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软能力

2024-07-11

就业软能力(精选六篇)

就业软能力 篇1

关键词:青年学生,就业,就业竞争,软实力

1、引言

当前, 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带来的后果就是毕业生人数猛增, 这就使得青年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现今的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人才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才概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不仅重视学历和学位等硬实力, 更为看重人才的软实力。这与素质教育理念是相吻合的。因此, 当前的青年学生必须清晰地认清就业形势, 不断提升自身硬实力的同时, 更要从软实力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能力, 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提高自身非智力方面的能力, 才能够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

2、“软实力”的内涵

根据当前学术界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 软实力这个名词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当时, 他认为软实力就是一种通过吸引力而非强迫力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能力, 是一个国家除了传统硬实力以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软实力是与硬实力同等重要的能力。到了信息化时代, 软实力更是凸显出了重要的一面, 因此,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软实力。

那么, 软实力应用到高等教育中去, 也是与硬实力相对应的一种能力。高校中的青年学生硬实力一般包含了学历学位、外语、计算机、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等多个方面, 而软实力就是指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人际交往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当然, 软实力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步发展的动态形成过程, 即从国际政治领域发展到国内政治领域再到经济社会领域的发展过程。我们对于软实力的研究也应该持有一种动态的认知。青年学生在就业中, 其软实力主要包含了一些要素性的指标即价值观、形象等, 社会属性方面则包含了责任观以及伦理道德方面的指标, 人文指标则是指社会关系等。

3、就业竞争力

竞争力主要是指竞争对象通过竞争形势的变化来展示出来的一种能力。那么, 它用到就业领域中来, 就是指就业竞争力。所谓就业竞争力就是指就业竞争参与者通过双方或者多方竞争, 获得就业岗位, 并在岗位上保持某种比较优势的综合型能力。从本质上来说, 就业竞争力属于一种相对性的评价指标, 必须通过一定的竞争手段才能够展示出来。因此, 我们一般都说就业竞争力是大还是小, 抑或是强还是弱。事实上, 就业竞争力就是人综合素质的具体反映, 主要包含了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硬实力, 还包含了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软实力。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 我们已经发现, 人才的硬实力并不再是唯一获取就业竞争力的指标了, 而是更多的看重人才软实力。当然, 我们不能要正确对待硬实力、软实力分别与就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不可厚此薄彼。一般来说, 硬实力是参与就业竞争的基础, 而软实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 是就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4、青年学生软实力对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暴增,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没有完全散去,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起来。这就需要青年学生尽快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这是因为就业竞争力将是青年学生获得就业机会, 赢得市场认可的重要手段, 也是青年学生比较优势的集中体现, 其基本上是由青年学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共同构成。在当前信息化时代, 青年学生的软实力更是有着关键性的地位与作用, 将大大提升青年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青年学生软实力决定了其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 我们说, 青年学生软实力的培养与发展, 对于他们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具体来说, 当今世界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人力资源素质由传统的人才概念转向更为先进的人才理念, 并不再存在人才高消费状态, 转而向理性市场需求转变, 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寻求着具有较高软实力的人才加入到他们的队伍当中去, 对于学历等硬实力有所松动, 反而, 原先很多企事业单位不够重视的隐形因素, 诸如敬业精神、组织能力、创新精神等都越来越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因而, 从当前的就业整体形势来看, 青年学生的软实力正逐渐成为了他们获取就业竞争力的后发优势, 属于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每个学生的软实力都是有所区别, 但是, 这又是他们的独特之处, 可以为他们赢得不同的就业竞争力。由此可见, 新时期就业市场的竞争核心在于软实力的较量。

5、发展青年学生软实力, 提升就业竞争力

既然软实力在当今时代中,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我们就应该不断发展青年学生的软实力, 努力通过软实力来切实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让他们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获得一定的就业优势, 解决当前就业难的问题, 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职业规划。那么, 青年学生软实力发展的具体途径如下:

