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医院

2024-07-26

市级医院(精选十篇)

市级医院 篇1

1 从“大安全”的角度审视后勤安全风险

笔者认为, 所谓的医院“大安全”是指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要素 (人、财、物、制度) 地进行安全管理, 把各种安全风险尽可能降至最低, 从而保证医院的生产安全和各类人群的生命安全、履职安全、避险安全、社交安全及心理安全等。不可否认的是, 由于医疗活动的专业性、医院环境的开放性、设施设备的多样性、人群需求的差异性、管理流程的复杂性等因素, 使医院的日常运行隐藏着许多安全风险。后勤管理与医院的安全运行息息相关, 主要涉及人员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和环境安全三大方面, 存在如下风险。

1.1 人员意外伤害的风险

由于环境设施缺陷或管理不善导致人员意外伤害, 如道路台阶不平、地面湿滑、扶手松动、微波炉操作不当、插座漏电等, 或是由于突发灾害天气活动 (台风、暴雨、雷电、冰雪等) , 导致跌倒、触电、砸伤等意外事件。

1.2 重要后勤保障生命线——供水、供电、供气 (燃气和医用气体) 中断的风险

由于设施设备老化陈旧、维护不善、巡查不到位、操作失误、突发灾害、应急处置不当等因素, 导致医院泵房、锅炉、电梯、配电、液氧站、输汽 (气) 管道等设施设备发生故障, 严重时甚至造成医疗事故和生产事故。

1.3 火灾事故的风险

由于消防基础设施不健全, 制度和人员管理不到位, 对消防隐患巡查和检查的疏忽或整改不力, 对初起火灾的应急处置不当, 极易造成火情继而酿成事故。据统计, 每年的医院火情大多发生于夏冬两季, 集中在电线插座、用电设备、厨房脱排油烟机、电焊施工现场、制冷取暖设备等。

1.4 危险物品管理不善的风险

医院危险物品种类多, 涉及管理部门有临床医技科室、科研部门、后勤部门, 贮藏地点分散, 如果贮藏条件不满足要求, 保管制度和措施不严, 极易造成危险物品流失, 以及化学安全、生物安全和环保事故。

1.5 内部交通安全的风险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社会机动车保有量呈迅速上升的趋势, 大大加剧了医院内部 (尤其是大型医院) 的行车难、下客难和停车难问题。由于医院建设管理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 导致内部交通流线设计不合理, 人行和车行道路混杂, 交通指挥困难, 极易发生车辆碰擦、撞伤行人等交通事故, 给医院的交通安全埋下隐患。

1.6 网络通信系统故障的风险

据统计, 大型医院每天有近万次左右的对内和对外话务量, 同时对网络信息系统的依赖与日俱增, 是医院开展业务活动, 救治病患的又一重要后勤保障生命线。任何影响网络通信质量的因素 (光缆破坏、服务器烧毁、电力故障等) 均会对医院正常的医疗活动造成极大的干扰, 引发投诉甚至新闻媒体和舆论的干预。

1.7 院内感染的风险

医院大量的日常消毒工作和医疗废弃物收集、运输、贮存工作由保洁员来承担, 员工的培训、制度的落实、安全质量的监督关系到每一个操作人员、医务员工和病人的健康, 关系到医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管理不善容易造成交叉感染、院内感染暴发和医疗废弃物流失。

1.8 财产失窃的风险

医院人员密集, 贵重仪器设备多, 财务部门现金流大, 病患及其家属也往往携带大量现金就诊, 是盗窃案件的高发场所。医院对员工和病患的防盗窃宣传、保安的定时巡逻和技防物防设施的完善程度与盗窃案件的发生频率密切相关。

1.9 食物中毒的风险

医院内部涉及食品储存和加工的场所主要是职工食堂和营养食堂, 对食品安全制度执行的不严格是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高温季节这种风险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一旦发生, 波及的医务员工或病员数量大, 将会严重影响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 应给予高度重视。

1.1 0 建筑施工安全的风险

建筑施工具有人、机、料立体作业和交叉作业, 作业场所有限, 作业条件恶劣的特点, 加之医院为24h开放的特殊公共场所, 工地周围人员流动量大, 地面交通和地下管线复杂。如施工单位安全管理不严, 施工人员冒险作业野蛮施工, 极易发生人员伤害、地下管线破坏的安全事故, 影响医院正常运行。

2 医院后勤安全管理的定义、特点与实施要点

医院后勤安全管理是遵循医院运行和安全事故发生发展的规律,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 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 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考核、激励等手段, 充分发挥医院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作用, 以达到减少安全隐患, 把各类安全生产风险降至最低程度的目的。医院后勤支持系统专业性强, 如电气专业、锅炉专业、机械专业等;特殊工种多, 如水电工、司炉工、电梯工等;重点部位多, 如变配电室、锅炉房等;工作时间连续, 如液氧站、锅炉房、变配电室、总机房等, 这些特点大大增加了后勤安全管理的难度。

海因里希法则、海恩法则等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提示我们, 要避免潜在性安全事故的发生, 安全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任何生产过程都要程序化; (2) 每一个程序都要划分相应的责任, 可以找到责任人; (3) 列出每一个程序可能发生的事故, 引起员工警觉; (4) 定期检查每一个程序, 发现事故先兆; (5) 任何程序发现安全隐患或小事故都要及时报告、及时排除[1]。针对当前医院后勤员工普遍年龄较大, 专业化素质和技能较低的现状, 笔者认为尤其要加强后勤“三基制度”的执行、员工的培训教育及考核激励机制。

2.1 后勤“三基”制度的执行

“三基”是指基本岗位职责、基本工作制度、基本工作流程。大型医院的后勤岗位工种多, 需要明确每一岗位每一个人的工作职责、必须知道的规章制度和应该遵守的操作规程 (应知应会) , 同时要注意相关工种的衔接。通常以岗位说明书、上岗须知、操作规程、安全责任书的形式告知员工, 并在日常工作中由班组长、部门主管不断强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不断完善和巩固安全操作程序, 起到积极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作用。

2.2 后勤及其他员工的培训教育

除了最基本的岗位操作证的培训外, 开展工间讲评、组织集中学习、外请老师讲课、观摩规范操作、岗位技能比武等各种形式的岗位教育活动, 不断提高后勤员工的职业素质。由于后勤员工普遍文化层次较低, 年龄较大, 培训的形式应活泼多样, 通俗易懂, 便于记忆。加强医院所有员工消防安全“四个能力”的培训, 教会员工应对火灾五步骤 (RACEE) , 即救援 (Rescue) 、报警 (Alarm) 、限制 (Confine) 、灭火 (Extinguish) 、疏散 (Evacuate) , 最大程度的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和可能造成的伤害。

2.3 后勤员工的考核激励机制

要让每一个后勤员工明晰自己岗位的安全目标, 细化每个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和相应的考核办法, 并通过竞争激励、强化激励、反馈激励、兴趣激励等方式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形成良性循环的安全管理机制。

3 新形势下后勤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3.1 医院“网格化”管理的探索

大型医院占地面积多, 建筑体量大, 有些医院还有两个以上院区, 管理部门多, 存在交叉界面和管理盲区, 易出现安全管理死角和相互扯皮的现象, 不利于安全隐患的及时发现和排除。在后勤组织架构上采取院区属地化管理, 并按照建筑布局、特定区域 (锅炉房、配电间、监控室、地下室等) 将院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均有专人负责协调、监督、考核“网格”内相关后勤部门员工的工作质量, 落实“网格”内的环境安全、设施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治安安全等。由部门负责人定期召开工作例会, 分析存在的安全隐患, 按照“四定”原则 (定部门、定人员、定职责、定流程) 逐一解决, 并采取“PDCA”循环的方法, 持续改进, 以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3.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后勤设备智能化管理平台

物联网 (The Internet of Things) 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射频识别 (RFID) 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云计算 (传输数据计算) 等[2]。利用安装在各种系统设备 (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锅炉系统、照明系统、医用气体系统等) 上的不同传感器或集成楼宇自动化系统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BAS) , 通过网络将传感器接收到的各种设备运行信息发送到中央处理系统进行集成处理和分析, 可对后勤设备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故障诊断和安全预警。例如某医院后勤值班人员通过智能化管理平台发现一病房楼内负压吸引泵运行异常, 他迅速通知人员到现场查看和维修, 第一时间排除了故障。故障的原因是负压吸引泵的控制电路出现了问题导致负压泵缺相运转, 如果当时未能及时发现, 缺相运转时间一长, 就会使负压泵电机烧毁, 威胁到病房的医疗安全。较之传统的人工巡检维护模式, 智能化管理平台能够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的故障和安全隐患。平台根据异常数据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及发展态势设置三级预警系统, 告警信息会通过平台界面、短信、邮件等形式对相关人员进行警示, 提高了设备安全管理的效率, 减少了后勤管理的人力成本, 因此在市级医院推广平台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后勤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3.3 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中的安全风险控制

当前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已成趋势, 绝大部分医院的保洁、绿化、保安、配餐等服务均已实现外包。外包服务公司在为医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存在人员、设备、环境安全管理方面的隐患, 医院应就安全管理的内容和责任与服务公司签订协议, 并将服务公司驻医院的项目主管纳入后勤安全培训和教育的人员范围, 定期反馈和督促服务公司落实安全隐患整改。

3.4 组建医院特保队, 密切医警联系, 建立医警快速对接机制

医院是个小社会, 社会治安问题同样在医院中有所反映, 加之医患矛盾突出, 医患纠纷频发, 使得医院的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尤其需要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医院在常规人防、物防、技防工作的基础上, 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 (25~35岁之间) 、基本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特保队, 用于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同时在市、区两级层面建立医警联系会议制度, 促进医警沟通;通过“110”联网报警、报警直通电话、实时监控图像上传等技术手段, 建立医警快速对接机制, 有效维护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

3.5 公众责任保险在医院后勤安全管理中的引入

医院人员复杂, 流动性大, 在医院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伤害事件, 以环境设施伤害事件 (跌倒、高空坠物等) 居多。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 是市场经济下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公众责任保险主要承担被保险人在其经营场所内从事生产、经营或其他活动时, 因发生意外事故而造成他人 (第三人) 人身伤亡、财产损失, 依法应当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主要有场所责任险、电梯责任险、火灾责任险等, 具有保险费率低、针对性强的特点, 不失为医院规避意外安全事件赔偿责任的途径。

摘要:分析了医院日常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阐述了后勤安全管理的定义、特点与实施要点以及新形势下后勤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市级医院,后勤,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刘晓勤, 王树峰.医院管理学后勤管理分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79-283.

