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搭桥术

2024-06-30

动脉搭桥术(精选九篇)

动脉搭桥术 篇1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61岁, 主因头晕伴黑矇1个半月入院, 既往高血压病史十余年, 自行服药, 控制欠佳。发病时头晕伴一过性黑矇, 后进展至构音障碍, 在我院神经内科行内科保守治疗。头及颈部CTA提示:双侧椎动脉闭塞, 基底动脉狭窄, 双侧颈内动脉多发附壁板块伴管腔狭窄, 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入科后予以维持血压平稳, 口服阿司匹林抗凝, 给予改善循环等用药, 核磁灌注提示脑干、双枕、双侧小脑低灌注改变, 完善术前准备后行右侧颞浅动脉-大脑后动脉血管搭桥术。术后予以抗感染、营养脑神经药物治疗, 术后1周复查核磁灌注示原缺血区域较前灌注明显改善, 脑血管造影提示搭桥通畅, 病人好转出院。

2 护理

2.1 病房准备

接到病人手术结束通知后, 准备好床单位和各种仪器设备 (多参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鱼骨架) , 保证病人回病房后能够及时进行有效的生命体征监测, 避免增加管路意外脱出的风险;头部垫枕使用无菌治疗巾包裹, 避免头部伤口污染;药物 (降压药、升压药等) ;交接文件。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病人回重症监护室 (ICU) 后由专人看护, 给予连续多参心电监护及2L/min氧气吸入, 严密监测病人呼吸、脉搏、血压、意识、瞳孔、肢体活动、体温等变化并记录。该病人术后第2天出现体温升高达38.1℃, 医生予以行腰椎穿刺术留取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 化验结果回报提示颅内感染, 考虑可能与手术时间过长及术中长时间低温有关。遵嘱予以抗感染及冰毯物理降温处理, 同时注意监测电解质变化, 准备记录病人24h出入量,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每隔2h定时翻身、叩背1次, 及时清理痰液,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肺感染出现。经过精心护理, 病人体温于术后第5天降至36.8℃~37.2℃, 未再出现体温升高情况。

2.2.2 体位管理

病人麻醉复苏后返回ICU病房, 麻醉未完全清醒前将病人置于平卧位, 因术中行右侧颞浅动脉-大脑后动脉血管吻合术, 因此, 保证头偏向手术伤口对侧即左侧, 以防止压迫伤口及颞浅动脉。待麻醉清醒后予以床头抬高15°~30°, 以利于脑静脉回流, 减轻脑肿胀。同时, 对口鼻分泌物及时吸出,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误吸。

2.2.3 血压管理

病人自身体循环动脉血压的高低直接反映脑组织灌注水平[3], 因此, 为保证脑血管搭桥术后缺血区脑组织血流平稳灌注, 对术后血压进行密切监测及管理。术后2h内每隔5min进行1次血压监测, 2h~24h内每隔30min测量血压1次, 24h后每小时测量血压1次[3], 遵医嘱予以地尔硫卓及硝酸甘油联合静脉控制血压, 待病人可经口进食后, 继续规律口服与术前相同的降压药物, 保证病人术后收缩压维持在150mmHg (1mmHg=0.133kPa) 以下。该病人术后血压维持平稳 (122/68 mmHg~148/89 mm-Hg) , 无明显波动, 未出现因血压过高或过低导致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引起的头痛、头晕等不适感。

2.2.4 管路护理

为充分引流术区皮瓣下渗血、渗液, 术中予放置皮瓣下引流管1枚。回ICU后根据医嘱利用鱼骨架调节引流瓶高度及妥善固定, 制作明显标识并严格交接班。在留置引流管期间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及引流量, 翻身、叩背时避免拖拽引流管, 避免引流管打折, 做好记录。该病人术后引流管留置24h后拔除, 引流量共40 mL, 颜色为淡血色, 未出现脱管等不良情况。

2.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3.1 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是脑血管搭桥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 由于术前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mg, 每天1次, 抗凝治疗, 抗凝药有减少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抑制血栓形成, 但同时也增加了吻合口漏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术后病人返ICU后护士应详细了解手术过程及抗凝药物使用等情况, 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同时追踪病人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及术后复查结果。当病人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脉搏加快、呼吸浅快、肢体活动障碍、瞳孔不等大等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医生, 尽早遵嘱行CT等检查。同时密切注意皮肤、黏膜、大便等情况, 早期发现出血倾向, 及时调整抗凝药剂量。采用奥美拉唑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 注意大便颜色及胃液颜色 (如有胃管, 可常规取胃液行潜血检查) [4]。本例病人病情平稳, 未出现颅内出血及消化道出血情况。

2.3.2 脑缺血

脑血管搭桥术后搭桥血管闭塞容易造成供血区脑梗死, 术后注意观察病人有无供血区缺血症状出现。对后循环搭桥术应观察病人有无视力下降、言语不清加重、意识评分下降等情况[5]。术后适当补液, 采用积极补液支持、扩容、加用营养神经药物及清除自由基药物, 如依达拉奉等治疗。补液期间严密监测中心静脉压,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术后1周行脑血管造影、CTA等检查, 并行MR灌注以明确搭桥血管情况, 明确颅内灌注改善情况。此例病人术后未出现脑缺血症状, 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CTA示搭桥血管吻合通畅, MR灌注显示原缺血区域较前灌注明显改善。

2.3.3 癫痫

癫痫是开颅手术的较为少见的术后并发症, 可能与术中骚扰病灶周围神经等有关。护理人员应当注意早期发现癫痫, 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 防止病人出现咬舌等情况的出现。本例病人术后3d出现阵发性癫痫, 但症状很快缓解, 未出现严重咬舌、意识障碍情况, 予以丙戊酸钠0.5g, 每天1次, 口服抗癫痫治疗, 未再癫痫发作。

3 小结

缺血性脑血管病行脑血管搭桥术, 尤其后循环搭桥是神经外科的高风险手术, 术后护理质量与病人康复密切相关, 积极而高质量的护理工作可以减轻病人以及病人家属的心理负担, 增强病人的信心, 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同时也加快了病人术后的恢复, 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脑动脉狭窄,后循环,血管重建术,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国临床医生, 2011, 39 (11) :68-74.

