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

2024-08-23

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精选十篇)

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 篇1

关键词: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引言

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新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若想赢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先机, 建设一个强大的城市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山东半岛为例, 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城市群自身发展战略的模式选择, 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影响因素

1.自然条件分析

社会经济活动和产业布局受到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的全面影响, 不但是劳动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 同时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前提条件。从山东半岛的现实情况看, 半岛南北方气候特点, 整体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因此先天地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和名优农产品的优势, 目前, 山东半岛已发现128种矿产资源, 是全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黄金生产基地, 并且具备特殊优势——海洋资源, 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决定了山东省发展的重心区必然为山东半岛地区。

2.区位条件分析

区位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 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同时是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 区位决定着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和产业的空间分布。山东半岛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亚太经济圈西环带的重要部位, 与日本、韩国有密切经济联系, 在东北亚地区地位重要。2010年, 山东省对日韩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5%。胶东半岛作为最佳产业聚集带, 通过制造业基地的建立承接日韩制造业, 提高了胶东半岛产业综合竞争力与整体素质, 从而实现了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带动力。

3.生产要素分析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创新, 其驱动力源于对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追求。生产力各要素, 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等, 在空间上具有集聚的特点, 同时有向周围区域辐射的能力。由此可知, 经济在各区域间发展上的不平衡造成了经济活动空间转移与扩散的现象。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经济部门结构和效率的差异以及总体经济发达程度上。因此, 从自身利润最大化出发, 产业布局自发地选择最优区位。体现在山东地区吸引外资方面, 山东省的合同利用外资金额绝大部分集中在了山东半岛区域。

4.制造业基地分析

胶东半岛自身所具有的优势, 赋予其吸引资本流入的潜力,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整个山东经济增长。以青岛为龙头, 威海、烟台为前沿, 胶东半岛是山东的开放前沿, 对外开放的程度较高。新贸易活动的区位选择依赖于运输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度, 中间性商品的市场来自拥有大量制造业门类的区域, 使这些地区趋向一体化, 并强化这种优势。半岛制造业基地对外贸易海关外贸进出口额2010年占全省的51%, 是山东省进出口贸易的最重要地区。

三、山东半岛区域经济限制因素分析

1.结构性经济矛盾

区域经济限制因素结构性经济矛盾首先体现在产业结构的矛盾, 新兴支柱产业暂时未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而传统行业的比重偏高。以2010年为例, 第一产业在山东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12%, 产值比重在工业内部占比重较高的依然属于传统产业, 如电力、煤炭等, 第三产业在山东半岛比重也偏低, 以2010年为例, 第三产业在山东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32%。

此外还包括所有制结构矛盾, 非公有制经济中民营经济发展滞后, 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偏低。

2.核心城市竞争力弱

山东半岛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 县级市和县实力相差并不明显。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县 (市) 级的发展水平与长三角、珠三角差距不大。但是, 山东半岛的龙头城市实力不足。山东半岛的核心城市青岛、济南与上广深有着明显的差距。山东半岛集中了济南 (山东的政治文化中心) 和青岛 (山东的经济龙头) 两大城市, 而这两个城市局限于各自独立的状态, 无法从整体观念解决区域问题, 也没能整体发展的层面进行定位, 两城市的产业联系不足。

四、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在协调发展战略模式的指引下, 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是靠市场 (而不是行政) 的力量。要以区域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推动多种形式的合作, 建立多层面的协调机制。具体的战略为:

1.协调地区产业发展政策

这是为了在整个区域大发展的背景之下避免出现产业同构化现象。在山东半岛的建设中, 要充分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产业政策的促进作用, 避免以行政力量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应该立足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 建立开放统一的市场体系, 实现城市群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组合, 加强半岛八城市间城际合作, 形成基础设施、生产要素的共享, 带动区域内的交流和合作。

2.积极吸纳日韩产业转移

随着日韩利润回报降低, 劳动力成本提高,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持续向中国家转移, 山东半岛以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成为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区, 日韩两国处于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 与胶东半岛合作基础深厚, 韩国重化工行业向海外转移的速度较快包括机械设备、金属加工、电子通讯等, 对于山东半岛是一次极好的机遇, 可以促进调整半岛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进程。

3.构建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群

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群。城市群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还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各城市在城市群内部存在层级性, 带动城市群发展壮大的主导力量是核心城市, 其它城市通过融入核心城市分工与协作体系, 分享专业化分工和要素共享的收益。山东半岛要对各城市功能定位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通过空间和产业协同, 对区域发展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 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4.强化青岛市的龙头地位

为带动半岛制造业基地升级, 可以将山东半岛的青岛市打造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突出发展四大主导产业, 即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新型钢铁、交通运输设备, 以发挥青岛市在的倍增和催化作用, 着力培育优势产业, 提升传统产业, 尽快产业集群, 使青岛融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 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和产业基地, 增强山东半岛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余乐芬.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J], 2010年10期

朝鲜半岛与中国的战略形势 篇2

自近代以来,朝鲜半岛一直是东北亚国家相互争夺的地缘政治焦点,成为东北亚局势流变动荡的关键性诱因。对此,中国付出了沉重代价,有时几近亡国。朝鲜半岛的地缘价值是毋庸多言的,人们惯以“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来形容。如果回顾一百多年来由朝鲜半岛引发的东北亚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某些个别事件上,中国的政策和处理方式确实值得商榷和反思。即便时至今日,也不能确切的说中国已经有了明确的之于朝鲜半岛国家的大战略。王先生在文中也未对此展开具体的论述,或许是因为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过于广泛,不是十分具体和集中,这种利益的散溢特征导致了某种权益的模糊性,反倒使中国难以明确其国家利益的关键方面。这样的后果便是缺乏对于朝鲜半岛问题的战略性看法和维度,而只能就半岛发生的某一些特定的事件采取应急性策略,缺乏长远规划的做法掣肘了中国在此类地区问题上的建设性作用的发挥。笔者以为,中国必须厘定之于朝鲜半岛国家的大战略,有张有弛,让其他国家知晓、明晰中国在半岛的国家利益之所在,外交底线之所在,而不是采取所谓的“孤立主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抑或所谓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