某医院创建市级文明单位汇报材料 篇2

大家好!首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市**医院验收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在市文明办的倾情指导和卫生局的关心支持下,医院的文明之树枝繁叶茂,在这里我谨代表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和全院干部职工向您们表示由衷的感谢。现就我院创建市级文明单位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个阶段性的汇报,诚挚地希望领导和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医院基本情况:

**市**医院建院于1958年,前身为*****,是**地区首家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下设总医院本部及二、三、四医院,分设于**市城区、**镇、**镇和***镇。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和优良技术的医疗机构。**年*月*日,医院正式完成整体移交工作,成为政府公立医院。

医院现有在册在岗职工**名,其中:高级职称**名,中级职称***名,初级职称***名。拥有绵阳市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其中副主任委员**名)、四川省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医院科室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开放床位1063张,设有内、外、妇、儿等30余个专业和检验、放射、CT、特检、病理、预防保健等多个医技辅助科室。医院遵循“尊重、责任、诚信、关爱”的理念,在内涵建设中寻求突破,在品牌深化中实现跨越,现已成为**市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

二、文明单位创建情况:

(一)高度重视、组织健全,创建工作顺畅运行

1、领导高度重视,完善组织建设。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始终把创建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院班子成员为首的“创建文明单位领导小组”,并根据创建要求,制订了文明 1

单位创建工作规划、实施方案与措施,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形成领导亲自抓,层层抓好落实的局面,使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在组织上得到了保证。

2、班子严格自律,干部率先垂范。面对日趋艰巨而繁重的卫生改革形势和工作任务,医院狠抓班子自身建设、思想和作风建设,以“讲政治增强驾驭力,讲团结增强凝聚力,讲宗旨增强号召力,讲纪律增强自制力,讲监督增强约束力”工作思路,促进班子成员思想上与时俱进,感情上融入职工,作风上求真务实,生活上严格自律,形成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健全制度、强化管理,职工教育全面深入

1、加强制度建立,完善管理体制。修订完善了《**医院规章制度 岗位职责》体系,突出“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充实了内容,细化了条款,量化了指标,使之操作性更强,约束力更大,规范性更高,职能更清晰,职责更明确,程序更规范。

2、狠抓职工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紧紧围绕医疗实践,针对职工思想动态,开展经常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医疗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大家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工作中不断完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作风,充分体现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方便患者、服务患者的人文精神。

(三)狠抓业务、注重质量,医疗技术精益求精

1、强化“三基三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为了实现以“高效、低耗、快捷”的工作模式,医院牢固树立“质量建院”思想,不断加强业务建设,健全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狠抓各项医疗规章制度的落实,严格规范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努力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与精神文明建设一道取得了明显成效。医院出入院诊断符合率达到 98.1%(标准≥90%);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2.1 %(标准≥80%);住院病历甲级率为 99.7 %,达到了三级医院水平(≥90%)。

2、坚持科技兴医,寻求差异化发展。近年来,医院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先后投入了美国GE公司8排螺旋CT机和数字化C形臂X光机、柯达CR系统、陀螺刀、钬激光碎石系统、韩国麦迪逊实时3维立体超声系统、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法国赛特种植牙机及DIO、CDIC种植牙系统、综合电脑验光仪等具有地区差异优势的医疗设备。开展的肿瘤综合治疗、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骨科、糖尿病专科、人工种植牙技术、小儿斜弱视治疗等业务在川西北地区具有优势及领先地位,多项业务均填补了本地区空白,为提高本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起到了保障作用。

(四)创先争优、丰富载体,文明细胞枝繁叶茂

1、深化文化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将医院文化建设与医院发展战略相结合,突出品牌优势,围绕“尊重、责任、诚信、关爱”的文化理念,结合医院的发展和患者的需求给予诠释和传播,通过不同形式的载体对核心文化进行深化和宣传,用医院的文化品牌铸造医院的技术品牌、服务品牌、人才品牌和管理品牌。重视职工感受,肯定职工能力,鼓励职工发展,关心职工生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职工感恩教育工程、纪念5.12系列活动、职工运动会、“党旗飘扬,党徽闪耀”红歌会、感恩奋进卡拉OK大家唱、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寓教于赛、寓教于乐,不断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开展“创先争优”,营造良好氛围。根据现状,医院确定了“创新载体,筑牢堡垒,彰显特色,医疗惠民”的创建主题,开展了以“示范承诺”、“党员先锋”、“温馨工程”等活动,不断深化“文明科室”、“优秀责任区”、“党员示范岗”、“身边无违章”、“服务明星”、“星级护士”和“青年文明号”的创建内涵,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实际注入新的评比元素,让“创先争优”工作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激发了医务人员爱岗敬业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荣誉感。

3、加强综合治理,改善就医环境。医院预防为主,抓检查,找 3

隐患,坚决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院内环境,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科学管理医院“三废”,建立健全医院的洁化、绿化、美化制度,污染治理达到国家环保标准;联合辖区派出所,积极做好群防群治工作,警民共建,打防并举,全力创建“平安医院”和“无烟医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关注民生、奉献爱心,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1、坚持以公益性为主导,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在绵阳、**举办的多次急诊比赛中名列前茅、成绩突出,确保了“绿色通道”的畅通。积极做好“三无人员”的安置工作,在救死扶伤的同时,给予病人亲人般的关爱,并积极联络民政局、求助站、辖区派出所等部门,为他们寻找一个温馨的“家”,仅****年上半年就妥善安置“三无人员”6人。在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广大干群积极响应、踊跃捐款,显示出大家赤诚爱心。

2、建立长效机制,长期专注于社会公益活动。医院健全了社会公益体系,定期开展 “感恩之旅健康行”系列活动,“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微笑工程”口腔健康免费检查、“光明行动”中小学生免费视力检查、老年居民免费健康建档等工作,深得社会各届好评。深入开展“健康进农家”卫生下乡活动,并与多家友邻卫生院建立了“协作医院”关系,派出优秀的医务人员前往各乡镇卫生院提供出诊、带教等服务;切实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救治处理,为加快**市卫生事业步伐、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六)立足大局、突出特色,保障医院科学发展

1、积极重建——点燃二次创业激情

医院在移交地方后,在市委市府、卫生主管部门及各相关单位的关心、支持下,重建政策和资金得到了逐步落实。医院对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了科学部署和认真安排,确保了总医院及各分院的各项重建工 4

程进程顺畅,廉洁阳光。同时,医院提出了“深化内涵建设,实现二次创业”的发展口号,围绕医疗质量、技术服务、安全管理和市场拓展,全院职工上下齐心、精诚团结,迎难而上,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医疗救护和医院发展的工作中。

2、惠民服务——真正让病人得实惠

医院与设备、药品供货商签订廉政承诺书,实行阳光采购;继续推行医患沟通制、就医费用清单制和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信息公示制,努力提高医患互信度;围绕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切实做好诊疗行为规范;开展患者电话回访,进行院外“跟踪服务”,将健康、关爱送到病员家中;继续深化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活动的长效机制,对药品使用情况实行动态监控和月度点评通报,奖惩挂钩,有效降低了患者负担。

3、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技术平台

加快重点学科及亚专业学科的发展。以“差异特色”为原则,对院本部的肿瘤、心血管专业,二医院的骨科专业、三医院的老年康复、四医院的胸外专业等优势学科,有的放矢地加大投入和配置,成为本地区喊得响,拿得出的重点学科;对于已经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有稳定病人群体的专业学科,如呼吸、普外、脑外、骨科等专业,挑选和培养学科带头人,配备专业人员,提供独当一面的条件,发展成为全新的亚专业科室。

从战略高度重视学科体系建设,作为华西、军区总医院的网络协作医院,泸医、省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的教学医院以及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充分利用校院合作、院际合作、网络协作等方式,依托三级医院的雄厚资源和高等院校的人才储备,在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方面实现优势整合,业务拓展,不仅促进了医院品牌提升,更是方便了患者的就医和诊疗。

4、信息建设——实现数字化管理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年,医院完成了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升级,在成功实施数字挂号、电子处方、电子医嘱和电子病历之后,近期又启用了患者一卡通及病区无线移动查房系统。紧紧围绕病人的健康需要,简化流程,提高诊疗效率。同时,也使诊疗更加透明化,杜绝许多流程中的“猫腻”源头,促进医院提升管理效率、业务流程再造。

多年来,**医院一直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医院的工作重点来抓。特别是在近几年来,医院全面推进以病人为中心的“争做优秀员工、提供优质服务,发展优良技术,打造优美环境,实施优惠价格”的 “五优”医院主题创建活动,进一步强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四个提升”的创建模式,既:创新载体提升医院诚信度,再造流程提升技术可信度,改造环境提升患者满意度,打造品牌提升医院专科优势。以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被评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市“价格诚信示范单位”、“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市首届“生命之星”急诊急救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市“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二等奖”,**市卫生局“5.12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先进党总支”;“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三、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和患者的一致好评,感谢信和锦旗日益增多,美誉度在不断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从重建进度上看,我们与本地区同级医院相比,差距突出;二从医疗服务细节看,我们的服务流程还有待优化、细化、人性化。三是从医疗环境看,硬件设施尚需加快配置。6

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励精图治,持续改进。

上海市级综合医院党务公开工作研究 篇3

上海市级综合医院党务公开工作研究

●上海市瑞金医院党委课题组

推进综合医院党务公开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不断推进医院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更加全面地了解当前上海市市级综合医院党务公开的现状,课题组选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的7个市级综合医院开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从调研情况看,目前综合医院党务公开工作总体较好,也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调研情况,课题组认为要进一步推进综合医院党务公开工作,应注重党务公开的实效性,进一步健全党务公开工作的保障机制。

市级综合医院;党务公开;实效性;保障机制

推进党务公开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更加全面地了解当前上海市市级综合医院党务公开的现状,课题组选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的7个市级综合医院开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问卷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0份,有效率99.36%。问卷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6软件进行输入与分析,结合定量、定性方法进行归纳。基于问卷和访谈的情况,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上海市级综合医院党务公开现状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上海市级综合医院党务公开工作得到了大多数党员、职工的关注和认可,党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比较丰富,也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建设。

(一)党务公开工作的关注程度

调查显示,大多数职工对医院党务公开表示关注。其中,28.5%的职工表示关注,49.4%的职工表示比较关注,17%的职工表示不关注。同时,文化程度、职称和政治面貌不同的组,其关注态度存在差异。从文化程度看,博士或硕士文化程度组很关注比例最高,依次为大学、大专、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组,不关注组中初中及以下职工比例最高。从职称看,正高职称、副高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和其他职称组很关注的职工比例分别为50%、36.7%、38.6%、36.1%和44.8%。从政治面貌看,83.9%的中共党员表示关注,79%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表示关注,62%的群众表示关注。

