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

2024-08-29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精选九篇)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 篇1

参看《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10)》最新数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专业是连续三届(2007—2009)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依旧遭遇就业寒潮,又出现了毕业生滞销现象,被划为“红牌”专业。红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即告失业风险型专业,可见该专业就业问题的严峻性。

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最新报告也指出,“几年前非常红火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太多,如今出现了市场饱和的情况,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计算机类人才是短缺还是过剩?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目前IT行业每年存在至少50万的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各大招聘信息显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保持全年行业需求的最高,月月居十大热门行业榜首。如果从市场提供的需求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应该是供不应求的,至少说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毕竟计算机现在已经运用到各行各业。

由上可知,“就业难”并不是简单的“人多岗少”,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高校培养了很多知识、能力、结构各个方面难以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症结所在

对黑龙江省25所本科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黑龙江省高校管理者、专家学者等进行了访谈,共收回这个专业毕业生访谈问卷300份,收回计算机相关用人单位访谈问卷65份,访谈12所高校的60位高校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下面对相关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2.1 专业布点多,专业培养规模偏大。通过调查,黑龙江省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为20所,占到了总数的80%。我国约有1180余所高校开设有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80万,专业的设点数和在校生人数都位居全国各专业之首,这势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专业规模与结构之间的矛盾。部分高校设置专业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了解不够,对需求缺乏充分论证,低水平建设问题突出;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适应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需要,更难以适应IT行业的从业要求,直接导致了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和总量不足并存的现象。

2.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单一;文字表述也大同小异,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目标形同虚设;一成不变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模式在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面前稍显乏味与无力。有的大学总的培养目标差别明显,从培养精英人才到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却相差无几。试问:两高校定位不同,资源配置、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管理体制等方面也各不相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怎会如此一致?矛盾引起反思,正是因为处在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往“一流高校”这条“单行道”上行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高校并未真正实现“分工与合作”,相似的知识结构、相似的能力架构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人才输出“阻塞”,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的严重混乱。

2.3 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脱节,单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下的人才培养规格单一。通过对17所非师范类普通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比较可以看出,有13所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极为相似,文字表述大同小异。有的高校貌似创新,其实是文字顺序的调整和简单重复;有的高校文字叙述有所不同,涉及的内容却相差无几。有7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甚至照搬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高校毕业生多了,为什么用人单位还是觉得没人可用?访谈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校毕业生缺乏个性,同质化严重。(17所高校分别表示成下面的:A、B、C、D、E、F、G、H、I、J、K、L、M、N、O、P、Q)

由表1计算得出各个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相应的公共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基础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理论选修课学分占理论总学分的比例、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2.4 公共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大约是18%—26%,比例比较高,但是从具体课程上来看,课程门类普遍较少、且传统,很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不能与时俱进;每门课所占学分较多、学时较长,一些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开设的却很少;公共课普遍缺乏通识教育的内容,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不能够反映出各个学校的特色和地方性特点,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加大就业的难度。

2.5 通过比较来看,各个学校的基础课比例相差很大,基础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最高的是为50%,最低的为12%。有F、G、I、J、N等5个学校的基础课不明确,跟专业课划在一起或者列入公共课中,课程弄不明白,如何定位?从具体的基础课课程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基础课的范围还是比较窄,缺乏与其他学科相关的基础课程,这势必造成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专业口径窄,影响学生研究问题的角度以及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

2.6 选修课学分占理论课程总学分的比例,各个学校之间相差很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最低的L大学只有8.29%,最高O大学达到44.12%,多数在20%—30%之间。从比例偏低的这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上来看,必修课门数比较多,教学时数比较长,计划性很强;选修课程门数比较少,教学时数比较短,灵活性不够,培养出的学生知识和能力单一,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社会需求进行选择,只有设置合理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满足社会需求。

2.7 实践课占总学分的比例集中在15%—22%,G、H两个学校低于15%,比例最低的学校H只有10.78%,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比例较低,这与学校定位和总目标相悖;只有一个学校P比较高,比例是27.93%,大于等于20%的只有6所高校:Q、P、M、A、B、C等大学。实践课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上来看,高校普遍重视社会实践,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进行学习研究的自由空间,但是从已有资料和访谈可以得出,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多是松散的,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对实践成绩的评价脱离实际也过于粗糙简单。