冷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性对抗的消逝,使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关系具有了一个基于双边利益的关系框架,但限制和支持相互关系发展的因素长期同时存在。总体来说,这种框架是相对稳定的,处于非敌非友的态势。但是,朝核危机还是折射出了中国与半岛国家尤其是与朝鲜之间存在着相当分歧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互不信任,反映出中朝关系尚存在一定问题的客观现状。潜在的重要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历史原因被附加的过多象征意义,以及地缘政治强力和国家利益散溢,都应然地要求中国在保持与朝鲜半岛国家正常关系的前提和维度上,建构一种系统性的国家战略,即大战略;追求整体安全目标,即朝鲜半岛的长治久安。

作为世界上惟一与朝鲜半岛北南双边都维持友好关系的国家,中国无疑掌握着极具价值的战略资源。但是,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来达到一种战略目标,而更像是朝鲜半岛事务中一个被动的旁观者。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现行的半岛政策是一种似乎没有更好选择下的妥协,这种政策源于对统一后朝鲜半岛国家政治走向的担忧,特别是出于对中国安全环境的考虑。然而,朝鲜半岛的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对此中国不可能一直采取被动观望的态度。更何况,中国掌握的战略资源并没有长期的增值保证,甚至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和贬值。

近年来,朝鲜半岛的和解与统一进程呈现出加速化的趋向,这为塑造一个稳定和平的地区环境提供了可能,同时意味着东北亚长期以来的现状有可能被打破。这迫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大国不得不应势而动,重新调整半岛政策,而这些调整并不必然地有利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中国、美国、日本和俄罗斯必须尽早制订出一个能为地区带来持久和平与稳定的战略合作框架,避免朝鲜半岛重新成为大国实力的竞技场。四大国特别是中国和美国应该以促成一个中立、统一的朝鲜半岛为目的和契机,建构一个长期稳定和有效的合作安全框架;而半岛北南双边则应该以建立一个中立、统一的国家为目标,说服中美两国消除疑虑,支持与促成半岛的自主和平统一。中立、统一的朝鲜半岛不仅应是半岛统一的目标,更应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手段。7

在统一后朝鲜半岛的战略走向还存在着太多变数的时候,中美两国对彼此的担忧使它们都不可能完全热衷于支持半岛的统一,而更多的是满足于维持现状。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美国最关心的不是半岛能否和平统一,而是如何维持在韩国的驻军,从而达到防范中国和俄罗斯,维持其战略优势的目的。相反,如果半岛的统一意味着美军的撤离,那么,美国只能是尽力拖延甚至阻止朝鲜半岛的统一进程。事实上,早在数年之前,美国军方的分析家就已经指出,虽然朝鲜半岛的最终统一还是未知之数,但朝韩两国有可能在2015年前后达成某种政治上的妥协,若此,朝鲜的威胁将不复存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结构也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为此,美国有必要从长远的国家利益出发,为保持在东亚地区的长期军事存在奠定必要的基础。在美国看来,一个脱离了美国控制的朝鲜半岛是难以想象和不可接受的,因为撤军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力量真空的出现,拥有强大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国家之间的不稳定性则会引发新的军备竞赛,这对地区稳定和全球经济都是有害的,并将打乱美国在东亚的战略部署。中国之于半岛统一的犹豫不决,则源于对统一后美军继续留驻半岛的担忧,这可能比半岛分治的现状还要糟糕。

朝鲜半岛之于中美两国的战略重要性,以及两国对彼此持有的战略意图的深刻疑虑,最为重要的是两国对于半岛统一后可能带来的战略利益再分配中的各自揣度,引出了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相对得失”问题,在“零和心态”和“最坏结局心态”下对半岛统一的测度,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大大降低甚至失去合作的可能性。维持朝鲜半岛的分治现状则成了最为“合理”的选择。

汉字与朝鲜半岛文字形成 篇3

关键词:古朝鲜文;汉字;音韵学;韩字;文字形成

作者简介:李潇睿(1989-),男,汉族,山东滨州人,天津外国语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专业为亚非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1

一、古朝鲜文的有无

『三国史记』中有记载:“书惠康王12年北镇奏曰宝露国与黑水国和,而共与新罗通和之片本书,句丽使用之北方文字分明。百济之谦益(圣王朝人)至印度常加耶大律寺学梵文五载,洞晓梵语深攻律部后持归五部律文,于兴轮寺处译律部七十二卷。”以上史书记载可以侧面推测出三国时代的百济时代曾出现过文字。

但是,既然存在着古朝鲜文,为什么没有和朝鲜半岛民众的话语结合发展出文字呢?这恐怕和汉字的传入有关。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关于古朝鲜文的书籍全被被烧毁,但是这种说法过于牵强。第二种说法是汉字的传入,引起了朝鲜半岛士族阶层的汉学热潮,尊汉学而废朝鲜文,从而导致了朝鲜文的灭亡。

以上,朝鲜文曾作为朝鲜半岛的文字出现过,由于朝鲜半岛本身处于几个分裂国家并存、并且语言文字不通的状况和汉字传入的冲击,最终导致了朝鲜半岛民族统一的同时实现了汉字作为统一性文字使用的局面。

二、韩字的制成与制造原理

关于韩字的制造,首先提到的就是李氏朝鲜时期,公元1443年颁布的『训民正音』可以说是朝鲜半岛第一次官方性的文字创制书籍,同时意味着朝鲜半岛出现自己文字,通过这一措施,韩字逐渐发展,在汉文化的基础上与本国语言融合,发展成现在的韩字。

『东国正韵·序』中记载:“旁采俗习,博考转籍,本言者广用之音,协之古韵之切字母七音清浊四声靡,不究其源委,以复乎正,乃因古人编韵定母,可拜者拜之,可分者分之,於是调以四声定为九十一韵,以御制训民正音定其音。”

韩字字母的制定是建立汉语音韵的基础上,经与朝鲜半岛民众发音的结合,在经过一系列调整和改革之后制定出来的。这也就说明,韩字本身的创制正是世宗所说的“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目的上发展起来的。