(二)党务公开工作的满意程度

调查显示,大多数职工对医院已开展的党务公开工作表示满意。其中,30.9%的职工表示很满意,50%的职工表示比较满意,仅有0.4%的职工表示不满意。不同政治面貌组中,34.7%的中共党员表示很满意,31.6%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表示很满意,22.3%的群众表示很满意。表明中共党员对于党务公开工作的满意程度较高,表示不满意的职工均是群众代表。

(三)党务公开内容的认知

对于党务公开内容的选项中,82.1%的人首选党委重大决策;75.5%的人选择医院改革发展、群众利益;69.6%的人选择干部选拔任用情况;39.6%的人选择了党费收缴和使用情况;36.4%的人选择了上级党内文件。同时,不同年龄组对公开内容的关注情况差异性不明显。36岁~45岁组在党风廉政责任制执行情况和党员组织发展情况两项内容上关注率高于其他组,体现了中青年职工的是非观。不同岗位组别对公开内容的关注不同,管理组大多关注党委重大决策,医院发展建设规划、改革措施,领导干部考察、民主测评结果,与其岗位情况呈一致性趋势。

(四)党务公开形式的认知

职工对医院党务公开形式的认知中,75.3%选择医院的网页,73.2%选择栏目公示栏,72.3%的人选择医院院报。由此可以看出,职工更喜爱直观性强的公开形式。不同年龄组对公开形式的各项认知率有较大的差异。25岁~35岁选择“医院的网页”、“OA-信息平台”占的比例比较高,分别为75.4%和69.6%;46岁~55岁组选择“各类会议”的比例较高,占了80.7%,而选择“网络互动方式”最低,只有12.7%。

(五)党务公开保障机制的认知

在职工被问及医院党务公开保障机制的重要内容时,分别有72.3%和64%的人选择了健全责任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同时,也有12.3%和6%的人选择了成果运用与转换机制以及存档、备案制度。

二、综合医院党务公开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澄清的相关范畴

总体来看,市级综合医院的职工很关注医院党务公开的工作,对已开展的党务公开工作的满意度较高,但对党务公开的背景、内涵,党务公开的重要意义、党务公开与院务公开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所困惑。

(一)党务公开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这是我们党首次把推进党务公开作为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来。党的十七大把“党务公开”正式写入党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一次强调了党务公开工作。党务公开是指各级党组织依据党的有关规定,除了依纪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采取多种方式,将党的建设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合适的形式和手段,在适当的范围内向党员和群众予以公开,以不断增强党组织工作的开放度和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

在实践操作中,党务公开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狭义上,是指党组织的工作和活动向党员公开;二是在广义上,是指党的工作和活动不仅向党员公开,而且向社会公开。党务公开的实质就是把党内权力行使者和权力运行过程置于党员、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下,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二)党务公开与院务公开的区别

从党务公开与院务公开的范围、主体及内容来看,两者有着很大区别。首先,公开的范围不同。党务公开包括的两个层面,在实际操作中要区别对待,有些内容只向党内公开或一定范围的党组织公开;有些先在党内公开后在社会公开;有些则可以同时向党内和社会公开。院务公开的范围则是包括所有的职工。其次,公开的主体不同。党务公开的主体是党组织及其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院务公开的主体是以行政为主的相关部门。其三,公开的内容不同。党务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党组织的决策活动、执行决策的活动和对其监督的活动,干部选举和任免程序、情况,党员交纳的党费及其使用情况,党员干部廉政情况,有关党的历史档案等等。院务公开的内容应该包括除国家保密规定之外的所有信息材料与文件,其范围要比党务公开的范围更广。此外,从公开的程序、公开的运行机制等方面来看,党务公开与院务公开也不尽相同。

三、进一步推进市级综合医院党务公开工作的思考

(一)注重党务公开的“四个性”,提高工作实效

1.注重党务公开工作的全面性。

全面性是推进党务公开的基本要求,体现为内容的全面性和主体的全面性。一是内容的全面性。党务公开的内容是党的工作和事务,凡是党内法规和文件要求公开的内容,都应当公开。医院党务公开的内容应涵盖决策部署、中心工作、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建设、其他事项等内容。二是主体的全面性。医院党务公开的主体是各级党组织,包括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因此,医院推进党务公开不能仅限于党委层面,而应向下延伸,上下联动,院党委、党总支、各党支部三级衔接配套,形成分层推进、整体联动的党务公开网络,在公开主体的覆盖面上体现全面性。

2.注重党务公开工作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推进党务公开的根本要求。党务公开的关键是真实,只有内容真实,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实现公开的目的。因此,从领导到党务管理部门负责人、党务公开承办人都要树立“党务真公开、公开真党务”的意识,做到公开的材料、数据真实可靠,不搞虚假公开,明确职责,加强督查,一旦发现公开的内容虚假,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注重党务公开工作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针对党务公开的形式而言。党务公开工作应围绕公开内容及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具体公开形式,对适宜在党内公开的,通过党内有关会议、下发文件等形式进行公开;适宜对全体医护人员公开的,通过党务公开栏、媒体、会议、文件等渠道进行公开。坚持多种方法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拓宽公开渠道,进行立体公开,体现党务公开形式的多样性,以满足受众的多种需求。

4.注重党务公开工作的协同性。

找准结合点,增强协同性,是做好党务公开工作的关键。推进党务公开要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党务公开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始终把推进党务公开与推动事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党务公开推动民主建设发展、推动党建工作发展,推动医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党务公开与党建工作相结合,把推进党务公开作为加强医院党的建设一个新的载体。以加强党内监督、扩大党内民主为核心,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有效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健全和完善市级综合医院党务公开工作保障机制

根据问卷和访谈的情况,市级综合医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下四个方面党务公开工作的保障机制。

1.进一步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

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是党务公开的最基本制度。从通报的内容看,要抓住与党内民主关系最紧密、党员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及时进行情况通报,应特别强调党内“三重一大”决策、重大突发事件等内容。同时,建立党内情况通报制度要和建立党内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结合起来。党内反映制度即“党内下情上达制度”,反映的主要内容包括党员个人向党组织的思想汇报和情况反映,党内思想倾向的反映,党内作风方面的情况反映,党外人士和群众对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意见、建议等。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是指上级党组织作出与下级党组织有关的重要决定时,事先征求下级党组织意见的制度。重大事项的决策,要在党内公开,组织党员先讨论,保证党内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三个制度相结合,可以建立一个党内信息相互顺畅交流的机制和网络,可以有效弥补情况通报制度运行中可能产生的空白或漏洞。

2.进一步健全责任机制。

党务公开的涉及面较广、政策性强,只有责任机制健全,各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建立责任机制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提升责任意识,充分利用院内媒体、会议、文件等形式,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使全院上下深刻领会党务公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党务公开作为密切党群关系、加强民主建设、推进医院发展的大事抓紧抓好。二是健全党务公开的责任体系,将党务公开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党务职能部门、各党总支、各党支部,并且责任到人,形成上下贯通、权责分明的责任体系。三是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对工作不力,应公开而不公开的,进行严肃批评和通报,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对违背原则、弄虚作假、侵犯党员群众民主权利并造成不良后果的,依据党纪党规严肃追究其责任。

3.进一步健全监督与投诉机制。

监督产生动力,增强压力。只有全面、持续、有效的监督才能推动党务公开的规范、持久。做好党务公开的督查,监督主体必须多元,监督方式必须多样。一是强化专门监督,由党务公开监督小组对党务公开推进情况进行全面监督,监督检查党务公开的内容是否全面、真实,公开的时间是否及时,公开的程序、范围、形式、材料是否规范,效果是否明显,群众反映的问题是否及时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二是强化党外监督,畅通与民主党派沟通的渠道,拓宽群众监督与投诉的渠道,设立举报信箱,公布投诉电话,聘请监督员,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充分发挥大众的监督作用。

4.进一步健全考核与评估机制。

考核评价是促进党务公开水平提高的必要手段。医院党组织要把党务公开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年度工作总体目标考核体系,与党建任务、年度工作安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考评,把党务公开工作情况作为考评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专项问卷调查、座谈会、公开评议、个别走访等方式,最大范围地组织党员群众评价党务公开的实效性,科学确定党员群众对党务公开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对党务工作开展得力、成效明显的,要予以表扬和褒奖;对党务工作开展不力或不按规定公开或弄虚作假的,要批评教育,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总之,党务公开是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公开,必须全面、全程、全力推进。健全的党务公开机制是规范党务公开工作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党务公开科学有序运转的关键因素,更是对党的各项工作实施有效制约和监督的内在动力。要切实有效地全面推进党内民主监督,使党务公开推进医院科学发展的成效更为显著。

[1]胡锦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支部工作指导,2007(11).

[2]马海军. 北京市党务公开实践评价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

[3]饶浩洲. 论党务公开[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4]贾志兰,林峰,季惠群.高校党务公开工作运行机制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07(5).

