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制约

2024-08-19

功能制约(精选四篇)

功能制约 篇1

1.1 地形地貌

某市地形属古老冲积沉降沼泽平原, 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45米至65米, 坡降1/5000—1/8000, 地貌组合差异不大, 具体划分见表1-1。

1.2 气候

某市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秋短暂, 冬夏分明。气温平均气温2.0℃。属北方长日照地区, 全年平均日照2479.1小时, 平均每天6.8小时;7月份最多242.2小时;生长季节5-9月份, 降水和蒸发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 年平均蒸发量1241毫米, 地处西风带, 盛行偏西风, 年平均风速3.8米/秒, 由于春季风大雨少, 易造成春旱。

1.3 土壤

由于形成土壤过程和条件的差异, 形成了七个土类, 十七个亚类, 十六个土属, 二十五个土种。在较高低山、低山周围缓坡和平原上分布着草甸白浆土, 也有零星潜育白浆土, 在平原高地和漫岗地上分布着黑土;在各江河沿岸及低平原地带分布着大面积的草甸土, 这种类型分布最广;在江河沿岸的河套地与低洼地中分布着泥炭土和沼泽泥炭土。

1.4 野生动物资源

某市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有平原草甸、大片湖泊、沼泽, 又有岛状林。因此, 表现出脊椎动物资源的多样性, 据统计全区共有脊椎动物5纲35目80科311种, 共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5种, 黑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

2 制约因素与功能评价

生态建设可为该市创造更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同步协调发展, 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

2.1 生态环境系统结构的协调与稳定性

该区域属于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 即使防洪堤坝修建非常坚固, 低御了洪水泛滥, 但内涝问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若降雨量大, 水排不出去, 形成内涝, 使土壤肥料流失严重, 土壤和农作物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粮食产量处于不稳定状态。江河两岸自然植被和湿地的破坏, 中游森林面积减少与自然生境的破坏等原因, 造成其生物蓄水、削减洪峰、调节气候的功能大大降低, 加重了内涝灾害, 使粮食减产问题年复一年恶性循环。因此内涝、洪灾、肥料流失、气候异常、病虫害频繁发生导致粮食减产, 这是生态环境系统结构不协调与不稳定性的具体表现。所以说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协调和稳定性是制约某市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某市要维持生态环境系统结构的协调与稳定性, 主要取决于以下四方面因素, 既系统多样性, 防止内涝与洪灾, 保护和恢复森林与湿地、土地合理利用。

2.2 市场竞争力

某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不能仅仅看到粮食产量与产值的递增, 以及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 还需观察商品流通网络, 它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多渠道、高效率的商品流能网络, 是区域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具备市场竞争力, 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使科学的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得以实现, 才能把某市建成综合经济强市, 发挥区域中心的地位。

2.3 资源分配与产业结构

目前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 而种植业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抗自然灾害的风险能力非常差。因此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牧业、林业和渔业产值是必要的, 以养殖业为资源的深加工工业的产值应大幅度提高, 这样才能增加抗自然灾害的风险能力, 通过优化组合资源分配与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4 科学技术与劳动力

目前, 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加, 对推进农业经济、生态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生产或建设项目经费投入的贡献率远远大于科技进步贡献率。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是主要因素, 只有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赶超投入资金的贡献率, 才能说良性循环可持续经济。所以, 滞后的科学技术与劳动力也是限制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的重要因素[2]。

3 生态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3.1 充分发挥具备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优势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适应国内外大环境的经济发展需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应符合全省的发展战略, 应充分挖掘本地区的各种优势潜能, 逐步克服弱势, 达到扬长避短,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第二次飞跃。旅游业独具特色, 自然景观, 少数民族风情极具观赏价值。因此自然资源的两大优势是:一是生态农业资源, 尤其是盛产有机农作物和地方特色产品优势;二是湿地生态观光旅游, 少数民族人文旅游地方特色旅游业的优势。

3.2 科学选择支柱产业发挥龙头作用。

该市的支柱产业要以稻豆资源及其深加工产业为基础, 以对外江海公路联运运输业为龙头, 带动生态旅游业、对外经济贸易等产业向前发展。

3.3 加强科学管理,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农业方面, 坚持走“科技兴农、开发兴农、开放兴农”的路子, 依靠政策, 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增加投入, 增强后劲。突出抓好粮食、畜牧业和乡镇企业的同步发展, 加速集约化经营的步伐, 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 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 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王丽荣, 雷隆鸿.浅谈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J].环境与开发.2001 (02) .

