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系统

2024-05-10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系统(精选十篇)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系统 篇1

对课程质量的监控是指对课程体系质量的控制, 是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对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整体设计及课程评价等的控制。也就是对课程整体上进行有效的检查、分析、协调与控制, 使课程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内部教学质量监控, 就是在规范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 从专业课程质量标准的构建及课程开发设计等层面上研究课程质量的保障问题。研究范围已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常规管理。从专业课程开发、决策、设计等开始介入到课程评价,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全过程监控。

基于以上认识, 高职院校微观层面的教学改革质量监控应从课程质量管理开始。本文以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 探索整体的专业课程设计及实施管理。“双证融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将高职教育思想、观念或办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具体的课程。高职课程管理活动是由一系列课程决策所组成。各专业课程设计要按照“分层化、分类型、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工作思路, 依托优势资源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内部“顶层”设计形成课程决策意识[1] 。学院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监控与评价、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监控与评价、课程开发的监控与评价、课程实施的监控与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监控与评价、学生学习质量与人才培养结果的监控与评价等方面入手, 形成提高课程开发效率与课程开发质量的校本化课程开发与课程管理策略。

一、专业课程整体设计

高职院校在推行“双证融通,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 应积极探索与之相配套的质量监控方法, 转变质量监控的理念, 从专业课程设计开始, 抓住实施“双证融通”的六大环节[2] , 进行质量管理。

1.构建课程质量标准

依据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劳动部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的理念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融入职业资格标准, 培养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的同时,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整个职业生涯, 组织力量按照具体的专业, 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解构与重构, 使具体的课程方案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形成既具有树状层次结构又具网状复合结构的综合职业能力。

2.提升师资队伍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提升教师水平, 造就“双师”队伍。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大赛;鼓励教师到学校的合作企业中去接受岗位训练或挂职锻炼, 争取企业技术支持, 或与企业合作, 进行科研开发, 承担地方政府下达的科研项目, 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 鼓励教师获取工程技术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 (技师与高级技师) ;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外培训, 学习国外先进职教经验。

3.重组课程体系

通过与各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 组织科目课程的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案设计, 引导课程改革, 有效地运行“双证融通”, 实现“高等性”与“职业性”的融合。相关系、专业教研室积极进行“双证课程”的开发, 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 努力形成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双证课程”体系。

4.改革教学模式

在“双证课程”教学中, 相关教研室与任课教师要注意运用系统的方法, 把过去长期处于二元分立的学术与职业、理论与应用、知与行、用脑和用手等内容结合起来, 形成统一的整体, 并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建立以职业功能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双证”教学模式, 确保职业资格证书 (技能证书) 制度与高职学历教育间的有机结合即“融通”, 使毕业生真正能够顺利地由学校过渡到职业社会, 并能适应未来职业社会的变化。

5.创新评价方法

实施“双证融通”的相关系部要认真地进行过程性 (形成性) 考核评价方法的研究,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构建适应“双证”考核、适应职业标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各试点专业分别制订“双证课程”过程性考核手册, 通过实施过程性考核, 构建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考试同步的基本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落实在全过程而又分阶段进行的技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6.建设实训基地

为了保证“双证融通”的实施, 把能够满足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实训基地建设, 作为“双证融通”工作的关键环节, 努力建设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与生产一线同步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 高职教育必须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密切合作, 建立办学伙伴关系, 使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培养过程, 以期共同完成培养目标[3] 。

二、校本课程管理

对高职院校而言, 合理的课程管理队伍应该是多元化的, 必须摆脱单一的教学、行政管理者的局限。高职校本课程管理队伍应该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课程专家、各专业专家、企业界代表等。鉴于此要求, 需要努力做到:

各系建立产学合作教育工作机构, 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各系、各专业定期进行专业调研, 以产学合作形式, 定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研究与职业能力分析, 开展对已有职业标准的剖析, 实施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监控。

积极开展基于“双证融通,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标准与评价方法研究, 在引入产学合作机制的前提下, 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两级审议制度, 审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设计”的源头, 实施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由此引导各系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基于“双证融通”的课程标准, 进行双证课程、双证教材的校本开发。

为了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促进“有效”教学的形成, 要认真研究基于“双证融通”的课程评价, 致力于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效果等课程实施全过程, 进行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 对课程的质量实施有效监控。

为了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有利于 “双证融通”的实施, 还要研究新型的学生质量评价制度, 创新评价方法, 有效地实施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控。各专业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注重过程性考核。

为了实施对人才培养结果的监控, 要把定期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引入社会评价与企业评价这一工作制度化, 从而引导各专业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 以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开展专业跟踪调研活动, 实施教师下企业跟踪毕业生调研制度, 全面了解了毕业生质量, 使得全面评价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市场现实和未来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吻合情况, 全面评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等) 的适应性、科学性与整体性得以实现。

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依据一定的课程理论所进行的教学质量监控实践只是一个探索。当然, 课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心, 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所涉及的课程论问题不仅是高职教育层面的难点和重点, 也是我国教育界的热点, 有待更多关注高职教育质量的管理者、学者及教师作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大农, 戚亚光.论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 产学合作”[J].教育与职业, 2006, (8) :5-7.

[2]周大农, 等.高职院校层面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1) :43-46.

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篇2

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建设,由系级教学督导小组监督,初步形成了系级教学督导巡视检查、督导全面督查、同行互评互促、学生评教、师生共同评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围绕教学计划、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关键教学环节,逐步规定和完善有关规定和标准。重视教师的自我监控,教师是教学的具体执行、操作者,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环节。从制度和组织上督促教师认真备课,撰写教案,授课严格以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进行。从每学期开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任务的确定,期中的教学检查到期末的全面考核,我们都按照制度进行管理。

质量监控到位:教学常规定期检查,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制订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及信息反馈措施。定期地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在开学初对教学准备工作、教学设备到位情况和教师备课情况进行检查;在期中对课堂教学、教学进度、教案、辅导和作业等教学环节进行普查和抽查;期末对考试环节重点检查,对全体教师进行师生互评、同行互评的教学评价等。

目前,旅游英语专业主要是由外语系督导组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与监控。针对目前教学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合理设置管理岗位和配置管理人员,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规范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为了保证理论教学的质量,学校对教学过程中的备课、讲授、辅导、答疑、考核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有一整套教学监控保证体系。每学期开学之初,教务处、系部教研室都要对开学前的教学准备工作(教学必备五大件:课程大纲、课程规划、教学日历,学生点名表,个人授课教案)进行自查。学校还要组织以校领导带队的检查组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要求迅速改正,有力的保证了新学期教学工作的顺利地进行。同时在开学的第1、2周,学校、系部领导和专业主任均下到班级听课,做好记录,进一步落实学期初教学检查工作。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系统 篇3

[关键词] 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学管理手段;教学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0-0016-03

