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学习潜能

2024-07-30

培养学生的学习潜能(精选十篇)

培养学生的学习潜能 篇1

一、利用学生追求独立,喜欢探索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主动查阅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从中确定学习目标和选择学习方法的能力

比如,在课前为了培养学生自定目标、自选方法的能力,笔者在自学辅导方案中渗透了如下两项训练内容:

1. 为了学好ΧΧ课文,你在课前已查阅了哪些资料?搞清楚学习目标了吗?说说看或写出来好吗?

相关资料信息摘要和索引

学生自找由学生独立完成

2. 以上信息可以帮助你归纳出哪些学习目标?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些目标呢?请按下面的提示说一说或依此写出来好吗?

课文学习目标完成目标的方法与步骤

学生自定学生自定

学生在自学活动中,参照老师的建议,并结合自身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积极主动地搜集、浏览各种资料,并从这些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确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由此为课上学习做好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工作。

二、利用学生追求新奇、争强好胜、善于思辨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敬畏生命》一文的自学方案中,笔者连续设计了多项旨在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综合语文能力的训练项目:

●看谁做得快——扫障行动:请你以最快的速度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加点的字词,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注音或释义。(内容略)

●看谁读得好——

朗读接力赛:赛程一:看谁读得一字不差;赛程二: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流畅;赛程三:看谁读得情真意切。(内容略)

●“开拓者”在行动———

1. 作者在目睹了树木为播撒后代而不惜代价的执著精神之后,懂得了应该怎样敬重生命。可是生活中有些人虽然拥有生命,却并不知道珍惜生命,如玩世不恭、吸毒、轻生等。想想看,你自己或他人在生活中有没有轻视生命的现象?你认为这样对待生命有什么危害?

2. 有人认为“生命”这种不计成本、不问收获、不求回报以传播后代的精神固然可敬,但并不值得提倡。因为在当今“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社会背景下,那种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的生命行为简直就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耗费”,太不值得了。对此,你怎么看?

上述思维活动结果表明,当学生看到这些形式新颖、充满诱惑力的学习项目时,个个显得情绪激昂、思维活跃、跃跃欲试。在这种情绪和思维状态下,学生往往以超乎寻常的学习热情投入其中,全神贯注地阅读、思考、联想、创造,尽情地表现,使学习任务在愉快而又紧张忙碌的读写听说活动中顺利完成。

三、根据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创新,喜欢在实

践中汲取知识、锻炼能力的心理的特点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使学生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例如在《背影》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篇课文的自学辅导中,安排了如下学习内容:

●想象无极限

师:有人说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最富想象力。对此,我也深信不疑。但是,你们的想象力究竟有多丰富呢?我想借此机会一睹为快。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好吗?

1. 当你看到《背影》这个题目时,引起你的哪些联想?

2. 假如让你以《背影》为题(或启发)写一篇文章的话,你最想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大碰撞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有些学生便趁机“做戏”“画画”,干起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来……为了帮助他们认识到这样做的危害,请你以一位“来自21世纪的中学生”的身份给这几个上课不专心的“小朋友”写一封信,以使他们及早恢复学生的“本色”。注意,劝告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其在心悦诚服中接受你的帮助。

2.假如有一天,文中那些用心不专的学生真的收到了你写给他们的“信”,相信他们也一定有很多话要对你说。请把他们想要说的话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

在教学中通过上述一些灵活多变、极具吸引力的训练项目,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去想象和创造,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理论到实践、由知识到能力的拓展到迁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读、写、听、说等多项语文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开发了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优化了情感、意志、兴趣、自信心等非智力品质。简言之,即实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浅谈培养潜能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2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很多学生讨厌、怕数学,班级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且随着年级的提高而增大趋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潜能生)更加厌学,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因而,培养学生(特别是潜能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焦点和难点。现就学生厌学的原因,浅谈教学中,为培养潜能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而采取的教学对策。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

学生厌学原因是很复杂的,主要可分为内因和外因。

(一)内因,指由学生内部引起的。如:有的先天性智力低下或生理缺陷无法正常学习;有的学习方法错误,学习效率差引起厌学;有的是心理素质差,不能适应学习。

(二)外因,分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①社会原因。社会上不正确的舆论导向:如读书无用论,有钱便可读大学,没读书照样发大财;社会上一些娱乐场所对儿童保护不够,如学生到某些网吧上不健康网页,玩游戏上瘾,学习时间、精力越来越少,造成学习成绩差。②家庭原因。家教不当: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太苛刻;有的过分宽松、放任自由;有的家长求才心切;有的家长生活习惯不好,没起好榜样;有的家务繁重,经常让学生做家务,致使没时间学习。③学校原因。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起关键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学校教学环境差,教学设备落后,教师未能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未能渗透现代科技知识。教师教法陈旧、呆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自然就降低;教师角色定位错误,没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的主体得不到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紧张,感情不和谐,学生不喜欢老师,也就不