(1) 培养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种能力在当今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构成部分, 因为在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时代里, 人们需要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单靠自身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就是所谓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前景。正如美国一项大学的调查发现, 超过一大半的成功人士都具有较高的人际沟通能力。那么, 对于高校青年学生来说, 他们在步入社会的时候, 应该清晰的认识到, 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必需的, 它是立足于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的重要前提之一。那么, 青年学生就应该遵循平等尊重原则、真诚守信原则、互助互利原则、宽容大度原则等更好地培养自身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它将为青年学生获得就业竞争力提供有效保障;

(2) 培养较好的敬业精神。对于当前青年学生来说, 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是非常复杂而多变的, 对于工作常常会有着不稳定的心态, 尤其是一些刚步入就业岗位的学生来说, 他们常常会处于各种目的而频繁跳槽, 这些行为显然说明了他们缺乏良好的敬业精神。而这将大大影响到他们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 我们必须提升青年学生对于就业岗位的一种敬业精神。所谓敬业精神就是指人们处于对某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工作责任心, 也是社会对就业群体的道德约束。事实上, 我国也于2001年正式颁布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再次强调了敬业精神的重要性。那么, 作为青年学生来说, 他们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 他们培养敬业精神将预示着走向成熟。具体来说, 青年学生应该树立高尚的动机, 确立现代就业理念, 积极实践, 培养敬业精神;

(3)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 社会分工不断向着精细化发展,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必须通过团队合作来获得自身能力的超越与完善。因而, 团队合作精神对于青年学生来说, 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团队合作精神就是指团体成员间相互帮助, 相互鼓励, 通过相互之间的协同性来贡献出自己的技能, 从而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一种精神。那么, 当代青年学生如何来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呢?具体来说, 我们认为, 青年学生应该学会共处, 培养团队意识, 尊重关心他人过程中学会分享与合作, 培养敬业精神, 积极参与团队活动,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积极为他人创造有利条件, 从而让现代竞争真正变为团队之间的竞争;

(4) 培养正确的自我定位意识。对于青年学生来说, 他们在就业市场上要想获得更好的就业竞争力, 就需要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 并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否则, 他们如果缺乏准确的职业定位, 就会变得迷茫, 找不到正确的就业方向, 更谈不上就业竞争力与就业优势了。因此, 青年学生必须走好迈向成功就业的第一步, 在就业之初, 就要明确地意识到, 自己的就业兴趣在哪里, 自身的优缺点是什么, 职业目标是什么等等。这就需要青年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职业爱好、发展潜力, 并充分了解企业需求, 认同企业文化, 做好单位、岗位和职位的选择。对于青年学生来说, 他们的就业并不是终身制的, 而是双向性的选择过程。青年学生只有在知己知彼的状态下, 才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那么, 这就需要青年学生首先正确定位自己, 包括自己的市场适应情况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等, 切不可盲目选择工作岗位, 否则将吃力不讨好, 而且对企业文化等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也将更好地让自己获得准确的就业定位;

(5) 培养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对于当前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一代来说, 他们面临的国际国内情形较为复杂多变, 稍不留神, 就有可能遭遇不可预料的各种压力、困难和挫折, 但是, 他们基本上属于温室里的花朵, 抗挫折能力有限, 这必将大大影响到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因此, 我们必须培养青年学生面对现实的勇气, 让他们切实增强抗挫折和承受失败的能力, 告别过去那种依赖和从众心理, 强调就业竞争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择业心理, 体现出青年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竞技状态。那么, 这就需要我们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组织有针对性的社团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能力, 捕捉教育契机, 适时渗透熏陶, 并对他们进行自信心教育, 将礼仪、营销课程纳入必修课, 还可以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 以实践为载体提升青年学生的就业竞争软实力。

6、结束语

总而言之, 当代青年学生面对着一个日趋复杂多变的信息化时代, 加之近些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我国国内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甚至某些时刻成为了就业最难季。那么, 针对这种就业现状, 我们在努力提高青年学生学历学位等硬实力的同时, 更要注重对他们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软实力的发展与培养, 从而切实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那么, 这就需要青年学生讲究职业道德, 提高职业素养, 善于交往沟通, 促进团队合作, 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必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抓好就业指导等, 真正让青年学生具备符合现实社会需求的、过硬的“软实力”。当然, 我们说青年学生的软实力内容十分丰富,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升和发展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性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与努力, 从而切实提升青年学生在新时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鲍新龙, 等.浅谈IT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软实力[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02)