教学管理是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中小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的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为确保自身教育质量,我们着力于常规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充分挖掘教师执教潜能,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收到了良好实效。近十年中考成绩都稳居武昌区第一名、武汉市前列。本文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探讨通过创新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方法。

一、更新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因校而异”的。我校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体系。

1.推行“教研组长学科规范和学科建设责任制”

根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各个学科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怎样落实等问题,教研组长制定了本学科的教学规范,并汇编成册,发给全校每一位教师。利用教研组集中活动的时间组织学习、宣传,要求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为了能够摸索出一套“轻负担、高效益”的有武珞路中学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各个教研组进一步推进了“学在课堂,教在课堂,落实在课堂”的校本教研活动,把“讲一听十”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讲一节公开课,听十节课)、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坛新秀”评比活动以及“教学能手”的选拔活动等都纳入其中,并与武昌区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的评比相结合。

2.实行“备课组长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

“备课组长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是指备课组长不仅仅只负责本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安排,更重要的是对本备课组全体教师的考勤、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常规教学活动是否落实到位、效果如何全面负责。由于我校规模较大(拥有四千余名学生、两百余名教师),但教导处的人手有限,仅靠教导处的检查与督促,有些工作落实有困难,而备课组长身处一线,与老师们时刻战斗在一起,备课组长的管理到位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力量也就加强了。对本备课组的考勤情况,教学进度,备课、讲课、听课、议课情况,教辅资料使用情况,作业批改情况,备课组长都要做到有督促、有检查、有记载、有反馈。

3.构建三级教学常规管理网络

根据学校发展的新情况,在实行“教研组长学科规范和学科建设责任制”和“备课组长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的基础上,教导处制订了备课、上课、阅卷、监考、考勤、作业批改等一整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构建了备课组、年级组、教导处三级教学常规管理网络。把查备课、查教案、查作业批改、查考勤、查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的责任下放到备课组长、年级组,教导处进行抽查,使问题发现得更及时、更准确。

二、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核心问题有两个:一要抓教师教的积极性和科学性,二要抓学生学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如何抓好这两点,在我校的工作实践中有很多具体的做法和手段,其中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是重要手段之一。在近几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我校在制订和完善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科教学规范的基础上,主要建立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量化表》、《期末综合考核奖发放方案》、《中考奖发放方案》、《“评教评学”问卷调查实施方案》等相关的教学评价制度。

1.看常规是否落实到位

看常规就是看教师的敬业尽职情况。教学常规指的是一个教师应当完成的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看教师以下工作的完成情况: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课外活动、总结、教研活动和科研活动等。

2.看变化是否稳中有升

主要看三个数值的变化。一看由班级学科平均分所显示的班级学业水平的变化,大致分为进步、持平和退步三种情况;二看优秀率的变化,也就是看年级优秀学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培养优秀生的效果;三看后进率的变化,也就是看年级后进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转变后进生的效果。

3.看负担是否科学合理

看负担是指学生的学业负担重不重,课堂效率高不高,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如果从学业成绩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成果很大,还应当进一步了解一下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的负担量如何。如果教师是通过超负而换来的成绩,是不应表扬的,否则会产生误导。我们认为,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不仅要看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果,而且要看取得每项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学工作成绩显著,但是以牺牲学生的睡眠、娱乐、锻炼、身心健康为代价换来的,那么这种成绩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这种经验也是不能推广的。

4.看反映是否褒多贬少

近几年,我校提出了“满意服务”的观念,教师的工作应以学生、家长的满意为目标,领导干部管理要以教师的满意为目标。因此,我们的评价制度必须考虑学生、家长的满意度,必须通过评价进一步强化全体教师的满意服务意识。学生的反映主要是通过每学期定期开展的“评教评学”问卷调查、座谈会、班级报表来收集情况。家长的反映主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专题座谈会等来获取情况,家长反映的情况基本来自学生,但是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刻性,对于改进学校的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三、创新教学管理手段

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教务管理手段现代化已势在必行。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信息存储和处理手段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在现阶段,这种现代化主要体现在采用网络化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既是管理模式信息化的体现,反过来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起到规范工作、提高效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管理的正确性、及时性、可靠性,使广大教务管理者从繁重的手工劳动和杂乱事务中解放出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共享,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总结和继承传统教务管理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促进管理信息的反馈与交流,提高教务管理质量与效率,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例如,在“评教评学”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形式的问卷调查不仅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而且不便于修改和完善。而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不需要手工输入和处理数据,能直接显示调查和统计结果,即可增强数据的准确性,又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能很方便地修改调查项目。为此,我校设计了一个基于网络的“评教评学”问卷调查系统,如图1所示。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让学生更方便的参与教学过程评价,参与教师满意服务评价,变过去的抽查为学生全员参与。评价包括资料订购、作业布置、课堂讲解、课堂纪律、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评教评学”的整个过程更加客观、公正、民主。这种“评教评学”既关注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反映出的普通问题,利用“教学例会”(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参加的“三长”会议)对组长反馈,对个别问题找老师个人交流。通过“评教评学”活动,加大了反馈力度,对规范教学行为起到了督促作用。

总之,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作为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不断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规律,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构建和谐的校风、敬业的教风、高效的课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武珞路中学副校长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研究 篇4

1 构建系统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 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 但一直以来, 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 所以在目前的高校教学中, 重科研、 轻教学的现象盛行。 目前, 很多学校开始重视教学方面的问题, 但着重点仍然放在了宏观层面上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 具体对微观的教学过程重视不够, 对学生具体学习层面的重视不够。 如果对于课堂教学的层面的重视不够, 管理者经常提到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就会流于形式, 难以取得实效。同时学校内部缺乏自我主动评估和质量监控的意识, 不清楚究竟在哪些环节还存在问题, 也缺少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以及整改措施。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特别是结合学院2014 年度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建立了一套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流程, 将具体的监控内容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内容协调一致, 同时在此基础上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设置院、 系、 教师、学生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并利用信息化技术, 开发对应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平台, 使多方数据在这个系统上快速流转, 各个相关方能迅速反应, 从而达到实时监控和实时调整的目的, 及时处理各类与教学相关问题, 特别强调日常的教学信息反馈, 使信息反馈处理更加迅速有效, 通过本系统平台, 旨在实现全方位监控、 全过程监控, 全员参与监控, 建立一个预防为主, 实时调控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2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的构成

2.1 系统的角色分工

教学质量监控涉及到学院的各个方面, 既有最直接的执行者学生和老师, 还有各类教学的辅助人员, 但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关注的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 系部的学生管理, 后勤部门的生活保障, 基于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围绕学生的思路, 我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根据功能角色的不同, 制定了系 (院) 学生信息员、 普通教师、 系部一般督导、 系部督导组长、 院督导、 院督导处长、 各职能部门领导、 系统管理员、 学院领导等10 余个角色, 各个用户根据角色的不同拥有不同的权限, 不同的权限提供功能不同的登录主页, 内容包括最新教学质量监控信息、 常用教学工具、 使用指导、 共享资源等, 如图1 所示。

