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反馈

2024-07-12

问题反馈(精选十篇)

问题反馈 篇1

关键词:中学数学,“两环节+三反馈”,教学模式,实践

当前,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中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来说,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想要切实提高中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一定要做到 :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等等。基于以上要求,本文着重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环节+三反馈”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

一、内容与实施

(一) “两环节”内容

1. 导读环节。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因素和理解水平,在进行正式的数学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开展导读环节。

导读环节的开展方式有很多种,较为常见的就是 :教师在进行新知识的讲解之前,通过提问一些与新知识相关的、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以往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例如 :在学习基本不等式这节课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探究如下材料 :

如图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会标是根据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在这张“弦图”中能找出一些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吗?

学生从图形发现不等式a2+b2 ≥2ab,并探究等号成立的条件,完善对这个不等式的理解。

除此之外,一些学校数学教学的导读环节为 :首先,教师通过备课明确本次教学活动的目的,然后要求学生在正式授课开始之前,对即将要讲解的课程提纲进行阅读。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安排一些时间进行讨论。

在整个导读环节中,学生可互相讨论。教师主要做的就是巡视,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的难题。不仅如此,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

实行导读环节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新的知识架构,从而做到对本堂课程的知识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导读环节自身通常分为三大部分 :

(1)教读阶段。教读阶段的目的是对学生主动阅读教材的习惯进行培养。对于中学数学教学活动来说,教读阶段首先要帮助学生“看懂”例题,即真正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以及解题方法。

(2)导读阶段。导读阶段的目的是对学生主动读书的习惯进行强化。在学生完成教读阶段之后,指导学生深入学习教材。这里所说的“深入”是指 :学生能够明确例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同时还有自己的思考。对于中学数学教学活动来说,导读阶段不仅要做到帮助学生把握例题的“重点”,还要激发学生攻克例题难点的欲望。

(3)自读阶段。自读阶段的目的十分明确 :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对例题进行思考。这一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地辅导。对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要针对例题中的难点进行适当的“提点”;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则可以激发其探索欲望。

2. 精讲环节。精讲环节是在导读环节完成之后,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普遍遇到难点问题的情况下,根据教学要求,对新知识重难点实施精讲的环节。精讲环节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注意点进行强化,同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精讲环节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于中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来说,一定要着重对例题进行分析,要透过例题表面,发掘其本质,即解题的思维方式。

与导读环节一样,精讲环节也分为三大部分 :

(1)边读边讲。这一阶段,教师的精讲要与学生的自读相结合。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例题,另一方面将新的知识点融入到例题之中。尤其是要对学生容易忽视的知识点进行特殊强调。

(2)教师精讲。这一阶段,教师要对整个知识点进行精讲,包括解题思路、解题方式、遇到的问题、容易出错的位置、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等等。同时,在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时不时地回顾一些旧的知识点,做到温故而知新。特别是要对一些以往的例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例题的不同解法。

(3)教师补充。精讲的最后一个阶段为教师补充阶段。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积极思考之后,将之前讲解中没有涉及到的部分进行反馈。教师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

(二) “三反馈”内容

1. 课内反馈。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反馈的作用甚至要大于讲解环节。在课内反馈阶段,教师要主动提问学生,而且提问目标要广泛,全面照顾到不同基础的学生。除此之外,要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堂练习,练习的难度不宜过大,但是要广泛覆盖知识点,即“宜广不宜深”。通过及时批改学生课堂练习,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一定要给予积极评价。

2. 课外反馈。课外反馈的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就是教师通过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是由于作业所反映出来的信息较为有限,因此,很多教师采用的是与学生面谈的方式。参加面谈的学生同样要做到范围广泛,这样才能了解到不同基础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反馈。顾名思义,单元反馈的意思就是对学生进行单元形成性的测试。测试的目的在于既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又为下一个单元知识的教授提供帮助。对于中学数学教学来说,单元反馈能够及时地反映出本单元的教学成果。另外,除了学生向教师反馈以外,教师也会将单元测试的结果反馈给学生,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双向的反馈。如果发现有学生未通过本次单元测试,首先,教师要采取个别约谈的方式了解相关情况 ;其次,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弥补。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再次安排单元平行性测试,从而达到反馈矫正的目的。

二、“两环节+三反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两环节+三反馈”教学模式的构建,其关键点就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相比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两环节+三反馈”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五大教学步骤,真正做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和自主学习兴趣的提高。

在“两环节+三反馈”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和鼓励。重点不仅在于具体知识点的讲解上,而且在于对整体知识架构的分析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两环节+三反馈”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 :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主动思考的观念深入心中。而且,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提问,同时第一时间得到解答。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既做到了“动眼、动嘴”,又做到了“动手、动脑”。相比以往的教学模式,“两环节+三反馈”教学模式真正地改变了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尴尬,既优化了教学氛围,又提升了教学效益。

“两环节+三反馈”教学模式的构建,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出阶段性的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关的教辅资料。其次,教辅资料的选择,一定要切实把关,优先挑选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阅读思考题较多的、设计较为新颖的教辅资料。第三,“两环节+三反馈”教学模式的构建要尽力去维护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鼓励学生尽量自己去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考一些相关书籍,从而形成一个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机制。

在“两环节+三反馈”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教辅资料是另一个关键点。由于“两环节+三反馈”教学模式具有习题量大、课堂内容多、复习、预习、练习环节编排紧凑的特点。因此,在习题方面,尽量要做到当堂过关。如果当堂有未解决的问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交流后仍未解决,则可以安排在下一课时进行回顾,从而做到温故知新、豁然开朗。

“两环节+三反馈”教学模式构建的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矫正以及过关。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堂的反馈。在此基础上,将以上环节紧密结合,环环相扣,从而做到 :即时反馈、即时评价、即时矫正,真正实现教学同步、课内过关。除此之外,通过对复习、练习、巩固、测试、矫正步骤的不断重复,既能够实现单元过关,又不至于拉大不同基础学生之间的差距。

三、“两环节+三反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以《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教学为例,本文简要对其模式构建方式进行了说明。在传统的“两环节+三反馈”基础之上,根据中学数学教学活动自身特点,设计了以下步骤 :

1. 由旧导新(约5分钟) 。本课先用学生感兴趣的“愤怒的小鸟”游戏问题为背景引入,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气氛,然后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 :

(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2)各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内的符号是什么?

(3)诱导公式(一)的内容与作用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基础。特别是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对诱导公式的记忆起关键作用。导入新课做到以下几点 :

(1)教师对上堂课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和讲解。要做到简洁明确、查漏补缺。

(2)对学生上堂课知识点的复习情况进行抽查,主要包括重点知识点和新课的预备知识。

(3)教师通过举例或提问引入新的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为之后的精讲做好铺垫。

2. 阅读精讲(约20分钟) 。让学生独立思考 :“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sin7π/6,cos7π/6,tan7π/6。”大多数学生会用定义解答,教师巡视,实物投影展示并点评某个学生的答题情况,进一步引导能否把求0°~360°间的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我们熟悉的0°~90°间的角的三角函数值呢?

