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体系

2024-08-09

批评体系(精选七篇)

批评体系 篇1

1工业设计批评体系的涵义

从字面上理解, 艺术设计批评中的“批评”所对应的英文critique, 牛津高阶词典将其释意为“critical analysis”, 即批评性的分析与评论。所以, 设计批评不是无理的指责, 不是无据的谩骂, 而是一种有对象的理性的评论--因此, 设计批评又可被称为设计评论。根据V.C.奥尔德里奇把批评的逻辑方式归纳为:描述、解释和评价三个层次。这是一种由浅入深的纵向评价逻辑, 而评价则是最高级的设计批评方式。无论在哪种评价逻辑层, 设计批评都是以价值观念为基础, 选择合适的批评方法和模式对批评对象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及其设计实践、以及设计与设计师的相关制度体系, 运用相关理论做出评价和判断。

同样的, 工业设计也是一种需要迎合价值观的设计类别。它迎合的对象是消费者, 并需要符合市场价值;在设计出品的同时, 我们也可以从产品中反映出设计者的素质、设计创作过程、设计欣赏以及设计市场等现象与问题, 甚至能反映出当时社会流行的设计思潮和审美观念。如二十世纪60年代广泛兴起的POP艺术运动, 它就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力求表现自我, 标新立异的心理, 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社会与文化价值观。

由历史的角度出发, 可以说有设计就有设计批评;就单个设计活动来说 (从创意到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活动中) , 也始终存在着设计批评。由此可见, 在工业设计中构建的设计批

评体系必然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因此, 在工业设计范畴内构建设计批评体系, 可以实现多层次价值观的统一;同时, 对设计范畴的其它类别建立设计批评体系也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2工业设计中设计批评体系的主体和客体

设计作为一种主体能动的创造性活动, 它与设计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而以设计为中心内容的工业设计批评体系同样也离不开设计批评的主体和客体, 工业设计批评的主体和客体是构建工业设计批评体系的现实基础。主体和客体本身是一对哲学范畴:“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 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2.1 设计批评的主体

笔者将设计批评的主体划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

直接主体, 产生于造物过程中——造物之人和对物的使用之人, 衍生到现代社会的设计概念中, 就演变为产品生产者和使用者 (或是消费者) 。这两者也是直接与“物”接触的人。第一, 设计是一种人化物的实践过程, 人在造物过程中形成对美的广泛思考, 无论是朴拙的还是现代的, 这种广泛的审美思考都在随着人造物能力的进化而进化。人在创造美的同时提升对美的认识, 设计者往往首先自身是一个批评者, 他们在创作中评定并改良美, 并将这种审美素质体现在其设计中。第二, 使用者在设计批评中的主体性表现在:只有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契合的产品才可能为使用者 (或是消费者) 所接受。

间接接触产品的批评主体, 称为间接主体。比如专业研究员、市场评论家, 或专业评论家。他们不一定直接接触产品或生产过程, 却能从各种渠道 (例如书籍、新闻、网络等) 了解到产品特性, 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 对产品进行推敲、分析和评价。

设计批评的主体所产生的批评内容可以清晰地显示评论家们对于设计的认识, 因此缺乏准备的批评是不负责任和浮浅的, 不能引起他人的注意或共鸣;缺乏方法的批评注定是事倍功半的, 也无法真正触及批评目的。这些对批评主体而言都是一种挑战。

2.2 设计批评的客体

“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把自己的目的、计划、愿望变为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实在即客体”, 设计批评的客体无疑就是设计物。设计体现的是一种“物-人-环境”的关系, 人的欲望、需求和想象都是以设计的形式体现在有形或无形的设计品中。设计物的背后, 凝聚着设计者对自身、社会、设计理念和自然环境的思考。设计批评的客体是组成设计批评里“物”的基础。

设计批评的主体、客体和设计批评理论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批评主体的提升能使批评信息反馈增强, 作用于批评客体之后, 能促进批评客体的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促进了设计批评理论的进步和完善。