2.2 系统的主要信息流

系统依托各类信息流在系统中运行, 质量监控系统的运行, 需要各类信息在系统中合理流动, 信息的来源主要分为几大类:

(1) 学生信息员反馈的课堂教学情况、 学生管理情况和后勤生活保障等方面的信息。

(2) 系部督导反馈的听课情况和日常教学检查和了解到的学生和教师其他方面的信息。

(3) 企业督导反馈的日常的实习生实习已经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建设、 专业改造等方面情况。

这3 种信息进入系统平台, 系统会根据数据产生的权限, 由各个系统的两类主要用户系部督导组长和院督导处长对数据进行最后的处理, 信息可以直接回复或者转发到责任人, 最后形成数据流的闭环。

2.3 系统信息流处理的角色权限

(1) 系部信息员和系部督导发布的信息, 由系部督导组长进行处理。

(2) 院级信息员和院级督导发布的信息, 由院级督导组长进行处理。

(3) 企业督导发布的信息由系督导组长进行处理。

以上3 种处理信息, 反馈人可以看到, 如果系部督导组长或者院级督导组长在处理权限以外的信息, 可以由更高级别的人进行处理。

2.4 听课与评价功能

听课与评价系统是监控系统中重要的功能之一, 督导听完课录入听课信息, 听课信息包括听课的时间、 地点、 任务、出勤情况、 课程主题、 课程内容等基本信息, 督导人可以录入听课评价, 在督导组长审核通过以后, 本听课教师可以登录平台, 查看督导对本次课堂的情况的评价与总结。

2.5 系统的信息处理

收集到的信息, 既有反映事物本质的, 也有属于表面现象的, 有的是真实可靠的, 也有虚假不实的, 所以必须经过“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 有些信息可以有角色处理, 所以系统非常重要信息的刷选, 督导组长和督导处管理员赋予了这个权限, 他们能具有对录入系统的信息第一删除的权利。

2.6 反馈信息

督导系统教务将收集来的各类信息加工处理后, 分类进行反馈。 其中教师理论课、 实践课、 体育督导教学评估分数故信息一般直接向教师反馈, 其余信息则公开反馈。

3 教学评价系统的主要角色用户的实现

3.1 学生信息员

如图2 所示, 学生信息员的主界面图, 学习信息员主要由4大功能模块: 用户信息、 信息员信息反馈、 公共信息和退出登录。

在用户信息界面中, 用户有以下具体权限:

(1) 用户可以查看个人信息, 如账号、 姓名、 所属部门、联系电话等信息, 可以修改用户信息、 修改用户密码, 添加电子照片3 个功能键修改用户对应信息。

(2) 学生可以提交自己的反馈信息, 如果已提交的反馈信息, 对还未通过审核的反馈信息, 信息员具有查看、 修改和删除权限, 对已审核的反馈信息, 信息员具有查看权限。

(3) 在公共信息界面中, 学生可以查看教学督导简报、考试检查情况通报、 学院督导制度与文件、 通知等各类信息。

3.2 普通教师

如图3 所示。

(1) 信息查询。 除公共查询信息外, 教师还可在 “ 听课情况” 中查询自己被听课的相关信息。

(2) 信息反馈。 教师可在 “ 收到的反馈信息” 中查看由管理员和本部门督导组长转发过来的反馈信息。

3.3 一般督导

如图4 所示。

(1) 听课信息功能。 听取本系部或者其他系部课程, 并记录与评价录入的信息需有督导组长或者督导处管理员审核后, 任课教师才能看到。

(2) 督导信息反馈功能。 向系部或者院反馈信息录入的信息需有督导组长审核后并处理。

3.4系督导组长

如图5所示。

(1) 审核本部门反馈信息 (系一般督导+系学生信息员) 。

(2) 审核本部门听课情况审核。

(3) 向督导处反馈本部门信息。

(4) 向督导处反馈其他信息。

3.5 督导处管理员

督导处管理员的主要任务:

(1) 审核反馈信息 (院督导+院学生信息员) 。

(2) 审核院督导听课情况。

(3) 向督导处反馈本部门信息。

(4) 向督导处反馈其他信息

4 结语

在系统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 碰到了技术和管理上的多方面的问题, 虽然系统平台已经上线, 很多地方需要总结提高: 比如用户对系统的抵触心理, 觉得麻烦; 比如系统的不够完善, 没有移动端; 比如用户对于各类信息的反馈不够及时等, 这些都需要人们逐步去提高和解决。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指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评价方案的集合, 是确保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的重要环节。 依托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使每位教师更了解自已的教学、 工作情况, 促进师生的相互沟通, 加强教师及教辅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充分发挥自已的优势, 扬长避短, 改进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促进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开展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 加大教学质量监督与控制力度, 增强教学质量监控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实效性成为高等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探索的一个新方向。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系统 篇5

-----黄花乡平凉庄小学

(一)教学目标及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前提,是实施教学管理的纲领。包括计划的制定、计划的批准、计划的执行。学校整体计划必须组织教学领导小组、教师代表进行反复研讨、论证,制订出的教学计划要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教学计划制订后要经校长批准,具有法定的意义;经批准的计划要求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必须认真执行,严格管理,按计划实施,确保计划的落实。

(二)教学组织管理

教学组织管理是通过成立组织进行教学过程中的日常工作管理。包括教学组织的成立、职责、分工等。教务处常设机构。教学组织负责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安排,包括依据当年的校历,以学期为单位编制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教师分工,配备教室等;按照具体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计划检查教学秩序;负责日常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则以教师考勤(包括上课情况)、学生的考试、学风考评及学籍管理等。

(三)教学过程管理

教师的管理:学科教学计划地制定,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考试

学科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进度安排、教材分析、教研方向及提高质量的措施。

备课、上课要求:即两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备:备知识(课标、教材、练习、作业),备方法(教法、学法、时间),备学生(学情分析、兴趣培养、习惯要求);坚持备课三原则:先统后分原则,实用性原则,简要性原则。课堂教学做到四明确(重点、难点、能力训练点、教育点)四不准:不准留课下完成的书面作业(作文除外,作业当堂清),不准留过量、重复、没有梯度的作业,不准不批改任何学生的作业(提倡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当堂互批互改),不准留惩罚性的作业和练习。辅导要求:提倡个别辅导,取消集体补课;建立学习小组,建立互助体制;

考试要求:增加平时的自检,减少评比性的大规模考试。实行周过关,月检测,(过关或检测内容为本周或本月所学内容,检测题、检测结果、检测分析要保存在教案里备查,作为平时的书面作业,当堂完成,考试不超过四十分钟)期末统一验收的考试制度。

学生的管理: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前提,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重点,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关键。

具体做法:A: 学习兴趣如何培养?怎样抓?