并且在汉语音韵的基础上,『训民正音』中“初声复用终声”的规定,也是为了标注汉字的收音问题,训民正音中曾使用的一部分而现在不使用的收音也证明韩字是在寻找适合朝鲜半岛普通百姓读记和使用汉字的目的上制造和发展的。

三、汉语音韵学与韩字形成的关系

关于标注汉字上,朝鲜半岛曾先后出现形式不同的标记方法,其原理都是相通的,都是建立在汉字语义和朝鲜半岛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利用汉字进行标注和使用的。

标注汉字上句读和圈声的使用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同时在创制韩字的过程中,句读和圈声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中记载:“经书句节曰句读,中国则无方言,而寻常言语,已具文字,故於句节处,点句读读之,故无如我东之原文外,句读作方言以读之,曰悬读也,俗称悬吐,无此悬读,则文意难解,故更名曰口诀。”

由上可看出,朝鲜半岛所使用的口诀也是出于句读使用上。有记载曰:“今只有吏读,即薄牒句节处,以方言悬读,衍成文字,便于史吏之告官。”句读为读汉字之用,吏读为书写标记之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朝鲜半岛的书面语言体系。

而对于圈声上,韩国语言学家安炳禧曾指出为标记破音字而使用圈声之说,『康熙字典』中也有词条标注“圈声,分四声法,平上去入。”而根据汉字同音异义字的特点,韩字在制造时多使用假借的方法标注汉字,其中对于一字多义的问题,也多使用圈声法进行标注和区别。

在『新增类合』中也有记载:“凡经史子集中,字之本义则不圈,别义则圈之,尚矣,今却於上去声,本义必圈着,只欲儿童易晓,字高低之义也。”

以上也可看出,在使用圈声法上,在制造韩字的过程中也有不同的改动,以方便普通百姓的使用。

综上所述,在韩字的创制过程中,朝鲜半岛对于文字的使用上,还是处于更好地利用汉字服务于士族阶层甚至普通百姓的目的上发展而来的,而汉语音韵学中的方法的发明和使用对其也有重要的作用,共同促使韩字的最终创制和发展。

四、结语

朝鲜半岛的语言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汉字的借入与使用、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韩字、去汉字化独立使用韩字的过程中,汉字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基于中华文化圈的朝鲜半岛,文字自古以来也受着汉字的影响,并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古朝鲜文的出现到消失,现代韩字的创制与发展,无一不守着汉字的影响,同时也说明,汉字对于朝鲜半岛的历史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不仅说明朝鲜半岛与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关系,也说明现在汉字仍是作为一种具有历史沉淀的文字不仅影响着中国语言也同样影响着朝鲜半岛的语言使用。

参考文献:

[1]金富轼 『三国史记』 1145年高丽仁宗二十三年.

[2]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等 『东国正韵』 朝鮮世宗年間.

[3]张玉书、陈廷敬等 『康熙字典』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3]权惪奎 古代朝鲜文? 有无[J].國語論文選,1977,P11-16.

[4]??? ???? ?? ??? ??? [J].嶺南語文學 第25輯.

[5]?? 『句讀解法』,漢文? 句讀? 懸吐,口訣 [J].民族文化 第32輯.

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 篇4

地区工业结构关系是指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各地区工业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对该经济区域长远发展的影响。工业结构关系也由此被分为两种类型:互补型工业关系和竞争型工业关系。互补型工业关系是指该区域内各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各地区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错位发展;而竞争型工业关系是指该区域内各地区间的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同构性, 使得各地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可能会对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及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

理论上而言, 要研究产业结构与城市群的统筹发展问题, 需要全面考察所有城市的各类产业状况, 不过显而易见这样的处理方法看似全面实则难以实施, 容易造成因为考虑范围过大而失准, 我们可以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产业现状找到另外一种思维。从表1中看出, 所有城市的第二产业均是主导支柱产业, 占据了生产总值的较大部分。总体上来看, 第一产业的比例均小于15%, 而第三产业的比例的平均水平在30%以下, 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的地位不言而喻。另外据《山东省统计年鉴 (2007) 》的数据显示, 2006年山东全省三次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64.9%和31.4%。200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4.8%, 三次产业的拉动百分点估算为0.5%、9.6%和4.7%。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 工业结构关系代表了山东省及半岛城市群的主要产业关系, 本文也试图从工业结构的角度出发, 以期分析出目前城市群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再给出相关建议。

针对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性或同构性定量测度方法有若干种, 主要使用的指标有:UNIDO (联合国工业和发展组织) 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相似系数 (Similar Coefficient) 、反映集中度的赫希曼指数 (Hirschman Index) 和洛伦兹指数 (Lorenz Index) 、区位商 (Location Quotient) 等。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相似系数法, 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工业结构关系进行定量测度, 从而对各地工业结构关系的类别作出判断。

1.1 评价指标选择

由于本文针对各城市工业体系内主要行业 (部门) 进行测度分析, 因此选取的指标是来自于主要工业部门的相关指标。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价值度, 最后选择山东半岛城市群8城市工业内部的九大部门及其相应的工业总产值 (详细部门及具体的行业参见附表1) 作为对象和指标。将选中的指标记为X′ik, 其中i表示城市, k表示工业内各部门。

1.2 判断方法确定

通常人们采用两种基本方法来判断地区产业或部门关系, 第一种是根据距离的远近来判断其疏密程度, 而另外一种则是根据相似系数来判断差异化。第一种强调规模和总量的差别, 但是不能反映结构性区分;相比而言, 第二种则突出体现了结构上的相似性 (或差异化) , 并不过分关注地区产业规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东半岛城市群8市间的工业结构关系, 因此需要强调的是城市之间产业的差异化程度, 因此选择相似性系数进行判断。

1.3 相似系数计算

记i, j两市间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为Sij, 计算公式为:

Sij=k=1nXikXjkk=1nXik2k=1nXjk2

式中, Xik和Xjk分别为i市和j市的工业部门k的工业总产值在本市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其计算公式为:

Xik=X′ik/第i市工业总产值之和

Xjk=X′jk/第j市工业总产值之和

1.4 结构关系判别

由相似系数公式知, S值的大小表明两市之间工业的相似度大小和竞争性强弱。S值的取值分成几个区间, 各自代表强竞争型、一般竞争型、一般互补型和强互补型工业关系。这对于政策制定者采取柔性关联合作政策, 实现不同工业关系下的协同发展具有建设意义。

