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

2024-07-07

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精选十篇)

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 篇1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般意义上说, 描述的是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流动加快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与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先进技术, 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 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然而, 由于发达国家在科技研发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他们的获益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在末端, 生产的产品附加值偏低, 国际竞争力不强。当前的贸易状况同我国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我国目前科教现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迫切要求我们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有效地实施科技创新, 真正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

二、如何有效的进行高等教育改革

(一) 加大科技与高等教育的结合

明确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有利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及提高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水平和效益, 有力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 科技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研究型大学在知识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基础性研究机构应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高水平高等院校与独立研究机构应通过调整、重组、合并或合作等方式紧密结合, 以实现教育、研究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应当主要由非研究型大学承担。在当前我国科技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应将高等院校及科学院和地方的科研单位纳入改革的总体战略规划之中, 将已有的部分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独立研究院所与研究型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以及优越的学术和研究环境结合起来, 使我国有限的科技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并使之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二) 使高等教育的分类结构及人才培养层次逐渐完善

国家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完善大学的分类结构, 明确不同层次、类型大学的不同任务、发展方向及目标。在当前的情况下, 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四类即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或学院及职业学院, 分别提出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原则要求, 包括培养学生的层次、读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的要求、学校规模、教师的构成及要求、招生方式、收费原则等, 并按不同层次进行分类指导、管理和评估。

(三) 立足大学本身特色, 加速建设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一流大学必定从研究型大学中产生。当前, 在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 我国正处于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推动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增强我国原创性研究能力和水平, 提高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力的攻坚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 明确提出加速建设我国研究型大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依托高等院校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及人才密集的优势, 在条件具备的研究型大学建立有特色的国家级大学研究院, 以提高学校科技攻关的能力和取得原创性科研成果的能力, 承担国家重大的基础研究, 高新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任务及学校教授、研究员自拟的开拓、创新性课题, 使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 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生, 使优秀人才能迅速成长。

(四) 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完善教育、科技投入及使用体制

按国际通用标准衡量, 我国科技、教育经费的投入偏低, 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在科技经费方面基本上未将社会资金引入教育系统。所以, 应从两方面着手增加科技教育的投入, 一方面从政策上鼓励并引导企业资金投入科技研究、推动社会力量 (含个人) 的资金投入教育, 另一方面仍应继续加大国家各级政府的投入。

实施原创性研究试点工程, 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围绕选定的重点学科的研究前沿, 启动实施一批原创性的重大项目, 以大项目带动高校的学科发展和提高原创性研究能力。2.重组、扩建原有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使其成为科教紧密结合的国家级基地, 承担国家重大创新性研究项目。3.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吸引国外的优秀学者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 同时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总之, 在高校不断发展创新的漫漫长路上, 坚持科技创新, 增强科技在高校教育中的比重, 切实落实科技创新措施才可以让高校改革之路越走越宽。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把两者必要而合理的统一在一起, 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课题。本文就依托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 着重探讨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科技,创新,高等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吴兴南;林善炜《全球化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薄熙来.《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者》www.XINHUANET.com.2005-

本科会计教育改革与创新论文 篇2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个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都在不断的加快,传统的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因此不论哪个行业都必须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创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模式来适应信息时代下的要求。尤其是近几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的到来更给传统的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会计行业受到的影响十分的严重,因此在本科会计教育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加快改革创新的进程,不断的进行探索和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的优秀的会计人才。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与分析“大智移云”的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会计教育的现状,并且对于其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深刻的研究与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不断的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会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大智移云;会计教育;教育现状;原因分析;优化策略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各个行业之中,不断的促使各个行业的技术进行优化与创新,不断的促使各个行业的知识进行革新,因此要想使自己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加强改革创新的步伐,加快技术革新和知识革命。尤其是对于会计行业而言必须不断的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对于财务会计人员的教育更要加大重视程度,结合时代的发展来进行培养会计人才。

一、“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会计工作的变革

(一)大智移云简述以及特点分析

“大智移云”是信息化时代下的一种具体表现,它指的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运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这几个方面。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财务会计已经步入了全新的时代,即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相互交互的时代。“大智移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工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许许多多需要人大量计算的工作被计算机所代替。其次就是,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的技能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在不断的加大,对于其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更加严格。最后就是,“大智移云”背景下,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能够主动的去学习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工作变革内容分析

“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工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以说本科会计教育要想能能够培育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适应新时代下会计工作的内容就必须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会计工作发生的变化,并且还要能够适应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够保证会计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1.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工作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所需要的人力越来越少。信息技术能够把财务工作之中所产生的数据以及信息自动的收集,存储,计算,分类,而且还能够自动的把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进行连接与共享,这极大的方便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运行。另外就是,“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工作的一些流程通过计算机能够自动的生成,对于一些财务数据的生成与分析是十分的迅速的,极大的节省了人力所需要进行的重复性和标准化的工作,大大的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2.移动化办公方式的转变。“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办公模式的转变,会计工作办公更加的方便快捷,已经由传统的固定地点办公转变为移动办公方式。传统的会计办公模式之下,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到自己的办公地点或者是依据特定的.办公工具来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但是在“大智移云”时代下,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可以把财务管理系统以及信息转接到移动终端上,这就极大的方便了会计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改变了会计财务管理工作受到空间限制的问题,同时还能够让会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进行财务工作的处理,对于财务信息的计算以及共享传播更加迅速,摆脱了传统的依赖电脑系统办公的模式。3.云端计算以及信息储存方式的改变。“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工作已经由以前的需要大量的人工进行计算管理转变成为了通过云端计算,而且信息的储存方式以及储存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变。通过移动互联网会计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许多财务管理信息也能够及时的共享。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会计工作与传统会计工作相比较其电子信息将会越来越多,而纸质凭证等会逐渐消失。会计办公越来越趋于无纸化,这对于节约地球上的森林资源,实现无碳化办公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大智移云背景下高校会计教学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大智移云”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对于会计教育模式与方法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会计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也是越来越好,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和完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目标模糊

在高校会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大学本科会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许许多多的老师还是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主要依赖于自己在黑板,ppt上进行,不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学模式更加的落后,不会采用先进的信息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致使教学效率低下。另外还有就是,大学老师在进行会记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学目标不明确,特别的模糊。在对于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中不能够合理的进行划分,对于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会计相关知识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讲解与分析,对于涌现出来的新软件也不能够及时的向同学们讲解,这就导致会记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不能够达到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会计实践教学缺乏,教学效果欠佳