3工业设计中设计批评体系的构建

现代工业设计务求达到“物-人-环境”的和谐化, “强调设计要合情、合理、和谐”。工业设计的主体是“人”, 客体是“人为事物”, 根据柳冠中先生的“设计事理学”思想, 在这种“人”与“物”之间, 还存在着一种“事”。设计之“'物'泛指材料、设备、工具, 包括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等;'事'则是上述'物'与'人'的中介关系”, 人与物之间所存在的“事”是塑造、限定、制约“物”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因此, 关于“人为事物”的设计过程不仅仅是为“物”设计, 更应该结合“事”的因素, 从而为“人”所设计, 真正使工业设计构成“人为事物的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物”的过程中, 首先要研究不同的人 (或同一人) 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使用方式等因素下的需求, 从人的使用状态和过程分析中明确设计目的, 然后选择造“物”的原理、材料、工艺、设备、形态、色彩等内部因素, 由此作为一套系统的设计事理学方法论。既然设计批评是伴随设计而产生, 那么现代设计批评也同样应该用系统的方式看问题, 从而构建现代设计批评框架体系。

设计批评的主体、客体及其方法这三部分内容是构建整个设计批评评价体系内容的基础。由此形成了一个由点及面, 由面及体的评价体系。笔者所欲建立的设计批评框架体系是一种系统评价方法论, 也是一种思想体系, 其实质是“以一种系统的观点将众多的评价方法以某种形式组织起来, 便于理解和选择具体的评价方法”。如前所述, 设计批评体系的构建是多层次、多维度的, 由于批评体系所围绕的中心点不同, 由此点其发散出来的批评体系也就自然不一样。

3.1 以批评主体为依据的设计批评体系构建

从工业设计范畴的批评主体来看, 制造和设计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必须涵盖多方面内容, 才可能对设计作品做出除“描述”、“解释”层面之外的设计“评价”。比如美学、设计艺术学、人机工程学、材料力学, 甚至要涉及解释学 (Hermeneuties) 的视野--这一学说始于1657年汤恩豪塞尔, 是一种解释文献的技艺学, 分为客观的语言学解释和主观的心理学解释, 也可分为基本理解和高级理解, 所谓高级理解就是精神生命的整体参与。

其次, 由系统论的方法来看, 我们可以将“设计批评评价体系”作为一个“目标系统”来具体分析设计评价的目标、限制性和可能性的要素关系。大致思路是, 首先确定该体系的“外部因素”, 即确定评价的主体是谁?其愿望、需求和价值观是什么;其次是确定评价客体是什么?不同设计物有什么特征;以及在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制度环境下对客体进行评价等。这些限定与分析“外部因素”的过程就是逐渐明确层次化系统目标的过程。而后, 选择相应的各方面的制度手段进行对评价标准、程序、组织、方法等内部因素的构建。最后利用该制度体系对设计活动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

运用上段设计批评框架体系的构建方法, 结合上文中整个框架体系的内容, 我们可以形成一个整体以批评主体为依据的设计批评体系轮廓 (图1) 。

3.2 以批评客体为依据的设计批评体系构建

从批评客体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批评体系构建, 就应该以批评对象作为出发点。工业设计中的设计批评是以“人为事物”作为出发点, 并贯穿在“物”的转化过程中, 是形成“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相互转化的系统方法评价, 也是创造、形成“物-人-环境”之间的一种合理、和谐的生活方式的再思考。

工业设计中“物”的形式存在包含了设计、生产、制造、销售这四个客观过程, 因此笔者将此过程定为以批评客体为依据的设计批评体系的构建基点, 并以此形成该体系构建的基础。说明了设计批评体系一直都是作用于整个--从设计到生产到制造再到销售, 并最终从使用者 (或消费者) 的评价中反馈到设计进行再设计--闭合式的框架空间, 从而推动着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的共同发展。

