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设置

2024-07-14

开放设置(精选六篇)

开放设置 篇1

一、开放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 开放教育增设专业的积极性高

随着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专业设置自主权的逐步落实, 开放教育专业数量和设置频次每年都有明显增加。中央电大平均每年都有3-4个新设专业获批。

(二) 专业布点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开放教育规模在近年来的大发展, 不仅表现为招生规模的扩大, 也表现为专业布点数的不断增加。平均每年都有省级电大申请增设新专业, 以及省级电大的分校申请某些其未曾开设的专业的基层教学点。

(三) 各省级电大的专业设置有较强的趋同性

近年来的专业设置管理改革,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开放教育专业设置的多元化发展。但从总体上看, 各省级电大间的专业设置趋同性还是十分明显的。所有的电大都开设有法学、会计、计算机、汉语言、金融等专业, 鲜有根据地方需要和特色开设的专业。

(四) 专业设置与国家政策及经济建设密切相关

教育部明确要求:开放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 重点面向基层、面向操作与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 即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国家建设, 特别是经济建设的需要。

(五) 专业与职业的相关度较高

开放教育为了满足社会上的各种职业需求而设立相应专业, 近两年来又在一些专业中引入资格证制度。职业资格证制度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 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 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 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其具有直接改善劳动者就业质量和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

二、开放大学专业设置及调整的依据、原则及标准

开放大学要真正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 必须使培养的人才质量、数量、规格、专业方向、层次等各个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一) 开放大学专业设置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一方面, 开放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经济社会、技术需求以及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为导向, 适时地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或专业方向, 以提高针对性。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发展受制于自然资源, 因此, 其经济及产业方向往往要以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为着眼点去发展。要支撑经济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然要求开放大学在学科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与之相适应。

(二) 开放大学专业设置要受到经济发展结构的影响

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例, 以及在三次产业中不同的产业部门在相应产业及其GDP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 是影响开放大学专业设置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结构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求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要与其相协调, 要求人才培养与其相协调。

(三) 开放大学专业设置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专业设置一方面由经济基础、历史条件、民族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决定, 另一方面必须符合开放大学自身的办学条件。首先, 师资是专业设置的最基本条件。师资力量雄厚, 设置专业时就得心应手, 而且比较容易根据经济社会的需要变化来调整或开设新的专业。其次, 基本的设备条件。近年来, 广播电视大学在硬件设施中普遍增加投入, 但许多电大在硬件方面跟不上规模的发展, 所具有的科研、教学、实验设备与图书资料, 很难满足设置新专业的需求。第三, 要符合办学定位的要求。我国的开放大学是能够多层次、多类型、多学科、全方位实施终身教育的办学实体, 是可以为一切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机会和服务的开放型大学。在这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 其专业设置更多地要考虑社会需求, 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具体的专业和培养计划。

(四) 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要体现多样化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开放大学要求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广泛适应性, 为潜在的个人创造性、自主性的发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因此, 要通过市场发掘或学科交叉整合, 打破学科壁垒, 拓宽专业口径, 孕育新专业, 大力扶持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专业, 并不断加强职业调整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灵活、自由、积极、主动地对市场信息做出反应。

(五) 政府应对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加强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必须确立有限政府的观念, 彻底改变政府与开放大学之间单一的行政附属关系。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政策调节。一方面, 政府要通过立法和政策制定维护基本的高等教育运行秩序。另一方面, 政府要致力建设宏观调控制度和政策环境, 监督开放大学的办学行为和办学质量, 保护开放大学学习者的权益。

(六) 开放大学专业设置应提高社会和市场的主动参与和影响程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的需求直接反映到开放大学, 而不再主要依靠政府这个中介。从现实情况看, 开放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因此, 开放大学针对市场需求, 主动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是必然行为。

三、开放大学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 必然要求开放大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 这对于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和开放大学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在专业设置及调整时充分考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开放大学要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 有效整合各类远程教育资源, 搭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 形成覆盖城乡、面向社会大众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系统。想经济建设所求, 干社会发展所需,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办学围绕市场办, 专业围绕市场建, 在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同时不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凸显开放大学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使开放大学按需办学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二) 开放大学要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

开放大学正确的自我定位, 是顺利实施专业调整的前提和基础。正确定位既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又要按发展的观点积极进取。开放大学要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 首先要搞清自身属于哪一类型、哪种性质的高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高校既有自己的特点与长处, 也有各自的服务方向。开放大学应根据自身所属类型和所属性质设置相应类型、层次的专业, 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其潜能。

(三) 做好自身的专业体系发展规划

专业体系规划是开放大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自身状况, 而制定的中长期的专业体系建设的设想。它使开放大学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上, 一是有的放矢, 避免盲目性;二是有利于开放大学专业结构得到优化, 有利于开放大学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 为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指明一个大的方向。规划必须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既要遵循教育规律, 又要紧贴市场。开放大学在对自身合理定位的基础上, 专业体系的发展规划应做到: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考虑自身发展需要;考虑自身办学条件。

(四) 做好各专业人才需求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1. 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收集。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情况必然影响到开放大学入学者的专业选择, 就业市场中各类毕业生的供求比、竞争性、工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对各专业的需求情况, 也可为开放大学专业调整指明一个大致的方向。因此, 开放大学必须重视对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的收集, 并形成一种快速反馈、处理及应用的信号系统。

2. 入学者的专业选择信息收集。

入学者对各专业的选择反映着社会和个人对接受开放大学教育学员的市场需求, 它对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有重要影响, 也是指导开放大学合理调整专业设置的一种重要信息。