第 1 页

喜欢该学科。

二、针对厌学原因,采取适当的教学对策,培养潜能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一)选择适当教法,活用教材,激发潜能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潜能生

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潜能生多数好动,他们很有主见、很灵活,因

而教师不能用老一套呆板的教学方法,要采用多样的、灵活的教学模

式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乐于学习。他们喜

欢有趣味性、新颖性的问题,所以在钻研教材时,应尽量设计带有趣

味性、新颖性的数学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百

分率”时,让学生理解百分率是百分数的一种,为使学生能应用百分

率知识,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三个人一起打篮球,小明10个球投

中6个,小王16个球投中10个,小武12个球投中9个,如果三个

要参加篮球比赛,选谁罚球最好。这是一道求命中率的百分数应用题,同学们非常活跃,积极讨论交流,很多潜能生也谈得很剧烈,最后大

家推荐黄练波同学(数学成绩差,喜欢打篮球)揭示答案:由小武罚

球最好。又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抽象,学生空间概念差,所以学得很吃力,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平时喜欢

折纸飞机等小玩具,设计这样的题目:你想成为发明家吗?请根据以

下要求制作简易望远镜:购买4块小镜片,再找一个长16厘米、宽

6厘米,厚4厘米的泡桐木板,先在桐板中间挖两个直径4厘米的圆

柱状空洞,再准备在上下各装一块镜片,就制成一个简易望远镜。请

你告诉同学们,现在这个木块的表面积是多少?同学们积极性极高,纷纷动手制作,他们的制作热情和能力令人刮目相看,居然个个都是

制作小能手,在制作中,木块的表面积也就清楚了。活用教材,把枯

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能培养增强潜能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成绩

随着不断提高。

(二)帮助潜能生克服困难,培养学习的意志力。

潜能生基础差,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所以学习意志淡薄。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做法增强他们的意志力。

1、利用教

材、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讲数学小故事,名人事迹,如华罗庚、张广厚等一批数学家,在逆境中奋斗而取得巨大成果的事迹,让学生

体会到学习虽然不容易,但只要有努力,就能成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2、帮助学生定好学习计划,确立适宜的“学习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目标”,通过多鼓励、监督、指导、帮助他们战胜学习的困难,逐步接近“目标”,培养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培养指导潜能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多数潜能生学习成绩差,产生厌学情绪,是因为未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显得极其重要。

1、培

养复习和预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过程要温故而知新,复习巩

固旧的知识,再预习新的知识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所以要求潜能生养

成先复习后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并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待老师评

讲辅导时给予指导。

2、培养学会与同学讨论、交流、合作。潜能生

因成绩差,平时不愿意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交往,可是,只有在探索

中,在讨论、交流、合作中,知识才能得到更好的巩固,能力才能得

到更好的提高。所以,发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操主动,主动帮助潜能

生,激发他们主动加入讨论交流的行列,建立良好的合作友谊,引导

他们提出问题,说出不懂地方,让他们大胆发言,得到肯定,从中体

会获得知识的乐趣。

3、召开学习方法介绍讲座。事先要求学习成绩

好的学生写好书面材料,在学习介绍会上,介绍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让潜能生有样可依,因此,多数潜能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方法正确了。

(四)帮助潜能生补缺补漏。

帮助潜能生补回缺漏的知识,打好基础,是提高学习成绩,改正

不良学习心态的有力措施。为此,我组织全班同学成立“学习小组”,动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加入小组,成立“二帮二学习小组”,“一帮一

学习小组”“二帮一学习小组”等“知识扶贫”活动,让潜能生在小

组里,在活动中得到多方帮助,弥补知识的缺漏。如学生黄玉玲很爱

学习,但成绩差,平时极少发言,极少与同学交往,正苦于无人帮助

时,“知识扶贫”活动的开展,为她找了很多成绩优异且乐意帮助她的“小老师”,经过大家的努力,玉玲同学的数学成绩由原不及格等

次已提高到及格等次,她的能力同时也在不断提高。

(五)投其所好,推动潜能生主动学习数学

投其所好,并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把爱好迁移到学习中,能推动

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我经常与学生坐谈,做学生的朋友,拉近师

生的距离,并投其所好,激发潜能生主动喜欢学习数学。例如:潜能

生黄思集同学,很喜欢上美术课,画画得不错,在教学“轴对称图形”

时,借此机会,可请他帮忙画蝴蝶、天安门等很多美丽的图案作为演

示教具,并大力赞赏、鼓励他,使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拉近师生的距离,再通过多次的交谈,使他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开始喜欢数学。

人的潜能是很大的。教师如果能深入了解学生厌学的原因,采取

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激发潜能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

