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医疗

2024-08-12

医务人员医疗(精选十篇)

医务人员医疗 篇1

1 医疗资源整合后“困惑性问题”的具体表现

由于整合医院的等级与规模、管理方法与理念、技术水平与质量、人事安排与分配、科室合并与发展等各个方面出现的碰撞与摩擦,“困惑性问题”由此产生,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医院等级与规模明显差异使部分医务人员产生身份自卑心理

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无锡市儿童医院)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等级与规模、知名度与声誉明显高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由于整合后原市五院医务人员短期内进入高级别的医院,心理上既要承受工作压力大、思想上又要克服“级别”身份差异的影响,原一院的职工既要克服“高人一等”的内心思想,又要达到发自内心的业务帮教,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来融合,部分职工在一段时间内就显而易见的产生了“自卑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与解决,必定会影响整合后医院的平稳过度,甚至影响今后医院的健康发展。

1.2 管理方法与理念明显差异使部分医务人员出现情感性劳动行为与制度执行的茫然心理

研究目前医院管理中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员工,处在不同的医院环境会判若两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截然不同[3],员工情感性劳动行为的表现,也莫不如此[4]。整合后,医院环境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就诊流程等已完全不同。两家医院职工均存在正确的情感性劳动行为的适应问题,存在差异的医院制度使员工面临制度执行的抉择茫然性,处理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一定时期内将影响整个医院的管理水平提高与核心竞争力的迸发,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安全大局。

1.3 技术水平与质量管理水平差异使部分医务人员出现业务水平失衡心理

由于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医疗技术准入不同、医疗质量管理水平与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整合后医院医务人员共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的医疗技术、诊治项目和质量要求完全相同,二级医院职工短期内直接面临技术提高、理论更新的巨大压力,短期内如果不能很好的适应,将面临被淘汰和“边远化”或转岗的可能,部分医务人员出现业务水平失衡心理、或不思上进或疲于应付现象不足为怪,任其发展将严重影响医院医疗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甚至会出现互相“拆台”、相互“贬低”等不良心态。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迅速克服。

1.4 人事重排的必然性与分配制度的调整使部分医务人员出现生存危机心理

两家不同级别医院的整合,必然导致两家医院的所有重要岗位和人事安排的重组,分配制度的调整。由于教育培养水平、人才潜质水平、分配制度和理念等不同,必然会有部分职工产生生存危机心理,部分职工认为小医院人才上升机会少,空间有限,部分职工认为小医院人才不适合大医院岗位,需要经过锻炼才能使用;部分管理干部因心理压力过重出现辞去职务现象等。分配制度和分配理念之间的差异也出现了一定的摩擦,如何克服“大锅饭”思想,也是摆在医院职工面前必须面对并急于达成共识的问题。

1.5 医院整合后短暂性不和谐现象使部分医务人员出现关系不适应心理

整合后的医院职工间由于医院文化、制度、理念的摩擦,极易出现医务人员间的不和谐情况,互不信任,互相埋怨现象时而产生;学科建设是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内在动力[5],是医院一项根本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和龙头,而大型医院整合中的科室间合并及合并后在学科发展方向上,由于科室领导之间思维定向、管理措施、学科发展理念之间互不适应,也会影响和阻碍学科建设与发展;领导与领导间、领导与职工间不同思想理念、行为方式的碰撞,极易产生“内耗”弊端,这些弊端的产生将严重干扰职工个人成长、既定科室发展目标的完成、医院发展大局的实现。

2 解决与克服医院整合后“困惑性问题”的具体做法

解决与克服医院整合后产生的“困惑性问题”必须靠创新医院文化和理念、优化医院各项制度、建立全新的干部用人机制、发挥优质团队作用、强化医院质量管理、构建和谐共赢环境等系列工程来完成。

2.1 以“大气文化”培育和根植职工提升内心素养意识

医院文化是医院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6],整合后的大型医院更需要强大的医院文化和先进的理念支撑。因此,代表无锡市最高医疗水平、创建具有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人民医院必须创设全新的医院文化和核心理念。“大气文化”的创设作为医院主流文化得到了倾心培育、努力发扬和不断壮大。我们重新定义和诠释了“大气文化”的意义和内涵,即“海纳百川的勇气、活力迸发的融合力、大爱无限的精神动力”。通过医院文化全院培训、各支部分层培训、院歌、院徽征集与院歌歌唱比赛、观看《崛起中的人民医院》电视片、利用午休时间举办“和谐家园”医院文化猜谜会等活动方式,宣传医院文化,将“大气文化”的精神营养融入职工的思想,教育广大职工崇尚正确的“大气”品格,互相帮助和谦让,做人豁达开朗,胸襟宽广,提倡对他人宽容与诚信,融合力量推进医院发展,坚持大爱精神,无限仁爱对待患者和同事。通过教育,部分职工的自卑心理得到纠正,整体合一的医院价值理念逐渐根植于职工的内心,职工的内心修养得到了升华。目前,医院领导之间、领导与职工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良好的合作氛围已经形成。

2.2 以“安全文化”培育和根植医院职工质量与安全意识

质量安全需要医院质量安全文化的支撑[7]。整合前两家医院医疗制度差异与执行力差距,排解职工制度执行的茫然心理,必须依靠制度创新加以克服。重塑医院质量理念和安全质量意识,打造医院新型“安全文化”成为医院安全管理的当务之急。为此,我院把创建新型的“安全文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创立医院“质量安全文化”,制订医疗质量全员、全程、全面的“三全”管理制度,围手术期、围产期、围危重病人抢救期管理的“三围”管理制度,制度化、系统化、循证化的“三化”管理制度,实施科主任领导下诊疗组长负责制,护士长领导下护理组长负责制、职能科室下临床联系人制度及科主任谈质量活动等,整合两家医院质量管理长处并强化培训,使医院职工质量意识明显加强,新医疗制度的执行力明显提高,2008年医疗纠纷数及赔款数明显低于整合前的任何一家医院;通过创立医院“流程安全文化”,实施就诊一卡通、全面网上审批制度、自动药品发包系统、移动式护士工作站、执行按制度、按职责、按操作流程的“三按”原则、首问、首诊、首科负责制的“三首”负责制、“一科一举措一品牌”优质服务活动等,全面优化服务流程,减少环节差错发生几率,方便群众就医,全年医院医疗服务投诉大幅下降。通过创立“道德安全文化”,实行《职业道德积分制》、《行风建设十二项核心制度》、《员工奖惩条例》、建立医院《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和“四不为”机制,构筑防腐体系、对药械代表实行纪检监察制度等,确保职工道德安全,新院建成运行后未出现重大违法违纪事件。

2.3 以“激励文化”培育和根植医院职工奋发进取意识

人才是医院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8]。整合后的医院确保人才结构稳定、优化,克服“生存危机心理”,构建一视同仁的干部上岗环境,培育和根植医院职工奋发进取意识是医院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构建医院“激励文化”就成为医院用人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整合一年内我院实行“先消化、后优化”用人原则,一年后,适时推出175个管理干部岗位,实行“两推一直选”竞争上岗制,即自荐与组织推荐、群众直选。通过“两推一直选”竞争上岗制,确立了全新的干部公开上岗机制;适时推出了科主任领导下诊疗组长负责制,护士长领导下护理组长负责制,实施竞聘上岗,确立了公平用人机制;适时激励合同制职工奋发向上,推出了合同制用工进编制,确立了优秀合同制职工进编的公平就业机制。通过努力,全面消除了部分干部职工的“生存危机心理”,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工作的热情和巨大潜力。成功者找办法,失败者找借口的工作态度已体现在每个职工的实际行动上。通过消除分配制度差异,确立走“要素成长型”内涵发展之路,鼓励增加业务工作量,增加收入含金量,降低成本,降低不良收入,控制药比,降低平均住院日等办法,合理增加医院、科室和个人收入,对贡献大、质量高、技术精、社会效益好的科室实行奖励倾斜,充分激励先进典型,进一步消除了部分职工思想上的“大锅饭”意识。

