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伐试验

2024-07-25

择伐试验(精选三篇)

择伐试验 篇1

关键词:巨尾桉主伐,不同方式,采用皆伐,择伐试验,对比分析

1 引言

巨尾桉 (Eucalyptus) 属桃金娘科, 为常绿高大乔木, 是巨桉和尾叶桉杂交的速生树种, 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经济林、生态林。巨尾桉喜光、喜湿、耐旱、耐热、畏寒, 对低温很敏感, 在酸性的红壤、黄壤均能生长, 一般能生长在年降水量500mm的地区, 年降水量超过1000mm生长较好。巨尾桉的树冠小, 透光率高, 生长期短, 种植后在3~5个月就可以使青山绿化, 6年可砍伐。巨尾桉的主根深, 多数根颈有木瘤, 有贮藏养分和很强的萌芽更新能力。为了提高林分生长量, 增加立木蓄积量, 笔者对巨尾桉速生丰产进行观察, 对主伐采用皆伐改择伐试验进行对比, 总结一些经验, 为巨尾桉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福建省安溪县城厢镇光德村文山地块, 此地北纬25°13′15", 东经118°13′15"。地质主要为中生代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 主要构成为新华夏系构造, 地貌属戴云山脉向东南延伸部分,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长冬短, 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1.1°, 年平均降雨量1770mm, 年日照1619h, 属晋江西溪水系范围。试验区小班海拔高度150~260m, 坡度21°, 土壤为红壤, 灌木有橙木、黄瑞木、桃金娘、杜鹃, 植被有芒箕骨、白茅、毛蕨等, 适宜巨尾桉的生长。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设计

采用对比设计, 取安溪县城厢镇光德村8林班1大班16A、16B小班为试验区, 面积均为2.0hm2, 其立地条件、林分状况、林下植被等相关因子大体一致。16A小班为皆伐, 16B小班为择伐。

3.2 桉树林采伐前基本情况

城厢镇光德村林地总面积5345.3hm2, 其中:文山桉树面积33.93hm2。该巨尾桉林系2006年春季造林, 初植密度1590株/hm2, 2011年开展采伐, 其中8林班1大班16B小班为择伐, 其余为皆伐, 相邻8林班1大班16A小班为参照地块。2011年7月伐区调查设计时开展调查, 桉树林的基本情况是:密度1470株/hm2, 平均胸径13.4cm, 平均树高11.95m, 平均单株蓄积量0.0821m3, 单位蓄积量120.69m3/hm2。

3.3 桉树林择伐设计情况

设计择伐蓄积强度为67.35%, 每亩采伐990株/hm2, 单位蓄积量81.28m3/hm2, 保留木设计是:保留密度480株/hm2, 平均胸径13.2cm, 平均树高11.90m, 平均单株蓄积量0.0795m3, 单位蓄积量38.16m3/hm2。

3.4 桉树林择伐后现基本情况

2014年9月20日安溪县林业局组织对该伐区进行调查, 经调查的基本情况是:保留木密度480株/hm2, 平均胸径17.2cm, 平均树高17.80m, 平均单株蓄积量0.2111m3, 单位蓄积量101.33m3。采伐木二代更新密度1500株/hm2 (一个树桩萌芽更新留1~2株) , 平均胸径4.5cm, 平均树高6.0m, 平均单株蓄积量0.0062m3, 单位蓄积量9.30m3/hm2, 合计单位蓄积量110.63m3/hm2。

3.5 桉树林择伐前后对比情况

3.5.1 蓄积增加情况

林木择伐单位蓄积量81.28m3/hm2, 保留木单位蓄积量38.16m3/hm2, 保留木近3年来单株蓄积从2011年的0.0795m3增加到现在的0.2111m3, 增加0.1316m3, 单株蓄积是原来的2.7倍, 保留木现有单位蓄积101.33m3/hm2, 增加63.17m3/hm2。

3.5.2 经济收入情况

按500元/m3折算, 择伐收入40640元/hm2, 扣除采伐成本11379元/hm2, 前期营林成本15000元/hm2, 择伐后保留木施肥费用3000元/hm2 (每株3kg, 分3年施用) , 二次抚育费用1500元/hm2, 未计入现有保留木及择伐二代林的价值, 经营者已可获得纯收入9761元/hm2。

