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中国的生命教育

2024-07-26

美国与中国的生命教育(精选六篇)

美国与中国的生命教育 篇1

一、美国“死亡教育”的研究情况

1. 美国“死亡教育”的研究历史。

“死亡教育”源于美国, 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 正式兴起则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1959年, 赫蒙·费弗尔发表了第一部死亡教育代表著作《死亡的意义》, 掀开了死亡教育的序幕。此后, 罗伯特·富尔顿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于1963年首次开设了美国第一门正规死亡教育课程。1970年, 第一次死亡教育的研讨会在明尼苏达州的哈姆莱恩大学举行。此后, “死亡教育”的影响不断扩大, 受到了各级学校、社会及有关专业领域的接受和重视。据统计, 1973年美国已有六百所大学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 在当时这门课程的受欢迎程度仅次于性教育;随后发展到1976年, 除了有一千五百所各类学校开始了死亡教育课程外, 还成立了当时美国最重要的死亡教育专业组织, 也是国际间最大的死亡学领域的组织 (The Forum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后在1986年更名为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简称ADEC) “死亡教育与谘商协会”。美国的“死亡教育”发展通常被分为四个阶段:1928年到1957年为探索期;1958年到1967年为发展期;1968年到1976年为兴盛期;1977年到1986年为成熟期。现在, “死亡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已在整个美国的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普及实施。

2. 美国死亡教育的积极意义。

美国的死亡教育课程千姿百态, 如预防自杀、死亡问题的心理课、去墓地沉思、去医院向将要临终的老人告别等等。老师带领学生们到医院将花瓣洒在临终者的床上, 并勇敢地握住处于弥留之际的老人的手, 向他送上祝福的话, 然后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这种临终关怀的目的是希望学生们能够毫无阴影的看待死亡。有时可能也会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个公墓、一座火葬场, 为去世的亲人写一封信或者为自己写下悼词和遗嘱, 这显得很恐怖, 但学完了课程的学生都会获得一项重要的技能:坦诚谈论死亡。美国人认为, 当学生对死亡产生好奇与疑问时, 如果得不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 无法获得真相, 极易被笼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纱之下, 受到夸大事实、扭曲信息的影响, 从而产生错误的或者片面的死亡认知。

这包含着美国死亡教育的两大目标:一是正确认识死亡, 坦诚面对死亡的事实;二是把死亡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 是精神的超越和情感的延续。

加州作为美国自杀率最高的地区, 从1980年兴起“自杀防御课程”后, 到1994年, 自杀率比1970年降低了39%, 而同一时期整个美国的自杀率则增加了一倍。从另一个层面可以看出, 死亡教育开拓了生命的意义, 和生命教育殊途同归。

二、由美国“死亡教育”反思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 同时也处在充斥着无数矛盾的矛盾世界里, 生和死无疑成为了整个人生中所面临的最大的矛盾体。人们往往认为死是不吉利的、阴暗的, 常常产生的是一种恐惧心理;而生是可贵的、美好的, 有了生命就有了无限可能。所以, 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往往开展的是仅强调“珍爱生命、呵护心灵”的生命教育, 出现只谈生不谈死的情况。这样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死亡意义的引导, 避而不谈只会增加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惧情结。这样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有遗憾的, 不全面的, 无疑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会产生死亡教育缺位的各种现象。例如:家里有亲人去世, 心里无法调试, 需要休学一年;在生活中遇到小小的挫折或者感情上出现波折, 就轻易产生轻生的念头;把死亡当作游戏, 有自虐倾向或暴力倾向等等。

以死亡教育为窗口升华生命教育。大学生在学习、恋爱、人际交往、就业等各方面存在不少矛盾与困惑, 而他们抗挫折能力不足, 极易诱发影响他人、伤害他人、自杀等现象。通过对死亡的理解, 认识挫折、自杀等问题, 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责任, 提高抗挫能力, 珍惜生命, 对预防和减少自杀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有句古话:逝者已往矣, 生者犹可追。逝去的人虽不知世事的纷扰了, 可是他们的精神永存, 生者在追忆他们, 他们的逝去转化为另一种价值———对生者生命的影响和托付。

