, 由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 用以指导判断, 做出决策。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以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 从而提高企业的组织创新能力。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在更高层次上转变组织成员的思维模式, 使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凝结在一起, 改变组织成员以个人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模式。

创新能力开发 篇2

1.百变雨伞

发明一种伞,下雨时用来当雨伞,烈日下用来当太阳伞,尤其只要把伞拿着转一转就能变成想要的颜色、形状、花式。。让人心情愉悦。

2.会飞的鞋

穿着这种鞋就可以飞行,鞋配备有遥控器,鞋上也有按钮,可以控制飞行速度和高度。

3.变温衣

穿着这种衣服既舒服又冬暖夏凉,它可以感知人体表面温度,根据人的感觉来改变温度和透气的程度,从而让人不用烦心穿衣的事。

4.任意门

这种门可以放大和缩小或者说可以折叠放进口袋里,打开门可以通向任何地方,只要对着门说想要去的地方,就能到达。

5.智能笔

有了这种智能笔就不用担心作业不会做了,只要拿着该笔写作业,它能智能识别问题并做出解答,保证全对,而且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6.智能玻璃窗

这种玻璃能根据室内外光线强度自动调节透光率,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明暗程度,对人眼较好。

7.会按摩的鞋

鞋里放置有某种按摩透气垫,内部两侧附着有凹凸不平的软垫,能全方位按摩认得脚部。

8.水果刀

可以发明一种水果刀,可以折叠随身携带,而且质地轻,最特别的是它能够临时储存各种水果皮,避免总要很麻烦地找垃圾桶。

9.微型识别器

发明一种微型装置安装在汽车驾驶座前(其他车也可),能够识别人眼过长时间的闭合,从而发出报警声提醒司机谨慎驾车,避免交通事故。

10.音乐笔

设计一种自带音乐播放器且能接收无线网络的钢笔或水笔等,在写字的时候能播放出音乐,并且摇一摇自动换歌,这样写字时很享受。人心情好了,效率也就高了。

11.微型雷达(关于快递)

发明一种微型的雷达或声纳,装在快递包里,通过接收电波的装置显示屏上的波动情况辨别里面物品的完好,谨防上当受骗。

12.不倒翁水杯

平时人们在喝水时一不小心会碰翻水杯导致水洒了一地,可以设计一种像不倒翁一样的杯子,不容易倒,就算倒了也能立即站起来,至少能少洒点水出去。

13.酒精传感器

现在科技发达,警方可以通过检测司机吐出的蒸汽来判断是否酒后驾车,其实可以将类似的方法运用在司机开车之前,在车上装一个电子传感器检测空气中的酒精雾气,当达到一定量时传感器可拒绝启动引擎,保障司机安全。

14.路况信号传感器

现在人们开车出行能利用GPS导航系统精确定位自己所在地,但仍不能解决出行遇堵问题,可以在车上安装一种传感器通过接收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的信号来监测路况,提前为司机指条明路,避免遇上交通拥堵。

15.距离传感器

丢钱包对于我们开说是个很大的麻烦,可以在荷包、钱包里放入一种微型的距离传感器,当钱包和人分隔一定的距离时会发出微弱报警“滴滴”声,提醒自己。

16.压力感知鞋

在鞋底板里嵌入一种能感知压力的报警芯片,当人两只脚的压力差别较大时会发出报警声,这样有助于矫正人们的高低肩问题、身体某侧超负荷问题等,成为人健康的好帮手。

17.会伸缩的绘图板

现在大家用的画图板都太呆板,大小都是固定不变的,如果要画不同大小的图还得换图板,并且大号的板很大很笨重不方便携带,可以设计一种能伸缩或能折叠的图板向四周展开随时调整大小。

18.调光眼镜

上课听讲时,由于外界环境如光线、天气、位置的影响,坐在教室较靠后位置的同学不易看清黑板,从而影响听课效果,可以设计一种对眼睛无伤害或副作用极小的能西东调节焦距和透光率的眼镜,使看到字迹更清晰,提高听课效率。