2.8 高校普遍的状况是专业课所占比例不高,就是因为公共课和基础课所占比例过高,导致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减少。专业课设置不够合理,这直接影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约有78.8%左右的毕业生认为,在所从事的相对对口的工作中,他们比较少地用到本科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性差,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使得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的知识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无用武之地。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人才复合模式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体制上看,解决人才缺口的主要办法仍是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教育主管部门、院校、企业开始意识到高校计算机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应该都按照专业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而是多种模式共存,复合模式应更多,只有一小部分研究型大学可以继续按照专业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为这个领域培养能够创造知识的人才,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为用人单位培养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知识的人才,这正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的关键。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自身存在的特殊性,造成计算机专业成为没有专业的专业。这一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没有自己的对口工作,二是作为工具为其他产业提供辅助服务,因此“专业+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根本上讲,计算机是一种载体,只有与某一种被载体相结合时,才能形成真正的专业。纵观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和通过访谈各位专家学者,可知该专业的存在基本上是建立在学校其他专业的基础之上,知识更新快、交叉学科多、应用领域广,具有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68.8%的毕业生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较具有计算机技能的其他专业的从事该工作的毕业生没有多少优势,如今单纯需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已经很少了;90%以上的用人单位反映需要专业复合型的人才;68%的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认为,应聘者所学的专业并不是他们被选择的关键指标;53%的用人单位表示不在乎应聘者的专业,但是需要有与计算机相关的学习背景。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相关方面的人才,需要更多的是具有扎实计算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到真正需要他们的岗位上去;需要更多的是多学科、综合性、高层次的人才。所以这里提出“专业复合型”人才,不是大家熟知的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的简单复合型,而是“专业+计算机”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以计算机为基础,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同时在某一个具体的专业方面又能出类拔粹的人,达到计算机学得透、专业学得精;此类模式培养既有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学科理论与基本技能,又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专业复合型的培养模式。有的院校已改变了“知识+知识”的简单模式,而逐步走向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了计算机方面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了专业复合型教育的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他们计算机功底扎实,又深入掌握了管理或其他专业的理论与技能,因此一些毕业生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力量。因此,培养这种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计算机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赵庆年,桑玉军.对走出教学改革误区的几点看法.中国高等教育,2008,(15).

[2]许燕.国内外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7).

[3]郝德永.社会化定位与适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研究,2005,(5).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文件 篇2

【发布文号】黑科农发[1988]141号 【发布日期】1988-08-10 【生效日期】1988-08-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文件

(黑科农发〔1988〕141号)

黑龙江省科学科学技术委员会

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经省政府一九八八年七月二十八日批准的《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一九八八年八月十日

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规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一九八八年七月二十八日批准)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一九八八年八月十日发布)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实验动物管理,保证实验动物质量,使实验研究、检测结果和安全试验正确可靠,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用于各种动物实验或作为生物制剂原料的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兔、犬、猫、鸡、猪和非人灵长类等常用动物及用于科学实验和检测的其它动物。

第三条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一切实验动物及与实验动物相关的笼器具、饲料、垫料、设备等一切支撑条件的研究、生产领域。

第四条 第四条 本规定由省科委组织实施。省科委委托有关部门从事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第五条 用于实验动物的建筑设施应合理布局,其空间组合、内外环境条件、设备设施、日常管理等,均应符合科学要求,逐步达到标准化、系列化。

第六条 第六条 用于实验动物的饲育器具、设备,实验动物的饮水和饲料的配制、成形、包装、运送、灭菌与保存,应符合各类、各系、各级实验动物所需要的标准,确保卫生和营养要求。

第七条 第七条 实验动物的保种、繁育方法应与各类、各系、各级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遗传学监测控制报告和繁育记录相符合。

应用实验动物进行实验、安全评价和药品检定或制作生物制品等单位,也应具备相应的饲养条件。

第八条 第八条 实验动物的引入和输出,除应符合国家动植物检疫规定外,还应符合实验动物的特定需要与技术要求,并持有必要的证明和记录。

第九条 第九条 各实验动物机构由其单位技术部门领导,机构内部的总体管理、经费使用、人才培养、繁育规划、统计核算、工作方式、操作规程、监控分析、设备维修等方面,应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第十条 第十条 各实验动物机构,应向省科委申请单项或多项实验动物认可合格证。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省科委会同有关部门经常对各实验动物机构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凡不按本规定所做的实验及发表的检测结果不予承认。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凡使用未经认可合格的实验动物者,有关部门应停止对其研究项目继续拨款,对其研究结果不予承认。检定或评价报告视为无效。药品、生物制品或其它产品均属不合格。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的,由省科委及有关部门给予处理:

(1)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视其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改进,直至吊销其实验动物认可合格证。

(2)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应立即纠正;情节严重的。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3)对发生疫情不报,或因防护措施不力而造成疫病扩散和人员致伤、中毒、患病等严重损害的实验动物机构和个人,应追究其行政或经济责任。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本规定由省科委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本规定与国家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执行国家规定。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规定》的说明

(一九八八年八月十日)