开发课堂教学潜能 培养学生学习 篇3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

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在评价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往往只是注重教师如何教、教得好不好,却忽视了学生学得活不活、学得扎实不扎实的问题。有些教师虽然能把课堂搞得热热闹闹,但课堂教学效果却不见提高,学生学习并不见扎实。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提高课堂教学潜能,就要利用教学活动作为突破口,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努力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参与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首先要营造自由安全、主体参与的教学氛围,这是促进学生创造力生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感到民主、宽松、自由、坦然、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教师生动、有趣、富有激情的导语活动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例如,在进行枯燥的生字词教学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这篇课文有一个个‘暗堡’(生字)阻碍了我们学习前进的道路,我们是一个个勇敢的小战士,看谁最决把这些‘暗堡’找出来。并把它们炸掉,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炸‘暗堡’的,好不好?”学生很感兴趣,运用自己学习生字词的方法,很快地把生字词划了出来,运用工具书把生字词学懂,效果很好。其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完整的发展中的人。尽量做到:目标让学生明确,新知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同时,要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要让学生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大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时间,解放空间”,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另外,还要根据知识的学习规律和课堂的教学规律,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坚持“两个五”的基本要求,即“五先”、“五让”。所谓“五先”,就是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发问,先理解后记忆,先复习后作业,先基础后扩展。所谓“五让”,就是课堂上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见解让学生讲,重点让学生议,实验作业让学生做。例如,教学《夕阳真美》这一课时,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自然段来学习。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中的彩笔画出不同自然段中描写的不同时候的夕阳,并加以描述。学生们画得专心致志,说得兴高采烈。有的把太阳的脸画得红红的,说太阳和云儿一起唱歌,高兴得脸儿都红了;有的只画了连绵起伏的西山,并涂上了金黄色的边儿,说太阳把西山涂成了金房子,躲在里面美美地睡了。学生们画得美,说得更美。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学习,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愿望。师与生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乐趣,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整个课堂“活”了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独立观察,全身心投入各种活动,经历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使其学得生动、主动、扎实。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开发课堂教学潜力的关键

培养学生的学习潜能 篇4

对于素质教育基础学科之一的语文来说,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则更为迫切。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呢?本人认为需要做好如下方面。

一、重视课前预习, 培养主动学习习惯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学生上课前要备学, 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 初步感知新教材, 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 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 也是培养学生其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充分地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 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更能提高听课效率。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 能初步产生了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预习为上课打好思维的定向基础, 学生预习准备越充分, 学习时就处于主动地位, 使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简缩而有效。长时间以来, 我们的语文课前的预习往往流于形式, “把课文读一读”, “抄抄生字词”这些传统的预习方式根本不能取到预期的效果。反而, 时间一长学生就失去了兴趣, 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跳出文本本身, 不再局限于读课文, 了解生字词, 看课后习题, 扩展到了解作者, 了解写作背景, 了解文中的人物、地点, 了解相应的传说、故事。如在预习七年级下册《长江》一文时, 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搜集有关长江的图片, 相关地理资料、传说故事等。这样, 预习内容的扩大, 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的知识, 还使学生的视野扩大到书本之外的其它重要内容。而最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为课堂教学顺利推进打下了基础, 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二、巧设课堂导语, 启发主动学习意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 若想提高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听课, 导语的设计确实很重要, 依据课文的内容、性质及学生的心理、阅历等进行科学设计的导语, 应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能急于知道教师当场所授的内容, 诱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个恰当的导语, 形式活泼, 打动人、吸引人, 也常常会令听课者回味无穷, 久久难忘, 更能促进与教师形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讲《沁园春雪》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一课, 我利用学生喜欢雪的特点, 设计出这样的开场导入, 先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了一幅白雪皑皑,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美景,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雪景, 或用荧光笔去随意在画面上写有关雪的诗句或词语。学生发言积极, 气氛活跃, 纷纷挖尽心思, 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学生自我表现、体验到成就感的基础上。我及时总结, 又借用课文内容的朗读, 相互对比, 学生才觉此诗之妙, 好奇心才一下子调动起来, 兴趣盎然。这样做, 充分唤起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 一堂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所以主动学习的培养导语的设计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是前提。

三、课中实施鼓励机制, 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不依赖别人, 让之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地学习, 获取知识。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 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这种破解难题的体验, 会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但往往在新知识的学习中, 学生会对一些规律概念疑惑不解, 感到困难重重, 苦恼万分, 若不及时引导激励, 便会产生畏难情绪, 随之便会厌学、退学, 原来培养的主动学习热情便会减弱, 甚至消失。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结果, 参与态度适时给予评价, 使学生获得自信, 并且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点拨, 指导他们走出困境, 使学生有绝处逢生之感, 体验到“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 主动学习的意识, 便会继续深入, 并且得到巩固。如讲授古诗文教学时, 我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 尤其是古诗文句式的变换、古今异义常时学生感到头绪多、次序乱, 不易识别, 每逢此刻, 他们的情绪就会低落, 此时, 我及时鼓励他们去查字典, 集体讨论, 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帮助他们解决了困惑, 学生得到了答案, 即使没有答对的, 但对其努力态度及奋斗过程进行肯定和表扬。于是, 学习的尽头更足, 情绪又回到了高涨的状态, 本来两周10 多节课的古诗教学, 提前一半时间完成了任务, 且学生自己理解的知识, 印象深刻, 掌握牢固。

