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建设

2024-07-07

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建设(精选八篇)

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建设 篇1

一、坚持以人为本, 营造安全文化的良好氛围

安全文化在矿井建设和发展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要使安全文化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 搞好安全文化建设。郑煤集团公司始终把职工的利益、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如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孟中泽提出的六个注重中的“注重民生”, 总经理张明剑多次在会议上提出的“各级领导干部把职工当家人, 带着感情抓安全, 凭着党性和良心抓安全”等。另一方面, 郑煤集团公司还开辟安全文化园地, 充分利用文化园地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让职工群众在充满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中, 养成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则的良好习惯。每年完善、更新矿文化橱窗、井上、井下安全文化长廊内容, 不断向职工灌输安全理念, 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观念, 营造安全氛围。同时, 我矿每年还举办一次安全有奖征文, 组织、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写稿, 谈自己在生产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和对安全工作的思想认识, 谈在安全工作中如何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等。

二、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安全理念的先导作用

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是心态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 事故多发最根本问题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郑煤集团公司充分发挥安全理念的引领作用, 筑牢干部职工安全生产思想防线。公司上下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各级领导干部把职工当家人, 带着感情抓安全, 凭着党性和良心抓安全”、“隐患可控, 事故可防”、“铁腕抓安全”、“安全工作从零开始向零奋斗”六大安全理念宣贯与实践并重活动。在公司上下营造了一种安全生产“零隐患、零违章、零死亡”的管理氛围, 再一次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 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 保持并促进了集团生产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

三、强化安全意识, 注重亲情感染, 增强安全文化的渗透

安全教育要切实解决群众内心的问题, 注重柔性的情感投入, 让家庭的亲情与温暖默默叮咛每一名上岗职工。在郑煤集团公司, 具体采用以下4种亲情教育法:一是各支部在会议室设立全体职工家庭成员的“全家福”牌板, 并把每一个家庭对亲人的安全期盼写在照片下面, 让家庭的亲情与温暖时刻提醒上岗职工:安全就是幸福, 搞好安全才能与父母、妻子、儿女共享天伦;安全就是责任, 搞好安全才能做一个孝顺的儿子、体贴的丈夫、慈爱的父亲!二是为职工过生日、送警句、恳谈会、兄弟 (朋友) 间谈心、交心等方法, 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向职工宣传安全, 为职工送上谆谆安全嘱托、生日礼品, 使全体职工在浓厚的情感交流中受到深刻的安全教育。三是开展“安全联保互保”活动。矿安监科定期向职工家属发出安全承诺书、慰问信, 向职工家属讲清“三违”的成本、危害, 号召职工家属“常吹安全枕边之风”, 发挥好安全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四是在矿井口设立XX电子系统, 为上下井的职工送去温馨的祝福语, 让职工带着一种责任安安心心下井, 开开心心升井。

四、导入安全成本理念, 让职工认识到安全事故是最大的浪费

安全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旦出现了问题, 政治稳定、企业发展、家庭幸福都将无从谈起, 事关国家、企业、家庭的所有福祉都将成为泡影, 这样算来, 事故的危害大不大, 安全的成本高不高, 不是都一目了然了吗?郑煤集团每周三安全办公会, 各矿的安全矿长在会议结束时, 与中层以上干部职工 (包括科室管理人员、区队技术员) 一道学习典型事故案例、安全小故事及安全理念, 同时, 安全矿长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 向全体人员讲解安全成本投入的重要性及不投入的严重后果, 譬如:偷懒的成本是失去工作, 违章作业的成本是出现事故;轻者, 伤他人、伤自己、损坏设备、破坏环境;重者, 造成他人和自己的伤亡、井下设备巷道的严重损坏等。

五、举一反三, 开展事故案例分析, 接受事故教训

痛定思痛, 许多事故的多次重复发生, 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忽略了举一反三地接受事故教训这一环, 忽略了事故案例教育所应发挥的作用, 对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只有吃一堑、长一智, 才能防微杜渐, 从细微处避免安全事故重复发生的悲剧, 避免事故频发的被动安全局面。自郑煤集团公司各矿井积极组织全矿干部职工开展全员安全大讨论, 还都结合发生在身边的事故案例现身说法, 深入剖析查摆、谈认识, 讲体会, 警示和教育身边的工友, 真正从安全事故中吸取教训, 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总之,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 郑煤集团公司将一如既往, 加强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 强化安全意识, 加强对职工进行安全文化的培养, 发扬“三铁”精神常抓不懈, 开拓创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新途径, 为我矿的持续稳定发展, 构建平安和谐文明矿区努力贡献。

摘要:安全文化在矿井建设和发展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但要使安全文化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 搞好安全文化建设, 最大限度地消除职工的思想隐患, 影响职工的思维、行为定势, 从而对安全管理产生协调力、导向力、凝聚力, 实现矿井的长治久安。

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建设 篇2

【文件来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和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

(环办〔2006〕1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的有关要求,合理开发煤炭资源,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现就进一步加强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和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强化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一)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应根据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综合利用、保护环境”的原则,组织编制或修编矿区总体规划。在编制或修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煤炭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确定矿区建设规模、生产能力和开发顺序,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矿区总体规划要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缓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经批准的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是煤炭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二)规划编制机关在报批矿区总体规划时,应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一并附送规划审批部门,同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结论和审查意见是批准矿区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三)经批准的矿区总体规划的范围、井田划分、建设规模等主要内容发生重大调整的,应当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四)规划编制机关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矿区总体规划,应当在报批前举行论证会或听证会,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二、规范煤矿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严格准入条件