实验动物科学是一门新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并与生命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科学研究、生物制剂、安全评价等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实验动物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实验动物科技与相关的技术是衡量现代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这门科学不快快发展起来,很难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

目前,我省的实验动物工作还比较落后,至今没有一个专门的法规加以协调和管理,很不适应日益发展的科学需要。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和专门的规定加以协调,因而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也影响了我省实验动物的质量提高。为了加强对我省实验动物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实验动物质量,以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省科委组织起草这个《规定》。本《规定》的制定,将进一步促进全省实验动物工作迈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在起草《规定》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实验动物有各类、各系、各级之分,实验目的也各不相同,就全省而言,只能实行宏观管理,不可能替代各系统、各单位的具体要求。对那些必须加强管理的工作,《规定》中已明确提出,涉及一些比较具体的要求则准备通过实施细则来提出。这样可以使《规定》具有相对稳定性。

本《规定》要求,参照标准申请颁发合格证书是这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合格证分三大类,即“实验动物机构认可合格证”、“实验动物管理人员资格认可证”和“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为了便于管理和促使实验动物机构不断努力提高水平,按实验动物机构的规模、技术力量、仪器设备、动物的品种及总饲养量,分四个等级,并制定相应等级的机构标准。各有关单位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参照标准申请相应的等级,今后条件改善后亦可申请更高一级的认可合格证。“实验动物管理人员资格认可证”准备分为四级,即高、中、初和实习级。根据各类、各系、各级实验动物的标准,有关单位可申请单项或多项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制定《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实验动物质量,而技术力量、仪器设备及设施则是保证实验动物质量的先决条件。根据我省实际情况。认可合格证制度可分为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申请颁发“实验动物机构认可合格证”和“实验动物管理人员资格认可证”,第二阶段颁发“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

有关《规定》的实施细则及标准,省科委准备组织力量抓紧制定,从一九八八年下半年起分批发布。实施细则是《规定》实施时的补充说明,制定的原则要先易后难,分阶段实施;标准是《规定》实施的技术要求,根据“急需并且条件已成熟的先制定的原则,逐个制定,逐渐形成完整的标准系列。

考虑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以便科研论文、检测结果和生物制品能被省外和国外接受,标准不能定得太低,可分阶段逐步达到各项标准。具体实施方案和要求由实施细则说明。

《规定》第十条确定“各实验动物机构,应向省科委申请单项或多项实验动物认可合格证。就是允许一个单位可以逐步创造条件,分项达到标准,分项领取合格证。因此,各单位可根据《规定》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度规划。

为了保证《规定》的实施,我们准备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组织建设

为了统一思想和协调动作,由省科委牵头成立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该部门为兼职人员组成),来组织协调和推动《规定》的贯彻执行。

(二)制定实施细则

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是制定全省性有关实验动物机构。人员及质量等方面的考核方法和要求。

(三)动员各系统、单位开展自查

《规定》发布以后,先在医学卫生、医药、科学研究等系统选择部分不同类型的单位试点。进行实验动物机构认可合格证的申请发放工作,选择适当时机在我省全面展开。在此之前,各有关单位可根据《规定》先行自查。

(四)落实监测单位

组织和支持有一定工作基础和条件的单位合作,承包有关实验动物的环境、遗传、微生物、设施、管理等方面的检测和鉴定任务。

(五)宣传教育

1.省科委组织召集有关部门介绍《规定》制定的意义、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及实施步骤、要求等,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规定》的实施。

2.通过报刊、2.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向社会宣传、介绍《规定》,提高人们对实验动物在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关系人类健康长寿的生命科学探索中作用的认识,提高人们对生产和应用合格实验动物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从而把我省实验动物的生产和应用水平向前推进。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 篇3

作为享誉齐齐哈尔地区的知名学者和拜泉县农业战线上的首席专家, 在28年的农技推广工作中, 程岩同志始终如一地实践着“科技兴农, 科技强农”的信念, 无论是科技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 还是为农民讲好每一堂课、为政府职能部门撰写每一条技术建议, 他都是身先士卒、孜孜不倦, 为科技种田指路, 为农业生产护航。“劝君不用镌顽石, 路上行人口似碑”, 他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带领全体科技人员实现了拜泉县粮食品种区划的从无到有, 筛选出了适合当地栽培的大豆、玉米新品种:“黒农48”、“东升1号”大豆品种及鑫鑫1号、龙单59等玉米密植品种, 形成了大豆、玉米品种布局区域化, 年均增产粮食9 000万kg, 增收6 000万元;每年带领农业科技人员推广大豆窄行密植栽培、玉米大垄密植通透栽培等先进农业增产新技术十余项, 增产粮食7 500万kg、增收9 500万元, 为拜泉县粮食总产从4亿kg增长到11亿kg的历史性变化, 建立起卓越的功勋。