[2]张鹏, 罗良生.颅内外搭桥手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J].医学综述, 2013, 19 (6) :1042-1043.

[3]徐旭东, 金奕, 王秀东.3例颈动脉血管再生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的观察护理[J].天津护理, 2015, 23 (4) :306-308.

[4]王秀东.一例大脑中动脉梭形动脉瘤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天津护理, 2012, 20 (5) :339-340.

哪些人需做冠状动脉搭桥术 篇2

如今,冠心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中老年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其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在西方发达国家,冠状动脉搭桥术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常规手术,仅美国一年的手术量就超过20万例,占心脏手术总数量的80%以上。我国于70年代开始开展此类手术,近几年有了较快的发展,手术成功率也越来越高,并发症逐年降低。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取一段自身的正常血管,吻合在升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远端之间,使缺血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远端供应区)的心肌血液直接由升主动脉供给,有点类似堵塞路段上架起的天桥。这样,主动脉的血液就可以通过移植血管顺利到达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远端,恢复心肌正常供血,达到解除心绞痛,防止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并发症的目的。

过去,冠状动脉搭桥术一般是在体外循环下,经胸部正中切口完成的。随着心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成熟,微小创伤冠状动脉搭桥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其方法一是不用体外循环,直接在跳动的心脏上搭桥;二是采用各种各样的小切口进行搭桥。这种微创搭桥术具有对机体损伤小、病人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住院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病人不愿意早期接受手术治疗,待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考虑手术,不仅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而且使不少病人痛失手术时机。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疗效、减轻痛苦、加快康复的前提条件。

哪些病人应该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呢?总体来说,经过内科治疗不能得到满意控制的严重心绞痛,可以考虑外科治疗。心血管医生尚有一个更直观的标准,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结果判断。因为它能直接显示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程度和部位。一般来说,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大于50%;三支(前降支、回旋支、后降支)血管病变;两支或单支血管病变,不能接受内科介入治疗,或内科治疗失败者,均应考虑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可行急症冠状动脉搭桥术,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陈旧性心肌梗塞后出现心绞痛,或出现室壁瘤、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时,外科医生在治疗并发症的同时,应该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另外,冠心病所致的心功能不全,行搭桥手术多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动脉搭桥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03~2011-05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术38例患者中, 男31例, 女7例;年龄42~80岁, 平均 (61.2±9.4) 岁。其中31例合并高血压, 15例合并糖尿病。所有患者均在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后10~40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照, 于检查前排除碘过敏、肾功能不全及严重心律不齐患者。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Siemens Somatom Defination CT机, 首先定位相扫描, 再行CTA扫描, 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至心脏膈面, 扫描方式为升主动脉自动跟踪扫描, 以主动脉根部为动态监测区, 阈值为+120Hu, 采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帕醇370mg I/ml, 注射速度为5.0~5.4ml/s, 经肘前静脉注入对比剂60~90ml (依据患者体重调整) , 生理盐水40~50ml, 在回顾性心电门控下自头侧向足侧扫描。图像重建用Best Phase软件重建增强扫描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的数据, 图像效果不佳时, 还可进行任意时相重建, 使图像质量达到最佳。图像后处理选取最佳时相数据分别进行最大密度投影 (MIP) 、曲面重组 (CPR) 、容积再现 (VR) 多种后处理技术对目标血管进行评价。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选用飞利浦数字血管造影机采用Judkins法, 经桡动脉或右侧股动脉穿刺, 左右冠状动脉均行多体位、多角度照射。

1.3 图像分析

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在不知道CAG结果的情况下对双源CT冠状动脉CTA图像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①桥血管数目、起止位置及走行。②桥血管有无狭窄、闭塞 (以狭窄程度最严重处定义桥血管的狭窄级别[4]:A级, 桥血管通畅无狭窄, 或管腔狭窄<50%;B级, 桥血管狭窄≥50%, 但未完全闭塞;O级, 桥血管完全闭塞。符合桥血管病变分级B级及O级的诊断为桥血管病变, 符合A级的诊断为桥血管通畅) 。③桥血管及分支的充盈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 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VR图像可清晰显示桥血管的数目、位置、走行以及是否狭窄、闭塞 (图1A、2A、2B) ;CPR图像可进一步判断桥血管是否通畅以及再狭窄程度 (图1B、2C) 。38例搭桥患者共检出侨血管92支, 其中内乳动脉桥31支, 大隐静脉桥61支, 两者侨血管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20, P<0.05) , 桥血管通畅情况见表1, CTA与CAG对桥血管评价结果比较见表2。桥血管远端分支67支充盈尚可, 21支充盈较差, 4支闭塞。与CAG比较, 冠状动脉CTA评价桥血管狭窄、闭塞的敏感性为93.9%, 特异性为100.0%, 阳性预测值为100.0%, 阴性预测值为96.7%, 准确性为97.8%。

3 讨论

3.1 动静脉桥血管狭窄、闭塞发生率

本研究中12支桥血管管腔狭窄≥50%, 其中静脉桥11支 (18.0%) , 动脉桥仅1支 (3.2%) ;19支桥血管闭塞, 静脉桥15支 (24.6%) , 动脉桥仅4支 (12.9%) , 表明大隐静脉桥血管发生狭窄、闭塞的几率显著高于动脉桥 (P<0.05)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1年闭塞率达15%~30%, 术后10年有50%左右的大隐静脉桥狭窄或梗阻, 其病理表现为以平滑肌细胞增生为特征的内膜增生和粥样斑块形成[5]。静脉桥血管再狭窄可能的机制为[6]:动脉搏动性血流持续冲击静脉内皮, 而静脉壁薄, 极易扩张造成内皮损伤。内皮损伤导致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功能减弱或丧失, 还可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 血小板黏附聚集并释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促进细胞增生、化学趋化和分泌基质;另外, 内皮细胞损伤造成单核细胞吸附, 并迁移到内皮下吞噬氧化的脂蛋白, 形成泡沫细胞, 从而导致静脉桥血管内膜增生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管腔狭窄、闭塞。另外, 本研究中4支内乳动脉桥闭塞患者均有糖尿病病史。

