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滨湖新区

2024-06-19

衡水滨湖新区(精选四篇)

衡水滨湖新区 篇1

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 滨湖新区通过完善政策、创新机制、营造环境等措施, 促进适应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1]。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载体日趋完备, 人才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用人主体作用日益显现, 对人才资源的投入逐渐加大。政策引导机制逐渐完善, 人才工作的大环境更加优化。完善的政策体系、良好的区位优势、优质的人文环境为构筑人才高地奠定了比较充分的基础条件。

尽管近年来高新区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是与周边发达高端产业聚集地区相比, 还存在一些不足, 突出表现为:

1、人才总量不足, 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 层次偏低。

在衡水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人数比其他发达地区在总量上少很多, 而且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数量偏少, 在分布上有“三少三多”现象, 即:基层人才少, 城区人才多;企业人才少, 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搞科研开发的人才少, 搞具体业务的多[2]。

2、急需人才比较短缺。

通晓经济规则和法律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擅长资本运作和金融投资人才比较缺乏。专业技能型人才仅占各类人才的30%, 专业的酒店管理和旅游服务人才缺口较大。

分析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少, 高层次和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具备专科和本科学历培养能力的仅有衡水学院和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 无论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还是吸纳能力, 低于周边石家庄、保定等城市。

2、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不到位。在落实市、区引进高层次人才时, 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 政策的滞后效应比较明显, 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受到制约。

3、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近年来, 许多经济发达地区为聚集人才, 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普遍确立了人才投资优先的定位, 并设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尽管我区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投入也在逐年增加, 但缺乏投入长效机制, 且投入的经费还远远不够。

4、人才工作机制不够灵活。专业性强、国际化程度高的教育培训资源欠缺, 不能很好地为提高人才专业技能服务[3]。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 激励形式单一, 挽留人才乏力。

二、构筑人才战略的对策措施

高职院校大学生有活力、有创造性, 具备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在各行各业中, 也逐渐担当起重要的角色[4]。高职院校为滨湖建设所提供的人才支撑, 首先表现在培养人才的服务意识、更为开阔的思维和更加系统的理论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障人才服务成功率的作用;其次, 在于对人才创业技能的培养。教育的实施, 使得大学生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在于对其专业技能的培养。比如让大学生们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使其具备较强的专业识别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创业必需的技能, 为其可持续进行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技能保障;最后, 是对人才的创新意识的培养。针对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创新性、接受能力较强但经验不足的特点, 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就业讲座、开设就业案例教学课程等方式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就业观念。滨湖的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 尤其需要他们具备超前的专业意识以及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可以说, 高职院校通过就业教育的普及, 为滨湖新区建设输出的是发展比较全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这一方面, 高职院校的系统性、完善性以及科学性都是其他机构所无法比拟的。

高职院校本身也应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软硬件水平, 联合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建立科研工作站, 扩大设站数量, 增加进站人数规模, 留住出站优秀人才。联合企业申报国家、省级技术中心, 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发挥人才载体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努力创造一流条件, 完善一流设施, 打造一流环境。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人才培训网络, 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之间联动的人才培养平台, 促进区教育培训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对培训项目实行招投标, 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培训机构通过竞争参与培训, 中标后的培训机构根据培训项目规划组织培训, 由财政部门向培训机构或企业拨付培训补贴, 通过市场的调节实现区人才培训的多样化、优质化和高效化。

摘要:衡水滨湖新区的发展战略核心是人才培养, 为紧紧抓住建设高端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机遇, 滨湖新区应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 围绕构筑专业技术人才高地, 为大力开展实施滨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 怎样培养一批能为衡水滨湖新区建设服务的人才, 对于新区的建设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才服务,高等院校,衡水滨湖新区

参考文献

[1]林德昌, 廖蓓秋, 陆强, 等.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0, 28 (6) :920-925.

[2]殷群, 谢芸, 陈伟民.大学科技园孵化绩效研究——政策分析视角[J].中国软科学, 2010 (3) :88-94.

[3]马志强, 李钊, 朱永跃, 等.高校服务于创业型城市建设的动因及途径研究[J].科与经济, 2011 (4) :96-100.