1 诲人不倦, 两万里乡路, 桃李芬芳

在上级领导的眼里他是一名学者型干部, 在同事的眼里他是一名技术全面的专家, 在农民的眼里他是诲人不倦的授业者、是科学种田的领路人。在拜泉县的乡村, 没有哪一个村干部不认识程岩, 没有哪一个村级技术员不认识程岩, 没有哪一个示范户没有听过程岩的讲课。

多年来, 程岩同志一直在不厌其烦的重复着三件事:一是办好“农业科技之光”专栏, 观看每晚三十分钟的农业科普节目成为四十万拜泉农民不变的情结。二是设置在乡村的田间课堂, 在每项技术环节被展示的关键时节, 他都要组织数以千计的农民进行现场教学。三是冬闲时节, 他都要带领县、乡科技人员, 深入基层, 亲自到每个乡村面对面的向农民传授农业知识。

风里来、雨里去, 拜泉县农技中心成为科普之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等多个项目的重点实施单位, 每年为农业生产输送出大量的实用人才。据不完全统计, 自2008年以来, 220名乡村农民技术骨干先后成为扎根当地的科技种田带头人, 300余名村级农民技术员和核心示范户获得国家农业部和国家人力资源部颁发的农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400余名种田大户受到作栽、土肥、植保等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 85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拜泉县农业中心建立起常年技术培训服务关系, 年均参加田间课堂和田间博览活动的农户代表5 500余人, 每年巡回举办300余场培训班, 培训农民高达9.45万人 (次) , 1 150名农户被作为农业科技入户示范户进行重点培养。

程岩同志的足迹踏遍了拜泉大地上的每个乡村, 走过2万km乡村公路的程岩同志, 为拜泉的农业生产培养乡土人才3 000余名。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农事活动电视同期声、农业科技项目宣传等节目, 成为拜泉电视台农村节目的保留栏目, 165个基层远程服务站点成为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平台, 在他的带领下, 县农业中心作为连续多年的市农业系统先进单位, 屡次荣获市科普之冬金桥奖奖励。2008年3月20日程岩同志在全省科普之冬活动二十周年评选表彰活动中, 被评为先进个人。2009年11月, 程岩同志获得全省科技传播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

2 攻坚克难, 三百七十万亩耕地, 镌写华章

作为科技推广的领头人, 程岩同志深知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创新对于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为了拜泉县370万亩耕地的丰产、丰收, 他牢记农技推广人“把科技成果播撒在大地上、把先进技术应用到生产田间”的信条, 紧扣时代脉搏, 让一项又一项成果和先进技术在拜泉大地上开花结果。

自2006年以来, 他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标准粮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年均化验土样3 000多个, 指导农民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0万亩, 增产粮食2 100万kg, 节本增效2 300万元;2008~2009年承担了农业部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抗旱保苗节水项目, 进行玉米旱作保苗节水技术研究, 4.5万亩项目田平均亩产增加132.8kg, 总增收806.76万元;增加投入与增加效益比1∶3, 形成了“半干旱地区玉米旱作节水通透密植栽培技术模式”, 荣获全国旱作节水工作先进个人。

针对拜泉县大豆重迎茬种植问题沉疴难解的生产实际, 他认真进行了多种经济作物及杂粮作物的高效栽培示范, 拿出分析报告, 证明种植向日葵、甜菜、谷子、糜子、高粱等经济杂粮作物平均产量明显高于种植大豆, 每亩纯效益530~1 000元, 是大豆经济效益的2~5倍,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他的倡导下, 拜泉县政府提出了增加玉米、水稻种植面积, 压缩大豆种植面积, 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的多元化种植业生产战略, 使拜泉县粮食总产实现七连增。

2012年, 拜泉县遇到了历史罕见的严重春旱, 为了实现大垄通透玉米坐滤水机械播种, 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 研究改制的玉米播种机械, 实现了130cm大垄通透玉米坐滤水机械播种, 保证了玉米大垄通透密植栽培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效益。2008年7月, 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市第七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09年3月, 荣获全市第二届“学习之星”荣誉称号。2008年7月省委组织部在黑龙江党员电教《党员故事》栏目中宣传了他植根家乡沃土, 奋战农业科技推广第一线的先进事迹。

2009年以来, 他在实施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过程中, 殚精竭虑, 积极争取县政府支持, 几经努力, 最终形成了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以16个驻乡 (镇) 农业科技推广指导站为桥梁、以186个村级农民技术员为基础、以1 00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为辐射的新型科技推广网络。健全了管理机制, 创新运行方式, 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村梗阻”、“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位于省、市先进行列, 2009年12月程岩被评为全省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系统体系管理先进个人。