3. 专业发展信息的跟踪与收集。

国外开放大学专业发展的信息也可作为我国开放大学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一个重要依据和参考。

(五) 开放大学应加强对电大现有专业的整合、改造、规范与创新

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及调整不应是对电大原有专业的摒弃, 而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1) 可对电大原有专业进行分化和细化。借鉴营销学“市场细分”原理对各专业进行细分, 分解出不同的专业方向。此外, 还可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细分。 (2) 对原有专业进行内容更新。即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 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 不断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 整合课程结构, 加强师资培训, 使原有专业符合新的市场需求。 (3)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 进行专业整合。对一些原有的传统老专业, 要根据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 进行重新整合, 实现原有的传统老专业功能横向拓宽, 补充相邻相关专业的内容, 使其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六) 集中优势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 对于每一个省级开放大学, 其学科专业结构应与本地产业结构相适应, 同时, 由于开放大学教育的超前性, 现时的专业总体结构还应尽可能地与数年后的产业结构协调或一致。因此要立足本地的经济状况做出正确的前瞻性分析和把握, 以当地经济特点为突破口, 积极开拓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专业。

摘要:广播电视大学办学至今, 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仍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一些不协调、不适应。要把开放大学建成高水平的大学, 就要解决现存的问题, 结合实际,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

关键词:开放大学,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对策

参考文献

[1]胡晓松.建设开放大学应明确的几个战略性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 2011, (2) .

[2]康萍.浅析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基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 2012, (6) .

开放设置 篇2

我国科技馆设置开放实验室的初步探讨

开放实验室是我国科技馆建设的一种创新形式,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放实验室应该遵循STS的`教育理念,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社会热点以及深层次挖掘社会问题等宏观视角选题,体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实验形式应该是探究式实验.

作 者:韩俊 HAN Jun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中心筹建办,展项工程部,广东,广州,510006 刊 名: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27(3) 分类号:N28 关键词:科技馆建设   开放实验室   科普   STS教育  

开放性课堂探讨的设置标准 篇3

生答:“任安啊对不起,哥们我也救不了你!”“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尽管交代我!

”对啊,很对!作为朋友,就算无力相救,至少也说几句安慰的话嘛。可是司马迁是怎么写的?

先说,我出身卑贱,死了也与蝼蚁无异;腐刑是最大的耻辱了,我本应在受刑之前就自尽的;我之所以苟活,是因为壮志未酬,要忍辱负重,传《史记》于世;现在在宫里,我只想不声不响地混日子过,你要我站出来说话,不是与我私心违背么?——说了这么一大篇,也只有最后这一点算得上是对任安来信的答复。

这样的回信思路,太不合常规了。请大家说说对此的看法。

“司马迁的意思是,我现在是生不如死,你死了一了百了,比我强呢!”嗯,或许有这么一层意思,这倒是对任安的安慰。

不过,更重要的,司马迁是借以表达自己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坚韧意志,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至情之作,感动更激励了历代无数读者。

“老师,司马迁可以告诉任安,你也以宫刑来免除死刑呗!”

全班都笑了,大家似乎都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是哦”“对啊对啊”!

我也愣了一下,这种想法完全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

这一点相关知识是我补充的,第一课时的时候,为了提起大家的阅读兴趣,我把李陵事件比较具体地介绍了一通,并说到,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为了完成《史记》,他毅然选择了腐刑。

这下可好,居然有人冒出了这种想法。

我定了一下,随即回答:“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任安,当司马迁告诉你这么一条出路的时候,你会怎么想?如果是我,我肯定认为,司马迁你什么意思,自己受了刑,心有不甘,还想拉个垫背的?!”

全班大笑。

我又说,其实这已经是当时不成文、或已经成文的规定,哪用司马迁来教?提出这样的建议,你换个腐刑吧,那是对人的侮辱呀!

“哦——”

这个问题似乎可以到此为止了。

再小结一下全文的内容和主旨,这篇课文就讲完了。

突然灵光一闪。其实完全可以利用这个问题,把同学们的目光又拉回到文本之中。

于是我又接着问,再请同学们试想,若司马迁有意劝任安考虑这么一条免死的路,这篇《报任安书》还能这样写么?

瞬间的寂静之后,同学们笑开了。就是嘛,应该说“活着真好”,应该说我司马迁胸怀大志,忍辱负重,终成《史记》巨著,我的生命焕发了光彩!而不是像这样极力渲染腐刑之耻辱、刑余之痛苦!

对!那么再回到本文的内容和主旨,司马迁极力渲染腐刑之耻辱、刑余之痛苦,为什么?因为越耻辱、越痛苦,就越突出隐忍的不易,突出其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坚韧意志!正因为如此,这篇文章才能够感动、激励历代无数读者……

这堂课,先是遇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事故”——当我提问一个开放性的探讨问题“请大家说说对司马迁这种一反常规的回信思路的看法”时,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了一个古怪的主意“司马迁可以告诉任安,你也以宫刑来免除死刑呗”,全班同学都被它搅晕了,我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过了一会,当我意识到,这个看似非常新奇的想法,其实是严重脱离文本的,便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把同学们从开放性问题的探讨,又拉回到文本当中,圆满地收束了整篇《报任安书》。这个偶得的经验值得总结。

课堂探讨的开放,应该是有限度的。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第一,应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第二,应提供一个锻炼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的空间。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第一,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必须到位;第二,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掌控能力。