衡水滨湖新区 篇2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 对语言符号的研究转移到图像、声音、运动和模态的交流方式的研究, 具有代表性的是克瑞斯和范李文, 他们主张构建一个更完美的视觉形象语法框架, 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本文使用克瑞斯和范李文视觉形象理论, 分析衡水滨湖新区区徽, 讨论区徽语篇中图像、色彩、造型、印刷版式式协同构成交际意义的手段和方法。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和视觉语法

1、多模态话语分析

朱永生认为模态指的是沟通渠道和媒体, 包括语言、技术、图像、色彩等符号系统。克瑞斯和范李文认为多模态话语是一种融合的交流方式, 用声音、文字、图像等来传达信息。当代话语多模性越发明显, 多模态已成为人类共同交流内在特征。模态话语分析的目的是把由不同的模式体现了意义结合考虑, 分析它们如何一起工作创建一个完整的文本意义。

2、克瑞斯和范李文的视觉语法

克瑞斯&范李文认为图像是社会符号。功能语法有概念、交际和语篇三个功能, 所以克瑞斯&范李文将图像意义分为再现、互动和构图三种。交互的形象意义的对应功能语法交际功能。互动意义是关于图像发明者、图像本身和图像观众之间的关系, 同时包括观众对图像反应的态度。

二、衡水滨湖新区区徽交际意义的多模态构建

1、区徽模态分解及交际意义的构建

区徽是由图像 (抽象的船帆图像, 水鸟和水中倒影) 、颜色 (蓝色、白色、灰色) 、印刷版式 (中英文字体的设计) 和文字 (衡水滨湖新区和Lakeside New Area) 按照一定的方式所构成的。衡水滨湖新区徽可分解为图像模态、颜色模态、印刷版式模态。

(1) 图像模态交际意义

图像的交际功能体现为各元素的交互作用, 实现交互意义有四个主要因素:接触、社交距离、态度、情态。

观看者通过图像与图像建立一种想象和交流, 反映了图像与观看者相互关系。衡水滨湖新区区徽的主体是抽象的水鸟图像, 船帆和水中倒影, 其中最突出的是在中间的水鸟和船帆。克瑞斯和范李文把这种图片称为“提供”类型的图像, 它显示出一种期待与渴望的态度, 意义为衡水人民充满信心, 将以最美丽的和良好的状态向全国、全世界人民展示滨湖新区全新风貌。

图像与观看者的社交距离能说明其社会关系, 最主要的因素是框架镜头的大小。区徽的设使用社交远距离。我们可以看到船帆和水中倒影图像占据了大约一半的框架, 在周围的空间有水鸟和鸟群。区徽的主要图像 (船帆和倒影) 和观众之间的疏远的社会人际关系。这种社会距离的设计目的是在创造意境、吸引观众。

观众观看图像的视角反映图像的态度。平视的视角反映图像和观看者之间平等的关系。滨湖新区区徽一幅平视主观图像。观看的视线状态是水平的, 读者和图像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体现着和谐的意境。读者看后有种急切想融入, 积极参加滨湖新区建设的愿望。展开的风帆象征着滨湖新区发展势头正劲, 各项建设正在提速推进。

(2) 颜色模态交际意义

图像分析中的模态基于颜色饱和度水平,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高度感官模态图像使用自然主义高饱和的颜色;中度感官模态图像的颜色不太饱和, 如优雅水粉画;低感官模态图像只是黑色和白色。根据这一标准, 滨湖新区区徽属于中度感官情态。区徽以蓝、白、灰为主色调。渐变彩色的运用, 象征各种文化的交汇。蓝色的船帆代表衡水, 寓意和平友爱;白色诠释了理解和沟通的理念;灰色高贵、庄严、稳重的意象, 体现着“水韵田园、智慧湖城”的特色定位。简洁纯净的白色、宁静明亮的蓝色与稳重庄严的灰色相互搭配, 使整个图像色彩非常协调, 深浅有致。

(3) 印刷版式模态际意义

视觉模态的印刷版式主要指字体的设计。不同的字体设计使观者有不同心理感受, 传递着不同的交际意义。“Lakeside New Area”采用了Arial字体。圆形字体给令人亲切, 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衡水滨湖新区”采用了微软雅黑这款字体, 文字显示得平滑美观, 简洁明快, 更加人性化。这种字体的使用, 改善字体的可读性, 缩短与观者之间的距离。配合粗体的使用, 使“衡水滨湖新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字号方面, “衡水滨湖新区”比“Lakeside New Area”字体稍大, 颜色饱和度更高。在文字的编排方面, 前者位于图像的外围的凸出位置, 后者位下方的从属位置, 使“衡水滨湖新区”更容易辨认, 更吸引眼球。