目标激趣――理想目标、现实目标

活动激趣――读书活动

B、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习惯: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

C、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教学学习方法指导具体案例:如怎样列知识结构图?怎样自学一类文章?怎样自学一篇文章?怎样划分文章的层次?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何培养观察力?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如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等等。

二是从管理阶段的角度,期初、期中、期末的管理

期初抓“序”。抓“三书”(教材、教参、辅导用书)、“四表”(课表、时间表、分工表、校历表)、“三名单”(学生名单、教师名单、组织名单)、“四计划”(学校的教学计划、校本教研计划、教师的学科教学计划(进度、教材分析)、教师的研修计划。计划要先指导,然后审定,再执行。“完善一项制度”(健全、可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期中抓“查”、抓“导”。一查计划、制度的落实(是一纸空文还是认真落实)、二查课堂(“六方面”即目标合理、难度适中、容量适当、结构科学、时间符合要求、方法策略得当效果好)三查反馈(教师评管、学生评教)

教师评管五到位等级评定:计划管理、组织管理、过程管理、教研管理、质量管理到位。

学生评教五认真等级评定: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留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组织考试。

抓“指导”,听课是学习、检查,评课是指导。

(四、)抓服务让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教学。

1.建立校领导执勤负责制,校委会成员每人一天为当日执勤领导。住校负责当日学生安全、检查各班自习课辅导情况。并对住校学生分类指导。将辅导落到实处。

2.学校为教师提供早餐,午饭、晚饭、(早餐7:30开饭、)保证教师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

3.时间保证我校师生每天7:00左右到校保证有足够的早读时间。

作为农村学校,要想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到实处,只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做并认真抓落实,相信在各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的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绩。力争为初中输送合格的学生。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黄花乡平凉庄小学

1、完善制度。

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并把制度的落实情况与学校和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等挂钩;充分发挥教学激励机制的作用,对教学成绩优秀、有特殊贡献的教师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影响和教育学生。

2、重视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的常规工作要常抓不懈,校领导定期检查教师们的教学计划、教案、学生作业、教研活动记录等,(每周一次)引导教师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建议,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检查后要及时进行反馈,填写检查表,并将检查结果与教师工作量化及奖惩挂钩。各学校都要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定监控制度,使教师明确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和教学方法。年终按照质量考评制度进行考评,提倡多劳多得,杜绝不劳而获的工作现象。

3、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一是提高教师的教案备写。写好教案、备好课是课堂优化的前提。部分老师备课,写教案都是为了应付检查,照搬照抄,没有落到实处。为此,我校检查教师备课必须严格具备备课上课要求:即两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备:备知识(课标、教材、练习、作业),备方法(教法、学法、时间),备学生(学情分析、兴趣培养、习惯要求);坚持备课三原则:先统后分原则,实用性原则,简要性原则。课堂教学做到四明确(重点、难点、能力训练点、教育点)四不准:不准留课下完成的书面作业(作文除外,作业当堂清),不准留过量、重复、没有梯度的作业,不准不批改任何学生的作业(提倡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当堂互批互改),不准留惩罚性的作业和练习。二是抓教学过程。认真抓好备课、上课、辅导、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教学行为,让教师自查;三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4、重视教研活动。

校领导经常进入课堂,随机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氛围,并做好观察和记录,以便指导教师教学。同时,积极开展区域间、校际间和班级间的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教学经验交流与合作平台,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抓教风促学风

我认为学生方面的原因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教师身上,一个教师想让学生学好的话,那么,他就会想办法、动脑筋去教、辅导。如果老师们都想办法抓质量,这就成了好的教风,老师的教风好了,学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好的学风。学习成绩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关系下出的成果,而不是学生单方面得到的。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6、抓服务让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教学。

(1)建立校领导执勤负责制,校委会成员每人一天为当日执勤领导。住校负责当日学生安全、检查各班自习课辅导情况。并对住校学生分类指导。将辅导落到实处。

(2)学校为教师提供早餐,午饭、晚饭、(早餐7:30开饭、)保证教师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

(3)时间保证我校师生每天7:00左右到校保证有足够的早读时间。

加强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篇6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提高质量奠基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力量。教师观念的转变、素质的提升决定教育教学的成败。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1.建立学习机制,促进教师知识与观念更新。学校深入开展读书活动,建立学习型教师队伍,并将对教师的学习管理纳入教师日常管理制度中。学校将教师学习分为自主学习、年组学习、教研组学习、集体学习四类,规定教师每天读书学习不少于20分钟,年组每周至少组织一次学习,教研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学习,学校每周五下午组织一次集体学习,要求教师认真记录学习笔记,将读书、学习、反思相结合。另外,学校每个假期组织教师认真落实进修校规定学习内容,做好学前动员、学后反思、学习验收,将教师学习做到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使广大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更新文化知识和教育观念,提高教书育人能力。

2.加强校本培训,夯实教师业务水平。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练内功等办法,每学期邀请上级领导及培训、小教、科研、信息等部门专家到校讲座,指导业务,落实专业引领;学校定期派领导及一线教师到省内名校学习,到市内各兄弟学校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加强教科研建设,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将教师自主研修与教研组分组指导相结合,分语文、数学、科任三大教研组,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学科的学习与讨论,促进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学校实施“科研引领,课题带动”战略,组织教师加强课题实验研究,以先进的科研思想开拓工作思路,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学校注重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鼓励教师不断创新。在教师成长中,做到人人给自己定位,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学校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将老、中、青年教师分层次管理,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4.利用远程教育,提高教师学科整合能力。国家农远工程使我校师生多方受益,完备的远程接收室、播放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为师生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提供了保障。远程设备的有效利用,拓宽了师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学科整合能力。

二、加强常规管理,实现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完备的制度是保障。学校集中办学以来,为加强教学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教师量化管理细则》、《教师日常管理考核办法》、《幸福中心学校梯次动态发展管理评价方案》,使学校的教学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道路。此外,我校还注重常规教学的管理,以常规管理的落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备课方面,发挥教研组和年组教师集体研究的作用,实现集体备课与个人反思相结合。要求教师潜下心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编写教案与学案,实现生本教育,不但思考教师如何“教”,而且思考如何促进学生“学”,年级组长周周签字,教导处不定期抽查,做到了教师不上无准备课。

在上课方面,集中办学后我校提出只要有学生在就有教师在,要求上课实行候课制,按照课程表上课,不随意串课、不缺课,课上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为了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学校要求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预习的功能,课堂上以自主学习为主,将教案转变为学案,教师精讲,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辅导方面,集中办学以后,我校充分利用早、晚自习指导学生预习、复习,要求学生学习知识日日清,绝不允许将不会的知识留到第二天。在辅导中做到学生整体提高与关注个别生相结合。教师的有效辅导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我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我校还对批改作业、学情检测、课外活动等提出具体要求,教师都能从关注学生的角度落实教学“六认真”,使教学成绩不断提升。