2 半岛城市群8市工业结构关系的测度

数据均采用统一口径录入, 根据各城市2006年统计年鉴中的“按行业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统计表, 确定其中18个主要工业行业 (原始数据见附表1) , 参照山东省统计年鉴的分类标准, 将18个汇总为九大工业部门, 即:电子信息业、电气设备制造业、石油及化学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食品烟草制造业、建筑材料制造业、冶金业、医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分别用 (X′i1) 、 (X′i2) 、 (X′i3) 、 (X′i4) 、 (X′i5) 、 (X′i6) 、 (X′i7) 、 (X′i8) 和 (X′i9) 代表这9大工业部门的总产值, 具体数值如下 (表2) :

然后对指标进行预处理, 按照公式Xik=X′ik/第i市九大工业部门总产值之和对各指标进行处理后得到如下表 (表3) :

根据上表中的指标值, 使用SPSS11.5软件, 便可计算出山东半岛城市群8市之间工业结构的相似系数矩阵:

相似系数越大, 说明两市工业结构越相似, 则导致城市间和区域间竞争更加激烈;相反相似系数越小, 则表明两市工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 结构互补性增强。根据SPSS11.5软件分析的结果 (表4) , 给出相应临界区间, 划分、归类8市间的工业结构关系。下表 (表5) 给出了判别具体结果:

由表5看出半岛城市群各城市结构关系: (1) 青烟威3市具备较强的产业相似度和竞争性; (2) 东营和淄博具备一般的产业相似度和竞争性; (3) 潍坊与青烟威具备较低的产业相似度和一般互补性; (4) 济南与其他各城市均具备较低的产业相似度和较强的互补性。

3 半岛城市群8市工业结构关系的分析评价

根据表5得出, 8市间工业结构关系错综复杂, 强竞争型、一般竞争型、一般互补型和强互补型等结构关系均存在, 并且难以综合评价出整体的工业结构关系的积极作用。例如, 东营与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和日照等6市均为互补型关系, 但实际上并非互补, 只是没有相互的竞争而已。这是因为占据东营工业产值绝大部分的石油产业极为特殊, 已经成为国家垄断性产业, 相关城市较难也并没有发展相关产业。

相反, 具备强竞争型关系的城市确实产生了难以调和的产业冲突和同质性, 最为典型的例子即为青烟威3个沿海城市。从表5中可以得出, 青岛、烟台和威海3市的工业相似系数均较高, 分别为0.733和0.767, 烟台和威海的相似系数更是高达0.826。区域之间工业结构趋同必然导致各自不能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而对于均依赖吸引外资来发展产业的这3个城市而言, 相同的产业结构必然导致在资本引入方面进行不可避免的竞争, 甚至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 要形成区域内的良性竞争促使整个半岛城市群乃至山东省地区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首先就必须调整好各市间的工业结构关系, 通过正确产业引导政策引导促使各市建立紧密的工业合作关系, 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迅速提升整个区域的工业竞争力, 以达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通过使用SPSS11.5软件对半岛城市群8市九大部门进行分析, 可以获得各市工业部门之间的具体关系, 这样就能相对具体了解各市究竟在哪些部门存在竞争, 同时在哪些部门具备竞争优势。结果如下:

从表6可以看出, 前5个特征值按方差贡献降序排列, 累积贡献率达到96.082%, 而前两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就达到72.342%, 说明使用两个公共因子已能代表变量与样本的主要信息, 因此本文仅提取两个公共因子进行分析。其中, 第一个公共因子占46.369%, 第二个因子占25.974%。然后再对这两个因子进行分析, 得出R型因子载荷与Q型因子载荷表 (表7、表8) 如下。

根据表7, 可以得出第一因子轴F1上“贡献”最大的是X2、X4和X5, 第二因子轴F2上“贡献”最大的X6、X8。另外以F1、F2做横纵坐标, 画出平面分析图 (图1) , 便能很明显看出每个城市的产业特点和同其他城市的产业竞争互补关系。

图1相比表5更加直观形象表示出各城市的竞争互补关系。通过对平面分析图的总结, 并结合目前城市群各城市的产业状况, 按照3种聚类阐述如下:

3.1 青岛、烟台、威海3市的强竞争型关系

地理位置上看, 青烟威3市都属于临海发展的典范, 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实现了领先跨越, 3市在各项经济指标方面均处于山东省前列。2007年青烟威3市进出口合计786.2亿美元, 其中出口478.4亿美元, 分别占全省的65.2%和64.9%;实际使用外资73亿美元, 占全省66.4%;吸引日资、韩资、台资及欧美资金各项均超过全省70%, 可见青烟威3市吸引了山东省大部分的外资投入, 产业水平也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外资投资的产业领域以轻工、电子、机械、纺织和化工等为主, 导致依靠外资发展起来的青烟威3市产业结构不可避免地趋于一致, 同质化现象严重。另外对外资的依赖也形成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外资决定了城市的产业结构, 影响了本土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壮大, 更难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在当今国家实施走自主创新道路的战略路径下也面临到瓶颈;其次各市针对吸引外资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措施, 不仅导致了政策受惠的不平衡, 更造成了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 不利于区域发展。

3.2 东营淄博的一般竞争型关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化工产业的布局。位于东营市的胜利油田是石油储量与年开采量仅次于大庆油田的特大型油气田, 在山东省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战略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石化产业的总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但相关的配套产业如机械制造业、衍生品制造等未能得到长足发展。淄博也是全省和全国的重要化学工业基地, 石油化工是淄博市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 涉及石油化工、有机 (无机) 化工原料等十几个领域。淄博市化工产业依托齐鲁石化公司和齐鲁化工区, 朝深加工产品不断发展。