功能制约 篇2

关键词:新民主党 政治功能 制约

在加拿大政坛,新民主党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已经牢固占据了第三党的地位,成为制约政府组阁的关键力量。但从选举政绩上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民主党的选举业绩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新民主党要达到突破省级层面、问鼎联邦政权、改变目前第三党地位的目的,使自身政治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还存在着很多困难。这主要是因为新民主党还面临着五大制约因素。

一、政党意识形态分野日渐模糊导致政策趋同现象

伴随上个世纪末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阶段,传统的政党在选民中的政治基础已经动摇,政党的组织形式、规模和政治影响力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党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政策、政党领袖个人魅力和风格、集合和调动各种政治物质资源的能力的竞争,不再以意识形态、理想信念为主。于是非意识形态化就成为了政党发展的一个趋势,出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政党之间的政治分野日益模糊,其政策主张日益趋同,出现了“左翼政党右倾化,右翼政党左倾化”。

在加拿大政坛,加拿大保守党和自由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注重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如加强福利保障等措施的实施,而且在政党之间的竞争上,不再以意识形态为主要的竞争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党得到选民的支持。新民主党也逐渐抛弃了一些激进主张,比如布罗德·本特时期,为了在大选中扩大影响,采取与国内政治主流即福利自由主义靠拢的战略,努力使自己成为福利自由主义政党,在公开演讲中逐渐减少了社会主义和激进相关的言词,生怕提出激进要求而吓跑选民。这实际是抹煞了新民主党与其他两大党的区别,削弱自身特色。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在1984年和1988年选举中并未奏效。这样一来使得新民主党自身的特色愈发被削弱,政党间的差别也显得不太明显,这种情况更加不利于新民主党的执政进程的推进。

二、现行选举制度不利于新民主党问鼎联邦政权

(一)单名相对多数制影响议席数

加拿大现行选举制度采用的是单名相对多数制,全国按人口比例划分为若干个选区,每个选区只能产生出一名代表,只要这个代表获得选票多数但不一定过半数就可当选。采用这种选举制度对大党有利,这是因为大党较之于小党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够吸引选民,选民往往倾向于把票投给有影响力的候选人,而且相对多数计票方法也不能反映大多数选民的意志。比如新民主党在选举中的得票率和议会中的议席数就很不相符,不会因为得票多就会导致议席位数增多。从1935到1958年的选举情况来看,平民合作联盟平均得票率是百分之十一,议席仅占百分之六点二,两者相差百分之四点九。从目前情况来看,如果改变这种不按比例的代表制度,即使新民主党不能成为多数党,但是新民主党可以得到更多的选票和更多的议席。

(二)媒体宣传和竞选经费受限

从选举的媒体宣传形式和竞选经费上来看,现有的实际情况也不利于小党的发展。“金钱是政治之母”,加拿大的政党政治仍然是十分昂贵的金钱政治。金钱在政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竞选经费。加拿大选举法规定,政府只为获得15%以上选票的候选人提供联邦竞选补助金;在政党对新闻播放时间的购买上,规定按照各政党在众议院的席位以及上届选举中各党所占公民投票的比例来确定播放时间的长短,但任何政党都不能获得超过一半的宣传时间。这样看来,从媒体宣传和联邦选举经费上都不利于作为小党的新民主党的发展。另外,新民主党的经费主要来自选民捐助,而它又是一个群众性政党,没有大财团的支持,所以经费问题也制约了新民主党的发展。

三、选民选举意识日渐冷漠

加拿大的政党制度在长期运转中,其作用呈现出了下滑的趋势,不同党派在政治立场和政策主张方面变得模糊不定,这使选民在投票时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对政党政治的兴趣随之降低。同时主要政党长期以来不能表达投票人独特的明确的观点,把选举程序变成一个看台,从而使大多数选民不想再参与政治。