四、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创设主动学习的氛围

语文教学中主动学习的培养, 仅靠课堂是不够的, 浓厚的兴趣往往来自于精彩无比的世界, 在广阔的课堂之外。因此, 在课外不妨多举办一些如:自创文章大赛, 古诗文朗诵会, 讲述一件可喜之事的主题讨论会等形式, 让学生在课外也主动动手, 去寻找知识, 去提高自身素质, 他们通过自身的劳动, 取得了成果, 并且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的到承认, 自己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 其潜在的主动学习, 也就会充分的挖掘出来, 变成自觉行为, 长时间坚持下去, 便会形成不懈的动力, 主动想学, 去学而且愈学愈得法, 会学, 并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 达到素质教育所提出的目标, 即会学习、会创造、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教学反思如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篇5

教学已经跨过几十个年头,回顾教学过程,我深感教学反思的重要,就此简述,与大家共勉。教学反思的内涵及重要性教学反思,顾名思义,是教师对自己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回顾、检验与认识,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知活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每个人都期待成功,而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能灵活运用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法,运用机智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使数学教学更加富有生机,以下是本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比如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识,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习。

四、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创造教学情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为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培养学生的学习潜能 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61-01

让潜能生在美术课堂上激发出学习动力是我一直研究的问题。激发兴趣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潜能生往往很难独立完成一件比较满意的作品,体验不到成功看不到希望,信心一度被挫败,对美术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提高美术课堂效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要勇于拓宽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小组合作能够为美术课堂带来学习的活力,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美术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营造合作学习环境

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思维习惯、性格特点等情况合理的组建合作小组。具体要求是:小组之间要基本平衡:小组内部同学间要有一定的互补性和差别。如每个小组中不仅有十分喜爱美术的同学,也有对美术课程兴趣一般的学生;有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的同学也有逻辑严密、认识深刻的学生。个性的差异要考虑。如:应将男生和女生、优等生和潜能生、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并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即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成效。如:我将七年级班上的40位同学分成了8个学习小组,并且给每个小组成员作了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做出汇报。每个同学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我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或根据课型与个人特长),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当小组确定了合作目标以后,为了完成目标,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的作用,教师进行合理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恰当分工,让学生参与到共同的学习中来,每个人完成的具体任务都是总任务的一个方面。这样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进行交流和对比,有利于思维碰撞和相互启发,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善于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也会更强,整个美术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二、明确合作学习任务、制定合作制度强化责任心

老师进行合理的学习安排。比如,针对哪些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何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如何把握?如何进行有效的控制?教师既要保证学生的正常交流和讨论,又要注意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从而避免“散”、“乱”、“闹”等现象。合作学习不同于独立学习之处就在于互助和支持。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我们很容易发现哪个学生没有认真听讲,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围桌而坐,难免有那么几个学生不自觉,混在里面似在讨论,其实是在讲闲话、开小差,而分组合作的时候我们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小组。这时候,每个小组长就成了一名 “小老师”,针对上述现象,组长就应该履行起自己的职责,制止“开小差”,带领着组员进行小组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正常开展。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心灵手巧”的同学可以帮助“笨手笨脚”的同学。谁做的不好,大家及时提意见和商量解决办法。合作学习也可以看作是一项技能,同样需要老师和学生的不断训练、磨合。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在课堂上常会出现学生因不清楚要干什么而乱作一团的局面,往往使教师措手不及。因此,每次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合作任务、措施和要求,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在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时,不要有太高的要求,随着学生合作技能的熟练,再逐渐增加任务的难度。在具体合作学习时,面对组内应当解决的问题,组员的分工必须明确。小组长是关键的人物,在组员积极自觉参与、主动承担某一项工作的基础上,小组长还要能合理地搭配人力,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即使是能力不强的或内向不合群的学生也能尽其所能。合作学习在形式上不仅是学生座位排列由过去的排排坐变成合围而坐,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通过每一位成员的亲身参与,使他们能积极地完成个人承担的任务,感受到为集体做出贡献的良好心理体验。

三、培养学生合作技能,体现小组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合作学习被引进课堂教学,究其原因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了合作技巧,除了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之外,还可以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多种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技能。合作学习是一项集体的事业,它有赖于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配合和信任,大家团结互助,相互谦让,即使发生了一些矛盾和冲突,但为了集体的利益,也可以有效地得到解决。团结互助的精神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各种创作方法,让学生感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从而相互理解,逐步形成小组合作中的配合与信任的习惯,在讨论、创作中不断激发出各自的艺术潜能,创作出有个性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学习潜能 篇7

有人说: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 它不但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 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研究者认为:课堂教学效率应看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的收效如何。学生的收效大, 则效率高;反之则为低。