2.4 以“和谐文化”培育和根植医院职工内心仁爱意识

和谐文化是医院化解矛盾的基础,可以为医院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9]。医院整合后,我们全力打造全新的医院“和谐文化”,通过“和谐文化”建设培育和根植医院职工内心仁爱意识。医院整合后,我们迅速确立了新的医院精神:即爱心仁术,情系人民;新的医院宗旨:即精诚勤慈,永续第一,把和谐仁爱之意溶入医院精神和医院宗旨,加强宣传教育,要求职工铭记在心;通过开展“1+3”党员责任区活动,要求做到关心职工的思想动态、关心职工的业务工作、关心职工的家庭稳定的“三个关心”,做到帮助职工认清形势、把握政策、转变观念、练好内功、解决困难的“五个帮助”,党员带头体现仁爱意识;开展“人民医院还确少什么”大讨伦,树标杆找差距;开展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设立病人关怀系统和谐医患关系;设立领导职工午餐会加强沟通交流,倾听职工建议;开展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医疗服务,树立医院良好的社会公益形象等,迅速建立了医院“和谐文化”的理念并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全员职工的仁爱意识全面提高,充分体现在职工间、干部间、领导间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之中。和谐仁爱、积极向上的氛围给人民医院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开局,2008年实现门急诊155万人次,出院44972人次,业务收入7.5335亿元,超过了两家医院的总和,并在整合当年以全省第二的优异成绩通过了江苏省卫生厅“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复核评价,为无锡人民交上了医院整合后的第一份满意答卷。

3 解决医疗资源整合“困惑性问题”的主要体会

3.1 医院文化的创设是解决医疗资源整合中医院职工“困惑性问题”的关键

医疗资源整合中医院职工“困惑性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关键是如何通过创设全体员工认可的医院文化并加以宣传、全面融入职工的思想,并将其化为医院发展的驱动力。

3.2 医院整合后要迅速在管理理念上有所创新

管理创新是医院的生命线。作为整合后的大型综合医院的管理者首先要观念创新,只有了解并充分运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和社会效益为主导的现代医院管理理念,才能保持和提升整合后的医院核心竞争力。

3.3 创新干部任用机制、发挥学科引领医院增速发展是整合后医院重心工作

医疗机构的合并关键是人心的“合并”[10]。医疗机构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人、财、物的拼凑,而是包括思想观念、文化背景、综合素质、管理体制等全面的融合,其中“人心”的融合至关重要。而科室主任是科室职工的带头人,因此,整合后医院干部“心的融合”是发挥学科引领医院增速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在稳定两家医院领导班子成员的前提下,我院及时创新推出“二推一直选”的干部任用机制,即通过自我推荐、组织层层推荐候选人、候选人现场演讲竞争和职工无记名投票当场公布结果的直选方式产生干部人选,两家医院的职工公平竞争175个临床与管理干部岗位后,全院上下产生了巨大反响,两院干部职工爱院理念得到升华,矛盾摩擦大幅减少,起到了“心与心”交融的作用,特别是科室管理干部团结一致完成医院目标的工作氛围日趋浓厚,为全面完成整合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 要始终把职工满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病人满意、社会满意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一对矛盾,要使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工作都满意是非常困难的,但这正是一个管理者特别是医院整合后的管理者必须努力追求的目标。除了加强以科室、病区为管理团队的沟通、了解、支持、配合外,还要突出程序化管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强化全员参与、民主决策、才能真正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和效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R].北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5.

[2]陈仕学,徐晔珊.医疗改革应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6):59-61.

[3]杨春旭,孙虹.基于以员工为中心的医院内部人本管理[J].2009,25(7):491-493.

[4]汪纯晓,刘义趁,张修娟.医务人员情感性劳动行为的前因后果[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206):111-115.

[5]肖志军,高国栋,郭林选,等.学科建设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8):63.

[6]李泽平.现代医院文化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7-80.

[7]房振环,杨诚.医院追求卓越绩效的内部管理环境[J].中国医院,2009,13(4):54-55.

[8]王端旭,薛会娟.对构建医院人才流失预警系统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5):342-343.

[9]周伦祥.医院“和”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院,2009,13(6):70-71.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行为规范 篇2

一、执业(助理)医师行为规范

㈠救死扶伤,恪尽职守。认真贯彻党的卫生工作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诚卫生事业,爱岗敬业,勤奋工作,认真履行医师职责,一丝不苟地做好各项业务工作,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㈡遵纪守法,规范行为。自觉遵守《执业医师法》等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及规章,严格执行各项医疗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规范检查,规范用药,因病施治,极端负责,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事故。

㈢关爱病人,文明服务。以病人为中心,时刻为病人着想,关心体贴病人,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工作细致,举止端庄。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平等相待,一视同仁,严守医秘,真诚可信。

㈣钻研技术,精通业务。治学严谨,作风踏实,勤于学习,勇于进取,博学多闻,知识全面,对技术精益求精,熟练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跟踪先进医学技术,了解医学发展动态,努力改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㈤互尊互助,团结协作。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尊重同行,谦虚谨慎,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团结同志,互帮互助,密切协作,合力共事,维护集体荣誉,塑造行业形象。

㈥恪守道德,廉洁奉公。遵守医德规范和廉洁行医的规定,不以工作之便谋私利,不接受病人的吃请、馈赠,不接受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财物或提成,维护廉洁医风。

二、执业护士行为规范

㈠热爱护理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格遵守《护士管理办法》等卫生管理法规规章。

㈡以病人为中心,关爱患者,细心护理,优质服务。尊重病人的信仰和习惯,对病人一视同仁,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主动向病人宣传卫生保健科普知识,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㈢以质量为核心,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的技术操作规范,认真执行医嘱,细致观察病情,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做到基础护理到位,专科护理达标,全面提升护理质量,努力实现护理质量零差错。

㈣严格“三基三严”训练,刻苦学习,苦练技术,更新护理知识,做到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操作娴熟,努力实现护理技术零缺陷。

㈤弘扬南丁格尔精神,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廉洁从业,诚信护理,努力实现护理服务零投诉。

㈥仪表端庄,举止稳重,语言文明,热情耐心。

三、医技人员行为规范

㈠面向一线,主动配合,保证临床需要,满足病人需求。㈡以准确、及时、安全为原则,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为临床提供科学数据和治疗检查方法。

㈢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检查前向病人详细交待检查注意事项;检查时细心检查可疑部位,避免差错;检查后认真登记检查结果,及时出具检查报告,缩短病人诊疗时间。

㈣作风严谨,一丝不苟,认真履行职责。廉洁从业,不谋私利,自觉抵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杜绝商业贿赂。

㈤药剂人员应切实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药品采购、保管、销售制度和制剂操作规程,不以工作之便谋私利。操作正规,秤量准确,细致审方,认真核对,防止差错,确保药品安全有效。管好麻醉、剧毒和贵重药品。开展临床药学,加强临床合理用药指导。

(六)检验人员应统一标准,加强检验质量控制,保证检验工作质量,严格消毒隔离,妥善处理医疗废物。

(七)放射人员在诊疗中要提高准确率,防止误诊、漏诊。加强对病人特别是儿童的防护。

(八)营养人员应满足病人营养治疗需要,开展营养查房,营养治疗,发挥第二药房作用。

医务人员行为规范

一、救死扶伤、敬业爱岗,弘扬白求恩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

二、遵守市民文明公约,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廉洁行医,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侵蚀。

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工作认真负责。落实首诊负责制。

四、自尊自爱,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礼貌待人。佩戴胸卡上岗。

五、服务热情、周到,态度和蔼亲切。主动为病人排忧解难,方便病人就诊。

六、保持整洁、安静的工作环境,执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

十不准

医务工作人员不准索要或收受病人及其亲友的“红包”;不准接收药品和器械生产、销售企业或者代理、推销人员以各种名义、形式给予的回扣或收取开单提成;不准私自向病人及其亲友推销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以及其它商品,不准私自向病人收取任何费用;不准为药品、器械、试剂营销人员提供有关处方、统方、医疗用品数量等信息,并获取钱物;不准违反首诊负责制度,不准以任何借口推委或拒绝抢救濒临生命危险的病人;不准出具各类虚假的医学证明文件;不准对法定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瞒、缓报、谎报;不准对病人生、冷、硬、顶、拖或与病人争吵;不准给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和开大处方,不准搭车检查、开药和治疗;不准接受病人及其亲友的礼品、宴请。

