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育

2024-07-02

民族声乐教育(精选十篇)

民族声乐教育 篇1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育,民族性,价值,贯彻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已成为系统和科学的音乐派别,这一过程与民族声乐的教育密切相关,它是促进民族声乐发展的坚强后盾。新世纪以来,网络科技使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多元化文化对我国的民族声乐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所以需要加大对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视,理解其中民族性的价值与意义,并在实际教学中对民族性予以贯彻与落实。

一、民族声乐教育中民族性的价值

(一)民族性能够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多样化。

民族声乐教育的第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在长期的发展中,我国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具备了多样性的特质。目前在我国很多院校的教育中,一些学生在发声技巧方面有一定的水准,但是缺乏对不同特色作品的表现力与理解能力。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学生要做的绝不仅仅是学习发声的技巧等,还要对不同的作品有表现和诠释的能力。这就需要加强对民族性的贯彻,借助地域鲜明的民族文化,增加学生对不同民族声乐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民族声乐进行表现与诠释的能力,推动这一教育体系的多样化发展。

(二)民族性是民族声乐教育的核心精神与理念。

民族性贯穿于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全过程,是民族声乐获得成功和进步的关键核心和内在动力。我国有丰富的艺术文化,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声乐,也使得民族声乐流派众多,缺乏统一的艺术形式。虽然从表面上看,我国的民族声乐体系散乱,但是其核心文化和精神却具有统一性,各种民族声乐体系都强调文化的教化和传承作用,注重渲染艺术意境,所以很多音乐工作者对民族声乐复杂体系中的民族性进行总结和提取,并有效贯彻、不断探索,形成了一股合力,使其具有较强的规范性、系统性与科学性。民族性是民族声乐教育的核心精神与理念,对其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民族性是民族声乐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手段和途径。

民族声乐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从更深的层次出发,就是要以民族声乐作为载体,继承与弘扬声乐艺术的魅力与精神,这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手段和途径,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族性在新时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内涵,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民族声乐教育中民族性的贯彻

民族声乐教育和民族性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教育中贯彻民族性对整个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民族性的贯彻基本上由极少数优秀教师单独实施,更多的是依靠教师在教学时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从整体学科建设方面进行主导的教育。面对时代的进步,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学中对其民族性的贯彻进行深化,全面、系统、规范、科学地实施和贯彻。

(一)要巩固和加强民族声乐教师对民族性价值的认知与、理解水平与专业素养。

教师是民族声乐教育的主体,所以在贯彻民族性时就要从教师入手,提高教师的素质,转变其教学理念。目前,中年、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民族声乐教育的主体,特别是年轻教师,大部分来自专业的音乐院校,所以具有专业、规范的演唱能力,但是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了解与掌握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所以,年轻教师要多向老一辈的教师学习,了解民族声乐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形成“传帮带”的互动关系,还要切实提高自己对传统声乐艺术系统性的学习,对其艺术特征、风格和审美等有全面、整体的了解与掌握。此外,教师要亲自学习、感受、接触声乐艺术,观看民间演出,向民间艺人学习唱腔、唱段等。

(二)从学科角度出发,使其更科学、系统地得到贯彻。

首先从专业课程教学的设计和规划方面出发,虽然很多院校的民族声乐专业都有相关的课程教学,但还是具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很多院校缺乏课时量,所以要适当增加其课时的比重;第二,很多课程缺乏针对性,所以要在这些课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使课程体系更加规范、科学和系统。第三,把重点放在对民族声乐的技术和演唱技巧方面的课程上,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课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增添与民族声乐相关的内容,对教学的曲目进行科学、合理地选择,扩大其涵盖的范围,包括少数民族的歌曲、戏曲和民歌等,学生可以学习这些曲目,提高和完善自己对民族声乐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性在民族声乐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完善、改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切实发挥民族性的作用,进而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民族声乐教育 篇2

声乐技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很实用的教学手段,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高校的声乐教学水平。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当今,民族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一个基地,应该积极探究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的声乐专业技能要求,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的音乐师资人才。

关键词:基础教育 音乐师资 知识结构 声乐教学改革 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教学作风。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1.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

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

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高潮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

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

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

浅谈民族声乐的教育发展 篇3

【关键词】民族音乐 民族歌曲 民族声乐 声乐教学发展

民族音乐就是来自于民间,流传在民间,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它源于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又高于真实生活,并且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它涵盖的艺术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器乐等,它们都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对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精神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虽然十分的丰富多彩,但是有些并没有很好地被重视起来。有的在目前只是一些潜在的、等待开发的资源,甚至有一些正在濒临着灭绝。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所处的劣势,在音乐文化市场、音像市场中,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明显不敌欧美、港台乃至大陆流行音乐的,尤其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之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面临着更加嚴峻的挑战。而作为一名高校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承中国民族声乐,在借鉴外国音乐的有益经验的同时,又不让外国音乐来把民族音乐融化掉,并保护好中国的民间歌曲,这是令广大音乐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声乐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绝不能因为强调技能性,而忽视它所具有的深刻的、系统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恰恰是这些理论在不断地指导着歌唱的实践。通过实践,又不断地总结和升华新的理论,从而使声乐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发展民族声乐,在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音乐的过程中,吸收一些外来的音乐形式是有益的,必要的,这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但是,吸收和借鉴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民族音乐,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音乐,而不是让外国音乐来把民族音乐融化掉。因此,一切外来的经验都必须加以消化,绝不能生搬硬套,一切外来的音乐形式都必须使之适应民族的音乐语言、文化传统和审美观点的要求,得到民族化的改造。