由于7π/6=π+π/6,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任意角α与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问题就解决了。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

1角α 与角 π+α的终边有什么关系?(关于原点对称)

2如果设它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分别为点P1、P2,则点P1、P2有什么关系?(关于原点对称)

3设点 P1(x,y),那么点P2的坐标怎么表示?(P2 (-x,-y))

4你发现角α与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这样设计从特殊到一般,类比归纳,采用层层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发现结论,推导了诱导公式(二)。学生有了推导公式(二)的经验,这时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归结总结公式(三)、(四)。然后通过例题讲解,讲练结合,掌握诱导公式的应用。在阅读精讲这个过程应该注意 :

(1)要求学生有目的的阅读分析相关例题,并根据阅读情况提出问题。教师负责巡回解答问题。

(2)教师精讲新知识点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将解题思路融入到具体的案例中。同时,对例题中的重难点进行解答,要揭示解题规律、强化解题注意点、培养学生解题思维。

3. 巩固深化(约20分钟) 。本课通过以下两个例题的解决。点明诱导公式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归纳用诱导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的一般步骤 :

任意负角的三角函数→任意正角的三角函数→0~2π的三角函数→锐角的三角函数。

例1.利用公式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

(1) sin11π/3;(2) cos (-16π/3) ;(3) tan -2040°。

还搭配两个变式训练:

(1) 已知α为第三象限角且sinα=-1/3,求sin(π+α) 和sin(α-π) 的值。

(2) 已知sin(π/6-α)=1/3,求sin(5π/6+α)的值。

通过训练体会公式中角α的任意性,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已知角与求知角的关系,化求知角为已知角进行解题。体现转化思想、整体思想,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初步掌握知识应用的目的。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收获与学习感受。学生的体会是多方位的,多角度的。通过交流和协作,可以得到相互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感受探索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巩固深化要做到:

(1)课堂练习,学生按要求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检查和督促。

(2)评估、小结,师生对本课学习情况进行梳理、评价、归纳、小结。

(3)作业布置,教师布置学生课外复习、预习和书面作业任务。

幼小衔接问题反馈 篇2

2014年10月10日,听了第二民族幼儿园梁彦宏老师幼小衔接课《认识球体》。

一、本活动亮点: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梁老师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熟悉的篮球、乒乓球、吹泡泡等事物和现象作为数学探索的对象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利于孩子接受。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老师设计了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梁老师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来解决;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本活动的难点是如何让幼儿在探索、交流中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对于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梁老师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运用鼓励表扬;榜样示范;个别指导。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

本活动设计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的理念,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为幼儿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力求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活动中,通过尝试操作法、比较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让幼儿在操作游戏中充分体验自由、快乐的情绪,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使孩子们感到:数学并不遥远,数学就在身边。

二、这一教学活动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1、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应让幼儿能够自己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老师却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习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教师没有充分引导,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孩子思维节奏跟不上。

4、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5、几何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几何直观,为孩子将来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梁老师在让孩子摸球后是否可以让孩子闭眼试想一下球是什么样子?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将会使孩子受益更深。三、一点建议:

1、活动中要多使用激励性语言,语言更贴近幼儿,多鼓励那些参与程度不高,操作速度慢的幼儿,使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能更好的面向全体。

2、平时要加强幼儿的操作训练,使全班幼儿操作能力得到平衡与提高。

3、在教学中,多给幼儿语言发展的机会与充足的时间,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口、手、脑能达到统一。

4、建议幼儿大班教师有一本一年级的课本,不要求幼儿教师按一年级的要求上课,但幼儿教师要了解幼儿上小学后要学习的一些知识是否与幼儿大班知识能够衔接,这样有利于孩子顺利渡过幼小衔接。比如“分与合” 的内容上幼儿升入一年级时要学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孩子学习计算的基础。幼儿大班的时候也会教孩子的分与合,是否可以与小学衔接老师们可以思考。再比如孩子在升入一年级的时候写数字的要求是在田字格里的日字格中书写,幼儿园在教学时按什么标准进行教学才能更有利于幼儿更好的过渡?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留给幼儿教师的课题。

幼儿在升入一年级后专门有一单元是《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节课40分钟,孩子要学习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正是由于有像梁老师这么出色的幼儿教师的付出,给孩子打下立体图形学习的基础,才会使孩子在升入小学后能够继续深入学习。感谢梁彦宏老师的辛苦付出。

“课堂反馈”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篇3

思考之一:从课堂教学反馈的主体出发,织好教师讲解与学生感悟的关系网。

众所周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把课堂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识系统,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是教师一人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能动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反馈,把信息反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学案例一】“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有教师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8个球,分为黄、白两色,但黄球、白球的个数不同。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相汇报活动情况,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但到第五小组汇报时,出现了袋里有5个黄球,3个白球,但该组学生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的情况,因此该组学生坚决不同意“袋里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就大”的说法。于是教师反复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力求以理服人,使学生认同自己的看法。但教师费了不少口舌,学生却拒不接受。教师最终无奈地说了句“以后你会明白老师说的是正确的”,然后继续后面的教学……

【剖析】

对于“统计与概率”方面的知识,本身就容易受到样本的多少以及实验操作规范方面的影响。第五小组学生的实验数据中出现摸出的白球次数比摸出的黄球次数多的情况,有可能是黄球和白球的数量之间相差不大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实验操作时,摸出一个球后没有摇匀造成的。对于这样的结果,光靠教师讲解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学生实验的结果就是这样,此时教师的苦口婆心往往会适得其反。

【对策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了和正确的知识点相悖的反馈信息时,教师首先应弄清出现这样错误信息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个信息得到的过程和细节,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和回答判断他们有可能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重新进行实验,通过多次实验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还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实验过程以及对实验结论的理解,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引导产生错误论点的学生自主修正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的是适时的引导,而非灌输式的传递。在经历了这样的修正、感悟的过程之后,有收获的将不止是产生错误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而言,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头脑中认知结构会更合理。总之,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心智尚未成熟,受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作为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反馈,理解学生在反馈中所包含的信息,剖析学生产生这一信息的思维过程,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应用,也将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把握。

思考之二:从课堂反馈的目的出发,织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关系网。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是教学活动的结果的教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织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关系网。

【教学案例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

师:今天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请同学们翻开书。你能从书上学到什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

生1:我知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面积=底×高÷2。

生2:我知道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S=ah÷2。

生3:我知道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

师:下面我们利用所学的公式来求三角形面积。

【剖析】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片面地认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殊不知,学生只知道公式推导出来的最终结果,只了解其中直观的部分。如果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吗?估计会回答的学生就很少了。这就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于推导公式的过程是很难通过静态的课本来理解的,而是要经过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逐渐内化。

【对策建议】

面积公式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记忆面积公式也会进行面积计算。但是这样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只会生搬硬套,题目稍有变化就会束手无策。因此,笔者认为,这节课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图形的联系和变化的同时,促进智慧的生成;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动手、动脑活动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为此,笔者建议“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应先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转化思想方法,再根据本节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通过动手实际、自主探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组织学生反馈。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反馈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操作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及时了解学生得出结果的过程及其使用的策略,并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即课堂教学反馈要处理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关系。

思考之三:从课堂反馈的范围出发,织好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的关系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真正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关注全体与个体共同发展的教学。

【教学案例三】“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师:你还能念下去吗?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新方法来表示吗?(让学生写在草稿本上)

教师让四位学生板演反馈。

生1: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

生2: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c条腿。

生3: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

生4: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师:同学们能用2a、4a表示眼睛和腿,这种方法很好!