3.3 济南与其他城市的互补型关系

(1) 济南与青烟威等沿海城市主要依靠外资投入壮大经济不同, 济南作为山东省内陆城市, 更多依靠自身力量和原有工业基础不断发展, 因此在产业选择和导向上均发展较为均衡, 虽然在电子、化工等行业的产值不如沿海城市, 但是总体上的产业布局较为合理; (2) 济南市在山东省内拥有大学、科研院所、创新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比较优势, 因此其产业自主创新态势相比其他城市更加突出, 这也使得济南市的产业层次高于其他地区;最后考察区域地理环境, 青烟威等城市均位于山东省东部, 而济南位于相对普遍不太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显然成为带动山东中西部发展的引擎, 需要通过产业的辐射带动德州、聊城、济宁等中型城市的发展。而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济南市与周边中小型城市的合作程度高于青烟威等大型城市, 这对于调整济南的产业结构并推动溢出扩散起到积极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从济南和青岛的产业互补到城市群“双核”动力源

依前文分析, 济南和青岛的产业结构并不具备强竞争关系, 而其产业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概括而言, 青岛更多依靠资本投入与人才引进, 相比之下济南的内生化过程的和人才培养占据相对主导, 这也是两市产业差异化产生的原因之一。毫无疑问, 济南和青岛作为半岛城市群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两个城市, 位于城市群的不同空间布局, 在区域的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带动责任, 必须使两市成为半岛城市群的“双核”动力源, 驱动区域进步。

而从两市的产业结构关系与产业发展路径来看, 这样的定位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 青岛位于产业前沿拉动, 济南则作为支撑后力推动。青岛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得国际化的交流、合作与产业转移协作变得更加深入, 而济南丰富的创新资源则可以极大促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等活动的发生, 成为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 这样的“双核”将推动区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其次, 青岛作为城市群产业的统领, 济南则兼顾城市群外部城市的产业辐射与带动。济南作为山东省中西部的核心城市, 必将担负起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责任, 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是半岛城市群成为推动山东省乃至环黄海区域发展的动力源。

4.2 从“青烟威”的产业竞争到城市群“三方”增长极

图1中可以清晰看出, 青岛、烟台和威海3市的竞争型工业关系非常明显, 而从表1可知青岛、烟台和威海3市是半岛城市群经济发展最活跃、国际合作最紧密、产业结构最丰富的区域, 其中青岛更是和济南一起, 成为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城市。这就说明青烟威虽然单个经济体的总量规模都很大, 但是没有形成区域的同一合力, 作为区域经济体的扩散效应极为有限, 对半岛城市群的发展乃至山东省的经济发展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然而3市的产业结构同质化程度较高, 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抢夺资本、资源和市场才能发展, 相反如果积极培育相关产业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化工业园, 整合3市的产业力量统一发展, 必将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除建立起利益分配机制等框架之外, “联合治理”③是3市统一发展的途径之一。青岛、烟台、威海3市的政府可结成区域发展同盟, 整合利用相关产业资源, 以区域统一经济体为核心发展对象, 促进3市成为城市群壮大的增长极。

4.3 从济南等8市的产业差异性到城市群“八面”特色区

尽管半岛城市群内目前工业结构关系复杂, 不少城市产业发展出现明显的趋同现象, 但是不同城市的优势产业、细分领域及城市定位还是有所不同, 这就使得8市实施差异化产业发展战略成为可能。根据表7及相关资料总结如下: (1) 济南是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综合性省会城市; (2) 青岛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国际性港口城市; (3) 烟台是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区域中心; (4) 淄博是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以石化和医药为主导的制造业基地; (5) 潍坊是以海洋化工、机械、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综合性制造业基地; (6) 东营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专业化石油、机械工业城市; (7) 威海是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之一; (8) 日照是以临港工业为特色的深水港口城市。

因此, 各个城市仍然存在不少错位发展空间, 按自身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重构优化, 积极加强区域间产业合作, 不仅能大大改善目前恶性竞争导致的区域整体发展滞后的现状, 还能发现新的产业机会, 促进区域和谐健康发展。以优势产业为主导, 实施跨区域产业带发展是一种路径。根据不同城市的主导优势产业进行重组之后, 可以重点发展六大产业带:东营——淄博石化和医药产业带、济南电子信息产业带、青岛——日照家电制造产业带、烟台——威海汽车制造产业带、潍坊——即墨纺织服装产业带和日照——青岛——威海——烟台海洋产业带。

关于朝鲜半岛问题论文 形势与政策 篇5

这一学期的形势政策我们讲的其中一个是关于朝鲜半岛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由来已久,之所以存在至今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在当今全球复杂的政治背景下,朝鲜问题是一个相对突出的问题。朝鲜半岛局势的复杂和存在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以朝鲜核武器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朝鲜与美国、日本、韩国之间的争端,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已经构成了对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现实威胁,也使朝鲜半岛局势重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朝鲜半岛问题是东北亚问题的核心,可以说朝鲜半岛是打开东北亚战略格局的“钥匙”,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世界最敏感、最复杂的热点问题,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不但关乎东北亚、亚太、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一.朝鲜半岛问题的由来及其原因

近年来,以朝鲜核武器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朝鲜与美国、日本、韩国之间的争端,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已经构成了对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现实威胁,也使朝鲜半岛局势重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让我们首先关注朝鲜半岛问题的由来及原因。

(一).朝鲜半岛问题的产生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后期日本对朝鲜的占领。1868年,日本成功地进行了“明治维新”,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由于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无法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是就通过大肆向外扩张来解决这一矛盾。这样,日本首先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朝鲜。

(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美、英、苏等大国就早日结束战争和战后势力范围划分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其中在开罗会议和菠茨坦会议上都提到关于朝鲜独立的问题,并提出由四国托管建立临时民主政府的主张。但最终由于美苏两国只从各自利益出发,在这上问题的具体实施办法上产生严重分歧,使得朝鲜独立的提议遭到搁浅。而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推进,美苏两国加紧了在朝鲜半岛势力范围的争夺。