在高校会计教学的过程之中普遍存在着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实践教学的忽视和缺乏,致使会计教学效果欠佳,学生难以真正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由于财务管理工作自身所具有的机密的特点因此在大学会计课程教学中对于实践教学就比较缺乏,学生只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或者是自己所了解和学习到的资料来进行学习,很少有机会真正的进行实践,这就导致了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只是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另外,还有就是即使学校组织学生去实践会计财务管理工作,也是仿真会计财务工作,与实际情况还是有所区别的,因此这也是“大智移云”背景下,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工作的一个不足之处。

(三)教学理念落后,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大智移云”背景下,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工作的课程设置与安排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财务管理的方法,才能够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但是在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工作中,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是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原因。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越来越激烈,有许许多多的国外企业走进了国门,我国也有许许多多的企业走向了世界,因此在大学会计课程安排设置上应当具备国际准则、国际惯例、法律知识、金融知识、公共关系、计算机、金融数学、外贸英语等方面知识,但是在实际课程设置之中还是比较缺乏,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毕业之后所能够选择的就业氛范围比较狭小,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工作。

三、“大智移云”背景下高校会计教育工作的改革途径

“大智移云”背景下,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改革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对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创新,同时还要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的繁荣昌盛。

(一)转变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潮流

“大智移云”背景下,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就是要转变教学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会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首先,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学习作为教育的主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会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就是,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十分的迅猛,只有不断的去学习和充电,才能够保证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才能够适应会计行业发展的潮流。

(二)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

“大智移云”背景下,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教学模式要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创新,更新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首先呀做的就是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时代发展下的新知识要加强讲解,做到精细化,让学生能够及时的学习到最新的会计工作的知识。其次,对于那些已经落后时代发展需要的会计知识,只需要简单的讲解就可以了,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新知识。另外还有就是要加强对于教学方法的更新,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会计知识的教学,利用智能化的软件进行教学,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避免由于会计知识的枯燥乏味,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和教学质量不佳的情况的发生。另外还有就是要加强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可以由学校联系相关单位,提前给学生一个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对以后的实习生活有所准备,也能积累一些实战经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课程设置,明确教学目标

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安排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会计课程的教学,并且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会计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能够及时的学习到最新的会计知识。大学本科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对于会计专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培养相关的一些技能的时期,因此要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明确教学目标。首先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学科跨度,注重各学科知识在会计专业领域上的交叉和融合,特别是计算机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其次就是,在教学的内容上要增加一些新的知识点,例如大数据分析、云会计、财务共享、国际会计准则等方面的内容。

四、小结

“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范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机遇,这就要求高校会计教育工作要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创新,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玮.“大智移云”背景下企业财务共享平台案例分析及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

[2]刘慧凤,姜苏娱.我国会计教育研究文献综述——基于比较研究视角[J].会计研究,.

[3]赵艳丽,杨光.高校财务会计管理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

[4]王娟.信息化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的优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

创新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探析 篇3

【关键词】创新 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11-0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加速推进,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任务,就是要着力解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问题,进而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促进高等教育升级转型,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高等教育的本质与时代精神

(一)高等教育的本质内涵。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历经了几十年改革,但至今还有待完善,当前的改革已经不能拘泥于某些环节,而是要对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进行重新定位,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

伴随人类文明进步的跨越,高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演进,外延和内涵不断扩展和丰富,高等教育的本质内涵也得到新的概括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的层次多样化。除大学本科教育外,各种形式的专科教育蓬勃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二是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范式,具有独特模式,包括全日制本专科教育、职业教育、业余函授教育、自学成人教育和远程网络教育等教育样式,这些高等教育已不能用中世纪“大学教育”的概念来指称了,高等教育形式的变化使得服务对象也发生变化,由“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三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定格化,高等教育是根据专业分工并进行系统专业训练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活动,而高等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包括技术型、应用型、研究型、学术型。由此,综合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可归纳为职业性专业教育和学术性专业教育两大类,其内涵范畴可概括为在中等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教育的时代精神。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它基于传统的文化背景,又扎根于现实的社会土壤,培养千百万社会需求的人才,从而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服务。半个多世纪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使知识、技术、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当今世界著名的高新科技园区,诸如北京的中关村、台湾的新竹和日本的筑波、美国的硅谷等无一不是依托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建立和发展起来,这些高科技园区以高新技术的优势为各经济体提供经济发展动力源的同时,其成长所依赖的大学也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上借此得到迅速提升,拓展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并成为声名远播的国际性大学。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与高科技园区相互促进的关系,凸显了大学在未来全球产业竞争中的战略性作用,由此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依托大学来提升本国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力。

在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应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定位出发来思考自身的位置和角色,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迫切需要依靠教育的创新驱动来培养高层次人才,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因此,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之日,就是一批高水平大学涌现之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这两个“加快”,一定是互为支撑和相互促进的,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必然要以中国高等教育的升级版为基石。

二、我国高等教育升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各国高等教育是由各具民族特色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制度范式,教育理念不仅对本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并且对他国高等教育发展也产生深刻影响。比如,坚守传统是英国高等教育理念、追求自由和崇尚多样化思想分别是德国与美国高等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在不同方面和程度都影响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需要传承,更在于创新,德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才创造柏林大学模式;美国创建当代世界最强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就是在继承德国高等教育理念、模式并与本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国情紧密结合才达成的。反观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惑,不能不说是教育理念相对模糊造成的。我国高等教育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在教育理念上,曾经学习欧美,后又一度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念,几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理念相互交织,呈现一派繁荣的“乱象”,而本国自身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却相对弱化。为此,在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教育思想,勇于突破旧有观念的束缚,探索既能够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健康发展方向,又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对人才需求的新的高等教育理念,其中既有世界经典高等教育理念的中国化解读,又有体现高等教育时代性发展特征的内容,不断凝练与创新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