减负其实很难。质的损失, 可以用量来弥补,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扭转这种惯性, 得靠大家的努力。“情”字当头, “减”要坚决, “立”在其中。“情”是指情感交流, 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减”什么?减时间, 减作业量。“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立”就要立在课堂上, 立在教与学的活动中, 立在学生学习的第一时间里。

新课程改革需要广大教师要由“经验性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 重要的途径就是投身教育科研, 在实践中成长, 在实践中提高。但由于只重视理论探讨, 而忽视了实践的运用, 因此, 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未减轻。频繁的考试, 使学生喘不过气来, 学生每天都是疲于奔命, 没有时间、没有精力静下来认真思考、吃透所学内容。更严重的是厌倦学习。为此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三维互动立体课堂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目标

(1) 用“三维互动立体课堂”学案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 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要质量。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做到情景教学, 精讲多练,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重视知识形成过程, 潜移默化地渗透学习的思想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2研究的内容

(1) 课堂教学效率:以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90%左右为标准。

挖掘学习潜能和实现学科素养的培养, 变记忆式学习为理解式学习,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需要指导学生完整的认知过程, 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前发学案是使学生的预习有目标, 成为学生课前自主高效学习的关键, 这样学生的准备更充分, 学生的展示更自信, 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靠外力驱动变成了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渴望展示的内在要求。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解决简单问题, 复习学过的衔接内容, 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课下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初步解决了课上有的学生吃不消而有的学生又吃不饱的问题, 缩短了学生智力上的差距。

(2) 教学结合该校、该班完成三个问题:1.解决什么问题?2.是怎么做的?3.有了什么变化或效果?学案的内容要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多少。

现在以《物质的结构习题课》为例说一说应该怎样实施课题方案:

知识与技能:

1、会绘制元素周期表轮廓图

2、会绘制元素周期律轮廓图

3、初步运用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位、构、性间的关系。

重点: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的应用难点:位、构、性三者之间的规律及其应用

【自主活动一】复习探究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目的:如何运用元素周期表, 联系位、构之间的关系。

1.2002年, 美国披露了劳伦斯贝克莱国家实验室在1999年所宣布发现的第116号和第118号超重元素的论文有假。而2000年, 俄科学家却用另外的方法获得了第116号元素, 因此第118号元素被从周期表上拿下来。若第118号放回周期表中, 则应在0族。那么第116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

A第六周期ⅥA族B第八周期ⅥA族C第七周期ⅦA族D第七周期ⅥA族

2.我国的纳米基础研究能力已跻身于世界前列, 例如曾作为我国两年前十大科技成果之一的就是一种合成纳米材料, 化学式为RN, 已知该化合物中的Rn+核外有28个电子, 则R元素位于周期表的 ()

A第三周期ⅤA族B第四周期ⅢA族C第五周期ⅢA族D第四周期ⅤA族

3.下列各表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元素的

原子序数, 表中数字所表示的元素与

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相符的是 ()

【思考】1、同一周期阴、阳离子的电子层数一样吗?

2、X+和Y-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那么它们的离子结构是和X还是Y原子所在周期的稀有气体相同?X和Y的相对位置如何?

【自主活动二】复习探究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4、比较下列微粒的半径大小

5、已知同周期的X、Y、Z三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HZO4>H2YO4>H3XO4,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按X、Y、Z的顺序增大B.原子半径按X、Y、Z的顺序减小

C.单质的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生活中的化学】:

目的:明确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板书:师生共同完成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边讲边总结。

验收题

1、A、B、C均为短周期元素, 它们在周期表中位置如图所示:

已知B、C两元素原子序数之和等于A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

3.已知R为ⅡA族元素, L为ШA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 且R、L为同一周期元素, 下列关系式错误的是 ()

4、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

右表所示, 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丙<丁<戊B.最外层电子数:甲>乙

C.氢氧化物碱性:丙>丁>戊D.金属性:甲>丙

学生讨论时间较多, 重点内容重点学习,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 学生在讲解时有时更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难点。说明他是真明白了。学生认识就有了提高, 避免了只是为做题而做题, 过去有一些学生处于老师一讲就明白, 自己一做就不会, 现在有了好的开始, 会思考了, 能问有深度的问题了, 过去能明白老师的问题就不错了;有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中了。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开阔思路, 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不难看出, 只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质量、产生高效率,

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 (1) 要使学生知道, 学习的过程并非纯粹是对前人的模拟, 复制和崇拜, 要敢于在自己的思考中, 提出见解、质疑前人、探求真知。 (2) 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假设, 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也就是说在提出问题之后, 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 (3) 引导学生悉心求证。就是要通过试验来验证或者推翻假说, 从而能建立能令人信服的理论, 这是科学探究的核心。 (4) 教育学生意外事故的发生。意外事故往往能透视出人们尚未发现的自然信息, 预示着获得创新成果机遇来临。

参考文献

[1]孙建明.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 .