(三)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积怨很深,互不信任,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又相互对立,因此,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再加上各大国在朝鲜半岛追求各自利益,又加剧了半岛局势的复杂性。朝鲜半岛问题已成为国际问题,缓和半岛紧张局势,建立新的和平保障机制,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近年来,由俄罗斯提出,有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朝鲜和韩国参加的六方会谈,不失为一个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二.中国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无论战争以何种形式爆发,无论是谁挑起的战争,中国的目标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持朝鲜半岛现状。我们不希望朝鲜进攻韩国,但也绝不容许韩美方面进攻朝鲜。中国要支持朝鲜迅速从“核危机国家”转型为“和平发展国家”,阻止美日韩利用朝鲜半岛的任何冲突事件,把战火播撒到中国东北境内。朝鲜的稳定是中国东北亚战略的重要基石。无论朝鲜国内是何种制度,何人掌权,朝鲜都是中国的一级核心利益国家,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友好邻邦。对朝鲜半岛的安全与和平,中国必须全面重新审视、慎重对待和精心维护,确保这些国家不发生战事。

我国可以重启六方会谈,动用软实力,加强与美国各国的沟通,这些必然有利于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

三、当前如何才能避免战争的发生

如果真的发生战争,中国无论如何都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也必须采取好应对措施。但就当前而言,战争并没有发生。所以,中国在未雨绸缪,做好应对战争准备的同时,更应该如何防止战争的爆发。

当前比起担心美韩方面挑起战争,有可能更应该担心朝鲜挑起战争。美韩方面虽然在日本海、黄海举行军演,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度,但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虚张声势。毕竟局势还未发展到非要出手的地步,而且美韩方面对于中国是否出兵、战争胜算都无把握,绝不敢轻举妄动。而朝鲜方面则不一样,内部的不稳定性、前途的不确定性都可能使朝鲜挺而走险。所以朝鲜挑起战争这一步不得不防。今天的朝鲜之所没有沦为东德一样的命运的重要原因在于朝鲜政权的稳定及自身地封闭性。所以,无论朝鲜出于何种原因发动战争都无异于是饮鸩止渴。发动战争的代价将会比不发动战争的代价更为高昂。如果中国能让朝鲜人明白这些,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朝鲜挑起战争。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无论朝鲜半岛的未来如何发展。中国都应该力求做到两点:其一,试着使朝鲜半岛引向我们所希望的发展轨道;其二,未雨绸缪,做好一切应对朝鲜半岛事态发展的预测,以及相应的对策。四.结 语

冷战后日美同盟调整与朝鲜半岛问题 篇6

关键词:日美同盟 多边主义 朝核问题

一、多边主义影响下的朝核问题

日美同盟经过冷战后的调整,实现了形式上的平等。这种所谓的“平等关系”以多边主义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日美同盟处理朝核问题上。

多边主义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支重要理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家拉格(John Ruggie)在主编的《多边主义的重要作用:一种国际形式的理论和实践》(1993年)中为“多边主义”理论作了最为权威的定义。在该书中拉格将多边主义定义为:依据普遍行为原则,协调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制度形式。

多边主义者认为,多边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削弱国际体系无政府性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规约国家完全利己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从而推动国家在多边环境中进行合作。多边主义越是得到加强,就越可以有效的遏制霸权国家和强权国家的单边主义,从而有力与推动和平局面的出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朝鲜重拾核研究,朝鲜的这次核研究被美国的卫星发现,美要求对朝进行核查,遭朝方拒绝,朝鲜“核问题”由此产生。

为化解此次危机,双方最终于1994年10月缔结了《美朝核框架协议》。核框架协议的签署虽然缓和了美朝关系,但是由于美国口惠而实不至政策,引起朝方强烈不满。为报复美国,朝鲜于1998年进行地下核试验和导弹试射训练,同时飞跃日本领空的朝鲜“大浦洞-Ⅰ”飞弹,又引起了日美的极度恐慌。

小布什上台后,先是散布“朝鲜威胁论”,继而又称朝鲜为“无赖国家”和“邪恶轴心”,并将朝鲜列入“资助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单。小布什政府的对朝强硬政策,引起朝鲜方面的强烈反弹。2002年10月,朝鲜公开承认其拥有核武器研发计划,之后朝鲜又断然宣布推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重启宁边核设施。新一轮的核危机又拉开了序幕。

为应对朝鲜的导弹威胁和核威胁,日本以调整后的日美同盟为契机,积极加入到应对朝核问题的行列中来。日本的介入,引起朝方的强烈不满,为实现战略平衡,朝鲜拉拢中国,俄罗斯加入到处理朝核问题的行列中来。至此,由中国倡导的有“中、美、日、俄、朝、韩”积极参加的主张以和平方式处理朝核问题的多边主义机制“六方会谈”日渐成型。

“六方会谈”旨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朝核危机,自2003年至2011年,共举行过八轮会谈。虽然“六方会谈”各方在处理朝核问题上分歧很大,曾因此导致会谈一度搁浅,但是“六方会谈”的功效还是为各方所认可的。“六方会谈”开创了东北亚多边安全对话机制,为和平解决朝核问题提供了制度基础。

受9.11和美国相继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影响。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在处理此次朝核问题时,美国更多的倾向于多边主义。此举不仅满足了日本在日美同盟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要求,分担了美国的霸权成本,更有助于安抚朝鲜,牵制中国,从而有助于维护美国的主导下东北亚和平局面。

二、日美同盟影响下的朝鲜半岛统一问题

朝鲜半岛的分裂格局是冷战的产物。虽然统一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事,但能否实现统一也与日美同盟密切相关。

冷战后重新调整的日美同盟,其“亚太主导”和“世界战略”日趋明显。其中维护日美同盟在东北亚安全事务的主导权仍是其联盟首要目标。虽然日美标榜自己是东北亚安全的塑造者,并将鼓励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之一,但是美国在半岛军事存在本身就是阻碍朝鲜南北统一的重要障碍。

冷战后的朝鲜半岛南北实力日以悬殊,南方实力越来越超越北方,加之日美同盟和美韩同盟的介入,半岛南北不对称实力格局日益成型。尽管朝鲜的“先军政治”(金正日时期的主导战略)提高了朝鲜的军事实力,但是朝鲜的军事水平,军事质量,武器装备与韩国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并且这种差距仍在不断拉大。

此外朝鲜的“先军政治”政策又严重拖累了朝鲜经济发展,加之受多年自然灾害影响,朝鲜发展严重滞后。朝鲜借朝核问题一再搞战争边缘举动,以此来恫吓美日韩,但是朝鲜此举仅仅是核讹诈而已。就军事实力而言,朝鲜已无军事能力吞并韩国,而韩国欲以军事手段消灭朝鲜亦非易事。由此,通过对话谈判等方式自然成为朝鲜半岛统一的理想选择。

日美同盟在“2+2”会议上,将鼓励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作为自己的亚太战略目标,此举在某种程度上对推动半岛和平发展有着一定的建设性作用。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军事联盟,日美同盟的这一举措有助于规约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冒险举动,虽然此举未必对朝鲜半岛的统一起推动作用,却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朝鲜半岛的和平局面。

总的而言,冷战后日美同盟的重新调整,对朝鲜半岛问题产生了深刻影响。但从总体实践效果来看,冷战后日美同盟不仅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更促进了朝鲜半岛问题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献栋.朝鲜半岛的安全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王传剑.双重规制: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郭延军.美国与东北亚安全的区域治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7).