[2]戴国强, 黄成洪, 林颖, 王壮.就业与创业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3]李春生.修炼与发挥你的软实力[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7

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软歧视 篇2

梁仁壮

在这里我所谈的软歧视,是指哪些用人单位不将其摆到桌面上堂而皇之的说明而是在真正决定是否录用时又予以重点考虑的选录标准,如应聘人员的户籍、家庭出身等。而硬歧视,是指明确写到应聘条件中的歧视如猴年出生的勿投简历等等摆到桌面上的歧视。相对而言,软歧视来得更阴、更虚伪而又杀人不见血、雁过不留声。

对于城市一般家庭来说,培养一个大学生尚且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一份不轻的负担;而对于一个农村家庭而言,培养一个大学生可能就意味着家庭绝大部分的费用支出和负担,为此可能还要举债多年。从投资回报的经济分析也好,从解决家庭实际生活问题出发也罢,大学毕业后能顺利找到一份较为合适的工作、起码能解决自身温饱问题是大学生和他们的家庭以及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

现如今,受大学扩招、供需关系失衡以及全球经济低迷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大学生特别是大专、本科生,希望找份基本满意的工作是越来越难。而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村大学生,即使在知识、专业能力上和城市大学生没有差距,在就业问题上还是受到不同程度的软歧视。在这里我所谈的.软歧视,是指哪些用人单位不将其摆到桌面上堂而皇之的说明而是在真正决定是否录用时又予以重点考虑的选录标准,如应聘人员的户籍、家庭出身等。而硬歧视,是指明确写到应聘条件中的歧视如猴年出生的勿投简历等等摆到桌面上的歧视。相对而言,软歧视来得更阴、更虚伪而又杀人不见血、雁过不留声。

前几天因工作关系和某投资公司领导、某外资银行分行领导一块闲聊时,聊到了企业招聘问题。该外资银行领导告诉我们说,他们银行前些日子到某财经大学开现场招聘会,()他一人一天就初视了1000多名学生,他自己都觉得竞争太残酷了。我问他如何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多人的面试,他们面试时最看重的是什么,他这么说:

1、先看学校。211之外学校的毕业生一律不要,211之内的也只招如中财、外经贸等名牌高校毕业生。

2、看户籍。农村籍学生,一律不考虑。

3、和应聘人员见面的最初20秒感觉,如直观上这人整体感觉不错,就可以进入复试了;如感觉稍微不好如服饰、举止等,立马毙掉。

就业软能力 篇3

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软技能培养融入课程体系中,构建第二课堂平台,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职业软技能培养。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实施职业规划,确定就业目标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胜任力。大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主动加强职业软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成为“双能型”技术人才。

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康人格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服务、管理、生产建设等领域的一线技能型专业人才,而人才培养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当前社会和企业要更加注重人才的职业软技能,如心理素质、道德情操、团队合作、人际关系等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

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需要有超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这是职业软技能的首要因素。近年来各大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重视,引进专业心理教师,聘请专业心理医生,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做好各系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向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近期有思想波动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加以特别关注,多加关怀,及时找他们谈心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学校要建立一个由书记带头、班主任负责、辅导员协调、任课教师配合的管理体系。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校园网、板报橱窗等宣传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保证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

学校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巧妙地把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进行知识灌输。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聊、微博广播等,把心理健康知识做成有趣的小漫画、小故事进行传播,让学生积极的阅读、愉快的接受。学校还可以利用师生联谊、网上交流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

二、将软技能纳入课程体系,构建第二课堂平台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软技能,既要实施引领式的主体养成教育,又要进行主导式的系统点拨。构建公共选修课程体系能够使主导式系统点拨教育有效落实。高职院校可以把学生职业软技能的培养课程纳入到整体教学规划中,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渐开展。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创新能力培养”公共选修课。随着教育的改革和教师规模的扩大,学校还可开设“人际交流能力培养” “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等公共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针对能力目标和能力建设进行强调和重视,彰显了教学目标与能力本位的主导关系,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修职业软技能的课程。