(二)高等教育中高校同质化严重。近年来,我国高校出现严重的同质化倾向。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同质化。许多高职学院发展路径的设计是:“专升本”—升本之后招硕士—招了硕士后招博士—最终办成研究型高校,由此形成了一条道上“千校一面”的特殊景观。二是本科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被同质化。许多高校规模求大、专业求全,地矿院校不专攻地矿、农林大学不重视研究农林,某些高校还冠以“政法”、“理工”,在专业设置上,大都办有英语专业、计算机专业、财经与会计专业和各种艺术类专业,原有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反倒被“冲淡”了,向着学科齐全的同质化方向迈进。三是不同高校教材的同质化。目前一些大学的教材雷同,都使用国内研究型名校的教材,教材很高深,但对于多数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不适用,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具有不同类型的教材,切实遵循因材施教。

产生高校同质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现行高校考评模式和评价标准。在评估体系标准的设定上,长期以来是按照精英教育、研究型大学的标准设定,近年虽有所改善,但仍权重于学术评价;在评价体系衡量参数中,最重要的仍是学校规模、层次和学位点数量,高校之间实际上是比“高”而“大”,基本上不比“教”与“学”,从而引导高校盲目求大求全。

(三)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模式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上过于单一,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偏少,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限制学生个性发展和尖子人才的脱颖而出,扼杀了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渠道。二是教学方法死板。不少高校教师习惯性地沿用刻板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注重知识灌输,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不强、激励机制不健全、资源分配不公,难以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抹杀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能力。三是考试制度的弊端。考试制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采取标准化、规范化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这种考试方式单一化、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目的功利化、考试题型标准化、评分标准精量化,造成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这种评价学生的考试制度严重歪曲了素质教育的真谛。四是传统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依然循规蹈矩,难以改变学习惯性,缺乏创新精神。

(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高等教育重在人才培养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系统工程,建立完备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对于协调内外部关系、优化结构和功能、规范其行为,具有决定性意义。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体制机制的构建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高等教育制度体系不健全。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存在“有政策而无制度”的缺失,“空白领域”较多。如教育集团化建设目标和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办学经费只停留在政策导向上,作为关键的运行保障机制等制度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二是体制机制操作性不强。我国高等教育受体制的局限,其制度建设远远滞后实际发展,在内容上缺乏创新性、前瞻性,文字表述含糊不清,导致很多机制操作性不强。如《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关于民办高校合理回报的规定不能真正落实等。三是体制机制的总体效能低。我国目前除国民教育体制外,还存在军队系列、政党系列、教会系列等多头办学主体,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分散资源,影响办学效益提高。此外,具有强制性效力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偏少,也是高等教育制度化、机制化建设滞后的突出表现,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开放引进社会各界参与高等教育制度的制定,转变“自上而下”的制定方式,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制度的民主化建设;对已建立的高等教育制度,应保持一定的制度弹性,依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提高高等教育制度科学化建设进程。

三、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升级的路径

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因此,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必须从外延式规模扩张为主转向内涵式质量提升为主的创新发展轨道。

(一)高等教育要遵循“分类指导、特色发展”思路引领结构优化。调整结构是高等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要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整体战略需求出发,实行分类指导,推动特色发展,引领教育结构的优化。

1.要鼓励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在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占比应达60%以上,主要以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重点,通过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以建立职业教育集团的模式,充分发挥企业或社会力量的办学主体作用。深度校企结合、产教融合,与行业组织联动开发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突出实战和应用的举措,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缓解中国制造2025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的矛盾。

2.要稳定普通本科教育的规模。普通本科教育规模在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占比应达30%以上,主要培养多样化规格的复合型、学术型人才为重点,突出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专业与人文并重发展,构建面向行业或地方急需的厚基础、宽领域、岗位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3.要适度从紧研究生教育规模。研究生教育规模在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占比应达10%以下,主要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培养方式以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培养类型以学术学位型向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相结合转变,推进校所合作、跨学科联合培养;培养模式以重知识向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并重转变。

(二)高等教育要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培养方式转变。高等教育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最终目标,高校要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心,理顺各方面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

1.把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作为办学前提。传统教育的人才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即“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育以知识为基础,培养目标是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具有国际思维视野面向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和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的人才。高校要摒弃旧有的单纯追求学生数量、学校规模的做法,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遵循系统培养、终身学习、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的新人才观;摒弃唯考试评价、唯分数论的观念,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创新、创造为评价标准,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新人才观。

2.把深化教学改革作为主要抓手。高校在教学内容改革创新上,各学科专业要将国内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反映实践最新经验作为授课内容;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上,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讨论式、交互式、“现代互联网+教学”等模式,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以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管理机制改革上,建立高校间互聘教师、互选课程、互认学分、选学自主、弹性学制的长效机制;在科研与教学关系上,改进教师科研评价对人才培养的权重,确保教师以教学为中心,建构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

3.把建构育人机制作为重要突破口。高校要推行开放式办学,充分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创立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要推行“卓越计划”,在相关重点学科专业领域,大力开展与国际名校间的育人协同机制;要提升教学、科研、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要素深度融合,锻炼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产出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

4.把评价人才质量体系作为重要保障。首先,建构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同类同级高校、行业或企业等多元主体;其次,建构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估方式,有院校自评、地方教育部门审核评估、社会组织办学水平综合认可评估等多元评估方式。评估制度体系注重考察高校人才培养对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考察高校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考察高校对科技、人文创新的贡献度,考察高校学生、家长、社会对培养人才质量的满意度,根据“四个比度”真正建立优胜劣汰、关停并转的激励机制。

(三)高等院校要按照“现代大学制度”模式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中国高等教育新教改的“突破口”,重点应放在高等院校“去行政化”,最终走向“法人化”。

1.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由教育家或职业经理人管理。高校中管理者的身份都应从“干部”转型为职业管理者,改变高校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模式为企业性质的教育集团,把竞争机制引入高校,确立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并强化教师学术管理权力的地位,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办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与职能转变。政府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扮演监管者、出资者、调控者三种角色。作为监管者其职能是依据教育法律对违规高校予以督查、惩罚;作为出资者其责任是推进教育公平,通过设立各种奖学金、助学金,资助天文、数学、考古、地质、语言、历史和国学等回报率不高但社会必需的专业;作为调控者要从战略上布局协调,促进公立高校在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