3.2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优势

双源CT在冠状动脉CT成像中具有明显优势:①时间分辨率较高。双源CT的系统时间分辨率为82.5ms, 扫描时受心率影响较小, 对心率40~100次/min的患者在检查前无需控制心率。②扫描速度快, 辐射剂量小。机架只需旋转90°即可以采集到高质量的心脏图像, 图像采集速度是同层单源CT的2倍, 同时采用剂量调控技术, 可减少图像采集时的高剂量曝光, 从而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③无创性检查。对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 特别是心肌梗死患者, 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危险性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无手术史患者增高, 而CTA属无创检查, 明显减小检查风险。④三维图像重建可清晰显示桥血管数量、走行及狭窄情况。本研究中92支桥血管中有55支通畅桥血管VR、MIP、CPR图像均显示充盈良好, 管壁光整, 远端桥血管充盈状况亦可清晰显示;18支狭窄桥血管的狭窄程度均于CPR图像测量获得, 轴位可见环形软斑及小钙斑形成, 16支静脉桥血管再狭窄均为软斑形成所致, 1支内乳动脉桥于桥接处近段小钙斑形成, 19支闭塞桥血管仅见升主动脉血管残端及桥血管走行区金属固定物影。

3.3 双源CT评价桥血管的准确性

CAG是评价桥血管的“金标准”, 但由于其为有创性检查, 部分患者无法接受, 电子束CT很早就用于对桥血管的评价, 敏感性为85%~98%, 特异性为88%~94%[7], 但由于其空间分辨率较低, 对桥血管狭窄显示不佳。近年随着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 64层螺旋CT能准确排除≥50%的桥血管狭窄[8,9]。本研究应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92支桥血管进行评价, 并与CAG结果相对照, 敏感性为93.9%、特异性为100.0%。92支桥血管中2支桥血管CTA判定通畅, 而CAG显示轻度狭窄, 原因为CTA误认为狭窄是桥血管金属夹容积效应所致;另有1例内乳动脉桥CTA判定闭塞, 而CAG结果显示狭窄70%, 考虑为血液中对比剂浓度较低所致 (患者体重90kg, 对比剂用量90ml) 。由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患者CTA扫描范围较大, 应适量加大对比剂用量, 以保证最佳图像质量。

总之,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状况的评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是一种快速、无创、准确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Parang P, Arora R.Coronary vein graft disease: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on.Can J Cardiol, 2009, 25 (2) :57-62.

[2]刘成磊, 杨立民, 徐凯.双源CT诊断冠脉狭窄的价值——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20 (5) :663-666.

[3]Ropers D, Ulzheimer S, Wenkel YE, et al.Investigation of aorto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s by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eletrocardiographio-gated image reconstruction.Am J Cardiol, 2001, 88 (7) :792-795.

[4]Fitzgibbon GM, Kafka HP, Leach AJ, et al.Coronary bypass graft fate and patient outcome:angiographic follow-up of5065grafts related to survival and reoperation in1388patients during25years.J Am Coil Cardiol, 1996, 28 (3) :616-626.

[5]Sarjeant JM, Rabinovitch M.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vein graft atherosclerosis.Cardiovasc Pathol, 2002, 11 (5) :263-271.

[6]Tsui JC, Dashwood MR.Recent strategies to reduce vein graft occlusion:a need to limit the effect of vascular damage.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02, 23 (3) :202-208.

[7]Hoshi T, Yamauchi T, Kanauchi T, et al.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with electron beam tomography.J Cardiol, 2001, 38 (4) :197-202.

[8]Feuchtner GM, Schachner T, Bonatti J, et al.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in evalu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s.Am J Roentgenol, 2007, 189 (3) :574-580.

动脉搭桥术 篇4

[关键词] 冠脉搭桥;主动脉球囊反搏

[中图分类号] R65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187-02

冠脉搭桥手术是严重冠心病患者特别是合并有心脏功能低患者的选择[1]。这类患者往往因为围手术期心功能低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本研究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3 ~ 2010年91例冠脉搭桥应用IABP患者的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1例患者,其中男66例,女25例。年龄33~78岁,平均(63.6±11.3)岁。其中左主干病变11例,两支病变35例,三支病变45例。术前EF值25%~51%,平均38.5%±9.3%。其中手术当中应用63例,手术后应用28例。

1.2 方法

1.2.1 材料 美国ARROW公司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套管,根据患者的身高选择球囊反搏导管的型号。IABP机器为美国ARROW公司ACAT-1。

1.2.2 放置方法 患者平卧,取腹股沟韧带下方1.5~2.0 cm斜行穿刺股动脉,置入导丝,切开皮肤,扩皮后置入鞘,应用肝素(体外循环患者除外),沿导丝置入反搏导管,连接氦气通路以及血压监测通路,连接机器,调整充气放气时间,开始反搏。手术中患者选用血压触发模式,手术后调整为心电触发模式;手术后患者选用心电触发模式。

1.2.3 术后处理 观察患者的心率以及血压的变化,观察反搏曲线,调整充气放气时间。根据ACT应用肝素抗凝。每天摄胸片观察导管位置。定期观察双侧足背动脉搏动。

1.2.4 拔出IABP指征 (1)多巴胺<5 μg/(kg·min),且依赖性小,减药后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2)心排指数>2.5 L/(m2·min);(3)平均动脉压>80 mm Hg:(4)尿量>1 mL/(kg·h);(5)手足暖,末梢循环好,意识清醒。减少反搏频率时,上述指标稳定。

1.2.5 观察指标和方法 观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

2 结果

91例患者,治愈出院35例,占38.5%。其中手术当中应用的63例患者,治愈出院22例,占34.9%,手术后应用患者28例,成功13例,占46.4%。35例存活患者经IABP救治以后,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正性肌力药物用量减少,动脉血压上升,中心静脉压明显下降。心率逐渐恢复正常,尿量增加,心律紊乱得到控制,周围循环得到改善。