[5]李玉琳. 科学推进高校党务公开实效性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D267

B

1009-928X(2012)05-0054

课题组成员:严肃、杨伟国、俞郁萍、夏云、蔡伟、李莉、蔡燕华、唐文佳

市级医院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分级、全方位管理模式理论简介

建立一整套科学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管理相关知识考核, 以及个人性格特点、个人潜力, 将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岗位上, 对护理人员实行分级制管理, 全方位对每个护理人员每个班次所做的每件事情进行控制和清理[2]。其本质是把护理工作的核心目标量化到人, 把每一个细小的目标责任到每位护理人员.做到事事有人管, 人人管事, 降低护理风险。

1.2 护士分级、全方位管理具体做法

1.2.1

确定护理管理目标、明确服务宗旨、依法执业;将护士还给患者, 为不同层次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1.2.2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

1.2.3

制定一系列竞争上岗管理考核标准, 并将标准量化、细化、透明化, 把工作目标具体分解到每个岗位, 每个护理人员考核标准为卫生部在《医院评审标准》中规定的三级甲等医院质量标准及标准值。

Ⅰ级护士:毕业当年至3年内的执业护士。从事基础护理工作, 如:晨晚间护理、翻身按摩、体疗、喂饭、更换床单、取血、取药、送化验标本, 出入院办理手续, 患者外出检查途中护送, 在Ⅱ、Ⅲ级护士、病区护士长指导下工作。Ⅱ级护士:工作3年以上考核合格者。从事健康教育、各种处置治疗、生命体征测量、收集资料、护理文书书写、感染控制, 指导、检查Ⅰ级护士工作质量。在病区护士长及Ⅲ级护士指导下工作。Ⅲ级护士:工作10年以上, 管理知识丰富、人际沟通能力强者担任。记录新病人护理病程首程、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处理医嘱、下达护嘱、参与医师查房, 组织教学、护理查房、会诊, 业务培训、病历质量控制, 指导Ⅰ、Ⅱ级护士工作, 在科护士长指导下工作。各病区护士长:从事业务指导、职能科室协调、仪器维护, 人力、财力资源管理。Ⅰ、Ⅲ级护士行政上归科护士长领导;Ⅱ级护士归病区护士长领导。

1.2.4 建立工作质量考核监督办法

1.2.4. 1 给Ⅲ级护士最高权力、最多奖金。

Ⅰ、Ⅱ、Ⅲ级护士奖金比例为50%、100%、150%。病区护士长从Ⅲ级护士中产生。每日有1位Ⅲ护理总值班, 检查各病区护理质量,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处理紧急、应激状况。Ⅲ级护士:白班8Am~11Am, 3Pm~7Pm, 各病区1位, 夜班11Am~3Pm, 8Pm~8Am, 外科2位, 内科1位。负责病区护理安全质量, 处理医嘱, 对病区Ⅰ、Ⅱ级护士工作能力要了如指掌, 将工作下发至Ⅰ、Ⅱ级护士, 监督、检查完成情况;各病区危重患者、特殊治疗、手术患者实行床边交接。参与各病区危重患者抢救组织工作。

1.2.4. 2 Ⅱ级护士:

各病区7人[3]。早班8Am~2Pm;午班2Pm~8Pm;夜班8Am~12MN, 8Pm~8Am。每班1人。完成病区各项护理工作、护生带教、科研收集资料、病情观察、护患沟通、护理文书书写, 重点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

1.2.4. 3 Ⅰ级护士:

白班8Am~8Pm;夜班8Pm~8Am:外科每班6人, 内科每班5人, 接受Ⅱ、Ⅲ级护士指令性工作, 重点做好晨晚间护理。

2 结果

护理人员自我满意度达98.7%, 是2000年以来最高;患者满意度内外科平均96.2%, 高于往年并且远远高于特殊科室的90.5%;护理纠纷全年零人次;医师及医技人员对护士的满意度100%。

3 讨论

3.1 传统护理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1 人力资源未得到合理使用

本院内、外科24个病区1000张床位, 注册护士665人, 床护比已超过规定标准。由于每个病区单独核算, 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特别是年轻护理人员的能力不能与其岗位匹配, 造成能胜任病区工作的人力资源有限。夜间每个病区只有1名护理人员值班, 外出取药、取血、送化验标本只好由家属代劳, 检查有人陪更是无法落实。近年来大量年轻的护理人员充实到临床一线, 由于缺乏经验, 专科技术不强, 不能准确预测患者将要发生的病情变化, 遇到危重患者抢救时手忙脚乱, 处理突发不良事件时手足无措, 缺乏沟通能力和技巧, 引发护患纠纷及医务人员的不满[4]。同时高年资的中级职称护理人员被闲置, 从事取药、计费等一些非专业性工作, 造成人才浪费。

3.1.2 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获得的护理质量存在显著差异

年轻护理人员在院内轮转1年后上岗, 承担与年长护士相同的工作, 但领取不同的薪酬, 造成同岗不同酬的矛盾, 使年轻护理人员工作焕散, 不愿付出更多的精力。再之, 由于工龄所限, 临床经验、专科知识、对职业的认同感、操作技能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 为患者带来完全不同的护理质量[5]。

3.2 护士分级、全方位管理模式的优势

3.2.1 可满足护理人员角色特征

Ⅰ级护士刚从学校毕业, 认为自己已经具备职业护士应有的知识和技能, 十分关注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 这时的工作任务如果超出其能力所及, 会有很重的挫败感, 影响职业生涯规划, 对自己所从事的护理事业丧失信心, 产生离职愿望[6]。因此安排年轻护士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基础护理工作, 可帮助其树立信心。Ⅱ级护士经过3年的临床工作, 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个体己被团队所接纳。具有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专业思想稳定, 是护理队伍中坚力量, 也是护理职业生涯中最重要阶段。在组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上级护士可提出有利于护理专业发展的措施, 对下级护士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临床一线担当大部分护理工作。Ⅲ级护士经过10年以上护理工作积淀, 加深了对护理道德的认识, 更忠实于护理事业, 坚信护理人员是有价值的和利他的, 在护理群体中有较高威望, 是医院最宝贵的人力资源, 是推动护理学科向高层次、专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在护理领域是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6], , 在工作中委以重任, 会有成就感, 能帮助和指导Ⅰ、Ⅱ级护士解决专科的技术操作难题。特别是危重患者抢救时熟悉抢救流程, 与医师配合默契, 对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起相当重要作用。同时体现了不同岗位不同薪酬, 可激励护理人员向上一级岗位攀登, 还实现了全院人力资源共享, 全院一线护理人员有420名就可以够用。

3.2.2 可满足患者整体需要, 使其得到持续的最优质服务

各班次均有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在岗, 专业能力、专科护理水平相对均衡, 缩小了各班次护理人员在技术力量上的悬殊, 保证了每时都有资深护士能处理疑难问题, 可以满足患者不同需求, 使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安排更多护理人员完成晨晚间护理, 把护士真正交给患者, 减少投诉, 防范了护理差错和缺陷。

3.3 实行护士分级、全方位管理模式的困难

由于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有限, 医院为了生存发展, 只有减少一切开支[7]。减少护理人员编制, 大量使用聘用制护士, 延迟和限制护理人员晋升职称, 使护理专业陷入一个看不到前景的盲区, Ⅲ级护士苦干许多年可能也无法晋升高级职称, 容易限于平庸, 不再钻研和创新, 缺乏全科技能, 因此, Ⅲ级护士的选拔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再之, 旧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上沿用太久, 禁锢了护理人员的创新思想, 对护士分级、全方位管理模式认识不足, 积极性不高。特别是敏感的岗位问题, Ⅰ、Ⅲ级护士全科共享, 薪酬如何能更合理, 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 结论

护士分级、全方位管理模式将是护理专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可以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使个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不断降低人力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医院的组织目标, 达到人与岗位、人与人、人与薪酬的科学匹配。使护理人员结构优势互补, 提高群体工作效率。按职上岗, 全方位管理, 可以从职业成长发展规律的角度, 保证护理人才的培养和临床护理质量。护士分级、全方位管理顺应了护理学专业化发展的历史潮流, 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实行起来存在一定困难, 有许多仅靠护理人员难以解决的问题, 如何将这一制度改进和完善, 是各级护理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护士分级管理,三甲医院,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41~145.

[2]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7~10.

[3]刘则杨, 徐静, 张晓燕, 等.护理成本研究进展及对护理管理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2 (3) :30~30.

[4]王建荣, 张黎明, 马燕兰, 等.临床护理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0) :724~726.

[5]Judith M.Reworking professional nursing identity[J].West J Nur Rse, 2003, 25 (6) :725~741.

[6]宋颖.医院护理管理绩效考核评价系统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9, 23 (7A) :1703~1705.

市级医院 篇5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推行和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药分开等改革措施,给地市级公立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医院管理者,必须从战略高度认真研究国家医改新政,积极完善与医改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实施全区域医疗、特色医疗、人才强院、内涵发展、人本服务等差异化战略。不断推动医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低廉的医疗服务。

1、创新机制——实施全域医疗战略 建立县、乡、社区卫生机构协作机制当前,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倾斜,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大批小病、慢性疾病等医保患者被大量分流到县、乡、社区卫生机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中型医院的病源。地市级公立医院在体现公益性的同时,应注重前瞻思考,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主体作用,积极完善与国家医改相适应的制度机制,主动实施全区域医疗战略,建立县、乡、社区卫生机构挂帮带协作网络。医院在加强自身优势学科技术服务建设的同时,应主动前移服务窗口,扩大品牌宣传,密切协作关系,把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服务项目延伸到县、乡、社区。通过开展技术支援、双向转诊、资源共享、人才互动等多方面合作,挖掘和整合所在区域医疗资源,与区域内各级基层卫生机构共同打造“资源共享、一体发展”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形成“小病在基层、社区医院,大病进地市公立医院,康复回基层、社区医院”的合作模式,开展运行管理、资源利用、医疗服务、服务流程、人才培训、信息交流、后勤支持等一体化协作,最终实现政府、社会、各级卫生机构的共赢。

2、创新技术——实施特色医疗战略 主动拓宽巩固医疗市场 新医改实施后,国家将逐步取消医院的药品进销差价收入,取消药品加成收入。地市级公立医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依靠新技术、新设备的效用带动新业务的开展,建立起“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医疗,以吸收更多的重症、疑难病患者前来就诊,主动抢占、拓宽、巩固医疗市场,从而增加医院的医疗业务收入。实施特色医疗战略,一是要跳出临床医院常规发展之路,以培养高层次实用创新型医学人才为突破口,积极与高等医药院校合作办学,选择开展境内外技术交流合作,大力提升医院科教研医疗水平,抢占医疗市场的制高点。二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兴的医疗保健业务项目,拓宽医疗市场的覆盖面。三是及时引进当地短缺的医疗设备和项目,强化现有优势医疗技术,以“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为目标,巩固医疗市场的占有量。