此外,二战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加拿大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更大的改变,这主要表现在农民阶级人数和力量逐渐减小。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农业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占有比例逐年下降,1951年为15.6%,1971年下降到5%,1981年为4%,到1996年时则下降为2%。这样看来,农民已不再是一支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另外,随着白领工人数量的增加,加拿大也出现了所谓的“中间阶级”,社会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状态。这些变化对政党尤其是左翼政党的政治社会基础提出了挑战。正如吉登斯所说,左翼政党或联盟成功的关键是赢得这部分人(中间阶级)的支持。鉴于加拿大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新民主党的社会基础的削弱,如何争取这部分人(中间阶级)的支持,成为了新民主党的当务之急。

四、语言和地域的局限性

正如弗兰克·H·安德赫尔所描述:“加拿大的政党是真正的地方、省或州控制的核心集团的松散的联邦,其联合的政治目的是为了政治分肥。”加拿大的政党阵线是以语言和地域来划分的,语言和地域的差异已成为影响加拿大政党能否当政的重要因素。由于地域性限制,人们对地方党是否具有胜任联邦执政能力持怀疑态度。在语言问题上,主要表现为英裔和法裔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了魁北克省的问题上,魁北克省在加拿大议会中占有75席,可以说是加拿大的一个大票仓。要想成为全国性政党,就必须赢得魁北克省议席,而要获得魁北克省议席的关键就在于赢得法裔加拿大人的支持,这是一个政党取得联邦政权的关键性因素。

对于新民主党来说,由于发端于西部地区,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难免给人以只代表西部利益的印象。从历年选举的业绩来看,新民主党在魁北克省的影响基本为零,所以,新民主党要想成为联邦多数党,尽快淡化西部色彩、处理好与魁北克省的关系问题是其获胜并达到目的的关键。

五、腐败影响新民主党自身发展

政党自身的建设是一个政党完成自身政治使命的重要保证,政党自身建设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政党的发展。就加拿大来说,比如从1993年到2004年连续执政11年的自由党政府由于联邦赞助计划腐败丑闻而导致2006年大选下台。据加拿大艾普斯——里德民调公司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认为选出一个少数党政府比较好,61%的选民认为联邦自由党已腐化,60%的选民认为现在是该换执政党的时候了。就连自由党的自己选民的29%的人都有可能转投他党。可见政治廉政影响到了一个政党的形象和选民基础的巩固和扩大,降低了政党的执政合法性。

对于新民主党来说,新民主党内也存在腐败现象,正如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报道所指出的:“……今天的新民主党在不同领域有许多忠诚的基层活动家,但是很显然,一个人往新民主党行政层爬得越高,他就会遭遇更多的群体,这些群体远离了基本理念,就是这个相当反动的且专顾自己的群体的明显心态产生了哈珀保守党少数政府,这个群体是由林顿先生领导的,他负责了2006年联邦选举。虽然,杰克林顿可能是第一个指责自由党腐化的,但是,今天的新民主党包括它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安大略省前任领导人也是以腐败而闻名的。……的确,BobRae(前安大略省省长)的政府把成百上千万美元的公积金给了渥太华的某人,而某人恰恰就是新民主党的重要成员,显然,杰克林顿的精英们不是像他们的选区的基层群众那样最先关心的是理想主义(人权、社会正义、全民公共医疗保险),相反,这表明杰克林顿主要关心的是追求腐败和保护自己的权力。”这则报道也说明了新民主党自身也面临着腐败的困扰。腐败不仅对执政党有着不良的影响,对第三党也同样有着不可小瞧的作用。腐败可以导致执政党下台,同样,腐败也会阻止第三党上台执政。因此,新民主党自身存在的腐败问题成为影响其扩大选民基础的重要因素,成为其上台执政的重要阻碍因素。新民主党要想上台执政必须要加强自身政党建设来解决这个问题。

今天的新民主党在与保守党和自由党的竞争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囿于加拿大具体的政治社会环境,目前仍未实现在联邦层次掌权,但作为加拿大政坛上的左翼政党,新民主党主要代表了加拿大广大中下层劳动者的利益,这可从其政策主张中得到验证。我们有理由认为,新民主党在加拿大政坛上是一支不可忽视、也不能被取消的政治力量,它的存在有利于加拿大民主的进步。新民主党作为加拿大政坛上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给世界各国的政党执政模式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姜芃.加拿大民主与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22.