21例因为手术时体外循环脱机困难,所有患者应用IABP后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但是其中9例最终死于低心排。

并发症主要包括2例下肢动脉血栓,经对侧股动脉插管介入溶栓后无后遗症;局部血肿6例;血小板减少患者10例,最后死亡9例。

3 讨论

冠脉搭桥手术是治疗严重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低心排是围手术期的重要死亡原因,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治疗围手术期低心排的重要方法。但是冠脉搭桥围手术期低心排一旦发生,死亡率非常高,即使应用IABP,患者仍然保有较高的死亡率[2]。笔者所在医院所做的91例患者当中死亡56例,死亡率高达61.5%。

研究表明,在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前预防性置入,能降低死亡率[3-4]。从患者特点看出,笔者所在医院的91例患者全部都是手术当中或者手术后应有的IABP,而这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率高达61.5%的原因之一。

IABP应用失败的原因包括:(1)应用太晚;(2)撤出过早;(3)病情过重;(4)有影响心脏功能的机械性因素存在。IABP应用的时机与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有很大的关系。苏丕雄等[5]比较了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和手术中(或)手术后被迫应用IABP的预后,发现对于高危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能减少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缩短IABP辅助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降低术后死亡率。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建议对于高危的冠心病患者应该早期应用IABP,最好是术前应用,而不是等到患者状况极差的时候才想起应用IABP。预防性置入IABP指征:(1)术前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控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2)左主干狭窄>70%;(3)左室收缩功能减低(LVEF<0.35);(4)急性心肌梗死(包括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出现急性心源性休克而行急诊或亚急诊CABG者。如果冠脉搭桥术中术后发生以下情况时也应该早期应用IABP:(1)手术开始前或麻醉诱导期或手术中出现低血压或者严重的心率失常;(2)一次脱离体外循环困难的患者,不应该试图多次尝试脱离机器,而应该立即应用IABP;(3)手术后出现严重的低血压或严重的心律失常的患者或出现严重的酸中毒而有循环衰竭征象的患者。

动脉搭桥术 篇5

患者, 男, 41岁, 2010年2月4日因"反复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近1年"收住神经外科。患者曾于2009年11月和2010年1月因左侧肢体无力, 伴右面部口角歪斜, 言语不清,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收住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 经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诊断为"烟雾病", 未给予特殊治疗出院。患者有高血压史4年, 收缩压最高为180 mm Hg, 近期以口服卡托普利12.5 mg, 1次/12h, 控制于120/80 mm Hg, 2型糖尿病1年, 未予规律治疗。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7℃, 脉搏70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20/80 mm Hg。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未见阳性体征, 四肢肌力Ⅴ级。DSA显示右侧椎动脉开口轻度狭窄;左侧椎动脉开口中度狭窄;右侧颈内动脉远端闭塞;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闭塞;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重度狭窄;左大脑前动脉起始部轻度狭窄, 前交通动脉开放向对侧大脑前动脉供血;椎基底动脉系统通过皮质支代偿双侧颈内动脉供血。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查示;右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病变;左侧大脑前动脉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 (M1-2) 交界处病变 (脑动静脉畸形待除外) ;右侧大脑中动脉流速减低;左椎动脉颅外段病变;前后交通支开放。CT示:右侧丘脑梗死 (桥脑) 。MRI示:右侧基底核区、左侧脑室旁点状梗塞灶。手术前10d, 频繁发作左侧肢体无力, 站立不稳。手术前5d,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 示:右侧颞叶、基底核区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减低, 双侧丘脑葡萄糖代谢减低。手术前2 d, 出现双侧上肢无力, 不能持物。双上肢肌力Ⅴ级, 肌张力正常, 但双手抓握及展开差, 不灵活。手术前1d, TIA频繁发作, 以左侧为著, 无意识障碍, 但发作时明显反应迟钝。双上肢近端肌力Ⅴ级, 左侧远端Ⅱ级, 右侧Ⅲ级, 左侧巴彬斯基征阳性。为改善预后, 避免进展为脑梗塞, 于2004年2月19日行限期右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前1d访视患者神清, 反应迟钝。血压140/80 mm Hg, HB139g/L, HCT42%。

进入手术室时患者谵妄, 血压160/100 mm Hg, 以咪哒唑仑, 芬太尼, 阿曲库铵等药物, 快速诱导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 以异氟烷, 阿曲库铵, 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持。术中血压维持于120~140/80~90 mm Hg之间。术中3次血气分析,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分别为35 mm Hg、36 mm Hg和35 mm Hg,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分别为398 mm Hg、311 mm Hg和357 mm Hg。术中患者呈仰卧头左侧位, 血管吻合后, TCD测术侧颞浅动脉血流速度22 cm/s, 大脑中动脉为18cm/s。术毕自主呼吸12次/min, 潮气量>300 ml, 给予氟马西尼拮抗咪哒唑仑, 意识未恢复, 但保护性反射恢复, 拔除气管导管送重症监护病房。术后第2天意识仍未恢复。查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2.5mm, 对光反应灵敏。四肢肌张力高, 腱反射活跃, 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4分。急行MRI, 显示双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灶, 累及下丘脑, 尾状核头。TCD显示左大脑前动脉A1段[164 (64) ], 左大脑后动脉P1段[198 (62) ]血流异常增高, 考虑血管痉挛血流改变。复查MRI常规成像显示:双半卵圆中心及右丘脑多发腔隙性梗塞, 右基底核及颞叶软化灶;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显示:双额顶叶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右丘脑软化灶, 累及右侧内囊膝部;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灌注明显减低, 右侧较著, 达峰时间延迟。术后23 d仍处于浅昏迷, 自动睁眼, 无意识反应, 四肢无自主活动, 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 建议出院康复治疗。