3.高校实行法人治理结构。任何高校都要制定章程并依据章程建立独立的教育法人实体,实行以“校董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校董会由出资人、教师代表组成,负责制度建设、战略规划和管理层的任命,管理层以校长为核心负责学校日常运营。高校应将出资人、管理人、教授都纳入法人治理结构之中,建立政府监督、出资人或管理人办学、教授治学的健康良性互动轨道。

(四)高等教育发展要推动公共财政与市场互补关系优化资源配置。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过程引发了公共政策中政府职责的大讨论。公众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评价尽管提出多样的尖锐意见,但政府对教育事业总体投入相对不足却是共识。

1.发展高等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近年来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总量按照全国GDP4%以上规模增长,但流入普通本科高校的占比很大,而有限的公共教育财政对职业教育的经费配比相对较低,这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不利于教育公平的推进。为此,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促其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其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充足的高技能人力资源。

2.打破教育行政化体制是新教改的重要任务之一。政府作为监管者、出资者和调控者,必须转变职能,实现教育经费分配体制的转型。一方面,政府依据高校教师规模和招生人数,设定统一的最高学费额、最低助学金额标准给付基本的教育基金,并实行有效监管,杜绝腐败;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培育并具备自主筹资能力或投资能力,将校内科研成果资源通过市场行为转化为教育资源,或放开民间资本捐资、参股高校形成发展基金,充分重视并利用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促进教育公共财政与市场资源的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杜玉波.高等教育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N].中国教育报,2014-07-24

[2]杜玉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高等教育亟待转变发展方式[N].光明日报,2014-08-05

[3]潘林珍;季良靖.从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审思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9)

[4]李丽平;刘志庆.高校党委要当好教育综合改革的“定盘星”[J].北京教育(高教),2015(4)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 篇4

1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目标出发,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规划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改革实践,精选教学内容,从大量的知识中筛选出其精华和核心,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不断增加前沿性新知识并组织编写相应的教材。对于基础课程,要加强学生的掌握程度,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由于外语和计算机已成为学习世界先进知识的重要工具,因此不能忽视对学生相应的要求;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其结构应适时调整,注意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尤其要突出主干课程的建设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工程实践训练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因此,需要切实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对其他各类专业的学生,也都需要有比较严格的相应实践训练要求,以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课程改革要坚持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原则,将单一的专业教学体系改为综合教学体系,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确定培养目标,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兼顾灵活性、前瞻性,拟订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对社会需求量大的优势学科和专业,要继续保持和发挥现有优势,着重办出特色,使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有进一步提高;对专业面较窄、适应性差、社会需求量不大但具备办学条件的专业,则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着力调整改造,拓宽专业口径,以增强其适应性。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融合,要处理好中学与大学的衔接,以实现教与学的配合。

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素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其学习的自我意识,培养其自学自研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要建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最优环境,把学生不仅当做教育对象,更重要的是当做发展的主体,以及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带有很强的实践性。高等学校要通过改革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通过拓宽专业口径、推进教学与科研和生产等各方面的改革,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实现具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围绕素质教育[1]。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特点和后天形成的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的总称。先天和遗传素质是后天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的前提,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形成的条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如何,决定了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中华民族能否屹立在世界的前列[2]。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在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人才的能力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发挥,只重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不完全的质量观,而我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也就是要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有明显的、整体水平上的提高。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到青年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并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使其成为能独立生活和有创造性工作能力的人;我们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学习的信心,对自己所学专业具有充分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以后的专业发展有明确的规划,以便树立起强烈的学习意识,把被动的学习化为主动的探究,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对于科技交叉和融合带来的变化,要使学生注重专业知识的横向拓展,主动学习交叉专业的一些知识和技能;此外,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参加各种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尤其对于工科学生,更需要增加相应的动手能力训练。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的精神,具有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体魄,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能够得到全方位的素质的培养[3]。

人才培养的重点还在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是民族自立之本,是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或治学之道,科学研究要求新、求异、求真,要有独到见解。如果培养的大学生没有创新能力,教育就是失败的。大学不仅要选择文化,传递文化,而且应该创造文化、发展文化,能自我发展,能创新,这就是对大学生智育方面最重要的要求。大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强的特点,但是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有意识的培养,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培养学生这一特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大学教育也不断地在教学改革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在如何提高其创新能力方面,我们仍有不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很好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变为启发式教学,巧妙地调动学生探求真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勿压制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乐于想象、善于探索,对于工科院校,还要加强工业教育中对于学生工业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形成学校知识创新、传递、转移的良好机制[4]。但是学生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创造能力,使知识和智慧变成实实在在的社会效果。要培养创造能力,就应该努力使他们具备在生活态度上的进取性、思维方式上的创新性,意志品格上的坚韧性等素质。我们要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走向社会,主动利用各种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兼职锻炼、岗位培训等,学会分析和思考,不断挖掘自己潜在的创新能力[5]。此外,鼓励大学生个性发展也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发展需要有主动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而主动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养成离不开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我们需要将鼓励大学生个性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此,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个人的性格、气质特点得到健康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得到良好的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发展。

3 教师队伍的建设

决定民族未来的是教育,而在教育的发展变革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教师需要从过去课堂传授者的权威角色转变为校内外学生生存和学习的指引者和辅导者;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管理的积极参与者,探索者,开拓者和实践者;学校,家长与社会的沟通者,维系者与协调者。

作为新型教师,首先需要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意识,包括教育的政治责任意识,教育的育人责任意识和终生学习的教育思想;其次,教师不但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宽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并且需要掌握过硬的从教技能;再次,我们一再提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前人的崭新的人文本质,因此要求教师围绕这一崇高宗旨而转变学生观,即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发展每一个体的创造性,开发全体学生创新的潜智潜能潜质,树立为创新而教的价值目标,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创造性人才,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和品德的示范者,亦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个创新型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了解学术最新动态和发展走向,保持敏锐的学术感受洞察力,将自己孜孜不倦追求新知的精神、求新异的批判思维和追求、坚持真理的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探究真理的兴趣;最后教师需要树立新的师生观念,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做到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及严谨治学,构建起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形成师生双边心智对流共享教学的融融气氛。

4 结论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学校教育面临着很多压力和挑战,有些问题我们没有遇到过,有些问题由于国情和校情的不同也无法照搬别人的经验,因此,我们必须强化自身的改革意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变压力为动力,坚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以实践促发展,以改革促前进,使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战略选择,大学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级人才的摇篮,作为从事基础研究和高科技前沿探索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神圣使命。本文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师的培养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如何通过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教育的发展,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改革,人才,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智平,李建民,王瑞祥.大学素质教育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2]孙元化.大学生成才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吴婕.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努力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31-34.