此时,还有学生举手要发表意见,但教师视而不见,开始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剖析】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所反馈的信息没有加以分析,没有弄清每个出现的信息中所蕴含的思路,对于很多学生反馈的信息,尤其是与自己预设的思路不符合的信息重视不够,没有引导学生对反馈的信息进行整合、沟通,比如生2、生3的信息有可取的一面,能想到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青蛙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教师要通过分析比较,用字母表示眼睛和腿的时候究竟是用多个字母还是一个字母来表示更能看出眼睛和腿的数量与青蛙只数的关系,让学生对信息进行比较,弄清这些信息之间的异同点。

【对策建议】

上述案例所呈现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是十分普遍的,当有学生给出了教师所预设的正确答案后,课堂交流就匆匆收场,而且反馈信息的只局限于个别优秀学生,没有给其他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学生的个性思维无法得到展示。这样反馈的信息容易失真,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存在的问题不清楚,反馈的学习情况高于班级的整体水平。教师如果只重视优秀生的反馈,无视后进生反馈的信息,会使后进生知识的漏洞越来越大,造成这类学生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影响班级教学效果。因此,针对上文案例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反馈,学生互相传递信息、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弄清楚字母表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应回避问题,而应顺着学生的思路来随时调整教学,反馈的学生人数多,反馈面较广,“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才会水到渠成。让课堂教学反馈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对于好、中、差每个层次学生的整体情况都要有全面了解,才能依照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后续知识的学习。在反馈信息尽量全面的基础上,要重视对后进学生的关注,在他们知识探索获得成功后,将他们的成果反馈给全班同学,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课堂反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的关系。

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反馈的运用是否恰当。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心理特点,兴趣爱好,采用恰当的方式输出信息,并根据学生返回的信息进行及时处理,正确的及时肯定,错误的及时矫正,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立体课堂,彰显课堂活力。

问题反馈 篇4

写作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英语学习的全过程。它既是复习语法知识和巩固词汇的方式, 也是促进听、说、读三大技能的发展方式。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写作水平低下、惧怕写作、对写作不感兴趣等。这不仅和学生自身认知及英语基础有关系, 也和教师对学生习作的反馈有很大关系。反馈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过程教学法引入写作教学中的。在写作教学中, 反馈是指读者向作者输入修改作文的信息, 能否合理地运用写作反馈直接影响到学习能否更清楚、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也影响到学习者写作水平及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2研究设计

为了解高校英语新任教师的写作反馈情况, 本研究以昭通学院3名英语新任教师为研究对象, 在学期末前一周对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在您的教学中, 您重视写作中教师的反馈吗?您是如何进行反馈的?学生重视您在他们习作中的反馈吗?在反馈中, 您遇到的问题有哪些?通过此次访谈, 发现高校英语新任教师在写作反馈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同时这些问题也是制约和影响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3写作反馈问题

据访谈结果显示, 大部分老师在写作反馈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批语式反馈, 即教师以写批语的形式来批改学生的作文。这种反馈方式虽然能在短期内迅速评价学生的作文, 节约教师批改作文的时间。但长久单一地使用这种方式会让学生感到缺乏新意, 产生厌倦情绪, 对老师的反馈不够重视。又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 教师们的教学任务繁重, 班级人数过多, 致使要仔细批改每个学生的习作非常费时费力, 结果造成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走马观花, 只是给出一些形式化的、浅显的评语, 或者仅仅只是对一些拼写、严重的语法、用词方面等的错误进行修改, 甚至部分老师只批改一小部分学生的习作, 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和更正学生们普遍出现的错误。加之每个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 一是可能看不明白老师的评语, 二是缺乏老师的鼓励, 这更加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此外, 大多数高校英语新任教师对写作的反馈理论了解不足, 甚至对教师在反馈中的作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通常认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自身的不断努力和实践, 教师的反馈对错误的纠正及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因此, 部分教师根本就不重视反馈, 只是有选择性地对一些拼写、语法方面的错误进行修改。这种反馈既缺乏系统性, 也完全没有针对性。另一方面, 教师在反馈中发现部分学生惧怕写作, 甚至一点都写不出来, 但又为了完成任务, 写出来的要么都是中文式的英语, 要么就随便抄一篇文章来应付, 部分老师一看到这种情况, 要么愤怒地给予批评, 要么完全置之不理, 敷衍了事。此外, 老师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动机及激发写作的积极性方面重视不够。以上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了教师反馈的效果。

4对策

(1) 采用不同的反馈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

写作教学中的反馈分为同级反馈、会谈反馈和批语式反馈。贾玉洁、张庆盈 (2002) , 梅晓娟 (2006) 研究表明对具有中高级英语写作水平的学习者来说, 同级反馈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英语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级反馈是同学之间互相批改作文的一种形式, 它既有利于学习者之间相互探讨、共同提高, 同时也能培养学习者对错误的敏感性。在批改的过程中, 能够鼓励学习者多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闪光点, 做到扬长避短, 让自己的习作不断完美。而对于写作水平比较低的学习者来说, 教师可以采用会谈反馈, 即教师可以采用面谈的方式来向学习者反馈作文中出现的错误。这种反馈既及时又有效, 因为学习者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老师现场提问, 老师就可以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们的问题。批语式反馈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常常采用的一种反馈方式, 而在实际的教学中,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 水平层次各有差异, 老师们应根据学生们不同的水平层次采用不同的反馈方式。

(2) 提高学生的写作动机, 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袁昌寰 (2009) 指出动机能使人在活动中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手段去实现预定的目标, 满足某种需要, 它对人的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同时, 动机还有助于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选择、控制、定向和导向, 使人们能按正确的方法与策略向预期的目标前进。因此, 提高学生的写作动机是激发写作积极性的关键。从访谈结果中发现, 学生们惧怕写作, 对写作不感兴趣, 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等问题的出现, 不仅和老师的反馈有关, 也和老师们对写作的训练方法有关。部分老师每学期最多让学生完成两三篇文章, 忽略了写作的经常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多样性原则。另外, 写作训练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教师可以采用组词成句、填空练习、扩展句子或续写短文、合并句子或改写句子、给句子或段落排序、汉译英、练习提示作文、写日记或周记等方法, 根据学生的水平层次选择恰当的方法, 从易到难、由浅入深, 让学生慢慢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 从而提高写作的积极性。

(3) 重视反馈中教师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写作反馈中, 将侧重点放在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加以更正, 忽略了对学生的鼓励。实际上, 教师的鼓励不仅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 而且还能让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针对惧怕写作、态度不端正的学生, 老师要给予耐心的指导, 给出公正、客观的反馈。再者, 老师要加强对反馈理论知识的学习, 充分认识到教师反馈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5结语

总之, 教师反馈在英语写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勇于探索更多、更好的反馈方式, 积极主动地用在教学中。另外, 教师要勇于创新, 因材施教, 重视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的主体角色, 对学生的进步要加以鼓励和肯定, 提高学生的写作动机, 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摘要: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合理的运用反馈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习者更清楚、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且能题, 力求给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写作反馈,新任教师,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贾玉洁, 张庆盈.论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反馈作用[J].淄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82-84.