在整个反馈过程中, 工业设计批评中的信息反馈并不总是一次性完成的, 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销售过程中, 实现着“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相互转化的物化过程, 形成一种多层, 多次的作用体系, 并在此大的体系中实现着设计批评目的的统一。

4结论

设计批评是与设计并存的一门社会科学。艺术设计是一个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体, 艺术设计批评也必然会受到真实世界多元化、多层次价值轴心的困扰。因此在研究具体设计现象时, 将其归置到科学与人文的现实母体中去考察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也必须借助于科学、艺术、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成果和研究范式。设计在我国的发展与受重视程度, 相对于国外而言可以说比较滞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设计批评与设计实践自身在一定时间内的发展也极为不平衡。历史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因此批评才有其重要价值。

摘要:以分析设计造物的逻辑活动论述设计批评体系的涵义, 并通过研究设计评价的主、客体因差异, 结合系统论思想, 提出工业设计中的设计批评应该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体系构建。

关键词:工业设计,批评,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2]马尔科姆·巴纳德, 常宁生.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3]俞孔坚.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M].北京:北京图书馆, 2005.

[4]田萌.批评是一种学术立场而非道德骂场[EB/OL].中国美术批评家网, 2006.

[5]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6]陈汗青.产品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11:1.

[7]唐济川.现代设计艺术思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1.

[8]简召全, 冯明, 朱崇贤.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3-2.

批评与自我批评重在“批评” 篇2

批评比自我批评更需要勇气。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自我批评可能很容易,因为揭露自己的伤疤,“伤心难堪”在自身,自我批评诚恳说明你对党忠诚、对自身负责、对工作尽责,体现出你的胸怀大度和为人谦虚,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但批评别人就不同了,因为是同事,你得顾及“面子”,也可能是领导,你得顾及“关系”,因此批评别人你得多一份心思,得揣摩别人心理,看别人脸色,说重了别人不愿意,说轻了组织不答应,所以得在遣词造句和火候掌握上仔细“拿捏”。可见,批评别人比自我批评需要更多的勇气,这份勇气来自于你的公心公事公办。只要是为单位建设考虑,为同志前途命运着想,批评别人就是在帮助别人,就是让同志少走弯路、错路和邪路,让单位建设发展少折腾,这于公家于个人都是非常利好的事情。有了这样的认识和胸怀,就不会怕批评别人。所以说,敢不敢批评是党性和原则问题。

批评比自我批评更需要深度。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我剖析总有说不到位、说不彻底的问题,因为就本质而言,谁都想找出、找全自己真正的缺点和错误,在克服不足中取得进步,但殊不知“不识庐山真面目”正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虽符合情理,却不能一概以党性不强而谈论。这时,批评就要肩负起这个责任,要充分利用话语权,为同志拽袖子、竖领子,以对身边同志高度负责的心态,尽可能把该说的缺点说全,把该讲的问题讲透,让同志自省、自警、自励。要想为同志画好“像”,平时就要多留意、多观察、多交流、多总结,把身边同志的一贯思想想法与一段时期思想反映结合起来,把组织评价与群众评议结合起来,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做到批评有理有据,讲评全面深刻,真正达到教育人、改造人的目的。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和理论认识,批评就不会蜻蜓点水浮在面上了。所以说,能不能批评是态度和能力问题。

批评比自我批评更需要智慧。古人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批评不仅是一种工作形式,更是一种工作艺术。对同志身上存在的缺点,属于原则性的,如工作指导思想不端正、动机不纯、过多考虑个人前途等问题,就要一针见血,毫不含糊,确保其政治立场端正、方向正确;属于工作方式方法的,如急躁情绪、统筹不力、计划不周密等问题,就要在肯定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不能以几点不足否定全部,应保护积极性;属于个人业余生活范围的事,如对外交往、老乡观念重等问题,有的可能是道听途说,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之间,就要善意提醒,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既让同志坦然接受,又不至于使同志感到难堪,既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又要达到增进感情团结同志的目的,如何开展批评确实需要智慧,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去揣摩、体验和积累。所以说,会不会批评是方法和方式问题。