功能制约 篇3

OT的语法体系是由词库、生成器和评估器三部分构成 (Kager) 。其中, 评估器是OT语法的核心, 也是OT语法操作过程中的关键。评估器由特定语言所具有的制约条件等级体系构成, 它根据制约条件等级排列评出各个选项的和谐度, 从而选出“最和谐的”或“最佳的”优选输出项。

制约条件的不同排列等级构成了各种语言的语法, 制约条件的选择起着关键的作用。

制约条件的类型很多, 总的来说, 按其性质来分, 有忠实性制约条件 (faithfulness) 和标记性制约条件 (markedness) 两类。

按其形式来分, 有单一型制约条件 (singleconstraint) 和复合型制约条件, 即局部合取制约条件 (localconjunction) 。一些音系现象仅仅运用由单一型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并不能得到解释, 例如Diyari语言中的重音分布情况 (Herwitt and Crowhurst 1995) , Nz Ebi语言中的元音高度链变情况 (Kirchner1996) 等等, 这时局部合取制约条件的运用便能很好地解决上述语言现象。

那么, 局部合取制约条件的形式是怎样的呢?它的作用是什么?它对OT理论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

一、局部合取制约条件的提出

局部合取制约条件最早是Smolensky (1993) 提出来的, 它是一种复合型制约条件, 即把两个制约条件放到一起组合成一个复合型制约条件。

该制约条件的违反是在两个制约条件都违反的情况下才算违反, 即局部合取制约条件[C1&C2]δ的违反是在制约条件C1和制约条件C2都被违反情况下才算是违反。

具体地说, 违反任何其中一个制约条件, 均不会构成对这一合取制约条件的违反;只有在同时违反组合中的两个制约条件的情况下, 才构成对这一合取制约条件的违反。

换言之, 违反合取制约条件的候选项, 也一定违反它其中的任何一条制约条件。合取制约条件与组成合取制约条件的制约条件之间构成了一种“紧要关系”。

那么, 合取制约条件的组成成分C1与C2是什么类型的制约条件呢?标记性的还是忠实性的呢?什么样的制约条件才能组合在一起发生效用呢?

二、局部合取制约条件的功能及其普遍意义

局部合取制约条件自提出后已被广泛用以解释语言的各种现象, 如异化、元音和谐、音节组构、链变等。

局部合取制约条件如此强大, 因此必须受到约束, 即对构成合取制约条件 (也称为宏观制约条件, “macroconstraint”) 的成分制约条件 (也称为微观制约条件, “microconstraint”) 有一定的限制。不同组合形式的合取制约条件用来解释各种不同的语言现象, 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一) [F&F]δ

忠实性制约条件是阻止变化的, 它要求输出项与输入项应具有某种相似性。单一型的忠实性制约条件得到了很广泛的运用, 那么两个F合取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Kirchner (1996) 采用由两个忠实性制约条件组成的局部合取制约条件对元音高度链变现象进行了描写和解释。

我们就Kirchner (1996) 对元音链变现象所做的OT分析进行介绍和说明。

我们首先看一看来自西部巴斯克语的数据 (Kirchner, 1996) :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低元音提升为中元音, 中元音提升为高元音, 高元音提升为超高元音, 从而构成了元音高度的链变现象。显然, 促发元音链变的原因是双元音序列中前面的元音必须跟其后的元音有高度上的差异。

对此, Kirchner (1996) 提出了一条标记性制约条件:

HIATUSRAISING:在V1V2序列中, 最大化V1元音高度。

上述这一制约条件促发了西部巴斯克语元音高度的链变, 元音高度最高 (即达到“超高高度”raisedhigh) 不违反这一制约条件, 达不到最高高度将视高度程度标记违反:

高 (high) , 违反一次;

中 (mid) , 违反两次;

