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

2024-08-13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精选十篇)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 篇1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表明一个人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浓厚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求知、探索、实践, 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的重要作用。“地理有用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有用性”教学是指地理在地缘政治、国际经济程序、环境保护、社会文化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地理有用性”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清地理 学的基本知识,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修正以往错误的认识。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实施“地理有用性”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教师在“地理有用性”教学中, 一定要根据学生情况,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这样才能够达到加深理解、启发心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灵活组织“地理有用性”的教学过程, 以达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修养德性的目的。

二、营造课堂氛围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 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 是越学越想学还是越学越厌学, 这些都是地理教师必须关注的。我们要用“心”施教, 不能只做学科知识的传声筒, 而要热爱本职工作, 热忱关爱学生。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是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 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 是与学生平等相待的朋友。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适宜的情境,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 帮助他们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让他们挖掘自身潜能, 体验成就感。学生只有在愉快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氛围中, 才能更有效发展思维, 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 接受教育。

三、进行巧学妙记

初中地理教师要注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让学生准确有效地把握知识规律, 提高知识记忆的长久性, 培养创新能力。口诀记忆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实践证明, 口诀记忆法可以化难为易, 让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可以尝试编写一些口诀帮助教学, 也可以指导和鼓励学生编写口诀帮助记忆, 让这种科学有效的教学和记忆方法在广泛应用中继续传承并得以发扬。如在《地球和地球仪》中, 可以编写一段口诀, 让容易混淆的概念变得形象, 易于记忆。如“赤道略略鼓, 两极稍稍扁。自西向东转, 时间始变迁。南北为经线, 相对成等圈。东西为纬线, 独成平行圈。赤道为最长, 两极化为点”。

四、狠抓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在学习过程中, 技能和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育学生自立精神, 养成学生自探习惯, 铸就学生的自强意志是教师的真本事。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 “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初中地理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 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 放弃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方法, 指导学生读书、理解和自悟, 指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交给学生一把学好地理的“金钥匙”。初中地理课程图文并重, 包括地图在内的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 图文对照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掌握读文、读图方法和思维技巧, 会研读教材、理顺关系、分清主次、质疑解疑;会分析图像, 即以图释文、以文解图、图文转换;会归纳、比较、分析因果关系;会自主选题、研题, 在体验中学习;会掌握各种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在指导学法时, 教师要放下架子, 既为学生的“良师”, 又为学生的“益友”, 善于欣赏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身心上和学习中的“闪光点”, 善于换位思考, 提倡“研究性学习”, 坚持新旧结合、图文结合、教学结合、读思结合、讲练结合、情智结合、文理结合和学用结合这“八个结合”,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路、导航作用, 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五、组织参观调查访问

由于地理教材内容有限, 某些内容还是“过时”的, 跟不上形势发展, 因此可适时举办一些专题科普讲座, 向学生介绍新的地理信息和环保知识, 探讨当前相关的热门话题, 并利用双休日或科技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访问, 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量, 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探究欲望。如在《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这一内容的教学中, 组织学生到仁怀市气象站参观, 请高级工程师进行介绍, 并由此提出探究的问题:影响仁怀市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哪几种? 有何影响? 请提出具体防御措施。通过实地参观、考察, 使学生了解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的成因, 对人类生产及日常生活的影响, 以及懂得如何趋利避害,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树立灾害意识和全球观念, 等等。学生亲自参与, 亲眼所看, 亲耳所闻, 亲身体验, 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六、采用现代媒体

现代教学手段形象、直观。既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 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愧为教学的首选方法。世界各国的和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景观亮点、美丽动感的画面等都可以通过投影、电视录像、课件制作等生动有趣地展现给同 学们, 让他们坐在教室能看到世界, 了解世界。另外, 一些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可以通过“Flash”降低其难度, 让学生深入浅出。如因“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 对于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学生调动平时的生活经验很容易理解;但地球公转产生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学生由于立体感差, 很难建立多维空间, 教学难点难以突破。如果采用“Flash”教学 , 通过立体的旋转画面学生观看以后经过思考很快就明白了。