3.6 择伐与皆伐两种采伐方式对比分析

3.6.1 蓄积量对比分析

采用主伐皆伐改择伐的方式采伐, 2011年采伐单位蓄积量81.28m3/hm2, 2014年现有单位蓄积量为110.63m3/hm2 (其中:保留木101.33m3/hm2, 择代后萌芽木9.30m3/hm2) , 测算3年后单位蓄积量为203.33m3/hm2 (其中:保留木按每年每公顷生长量15m3计算为146.33m3/hm2, 择代后萌芽木按第一代林的70%计算为56.90m3/hm2) , 至2017年合计蓄积量可达284.51m3/hm2。

采用皆伐后再重新营造按树林, 2011年可采伐蓄积量120.69m3/hm2, 当年重新营造桉树林并按2011年蓄积量水平测算, 2017年蓄积量可达120.69m3/hm2, 至2017年二代桉树林合计蓄积量241.38m3/hm2。

3.6.2 成本投入对比分析

采用主伐皆伐改择伐的方式采伐, 测算至2017年合计投入58712元/hm2。其中:营林成本27000元/hm2 (其中:2006~2011年投入15000元, 2011~2014年投入4500元/hm2, 2014~2017年测算投入7500元/hm2) ;采伐成本31712元/hm2 (其中:2011年择伐成本140元/m3计11379元/hm2, 2017年皆伐成本100元/m3计20333元/hm2) 。采用皆伐方式采伐并重新营造桉树林, 测算至2017年合计投入54138元/hm2。其中:营林成本30000元/hm2 (其中:2006~2011年投入15000元/hm2, 2011~2017年测算投入15000元/hm2) ;采伐成本24138元/hm2 (其中:2011年皆伐成本100元/m3计12069元/hm2, 2017年皆伐100元/m3计12069元/hm2) 。

3.6.3 销售收入对比分析

采用主伐皆伐改择伐的方式采伐, 测算至2017年两个轮伐期单位面积采伐林木蓄积量合计284.51m3/hm2, 木材销售总收入154043元/hm2, 其中:2011年木材销售收入约按单位蓄积量500元/m3计算为40640元/hm2, 2017年木材销售收入113403元/hm2 (其中:保留木按单位蓄积量600元/m3计算为87798元/hm2, 择伐后萌芽林按单位蓄积量450元/m3计算为25605元/hm2) 。

采用皆伐方式采伐并重新营造巨尾桉林, 测算至2017年两个轮伐期单位面积采伐林木蓄积量合计241.38m3/hm2, 木材销售总收入120690元/hm2, 其中:2011年木材销售收入按单位蓄积量500元/m3计算为60345元/hm2, 2017年木材销售收入按单位蓄积量500元/m3计算为60345元/hm2。

3.6.4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综上所述, 城厢镇光德村文山巨尾桉2006~2011年期间, 采用主伐皆伐改择伐的方式采伐和采用皆伐方式采伐并重新营造巨尾桉的二种不同采伐方式的经济效益对比见表1。

城厢镇光德村文山巨尾桉2006~2017年期间, 采用主伐皆伐改择伐的方式采伐和采用皆伐方式采伐并重新营造巨尾桉的二种不同采伐方式的经济效益对比见表2。

4 结论及建议

4.1 不同方式采伐对比

巨尾桉采用主伐皆伐改择伐与采用皆伐方式采伐并重新营造桉树林对比, 采用主伐皆伐改择伐前6年虽然相对采用皆伐方式采伐, 纯收入减少了17515元/hm2, 但保留木蓄积量达到了38.16元/hm2, 而且采伐的990株/hm2, 巨尾桉树桩萌芽后仍有较大的价值, 两者合计的价值大于减少的纯收入。从二个采伐期的分析可以得出:至2017年采用主伐皆伐改择伐林地单位蓄积量高于采用皆伐的方式43.13m3/hm2, 经济效益高于采用皆伐的方式30279元/hm2, 是可以推广的林木采伐方式。