单模块选修课成功实施后,复合型多模块的职业软技能课程也要积极开发探索。高职院校更加科学合理的职业软技能课程的相继推出,能够使学生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有所提高。高职院校的实训活动,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于职业软技能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也非常有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些院校只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软技能。高职院校应该把职业软技能作为能力培养的目标,在实训课程中重点培养。

职业软技能具有内容上的广泛性和表现上的隐蔽性,它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积累才能获得。因此,职业软技能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不但要通过选修课程以及课内教学进行训练培养,还要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有所体现。学校要构建一个以职业软技能为主导的立体化、跨专业、多行式的第二课堂,这是培养学生职业软技能的最佳途径。学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大力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社团活动、文艺演出、专业技能比赛、创业创新大赛以及相关的拓展训练等,使学生视野有所开阔,性格、情操得以陶冶,心理、人格得到健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创造创新能力。学生要在社会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成长,丰富社会阅历,为以后更好地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当前发达的信息技术,设置多彩的网络课程。教师可以利用校园BBS等传播平台,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让职业软技能与社会和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利用网络进行个性化学习更能符合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学校培养学生职业软技能的途径很多,积极开展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就是其中之一。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要融入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元素,让学生在多样的校园活动中提高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软技能。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软技能的培养,往往是通过校企文化的熏陶和技能教育来达到的。教师可以对校园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景点进行巧妙合理的设计,创建一个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职业软技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增强职业素养,提高职业软技能。

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比如,学校要定期开展有关职业软技能方面的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创新竞赛,紧密联系社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交往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大型的比赛和竞赛,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经验,这些对学生职业软技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职业软技能不是仅仅通过课堂教育就能完成,它需要在一些群体活动中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大学生活,也拓展了知识获得途径,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团队观念和合作意识,提高了工作能力,使职业软技能大幅度提高。

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软技能,还需要建立一支应用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行业经验的骨干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只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超强的职业软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要引进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精英来担任生产实习和教学实习的指导工作,使校企紧密联系,做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相结合,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学校还要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社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担任职业软技能课程的指导教师,由这些老师来对学生的职业软技能进行指导评价。一切学习和培养只有结合实战经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学生创设仿真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模拟实际环境中去学习、去感受。学生应当知道实际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缩短在工作中的适应期,从而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工作岗位。教师还要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有关要求进行严格评价,让学生形成一个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达到提高职业软技能的目的。

四、完善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就业胜任力

软技能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硬技能的提高,学校应当以培养出既有成熟心智又有过硬技术的全面人才为目标。软技能的提高即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科学的就业指导模式可以全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软技能。在传统的高职教育中,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工作大部分只针对毕业生来开设,这无法满足急需学习方法的高职学生的需求。就业指导课程的滞后性阻碍了教学的进程,使学生的学习没有指导和方向。教学指导滞后性的根本原因是就业导向的“指挥棒”挥得太晚。对于刚刚脱离应试教育的高职学生来说,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心中充满迷茫和纠结:“我所学的专业就业前景好吗?好不好找工作?想要学好这个专业我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技能?我要怎样规划我的大学生活才能够增强各种能力?我应当如何发展自我?”这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其实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非常需要这方面的指导,所以在学生毕业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后,学生个个疾呼:这样的课开得太晚了!因此学校应该紧密结合职业院校的办学方针,以就业为导向,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软技能。

在大一入学初期,教师就要帮助学生解决好其对专业前景的疑问和迷茫:“我学的专业前景如何?想要学好这个专业我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与技能?”在专业师生交流会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做到有目的的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大一期间教师可以通过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培训、观看系列专题讲座、参与社团的社会实践活动等,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职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到了大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就成为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三大能力。而大三阶段教师应当主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及对工作的职业热情,这是当前优秀人才所必备的职业素养。这种职业素质三级模式,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软技能为主要目的。这种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给予方法指导和目标控制,各部门协调执行培养计划,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软技能。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软技能的培养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高校应当让“软”“硬”技能同时发展、同时提高,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优秀技术人才。要让学校教学和企业发展并轨,把学校利益与社会利益、企业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得以长久发展,获得长远的利益,赢得社会的支持与尊重。

参考文献:

[1] 高小艳.试论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职业软技能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4):16-17.