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篇2

初中地理自课程改革以来,我通过那么久的教学实践、摸索,无论是对新教材的认识,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学习评价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一)、地理新教材的特点

1、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据统计,无论七年级还是八年级的地理,通过大量的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知识学习的技能,如教材中关于经纬度的定义、特点、规律的学习,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这就避免了像旧地理教材是将定义、特点和盘托出,再配上一些图。这就让一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忽视了读图思考,而只是死记硬背各个知识点。

2、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材采用先进的结构模式(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是对以往的注入式、自学式、启发式、人物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诸多模式的优化组合,并十分突出了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其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如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补充地理资料,对地理现象的片断描写,动手制作各种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事实材料等内容,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自由思维,给教学保留足够的思维和创作空间。新教材还吸收和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球卫星照片、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卫星云图、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等遥感图像、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组图,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互联网气象网站查询等,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富有时代气息。

3、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构建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内容三大部分构成。而“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方式切切实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这种编排,摒弃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地理教学教法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教师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互动的统一体。这是教学活动的崇高境界。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行为爱好,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时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从而达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教学共振。

2、教育要“回归生活”,与生活联系起来。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如,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内容,要联系当地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张开教学活动,吸引学生。

3、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在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遇到一些困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难以把握,不能确定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东西,学生过分依赖导学案,容易远离课本。

2、班额过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教学活动展开困难。

刍议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地理教学; 改革

一、情感教育不可忽视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二、让学生动起来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

三、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也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电脑)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软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

四、充分利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象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教师。而目前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是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而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地理教师还要注意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

五、合理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合理的运用评价方式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了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了。

参考文献:

[1]徐立松,孟胜修,王燕津,李通.中学地理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6)

[2]王占琦.中学地理教学的点滴体会[J].河南教育,2003,(7)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篇4

一、关注地理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 不仅是对地理教学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 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缺乏学习的热情、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等。教师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 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产生积极的效应,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对学习是否投入与师生之间的关系有直接的联系。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愿意与教师沟通, 交流思想, 产生心灵的共鸣, 形成积极的师生互动。“爱屋及乌”说明了喜欢一个人会连带到与他有关的事物。同样, 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 则会迁移到其所教的学科中, 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因此,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用爱心浇灌学生;要从各方面关心学生, 尊重他们的想法,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学生被教师的真情感染, 对教师更加认可和尊重, 会把这种情感返还于教师, 表现在学习上会更加积极, 热情高涨。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爱因斯坦认为, 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 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 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 为学生学好地理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如果教学拘泥于课本, 强调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 学生在被动中学习, 缺乏地理学习情趣, 学习就会变得如“一潭死水”, 学习效率就得不到提高。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改革教法,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才会乐于学习, 投入积极的情感。

3. 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这种影响是无形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教师对工作的责任心和热情, 严谨的教学态度, 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孜孜不倦的精神, 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学生。此外, 教师要注意自我修养的提高。高尚的情操, 端庄的仪表能给予学生亲切感。此外, 教师课堂教学富于情感, 在学生面前始终精神饱满, 满怀激情展开教学活动, 能让学生受到感染, 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的印象。

二、渗透德育教学

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素质能力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一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地理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 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比如:我国丰富的地理资源、多样化的地理面貌、名胜古迹等, 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美丽富饶, 为生长在这样的国家而感到幸福和自豪,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要进行国情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多, 人均资源少, 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等, 让学生有忧患意识和责任心。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兴起, 对地理环境带来很大的干扰与消极影响, 如滥砍滥伐、私自开矿、淘金等毁坏自然资源, 无视国家政令, 造成的各种自然灾害等, 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科学的地理意识, 具备法制观念, 才能富国强民。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 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发智力, 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 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传统的教育是将书本内容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学生, 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 通过记忆和练习题去学习, 强调知识的传输,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不善于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