2、衡水滨湖新区区徽的多模态意义

区徽是衡水滨湖新区重要的形象标识, 也是滨湖新区发展理念的形象表达。区徽图像颜色模态采用中度感官的表现手法, 结合在接触、社交距离、态度等方面恰当定位, 体现出了要表达的交际意义:滨湖新区确立了以“水韵田园、智慧湖城”为目标的为特色定位。船帆既体现滨湖新区华北绿明珠的美誉, 也寓意着新区发展势头正劲, 各项事业奋力推进;飞翔的水鸟象征生态系统的完整, 表明新区保护发展的战略核心。对印刷版式的分析表明, 该区徽设计既凸显了滨湖新区内陆淡水湖泊的特色, 也展示了以人为本, 和谐新区的精神。

结语

本文以克瑞斯和范李文视觉形象语法为基础, 探讨了衡水滨湖新区区徽的多模态会意义的建构。图像、颜色、印刷版式和字体模态, 都可以表达话语的交际意义。各种各样的模态在话语中协同、相互补充, 共同创建话语的交际意义。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 我们应该考虑到各种模态在交际功能的实现意义, 全面和准确理解话语表达的交际意义。

注:2012年度获衡水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2012069B) 。

摘要:本文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的视觉语法基础, 以衡水滨湖新区区徽为例, 分解其多模态意义, 探讨多模态区徽中图像、颜色、印刷版式、文字等各种模态如何共同作用构成交际意义。

关键词:交际意义,多模态,滨湖新区区徽

参考文献

[1]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 《外语研究》, 2003, 5。

[2]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6。

[3]童艳芳:《会徽语篇人际意义的多模态构建》,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3。

衡水滨湖新区 篇3

关键词:再生水厂,半地下式一体化,AAO-MBR

1 工程概况

合肥市滨湖新区塘西河再生水厂是合肥塘西河综合整治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厂址位于塘西河污水厂西侧、方兴大道北侧、塘西河南侧。服务范围为规划十五里河排水系统的北2区范围,塘西河再生水厂设计规模3万m3/d,采用AAO-MBR工艺[1],其出水排入塘西河,作为塘西河的生态补水水源。

2 设计规模、设计水质

2.1 设计规模

为达到塘西河的水质建设目标,枯水期塘西河需外源补水约为6.0万m3/d,周边目前可调用的水资源仅3.0万m3/d,尚缺3.0万m3/d的补水量,故塘西河再生水厂的设计规模确定为3.0万m3/d。

塘西河再生水厂上游地区的规划总水量为4.72万m3/d,污水优先进入已建的塘西河污水处理厂(规模0.5万m3/d)及本工程(规模3万m3/d),经处理后排入塘西河,剩余污水及规划预留的初期雨水量进入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

2.2 设计水质

塘西河再生厂的设计进水水质根据服务范围内的监测数据和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厂、王小郢污水厂、望圹污水厂以及塘西河污水厂运行数据,并适当预留有发展余地来确定。设计出水水质按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和GB/T 18921—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中娱乐性景观用水标准执行,具体水质要求见表1。

mg/L

3 总体设计

塘西河再生水厂总体布置采用半地下式一体化形式,全部处理构筑物设于地下一层,地上一层为检修空间,中间设采光通道(兼检修通道)。一体化构筑物平面尺寸:105 m×70 m,其中竖向尺寸:地下7.5 m,地上6~7 m。塘西河再生水厂剖面示意图见图1。

一体化处理构筑物顶部采用全绿化覆盖,与塘西河两岸总体景观相协调。采用绿化式围墙,创造优美的公园式厂区,突破传统污水厂的设计理念。

4 工艺设计

4.1 处理工艺

通过对该厂进、出水水质特点分析、论证和比选,确定再生水厂处理工艺如下。

1)污水处理工艺。采用A/A/O+MBR膜反应池工艺,处理出水采用次氯酸钠消毒工艺,保障出水的余氯量≥0.5 mg/L,尾水经景观湿地后排放至塘西河,用于塘西河生态补水。

2)污泥处理与处置。污泥采用离心浓缩脱水一体机,将污泥含水率降至80%以下后,外运异地“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