[2]张金龙.新课程理念下高考理综化学复习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 (6) .

培养学生的学习潜能 篇8

一、人的潜能的概念

潜能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 但它绝不是一种古老而形而上学的理念, 当代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教师及家长都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人们进行实践和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断发现人的潜能并实现其潜能。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这种人类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概括为人的潜能。这种潜能就是人的体能和智能的总和。通俗地说, 潜能是指有待于开发的处于挖掘状态的潜伏的一种能力。

潜能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与‘现实’相对。这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用语。潜能指‘可能性的存在’, 现实指得到实现的潜能, 潜能通过运动转化为现实。如大理石和雕像的关系就是潜能与现实的关系, 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即质料加上形式成为具体事物的过程。”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 “潜能”与“现实”和“质料”与“形式”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对哲学范畴。“质料和形式讲的是事物的构成, 潜能和现实则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前者从静态的角度讲, 后者则注重于动态的角度。质料要实现自己的形式, 必须经历从潜能到现实的运动过程”。到了黑格尔以后, 潜能变成了“自在”, 潜能的实现变成了“自为”。“从潜能到现实, 就是从‘自在’到‘自为’, 把自在和自为的两个观念结合起来, 我们就得到具体事物的运动”。

心理学家从潜意识的角度研究潜能, 认为潜能是潜意识的一部分。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分为三部分:意识, 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是主要的, 并且潜意识的内容比意识丰富得多, 也起着主要的作用。这可以用“海下冰山”来形容, 隐藏在海平面之下的巨大的冰山是人们未发掘的尚待开发的潜意识, 而那露在海平面上的冰山的一角是我们已经表现出来的能力, 即显能, 是极小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 人生来就有学习的能力, 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学习者总是渴望发展和学习。在合适的条件下, 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潜能都能释放出来。

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成果之一是自我意象的发现, 其发现者马斯威尔·马尔兹在《心理控制论:让生命充满活力的新途径》中指出:“不管我们意识到与否, 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一副自我蓝图或自我画像, 在我们有意识的凝视下, 它也许是模糊不清, 但它确实存在的, 每一个细节都完整无缺。”这种自我意象就是想象自我, 为自己树立一个形象。一旦这种自我形象确立后, 就变成一种潜在的巨大的推动力, 激励人们去实现想象中的自我。从这个角度来看, 潜能就是自我意象的能力。

刘奎林认为, 潜能是潜在着的机能、技能、智力和能力的意思, 大脑的潜能就是与大脑有关的智能、技能、能力的系统整合。因而大脑的潜能既具有社会性, 又具有生物性。

由以上分析, 我们知道, 潜能是一种现在还没有显露出来的, 在合适条件下可以被激发的, 并对人的其他能力、行为产生重要作用的隐形能力。

二、人的潜能的属性

通过对潜能内涵的分析, 可以得出, 潜能有以下属性:

1. 人的潜能是不断变化的。

任何事物都处在绝对的运动之中, 人的潜能也不例外, 都处在某种“可能状态”中, 它随着人的生理、心理的发展, 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 以及文化传统的改变而变化。正因为潜能的变化性, 一方面,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教师及家长应想尽一切办法深入分析各种“可能”的潜能, 不仅要创造一定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已经拥有的潜能, 还要帮助他们获取暂时还没有的潜能, 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 潜能的变化会造成连锁反应。潜能的实现不是孤立的、毫无关系的,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即一种潜能的实现影响另一种潜能的实现。原有的潜能实现了, 就会激发新的潜能的实现, 这样, 人的思维变得活跃开阔, 因而又诱发更新的潜能实现。

2. 人的潜能是能动的。

谢弗勒认为, 潜能的重构还取决于行动者的能动性的那一方面。行动者的能动性因素, 使行动的实施或其他既定结果处于行动者的能力或控制范围之内。假如背景中不存在相关方面确定的阻碍因素, 那么在行动者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如果他决定实现某一结果, 他就可能会实现。所以, 行动者能动性的具备就使具体的条件性预测成为可能。在这种预测中, 主动性或努力是分析的核心。行动者能动性的增强提高了其努力的有效性, 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3. 潜能具有社会性。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独立性表明人自由的一面, 人的社会性则表明人不自由的一面, 表明人受他人、社会制约的一面。人与人通过社会关系联结, 构成人类社会。每个人都有多种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生产关系、政治关系, 等等。在每个具体的社会关系中, 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以责、权、利为内容相互协作、相互制约。每个人在多种社会关系中受到约束, 承担多种社会责任。同理, 人的潜能发挥即人的全面发展也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 比如, 社会环境、组织气氛、生活条件、文化传统、个人经验, 以及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等。

三、大学生潜能开发的路径

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潜质, 并且成功的种子就埋藏在人自己体内, 等待着被唤醒。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之士之所以能成功的奥秘不是他们具有超凡脱俗的本领, 而是他们能够探求并开发自己的潜能。人的潜意识深处有着无限的智慧、力量, 以及所需要的所有东西。因此, 大学生应努力开发潜能,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