低 (low) , 违反三次。

元音高度的提升有可能违反如下三条忠实性制约条件:

a.IDENT (raised) :输入音段特征标记是[αraised], 输出音段特征标记也必须是[αraised]。

b.IDENT (high) :输入音段特征标记是[βhigh], 输出音段特征标记也必须是[βhigh]。

c.IDENT (low) :输入音段特征标记是[γlow], 输出音段特征标记也必须是[γlow]。

把上述制约条件放到一起, 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 可以说明高元音提升为超高元音的音变过程:

在上述制约条件等级体系中, 标记性制约条件促发元音提升到最高度, 但对于中元音和低元音的提升, 它也一样要求提升到最高度, 即e、a也要提升变为ij, 这显然是不可以的。

所以, 标记性制约条件之前必须有抑制三个元音出现归并为一个超高元音的制约条件。

Kirchner (1996) 提出采用局部合取制约条件来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中元音提升变为高元音, 需要[IDENT (high) &IDENT (raised) ]δ这一局部合取制约条件:

但对于低元音提升变为中元音, 除上述制约条件外还需要另一条局部合取制约条件, 即[IDENT (high) &IDENT (low) ]δ:

由上述OT竞选表可以看出, 局部合取制约条件的违反一定是同时违反了组成合取制约条件的制约条件, 局部合取制约条件的作用就在于它可以排除所谓的“差中最差的”候选项成为优选输出项。

上面的分析清楚地表明, 局部合取制约条件排除了元音高度过分提升的两个候选项, 然后再让标记性制约条件HIATUSRAISING在剩下的两个候选项c和d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候选项c最后胜出, 成为优选输出项。

(二) [M&M]δ

标记性制约条件触发变化, 目的是使输出形式符合结构合格性的标准。

合取标记性制约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并具有一定的意义, 其中, [M1]δ2很好地解释了OCP现象, [M1&M2]δ解决了两个标记性特征不能共存的问题。

下面我们进行简单介绍。

[M1]δ2, 即标记性自我合取型制约条件, 是把两个相同的制约条件组合起来, 也就是由某个制约条件与其本身组合而成。当这个制约条件被违反两次时, 构成的自我合取型制约条件才被违反。

自我合取型制约条件也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 Alderete (1997) 、Ito赞and Mester (1998) 采用自我合取制约条件对强制曲拱原则 (Obligatory Contour Principle, 以下简称OCP) 现象进行了分析。马秋武 (2003) 也采用了自我合取制约条件对汉语普通话二合元音、三合元音韵母的组构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OCP最初是为Mende语以及其它非洲声调语言的声调异化现象提出的, 它排斥相同邻接声调的序列, 例如高-高-低序列必须简化为高-低。

这个原则后来被扩展到音段音系学, 它不允许两个相同特征或节点在同一音层上邻接。这个原则被认为是不可违反的, 它的作用很强大。

Ito赞and Mester (1998) 试图把OCP归入OT语法中, 他们的设想是:保留OCP的多样化的特征, 并且使OCP成为一个可以违反并可以排列的制约条件。

为此, 他们运用了自我合取制约条件来解决这一问题:OCP可以看作是一个标记性制约条件在一个局部范围内被违反两次, 如HL2:不允许出现多于一个降调;VOP2:不允许出现多于一个浊擦音。

自我合取制约条件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OCP现象, 使OCP融入到OT理论中。

[M1&M2]δ, 由两个不同的标记性制约条件合取而成, 它要求表层形式不能同时违反两个标记性制约条件。Fukazawa (1999) 采用由两个OCP特征制约条件组成的局部合取制约条件分析了Yucatec Maya语中的音段交替现象。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种语言的语料:转引自Fukazawa (1999) :

分析上面数据可以得出以下规律:

1) 如果一个爆破音后面紧跟着一个与其同部位的爆破音或擦音, 那么该爆破音变为[h]a-!c" (注:在这里, 擦音具有[+stop]的属性) ;

2) 如果一个擦音后面紧跟着一个与其同部位的爆破音或擦音, 那么该擦音变为一个同部位的摩擦音 (d) ;

3) 如果一个擦音或爆破音后面的擦音或爆破音不具有相同的部位特征, 那么不发生任何变化 (a) ;

