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2024-08-28

时代的企业家精神(精选十篇)

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篇1

新媒体时代是利用现代网络互联技术实现信息的整合,具有独创性、互动性,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现代网络互联技术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与市场基础上的商业性质的各类网络平台的联合体,它本身所依赖的技术标准是与市场经济相妥协和融合的产物,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兼收并蓄地对各类技术、思想和创新进行集成,从而发展成为目前传播媒介中最广泛的综合性现代传播平台。企业作为新媒体时代社会系统中的重要因子,其发展必然要紧随时代步伐。企业家根据新媒体市场环境的变化,抓住关键因素,扬长避短,统筹全局制定出有竞争优势的市场方案,这种指导企业的前进方向的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就是新媒体时代所需的企业家精神。

1.1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涵

1775年,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龙首先提出“企业家”这个概念。他指出企业家要具有突出的经营才能、风险意识、冒险精神。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或以别人没用过的方式做事的组合。他含蓄地指出企业家精神是不断创新精神,是社会进步的革新力量。德鲁克把企业家精神明确界定为社会创新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系统地提高到社会进步的杠杆作用的地位。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把企业家精神定义为推动企业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经济进步的强大动力。

众所周知,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推崇入世苦行的新教伦理、理性计算和坚强意志,促成了资本主义的勤奋敬业和节俭精神。企业家精神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企业家精神能指导、创造、规划、设计企业发展的未来道路。世界各国政界及商界都高度重视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在美国,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手段,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发展中国家,企业家精神也被认为能有效刺激经济增长,亚洲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家的冒险精神。

1.2企业家精神的特性概述

首先,创新性。创新是新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环节,也是旧事物毁灭淘汰的环节。习近平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其次,合作性。习近平指出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这种新常态下,竞争激励企业家们重新审视自己,合作交流会迸发出新的灵感,共享资源会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利用价值。再次,承担风险性。早期研究者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龙,他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风险承担精神。企业发展中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种不确定因素就成为风险。新媒体时代高风险性也蕴含着高回报性。企业家根据客观条件对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权衡风险的大小,做出理智的决策,对风险的权衡也是理性的企业家必备的素养。最后,承担社会责任。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方面的资源和信息,企业在发展时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诚信经营,在享受到社会提供的便利福祉后,企业家也要回馈社会和反哺社会,这也是每个企业家应该坚持的道德原则。

2新媒体时代企业家精神之殇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网民在享受着网络时代诸多裨益的同时,也被形形色色的附带海量信息充斥着。网民的生活环境既来自传统客观可感知的环境熏陶也被互联网媒体的虚拟环境作用着。由此生活环境的改变引发的思维模式和道德行为的改变,会深刻影响网络主体的道德认知、行为规范,由新媒体时代衍生的下游经济体也将深受牵连。

2.1新媒体时代企业家合作精神渐消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由人建立的企业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任何企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人心齐,泰山移。合作不仅能促进资金流动周转、技术借鉴、人才交流、资源整合,使各项生产要素得以充分开发,而且也能催生创意、激发灵感。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时代社会关系却变得松动,个体的成功案例似乎更为社会所膜拜。这种病态的思想使得企业家之间缺乏合作交流。殊不知,他们更应该意识到,新媒体视阈下,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更需要合作、分享、交融,渐渐淡化的合作意识在充满挑战的新媒体时代正是社会迫切需要的。

2.2新媒体时代企业家诚信精神衰弱

诚信经营始终是维持商家经营持续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放开了市场,搞活了经济,但也催生了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思想。在网络信息时代,网商交易打破传统的面对面交易模式,这更为这些不道德的投机行为提供了便利。网商交易市场缺乏规范的行业标准,造成鱼龙混杂的场面,这样不仅降低了商家的信誉也降低了消费者购物的热情。2016年3.15曝光淘宝商家通过“刷单”行为来提高店铺的等级和评价信誉,一个偌大且知名的互联网销售平台,竟然没有系统的监察体制管理这些造假的商家,这种粗劣的商业竞争行为也彰显出企业家诚信精神欠缺。

2.3新媒体时代企业家创新精神匮乏

习近平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新媒体时代,加快了事物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意味着淘汰周期的缩短。按照德鲁克的看法,创新行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它能够创造财富。事实上,创新本身创造了资源,而企业家在企业的中心地位使他们承担起了创新的责任。因此,新媒体时代亟需企业家敢于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以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促进社会经济活动的有序稳定进展。

2.4新媒体时代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由此也激化了各种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碰撞,西方资本主义利己享乐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重义轻利思想形成鲜明的对峙。一方面,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中,各种资本主义的金钱观、利益观、享乐观等各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涌入我国,企业家会不自觉地受到此思想的影响,因此“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责任意识逐渐被冲击而出现淡化。另一方面,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在发展中讲诚信、守信誉、童叟无欺。网络便捷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但也滋生了商家的投机心理,例如:国内各大网商在“双十一”狂欢节纷纷开展活动,竞相争夺客户相互竞争资源,不正当的商业竞争行为不仅反映出我国新媒体背景下互联网商的重大漏洞,也折射出新时期企业家们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决心。

3“何为其用”:培养新媒体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立足于对人类对象性活动、主客体关系中的“两个尺度”的理解,价值的本质是客体属性同主体需要和能力之间的一种统一,是世界的存在对人的意义。新媒体时代培育新型的企业家精神不仅对企业家自身,也对社会有积极且深远的意义。

3.1有利于完善企业家的职业伦理素质

企业家自身的优良素质会对企业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作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家既要有传统的诚实守信、理性意识,也要懂得利用高科技的成果创造财富、造福社会。企业家站在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运用广阔的思路、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抓住制胜的关键因素,对企业的发展做出准确且正确的顶层设计。促进个人素质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无形中这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影响力,企业家创新、拼搏、敢于挑战新事物等精神也感染着这个时代。成功的企业家会成为整个社会各阶层人们前进的榜样,也会激励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积极地向成功的企业家靠拢。企业家职业素质的提升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3.2有利于创造财富拉动经济增长

意识领域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会有重大的反作用。培养企业家精神属于社会文化建设的范畴,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企业家创造财富与经济直接相关。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社会中企业家们贯彻与时俱进的商业思想和保持正确的思想方向,由此才能为振兴经济保驾护航。培育新媒体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不仅对单个企业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也给网络时代树立了新的思想追求标尺。社会精英们在正确精神的鼓舞下用新颖且适合的方式创造社会财富、带动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就业、提升社会幸福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企业家精神的指引下的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其实现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4“何以育之”:新媒体时代培育企业家精神的路径探析

新媒体时代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加赤裸地暴露为己谋利的人性本能,出现了许多与传统道德相悖的新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流思想迫在眉睫。另外,企业家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现了像破坏环境、不守诚信、恶性竞争等不道德的商业行为,因此,探寻新媒体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路径刻不容缓。

4.1重视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因此,要重视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培养,才能更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养成。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导向。企业家用自己的价值观管理企业、发展事业,企业家的主流价值观创制的企业制度是所有企业员工都必须遵守的规范准则,这也能够凝集正能量,规范企业管理文化。优秀企业家会充分发挥凝聚力的重大作用,网商企业家更应该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培养自己的主流思想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4.2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大环境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要重视内在因素同时也要重视外部因素。良好积极自由的社会大环境能营造表现自由、敢于突破的大氛围,外部条件对于培育企业家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西方很早就确立了自由民主的思想,这也催生了近代西方人不拘泥于传统,敢于挑战权威,表达自由的创新氛围的形成。无论是适应新变化、新发展,还是解决新矛盾都迫切需要领导者亟需创新思维观念,用新的思维模式、能力素质和工作方法创新发展方式。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新风尚,能全面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有利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要创造有利的经济政策,完善有关经济部门的法律法规,对于创新型发展快速的企业给予相关的奖励政策,也会侧面调动企业家创造的积极性。