三、立足校本,实现师生素质缓坡度提升

2006年学校集中办学之初,来自十个村屯学校学生的基础差距很大,而且学习习惯各不相同。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分析,我校确立了教学要坚持低起点、缓坡度、重习惯、强能力的培养原则。教师无论是在备课、上课、作业讲评、指导预习、复习中,都尽量做到将起点放低一点、再低一点,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的成长中,我们不急于求成,而是给学生一定的适应空间,缓坡度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我们以同样的要求对待教师,不以分数论英雄,关键看你这次是否进步了,进步了多少。这种缓坡度提高要求,端正了师生平和发展的心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良性发展机制。

我们坚信好习惯能成就大未来,因此,全体教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首要任务。我校十一五期间承担了省级课题《农村小学生“好学”、“会学”的养成实践研究》、市级课题《家长学校指导农村家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作为研究者,为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深入钻研课题内容,在课堂上下及各项活动中组织落实,以教科研活动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独立学习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集中办学三年来,在低起点、缓坡度、重习惯、强能力原则的指导下,我校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综合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在近两年区内对比联考中,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总之,我校教师在“以人为本,以爱育爱”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落实课堂教学、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中诠释对学生深深的爱。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我们将进一步实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系统 篇7

一、目标管理的作用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 (Peter F.Drucker) 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德鲁克认为:“先有目标才能确定工作, 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 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 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 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 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 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 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目标管理起初是在企业的管理中广泛应用, 而后, 由于该理论在实践中具有突出的成效, 继而, 目标管理的模式也被应用到多种工作领域当中。

(一) 目标管理模式重视人的因素。高职院校的目标管理模式在实际运用中一般是先由学校领导班子根据国家、教育厅等上级单位对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含学校的发展规划、工作重点等内容) 设定学校的宏观的总体目标。再由各二级学院或中层行政部门负责人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设定短期目标 (一般为一个学年) , 例如各二级学院的招生计划、师资引进培养计划、专业设置计划等等, 以配合学院达到预期的成果。而各二级学院或中层行政部门内的教职员工可依据自身所处部门的设定目标、岗位特点和自身能力等方面设定既与学校和所处部门的目标协调一致, 又具有自身特点的个人目标。

目标管理重视人的因素, 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个人在承诺目标被上级授权之后自觉地参与、配合到上级的总体目标建设中, 极大地调动了每位教职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被动完成任务变成主动追求实现目标, 在最大程度上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提高了士气, 同时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目标管理模式建立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高职院校的目标管理体系在设计的过程中, 是将全校的宏观的总体目标进行逐级分解, 转换为各二级学院、各中层行政部门、各教职员工的子目标。这些子目标的方向一致, 并且环环相扣, 相互配合、依赖、支持, 只有每位教职员工履行职责、完成自己的个人目标, 才有可能实现二级学院、中层行政部门的子目标, 进而整个学校的宏观总体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把学校宏观的总体目标进行分解的同时, 各二级学院、中层行政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分工明确, 避免了职责不清等情况的发生。

(三) 目标管理模式重视成果。目标管理的工作成果通常来说, 是以初期制定目标的完成程度为评定的标准, 也就是每年年终人事部门对个人或二级单位的考核和奖评的依据, 由于大部分的建设目标都是可以量化的, 这给人事部门的年终奖评也带来许多方便。

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任务开始的起点, 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任务完成的终结。至于在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中使用的途径和方法等, 上级部门并不过多地进行干预。所以, 在目标管理制度下, 各个中层单位和个人的自由度较大, 但控制目标实现的能力却很强。

二、高职院校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目标难以制定。高职院校进行目标管理, 虽然大多数目标是可以量化的, 但也仍存在一部分难以定量化和具体化的目标。而且, 高职院校在自身的建设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所处的环境可变因素越来越多, 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诸如此等因素都造成了学校在制定目标时的困难。

(二) 目标管理的过程缺乏监控。通常情况下, 高职院校在年初制定学校的宏观总体目标和各二级单位的子目标后, 到了年底再进行年终考核, 中间很长的一段时间是少有或者是根本没有进行管理的。虽然管理学的Y理论对于人类的动机作了非常乐观的假设, 但行为经济学也告诉我们, 人是有机会主义本性的, 尤其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因此许多情况下, 目标管理所要求的每位教职员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实现。

(三) 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目标商定在管理成本方面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沟通时间上的消耗, 和每个单位、个体对自身目标的重视而对相互合作的忽视方面。

(四) 考核公正性难保证。一般情况下, 高职院校进行目标管理考核时主体是由学校领导、人事部门组成, 有些高职院校会再聘请校外专家。考核主体在进行目标考核时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效应, 例如“亲情效应”、“晕轮效应”等, 导致在考评过程中对一些二级单位打出过高或过低的分数。学校领导在目标考核中, 容易对自己分管的二级单位评分偏高, 或者可能会由于对某个不由自己分管的被评单位了解不深而无法准确判断。所以在高职院校里的人性关系和一些心理效应的影响和制约下, 考核主体打分时出现念头在所难免, 导致目标考核很难保证公正性, 从而削弱了目标管理的效果。

三、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 提高质量监控效果

当前高职教育具有社会性、先进性、发展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那么高职院校的教学应该以此为指导, 转变教育思想,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强化教学管理, 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高职院校作为一个为社会输送社会所需的专门人才的特殊生产组织, 和普通的工业生产组织一样, 需要在生产活动中制定具体的目标和计划, 并将目标分解到各个生产环节之中, 而在生产环节也需要检测是否能达到目标的质量标准。

目标管理的本质是注重工作的成果, 它的不足也就在于容易使组织将管理的重心全部放在目标的实现上, 而缺乏了目标的实现过程的管理。而过程管理注重的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果断处理, 及时纠正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它能弥补目标管理的不足之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两者不相矛盾, 目标是导向, 过程是手段, 目标是过程的目标, 过程是有目标的过程, 只是两者的关注重点、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因此, 对高职院校的全校总体目标的实现实施目标管理, 对教学过程实施过程管理, 以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辅相成进行是很有必要的。