3、创新学科——实施人才强院战略 不断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 人才和学科是决定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是现代医院建设发展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深化,医院要实现科学发展,不仅要依托医疗技术的创新,更要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学科建设,向科技要效益。只有培育出强大的科研实力,才能变“跟跑”为“领跑”。地市级公立医院要结合实际,将“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务求实用”的科研理念贯穿于“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战略管理全过程,深化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确立区域卫生规划中骨干地位,积极创建申报省市级领先学科、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广泛引进培养省市学科带头人,不断提升医院学科知名度。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在“以人为本”、“大人才”观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和使用人才,重点要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吸引急需人才和顶尖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努力构建一支年轻有为、结构科学、富于创造的高层次医学人才队伍。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以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学科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共同参与,大力培育能转化为实用医疗技术的科研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的技术含金量,带动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4、创新管理——实施内涵发展战略 实现医院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与临床路径管理相结合的病种费用控制必将成为医院争夺医保的基础。地市级公立医院应高度重视医保服务功能和信息系统建设,坚持走适度规模、科技推动、内涵发展的路子,积极拓展公共卫生、高端健康服务项目,满足多样化医疗健康需求。坚持“优质、高效、低耗”发展模式,推行成本、质量、绩效一体化管理,实施变频和弹性工作制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医疗流程和持续性流程改进,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床位周转率,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降低医疗服务成本。积极探索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和日间手术、日间病房工作,建立门急诊、住院的全天候工作模式(包括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形成以科室为中心,以主要病种为控制的重点考核体系,不断提升医院运营整体效能。充分利用门诊预约挂号、检验报告网络传输等数字化平台,优化门急诊流程。医药费用是医院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新医改方案实施后,医疗收费项目及标准将实现“一增四降一升”:即增加药事服务收费项目,降低虚高药价,降低药品15%的加价,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降低高值耗材费用,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收费。公立医院靠日收日支的时代将成为过去。因此,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控费工作,教育医务人员树立合理医疗的观念,优先选择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以及医保范围内的诊疗项目,做到既要开药又要算账,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控制成本,学会精打细算,实行全成本核算。由于医疗技术对设备依赖程度越来越强,设备更新周期缩短,医院需要大量的资金或贷款添置设备和改建基础设施。管理者要重视资金管理,合理筹集外部资金,优化资金结构,可采取融资租赁方式,以解决医院的资金不足问题。

市级医院 篇6

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市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创建于1956年,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 1984年, 在省内首批推行了责任制护理, 1996年, 又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整体护理模式病房试点工作, 时至今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开放床位650张, 护理单元21个, 护理人员314人, 其中高级职称7人, 中级职称132人。

2 存在的问题

2.1 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现代护理模式的发展不相适应。大部分护理人员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 服务理念陈旧, 工作机械、被动, 传统的管理方法不能够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存在“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 在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方面处于被动地位, 护理人员大多未接受过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在工作中缺乏人文关怀服务和交流沟通技巧, 其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均与现代护理模式的发展不相适应, 常规的培训教育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护理的需求。

2.2 护理管理者的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欠缺。护士被动执行管理条款, 患者被动适应医院多种要求, 规范管理与满足病人需要相矛盾, 规范管理对统一病区布局, 统一病房管理是必须的, 也是行之有效的, 但在大力提倡整体护理的今天, 则有悖于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综合需要, 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

2.3传统的管理和排班模式已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护理工作缺乏连续性, 不能体现个性化护理。人员安排及组织分工不合理, 不论护士年资、业务水平高低, 平均排班, 干同样的工作。护士技术职称形同虚设, 高年资护士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 年轻护士也看不到职业的发展前景。

2.4 日益丰富的护理服务内涵和不断拓展的服务外延, 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护理操作增多, 各种新业务、新技术的广泛开展, 新仪器、新设备的更新应用, 多数都要求护士完成具体的操作, 单位时间护理工作量增加, 医院服务对象的变化, 护理服务范围扩大, 使护士工作量大大增加。

3 创新举措

3.1 创新服务理念, 完善工作模式

文化理念是医院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也是医院特有的传统和风尚, 制约着一切管理政策和措施, 这些理念和准则的特点, 可以透过医院及其员工的日常行为而得到表现[2]。服务理念是医院服务文化建设的灵魂和基础, 如何带领护理队伍在时代的变迁中, 把握护理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造就一支爱岗敬业、素质优良、作风扎实、乐于奉献、与时俱进的护理队伍, 如何激发护理人员的内在动力, 自觉地满足病人需要, 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这些都是当前“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对护理管理者的客观要求。

3.1.1 创新服务理念

传统的管理工作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管理要素的有形方面, 偏重于强调物质与工作金额、定量、定岗等管理方法上, 而缺乏对人的因素如价值观念、精神风貌、道德规范等无形管理要素的重视。人性化管理注重人的能动性, 用积极的观念引导[3]。为了使医护人员转变服务理念, 医院首先从教育和培训入手, 通过多次举办学习班、报告会、大型座谈会、演讲会、护理沙龙等系列活动, 使广大护士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选派护士长及护理骨干到省内外各大医院参观学习, 到五星级宾馆实习培训, 不仅学习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 跨行业汲取其文化精髓, 引入了宾馆式星级服务模式。通过广泛的学习培训, 使“服务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思想深处, 从而树立了“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服务文化理念。同时积极倡导有情服务、微笑服务、细微服务、超前服务、感动服务, 服务于病人开口之前, 给病人“家”的感觉……已成为每位护士的工作目标。落实了“首问负责制”, 对病人回答无一个“不”字, 永远把“对”让给病人, 努力实现医患零距离、医疗零缺陷、服务零投诉, 将护理理念以物化表现形式传达给患者及社会, 为全面推行人文服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 建立激励机制, 自2004年以来通过开展评选季度“优秀护士”和年度“星级护士”活动, 进一步激发了全院护士爱岗敬业的工作积极性, 更新了服务理念, 也使一批优秀护士脱颖而出, 为全院医护人员树立了优质服务形象和榜样。

3.1.2 更新护理理念, 完善护理工作模式

近几年来, 我们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对整体护理服务模式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更新了长期以来把整体护理片面地理解为是“模式”的认识误区, 将整体护理理念贯穿在临床护理和管理工作中, 确立了以“135”为主要内容的整体护理服务模式。“1”就是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3”就是“三个根本转变”, 即始终抓好护士服务观念的转变、护理工作模式的转变、护理管理模式的转变。“5”就是“5个关键环节”, 即作好入院评估, 了解病人的整体情况;做好基础护理、心理护理, 满足病人最基本的需要;作好健康教育, 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作好出院指导, 使病人做好康复锻炼, 减少疾病复发。为了解决长期影响本院护理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 探讨符合患者实际需求的新型排班模式, 创建了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人为本、服务到位;告知沟通、病人满意;监督检查、职责落实”为内涵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新思路, 探索出一种新的编配护理人员和按职上岗的方法, 从管理体制上保证了护理服务质量。一是合理配置, 充实护理力量。按照病区开展床位数、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次数、危重病人数, 计算出各病区实际所需护士人数, 按高、中、低职称合理配置, 做到人尽其才。二是实行护理人员分层使用, 各科将护理人员分为2~3组, 每组3~4位护理人员, 按职称合理搭配, 并通过竞聘选拔, 让职称高、能力强、技术好、病人满意的护士担任责任组长。责任组对所分管病人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进行全程管理。三是改变排班思路, 使临床的排班尽可能地符合病人的利益, 又不影响护士的合法、合理利益, 保证病人获得全面细致入微的连续性护理服务。四是改变质控方式, 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层级质量管理体系, 层层把关, 培养人人都是质控者的意识, 调动广大护理人员自觉维护、改善并参与制订各项管理措施的积极性, 进一步增强了护理质量的控制。

3.2 创新服务行为, 提升整体形象

理念是根本, 意识是关键, 行为是保障, 创新医院服务文化理念和意识最终的表现形式是靠具体的服务行为来体现。护理首先是一种服务, 服务对象不仅对服务者有专业技术的要求, 而且更注重护理服务外在的表现形式, 护理队伍要树立自己良好的服务形象, 必须在外在形象上有一个根本的变化, 为此, 医院分别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上, 进行护理文化建设。

3.2.1 礼仪行为培训

培训内容涉及职业素养、护士仪表、语言、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强化培训, 并通过组织护士礼仪表演赛将护理人员学礼仪、用礼仪活动推向高潮。医院统一了护士的仪表、着装、发饰, 要求护士淡妆上岗、挂牌服务, 仪容端庄、举止文雅, 语言行为得体大方。规范的形体语言, 周到细腻的微笑服务改变了护理人员在病人心中的形象, 实现了患者的视“悦”和护理人员的心“悦”的双赢效果, 重塑了现代护士的良好职业形象。

3.2.2 交流沟通培训

护理服务艺术是护理服务文化的重要手段。护患之间良好的关系与交流, 是良好护理效果的基础, 有效的沟通使患者体会到友好的态度, 对护士产生信任, 从而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如何进行有效沟通交流, 不仅是一种技巧, 更是一种艺术, 为此, 医院专门编写了《医患沟通言行规范》一书, 人手一册, 并展开了全员培训。护理部多次组织护士结合实际工作学习交流技巧和语言艺术等实用知识, 通过培训使全院护士进一步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更加注重护患沟通并将沟通的艺术、温馨的语言融入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如今纯洁文明、亲切体贴、富有知识、饶有情趣的语言已成为护理岗位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对病人起到了一种心理治疗和安慰的作用。

3.2.3 完善工作标准

先后健全各项护理工作标准172项, 制定了《优质服务行为规范》、《护士素质及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标准》等规范, 对各环节护理服务和操作流程制定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入文关怀, 体现出护理服务的情感性, 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观念的服务举措, 这些服务标准的实施, 进一步提高了全院的整体服务质量。

3.2.4 健全管理制度

本院在抓常规护理制度落实的基础上, 新制定各项管理制度60多项, 为了保障护理安全, 防范可能发生的护理意外事故和纠纷, 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等, 全院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考核的管理举措, 使护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有了新的突破。如《危重病人上报访视制度》、《压疮高危人群申请登记会诊制度》的实施, 使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从技能、人力、物力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院内压疮发生率连续5年降为零。同时, 建立护理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 建立“护理质量督查、护理部日常检查、科室质控小组自查”的三级质控网络, 对护理行为及时进行指导和质控。这些措施将落实规章制度与护理文化建设相融合, 起到了规范护理行为, 培养护士良好文化品质, 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

3.3 创新视觉文化, 营造优美环境

进入21世纪, 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环境布局的好坏, 可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感觉。医院的服务对象大多数是痛苦的病人和焦虑的家属。舒适的医院环境, 宽敞的居住空间, 整洁的床单位和方便的卫洁设施会给病人带来流畅感和韵律感, 使人赏心悦目[4]。本院十分重视病人的精神需求, 从医院物态服务文化建设抓起, 提供让病人满意的视觉文化, 营造良好的医院人文环境。