八不准:

(1)医疗机构和科室不准实行药品、仪器检查、化验检查及其他医学检查等开单提成办法;

(2)医疗机构的一切财务支出应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内部科室取消与医务人员收入分配直接挂钩的经济承包办法,不准设立小金库;

(3)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活动中不准接受患者及其亲友的“红包”、物品和宴请;

(4)医务人员不准接受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人员以各种名义和形式给予的回扣、提成或其他不正当利益;

(5)医务人员不准通过介绍病人到其他单位检查、治疗或购买药品、医疗器械等收取回扣或提成;

(6)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准在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之外,自立、分解项目或提高标准加收费用;

(7)医疗机构不准违反国家有关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规定,对中标药品必须按合同采购,合理使用;

(8)医疗机构不准使用假劣药品,或生产、销售、使用无生产批准文号的自制药品与制剂。

六项纪律:

(1)严禁医务人员收受患者及其家属的“红包”和其他馈赠。医务人员对患者馈赠钱物当时难以谢绝的,必须于24小时内上交医院指定部门,由指定部门及时退还患者。难以退还的,由医院统一处理。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报告、不上交的,视同收受“红包”处理。

(2)严禁医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接受医疗设备、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提成和其他不当利益。

(3)严禁医务人员通过介绍病人到其他单位检查、治疗或购买药品、医疗器械等收取回扣和提成。

(4)严禁医疗机构对药品、仪器检查、化验报告及其他特殊检查等实行“开单提成”办法,或与科室、个人收入挂钩。

(5)严禁医疗机构在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和项目之外,巧立名目乱收费。

(6)医疗机构内部一切财务收支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取消科室承包的收入分成办法,科室不准设立“小金库”。

八项承诺:

(1)拒绝接受患者及其亲友馈赠的“红包”、物品。对患者馈赠的钱物当时难以拒绝的,于24小时内上交本单位指定部门。

(2)拒绝接受医疗设备、医疗器械、一次性卫材、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代理推销人员以各种名义、形式给予的回扣、提成和其它不正当利益。发现企业或推销人员有上述行为的立即通报有关部门。

(3)介绍病人到其它单位检查、治疗、购买药品,或介绍他人购买医疗设备、医疗器械等,拒绝收取回扣或提成。

(4)开药、仪器检查、化验检查及其它医学检查等,拒绝收取开单提成。

(5)根据患者病情,规范开药、合理检查,不开大处方,不做不必要的检查。

(6)礼貌接诊,文明待人,热情服务,态度和蔼,不推诿、训斥、刁难病人。

(7)执行医务公开、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尊重患者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医务人员医疗 篇3

摘 要 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调研,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真正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乡镇(社区)全科型临床医学人才。

关键词 基层 岗位能力 需求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软件”建设相对薄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改善服务和提高水平的“瓶颈”。为此,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颁布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号),明确指出高等医学教育应以卫生需求为导向,加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逐步实施高等医学院校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推动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根据本地农村卫生需求,探索实践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新模式。我校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模式”工作,为做好此项改革试点工作,学校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调研。采用问卷法及访谈法,以江西省赣州市所辖十八个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一线医师为调查对象,就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疗人员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了调研,以期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疗人员岗位能力需求作进一步了解,为顺利完成改革试点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一、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存在问题

1、基层卫生院有较大的发展,但卫生院之间发展不均衡。

本次走访调研的基层卫生院采用的是分类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从走访的整体情况来看,基层卫生院在近几年国家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机制下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发展,基层卫生院在医疗硬件、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上都得到了改善,但是各卫生院由于所处地域、人口数量各不相同,卫生院之间发展不均衡,边远乡镇和人口稀少的乡镇卫生院在发展上相对滞后。中心卫生院较一般卫生院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上都发展较好。

2、基层卫生院工作生活条件较差,難留住人才成突出问题。

基层卫生院虽然相对之前有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地处农村远离城市,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环境和城市比起来仍有非常大的差距,根据本次走访调查情况来看,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年轻医务人员在参加工作后多数人不安于卫生院的工作环境,在考取执业资格证后多数人不愿意在基层卫生院服务。大多数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一是本地户籍的高年资医师,二是低年资或是刚参加工作的经验欠缺的年轻医师。人才结构极不合理,人才断层现象普遍且严重。如何留住人才成了当前卫生院的突出问题。

3、基层卫生人才紧缺,岗位能力要求全面。

基层卫生院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根本没有考虑到农村工作,而是直接到大城市等工作环境好待遇高的地方工作。部分毕业后愿意到农村工作的人多是学历较低的医学毕业生,该类人员在有一定经验和考取资格证后又多数流失。经过本次调研发现,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紧缺,远远没有达到卫生部《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里的每千居民人口应配置1.2~1.5个医务人员的标准。基层卫生院科室分化不细,多数分科至一级科室,对医务人员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全面,内外妇儿各科室的疾病诊疗常规基本要清楚,甚至要中西医兼顾。

4、基层卫生人才学历偏低、科研教学水平低,教学带教能力有待培养。

本次调研走访发现,现阶段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以专科学历和中专学历为主,本科学历极少。学历普遍偏低,医疗水平有限。在基层卫生院基本上没有科研活动,教学带教活动偏少,有少数有带教中专学生的带教经历,教学带教水平低,带教能力有待培养。

二、建议与对策

本次调研走访期间,各基层卫生院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普遍现象,对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1、对于“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指导方针,多数调研对象认为现阶段农民素质和认识水平不高,在农村基层开展卫生服务工作还是应把医疗放在第一位,随着农民素质和认识水平提高后可以逐步把预防保健工作做在第一位。

2、大多数基层卫生院负责人提出现在的年轻医生比较浮躁,应该让医学生明白要做事先做人的道理。在学校教育中不但要培养扎实的医学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同时也要加强医学生的服务和奉献精神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处事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3、农村定向医学生实习期间可以适当安排部分时间到基层卫生院实习,但是时间不宜过长,以2~3个月为宜,其余时间建议安排到县医院实习,但不建议安排到三级医院实习,三级医院分科太细,短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全科方向的技能,县医院实习更贴近农村实际情况。

4、公共卫生服务现在起步阶段,基层缺乏公共卫生专业方面的人才,希望能及时补充该专业的人才培养。

5、部分卫生院超声、影像等医技科室的高精设备在国家扶持下有很大的加强,但是没有技术人员,多数处于闲置状态,基层卫生院希望能继续培养医技人才。

6、能否安排部分招生计划,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低学历在职在岗人员纳入招生对象,有利于留得住人才,同时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队伍的学历结构。

三、小结

我们将不断探索五年制乡镇(社区)本科定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开展融预防、保健、康复、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卫生服务,真正使培养的学生成为“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乡镇(社区)全科型临床医学人才。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03-114-137);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村(社区)医学教育研究中心课题项目;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2年度医学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RC-17)

参考文献:

[1]孙莉.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0):794-797.

[2]卢东民,张红,沈志坤.“校地共育”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25-127.