1. 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习的基础, 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对地理感性的认知,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观察形式包括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模拟制品的观察, 以及运用各种直观的教具观察, 如各种地图、地理图片、照片、图表及多媒体等。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教师要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2.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思考探究活动的过程, 是有效学习的体现。学生通过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条理性能够自觉地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地理教学中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质疑提问。思维自疑问而开始, 学生有了认知矛盾, 才会深入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在疑问中建构学习过程, 使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 要让学生学会综合思考。知识之间不是孤立分化的, 学生要把地理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联系起来记忆, 找出地理知识纵向和横向的关联, 避免只看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 从整体性入手去学习。

3. 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 要素异常复杂, 难以一一感知, 因此, 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需要借助于想象。地理想象的方法, 一般有判断法、类比法、分析法等。要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 并把它们加以取舍, 重新组合, 从而形成全新的地理形象。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5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高二地理备课组 陈东伟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臶,拉开了帷幕;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感觉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 1 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臵;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教材内容结构包括正文、图表、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等。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灵活整合融会贯通。应特别重视图像中的读图思考与活动内容的学习,它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这也应是重点突破的地方。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设问情景,极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例:在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利用台风与寒潮的案例设问,对学生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和读图思考,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时通过设计这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来。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教与学留下思维空间。

二、课改以来教学工作上的困惑

在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一塌糊涂。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 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困惑着许多教师。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我们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现行的高一地理课标有四个版本(地图版、湘教版、人教版、山东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识结构等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教师不可能不考虑这些。现在不管哪一个版本,依据的是课程标准,高考出题的方向,具体题型仍是一知半解;这也意味着今后的高考复习还是雾里看花,不甚明朗。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这四套教材配套还是个迷,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对如何把握好教材与课标有许多的困惑。另外教材与教辅资料明显不配套,新的教材还没有相应的教辅,现有的教辅资料还都是以旧教材为蓝本,许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应的修改和删减,但在练习中出现,如新教材中的地转偏向力的内容已作了删除,但在教辅中都出现了这些问题,在后面的“单元大气的运动”中又出现了这一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该不该讲,应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

4.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 式多了。但是我们仍然受传统教学的经验的影响,对学生总是不放心,总是想讲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计的给学生灌输,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于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新教材在知识体系虽不如旧教材系统,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给学生挖好沟,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师连坑一起挖好,特别是有时我们不仅帮学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这都使我们走进了高中新课改的误区。另外教师在对待案例的教学,教案和教师用书都没有任何的解释和说明,而且对于学生来讲也是难度很大,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

三、在教学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 5 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还根据不同班级学情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 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5.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的做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新课改素质教育思维能力合理取舍

新课改提出以后,我们的考试制度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变得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了。新版的教材适应了这种形式的要求,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动脑的机会,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使得教学变得更具灵活性了。每一节课都要从给学生设置疑问开始,然后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出学生的能力。同时,新教材还强调灵活性和合理取舍,这是一个巨大的不同,要求教师多动脑筋。善用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内化知识,让学生亲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应用,这样为课堂创造出了积极地氛围,还会使学生记牢知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地理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新课改下初中地理的教学策略。

1 开堂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强烈的好奇心,是学生求索知识的动力源泉。兴趣,其实是一种感情基础,是一种非智力的因素,也是学生入门的向导和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我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对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新教材也正是抓牢了这一点,在每一节的开篇部分总要精心设置疑问,以求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求知热情的,因此,善于开堂提问,往往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提问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书本上的以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自我的经验来寻找,或者结合当地的地理情况,寻找更为合适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

1.1巧妙用谚语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长期观察后得出的一种概括,不仅具有普遍性的道理,而且还很有生趣。各种各样的谚语对地理教学很有帮助,地理老师如能很好的利用,尤其是能在开堂使用,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气氛,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和自然现象。比如说在讲大陆性气候时,老师可以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再如在讲锋面雨时,可以使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来说明它的特征。