民族声乐歌曲是直接通过清晰而美化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地思想感情的,与听众的内在情感互相交流和感化。而民族传统唱法中对气息的运用,一直被认为是决定歌唱的关键,美好的声腔必须有较深而灵活的气息支持。中国民族声乐自上世纪20年代逐步形成,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包含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演唱艺术。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一直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我国的民族声乐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声、情、腔、字、味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现今所说的民族声乐是一个比较狭义的概念,具体来说,它是目前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中以民族声乐为代表,不同于民歌、说唱音乐、曲艺的演唱,但又是在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优秀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这种演唱形式具有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艺术性。这种演唱形式除演唱民族风格特点较强的歌曲、歌剧等作品外,还可演唱包括艺术歌曲在内的各种新创作的声乐作品以及各个民族传统声乐曲目、戏剧唱段等,它是一种新型的演唱艺术。

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在歌唱中善于用脑,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让学生知道歌唱就是用声音表达人民的真实劳动生活。感情表达是内部和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全身心参与的过程。歌曲的处理是要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歌曲的音乐节奏与旋律的特点,在主题的展开与音乐旋律的发展中,熟练地运用发声技巧,把语言生动地揉到美的旋律中,去表现民族歌曲的崇高精神境界,达到感染听众,使人们感动和鼓舞。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感情变化,是由于民族生活方式和习惯,地域的影响而产生的,歌曲的风格特点也是各具特色的。演唱歌曲的过程是人民性的一种明白无误地表达。所以歌者还要深入生活,体验情感,这是民族歌曲处理的关键。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如诗如画的意境:夜已深,小村庄里幽静,月亮皎洁,山峦轮廓清晰可见,小河潺潺,竹楼里传来思念深山里心上人的歌声。使人们产生无限遐想,歌者对这样的意境的描述,把思念,期盼的内心世界深刻地表现出来。所以,民族声乐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建立学生的歌唱和感情之间的自然关系。先从调整歌唱的乐器入手,然后是歌唱技巧,各种声音的控制能力以及歌唱的风格。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方法和控制声音的技巧,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民族声乐歌曲的魅力。

高校声乐教学是我国声乐教育中最庞大的教学群体,它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壮大。今天,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重视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抢救工作,在世界范围内推崇“母语教育”,使人们从中寻找已经逐渐丢失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这对实现“文化兴国”具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高校声乐教育肩负着培养声乐教育人才的重担,在弘扬民族声乐文化方面,特别是通过在基础教育中向学生进行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播,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建立中国自己的声乐体系,构筑一道民族精神文化家园的精神防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声乐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声乐之林,不只是看我们培养出多少能唱外文歌曲的“美声唱法”的学生,关键看我们是否能建立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热爱“母语声乐”文化,使学生热衷于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和研究,从而尽早建立和完善中国民族声乐体系。

在新时代,声乐教学必须以前瞻的姿态,伴随科技发展的趋势,用新的思维始终不渝地追逐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展望未来,民歌将向一个崭新的领域延伸,从而促进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并为未来培养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幼文.声乐理论研究.山东省出版总社,

1999.8.

[2]杨萍.从施光南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看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特点.艺术教育,2008,(10).

浅谈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篇4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和创新

民族声乐教育虽然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之一,但她真正纳入高等教育范畴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目前来说,她没有现成的教育方法可惜鉴,也没有一套全面实施教学目标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甚至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曲目,而是全凭一大批潜心于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工作者在实践中的研究和探索。

经过努力,几十年来基本上形成了一条教学思路:即“美声十民歌”。其中“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科学的发声方法”。但显而易见,光凭这些是不够的。如果不加以创新,就不能发展,也不能保证优秀的民族歌唱演员源源不断地产生,更不能让我国的民族声乐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因此,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创新已成为当务之急的大事,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任务。

那么民族声乐教育究竟要如何发展创新,才能踏上一个新高度,开创新局面呢?