4.3提高企业家自身的职业素养

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家是对变化着的环境和普通人容易忽视的机遇保持极度敏感的一类人,他们善于捕捉潜在创造财富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这对企业家自身素质也有极高的要求。尤其现如今,网络信息时代,在众多的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和抓住潜在机会本身就不是易事,也就更增加了企业家成功的难度。因此,企业家们要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发掘机遇的意识,有敢于突破的勇气和敢于承担风险的责任。企业家精神不是单个人的品质,但单个企业家的品质又体现了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自身要设身处地的为公司的发展和企业内部员工的福利着想,由此发挥企业家的才能和才干。首先,要扩充自我见识,善于接受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谦虚做人,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其次,要提高自我胆识,有足够的胆量应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尝试新方法时可能会遭遇失败,这就需要企业家有敢于面对,敢于挑战的精神。

新媒体时代,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家精神必须植根于优秀民族文化中、吸纳外来精髓、与时俱进,企业才能常青。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企业家精神对社会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新媒体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是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家们与之相匹配、相适合、相交融的规划企业未来发展的互联网思想、思路、方法。这种与时俱进的企业家精神也是现代企业发展进程中必需的指导思想,作为一种先进的积极的社会意识作用于社会经济领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力。

摘要:新媒体时代,高速的信息传播速度和便捷的商业交易媒介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社会,企业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因子,其发展也正面临转型的关键期。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指导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培育新媒体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不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企业家精神,培育

参考文献

[1]丁栋红.企业家精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田耘.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4).

[4]李新春,苏琦,董文卓.公司治理与企业家精神[J].经济研究,2006(2).

[5]鲁传一,李子奈.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6]刘亮.企业家精神与区域经济增长[D].上海:复旦大学,2008.

[7]陈文龙.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篇2

西北电力设计院/陈涛 内容摘要:本文以延安精神的精髓为基点,从延安精神的四个精髓点分别阐述了国有企业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并进一步就国有企业如何继承发扬延安精神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史实为依据,同时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相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期冀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所借鉴和参考。关键词:国有企业继承发扬延安精神时代价值

引言: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力量,是经济社会的中流砥柱,是我国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撑,在当下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如何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讨的问题,而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种精神的力量来支撑、来推动;延安精神是我党在发展成熟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了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前的环境下,国有企业发扬继承延安精神仍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本文将对国有企业发扬继承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如何继承发扬等方面进行浅显的论述。

一、延安精神的精髓

延安精神是经过不同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历经几代人的概括和总结而锤炼出的思维智慧和精神内涵,是我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财富,概括来讲,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国有企业发扬继承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是一个浑浑噩噩的民族,是一个迟早要倒下的民族,同理,一个没有自己精神的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市场大潮中是一个走不远的企业。企业的资产、制度是企业的“形”,而企业的精神却是一个企业的“魂”。“魂”没有了有“形”又有何用呢?!延安精神是我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属于自己的精神。在世情、党情、国情、企情早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紧密联系现实情况,结合国有企业的发展实际,深入研究延安精神博大精深的科学内涵,牢牢把握延安精神的灵魂和精髓、本质

和特征,深入挖掘国有企业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我们国有企业坚定政治方向、端正思想路线、牢记根本宗旨、保持优良作风、推进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而且非常有必要。

1、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需要国有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当代的世界趋势,错综复杂,风云变幻,是一个日新月异,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当前,在全体中华民族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奋斗的历程中,国有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企业要前进,人民要富足,都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继续继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例如,我国的电力企业,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下,面临着经济发展需要发电量增长的市场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能环保型电站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在复杂的发展形势下,企业要发展进步就必须发扬精神,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当下一个可以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从国有企业自身来说,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推进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当前,国有企业在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过程,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艰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财富贯穿于发展过程的始终,才有可能确保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国有企业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国企必须继承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国企的性质,就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性质。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质就是企业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企业。而所谓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性质,就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企业所具有的性质。由此推论,所谓国企的性质,实质就是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企业所具有的性质。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其营利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而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急难险重任务时的中流砥柱作用、在解决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中起到的基石作用、在解决群体性、重大性、复杂性社会难题方面起到的中坚作用等等。

国有企业的上述性质、特点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精神。

3、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需要国有企业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

一个企业要进步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否则企业就不可能进步;一个企业要勇立市场经济的潮头而长盛不衰必须要不断的开拓创新,否则,企业必然会被严酷的市场经济所淘汰、所抛弃。

现代企业的理论和方法一般来说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管理新问题与新思路等方面,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需要我们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多角度、多方面系统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开拓创新,这样才能构建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企业战略、发展思路,才有可能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4、国有企业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延安时期,就用实事求是来概括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近百年来我党在艰苦的实践中表明了,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同样的道理,国有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也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研究企业战略目标,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研究企业的干部任免,也要根据干部的实际德才表现实事求是地来进行;制定企业业务发展目标,也要根据市场环境、企业优势、面临困难等方面实事求是地进行。等等等等,概莫能外。

三、当前国有企业如何继承发扬延安精神

当前,我们国有企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奋斗。我们的国有企业肩负着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新的辉煌等的历史使命,目前既经受着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的持续冲击和考验,又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加之自身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这就需要我们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念和决心,以加快振兴民族工业和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为已任,卧薪尝胆,开拓创新,勇往直前,奋起直追,不断开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国企的广大干部职工要坚持继承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习国际先进企业的知识和文化,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思想精髓。在延安时期,我们党通过认真总结建

党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终于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从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如果要发挥精神变物质的力量,必然会有一个理论与国情、现实相结合的过程,否则不仅不能结出美好的果实,反而可能会出现“南桔北枳”的现象,成为阻碍革命前进的绊脚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既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不照搬苏联模式的道路,将中国革命与中国国情、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社会的生根和拓展。而其中的精髓与法宝就是实事求是。同样,对于我们国有企业来说,要想真正把企业建设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公司,我们就必须解放思想,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公司,比如美国通用、韩国三星等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又不能一味的照套照搬,要实事求是,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企业发展规律、行业发展规律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我们的国有企业才能健康和谐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国企广大干部职工要坚持继承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将这个宗旨以企业文化的形式内化于企业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延安时期,我们党坚决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靠对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和全心全意的服务,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赢得人民群众真心诚意的拥护和全力以赴的支持。这是我们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对我们国有企业来说,就是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内化于企业之中,就是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方针,坚持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切实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的根本利益,做到谋求一方发展,造福一方职工,确保一方平安。

三是国企广大干部职工要坚持继承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学习和思考中提高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延安时期,我们党针对党内存在的学风不正、党风不正和文风不正的问题,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和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为主要内容,开展全党整风运动。特别是把学风问题作为“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强调以研究中国问题为中心,大兴理论联系实际之风、认真总结历

史经验,从普通党员干部到各级领导干部都拿起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使全党各级干部运用正确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提高,各级干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普遍增强。就国企来说,如今的市场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知识、能力和智慧的竞争。我们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方能不断提高管理企业的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同时要向实践学习,善于在实践中总结思考,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向广大群众学习,善于集中广大群众的智慧,从广大群众中吸收营养,丰富自我,完善自我。

四是广大国企的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断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使广大职工群众真正成为企业利益的共同体,持续推进企业的稳定健康协调发展。毛泽东指出,“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当前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遇到了不少新矛盾、新问题,很多矛盾和问题来源于基层,而矛盾和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得依靠基层。因此,国企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问计于实践,问计于基层,问计于职工,不断开拓创新,使广大职工群众真正成为企业利益的共同体,这样才有利于持续推进企业的稳定健康协调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不仅仅是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制度的创新,还包括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进行管理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等内容。