[4]倪峰.霸权稳定模式与东亚地区政治安全秩序[J],当代亚太,2002(2).

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 篇7

山东半岛城市群位于黄河下游, 北临京津唐城市群, 南接长三角城市群, 同时又与辽中南城市群隔海相望, 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特别是随着国际竞争的深入, 城市作为工业化发展的结果, 在产业集聚、创新、辐射、协调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 可以促使各城市认清自己的地位, 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 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不断提升各城市的城市竞争力, 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从而带动全省乃至整个区域的发展。

一、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评价的因子分析

根据对体现或反映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结合可以取得的数据资料, 我们选取了15个相关指标作为主要分析依据。具体为:X1为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X2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 X3为人均GDP (元) ;X4为城市人均居住面积 (平方米/人) ;X5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 X6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7为旅游外汇收入 (万美元) ; X8为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X9为利用外资占GDP比重;X10为人均绿地面积 (平方米/人) ;X11为城市恩格尔系数; X12为年末户籍总人数 (万人) ; X13为城镇就业率;X14为各城市享受国家政策的优惠度;X15为政府对办事效率的重视程度。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对表1中15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 根据相关系数矩阵, 由于大部分指标之间不存在较高的一致性, 并且通过了KMO and Bartlett’s Test检验, 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因此利用SPSS 12.0软件对各指标的标准化数据进行处理, 得出了包括15个变量的初始特征值及其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如表2所示。

表2中显示前4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6.293, 4.144, 2.108, 1.316, 均大于1, 其累计贡献率达92.403%, 即说明前4个主因子反映原始变量的信息已占总信息的90%以上。因此, 选择这4个主因子作因子分析是可行的。同时从表中可以看出旋转前后主因子的贡献率的对比。从比较中发现, 旋转前后主因子的贡献率的变化较大, 这说明旋转是有效的。表3给出了经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资料来源:2007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报告

从表3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 指标X7、X8、X9 、X14、X15在第一主因子F1上有较大的载荷, 因此, F1主要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可称为经济发展活力因子。指标X3和X10的载荷很低, 可以看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收入过低和基础设施人均占有量少等因素不能对第一主因子起贡献作用, 并且它所引起的公共问题反而会阻碍经济发展的活力。指标X4的系数为负值, 这说明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过低对经济发展的活力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城市人口过多, 并且随着房地产商的运作使得房价过高, 加之物价上涨, 使得工薪阶层和中产阶级都对住房望而却步。这就使得人均居住面积过低影响到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对经济的发展不能起到促进作用;指标X2和X6在第二主因子F2上有较大的载荷, 它主要反映了居民消费的潜力, 可称为居民消费潜力因子。对于F2, 指标X3、X9、X10和X13的系数均为负值, 这说明人均GDP、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人均绿地面积和城镇就业率过低等因素都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有负面影响;在第三个主因子F3上有较大载荷的指标是X3和X5, F3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情况, 可称为居民生活质量因子。对于F3, 指标X4、X6、X8、X11、X12和X13的系数皆为负数, 这表明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城市恩格尔系数、城镇就业率过低等因素都会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负面作用;而在第四个主因子F4上有较大载荷的指标是X4和X12, 因此, F4主要反映了基础设施的拥有状况, 可称为基础设施因子。

根据表3中的主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建立主因子得分模型, 即:

F1=0.491X1+0.355X2+0.079X3-0.034X4+0.135X5+0.316X6+0.853X7+0.885X8+0.892X9+0.035X10+0.416X11+0.147X12+0.452X13+0.967X14+0.761X15

F2=0.521X1+0.824X2-0.502X3+0.085X4+0.027X5+0.884X6+0.297X7+0.025X8-0.130X9-0.801X10+0.503X11+0.635X112-0.695X13+0.023X14+0.398X15

F3=0.538X1+0.298X2+0.801X3-0.242X4+0.969X5-0.225X6+0.199X7-0.337X8+0.226X9+0.317X10-0.408X11-0.208X12-0.059X13+0.093X14+0.321X15

F4=0.424X1+0.292X2-0.306X3+0.904X4-0.163X5-0.179X6+0.25X7+0.119X8+0.274X9-0.327X10+0.566X11+0.719X12-0.219X13-0.214X14-0.17X15

各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是以各自的贡献率为权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到, 即F= (31.427×F1+26.921×F2+17.708×F3+16.346×F4) /92.403。若某城市的得分为正, 则表明该城市的综合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 反之, 则在各城市平均水平之下。计算各城市的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因子得分, 并进行排序, 结果见表4。