可见,自我批评重要,批评更重要,因为有勇气、有深度、有智慧的批评才能触及灵魂最深处,真正点燃思想交流碰撞的火花,增加“武器”的威力,增强民主生活会的战斗力和原则性。

批评体系 篇3

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的价值体系并不可能来自理论家的凭空臆造,而是在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创作实践基础上归纳与总结出来的理论化的思想成果。这种价值判断体系,一方面蕴涵在近现代以来的经典美术作品之中,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语言化形态的美术批评里。因而,尽管当代中国美术表现出多元与多样的创作状态,但多元是有序的,体现出价值判断体系上的区别;而多样则是同一价值体系内的个性与风貌上的差异。

形成中国当代美术多元与多样的艺术生态,当然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历史演变与积累的结果。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价值判断的形成与确立,不仅在审美观和方法论等方面都曾受到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与制约,而且是20世纪欧美美学思想在中国的反映。20世纪以来的中国,人们对艺术的价值认知,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过程。一是从上世纪初至70年代的“为人生和社会”的艺术,它以艺术的社会反映论为逻辑起点,强调艺术和社会现实构成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是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它以强调艺术的自律性为思想武器,排斥艺术与社会、与政治及与生活的联系;三是世纪之交以强调艺术成为一种“文化存在方式”为立场,旨在探求全球化趋势下多元文化共存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在某种意义上,这三个主要过程都是西方美学思潮对中国文化现实的辐射而形成的三种审美准则和三种评价方法。

在这三种价值体系中,社会学批评是主流,这不仅因为美术社会学批评的立场占据了20世纪的大多时段,而且更重要的是对艺术社会功能认识的终极判断,顺应了中国在20世纪社会动荡与变革的需要,顺应了中国文化对于艺术最基本的认知,顺应了中国人的普遍文化心理。文化学批评显然是在20世纪末在中国发达城市进入都市文化时代而产生的,它是局部的,甚至是某一局部的某个层面的,而且它是进入21世纪当下正在不断完善与扩大的一种价值体系。其实,不论社会学批评还是文化学批评,它们对艺术作用于社会的功能认知是相似的,因此,它们都注重艺术作品的外部研究与评析。所不同的是,艺术社会学批评始终把艺术当作一个完整的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作品来看待,它与外部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对它的批评是由内而外的。而艺术文化学批评则始终把艺术当作一个非完整表义的文本来看,它携带的信息需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中才能被激活,并随着上下文文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对它的批评是由外而内的过程。当然,艺术的文化学批评也由这种文本的特质而显出其开放性和多元性,这和社会学批评就作品的完整、并唯作品的阐释而呈现出批评的专制与唯一确实差别巨大。这种差别,隐藏了社会形态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经济秩序带来的不同文化观念。

而本体论批评则是夹在这两者之间的一个转折点,没有对艺术本体的极端追求,便不会产生对艺术审美价值的充分尊重,也不会形成对艺术自身美学品质的全面提升。在某种意义上,传统中国画批评是本体论批评,但传统中国画在20世纪也遭遇了艺术社会学与艺术文化学价值观的批判与改造。包括传统中国画在内的对于艺术本体的研究,只有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能得到恢复与重视。这个时间虽然短暂,但它推动了美术批评从社会学向文化学的转换。因为正是极端的艺术本体论才破坏了本体主义的审美原则,从而使艺术创作走向了需要文化环境阐释的解构主义。[1]当然,艺术史的发展并不都是进化的,因而由艺术的终极判断而决定的艺术批评的立场和方法也未必都呈现出进化的趋势。正因如此,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美术是这三种批评体系或价值体系并行存在的时期,而且,这三种价值体系之间谁都不能取代与被取代、谁都不能覆盖与被覆盖,只能是体系自身特征的凸显与纯化和体系之间的互用与转借。价值体系的混融性与综合性成为当代中国美术批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