3 孜孜以求, 二十三年风雨, 硕果赢丰

科技兴农的原动力来自科技成果的引进与推广, 为此, 他从接任拜泉县农业中心主任之日起, 就积极倡导农作物品种的更新和新技术的推广, 1998年以后, 年均实施各类试验示范项目多达270余项, 引进和试验、示范农作物新品种及新物种120多个, 先进技术应用面积达几千万亩 (次) ;2001年, 花生、地瓜等引种成功, 花生、地瓜种植首次出现在第三积温带, 现代科技园区第一次进入乡村干部和农民的视野;2002年至2003年, “垦农18”、“垦鉴豆25”、“合丰47”等品种引试成功, 拜泉县有了用于生产的大豆专用品种, 良种区划拉开序幕;2006年, 测土配方技术大面积推广, 先进技术为拜泉县农业生产带来的显著作用得到社会认同;2007年至2009年, 全县推广种植业关键突破性技术14项、鉴定筛选作物主栽品种33个, 组织实施试验、示范项目256项, 成功探索出现代农业先进生产模式7项, 拜泉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随着先进成果的普及进入了迅速增长的快行线, 农技推广工作被纳入全县农业重点工作行列;2010年, 全县推广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及先进实用技术35项, 实施面积达1 259.8万亩次, 新增总产1.15亿kg, 增收3.05亿元, 全县粮食总产突破7.5亿kg;2011年至2013年, 全县粮食总产继续稳定增长, 突破11亿kg;以程岩为首的县农业中心赢得了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被评为省土肥工作先进集体。

如今的程岩同志已经年届半百, 经28年的风雨历程和艰辛的努力, 程岩同志主持和实施的成果课题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3次、齐齐哈尔市科技进步奖1次、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次、省农业丰收计划8次;他写的《玉米优质密植品种鑫鑫1号推广》、《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 2012年3月25日获省丰收计划一等奖;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7篇, 2011年12月参加了《大豆科技入户指南》的编写, 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时间记述了程岩同志为拜泉县农技推广事业和农业发展的卓越贡献。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篇4

关于组织申报2013年省级企业研究院的通知

浙科发条〔2012〕199号

各市科技局(委),有关单位:

为了进一步加强省级企业研究院建设,发挥其在集聚整合创新要素,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支撑企业持续发展,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中的作用,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根据《浙江省企业研究院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有关要求,现将2013年企业研究院建设申报的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基本思路

2013年企业研究院建设工作,将按照“择优支持,布局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二、支持方向和重点

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大型企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

三、申报条件

(一)依托单位条件:

(1)在我省的大型企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自身为高新技术企业,或有1家以上控股子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

(2)上一,销售收入达到40000万元以上,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或研究开发费用达到2000万元以上;(3)已拥有省级以上的企业研发机构,包括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和省部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

(4)近3年内通过自主研发(不包括通过受让、受赠、并购或独占许可方式),在其申报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5)近3年内无环境、知识产权和税务违法行为。

(二)企业研究院自身条件: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者财务核算相对独立;

(2)已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各类创新资源,组织架构合理,规章制度健全;

(3)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100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企业研究院专职工作人员总数的60%;

(4)有相对集中的科研场所,科研用房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科研设备原值总额在2000万元以上。

四、申报程序

依托单位申报新建企业研究院,按要求提供《浙江省企业研究院建设申请书》、《浙江省企业研究院建设实施方案》及相关证明材料,经市科技局(委)组织专家初审并签署意见后报省科技厅。

五、申报材料要求

(一)申报的企业研究院的名称要规范,统一命名为“浙江省+依托单位(或主要依托单位)字号+核心研发方向(可视企业情况定)+研究院”。

(二)企业申报材料:需要纸质书面材料及电子版。纸质材料要求简单胶装,不得使用各种类型的活页夹。

电子版资料分成四个文件:申请书(word格式)、建设实施方案、证明材料(扫描或拍照原件,并制作成word或PDF格式)、汇报材料(PPT格式),以上文件放入一个文件夹并以企业全称命名。