五是国企广大干部职工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新形势下不断探索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自信、自强、自立的主体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创造精神,是克勤克俭的高尚品德。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遇到极大的经济困难时,毛泽东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决了吃、穿、用的问题,其中359旅开垦南泥湾成为当时的模范。在他们的努力下,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当前,我们虽然没有延安时期的吃、穿、用的困扰,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永远不会过时。针对我们国有企业广大的干部职工而言,我们要强化主体意识、发扬创造精神,反对畏难情绪。现在,我们探索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展开较

量,开发出新的世界名牌,都要艰苦奋斗。这既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的精神,更是我们的独特优势。对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结束语: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并推动伟大的事业。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国家的光荣,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只要我们把延安精神存之于心、见之于行,将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同新时期推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民族复兴、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去,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工作业绩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的、更加美好的局面。

作者信息:

姓名:陈涛

性别:男

工作单位:西北电力设计院

职务:企业文化主办

职称:经济师(工商管理)

通讯地址:西安市高新区团结南路22号

电话:029-88358040

邮编:710075

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篇3

当代企业家的生存环境审视

国有企业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要把企业家从直接的社会责任中解脱出来。过去国有企业那种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必须改变。但又不能一讲经济利益,一讲市场机制,就把过去保证社会安定,给人以安全感的社会保障体系彻底扔掉了。而这个责任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来。如果改革缺乏系统性,既要让企业家承担企业挣钱的责任,还要让企业家承担直接的社会稳定和保障责任,这就使得企业家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陷入到一种混沌文化氛围中去,无所适从。按道理,企业家是通过向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缴税来给社会做贡献,并承担相应责任的,他不应该直接承担养人和解决社会就业的责任。衡量企业家的指标应该以盈利和纳税多少为标准,而社会保障则应该由社会来完成。这样就能还企业家一个正常的社会氛围。

总之,今天的企业家生存环境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当我们把这种反思深入到精神层面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底能不能造就现代企业家,欧洲的传统文化可以,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可以,难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能造就自己民族的企业家吗?当我们认真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锻造现代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因子时,回答必然是肯定的。

传统文化:企业家精神的源泉

今天在谈到中国能否弘扬起现代企业家精神时,另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是,国人能否守得住诚信这个关口。“合理谋利”是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另一个核心观念,国人“谋利”没问题,“合理”能不能做得到呢?这个问题不解决,甚至失信于世人,那么中国要发展和富强起来恐怕就遥遥无期了。据说,国内有一位大民营企业家,下决心把研发基地办在印度,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印度人多半笃信宗教,没有国人目前普遍存在的诚信问题,而这个企业也正因为采取了这一战略决策,得以度过了经济危机,死里逃生。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应该是最不成问题的,是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原则。否则以“义”著名的关公就不会被奉为财神了。关于诚信,不妨举“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例。大家知道,胡雪岩是徽商的代表人物,也是近代官商的代表人物,他在官场中投机取巧而从中牟利颇有一套。然而当他面对市场时,却把诚信作为自己立足的命根子。据有关资料,他曾告诫自己药店的员工:凡有贸易均不得欺,药业关系性命,尤不可欺。他还把佛教的一些教义如“戒欺”成功地用于企业经营,使员工的质量意识中加上了宗教因素的约束。佛教主张“精神不灭”,认为人死后能够重新投胎;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报应说;要求人们慈悲为本、行善修道,为来世积福。佛教的这些教义与中国传统伦理和其他宗教观念相结合,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起着重要的影响。近代以来,尽管西方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但就国民总体来讲,知识仍相当贫乏,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仍归结为神的作用。在研究胡雪岩的许多著作中,有专家就分析道,胡雪岩正是迎合人们关怀来世的心理,为“戒欺”这一商业精神披上宗教外衣。在胡庆余堂的有关记载中就有“莫谓人不见,须知天理昭彰,近报己身,远报儿孙”的警句,以唤起药工们的惊惧意识。

新时代的企业家伦理:修身、兴企、报国、富天下

如前所述,企业家精神内涵的核心是民族精神。人类是分为族类的,而族类的划分不仅是看生物、生理的方面,而且要看心理和思想因素;不仅要从自然的方面来划分,而且要从社会文化的方面来划分。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非常殊胜优秀的族类,有她独特的生物、生理、心理和思想的特质,有她独特的文化特质。区分人类族类的核心不是自然和生物的要素,而是人文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应该说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相联系的。首先是那种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那种被本民族几千年来所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其中,最核心的是儒家倡导的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态;那种“家”、“国”一体的观念;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那种为民族大义可以舍生忘死、杀身成仁的气度。因此,当代中国的企业家精神,首先应该具备历史传承下来的士大夫精神中的优秀因子,从而转化为“修身、兴企、报国、富天下”的崭新时代伦理,并由此构建出今天这个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从根本上实现从士大夫精神到企业家精神的社会精神转型。

今天,中国民族精神的圣火应由企业家来承接,中华民族的这样一个灵魂,历史上一直在文臣武将、士大夫阶层中传承,而没有成为企业家们前进的火矩。中国精神文化贴上了“仕”的标签后变成了“士大夫”文化,只能由“仕”来向大众传输。商人或企业家并没有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这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事实。这当然与我们经历了较长的封建社会有关,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大量的企业家和商人这样一个群体有关。由于时代的变化,由于企业家的重要性空前增强,它甚至影响了我们综合国力的发展。我们要锻造自己本民族的企业力量,要承继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光靠“仕”(官员)而没有企业家这样一个无比重要的阶层的参与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确实应该由企业家来承继中华文化的接力棒了。但是今天中国企业家要承继的又是什么呢?应该说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精神,并由此向“修身、兴企、报国、富天下”的新精神转型,从而构建起今天的企业家精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企业家精神

中国的社会精神转型或许会漫长一些。伴随着这个伟大的历史转型,其相应的社会历史转型也许会更为漫长。自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来,历史又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这期间,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经历了多少曲折、困苦、艰辛和灾难的考验。但中华民族始终不屈不挠地向着历史辉煌的目标迈进。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历史转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将实现,而与此相伴随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精神也将确定,并丰富我们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宝库,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企业家精神。我们有理由为此而自豪和欢呼!撰写此文,作为笔者在长江商学院EMBA学习的收获和成果,似乎也是自己对时代应尽的责任。

笔者认为,在重要的历史时代转型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社会精神转型,产生出一个崭新的时代主流精神。而今天的时代,新的时代主流精神是企业家精神。从企业家的精神特质分析中可以发现,今天的企业家精神是时代先进社会精神的代表,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聚合和承继,因此,它与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相适应。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的诞生,是从历史优秀文化的因子中承继发展而来的。西方实现了从骑士道精神向现代企业家精神的转型,日本实现了从武士道精神向现代企业家精神的转型。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完全具有诞生现代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因子,也完全可以实现由士大夫精神向企业家精神的现代社会精神转型。问题在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留下的负面影响,没有给中国企业家精神的诞生奠定厚实的制度和文化土壤,而这恰恰是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改革过程中应该致力解决的,从而再造出崭新的时代企业家伦理:修身、兴企、报国、富天下。

我们时代的精神世界 篇4

今天在这里, 站在大家面前, 我感到诚惶诚恐, 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才好。所以, 请允许我稍微紧张一下, 也请大家原谅我接下来可能犯的错误。

在场的嘉宾中, 有母校的校长, 有中文系的领导, 有教过我的老师, 有同年级老同学, 有媒体界好友, 有师弟和师妹, 还有同桌的你。新朋虽然不多, 老友确实济济。在这种场合下竟然要当众自我吹嘘一番, 实在需要很大勇气。不小心吹过头了, 老友们难免会心一笑, 让我丢盔卸甲, 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败下场去。