2 讨论

烟雾病的基本病理学改变是脑血管受损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一些研究[1,2]表明, 手术治疗较内科治疗或自然病程预后要好, 对降低脑缺血的发生尤其有益, 但由于受损血管对多种因素极为敏感, 术后又会出现新的缺血性梗死, 甚至出血。且患者术前已存在相当严重的脑缺血, 侧支循环代偿功能有限且极为"脆弱", 术中多种因素可能使缺血进一步加重。本例患者术后并发非手术侧血管支配区脑梗死, 与术中脑灌注不足密不可分。现就可能影响术中脑血流灌注不足的因素分析如下。

2.1 动脉压与脑血流

适当的脑血流有赖于适当的动脉压, 因此, 判定患者术中理想的动脉压维持水平, 是麻醉管理中的重点。本例患者入院后病情持续加重, 提示脑血管病变不断进展。因此术前患者在无明显症状时测得的血压 (140/80 mm Hg) 不能真实反映术中脑组织实际所需要的压力, 不能提供充分的脑血流灌注, 不能成为术中血压维持水平的参考。患者入手术室谵妄, 血压160/110 mm Hg, 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精神紧张所致, 而应考虑到患者在160/110 mm Hg的血压下, 仍出现精神症状, 表明此时的脑组织的缺血状态并没得到缓解。目前压力下的脑灌注不能满足脑组织的实际需要。术中理想的脑血流灌注应在血压维持在160/110 mm Hg的基础上, 尽量增加脑血流灌注。而本例患者术中参考的是病情稳定时的血压, 虽然处于正常血压高限, 但相对于160/110 mm Hg的血压而言仍是"低血压", 且维持整个手术过程, 极有可能导致术中持续性脑血流灌注不足, 加重本已存在的脑缺血。搭桥成功后右大脑中动脉血流得到改善, 但血流压力不足以开放交通支供应对侧左大脑中动脉及双侧大脑前动脉支配区。这可能是导致患者出现相应血管支配区域梗死, 而右侧大脑中动脉支配区域未梗塞的原因之一。

2.2 手术体位与脑血流

手术体位不当引起颈部过度扭转可致颈动脉、椎动脉受压。当头过伸或侧转时, 可能闭塞前斜角肌与颈长肌之间的椎基底动脉血流[3]。生理情况下, 头向一侧转动时, 对侧椎动脉受压血流速度减慢, 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由同侧椎动脉供血, 而不出现缺血症状。一侧椎动脉有病变时, 当头转向患侧时由于健侧椎动脉受压, 同侧代偿不足出现临床症状[4]。本例患者手术体位为仰卧头左侧位, 可能影响椎动脉的血流, 进而减少了椎基底系统代偿向双侧颈内动脉供血, 破坏了脆弱的侧支循环, 进一步减少了左侧大脑中动脉及双侧大脑前动脉支配区域的血流供应, 从而导致了相应位置的脑梗死。

2.3 术中操作与脑血流

手术操作可引起脑管痉挛, 亦可引起动脉瘤或邻近血管的内皮细胞黏附物脱落, 导致远隔手术区部位的脑梗死[5]。手术时血液进入颅内导致血流和血管活性物质刺激颅内大血管及术中器械对血管的刺激致脑血管痉挛。本例手术需剪开右侧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 与颞浅动脉吻合, 各种刺激均可引起脑血管痉挛, 但术中应用婴粟碱处理吻合血管, 防止血管痉挛, 而对其余血管无特殊处理。故术中操作与处理可能成为操作处血管未痉挛而手术对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2.4 术中PaCO2与脑血流

在生理范围内, 脑血流对PaCO2的变化非常敏感。PaCO2每增加1mm Hg, 脑血流增加2ml/100g·min[6]。而术中三次血气分析显示PaCO2波动于35~36 mm Hg。未能利用CO2调节脑血流的机制, 最大程度地增加脑血流灌注, 这可能是术后脑梗死的一个影响因素。

2.5 红细胞压积与脑血流

在血管内径和灌注压不变时, 脑血流与血液粘滞度成正比, 而红细胞压积是构成血液粘滞度约重要指标, 与脑血流成负相关。本例患者红细胞比积42%, 术中未能积极有效地降低红细胞比积, 也可能是围手术期脑梗塞的一个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Scott RM.Surgery for moyamoya syndrome?Yes.Arch Neurol.2001.58:128-129.

[2]Golby AJ, Marks MP, Thompson RC, et al.Direct and combined revascularizationin pediatric moyamoya disease.Neurosurgery, 1999, 45:50-60.

[3]Jaffe RA, Samuels SI.斯坦福临床麻醉全书[M].第三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陈宁, 韩建阁主译, 2005:118.

[4]李建初, 袁光华, 柳文仪, 等主编.血管和浅表器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学[M].第一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9:86.

[5]万伟庆, 赵继宗, 魏社鹏, 等.开颅术后脑梗塞的临床病因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4, 1:295-297.

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5例冠心病患者中, 男性32例, 女性13例, 年龄45~79岁, 平均63岁;心功能分级为Ⅱ级28例, Ⅲ级17例;冠脉动脉造影显示:二支病变23例, 三支以上22例, 都为左主干病变。

1.2 手术方法

取患者自身大隐静脉, 将其远端吻合于升主动脉, 近端吻合于冠状动脉闭塞远端, 使升主动脉血流通过“桥”而达心肌, 改善心肌缺血状态。也就是跨过闭塞的冠脉供应心肌的血液。

1.3 手术配合

1.3.1 术前准备

1.3.1. 1 术前访视

术前1 d参与病历讨论、明确手术方式、配合要点、掌握患者情况, 安慰患者, 消除焦虑情绪。

1.3.1. 2 物品准备

心脏器械包、搭桥器械、乳内牵开器、不同型号的冠脉探子、冠脉固定器、主动脉侧壁钳、主动脉打孔器 (4.0 mm) prolene (5-0.7-0.8-0) 线、橄榄针头、钛夹钳、大小钛夹、哈巴狗等。