这个学生的想法很独特,思维确实够开放,但本质上严重脱离了文本,还差点误导了全班同学。如果得不到即时的、适当的引导,这个课堂探讨的设置就是失败的。

开放设置 篇4

一、英国开放大学专业设置

英国开放大学于1971年正式成立, 大学总部设在白金汉郡米尔顿·凯恩斯新城, 是世界著名的以广播、电视、函授与暑期学校相结合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总部下设各地区分校, 各地区分校又设区域学习中心和培训机构。目前英国开放大学共设有13所教学中心, 下级设有300多个教学示范点。

(1) 英国开放大学专业概况。目前英国开放大学共有37个本科专业、38个研究生专业、28个博士专业、18个预科专业、60个专科专业, 网校专业达到186个。专业学科涉及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哲学、医学、法学、职业教育等类别。共开设60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 课程类型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学位教育类课程、研究型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课程、继续教育类课程等。

(2) 英国开放大学专业设置特点。英国开放大学有相对灵活的专业设置, 学科内专业方向多样。学生可以通过修读特定的课程获得学历学位, 还可以修读不同学科的课程获得“开放学位”, 具体某一专业的证书、文凭和学位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 学习者不必从一开始就选定专业, 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实际进行灵活调整。学校设置专业数量较少, 主要通过丰富的课程设置来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

英国开放大学把相关课程融合在一起作为一门课程, 课程内按层次分成不同模块, 特点如下。一是以学科大类为基础、学士和硕士学位课程为参照灵活的设置专业课程。突破了传统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群, 设置了14种大的学科大类或学科群组合, 68种学科或专业。二是完善的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其一, 高质量的学位课程, 涵盖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等学历教育;其二, 课程种类分为业余进修提高课程、商业化开放教育课程、职业性合约培训课程等;其三, 各类职业证书培训的非学历教育。三是灵活多样的学制模式。有以研究为主的高级学位全日制或业余、函授和社区教育课程, 还有职业入门和进修培训、家庭与个人健康教育、环境艺术修养等领域的短期或长期专业学位课程。四是丰富多样的证书体系。英国开放大学共设有专业冠名和非冠名学位证书、职业证书和文凭等200多种专业资格认定证书及文凭。还设有非专业学位证书, 针对没有按专业选课进修的学员, 根据所学课程属理科或者是文科授予学位。

英国开放大学通过此种专业设置方式,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学习兴趣爱好, 有计划、有目标地选课。通过多样化的办学层次、弹性的教育模式和课程间的优化组合, 避免了不同专业间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叠, 适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结构的需求, 学校在培养高质量学科专家的同时, 也为社会输出了跨学科领域的有用人才。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 英国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世界成人教育最成功范例。

二、我国开放教育模式在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非常重视专业设置工作, 使我国开放教育专业设置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 对开放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促进了开放教育快速和科学发展。但是, 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 开放教育专业设置重复, 造成资源浪费。开放大学专业设置盲目求大、求全, 缺乏办学特色。学校存在一种错误倾向, 追求学科齐全, 办成全学科的综合性院校, 使学校逐步失去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目前, 以黑龙江省为例, 高校办学实体约82个, 开设了307个专业课程, 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盲目。经统计, 所有高校的专业课程有60%的重复, 学科和专业趋同的现象十分严重, 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等, 形成了学校教育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 在专业设置工作中, 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集中优势办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 避免专业雷同、避免资源浪费。

(2) 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稳定性。多数学校决定学科专业设置时, 仅从有利于招生的角度出发, 不重视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求专业人才供需实际状况, 在管理体制上没有建立对学科专业设置的论证和预测科学机制, 没有建立适应地域经济及地方主导产业发展的调整机制, 没有建立对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及专业发展规划, 一味追求“热门”专业, 一拥而上、盲目争办, 专业设置失去严格而理性的控制, 随意性很大。在生源竞争的压力下, 设置“热门”专业难以形成教育教学优势, 新增的专业没有前途, 又不得不频繁地调整或更换专业, 自身传统优势也会消失殆尽, 阻碍了开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对我国开放教育专业设置的启示

按照国家和政府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设计规划, 开放大学的定位是:面向全社会成员, 开展全民终身教育, 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 提供学历、非学历等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开放性高等教育学校。学习和研究英国开放大学专业设置成功经验, 有利于推近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工作。

(1) 转变观念、扩大开放争取政策支持。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我国开放教育存在着相对封闭、教育管理机制完善等不足。目前, 我国建立开放大学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解放和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我国要建设真正的开放大学首先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 推行高校教育的改革;其次要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 尽可能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求学需求, 以实现终身教育为己任;最后不可或缺的是积极争取立法支持和财政支持。因此, 建立开放大学归根结底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做好开放大学服务体系的架构建设。

(2) 面向社会, 依据市场需求设专业。英国开放大学经验表明, 专业设置关键要对地域经济发展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支撑。开放教育应紧密结合市场导向和经济发展趋势, 以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作为开放大学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的风向标, 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目前我国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协调, 且区域经济特色明显。因此, 专业设置应打破原有开放教育“五统一”的限制, 允许各省市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专业和课程。各高校要通过自我定位、自我规划, 充分考虑市场导向和产业定位, 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人才需求量和需求周期, 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进行专业设置, 切忌盲目雷同。

(3) 通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从英国开放大学运行的成就来看, 开放大学教育模式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必须研究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 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 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 以岗位技能的培养提高、知识面拓展、公民素质及生活水平的提升等方面为核心, 不断丰富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目前, 全国高等教育的平均毛入学率不足30%, 且区域发展不平衡, 有较多的社会成员接受不到高等教育。一方面, 要不断加强以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学历教育, 满足社会成员以学历、文凭为基础的学习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 普通高校的本科、专科人才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开放教育还应提升办学层次, 加大硕士、博士培养等学历教育项目,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另一方面, 还要营造全社会成员终身教育的学习环境, 广泛宣传终身教育理念, 为个人及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 建立继续教育与岗位职称评聘、工作业绩考核、职业技能注册等相衔接的制度, 大力建设为满足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生活素质质量提高的非学历教育专业, 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康萍.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J].中国远程教育, 2012 (6) .