一、坚持民族性,在继承中求发展

民族声乐教育必须立足于“民”,民族唱法肯定不能嫁接西洋美声唱法作为主要出路,不能与美声唱法比较来修正自己的民族声乐教学。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可以有机结合,但必须有限度,超过一定比例,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因此,民族声乐教育必须坚持民族性,这是首要的。

要坚持民族性,就必须知道它主要特征是什么,必须弄明白它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个人认为,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字正腔圆,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吐字”和“行腔”。“字正腔圆”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主要创作原则和艺术风格。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了解和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包括咬字、吐字、收声、归韵等方面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中外语言规律的差别以及对咬字、吐字、语言在演唱上的不同处理和强调的程度,是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的原则区别,而传统唱法上的滑音、颤音、波音、直音等演唱方法又是民族唱法中流传下来的技巧中的精萃。总结和研究民族唱法的这些特殊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性。民族性是民族唱法的灵魂,也是民族唱法的生命。如果失去了,民族唱法的根本也将不复存在。

所以,在继承和创新这个问题上,民族性更应该强调继承,民族声乐教育要坚持教学生在“字正腔圆”上如何下功夫,而不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简单地添加一点美声的教学方法就万事大吉。诚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家的审美情趣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坚持民族性方面也会与时俱进,因地制宜,需要通过创新去适应、去提高,但这种适应和提高首先要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有进一步的长足发展。

二、发展和创新要讲究科学性

一谈到科学性,大家可能就会想到美声唱法。这是因为,美声唱法通对人体的发声器官的生理、物理、音响上的科学分析,已逐渐上升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这当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但如果一讲到“科学性”就套用西洋美声唱法,这当然是不对的,片面的。可以说,这是缺乏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科学性的深入研究,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性的发展,进而影响了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因为就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来说,它也有其科学性。

一些中国优秀的民歌手、戏曲表演艺术家并没有学过西洋美声唱法,但他们在演唱上的艺术造诣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比如如梅兰芳、张君秋等,难道说他们的演唱就没有科学性吗?在《打虎上山》一出戏中,扮演杨子荣的童样苓在激烈的舞蹈动作中依然能演唱自如,甚至能轻松地唱到高音d3,我们很难说这里面没有科学性。传统的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有许多合理的、科学的东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我们对此缺乏系统的研究,没有将这些极为丰富的演唱经验上升到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也是我们的不足之处。

多年以来,许多从事民族声乐教育的专家对民族唱法的经验和规律进行了苦心孤诣的深入研究,对民族声乐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科学探索。比如,姜家祥先生在《民族唱法初探》一文中根据民族唱法中情、字、气、声必须统一的原则,归纳出八条要领:词要懂、味要浓、字要重、口要拢、鼻要空、声要送、气要通、肩要松。他还强调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姜先生的归纳可谓简单、明了、准确且通俗易懂。不足之处在于它还只是一种经验,而没有形成理论。我们知道,讨论科学性必须以理论为据,所以我们应尽快把经验逐步上升到理阶段论。缺乏理论指导也是我们民族声乐教育滞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个人以为加强民族声乐科学性的研究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在研究中注重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演唱技巧中的合理科学的成分,又要对它进行总结和研究,并结合我们日常教学中已取得共识的经验尽早编著《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大纲》,编写能够通用的《中国民族声乐教材》,撰写出一批关于民族声乐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以飨世人,惠及子孙。

三、发展和创新要注意时代性

众所周知,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是中华民族现代化各项建设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在歌唱中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时代气质和精神面貌,肯定离不开民族的语言特点、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的心理状态以及民族的审美标准。而上述各方面又总会伴随着时代特征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民族唱法应该注重时代性,不能满足于仅会唱几首原始民歌和传统曲目,而是要考虑如何去丰富和扩展民族声乐的内容。倘若只有继承而不注重时代性,就会没有创新,也只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停滞不前,更无法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只有紧密地结合时代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反映现代生活的技术难度较高的歌曲和演唱,才能促进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学位论文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声乐教育探索2008

[2]期刊论文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民族声乐教育-中国音乐2004, (2)

[3]期刊论文从李怀秀姐弟之歌唱看中国民族声乐教育-成才之路2010, (8)

[4]期刊论文对中国民族声乐声部建设问题的思考-乐府新声2007, (2)

民族声乐文化 篇5

可以使用文字、乐谱或者是音像等各种方式真实地记载原生态民歌,也可以全面地实施民俗活动来存储民歌。

另外,如果想要真正达到传统民族声乐和当代民族声乐的协作发展,还应该增强对传统民族声乐的拯救事业,正确地对待我国独特的民族声乐的唱法的科学性。

由于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创造是一个很长远的累积过程,真实的工作中,就必须利用大范围的搜集、挖掘以及整理工作,拯救面临失传问题的民族文艺,把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变成文字、图片、图表以及音像等有形文化储存起来。

还有,我国的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在许多的角度是相连的,它的科学价值早就经过了前人的证实,但是因为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不一样的文化上的差别导致了不一样的审美标准,因此,我们的传统唱法中包括着很多特别的民族唱法,而且这种特殊民族唱法的科学性问题却得不到应该有的注重。

对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技术性的问题,必须依照艺术创新的原则以及科技价值来评估。

我国民族声乐要想获得圆满的发展,就一定要放弃单一化,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艺术要有风格,只有风格不一样的艺术种类,才能够吸引人的眼光。