1. 潜能的变化性要求把握学习的关键期。

潜能是变化发展的, 即每种潜能都处在“可能状态”之中, 这就要求在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之前, 学生、教师和家长都必须充分认识并具体分析各种“可能状态”的潜能。学习存在关键期。关键期这一概念是由奥地利习性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K·洛伦兹提出来的。他利用人工孵化灰色雁, 并日夜观察它由蛋孵化成雁的过程, 结果该灰色雁出生后不与伙伴一起行动, 而是独自追赶洛伦兹。洛伦兹把这种行为称为“印刻现象”。这种“印刻现象”是一种快速的先天学习, 发生在个体生命中一个短暂的关键期。客观刺激只有在这个时期内, 印刻才能产生或者最为有效。如果错过了这一阶段, 就不容易出现这样的好时机。由此可见, 大学生的有效学习、潜能的实现都要抓住机遇, 充分利用资源, 在学习的关键期内尽可能掌握最多的知识。学生本身在确定关键期时起着核心作用, 教师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主要是正确认识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关键期, 从而适时为学生构建合理而有效的知识框架, 起着“扶手架”的帮助作用, 从而有利于导航学生的学习方向, 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 潜能的能动性要求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潜能的能动性概念强调, 行动者自己的主动性是保证某一结果实现的关键。大学生的学习尽管受外部条件的限制, 但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观起主导作用。因此,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增加学习的自主性成了大学教育的关键。首先, 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 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大学教育较之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最明显的区别是大学教育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独立学习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因此, 大学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并创造各种机会发挥学生的独立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其次, 增强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潜能的能动性要求学生规划各阶段能否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等问题, 它突出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即在进行学习活动之前能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 安排合理的学习步骤, 以及树立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 能按照预先的计划如期进行。自控性能规范学习者的学习行为, 从而使学习者不断进取, 持之以恒。最后, 注重学习的内化。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所接受的信息。若要提高大学生的潜能, 促进大学生的学习, 就要想方设法促使其将环境中其他有效主体支持进一步内化, 纳入自己的选择范围。这样, 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就成了自身的一部分。

3. 潜能的社会性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潜能具有社会性, 即学生潜能的发挥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 正确认识自我, 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是促进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这个世界上, 认识自己才是最难的事情, 这是因为自我是多层次的, 并且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受到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所以, 客观地、正确地认识自我, 对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要正确地认识自我, 就要恰当利用各种社会关系, 经常和朋友或他人交流, 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了解别人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评价, 从而认识客观的自我。在学习中, 如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就容易陷入迷惑之中。此外, 通过与别人的比较, 认清自己的优缺点, 有利于明确自己的定位, 保持现有的优势, 集中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从而提升自我, 大学生尤其应重视这一点。由于以前的学习方法不再适用, 也不能再依靠老师进行所有学习活动, 因此大学生必须在自己感兴趣的基础上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 认清自我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因为他们必须留心周围同学、朋友, 用心审视生命的轨迹 (因为追踪历史可以知道现在和未来) 来认清自己的强项和弱项, 从而不失时机地促进学习。

人的潜能随着人自身的发展及其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学习专业特长、完善自我的重要阶段, 因此, 大学生应抓住机遇开发潜能, 不断提高学习力。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 (1999年版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1179.

[2]谢庆绵.西方哲学范畴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7:103, 106.

[3]伊斯雷尔.谢弗尔著.石中英, 涂元玲译.人脑的潜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1, 61.

[4]刘奎林.人脑潜能的本质特征[J].理论探讨, 2003, (6) .

重视数学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篇9

一、创设问题, 合情推理

大家都知道等差、等比数列都有求和公式, 现在的问题是数列13, 23, …n3, …, 其前n项和Sn=13+23+33+…+n3是有公式可求吗?

特殊之中蕴涵着一般, 朋友们不妨先取几个特殊值算算, 看看说不定有什么规律。

提问1:让学生动手算一算结果如何?

由学生得出:s1=1, s2=9, s3=36, s4=100, s5=225, ……

接着提出问题2:数值结果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都是完全平方数:s1=12, s2=32, s3=62, s4=102, s5=152, ……

问题3:平方下的底数有没有什么规律?