医务人员医疗 篇4

关键词:立法技术,医务人员,医疗损害

2010年实施的《侵权责任法》以专章形式正式确立了“医疗损害责任”制度, 从根本法的角度奠定了今后处理医疗纠纷的基本制度根基。这项制度的社会效果并非完全取决于司法审判或者诉前调解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 医务界对此项制度的认知状况也同样制约着制度的实施。然而, 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 医务界对于制度变迁的具体内容缺乏应有的关注。医务人员对于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认知状况不仅取决于医疗行业监管者的推动、自身知识结构的制约, 立法技术上的缺失及其检讨则少有问津, 具体到这些立法缺陷对医务人员的认知状况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则更缺乏专论, 为此, 笔者以实证调查为依据进行具体讨论。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确定为北京市市区的三级甲等医院、二级甲等医院的医务人员。

(二) 调查方法。

2011年9月至12月, 课题组对中国医院协会法制专业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局、多家三级甲等、二级甲等医院医务处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 选择北京市城区分级别随机抽取三级甲等医院6家、二级甲等医院5家进行问卷调查。三级甲等医院中兼顾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每家医院发放100份问卷, 按照医生、护士、医技科室、管理岗位的适当比例随机抽取。全部问卷要求本人填写, 共发放问卷1, 100份, 回收997份, 其中三级医院543份, 二级医院454份, 回收率为90.64%。总体而言, 调查对象包括医生532人 (53.4%) 、护士255人 (25.6%) 、管理岗位123人 (12.3%) 、医技人员82 (8.2%) 。

(三) 调查内容。

《侵权责任法》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共计11条, 涉及众多新法律概念和规范。鉴于新旧制度差异点较多, 出于审慎考虑, 问卷涉及医务人员对医疗损害的概念、诊疗义务及其判断标准、告知义务、免责事由等项制度的认知状况。

(四) 统计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Epidata进行录入, 其后导入SPSS17.0建立相应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二、主要结论

当问及“若一起医疗差错不属于医疗事故, 医院是否应该承担责任”时, 62.1%的人选择“不应该”, 仅有15.2%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担责, 还有22.7%的人认为“说不清”。三级医院应答正确率16.9%, 略高于二级医院的13.2% (χ2=7.012, P=0.0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当问及“当前解决医疗纠纷的基本法律依据是什么”时, 仅有37%的人选择了《侵权责任法》, 42.4%的人选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选择“不确定”和“不知道”的分别占8.8%和11.7% (χ2=31.53, 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当问及“下列哪些选项可以归入‘诊疗规范’范畴”时, 就总体而言, 医院人员应答比例从高到低的是:技术规范和标准 (84.45%) 、诊断指南 (65.90%) 、质量管理制度 (55.17%) 、临床路径 (52.56%) 、医学前沿文献 (16.15%) 以及其他 (1.10%) 。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二级医院人员 (χ2=30.10, P<0.001) 。

当问及“应当对患者说明哪些项目”时, 总体而言, 医务人员选择占比从高到低的选项依次为:需要实施手术的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84.65%) 、需要实施特殊检查、治疗的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78.64%) 、普通诊疗中的病情 (73.32%) 、普通诊疗中的医疗措施 (66.80%) 、收费的详细情况 (43.93%) 和参与诊疗的人员配置情况 (25.98%) 。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二级医院人员 (χ2=29.05, 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当问及“医方在哪些情形下可以免除责任”时, 选择比例从高到低的选项依次为: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诊疗 (84.35%) 、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 (84.15%) 、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 (78.44%)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76.03%) 、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70.71%) 、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64.19%) 以及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63.49%) 。整体而言, 医务人员对于免除责任的法定情形认知程度比较好。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在认识水平上也比较一致 (χ2=4.896, P=0.557,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

三、关于立法技术对认知影响的讨论

一般意义上的立法技术, 主要包括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措施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 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立法技术可以综合上述诸端展开探讨。

(一) 关于新法与“旧法”的协调。

《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前, 我国司法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一种是适用《民法通则》及其相关司法解释进行裁判。另一种是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予以解决, 尽管患者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补偿, 通常选择前一种渠道获得法律救济。但是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仍然发挥着潜在作用。而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 《侵权责任法》在效力等级上高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条例》中与新制度相冲突的规范理应废止。然而, 《条例》至今仍然有效, 立法机关也不做任何表态。我们认为, 这是导致医务人员对法律依据认识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新、旧制度“并存”, 可能会诱发不同法律主体在理解上各取所需、各执一词的局面, 进而阻碍新制度的贯彻和实施。至于如何处理《侵权责任法》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物权法》的立法技术处理方式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例如, 《物权法》第178条明确规定:“担保法与本法的规定不一致, 适用本法。”尽管在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了侵权法的适用范围,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对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的一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行业管理规范是否继续适用, 时至今日仍然缺乏明确的规定, 究其根本, 这是立法协调缺失导致的消极法律现象。

(二) 医疗损害概念的纷争。

在立法进程中, 医疗损害概念的提法始终是一个争点。在我国, “医疗事故”一词源于1987年《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的界定, 即“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 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 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尽管2002年此文件被《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取代, 但是医疗事故的概念继续沿用, 无疑固化了医方的医疗事故思维模式。《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规定:“不属医疗事故的, 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而《侵权责任法》引入了“医疗损害”的法律概念, 舍弃“医疗事故”概念, 彻底取消了《条例》“不构成医疗事故不赔偿”的规定, 明确了“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 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调查表明, 大部分人能够大致把握医疗损害与医疗事故的逻辑关系, 但仍有62.1%的医务人员认为,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差错, 医院不承担赔偿责任。说明从《侵权责任法》实施到问卷调查的近2年间, 大部分医务人员的法律认识偏差依然没有改观。“医疗事故责任”影响着其对新制度的有效接纳。这与医疗损害制度的“权利救济”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一个客观的原因是, 在《侵权责任法》出台前有着长达20年的制度史, 且宣传贯彻充分, 足以对医务人员的“法律参照系“产生持久影响。42.4%的人坚持认为, “当前解决医疗纠纷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即是例证, 这从一个侧面预示着普及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 对“诊疗规范”、“免责事由”等属于缺乏必要解释。

《侵权责任法》第57条规定,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 造成患者损害的, 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58条规定,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因此, 准确理解“当时的医疗水平”和“诊疗规范”, 对于医务人员提高行医合法性至关重要。然而, 法律对一些新采用的法律术语缺乏必要的界定, 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医务人员的认知偏差, 增加了其守法成本, 也会为日后司法审判带来困难。大多数人认为, 应当以当时医疗行业的普遍技术水平作为判断是否存在过错的基本标准。而对行业普遍技术水平的确定, 则取决于医务人员对“诊疗规范”这一个概念的理解。大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医疗技术规范和标准属于诊疗规范范畴。但是对于诊断指南、临床路径和管理制度是否应当归入诊疗规范之列, 则有着不同认识。三级医院的大部分医务人员倾向于将诊断指南和临床路径作为诊疗规范, 而二级医院则比较认可质量管理制度的规范作用。这种认知差异有可能导致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在诊疗技术标准设定上的差异化处理。200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加快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的政策目标。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诊疗规范的现状并不乐观, 而在法律条文中却以这样并不明确、不成熟的“规范体系”作为判断医务人员诊疗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依据, 这种值得商榷的“权宜处置”, 说明立法者在专业决策上有失审慎。

另外, 前述调查表明, 医务人员对免责事项的认知度比较高。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在笔者看来, 这恰恰说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仍然持续影响医务人员免责事项的认知。这是因为《侵权责任法》第60条对于医方的免责事由采取了抽象表述形式, 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则采用了详细列举的表述方式, 从这些开列的项目内容来看, 两部法律文件在此制度节点上具有兼容性和互补性, 医务人员在认识上的“自动对接”自然不足为怪了。从司法审判实践来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这项制度还是比较有价值的, 对医务人员理解新制度也是比较积极的。但是, 《侵权责任法》第60条所列逐项内容显然不能完全穷尽医务人员的免责情形, 并未体现出立法技术上先进性, 反而带来了不小的解释余地。

注:χ2=21.31, P=0.00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括号中百分数=选择次数/有效问卷数。

(四) 对患者权利理解的偏差。

由于立法协调策略的失误,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未明令废止或修改。医务人员常常基于“事故思维”理解医疗侵权行为, 注定对患者权利范围的把握是不完整的。当问及“如果医方的行为导致了患者的损害, 有可能侵犯患者的哪些权利”时, 大部分医务人员选择“生命健康权”、“知情权”、“隐私权”、“自主选择权”这四个选项, 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为90.57%、71.41%、45.64%和36.31%。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二级医院人员。这说明大部分医务人员对于医疗行为有可能侵犯患者生命健康权、知情权、隐私权等知悉程度较高, 但是对于医疗行为可能对财产权、自主选择权和肖像权等方面带来的损害认识不够充分, 更多是从对患方的有形伤害来考虑侵权后果, 至于医疗损害可能导致患者财产权利、人格权利和精神权利等方面损害, 认知程度较低 (表1) 。