(一)煤矿建设项目必须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二)煤矿建设项目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矿区总体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矿区总体规划所包含的煤矿建设项目,环保部门不予受理和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三)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分级审批。国家规划矿区内年产150万吨及以上的煤矿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国家环保总局审批;国家规划矿区内年产150万吨以下和国家规划矿区外的煤矿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审批。

(四)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他依法划定需特别保护的环境敏感区内,禁止建设煤矿项目。依法需要征得有关机关同意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该机关同意。

(五)新建煤矿项目必须与周边煤矿资源的整合、改造相结合。关闭违法违规建设、布局不合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小煤矿,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矿区生态环境,防止和减缓地表沉陷、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土地复垦率、植被恢复系数等须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指标要求。

改扩建项目要按照“以新带老”原则,对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区和废弃物进行治理。未完成生态恢复治理任务的煤矿项目,环保部门不予受理和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六)在水资源短缺地区,严格限制取用地表水和地下水,防止矿井疏干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干枯、地面植被破坏或严重退化。矿井水复用率应达到70%以上,晋、陕、蒙、宁等严重干旱缺水地区应达到90%以上,煤矿、洗煤厂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等生产用水应优先使用矿井水。集中建设配套的煤炭洗选厂,洗煤水全部闭路循环。

(七)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应达到70%以上。在平原地区严禁设立永久性煤矸石堆场,有条件的矿区应实施矸石井下充填,减少矸石占用土地、减轻地表沉陷和环境污染。高瓦斯矿井应对煤层气进行综合利用。

(八)建设单位在报批煤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应采取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收集公众反馈意见。

三、强化监督管理,落实各项生态保护措施

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煤矿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行等各个阶段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严格执行 “三同时”制度。要求设计单位在项目设计时,应当依据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认真落实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将环境保护投资纳入投资概算。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的要求,制定并实施施工期环境监理计划,定期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合同中的环境保护条款,做好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工作。

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损坏谁恢复”的原则,积极推进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经济政策,扭转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工作滞后的局面,促进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六年十一月六日

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建设 篇3

关键词:社会保障;和谐矿区

当前,为迎战金融海啸的冲击,中国政府重拳频出,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思路,并着重强调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自然责无旁贷,频频出招,使尽解数努力落实中央的战略意图。

社会保障是国家以法律、规章确立对遭遇到患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的、物质的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生活需要的社会经济福利制度,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四项内容。而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当劳动者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失业而中断劳动,失去收入来源时,使其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

社会保障是一个社会和谐与文明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解决广大人民的后顾之忧、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古人所向往的“幼有所养、壮有所用,老有所终”的大同世界的切实保障,对于全面推进广为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推进建设使全体国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可见,在经济形式日益恶化、就业形式不容乐观、CPI指数攀升、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今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不断完善尤其显得迫切重要。

过去的30年里,可以这么说,没有社保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传统的国营企业今天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不可能建立。但是,现在形式发生转折,对社保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战,这就是如何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多年来,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始终很小,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尤其从2008年以来,汇率变动、次贷危机和世界经济滑坡等因素已导致将近7万个中小企业破产和2000多万人失业,内需不足导致的经济增长方式脆弱性已暴露无疑。导致消费率下降和内需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居民消费心有余悸,未来预期不明确。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稳定收支预期的一个重要措施,是促进消费需求和提高消费率的重要条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越大,制度越完备,功能越完善,居民未来预期中的不确定性就越低,就越能起到降低居民对未来风险的预期和促进消费的作用。因此,社会保障必须变“为社会稳定服务”为“为社会和谐服务”。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已构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社保体系已不仅仅是社会稳定器,而且应该成为民生之源、和谐之本、发展之要。

邢台矿作为一个建矿40多年的老矿,在当今国际、国内经济形式日益恶化的今天,前景更是不容乐观,一方面煤炭储量一天天减少、原材料上升,煤价降低等等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在职职工5400多人、退休职工2300余人,整个金牛能源集团的老弱病残都留于此、工伤职工及其遗属四百多人生活困难、更有好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待业在家等等,所有这一切不利条件积聚到一起,为邢台矿这一几十年的老矿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邢台矿党委积极承诺在金融海啸不断蔓延的2009年,首先保证一名职工也不会下岗失业,并保证职工收入不能下降,保增长、保需求,千方百计把生产经营搞上去,用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来提高职工的生活,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要求:其次大力拓展“一矿三井、扩大就业”,促进和谐矿区建设,扩建电厂、洗煤厂、加快西风井开发、以及工人村新房建设等等一系列措施,让广大职工工作上干得有劲、生活上过得舒心。