19.可超智能门锁

以发明制造一种能接受手机通讯信号波的智能锁,事先认证好主人的手机号并识别其声音,只要主

人给锁的代码拨号,通过锁的辨别后,锁就开了。

20.复制U盘式笔

设计一种能够复制文字的笔,当笔划过纸张上的一行字时,这些字就能复制并保存到笔自带的存储装置里,随后可以像u盘一样接入电脑上读取,灰常方便。

21.录音耳套

很多同学上课的时候会走神或根本不听讲,但课后又后悔没听,鉴于此,可以设计一种录音型耳套戴在耳朵上使用,它拥有耳朵一样的灵敏度而且能精准录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课后可以通过上面的微型按钮播放。

22.神奇的勺子

对九食堂打菜的勺子做一点改进,在勺子的底部涂上某种能使光异常折射的物质,造成视觉误差,让打菜的人以为还是打的跟以往差不多,其实菜神奇的变多了。

23.多功能枕头

在普通的枕头里嵌入微型音乐播放器并且能自动连接上网络信号,只要摇动枕头就能控制播放器的启动和停止,随时随地舒适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24.自动定位遥控地动仪(地震仪)

(仅对中国而言)针对当今世界不断发生的领土主权争端问题,我们可以自行研制发明一种遥控地动仪,能自动定位,能设定震区范围,如此只要轻轻动一动遥控按钮就可以引发指定地区震动,挫其嚣张气焰。

25.固发头套

洗澡时可以戴浴帽防止头发淋湿,睡觉时也应该有一种头套能使发型不乱,最起码能让头发不翘起来,看起来不整洁,顺便可以在头套内喷液态气味清新剂,使头发无异味。

26.汽车尾气清新装置

培养问题意识 开发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创新能力 主体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心理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只有个体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已展开和深入。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使学生敢问。但是,许多学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浅显、幼稚而招来讥讽,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老师的不悦,所以大多沉默对之。长期的沉默,学生的思维自然活跃不起来,头脑里的“问题”便越来越少。因此,给学生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民主课堂,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至为必要。

课堂中的师生平等,应该是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交流,而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思想、个性以及他们各自的哪怕是极为细小的创造力。课堂上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幼稚,甚至离题万里,也不要简单予以否定,都须给予热情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在这种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方能逐步解

放自己,在思维的空间自由驰骋,逐步做到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教师要做“问题专家”,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如果教师自己不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甚至还会扼杀学生原有的问题意识。所以,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在课堂上不断设计出新颖的、各式各样的,由浅入深的问题,教师要成为“问题专家”。

三、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

(一)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课堂教学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课堂上,教师要经常的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问题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它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袋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积极重要的意义。正像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

(一)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

现代知识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

(二)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探究是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开阔了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创新能力开发 篇4

一、深刻理解创新教育的核心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 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 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 在练习中因势利导, 启发学生的思维。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 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 从而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

教师要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创造条件, 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 在教学环节上启发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积极开动脑筋, 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悟, 加深理解, 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 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创新教育的核心是教师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 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能够处于积极主动的最佳智力提升状态。

二、放收结合, 正确对待学生的见解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独立见解既要放得开, 又要收得拢。“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 要解放孩子的身心, 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 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 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当然, 对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 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

三、提倡自由组合, 创设发挥空间

1. 激发学生的质疑提问。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无论在课堂上还是日常生活中教师都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发问, 鼓励学生敢于探索, 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个性。

2. 改变学习方式, 提高互补效率。

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 应该推出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提倡“三让”“三不”的组织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 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 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 不做现成饭喂学生, 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 少了条条框框, 多了自由与宽容, 学生思维的闸门开启后, 就会迸发出智慧的浪花, 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注重互补双赢

中国长期的封建历史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道理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 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应有的尊敬, 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 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 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 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创新意识的萌芽才会得到精心的呵护, 创造新精神和能力的教育目标才能实现。

创新能力开发 篇5

创造需要突破,突破需要创造思维方法.灵感思维方法是进行突破性创造的第一思想工具,灵感创造能力是突破性创造的`第一创造力.灵感思维方法具有把“原先的知识”和“成功的东西”连接起来的功能.掌握灵感思维方法开发灵感创造能力,对提高自主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力分析研究灵感思维方法理论与开发灵感创造能力.