1.2巧使用古典诗词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文人骚客创造出了无数的诗词歌赋,这其中不乏许多描述地理现象的闪光佳句,也是地理老师可以引用的。比如在讲到水循环时可以借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问“黄河之水真的就不会回来了吗?”,引导大家思考,然后再告诉大家大诗人说错了,黄河之水不仅会回来,而且还会“飞回来、飘回来”,然后给大家讲讲是怎么回事;讲到地球的形状时,可问为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何诗人说最后看到的是船帆而不是船篷;还有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何说“坐地不动,日行八万里”?等等。

1.3巧妙使用歌曲

中学生对歌曲比较感兴趣,在教学时可以穿插一些大家熟悉的歌句,比如在讲季风时,可以引用歌手田震演唱的《黄土高坡》中的“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一句来说画图高原的气候特征,还可以接着问大家西北风和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等问题,这样就可以把季风一节的内容巧妙的引入课堂了。

1.4巧妙借用实验现象

比如在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表运动可以使物体发生偏转前,可以先做一个实验。在讲桌上摆放一个盛满水的水槽,让学生聚拢到讲桌周围,然后抽出底部的活塞,让学生观察水流出时的现象。然后问大家什么现象及为什么形成的漩涡是逆时针的,之后再开始引出课堂内容,这样不仅能使得学生产生兴趣,还可以获得直观感受。

2 恰当取舍,科学组织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初始依据,但是教学内容不应完全等同于教材内容,教师应该作出适当的调整,科学组织、恰当取舍。

2.1惯于调整、敢于舍弃

当今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发展与知识更新飞速前进,新课改适应了这种变化,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发展需要,因此,教师也应该领会这种精神,将根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变成一项本領和习惯,将适当取舍教学内容变成一项惯用技巧,从而破除本本主义的圈套,把课教活了。这样做,还可以打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会改变的看法,形成一种科学看待知识的理念。

2.2加工教材

新教材为我们划定了教学范围,我们一定要钻研它,把它吃透,但是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加工和处理,重新将其组织成为教学内容,这也是教师自我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方法。

对教材进行加工创造时,首先领悟其中包含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教学因素,然后把陈诉性的知识进行程序性的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可将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掌握其前后关系与层次,列出结构,揭示其内在联系及组成。伴随这一过程就需要有分析、判断、类证、概括、归纳、综合等思维的训练,在这中间能力培养与学法指导就会逐渐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这一切仍是围绕教材这个知识的载体进行的,但教师的思路要开阔,练习要广泛,这样做不但不会喧宾夺主,反而会使教材的内容更加丰满。教师通过这样认真地组织教学内容后,讲起来就不会变成催人入眠的“白描”,而是有体会、有感情、声情并茂的“教人”,不再是单纯的“教书”。这样的过程坚持下去,就会使得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其自身的生命价值也会得到体现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的内容不需要过多、过细、过全,因为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也会让学生负担过重,脑袋膨胀,情绪降低,因此,可以确切的说,一定要对教材进行科学组织、合理取舍,正确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素质教育不应过分看重形式,应该注重方法和思路,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给教学过程注入乐趣,引导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应该敢于取舍教材内容,让学生喜欢地理,从而学好地理,学到学习好地理的能力,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地理教育》.重庆师范大学主办.

[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3]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篇7

一、更新教育观念, 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从事教学

现代教学手段形象、直观。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 又能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不愧为教学的首选方法。一些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可以通过“Flash”简化它的难度, 让学生深入浅出。如世界地理中的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 对于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 学生由平时的生活容易理解;但地球公转产生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学生由于立体感差, 很难建立多维的空间, 教学难点难以突破。如果采用“Flash”教学, 通过立体的旋转画面, 学生观看以后经过思考很快就明白了。

二、去芜存菁, 选择性继承传统地理教学

虽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其他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但传统教学仍不容忽视, 因为学生是情感的个体, 他佩服的是老师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胸襟以及驾御和使用教材的那种游刃有余的技巧。上课讲地理知识能迅速、漂亮地钩画出对应的地图和物图, 学生会由衷地赞叹和佩服老师。再说, 老师描好轮廓图后学生通过听讲、填图更易形成长久记忆, 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三、展开辩论, 将认知过程还给学生