[2]张微.高校专业设置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6) .

开放设置 篇5

《办法》在审慎的规范框架下, 流露出生机与活力。首先, 在《高等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成为主要法律依据的同时, 全文体现了对教育主权的保护和教育规律的尊重;其次, 《公司法》精神与原则的大量借鉴和创新, 赋予了独立学院更加灵活、充分竞争的产权制度, “自生自灭”的企业生存原理将在高等学历教育领域出现, 效率与竞争将成为高等学历教育的一大景观;再次, 基于高等学历教育的特殊行业背景, 审慎的原则作为《办法》的另一主线贯穿始终, 出资人水平限制、第三人保护、“揭开公司面纱”等法律技术得到深入的应用。

笔者从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出资、准入和退出机制、产权设计、出资人责任、审慎原则、自治原则等方面, 对《办法》做进一步的解读。

一、给予独立学院民办公益性法人地位

《办法》总则中, 明确了调整独立学院的法律是《高等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独立学院的身份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它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性质是公益性事业。这表明独立学院已由原来的“本科教学单位”变成“高等学校”, 其身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民办公益性事业是独立学院获得的法律地位。给予独立学院这样的法律地位, 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那就是在尊重出资人获利动机的基础上, 把私人资本收益限定在合理范围内, 在增加高等教育竞争与活力的同时维护其公益性质。独立学院具有民办非企业法人资格, 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依照《办法》第12条规定, 出资人作为出资的财产必须足额转移到独立学院名下, 确保法人财产权的真实与完整。

二、出资比例成为界定出资人权利和义务的主要依据

《办法》对独立学院举办者的出资办法做了公司法意义上的调整 (参见《办法》第11、12、13、14条) 。首先, 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利用学校名称、知识产权、管理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资产出资, 但是作为出资的无形资产必须经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作价或合作办学各方协商作价, 并以确定的数额和比例计入实收资本;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主要利用资金、实物、土地使用权等资产出资。合作双方出资比例是界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主要依据。其次, 为了确保出资足额到位, 防止虚假出资, 除依法进行验资外, 举办者作为出资的财产必须过户到独立学院名下;而且国家的资助、学生缴纳的学费、独立学院的借款和接受的捐赠财产, 不属于独立学院举办者的出资。再次, 《办法》还对独立学院存续期间举办者抽逃资金、挪用办学经费的行为做了禁止性规定。

以出资人的出资比例界定出资人权利和义务是公司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旨在保护产权界定的效率与公平, 实现出资人权利义务的对称性, 预防和控制出资人利用自身垄断资源要挟和敲诈合作伙伴、获取超额产权收益的机会主义风险。这一原则应用于独立学院, 也有利于明晰独立学院的产权, 形成民主、高效的法人治理机制, 形成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出资人以其出资额为限对独立学院承担有限责任,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控制权和合理收益权, 按出资比例分担办学亏损。这种有限责任的设计还使出资人财产与独立学院法人财产的分离, 实现法人财产的独立规范运营。

三、公平的准入和灵活的退出机制

关于准入机制。首先, 资格公平、程序公平原则。《办法》第17条规定:“设立独立学院由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普通高等学校向拟设立的独立学院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按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设置程序, 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这表明参与举办的普通高校是具有资格的申请人;申请程序为“高校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初审———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准”。这意味着凡是符合条件的普通高校和其他出资人都有资格通过法定程序申报设立独立学院。其次, 效率与非歧视原则。《办法》第24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受理申请筹设和正式设立独立学院的时间为每年第三季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每年9月30日前完成审核工作并提出申请。审批机关审批独立学院, 应当组织专家评议。专家评议的时间, 不计算在审批期限内。”《办法》第19条规定:“申请筹设独立学院的, 审批机关应当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期限, 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批准的, 发给筹设批准书;不批准的, 应当说明理由。”对独立学院审批时限的设置, 有助于防止审批过程中的官僚主义和道德风险, 提高审批效率;对受理申请的限制性规定, 有利于形成公开公正的评审环境, 降低包括幕后交易的机会主义风险。

关于退出机制。《办法》采用自由与强制相结合的退出机制, 保障出资人的办学积极性, 保护教育公益性目标不受侵害。首先, 自由市场退出。《办法》第48条规定, “独立学院变更举办者, 须由举办者提出, 在进行财务清算后, 经独立学院理事会或者董事会同意, 报审批机关核准”;第50条规定根据独立学院章程条款要求并经审批机关批准的, 允许终止独立学院。这些规定为举办者退出独立学院这一领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通道, 减少了出资人的后顾之忧, 刺激了投资人投资独立学院的积极性。其次, 强制退出。《办法》第50条规定了强制终止独立学院两种情形, 即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的和被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其目的在于维护高等教育的公益性目标, 保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四、强化了出资者责任