[2]梅晓娟.关于高级英语学习者写作同级反馈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115-117.

学时认定问题反馈 篇5

1.典型教学设计每学期只有一篇,计2学时,注意不是按所备教案课时算;

2.微格教学不是指在理化生实验室做实验,而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学校没有开展,所以不计学时;

3.专题讲座一栏:校内集中学习每次按一小时算;

4.学校每周召开的例会不能算培训,也不计学时;

5.国培应记录在网络平台研修一栏;

6.名师工作室:是指获得县级以上教坛新秀或教学能手的教师组织的指导研修工作室。(比如中学的市级教坛新秀刘国英和市级教学能手梁丽就可以组织工作室)

7.微格课题应按结题时间结题,并且要有结题报告等文字资料;

8.专题沙龙:是指就某一专题进行探讨研究,就比如中考研讨会,就如何备考展开讨论。

9.校级结对:是指两所兄弟学校为促进两校教师培养,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而开展的结对互助工作。

10.实践反思不包括学科工作总结;

11.在校园网站上传图片不计学时,只有发表交流稿才计学时;

问题反馈 篇6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 教学管理 学生反馈问题

为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我国各高校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普遍开设了公共选修课,但许多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教育目前都遇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改进公共选修课教学,笔者对学生进行了持续访谈和调查。本文总结并分析了所有学生反馈意见,旨在探讨改进和完善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学生反馈的主要问题

1.学生选课时,缺乏对可选公共选修课程相关信息的充分了解

从各校选课系统看,大多缺少课程信息介绍,使学生选课面临信息障碍。不少学生反映,“根本无从知道这门课程究竟干什么,要哪些知识储备,很多同学就差不多是闭着眼睛选的。”

2.具有真正通识教育意义的公共选修课太少

部分学生反映,已开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或专门性,难以符合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以笔者所在学校2009年公共选修课开课目录为例,科学知识类课程极少,技术知识类课程不到开课总量的1/4,绝大多数为人文知识类课程,但不少人文知识类课程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或专门性较强,致使选课出现严重偏科问题。有位学生对所在班级调查发现,全班27名同学中11人全部选修了人文类课程,有13人两类课程兼选,其中8人选修的唯一技术类课程为《机动车驾驶培训》,仅3人全部选修了技术类课程。

3.教师对公共选修课重视度不够,教学效果满意度不高

不少学生明确反映,“部分教师对公共选修课没给予足够重视”。有些教师随意开课,或者把专业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或者所授内容不符合公共选修课要求;有些教师课程考核过于宽松,成绩评定不公;有些教师教学管理不严格,教学秩序混乱。调查显示,公共选修课学生缺勤现象严重。学生对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满意度不高,但理由各不相同。

二、关于学生对公共选修课反馈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公共选修课存在严重的认识偏差,课程开设目录体系不完整

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所以,开课目录应涵盖人文、科学、技术等知识,课程内容应具有通识性,适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从实际情况看,许多高校公共选修课开课目录都缺乏统筹规划,学校重在增加可选课程数量,而忽略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对于国家教育部特殊单列的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未能与公共选修课相互协调,致使开课重复性较大。总体上看,真正具有大学通识教育意义的公共选修课开设量远远不够。

2.公共选修课选课系统信息不完整,缺乏有效的选课指导

学生面临选课信息障碍,主要原因是选课系统的信息缺失和选课指导不到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选课信息系统,但系统都没提供课程简介、授课内容、选课要求等信息。选课指导也缺少相关信息介绍,致使学生面对诸多未曾接触的新课程而不知所措。

3.学校缺乏有效措施激励教师做好公共选修课教学

许多高校都轻视公共选修课,认为教学内容简单,讲授容易,所以,教师课酬理应比非公共选修课程低。课程地位及课酬过低必然影响公共选修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学生选修公共选修课目的相互冲突,学习态度不端正

不少学生认为公共选修课知识和所学专业无关,无助于求职,所以不予重视。有些学生仅为了获得学分,有些学生则出于“猎奇”,他们多倾向于选择学习轻松、考核宽松的公共选修课,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逃课也是家常便饭。有些老师为迎合这些图“热闹”的学生,讲课重于内容描述和情节渲染,而那些想学技能知识的学生又批评说讲课如“茶馆评弹”;有些老师讲课重于理论知识阐述,而那些图热闹的学生又批评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同学生的学习目的冲突致使教师两难兼顾的,以至难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

1.统筹规划,严格遴选,构建体系完整的公共选修课体系

规范公共选修课管理,根据教学目的统筹规划,结合学校、学生及教师实际情况合理构建开课目录体系。把公共选修课分为写作、交流、语言、体育、生活等基本技能类课程和人文、艺术、科学等知识类课程分别管理,不同类别课程的开课数量及选修学分分别规定适当的比例要求,不可偏颇。建立严格的开课遴选制度,保证所开课程符合公共选修课要求,课程内容适合面向全体学生讲授。

2.加强选课指导,提高信息化水平,完善公共选修课选课信息系统

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要向学生提供可选课程的教学内容、开课教师、选课要求等信息,避免学生错误选课。课程相关信息说明,可以纳入向学生提供的印刷版或电子版选课指导书,也可直接把这些信息融入选课信息系统供学生使用。

3.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教学秩序,督促学生学好公共选修课

学校要重视公共选修课及其教学管理,要给予和非公共选修课相同的课程地位和课酬,激励开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效果。学校和开课教师都要有效管束学生逃课行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校及教师要从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出发,督促学生学好公共选修课知识。

4.改进课程考核形式,科学合理地考核学习效果

改变目前公共选修课考核过于宽松的状况,这不仅要求学校和教师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教学管理,还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把学生学习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学习过程的考核内容可以包括上课考勤、作业、阶段测试等,根据教学进度随机安排适量课堂作业来替代简单的考试或课程论文。适量的随机课堂作业兼顾了考勤、作业及阶段性学习效果考察,期末作业能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综合掌握程度,这种课程考核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5.加强教学质量评估,建立公共选修课奖励淘汰制度

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评估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包括学生评教及专家和同行评价。学生全员网上评教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评教过程也更加高效、准确。专家和同行的随机听课不仅可以考察课程教学效果,还可以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发现很多网上评教难以发现的问题。通过学生选课和评教,并结合专家和同行评价,建立公共选修课奖励淘汰机制,激励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陆飞霜.高校选修课管理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刘理,朱则杰.高校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考试方法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3]王玉琼.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2).