综上所述, 立法协调策略的失误以及具体立法技术上的偏差共同影响着医务人员对于新法框架下的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准确把握, 立法者在选择新的术语、概念概括法律调控对象的同时, 又衍生出其他问题。这无疑为司法实践增加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会对医务人员的“再学习”行为增加困难。在笔者看来, 一个比较可行的制度策略是适时、适度地对医疗损害责任制度进行司法解释, 尽可能消除法律界、医务界的理解差异, 形成制度共识。另外, 要通过积极的立法策略, 在《侵权责任法》的理念和制度框架下, 重新梳理和整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制度遗产, 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医疗行业自我规制的制度文本, 使其对医疗差错的预防功能, 与《侵权责任法》的救济功能形成良性的制度互动关系, 形成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权益的制度合力。

参考文献

[1] .刘鑫, 张宝珠, 陈特.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条文深度解读与案例剖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2] .邱爱民.论我国医疗纠纷处理中二元化现象的历史与终结[J].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3:43~44

[3] .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4] .王一夫.回归技术信仰批判——现代人的基本诉求[J].理论界, 2012, 3:93~94

[5] .吴柯.医疗注意义务的程度设置问题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1:61~62

医务人员医疗 篇5

10、了解:医疗文件书写情况——病历、处方、诊断证明、医患沟通等。

11、考察:服务态度——以病人和家属满意为宗旨

医务人员医疗 篇6

【摘要】 离休人员医疗费统筹管理是医保改革中的一部分,如何有效利用统筹基金,避免过度医疗造成的经费超支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 医保统筹;医疗费;系统;开发

一、研究目的

自2001年起,我市医疗保障体系已由过去的全民公费医疗过渡到基本医疗保险体制,按规定离休人员和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仍然保持原医疗待遇不变。为此,医保经办机构负责每年按各单位统筹人员人数收缴专项基金(统筹基金)做为统筹医疗经费。2004年起,我市市直企事业单位离休人员医疗费统筹金由市劳动保险部门委托我院管理,由医院为统筹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基金节余归医院,超支医院将承担60%费用。面对近2千名年龄在75~90岁的老年群体,如何运用好医疗统筹金,保障他们的医疗需求?建立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控制经费过度增长,势在必行。

二、项目研究意义

目前全国各地相继推出医疗保险改革。离休人员医疗费基本都按实报实销政策,如何有效地对收缴经费进行科学管理亟待研究,以便有效抑制医疗经费的过度增长。

对医疗统筹基金的计算机管理,国内曾有大型集团公司研制过Client/server体系结构,通过远程联接方式相接,联系各下属单位,费用上传,最后由服务器处理结算。此项研究复杂,仅软件经费投入就很大,不适合我们作为定点医院进行管理的模式。

我们也调查了目前医院正在运行的HIS系统,不具备支持“用户开发”的设计,须另外进行开发。

三、系统规划和分析

1.需解决的问题

系统平台小型化,可操作性强,系统界面简洁、易学,对操作系统和硬件系统的要求不高,具有普及性,可方便各用户单位来往传递数据。比如,基本人员信息改变的上报,各期医疗费用的统计结果等。

2.建立“个人账户”

一是作为就近就医定点医疗的限制费用,市区内统筹人员个人账户用完后,不得在其他定点门诊进行医疗(为方便就近医疗我们选择市内几家医院做为可选择门诊医疗单位),目的是在最大限度地方便病人的前提下,杜绝无监督的过度医疗情况的发生;二是作为奖励资金,当统筹人员全年医疗费未超过个人账户数额时,将结余的50%做为奖励,从而激励节约。

3.实时查询功能

(1)个人某段时间医疗费和个人账户余额;

(2)某段时间报销单据金额统计;

(3)某段时间的总医疗费(本院、定点医院、异地安置门诊和住院)。

4.数据报表

(1)医疗费用报销统计报表;

(2)年度个人支出报表;

(3)个人账户财务对账单;

(4)大额支出人员统计分析表。

四、程序设计

1.系统选择

为使软件小型化,且要求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运行成本低廉,维护简便,采用UCDOS下的FOXBASE+编程,DOS及其某种返璞归真的小型汉字系统仍然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UCDOS98特别袖珍版6.0,在仅仅700K的长度下,拥有强大的功能,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它有得天独厚的以下特点:

(1)文件组成极为紧凑,一张软盘从容安装,随处运行;

(2)易学易用的智能拼音和广泛流行的五笔字型汉字输入;

(3)系统安装MASDOS虚拟DOS软件,开机进入菜单项选择MS-DOS即可进入,此软件可以在任何版本WINDOWS操作系统上安装运行,窗口运行流畅。

加上FOXBASE+数据库,一张软盘就能装下我们的整个操作系统及程序。这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实用、价廉、数据传递简单、易于维护、系统稳定安全。

2.程序流程图(如表一)

3.详细设计

这里重点介绍主程序口令保密设计,这里设计引入了口令保密设计,代码如下:

publpassword

password='000'

setconsoleoff&&口令不显示

@10,26say'请输入口令:'

setconsoleoff

accepttopassword

setconsoleon

ifupper(password)='wfrmyy0406'

doyy1

else

ifupper(password)='54889102'

doyy2

else

@12,26say'您无权操作!!!!!!!!'

endif

4.医疗费录入表单样式

(1)报销记账表单样式(如表二)

(2)其余表单设计(略)

5.报表

这里重点介绍打印个人账户对账单的子程序,按照财务要求,票据应具备大写金额,是其设计难点,即如何把数字随机变为汉字大写金额进行输出,程序设计如下:

xlen=len(grzhfh)&&取数串长度做为组合大写的循环依据

xnumname=''&&放某位的大写金额名

xnum=''&&放某位数字大写名字

xline_num1='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

xline_num2='分角元拾佰仟万十佰仟亿'

numline=''&&放金额大写字符

ynum=0&&记录金额‘分至更大金额名的位置单位的变量

dowhilexlen>0&&组合大写金额开始,最后放入numline

xline_one=substr(grzhfh,xlen,1)&&从最右边开始依次取数码

xline_one=val(xline_one)&&将单个数字符变为数值型

xnumname=substr(xline_num1,xline_one*2+1,2)&&取某位数的大写数字名

xnum=substr(xline_num2,ynum*2+1,2)&&取某位数的大写金额名

numline=xnumname+xnum+numline

ynum=ynum+1&&金额名位置应放xline_nume2的下一个

xlen=xlen-1&&数字位从低位到高位

enddo&&完成大写金额组合

完成后输出以下报表样式的结果(如表三),这样对每个统筹人

员个人账户支出情况都做了交待。

此项设计,填补了国内有关信息系统设计的空白,通过实际运行情况看,一方面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劳动效率,另一方面,有效控制了基金的过度支出,次年经费较运行前减少212万元,较以往每年医疗费递增20%左右,管理成效显著,实现了开发设计目的。

参考文献:

[1]甘仞初.信息系统开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925-125

医务人员医疗 篇7

一、医疗暴力发生后研究医务人员应激心理反应的现象研究

2013年10月25日在笔者所在的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生了轰动全国的杀医事件,给卫生行业的医务人员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本院一度因该恶性事件的处置及医务人员的不良心理应激,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为降低医疗暴力对医务人员的心理伤害,有效引导医务人员的情绪释放,控制医务人员的情绪波动,研究医疗暴力后医务人员各阶段的应激心理反应很有必要。“10.25”杀医事件给医务人员造成以下应激心理伤害:

1.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的几分钟至几小时发病,症状表现为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恐惧、警觉性增高、回避和易激惹等,并且障碍出现在创伤事件后四周以内。1