首先, 提供信任的活动要通过独立学院的自身努力来实现。《办法》切断了为独立学院毕业生颁发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普通高校学位证书的通道, 规定对独立学院合格毕业生只能颁发以独立学院名称具印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并且独立学院还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取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 (参见《办法》第38条) 。这项规定撤走了原来“母体高校”的品牌学位资源, 把独立学院提供信任的活动由依靠优势品牌资源交回到独立学院自身手中, 独立学院提供信任、创立品牌的重任已没有更多的捷径可走, 只能依靠自己出色的管理、鲜明的特色、良好的声誉与品牌来赢得多方信任。这里所指的“多方信任”首先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信任, 它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分配, 对办学条件不合格或违规办学的独立学院给予减少招生计划或暂停办学就是相应的处罚措施 (参见《办法》第56条) ;其次是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和用人单位的信任, 受教育者及其家庭要求提供优质的、适合本人发展和职业需要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 用人单位要求提供知识与能力储备充分、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具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这种提供信任的活动是一个艰苦、持续、创新的过程, 它要求出资人权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追求公益性目标约束下的长期利益。这需要出资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具有更远大的战略眼光, 具备宏远战略规划、战略推动与战略执行的能力。因此, 出资人的责任出现了层次化、立体化趋势。

其次, 足额出资控制机制得到强化。《办法》规定, 出资人必须足额履行出资义务;除执行验资程序外, 出资人用于出资的财产必须全部转入独立学院名下, 不得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办法》还列举了出资例外情形, 即国家的资助、学生缴纳的学费和独立学院的借款以及接受的捐赠财产, 不属于独立学院举办者的出资 (参见《办法》第11-14条) 。这些出资制度的设计对于独立学院的正常运行, 对于债权人、受教育者、独立学院教职员工等其他利益相关人的权利保护, 对于国家教育政策的有效性与连贯性具有实质意义。

再次, “揭开公司面纱”法律工具的创新性应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又称“公司人格否认”、“公司法人资格否认”、“股东有限责任待遇之例外”、“股东直索责任”, 它是指控制股东为逃避法律义务或责任而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滥用法人资格或股东有限责任待遇、致使债权人利益严重受损时, 法院或仲裁机构有权责令控制股东直接向公司债权人履行法律义务、承担法律责任。我国把“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写入新《公司法》第20条和第64条, 以制裁有限责任股东基于公司法人地位和有限责任待遇的严重道德失范行为和损害债权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一制度被创新性地应用于《办法》中, 《办法》第51条第2款规定, 独立学院举办者未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挪用办学资金造成独立学院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的, 除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 须提供在校学生的后续教育经费。这一条款的法律意义在于:如果由于列举的原因造成独立学院无法继续办学的事实成立, 有责任的举办者应对债务依法承担连带责任或无限清偿责任;连带责任包括在校学生的后续教育经费, 这个经费按照第51条第1款的规定应得到优先清偿。《办法》之所以把举办者未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挪用办学资金列为“揭开面纱”的理由, 是因为独立学院有很高的资本限制, 只要不出现列举的情况, 出资足额到位, 独立学院不能正常运行的财务风险较小。

此外, 《办法》还规定了对独立学院举办者滥用公司法人地位和有限责任待遇行为的行政制裁措施, 制裁主体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构成, 制裁的办法是责令限期改正、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给予处罚, 制裁的行为是虚假出资、抽逃资金和挪用办学经费 (参见《办法》第56条) 。

“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创新性应用, 将有效预防和控制出资人的机会主义动机, 保护债权人及利益相关人的合法权益, 打破“有限责任”的神话, 推动独立学院依法经营、公平竞争、合理取得回报的运行环境建设。

五、基于特殊行业的审慎原则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高等教育是公益事业, 因此如同文化行业、金融行业一样, 举办高等教育时必须坚持审慎的原则。《办法》中基于审慎原则的规定很多, 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出资人门槛、限制单一主体举办数量、审查出资人回报的合理性、提高办学条件、坚持合作方自治原则, 保障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首先, 出资人水平限制。水平限制旨在解决出资人办学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普通高等学校须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较好的办学条件, 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参见《办法》第7条) ;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 应当具有法人资格, 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 总资产不少于3亿元, 净资产不少于1.2亿元, 资产负债率低于60%;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个人, 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个人总资产不低于3亿元, 其中货币资金不少于1.2亿元 (参见《办法》第8条) 。

其次, 独立学院设立程序限制。《办法》第16条规定:“设立独立学院, 分筹设和正式设立两个阶段。筹设期1至3年, 筹设期内不得招生。筹设期满未申请正式设立的, 自然终止筹设。”程序限制通过筹设和正式设立的分阶段审批, 可以增加对出资人办学实力和能力的考察深度与广度, 提高审批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第三, 出资人资产来源限制。《办法》规定了出资人要提供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 并载明产权, 其中包括不少于500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或国有土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参见《办法》第18条) 。这类规定意在保证出资人出资的足额到位以及独立学院的基本办学条件。

第四, 举办数量限制。《办法》规定, 符合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一般只可以参与举办1所独立学院 (参见《办法》第15条) 。这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制度安排, 即保持适度的规模增长;也是对普通高校参与举办独立学院能力的现实评估。但第15条使用了“一般”这个限定词, 也为一些办学经验丰富、能力超群的普通高校参与举办更多的独立学院留下了余地。此外, 《办法》第29条规定, “独立学院应当按照办学许可证核定的名称、办学地址和办学范围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得设立分支机构。不得出租、出借办学许可证”。这一规定与独立学院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相符。值得注意的是, 《办法》对普通高校以外的举办者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数量没有限制。

第五, 广告限制。为防止虚假广告影响受教育者的选择, 进而侵害他们的受教育权利, 《办法》规定未经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招生简章和广告不得发布 (参见《办法》第45条) , 否则给予警告、1-3万元罚款、减少招生计划或暂停招生的处罚 (参见《办法》第56条) 。