假如风格单一、色彩单一就会使人感觉单调乏味,观众就可能会厌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的艺术走到顶端的时候就可能走下坡路。

假如民歌演员站在舞台上,都是一样的腔调、一样的声音以及一样的表现方式,那结果是我们可以预见的。

但是如今,全国的民歌歌手似乎都在模仿,都和宋祖英以及阎维文等人的演唱方法相同。

确实,这几个人的歌唱的都特别的好,但是假如全部的民歌歌手都是这几类声音,那就有可能对导致观众厌倦了这几种腔调。

事实上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民族声乐理念上的模糊认识,对中国的民族声乐声音技巧的认知出现缺乏,目前民族声乐曲目的缺乏等等。

面对这个问题,民族声乐演唱者一定要提高民族声乐理论知识及声乐方法的学习力度。

只有增强理论的学习,才可以正确地、全方位地了解民族唱法的含义,才可以改正理念上的错误及偏差,达到有针对性的学习研究以及唱歌。

可以这么说,增强对民族声乐理论知识的了解是进一步了解及掌握民族声乐唱法的前提,还是推动中华民族声乐唱法格调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的最本质的道路。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必须通过借鉴他人的道路来发展。

中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历经了诗经、楚词、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说唱以及戏曲等等变化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我国人民对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演唱方式等各个方面实施了探讨及研究,并且传承下许多有关声乐理论的重要资料。

然而,因为现在社会的发展迟缓,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还会出现许多必须增强及改良的地方。

演唱发声器官的生理剖析、声部划分和科学发声系统等等方面,都还欠缺全方位的、综合的研究及理论方面的记录。

所以,民族声乐缺乏综合的、科学的声乐理论做基础,而且缺少演唱技巧等等,致使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健全。

总而言之,在现代民族声乐快速发展的现在,要深入地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就必须深入地分析研究我国的民族声乐,发现其发展的规律,正确地解决传统和现代对立一致的辩证关系,发扬传统,强盛现代,使二者一起协调发展,最后建立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审美要求的、切实民族化的、多元化的民族声乐学派。

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项目,需要我们长久的、不懈的努力。

浅谈民族声乐艺术 篇6

【关键词】曲艺说唱 戏曲说唱 民歌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96-01

民族唱法从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同时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而民族唱法简单地说,就是发展更新、进步了的民间民歌演唱。它是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这种唱法强调真假声结合,要求有较深的呼吸支托,重视声音的统一,语言的清晰,字正腔圆,讲究混合共鸣的运用和演唱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民族艺术风格。民族风格的歌曲包括较广,有人们长期收集、整理的原始民歌,如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江苏民歌《茉莉花》等;也有根据民歌或戏曲创作改编的民族艺术歌曲,如《情姐下河洗衣裳》、《看见你格外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还有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如《母亲河》、《浏阳河》、《大地飞歌》等。民族唱法是一门独立的声乐艺术形式,它与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既有联系又各具特点。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演唱和曲艺说唱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艺术形式演唱方法、民族特点还是表现风格都自成完整的体系。

曲艺说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和音乐相结合的民族表演艺术。它以民间说唱文学为基础,以音乐的说唱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集文学、音乐、说唱表演为一个艺术整体,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综合演唱艺术。我国的曲艺说唱艺术在声乐演唱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讲究有准确清晰的说唱语言和“声到情到”的艺术表现,要求演唱者在气息的控制、声音的持久、不同音色的处理表现等方面具有全面的声乐技巧。像我们经常在舞台上见到的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凤阳花鼓、山东琴书、四川清音等,都是受广大人民百姓所喜爱的曲艺说唱艺术。

而戏曲演唱则是一种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中国传统综合演唱艺术,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的乐舞、俳优和汉代的百戏。在戏曲演唱的唱腔中有抒情的、叙事的、戏剧性的,并且是将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千百年来的演唱实践中,民歌又逐渐形成了各种风格的音乐体裁,如号子、山歌、小调、叙事歌、风俗歌、儿歌、宗教歌等。由于我国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语言声调、生活习俗和民间风俗,也使民歌的旋律调式、吐字行腔和韵味情调、感情表达的风格各有不同,从而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演唱色彩。同是一首山歌,地处西北高原的牧区则高亢洪亮、跌宕起伏,而处在江南平川的鱼米之乡则多悠扬宛转、清新秀丽。同一首表现少女追求爱情生活,寄情于情人绣荷包的抒情小调《绣荷包》,云南的《绣荷包》委婉清秀,四川的高亢活泼,山西的是二者兼有,明快起伏,热情亮丽,如此多姿多彩的民歌演唱,数千年来一直不断的流传发展,衍生变化。