新住院部大楼的落成和搬迁, 彻底改善了病人的住院环境。在医院的统一部署下, 各病区从营造人文环境入手, 从净化、绿化、美化、个性化入手, 精心设置, 规范布局, 在病区走廊悬挂风景画, 放置鲜花, 使病人观赏后心情放松, 充分重视了病人的精神需求;在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人的实际情况提供符合病人要求的服务, 设置规格不同的特需病房, 体现了个性化服务特色;不同的诊室和病房也有自己独特的布置, 如儿科病房装饰了生动活泼的动物壁画, 产科病房配置了温馨浪漫的粉色调被单, 这些装饰和布置体现了医院的风格和文化底蕴, 体现了病房的个性和人文关怀, 使病人通过自己的感官增强对医院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有的病区利用便利条件设立病人娱乐文化角, 增设彩电、提供报纸杂志, 使病人在接受治疗的同时, 及时了解时事新闻, 增加文化娱乐, 享受到一份轻松愉快。为随时净化医院环境, 本院还专门成立了保洁队, 保证了住院环境24h的整洁, 为病人提供了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的病房环境和规范、幽雅、洁净的视觉文化。同时, 医院还建成医院广场花园, 绿树成荫、百花怒放、姹紫嫣红, 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医院和花园式医院, 为每一位病人提供与大自然交流的条件和必要的空间, 给予病人一个舒适并充满生机、遐想和活力的视觉文化艺术氛围, 使病人珍惜自己的生命, 关爱人类的生活, 增强与疾病斗争的康复信心。

3.4 创新服务模式, 塑造护理品牌

建设以人为本的护理文化, 必须不断深化个性化护理服务。护士的服务对象是患者, 并且站在医院的最前线, 是医院文化形象的化身, 因此除了用技能护理患者, 更要体现出护理人文的关爱与关怀。护士在护理工作中, 其高雅的举止, 亲切的问候, 温和的态度, 良好的暗示与安慰等等, 都会给患者带来不一样的温暖感受, 取得更好的疗效。本院从引入宾馆服务模式、制定“细致入微护理工作优质服务路径”、深化服务内涵等措施入手, 提供让病人满意的感觉文化, 营造了良好的服务氛围, 探索出一套适合本院特点的护理服务新举措, 塑造了“细致入微”的护理服务品牌。

3.4.1 温馨服务

对于前来就诊或新入院的病人, 常由于角色的改变, 环境陌生, 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 本院开展了接待温馨、语言温馨、治疗温馨、环境温馨为主题的活动, 全力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服务氛围。同时推出了全方位服务病人、全过程方便病人的“两全式”护理工作路径。病人从挂号、诊查、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中护士从语言到行动均提供礼仪化、温馨化、标准化服务。如在门诊实施了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服务内容包括:导医、导诊、巡诊、咨询、预约和便民等服务;在门诊大厅设立了专职的走动式导医人员, 为就诊、住院而无陪员的患者提供陪检、陪送、办理手续等“温馨陪送”服务, 对住院病人, 实行责任护士负责制。实施了“八个一”服务:即“一张笑脸, 一声问候, 一杯热茶、一包纸帕、一张爱心卡、一份入院指南、一张健康教育处方、一个回访电话”全程优质的人性化服务举措, 护士亲切的话语、热情的接待和特有的专业文化素养, 往往能使患者很快摆脱走入新环境的陌生感, 使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开展了“亲情式”的称谓服务, 杜绝了长期以来按床号叫病人的习惯;实行出院病人送别制;“入院有人接, 手续有人办, 检查有人陪, 出院有人送, 到家有回访”的一条龙温馨服务, 让病人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为患者营造了温馨的服务氛围, 使医护人员与患者间形成了“一次医疗, 终身是友”的和谐医患关系。

3.4.2 感动服务

感动服务是现代服务理念的提升, 是建立在“满意服务”基础上的人性化互动服务, 是创造超过病人期望值的创新服务。本院创造性地为病人提供感动服务, 把病人的难处作为服务的重点, 把病人的需要作为服务的内容, 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服务的标准, 不断发现服务新亮点, 开拓服务新领域, 逐步完善服务细节, 力求达到“病人没想到的, 我们想到了做到了;病人想到了, 认为我们做不到而没有提出的, 我们主动做到了;病人认为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我们要做得更好”的感动效应。要想在最短的时间里与病人建立紧密联系, 就要善于找到突破口。首先, “注重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建立最佳的印象是在5s之内) , 在全院推行了“护理服务十个第一”工程, 即:“说好第一句话、为病人送上第一壶水、做好第一次入院介绍和指导、回答好病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落实解决好病人的第一顿饭、协助病人做好第一次检查、第一次输液穿刺成功率百分之百、帮助病人留好第一次标本、为病人讲解第一次如何用药、病人入院第一晚护士必须去看望”。“护理服务十个第一”向病人提供了细致入微的超值服务, 满足了病人的隐含需求, 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 各科室根据自身特点, 挖掘潜力, 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服务新举措, 如为门诊就诊病人免费小件寄存, 免费供应开水, 为糖耐量试验病人提供早餐, 外科病区冬季为手术病人准备热被子, 手术过程为患者播放背景音乐, 内科病区为病人备有针线盒、中药加热器和报纸, 为方便女病人留尿标本配发一次性手套, 卫生间放置输液架方便一般病人输液时的后顾之忧;为行动不便的病人端水、喂药、打饭、剪指甲, 将温馨的语言行为贯穿于各项治疗操作中。虽然这些只是一些细小环节的改变, 却方便了患者, 感动着患者, 实现了从“满意服务”向“感动服务”的转变。

3.4.3 知识服务

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不仅是整体护理的组成部分, 也是护理服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院开展整体护理十几年来, 各科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健康教育计划, 采用责任护士个别教育、护理查房系统教育、同病种集体教育、院后讲座 (病友会) 等多种形式, 配合常见病“健康教育处方”、饮食治疗卡等, 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克服了以往病人盲目依从、被动接受护理的倾向, 形成了护患之间的互动局面, 通过对一些常见病的行为干预, 把健康知识转化为患者健康的行为, 取得了实效。护士们以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巧赢得病人的信赖, 护士的知识形象逐渐得以树立。

3.5 创新培训机制, 优化队伍素质

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是搞好护理管理的根本[5]。护理队伍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当然, 在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方面, 仅仅有创新的激励机制还不够, 还需要一种良好的护理文化氛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每个护士的行为, 这就要从满足每个护士的合理需要角度出发, 使她们感受到归属感和被认可感, 从而形成主人翁意识, 爱院如家的精神和忘我的工作热情, 从而形成能够引领医院护理发展, 德技双馨的医院护理队伍。

4 成效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不懈努力, 护理服务文化实践和创新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护理服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社会对医院的认同感增强, 病人的满意度大大增加, 医院的整体形象得到了提升,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随之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工作中显示了深厚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目前, 全院护士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从1997年的2%提高到66.88%, 本科学历从无到有达到10.22%, 取得市级科研成果5项, 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44篇, 省级刊物发表论文78篇, 正式出版保健护理类专著4本, 护理人员多次在省、市护理岗位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医院护理部被国家卫生部、全国妇联评为“巾帼建功先进集体”, 多次被省卫生厅表彰奖励。在这个过程中, 受益的不仅是病人, 更是护理人员自身。护理服务文化的实践和创新让护理队伍重新塑造了自己的形象, 增强了职业成就感, 护理队伍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尊重病人, 热爱医院, 服务社会, 甘于奉献已成为广大护理队伍自觉的行动。

摘要: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 探讨符合医院实际的新型护理模式:将护理服务文化的实践和创新作为提高护理质量、提升医院整体服务形象的突破口, 采取一系列举措, 从服务理念、服务行为、服务模式、视觉文化、感觉文化、营造优美环境、优化队伍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结果, 护理队伍的素质得到了提升, 护理服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塑造了“细致入微”的护理服务品牌, 形成了医院独特的护理文化, 病人的满意度增加。

关键词:护理服务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61~62.

[2]董秀生, 卫汉荣, 穆克伟.关于深化医院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7, 9 (4) :556~557.

[3]李凌, 张鹭鹭, 刘庭芳, 等.医院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 (2) :81~84.

[4]刘玉莹, 陈兴华, 张亚卓.优化医院文化环境深化护理服务内涵[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 (1) :39~40.

试论县市级医院的医疗质量控制 篇7

1 建立工作强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考核目标

管理是有目的的, 明确的目的至为重要。首先制定医院的整体目标, 在整体目标的前提下, 建立适用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结果与绩效挂钩, 用经济杠杆来调整医院医疗质量运行。要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 建立适合的考核目标, 并分解到各临床、医技科室。工作强度即工作量, 以门诊工作量、出入院人次和手术量为代表;工作效率以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率和平均住院日为代表;工作质量以出入院诊断符合率、三日确诊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院内感染率和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代表。根据医院薄弱的环节, 用经济杠杆的政策来调整各项目标值, 有利于促进科室和职工的积极性, 行政职能部门要每月定期考核, 使之进入良性的循环轨道中去。

2 医疗核心制度的建立、落实和考核

重视规章制度的落实。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行业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人员准入制度, 严禁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工作, 医疗、护理岗位必须具备相应执业 (助理) 医师、执业护士资格并经合法注册, 避免无证上岗、超范围行医, 对进修、实习人员安排足够的带教医师。

重视医疗核心制度的建立和落实。目前各级医院均已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 但在如何落实上做法不一, 出现不少问题, 甚至有些医院还是依葫芦画瓢, 停留在表面工作上。核心制度是对医疗质量的保障, 因此对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医师交接班制度等, 要制定考核方案, 严格考核。例如医师交接班制度, 要强调医师的值班在岗, 强调病人的交接, 除检查医师交接班记录本以外, 要重视病人转运交接时的环节质控, 如手术前后的病人交接、出入I C U的病人交接等等, 常常需要建立交接班各种手续及登记制度, 并定期检查。疑难危重的、新入住院的、手术的、病情出现变化的以及特殊用药的要重点交班, 必要时要床边交班, 以保证临床工作的延续性。

3 加强对危重、疑难、死亡病例的管理

各级医院出现医疗纠纷的病例常常集中在危重、疑难、死亡病例中, 加强对危重、疑难、死亡病例的管理, 就是对临床工作的支持, 力保医疗安全。由于县市级医院专业全但专科水平不高, 医院应该成立“专家组”, 应用医院总体水平提高各专业间的协作, 共同提高专科水平。提高会诊率, 使每一个专科问题都能得到专科的治疗, 组织全院对疑难危重病例的讨论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死亡率, 预防医疗缺陷。强调死亡病例的讨论, 每一个死亡病例都要及时讨论, 重点吸取诊断治疗教训, 以提高诊疗技术。