[4]李青.高职高专院校的素质教育改革[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23-125.

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论文 篇5

一、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优势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和传统的教材设计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内容新颖丰富,设计巧妙,而且非常注重学生的体验。把小学美术教学的体验教育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体验,去感受、领悟学科内容,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就是要老师充分挖掘教材的优势,去点燃、去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去不断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学生视觉与触觉的感受,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要想让小学美术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一定要敢于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选取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就像做游戏一样,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教师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中老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求异因素,特别是图案装饰、工艺美术等教材,从不同角度去展开、去强化,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充分肯定学生

小学生好胜心很强,他们的行为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再创作。如果一开始看到有的学生画的跟其他学生不一样,就批评指责,那么学生就不愿意画了。老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我让学生画“海底世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有的学生大胆想象,用独特的创意和线条的强烈对比,把海底世界画得很有创意。我在教学中,不论是绘画写生,工艺制作,还是命题创作等,都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利用教材激发想象

新课标的实施为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舞台,让学生来做主角。在这个舞台上,教师不要照本宣科地传授教材内容,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当我们翻开新教材,其中有很多非常新颖非常灵活的课型。例如一年级教材中《大家都来做》《我在空中飞》《乘上火车去画画》等课程,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学习知识,给教师学生留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去共同创造。所以,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创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造的广阔天空中自由翱翔。

3.在生活中培养创造力

生活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土壤。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给学生手套的形状,让他们根据手套的外形,用填添的方式,在手套上增加一些东西.使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如树、楼房。表现出孩子想象的求异和创造的新意。美术课教学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鼓励他们敞开理想的心扉,展开理想的`翅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四、正确运用评价语言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篇6

关键词:大学新生 入学教育 改革创新

0.引言

大学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更是大学教育的开始。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有利于加强新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帮助大学新生规划未来,健康成长。

1.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1.1入学教育的内涵

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让新生在踏入大学校门时,能够提前了解大学教育模式以及所学专业的发展走向,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大一时期学习生活对于新生来说十分关键,但在这一年,很多学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职业规划很模糊,所以,入学教育对大学新生起着指导帮助的作用。

1.2入学教育的意义

开展入学教育活动,能够让大学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并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找准奋斗目标。同时,也能促进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的目的,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跟得上大学的学习节奏。入学教育还能加强对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奋斗方向。

2.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1教学内容陈旧

由于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较短,因此造成了入学教育内容的单一和死板,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目前,很多高校一般都是把入学教育放在正式上课之前,而教育的内容也局限于军训、校规校纪、专业特色等,教育形式愈加简单,而在入学教育期间,学生都只是在被动的接受,很难提起兴趣。随着国内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入学教育若不能有所创新,必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2教育方法落后

对于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必须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都是采取的“灌输式”教育方法,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把教学内容当成耳边风,更不能去主动接受教育,甚至有的学生把入学教育视为一种负担。因此,入学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育方法加以改革创新。

2.3思想不够重视

当前,很多高校都只是把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当成一种惯例,在思想上没有加以重视,工作上也缺乏主动。正因为这些高校把新生入学教育看成是一种惯例,是一种任务,所以很少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比如学生对于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问题、专业思想等等,以至于让入学教育成为了一种过场和面子工作。

3.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3.1转变观念,提高入学教育地位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学内开展新生教育活动,既是时代不断进步的需求,也是大学教育发展的需求,更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以及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方面必须要在思想上加以重视,转变以往的观念,提高入学教育的地位。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生活,这对大学生实现今后的理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学校在入學教育这一块,不仅要重视,更要办好,把入学教育建设成一个系统而高效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出学校和各院系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明确入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原则,规划好入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和方案,并提供必要物质条件,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对于已经开展的入学教育活动进行监督评估。各院系要充分结合本院专业的特色开展新生教育活动,并保证学校的总体目标和方案得到有效的实施。

3.2与时俱进,丰富入学教育内容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要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革,不断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让入学教育更具实效性。比如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可以结合大学生的成长实际,让大学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人心,同时,在校史教育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以此增加学生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专业思想教育方面,可以为学生展示本专业所取得的一些优秀成果,为学生描绘本专业的前景蓝图,让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更加真切与实在。在安全教育方面,可以结合安全技能的防范,开展演练实践,让学生不仅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更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掌握熟练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学生安全防范的意识。

3.3以人为本,创新入学教育形式

第一、主要针对当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坚持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教育办法,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都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工作。对于新生集体的入学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开班会、办讲座等形式,在新生这个群体之间形成良好的传统风气,而在集体的活动中,更要充分引起新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集体教育中来,通过学生个人的进步,来让整个集体得到发展。同时,要走进学生的班级和寝室,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掌握他们的生活情况。对于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要及时发现,帮助开导,并针对他们的个人特点进行教育。

第二、在入学教育中,还要注重对大学中存在的重点问题进行教育。主要是针对目前大学中存在的一些不热爱学习、没有生活目标、痴迷网络游戏等问题,进行重点培养教育。让新生一进校就能了解这些问题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让他们能够提前做好整体规划,认识到自己进入大学的目标,让他们健康发展。

第三、可以将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在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建立起联系,可以通过给家长发信息、打电话的形式,让学生家长能够了解自己的子女在校教育情况,同时,也可以召开新生家长会,为新生和他们的家长介绍学校的相关情况,阐述学校的教育管理规则制度,得到他们的认可。在学校与家长之间进行互动,能发挥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各自优势。

3.4创新理念,优化入学教育方法

现在的学生对于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十分反感,因此要创新教育理念,把入学教育作为长期工作来抓。在实践中,可以开展持续性的工作,来触动学生的心,激发他对于未来学习的思考,让他们能够主动去规划自己今后的目标,从而避免陷入迷茫。在入学教育中,要注意扬长避短,多鼓励学生,让他们亲身实践体验,尽量少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比如在专业思想的教育中,一定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能够主动去了解本专业的一些知识,见识本专业的一些成果,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兴趣。

4.结语

总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高校方面必须加以重视,同时也要把握新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对新生进行指导教育。入学教育的方式方法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努力为学习扫清学习生活上的障碍,让学生调整好心态,明确好目标,为整个大学的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张龙.叶之宁.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体系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0,(19):159-160.