我作为邢台矿劳人科的一员,主管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作,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2009年,也和全矿职工一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当前轰轰烈烈的“1523”战役中去。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中之重,关系着全矿5400多名职工的切身利益,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是计算职工养老金的重要依据,必须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做好个人帐户工作,不能有一点疏漏,做到养老保险基础信息及个人帐户百分之百的正确,要经得起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严峻考验。光是审查、核实省养老保险数据库一项,我们就进行了三次,一个一个档案地核对,每一个职工的参保基础信息、历年的缴保基数、月数在本人社保档案中的记载要与其在省数据库的信息、数据严格保持一致。另外还做了临时工接续工龄、中断缴费职工补缴保费,退休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剩余额计算等等工作,为维护我矿和谐与稳定打下了结实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做到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积极主动的为退休职工服好务,五年来为退休职工养老金年年调待,按照调待的条件一一落实,做到了既不多涨1角钱,也不少涨1角钱,真正做到了百分之百的正确,还定期去困难退休职工家里互访。碰到不明白政策、总认为自己吃亏的职工,我们总是耐下心来,为职工讲清现在的国家养老金政策与以前养老金政策的不同之处,直至职工满意。曾经有多少次在我们的耐心讲解下,化解了职工坚持上访的信访危机,为构建邢台矿的和谐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医疗、失业、工伤保险方面我们也是积极主动地为患病、工伤职工联系合适的医院,待职工和蔼可亲,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总是千方百计地为职工服好务,并赢得了职工的一致好评。不仅如此,我们还与各上级主管部门协商,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为我矿节约成本、创造经济效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光是2009年一月份医疗、失业就为矿节余资金32.5万元,前两年节省各种保费300多万元,从省结算回资金500多万元,仅2008年由于及时办理了退休职工手续,把退休职工开支纳入省统筹一项,就为矿节省开支200多万元,这一切都有力地维护了我矿的利益,为我矿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矿区打下了结实的物质基础。

加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构建和谐矿区 篇4

一、突出服务, 切实落实“两项待遇”

要充分认识加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 把离退休党支部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部份, 加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我认为要把离退休党支部建设纳入各级党组织基层党建的总体规划, 真正做到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必须保证“两项待遇”落实到位, 确保养老金及时发放, 医疗费、电话费按时报销, 按规定订阅报刊杂志, 定期给劳模、老干部和有职业病的老同志做健康检查、不定期到疗养院疗养, 对每位住院的老同志都进行探望慰问, 对生活有困难的及时给予救济, 离休干部的书刊杂志和所需药品送到家里, 为患有老年痴呆症、健忘症的老同志发放爱心救助卡, 凡是矿上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特邀老同志代表参加等等, 所有承诺都要兑现。

二、搞好支部建设, 充分发挥退离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明确分工、严格考核, 及时了解、解决离退休党支部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为加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党支部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 组织党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两会”精神, 开展形势任务教育, 深入贯彻矿和集团公司党委工作会议精神, 制定了争创“五好”党支部和争当优秀党员活动规划, 组织退离休党员开展了“比学习做优秀党员、比活动做积极分子、比先进做带头标兵、比贡献做有所为模范”活动。通过“三新”大讨论和“讲、述、促”教育活动,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积极引导, 发挥作用。一要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要积极参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工作, 也要积极参与各单位改革发展的宏伟事业,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要积极引导离退休党员的示范作用。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 他们在维护退管队伍稳定、文明单元创建、开展文体活动等各个方面, 配合支部做大量工作, 发挥了特殊作用, 通过离退休党员的示范作用, 激励和促进在职党员的党性修养、品德修养, 促进在职党员积极投身矿山改革发展事业、为社会多做奉献。三要不断提高离退休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作用。促进离退休党支部为离退休老同志办好事、干实事、搞好服务, 增强离退休党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要引导离退休党员建言献策、支持和帮助在职同志努力干事业, 推进各单位的改革发展, 促进各单位各项工作全面、顺利推进。

三、提供保障, 措施有力, 勇于开拓, 创新管理

积极引导离退休党支部开展各项活动, 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费用, 支持离退休党支部活动场所、设施设备的改善。一要结合离退休老同志增强体质的需求, 改善老同志健身锻炼的设施;二要结合离退休老同志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了解的需求, 改善党报党刊等学习资料的订阅和阅读管理;三要结合离退休老同志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 鼓励他们参加学习;四要结合离退休老同志对就医看病的需求, 努力为他们就医看病创造良好的环境, 定期体检;五要结合离退休老同志对组织活动的需求, 支部要根据实际情况, 集思广义、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创新离退休党支部管理, 要紧密结合实际, 在工作方法上, 要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定期走访与了解民生民情相结合, 做到活动与陶冶情操相结合, 活动与寓教于乐相结合, 以老同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服务工作的标准, 结合新形势新任务下离退休党支部建设的特点、困难, 努力创新离退休党支部管理。一是创新支部思想建设方式。改变离退休支部组织理论学习照本宣科、效果不理想的状况, 要通过精选学习内容、紧扣时代脉搏, 以学习、研讨、听报告会、互动学习等方式,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二是创新支部制度建设方式。要紧扣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需要, 着眼于制度创新, 对已有的离退休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进行修订, 建立支部谈心制度、联系老同志制度、访问制度等。三是创新离退休支部活动载体。活动要善于根据老同志的特点, 针对老同志的实际情况, 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教育、保持晚节教育。四是要适应“七种”能力, 政治鉴别能力、政策运用能力、业务工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管理服务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拒腐防变能力, 保证离退休党员在思想上坚持与时俱进、永葆崇高形象。要针对老同志日常生活相对封闭、相互见面少的情况,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员联系制度, 以保持离退休党员思想感情方面的沟通。

关于加强矿区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5

矿区法治文化建设的繁荣有力地保证了基层广大员工群众之间社会交往秩序的正常化和有序化,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10月20日,十八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大会确定了“依法治国”的主题,这表明我国将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迈开新的步伐,法治文化建设将提上新的日程。法治文化建设的道路将更加平坦,然而要求也将更高。

然而当前法制文化建设发展仍相对滞后,以及由此带来的某些不和谐现象日渐显露出来,一些公民法制意识淡薄,整体基本素质有待提高,嫖娼、赌博、封建迷信等死灰复燃,一些人无所事事而滋事生非等等,这些都与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相称。

矿区是社会的一个细胞。社会和谐需要法治文化建设,矿区和谐也需要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矿区的制度保障与文化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法治文化建设是矿区法治建设的核心,矿区法治文化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矿区法治建设的效果和进程。随着“法律六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矿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大力推进,矿区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生动实践。在今后“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矿区如何更好地创建法治文化,为社会文明和谐贡献力量呢?