“思考生死”主要由生命的起源、生命道德观、生命价值、生命与死亡的关系、死亡的价值、正确面对死亡等问题组成。它的最终目的是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让大学生明白生命与死亡是对立统一的;死亡不仅是生命的终点, 还是生命的永恒坐标, 正是由于死亡, 生命才显得弥足珍贵;死亡映衬出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是追求生命价值的不竭动力, 并赋予了生命的丰富多彩;可以说, 只有感悟了生命的意义, 应对了死亡的挑战, 直视死亡, 把死亡看作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部分, 才能真正探究出生死问题的终极意义。通过透彻的认识死亡, 开拓生命教育的另一个途径。由“死”谈“生”, 更为深刻和透彻。

参考文献

[1]王成军.面向死亡的“哲学之安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 (3) :413

中国与美国的教育 篇2

你在幼儿园哭诉着老师为什么打你;你在小学哭诉着为什么你要日夜不眠的上着那该死的补习班;你在中学哭诉着为什么你没有一个有钱老爸和明星老妈;你在高中哭诉着为什么作业多的用3辆大卡车都搬不走。

然而当你踏入大学的那一天,你就解放了。lol的战斗排行榜正等着你,宿舍的木板床正等着你。美丽的学姐学妹们正等着你。你可以熬夜打游戏,可以一觉睡到后天凌晨,可以发挥你泡妞的本事泡几个妹子。反正大学四年且是最美的时光。

你拿着求职信到各个公司去询问要不要招人,当然,你没说完估计就被咔了。然后你只能回家当啃老一族。

美国诲人不倦的教育

你在幼儿园笑着跟老师做游戏;你在小学笑着跟老师围在一起讨论问题;你在中学笑着完成了你第9999个飞机模型,接着你就要帮爸爸打扫车库,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你在高中笑着说你已经完成了6天6夜的生存活动。

然而当你踏入大学的那一天,你必须要忙碌起来了,因为你不仅要认真学习,而且必须去参加社会的实战部署。

中国士官教育与美国的差异 篇3

【关键词】士官;教育;差异

目前,我国军队士官教育培训任务主要由为数不多的士官学校和一些军官院校附设的士官系、士官大队以及部队训练中部分专设训练机构承担,教育培训能力和水平难以满足新的士官制度的要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制不健全。二是培训层次不清。三是培训数量严重不足。

一、中美士官教育管理体制差异

1.美军士官教育管理的职责分工更加明确。以美陆军为例,美陆军作战与计划副参谋长、人事副参谋长、作战与计划副参谋长、国民警卫队局局长、陆军后备队局局长、陆军监察长等,从上到下各职级岗位责任明确清晰。反观我军,我军士官教育训练从上至下也都有分工,也都有责任制,但一般情况下只是分工到大、小单位,责任落到集体,在这些部门和单位看来,只是在众多的分工和责任中多了一项而己。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单位主管,往往把士官训练与其他人员训练一揽子抓起来。这样,士官教育受重视程度往往低于有专人負责的情况,因此,对士官教育训练的了解、研究,不可能做到经常、专一和深透。

2.美军士官学校“用”、“训”、“管”更相统一。美军士官学校接受军种和兵种双重领导管理体制源于美军士官学校是按兵种专业类别建立起来的,各军种有什么样的专业兵种就开办相应专业的士官培训机构,兵种理所当然地对本兵种专业学校实施领导管理。在兵种管理院校体制中,具体实施管理的部门通常是下设的人事训练局,即它既管人事又管训练。美军士官培训机构接受军种和兵种双重领导管理,是军兵种专业技术岗位对人才需要的反映,体现了“用”、“训”、“管”的一致性。我军士官学校实行的是总部与军种的两级管理体制,但我军军种下面不设兵种。兵种在几经体制改革后演变成军种机关中的业务职能部门,这些专业职能部门只是对于自己专业技术对口的院校有业务上的指导关系,没有行政和人事方面的管理权限和职责。士官的招生、录取、培训、毕业分配、考核和晋升的主管单位,是军种司令部下设的军务部和军训部。

3.美军学校管理体制和编制更加简单精练。美军士官学校及士官培训机构内部管理层次的设立,遵循士官教学规律和精干高效的原则,内部机构层次少,机构少,且不同学校有不同特点。学校级别不高,最高的为旅级、最低为营级,多数为副团到正团级,多数士官院校的院校长为军士长担任。我军士官学校级别较高,机构比较庞大,层次较复杂,教员数量较多,其基本结构与军官院校没有太大的差别。主要原因,一是士官学校自列入全军院校系列后,便于统一领导,统一规范;二是我军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军队,学校政治机关作为党的工作机关是任何时候不能削弱:三是我军士官教育兼有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双重性质,编制教职员人数较多也在情理之中。