[2]陈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风,2014,(7):262-263.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篇7

人类社会处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 高等教育体制也应当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高等教育众多体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对于提高高等院校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健全和优化高等教育体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概述

理论是人们行动的指导, 人类的实践活动又反过来对理论进行验证和修补。正确的理论可以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少走弯路。所以, 要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进行探讨就必须先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管理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

(一)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就是指高校或者地方政府在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指导下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高等教育各个方面作出的计划、监督等。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定义, 不同的专家意见不一致, 至今还没有定论。但是综合来说, 教育和管理专家们对于政府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主体、高校是高等教育的客体上具有一致的认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管理水平高低。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定会将吸收别国经验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新的变革。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就是:国家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

(二)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类型

从传统上来说,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类型就是指国家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管理高等院校, 使保证高等院校在符合国家利益和观念的正确轨道上发展。根据教育管理权限和划分方式的不同, 我们可以将世界上所有的高校管理体制划分为三中类型。即: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以及地方合作制。这三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各有特点, 下面笔者就对这三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作一下简单的说明。

1. 中央集权制, 顾名思义就是指中央领导机构全权管理高等教育这一块, 地方政府具有的管理权力很少。中央所出台的有关高等教育管理的规章和制度具有最高的解释权, 地方所出台的教育管理制度仅仅是对中央出台制度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中央集权制有利于统配全国的教育资源, 容易做到平衡各个地区的教育水平, 在相当程度上达到全国范围内教育资源的公平。缺点就是中央集权制不容易让人们认清地方的实际情况和优势, 这种不加区别的对待每一个地方的教育资源的方式使得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缺乏应有的弹性, 不能根据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再者, 由于涉及到的地区众多, 情况复杂, 中央集权制这种教育管理方式若想进行变革就必须综合考虑到各个地方的众多因素, 所以中央集权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进行变革时将会不可避免的面临巨大的阻力。

2. 地方分权制。

采用地方分权制的国家其地方政府或者公共团体具有完全的高等教育管理权, 中央政府对各个地方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再干涉, 只是通过法律、高校评估等手段将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渗透到高校中。而对高校的实际管理权则由地方政府控制。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是各个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的实际需要和特色对高校进行管理, 更加具有针对性。但是这样一来, 高校管理权力就分散了, 国家中央机关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就有可能在你高校中体现的不及时, 容易造成政令不一的情况发生。

3. 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中央与地方合作制具有地方分权制同中央集权制两个教育管理制度的共同特点。但在权力分配, 彼此制衡与相互衔接上存在着很多问题。

三、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状

(一)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所走的道路曲曲折折, 但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当前, 中央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将所属中央的高等院校的统筹权下放到省级管理部门并增大省级政府对高校的决策权。这样就使得省级政府的规划更加的便捷、合理。能够让省政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的发展适合省情的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提示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有:一、建国后中央政府对高等院校的管理大包大揽制定出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 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慢慢的由以往的微观、全面的管理向宏观管理方向转变。在这个大环境下, 高等院校自主办学的权力在不断的扩大。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尽管中央将全力不断的进行下放, 但是中央仍然保留着规划全国高校发展方向的宏观意义上的权力。与此同时, 地方政府管理高校的权力以及高校的自主权力在不断的增大。

(二)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各个方面改革的核心。在几十年改革进程中我们取得了多方面的经验。一、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是确保我国教育事业顺利改革的关键。二、改变以往就事论事的错误观念, 应当同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以及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大格局联系起来。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同我国的经济发展协调起来。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改革进程应当与严格的制度执行机制以及奖励和惩罚机制同步发展。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的制约程度不同, 所以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一些简单的调整。就整体上来说, 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全国的教育管理系统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探索适合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等教育管理途径。此外, 由于我国高校同政府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所以对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关系进行改革需要注意其中的一些方面, 1.打破政府对高校管理的过严、过死的局面。在高校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一个适当的管理缓冲地带, 但是主要不要形成政府管理的盲区。2.政府应当将自己的管理角色重新定位, 改变以往单纯管理者的身份, 向着高校发展的协同者、引路人方向前进。政府应当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高校自主发展的权力, 但是与此同时还应当让高校承担起来一定的社会责任。比如由于近些年来高校盲目的扩大招生规模使得现在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个问题中, 高校的责任是无可规避的。3.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政府调控方式。通过对高校进行奖励或者惩罚的方式来协调高校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由于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所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如发达国家完善。我国经济同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境况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改革的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管理体制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我国政府在对待市场经济问题上管理体制处理的十分到位, 但是高校管理体制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当前, 在高校管理机制中仍然存在着集中领导协调难, 分级管理放权难的特征。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依然具有计划经济的残留影响。学校对于政府的习惯性依赖还存在着。对于高校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来说, 以往的政府包办一切、政府无所不能的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这些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加强和改善。这样一来, 政府管理部门容易对对高校发展的大形势和大方向产生误判, 将高校的发展推向一种危险的境地。

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一) 构建“三位一体”的新理论基础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经历过同样的高等教育管理改革, 这是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就中国来说, 结合中国的国情构建起来一种“三位一体”的全新理论基础来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至关重要。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经济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同时他在教育方面的见解也是十分独到的。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 教育的发展, “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体制搞得合理, 就可以调动积极性, 发挥主动创造精神。这些精辟和科学的言论放在今天依然具有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功效。“群众路线”是毛浙东思想的灵魂, 曾经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 我们依然要高度重视“群众路线”。在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创新的主体依然是群众。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会遇到或那样的困难, 但是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 我们应当高举“三个代表”这面伟大的理论旗帜,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动摇。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取得了跳跃式的发展, 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瞩目, 但是我们应当深刻的认识到之所以能够取得这种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是同我们国家坚持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制度分不开的。同经济改革与发展一样, 我们应当牢牢坚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高等教育管理制度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改革。

(二) 社会参与管理与服务

社会参与对高校的管理和服务将会更多的强调高校的社会服务性, 更能反映社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为了维护人民群众在高等教育中的合法权利, 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社会参与管理与服务势在必行。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政府在高校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高等教育的发展同社会生活和大环境的联系越发的紧密。