一、积极思考,正确认识当前矿区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做好这项工作关键要在“深入”上下工夫,必须拓展思路,创新机制和手段,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让法治更加深入人心。要把深入学习宣传宪法作为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和首要任务,使法治精神、主要内容家喻户晓。然而矿区法治文化建设开展以来,不缺少宣教活动,不缺少宣传力量,也得到了企业大力支持,但在虽然活动开展,普法过程中各方面问题也逐渐显现。

1、员工学法、用法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矿区员工普遍法治意识淡薄,法律信仰缺失。法律至上尚未深入人心,他们对于法律制定些什么规定,不感兴趣。当前,在矿区法治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法律知识和法律条文宣传,轻法治精神、法律信仰培育的现象。法律的权威性还没有完全确立,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法治信心,减少了法律的实效。员工群众中间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解决,比如通过亲友、邻人的调停来求得和解,尽量“和谐”,尽量避免诉讼。他们认为上法院、经官司太麻烦,不愿意诉之于公、诉之于法。

2、普法宣教内容和形式存在问题。虽然矿区普法工作开展多年,但是在普法内容和宣传方式上存在缺陷。在宣教法律内容上重讲义务,轻视维权讲解。对员工群众宣教时,更多的是要求公民被动地服从法律,很少教育员工群众如何运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普法宣传中侧重对法律法规条条框框的宣传,忽视对程序性法律法规的讲解,没有把法制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包括法律思想、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上。普法给予矿区员工群众的仅是法律知识的灌输,员工群众很难参与到法律程序中去,普遍缺乏法律实践。导致员工群众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不懂得如何通过法律途径实现自身的权利,也导致员工群众只看重结果是否正义,不懂得如何通过正确方式实现正义。这种观念指导下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离法治的要求相去甚远。日常生活中当与他人发生冲突纠纷时,往往不愿意通过诉讼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有些人干脆自认倒霉。

3、法律人才匮乏,导致宣教与服务工作滞后。矿区法治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专业法律人才匮乏,很难把有关法治的新观念、新思维带到基层,致使矿区法治文化建设非常滞后。许多参与宣教的人员多数是门外汉,自身掌握的法律知识不多,或单纯的掌握某个业务范围内的相关法律,或只是掌握法律相关条条框框,不能对法律精神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4、没有针对新的社会矛盾点,社会不良现象讲述法律法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现,法制与员工群众的关系日益密切。如今,社会上嫖娼、赌博、封建迷信等现象大量存在,扶救倒地的人反而被讹诈,救助路边的乞讨者反而被欺骗,这些不良现象也大量存在,这些为人们广泛关注,甚至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讨论话题,但我们在法治文化创建活动中却很少结合这些社会现象讲法律,燃起企业员工的兴趣点,只是按照规定要求讲条框,因此法治文化建设缺少灵活性。

二、灵活宣教,做好法治文化建设基础工作

要想增强员工群众法治文化意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在员工群众中深入持久地开展普及法律知识,需要契而不舍的宣传教育引导,普遍提高员工的法制观念。因此,灵活做好普法宣教工作,是高效创建法治文化的基础。

1、把普及法律知识与传播法治精神相结合。法律知识是法治文化的基础,也是公民法律素质的基础。现行法律法规固然重要,但从某种程度上说,隐藏于法律条文背后的法律精神更重要。所以,要改变以往惯用的就案论案、就法说法的单一普及法律知识的做法,把法律知识的普及统摄于法治精神、法治理念的传播之下。

2、结合企业特点和员工群众需要针对性的开展宣教。重点普及与矿区安全生产、员工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有的放矢地开展《安全生产法》、《民法》、《劳动法》、《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的宣传,使员工群众清楚认识到法律对于自身权益的切实保障,增进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感,推动积极依法办事,在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能够做到为权利而依法斗争。此外,要注重讲清权利与义务,讲清法律程序。在权益遭受侵害时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讲清法律诉讼程序,才能使人们对法律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关键时刻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增进员工群众的法律情感。

3、在形式上,坚持灵活多样,不断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阵地建设与载体建设相结合,注重长效。一方面,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法律宣传栏、法律书屋、发放法制宣传单等传统载体和形式的作用,大力拓展和挖掘普法网、手机短信、动漫等新兴载体的作用,加大法治文化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固定宣传阵地,固定宣传时间,在法治宣传教育的同时,将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有机结合起来。

三、抓好长效,重视矿区法治文化建设长期性、实效性

“依法治国”正当时,国家对法治更加重视,在社会治理中法律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将更加重要,法治文化建设要主动适应新环境,更加主动的抓好创建,更要注重长期性、实效性。

1、对矿工子女开展普法宣教。矿工子女是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矿区法治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做员工的工作,更应该扩大范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经济发展了,生活也开始富裕了,但一些西方国家的不良意识形态依附在影视、广播、网络等载体不断侵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青少年好奇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很有可能走上邪路,误入歧途。针对这种情况,矿区普法办公室应配合矿关工委和学校帮助青少年转变观念,正确宣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和法治文化,正确认识西方文化,抵制不良文化形态,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与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促进法治文化建设。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是否守法安宁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的复杂性,有极少数人只着眼于经济利益,加上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贪图个人享乐、生活腐化、置伦理道德于不顾,对家庭不负责任,导致夫妻反目、最终妻离子散,家庭破裂。矿区应以法治文化建设为契机,落实以科学发展观为强大动力,把伦理道德教育和科普宣传结合起来,并运用发生在矿区的身边事为教材,深入持久地进行宣传教育,理直气壮对其中涉及违法的人员进行严肃的法制教育。“小三”现象、不赡养父母现象、拐卖儿童现象、把伦理道德教育作为矿区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对培育健康的民风、建立良好道德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重要意义。