作 者:彭健伯 Peng Jian-bo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宣传部,四川攀枝花,617000 刊 名: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24(5) 分类号:B80 关键词:灵感   思维方法   创造能力  

★ 语用学与交际能力

★ 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

★ 交际翻译理论与中国菜名翻译

★ 英汉视觉域概念隐喻之比较

★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 中西文化概念研究的反思

★ 英语文化因素教学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 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研究

★ 技术转让合同概念与范本

教师应特别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

一、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教师的教育行为受其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而教师的教育活动及其效能,质量又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创新教育是根据创造学原理,通过一定的教学途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要通过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创新思维活动来体现,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容器,相反,他们是主动探索并积极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在整个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都应时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动手。创新教育之所以有别于应试教育,就是重视个性的发展,强调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又要因势利导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

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大都注重培养良好的班级集体,实践证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期待、鼓励、宽容等,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此外,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对学生的创新采取的宽容态度,对学生思维结果的延迟评判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都有十分有利于创新力的开发。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有这方面的体验和经验。

三、拓宽创新教学途径

有道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齐白石大师说得更为精妙:“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这就说明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地试验成功了许多的教法,例如多媒体运用法、发散思维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但是,无论运用何种方法都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特别是需要继续拓宽创新的有效途径。其中,以下几点不可忽略:

1. 结合教材适时创设问题情境

众所周知,良好的情境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并能形成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情境的设置,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引起和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2. 调动和激励学生的直觉思维

著名的科学家培根曾说过,人类主要是凭借机遇直觉而不是逻辑创造了科学和艺术。直觉思维是创新的重要成份。日本早稻田大学作过一次专门调查,69个科学家中有89%的人说,他们是从突然的启发和非理性思维的预感中得到帮助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都是这种类型。因此,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首先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特别是知识的结构;然后要让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凭自觉尝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尤其是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飞翔。

3. 有计划地经常性开展创新活动

创新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要求,无论是中小学校还是大中专院校都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得重任。为此,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更应该有计划地开展适合学生参与的一系列创新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各有自己不同的聪明才智。针对这种情况,应建造适合不同年级学生专用的图书室、阅览室、不仅在校期间对他们开放,而且也应在节假休息日对他们开放。这应建立众多类型的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既有稳定的组织,也有专门的指导,更应该有定期的评比或比赛等形式的提高性活动。总之,通过行之有效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为今后对社会更具有独特价值的发明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如何开发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 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

电视新闻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其作用也在随着经济社会背景下数字媒体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电视新闻作为一种具备实时报道、快速搜捕以及广泛普遍性的媒体来说,是人们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电视新闻编辑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1 目前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得到快速发展,电视新闻的报道也实时更新,但是新闻编辑策划的风格水平却一直都很老套,形式也是比较单一;并且,很多时候存在盲目报道的情况。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当前电视新闻编辑能力发展受限。

1.1 电视新闻编辑内容空洞

当前,我国的电视频道数量较多,一些地方频道的电视内容很是枯燥,有许多节目都是照搬照抄。而新闻节目则多是窜播,并没有自身的一些点评报道。新闻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没有相应的表情,语言单一,这种报道形式与内容十分不符。这种情况下传递出来的新闻消息很难吸引观众。

1.2 过分追求政治性

作为电视新闻来说,传播党的指导方针以及当前政治、局势电视新闻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很多观众也想要及时了解当前国内政治情况,但是观众更关心的还是一些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时事新闻。如若电视新闻编辑更偏向于政治性事件报道会让观众失去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度。

1.3 时效性不足

电视新闻作为人们了解时事动态的一个主要渠道,最重要的就是及时报道事件。及时、准确是电视新闻的基本准则。一些大的电视新闻如中央电视台、各省电视台具备强大的编辑、记者阵容,通常情况下,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事件播报出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实际上,很多地方电视台因为人力、资金、设备非常有限,很难保证新闻的时效性。

1.4 电视新闻内容编排不合理

有许多电视台在电视新闻的编排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新闻报道、娱乐节目等多种电视节目类型的时间、顺序难以把握准确。如果能够在电视节目的编排上多下点功夫,相信不仅可以更好地吸引电视观众,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 开发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策略

2.1 注重电视新闻内容的挑选编辑

作为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必须拥有独到的眼光以及超长的理解能力,通过合理的方式激活新闻的重要点;通过独特的视角让观众能够通过新闻切身了解到自己的身边事、身边人。创新,作为一种思想理念,要更好地将新闻以及时、纪实、贴切、丰富的方式进行播报,且进一步促进新闻编辑事业的发展。

作为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来说,挑选新闻内容很重要,要知道并非那些大事件、大视角的新闻才是好新闻。我们要做好“信息把关人”工作,需要将那些新闻以亲民的方式传播给老百姓,这样,人们自然就会被电视新闻所吸引。