4) 一个摩擦音在与其具有相同部位特征的爆破音前面保持原形 (e) 。

通过分析, 我们看出, 在表层形式中, 具有相同部位特征的又具有相同[+stop]属性的音段是不能相邻的。如果只是具有相同部位特征, 并不同时具有[+stop]属性, 这样的两个音段是可以相邻的;如果都是具有[+stop]属性, 但是并不具有相同部位特征, 这样的两个音段也是可以相邻的, 也就是说违反OCP (Place) 与OCP (stop) 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可以的, 但是同时违反就不被允许了。

所以, Fukazawa (1999) 提出了OCP (Place) &OCP (stop) 这个合取制约条件来解释这个音系变化。

(三) [F&M]δ

[F&M]δ与前面两种类型的合取制约条件不同, 它由忠实性和标记性两类制约条件合取而成。在OT理论中, M与F在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M是触发变化的机制, F是阻止变化的机制。这两类制约条件组合起来同时发生效用, 使变与不变存在于同一个音系过程中。

ubowicz (2002) 提出采用忠实性和标记性制约条件组成的合取制约条件来解释音系与形态衍生环境中出现的一系列音系现象。Bakovi (1999) 采用由特征标记性制约条件和特征忠实性制约条件组成的局部合取制约条件对辅音同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下面我们首先就ubowicz (2002) 对波兰语的腭化现象和擦化现象所做的OT分析进行介绍和说明。

首先我们看一下波兰语的数据:

转引自ubowicz (2002) :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ˇj]在b与c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在b中, [ˇj]由[g]变化而来, 然后变为塞擦音[z姚];在c中, [ˇj]不发生任何变化。

也就是说, [ˇj]在衍生与非衍生环境中表现不同。经典OT理论对此很难做出解释:从c中, 我们可以看出, 制约条件排列等级允许[ˇj]出现在表层, 因此不允许[ˇj]出现的标记性制约条件*ˇj应该排列在较后面的位置。但在b中, [ˇj]并不被允许出现在表层。

另外, 从忠实性方面讲, g→ˇj的变化违反了nopalatalization;而g→z姚不仅违反了nopalatalization, 而且还违反了另外一个忠实性制约条件:nospirantization。从这个角度来看, z姚不应该出现在表层中。

那么这个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呢?

ubowicz (2002) 采用了[F&M]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ˇj]只有在违反nopalatalization (即IDENT (coronal) ) 的时候才会变为[z姚], 这样F与M便在一个音系过程中共同发生效用, 即:

a./g/在输入项中:

b./ˇj/在输入项中:

上面分析清楚地表明, [*ˇj&IDENT (coronal) ]Seg这一合取制约条件排除了在衍生环境下没有变为z姚的ˇj, 使roz姚ek胜出成为优选项;同时保证了在非衍生环境下, ˇj不发生变化。这一[F&M]δ决定了ˇj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 在什么情况下不发生变化。

音系变化中可能包含下面现象:同一个音段或特征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在相同的环境下两个不同的音段或特征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单一型制约条件的运用难以解决上面两种现象, 正是[F&M]δ的运用成功解决了在哪种环境下该变, 以及在相同的环境下应该发生变化的是哪个, 不该变化的又是哪个。

三、结语

以上介绍和说明了局部合取制约条件的组合形式和功能以及现有的一些相关研究。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 制约条件的局部合取法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音系分析方法, 但它的应用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可以相信, 随着对各种语言事实的认识, 它的作用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提升。

另外, 通过对它的应用, 我们还可以对组成局部合取制约条件的制约条件及其相互关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对我们充分认识制约条件的本质, 进一步理清制约条件与制约条件的内在联系, 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不同组合形式的制约条件具有不同的意义, 用来解决不同的问题。然而选择哪些制约条件构成局部合取制约条件, 显然现在尚未有某种明晰化的原则可循。如何避免在选择制约条件上的任意性, 是目前有待于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摘要:制约条件在OT理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选择是OT语法的关键。单一型制约条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用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但是, 有一些语言现象, 例如异化、元音和谐、音节组构、链变等, 仅仅运用单一型制约条件难以得到解释, 这时局部合取制约条件便得到了运用。本文就局部合取制约条件的形式、功能及其普遍意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以期加深我们对此类型制约条件的理解, 以便更好地运用。