及时利用教材知识和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问, 积极组织学生召开讨论、辩论会。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准备材料, 不仅开阔了眼界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课堂讨论或辩论, 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能够引发思考, 激活思维。在组织的“围湖造田”辩论会上, 同学们唇枪舌战, 好不激烈。正方:围湖造田可以扩大耕地, 多增粮食;反方:围湖造田污染湖水、破坏生态、减少淡水资源;正方:围湖造田可以建立工厂, 增加经济收入;反方:围湖造田使湖面缩小, 对长江干流所起的天然调节作用减弱。1998年的长江洪峰你们忘记了吗?……经过这些,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经验及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形成自己对地理问题的的认识, 掌握正确认识地理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地理知识应用的能力。

四、走出课堂, 从实践中认证所学知识

地理学习的知识内容极其广泛, 许多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的, 所以走出课堂, 进行实地考察、调查, 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农村的田间地头、工厂的机房车间, 大自然的流水植被等都是他们涉猎的内容, 这样使地理贴近了社会、贴近了生活、贴近了实际, 把书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从实际中获取有效的学习信息。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之方法 篇8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是课堂教学问题。在新模式的出现下, 很多学生与教师都会感到一些不适应, 这主要是由新观念和旧观念碰撞的冲击下形成的, 于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不适应的情况下, 自然而然一些问题就会在课堂上暴露出来。比如, 教师没有很好地服务到学生, 没有很好地理解到学习地理的本质。教师没有做到多方面收集有关地理方面的资料, 最终致使课堂内容缺乏, 缺少新颖和亮点。在教学上不能灵活变动, 课堂气氛沉闷, 没有做到师生之间活跃互动。学生方面, 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很少, 缺乏合作学习的认识, 这与过去的教学大纲差别甚少。所以, 学好初中地理的前提是要处理好地理教学课堂中的问题。

1. 正确处理好传统教学观念和新教学观的关系。

地理教师在课程上应该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 全新构建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组织, 引导学生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去营造适应同学学习的环境氛围, 尽量适应每一位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从传统的讲授转变为以指导和疑问解答为主。教师要多查阅和收集有关地理的资料, 挖掘新内容, 丰富自己, 同时传授给学生。

2. 灵活处理好自主学习跟合作讨论的关系。

新课改下, 新课程课堂教学还是以学生为本, 学生的自主学习占主要地位。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自主通过网络、报纸、新闻等获得相关知识, 从中实现自主学习, 培养自我个性发展。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平等、合作学习的氛围, 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学习小组,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学习, 一起讨论, 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同时在合作学习中享受收获。在“共同学习进步”的合作观念下, 不但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共同成长, 教师与学生之间又何尝不是。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新课改教学方式之研究性学习

1. 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新课改中的地理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仅要培育学生看图、解图等最基本的技巧, 还要让学生学会搜索并且运用各种地理信息, 以实现培育学生灵活的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研究性的学习主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把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生活上。在新课改中的地理教学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但前提是跟地理学科有关或有助于提升地理学问的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 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时刻在身边, 学习地理对自己有实际作用, 这样学生学会地理的同时, 自己又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 地理教师的能力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

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 地理在中考中的分量并不大, 于是, 学生没有给与地理足够的重视, 教师本身也是如此。很多地理教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 那种固定式的模式使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一直处在一般的位置, 甚至还有教师的水平处在下滑的状态, 所以, 地理教师的能力更谈不上进一步发展。但是新课改后, 此改革为初中地理学科和教师带来了希望。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自主确定了研究内容和资料, 教师扮演了一个帮助学生的参与者与合作者, 兼学习上的伙伴。