第六, 回报限制。《办法》第43条规定, “独立学院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 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本款与《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1条的规定一致) 。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的标准和程序, 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设定的回报标准和程序 (参见《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37、44、45、47、47条) 是: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 出资人按不低于年度净资产增加额或者净收益的25%的比例提取发展基金;出资人从办学结余中按一定比例取得回报 (这里所称的办学结余, 是指独立学院扣除办学成本等形成的年度净收益, 扣除社会捐助、国家资助的资产, 并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须的费用后的余额) ;确定取得回报的比例依据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支出占收取费用的比例以及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确定出资人取得回报比例前, 独立学院向社会公布与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关的材料和财务状况;独立学院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做出出资人取得回报比例的决定, 并且自该决定做出之日起15日内, 将该决定和向社会公布的与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关的材料、财务状况报审批机关备案。民办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出资人不得取得回报: (1) 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者招生广告, 骗取钱财的; (2) 擅自增加收取费用的项目、提高收取费用的标准, 情节严重的; (3) 非法颁发或者伪造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 (4) 骗取办学许可证或者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办学许可证的; (5) 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财务、资产管理混乱的; (6) 违反国家税收征管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受到税务机关处罚的; (7) 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未及时采取措施, 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 (8) 教育教学质量低下, 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9) 出资人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的。

第七, 招生计划和收费标准限制。独立学院的招生纳入国家招生计划, 独立学院须按照国家核定的招生规模和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学生;独立学院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参见《办法》第33、41条) 。

第八, 办学条件限制。《办法》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机构、教师聘用与管理、辅导员和班主任配备、办学设施、文化建设、党团组织建设、民主管理制度等各种办学条件都设定了标准和限制。

第九, 普通高校举办者在独立学院理事会或董事会中的席位限制。《办法》第25条规定, 独立学院设立的理事会或董事会中, 普通高校的代表席位不得少于2/5。这一规定旨在确保普通高校适当的表决权和参与决策权, 发挥普通高校在把握办学方向、提高办学水平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

六、合作方自治原则得到尊重

开放设置 篇6

关键词: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分银行,金融课程设置,资源建设

2011年5月26日, 教育部党组会议原则审议通过《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2012年7月31日, 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在教育部于2012年6月21日发布的教发函[2012]103号文《教育部关于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复》明确指出, 国家开放大学是一所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这种新型高等学校的特殊属性, 决定了国家开放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不能照搬研究型的普通高等学校或者职业类院校的模式, 必须体现其特色。本文以金融类课程为例, 探讨在此背景下, 在学分银行制度的保证下的课程设置及资源建设问题。

一、学分银行制度下的学习模式

教育部《关于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复》 (教发函[2012]103号文) 的第二条指出:“积极推进‘学分银行’建设, 通过建立学习成果互认和学分的累积、转换制度, 探索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同时, 在国家开放大学建设规划提出的四项探索中, 学分银行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国家开放大学的“新型”办学模式离不开学分银行制度。

在学分银行制度的保证下, 学生的学习模式将会有非常大的改变。首先, 由于各种证书与学分挂钩, 而学分可以累积, 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课, 而不再学那些不感兴趣或者没有用的课程;其次, 由于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 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 利用任意终端进行学习, 摆脱了以往对时空有严格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后,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既可以阅读文字资料, 又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进行远程听课。

这种累积学分的做法在国外一些成熟的开放大学已经实行多年。英国开放大学作为全球第一所成功的远程教育学校从1971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1]。根据其官方网站上的介绍, 该大学既提供学历教育 (包括本科和研究生) , 又提供非学历的短期培训。这些教学模式都依赖学分制, 学习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时限的学习, 获得相应的学分, 当积累的学分满足条件时, 便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国家开放大学可以借鉴英国开放大学的成熟经验, 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特殊调整。例如, 国家开放大学可以借鉴英国开放大学的学分累积制度, 学习者只要在规定的课程范围内获得足够学分就能够取得相应证书。然而, 为了体现国家开放大学终身教育的定位, 在学习时段上不宜像英国开放大学般进行过于严格的限制。这种学分累积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权利得到了空前放大。为了充分保证学生的选择权, 在课程的设置上需要进行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或者高等职业类学校的特殊思考与处理。

二、金融类课程的设置范围

由于学分银行制度的存在及远程教育技术手段的日益丰富, 在选择所设课程时可以突破普通高等学校或者高等职业学校由于专业方向、人力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导致的课程范围和数量的限制。国家开放大学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

(一) 加大课程覆盖面, 满足不同行业需求。

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三个领域。在专业设置上, 教育部2012年9月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显示, 金融学类专业包括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及投资学共四个专业;教育部2004年10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显示, 财政金融类专业包括财政、税务、金融管理与实务、国际金融、金融与证券、金融保险、保险实务、医疗保险实务、资产评估与管理、证券投资与管理、投资与理财及证券与期货共12个专业。由此可见, 大多金融类的专业并不完全涵盖所有领域, 而是带有偏向性。

任何一所普通高等学校或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资源 (无论是师资, 还是教育成本) 都是有限的, 以一己之力无偏向性地开办所有的金融类专业将十分困难,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另外, 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 招生规模与教学成本呈U型分布。随着招生规模的上升, 教学成本先是下降, 达到最优招生规模后, 教学成本上升[2]。同一所学校开办多个金融类专业会使招生工作面临很大压力, 如果生源一定, 专业数量越多, 则每个专业的招生人数就会越少, 最终造成招生人数无法达到最优规模。这种情况下, 教学成本无法得到弥补, 进而就会影响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鉴于以上原因, 很多学校, 特别是高职高专类的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 (包括学校自身的硬件设施及师资等方面的情况, 以及区域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特点) 有选择性地开办金融类专业, 例如根据当地保险机构、银行类机构及证券类机构的比例确定金融类专业的偏向。