2.情绪激动,表达诉求。在“10.25”杀医事件发生后,医务人员们一度不敢相信这样的残忍的事情就在自己的身边发生,其应激源又是人为灾害,医务人员的悲痛和愤怒的情绪要比遭受自然灾害来得强烈。2在事件发生后的几天内,市内外卫生系统的部分医务人员自发组织前来悼念被歹徒残忍杀害的医师,更是在院内门诊大楼前高举“医疗暴力零容忍”、“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等牌子进行抗议活动。医务人员以这种方式向政府、医院表达自己的诉求,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更期望能得到法律上的合法保护。3

3.警惕性增强,害怕报复。“10.25”事件的发生给医务人员特别是门诊坐诊医师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们在坐诊时时刻警惕周围环境,不敢全身心都投入对病人的检查中去。同时医疗暴力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医生对诊疗工作的顾忌,为以防万一,要求病人多做一些辅助检查;对有风险性的手术心存顾虑,往往建议病人往上级医院就诊,就是害怕稍有差错就遭受病人及家属的打击报复。

4.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常于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数月或数年发生,是指受灾人由于经历紧急的、威胁生命的或对身体健康又危险的事件,导致受灾者在创伤后出现长期的焦虑和激动情绪。4

5.情绪抑郁,积极性降低。医疗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给医务人员造成强大而持续的心理刺激。特别是直接参与医疗暴力事件的那部分群体。据一些参与“10.25”事件抢救受害医生的医务人员反映,在这事件发生后的两个月内,他们经常在睡梦中出现 “闪回”的现象,当时场景历历在目,夜不能安寐。根据事件处理的后续跟进了解,发现部分医务人员还存在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工作积极性降低等现象。据医院统计数据显示,医疗暴力事件发生后半年,门诊人次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手术例次也出现下滑现象,特别是三、四类手术。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诊疗质量和医学技术的发展。

6.打击士气,影响择业观。医疗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严重打击了医务人员的士气,使其工作情绪受挫。医务人员得不到社会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医疗工作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辞职现象屡有发生。我院10.25事件发生后的半年时间内,我院正式在编医务人员辞职人数共有16人,较去年同期增加39%。目前医疗行业中,医务人员转行做医药代表现象屡见不鲜,这已暴露了我国医疗行业人才的尴尬。5从长远眼光来看,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前景堪忧,很多医务人员不愿意再让自己的儿女走从医道路,这对医院来说是一种损失,也阻碍了医疗行业的进步。

二、医疗暴力发生后积极应对医务人员的应激心理反应

医疗暴力后给医务人员带来的不良应激心理反应,影响了医务人员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为了“快速、有效”地稳定医务人员的应激心理反应,重建有序的医疗环境,帮助医务人员重塑从医信心,医院必须提供强有力的行为支持。

1.提供心理干预措施,疏导心理压力。医疗暴力的发生,或多或少给医务人员造成了心理创伤。这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必须重视医务人员的心理重建工作。在“10.25”事件发生后,我院组建了一支以领导班子为核心的专题工作小组, 通过谈话疏导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安慰,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同时我院特别邀请了多名心理治疗专家和心理咨询师对有关医护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通过思想引导及心理疏导,绝大多数职工对事件本身有进一步客观理性认识, 情绪趋于稳定。3

2.注重沟通渠道,建立沟通长效机制。

(1)加强院方与医务人员的沟通。在工作中沟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巧妙的沟通方式能化解矛盾,缓解心理压力,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在医疗暴力发生后,医院更应注重与一线医务人员的沟通交流。领导班子开展“深入基层,倾听民心”活动,以分组负责方式深入基层,听取医务人员对事件的看法,向一线医务人员解释事件发生的客观事实,帮助他们解除误会,消除恐惧, 降低应激心理反应;以结对交流方式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积极耐心地听取医务人员的建议和诉求,在思想上为他们排忧解难,在行动上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以微信、QQ、OA内网等交流方式,创建多样性交流渠道;设立“畅所欲言”专栏,让医务人员随心所欲地表达诉求,为医院建设献计献策。通过这些方式也让医务人员感觉到院领导对他们的关心和理解,增加医院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增强对医院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注重院方与病患之间的沟通。医学是一门高难、高风险学科,在其领域还存在着很多的未知因素和变数。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医疗行为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也会产生一些负效应,如药物过敏现象、术后综合症、交叉感染等。这些负效应容易使患者和家属误解为是医务人员的医术不高所造成的6。同时医学也是一门专业性学科,它的专业性使得医患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而病患往往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一旦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就会认为是医生的医疗过错。因此,在医疗行为中医患矛盾无法避免。为较好地处理医患矛盾,医院应完善医疗纠纷处置制度,规范医疗投诉流程, 设置专职部门接待处理,杜绝病患“投诉无门”现象。此外,在处理医疗纠纷的过程中,院方应积极主动地与病患家属进行交流、 沟通,了解医疗矛盾发生的始末及病患家属的需求并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解决医疗纠纷,避免医务人员与患者的直接交涉,从而减轻医生负担和心理压力,也能避免医患双方的冲突升级。

3.加强安保力量,保障人身安全。医院是个公共环境,歹徒在正常上班时间制造了“10.25”杀医事件,医院安保工作受到严峻挑战。为了建立一个良好安全的诊疗环境,创建和谐有序的医疗秩序,医院加强安保措施势在必行。

(1)提高安保队伍素质。医院正式成立医院警务室,并由公安局派专人驻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安保人员,并实行集体化管理,为其添置或更换防制服、防制手套、橡皮警棍、服装等。定期联合人武部、武警中队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全面提高安保队伍素质。

(2)增加安保设备配置。在全院范围内增设警铃、执勤点和监控摄像等,实现全院警铃报警终端与保卫处、警务室及消控中心对接。通过对全院314个监控摄像头检修,实现全院的全覆盖和全掌控,时刻注意全院的一举一动,慎防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3)保证安保巡逻的常态化。把全院安保人员分成几个分队,定时定点对不同科室进行巡逻监控,同时在门诊挂号收费处、儿科、五官科等几个重点科室增设安保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降低他们的应激心理反应,为维持稳定良好的就医秩序提供有利保障。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应对医疗暴力能力。为预防医疗暴力的发生,提高应对能力,医务人员首先要学会自我保护。院方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制度及能力方面的培训,包括应对暴力事件的预防、报告、支持系统流程的培训,教会医务人员如何评估和识别可能发生暴力的有关因素和信号,学会自我保护方法,如适当的防卫技术、如何脱离和回避等,提高医务人员应对暴力的能力;7此外,由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应对医疗暴力演习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暴力的及时反应和适时应对能力。

降低医务人员的应激心理反应不仅需要院方的积极作为, 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各级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医疗暴力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备健全的维权机制,使医务人员在遭受医疗暴力时有理可循,有法可依。

三、结语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篇8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 根据医疗卫生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结合医疗机构实际, 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内所有从业人员, 包括:

(一) 管理人员。指在医疗机构及其内设各部门、科室从事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决策等管理工作的人员。

(二) 医师。指依法取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经注册在医疗机构从事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的人员。

(三) 护士。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 依法在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

(四) 药学技术人员。指依法经过资格认定, 在医疗机构从事药学工作的药师及技术人员。

(五) 医技人员。指医疗机构内除医师、护士、药学技术人员之外从事其他技术服务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六) 其他人员。指除以上五类人员外, 在医疗机构从业的其他人员, 主要包括物资、总务、设备、科研、教学、信息、统计、财务、基本建设、后勤等部门工作人员。

第三条医疗机构从业人员, 既要遵守本文件所列基本行为规范, 又要遵守与职业相对应的分类行为规范。

第二章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规范

第四条以人为本, 践行宗旨。坚持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宗旨, 发扬大医精诚理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以病人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第五条遵纪守法, 依法执业。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遵守医疗卫生行业规章和纪律, 严格执行所在医疗机构各项制度规定。

第六条尊重患者, 关爱生命。遵守医学伦理道德, 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 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和健康隐私, 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尊重患者被救治的权利, 不因种族、宗教、地域、贫富、地位、残疾、疾病等歧视患者。