[4]刘少雪.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概况[J].比较教育研究,2004,(4).

试论放大电路中的反馈问题 篇7

在电子电路中, 信号传输方向一般是从左侧输入端到右侧输出端的, 即:左入右出, 这是正向传输方向。而反馈就是将输出信号X.d的一部分或全部送回到放大电路的输入回路的过程, 是反向传输的。放大电路无反馈时的状态称开环系统, 放大电路有反馈时的状态称闭环系统。

2 反馈的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针对闭环系统中反向传输的反馈网络分解。掌握分类的方法, 能够更好地判断放大电路的反馈组态。

2.1 正反馈和负反馈

如果引入的反馈使净输入增大, 就是正反馈。如果引入的反馈使净输入X.d减小, 就是负反馈。负反馈多用于放大电路中, 这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内容。

2.2 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

放大电路是交直流信号共同作用的电路, 交直流信号在放大电路中互相依存, 缺一不可。其中直流信号是放大电路工作的基础:它既是放大电路的能源, 同时又为放大电路设置了一个合适的静态工作点;而交流信号才是放大电路工作的目的:放大电路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将接收的微弱电信号放大到需要的数值, 以推动负载工作, 让我们听到动听的音乐, 看到优美的画面。若反馈信号中只含有直流成分的就是直流反馈;只含有交流成分的就是交流反馈;既有直流成分又有交流成分的就是交直流反馈了。

2.3 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

在输出端:若放大电路要稳定输出电压值, 则引入电压反馈:若放大电路要稳定输出电流值, 则引入电流反馈。

2.4 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在输入端:若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串联, 即为串联反馈;若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并联, 就是并联反馈。因此, 在负反馈放大电路中, 可组成四种类型的反馈放大器:电压串联负反馈;电流串联负反馈;电压并联负反馈;电流并联负反馈。以上四种也称为反馈组态。

3 反馈类型的判断

3.1 识别放大电路中有无反馈的方法

反馈的重要标志是电路中存在着输出与输入之间反向连接的通路, 这条通路是由电阻和电容构成的, 而且它不经过电源端和接地端。

3.2 判断正、负反馈的方法

若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接在同一个电极上:则极性相同, 为正反馈;极性相反, 为负反馈。

如图1所示: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接在B极上且极性相同, 故为正反馈;若将图中A点接在E上时, 则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接在B极上且极性相反, 故为负反馈。若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不在同一个电极上, 极性相同, 为负反馈;极性相反, 为正反馈。

如图2所示:输入信号接在B极而反馈信号接在E极上且极性相同, 故为负反馈;若将图中A点接在E上时, 则输入信号接在B极而反馈信号接在E极上且极性相反, 故为正反馈。

总结口诀:同极异负, 隔极异正。

3.3 判断串、并联反馈的方法

若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加在同一个电极上的为并联反馈。若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加在不同电极上的为串联反馈。

如图3所示, 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均加在B上, 故为并联反馈;若将图中A点接在E上时, 输入信号加在B上而反馈信号加在E上, 故为串联反馈。

总结口诀:同并异串。

3.4 判断电压、电流反馈的方法

若输出信号与反馈信号加在同一个电极上的为电压反馈。若输出信号与反馈信号加在不同电极上的为电流反馈。如图4所示, 输出信号与反馈信号均加在C上, 故为电压反馈;若将图中A点接在E上时, 输出信号加在C上而反馈信号加在E上, 故为电流反馈。

总结口诀:同压异流。

3.5 判断交流、直流反馈的方法

电容的作用就是隔直通交。如果反馈网络中起反馈作用的电阻两端并联电容, 则为直流反馈;如果反馈网络中串联电容, 则为交流反馈;如果反馈网络中无电容, 则为交直流反馈。因此判断放大电路中的反馈的口诀:同极异负, 隔极异正, 同并异串, 同压异流。

结语

电子电路中常常利用负反馈来改善电路的工作性能。而产生于模拟电子技术领域的反馈理论, 在工程领域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几乎所有电子电路自动控制系统都是建立在负反馈基础上的。因此掌握放大电路中负反馈的判断非常重要。

摘要:本文首先针对放大电路反馈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辨析, 然后总结出放大电路的反馈判断的口诀方法, 最后阐述了放大电路中反馈的分析和判断的知识。

关键词:放大电路,反馈,判断

参考文献

[1]陶希平.模拟电子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问题反馈 篇8

1 企业间竞争的增长上限基模

一种新产品刚研发上市后备受消费者青睐, 产品销量会不断上升, 企业利润持续上升。然而市场上总存在竞争者, 经过一定的时间后, 企业就不能获取逐渐增加的利润, 因为其他的竞争对手会生产出与该企业产品的替代品, 使原来的经济效益不能继续增长, 企业的增长利润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即出现了增长上限问题。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成长上限是:事物成长是由某种因素的推动和影响, 使其逐渐发展壮大, 但这种发展是有限度的, 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总有其它因素限制或抑制事物的成长, 使其成长逐步减缓, 甚至停止。成长上限是由一个正反馈环和一个负反馈环构成。

1.1 基模要素

基模要素包括:成长的情况;企业利润、促成成长的要素;先进技术、销售数量、抑制成长的要素;其他企业竞争、替代品。

1.2 要素间相互作用

(1) 企业利润相对增加, 则企业相对加大引进先进技术, 成正因果链; (2) 企业技术增强则企业新产品销量进一步加大, 成正因果链; (3) 企业产品销量加大, 则企业利润会增大, 成正因果链, 因此, 促成成长的要素与成长的情况构正反馈环; (4) 成长量的情况———企业利润增加则抑制成长的要素———其他企业竞争会相对增加, 成正因果链; (5) 其他企业竞争增强就会生产与该企业相类似替代品, 即其他企业竞争增强, 经一段时间延迟后, 其他企业的替代品就相对增加, 构正因果链; (6) 其他企业替代品增强则该企业的利润会减弱, 成负因果链。成长的要素与抑制成长的要素构成负反馈环, 反馈基模如图1。