承蒙范军校长的关心、汤涛馆长的好意, 老同学魏明扬馆长的努力, 母校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收藏并展览我迄今为止创作的所有作品, 在这里举办隆重的捐赠仪式。作为一名仍然“健在”的作家, 一名在各方面都还不够资深的校友, 我对此深感荣幸, 也倍觉“鸭梨山大”。上月, 魏馆长通知我这件好事时,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我觉得, 这个荣誉跟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相比, 更让我感到幸福。活用一下小伙伴们爱用的词, 可以说是幸福得“外焦里嫩”了。

我学术水平有限, 文学创作成就暂时也还有限, 原本配不上这项荣誉。我的老师、我的学兄学姐、我的师弟师妹, 很多人都比我有成就———很多人比我有名, 很多人比我有钱。但档案馆却先把我给“收了”, 这让我在幸福的眩晕中, 又窃窃地惑而不解。我想来想去, 于我唯一毫不逊色、甚至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成就很高的, 是在这座美丽校园里拥有了爱情。我虽然感到很幸福了, 但我太太比我幸福得多———二十多年来, 她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美丽的校园里学习、工作, 对我而言, 她就是我所爱的母校的形象代言人。

鉴于我太太就坐在下面, 以下省略六千字……

站在这里, 我觉得过于光荣, 以至于无法体现我本来特有的妙语连珠的“风采”。

我去过国内外很多地方, 出席过各种场合, 做过各种类型的讲座, 从来没有觉得像今天这么紧张。一九八七年有幸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时, 我就产生过那种深深的、时不我待的紧张感———在座的一些老同学可能听我说过, 当年一进校园, 看到那么多漂亮女生行走在林荫道上, 我就心花怒放, 觉得自己来到了人间天堂。那时, 我扛着简陋行李, 行走在悬铃木浓荫下, 内心充满各种喜悦。九月晨光在树叶上跳跃, 狐狸一般美好。美国大诗人庞德的名作《在地铁站上》这样写道:“那些脸庞在人群中闪现/湿漉漉树枝上一朵朵花瓣。”

我在进入学校的一瞬间, 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自己的幸福, 自己的人生。

我本是广东省雷州半岛上一个小镇边民, 家乡偏远, 信息不通, 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到过家乡五十公里以外的地方。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 如一段唱词云: “本想打家劫舍, 谁知弄假成真。”

过去的糗事趣事乐事一件件浮现心头, 人生如缠绕的毛线, 我一时不知道该从哪一根线头开始扯起。

过去江湖艺人耍把戏, 都要到家乡外很远的地方去, 行村镇、走街串巷, 但从来不在自己的家乡表演, 免得穿帮丢人。我现在的感受正是如此。

无论如何, 我内心总为此而感动。

我相信,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举办这次隆重的收藏捐赠仪式, 肯定包含着美好的深意:等这次活动结束, 等媒体界朋友帮忙把这个消息传递出去之后, 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里, 可能会回荡着这种惊呼声:连叶开这小子的作品都能被档案馆收藏, 我们岂不是更该得到这个荣誉?

恭喜你, 答对了!如果因为我参与的这次仪式的影响, 以后有更多更有成就的校友都加入到捐赠著作给母校档案馆的行列, 这是一桩多么好的好事!

母校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这一开业内先河的创举, 可谓高瞻远瞩, 可谓决胜未来, 可谓老谋深算, 这种优雅的、高级的文化活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 以后将会显得越来越有意义。

经过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 我们国家已从一个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 进入了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对有些富人来说更是物质极度过剩的时代, 而我们的精神世界, 仍然像过去那么贫乏, 甚至因为遭受物质的大规模入侵, 我们的精神世界比过去更荒凉, 更加无趣。

二十六年前进入大学时, 我理解不了何为“异化”, 什么叫做“拜物教”, 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经典词汇, 让我深感茫然, 考试还不及格。现在我明白了:在这个“物化”世界里, 人的价值依靠物的价值来体现, 拎着爱马仕包包的女生比挎着热风包包的女生更加美丽, 开着宾利跑车的男生比开夏利的男生更有魅力。个人的价值依附在物的价值之上, 以物价衡量人价, 成为这个时代的唯一尺度。

一旦人被“异化”, 那么你作为人的价值就被抽空了, 你就“物化”成了“土豪金”, 你就“物化”成了超级跑车……顺便说一句, 强烈要求《政治经济学》老师追加给我一个合格。谢谢!

精神世界上空空荡荡, 物质大军在荒原上狂奔, 带起漫天的尘埃。这样的世界, 并不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美好的景象。

现在, 很多人深感中国的原创力不足, 创造力贫乏, 而越来越难以应对国际上的新挑战。我曾鼓吹过一个观点:二十一世纪, 想象力是第一生产力。但我们可怜的一点自由思想, 被僵化的教育体系、被物质狂流侵蚀得千疮百孔, 如此的打击、重压之下, 何来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 没有创造力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设计, 没有一流的产品设计, 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我国政府在若干年前就意识到文化原创力的重要性, 一直在逐年加大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如果说, 前三十年是经济建设期, 那么今后三十年将是文化建设期。我在很多讲演时, 都自作主张地对学生们说:进入文化产业, 你们正逢黄金时刻!而文化产业的底层技术、或者说核心驱动力, 是原创文学, 是富有想象力、是有生动表现力的文学作品。

因为文化产品市场的无序, 因为文学作品评价尺度的混乱, 我们国家的文化产品生产正在重蹈工业产品生产的覆辙, 缺乏原创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产品被大量生产出来, 但缺乏真正的市场竞争力。而价值的混乱, 又导致整个文化评价的无序。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举办的这次活动, 我觉得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正在创作中的作家作品的收藏, 体现出一种坚定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尺度, 是对文学作品、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肯定, 也是对一直在思考着民族、文化、思想以及未来的作家们的一种鼓励。

我们深深地明白:市场虽然喧嚣, 而美好的价值不灭。

我曾写文章说:“金钱长驱直入, 皆因你的人生毫不设防。”

阅读、保存、思考, 以丰富的美好作品装备自己的头脑, 可以更为轻松地消融那些异化力量的巨浪。

再次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的好意, 感谢范军校长、汤涛馆长、魏明扬馆长, 感谢在座的同学、朋友, 感谢百忙之中赶来的各媒体记者。最重要的是要感谢我的太太, 感谢我的女儿。

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篇5

大庆精神是大庆企业文化的灵魂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爱国”就是爱岗敬业,持续发展,为增强综合国力作贡献。“创业”就是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创业永恒,始终不渝地追求一流。创业精神强调的是要以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进行大庆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求实”就是讲求科学,实事求是,“三老四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奉献”就是职工奉献企业,企业回报投资者,回报社会,回报职工,回报用户。这一企业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理想信念;体现了大庆油田企业上下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职工队伍团结凝聚、同创大业的团队精神风貌,是大庆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大庆精神赋予大庆企业文化生机与活力。大庆精神形成于轰轰烈烈的石油会战年代,又在不同时期不断丰富与发展,它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一提到大庆精神,人们就会想到在困难时期、困难地方、困难条件下,进行的那场改变中国石油工业面貌的石油大会战,就会想到铁人王进喜和几万会战大军,就会想到“人拉肩扛”“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大庆精神又是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内核,“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优良传统作风的内涵实质,以及由此产生的高度事业心、责任感与自觉性,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是一代又一代大庆石油人,始终保持旺盛的热情和高昂的士气,始终坚持好字当头、严细成风,项项工作高标准,人人出手过得硬,始终做到急难险重的关键时刻冲得上、打得赢的根本所在。