1.3.1. 3 仪器的准备

高频电刀 (两台) 、胸骨锯、除颤器、头灯、吸引器、临时起搏器等。

1.3.2 术中配合

1.3.2. 1 巡回护士配合

患者进入手术室要给予安慰, 并再次核对患者情况。在上肢建立静脉通路、协助麻醉、留置导尿、摆放体位。与器械护士共同清点手术器械、纱布缝针等并记录。

1.3.2. 2 器械护士配合

(1) 手术分为取大隐静脉组和开胸组 (两组手术器械不可互用避免感染) 。a.取大隐静脉组:内踝切口, 游离大隐静脉遇到分支用小钛夹夹闭。取下的大隐静脉远端插入橄榄针头注入配好的肝素盐水, 行管腔充盈实验, 若有渗漏用7-0prolene缝合, 然后将其浸泡于肝素盐水中备用[2]。b.开胸组:胸部正中切口, 劈开胸骨, 用乳内牵开器向上牵开左侧胸骨, 递术者无损伤镊子、电刀头游离左乳内动脉游离至所需长度时7号线结扎远端并切断, 用罂粟碱盐水注射防止血管痉挛。换开胸器, 将冠脉固定器首先固定于开胸器上, 探查冠状动脉闭塞的情况。 (2) 搭血管桥:a.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 用冠脉固定器固定需搭桥的部位, 减小心搏幅度, 修剪左乳内动脉、哈巴狗夹夹闭, 用15号小圆刀用于切开心外膜及脂肪层, 暴露冠脉, 冠脉刀挑开冠脉, 冠脉剪刀剪开冠脉血管至所需吻合的切口长度, 进行冠脉内径探测, 递冠脉镊子和冠脉吻合针持8-0prolene进行吻合。打结时用生理盐水湿润术者手指, 及时收回prolene针。b.将大隐静脉远心端与升主动脉吻合, 用主动脉侧壁钳夹主动脉前方, 11号尖刀刺透主动脉壁, 打孔器在预定的主动脉壁上打孔, 修剪大隐静脉的远心端用5-0prolene做吻合;将取下的大隐静脉近心端与冠状动脉切口相吻合, 吻合方法同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吻合完毕后检查血管桥, 如有残存气泡用7-0prolene刺透有气泡的血管壁使气泡溢出。 (3) 温水冲洗, 检查吻合口有无漏血彻底止血, 放置引流管, 认真清点纱布、器械、缝针无误后关胸。

2 结果

临床资料45例患者手术效果好, 除1例因术后出血行再次开胸止血外, 其余无意外发生, 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

3 讨论

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在持续跳动的心脏上进行, 操作难度大要求手术室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技术精良。器械护士应熟悉解剖和吻合的操作程序, 配合做到稳、准、快;巡回护士应熟练掌握常用抢救药物作用、用法及抢救仪器的使用, 术中密切关注手术进展, 并备齐急救物品、药品随时协助医生建立体外循环[3]。

由于搭桥手术的器械多、纱布用量大、prolene针小、物品易遗失, 因此清点工作应更加认真严谨。取下的大隐静脉血管要妥善保管, 防止污染, 多余的移植血管一定要手术结束才能弃去。

尽管目前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已日趋成熟, 但是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 对于医师和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与配合默契要求也相应地增加。护理人员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不断总结手术经验, 才能更加准确更加默契的与医师配合, 保证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4]。

参考文献

[1]张尔永, 万峰.心血管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769.

[2]高长青, 李伯君, 肖苍松, 等.70岁以上非体外循环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中华心胸血管外科学杂志, 2002, 18 (3) :150-151.

[3]赵强.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历史现状和前景.现代心血管外科, 2001, 1 (3) :8.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护理要点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12月66例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有33例, 年龄36~76岁, 平均53.1岁, 男性患者34例, 女性患者32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和各项生命体征方面都没有明显差别, 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OPCAB) 手术针对性护理, 对照组实施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CABG) 手术常规护理, 密切检测患者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电解质以及并发症等体征指标, 并开展对应的护理工作。研究组的护理工作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呼吸循环系统护理, 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均数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差异使用t进行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后都治愈出院, 没有出现护理并发症。气管插管时间, 住院天数, 研究OPCAB组和对照CCABG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

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往往都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但是同时也会担心手术失败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 所以特别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入住ICU的患者, 往往会出现分离性焦虑, 因为没有亲人在身边陪伴所以无法及时与人交流, 从而导致心理焦虑, 缺少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失望、绝望情绪, 导致严重消极反应[1]。针对患者的心理障碍, 护士在患者麻醉消退清醒之后, 要首先祝贺其获得手术的成功, 向其说明手术进行的简要过程;减轻病房中仪器的报警声, 保持整个环境的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正确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 使其保持安定心态, 得到鼓励与支持, 降低其心理焦虑情绪。

3.2 呼吸系统监护

在使用呼吸机进行呼吸的时候, 一定要保持机器的畅通, 根据患者自身生命体征指标, 调整呼吸机工作功能[2]。尽可能早地拔掉气管插管, 最大限度增强患者心脏功能, 降低痛苦, 减少呼吸系统所引发的并发症, 有利于术后恢复, 两组患者有5例发生死亡, 其余患者都顺利拔管, 特别是OPCAB患者, 明显减短了拔管时间。约束好机械通气条件, 防止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情况。适时进行吸痰, 口插管拔掉后, 需要继续吸氧, 关注血氧饱和度。维持ICU内合适的温湿度变化。配合患者排痰[3]。

3.3 围手术期护理

手术之后血液流通并不稳定, 要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护理。持续监护心电机能, 关注心律变化, 每天记录观察心电图波段, 研究其心肌供血是否得到完善。可以适当使用镇静剂使患者能够保持安静, 降低心肌耗氧量。按照以上药房使用活性药物, 调节泵速。检测肌钙蛋白, 分析心肌酶谱, 确定心肌代谢。

3.4 低心排综合征

观察患者是否经常烦躁, 四肢湿冷, 呼吸急促, 血压过低, 心率过快, 尿量过少, 或代谢性酸中毒。使用电热毯进行保暖, 增加血容量, 注入白蛋白和血浆用以增加胶体渗透压防止水肿。注意身体各项指标例如心率、血压等, 伴有高血压患者, 遵医嘱应用降压药, 避免血压过高促使吻合口发生破裂, 致使脑血管发生出血意外。