二、中美士官培养模式的差异

1.士官分级培训的体制有实质不同。美军对士官实施任职教育,实行的是“逐级递进”的培训体制,培训机构分级,课程分级、培训对象分级,一一对应,逐级培训,并且每级培训后,学员成绩合格就能职级兑现。我军士官的分级培训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它不可克服的缺欠:学制不同、学习内容不同,但士官毕业后的职级衔级都是一样的,难以调动甚至不能调动大中专士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复杂专业实施学历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的中、高级士官,这样学员毕业后的第一任职与目标任职之间的时距太长,其间因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人才流失和所学知识过时,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2.培训过程的阶段性与一次性的差异。美军士官培训途径的设置,所显示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逐级递进的培训过程,一条从低级士官走向高级士官的通道。我军的培训途径,只在初次选取中起作用,而且每一种途径的学制不等、要求不一,但培训后的效应却是相同的,即只要你进人其中任何一个途径,你就是未来的士官。成为士官后,再往上晋升没有明确的途径,即使有,起主要或决定因素的不再是自己主观努力,而是被动地等待某种机遇。

3.受训对象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美军把士官分成指挥管理士官和专业技术士官两大类。在美军看来,这两类士官在部队中的作用都十分重要,他们的作用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在一定程度上部队的作风、传统、凝聚力、战斗精神的培养等主要靠指挥士官来完成。因此,美军更注重指挥士官的培训,而且这类士官的培训均在正规院校进行,美军最高士官学府和最著名士官学校多为培养指挥士官的学校。我军目前虽然还未按指挥士官和专业技术士官分类,但士官的两类分工是存在的。从现实情况看,全军士官培训重点明显地倾斜于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士官,专业技术士官不但受训时间长,且均在正规院校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可锐.中外军校教育比较[M1.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2]邓忠党.中外士官教育比较[M习.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

美国基础教育与中国基础教育的比较 篇4

教育资源的比较: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一直是世界经济超级大国,自然对于教育的各种投入是中国所不能比拟的。美国也实行班级制,然而为了使教育能落到实处,普遍班员较小,一般二十人左右。这必然有利于老师的管理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能够充分的发展自己,实现个性的张扬。而在中国,人多一直都是个大问题,可能经济发达的地方情况还好,然而在落后的地方,则是十分的令人头痛。记得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班级人数一般为七八十人,在我上学初中的时候,我们班的人数更是破天荒的到了一百一十八个人,不觉感到差距好大啊。且不说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中国国内的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匀,这种问题在各个方面无不的体现出来。这让人觉得,这人一生下来就被划分为三六九等,现在在社会上更流行着这样的口号,不通过高考,你将如何拼得过富二代,可见这种问题的严重性。在美国那种教育体制下,几近做到了平等,人人生而平等。

当然现在这些问题正逐渐引起关注,政府也在想办法去尽量解决。

老师选拔的比较:当然因为一些限制,这必然是中国所不能比的。美国基础教育对老师的选拔要求是非常高的,普遍要求有教育硕士学位,而且老师的聘用必须经过校长的检验。方法上大体与中国相同,然而教师的水平应该相差还是比较大吧。而据我观察,在落后地方的很多老师由于条件有限,也干脆破罐子破摔,课程内容的比较:众所周知,中国推行的更多是属于应试教育。高考成了众多学子鱼跃龙门的希望,所以对高考的重视高于一切,其它一切皆可抛。所以孩子们都放弃了很多,努力突击高考,家长也为了孩子的高考,而特别让路,让孩子可以有不用做事的特权,只要分数就行。当然说得未免严重,不过这样的情况确实不少。这样一来,学生们都成了缺少生活经验的书呆子,这必将有碍于孩子们对社会的适应。而在美国,这种情况就不存在,学生们人人得到完备的教育,学校还开有各种技能课程。如维修,烹饪等,方便为生活服务。

当然啦,美国教育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这也是需要改善的。而中国的教育需要来个大换血,工程量比较大啊,困难重重。

中国教育综合了美国和日本的缺点 篇5

美国教育的体系,叫做“拼爹模式”。千万不要对美国有太多的幻想,美国的教育制度是全世界最不公平的教育制度。它不是看你的学习能力,而是看你的爸妈有没有钱。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真真正正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你出生家庭的财富决定了你能够上什么样的学校。

按照2012年的升学比例来看,全美32所好的高中,其中31所都是私立的,只有一家,排在第9位的亨特学院是免费的公立学校。顶级私立学校占美国高中的4%,是真正培养美国精英的学校,学费一年3万至4万美元,这就要求学生的父母必须有钱,否则交不起学费。学校用这些钱聘请最好的老师,买最好的设备,建最好的环境,来培养美国最好的学生。当然,这些顶级私立学校的升学率比一般的公立高中多出20%。