大庆精神规定了大庆企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大庆精神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孕育形成、丰富和发展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庆贯彻落实的体现。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的大庆企业文化,以油田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反映着油田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整体精神,对开发建设大油田,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实现石油自给和石油工业的长足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大庆精神为大庆企业文化增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企业与员工、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从而形成的强有力的特殊合力,是企业不断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以大庆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凝聚了员工队伍的共同价值取向,筑牢了员工队伍的精神支柱。用大庆精神立行是大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形成了引领员工队伍的行为导向。用大庆精神聚力,是大庆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不断激发着员工队伍的内在力量。

大庆精神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根基

大庆精神体现了石油行业的特点,反映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成就了石油工业的辉煌。传承大庆精神是一种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我国油田大多是遵从了大庆的开发模式,大庆精神成为各石油企业精神的基础。新中国的石油工业辉煌于大庆,大庆人遍布各大油田,大庆精神成为了行业精神的火种。

大庆人走到哪里就把大庆精神传播发扬到那里。无论是在东部还是在西部,无论是在上游企业还是在下游企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扬,大庆人走到哪里就把大庆精神传播发扬到那里。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学习教育活动,时刻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育人铸魂,旗帜鲜明地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核心,来构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石油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2006年,钢铁1205钻井队到苏丹钻井,就是依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克服自然环境恶劣、地下情况复杂等困难,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高温当桑拿、汗水当淋浴,每天满负荷工作12小时以上,连续打出了7口优质井,使铁人队伍名扬海外,迈出了“大庆之外找大庆”“创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创业”的坚实步伐。2011年,国际著名大公司壳牌公司董事会组团到大庆油田参访,以探寻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思想精髓。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成为世界深入认知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窗口。

大庆精神中“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内涵反映了中国石油人的企业文化特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艰苦创业的年代里孕育而成,在油田开发建设实践中丰富发展,历久弥新、内涵丰富、蕴意深刻。它从根本上回答了石油职工为谁工作、为谁产油以及怎样工作、怎样产油的重大问题,明确了石油职工对待责任和使命的基本态度,展示了石油职工的核心价值观。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虽然形成于艰苦创业时代,但其“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精神实质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深刻反映了全国石油人的企业文化特质,始终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始终是推动我国石油企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石油人高举大庆旗帜,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先后组织开展了多次石油大会战,开发了一个又一个油田,建设了一座又一座炼油厂,建立起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石化产品。

大庆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企业精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总公司层面上成立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会,旨在形成研究、宣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中心和阵地,加大理论研究、总结宣传和交流研讨工作力度,不断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赋予新内涵、注入新活力,使其更贴近时代、贴近事实、贴近生活,发挥凝聚和激励作用,为推动石油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近10年来,面对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坚持继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石油战线的优良传统作风,认真践行“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切实履行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初步奠定了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物质基础。

nlc202309041812

大庆精神是中国企业的先进文化

大庆石油会战时期,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几万石油大军,“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仅用三年时间就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大油田,一举甩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孕育和形成了大庆人引以为自豪的精神宝藏——大庆精神。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企业要创新、要发展,必须注重加强企业精神的培育,依靠先进文化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内动力,而大庆精神就是形成企业强大内动力的先进文化。

毛泽东提出“工业学大庆”。1964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亲手树起了这面红旗,还多次接见铁人王进喜同志,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所蕴涵的无私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和艰苦奋斗作风推向了全国。1990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大庆时,把大庆精神概括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八个字,并提出大庆要“未雨绸缪,考虑未来的发展问题”。2009年6月26日,胡锦涛同志考察大庆时指出:“大庆为国家、为人民所做的历史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大庆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指示要“弘扬大庆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对于大庆精神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充分显示了大庆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企业的先进文化。

大庆精神适应全国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现实来看,我们提倡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因为中国工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向全国号召“工业学大庆”、2004年国资委在大庆油田召开“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等一系列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大庆油田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工业企业推进自身企业文化建设所学习借鉴的主要文化类型。在推进中国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中更需要传承和弘扬大庆精神,找准大庆精神在这一大格局中的位置与层次,明晰大庆精神在推进中国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发挥的作用,打造中国工业企业的文化软实力。

国家经委充分肯定了大庆精神和大庆经验。1981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以中央文件的形式肯定了国家经委党组对大庆精神的概括,即发愤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无所畏惧、勇挑重担、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1990年2月,江泽民同志视察大庆时科学地界定了大庆精神,即“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概括地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八个字。从此这八个字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企业精神,成为全体石油工人的座右铭,成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心中的标签。

大庆精神是新时代的企业精神

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时期的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庆精神。

首先,大庆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展现。大庆精神之“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大庆人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才叫爱国,什么叫爱国主义,什么叫爱国精神;“创业”,不是简单的创造一项事业、完成一项工程、建设一个企业,大庆人把创业变成了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享受、一种成就。大庆人的创业既有艰苦创业的要求,更有不断创新的内涵。“求实”,在大庆人的心里,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子,正是求实的态度,才使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绩,作出一个又一个贡献。“奉献”,是大庆人奉献给国人、奉献给时代最珍贵的财富,也是大庆人人格魅力、人文精神的象征。“大庆精神”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展现,是这个时代所有为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国家强大而努力的人们的集体精神,更是新时期企业不可或缺的企业精神。

大庆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反映。如果把大庆精神仅仅理解为大庆人的精神,那是十分狭隘和教条的。对大庆精神的理解,应当融入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融入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之中。认为大庆精神已经过时的人,是对大庆精神的片面理解,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理解;认为大庆精神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不仅不了解大庆精神,也不了解市场经济,大庆精神与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大庆精神需要赋予市场经济的内容,市场经济更需要大庆精神的洗涤和净化。

大庆精神是智慧与力量的象征。有人认为,大庆人只会苦干、蛮干,不会巧干、灵干;大庆人只会用身体创造财富,而不会用智慧创造财富。这些人,真的是不了解大庆,不了解大庆人。大庆有今天,大庆能够为中国的繁荣富强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除了不怕牺牲、艰苦创业之外,大庆人善于利用智慧、善于利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是分不开的。仅仅只有初中文化的“土专家”何登龙能够写出多媒体培训课程、30出头的伍晓林博士在世界尖端技术舞台上“领衔主演”、大庆原油产量连续27年高产稳产,等等。这一切,仅仅依靠身体、依靠苦干能够达到、能够做得出来吗?大庆精神,不仅仅代表着力量,更代表着智慧,不仅仅代表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智慧与力量,而是所有大庆人的智慧与力量,是整个中国人的智慧与力量的象征,是新时期企业智慧的象征。

大庆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中国要发展,中国要强大,中国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没有爱国精神不行;中国要富强,人民要富裕,社会要和谐,没有创业精神不行;中国目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矛盾需要克服,还有许多的事要做,没有求实、务实精神不行;中国要推行社会公平正义、要建设和谐社会,没有奉献精神不行。中国要进步,需要大庆精神。大庆精神,就是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时代在进步,中国企业在发展,就是要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用到企业发展中去,成为新时代的企业精神。

(责任编辑:罗志荣)

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探析 篇6

一、雷锋精神具有永不过时的独特魅力

在对雷锋精神的种种质疑中, 有一种论调由来已久, 那就是雷锋精神过时论。有人认为, 雷锋精神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 讲求利益双赢, “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单向付出是唱高调, 假清高, 根本不合时宜;有人强调, 雷锋精神的产生有着极大的特殊性, 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 急需一个凝聚和振奋人心的政治偶像, 雷锋就是那个特殊时期制造出来的特殊产物, 在改革开放和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雷锋早就不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还有人提出, 雷锋的言行是与过去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联系在一起的, 学雷锋就是抹杀个性, 现在还提倡雷锋精神太陈旧了, 太落伍了, 等等。诚然, 雷锋生活的那个时代确实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了, 雷锋形象中某些具有浓厚时代色彩的部分也理应回归历史, 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和诠释、宣传和践行, 必须要与新的历史条件相结合, 与时俱进地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 这绝不意味着当今中国不再需要雷锋精神了, 更不意味着可以对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质疑甚至否定。