(一) 加强过程管理, 保障教学质量。

1.确定主要质量监控环节, 完善质量监控标准。学校确定在培养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哪些环节是主要的质量监控环节, 通过出台正式文件来规范该环节质量标准, 同时也配套可操作性较强的质量检查细则, 对每一个重要的质量监控环节按照文件规定的要求做好检查记录, 并且做好检查后的反馈工作, 达到及时纠正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质量改进提升的目标, 使教学质量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细分监控模块, 定位观测点, 确保监控体系有效运行。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根本出发点, 将教学运行过程划分为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社会评价和综合治理工作等七个一级模块。各个一级模块细致划分二级模块, 并且对每个二级指标设置相应的观测点及考核标准, 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公平。例如, 专业与课程建设模块可划分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顶岗实习三个二级模块;顶岗实习这个二级模块可设置观测点:教师下企业指导学生平均数;顶岗实习时间;教师人均指导学生数;顶岗实习对口情况数;顶岗实习企业满意度等。这些一级模块下的二级模块都是一个闭合的回路, 通过这些回路的正常循环和运转, 不仅实现对各个一级模块的全程监控, 也促进了各个一级模块质量的提升。

(二) 加强目标管理, 建全以督导和反馈为主的目标控制系统。

1.加强教学督导, 注重教学反馈, 及时把握教学动态。高职院校里的教学督导一般是已从其他单位退休的人员, 并且直接向校长负责, 他们教学经验、企业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 虽然没有行政权力, 但在教师中享有非常高的权威。教学督导应经常深入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第一线, 深入到教研室活动中掌握最新的教学动态, 不仅每听一堂课都做好听课记录, 并且要课后及时和授课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肯定授课教师的成绩, 并且重点指出其授课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设。定期或视教学情况不定期地向校长汇报最新的教学状况。教学督导听课属随机抽查, 事先不通知授课教师, 这必然给教师产生较大的压力, 也更能促使教师们都认真备课、认真讲课, 从而也促进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在专职教学督导人员进行教学督导的同时, 还应让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领导和同行教师也参与到听课中来。这样, 不仅能更全面地对课堂教学实施监督, 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年度考核得到更为公开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并且, 同行教师在这种相互听课的过程中, 除了监督, 更有利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积极开展教学评价和反馈工作。在督导的同时, 还应该建立教学信息反馈制度。不仅应在学校范围内建立由专职教学督导人员、教研室和学生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评价, 还应加入社会评价。

(1) 学生评价。学生, 是授课教师教学的最直接受益者, 所以, 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感受是最直接。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评价, 可在课程即将结束的两三周内进行。因为每个学生不仅有本专业规定的必修课, 还有本专业限选课和按个人兴趣选择的全校任选课, 那么在评价时, 可让学生通过学校的教务系统在网上对学生本人本学期接触的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当然, 这也就要求学校要有足够的硬件和软件水平。

(2) 教研室评价。教研室评价可由教研室主任带头, 在同一专业的教研室内部对每一位教师进行评价, 旨在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水平, 并可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引, 从而提高整个教研室的水平。

(3) 专职教学督导人员评价。专职的教学督导人员一般是不具有行政权力的, 并且基本都是学校的外聘人员担任, 这个身份也使教学督导人员更能够对授课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学校可由教务处牵头组织, 专职教学督导人员视情况再加入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等, 通过听课、抽查作业、教案等情况对教师个人进行评价。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在这个环节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最终, 由教务处结合学生、教研室和教学督导三方的评价总结出各个二级学院 (或系部) 之间的教学质量差异, 从而可以从薄弱环节加强督导, 并制定出适合和能够促进学校发展的新政策。

(4) 社会评价。学校应该建立由行业、用人单位之间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这对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那么, 学校通过社会评价让高职院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更加紧密, 可以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5) 信息反馈。在教务处结合学生、教研室、教学督导和社会评价之后, 还应该做出对教师的反馈, 这样, 相互之间形成一个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以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 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摘要:本文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 强调在利用目标管理做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的同时, 应加入过程管理手段以便及时纠正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弥补目标管理的不足之处, 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质量监控,过程管理,目标管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家莲.高校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2]王江辉.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若干问题的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3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系统 篇8

推行二级教学管理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级教学管理是学院和系教学管理机构 (人员) 在教学管理活动中, 分级负责, 相互协作, 共同发挥各自管理职能, 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益和效率的教学管理活动。其实质是明确学院教务处与系教务部门之间的责权分工, 将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逐步下移到各系, 把各系推到教学管理第一线, 使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机制转变为以系为主体的管理机制。随着二级教学管理体制的实施, 各系在教学保障体系中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义务, 但在院、系二级的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

管理权限问题

二级教学管理须对教学管理权限进行重新分配。从理论上讲, 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重心应逐步转移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上来, 集中精力研究带有全局性的质量战略问题, 把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发展方向, 突出综合调控功能, 强化对各系的考评激励。而各系置身于教学管理第一线, 应重点加强教学工作的规范性管理和过程性监控, 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 不断增强办学活力。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教学管理权限的划分往往成为院、系争论的焦点, 如何根据教学管理的内在规律确立科学的管理权限划分依据和标准, 是推行二级教学管理的高职院校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提高的起点和关键。

标准化与多元化的矛盾

一方面, 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具有导向性和全面性, 需要对各个教学环节制定出符合教学规律、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质量标准, 通过标准的执行直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 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 应对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允许教师根据专业要求和课程性质使教学内容个性化、教材多样化。因而, 在教学质量实际监控过程中出现了学院教学质量要求标准化与各系教学质量要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院系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

一方面, 二级管理似一把双刃剑, 在下移教学管理工作重心的同时, 也把部分教学资源分散到各系, 各系在人、财、物的管理上相对独立, 有助于优化教学安排, 发挥主观能动性, 增强教学工作效率, 但也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格局, 滋生小团体利益群体。尤其是学院对各系的教学工作考评直接影响到各系的利益分配, 使得院、系二级相互对立, 为避免考核扣分, 一些系报喜不报忧, 对一些教学事故、教学薄弱环节知情不报。另一方面, 学院层面的信息渠道狭窄, 单纯依靠教务处工作人员的教学抽查, 难以完整地掌握全院教学信息, 极大地限制了调控功能的发挥, 影响了教学考评的真实性和教学整改的全面性。院系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 削弱了学院层面的协调和监控职能, 妨碍了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

院、系携手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要举措

(一)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逐步形成规范、全面、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

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化

首先, 学校要有明确的支持质量管理的政策和战略定位, 明确教学质量校内评估的程序和操作规程, 并结合学校历年教学工作经验, 不断完善涵盖教学质量管理全方位的制度和文件。如“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规程”、“教学工作考核办法”、“教学检查实施意见”、“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听课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考试管理办法”等, 作为学院对各系进行教学工作考核的依据, 能使教学质量监控有据可依。其次, 各系在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文件的指导下, 结合本系工作实际, 制订实施细则, 作为本部门教学工作考核的依据。

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化

树立全程质量意识, 建立教学全过程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具体如下: (1) 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制订专业教学计划, 明确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 (2) 根据职业岗位 (群) 任职要求, 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明确课程标准与教材选用标准。 (3) 明确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4)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围绕实验 (实训) 教学、专 (毕) 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与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制订质量标准, 明确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 (5) 围绕考试管理明确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 明确命题、监考、成绩评定三大环节的质量要求。