1.3 管理对策

针对增长上限反馈基模, 彼得圣吉给出的管理对策是:不要去推动“增强 (成长) 环路”, 应除去 (或减弱) 限制的来源。但没说明如何有效实现消除负反馈制约, 这是提出有效管理对策的关键。因此, 企业应设法减少负因果链的来源, 消除增长上限。首先, 对产品申请专利, 不允许其他企业进行生产, 对产品形成保护, 同时也应对相似替代品及其相似产品申请专利。其次, 管理者要有长远意识, 在形成新产品时, 也要注意不断拓展科学技术。进行市场调研, 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 不断研发受消费者亲睐的产品。当市场上一些竞争者开始生产替代品的时候, 企业就可向消费者推出另一款产品, 这样竞争者永远跟不上企业的步伐。最后, 企业应在营销策略方面努力, 可据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消费者的心理分析, 实施策略。可采用4PS和4RS等策略, 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实施整数定价、尾数定价、高定价以极低定价法等。也可在售后服务, 或产品包装方面努力, 同时做好宣传工作, 扩大市场占有率, 减少负反馈来源。

1.4 管理对策的反馈原理分析

减弱企业竞争来源, 可申请专利, 使负反馈环变成正反馈环, 根据正反馈环同增性, 企业利润就增加, 解决了增长上限问题。其他管理对策也使原来的一正反馈环、一负反馈环变成正反馈环, 利用正反馈环的同增同减性、负反馈环的反增反减性, 企业利润的增长上限问题得以解决。反馈基模如图2。

2 共同降价的恶性竞争基模

由于甲企业存在竞争对手, 乙企业生产出甲企业产品的替代品, 给甲企业构成一定威胁, 甲为与乙竞争就采取降价措施, 两企业间都在不断降价, 最终形成恶性竞争, 使两企业间利润都只能维持在一定水平, 甚至两企业竞争中的最终利润都有所降低, 导致企业破产。

2.1 基模要素

基模要素包括甲的销售量、甲的降价行为、甲感到的威胁、乙的销量、乙的降价行为、乙感到的威胁。

2.2 要素间相互作用

(1) 甲感到的威胁增大, 甲的降价行为增强, 成正因果链;甲的降价行为增强, 经一段时间延迟后甲的销售量增强, 成正因果链;甲的销售量增加, 甲感到的威胁减弱, 成负因果链。甲的销售量、甲感到的威胁、甲的降价行为构成负反馈环。 (2) 乙的销售量增加则乙感到的威胁减少, 成负因果链;乙感到的威胁增加, 乙的降价行为增强, 成正因果链;乙的降价行为增强, 经一段时间延迟后乙的销售量增大。乙感到的威胁、乙的降价行为、乙的销售量构成负反馈环。 (3) 甲的销售量增大, 乙感到的威胁变大, 成正因果链;乙感到的威胁变大则乙的降价行为加强, 成正因果链;乙的降价行为加强则经一段时间延迟后乙的销售量增强, 成正因果链;乙的销售量增大, 甲感到的威胁变大, 成正因果链;甲感到的威胁增大, 甲的降价行为加强, 成正因果链;甲的降价行为增强, 经一段时间延迟后, 甲的销售量增大, 成正因果链。甲的降价行为、甲的销售量、乙感到的威胁、乙的降价行为、乙的销售量、甲感到的威胁构成正反馈环。两个负反馈环, 一个正反馈环构成了恶性竞争基模, 反馈基模如图3。

2.3 管理对策

由于各企业间的恶性降价行为, 导致恶性竞争, 使两企业间的利润都有所降低, 社会经济效益也减少。一方面, 企业应寻求一个双赢政策, 将对方的目标也纳入自己的决策考量。一方积极采取和平行动, 会使对方感觉威胁降低, 能够倒转对立局势升高的情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应该充分考虑对方的目标, 这样对方采取竞争时不会感到压力太大, 也不会导致两企业的恶性竞争。同时, 应采取双赢的政策, 使双方均受益。另一方面, 各企业应加强自我反省与自我教育, 认清竞争的实质, 而不是恶性的竞争, 寻找一种双赢的方法。

2.4 管理对策的反馈原理分析

改建具有同增性的正反馈环内涵, 改革观念, 将“乙感到的威胁”变量改建为“乙向甲学习”, 将“甲感到的威胁”变量改建为“甲向乙学习”, 利用新正反馈环的同增性, 实现共同发展。并建立“乙的销售量”至“乙向甲学习”正因果链, “甲的销售量”至“甲向乙学习”正因果链, 反馈基模如图4。

3 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影响企业利润的两个因素即企业间相互竞争、企业间相互降价的恶性竞争, 其反馈基模如图5。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 通过运用反馈环基模对企业外部竞争问题进行反馈环极性分析, 得出企业针对每一问题的管理对策, 从而促进企业的稳步运行, 获得较高的利润。在实际的企业运行中, 除了以上两个因素也会有其他因素制约企业发展, 企业应全面系统考虑所面临的问题, 以促进利润持续发展。

摘要: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但在实际运营中各方面问题都制约着企业的利润增加。据此, 分析了导致企业利润降低的两个外部因素:企业间竞争导致的利润的增长上限, 企业间共同降价的恶性竞争。通过反馈环基模分析, 运用反馈环极性提出了增加企业利润的对策, 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企业利润,增长上限,恶性竞争,反馈基模

参考文献

[1]Senge P M.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M].Doubledav, 1990.

[2]Senge P M.The leader’S new work:Build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J].Sloan Management Reviews, 1990:7-23.

问题反馈 篇9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2004年, 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 实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 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 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必须清醒地看到, 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 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 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 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加强农业基础, 繁荣农村经济, 必须继续采取惠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 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矛盾的迫切需要, 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这个重点, 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环节, 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 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 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 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 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 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 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 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现阶段惠农政策信息传输与反馈中存在一些问题

1、政策执行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政策信息的不对称或沟通渠道受阻, 都将严重影响政策执行。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信息沟通严重不足。一方面, 农民作为政策的接受者, 应该能够及时对政策执行状况进行及时反馈。基层政府可以根据农民反馈的信息, 调整执行方案和策略或准确评估执行效果和进行执行再决策, 但现实状况是:农民作为沟通的信息输入者, 相对于城市人, 并非拥有相等的信息资源, 而由于经济地位的弱势, 所受教育的不充分, 群体上信息收集的盲区, 他们对惠农政策的内容和目标一无所知, 或道听途说, 一知半解, 使得政策执行盲目性大, 政策评估缺少依据, 政策效果难以认定, 导致政策执行难度和风险加大。另一方面, 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从政治沟通的信息传输渠道来看, 政治沟通的渠道一般分为单通道和多通道两种, 而基层政府在政策执行中却是一个典型的单通道的信息传送制, 一般是由基层政府向下传递有关惠农政策的信息, 而没有建立农民对惠农政策反馈信息的渠道。于是由于基层干部自身能力的局限性, 没有作好政策的宣传工作, 导致政策信息出现歪曲和失真, 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策的执行。

2、政策执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行为组织, 惠农政策的执行主体——基层政府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利益主体之一, 也要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政府中的个人也是“理性人”, 都天生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但政府机制并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对政府及官员的物质激励非常有限, 他们常被置于“公仆"的地位而不能明显追求自身经济利益, 这就使他们的自利动机受到了限制, 从而迫使他们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正是由于对政策执行者的利益需求的忽视或激励的欠缺, 他们在政策执行中比较容易出现敷衍了事、思想涣散等现象, 甚至导致公共权力异化以及客观性腐败的行为和心理倾向的产生.而激励可以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主动性和刨造性, 激发他们的干劲, 提高工作续效, 为实现目标而进行不懈地努力。所以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奖励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