无论人类历史的变幻轨迹如何波诡云谲, 无论人类社会的现实状态如何天翻地覆,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要面对一些共同的无法回避的心灵课题——比如,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 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内心?这种千百年来积压在人类内心的根本困惑, 在当下的中国变得尤为强烈。当人们经历了从理念单一到价值多元、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急剧转变, 当等价交换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存哲学, 似乎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该掂量轻重、计较长短, 都可以打上价签、上架销售的时候, 当“理性经济人”几乎成为唯一物种, 当全社会都陷入深切而痛苦的道德焦虑的时候, 如何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如何正确定位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的关系, 就成为叩问着每个中国人的越来越迫切的心灵课题。而雷锋恰恰以其平凡的人生对这些心灵课题和根本困惑做出了超越时空的非凡回答。在22年短暂的生命历程中, 雷锋始终自觉地把他人的幸福与自己相连, 把社会的进步与自己相连, 把理想的美好和精神的充实与自己相连。这些真正高尚和优秀的品质, 从来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蒙尘和暗淡, 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善良与美好、牺牲与奉献值得任何健全的社会和健全的人们去倡导和坚守, 雷锋精神的独特魅力永远不会过时。

二、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所在

翻开雷锋的日记, 追忆雷锋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关系的非凡抉择, 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跃然纸上, 这恰恰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精神食粮。

1. 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雷锋始终以他人为重

人活着最绕不开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自己生存, 也让别的动物生存, 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 不考虑别人生存, 这就是恶。”善与恶的分野往往就在人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中表现出来。在雷锋看来, “凡是脑子里只有人民、没有自己的人, 就一定能够得到崇高的荣誉和威信。反之, 如果脑子里只有个人、没有人民的人, 他们迟早会被人民唾弃。”对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雷锋作为一个平民哲学家经过朴素而深入的思考, 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 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人说:人生在世, 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自己活着, 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是这样说的, 更是这样做的。他时时处处把别人的冷暖挂在心上, 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总是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 乐于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忧他人之忧, 乐他人之乐, 走到哪里, 就把好事做到哪里。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 雷锋重利他不重利己, 是一个最傻的“傻子”, 如果雷锋活在今天这个时代, 肯定寸步难行。其实, 在雷锋生前就已经有很多人说他是傻子了, 而雷锋就乐意做这样的傻子。他说:“有些人说我是‘傻子’, 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 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今天的中国, 早已从革命和建设的年代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己确实是合理的, 无可非议的, 甚至是必须的, 是一切市场行为的根本动力所在。然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走向成熟,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利己只是最表面、最直接的目的, 利他才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对于企业和商家来说, 只有自己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 自己才能生存和发展, 只有利他了才能真正利己。对于个人来说, 一个人如果心里除了自己, 完全没有别人, 只关心个人利益, 不珍视与他人的关系, 把谦让和隐忍视为老套和迂腐, 就会丧失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 人生道路只会越走越窄, 直至寸步难行。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终将证明, 那种认为市场经济时代只讲利己不讲利他、靠损人利己才能发家致富的短视和肤浅, 才是完全过时的、落伍的、不合时宜的。如果说雷锋的“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那么利己利人、达己达人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能够实践的生活态度。

2. 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雷锋始终以社会为重

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在世的又一个根本困惑, 这种困惑的深层根源就在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 个人性占主导地位, 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决定了每个生命个体都要首先维护个人的生存发展;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 社会性占主导地位, 因为单个人的能力总是非常有限的, 个人要应对外界的风险和挑战, 唯一的选择就是彼此之间联合起来, 在社会和集体中生存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根据所在。在马克思看来, 人的自然属性是从属于社会属性的, 每个人归根结底都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无法完全凭借个人的能力来独立满足自己的全部需求, 只有在社会和集体中, 个人才能生存下来, 也才有可能去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当大多数人都在自然属性的驱使之下本能而盲目地追逐个人生存发展的时候, 雷锋则在对一滴水、一朵花、一颗螺丝钉的观察思考中获得了对人的社会属性的高度自觉。他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干, 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我懂得一朵花打扮不出春天来, 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的道理。”“一个人的作用, 对于革命事业来说, 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正是基于对人的社会属性的高度自觉, 雷锋才能做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人生选择。当雷锋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融入到集体之中时, 他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自私的、有限的乐趣, 而是获得了真正高尚的人才能体会到的无与伦比的充实感、完善感和幸福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 中国梦是民族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当今中国, 有梦想, 有机会, 有奋斗,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潮流之中, 就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实现个人梦的空间也就无比广阔。

3. 处理个人与自身的关系, 雷锋始终以精神追求为重

如何处理好个人与自身的关系, 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 如何安顿心灵家园, 这是每个人都要回答和解决的终极人生课题。今天的中国, 成功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 从积贫积弱重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当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两三百年走过的历史进程, 当我们进入市场经济这样一个推动人类进步又充满矛盾的历史阶段, 一个巨大的问号摆在我们面前:为什么生活水平提高了, 内心世界却空虚了?毋庸讳言, 正在迈进现代社会的中华民族, 物质与精神的天平也不可避免地遭遇挑战和冲击。穿行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生活在五光十色的广告牌下, 面对拥挤的人流、满眼的诱惑, 人们内心躁动, 没有片刻安宁, 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精神缺钙”的现代病。印度有一句谚语:慢点走, 等一等你的灵魂。任何现实的、具体的人都不能脱离物质生活而存在, 也不能不对更好的物质生活有所追求。然而, 只顾着追求物质生活, 把宝贵的灵魂丢在了半路上, 即使物质生活再富足、再完满, 人的生命最终也是残缺的、不幸的。

当年, 不少人对到处作报告的雷锋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上等兵感到奇怪, 为雷锋抱不平, 可雷锋自己是怎么想的呢?他说:“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我总想多贡献一点力量, 那些个人的军衔级别, 我真没时间考虑。”在雷锋的价值天平上, 金钱、名利、享受、待遇都是没有位置的, 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完善才是雷锋真正在乎的。现在有的人说, 雷锋做好事不留名, 但把做过的好事都写在日记里, 以为雷锋日记就是做好事的流水账。说这些话的人肯定是根本没看过雷锋日记。雷锋日记里写的最多的, 不是做了哪些好事, 而是对一言一行的自我审视, 对所思所想的深刻反省。“在工作上, 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 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谁要是游戏人生, 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 永远是一个奴隶。”“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 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锻炼自己, 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 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 要经常检查, 才不会出毛病。”雷锋就是这样“吾日三省乎己”, 通过写日记来直面自己的灵魂, 把自己做过的事都如实地记下来, 在反省和励志中不断成长, 在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中成就了短暂却壮丽的人生。

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某种社会财富, 这是每个健全的人都能做到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创造都能留下恒久的精神价值。每个人的物质生命都是有限的, 但总有人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凝结成一种永存不朽的精神力量。雷锋用他行为平凡而境界非凡的人生揭示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的全部奥秘, 这正是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所在, 值得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去实践和传承。

摘要:作为深刻影响中国人精神图景的宝贵财富, 雷锋精神具有永不过时的独特魅力。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雷锋始终以他人为重;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雷锋始终以社会为重;处理个人与自身的关系, 雷锋始终以精神追求为重。雷锋的非凡抉择正是当今中国最需要的精神食粮, 也是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所在。

关键词:雷锋,雷锋精神,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雷锋全集[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12.