如果说这三种价值体系都体现了欧美艺术观念对于中国美术价值判断的影响、这三种价值体系在中国形成的三个过程也都体现了中国社会现实与文化现实对于欧美艺术观念的选择与接受,那么,中国当代美术价值体系的建立则意味着对这三种并存的艺术理念进行的重新整合与自主创新。比如,当代中国美术的受众主体是劳动人民,国家主流艺术观念的重新整合与自主创新都和如何表现这个对象、怎样让这个受众群体得到审美权利的保障密切相关。不论上世纪50年代初对于中国画的改造,还是50年代末对于印象派、后印象派的批判,都涉及到表现什么与为谁表现的问题。这里所蕴涵的更深刻的命题是,如何对待民族传统与如何处理外来美术?“改造”与“批判”的核心,实际上也是站在艺术是否具有大众民主意识的立场。而新时期以来,人们不仅对被改造的中国画有了重新的认识,而且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民族传统绘画,尤其是对传统文人画重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西方艺术,也不仅重新认识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写实油画,而且引进、包容、借鉴了大量西方现当代的艺术思潮与创作理念。新时期对于传统美术与外来美术的重新认知,依然涉及的是如何对待民族传统与如何处理外来美术。但重新认知的背后,隐含了对于大众民主的不同理解和对于人性解放的根本认识。因而,中国当代美术的价值系统最突出的特征便表现在:对于传统美术的承传与创造的价值观,对于外来美术的借鉴与融合的价值观,对于艺术社会学与本体论的现实主义美术与现代性美术的价值观,对于大众人文关怀与个体人文关怀的大众美术价值观与当代性的美术价值观。[2]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由欧美艺术社会学、本体论和文化学构成的批评体系被当代中国美术基本价值观的同构、拆解与重组。也可以说,中国当代美术的批评话语与价值尺度都是上述四对核心价值观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这四对核心价值观辩证统一的外在表现。中国当下美术创作的有序与无序、艺术批评尺度的规范与失范,一方面是由于艺术创作主体和艺术批评主体的识见与素养的差异而体现出对于这四对核心价值观的不同理解,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对于当代中国美术批评的这四对核心价值观尚缺乏更明确、更深入、也更系统的研究与提升,由此造成我们对于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的尺度一直处于潜意识的运用上。因而,从纵向历史和从横向现实的角度研究与探讨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的基本价值观,是构建中国当代美术价值系统的重要课题与必然途径。

2010年4月6日清明节江南旅次

参考文献

[1]参见拙作《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的三种姿态》,载《美术与设计》2003年第3期。

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4

对照总书记指示精神,反思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情况,必须直面两个关键词,即“不够大胆”“不够经常”。“不够大胆”,是指一些领导干部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顾虑重重:害怕批评领导给小鞋穿,批评同事伤和气,批评下属丢选票;担心自我批评丢面子、失威信、损形象,影响仕途。“不够经常”,是指一些党组织政治生活不规律,民主生活会很少开,领导干部间缺乏开诚布公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缺少相互监督的平台和互相提醒的機会。

正因为“不够大胆”“不够经常”,导致一些党组织的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呈现弱化、钝化之势,甚至变形走样。概括起来有四:其一,“明哲保身”。批评别人兜圈子,八面玲珑,假批评、真讨好;自我批评放空炮,顾左右而言他,假检讨、真摆功。其二,“移花接木”。把别人普遍存在的问题简单加以“拷贝”“克隆”,将其移到自己身上,结果“千人一面”,找不到自己的真实问题。其三,“推手太极”。对照检查绕弯子,空话套话虚话连篇,泛泛讲认识,抽象说问题,夸夸其谈,虚头巴脑,毫无意义。其四,“漫无边际”。开会时客套话开头,奉承话居中,希望话结尾,批评与自我批评隔靴搔痒,把民主生活会开成了聊天式的“神仙会”。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是一些党员干部党性原则不强,因私利而废公心,以己利而夺公益,内心少了思想交锋和火花碰撞,久而久之,丧失锐气,积羽沉舟。