3、培养专业法律人才,强化队伍建设。矿区法治文化建设队伍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专业法律人才匮乏,矿区应多渠道、多层次地壮大基层矿区法治建设队伍。解决这一问题要引进人才,招聘法律专业高校毕业生,还可以与当地高校对接,把在校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援助引进矿区,为矿区服务,并通过学校、学生把高校法学教授邀请到矿区,把当地法官、律师邀请进矿区,共同传播新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展开高水平的法律讲座。矿区还应建立法治宣教队伍培训培养机制,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普法队伍宣教能力。

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建设 篇6

关键词:加强 安全“三基” 建设

0 引言

安全“三基”主要是指围绕安全生产所进行的基层建设、基础管理和基本功训练。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是淮南矿业集团安全管理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安全“三基”工作建设,也是淮南矿业集团认真剖析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紧密联系企业发展目标确立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笔者在淮南矿业集团信息分公司工作多年,深刻领略到加强安全“三基”工作建设,对于确保矿区信息安全畅通,维护淮南矿业集团的长治久安、持续稳定、科学发展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

1 确保矿区信息安全畅通,必须不断加强基层组织自身建设

加强基层组织自身建设是推进安全“三基”工作重要保证。重点是要配齐配强党支部班子,选拔好作风硬朗、以身作则的支部书记;选拔好吃苦耐劳、技术过硬的班组长;建立健全以推进安全“三基”活动为主要内容群安组织。

1.1 抓好基層党支部建设。基层党支部是加强安全“三基”工作的责任主体,党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一体化运行,从班子建设、制度建设、宣传教育、综合治理、党风廉政及安全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党支部工作考核办法及考核评分细则,定期考核评比,严格奖惩,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安全“三基”工作中的引导、推动、监管和证作用。

1.2 抓好基层班组建设。一是要选配好班组长。班组长作为兵头将尾,是直接领兵打仗之人,对推进安全三基工作起着轻足举重的作用,所以选配好班组长是强化班组安全基础管理,也是不断提高班组执行力和落实力的重要保证。要在坚持“重品德、重作风、重业绩、重公认”原则的基础上,出台并认真执行《班组长专业化建设实施办法》,将基层班组长统一纳入人力资源部管理。同时,定期对班组长实施素质性考核、淘汰和置换,确保班组长队伍素质、能力符合企业管理的要求。二是不断推进班组质量标准化建设。要坚持把班组建设纳入企业安全管理的总体规划,建立起有效的班组安全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给班组提供规范、科学、具体的安全管理平台。同时要建立班组安全激励制度,积极鼓励班组自查自究“三违”行为,做到“过程监管、班清班结、动态打分、挂钩考核”,把质量标准化管理落实到现场生产流程和每个管理环节。

1.3 抓好群监岗、青监岗等群众性安监组织建设。注重引导好他们深入开展“安康杯”劳动竞赛、争当优秀“群监网员”、“青监岗员” 竞赛;积极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以及争当“三八红旗手”、“巾帼标兵”等活动,规范工作标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经常开展查岗查纪活动,提高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真正形成全体职工共同参与推进安全“三基”工作的大环境。

2 确保矿区信息网络安全畅通,必须不断夯实各项基础管理工作

俗话说:“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扎实有效的基础管理工作是推进安全“三基”工作的基础,这方面绝不能掉以轻心。

2.1 健全制度建设。认真执行企业中各项制度规定,逐步健全完善班前会制度、安全质量动态检查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反“三违”制度、安全培训制度、设备管理制度、施工组织和过程监管制度、责任区安全防范制度等。

2.2 要完善资料管理。进一步完善矿区信息网络分布图、光缆分配图、纤芯配置表、用户基础台帐、设备管理台帐、设备端口使用配置表、动力配电系统图、月度经营报表、动力环境系统图表、防火防盗监测终端分布表、职工基本状况登记表等基础资料。逐步建立在用设备维护操作流程、常见故障类型及解决办法,网络维护基本流程、运行维护基本业务、常见故障类型及解决办法等基础资料。

2.3 强化系统运维。对主要设备运行状况、主要线网安全状况、主要工器具管理情况、主要生产和辅助材料使用情况、主要动力系统运行情况等方面进行认真排查,查找是否存在设备带病运转、系统配置不配套、存在哪些安全隐患等,保证网络和设备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3 确保矿区信息网络安全畅通,必须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综合素质

职工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自主管理意识得到加强,安全理念变为自觉行动,是推动安全生产迈上新台阶的关键。

3.1 深化安全教育。教育引导广大职工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和质量标准化的思想意识,牢固树立“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安全失职不能容”、“不抓质量标准化的干部不是合格的干部,不按质量标准化操作的职工不是合格的职工”的理念,打牢安全“三基”工作的思想基础。

3.2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教育班组长及设备检修人员、线网巡查人员等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在设备检修及线网巡查上,不仅要细心,而且要坚决不留死角。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排除,并时刻做好应急抢修准备。