除了这4%的顶级私立学校,还有一类是名牌公立高中,占高中总数的5%。这些名牌公立高中怎么来的呢?基本上地方政府收的房产税50%以上都投到了教育里,高的能达到70%。

所以很简单,如果是富人居住的高档社区,房价就高,房产税自然也高,因此学校的经费就特别充足。富人区能收的房产税肯定多过中产阶级社区,中产阶级社区能收到的房产税又高于城市的贫民窟,教育的差别就产生了。因此,这5%的名牌公立高中往往是在富人区,也不是一般人可以读的。

可以说,美国的教育制度就是以财富为基础的制度,父母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子女能上什么样的学校。美国社会的权力基础是金钱。美国总统要竞选,州长要竞选,议员要竞选,人人可以参选,很公平对不对?但你如果要参加竞选,就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教育也是一样,美国人人都能享受免费教育,但如果你想获得最好的教育,想上4%的顶级私立学校,那么你必须出生在大富大贵之家。

我当然不建议我国学习这样的美国。而与美国相对的是,日本教育是另外一个极端,即“公平模式”。

日本的教育制度有两个政策,第一硬件标准化;第二师资标准化。硬件标准化在日本一百年前就已经兴起了。全国每个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宿舍、运动场都是一样的,连午饭吃什么菜都一样,每个学校像是克隆出来的。而且请你记住,全部是由国家财政补贴。这就是日本的教育。

师资标准化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关注。我们市区学校的条件好,农村学校的条件差,所以农村老师都想往城市挤,城里老师打死也不去农村学校教书。日本却不是这样。日本的小学、初中的老师薪水最高,其次是幼儿园老师,再次是高中老师,大学老师最低。你知道为什么?因为日本的小学、初中基础教育的老师必须轮岗,六年一次,在市区的老师每六年就得从这个区转到另外一个区,甚至还要到农村去,因此必须给他们最好的待遇。为了激励中小学老师,不但薪水高,还要把他们纳入日本的公务员体系,给编制。这就叫师资标准化,我可以说,全世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国家是凤毛麟角,但日本做到了。

所以,硬件标准化和师资标准化,塑造了一个公平的日本教育制度。日本的高考制度也和我们不一样。我们的高考制度非常奇怪,各地有各自的考卷,而日本是全国统考,同一张考卷,你考得上你就念东京大学,你考不上也不会抱怨,因为它是一个绝对公平的制度。

我在这里谈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是因为我国这几年非常辛苦地学了日本模式,也学了美国模式,但很不幸的是,我们学的都不是优点,而是缺点,然后还加以发扬光大,就成了我们更加奇怪的教育模式。

我们学习日本的教育公平制度,看起来很公平,其实一点都不公平。我们也用国家财政的钱补贴各个学校,这个好像是对的,但我们既没有硬件标准化,也没有师资标准化,到最后才发现,我们拿着国家财政的钱去学习美国模式,拿很大一部分比例去搞了重点学校、重点班。更巧合的是,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的比例刚好就是5%,和美国的顶级私立学校比例差不多,也就是说,我们拿老百姓纳税的钱去补贴给这5%的重点学校。

大家一定知道名牌学校有多么重要吧。2010年,清华、北大在陕西省招生,考上的学生98.9%来自于陕西省五所名牌重点高中,其他高中就是三个字,“没希望”。这就是为什么家长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利用权力、金钱,用各种方法让自己的子女进入这些重点学校。

那么,谁去念重点学校呢?我们以北京市为例,北京的重点学校有个潜在体系叫“三三制”:1/3的学生是这些学校自己培养的“占坑班”的学生,或者是成绩好的,或者是奥数好的,这些凭成绩进来的占1/3;学区房(户籍标准)的学生占1/3;另外,靠领导批条子进来的“条子生”占1/3。所以,你发现有2/3的学生是靠着金钱和权力进入了所谓的重点学校。

问题就在这里,用全体老百姓的钱,来学习美国的教育模式,来建设这5%的重点学校,公平吗?美国老百姓对所谓的顶级私立学校没什么好抱怨的,人家是学生家长自己出钱去读。那我们的重点学校呢?不是学生自己出钱,是国家财政出钱,也就是全体老百姓出钱。凭什么全体老百姓出钱培养少数人的子女?所以,这才是最大的教育不公平。