4.2 萌芽更新

巨尾桉择伐萌芽更新的二代巨尾桉林, 第一年可以每个树桩留二个健壮的萌芽条, 但第二年每个树桩建议只留一个健壮的萌芽条, 同时应及时对树桩进行培土施肥管理。为促进巨尾桉林的可持续经营, 巨尾桉择伐后除保留部分健壮的萌芽条外, 每公顷可新造桉树林300~450株, 用于第二个采伐期择伐时可作为保留木。

4.3 林木培育

为便于分析, 上述二种采伐方式至2017年全部采用皆伐的方式采伐巨尾桉。实际上, 由于桉树的生长周期较长, 2017年如果需要采伐桉树, 建议可每公顷保留45~75株, 这样的保留木有利于培育大径材, 可提高林分生长量, 增加森林蓄积量, 提高林地林木的生长效益, 每公顷的立木量显著提高。

5 结语

综上所述, 巨尾桉主伐采用皆伐与择伐试验对比分析, 择伐方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经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卓开发, 林晓辉.巨尾桉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J].福建林勘察设计出版, 2004, 48 (2) :4~6.

[2]杨鹏飞, 柏京兆.巨尾桉速生丰产栽培[M].福州: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吕文芳.桉树与杉木造林经济效益研究[J].桉树科技, 2000 (1) .

山地人工林择伐相关问题探讨 篇2

1 山地人工林择伐对森林土壤及林分结构的影响

1.1 山地人工林择伐对森林土壤的影响

我国在人工林生态采运方面主要研究皆伐和不同集材方式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及考虑生态的林道网建设研究。山地人工林择伐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国内已有部分研究。人工林地力衰退现象普遍存在, 并产生生产力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 特别是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较为严重。

1.2 山地人工林择伐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通过有效择伐, 将人工纯林调整为异龄多树种混交的林分结构是维持人工林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和稳定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有效途径。人工林择伐后, 林分结构在空间和时间的配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林木组成上具有以目的树种为优势的多树种混交;二是择伐后林分将成为异龄林结构;三是在空间分布上同一树种或树种间立木树高将参差不齐, 并形成以某一林层为主的复层林冠。

2 山地人工林择伐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存在问题:

2.1.1 择伐理念缺乏, 相关规程少

建国以来, 我国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 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满足木材需求, 但经营目的不明确, 忽视了森林的质量。早在1994年周新年所著的《林业生产规划》一书中就提到了人工林择伐的理念, 但人工林经营仍长期沿用传统的皆伐更新方式, 人工林择伐未引起广泛的重视, 仅在一些人工防护林、人工经济林等采取抚育间伐的措施。目前, 国内尚未针对人工林择伐制定相关的规程, 仅在部分规范、政策和法规中指出对特定林分类型进行择伐, 但并没有明确规定相关指标和要求。

2.1.2 择伐技术薄弱, 体系未形成

人工林择伐的核心问题是确定合理的择伐强度、择伐周期、择伐木的选择、林分空间结构优化和择伐方式的选择等关键技术, 但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的人工林择伐与更新技术体系。一方面, 长期以来, 人们仅着眼于木材生产, 只强调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并未充分考虑到人工林经营的综合效益, 在转变采伐方式上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另一方面, 生产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对人工林择伐理念的重视不够, 缺乏科研经费投入。这导致国内对人工林择伐技术的研究, 局限于林业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 且以空间代时间的短期研究为主, 研究成果难以在生产实践中推广运用。在实际择伐作业过程中多以单株择伐方式进行, 且强度偏大, 有的达60%以上, 如此粗放的择伐作业方式不利于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 最终导致林分质量下降。

2.1.3 择伐成本高, 作业难度大

我国人工林作为主要用材林, 主要分布山地丘陵地区, 择伐作业相对传统皆伐, 在采、集方面对采集机械设备及作业技术要求都较高。现有的大型机械在山地丘陵地区的作业效率会相对下降, 很难发挥其优势。择伐作业设备转移频繁, 对于山地作业成本就会显著提高。因此, 仅考虑经济效益方面, 择伐作业不如皆伐。若仅以成本为目标确定择伐强度, 进行不合理的择伐, 这将使人工林的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和不稳定。