3)除臭工艺。厂内臭气处理采用生物除臭法为主、天然植物液喷淋方法为辅的处理方式。

4.2 设计参数

塘西河再生水厂工艺流程图见图2。

1)AAO生物反应池。共设2池,单池尺寸为47 m×30 m×6.5 m(有效水深),单池总容积为9 165 m3,其中缺氧池容积为2 340 m3,厌氧池容积为2 340 m3,好氧池容积为3 510 m3,预缺氧池容积为975 m3。名义水力停留时间为14.66 h,其中厌氧池3.74 h,缺氧池3.74 h,好氧池5.62 h,预缺氧池1.56 h,总泥龄为16 d。气水比=6.6∶1.0,鼓风机变频无级可调。外回流比为0~400%,有级可调。内回流比为0~400%,有级可调。无氧池容/有氧池容=1.6∶1.0。MLSS浓度为5 000~8 000 mg/L。

2)MBR膜池。共设2组,每组5池,单池尺寸为9.6 m×5.76 m×3.3 m(有效水深),MLSS浓度为10 000 mg/L,膜操作压力≤300 k Pa,膜运行通量为0.5 m3/(m2·d),膜擦洗风量为0.28 m3(空气)/[m2(膜面积)·h],每池24组膜组件,每组MBR膜组件含12支膜元件,单支膜元件的过滤面积为25 m2(膜面积)。

4.3 设计特点

1)半地下式一体化布置设计。

(1)处理构筑物全地下、集约化、模块化布置,大大减少污水处理厂的占地,节省用地费用。

(2)减少了构(建)筑物间相互连接的工程量,降低能量损耗。

(3)采用半地下式设计,处理构筑物全封闭,避免了噪声、臭气等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4)一体化处理构筑物顶部采用全绿化覆盖,与塘西河两岸总体景观相协调,采用绿化式围墙,营造优美的公园式厂区,突破传统污水厂的设计理念。

(5)敞开式公园化厂区,还绿地于民。

2)污水处理采用先进的MBR工艺。

(1)高效而稳定的泥水分离效果,出水水质好。

(2)协调生物反应池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龄(SRT)的关系,有助于控制长泥龄脱氮和短泥龄除磷的矛盾,使运行控制更加灵活稳定。

(3)生化池MLSS相对较高,系统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强,出水稳定。

(4)MBR系统总体池容小,占地少。

(5)模块化设计,结构紧凑,占地少,便于管理。

(6)低负荷、低DO、高MLSS工况,为同步硝化反硝化创造条件,回收硝态氧,节约碳源和能耗,提高生化反应速率,降低能耗。

3)再生水厂总体设计采用“低碳、节能、生态”理念降低日常运行费用。

(1)以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的采光照明方式,节约日常照明能源消耗。

(2)采用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降低通风电耗。

(3)采用分区与隔离措施,降低通风电耗,提高通风与除臭效果。

(4)半地下式设计,营造相对稳定的生化池环境,降低能耗,提高运行稳定性。

4)工艺专项设计降低“能耗”、“药耗”,控制运行费用。

(1)采用MBR工艺,污泥浓度高,提高单位容积负荷和DO生化利用率。

(2)选取合适的MLSS浓度,平衡氧气传质速率,降低能耗。

(3)生化池末端设置污泥“自浓缩”设施,稳定生化池MLSS和运行工况,相对降低进入膜池MLSS浓度,改善膜池工况,有利于节能和膜的运行通量提高,减少跨膜压差,降低抽吸泵的扬程,节省运行费用,同时具有降低膜组件维护药耗的作用。

(4)将MBR膜池混合液先回流至好氧池,可充分利用回流混合液中的DO,同时降低好氧池中的鼓风曝气量,达到节能的目的。

(5)在好氧池后增设预缺氧池,控制好氧池出水的DO在0.5 mg/L以下,回流至前端的混合液对原污水中碳源的消耗大大降低,原污水中的优质碳源可优先用于脱氮除磷,在节约碳源的同时也节约了能源。

5 技术经济指标

工程总投资14 929.82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12 758.34万元,污水处理成本2.458元/m3,单位经营成本1.585元/m3,单位运行成本0.82元/m3。占地综合指标为0.3 ha/(万m3/d),绿化率为90%。

6 结语

塘西河再生水厂目前已建设完成,正在进行调试中,处理工艺采用AAO-MBR工艺,出水作为塘西河的生态补水水源,采用半地下式一体化布置形式。

正式运行后每年可截留大量的污染物,预计污染物削减量可达到BOD51 576.8 t/a,CODCr3 285 t/a,SS 2 080.5 t/a,NH3-N 328.5 t/a,TN 383.25 t/a,TP 49.28 t/a,改善了塘西河水环境质量,提升地区的投资环境,其环境、社会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衡水滨湖新区 篇4