3.3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是学、研、练的结合,是推进单位三基工作的重要一环。要坚持在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上,着力把好“三道关”。一是把好学习关。这是职工技能培训的基础。首要条件就是坚定不移地落实企业下达的培训计划,认真上好每一课,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理论水平。二是把好研讨关。这是学习提高的重要形式。在认真上好每一课的基础上,组织好职工开展学习讨论、技术和经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把好演练关。这是学、研基础上的升级,是培训的最高形式。要坚持在“缺什么,补什么”的基础上,每年至少进行2次以上的技能实地演练,不断提高职工的动手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4 结束语

矿区环境保护和治理制度的建设 篇7

环境问题是目前全球面对的三大问题之一。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煤矿企业在追求煤炭资源经济效益的同时,常常以损害环境价值为代价,甚至引起的环境价值损失以及治理和恢复环境所需要的投入远远大于开采利用煤炭资源所带来的经济产出[1]。建立矿区环境保护和治理制度是解决矿区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矿区环境保护和治理制度中,重点要建立和完善煤炭开发利用社会生态经济评价制度以及加强土地复垦、固体废物利用和矿井水利用等制度。

1 建立煤炭开发利用社会生态经济综合评价制度

在环境价值突出的地区,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以及片面追求采煤的强度,超过煤炭资源周围的环境(水、土地等)的承载力,会使环境遭到破坏(或环境价值损失)。由于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环境恢复和治理的“重置价”无限大[2],使得提高煤炭开发利用强度所带来的有限的经济效益无法补偿其环境损失的价值。故必须优化矿区布局、优化采煤参数、提高回采率等,做到十分珍惜土地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追求采煤的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必须建立煤炭开发利用社会生态经济综合评价制度。

2 矿区土地复垦制度建设

2.1 区别对待

新建矿山(矿区)土地复垦应坚决贯彻“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和环保法中的“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以及同时投产)以及许可证制度等,决不能再欠新帐。老矿区土地复垦应根据具体情况由国家或企业或个人或多方共同投资。一般原则是《土地复垦规定》颁布以前破坏的土地,由国家为主负责组织复垦;《土地复垦规定》颁布以后破坏的土地由破坏者复垦。做到杜绝新问题,有计划地逐步解决老问题。

2.2 基金制度

土地复垦基金(简称基金),具有生产性和社会性的两重性特征。基金的社会性特征决定了基金使用有一定的无偿性。设立基金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土地复垦规定》颁布以前破坏土地的社会生态性投资问题。设立土地复垦基金,实行基金制度,是解决和克服我国土地复垦投资来源不足的有效手段和措施。

2.3 激励制度

以激励来引导土地复垦的投资,其制度设制的主要内容是产业化政策激励,减免税费、投资补贴(补偿)、国有土地使用权赠与以及强化产权与劳动股权等。

(1)产业化政策激励制度。产业化是提高土地复垦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土地复垦投资的良性循环。土地复垦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对复垦本身的投资,而且需要进行系统的整合投资,需要国家(政府)给予政策激励,甚至是投资资助等。如美国设有“国家矿山土地复垦研究中心”,负责复垦技术及产业化等研究,政府向该中心提供研究经费。

(2)减免税费制度。土地复垦投资实际上是一项社会和生态重建活动。为了引导和激励投资主体投入土地复垦工作,就必须给予经营优惠政策。减免税费是直接的和有效的优惠政策措施。

(3)投资补偿制度。除了可以实行对土地复垦投资经营者减免税费的措施外,更为直接的手段和措施是提供投资补偿。投资补偿的数量和形式依土地复垦的目标决定。恢复社会性和生态环境性为主的目标,数量应该大,且以无偿为主。主要的投资补偿形式有:无偿式;偿本式及偿息式。投资补偿的资金来源于土地复垦基金。投资补偿的方式有直接投资式、“进度报销制”式和“完工奖励制”式。采取哪种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定。我们认为可以推行和采取“进度报销制”式或“完工奖励制”式。

(4)复垦耕地建设用地配额指标制度。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用建设用地作激励,来达到投资复垦耕地的目的。该制度的核心是:以投资复垦耕地的数量为基数,按一定的比例奖(配额)给投资复垦耕地者建设用地指标,投资者可以自己使用该建设用地指标,也可以以市场交易的方式转让他人。

(5)国有土地使用权赠与制度。将已经征用的、企业所有的,但没有按期复垦的已破坏的土地(这种情况下视原使用权人自动放弃其对土地的使用权,使用权重归国家),国家应明确规定由土地复垦投资公司代管该土地使用权。土地复垦投资公司对该土地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将复垦土地使用权赠与的方式达到复垦土地的目的。具体的赠与方式可以是复垦之前赠与,或在其复垦完成后赠与。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与受赠者建立契约关系。为了鼓励受赠者复垦土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经济激励。如提高一定比例的、具体数额的财政无偿资金(基金)等。为了确保受赠者按规定复垦土地,必须设制相应的违约惩罚制度,如经济处罚、保证金制度、停产等,采用哪种约束,可以进一步做具体的规定。

(6)强化产权与劳动股权制度。产权是经济活动的条件,又是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之一。通过强化复垦者对复垦土地的使用权来激励土地复垦者,积极倡导和推行“以劳折资,以资控权,以权获利”的劳动制度,鼓励和激励农户劳动投入的热情。