4 加强对围手术期的管理

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是保障外科病人医疗安全的关键, 首先是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将各科手术分为甲、乙、丙、丁四级, 医院应加强对甲、乙类手术的监控, 尤其是病人年纪大, 合并症多, 手术风险大及各器官功能处于亚健康状态者的手术;其次是建立各级医师手术范围的准入制度, 强调每例手术都应有熟练经验的医师支持, 避免试试看的手术, 准入应由院长审批, 医务部执行, 对不合格的手术者应停止其手术。再次是手术监控应放在术前, 对每例手术原则上应进行全科术前讨论, 丙、丁类较小的手术也应进行组内讨论并书写术前小结, 术前小结对患者的诊断、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案、手术的风险应充分评估, 并做好患者的术前准备, 调整其内环境, 使之达到术前最佳状态, 以避免手术中的风险。术中特别强调手术者对手术负主要责任, 应协调麻醉师、手术护士的密切配合, 组织并指挥手术全过程, 全力做好手术。术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高度注意呼吸道通畅, 防止继发性出血或休克发生, 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最后在围手术期的管理中, 要抓住医患沟通这个环节, 手术医生拿出一定时间跟患者或家属谈话, 要运用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 尽可能深入浅出的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尤其是手术的风险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并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无所不在、行之有效的知情同意书也是对医生的一种自我保护。

5 加强对病案的管理

领导重视是提高病案质量的关键, 医院是多层次的组织机构, 要健全病案质量控制网络, 强调病案的三级管理。科室主任的重视与管理是提高病案质量的重要环节, 科室主任应把好病案质量检查的第一关, 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并指派专职人员负责督促检查病案质量与质控工作, 做到有领导, 有组织地进行病案质量管理。

病案的质控分为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 在这里尤其要强调环节质控。医院成立“病历质控组”, 对院内的运行病历进行检查, 督导, 防微杜渐, 发现问题及_时反馈给科室, 并指导临床医师及时地进行纠正, 督促执行病案的三级管理, 把病案质量中的错误消灭在病案书写的第一个环节中。病案管理科对每份归档病历进行终末质控, 每月对病历质量情况进行小结并通报全院。充分发挥病案管理委员会的作用, 针对病历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制定整改措施, 督促及时整改。

医院要加大病案的管理力度, 加强病历质量的检查工作, 实施有效的多种责任制管理, 制定奖惩制度。对不合格的病历全院通报批评, 给予经济处罚, 并把病案检查结果与科室、个人的绩效分配和晋升考核挂钩, 充分调动医生尽职尽责的自觉性和对病案书写重视。同时, 开展岗前的教育与培训。对新来的进修生, 实习生, 研究生与新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医生进行病案书写与病案管理知识培训。医院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病历展览, 对优秀病历给予表扬, 对较差的病历及责任者, 通报批评, 不断提高病案质量。

6 其他

县市级医院作为综合性医院, 其发展离不开科研、教学、院感、药剂等部门的公共协作。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医院感染管理已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 院内感染工作得到了加强, 为病人提供更安全、可靠、舒适的医疗环境是预防医院感染的目标。对抗生素的管理也是院内感染的一项重点工作, 第一, 无菌手术抗生素预防用药应符合卫生部抗生素预防用药指导原则;第二, 各科室应制定抗生素使用的药品常规目录;第三, 凡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应争取病原学报告, 都应该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第四, 危重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应该执行抗生素分级管理、审批程序。

医院药剂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药品管理, 确保药品质量是提高医疗质量,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临床药学监督也是现在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医疗质量控制是一个循序渐进, 不断改进的过程, 通过加强过程管理, 发挥“预防”作用, 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以期达到更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水平的目的, 以一流的技术, 一流的服务, 一流的管理, 一流的质量服务人民, 努力开创县市级医院的新局面!

摘要:近年来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研究和实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对医院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如何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真正做到以优良的医疗质量服务病人, 需要医疗管理工作者不断提高管理的理论水平, 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 使医疗管理工作得以不断改进和创新。

市级医院 篇8

一、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绩效评价要求

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拓展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第一部分就提出“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为此,公立医院改革的内容应着重从规划布局、补偿机制、服务价格、薪酬制度、采购机制、管理制度、诊疗体系等几方面予以考虑,对其改革绩效评价也应着重于这些方面内容。

市级公立医院是公立医院中的中坚力量,具有服务量大、管理复杂、特色明显和级层明晰的特点,其改革也就相对复杂、综合。对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绩效评价应充分体现其级层特有属性,并能全面反映其改革绩效。

二、绩效评价方法比较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一定期间的活动或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常见的评价方法有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方法,如业绩评定表法、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平衡记分卡等;有以行为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方法,如关键事件法、行为观察量表法、行为锚定评价法、360度绩效评价法等;也有以特质性为对象的绩效评价方法,如图解式评价量表等。

(一)常见绩效评价方法比较

业绩评定表法通常是采用等级表的形式进行绩效评价,列示若干对象特质作为考核内容,每项考核内容设置不同绩效等级并对应一定的量化分值,业绩评定表法简捷、迅速,易于接受,便于量化统计与比较分析。但分值结果的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商榷;计分方式易于遮盖短板问题、“木桶效应”未能充分体现;考核结果有下意识偏高趋势。

目标管理法(MBO)是由下级与下级共同拟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定期检查目标进展情况的一种管理方式,评价的重点是工作的成效和劳动的结果。目标管理法的评价结果易于观测,也方便反馈和进行辅导。但由于未确定统一的绩效目标,不利于横向比较。

关键绩效指标法(KPI)是通过拟定若干关键指标,对评价对象的绩效进行评价,指标确定需符合SMART原则,即具体性(Specific)、衡量性(Measurable)、可达性 (Attainable)、现实性 (Realistic) 和时限性 (Time-based)。关键绩效指标法标准鲜明,便于评价。但标准确定难度较大;缺乏一定的定量性;方式比较单薄。

360度绩效评价法(全方位评估)是由自身、上级、下级、同级和服务对象等全方位的各个角度来了解评价对象的绩效,评价对象可以从多角度了解自身优劣点与发展需求。360度绩效评价法一改传统的上级考核下属的方式,避免出现“晕轮效应”;考核结果全面、公正;通过反馈有利于团队建设和沟通。但考核成本相对较大;考核培训工作难度也较大。

(二)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法

平衡记分卡由四个部分组成:财务(Finance)、客户(Customer)、内部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学习与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分别由外部评价指标与内部评价指标、成果评价指标与导致成果出现的驱动因素评价指标、客观评价指标与主观评价指标、短期评价指标与长期评价指标四个方面的平衡组成。各个组成部分是以一种集成的方式体现,目标与业绩之间存在“因果链”关系,有助于管理者对整项改革发展过程始终保持关注,齐心协力为实现改革整体目标而努力。可见,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绩效评价法相对更适用于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绩效评价。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绩效评价

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绩效评价可以根据平和计分法,从财务、患者、服务流程、学习成长四个维度确定一级评价指标,采用Delphi法(德尔菲法)确定二级、三级评价指标,结合AHP法(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其中:二级指标可包括经济效益、患者负担、患者信任、缺陷管理、服务效率、医疗质量、科学研究、职工成长8个指标;三级指标可包括成本结余率、人均创收、药品比例、均次费用、患者满意度、纠纷发生率、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转率、医疗质量考核、科研考核、学历职称考核等12个指标。

摘要: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制度已经被引起了高度重视。常见的评价方法有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方法,有以行为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方法,也有以特质性为对象的绩效评价方法。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绩效评价法相对更适用于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绩效评价。

关键词:市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比较,选择

参考文献

[1]俞斯海,李乐波,邱晓毅.绍兴市地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5):61-62

地市级医院健康管理发展新思路 篇9

关键词:健康管理,慢性管理,移动医疗

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的《2015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规定要大力推进分级诊疗,通过加强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有效衔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理想就医模式[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和慢性病死亡率的持续上升,医疗用度也一直呈现攀升趋势,然而不断高涨的医疗卫生费用并未在人群健康和保健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从世界各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实践来看,强化健康管理对于提高卫生资源效益、加强民众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常见的慢性病进行有效的个人健康管理,开展身体健康参数的采集和监控,配合科学准确的健康状况评估与干预,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疾病发病可能和控制疾病发展。

1 健康管理的概述及起源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集体的潜在的、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因素进行综合干预的过程,它的目标是引起人们对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视,提高积极性,从而利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最大的康复结果。包括三个基本过程:资料收集、潜在的疾病危险因素评估、干预与管理,这三个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进行的。

健康管理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最先提出这个概念,主要内容是医疗保险机构通过对其签约的保险人群(包括慢性病患者或疾病高危人群)开展系统的健康管理,包括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设计健康保健方案从而降低疾病发病的可能,缩减保险赔付的概率,控制医疗卫生费用。

2 健康管理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2.1 国外健康管理的现状

2.1.1 美国的健康管理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健康管理的国家,其健康管理策略主要有六种:(1)生活方式管理;(2)需求管理;(3)疾病管理;(4)灾难性病伤管理;(5)残疾管理;(6)综合的人群健康管理[3]。奥巴马在2010年签署了“患者保护和平价健康服务提案”,该提案符合现代健康管理的宗旨,即提高人群健康、促进社区健康、降低医疗卫生费用,如通过规定“吸烟者其健康管理月费比一般人高50%,参加健康促进计划者可减免其月费”,将心理健康、药物滥用、对酗酒者的健康干预纳入健康管理的范畴,推动美国医疗保险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4]。

2.1.2 日本的健康管理

日本健康管理最大的特点在于法律化、制度化,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法律网络机构。在日本,政府制定健康管理方针政策,各个市、县进行具体的实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全民参与进来。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情况日益严重、生活习惯紊乱以及吸烟情况严重的背景下,日本政府颁布了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内脏脂肪症候群患者而进行的特定的健康检查、保健指导,以期控制慢性病的发展。为保障这项制度的顺利实施,政府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医疗保险机构的义务以及受益者的权利和义务,为其提供了法律的保护。

特定健康检查:主要是指保险机构对40~74岁的投保人按照特定健康检查计划内容进行的健康体检,筛选出内脏脂肪症候群患者[5]。特定保健指导:是指通过特定健康检查筛选出的高低危患者,由专业的保健师针对体检情况进行的特定的健康指导,其目的就是让被管理者明确自己的健康危险因素,与管理人一同制定健康管理计划,积极参加到对自己的健康指导中[5]。

为了确保制度的实施效果,政府完善了考核评价、激励体系,通过对目标人群的健康改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保险机构的健康指导效果。如果目标人群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平均每人的医疗费用较实施前减少,政府会相应地减少医疗保险机构承担的保险金额,相反的就会增加其保险金额。通过这种方式可把保险机构和人群健康很好的关联起来,对于慢性病的控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1.3 英国的健康管理

英国的健康管理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社区基础医疗系统,第二层为地区医院,第三层为教学医院[6]。第一层医疗机构在转诊的时候如果认定病情复杂,可以直接转给第三层,而第二层医疗机构也可以转诊给第三层。英国的社区基层医院是最基本的健康管理机构,每位公民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会为每位居民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对公民的健康了如指掌,有任何不适可以去找家庭医生,对于行动不便者,可以提供上门服务。