三、初中地理教学方式目标的具体化

1. 精心设置课堂的创新,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考试中, 学生可能会对学过的知识又要重复去记忆, 由此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如果地理教师在此阶段还是单纯地讲解一些知识点, 学生会觉得没什么新颖, 没什么心情去记忆, 这样一来, 收获颇少。所以, 笔者认为在此阶段, 地理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 把学过的东西讲得新颖点, 让课程的氛围变得活跃点,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 让学生自主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我们都知道在地理中, 地图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更是学习地理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载体。在学习地理过程中, 学生结合课本和地图册学习, 懂得在实践中看懂图中的符号, 颜色各代表的地理事物。让学生去看《中国的地形分布图》, 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地势的最高和最低地势来理解我国地势的分布区域和变化情况, 每一条等高线所在的地理位置、延伸区域, 并对其特征进行观察和发现, 最后得出总结。学生最终可以察觉到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 主要是高原和山地, 地形各种各样。分为三个阶梯, 第一阶梯以高原为主, 第二阶梯主要是盆地, 第三阶梯主要是丘陵和平原。这种方式的主要好处是, 学生的脑海里能建立起比较清晰的空间分布图。学生在很好地掌握知识的同时, 也形成了一定的地图思维, 为以后可以独立地从地图中获取知识提供了帮助。

3. 善用提问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过,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于是他们就去思考、去探索。在地理教学中, 经常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问的方式很重要, 教师可以用新颖的提问方式去取代以往曾经那种呆板、传统的方式, 相信那样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学生也会跟着教师的思维去思考。即在平时的地理课实践中,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在问题中不断思考, 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比如, 在谈到亚洲河流时,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亚洲的地势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特点?降水情况如何?”总结学生的回答, 进一步引出亚洲河流的特点, 最后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并能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分析能力的效果。

四、总结

新课改下的地理 篇9

一、现状

在学校, 初中地理仅仅作为会考科目之一, 内容多且枯燥无味, 再加之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 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怕学地理, 甚至出现讨厌学地理的现象。高中地理内容难度大, 学生学习地理仅是为了参加考试。真正想从事地理专业的不多;家长认为地理只是副科, 考试不及格也没什么关系, 报考志愿的时候不建议子女报考地理专业。在社会生活中, 一部分人不了解地理, 甚至连什么是地理都不知道, 就算有些人知道, 但仅仅是很有限的一些知识, 如天气预报。总之, 在学校, 领导学生不重视地理;在社会, 家长大众不了解地理。这是地理教育现如今面临的主要困境。

二、原因分析

教育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 而地理教育却是地理科学发展和地理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而地理在其他科学领域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在中国教育体系下, 地理明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广为大众所知

地理作为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其与各领域学科交叉相融, 因此, 地理在其他学科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 但是往往这些体现的内容却被误认是其他学科内容的延伸。这从某种程度上就把地理的功劳归于其他学科, 地理就成了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在日常生活中, 与地理有关的事物很多, 如气候, 这影响到所有人的衣食住;土壤, 这与中国广大农民戚戚相关;还有水源、资源等, 这些都是地理中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 但是大众知道这些要素, 却不知道这些就是属于地理要素。不知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是以, 地理源于生活社会, 用于生活社会却不为大众所知, 自然得不到大众对地理的认可和支持。

2.认识不到地理的重要性

地理的学科性质, 决定了地理运用的广泛, 但地理不被大众所知, 进而导致大众对地理的重要性产生质疑, 在学校教育中, 初中地理被作为会考科目, 学生家长不重视地理, 甚至有些教师、领导认为地理可有可无。加之教学中脱离实际, 教学内容很少可以在生活中直接运用, 地理的重要性进一步被质疑。在社会生活中, 地理很少以单一要素作用于社会生活, 往往是以与其他领域的综合或其他形式进行。因此, 地理起到的重要作用常被忽略。以上原因导致地理被认为是一门非必要的辅助学科, 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地理的重要性, 也是导致地理教育面临困境的一大原因。

3.学校教学中地理脱离生活

在学校教学中, 地理课本知识单调无味, 同时具有一定的难度, 对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 此时如果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与实际生活想脱离, 就更显枯燥无味, 学生难以接受理解不说, 更会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课本上实例较少, 教师在教学中却不加以补充, 不能结合周边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就算把课讲得再生动, 学生不理解的知识还是不能理解, 这是现如今地理教育面临的一大困境。