2.4 评估制度

评估制度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主要制度之一,能提供真实可靠、充分完全的决策信息,实现快捷理性的决策。要按照国家对建设项目的规定对土地复垦项目进行各阶段评估,对于土地复垦投资机制而言,主要的评估内容有:(1)土地复垦的适宜性评价;(2)土地复垦的技术经济评价;(3)土地复垦投资结构、规模及合理比例的评价(主要评估财政无偿投入应占总投入的比例,该比例主要受土地复垦投资目标的影响,以及劳动力折资等);(4)未破坏时原土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价值评估;(5)复垦土地社会、生态、经济价值评估以及投资效果评估[3,4];(6)对不同土地复垦投资经营效益进行评估,作为确定减免税费的依据;(7)复垦工作质量评估以及复垦项目后评价等[3,4]。如果不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机构、组织、规章制度等),将会影响土地复垦投资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2.5 复垦管理制度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制定《环境保护法》对影响环境质量的行为施行起到规划、协调、控制和监督作用。复垦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各级复垦目标责任制度;矿区复垦定量考核制度;复垦监督制度(具体的监督措施有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及执法监督等);复垦惩罚制度(经济惩罚、行政惩罚以及法律惩罚等)。

2.6 报告制度

国外许多国家都实行了土地复垦的国家报告制度。如前苏联1972年制定的《加强自然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决议》第45条规定:“要建立进行土地复垦工作实施情况的国家报告制度。”我国也应实行这一制度。其核心内容应是“矿区土地复垦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效果”;矿区土地复垦的年度计划以及预期效果或目标等。报告进一步分为“国家矿区土地复垦年度报告”、“地方矿区土地复垦年度报告”以及国家为投资主体的“国家重点土地复垦项目实施、完成及验收报告”等。对国家重点土地复垦投资项目,不仅仅要做项目实施、完成及验收报告,而且更要做“国家重点土地复垦项目后评价报告”,确保土地复垦质量和投资效果。

3 固体废物利用制度建设

3.1 废物交换制度

通常一个行业或企业的废物有可能是另一企业或行业的原料,通过现代信息系统对废物进行交换,对废物资源实现合理和最优配置。

3.2 建立废物信息和转移跟踪系统

废物从产生到最终处置的每个环节实行申报、登记、监督跟踪管理,废物产生者和经营者对废物的名称、时间、地点、生产厂家、生产工艺,废物种类、组成、数量、物理化学特征和加工处理,转移、贮存、处置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向废物管理机构进行申报登记,所有数据和信息都存入信息系统并实行跟踪。管理部门对废物经营者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

3.3 对废物贮存(堆放)、运输、加工处理、处置等实行许可证制度

和经营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经营危险废物必须经考核取得专门的资格证书,经营者必须持有专门的废物管理机构发放的经营许可证。并接受废物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废物经营实行收费制,促进废物量最小化。

4 矿井水利用制度建设

针对矿井水综合利用的特定制度,充分和有效地利用矿井水。其核心是:激励与惩罚结合。对矿井水综合利用者,免征各种税费,甚至给予奖励;对矿井水直接外排者,征收环境税费。

5 进行矿业用地制度改革

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实现土地的动态平衡,调动企业复垦土地的积极性,对已经建设的煤矿企业,应实行以地换地和临时用地制度。

5.1 以地换地

以地换地是指矿山企业等生产建设单位将已征用的和已被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用以交换生产建设将要破坏的新土地,对新土地不再实行企业征用。交换原则上应遵从市场经济的等质等价,如果复垦土地的质量不如将新用的土地时,采取经济价值补偿或数量补偿的方式解决。但其缺点是:(1)农民的认可程度低。解决的基本经济思路是以多换少。(2)如果没有严格的复垦土地质量标准,会发生土地质量越换越差的现象。

5.2 临时用地

临时用地是指生产建设单位(如矿山)仅对其要破坏的土地经济收益进行动态的补偿,而不征用该土地,在与农户约定的期限内将复垦土地重新交还原使用者。但其缺点是制约程度不足,为此我们认为应进行配套制度的设制,如采取复垦保证金制度或过期惩罚制度等。

6 制定和出台矿区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定和条例

在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和优化的同时,要尽快制定和出台有针对性的和可操作的矿区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定和条例,明确和细化必须综合利用的资源种类(含“三废”等)、技术方法和激励措施等,切实促进矿区资源综合利用的开展。

摘要:建立矿区环境保护和治理制度是解决矿区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讨论了煤炭开发利用社会生态经济综合评价制度、矿区土地复垦制度、固体废物利用制度、矿井水利用制度和矿业用地制度等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矿区环境,保护,治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陈玉和,等.矿区的概念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0,(4):14-15.

[2]耿殿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2,(9):33-34.

[3]赵军,杨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7,(1):78-79.

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建设 篇8

1 矿区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

1. 1 生态与生态文明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 生态文明则是将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 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 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相较于农业社会的 “黄色文明”, 工业社会的 “黑色文明”, 生态文明同样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但更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因而也被称为 “绿色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 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是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 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1. 2 矿区生态文明

矿区是指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生产作业区和职工及其家属生活区为主, 并辐射一定范围而形成的经济与行政社区; 矿区生态文明, 则反映该区域内的企业、居民在合理利用矿产资源、营造矿区宜居环境、构建和谐矿区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水平和实现程度。

对于矿区生态文明, 尽管尚无确切概念, 但结合国内外相关生态文明研究成果, 矿区生态文明至少包括三方面内涵: 一是高效节约的资源消费观, 矿业资源具有有限、非再生性, 人类的生产劳动应遵循高效利用、节约利用的基本准则, 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 对矿业资源取之有度、用之以节, 既不造成不可逆的环境损害, 又保全了后代人的资源福祉; 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观, 矿业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影响范围内地表下沉、土地资源破坏、生物资源减少、废水废气排放等环境问题, 矿业生产应建立健全生态产业链, 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境修复工程; 三是和谐共生的人类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矿业产业作为对自然环境人为作用最为直接的产业之一, 更应遵循自然生态法则, 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2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矿区生态文明问题