(三)市局上报材料:正式文件、市局盖章排序后的企业基本情况表、企业申报书面纸质材料各一份;上述材料电子版一份。

六、申报时间

各市科技局(委)2013年1月20日前将纸质材料及所有材料电子版上报到省科技厅条件处。

联系人:周姬梅,王桂良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 篇5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始建于1978年, 是省属公益一类科研单位, 以自主创新为核心, 重点在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环境生态恢复、全球变化与碳排放、火山植被生态演化、植物营养与土壤化学、园林植物与花卉及其生物技术、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生物质资源、国土资源规划与整治、数字资源与数字生态、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设有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拥有湿地与生态保育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湿地与恢复生态学省重点实验室、省湿地与区域生态保育工程实验室、省花卉中试基地、省科学院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有洪河湿地生态、七星河湿地生物多样性、寒温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五大连池火山植物进化与植被生态等定位研究站及《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杂志, 初步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 有梯度、有层次、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研体系。多年来, 共取得科研成果200余项, 获国家、省级等科技奖励50余项。长期与中国科学院、俄罗斯、日本等国内外学术单位开展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

http://ine.has.ac.cn/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 篇6

关键词:粮食作物品种,推广经验,启示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 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57.05亿kg, 粮食产量实现了八连增。粮食总产、商品量和调出量均列全国第一。在耕地面积增幅有限的情况下, 科技支撑为提高粮食产量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践行“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果留在农民家”的创新理念, 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合作共建, 促进黑龙江省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 经过几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品种的推广面积不断增加,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 了解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品种推广情况并总结其推广的经验和启示, 对于提升黑龙江省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 优化黑龙江省农作物空间布局, 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粮食作物品种推广情况

据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统计结果显示, 2011年黑龙江省五大主栽作物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 375.8万hm2, 五大栽培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小麦和马铃薯总播种面积达1 316.8万hm2, 占粮食播种面积的95.71%。其中玉米播种面积561.3万hm2, 大豆播种面积359.1万hm2, 水稻播种面积342.5万hm2, 小麦播种面积31.5万hm2, 马铃薯播种面积22.4万hm2 (见图1) 。与2010年相比, 新增播种面积59.6万hm2, 其中玉米增加55.3万hm2, 水稻增加49.5万hm2, 大豆减少40.8万hm2, 小麦增加2.9万hm2, 马铃薯减少7.3万hm2。

2011年,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五大主栽作物品种在全省的推广面积达到678.4万hm2, 占黑龙江省五大主栽作物播种面积的51.52%。其中玉米播种面积213.4万hm2, 占全省的38.01%;大豆播种面积229.2万hm2, 占全省的63.84%;水稻播种面积208.8万hm2, 占全省的60.96%;小麦播种面积18.9万hm2, 占全省的60.02%;马铃薯播种面积8.02万hm2占全省的35.88% (见图2) 。与2010年相比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五大作物主栽品种推广面积增加44.4万hm2, 其中, 玉米播种面积增加40.09万hm2, 大豆播种面积减少62.9万hm2, 水稻播种面积增加71.2万hm2, 小麦播种面积增加2.9万hm2, 马铃薯播种面积减少6.9万hm2。

黑龙江省五大作物播种面积超过6 667hm2的主栽作物品种有289个, 播种面积为1 253.3万hm2, 占五大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6.06%, 其中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有139个, 占主栽品种总数的48.10%, 播种面积662.7万hm2, 占五大作物主栽品种总播种面积的52.87%。

1.1 玉米品种推广情况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玉米品种在黑龙江省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为提高全省粮食单产提供了有力保障。2011年黑龙江省继续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 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粮食作物。由于玉米产量高、市场价格长期走高、比较效益突出, 农民种植热情也随之逐年升温, 成为黑龙江省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品种。近年来,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加大玉米优良品种选育工作力度, 效果显著, 部分潜力品种可与国外品种抗衡。2011年, 黑龙江省播种面积达6 667hm2以上的玉米主栽品种有144个, 其中引进品种32个, 黑龙江省自育品种112个,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主栽品种有56个, 为黑龙江省农业科研单位之首, 占全省的38.89%, 播种面积占玉米主栽品种播种面积的38.90%。

1.2 大豆品种推广情况

由于大豆比较效益低, 特别是国外低价转基因大豆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冲击, 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面积逐年降低。为了振兴我国传统大豆产业,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坚持大豆非转基因育种路线的同时, 在黑龙江省范围内大力推行大豆窄行密植标准化栽培技术, 力争提高大豆单产, 从而提升农民的种植积极性。2011年, 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达6 667hm2以上的主栽品种有76个, 全部为黑龙江省自育品种, 其中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有44个, 占大豆主栽品种的57.89%, 占大豆主栽品种播种面积的67%。黑龙江省大豆单品种播种面积排名前十的优良品种中,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品种共有7个。

1.3 水稻品种推广情况

水稻是黑龙江省优势种植作物, 也是主要的商品粮输出作物, 近年来播种面积逐年扩大。2011年,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品种占全省水稻主栽品种播种面积的61.11%, 播种面积达6 667hm2以上的水稻主推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占53.19%。水稻品种推广面积较2010年增加67万hm2。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频出, 新老品种更新频率加快, 并在高纬度、高寒地区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上取得突破, 进一步巩固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黑龙江省水稻种子市场的优势竞争地位。