第七条优质服务, 医患和谐。言语文明, 举止端庄, 认真践行医疗服务承诺,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积极带头控烟, 自觉维护行业形象。

第八条廉洁自律, 恪守医德。弘扬高尚医德, 严格自律, 不索取和非法收受患者财物, 不利用执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不收受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经营企业或人员以各种名义、形式给予的回扣、提成, 不参加其安排、组织或支付费用的营业性娱乐活动;不骗取、套取基本医疗保障资金或为他人骗取、套取提供便利;不违规参与医疗广告宣传和药品医疗器械促销, 不倒卖号源。

第九条严谨求实, 精益求精。热爱学习, 钻研业务, 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诚实守信,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第十条爱岗敬业, 团结协作。忠诚职业, 尽职尽责, 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关系, 互相尊重, 互相配合, 和谐共事。

第十一条乐于奉献, 热心公益。积极参加上级安排的指令性医疗任务和社会公益性的扶贫、义诊、助残、支农、援外等活动, 主动开展公众健康教育。

第三章 管理人员行为规范

第十二条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 加强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与时俱进, 创新进取, 努力提升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服务水平。

第十三条认真履行管理职责, 努力提高管理能力, 依法承担管理责任, 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切实服务临床一线。

第十四条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正确行使权力, 遵守决策程序, 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作用, 推进院务公开, 自觉接受监督, 尊重员工民主权利。

第十五条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严格人事招录、评审、聘任制度, 不在人事工作中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十六条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各项内控制度, 加强财物管理, 合理调配资源, 遵守国家采购政策, 不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药品、医疗器械采购和基本建设等工作。

第十七条加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医疗风险管理机制。

第十八条尊重人才, 鼓励公平竞争和学术创新, 建立完善科学的人员考核、激励、惩戒制度, 不从事或包庇学术造假等违规违纪行为。

第十九条恪尽职守, 勤勉高效, 严格自律, 发挥表率作用。

第四章 医师行为规范

第二十条遵循医学科学规律, 不断更新医学理念和知识, 保证医疗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

第二十一条规范行医, 严格遵循临床诊疗和技术规范, 使用适宜诊疗技术和药物, 因病施治, 合理医疗, 不隐瞒、误导或夸大病情, 不过度医疗。

第二十二条学习掌握人文医学知识, 提高人文素质, 对患者实行人文关怀, 真诚、耐心与患者沟通。

第二十三条认真执行医疗文书书写与管理制度, 规范书写、妥善保存病历材料, 不隐匿、伪造或违规涂改、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不违规签署医学证明文件。

第二十四条依法履行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传染病疫情、药品不良反应、食源性疾病和涉嫌伤害事件或非正常死亡等法定报告职责。

第二十五条认真履行医师职责, 积极救治, 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 增强责任安全意识, 努力防范和控制医疗责任差错事件。

第二十六条严格遵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和单位内部规定的医师执业等级权限, 不违规临床应用新的医疗技术。

第二十七条严格遵守药物和医疗技术临床试验有关规定, 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 应充分保障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第五章 护士行为规范

第二十八条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尊重关心爱护患者, 保护患者的隐私, 注重沟通, 体现人文关怀, 维护患者的健康权益。

第二十九条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正确执行临床护理实践和护理技术规范, 全面履行医学照顾、病情观察、协助诊疗、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等护理职责, 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第三十条工作严谨、慎独, 对执业行为负责。发现患者病情危急, 应立即通知医师;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 应及时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

第三十一条严格执行医嘱, 发现医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临床诊疗技术规范, 应及时与医师沟通或按规定报告。

第三十二条按照要求及时准确、完整规范书写病历, 认真管理, 不伪造、隐匿或违规涂改、销毁病历。

第六章 药学技术人员行为规范

第三十三条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 科学指导合理用药, 保障用药安全、有效。

第三十四条认真履行处方调剂职责, 坚持查对制度, 按照操作规程调剂处方药品, 不对处方所列药品擅自更改或代用。

第三十五条严格履行处方合法性和用药适宜性审核职责。对用药不适宜的处方, 及时告知处方医师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对严重不合理用药或者用药错误的, 拒绝调剂。

第三十六条协同医师做好药物使用遴选和患者用药适应证、使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使用方法的解释说明, 详尽解答用药疑问。

第三十七条严格执行药品采购、验收、保管、供应等各项制度规定, 不私自销售、使用非正常途径采购的药品, 不违规为商业目的统方。

第三十八条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自觉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第七章 医技人员行为规范

第三十九条认真履行职责, 积极配合临床诊疗, 实施人文关怀, 尊重患者, 保护患者隐私。

第四十条爱护仪器设备, 遵守各类操作规范, 发现患者的检查项目不符合医学常规的, 应及时与医师沟通。

第四十一条正确运用医学术语, 及时、准确出具检查、检验报告, 提高准确率, 不谎报数据, 不伪造报告。发现检查检验结果达到危急值时, 应及时提示医师注意。

第四十二条指导和帮助患者配合检查, 耐心帮助患者查询结果, 对接触传染性物质或放射性物质的相关人员, 进行告知并给予必要的防护。

第四十三条合理采集、使用、保护、处置标本, 不违规买卖标本, 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八章 其他人员行为规范

第四十四条热爱本职工作,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增强为临床服务的意识, 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营。

第四十五条刻苦学习, 钻研技术, 熟练掌握本职业务技能, 认真执行各项具体工作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

第四十六条严格执行财务、物资、采购等管理制度, 认真做好设备和物资的计划、采购、保管、报废等工作, 廉洁奉公, 不谋私利。

第四十七条严格执行临床教学、科研有关管理规定, 保证患者医疗安全和合法权益, 指导实习及进修人员严格遵守服务范围, 不越权越级行医。

第四十八条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规定, 不随意丢弃、倾倒、堆放、使用、买卖医疗废物。

第四十九条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医疗数据保密制度, 加强医院信息系统药品、高值耗材统计功能管理, 不随意泄露、买卖医学信息。

第五十条勤俭节约, 爱护公物, 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保持医疗机构环境卫生, 为患者提供安全整洁、舒适便捷、秩序良好的就医环境。

第九章 实施与监督

第五十一条医疗机构行政领导班子负责本规范的贯彻实施。主要责任人要以身作则, 模范遵守本规范, 同时抓好本单位的贯彻实施。

第五十二条医疗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协助行政领导班子抓好本规范的落实, 纪检监察纠风部门负责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十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贯彻执行本规范的监督检查。

第五十四条医疗卫生有关行业组织应结合自身职责, 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本规范的贯彻实施, 加强行业自律性管理。

第五十五条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实施和执行本规范的情况, 应列入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和医务人员年度考核、医德考评和医师定期考核的重要内容, 作为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医务人员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第五十六条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违反本规范的, 由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 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评职资格或低聘、缓聘、解职待聘、解聘。其中需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 由有关纪检监察部门按照党纪政纪案件的调查处理程序办理;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 由有关卫生行政部门依法给予相应处罚;涉嫌犯罪的, 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七条本规范适用于经注册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业的乡村医生。

第五十八条医疗机构内的实习人员、进修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但尚未进行执业注册的人员和外包服务人员等, 根据其在医疗机构内从事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类别, 参照相应人员分类执行本规范。

第五十九条本规范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六十条本规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医务人员医疗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延边州8个县(市)各级卫生机构,包括州直医院、各县(市)定点医院、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西医医院及乡镇卫生院。

1.2 调查对象

在上述各级医疗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包括内科(消化道门诊等)、血液透析科、传染科(肝炎门诊等)、器械室、产科等。干预前8个县(市)共调查医务人员960人,干预后共调查1 245人。

1.3 调查方法

使用统一编写的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人员的一般情况、丙肝基本知识、传播途径、诊断标准和上报标准、治疗方法等,有关丙肝相关知识的题目共11题。

1.4 干预方法

对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干预包括现场指导、培训、讲座、医院电子屏幕播放丙肝防治宣传知识,内容包括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和防治知识等。干预时间持续1年。