(三) 发展高等教育中介组织

建立起来有效的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和机构是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事业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关键所在。中介组织通过自身对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的研究和判断将会成为一个连接高校和社会沟通的纽带。教育中介组织可以对政府有关教育方面的决策提供资料和指导, 避免政府出台不切合社会实际情况的条文。中介组织通过与高校的接触可以认识到高校的实际需求并反馈给政府。使得高校同政府之间的沟通更加的顺畅和润滑。

(四) 地方政府统筹管理

中央将高校管理权的下放为地方政府的统筹管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由于地方政府对本地的高校现状、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比较了解, 所以地方政府在对高等教育进行统筹管理的时候能够更加的贴合实际, 制定出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使得高校能够在同自身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下健康的发展。

五、总结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将会对我国将来的高等教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从长远来看, 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高等教育,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大势所趋, 也是维护大多数公民高等教育利益的体现。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交流就会的日见增多,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慢慢显露出来。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松林, 徐天伟.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06) :72.

[2]张宏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J].青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21 (1) :66-68.

[3]浙江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比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04) :8.

[4]花长友.论入世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2 (1) :11-13.

[5]于健.入世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 :54.

[6]许和隆.全球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J].韶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11) :114-115.

[7]孟翔君.从“寻利”到“分权”: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迁的轨迹与趋向[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1-4.

[8]蔡克勇.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02) :9.

关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篇8

关注思想的解放。“思之深, 则行之远。”在人类历史长河中, 几乎都是先有思想突破, 后有社会的重大变革和进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同样也需要全体教育人甚至全社会观念的更新。当前, 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 改革的方向业已明确。现在的改革, 不是研究改不改的问题, 而是敢不敢改、究竟怎么改的问题。因此, 当务之急就是要消除阻碍改革的思维定势, 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端。能不能打破传统观念、习惯做法, 跳出教育谈改革, 立足长远看教育;能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找准问题和差距, 事关此次综合教改的落地。因此, 统一思想、解放思想是深化改革的大前提。如果我们思想不解放, 仍然用老眼光看新问题, 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 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解放思想, 决不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 必须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破解难题上。要深入开展“什么是好的教育”的大讨论活动, 形成改革的全民共识。要通过深入系统的学习, 明确改革的内容、方向、关键, 明确改革的背景、原因、目的、动机。要坚持问题导向, 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思考, 提出破解难题的有效办法和科学路径。要敢于打破思想中的条条框框, 精准发力, 有序释放。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 不能信马由缰。同时, 还要解决“不愿改”的问题, 要看到有的同志嫌麻烦、怕折腾, 不愿意动脑子、想办法, 还缺乏改革创新的闯劲和拼劲, 缺乏自我革新的勇气和魄力。这些问题能不能解决, 直接关系着改革的成败。

关注工作的规范。“法不严不力, 治不严无获。”要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不仅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 还需要严格规范的执行。规范就是每一项工作都要合理合法、依规依矩, 就是要按照标准和要求把每个环节都落实到位。这是我们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要加大国家和市级层面教育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落实课程计划, 切实加强体育美育教学。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减负规定, 不设重点校、重点班, 严禁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补课, 严禁早晚自习。严控班容量、严控借读择校、严禁乱收费。坚决落实民主集中制, 进一步规范校务公开的项目和内容。要做好困难学生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等工作。实行学校工作综合检查评估制度, 减少单项检查数量。规范组织各类监测, 加大对小学、幼儿园各项质量指标的评估力度。出台家长学校工作标准, 加强对家长教育理念及方法的指导。规范职评加分项目及标准。规范师生参加的各类竞赛评比活动。严格落实校长教师专业标准, 严格执行干部教师考勤管理规定。要把标准规范放在第一位, 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得像模像样、有板有眼, 经得起实践和社会的评判。

关注改革的推进。“尊新必威, 守旧必亡。”与原来的改革相比, 这次改革任务更明确、提法更具体、做法更实在, 点出的全是改革的关键、要害, 件件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推进教育改革, 我们不仅需要有勇气和魄力, 更需要思考和智慧。2014年, 全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改革将全面铺开。教育部、天津市教委也将相继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推进教育改革, 不能左顾右盼等政策, 更不能置之度外做旁观者。要坚持内外结合推改革、上下联动促改革, 既要顶层设计, 也要基层摸索。对于国家和市里已经授权明确的改革事项, 要主动对接、抓好落实。对于区县能够自主的事项, 要主动作为、加快推进。我们要积极探索体验式德育有效机制, 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改进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提高优质高中指标定向分配比例。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意见。积极探索教师定向招聘办法, 改进艺体教师招录培训办法, 逐步提高新分配教师留县城锻炼培养比例。改进学校绩效工资发放制度, 切实做到奖优罚劣。改进教科研工作, 强化问题式教研体系建设。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作用。完善教育督导机制, 壮大督学队伍, 改进督导方式, 实现常规督导、综合督导、专项督导有机结合, 积极构建大督导体系。要坚持从内部改起, 从小事改起, 看准的事情、明确的事项必须一改到底, 必须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果。

关注特色的打造。特色彰显活力, 创新激发动力。创新就是面对老问题, 提出新思路、推出新措施、求得新成就。要彻底摒弃过去那种零敲碎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 提高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关联性。要借力改革创新工程, 积极打造特色教育品牌。要创新学校德育工作, 全面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逐步推行学区制管理, 实现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建立对口中小学学段联系制度, 加强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学段间的联系沟通。推行学校、校长“双百分”考核办法,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分学段定期举办中小学教师课改论坛, 整体提高教学创新能力和水平。建成一批市级、县级培训基地校, 实施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影子培训”。加强学校仪器设备监管, 出台仪器设施设备管理办法。试行教研员准入制度, 建立优秀教研员、名师网络教学资源库。探索实行教师职称考核动态管理, 试行中学高级职称教师农村学校轮岗交流制度, 探索建立县级特级教师制度。探索学校公用经费分配办法, 保证规模较小学校正常运转。制定实施杰出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 深化“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改进成人教育培训内容, 扩大培训范围, 以更好地服务社会。要把创新作为自觉行动, 不断在工作上推陈出新, 努力让成绩更突出、特色更明显、品牌更靓丽。