[2] 张国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软技能的路径[J].中国冶金教育,2012(2):46-47,51.

[3] 宋春燕.论当代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4(5):36-37.

[4] 高维春,谭旭,黄双龙,罗美苑.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7):58-61.

就业软能力 篇4

一、“软实力”的概念及内涵

“软实力”概念是由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针对国家实力的概念。1990年他在《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 最早明确提出并阐述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 即通过吸引, 而不是以强迫或收买为手段而达到目的的能力。

自从引进软实力概念以来软实力问题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专家都将软实力理论引入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中, 并产生了更多的成果。截止到目前普遍被认可的软实力是指团队精神、工作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创新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等不太容易评估但又非常重要的素养。

二、软实力的缺乏造成的就业困难

大学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 仅有竞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具备雄厚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包括思想品德、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竞争实力是在大学生活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塑造的结果。

《中国青年报》载, 重庆某公司招聘了21名大学生。但在其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 该公司陆续开除了其中20名大学生, 仅留下1名大学生。据该公司反映, 这些大学生被开除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品德修养不能胜任公司的人才需求。公司直接指向的, 正是当下一些大学生所欠缺的方面——个人修养, 表面上看这是细枝末节, 但恰恰又是做人的基本素养。

三、加强大学生的软实力培养, 提升就业竞争力

胡锦涛总书记曾说:“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只有赢得青年, 才能赢得未来。”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流思想是积极的、向上的。但与此同时, 部分同学受东西方思想文明化激荡碰撞及各种消极因素影响, 思想上过于强调个人本位, 自我意识膨胀, 言谈举止盲目追求自我张扬;生活上追求物质享受, 贪图享乐;自理能力差习惯于被服务。与大学生应该追求的目标和奋斗意识想去甚远。加强大学生“软实力”教育刻不容缓。软实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基本能力, 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硬实力稳固发展的同时树立软实力提升的意识,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软实力”培养体系。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软实力”培养有效机制

高校各部门要改变目前重“硬实力”轻“软实力”的局面。首先。学校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结合专业发展、学生成才、社会需求等方面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软实力”提升方案;其次, 部门联动, 齐抓共管。教务、学工不仅要互相配合, 更要在各自分管领域内加大提升学生软实力的内容。尤其是学生管理部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中要与教务处及其他部门积极配合, 形成一个学生“软实力”培养的整合力, 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再次, 完善学校与实践基地的接洽, 形成良好的培养学生“软实力”长效机制。最后, 高校应从顶层设计出发, 细化“软实力”素质考核指标, 加大“软实力”评价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中的权重。切实把“软实力”素质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结合, 与学位挂钩, 分学期进行考核, 毕业前做素质坚定。

(二) 积极拓展大学生软实力提升途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大学生“软实力”培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高校在加强大学生软实力提升过程中, 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 解读社会万象, 以此来引导大学生, 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社会公岗位需求的工作能力, 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入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符合现实社会需求的、过硬的“软实力”, 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符合用人单位的素质需求, 能够在就业中左右逢源。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将职业发展指导作为大学生人生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对未来人生、职业的认识、规划, 明确努力方向, 为大学生毕业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职业生涯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即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具有鲜明的个性、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 就是要通过必要的教育指导使大学生在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思想道德等有效提升, 大学生在就业竞争过程中能够“软”“硬”兼修。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校企合作、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大学生接触岗位的最有效锻炼途径。岗位需求大学生必须在学校里就有实践的能力, 这样到了企业后马上就可以上手。要想达到这种状态, 就要两脚着地扎扎实实做好“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的开发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梁妙荣.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的探讨[J].前沿, 2010 (12) , 176-178