2.1.4 移动医疗与健康管理结合

移动医疗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包括掌上电脑、移动电话等提供的医疗服务,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人们平时接触的各种医疗类APP软件、可穿戴设备以及有巨大价值的潜在大数据等。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较高,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移动网络系统,为其患者提供了更为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和健康管理一样,移动医疗健康管理也由三个基本过程组成,包括健康信息采集、健康评估、健康跟踪干预[7]。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的出现,各种医疗APP软件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居民在手机上下载一个医疗APP软件,医院的体检中心通过这个软件可以把患者的体检结果发到手机上,当结果不正常时,软件就会自动提示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并提示患者什么时间再去医院复查。伴随着APP的产生,一些微型、可携带的电子移动设备如可穿戴式手链、动态血压、睡眠监测仪等涌现出来,应用这些设备,居民可以实时监测自己的各项身体指标。这些指标可以为后续健康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2.2 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现状

健康管理自2000年在我国被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发展迅速,我国对于健康管理的研究主要针对慢性疾病的患者,远远落后于国外的发展状况,同时我国的健康管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2.2.1 医疗方面

健康管理产业质量和技术含量较低,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相对滞后,相关专业人才匮乏。健康管理服务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和多个行业范畴,需要各学科和各行业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的健康管理大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体检,也都应用了一系列移动医疗技术产品对体检人群进行管理。但大部分人群体检之后都未进行专业的健康指导和健康干预,使得体检流于形式,未能体现实际意义。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的健康管理主要是在社区进行,而我国目前的社区的医疗技术及人员配备远远落后发达国家,优秀的人才都聚集在大型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满足居民的健康管理要求。

2.2.2 行政方面

相关政策不配套,缺乏国家层面的行业标准和学术支撑;相关法律不完善,国家还未能真正规范健康管理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没有建立一套适宜的奖惩机制,未能明确的阐述健康从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2.2.3 群众意识参与方面

在我国,目前健康管理主要是针对少数的高收入人群,但这部分人群往往有能力在患病时去治疗疾病。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群,尤其是低收入居民甚至是农村人口,健康管理的观念还未能被大家所接受,并且我国多数公民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疾病治疗和自我保健上,而缺少疾病预防与管理的相关知识。

2.2.4 费用方面

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产品种类少、覆盖面窄。现行的医疗保险(简称医保)制度主要是对患病的参保人给予事后经济补偿,不能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发生。我国还未能研究出一种适合我国居民的健康管理保险,不能动员居民把个人账户内的基金用于健康管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医疗保险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治病(尤其是在后期)费用的控制上,同时也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 地市级医院健康管理发展新思路

3.1 依托社区卫生中心

我国的健康管理主要是在社区进行,随诊分级诊疗政策的颁布,社区卫生服务站将对居民的健康有非常重要的责任,因此,应在社区构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服务平台。

3.1.1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为社区的每一位居民建立一份电子健康档案,定期对居民进行体检,根据体检结果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发现健康危险因素,症状较轻者进行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症状较重者转入上级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3.1.2 完善考核评价系统

医院应对其所管辖的社区医生定期进行指导,定期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医疗素质,三级综合医院应作为培训这些医务人员的核心基地,并定期对这些医务人员进行考核。

3.1.3 开办健康大讲堂

充分发挥医院体检中心的职能,开办健康大讲堂,用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大众树立正确的营养健康观念,在生活和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也可针对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个人,定期对这些人群进行所患疾病方面的健康讲座,提高患者的院外依从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1.4 健康动态跟踪

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以及短信等,对患者进行回访的通知,根据回访结果对患者再次进行干预指导。通过健康管理,能够降低医疗费用的开支、减少了住院的时间、减少了被管理者的健康危险因素,健康管理是一个慢性过程,但回报很快。

3.1.5 加强健康教育

在广大居民中树立健康管理的观念意识。健康教育是健康管理的基础,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普及健康理念和基本技能,使个体对健康风险有一个综合认识,激发个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追求健康生活的愿望[8]。

3.2 推动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动和整合

医院是疾控的窗口,用健康管理的思路和策略来加强预防和控制疾病,特别是在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充分调动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性,通过健康管理研究促进疾控机构的应用研究,从而实现从管理疾病到管理健康、从管理患者到管理整个人群的转变。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及慢性病不可遏制的增长速度,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应该提高到更高的层面上来,这是疾控机构很重要的一项职责[9]。

3.3 充分利用移动医疗的数据价值

尽快完善医院的电子信息化系统,实现医院与社区数据的良好对接。利用移动网络系统,健康管理中心的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数据库也将自动获取客户的体检数据并通过无线技术传输给手机终端,客户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体检状况,实现与医生的在线互动,从而拓展医院的服务功能,有利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最终实现政府、医疗机构、患者、社会等多方受益[10]。

目前,健康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其实现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政府的支持、医院的努力、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最终实现其巨大的医疗、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2015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卫办发〔2015〕3号)[EB/OL].北京: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2016-03-21].http://www.moh.gov.cn/bgt/s7692/201501/e804c7cc6e8d4c5d924f4109acc9b45e.shtml.

[2]郝璐,陈黎明,李书章.健康管理现状与发展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21(2):158-160.

[3]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11-1013.

[4]严慈庆.奥巴马健保法案与美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思考[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5,8(3):236-240.

[5]刘晓莉,冯泽永.日本预防控制慢性病新型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及启示[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0.

[6]符美玲,冯泽永,陈少春.发达国家健康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3):233-234.

[7]陈晓萍,张涛,宗文红.基于移动医疗技术的居民健康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5,12(1):25-28.

[8]曹志文,郑莉芳.探究健康管理对慢性疾病的临床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2014,11(1):64-65.

[9]蔡冬青.疾控机构与健康管理之我见[J].医学信息,2015,33(21):307.

市级医院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补偿机制”、“补偿方式”、“财政补助”、“财政补偿”、“政府投入”、“财政投入”等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2004年—2013年的所有相关文献。

1.2 资料的选择

两名研究者各自独立阅读符合入选条件的文献, 1名研究者在非盲条件下选择文献, 另1人则对文献发表的年份、杂志、作者及其所属单位均不详。两名研究者同时对资料的设计、实施和分析过程进行再评价, 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解决。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查阅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4年-2013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方式的相关文献, 采用定性系统评价的方法归纳文献中财政补偿的典型方式、补助途径、优点与不足。

1.3.2 德尔菲法。

以体现改革成效为目标导向, 建立财政补偿方式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大学科研专家、卫生主管部门管理层、财政主管部门管理层、公立医院管理层、行风监督员代表、临床医务人员、患者代表等共33名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 对财政补偿方式评价指标进行两轮专家咨询。

1.3.3 访谈调研法。

运用已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浙江省率先实行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绍兴[1]、嘉兴、舟山3个地市进行应用调查与比较, 分别发放200份评价表, 当地患者、医务人员、相关部门管理层组成的调查对象组与本项研究组的评价结果各占50%的分值。

2 结果

2.1 文献查阅结果

剔除重复出现的文献, 按检索策略共检索到文献451篇, 其中论及财政补偿方式的有83篇。对同篇文献论及多种模式的均予以频率统计, 归纳出当前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的典型方式、补助途径、优点与不足。

2.2 评价指标体系

以文献查询结果为基础, 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得出财政补偿方式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体现公益性质”、“缓解突出问题”、“提高服务能力”3个一级指标和下属的10个二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权重各占10%, 以10分制表示, 用优、良、中3个尺度来刻画二级指标体现程度:指标平均得分≥9分的为“优”, ≥8分但<9分的为“良”, <8分的为“中”。

2.3访谈调研结果

运用本文建立的财政补偿方式评价指标体系, 对先行试点的3个地市的市级公立医院进行实地访谈调研, 得出实行“药品零差价”后各项财政补偿方式的评价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以奖代补”最合适

经过比较评价, 我们发现“以奖代补”的鼓励性补助方式是“药品零差价”改革下市级公立医院最为合适的财政补偿方式。经常性补助的目的是确保公立医院医疗收支平衡, 体现其公益性, 但只能保持公立医院稳定、持续地开展医疗活动, 并不能有效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政策性补助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体现, 能够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对某项工作的积极性, 但却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某些专项补助能够目的性地要求公立医院切实缓解群众反映较多的突出问题, 但经费使用成效缺乏系统的监督。其他补助往往是一事一议, 针对性强, 效果迅速, 但补偿对象较为单一, 不能全面提升公立医院整体服务能力。而鼓励性补助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考核指标体系, 将公立医院整体运营业务指标与医务人员工资总额、医院管理层绩效考核紧密结合起来, 评价指标完成的越好、财政奖励的就越多, 市级公立医院的改革也就越成功, “以奖代补”的财政补偿方式能够切实地将政府、医院与群众的利益要求串联起来, 实现三方目标的一致性, 其成效也就显而易见。

3.2机制协同是前提

市级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价”改革后, 采取“以奖代补”的财政补偿方式是关键。同时, 还需同步实施价格补偿机制, 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在适当提升医疗服务价格的同时, 积极发挥医保政策调节作用, 进一步减轻患者费用压力;通过加强市级公立医院内部运营管理和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 创新、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行为, 以建立一个全新的医疗运行、管理与协作机制。

3.3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采用了文献查阅法、定性系统评价法、德尔菲法与实地调查法。但在文献的取舍、观点的判断、指标及权重的选择、实地观察与访谈的结果上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与可能的片面性;观点归纳时, 不论文献质量好坏、样本含量大小均一视同仁;对原始文献的研究结果未进行统计学合并分析。上述内容均有待于日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摘要:在“药品零差价”背景下, 有效的财政补偿方式是市级公立医院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文章采用文献查阅法、定性系统评价法、德尔菲法和访谈调研法, 对归纳出的财政补偿方式进行对比评价, 为市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价”背景下选择合适的财政补偿方式提供参考, 为进一步完善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药品零差价,市级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方式

参考文献

[1]俞斯海, 李乐波, 邱晓毅.绍兴市地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卫生经济, 2013, 32 (5) :61-62.

[2]冯博, 项莉, 姚岚.澳大利亚政府对其公立医院补偿方式借鉴[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2, 28 (2) :153-157.

[3]陈瑶, 代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医院, 2011, 15 (7) :16-19.

[4]严建军.公立非营性医院财政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 2013, 16 (1) :46-50.

[5]李乐波, 曹漪.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方式探讨[J].医学与社会, 2008, 21 (2) :34-37.

上一篇: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下一篇:心脏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