2.2 创新新闻编辑策划理念

电视新闻在向人们传递党和国家的政治性决策的时候不仅仅采用单一的播报方式,还可以通过口播、影像、访谈、点评等多种方式来传播新闻。而对电视新闻进行编排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新闻自身的特点,还需要考虑到观众对新闻的关注点,这样做出来的新闻节目才能够吸引观众,让观众产生浓厚的兴趣。

2.3 提高电视新闻编辑者自身素质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编辑者来说,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还必须具备敏锐的新闻捕捉视角以及高尚的新闻道德素质。电视新闻作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节目,如果新闻编辑者自身素质不足,不遵守职业道德,对电视新闻进行弄虚作假,那么所造成的传播危害是极广的。

2.4 强化新闻创新意识

电视新闻编辑作为一种对消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的组织来说,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在编辑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是很重要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电视节目在人们心中的欢迎度,并且还是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收视率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电视台在做一档电视节目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怎样做这个节目才能保持一个长期的关注度与收视率,作为一个电视编辑者来说,必须将创新意识牢记在心,并将其运用到节目中才能做出一档出众的电视节目。

3 结语

电视新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递新闻消息,而电视新闻编辑则是要通过一种更好、更独特的方式来传递新闻消息。电视新闻作为现今社会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须品,必须提高自身质量。要想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创新首要解决的就是当前电视新闻编辑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解决问题,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创新能力开发 篇8

关键词:企业员工,创新能力,开发

21世纪, 人类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新经济时代,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竞争由产品竞争开始转向知识和科技的竞争。企业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技术和知识, 尤其是能创造独占性的异质知识和垄断技术优势, 才是其维持生存并促进持续发展的保证。而保持竞争优势的秘诀就是创新, 创新的实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显示,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富的64%来源于人力资本, 16%来源于货币资本, 20%来源于物质资本。企业员工只有在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专长, 创造性地利用和整合各种内外部资源,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生成和延续。因此企业应采取各种策略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 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创新能力开发的必要性

(一) 知识和技术更新的要求。

在我国, 知识经济已经初见端倪。它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 最大的区别就是驱动力不同。在知识经济时代, 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 既不是土地、自然资源, 也不是资本和一般劳动力, 而是知识。知识将成为财富之源, 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类的知识积累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自然科学发明、发现层出不穷, 新科技、新产品日新月异, 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的周期越来越短。对员工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对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

(二) 经济成长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 知识化已是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由于消费市场多元化和全球化,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产品周期短期化和竞争对手日益增加, 市场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基于这样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为了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企业必须对市场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并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 持续不断地创新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市场环境, 以能够持续地发展。因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在信息时代的复杂、动态的环境下生存与发展。

(三) 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 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 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 在调整过程中进行一系列的创新。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调整的目的, 才能提高竞争的优势, 因为企业通过一系列创新, 可以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 不断提高产品价值中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还可以开拓出新的市场领域。

(四) 通过创新满足消费多样性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广大消费者对消费产品和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对企业生存中的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通过员工创新能力的开发, 使产品功能、方案设计、形象策划、售后服务等方面得到创新, 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样, 企业的产品和劳务与顾客的消费需求动态对应, 从而为企业赢得一个动态而又稳定的市场。

二、影响企业员工创新能力开发的因素

(一) 内在因素。

1.个性特征。

个性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人对事物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 表现了人在活动效率和活动风格方面的差异, 如: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创新能力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成就, 真正的创新者, 不但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 而且还要有良好的个性特征。良好的个性特征体现在作为心理动力系统的个性倾向性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谐, 个性心理特征的各成分则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如情绪控制能力强、谦虚、自信、勤奋等, 它对员工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而怠惰、怯懦、自卑、安于现状等消极的个性特征则是抑制员工创新能力的因素。

2.活动能力。

活动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在知识创新过程中, 智力结构中的认识因素、活动因素都起重要作用。尤其是活动因素甚为重要, 任何创造性新产品的出现, 都需要伴随着许多人的操作活动。