功能制约 篇4

(一)课堂情境与教师课堂言语的关系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也叫言语环境,具体地说指一句话是由谁在何种情况下对谁说的,概括起来就是“语境是交际主体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环境”,它是言语交际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言语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其交际的效果与言语主体对语境因素的认知程度有关。陈道望先生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中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指的是言语交际要适应特定的话语环境,面对不同的情境和言说目的,采取不同的言说技巧,同时情境对言语交际也产生着一定的能动作用。英语课堂有其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的言语交际上也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技巧,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的职业性决定了其言语交际的特点,它的内在特征受所处的环境,面对的交际对象, 言语交际的目的三方面的因素影响。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单纯教与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具有自身运动机制的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过程。课堂环境具有三个特征:教学讲求效率,师生之间关系不平等,师生关系亲密。课堂教学有一定的目的性,即教师有所传授,学生有所学,要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目的,需要讲求效率性;另一方面,一个课堂里,一般都有30名以上的学生,他们之间的性格、个性、爱好等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的交际过程中平衡这种差异性,以达到教学效果。

(二)高职英语课堂的特点

高职教育是一种新兴的产业,是针对具体的国情产生的一种高等教育,有着不同于原有的注重理论教学的高等教育的特征和培养要求。而高职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满足不同类型的高职人才对英语不同需求的关键。但是由于受高职办学宗旨、就业导向以及高职生的录取情况,决定了高职生的英语课堂有着不同于原有的大学英语的教学。其英语课堂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较差。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对高考生的录取分数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一般以技术专业为主,对英语的分数没有特别要求,因此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系和经贸系的首次录取的学生高考入学成绩汇总分析,发现两个系首次录取学生总数为228人,英语满分150分的基础上,90分以上的只有62人,占总人数的27%;90分以下的人数为156人,占总人数73%,也就是说实际及格的人数还不到30%。同时在平时的教学当中,一些学生的英语几乎都保留在初中阶段的水平,甚至连初中的基础都没有达到,他们在英语的听说和读写方面都普遍存在很大的缺陷,语音发音不准,不会标记单词,词汇量少,听不懂,说不出;阅读写作能力较差。2.班级人数较多,不利于英语教学。高职班级的设立都涉及到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因此在招生人数不断上升的高职院校中,作为基础科目的英语,其班级人数,一般都是40到60人左右。如笔者所任教的学校财会系班级中,A1、A2、A3班的人数分别是49人、50人和42人,B1、B2、B3班的人数则为55人、50人和53人。而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课堂和课外的操练,班级人数一般应在30人以下,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每个学生能得到练习和锻炼的机会就会很少,不利于英语教学。3.学生对英语兴趣不高,课堂参与程度不足。兴趣是人们探究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学生对英语有兴趣,就会推动他努力学习英语,广泛阅读和了解相关的英语知识,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和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表1是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其中对英语兴趣较浓的学生数占少数,还不到10%,而兴趣一般的却差不多占了50%。由于高职英语普遍是基础课,且不是本族语,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和词汇都很多,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尽管有少部分学生对英语有所兴趣,但受大环境的影响,而且在校内感受不到英语的实用性,因此兴趣也慢慢减下来。体现在课堂上,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就不足。4.英语学习信心不足,课堂表现欲望不强。由于英语是非本族语,很多的高职生本身的英语基础不扎实,特别在听说等方面,因此在课堂上,不爱说英语,也没有信心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受“面子理论”的影响,在英语课堂上怕“出丑”、怕“闹笑话”,因此不愿意表现自己。5.英语学习态度不明确,意识导向不正确。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以及社会一些单位对于人才的选拔上,容易直接接受那些不需要太多培训,就能直接上岗工作的熟练技工,一般不太在意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学生很敏感的意识到,学英语“没用”,还是学好专业实惠。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学生对英语就不会有很正确的认识, 学习的积极性固然就下降了。