[2]覃正爱.雷锋精神的伦理价值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 (9) .

天赐花鸟带有时代的精神印迹 篇7

谢先生是全国著名画家, 应该说很早很早就看了他很多作品, 所以对他整个作品发展的脉络还比较清晰。他的大写意花鸟有特色、有水平、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在我的了解当中, 谢先生他对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喜欢、热爱, 并且深入研究, 他是从精神层面的研究到具体的技能技巧, 笔墨上的锤炼在他的作品当中都体现得非常深刻, 同时他又是一个喜欢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人。认认真真地研究生活、面对生活、反映生活的画家, 所以从他的作品中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到处都散发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意图方向。大写意荷花包括荷塘小景都有生活味道, 对生活的反映非常深刻。

谢天赐是一位特别有时代气息、特别有个性特征的一位画家, 因为从他的作品当中能够感受到积极向上的一种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精神, 时代气息。所以他的作品有着时代的精神印迹, 并且他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他的作品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追求, 还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他确实是一位很有激情、很有创造力, 并且是一位非常刻苦, 对待艺术就像朝圣一样去面对, 所以才有这么大量, 而且质量都非常高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到他这么多好的作品, 我很震撼、很受启发。我觉得更加深入地理解对于写意这个意义的作用更大, 不能简单地把写意就是视觉上的一种东西, 更多是体现一种很内在精神性的东西。

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 篇8

关键词: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现实意义

80年前, 伟大的长征取得了胜利,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 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伟大历史奇迹。今年7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说过, “革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 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 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 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征,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壮举, 不但要永留党的光辉史册, 让所有共产党人铭记在心, 更要求我们时刻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时代的变迁赋予了我们以更多的视角来理解和把握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同时也要求我们传承和发扬长征的时代精神。

一、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长征路上条件十分艰苦, 环境非常恶劣, 红军指战员吃不饱, 穿不暖, 前有堵截, 后有追兵, 还要翻雪山、过草地、抢渡大渡河。虽然艰险重重, 但他们依然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广大红军指战员坚定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和坚持解放广大穷苦百姓的革命理想支持和鼓舞着他们。当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国家发展正面临着来自国外政治压力、外部经济环境、周边国际安全、国内基本矛盾等多重重大挑战, 党正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长征胜利的经验告诉我们, 化解和消除上述挑战和危险, 就必须要先从党的建设抓起, 就必须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首先就要从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抓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 没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不坚定, 精神上就会‘缺钙’, 就会得‘软骨病’”。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因此, 共产党人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要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将这些信仰和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只有这样, 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二、党的领导是共产党人的根本要求

长征胜利是坚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的成功实践。尽管长征之前出现了王明“左”倾错误和长征途中出现了博古、李德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各方面红军力量团结一致、戮力同心、众志成城, 克服种种艰难险阻, 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长征的胜利告诉我们,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取得伟大的胜利。共产党员作为党组织的一份子, 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是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付出巨大牺牲确立的。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听党指挥, 向党看齐。听党指挥, 向党看齐就是听党中央指挥, 向党中央看齐。广大党员干部听党中央指挥就是党中央指示做什么就必须去做什么, 党中央不允许做什么就坚决不去做;广大党员干部向党看齐就是要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不怕牺牲是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

长征途中, 无数红军指战员付出了宝贵的生命。17名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抢渡大渡河, 22名战士怀揣必死决心飞夺泸定桥, 草地泥潭的危险和饥饿的痛苦无法阻挡指战员前进的脚步, 雪山的高峻和严寒没有击败大家北上的决心, 敌人的子弹和屠刀没有吓怕推翻国民党的斗志。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 共产党人从来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孔繁森、焦裕禄、雷锋等共产党员为了国家的发展和建设都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是所有党员学习的榜样。在当今的和平年代, 尽管没有敌人枪林弹雨的威胁, 但在建设国家和发展经济的同时, 也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具有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当前, 在党和国家面临重大考验时, 共产党员不畏危险、冲锋陷阵是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在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威胁时, 挺身而出、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是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时, 率先垂范、迎难而上是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 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矢志不渝、众志成城也同样是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这就要求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和困难面前冲在人民的前头,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攻坚克难, 永葆不惧风险的勇气。

四、维护大局是共产党人的政治规矩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最为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把党的路线转移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同时, 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过程中, 党中央在坚持正确原则的前提下, 通过说服教育等方式团结了绝大多数同志, 维护了长征这个大局。在长征途中, 红军各部队的作战思路和指挥方法不尽相同, 但在协同配合、相互支援等方面体现了高度的大局意识, 实现了最大限度消灭和阻击敌人的目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沿途的少数民族兄弟, 舍小家、顾大家, 为红军提供了很多的食物和行军方面的支持, 支持了解放事业这个大局。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组织, 要讲大局、维护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党的政治规矩。维护大局这个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是共产党人的政治规矩。当前,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 维护大局就是要以党的建设为大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大局,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大局、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为大局, 讲全局、不讲局部, 讲奉献、不讲索取, 讲团结、不讲分裂, 恪守维护大局这条共产党人的政治规矩。

五、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

长征史是一部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历史。遵义会议的历史关头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自此, 毛泽东开始领导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毛泽东承担起了历史赋予的重担。毛泽东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是一种负责任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长征途中, 刘伯承意识到战局的严峻性, 曾向李德提出公开建议, 李德反斥责刘伯承说:“白进过伏龙芝军事学院, 战术水平还不如一个参谋, 还当什么总参谋”。在严峻的形势下, 刘伯承并没有受到李德批评的影响, 继续工作。刘伯承的这种面对批评的敢于担当精神难能可贵。时至今日, 敢于担当仍然是共产党人宝贵的鲜明品格。一方面, 作为共产党人在组织委以重任或分派工作时, 不能和上级讲条件, 要坚决不折不扣地去执行上级命令, 圆满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 在面对批评的过程中, 要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勇于承认错误, 知错悔改。同时, 共产党人要肩负责任, 在面对困难时迎难而上, 该做的工作要去做, 该办的事情要求办, 不能推诿责任。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 有很多工作需要人去做, 有很多困难需要人去攻克, 有很多责任需要有人去承担, 这就需要我们共产党人发扬长征精神, 克服艰难险阻、勇于接受各种挑战。

六、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长征是人类的一个壮举, 其中的困难和危险是平常人无法想象得到的。茫茫草地、一望无际, 缺少食物、缺少衣物, 吃野菜、啃树皮, 头上冒着雨, 脚下随处是泥潭, 但红军指战员还是趟过了危机四伏的那片草地。尽管缺少衣物御寒和食物补给, 但他们硬是顶着凛冽的风雪跨越了那座雪山。面临着缺枪少弹的严峻局面, 红军指战员硬是冲破了敌人一道又一道封锁线。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危险的并存并不能阻挡红军长征的步伐, 只要红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就一定能够战胜一次又一次困难。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物质逐渐丰富, 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为了加快国家的发展速度, 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们共产党人同样要发扬长征中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勤俭为民, 执政为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时, 号召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 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 以强化党性带动作风建设。广大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的各项要求, 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共产党人要时刻牢记长征过程中的困难险阻, 在工作过程中秉承“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 切实提高资金、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七、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而非只是红军的胜利。长征胜利的取得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长征途中, 在敌人的封锁和包围下, 广大红军指战员经常食不果腹、衣不避寒, 是广大人民群众拿出自己少有的粮食和衣物在支持着他们。在不断的突围过程中, 红军严重减员, 补充兵员成了当时面临的一项重大工作。仅在宜章期间, 中央红军通过开展宣传、建政、扩红运动, 就成功吸收了500多民工农群众参加了红军。白石渡筑路工人中有280多名工人和群众参加了红军队伍。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是人民组成了红军, 广大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的最宝贵财富。长征胜利的经验告诉我们, 必须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的取得必须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群众, 与群众打成一片, 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只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我们党才能不断汲取营养, 才能不断壮大队伍, 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广大党员干部还有经常“换位思考”, 经常站在人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以实现人民的利益去开展工作, 这样, 工作水平和成效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国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所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就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根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作了全面论述,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论述既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也有人文精神的内涵, 是新时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 它们是贯穿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 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一)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 包括尊重科学、重视客观规律的理性精神, 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证精神和推陈出新、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等。美国科学史学家默顿对科学精神的概括是: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胡适从西方科学家身上总结出的科学精神为:不盲从, 不附和;虚怀若谷, 不武断, 不蛮横;专心一致, 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的精神动力, 人类摆脱蒙昧状态和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 都与科学精神的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科学精神是人类社会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进步所必不可少的思维指向。