城市新区是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原有城市基础上进行增量性土地扩张的产物。当前城市的新区规划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导致千城一面,丧失了原有城市的特色文化。在机械理性的设计思维下,城市的新区规划更多考虑的是土地功能的定位和机动交通的组织,忽视了空间的社会性和生态性。随着城市新区环境问题及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渐渐意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正如简·雅各布斯所说:“一个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应该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容器和社会交往的场所。” 生态的新区规划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的生态,更为重要的还有社会环境的生态。

滨水的城市新区拥有特色的自然环境,对于生态的城市空间营造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建筑师查尔斯·摩尔就曾这样描述:“滨水地区是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对于城市的发展是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 选址在滨水地区的合肥市滨湖新区,就是以 “自然生态,人文规划,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进行开发建设的新型城市新区,其设计理念和内容值得研究总结。

1.合肥市滨湖新区概述

合肥市紧邻巢湖,是国内唯一临大湖而居的省会城市。合肥市滨湖新区是 “141” 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位于主城区南部、 巢湖西北的地带,南依巢湖, 北靠南二环路, 西接沪蓉高速公路、东临南淝河,总用地面积约196k㎡。

合肥市滨湖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如巢湖、 塘西河、十五里河以及城市生态廊道、生态湿地、环巢湖岸线流域生态景观等。因此在建设之初,滨湖新区就确立了建设“生态科技新城”的思想理念。

2.生态功能环境规划——易·居

2.1营造区域生态水环境

为保护巢湖水环境,改善城区河流水质,合肥市政府实施“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截污”等举措, 启动“引江济巢” (图2)和“引泉入城”工程,使巢湖由半封闭型湖泊变为吞吐型湖泊,起到发挥区域协同治水的作用,达到改善巢湖水质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同时,利用淠河总干渠、大蜀山分干渠, 引进大别山区佛、磨、响三大水库源水,补给合肥市西南部及滨湖生态新区区域内湖、库和十五里河、塘西河湿地,恢复水体生态修复能力。

2.2多举措构建生态环境框架

在生态网格规划方面,将新区建设纳入城市大生态环境中进行考虑,保障城市东南引风口的环境调节作用,将滨湖新区内的水面、湿地、植被等斑块通过不同规模和结构的廊道相互串联、贯通, 以绿干、绿枝、绿叶的层级结构构成一个可以循环流动的“两片三带”的滨湖生态绿化网络,为城市的持续生存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支持功能的资源和服务。采取“河道治理、截污治污、调水补水、生态重建、监控调度”的方略,“五管齐下”,对塘西河的水环境实施综合治理;通过建设环巢湖生态景观防护林带、修复沿岸生态湿地等措施,对巢湖岸线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最大效应地发挥生态环境景观游憩功能,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在控制污染源方面,通过统一测土、统一配方、定点配肥、定向供肥和节水灌溉方式等综合措施,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对南淝河、十五里河沿线进行全面截污,控制城市点源污染。

1 | “141” 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3 | 合肥市轨道交通规划图(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4 | 安徽名人馆(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5 | 滨湖新区棠溪人家(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对新区内的住宅积极推行新技术、采用新措施, 建造更多节能建筑并全面推行节水措施,建立广泛的雨水收集和污水回用系统,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新区在规划设计条件下,对30亩以上的居住项目明确要求采取雨水收集系统。

在产业转型方面,积极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文化会展、商务金融、旅游休闲、信息技术、生态住宅等),建设生态城市文明。

在指标控制方面,依据《合肥市滨湖新区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报告》,从目标层、 路径层和指标项等三个方面对滨湖新区生态建设过程进行指标体系控制。

3.生态交通道路网规划——易·达

3.1采用公交优先的交通模式

滨湖新区道路规划构筑以地铁为主轴,快速路为骨架,轨道站点为枢纽、公交站场为节点的“公交优先”、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引导新区走“枢纽+节点”的放射状交通模式。

首先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开通运营轨道1号线,对内连接合肥市未来双核——主城区和滨湖新区,对外则将其延长以将合肥与淮南、巢湖连为一体;同步开展地铁沿线区域交通改善及接驳研究, 实现地铁交通与快速公交、常规公交、私人交通、 步行、自行车等各类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接驳,并且建成1~2个换乘枢纽(图3)。