1.4 小麦品种推广情况

黑龙江省小麦种植面积渐趋稳定, 年种植面积在27万~33万hm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选育继续走精品路线, 引导全省小麦种植方向。2011年, 黑龙江省小麦播种面积超过6 667hm2的主栽品种有15个, 其中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自育品种有12个, 占全省的80%, 播种面积占黑龙江省小麦主栽品种播种面积的61.11%。近年来,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字号”和“龙字号”小麦系列品种以稳产、优质、强筋的特性, 引导黑龙江省小麦育种走精品化路线, 以品质换效益, 逐渐提升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1.5 马铃薯品种推广情况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按马铃薯应用类型加强马铃薯的选育推广, 服务于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2011年, 受市场周期性调节影响, 黑龙江省马铃薯播种面积波动性降低超过6 667hm2的主栽品种有25个, 其中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自育品种有8个, 占全省的32%, 播种面积占全省35.88%。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致力为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提供品种资源保障, “克新”系列马铃薯新一代主推品种已度过示范期, 优质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也在积极建设, 以应对市场需求。

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品种推广经验

2.1 树立科学办院理念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始终坚持以农民服务为己任的基本原则, 提出“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果留在农民家”的办院理念。秉承这一理念,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将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科研的第一要务, 以农民需求作为科研立项的基础, 为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支持。先后实施363项致富项目, 辐射百万农户, 平均每户增收2 414元[1]。

2.2 将科技示范园区作为推广舞台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园区这一平台, 将优良的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直观地呈现给农民, 先后在各县建立了156个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 在乡村建设了820处科技示范园。每年各科技园参观学习人数达到了150多万人次[2], 采用直观的展示达到了引导农民种植作物新品种的效果,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了解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求知欲, 为进一步推广品种和技术打下了基础。

2.3 以专家大院作为科技推广堡垒

专家大院为渴求技术的农民提供了便利的求知场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一直致力于粮食作物品种的推广, 在黑龙江省范围内广泛开展相关科技培训。坚持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和农业标准化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指导, 并且提出“农民点菜, 专家下厨”模式, 构建按需培训的良性发展机制。为了进一步巩固加强培训效果, 方便农民随时随地获取知识,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设立了专家大院。至今,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已实现了全省覆盖, 每个专家大院将院县专家混编, 且不少于30名专家, 累计入驻科研人员20多万人次, 有160万人次农民到大院咨询[3]。这种方法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处理模式, 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困难, 为农民提供稳定方便的求知场所。在发生农业灾害等突发事件时, 也可第一时间联系到省内顶尖的专家, 及时解决问题。因此,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同农民之间的互信逐步建立和巩固, 从而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推广的粮食作物品种普遍获得广大农民的信任和认可。

2.4 将推广效果纳入职称评定机制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全国率先试行推广研究员职称评定方法。为了契合“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办院理念,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将推广效果纳入职称评定考察指标当中, 加入了实践考核即为农民服务的频率和效果。这种职称评定机制要求农业科研工作者不断提高粮食作物品种推广效率, 保障科技推广效果, 转变以往研究人员“重论文轻推广”及“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 客观地促进了新品种和新作物的推广应用。

3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品种推广的启示

3.1 优质品种的选定是粮食作物品种推广的前提

拟定推广的作物种子质量是否符合规定标准, 能否作为优质品种大面积播种, 只有通过种子检验才能得出结论[4]。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粮食作物品种在品质和适应性上均可能出现问题, 如果缺少甄别和检验, 则会给农业生产带来经济损失[5]。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一直主抓粮食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 针对东北独特的环境因素建立了多个种子繁育试验基地。因此在粮食作物品种的推广过程中, 应预先选定亟需和适合的作物品种, 经过检验和试验环节, 将成熟的作物品种推向市场。

3.2 发挥现有平台的示范作用是粮食作物品种推广的有效途径

由于各级政府的财力有限, 对于粮食作物品种推广的投入只能在可承受范围内, 在此情况下, 新作物和新品种的推广主要应依靠已有各平台的示范作用和科技引领作用。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大院和科技示范的实践来看, 农民希望以种植新品种为桥梁达到增收的目的[6], 因此新作物品种的直观展示能极大地拉近农民和新品种之间的距离, 切实的农业科技保障机制, 也能促使农民敢于采用优质新作物品种, 使广大农民共享科研成果, 共同增收。

3.3 改革农业科研人员职称评定机制是促进粮食作物品种推广的关键

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极大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研发和推广热情[7,8]。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通过将粮食作物品种推广效果纳入职称评定指标当中, 实现了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有效衔接, 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推广积极性。这说明, 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联动和协调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双向机制联动才能在保障推广数量的同时, 进一步确保推广质量, 进而使科研单位获得农民的信任和认可。

4 结论

粮食作物品种的推广应以良种的培训和检验为前提, 在应用之前不能盲目地引进与推广, 一定要科学试验或试种, 了解品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 避免产生负面效果。黑龙江省五大粮食作物品种的推广工作成效显著,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实力和推广能力在全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之所以在粮食作物品种推广工作中成绩显著, 是因为有科学的办院理念为指导, 有科技示范园区和专家大院为手段, 有职称评定机制为支撑。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画报编辑部.院县共建服务三农[J].黑龙江画报, 2010 (8) :56-58.