进入21 世纪以来, 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公众及相关行业企业的广泛热议和高度重视。鉴于矿业产业的行业特性及其引发的生态问题, 矿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呈现出区别于其他行业企业的独特内涵。

2. 1 矿区突出的生态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 矿产资源丰富。矿业产业的发展在将矿产资源存量源源不断转化为国民经济增量的同时, 由于技术、资金、管理方式、政策导向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矿区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突出表现在: 一是矿业资源开采造成了大面积地表沉陷, 地面积水受淹或盐渍化, 进而引发水土流失、沙漠化、泥石流、山坡坍塌滑移, 煤层自燃等重大地质灾害和安全事故; 二是为保障矿业开采的顺利进行, 不可避免地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 用来修筑道路、料场及必需的生活设施, 而且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煤矸石等工业废料, 运至地面, 堆积如山, 直接导致矿区耕地大幅减少; 三是矿业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 未经严格处理直接排放, 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酸性水, 严重影响矿区及周边地区水环境和大气环境, 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

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攫取, 在引发自然灾害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 滥挖滥采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生产效率低下; 可供开采利用的资源愈显弥珍, 企业运行成本大幅度增长; 失地农民大批迁移, 安置、就业成为难题, 与矿业企业矛盾突现; 安全事故频发, 不仅给受害矿工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创伤, 也将企业拖入漫长的诉讼纷争与沉重的经济补偿, 严重扰乱了矿业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由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打破, 因此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2.2矿业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SA8000 (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 即 “社会责任标准”是世界上第一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 涉及童工、强迫性劳工、健康与安全等内容, 并作为第三方认证准则,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参与。该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 但只是单一的劳工权益保护标准, 尚未包括企业在其他方面应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因而在有所借鉴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应做出更符合中国国情、符合行业特色的描述: 一是经济责任, 矿业企业在增产创收, 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 应科学评价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矿业资源浪费; 二是生态责任, 矿业企业应加强生态环境的地质综合评价、地质监测、综合治理开发等工作, 围绕矿业资源开采全过程, 做好环境规划、控制与保护; 三是法律责任, 矿业企业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依法开展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等经营活动, 服从矿产资源开采、探矿权和采矿权转让登记等行政管理, 保障员工的劳动权利, 履行支付报酬、提供职业劳动保障等义务; 四是伦理责任, 矿产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财产, 矿业企业作为社会共同财产的 “占有者”, 相关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的 “制造者”, 应热心公益、回馈社会, 特别是应为环境、员工、社区、政府等利害相关者谋取福利, 肩负起更多的社会伦理责任。

2. 3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与矿区生态文明

不难看出,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与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都是以环境保护、人类发展、社会和谐为基本着眼点, 两者有着高度契合。矿区生态文明追求的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而处于该系统核心地位的矿业企业是否能树立责任意识, 是否能履行生态保护、劳工保护等社会责任, 将直接关系到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可见, 矿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是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 也是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在贯彻落实矿业企业经济、生态、法律、伦理等社会责任的同时, 也势必带动矿区生态文明水平的跃进。

3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矿区生态文明建设

3. 1 基于矿业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 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项基本举措。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也是矿区生态文明最为重要的 “建设者”, 矿业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应谨遵十八大会议精神,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相应地在微观层面应做好以下几点。

( 1) 矿业企业在积极服从国家相关开发布局的同时, 应不断优化矿区自身的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和资源规划, 积极转变发展观念, 改变掠夺式、粗放式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附加值高的产业, 全面构筑矿区新型生态产业链条, 发展循环经济, 肩负起发展我国能源工业、创造企业效益的经济责任。

( 2) 矿业企业应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行为准则, 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不断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 加强废水、废气和废料的综合治理, 加大土地复垦、环境修复、污染防治等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 努力打造宜居矿区、绿色矿区, 肩负起利国利民、福泽后代的生态责任。

( 3) 矿业企业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在依法从事矿业生产经营的同时, 服从环境保护、职业安全等行政管理。特别是在出现环境破坏、安全事故等事件时, 矿业企业要做到不推责、敢担责, 尽快安排防护救治、事件调查等工作, 并能在事后积极赔偿、妥善安置, 通过肩负法律责任, 一定程度上解决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矛盾、社会矛盾。

( 4) 矿业企业应充分认识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 充分关注该系统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 如美化矿区环境, 开展公益捐赠, 为矿区居民提供就业、子女教育便利条件等。矿业企业应以伦理责任当头, 将矿区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员工、社区、政府等利害相关者有效连接, 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矿区、文明矿区、和谐矿区。

3. 2 基于政府和法律法规的生态文明促进工作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很难自发自愿, 往往还需要一定的外在推动和干预机制, 如政府的行政管理、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法律法规的强制规范等。相比较而言, 政府和法律法规在落实矿业企业社会责任, 建设矿区生态文明中的推进作用尤为明显。

政府是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 “引导者”。一是应在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 绝不能走 “先发展, 再治理”的弯路, 应将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安全事故率、复垦率等纳入矿区干部政绩考核指标; 二是加大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 加快矿区基础环保设施建设及基层矿区环保队伍建设, 完善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 三是加强环境监管, 并与矿山资源行政相结合, 将矿业企业的矿权与环保工作直接挂钩, 奖罚分明。

上一篇:电网设备检修管理下一篇:公共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