教学质量监控程序化、规范化

根据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 明确教学质量监控的程序与规范要求, 院、系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开展期初、期中、期末和各类专项教学检查, 确保教学质量标准得到执行和落实。

(二) 明确院、系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的职责

在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下, 要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学院教务处与各系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教务处与各系教学管理机构 (人员) 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的具体工作职责和管理职能, 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重心逐步下移到各系, 充分发挥各系教学管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 教务处要积极发挥宏观监控和综合协调作用, 与各系联手抓好教学质量监控, 提高资源效用,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 院、系二级重视教学运行动态监测, 突出教学质量过程性调控

开展教学检查

教务处对各系定期 (如期初、期中和期末) 进行常规性检查, 不定期进行专项教学工作检查 (如:实训基地建设、毕业论文 (设计) 、毕 (专) 业实习、试卷、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 , 代表学院监督各系教学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反馈, 迅速补救。同时, 各系加强日常教学检查, 随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制度

须根据各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设置课程测评指标, 各系配合教务处组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积极寻找存在的问题。各系还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阶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成立院、系教学督导工作小组

可聘请德高望重、教学经验或教学管理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的专家组建院、系二级教学督导小组, 分别配合学院和各系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随时听课、随时进行专项教学工作检查、随时指出和纠正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建立完善的听课制度

(1) 强化各系内部的相互听课制度。各系每学期组织教师相互听课,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对照授课计划, 结合教师的讲课情况, 评议课堂教学质量, 提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2) 组织观摩性听课。各系在相互听课的基础上, 推荐教案规范、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开设公开课, 组织教师观摩学习, 聘请专家进行点评。 (3) 建立领导听课制度。对各级领导 (包括学院领导、职能部门及各系负责人) 规定每学期最低听课次数, 听课任务由教务处进行统一安排, 每次听课后, 各位领导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作出评价, 提出意见和建议, 由教务处汇总后反馈给各系。 (4) 督查式听课。组织教学督导专家和校外相关专家对各系的任课教师进行随机听课, 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出意见和建议, 由教务处汇总后反馈给各系。

建立教学动态通报制度

鼓励和引导各系将本部门的教学工作信息及时反馈给学院, 学院结合其他渠道收集到的教学信息, 通过校园网、院报等途径, 及时通报各系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 使各部门随时了解学院教学及改革情况、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重点, 以便及时调整当前偏差。

(四)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加强院、系二级信息沟通

为全面、及时地掌握教学各环节、各因素在教、学、管过程中的基本状况, 加强院、系二级之间的信息沟通, 强化监控职能和教学质量信息的反馈十分重要。

建立督导信息反馈系统

各级教学督导专家定期对各系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提出改进建议。

建立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反馈系统

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和教学秘书会议, 了解教学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 收集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的意见, 鼓励各级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反映教学信息, 提出教学工作建议和意见。

建立教师信息反馈系统

鼓励教职员工随时以各种方式反映教学质量的评价信息, 围绕教学工作提出建议、意见;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 了解教学现状, 收集教学信息, 共同探讨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的措施;教师定期为所任教班级的学风进行测评, 了解班风、学风建设状况和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建立学生信息反馈系统

首先, 各班选派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学生 (一般为班级学习委员) 担任教学信息员, 在各系教学秘书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参与教学评议, 定期反馈意见。其次, 教务处、各系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 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 收集学生的合理建议。此外, 还可组织全院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网上测评, 收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信息和对教师教学工作各方面的建议、意见。

院、系共同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理顺院、系二级关系, 明确职责权限要培育管理层面清晰、权责明确的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二级管理的职能作用, 关键在于理顺院、系二级关系, 分清权责。教务处代表行使全院的教学质量管理职责, 主要负责制定全院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抓教学组织安排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质量调控, 开展经常性的教学质量调研, 组织教学质量检测评估,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制度, 对各系的教学工作进行质量管理和指导。各系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 须依据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结合本部门教学实际, 制订教学质量监控实施细则, 按照院、系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和质量标准要求, 组织本系教师认真实施各项教学工作, 搞好教学基本建设, 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质量管理, 自觉接受教务处对其进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与指导。同时,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应由学院教学督导室负责监督院、系二级教学管理职责履行情况。

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二级管理体制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树立以系为本的管理理念, 着重解决增强各系教学管理活力、增强管理制度弹性、强化管理制度服务内涵等核心问题,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议事制度, 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 践行民主作风。对于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中的重大问题, 院、系二级教学管理部门都要密切关注, 共同协商, 一起研究和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对策措施, 并努力探索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淡化监控与被监控的界限, 树立全员质量监控观

学院教务处和各系既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 也是客体, 两者必须达成共识, 消除对立情绪, 树立全员质量监控观念, 使所有的教学参与者都能够加入到教学质量监控中, 主动改进工作, 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确保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

注重整改成效, 加大整改监控力度

教学监控只是一种手段, 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才是目的。为此, 院、系二级对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反馈和跟踪验证, 快速提出整改方案, 加强对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和效果的监控力度, 通过质量监控有效激励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鼓励或推广有利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活动, 及时纠正和改革制约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活动。

摘要: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对实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制的高职院校而言, 如何从实际出发, 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教学管理核心问题之一。文章结合实行二级教学管理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院、系携手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具体措施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建湘.高职高专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主客体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7) .

[2]陈笃彬.关于我国高校实施校、院、系三级管理的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 .

[3]刘凤云.论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J].扬州大学学报, 2005, (10) .

[4]孙遒.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系统 篇9

一、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没有鲜明的管理策略

高校教学管理者在制定管理目标的时候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只是参照普通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在制定管理制度上, 过分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 并没有放开教学管理。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很强, 但是自我管理能力较低, 很多情况下无法完全控制自己, 最终造成无法自拔的状态, 致使教学管理陷入一片混乱, 很难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

2. 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有些高校在是定教学管理制度的时候往往内容空洞, 没有实际意义, 制度流于形式, 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 不能起到规范学生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教学管理依靠学生自觉性, 或者在管理者检查的时候保持良好的秩序, 一旦没有监管就会失去原有的秩序, 这是“人管人”的管理模式, 并非“制度管人”的管理模式, 管理工作始终处于原始状态。

3. 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

对于教学管理, 需要制度来进行硬性规范, 但是遇到特殊情况就需要灵活使用制度管理, 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管理原则。制度的原则性, 可以称之为“刚性”原则, 而制度的灵活性又可以称之为“柔性”原则, 这是制度具有一定弹性的体现。但是, 如果制度过于灵活, 很容易架空制度, 使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起不到任何规范管理的作用。