3.学习能力。

知识只有经过内化的过程, 才能真正转化为员工自己的知识。但是, 对于员工而言, 并非每个人在领悟同一类知识上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都一样。知识的使用规模无疑与员工的学习能力密切相关。学习能力的差异与员工自身的天赋有关, 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后天知识积累的差异。因为, 不同的人因知识结构的差异在接受新知识方面表现出比较优势或劣势。总之, 员工积累的知识越丰富, 学习能力越强, 知识的内化成本就越低, 而知识的使用规模就会越大。

(二) 外在因素。

1.企业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沿用传统科层制的组织管理体制。在这种传统的层级制组织中, 生产与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使得成员循规蹈矩, 完全没有积极性。创新性, 特别是具有突破性的知识创新性往往具有非常规的特点, 带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这种含有创新特性的意义, 我们往往认识不清。大凡超出我们经验范畴的行为方式, 常常被视为“怪异”, 容易忽视甚至被扼杀。

2.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社会对企业创新的支持体系不够完善, 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和热情有限。目前, 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不高, 企业的创新产品被仿冒, 致使企业创新动因减少, 更倾向于无风险的跟进战略, 进而淡化了企业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开发。

3.传统的中国文化。

传统的中国文化重人伦、轻科技, 重权威、轻创造, 因此造成中国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不够。企业没有形成“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 使企业员工难以充分认识到知识的价值, 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 这也阻碍了员工提高自身知识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企业员工创新能力开发策略

(一) 营造鼓励员工创新的组织氛围。

企业要营造鼓励员工创新的组织氛围。员工在这种组织氛围中, 能够按照他们的个性特点、专业优势、兴趣爱好从事自主性的创新工作;同时企业对员工创新活动要进行保护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使其在相互影响和相互激励中将个体的创新行为纳入公司整体的创新过程。企业鼓励员工创新, 还要容许员工犯错误, 只要不犯重复的错误和不可挽救的错误, 要给予其创新的机会, 使员工在错误和挫折中尽快成长。

(二)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发和保持企业员工不断创新的动机和热情, 要靠有效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企业创新强大的动力源泉。企业对员工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 做出正确的评价, 并给予合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才能使创新活动持续地进行下去。因此, 企业首先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尽可能科学合理地评估员工的劳动成果, 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其次是要设计富有竞争力的多层次的报酬体系。此外, 企业还要有意识地提供非薪金性的报酬来满足员工的工作满足感, 如通过建立组织内部的价值分享系统来满足员工多元化的需求, 包括组织内部信息、知识、经验的分享等。

(三) 构建学习型组织。

彼得·圣吉称未来成功企业必将是“学习型组织”, 变动时代唯一的竞争力, 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学习型组织不仅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 而且将学习作为个人和企业成长的方式。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摒弃旧的思维方式, 相互之间坦率真诚, 了解组织怎样运行, 指定每个人都认同的计划或愿景, 然后共同工作以实现这个愿景。组织创新的前提是组织学习, 学习型组织的创新是教我们如何把学习转化为创造力, 并且是持续创造。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永续不竭的动力。因而构建学习型组织会成为提高组织应变力与创造力的动力源泉。

四、结语

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财富资源, 创造和分享知识是一种无形的活动, 只有人们愿意合作时, 智力资本才能通过企业员工对知识的应用, 使这种资源转化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必须采取各种策略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 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玉春.企业员工创新能力开发探讨.企业经济, 2005, 10:103~104

[2].周以侠.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经济纵横, 2004, 12:23~24

[3].谢章澍, 杨志蓉, 许庆瑞.企业全员创新及其组织机制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 10:7~10

[4].崔凯, 吴俊毅, 俞文钊.企业环境对员工创新能力发挥的影响模式研究.心理科学, 2005, 4:720~721

[5].冉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培养“学习创新型”员工.重庆大学学报, 2004, 6:168~169

开发官兵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浅谈 篇9

面对这样的问题, 许多人将其划归为人的成长经历, 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 官兵的工作水平提高了, 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 这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吗?如果有办法能在短期内提升官兵处理问题的能力, 而不用等待所谓的成长时间, 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群众评价都会相对应地提高。