通过提问创设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推测Sn的求和结果, 学生可以得出Sn= (1+2+…+n) 2 (数值体验、合情推理) 。

二、设想问题成立

还未动手, 就“设想问题已解”, 这是数学上最大胆、最基本、最朴素的幻想, 它既适用于要证明的问题, 也适用于要寻求的问题。靠着设想, 引导学生发现世外桃源的洞口, 看到透出的一丝亮光, 使学生觉得数学并不那么枯燥无味。事实上, 每道数学题都有自己的切入口, 关键是必须把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找到, 教学时难就难在如何把学生引导到这个切入口。

例1.已知双曲线2X2-2Y2=1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 F2, P为动点, 若|PF1|+|PF2|=2a, a为定值 (其中a>1) , cos F1PF2最大值为

(I) 求动点P的轨迹E的方程。

(II) 过点作直线L交轨迹E于A、B两点, 设点M (-2, 0) , 判断∠AMB的大小是否为定值, 并证明你的结论。

此题的第二步并没有告诉我们该定值是什么, 故会增解题的难度, 因此, 我们首先必须想法猜测出关于该定值的信息。

(I) 求椭圆C的方程

(II) 过点的动直线L交椭圆C于A、B两点, 试问:在坐标平面上是否存在一个定点T, 使得无论L如何转动, 以AB为直径的圆恒过点T?若存在, 求出点T的坐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在这题的第二步中与例1的第二步一样, 要先找到定点T。这里面实际上也涉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进行创新的探究方法。

可猜测若恒过点T, 则T点的坐标为 (1, 0) , 接下来的做题就比较水到渠成, 只要能证明恒成就够了。

挖掘习题潜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篇10

题目:已知AD是△ABC的中线, E是AD的中点, F是BE的延长线与AC的交点, 求证:AF:AC=1:3。

一、开拓思路, 发现规律

思路1, 如图1, 过D作DG∥BF交AC于G, 则可证AF=FG=GC, 从而可得AF:AC=1:3 (证明过程略, 下同) 。

思路2, 过D作DG∥AC交BF于G, 易证△DEG≌△AEF, 从而得AF=GD, 再由D为BC的中点, 且DG∥AC, 得DG是△BCF的中位线, 所以从而可推得AF:AC=1:3。

思路3, 如图3, 过E作EG∥AC交DC于G, 在△ACD中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可得AC=2EG, 又BD=DC, DG=GC, 从而可推出EG:FC=3:4, 进而结论得证。

思路4, 如图4, 过E作EG∥BC交AC于G, 利用D、E分别是BC、AD的中点可证EG:BC=FG:FC=1:4, 进而结论得证。

思路5, 如图5, 过C作CG∥DA交BF的延长线于G, 在△BCG中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 ED=GC, 又△AE-F∽△CGF, 可推得AF:FC=AE:CG=ED:CG=1:2, 进而可证AF:AC=1:3。

思路6, 如图6, 过A作AG∥BD, 交BF延长线于G, 由△AEG≌△DEB, 得AG=BD=1BC, 又△AFG∽△CFB, 可推

思路7, 如图7, 过B作BG∥AC交AD的延长线于G, 仿思路5或6可证得AF:AC=1:3。

思路8, 如图8, 过C作CG∥BF交AD延长线于G, 易证△CDG≌△BDA, 得AE=ED=1DG, 再利用EF∥CG, 得

思路9, 如图9, 过A作AG∥BF交CB延长线于G, 仿

照思路8结论得证。

通过对习题的多种分析和证明, 不公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同时, 通过引导学生对上述分析和证明进行归纳、提炼, 可对一类辅助平行线作法的常用技巧做到逐步掌握, 触类旁通。

二、分析探索, 发展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 把握命题的多种变通性, 进行一题多变训练, 有益于实现把数学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识结构转化。

变式1:变换条件

把“中线AD”改为, BD:DC=2:1, 把“E为AD的中点”改为AE:ED=3:4, 通过上述各种证法均可证得AF:AC=1:3。

变式2:变换结论

将本文例题结论变换为求证:AF:AC=FE:EB, 由条件均可通过作辅助线得证。

变式3:变换条件和结论

将题设中的“E为AD的中点”变换E为AD上任意点, 即过△ABC的顶点B任作一直线与边AC及中线AD交于点E、F, 求证:AE:ED=2AF:FC。

变式4:变换图形

1. 将一般三角形变为等腰三角形即得。

△ABC中, AB=AC, AD为BC上的中线, E是AD的中点, 边BE延长交AC点F, 求证:AF:AB=1:3。

2. 将直线FB绕点E旋转使GE∥BC交AB于G, 问:

结合图10, 依变换后的条件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分析:若根据所得条件, 寻求结论, 可得到多个比例式, 其中由

3. 若将FG绕点E旋转到任意位置, 且FG不平行于BC, 问是否成立?

证明:过B作BM∥FG, 过C作CN∥MB, 分别交AD和它的延第线于M, N, 可证明△BMD≌△CMD

由 (1) + (2) 得

显而易见, 这种由“一般”到“特殊”, 又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方法, 不公有益于求同或聚合思维的培养, 更有益于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

总之, 课本中的不少习题内涵丰富, 通过挖掘它的潜在功能来强化双基, 开发潜能,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有着不寻常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习题的作用,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摘要:数学习题蕴藏着强化双基,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巨大潜在功能, 在教学中若能充分的挖掘, 即可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关键词:潜能,发散思维,挖掘

参考文献

[1]苏富忠.思维科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国库系统下一篇:特殊使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