4. 教学氛围欠佳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很多高校学习氛围并不强烈, 学校周围布满网吧、KTV、饭店等娱乐休闲场所, 致使学生容易沉溺在这种气氛当中, 很难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有些学生在校四年的时光几乎没有进过图书馆, 不知道图书馆的基本结构。受外部环境干扰, 学生自身控制能力不高, 这就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所以, 教学管理需要管理者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注重学习氛围的制造, 让学生能够回归校园, 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

二、深化教学管理改革, 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1. 以人为根本出发点, 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服务水平

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 教师主要从事学术性研究和教学工作, 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而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也需要根据这些特点制定教学管理措施。管理者要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 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性, 并吸纳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监督等工作, 实行师生参与管理, 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良性和高效运行。

2. 以科学管理为核心, 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把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结合起来, 把行政方式、管理手段与理论结合起来, 科学有效地解决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切实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 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发展。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具有较强的教育管理思想和专业管理意识, 懂得教育发展规律的专业化人才群体。高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学管理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3. 以结果为导向, 加强教学管理的绩效考评

绩效考评是检查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度、衡量学院 (系) 及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成效、防止偏离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面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高校应该进行识别和分析, 设计出科学、多样化、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系统的校内教学质量绩效考评体系, 不断促进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学校教学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真正做到人性化管理, 将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进行有机结合,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艳芳.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创新思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8) .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系统 篇10

一、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

我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随堂听课评课制度建立并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检查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每学期的各项评教评学工作全面开展;通过督导例会、简报、网站、公开课和师生座谈会等形式达到相互交流;再通过年终检查考核建立了激励机制;使得督导工作更加客观、公正;对于学院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 组织体系建设得到完善。

我院构建了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在不同层面上实施教学质量的保障与监控。院质控办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中的主要机构,在教学质量监控中起到指挥和领导功能,承担制订全院的教学督导工作计划和制度,根据学院安排开展经常性的教学质量调研,监控教学的组织安排及教学运行中的质量调控,组织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检查,并指导各系部对教研室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等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系统开展,起到宏观指导督促检查作用。

系督导组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中的主要实施单位,在教学质量监控中起到主体作用,由本系部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主要任务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所属专业从培养方案、到各教学环节等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对各教研室的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和监控。

2. 方法体系建设得到规范。

教学质量监控中的方法体系主要包括: (1) 教学目标监控。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市场人才需求的预测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结果,规划与调整各系的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指导各系正确制定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并监督实施情况。 (2) 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牵扯着从培养方案到教学结果的全过程,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监控方式;及时对监控过程中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把监控、指导、处理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 (3) 专项评估监控。通过校内专业评估、优秀课程评估、实验、实训基地评估、试卷评估等,利用评估的诊断功能,促进有关方面提高工作质量。 (4) 教学结果监控。通过对学生学业的考核、技能培训的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结果,对人才培养的实施结果进行监控并及时反馈,以便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时调整。

教学质量监控是对整个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必须全面地评估教学质量,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实施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提高教学质量必然途径

我国高校与国际间的合作交流越来越广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而ISO9000标准的建立,有益于促进国际间交往与合作。在我国高等教育推行此标准是学校在质量管理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途径,并可消除国际交往中由于标准不统一所造成的壁垒,是高等教育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的有效载体。

1. 高校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常化程度有待提高,教育产业化还有待商榷。高校的管理往往沿用传统的目标式管理模式。该模式操作简单、易行可实现最终目的等特点,但对于高成本、不可逆转的教育过程的管理往往显现出其不尽合理和难以监控的弊病。将ISO9000标准引入到学校教育管理,通过严谨的研究和实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促进高校的教学管理。 (1) 理论层面分析。ISO 9000标准主要关注产品、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等几个方面。学校所提供的产品属于广义的产品概念范畴,即教育服务,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最终对象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因此,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就看是否与学生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相吻合,这就与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顾客的满意度是服务质量重要标尺”完全吻合。学校要对服务提供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这就涉及依据什么进行监控,应该监控什么,采取什么样的程序进行监控,监控结果如何处理,这与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和程序是一一对应的。 (2) 实践层面分析。在国外教育领域,到目前为止,北美、欧洲、亚洲有1000多所教育机构先后引进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英国的伍尔弗汉普顿大学1987年开始引用了此标准,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应用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第一家。在国内教育领域,国家海事局率先对船员教育和培训机构进行引用;对示范性技工学校提出了强制要求;目前通过认证的单位和机构越来越多;高等教育中,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大连海事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航、天津商学院、南通航运职业学院等越来越多的高校均引用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从以上国内外教育领域应用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数量和层面来看,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与教育管理的结合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摸索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可供认证单位和院校学习和借鉴。因此,可以说,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教育管理领域经过了实践检验,是切实可行的。

2. 在高校中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大,我国政府明确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技兴国、科教兴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多渠道办教育的力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迈进,要求高校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所以实施统一的标准非常有必要,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 高校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商榷的想法。

高校面向现代化进行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教育产业化还处于争议过程,我国教育领域市场化发展相对滞后,面向国际发展的格局还不全面,高校应拿出什么样的举措?这些都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

当前,测评一个高校是否有名和高质量,往往看重的是知名教授有多少;重大课题和项目有多少;科研经费有多少;被SCI、EI检索的论文有多少;培养知名人物有多少等等,而从这些质量指标的判定,往往与ISO9000标准的要求有较大冲突,不利于教学质量管理标准的落实。

另外,高校的领导至今对ISO 9000标准缺乏全面的知晓。高校不像企业对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引入那么的重视,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本身缺少组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普及教育工作。事实上,在新的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有部分的术语已经开始与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进行了接轨,近期教育部提出在高校本科要制定100个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在高职院校同样要制定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被广泛的用于各类企业和服务业,而企业的对象是各类产品,其产品是被动的,本身没有思维性;服务业的对象是顾客,顾客是具有主动性;而学校作为一级组织,其对象是学生,学生本身是一个具有思维能力的人,而又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结果。所以,在实施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时高校比其他行业尤为错综复杂。

ISO 9000标准中关注的重中之重是顾客满意度,他是质量管理中永恒的真理。高校如何达到顾客满意度要求,这里要考虑到的顾客有三大群体,分别为学生、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他们对学校的要求和期望值都不相同,可以产生不同结果。一是学生不像产品,一用就知道好坏,毕业后要经过一段时间工作才能现出其在学校学习的质量;二是产品一般不具备流动性,谁买了,谁使用,直到报废为止。而毕业的学生如果换了一家单位工作,新的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值自然就会改变,毕业生可以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和单位,但对其的期望值不会改变,同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三是学生家长对其子女的期望也不尽相同,各种因素的产生都可影响顾客满意度。

4. 高校中推广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前景广泛。

上一篇:四六级写作存在问题下一篇:医院感染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