1.5 正确率计算

正确率=该人群正确回答问题的总题次数/该人群应回答问题的总题次数×100%。

1.6 统计方法

使用Epidata 3.0 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特征组医务人员的正确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一般情况填写完整的问卷为有效问卷。干预前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有效问卷904份,干预后有效问卷1 201份。

干预前后调查的医务人员性别和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事现在岗位工作年限、职称和学历的构成有所不同(P<0.05)。干预前调查人群中5年以上工作年限、高级职称、学历为中专及以下的所占的比例较多,干预后调查人群2~5年工作年限、中级职称、学历为大专的比例较多。

2.2 干预前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丙肝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干预前后医务人员对丙肝知识的了解情况如表1所示。干预前医务人员丙肝知识回答的正确率为60.03%,干预后正确率为96.12%。干预前医务人员对于丙肝的基本知识如病原体、转归等知识掌握相对较好,正确率在90%以上;如何预防丙肝感染、HCV -RNA检测时间、丙肝的疑似病例、确诊标准掌握较差,正确率均在40%以下。通过干预,相关知识回答的正确率均达到80%以上。

干预前后不同特征组医务人员对调查问卷中的相关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如表2所示。各人群的知晓率较干预前都明显提高(P<0.01)。

3 讨论

医务人员掌握丙肝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医务人员由于职业原因发生血液和其他体液暴露感染乙肝、丙肝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职业者[3]。了解相关知识能在诊疗过程中加强自身防护措施,防止发生感染。医生在工作中直接面对就诊人群,是宣传疾病防治知识的主要力量,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疾病防治工作的进行。医务人员作为传染病报告的主体,依法承担传染病的报告工作,他们对丙肝诊断、上报标准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丙肝报告的质量。

在干预前,延边州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丙肝知识缺乏深入了解,被调查者对于丙肝相关问题回答的正确率约60%。对于丙肝传播途径、丙肝病毒感染后可能检测出HCV-RNA的时间、预防丙肝的方法这些重要内容的掌握都较差。丙肝疑似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的判断标准掌握不牢。部分被调查者仅根据抗-HCV的情况来诊断丙肝。很多人对丙型肝炎报告标准的理解也不正确。

通过1年时间的干预,延边州医务人员的丙肝知识掌握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丙肝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HCV-RNA检测时间、确诊病例标准、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标准等知识的掌握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正确率均在95%以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丙肝的疑诊病例诊断标准、上报标准等内容,在各知识点中掌握仍然较低。

应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医务人员丙肝防治知识的培训力度,建立长效宣传培训机制,坚持经常性的宣传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丙肝的认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213-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卢欣荣,黄飚,邓立权,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医疗机构医生丙肝知识调查(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2,11(2):139-141.

医务人员医疗 篇10

1对象与方法

全面调查上海某区内的社会办综合性医疗机构9家。采取问卷调查和采样抽检方式, 对9家医疗机构的10名医疗废物收集人员个人情况、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防护用品配备情况、收集工具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对54件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工作时常接触的收集工具、防护服、登记本等物品的表面进行采样抽检。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医疗废物收集人员10名, 以男性居多;均为外地来沪人员;年龄层次以41~50岁组人数最多;文化程度以初中组人数最多, 其次是高中/中专组;从事医疗废物收集工作的时间多在6个月~1年;月收入在1001~1999元者最多。

2.2 工作情况

本研究调查的社会办综合性医疗机构为了节约开支往往只配备1名医疗废物收集人员, 且在不收集医疗废物时还要兼职从事保洁等工作。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工作量大, 大多数每天要花费3~4h收集全院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 来回路程长, 涉及的楼层多;且多反映医疗废物暂存地布局不合理、配置收集工具不方便。

2.3 培训情况

从事医疗废物收集的工作人员流动性大, 在上岗前多未接受过相关知识培训。即使在工作期间接受培训, 也多仅接受过医院医疗废物处置规定的培训, 缺乏医疗废物相关法律法规、院感相关知识, 对医疗废物的认识不够, 工作过程中自我防护意识较薄弱。且受限于自身文化水平, 多对培训的知识未能完全掌握。

2.4 防护情况

调查10名, 过去1年里有5名发生过锐器刺及割伤或破损的皮肤、黏膜受污染, 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医疗废物包装等包装材料突然破裂造成接触。职业暴露伤害发生后, 能立即自己清洗伤口并向单位主管人员报告的仅1名 (20%) ;能立即自己清洗伤口, 但未向上报告的4名 (80%) 。未报告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要报告, 且认为自己报了也没人管, 报了怕受批评。

2.5 采样抽检情况

对9家医疗机构内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工作时常接触的收集工具、防护服、登记本等物品的表面进行采样抽检, 共抽检样品54件, 合格样品42件, 抽样总合格率78%。收集工具表面问题最为严重, 在抽检的18件样品中, 合格率仅为72%, 见表1。

3讨论

3.1 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工作强度大、待遇低、流动性大

医疗废物收集人员是医疗机构内的弱势群体, 也是职业安全危害较高的人群, 医院管理者为了节约开支, 在医疗废物收集上聘请人员少, 从事医疗废物收集工作之余还要兼职其他工作, 工作强度大, 待遇低。而且多由保洁工作派遣, 这些工作人员并未和医院签署合同, 造成医疗废物收集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特点。

3.2 医疗废物收集人员相关知识掌握差, 工作环境令人堪忧

医疗废物处理的工作人员, 以前多从事保洁工作, 年纪较大、文化水平不高。且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 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掌握较差, 对医疗废物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近1年来50%发生过职业暴露, 职业安全不容乐观。发生职业暴露后仅10%知道处理并上报, 其余均自行处理。医疗机构并未给他们配备专用的更衣室、工作室, 平时穿的防护服、使用的登记本放置在医疗废物暂存室内, 易受污染, 对其日常工作中接触频繁的54件样品进行采样抽检, 合格率仅为78%。

3.3 对策

首先提高待遇, 保障物品、设施到位。提高医疗废物收集人员的待遇, 聘请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工作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在采购包装物、收集工具时把好质量关, 尽可能地保证包装物不易破损, 降低医疗废物收集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伤害风险。在确保运送医疗废物的工具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漏、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3]的同时, 确保方便易用, 避免由于不便于操作而导致闲置。然后加强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针对性培训及考核。要求医疗废物收集人员掌握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的文件规定, 熟悉医院制定的医疗废物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各项工作要求, 掌握在医疗废物分类中的安全知识、专业知识、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 掌握发生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的措施及发生后的处理措施。并在培训后进行考核, 定期开展培训, 对新来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合格后方能上岗。其次加强收集人员职业安全意识, 确保按规定收集。在医疗废物收集及转运过程中, 一定要按照标准预防的要求:穿戴好口罩、帽子、防护服、长筒胶鞋、橡胶围裙、橡胶手套等, 切忌徒手抓取损伤性废物, 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 每次收集、转运完毕后, 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工作中一旦不慎被刺伤, 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 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然后用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 包扎伤口等;并及时报院感防控部门备案。最后加强消毒环节的管理, 提供清洁存放场所。对医疗废物收集人员提供充分的防护用品, 污染的防护用品, 及时消毒备用, 一旦发现防护用品破损应及时更换。盛放医疗废物的转运车辆、容器装卸后, 应及时清洁、消毒;提供场所供其存放干净的工作服和收集工具, 使医疗废物存放场所和收集用具存放场所分开。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某区社会办医疗机构内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工作现况, 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全面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与采样抽检结合调查医疗废物收集人员10名、样品54件。结果:社会办医疗机构内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工作强度大、待遇低、流动性大、相关知识掌握差, 工作环境令人堪忧。结论:需要结合影响因素提高待遇, 保障物品、设施到位, 加强管理, 从而改善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工作现况。

关键词:社会办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集人员,现况调查

参考文献

[1]王丽芹, 刘怀霞, 于莹, 等.医院内保洁人员自我防护的调查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2) :201-203.

[2]宋淑英, 吴凡伟.医疗废物收集人员职业安全危害因素及防护 (J) .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8) :125-126.

上一篇:继承创新下一篇:大班英语精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