于是, 我个人认为开发官兵的发散性思维是必要的, 能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 我们的思维受到了怎样的束缚以至于不能发散。人的大脑是分为左右两个脑的, 直到目前为止, 依然有许多人只在赞美着左脑, 我指的不是直接的赞美, 而是间接地赞美左脑的工作成果。比如说, 我们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对一些东西进行很好的定义;能分步骤地有逻辑地去解决问题;能用抽象出现实客观世界;有时间观念;由事实客观理由得出相应结论;擅长数字计算。那么我们将会认为这个人是一个有条理的逻辑缜密的人, 但是这也正是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我们的官兵, 尤其是从我们教育系统中的大学校园毕业出来的军官, 都有一个被从小到大训练着的左脑, 和一个尘封了十年寒窗的右脑。他们逻辑能力相当强, 推理能力和分析都很到位, 但是, 就是缺少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因为左脑是一个从现实存在开始分析, 推理出一些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以使人们不犯错误, 使人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不是创造一些匪夷所思的东西而使人豁然开朗, 像右脑一样。我们右脑, 是一个怎样的右脑呢?是一个没有语言和词汇系统 (因为语言系统95%在左脑) 的哑巴, 只能非词汇地感知事物;把周围的东西当成整体来分析;不会抽象思考, 只会还原事物原貌;没有时间观念, 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不以事实为依据, 天马行空般地幻想;用直觉来感知事实真相。也就是说, 我们在小时候被长辈们不断批评的一些行为, 都是我们的右脑行为, 而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帮助我们展开联想,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发散思维, 那么, 我们将会借助这种智慧, 开发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许多部队工作中存在的日常问题, 并且能够提升官兵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那么, 我们要如何提升或者说开发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想呢?我在这里先做一些引导, 使读者脱离左脑思维, 尝试右脑思路的感觉。现在, 让大脑停止默读, 不再自言自语或阅读, 只出现图像, 以此来回忆一件事。你会发现语言还在不断地出现, 你几乎很难停止他们。如果能有那么一段时间内, 你的大脑只剩下图像, 那么, 你的左脑在那时暂停了工作, 这是一段纯右脑时间。很多时候人在做梦的时候, 有很大一段时间只有图像, 而且图像之间没有逻辑关系, 这是什么原因?你可以猜那是右脑的原因。还有一种方法让你脱离左脑思路, 你对着眼前的一个事物进行绘画, 但是, 你不能去看你的画的样子, 也就是说, 在整个绘画过程中你只能看着你要画的东西, 但不能看你画的过程。这时候, 你会不安, 觉得这是一种折磨, 但是你反问自己, 为什么这是一种折磨?谁在折磨你的什么东西?当你完成了之后, 再看时间, 可能你会发现时间过去了很久, 而你的画不成样子, 但是每一个独立的线条都是正确的。最重要的是, 你在做画的时候, 正在挑战你的左脑。

创新能力开发 篇10

一、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测试及操作、实验数据处理、撰写实验报告四大教学环节。传统的化工原理实验项目多为验证型实验, 主要是对理论公式及原理的验证与重现, 学生只要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与方法进行实验, 完成实验报告, 就可得到与书本中类似的结论与公式。传统的验证型实验教学环节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 化工原理实验项目内容单一, 实验过程主要是按教师的要求记录和处理数据, 完成实验后,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编写实验报告, 其中除实验数据、计算示例外, 其余大部分内容来自于讲义, 故实验内容与课堂理论教学内容重复较多, 学生很少查阅相关资料, 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5]。

2. 完成实验后, 学生没有充分利用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很少将其实验结果同前人给出的经验公式进行比对和分析判断, 实验内容大致雷同, 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 这就使得实验报告形同虚设, 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3. 原实验装置都是上世纪80年代开发的, 装置流程主要局限于验证原理、单纯掌握操作技术, 这样给学生一种错觉, 那就是化工原理实验的单一性、验证性, 学生无法充分利用实验装置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 不利于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缺乏研究与创新意识。

二、化工原理实验项目的开发,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新增了28台套化工原理实验装置, 在实验装置中大量引入传感器、信号处理及自控仪器仪表设备, 并具有计算机过程仿真, 数据在线采集和控制的功能。设备的更新加深了学生对实践环节的理性认识, 提高其动手能力、专业兴趣和工程意识, 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现代化工的内涵。由于实验装置功能的高科技化, 使实验的内容可多样化,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出不同的实验创造了条件。在硬件条件大大改善的前提下, 我们对化工原理实验项目进行了认真研讨, 在不改变原有的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基础上, 开发了部分平行实验, 扩展实验数目, 同时增加了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一些新的单元操作。