令人欣慰的是,在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认认真真地召开了民主生活会,拿起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抛开面子揭短亮丑,诚心诚意沟通思想,推心置腹交换意见,有交流、有交锋、有交心,有共识、有共振、有共勉,既尝到了忠言逆耳的辛辣味和“刺刀见红”的火药味,又达到了“红红脸、出出汗”的功效。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消除党内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既需要积极的、坦白的、严正的、尖锐的、诚恳的、与人为善的态度,亦需戒除“文革”式的那种大揭发、大批判,打棍子、扣帽子,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做法,防止批评与自我批评“走神散光”“跑调变味”。

首先,要出以公心,实事求是。正确把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和“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不着眼于私利,不以个人的恩怨、得失、利害、亲疏看事待人,摘掉有色眼镜,摒弃成见偏见,真正做到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其次,要丢掉顾虑,勇于担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我们共产党人是革命者,但不是神仙。我们也吃五谷杂粮,也会犯错误。我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犯了错误就检讨,就立即改正。”在延安时期,对于审干工作中出现的扩大化错误,毛泽东同志主动承担责任,多次进行自我批评。有一次在中央党校礼堂开会时,他还恭恭敬敬地把手举在帽檐下,向被整错了的同志赔礼道歉。大家长时间热烈鼓掌向毛泽东同志答礼。实践证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治病救人的“手术刀”,不是伤人和自残的“凶器”。只有认真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才是一名共产党员党性强的表现。

正确认识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武器 篇5

一、端正态度, 明确认识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 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该只做一个起码的够格的党员, 而应该做模范的共产党员。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共产党员在长期的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培养各方面的修养, 包括理论修养、革命战略、战术的修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纪律的修养, 还包括艰苦奋斗工作作风的修养, 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 以及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的修养。这其中有一条重要内容, 就是坚持党内团结, 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1. 要充分认识到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演讲中就说过:“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 我们如果有缺点, 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 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 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 我们就照你的办。”在延安整风中, 毛泽东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整风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在党的七大上, 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 并且强调指出, “三大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中国成立后, 鉴于党执政后地位和环境的变化, 党的八大党章明确规定, 党更加需要向党的一切组织和党员提出严格的要求, 更加需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多次强调, 要恢复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优良传统, 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强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是因为批评与自我批评, 既是由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也是保持我们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重要武器。这个性质, 就是我们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新形势下, 每一位共产党员必须在心中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牢固确立这一宗旨, 才能具有坚强的党性。

2. 要充分认识到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人是一种精神动物, 人的精神境界有高低之分。精神境界低的人, 气量狭窄, 视野短浅, 胆小怕事, 对他人和自我缺乏批判和否定精神。精神境界高的人, 心胸阔大, 志向高远, 气势如虹,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必要时都敢于说“不”。一些人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利器生锈, 其重要原因是精神境界过于狭窄。他们患得患失, 生怕批评自己失了面子, 丢了尊严;批评别人伤了和气, 少了人缘;批评下级竭了“载舟之水”, 弱了群众基础;批评上级犯了做官大忌, 断送事业前程, 因而明知自己有缺点, 别人有错误, 也不敢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武器。这些人之所以精神境界低下, 根本原因是其人生站立点太低, 就如契诃夫小说中的套中人一样, 整日把自己装在个人利益的“套子”中, 小心翼翼, 谨言慎行, 千方百计进行自我保护, 唯恐一言不慎, “给自己惹下乱子”。“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说的就是提高人生立足点的重要性。因此, 那些不敢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的同志, 必须把自己的人生立足点提升得高一些。应少一些自私自利的想法, 多一些忧国忧民的情怀。当前, 共产党人提高精神境界, 最根本的途径, 就是应把个人的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 统一起来, 用中国梦的崇高理想陶冶情操, 拓展提升人生境界。唯其如此, 才能忘怀个人得失, 敢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 同党内包括自身存在的一切不符合党的原则的现象和问题作坚决的斗争。