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9

一、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成人高等教育大多是由普通高等教育各专业从属的单位承担教学与管理等工作, 但即使是一部分独立的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也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 采用了相同的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等。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大多是为了解决成人学生的学历问题, 弥补他们缺乏理论知识的不足。这种功利性的求学目标使得学校为了节约资源, 迎合学生的需求而只重视开展课堂理论教学, 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现有的成人教育大多数只重视开展理论教学, 在教学中采用“注入式”或“包办式”教学, 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被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所认识, 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手段等都附属于理论知识教学, 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不明确, 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不高, 实践教学往往成为走过场式的教学, 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2.成人高等教育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加成人高等教育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 具体的录取与教学是由省、自治区进行统一组织管理。但个别地方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不够严格规范, 对成人院校的教学秩序、教学任务及教学质量等都没有进行严格的检查评价, 对实践教学的任务目标、实施过程、考核评价等都没有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给予保障。加之成人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少, 大多数的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的实践教学并没有经过真正的实践过程, 实践教学的考核成绩是也是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相关表现给出的, 学生毕业论文也不是以实践经验为依据撰写的实践性文章而是问卷调查类或是综述类的文章,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具有其特殊性, 大多数指导老师及管理部门对成人学生的论文质量要求不高, 评审标准不严格, 很多学生利用网络下载拼凑甚至完全拷贝的他人文章, 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论文质量不高。

3. 实习基地少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由于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数量的激增, 使得教室、操场及宿舍等的需求不断扩大, 而受校园空间的局限, 以前的实习基地不断被挤占用于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和运动场等。校内的有限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教学基地也都优先于全日制学生使用, 成人教育只能是利用全日制学生使用的间隙进行学习。校外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了其自身的生产效益也不愿意接收学生特别是成人教育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教学活动, 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难以建立, 使得成人教育学生不能到科研、生产的第一线进行锻炼, 使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不能顺利完成。很多学校不能为学生找到实习实践场所, 只能要求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由于实习基地少, 成人教育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少, 学生没有动手锻炼的机会,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能得到提高, 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

4.实践教学的教师教学水平急需提高。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数量的扩大造成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高校新聘用的教师很多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 这些新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 但高校对教师实践教学培训工作滞后, 使得实践教学的教师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所以实践教学的教师的教学水平急需提高。因此, 高校要加强对实践教学师资的培训,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水平。

二、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途径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二者要相互结合, 互相促进。 (1) 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将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予以深入掌握与理解, 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实践教学需要专业理论的指导, 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向应该以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为指导, 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 明确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向, 促进实践教学目标明确的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同时, 在制定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要与日常的理论教学课程及所学知识点相统一, 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成为相互配合统一协调的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要根据理论知识点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内容, 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 (2) 理论课程设置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等要与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 要适应行业领域和岗位工作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 运用理论教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实践教学进行指导, 通过实践活动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教育, 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还要保证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所占的比例, 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能充分结合, 在系统理论教学的指导下,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 促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2.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各项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完成工作的重要保证, 所以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各项管理制度, 保证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进度完成, 一是要规范实践教学活动, 明确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及考核办法, 严格管理实践教学的各个流程。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活动, 由于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都是来自于工作一线, 他们参加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所以成人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要注重产学结合, 从企业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兼职作教师, 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或是结合就业岗位的生产工作实际, 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提高学生解决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成人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实际情况, 对他们考核的重点不是死记硬背所学知识点, 而是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的能力;通过明确学习目的, 促进自学效果等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加校内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资金的投入。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由于当前高校校内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比较薄弱, 所以为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 就需要根据院校的专业设置及办学规模, 增加对校内实验设备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 加强校内实验设备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同时还要拓展校外实验及实践教学基地, 补充校内实验及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 还要改革办学模式, 采取多种办学模式相结合, 如定向委培、送教上门等形式, 强化校企合作, 拓宽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将企业、科研院所发展为学生实习和实践教学的校外基地, 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充足的硬件设施, 保障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最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由于我国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师资力量不能适应成人教育的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目标, 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多是注重理论教学, 相比较而言没有什么生产实践的经验, 所以要聘请一批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管理的专业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教师, 运用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生产技术知识、技能和生产实践经验来引导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 解决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要配套建立有效的外聘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 使他们能够长期稳定地从事实践教学, 并定期组织外聘教师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和座谈讨论, 通过学习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了解成人高等教育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通过座谈讨论, 使外聘老师能够及时与学校沟通, 使学校了解企事业单位及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使学校及教师调整实践教学方向。成人高等教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把办学的目标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转变观念, 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总之,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 这也是其发展的意义所在。而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教学管理是确保为社会输送更多实用性人才的前提, 这也是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对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志敏, 贾凡.成人教育研究新理念与新方法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01) :73-78.

思想政治课改革与创新教育 篇10

一、遵守课标要求,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此次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转变教育观念, 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 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与教育整体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一致。修订后的课程标准, 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长期以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和教学中存在不少违背素质教育的现象, 较多地重视教师的教, 较少重视学生的学;只研究教材和考纲, 少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只研究如何呈现教案内容, 少研究怎样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活动多, 学生活动少, 课堂气氛沉闷呆板, 较多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 不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 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看得高于一切, 不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使教学陷入为分数而教、为分数而学的误区。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 教条条、背条条, “一言堂”式的灌输, 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 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 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在教学中就要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 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和探究来解决, 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教学更生动、形象,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首先, 要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 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 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和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第二,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 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 很难形成创新意识, 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教学中, 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 实现由“教”向“学”过渡, 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第三, 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 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着眼于社会需要。

其次, 开展创新教育。第一, 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时, 通过影、音、画、文字、活动、表演、讲故事等有关素材, 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 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 激发强烈的创新意识。第二,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训练创新思维。教学中仅有导入中的兴趣还不够的, 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巧安排, 对问题妙引导, 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 学生听”的常规教学, 变“传授”为“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 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要把死板的说教变成学生自己的发现, 提高学生的成功感, 提高学生的创新乐趣。第三,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形成创新技能。创造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 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 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 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 都应充分肯定。同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第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 “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理论, 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 具有思索的空间, 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 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上一篇:教学实验平台下一篇:理解型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