2.2 解决措施

2.2.1 加大山地人工林择伐理念宣传力度

首先, 观念转变是重视人工林择伐理念的基础。随着人们对生态的理念越来越关注, 人工林的采、育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国森林择伐研究取得成果的同时, 应该反思人工林择伐的可行性问题, 并加大人工林择伐理念的普及, 扩大人工林择伐与更新技术的推广;其次, 政策法规是择伐技术推广的保障。我国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体系作保障, 如调整采伐相关政策, 鼓励人工林择伐, 并给予适当补助;加强人工林择伐过程的监督管理, 防止仅以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无序和过量的采伐, 以保证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此外, 还应制定适宜的山地人工林择伐作业技术规程, 保证人工林择伐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2.2 加大择伐技术科研投入

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与生产单位的密切联系, 加大产学研合作项目投入, 面向生产解决实际问题。如建立以生产单位出资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合作机制;依托生产单位作为科研基地,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市科技计划立项资助的合作机制。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由此形成科研服务于生产, 生产单位受益后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在科研投入得到保证下, 根据不同林分类型, 设置人工林择伐与更新长期动态跟踪试验基地, 边研究边推广, 将阶段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验证, 以时间序列数据为依据, 深入开展人工林择伐研究, 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和林情的山地人工林择伐与更新技术体系。

2.2.3 加强择伐机械装备研发

择伐试验 篇3

遵义县位于贵州省北部, 辖29个镇2个民族乡、240个行政村35个社区 (居) , 国土面积4 091.6 km2。县境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年均气温13.5~15.7℃, 年均日照时数1 147 h, 年降水量1 043 mm,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雨热同季。土壤主要为石灰土、黄壤、水稻土、紫色土。中低产田土占60%, 坡土面积大, 水土流失较重。自2000年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以来, 截至2007年, 全县累计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29 794.87 hm2, 其中退耕地造林10 429.87 hm2, 荒山造林17 365 hm2, 封山育林2 000 hm2, 工程涉及全县31个镇乡163个行政村42 189户, 涉及179 975人。经过全县务林人和退耕群众的共同努力, 遵义县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较大的成绩。但是林地还处在未成林或幼林阶段, 林木抵御病虫害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加之2006、2011年遵义县遭受长期干旱天气和2008年遭受50年不遇的雨雪凝冻, 导致苗木大量损失和死亡, 历年荒山造林补植资金不足, 各地退耕群众认识存在差异, 管护力度也参差不齐, 导致部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 长势极差。为此, 国家从2008年起开始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基于上述原因, 遵义县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切实巩固退耕成果, 是保证全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建设全县生态文明和确保18万退耕群众长远生计的政治任务。

2 目标树择伐林经营技术

2.1 定义

目标树是指近自然森林中代表主要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的少数优势单株树木, 即长期保留, 完成天然下种更新并达到目标直径后才采伐利用的林木[1,2];目标树择伐林就是以培育目标树为主要经营方向, 以择伐为唯一作业手段的森林经营体系[3,4]。

2.2 内容

2.2.1 目标树的选择。

以林分中的优势树种或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初选树树龄一般为中龄期, 树高13 m以上, 胸径15 cm以上, 具体以林分总体状况确定;外观上要求选择树干通直、冠形丰满、生长状态良好且无损伤的树木。

2.2.2 目标树择伐林的经营管理。

一是标记目标树。目标树选定后, 用油漆在胸径处做环形标记, 定期进行标记维护;将目标树的树种、树高、胸径、坐标、生长状况等相关因子记入目标树管理卡片。二是确定株间距。阔叶树种为采伐胸径的25倍, 针叶树为采伐胸径的20倍;2株目标树相邻, 其内径不小于2 m, 外径不小于10 m, 3株相邻, 内径不小于3 m, 外径不小于12 m。三是修枝和整形。针叶树修枝和留冠比例为1∶1, 阔叶树为2∶1, 修枝时不能中切枝条、不能平切、不能撕破树皮, 一般修枝2~3次, 最终使枝下高与树冠高比例达到1∶2;整形主要针对阔叶树, 以保留自然冠型为主, 可以根据光照条件定向留枝, 充分拓展林木生长空间。同时, 在2株目标树之间根据上级情况可选择1株次级目标树纳入培养目标, 对影响目标树生长的同冠层非目标树进行疏伐, 为目标树的生长提供良好条件。四是更新与采伐。通过疏伐、割灌等措施增加光照, 为目标树的天然更新创造条件, 在天然更新的树木中培育下一代目标树, 原目标树达到成熟或过熟状态下, 即可进行目标树的采伐利用。