1. 化工原理平行实验的开发

考虑到化工原理实验项目的单一性, 我们对原有的实验项目进行了改革, 开发了一些平行实验项目。开发的平行实验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包含了教学大纲提出的了解设备结构, 掌握过程操作方法及经验参数的测量等基本要求, 二是在原有验证实验的基础上, 增加了对结论的分析、比较, 学生必须查阅资料, 认真思考。通过改革对原有实验进行了深化, 改变了每组同学都写相同实验内容的状态, 实验报告的质量大大提高,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例如, 流体流动阻力实验, 原来的实验项目主要是通过流量调节、压差记录测量光滑管或粗糙管的λ~Re曲线, 来验证λ~Re的关系, 学生通过调节8~10次流量, 记录几组数据, 即可完成实验报告。通过改革后, 有3个与之平行的实验项目可供选择, 其实验过程是在验证性实验的装置上完成相关实验内容后, 通过查资料、分析、计算, 得到实验结果, 再进一步将实验结果同前人给出的经验公式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 这样来学会工程问题的处理方法, 了解工程问题的复杂性,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测λ~Re曲线与莫迪图比较的平行实验, 就是利用流体阻力的实验装置测定的λ~Re曲线, 再与教科书中经典的莫迪图曲线进行比较, 来分析、讨论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经验图的合理性;学生也可选择实测λ~Re曲线间接计算粗糙度ε的平行实验, 同样是利用流体阻力的实验装置测定粗糙管的λ~Re曲线, 再利用经验公式间接测量管道粗糙度ε, 然后与手册上查得的粗糙度ε'进行比较, 计算相对误差。在这些平行实验教学中融入了工程学科研究方法来规划实验步骤、实验流程设计、工程数据处理等内容。通过这些平行实验, 来树立学生的工程观点, 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

为了“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除了在每个实验项目上增开了平行实验外, 还开发了系列综合、设计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发, 其教学目标包括对典型单元操作过程的深入研究及操作优化, 掌握各操作变量、操作状态的改变对质量控制指标的影响规律, 了解过程技术经济评价, 学会过程推动力、阻力、设备能力等诸方面的影响规律, 以及如何改造设备以强化过程的有效途径, 学会正确判断故障发生的成因并能解决, 维持过程的稳定, 了解设备参数对过程的影响因素。如传热综合实验, 除了定量测定套管换热器内对流给热系数α、总传热系数K外, 还要选择过程强化的措施, 分析“强化”后各操作参数的影响规律, 并计算不同传热过程的阻力损失。这样通过传热综合实验掌握传热过程的规律, 学会用工程的观点来处理实际生产问题, 综合实验更加贴近工程实际。再以精馏设计型实验为例, 实验前只提出本次实验产品的质量、产量要求, 从设备开车到获得合格产品全由学生自行操作。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调节操作变量, 保证精馏塔在物料衡算, 能量衡算的条件下运行在塔的正常气液负荷区域内。其间他们将面对操作故障的分析、处理, 思考如何操作方可节省能耗等问题。显然, 这样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学生得到的能力训练比仅仅是测量对流给热系数α、总传热系数K、精馏塔 (板) 效率的验证性实验要全面得多。综合、设计性实验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热情, 培养了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

通过对实验项目的开发, 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 开设的实验有:经典验证性实验或平行实验, 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对于开发的平行实验, 学生可参考实验题目,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再进行实验, 经过数据测量、处理、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需先进行选题、理论分析, 与老师讨论, 再进行实验设计、数据测量、结论分析, 最后形成科技小论文, 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在实际中应用。这样改变了每个学生都做相同的实验, 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的现象。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促使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 在实验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以形式多样的实验内容达到学生知识综合运用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对应原有的基本验证性实验, 我们每个实验开发了3~5个平行实验, 1~3个综合实验, 1~2个设计性实验。

三、结束语

积极开发化工原理实验项目, 分层次、多样化教学, 将对学生个性化教育渗透到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 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注重了基础训练、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既注重了创新, 又考虑到了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针对目前化工原理实验存在的不足, 积极开发化工原理实验项目, 分层次、多样化教学,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验项目,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俞路.化工原理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05, 4

[2]郭庆丰, 彭勇, 余立新, 等.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J].化工高等教育, 2004, 1

[3]马秀坤.提高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1

[4]吕维忠, 李迎建, 廖传东.化工原理实验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3

上一篇:西安市场下一篇:文本语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