民族声乐艺术是以声乐(歌唱)形态存在的喜乐艺术,它是以人声的歌唱作为音乐信息的载体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动听的歌曲其风格、特征都要在演唱中被人感知,因此必须用一定的演唱方法去体现,才不会失去它的原生韵味。一切具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戏曲,说唱民歌总与其特定的唱腔、唱法相联系,民族唱法也是一样,一方面必须努力学习和继承发扬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的优秀经验,学习传统唱法的真谛,提高和丰富民族唱法的演唱和表现方法,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融合、创造、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学习、借鉴美声唱法的方法和经验,学习美声的科学发声原理和发声技术方法,结合我国的民族音调和吐字行腔的特点,来训练声音的流畅,气息的深沉、持久、饱满,真假声的相互结合和音域的扩展,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民族的歌唱语言和风格特征。

民族唱法的曲目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些民族歌曲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使演唱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民族唱法的水平,丰富民族唱法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如果把民族唱法只局限于演唱地方民歌或戏曲,那就是把民族风格片面地理解为地方色彩,这样对演唱风格、特色的提高,演唱技巧的提高和演唱知识的丰富及表现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而只有在不断的、广泛的、多样化的曲目学习、演唱和练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全面的演唱技巧,才能不断地掌握它的演唱规律,形成真正的民族艺术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要求有圆润的嗓音条件、科学的演唱技巧、丰富的情感表现、鲜明的风格特色,但这一切的因素和重要表现手段的最终目的还是丰富生动的语言表现力。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只有通过纯正的吐字、咬字与发音,才能创造出内容深刻、丰富而又动人的音乐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长久的演唱实践中,人们把民族声乐艺术的发音归结为“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字音的发声部位要正,口形要准,由清脆明亮的嗓音,發出行云流水般的音乐韵律。当然有许多带有浓郁的地方语言和地方特色的音调,要用方言演唱才能更好地表达其内容与色彩。

参考文献

1 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 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民族声乐教育 篇7

一、继承、发展和创新民族声乐的重要性

每个国家的民族声乐都积聚了该民族文化的精华, 在一定的民族语言和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这使得我国的声乐文化更加多元化而富有魅力, 经历了千百年的文化沉淀形成了以官、商、角、微、羽五声调式的骨干, 这些音律结构匀称准确而深刻, 在我国的声乐发展过程中起到核心发展的作用, 民族声乐在发展之路上要保留历史上流传下来民族声乐的优秀品质, 而在发展的道路上则需要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民族声乐的创新则需要我们从新的高度审视其发展, 未来的民族声乐须有中国特色、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符合大众的审美需要, 并能够代表中国在世界之林长青不败。

二、民族声乐发展需重视的几个方面

“中国民族声乐是以目前我国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业为代表的, 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 又是在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 借鉴、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 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因此在民族声乐发展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重视我国民族声乐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少数民族音乐资源

民族声乐的发展和创新需要重视少数民族声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吸收, 少数民族音乐内容丰富, 个性鲜明, 形式多样, 旋律优美, 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 因为少数民族的音乐是歌者们在生活的过程中流传下来的, 更加的接近生活和百姓大众, 是人们在生活中的需要, 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和产生可能出自于那么不认识乐谱的淳朴游牧民族, 也可能出自于不懂得乐理知识的山中少女, 但是他们却能够按照自己想表达的情感将其改变成最动听的音乐, 并且通过口口相传进行音乐的传播和流唱, 并且在流唱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工和演变而变得更加悦耳和感人。这些具有地域特点的音乐需要我们多学习和总结, 将我们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融合在现代的音乐文化中来, 相信会为我国的民族音乐增添浓墨一笔。

(二) 民族民间的戏曲音乐

我国的民族声乐是在戏曲、曲艺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变迁, 这些传统的声乐艺术已经不能够满足大众审美的需要, 不能够成为脍炙人口的流传音乐典范, 而这些声乐艺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厚重的声乐文化沉淀, 是我们创造新民族声乐艺术的最为宝贵的资源。这是我们传统民族声乐的“根”“蒂”, 俗语说的好, 万变不离其宗, 也就是说民族声乐的发展空间再广泛和延伸也不能离开我们的根源只有如此才能有民族性, 有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在文化方面中, 传统的戏曲、曲艺和民歌, 具有传统性和群众性特点。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演变也进行了不断地自我更新,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 在唱腔和技法上, 我国的我国戏曲、曲艺的唱工、唱法与声音造型等声腔的处理也多变幻, 在真假声的转换过程中表达情感和人物性格, 更加接近我们的民族语言。如在2011年红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新生的民族声乐作品《忐忑》, 《忐忑》由著名歌唱家龚琳娜演唱, 作曲为龚琳娜丈夫老锣 (Robert Zollitsch) 。这首音乐作品的原型是老锣在2006年为龚琳娜创作的《忐忑》变更而来, 此曲以笛、笙、扬琴、提琴等乐器伴奏, 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 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 在快速的节奏变更中的节奏变幻莫测, 加之龚琳娜的夸张表演以及此曲歌词的神秘曾被冠以神曲之称。而此曲的快速走红, 表明了民族声乐的发展需要保留传统民间音乐的形式和精华, 主要是要保留我们民族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 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在保留根源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将其融合进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进而使声乐艺术更加的多样化和民族化。