3、惠农政策的基层监督较少

政策监督指监控的主体从一定制度、法规的依据出发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及终结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农民作为最基本的惠农政策监督层, 其实有着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首先, 农民对于制度、法规知之甚少, 无从以制度和法规来监督政策执行者的行为。其次,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农民丧失了很多话语权。选择保持沉默。再次, 部分农民对于惠农政策的漠不关心, 对于信息反馈的积极性很低也是监督缺乏的重要原因。

三、改进惠农政策信息传输与反馈的相关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惠农政策宣传与教育

基层工作人员是政策上传下达及具体实施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对惠农政策的透彻理解, 是全面落实惠农政策的前提。因此, 应把基层干部学习党的惠农政策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 努力解决干部对中央及地方惠农政策学习不够、领会不深、把握不准、贯彻不力的问题;还要充分开展理论学习、集中研讨、培训和聘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惠农政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把“学政策”与“用政策”紧密结合起来, 认真解决基层干部不会用和用不好党的惠农政策问题。

2、强化地方政府责任, 健全惠农政策信息传输与反馈机制

建立地方政府问责制, 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地方问责制即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 因失职、渎职、滥用权力、疏忽、措施不得力等带来损害或引起群众不满, 应当被追究政治、法律、行政、道德等方面的责任, 而与此相关的制度、规则、惯例就构成了地方问责制。地方问责制将惠农政策实施责任明确化, 再配合上政务公开制度, 可从多方面约束政策执行者的行为以保障惠农政策的确切实施。基层政府应及时更新政务内容和发放惠农政策知识手册。对政策规定公开的内容, 》转217页尤其是资金的分配, 要将分配的依据、预算和结果在有关媒体和宣传栏上公布宣传。畅通各级各部门及农民对支农惠农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渠道, 保证政策及时全面落实到位, 做到惠农政策信息透明化。同时要建立一种政府与农民双向反馈的良好渠道, 对于农民反馈的情况积极给予回应。有效鼓舞他们反馈信息的积极性。建立科学的惠农政策基层考核评估体系, 要以农民为中心, 真正体现农民的意愿。首先, 农村基层考核体系中应突出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以农民满意为最高原则。要将基层干部考核评估与惠农政策实施效果挂钩, 将内部评估变为内、外评估相结合, 并以外部评估为主。其中, 外部评估主要为农民对惠农政策实施的反馈。其次, 要科学地制定惠农政策实施结果的度量、评估规范。应当尽量将惠农政策的实施、结果统计量化和规范化, 为监督执行惠农政策提供可行的标准, 使得此评估体系在技术上可行。

3、加强信息畅通传播所需的物资和经费投入

为使惠农政策传播更畅通、更有效, 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是十分有必要的。其一, 加强乡村政策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传统的黑板报宣传是朴实且有效的宣传方式。乡村财政应该保证其范围的黑板报数量, 而乡村政府则要保证黑板报内容得到及时更新。其二, 大力普及乡村广播、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 经常使用这些设施宣传惠农政策。其三, 可以采用印发惠农政策知识手册的形式传播信息。手册能够存放, 可以反复拿出来看, 弥补了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稍纵即逝的不足。

四、结语

综述所述, 文章首先探讨了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 接着分析现阶段惠农政策信息传输与反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最后针对完善惠农政策信息传输与反馈提出了相关对策。在现实生活中, 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健全, 随着法律监督能力和审计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惠农政策信息传输与反馈将会得到完善。

摘要:有效的惠农政策信息传输与反馈有利于促进农业的良好发展。文章对惠农资产的内容进行探讨, 并分析了现阶段惠农政策信息传输与反馈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如何完善惠农政策信息传输与反馈。

关键词:教育部门,国库集中支付

参考文献

[1]、李敏昌《新世纪惠农政策新探析》, 农村经济, 2009.02

[2]、刘方歆《关于落实涉农惠农政策的思考》,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11

[3]、方正松《,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中国集体经济, 2009.24

[4]、冯学荣《, 对延安市政府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 西部金融, 2009.10

[5]、林嵬《, 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笑声》, 农家参谋, 2006.06

问题反馈 篇10

一、反馈的概念与形式

(一)反馈的概念

反馈一词最早出现于控制论,应用于无线电工程技术领域,后来被推广至管理和教育等其他领域。Ramaprasad将反馈定义为反映系统参数实际值和参考值之间差距的信息,该信息可用于修正这一差距。Ramaprasad还强调信息反馈的三个要素:1.反馈的重点可以是输入、过程或输出等任何系统参数;2.反馈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系统参数的参考值数据,系统参数的实际值数据,两个数值之间的比较机制以确定其差距。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3.只有信息用于修正参考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异才可称为反馈,如果信息仅被储存起来则不能视为反馈[5]。

在教学领域,学者们对于反馈的理解并不唯一。Black和Wiliam对反馈的定义较为宽泛,在他们看来,反馈可以指任何提供给学习者的与其任务表现相关的信息。后来的学者对反馈的界定在某些意义上借鉴Ramaprasad的定义,认为反馈是学生实际表现与其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学校等机构的教育目标或标准等之间的一种比较信息,这种信息能使学生对特定知识和技能加深理解,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表现与各目标或标准之间的差距,最终引导各要素努力缩小这一差距。

从宽泛角度看,反馈信息主要有教师和学生两个受众。教师利用反馈信息对课程的准备情况进行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并规划补救措施。学生凭借反馈信息对自己学习当中的强项和弱点进行监控,强化优点、改进不足,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二)反馈的主要分类及作用

在控制论中,反馈按其对接受者和结果的作用被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类。如果反馈信息的作用加大系统参数中参考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距,这种反馈被视为正反馈;如果反馈信息的作用减小参考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距,则被称为负反馈。但这种界定不同于我们在教学领域常见的界定方式,教学领域对反馈的分类是基于反馈的情感内涵。从反馈接受者的角度看,如果反馈信息对接受者的情绪产生正面的影响(比如使其高兴、更自信或学习更具动力等),那么这种反馈就是正反馈。如果反馈信息对接受者的情绪产生负面的作用(如情绪低落或自信心减弱等),则被视为负反馈。

Tunstall和Gipps按照反馈手段的性质将反馈分为两大类:评价性反馈和描述性反馈[6]。每一大类分四小类,其中评价型反馈分为奖赏、惩罚、认可和否定;描述性反馈分为成绩描述、进步描述、成效构建和发展构建。评价性反馈实际上主要以正反馈和负反馈为主,教师或其他人依据显性或隐性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判断,这种反馈与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力关系较大。而描述性评价重点在于成绩或进步,与学生的能力密切相关,主要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