3.5 脑卒中

观察患者是否意识清醒, 注意其瞳孔变化, 在麻醉消退后观察四肢活动及时发现并发症。手术后3h还没有清醒的患者, 或是发生抽搐或瞳孔不医院大的患者, 要使用甘露醇及时采取对应措施。

3.6 平衡水电解质

OPCAB手术之后早期麻醉逐渐消退的时候, 容易发生应激性高血压, 导致短期内尿液增多, 血钾无法保持稳定, 容易导致心律失常, 因此, 手术后要尽快检查血钾浓度, 调整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保持血钾浓度4.5mmol/L。

3.7 患肢护理

CCABG术往往将大隐静脉、桡动脉来进行血管移植, 伤口局部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 患肢抬高10~15cm, 每4 h进行1次按摩。加强组织血供, 提高静脉回流。定时使用肝素抗凝, 避免形成血栓。避免伤口渗血, 防止肢体末端出现肿胀。

3.8 一般护理

OPCAB手术影响全身脏器的能力比较小, 手术后心脏功能很快就能够恢复, 患者在麻醉清醒之后可以平卧或半坐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 拔掉气管插管4~6 h就可以饮用少量水, 和CCABG比较术后患者早期生活质量要好, 恐惧手术情况较少, 心态稳定。在CCABG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 能够提高护理效率。并且使患者用药减少, 住院时间缩短, 降低经济负担, 增加了生命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护理要点。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12月66例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研究组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OPCAB) 手术护理, 对照组实施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CABG) 手术护理, 研究组进行特定护理程序, 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法, 密切检测患者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电解质以及并发症等体征指标, 并开展对应的护理工作。结果 OPCAB研究组所需要的辅助呼吸时间、ICU入住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相比较对照CABG组都要小很多,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针对性护理程序全方位监护冠状动脉搭桥患者而且及时给予护理效果评价是确保冠状动脉搭桥术成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护理程序,监护

参考文献

[1]罗瑞华.冠状动脉搭桥术180例术后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16) :355-356.

[2]于鲁欣, 常丽丽.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监护[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16) :1096-1097.

动脉搭桥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6年4月到2009年2月广州市人民医院共收治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47例,其中男33例,女14例。年龄76~70岁9例,69~60岁14例,59~50岁15例,49~40岁7例,40岁以下2例。心功能分级:Ⅱ级23例,Ⅲ级15例,Ⅳ级9例。原发病史:劳力性心绞痛8例,心肌梗死史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合并病症:慢性阻塞性肺病4例,肾功能不全3例,高血压5例,糖尿病4例。冠状动脉造影:3支病变9例,2支病变12例,单支病变2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40%~60%11例,60%以上36例。

1.2 方法

1.2.1 术前麻醉管理

(1)术前1天:将H R维持在6 0~8 0次/m i n,血压维持在120~140/60~80mmHg。应用硝酸甘油和β-受体阻滞剂,给予吸氧和镇静,控制心绞痛发作。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使患者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2)术前半小时:吗啡0.1mg/kg和东莨菪碱0.01 mg/kg肌内注射,给予面罩吸氧。漂浮导管右颈内静脉穿刺置入监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中心静脉压(CVP)等;Agilent Anesthesia V26监护仪(PHILIPS公司生产)持续监测EKG、有创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和体温(T)等[2];超声探头(PHILIPS公司生产)经食管置入进行术中动态监测;CCO/SvO2仪(Baxter Vigilance公司生产)监测连续心排血量(CCO)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3)麻醉诱导:经口腔行气管内插管。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mg/kg,爱可松1mg/kg和芬太尼8~10mg/kg麻醉诱导。Kion麻醉机(西门子公司生产)控制呼吸,吸呼比1∶2,潮气量8~12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吸入氧气浓度为70%~90%。

1.2.2 术中麻醉管理

静脉泵注芬太尼10~20μg/kg,酌情吸入1%~3%异氟醚,手术全程静脉持续泵入硝酸甘油0.5~0.8μg/(kg min),丙泊酚3~8 mg/(kg h)维持麻醉。密切观察ECG有无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表现,HR维持在50~80次/min。HR>85次/min时,给予艾司洛尔(0.25~0.5 mg/kg)间断静脉推注,<45次/min时,给予阿托品(0.25~0.5 mg)单次静脉推注。按需输入晶体液、血浆代用品和血制品,同时关注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电解质等的变化。血管吻合前予肝素100U/kg,使活化凝血时间(ACT)>300s。行血管吻合时,采用头低足高位并适当扩容,维持MAP在90~130/60~80 mmHg水平,必要时可使用多巴胺3~8 g/(kg min)静脉持续泵入,去氧肾上腺素50~100μg间断静脉推注。若上述措施后血流动力学继续恶化,可暂时将心脏复位,稳定后再行暴露固定。若效果仍不理想,则改为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进行或体外循环手术。关胸时予鱼精蛋白1∶0.8拮抗。

1.3 观察项目

观察患者在吻合不同靶血管时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包括HR、MAP、MPAP、CVP、CO、SvO2等。观察时间包括心脏操作前(基础值)、右冠状动脉(RCA)、吻合前降支(LAD)、回旋支(CX)、对角支(DIAG)、近端(PROXIMAL)和全部吻合结束后(END)等。

2 结果

本组患者全麻时间(225±36)min,手术时间(187±49)min,术后苏醒时间(1.2±0.5)h,拔管时间(4.8±2.3)h,ICU监护时间(9.7±4.6)h。44例患者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手术;2例患者因严重左心室功能减退,在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下完成手术;1例患者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心电图ST段大幅度变化,转为体外循环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7~42h顺利停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中HR控制在60~80次/min,MAP控制在55~90mmHg,搬动心脏时CVP、MAP、HR、PA及CCO和SVO2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经处理后均能保持基本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正常波动范围,所有患者手术中均未出现麻醉意外,显示了较好的麻醉管理效果。

3 讨论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又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手术方法为用移植的血管(常为大隐静脉及乳内动脉)在主动脉及梗阻的冠状动脉远端建立一条血管通路,让心脏搏出的血从主动脉经过所架的血管桥,流向因引起狭窄或梗阻的冠状动脉远端而到达缺血的心肌,从而改善心肌的缺血、缺氧状态。由于其可以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因此对于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手术方案。