就业软能力 篇5

【摘要】 从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软作用,提出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以跨越式步伐进入“大众化”时代。随之,以利益一元化的“统包统分”的行政指令式就业模式成为了历史。就业模式在经历了利益双重化的“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的过渡期,最终转向以利益多元化的“市场导向”为主的自主择业期。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使大学生越来越感到就业的压力,求理想职业“难于上青天”。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关系其尊严与生计、影响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意识,进而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稳定。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2009年,84万高三学生放弃高考加重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深层思考。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崭新的、复杂的、长期的课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西方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其思想层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1.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功利性较强

受社会经济多元化和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中一方面有成才的愿望,重视个人兴趣爱好与才能的发挥,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关注职业的“含金量”,忽略自身特点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缺乏长远发展的规划,过分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忽略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不能建立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勇气。另外,从高校的课程设置上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够重视。毕业生在就业时对自身和社会认识不足,评价不准, 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就业期望值盲目且过高,盲目追求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和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等,而对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民营企业、边远地区、艰苦行业不屑一顾,从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2.理想信念动摇和道德观念相对淡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经济领域中存在的负面现象,使大学生长期以来持有的远大理想和目标感逐渐发生动摇,有的甚至被消磨殆尽,部分毕业生陷入迷茫、困惑之中:有的在求职材料中弄虚作假,虚填学习成绩,伪造荣誉证书,诚信意识淡薄;有的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崇高的理想,缺乏坚定的信念;有的为了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动用可用的社会关系网, 重金贿赂有关领导干部,滋长了社会上的腐败风气。据社会媒体的报道显示,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选择中自身利益是首要依据。

3.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值往往高于现实值。从目前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看,多数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岗位都是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公司等,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及发达城市,而选择西部地区等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和城市则较少。与之相应的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大公司的人才日趋饱和,竞争激烈,纳新空间很小,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过分追求丰厚的待遇、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忽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的思想,常常导致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错失良机,影响自己对就业岗位的选择。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除了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外,学校的因素也不能忽视。当前,各高校在毕

业生就业指导上,片面追求就业技巧、就业信息、就业途径等硬件教育,以就业指导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毕业生就业中的软作用。部分高校片面抓就业率,急功近利。部分高校把就业指导单纯地理解成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就业指导中,还存在着只要教会毕业生写自荐材料,提高面试技巧,全方位提供就业信息,就能找到好工作等思想。

事实上,目前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现象,反映出来的是择业观、就业观的深层次问题。而毕业生的心理问题、诚信缺失问题、职业道德问题等,这些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密切相关。以就业指导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致了就业指导内容上无法引导毕业生树立的择业观、职业观,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配备不健全,就业指导人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没能引起相应的重视,这些导致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不足。忽视大学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会给就业指导带来负面影响,影响毕业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软作用的发挥。

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2008年高校毕业生大会上指出:“在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上述论述,从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从三个“确保”和两个“加强”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也为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就是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疑惑和困难看,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良药。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作用,扩展大学生就业意识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观念决定出路。端正与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就业指导中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想,引导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冷静分析就业形势,了解经济环境的变化,客观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调整就业期望值,使学生淡化“精英”意识,增强择业的主体意识,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值。教育和引导毕业生减少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就业不如创业,找饭碗不如造饭碗”的就业观;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树立将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相联系的择业观;教育和引导毕业生充分认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基层做起,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才能获得成功。

2.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

作为还没有完全接触社会的毕业生来说,由于面临就业、学习、经济压力和感情困惑及人际关系障碍等,这些对毕业生不成熟的心理承受是一种挑战,阶段性心理问题增多。就业指导过程中,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如:职业心理、健康择业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心理咨询室等,帮助毕业生培养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树立自信和竞争意识,增强耐受力和独立性,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一切,帮助毕业生正确面对就业失败挫折,鼓励毕业生勇敢地面对竞争显得更加重要了。