三、对策研究

地理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 其主要是以上原因造成的, 当然, 也还有其他特殊因素, 在此不再展开意义分析。对于如何解决地理面临的困境, 现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加大地理的宣传力度

地理并不是用处不大, 也不是运用不广。恰恰相反, 地理是一门运用非常广泛的学科。然而在社会生活中却不为大众所知。 要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就必须加大地理的教育宣传力度。对于这些方面, 其他国家显然做得比我们国家好很多, 如:英国的营销地理、美国的核心地理。针对我国国情下的地理教育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困境呢? 本文提出以下几种策略。

(1) 鼓励相关地理书籍的出版和文章的发表。

相关国家部门和地理组织应鼓励有关地理书籍的出版和文章的发表, 并为其创造一定条件, 对于推广地理、加大地理宣传的优秀书籍和文章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 让更多的人了解地理, 从而推动大众对地理的了解和认识。

(2) 举办活动, 引发讨论与关注。

有关组织应该多举办各种地理活动, 如:论坛、座谈会、全国地理行动周等。让民众参与其中, 从而引发官员、民众关注地理、了解地理的愿望。

(3) 借助传媒, 宣传地理。

传媒作为一种有效运用较广的宣传工具, 具有很强的宣传效果, 应对民众对地理的不知。这种收手段就显得尤为突出, 因此, 制作一些相关的地理类的电视或视频节目, 如:生活地理等。用地理帮助民众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让民众知道身边的地理, 从而改变生活无地理的观点。

通过这些手段, 我相信, 地理的影响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扩大, 民众对地理的了解和关注也会大大提高。

2.力陈地理的重要性

地理教育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文化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教育内容, 其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素质教育实践的困难重重, 其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地理教育被削弱。可见地理教育的重要性, 但正因为地理的一些学科特性, 让大众对地理的重要性产生质疑。应对这一问题, 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1) 举办主题活动。

如:“地理对生活教育的贡献”、“没有了地理, 我们的生活将会怎么样”等, 说明地理对生活教育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2) 向各界推销地理。

地理的学科性质证明了地理的多样化, 面对如今的素质教育人才, 地理是其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知识。不懂地理, 很多专业技能无法很好地理解处理, 我们应该大力对社会各界推广地理, 陈述地理的重要性。

3.地理教学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地理并不是一门纯粹的单一性质学科, 而是我们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我们在进行学校课堂教学时, 要把地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要不断地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态度, 学习地理并不是主要为了考试, 而是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 从而更好地为自己或周围人的生活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1) 在教学方面, 让地理走进生活。

在学校教学中, 特别是初中, 此时是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坚持教材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让学生把地理运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从而理解地理的重要性。例如:气候这一章节, 以学生身边天气为例, 分析其阴晴雨雪的变化, 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衣食住行中遇到的问题。又如, 运用生活周围区域进行地图课堂教学, 学生有兴趣不说, 学完还能用地图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迷路、找最短路线等。

(2) 在评测方面, 让生活融入地理。

在中国目前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中, 学生学得好与坏、教师教得好与坏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老师测或评进行的。因此, 为使地理教育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不仅要在课堂上联系实际, 在对教师评价、学生测试时也要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师设计试题是, 应把试题与实际相联系, 把生活融入地理, 考地理就是考生活也是运用生活。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 应把教师教学中对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处理方法作为评价的一个指标。这样才能在生活中学习地理, 地理学习又回归生活, 体现地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教师只有不断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才能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意识到地理的重要性, 从轻视地理到重视地理, 从不学地理到爱学地理, 从而改变地理教育的尴尬局面。