(三) 借鉴和吸收别国的音乐文化元素

目前越来越多的西方声乐文化在我国广泛流传, 而西方的声乐基本发生原理和技巧和民族声乐的发声在一定的程度是想通的, 例如比较深的呼吸, 讲究气息的运用;调节共鸣腔, 要求声音的优美和音色的变化等。因此, 可以区分两者不同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声乐对民族声乐有益的发生技能和发声方法为我所用, 由于民族地区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不同, 西方音乐在风格表达上可能比民族声乐更加外放, 在借鉴时应采取灵活的态度, 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用西方的声乐来替代我们的民族声乐, 要在不能破坏我们的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取其精华, 丰富我们的演唱手法。

三、当下民族声乐的发展

目前民族声乐的推广和能够被大众了解的平台只有春晚和青年歌手大奖赛等几个渠道, 缺少更多的推广源头, 除了90年代之前出现了例如马玉涛、蒋大为、彭丽媛、宋祖英等几位民族声乐歌唱家演唱出脍炙人口的歌曲作品之外, 近几年鲜有能够流传开来的音乐作品, 导致这部分的音乐作品都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 而《忐忑》的出现再一次促进了民族声乐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 艺术越来越成为大众的需要, 而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开掘成为了现代民族音乐发展的走向之一, 历史也证明, 每一次传统音乐资源的开拓都成为当下民族音乐发展的动力。因此, 我们相信在未来民族声乐以传统民族音乐作为资源的基础, 在吸收多元的音乐风格的同时, 开辟出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小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1.

[2].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论民族声乐与民族语言的关系 篇8

一、民族声乐与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

不同民族的语言往往有着该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而以民族语言为基础所创作的民族声乐也往往能展现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风格及民族艺术特征。就语言而言其音调往往可以分为情绪和表意两种不同的因素,其中情绪因素往往和音乐之间有着一定的共通性,往往在语言音调中以缓慢下行所表示的悲伤音调以及以跳动进行所表示的愉悦音调在音乐中也多有着同样的表现方式;表意因素则往往与音乐的旋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往往以语言之间的差异性为基础表现为不同的音调形式,而其所升华的形式则促进了旋律的形成。而这种旋律也会被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特色等多种因素所影响,比如内蒙古的民族声乐在音调的运用方面所采用的颤音元素,这往往与内蒙古的语言形式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民族声乐自身所具备的传统民族特色不单单表现在其民族化的风格特色,而是通过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成就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这一艺术形式中语言运用所包含的民族特色及风俗习惯形成了完美的融合,使得整首声乐包括其歌词、旋律、音调、音色等多方面都呈现了独特的民族魅力。因此,声乐也如同我国传统的诗乐艺术将《诗经》与音乐完美的融合一般,将音乐和语言之间形成了完美的合奏,既体现了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魅力又赋予了这一艺术形式崇高的价值。而受民族传统的语言形式的影响,也使得声乐艺术在其原有的艺术形式上更增添了一份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发音方面我国传统的民族语言与欧洲各国的语言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传统的民族语言往往由包括声母、音节等多种单位组成,而这也是我国的声乐形式有着其独有民族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民族声乐的创作要与传统语言形式相结合的原因,所以,为了使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更具完整性,在其创作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各民族之间不同的语言特色,以创作出富有各民族文化语言特色的声乐形式。比如,在民族声乐中经常会使用到了“衬”元素就与民族的语言文化之间有责密切的关联,而一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的声乐演唱中,听众也能从其中感受到非常丰富的“衬”元素。所以,在民族声乐的创作中要充分展现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就必须要对民族的语言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民族语言和民族声乐之间关系的把握方式

(一)对声乐演唱中咬字的方式进行把握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发音的不同会使民族声乐演唱表现出不同的情感特色,而不同的情感特色会死民族声乐演唱者表现出不同的吐字方式。就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言,其演唱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咬字方式,这就要求在民族声乐咬字的研究中能在语言及演唱情感运用的基础上进行。民族声乐演唱能否体现其独有的民族价值性往往以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要完美的对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进行表现则要求演唱者能正确的把握其中的语言并通过咬字的方式让语言能与声乐之间形成有效的融合。而在进行统一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时也往往会因为演唱者自身的情感体验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咬字方式,这也使得演唱时各演唱者的吐字会存在着着明显的不同,因此,要切实把握民族语言和民族声乐之间关系,就必须对演唱中的咬字方式有正确的把握。

(二)对声乐演唱的练习方式进行把握

就声乐演唱而言,其艺术表现形式往往以语言为基础的对语言进行延伸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区别于日常自然咬字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需要对语言运用进行更加复杂化的处理,还需要对某些字音采用延长这一特殊化的处理方式,因此,在声乐演唱中要予以语言运用更多的关注。尤其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在声乐的基础上还有着独特的民族艺术性,且相较于欧洲各国的语言而言我国的语言运用要更显复杂化,需要对语言准确的把握才能有效对民族声乐所蕴含的情感进行表达,这往往也就要求演唱者能对练习的方式进行正确把握,通过对咬字、呼吸、发生等多方面进行练习来完善民族语言和民族声乐之间关系,进而更好的表现出民族声乐中的民族艺术魅力。