建设BRT快速公交系统:规划完成滨湖新区85公里区间BRT线路建设,加强城市公交接驳

换乘设施建设,提高公交线网密度,盖客流走廊,为轨道交通培育客流,以对轨道交通起补充和延伸作用;同时,结合滨湖新区单元规划,合理科学地建设公交站场。

建设慢行系统:围绕地铁站点、主要交通枢纽、大型广场、购物娱乐设施、居住社区等配建自行车停车场所,建设自行车租赁系统;在新建道路建设中,增加慢车道宽度、禁止占用慢车道和人行道,实施主要道路自行车的停放管理;设计形成 “两横两纵一环”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线路。同时, 加强人行道路面铺装和美化绿化,结合绿地系统营造环境宜人的慢行空间,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3.2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

为衔接滨湖新区与周边区域路网,将环湖大道向东延伸,徽州大道向南延伸,使滨湖新区与长临、三河发生紧密联系。

集中选址建设停车场,建设配套足够的停车位;试行停车共享制度;在轨道交通车站外围地区结合公交车站预留P+R停车场。

3.3进行交通影响环境评估

建立大型建设项目交通承载力评估制度,分析开发项目对周边一定范围内的道路交通设施造成的影响,根据交通影响评价分析结果,提出确定保持交通服务水平不下降的对策及方法措施,实现交通对城市规划的引导。

4.生态社会环境规划——易·情

4.1构建传统地域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共同主题。可持续理念的提出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其由高污染、高消耗的开发模式逐步转向生态、高效的开发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传统建造技艺不论在对地域气候的适应性上,还是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上,都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一致的目标。滨湖新区的规划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新区建设初始,通过各种渠道来回应地形地貌,或顺应地势,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或对环境中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造,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新区才能做到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构筑出“依山傍水、环圈围绕、田园契入、珠落玉盘”的生态城市绿地系统,营造出“城湖共生”的景观风貌。

4.2展示传统地域风貌特征

在探讨地域性建筑的道路上,纯粹运用传统元素进行建筑设计创作与现实发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设计师们逐渐摆脱这种思维模式,试图从城市或是村落肌理、空间组织、使用功能、建筑细部、空间意境等其他方面表达地域精神。他们将这些手法从多方面进行运用,结合新的建筑类型或设计思路,形成新的语境。

以滨湖新区名人馆(三馆)为例:(1)三馆布局成左祖右社型制,纪念先哲的名人馆居中,左为博物馆,右为城市展览馆,形成中轴对称格局。 三馆坐落于草坡高台之上,象征扎根于安徽大地, 中心广场上水面将三馆环绕,正是安徽古村落传统理论中枕山、环水、面屏的意向表达;(2)单元空间:从安徽民居中传统的“凹、日、口、H”形院落与天井空间提炼要素构成展览空间的单元要素;(3)序列表达:三馆体量均以院落单元为基本型串联交错,形成丰富统一的轴、进、递进、 脉络清晰的序列关系;(4)园林空间:结合台、 水、园、林等景观要素营造博览聚落、返璞归真、 植根安徽的纪念性与地域性氛围;(5)立面手法:细部设计以新材料、新技术,同传统徽派建筑的要素相结合,虚实掩映、高低错落的天际线象征着徽派建筑的传承与创新;(6)建筑色彩:通过采集安徽民居的传统用色,进行抽象提取,形成黑白灰写意的建筑色彩。通过这一系列手法的应用, 使得安徽名人馆最终呈现出一种有着强烈地域风貌和特征的建筑状态(图4)。

滨湖新区的棠溪人家别墅,其总平面布局以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式布局为基础,以南北两个出入口为轴线,形成东西两个片区,从空间关系上奠定小区的传统基调;此外,小区内设有牌坊、金水桥、九龙壁、亭台楼阁、曲径回廊、小桥飞虹、真石假山,涌泉飞瀑,古树奇花,题词名刻等,这些中式传统元素贯穿小区景观始终(图5)。建筑外立面突出徽派传统住宅的色彩和造型,突出雕饰设计细节。这些手法的同时运用,使得整个住宅小区有别于其他建筑,展现出突出且独特的地域风貌。

合肥市滨湖新区从整体的建筑布局来看,其建筑地域性风貌主要显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单体建筑风貌展示——安徽名人馆等系列文化展示建筑;(2) 住宅区风貌集中展示——棠溪人家别墅区;(3)文化主轴线布局带风貌展示——文化体育中心区沿文化主轴线广布地域性风貌建筑。后续的建设依然在开展, 应注重更好地将新区建筑的地域性风貌展示和生态理念有机结合, 妥善处理好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以形成和谐共生、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5.结语

上一篇:广东省欠发达地区下一篇:央视完善广告营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