四、结语

打造新课改下的高效地理课堂 篇10

一、注重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中的恰当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 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 复杂的变化过程, 细微的结构等, 通过动画模拟, 局部放大, 过程演示等来解决, 让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其恰当运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注重创设生动情景导入,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教师在课前的导入对整节课的教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 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摄像系统等都将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例如:在讲授《长江》一课的课前, 播放悦耳的音乐、高声吟唱“大江东去, 浪淘尽……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再如:在讲授《热力环流》时, 若教师上课前展示一段影视片段:火烧上方谷, 由此引导学生思考, 是天要灭蜀汉, 还是地理现象, 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产生一种了解该现象形成原理的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探索地理奥秘的激情, 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 有时单靠教师讲解, 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 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例如:在介绍日影朝向和日影长短变化规律时, 结合一日内太阳视运动图, 用动画演示日影朝向变化和日影长短变化, 学生能形象、直观、轻松地掌握此规律。避开了枯燥的平面几何作图, 提高了课堂效率。再如:讲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时, 并排设置三幅动画, 左侧是地球运动的侧视图, 中间是太阳直射点移动图, 右侧是极地上空俯视图。点击鼠标, 随直射点的移动, 左右两图中的晨昏线相应移动, 地表的昼夜长短发生变化。经过几遍反复演示, 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自己可归纳出昼夜长短变化与直射点的关系。多媒体的运用, 使重点突出, 难点淡化, 形象、具体、生动, 清楚易懂, 在教学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创设操作情景, 让学生真实体验

例如:在《地震》一节教学中, 讲到当地震真的到来时, 我们应如何应对?可设计几个场景:家中、影院、商场、户外、野外, 有一系列躲避地点, 设置为动画, 上课时由学生点击鼠标操作答题, 真实体验一下各个场景中正确的躲避地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让学生有了真实体验。易于将所学的知识牢记于心,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注重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 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习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时, 我让学生用蜡烛充当太阳, 自己动手用小地球仪演示, 看看有几种情形会导致昼夜交替产生, 每一种假设下各有什么结果?与现实吻合的是哪种情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不仅使动手能力得以提高, 还顺利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当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暴露出错误, 这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面对面的纠正, 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转变教学观念, 上好三种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1. 要精心选好课题

注意选题范围要小, 而且要选与教材知识有关, 但又关注热点, 贴近生活的课题。这样学生会认识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社会有用的地理, 学习兴趣自然高, 会主动参与学习。

2. 分组探究,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 明确各小组应完成的子课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 本小组内合作学习, 探究讨论, 不同小组间合作, 共同完成完整的教学过程。每个学生在明确自己的任务后, 开始看书上网查资料, 实地调查, 了解研究总结, 最后再动手制课件, 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的精神。

3. 竞相展示研究成果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搜集、查询相关资料, 并经过整理设计制成完整的课件, 把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展示给大家, 让大家获得完整的知识。例如:研究《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展示成果时, 学生们用漫画幽默地揭示了什么是温室效应。学生们还设计了小品“宇宙法庭”的宣判, 正方是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 有动物代表、植物代表、沿海国家代表, 他们纷纷陈述自己上诉的理由。反方是地球, 代表者提出了自己的反驳意见, 指出正方代表团中的人类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并摆出观点。他们的表演, 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展示中得到提升。在展示应对温室效应的措施中, 学生们还进行了分角色讨论表述:政府官员、企业家、公民个人 (有车族、学生) 。学生进入角色后, 自然联系到现实, 倡导校园低碳生活, 学会正确使用空调, 注意节约用电, 坚决拒绝使用一次性饭盒和木筷。一下子, 学生们的情绪都受到感染, 大家不约而同地站起来承诺, 作为学生应当怎么做。

4. 撰写结题报告和小论文

撰写论文的过程, 是对所学知识总结后升华的过程, 可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上升到一定的层面, 理论联系实际, 了解自然, 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我认为研究性学习课, 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探索、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查找资料及组内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从中锻炼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课,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定是过目难忘, 而且我还惊奇地发现, 原来学生的学习潜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不仅课件制作水平高, 教学设计能力、创意表演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均让人刮目相看。由此可见, 传统教学遏制了学生许多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只有新课改, 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综合培养各种学习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

上一篇: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下一篇:影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