与这些学校的有限受众相比, 国家开放大学的影响面更大, 因为只要远程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软硬件技术设施过硬, 国家开放大学对于学生人数的上限和学生所在地点并无过多限制。这就要求国家开放大学在金融类课程设置上不能带有地域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特点的偏向性, 应该遵循全面性的原则。这种全面性的课程设置, 可以从三个维度考虑:

1.从宽度上说, 课程设置应该能够满足金融业各领域的需求, 既要有通识性、基础性的课程, 又要有各金融领域的专业课程;

2.从深度上说, 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不同学习者的接受程度, 从普及型、实用技术型、提高型到研究型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需求;

3.从时间上说, 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国家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 除了传统的金融类课程以外, 国家开放大学还应该紧跟形势, 设置一些专门的课程, 为新兴、热点的金融领域培养必要的人才。例如, 近年来为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资金问题作出贡献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机构如果要可持续发展, 则专门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国家开放大学应该在考虑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课程 (例如:农村金融) 。

(二) 加强市场调查,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兼顾。

数据来源:根据中央电大发展规划办公室在的各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上公布的数据整理。

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基于电大系统, 而电大系统在金融类学历教育方面已较成熟, 学生数量很大, 如图1所示, 从2002年至2010年, 开放教育的金融专业招生人数 (含本科与专科) 单年最高达到46508人, 各年平均26973人。国家开放大学应该承继电大系统的招生渠道, 继续开展金融类的学历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注意形成体系, 充分体现学历教育的特点。

除学历教育外, 国家开放大学还应该进行市场调查, 适度开发非学历教育项目。根据有关调查, 高等职业院校金融专业有95%的学生关注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如银行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等[3]。事实上, 财经领域各认证考试的报考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学历教育中的课程内容虽然能够涵盖这些考试所需的知识, 但由于缺乏针对性, 很难满足考生的需求, 因此国家开放大学在设置金融类课程时, 可以针对各类考试的特点, 为学习者提供短期的考前辅导。

在非学历教育方面, 国家开放大学还可以考虑与各种金融机构合作培养人才。这是因为企业的逐利性导致在招聘员工时总是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招聘到最合适的人。但是如果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 在节省培训费用的同时, 却可能产生更高的工资支出;而如果企业不想支付高工资, 那么员工的培训支出就必不可少。为了解决这种矛盾, 校企合作、工读结合已经被越来越多地用于金融专业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中。例如, 徐高峰 (2011) 提出“新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4], 廖旗平 (2012) 提出金融专业复利型人才的培养模式[5], 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铃学院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已经获得了很大成效[6]。因此, 国家开放大学可以利用电大系统教学网点的庞大资源, 加强与当地金融机构的联系, 进行多方面的市场调查, 了解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需求, 设置岗前培训、职业教育等方面的课程, 为企业输送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

三、金融类课程资源建设时应注意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 国家开放大学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当遵循全面性的原则, 但是如此大规模的金融类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因此, 在进行资源建设前, 国家开放大学应该利用其教学网点的优势, 做好市场调研, 充分了解学习者的需求, 把钢用在刀刃上, 力求达到成本收益的最佳状态。为了不浪费投入的各种人力物力资源, 应该致力于建设对于学习者来说有用、好用、喜欢用的资源。

(一) 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根据新形势进行更新替换。

根据电大开放教育金融类专业的教学计划, 中央电大、各省级电大与部分基层电大各自拥有部分设置课程的权限。如表一所示, 单是中央电大在线与广东电大在线这两个远程教学平台上金融专业的课程资源已过百门。据统计, 2010年, 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共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44所;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1103所;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1853所[7]。在三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 电大系统内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够把电大系统内部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则无疑能够为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资源建设节省大量成本。

数据来源:根据中央电大在线平台与广东电大在线平台上的课程资源整理。

所谓的资源整合并不等同于简单复制。近年来, 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变化较快, 金融理论更新频繁, 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因此, 课程资源不能一成不变, 应该保持更新。目前电大的部分金融类课程资源已经沿用了十多年未曾更新, 资源当中涉及的金融理论也已经不符合金融形势, 所谓的“现状”已是十多年前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金融行业规则变化较大, 再加上近年来的次贷危机、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金融事件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讨论, 金融专家在很多方面进行了金融理论的创新。在这些新理论亟待进入实证环节过程, 将依赖于金融从业者的支持。国家开放大学以成人教育、终身教育为主要定位, 其学习者正是新金融理论的实践者, 如此, 课程资源的与时俱进就显得非常重要。国家开放大学在进行金融类课程资源建设时, 一方面, 出于成本节省的考虑, 应该充分利用电大系统内部已有的成熟资源。另一方面, 对已经过时的资源要进行改进和补充。