(二)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怀,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精神指导着人类文明的走向, 是人类社会和谐和进步的基础, 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 科学技术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虽然是两个具有不同特色的概念, 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 共同构成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但是,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不是彼此隔绝的。纵观近代以来的文明史,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和谐统一, 相映成趣, 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由此构成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方法和力量。正如龚育之先生所说, 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而人文精神也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意识的人文精神, 只有这样,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 社会才能健康而协调地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蕴含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一) 传统发展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

自西方启蒙运动兴起以来, 随着宗教神学统治的溃灭, 自然科学的振兴, 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以空前的速度在推进。这一时期, 作为科学精神外在表现形态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变化越来越使人类感到极大地满足和折服。在巨大的物质财富面前, 人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学知识所带来的实惠, 从而使得人们对科学知识推崇备至。于是, 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分离倾向便开始滋长。19世纪末, 德国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严格对立起来的强大思潮。时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逻辑实证主义更是把这种对立推向了极端。其结果是自然科学逐渐占据了人类思维的中心, 而人文科学的阵地则逐步陷落。

但在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 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 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人们在享受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 不得不呼吸有毒的空气, 食用有毒的水、食物、蔬菜, 忍受工业带来的污染, 忍受生活噪音的无限干扰。伴随工业化而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污染, 而且还有土壤的退化、沙化、森林的减少和物种的灭绝。这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离的传统发展观只看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而看不到人的发展, 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 是一味地对物欲的贪婪。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例, 人类离不开自然界, 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人类通过生产实践, 积极改造自然界, 使之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 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必须遵循自然界本身的固有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这种传统发展观导致的结果是完全倾向于物本主义, 脱离了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也就失去了正确方向与价值。因此, 传统发展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

(二)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精神

在科学的视野里, 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社会是以人为主体, 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 这些要素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当社会建设的主体遵循这些规律时, 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状态, 当社会建设的主体违背这些规律时, 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 甚至引发震荡和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与之同时, 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这样背景下,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既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相联系、相协调, 也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联系、相协调, 它不是孤立、片面、不计代价、竭泽而渔的发展, 而是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 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的, 充分体现了理性客观、尊重事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文精神

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的作用世人有目共睹, 但据此就极端强调科学的功用, 以致走到一个思想认识的误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日益显露出其负面效应, 人类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和生态危机, 更有必要重提人文精神的复兴。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能力的多样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强调, 人是发展的客体,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对象和目标, 其着眼点和最终目的不仅是物, 更是人。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和目标, 来保证满足人发展的物质财富需要、精神需要和生态需要。不把自然作为人类征服、利用的工具, 而是把人类看作自然中的普通成员, 平等地对待自然, 并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这鲜明地赋予了科学发展观人文精神的理念和时代特征。

三、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辩证统一的发展观

与传统的发展观把人仅仅作为经济增长的工具相反, 在科学发展观看来, 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的, 而经济增长只不过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制度的发展与演进也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 赋予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精神, 激励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一)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科学精神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科学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文精神要求将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价值归宿。在科学发展观中,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人文精神,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以人文关怀为终极目标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与发展这个主题, 统一于具体的、现实的人, 统一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整个历史进程, 是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发展观。

1.“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文精神, 同时具有科学精神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一贯倡导以人为本, 将具体的、现实的、处于历史中的人作为探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着眼点。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确定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表明了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动力是人、发展的尺度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人文终极目标, 这与人文精神的实质内涵完全一致, 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以人为本”不仅作为人文精神的高度体现具有广泛的价值意义, 而且科学把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人是现实的人, 而不是抽象的人, 人的存在和发展是受到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社会结构体系的制约的。“以人为本”, 就是要着眼于人的现实存在, 遵循社会历史领域的客观规律, 探索和解决现阶段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 通过推进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和进步来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而不能只是停留在一些空泛的愿望和主张上。这就是社会发展中的科学精神。

2.“全面、协调、可持续”体现了科学精神, 也蕴涵了人文精神。

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积极吸收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理念的基础上, 明确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全面发展, 着重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着重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 着重强调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 而且要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这三方面之间既各有侧重, 又相互联系, 不仅体现了高度的科学精神, 而且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最终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 是为人的发展创造社会条件。《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科学发展观把人的整体、全面、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的解放, 在更高层面上高扬了人文精神内涵。科学发展观正是在人文关怀的层面上体现了塑造自由的、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目标。

(二)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 这种融合实现了发展观历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体现了真、善、美的完整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最终价值是一致的, 即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 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也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础上,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它的形成是我国正确探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结果, 是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辩证结合重新认识的产物。它的提出, 既是总结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经验的产物, 又借鉴了外国现代化的正反两面经验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既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又有丰富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作指导。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其重大意义, 才能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孙同福, 吴春俊.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前沿, 2006 (11)

[2].杨放, 红丽.科学发展观的人文意蕴.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4 (6)

[3].陈登源.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9 (4)

[4].马建刚.科学发展观的人文精神维度审视.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9 (4)

我们时代的青年精神 篇10

稳定的工作、中等偏上的薪酬、优良的福利、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可能会拥有的分配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权力,这些诱人的前景都是吸引他们涌向体制内的理由。在这个创业艰难,就业压力大,物价飞涨的年代,这是现实而且正常的选择。对每个个体来说,这样的选择符合个人的最优利益,因此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但是对社会来说,这却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当一个民族的青年精英群体都向往稳定、安逸、保守、终老一生的职业,只追求拥有住房、轿车和平稳的生活时,意味着这个民族的心态已经趋于老龄化。公务员热的现象,正是全社会心态老化的一种现实反映。这种心态会本能地排斥冒险精神、创造力和进取心,变得保守而慵懒。社会机构所做的调查就证明了这一点,2010年零点集团所做的“中国青年人生活方式及消费调查”显示:有76.4%的人希望到企事业、党政群机关就业,但只有18.2%的大学生表示希望毕业后自己创业当老板。

一个充满活力和机会的社会,显然不该是这样整齐划一的。尤其是青年精英群体,他们本该拥有激荡的热情,有或许可笑但宏大的梦想,有迎战困难的勇气,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而不是在刚踏入社会,甚至还未出校门时,就给自己规划一种日复一日,没有波折,没有起落,平淡到可以看到尽头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没有理想,没有奇迹,而一个个这样的人生组成的社会,只会有现实的功利计算,和日渐萎靡的民族精神。

最优秀的人才不再去自主创业。创业有风险,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不如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朝九晚五按月领薪。可若是人们都失去了对创富的激情,这个社会的持续繁荣又怎么可能?在当代社会,企业,尤其是数量最为众多的中小企业,起到了支撑整个社会持续上行的基石作用。只有当整个社会的青年精英群体,将他们的智识、技能、热情,都投身到创造财富中去时,一个民族的复兴才有可能。

上一篇:虹吸雨水下一篇:“有作为”实验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