(三)高职英语课堂对教师课堂言语的制约性

从以上高职生英语课堂的特点中,制约了英语教师在课堂言语的选择和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1.认真准备所授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设计用英语讲哪些部分,将要使用哪些主要句型和词汇等,对所要输出英语言语的主要环节胸有成竹,以课前教师的“多”和“费”,换取课堂上学生的“精”和“省”。同时,还要设计英语言语的直观性。直观是认识现象本质、揭露现象内在属性和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用多姿多彩的形象化的语言来解释抽象化的内容,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在理解并接受教师所授知识的同时,又能收到一定程度的英语言语刺激效果,循序渐进地提高英语言语创造性表达的能力。高职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英语听说能力不强,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必须口语化,把课本的知识用通俗的,容易理解的话语表达出来;同时由于是英语教学,教师课堂上需要使用一定的英语口语,但是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在使用英语口语的基础上,教师在授课时还得恰当的使用汉语教学。尤其是在教师缺乏示意图,表,实物等教具的情况下或在讲解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的情况下或在解释抽象的单词及复杂长句的情况下,用汉语来解释会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鉴于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差,教学当中英语的使用比例一般为40%-60%。但是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可以逐渐加大运用英语的比重。英语教学当中有意识的控制使用汉语,有目的的以英语作为教学手段,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2.设计英语言语的修饰。由于课堂强调教与学,教师的言语行为除了讲求时效性外,还要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教与学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也就是教师在表达控制性言语行为中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又要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高职生的英语课堂特点是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强,因此教师的课堂言语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利用英语语言生动、风趣、优美、口头性强等特点,精雕细琢,反复磨炼,把教师的艺术语言和其它英语信息输出的手段(文字、符号、图象、录音等)结合起来,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附着力,激发学生情感,使其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师可以在言语的基础上,另外创设更多让学生感兴趣,并且容易参与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设置交流等,都可以驱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3.设计英语言语的系统性。高职生都是刚成年的年轻人,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在课堂上对教师言语的表达也是要求遣词造句恰当、自然、流畅,言简意赅,思路清晰。同时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都能集中在一个点上,要求教师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所授知识的层次,区分不同学习阶段,经过"包装",特别是"深加工”,把所要讲解的英语知识的系统性转化成教师输出英语言语的系统性。4.设计英语言语的共振性。教师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符号。注意把教学语言与学生的思维、情感联系起来,不断调节和优化课堂气氛,使之呈现出合作、活跃、进取、向上之情调,引起学生的共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职生的英语基础本身不是很好,因此在学习非本族语上就带有很强的不自信,对英语教师更存在一种敬畏心里,因此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认识和肯定学生,多让学生参与决策,给学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其次,赞美语言的使用,更容易是学生建立自信心,对于学生大胆表现,要加以赞美和表扬,表现不好的则更应该采用激励和赞扬他敢于表现的勇气,这样,就容易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自信心和增强表现欲望。5.设计深浅适当的英语导入语和结束语,以诱导学生愉快地步入新知识天地,激励学生的英语言语创造精神。优秀的导语对课堂的教学有着极大的作用:(1)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创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实现师生的心里沟通;(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3)让学生尽快从总体上把握这节课的要点,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4)为这节课的教学定好基调,做好铺垫,扫除学生的学习心里障碍。结束语对于课堂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经过几十分钟的课堂学习之后,再有一个总结将会使学生更牢记课堂的学习内容,加深印象,好的总结语还能使学生扩大思维,在课后自己根据课堂的内容,多阅读课外读物,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

高职英语的教学尽管在很多高职院校中都是基础课程,但其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其英语课堂情境对英语教师有了更多的要求,也是英语教师要面临更高的挑战,但是教师如能正确合理的用好课堂言语,相信其高职英语课也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环境。但是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高职课堂下教师言语的使用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蔡县英.英语课堂教学的言语交际行为[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

[2]茅海燕, 罗立新.教师言语表达学[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晓斓.情景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3) 。

[4]王德春, 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功能制约】相关文章:

制约因素07-18

优势、制约05-09

制约和谐06-15

资金制约06-23

物流制约06-30

制约处理07-03

语境制约07-05

制约障碍07-06

法律制约07-29

制约作用07-31

上一篇:养老金并轨下一篇:系统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