(二) 国家与基层相互配合, 建设全面而优质的课程资源。

如前文所述, 国家开放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遵循全面性的原则, 从三个维度覆盖金融业的所有领域, 满足学习者对各种学历及非学历教育的需求。如此, 涉及的课程会非常多, 电大系统内部的任何一个机构都无法单独完成这样的任务。因此, 在资源建设方面, 国家开放大学应该与基层开放大学相互配合, 充分调动系统内所有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据统计, 截至2010年, 全国电大专任教师属经济学类的共6624人[7]。如此丰富的人力资源只有集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放大效应, 因此, 可以由国家开放大学组织全国性的金融类课程资源建设团队, 在团队内部组建各种专门小组, 各个小组分别承担一部分课程的资源建设。在分配任务时应该考虑各地的优势资源。例如国家开放大学地处北京, 与北京各高等院校联系紧密, 使其更容易获得理论型课程的优质资源, 因此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负责建设基础类、通识性、传统的金融课程;又如, 浙江省温州市的学校则可以设置一些关于民间金融、个人境外投资等相关课程, 这是因为自2012年3月28日开始的温州市金融改革使该地区得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多方的金融创新, 通过课程资源共享, 可以使温州金改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在兼顾课程资源建设全面性的同时, 还应该保证课程的质量。随着远程教育技术的成熟与普及, 各种远程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 从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 从认证考试到各种职业培训, 门类齐全。正保远程教育旗下的中华会计网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其网站上公布的数据显示, 在网络远程会计考前培训市场的超过150家机构当中, 中华会计网校的市场份额高达71.48%。这样的成功与其优质的课程资源和优质的服务是分不开的。因此, 国家开放大学要在众多的远程教育机构中脱颖而出, 课程资源的质量不容忽视。例如那些对着讲义或者课本读上一遍的视频资源必然不受欢迎, 因此, 在录制课程视频资源的教师选择上, 不能单纯地考虑教师的职称, 而应该倾向于那些表达能力强、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而在文字资源上, 经过总结和加工的图表将比大段的文字更受欢迎。

(三) 增加特殊元素, 满足残疾人的需求。

根据200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 我国共有残疾人8296万人, 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的17.80%。由于身心上的缺陷, 残疾人无疑会给家庭带来一定负担, 而教育能够帮助残疾人更好地树立自信、融入社会, 使他们拥有生活、工作的技能, 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 享受生活, 减轻家庭负担, 增强幸福感, 促进社会和谐。然而,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率达43.29%, 接受过大学教育 (指大专及以上) 的残疾人仅有94万人。

数据来源:根据200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整理。

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国家开放大学主要提供的是远程教育, 这样的教学模式既降低了学校在残疾人所需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 又降低了学习者的准入门槛, 使得残疾人可以很容易地利用各种远程教育平台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进行金融类课程资源建设时应该考虑到残疾人特殊的身心状况, 一方面要考虑资源的呈现方式, 可以在正常学习者的资源建设完成以后, 加入或者设置一些有利于残疾人学习的元素, 例如截取音频资源以满足视障者的需求, 在视频资源中添加哑语翻译以满足听障者的需求等。另一方面应该考虑到残疾人特殊的职业技能需求, 残疾人的职业选择不多, 为了能够使残疾人能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显得非常重要。

(四) 齐备软硬件设施, 支持多种学习终端。

由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显示, 在选取的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50个主要城市中, 居民平均单行上班时间为39分钟, 其中, 北京以52分钟居首, 广州、上海则以48、47分钟紧随其后[8]。这样算来, 居民平均每天花在上班路上的时间达78分钟, 按照一年250个工作日 (全年365日减115日周末和法定假日等公众假期) 计算, 平均每人每年花在上班路上的时间为19500分钟, 合325个小时。这段宝贵的时间虽长却因为过于零散而显得并不好用。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些需要常年在家或者在医院照顾小孩、老人或者病人的群体, 他们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都要陪伴在被照顾者的身边或者要完成必要的家务, 剩下来的自己可以掌控的时间会比较零散。

鉴于时间 (零散) 空间 (在路上) 的限制, 传统的利用电视或者台式电脑进行远程学习的方式就会不太合适。而近年市场上出现的多样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则可以真正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接受信息。再加上这些移动终端设备的价格跨度非常大, 能够满足各种不同人群的需求, 使得移动终端设备已经成为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相应的, 国家开放大学在进行课程资源建设时应该考虑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软件、形成多种格式的资源类型, 以兼容各种终端设备。

四、结语

在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制度的保证下, 学习者不再需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听某个特定的老师上特定的课程。学习者将在时间、场所、方式, 以及内容多方面拥有选择权。为了保障学习者的选择权, 国家开放大学需要在课程资源建设上进行思考与努力。本文以金融类课程为例, 提出了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遵循全面性的原则, 不但要从宽度、深度及时间三个纬度上全面覆盖金融业内各领域的知识, 而且要同时兼顾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在所设课程范围确定以后, 需要更进一步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多层面相互配合, 利用已有资源, 更新内容全面建设优质课程, 同时需要齐备软硬件设施, 支持多种学习终端, 以解决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不同人群的需求, 达到国家开放大学的实现全民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

肖俊洪 (2012) 认为:即使电大易名为开放大学, 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办学质量就自然而然地跃上新台阶, 并不意味着它就能自然而然地摆脱边缘化的地位, 并不意味着它自然而然地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9]。国家开放大学要想在众多的远程教育机构中脱颖而出还需要很多思考及努力。

参考文献

[1]The Open University.History of the OU[EB/OL].http://www.open.ac.uk/about/main/the-ou-explained/historythe-ou.

[2]吴后宽.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实证分析——基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2 (29) :10-13.

[3]张涛.王玉忠.高等职业院校金融类课程模式改革的调查[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 :67-68.

[4]徐高峰.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新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2 (17) :9-11.

[5]廖旗平.高职金融专业复利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教通讯, 2012, (19) :66-69.

[6]郭福春.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5) :72-74.

[7]中央电大发展规划办公室.2010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03) :72-76.

[8]新华网.北京:每天人均上班时间52分钟, 全国最长[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1/01/c_113565600.htm.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开放设置】相关文章:

开放性作业设置07-23

开放大学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开发研究01-03

UG个性设置和功能设置05-24

公式设置05-01

状态设置05-05

选用设置05-08

设置要点05-22

分层设置05-26

网络设置05-28

变电设置06-03

上一篇:满意评价下一篇:企业人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