3.加强成才教育和创业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加强成才教育和创业教育是时代对高等院校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加强成才教育,首先要纠正大学生求学成才动机。一要强化大学生职业素质意识,使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从业能力得到保证。二要引导大学生摒弃“为就业而学习”的短视观念,既保证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也为日后的继续教育打下观念基础。其次,鼓励大学生多渠道深化专业学习,这也是成才教育的重要内容。最后,帮助大学生建立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锻炼成才的心理准备和理想信念。

加强创业教育,就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它主要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创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重点是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创业,根据什么样的条件,创造什么样的事业。”通过加强大学生对创业认识,改变他们“大企业打一辈子工”的就业思想。加强创业意识教育,还有利于大学生扩展择业面。

4.培养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

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提高其道德认识,陶冶其道德情感,锻炼其道德意志,坚定其道德信念,使他们自觉抵制就业中的不道德行为,促进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道德观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就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解答他们就业中存在的困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法律意识,帮助大学生具备知法、守法、用法的就业意识,自觉遵守就业市场规则,抵制各种就业中的腐败现象和违法行为。

5.以人为本,加强与毕业生的情感沟通

重视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常言道:动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也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宝。因此,就业指导要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根本,密切关注毕业生情感、理想等各方面的问题,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同时,就业指导要具备服务功能,要通过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解决毕业生离校前的后顾之忧,为他们顺利离校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钱伟.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北京教育.2005(1)

[3]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人口学刊.2008(1):9

[4]杜扬.浅论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2005(1):32

“软能力”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篇6

发掘孩子的长处与兴趣

“我和先生将培养女儿的做法归纳成‘马式教育’,一种以服务型、引导型、辅助型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张思珍表示,她用中美两国教育之长来培养孩子并把她们送入哈佛,这种教育方式是温和的,脚踏实地,有别于“狼爸”、“虎妈”般严厉的教育方式,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并引导孩子不断向前走。

在张女士看来,家长需要做的“家庭作业”是观察孩子,在朝夕相处中了解并发掘他们的长处与兴趣。

“两个女儿请同学来家里做客,我会仔细地观察孩子对待同学的不同方式,从而发现大女儿比较外向,小女儿则较为内敛。”张女士说,为此,她就鼓励大女儿多参与公众演说,从而发掘她的领导能力、演说能力。而小女儿虽内敛,但喜欢动手,愿意自学,作为家长就支持她自学设计制作网页,以此培养她的动手能力。

“软能力”让孩子一生受益

“在发现孩子的兴趣与长处之后,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明确目标,并制定实现这一目标的规划。”张女士说,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比如有些孩子挺有礼貌,有礼貌的孩子肯定容易跟人家交流,马上得到很多人认可,这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张女士眼中,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以及克服困难等“软能力”至关重要,这是孩子成功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

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实践

“在培养孩子软能力的过程中,让孩子更多地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张女士说,让孩子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外活动项目如义工、社会调查等,孩子们在参加课外活动享受乐趣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信心,培养了人际交往、克服困难等各种能力。

社会实践贵在持之以恒,不能蜻蜓点水。张女士说,如果是高中的孩子,不妨让他们参加一些有报酬的工作,因为有报酬的工作,用人单位会更关注孩子的能力和做事的责任心,让他在这些方面得到更充分地锻炼,这同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中美的家庭教育各有长短,但一般看来,中国的家长更多地希望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学习、成长,而美国的家长则更多地将选择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决定自己想要的东西,让孩子主动地学习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中国父母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让孩子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不少家长总喜欢送孩子到各种不同的兴趣班学习,以此发现孩子的兴趣,但在张思珍看来,希望通过送孩子到不同的兴趣班来发现孩子的兴趣,这样的父母并不称职。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如果这样还不能够发掘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只能说父母的观察不够仔细、用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成长才能事半功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就业软能力】相关文章:

夯实通用能力,提高就业能力05-05

就业能力07-29

就业竞争能力05-16

提高就业能力06-20

就业能力培养07-03

就业适应能力07-15

就业能力体系08-21

就业实践能力09-15

就业能力现状分析08-24

就业能力培养模式05-18

上一篇:大学生绿色上网下一篇:初中作文评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