三、结语

纵观全文可见,要使声乐艺术真正展现其独有的民族艺术魅力,就必须对民族声乐和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把握,并在创作和演唱中将民族声乐和民族语言之间形成完美的融合以展现其独有的民族价值,进而使自身对声乐的诠释更加完美。

摘要:民族声乐的发展需要以民族语言为支撑,且民族语言的运用能赋予民族声乐更丰富的情感内涵,因此,民族声乐也可称之为是一种由语言结合音乐而产生的艺术形式,由此可见民族声乐与民族语言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对民族声乐与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民族声乐演唱中把握语言和声乐之间关系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民族声乐,民族语言,关系

参考文献

[1]姚嘉.声乐艺术中语言和音乐的关系研析[J].大学教育,2013,03.

[2]李梦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2012,17.

民族声乐如何发展创新 篇9

同任何艺术一样,民族声乐本身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永葆其艺术青春。那么,民族声乐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创新呢?根据笔者多年来民族声乐的学习与实践,就此谈一点个人浅见,以作引玉之砖。

民族声乐欲求发展,应该在继承民歌优秀的传统上创新。

我国民族声乐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我国民歌。而我们伟大的中国有56个民族,所以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成为我国民族声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许多民族声乐作品,都直接来源于各民族的民歌,如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朝鲜族民歌《阿里郎》、回族民歌《花儿与少年》、维吾尔族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等等,都堪称民族声乐的经典之作。

许多民族声乐艺术家,都是从民歌中汲取营养,并在继承民歌优秀的传统上发展创新,从而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的。如著名民歌歌唱家郭颂,就充分吸收了东北各民族民歌的优秀精华,并予以发展创新,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演唱的《乌苏里船歌》,就是在黑龙江少数民族之一赫哲族民歌的基础发展创新的,他演唱的《丢戒指》、《看秧歌》、《瞧情郎》、《新货郎》、《越走越亮堂》等歌曲,也都是东北民歌的创新与发展,均成为脍炙人口、人人传唱的民族声乐的杰作。

民族声乐欲求发展,应该在继承曲艺优秀的传统上创新。

我国曲艺曲种共有三百余种,其中演唱类占半数以上,曲调优美,内容丰富,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也是民族声乐的宝贵财富。

许多民族声乐的优秀作品,也都是在继承曲艺优秀的传统上发展创新的结果。如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骆玉笙演唱),就是以京韵大鼓的旋律为基础发展创新的,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时代新意,深受广大观众、听众喜爱。又如毛主席诗词歌曲《蝶恋花———答李淑一》,也是以评弹的旋律为基础发展创新而成,同样取得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

黑龙江省的民族唱法女高音歌唱家李高柔,也从曲艺形式之一———东北二人转的音乐中汲取丰富营养,她演唱的民歌《王二姐思夫》、《洪月娥做梦》、《杨八姐游春》等,都直接取材于二人转的同名曲目,并加以发展创新,从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曾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被周总理称为“东北的郭兰英”。

民族声乐欲求发展,应该在继承戏曲优秀的传统上创新。

作为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其音乐艺术堪称博大精深,是民族声乐的丰富宝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各种戏曲剧种360余种,每一种戏曲剧种都有自己独立的声腔、曲牌等音乐体系,这就为民族声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强有力的后援。

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都从戏曲音乐中汲取营养。如歌剧《江姐》吸收了川剧的音乐旋律,歌剧《洪湖赤卫队》吸收了汉剧的音乐精华。

许多有成就的民族声乐艺术家,同样从戏曲音乐中汲取有益的成分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如著名民族声乐歌唱家彭丽媛,就广收博采,她演唱的歌曲《父老乡亲》,就借鉴了河南豫剧的音乐素材,并经发展提高,从而取得骄人业绩。

浅析民族声乐的演唱 篇10

一、何谓“民族唱法”

现今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从广义上来讲, 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学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 形式繁多, 十分丰富, 民族声乐艺术, 基本上是现代人所说的“民族唱法”。民族唱法简单的说, 就是发展、更新、进步了的民间民谣演唱, 它是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 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 融汇贯穿而成的一种唱法。

二、民族声乐演唱的色彩

民族声乐艺术的声音概念和演唱技巧运用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是音乐工作者急诊的焦点。西洋美声唱法声乐教学的引进和深化, 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民族传统的演唱艺术, 系统了民族声乐演唱教学方法及理论体系。新时期的民族声乐, 声音讲究明亮清澈、圆润柔和的音色, 有深沉持久的支托控制气息, 保持吸气的状态歌唱, 还有充分的头腔共鸣和浑厚结实的音量, 音域宽广, 声音有光泽、有穿透力, 加上中华民族独特的东方气质, 含蓄的美和感情细腻的表达, 清晰明了的吐字, 真正体现了“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三、民族声乐演唱的发生技巧