Nicol和Macfarlane-Dick从反馈的主体出发提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的说法[7]。他们认为通过自主监控学习任务、自主评估相对既定目标的进步情况能得到内部反馈。内部反馈与学生个人的认知、学习动机和行为相关。学生通过比较目前的进步情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获得反馈,再利用反馈来确定是继续当前的学习策略还是进行必要的调整。外部反馈来自教师、同学或其他途经,主要反映学生表现的对错、强项和弱点,学生使用该信息反馈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

无论研究者对反馈如何定义和分类,反馈在课堂评价中的作用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

1. 纠错:

纠正学生在任务中的错误,这是反馈在课堂评价中最为传统的作用。

2. 强化:

这种反馈作用源于行为主义的理论,通过外界刺激(正反馈或负反馈)加强学生对某一知识或技能的深入理解。

3. 诊断:

确定学生对某些知识的错误理解,发现其不足和问题。

4. 依标准检测:

这一作用与反馈的诊断功能紧密联系,反馈信息可用来衡量学生的表现与既定标准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引导教师和学生弥补这一差距。

5. 前馈:

反馈,尤其是高层次教育的课堂反馈,必须能够培养学生新的学习思路和策略,能明确指导学生将来的表现。

二、课堂评价反馈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实施策略

(一)课堂评价反馈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没有课堂评价就不会有信息反馈;另一方面,没有及时的信息反馈课堂评价就失去促学的功能[8]。课堂评价反馈在教学中的作用似乎已经成为教学领域的共识,但在反馈的课堂使用中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 课堂评价缺少反馈或形式单一。

由于教师工作量大或学生人数多等原因,教师很少就评价的内容与学生一起进行回顾和反思。学生希望教师能对评价的结果和自己的表现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但是很多情况下由于工作量大和时间的原因,教师多采用单一的反馈形式,比如,写书面评价反馈。

2. 反馈滞后。

有时候,教师不能就课堂评价给予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这种情况多见于终结性评价。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对学生的评价结果给出反馈信息,学生就无法将滞后的反馈信息与评价内容密切联系起来,难以反思自己的成绩和表现。

3. 学生对如何利用反馈信息缺乏足够的指导。

学生在评价标准方面没有得到指导,或者没有得到足够的指导,不能全面理解自己的表现与最终成绩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分析反馈信息以指导自己的学习。Weaver的一项研究发现,只有1/4的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受过使用反馈方面的指导[9]。Burke所提到的一项校内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反馈信息[10]。

4. 教师反馈用语不够明确,学生不能完全理解。

评价反馈的重要意义就是学生能够理解并用以指导学习。不少教师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反馈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不言自明的,学生应该通过反馈明白自己如何改进。尽管学生普遍看重教师的反馈,但是有时觉得教师的评语不够全面,较难理解,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进,很难将反馈转化为今后学习的指导。

5. 反馈过多提供负面信息。

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讲,反馈既要有正面的又要包含负面的。正面反馈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负面反馈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过分强调学生的失误将会使学生失去自信,把教师的评价看做是对自己能力的定性,因而对反馈持消极态度,从而削弱反馈的作用。

(二)有效实施信息反馈

综上所述,课堂评价的反馈对学生既能产生积极作用,又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反馈有效与否要看学生需要何种信息而不是教师向学生反馈何种信息,因此,课堂反馈的有效实施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反馈应及时。

对于记忆型或较为复杂的测试任务, 教师给出及时反馈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最为有效。

2. 反馈应紧密联系评价标准,清楚明了,以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表现。

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向学生展示评价标准以及不同的表现所达到的特定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示范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样的表现可以达到何种标准。反馈应能让学生清楚当前表现与既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具体说,反馈要回答教师或学生提出的三个主要问题:我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目标?我应采取何种行动来取得更大的进步?

3. 反馈应做到形式多样,既满足学生需求,又做到高效。

反馈因其功能、关注焦点和提供途径不同而形式多样。如上所述,反馈从功能上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从反馈的关注点出发可分为任务反馈、过程反馈和关于学习者本身的反馈;从提供途径上说有书面反馈和口头反馈等。课堂评价反馈应根据课程和学生的需求及特点采用不同的反馈形式,以做到高效而有针对性。

4. 反馈应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学生仅依赖教师给出的评价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从教师给出的直接和真实的评价反馈中培养自我评价技能和自我监控能力。

5. 反馈应做到公平,无任何偏见。

在课堂评价中学生不但要求评价结果的公正,而且希望评价过程的公正。学生尤其关注教师评价反馈中所表露的尊敬程度。这需要教师做到评价标准的公正透明,反馈用语的公正,对待不同能力的学生反馈信息量方面的公正以及对待不同性别学生反馈方式的公正。

提供高质量、有意义的评价反馈信息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反馈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又能提高教学效果。近20年来关于评价反馈的研究表明,反馈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反馈并不是简单地指出答案的正确与否,它的提供和接受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交流过程,这种交流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因此,诸多因素会影响到反馈的有效性。有研究发现,学生有时并没有依照教师反馈所希望的那样调整或改进自己的学习,也很少有实证性研究证实哪一种反馈最好,精确测定反馈的有效性较为困难,甚至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认可反馈在课堂评价中的重要性。要使反馈做到实际有效,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让他们了解课堂评价的目的、程序和标准。同时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反馈,指导学生有效利用评价反馈信息,使反馈真正实现促学目的。

参考文献

[1]Black, Paul and Dylan Wiliam.Assessment andclassroom learning[J].Assessment in Education:Principles, Policy&Practice, 1998, 5 (1) , 7-74.

[2]Higgins, R.2000.‘Be more critical’:rethinkingassessment feedback, paper presented to British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ference, Cardiff University, 7—10 September.Availableonline at:http://www.leeds.ac.uk/educol/docum-ents/00001548.htm.

[3]Young, P.‘I might as well give up’:self-esteemand mature students’feelings about feedback onassignments[J],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Education, 2000, 24 (3) , 409-418.

[4]Higgins, R., Hartley, P.&Skelton, A.2002.The cons-cientious consumer reconsidering the role ofassessment feedback in student learning[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7 (1) , 53-64.

[5]Ramaprasad, A.On the definition of feedback[J].Behavioral Science, 1983, 28, 4-13.

[6]Huxham, Mark.Fast and effective feedback:aremodel answers the answer?[J]Assessment&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07, 32 (6) , 601-611.

[7]Nicol, D.&MacFarlane-Dick, D.Formative Assess ment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A Model and SevenPrinciples of Good Feedback Practice[J], Studiesin Higher Education, 2006, 31 (2) :199-218.

[8]Gibbs, Graham and Simpson, Claire.ConditionsUnder Which Assessment Supports Students’Lear-ning[J].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HigherEducation, 2004, 1, 3-31.

[9]Weaver, M.Do Students Value Feedback?Students'Perception of Tutors'Written Response'[J],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06, 31 (3) :379-94.

上一篇:致病菌分布下一篇:风险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