[2]梁静溪, 孙庆.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优化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5) :123-126.

[3]朱丽娜.浅析经济作物品种推广[J].农场经济管理, 2009 (1) :73.

[4]公茂迎.对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推广应用的思考[J].中国种业, 2002 (6) :15-16.

[5]严重兵, 孙会兰.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推广模式研究[J].种子, 2002 (4) :48-49.

[6]李滨江.激励理论与高校科研激励机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24 (6) :179-181.

《黑龙江科学》征稿启事 篇7

自然科学版: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新技术成就, 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能源、材料、生物、农业、畜牧、资源、环境、电子、电气、自动化、机械、计算机、通信、土木、道路、桥梁、交通、工程技术及有关交叉学科相关的项目研究论文;专论与综述;成果推广;技术交流等。

管理科学版:报道与管理科学相关的科研管理、经济管理、行业管理、企业管理、农业管理等。投稿要求:

1. 一律用电脑打字, 文字、标点符号、数字、符号、公式、外文字母 (大、小写) 等要清楚, 且须前后一致。

2. 一般稿件不超过3000字;研究简报不超过4000字, 图与表不超过6个;图表的题目中英文对照;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综述不超过6000字, 图与表不超过8个为宜。

3. 一律采用国标法定计量单位。

4. 来稿必须附:中、英文摘要 (包含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 200字左右) 、中、英文关键词和单位名称以及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

5. 来稿须附第一作者的作者简介, 内容包括:出生年, 性别, 民族, 籍贯, 职称, 学位, 研究方向。

6. 附图须用计算机正规制图。各附图均应按先后次序插置在适当的位置上。图和表的题目要有中、英文对照。

★7.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书写格式按“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技术规范”进行, 不得引用非公开出版的文献。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引用期刊文章[序号]作者名.文章题目[J].期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引用专著、论文集、报告[序号]作者名.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

引用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目名:专利国别, 专利号[P].出版日期.

引用标准[序号]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S].

8. 保证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 工作单位及通讯地址 (注明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和E-m ail) 。

9. 投稿方式:采用电子邮箱投稿, 稿件发出后请给编辑部打电话确认。

投稿信箱:E-m ail:hljkx2010@163.com

《黑龙江科学》征稿启事 篇8

研究包括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涉猎多学科,分3个栏目———试验、应用、综述。

论坛包括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涉及多领域,分多个栏目———应用研究、专业研究、社会研究、财务研究、教育研究、管理研究,等等。

稿件要求:

1.论坛文章每版2000字符,1版起发。研究文章每版2000字符,2版起发,图表另计字符。

2.其他要求:

(1)标题规范。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所在省市、邮政编码。

(3)摘要:用第三人称,200字以内。

(4)关键词:3~8个,中间用分号(;)相隔。

(5)基金项目:获得基金赞助的论文应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

(6)作者简介: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省、市或县)、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等。

(7)英文翻译:研究版块的论文,标题、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部分要求英文翻译。

(8)正文:引用要规范,数据要准确。

(9)文内标题:文内标题要简洁、明确,标题层次不宜过多,标题层次可分为5级,其序号分别为1,1.1,1.1.1,1.1.1.1。

(10)参考文献:文中必须注明,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标注于文后。参考文献的不同类型用不同的大写字母标注,如专著:[M]、期刊文章:[J]、报纸文章:[N]、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参考文献不宜过多,10个以内为宜。

(11)图、表应顺序标号,且应有名称,研究板块的文章要有英文。

(12)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作者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所投文稿进行删改,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凡采用文章,本刊有权入编数据库。切忌一稿多投,均不退稿。

3.把作者的详细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写在文末,以便联系工作。

4.投稿方式:

电话:0451-82316133 0451-82321706联系人:姜洋、刘夏、杜安琪

邮箱:hlj16133@163.com官网:www.hljkexue.com

《黑龙江科学》征稿启示 篇9

采用电子邮箱投稿, 稿件发出后请给编辑部打电话确认。

投稿信箱:E-mail:hljkx2010@163.com

寄信地址:哈尔滨市中山路164号《黑龙江科学》编辑部邮编:150040

上一篇:地质遗迹下一篇:康复期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