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是建立在良好的呼吸基础上的, 气息的饱满, 喉头的稳定, 准确的咬字和恰当的混合共鸣, 使声音圆润明亮, 富有力度和色彩的变化, 这才掌握了比较科学的歌唱发生技能技巧。

1. 呼吸:

歌唱中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和基础, 气息控制运用的

中常提到的的:“咬准字头, 唱圆字腹, 字尾规韵”, 指的就是这种对咬字的全面要求。

因此, 学习民族声乐的人, 必须认真研究和掌握普通话的语音知识, 吸收和借鉴民歌、曲艺、戏曲咬字、吐字的方法和技巧, 使自己的歌声达到“字正腔圆”的要求。

三、民族声乐应借助戏曲表演抒发情感

演唱艺术由“唱”和“表演”两个部分组合而成, 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称之为“演唱艺术”。

从中国民族歌剧的产生就可以看出, 中国民族歌剧是在戏曲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 中国民族歌剧中的表演一定要借鉴戏曲的表演, 要从戏曲的表演中去吸取营养。很多歌曲感情起伏、复杂, 仅靠声音不能把作品内涵表现得细腻透彻, 只有加上适当的形体动作, 才能更传神达意, 尤其是在演唱民族歌剧选段时尤为重要。民族声乐有许多作品是民族歌剧选段, 要想把作品演绎的完美, 就不能只想着怎样去唱好, 而且还要琢磨怎样表演好, 把“唱”和“表演”完成得很统一了, 这首作品才算成功地演绎了。

结论

中国的戏曲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技巧和经验, 经过许多优秀的艺术家总结和传承, 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对于新生成的民族声乐来说, 戏曲演唱为此提供了素材和资料, 从而有更加完善的演唱形式形成。民族声乐在中国艺术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吸取营养, 吸收更多的艺术形式中的艺术特点, 创造了自己的演唱技巧和特色, 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中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不好, 就会产生喉头过紧, 声音不流畅等毛病, 也就谈不上去怎样表现歌曲的感情了。所以呼吸要注意一下几点: (1) 吸气时要柔和平稳, 用口鼻同时呼吸。 (2) 吸好后要保持气息, 使胸肋腹部都处于一种即将发声的积极状态, 保持到把乐句唱完为止。 (3) 控制呼吸的力量要适中, 尽量保持吸气的状态发声, 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2. 共鸣:

良好的歌唱共鸣能使演唱的声音圆润明亮, 具有穿透力, 传送较宽较远, 歌唱共鸣的训练和运用是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绪的有力手段, 也是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歌唱共鸣时主要注意一下几点: (1) 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声音提倡明亮靠前的共鸣位置, 注意在演唱时不要过分去追求咽喉腔的共鸣。 (2) 共鸣的运用必须于咬字吐字结合起来, 建立在清晰的咬字吐字的基础上, 二者是统一的。 (3) 良好的共鸣是歌唱发音的各部分器官协调配合, 正确运用呼吸方法取得的, 因此要防止单纯去追求共鸣而忽视其它歌唱发声器官的协调和统一。

3. 喉头:

在歌唱中, 喉头运动的状态与位置对歌唱声音的音质、音色、位置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歌唱发生时, 一般要求把喉头放下来歌唱, 目的就是调节喉咽腔的共鸣腔体, 使之拉长扩大, 也就是吸气和打哈欠时的位置, 这种位置和状态, 喉咙打开, 咽喉腔扩大, 口腔张开, 下巴、舌头、颈部是放松的, 声音能比较好的发挥运用。

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演唱风格, 各种风格特征的民族声乐演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和肯定。同时通过学习更高层次的演唱理论, 研究民族声乐演唱的基础技能技巧, 来逐步提高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水平和丰富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论知识。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是受世人瞩目的音乐艺术, 民族声乐理论作为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还需要经过进一步实践、探索、总结、提高, 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以期达到更高、更新的飞跃, 从而使中国声乐真正的走向世界, 在世界的声乐丛林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管尔东.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戏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6.[2]金铁林.谈民族声乐教学[J].中国音乐, 1986, (01)

[3]周红梅.浅谈民族声乐新传统[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07) .[4]葛士良.振兴京剧、繁荣戏曲的建议[J].戏曲艺术, 1991, (01)

[5]梁钰.关于民族声乐科学演唱方法的思考——科学的演唱方法在高职专业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03, (06) .

[6]耿青梅.浅谈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教学与演唱[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2006, (03) .

[7]常晶.论二十世纪后期我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D].南京艺术学院

[8]托娅.试论歌唱艺术的声与情[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

[9]马迪.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其风格特点[J].电影评介, 2009, (07) .[10]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5.

[11]郭克俭.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1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作者简介:

上一篇:选择使用下一篇:卫星通信技术发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