由于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体质较弱,又多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病情复杂,因此麻醉师在手术前要仔细查阅患者病历,对合并的肾、肺和肝等器官的疾患要给予充分评估。并熟悉患者冠状动脉确切的病变部位以及阻塞程度,以及心功能状态和心肌梗死情况[3]。OPCABG麻醉管理要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维持心肌氧的供需平衡,避免加重心肌缺血,促进早期拔管,缩短在ICU停留时间。由于冠状动脉储备能力低,而且患者的冠脉在扩冠药的治疗下其扩张能力已近极限,当心肌氧耗增加时,通过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的方式来增加心肌氧供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因此术中要尽可能地降低心肌氧耗和维持心肌氧的供需平衡。

我们在术中使用艾司洛尔使心率收缩压乘积显著下降,将HR均控制在50~80次/min水平,起到了护心肌和降低心肌氧耗和保作用;同时使用小剂量硝酸甘油静脉持续泵入,以防止冠脉痉挛,扩张冠状动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心肌供氧[4]。为了防止发生麻醉意外,密切的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通过多种检测仪器在手术全程中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检测,并根据检测数据动态微调麻醉方案,从而有效的配合的手术的顺利进行。从临床统计来看,本组患者有45例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术中各项生理指标均未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所有患者手术中均未出现麻醉意外,显示了较好的麻醉管理效果。因此我们认为,严密科学的麻醉方案对于手术效果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必须加强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以减少意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程波,杨汝燕,张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60例麻醉管理体会[J].山东医药,2009,49(38):105-106.

[2]凌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的外科和麻醉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2,23(1):33-35.

[3]江炜健,吴辉,李立环,等.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冠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的麻醉处理[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4):306-307.

动脉搭桥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抽取100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有55例, 女性患者有45例, 年龄38~78岁, 平均年龄为 (54.31±6.77) 岁。体质量为50~92 kg, 平均体质量为 (58.37±11.34) kg。依据NYHA标准对心功能进行分级, 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中三级的有31例, 二级的有55例, 一级的有14例。

所有研究对象均经过彩色超声、心电图以及冠状动脉的造影对病情进行确诊[1], 诊断的结果均为冠状动脉呈现狭窄的情况, 并且狭窄的程度达到了40%~60%。10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有3支病变的有32例, 有2支病变的有51例, 有1支病变的有17例。

1.2 围术期的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由于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手术过程有一定的危险性, 加上患者本身因为疾病就有焦虑、不安的情绪存在, 因此, 手术前,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要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 对其进行开导;向患者列举曾经身体条件与患者相似或者是更差的手术治疗成功的案例;同时让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多些支持, 消除患者对家庭经济压力、术后恢复的忧虑;让患者熟悉手术环境;了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 (2) 饮食护理:避免辛辣、油炸、烧烤等刺激食物, 为患者提供合理的膳食搭配, 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 (3) 生活护理:提供干净的床铺以及良好的病房环境, 注意为患者进行清洁护理;鼓励患者做适当的锻炼;时刻关注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情况, 帮助患者进行肺功能锻炼。 (4) 药物护理: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肝素钠 (钙) 的皮下注射护理, 注意操作时考虑患者的感受, 避免出现淤紫, 并对患者介绍这些药物的功效, 时刻给予患者信心支持。

1.2.2 术后护理:

术后, 待患者转入监护病房, 要对患者进行24 h的专人监护。安置好呼吸机以及引流管等, 并备好急救物品。 (1) 循环系统护理:首先, 对患者进行血压的监测, 期间患者的动脉压应该在70~90 mm Hg。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其次, 对患者进行心功能监测, 包括心律、末梢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以及混合血氧饱和度。再次, 对患者的肤温、肤色、四肢末梢循环、动脉搏动以及毛细血管的充盈情况进行观察, 若有异常, 应立即处理。最后, 术后每隔1 h对患者进行体温测量, 依据体温的减低或者升高的情况给予保暖或者是物理降温的处理。 (2) 呼吸系统护理:首先, 安置呼吸机;其次, 注意气管插管深度, 同时做好固定;再次, 对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以及呕吐物进行清理并保护呼吸道黏膜;然后, 留意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音等情况, 并适时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最后, 进行药物雾化治疗。 (3) 肾功能监测:首先, 留置导尿, 监测尿量;其次, 注意尿色;最后, 对于怀疑肾功能衰竭者, 进行对症治疗。 (4) 引流管护理:注意定期对引流管进行挤压,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质, 如怀疑活动性出血, 及时汇报医师进行处理。 (5) 心理护理:尊重患者, 注意患者的情绪, 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1.2.3 康复护理:

让患者保持身心愉悦;进行适当的锻炼;多休息, 不可从事重体力活;饮食清淡, 要注意选取低脂、低糖、低盐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叮嘱患者注意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

1.4 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卡方χ2检验比较,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例患者经过高质量的围术期护理, 其中有97例都顺利渡过了危险期, 康复出院, 有3例在围术期内出现并发症, 但是经过治疗, 最后也均康复出院。具体的情况见表1。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 选取了100例患者, 有97例患者在围术期护理期间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并且安全度过了危险期, 康复的效果良好, 痊愈率高达97.00%。这表明, 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进行高质量的围术期护理, 可以帮助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较少并发症的出现, 同时也可以提高围术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治疗认为, 冠心病患者其康复目标不应该仅局限于对病死率的控制, 应该在控制病死率的基础之上,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患者的预后, 使其能够独立生活, 甚至是重返社会, 再次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研究表明, 冠状动脉搭桥术成功之后, 如果患者在围术期不能很好控制相关危险因素, 其致死的危险率仍有30%[2]。

因此, 在临床治疗时, 为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 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后生命体征护理以及出院康复护理, 让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情, 积极进行康复锻炼, 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康复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曾晶晶, 朱春勤.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8) :52-54.

上一篇:高职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下一篇:城市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