我们学日本的公平制没学会,学美国的财富制也没学好,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区域歧视,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特权制,这才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改革要搞明白的问题。

博主简介:经济学家

美国家庭学校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篇6

通过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来的交换生半个多月的接触,笔者对美国的教育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美国的家庭学校特别感兴趣。美国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而我国的基础教育课改也一直广受关注,同样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我国的教育形态主要还是以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为主,那么这样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会不会给我们带来新鲜血液呢?会不会同样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另一个新渠道呢?基于这种想法,笔者开始着手准备了这项研究。虽然这也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状况等有关系,而且我国实施的是强制的九年义务教育,但是这一新形态也给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期待。希望其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能为我国不断推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一丝春风。

一、家庭学校的发展概述

1.家庭学校的发展历史

家庭学校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被称为“美国家庭学校之父”的约翰·霍特(John Holt)最早提出,其最初宗旨是为了传播宗教信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20世纪中后期作为一场教育运动重新受到家长与教育者的关注。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经由早期被视为狂热份子所实行的教育活动,转变为被大众所接受的、合法的教育方式,甚至在美国还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美国家庭学校的繁荣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和背景的。

(1)它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受到约翰·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家庭为孩子提供了最天然的、有学习氛围的社会环境。这也充分体现了美国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特色。

(2)家长对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满,这也是美国家庭学校出现的最初原因之一。一些家长认为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太差,并且校园暴力横行,孩子们的安全难以得到保证,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都选择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

(3)美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所以宗教因素是其不可避免需要考虑的一环。基督徒是选择家庭学校教育数量最多的家长,他们既要求孩子學习一些传统的科目,又亲自教授他们宗教教义,以表达对上帝的尊敬。

同时再加上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家庭学校自身的优势发挥得越来越充分,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2.家庭学校的内涵

美国的“家庭学校”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教育,它是指适龄儿童少年不在公立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而是在自己的家中接受符合教师条件的父母或专门的教育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在家中完成初等教育的学习课程[1]。其特点是以家庭为主要的教育场所,家长为教育者,对孩子的宗教信仰、道德、智力发展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对儿童进行个别化的教育。目前,家庭学校教育在美国50个州都已经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教育形态。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了家庭学校。据美国教育部全国教育统计中心相关数据显示,在2007年统计到有150万儿童接受家庭学校教育,并且人数还在不断地增加。

3.家庭学校在我国的发展

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多多少少的出现了一些家庭学校教育现象,如郑渊洁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成功的丁俊晖等。但是这些只是一些典型的例子,并没有形成规模化的行为,因此也就没有引起政府和家长的争议。2006年的侯波案使得中国的家庭学校教育现象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并遭到了否定[2]。同年,上海的“孟母堂”事件因为违规收费、没有国家承认的办学资质而被叫停,但是实际上“孟母堂”并没有停办,在2009年的时候再次被叫停,并罚款。政府认定其是非法行为,家长却声称是在进行家庭学校教育,双方各执一端,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和学者的广泛争论。

二、美国家庭学校的优点

1.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方面,家庭学校的孩子因为在家接受教育,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人群,这样既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又受到了在学校中没有的社会教育,参与到更多的社会活动中去,因此相对来说都比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成熟得多。他们接受知识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手段都有一定的不同,这样,家长不但更好地帮助孩子认识了社会,也会更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并为他们能在今后顺利地进入社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孩子的安全是父母担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今美国校园的各种暴力事件频频发生,枪杀、吸毒、性泛滥等等不良行为都危害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家庭学校为家长既可以保护孩子,避免他们被社会上的不良行为毒害,又可以让孩子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这种良好的环境是学校所不能相比的。

2.多样的教学方式

从以前公立学校和家庭学校的分离和对立到如今两者的通力合作,家庭学校也有了良好的后备资源。公立学校既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利用学校资源和活动的机会,也为家长提供一定的培训服务,使家长的技能和素质不断提高。同时科技也在不断地发展,这为不断提高和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提供了便利。家庭学校所需教材的来源形式也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和社区,家长可以在网络上下载各种资料文献,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便利方式与其他家庭学校的家长交流,还可以与公立学校紧密联系,获得公立学校和社区的帮助;孩子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与学校的教师和同学交流,例如美国的密歇根州和阿拉斯加州等地区,网络都已经广泛应用到家庭学校里。这种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既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了知识,还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3.灵活的学习时间

上一篇:现实主义的胜利下一篇:大数据和数据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