二、坚持原则, 讲究方法

在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武器时, 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要准确把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性, 大事讲原则, 小事讲风格, 原则问题不退让, 枝节问题不纠缠, 维护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严肃性;要严于律己, 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 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自觉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坚持“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方针, 努力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思想, 团结同志, 推动党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此,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有的放矢, 增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针对性。

我们党历来主张, 对任何一件事物, 做任何一项工作, 都要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这也是开展好批评自我批评的前提。因此, 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之前, 每一名党员都应该以党章为镜, 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和改进作风的要求, 客观地查摆自己和他人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问题与差距, 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 认清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会带来的后果与危害, 从而明确整改努力的方向。如果事先不调查, 不分析, 在开展批评时, 就会出现主观臆断或漫无边际的毛病, 轻者会使被批评者产生反感, 重者则产生抵触情绪, 影响工作的开展;自我批评也会蜻蜓点水或只谈一些不疼不痒问题, 或谈一些诸如“工作方法简单”、“说话不分场合”等“不能算是优点”的“缺点”, 触及不到灵魂深处。如此这般, “镜子”也没照好, “衣冠”也没端正, “澡”也没洗干净, “病”也没治彻底, 也就失去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意义, 影响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效果。

2. 热情诚恳, 增强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有个良好的态度和善良的动机。尤其是批评别人, 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 有多少就说多少, 不夸大, 不翻旧帐, 不纠缠细枝末节, 分寸得当, 刚柔适度。尤其是对平时自己看不惯、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 更要诚恳地指出其不足, 加强感情的交流, 以诚动人。只有对方感到你是真情实意, 才能向你启动心扉, 达到相互理解, 相互信任, 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良好氛围。对于自我批评, 也要实事求是, 不要自己给自己上纲, 更不要避重就轻, 而应该从思想深处找根源, 重在接受教训。特别是领导干部, 在开门搞活动中, 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 对一些群众语言犀利的批评, 不要认为是故意让自己出丑, 不能“记恨在心”, 更不能“秋后算帐”。否则, 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 做不到“感人之心, 莫先乎情”, 或是乱扣帽子, 或是一团和气, 或对提意见的人打击报复, 不仅不可能达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 而且有悖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3.平等待人, 坚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应该是平等的, 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特殊的人和事, 资格老的也决不能以大压小或以强欺弱, 级别和职务高的也不能以势压人或以权压人。普通的党员群众, 也不要认为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卒”, 人微言轻, 也不要把领导干部真诚地征求意见看成是“走过场”、“摆样子”。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 领导班子成员及党员干部之间都要广泛开展谈心活动, 使大家有话讲在当面, 不搞自由主义。要主动与基层群众交朋友, 主动征求群众意见, 做到“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要在自我剖析、广泛谈心、民主评议的基础上, 按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解决问题。任何人都不能借机泄私愤, 更不能借机整人。对确有问题而又不能认真进行自我批评, 或讳疾忌医、拒绝帮助的, 主要领导同志和上级要及时指出, 促其改正。领导干部对下属的批评要做到以诚相见, 以心交心, 真正体贴下属, 帮助其解开思想疙瘩,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批评体系 篇6

一、了解背景,突出批评

之所以要突出批评,我以为应该是基于对目前教育现状的科学考察。

首先,从目前的教育自身看,存在着对爱的作用不恰当的夸大的现象。教育的确是最讲爱的,但是我始终认为,这种爱和父母之爱、朋友之爱有很大差别,因为我们给学生爱有鲜明的教育性,我称它为“教育爱”。“教育爱”的最本质特征是“教育”两个字,它包含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人生的导引,包含对学生“善”的褒扬,也包含对学生“恶”的纠正。