3 目标树择伐林经营技术在巩固退耕成果中的应用

根据2010年遵义县第6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显示, 全县退耕还林工程造林 (不含退耕地造林中的520.52hm2经济林部分) 中已有24 883.20 hm2郁闭度达0.6以上, 占29 274.35 hm2生态林的85%。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前3年 (即2008—2010年) , 规划项目主要为补植补造, 从2011年开始, 项目规划侧重点转变为恢复经营和抚育管理, 管理措施单一, 经营目标不明确, 现有退耕还林造林地在多个方面还未符合“目标树择伐林”的目标要求。为此, 必须紧紧围绕培育“目标树择伐林”的实际需要, 实行密度调整、林分质量调整、树种调整、近自然改造等措施, 达到退耕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的目标, 实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

3.1 密度调整

遵义县的退耕还林造林工程由于树种选择、群众习惯、长期干旱和雪凝天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历年来不断进行补植补造, 加上原生植被与天然林飞籽更新的共同作用, 使全县绝大部分退耕造林地形成不同起源、不同种源、不同树种、不同林龄的混乱格局。密度调整主要针对林龄与密度结构不合理的同林龄进行, 根据林分的起源、树种、林龄来确定合理保留密度。在树木的干材形成和自然整枝阶段, 保留较大密度, 以获得较好的干材和完成树木的自然整枝;在树木的扩冠增径阶段, 对森林进行较大强度的疏伐, 促进树冠的扩展发育, 增加径生长, 加速森林发育进程。

3.2 林分质量调整

根据林种和森林经营方向确定林分质量指标, 通过伐除长势较差的林木, 培育适应性、抗逆性强的林木资源, 充分发挥林地的自然效能, 提高森林质量。随着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完成, 退耕还林造林区也根据不同的生态位置区划为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在林分质量调整中, 本着效益兼顾、各有侧重的原则, 在不破坏森林生态大环境的前提下, 合理确定林木保留数量, 重点公益林优势木与劣值木比例为7∶3, 商品林比例为9∶1, 一般公益林根据实际情况介于二者之间。

3.3 树种调整

主要在靠近天然林的退耕地造林、荒山造林和有人工促进措施的封山育林 (天然更新与人工造林混交林) 中进行。保留优质、高价、珍贵树种, 伐除低质、低价、低效树种, 提高优质树种比例, 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林地的生产力水平。但在经营实践中要注重森林的生态多样性要求, 保留一定比例的多树种种源树, 确保森林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3.4 近自然改造

在树种和结构单一的湿地松、杉木人工林进入中龄林以后, 实行向近自然林改造的渐进性恢复经营作业, 在林冠下栽植或播种适应性强的优质乡土树种, 抚育、保护天然更新的优质目的树种, 促进人工林向“目标树择伐林”目标演进。

4 结语

把目标树择伐林经营技术运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当中, 不仅能稳定退耕还林区的森林生态结构, 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奠定基础, 还能通过培育目标树, 满足市场对大径级优质木材的需要, 而且通过对非目标树的适时采伐, 使退耕群众得到连续不断的收益, 比较效益大幅增加, 在提高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大大提高森林的经济功能。

摘要:对目标树择伐林经营技术的定义、意义及具体技术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并针对当前退耕还林工程现状提出其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中的应用, 以供参考。

关键词:目标树,择伐林,经营,退耕还林,应用,贵州遵义

参考文献

[1]陆元昌.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周锦北.目标树择伐林经营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 2011 (9) :11-13.

[3]宋铁英, 于政中.择伐林经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1993, 9 (1) :65-68.

上一篇:学生厌学心理的转化下一篇:调查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