其次,从当前的社会环境来看,存在着对学生无原则的迁就,对学生的错误无限度的宽容,家长见不得孩子被教师批评,社会不能允许学校惩诫学生的现象。以至于许多教师不愿管、不敢管学生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我这里并非是要为少数教师的体罚行为正名,只是想说这样的现状是不利于开展教育的。

第三,从教育对象来说,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确会出现各类问题,会犯各种错误。犯错、受批评、改错,这是青年成长的基本路径。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片表扬声中,缺少严肃客观的批评,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正确认识批评

“明确一种认识”,就是要对批评有正确的认识。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对学生的错误该不该批评,该用什么方式批评,取决于批评是否具有教育价值。

教师要把握批评的度,要明白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采用批评的教育方式既不能杜绝学生犯一切错误,也不能使全部学生彻底改正所有错误。

“区别几种方式”,是指批评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境而异、因教育阶段而异。对不同的学生、不同性质的事件、不同的教育环境,要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直接批评与间接批评相结合,使批评最适合学生,最有利于教育学生。

三、理顺批评中的几个关系

“理顺几个关系”,就是要求班主任利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时,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批评与表扬的关系。

表扬、肯定、鼓励应该是班主任首选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要采取宽容态度,不能重批评轻表扬,更不能有批评而无表扬。

批评与惩罚的关系。

批评的教育手段,其核心还是爱,而惩罚尤其是不恰当的惩罚则会对学生造成一些影响,要慎用。肯定批评并不是鼓励惩罚,更不是纵容体罚。

教师情绪与教育效果的关系。

该不该批评学生,选用什么方式批评学生不能凭教师个人的好恶、不能受教师个人情绪支配,不能为了维护教师权威而批评学生,而是应该从是否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这一核心目标出发来选择。

家庭批评与学校批评的关系。

批评的艺术与艺术的批评 篇7

不能说“杀狗事件”造就出了世界著名的解剖学家,但至少校长独特的教育方式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批评要讲究艺术。

体验内疚,促其幡然悔悟

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谴责。为了达到批评的力度,批评者往往要促使受批评者因过失产生自责,以找到补过办法。在杀狗事件中,校长并未进行狂风暴雨般的责骂,而是罚麦克劳德画动物骨骼图和血液循环图,在此过程中让其内心感到内疚,认识到错误。我们的教师在运用批评时,也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产生内疚感,形成自我谴责的意识,并去积极地体验这种感觉,产生改正错误的愿望。

宽慰体谅,熨平心灵皱折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教师见学生犯错误就批得对方狗血淋头,熟不知宽容有时比声色俱厉的责骂更有力量。校长对麦克劳德的捣蛋行为感到十分气愤,但是他认识到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因此,他宽容地对小麦克劳德进行学习性惩罚,给他留下了自省的余地。我们的教师也应在真诚的批评中留给学生“爬起来”的自信和勇气,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而应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去批评。而要把握这一点,需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多摆事实,少加评论,不轻易使用结论性语言。教师在批评前应分清是非,了解学生产生过失的原因,找出促使其醒悟的关键。在不挫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让他放下思想包袱,自觉改正错误,井水保向上的愿望。

第二,要指明方向,让其将功补过。这是由批评的目的所决定的。校长批评麦克劳德,并不只停留在指出杀狗是一个错误的行为,而是根据他对动物内脏好奇的特点,让他对狗的骨骼、内脏进行仔细观察,从而引发了他对科学的极大兴趣。第斯多惠说过:“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批评如只停留在使学生认识到错误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辅之以积极的诱导,开发学生某一方面酌潜能,唤起他对美好东西的向往与追求。

第三,因人施教,唤起群体共鸣

在整个杀狗事件中,校长并没有过多责备,而是针对麦克劳德对科学的兴趣进行了引导教育,产生了令人欣慰的效果。批评作为一门艺术,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批评者说些什么(批评的内容),而是取决于批评者怎么说(批评的形式),和在什么场合说(批评的时机)。因此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对症下药,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批评。

上一篇:定向精度下一篇:功能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