根据表4可知, 反映经济发展活力的因子F1得分顺序为:青岛、威海、烟台、济南、潍坊、日照、淄博、东营。从这一因子得分可看出, 青岛的经济发展活力远大于其他城市, 这是由于青岛开放较早, 具有早发优势, 并且青岛是东部沿海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 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较多, 其经济发展活力始终处于全省前列;威海、烟台位于东部沿海, 与日韩隔海相望, 经济联系密切, 并且因环境优势旅游业发达, 在经济发展活力方面也有很大优势;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 发展较早, 但作为老城经济发展活力次之;淄博、东营是专业化工业城市, 虽经济发展较快, 但活力较弱。反映居民消费潜力的因子F2得分次序为:青岛、济南、潍坊、烟台、淄博、日照、威海、东营。从这一因子可看出青岛、济南的消费潜力高于其他城市, 这是因为它们是山东省发展较早的城市, 最为发达, 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较多, 人口密度较大, 因而其消费潜力大;潍坊近年来发展较快, 已成为综合性城市, 人口较多, 所以其得分也较高;烟台、淄博凭借不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其消费潜力也较大;日照、威海、东营三市因其地域差异和人口较少的特点, 其消费潜力较低。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因子F3的得分次序为:东营、青岛、威海、济南、烟台、淄博、潍坊、日照。从这一因子来看东营得分最高, 这是因为胜利油田对东营经济的贡献较大, 并且人口较少, 因此按人均来看, 东营的排名在前;青岛、威海、济南的优势也较大, 青岛、济南因其发展较早, 经济实力强, 排名靠前;威海作为旅游城市, 环境质量好, 人口又少, 其得分也较高;烟台、淄博虽然工业和旅游业发展都较快, 但因人口多, 其排序在后;潍坊、日照因其发展较晚, 排序不具优势。反映基础设施的因子F4的得分顺序为:潍坊、青岛、烟台、济南、淄博、日照、威海、东营。从这一因子可看出, 潍坊得分最高, 这是因为潍坊近年来发展较快, 但因其区位不如青岛、烟台好, 地价相对较低, 基础设施人均占有量多, 因此排名在前;青岛、烟台、济南次之, 这是因为这3个地区经济发达, 人口密集, 基础设施人均占有量少, 所以其排名次之;淄博、日照因其经济实力稍弱, 其排名较次之;威海、东营在这方面不具优势。但从综合因子得分来看, 各市的得分顺序为:青岛、烟台、济南、潍坊、威海、淄博、日照、东营。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 综合得分排名相对比较科学合理。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聚类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山东半岛城市竞争力的状况, 本文利用上面分析结果中的因子得分, 借助SPSS 12.0软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竞争力的状况进行分类。聚类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表中各类的因子得分是按聚类分析的结果, 对每一类别中各城市因子得分取平均值所得, 括号中的数值表示因子得分的位次。

从表5中可以看出, 各类别包括的城市数均不相同, 这从形式上看不如人为分组整齐, 但这却反映了聚类分组的科学性, 它避免了人为分组的随意性。从表4可知, 东部沿海城市因子得分普遍较高。具体来说, 青岛作为沿海港口城市发展起步较早, 又属于副省级单列市, 享受的国家政策倾斜较多, 其经济实力最强, 4个主因子的得分均在前列, 综合因子得分更是遥遥领先, 它的城市竞争力远高于其他城市, 因此, 聚类分析结果单独成为一类。济南、烟台、潍坊、淄博、日照归为一类, 这几个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 但它们的主因子得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负值, 并且其综合因子得分 (-0.418) 与青岛 (6.173) 仍存在较大差距。威海、东营两市属同一类, 这两市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优势, 但其综合因子得分普遍较低。具体来说, 威海市的优势在于它处于山东半岛的最东部, 城市环境较好, 旅游业发展较快, 与日韩经济联系较多。而东营市的优势在于胜利油田经济效益较好, 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业发达, 可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

三、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发展策略

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 山东半岛的8个城市可分为三大类, 针对这三类城市的不同特点, 可分别提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第一类城市只包括青岛, 对于青岛来说, 应采取以下策略提高城市竞争力:

1.强化青岛的中心城市地位, 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提高城市建设档次

青岛是山东半岛内发展最早、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青岛已发展成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国际性海滨旅游城市。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三圈网络式”发展战略中, 把青岛划为半岛城市群的主中心。因此, 在今后的发展中, 应强化青岛的龙头城市地位, 发挥其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作用, 从而提高城市的建设档次, 进一步提升青岛的综合竞争力。

2.发挥外向型经济的优势, 带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优化升级

青岛是山东半岛中最大的国际性港口城市, 进出口贸易便利, 并且青岛是副省级单列市, 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较多, 有利于吸引外资, 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而且青岛与日本、韩国相距较近, 可充分利用日韩制造业转移的机遇, 进一步带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优化升级, 从而不断提升青岛的城市竞争力。

3.提高青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塑造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

城市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一座城市在其区域和自然空间内, 在不以牺牲城市未来需求的前提下, 以清洁、节约、环保的手段实现城市社会、经济、文明、环境的全面发展和和谐统一。青岛在山东半岛各城市的发展中一直遥遥领先, 已发展成一个大区级超大型综合城市, 在今后的发展中, 应不断提高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而带动其城市竞争力的发展。而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内外公众对这个城市的总体的、抽象的理性概括和评价, 也是城市与公众之间、城市之间传递信息和思想的外在形式。青岛在城市形象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青岛市的政府门户网站最早把青岛介绍给了其他城市。青岛海尔、青岛啤酒节, 特别是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协办城市使得青岛走向了世界。通过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可以进一步提升青岛在山东半岛中的城市竞争力。

第二类城市包括济南、烟台、潍坊、淄博、日照, 根据这5个城市的特点, 可提出以下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1.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 提高群体竞争力

针对第二类城市的地位和特点, 分别定位:济南是山东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山东中西部以及省际区域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综合性省会城市;烟台是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 黄渤海咽喉地带的海陆交通枢纽;淄博是以石化、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专业化制造业城市;潍坊是以海洋化工、机械、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综合性制造业城市, 连接山东半岛与鲁中、鲁西的交通枢纽;日照是以临港工业和海滨休闲旅游业为特色的深水港口城市, 鲁南的出海门户和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之一。今后发展中, 济南、烟台作为“三圈网络式”发展模式中的副中心和次中心, 应发挥对青岛这一主中心的辅助作用, 从而共同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并且各城市应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位, 发挥其比较优势, 协同发展, 共同提高山东半岛的城市竞争力。

2.融入城市群, 互补合作, 错位发展, 有序竞争, 提高群体的城市竞争力

城市群是一个巨大的城市群体, 是一个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市镇的城市群体, 城市之间有着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第二类城市中既有作为省会的大城市济南, 也有迅速发展的中小城市潍坊和日照。因此, 在今后的发展中, 各城市应迅速融入城市群, 同时城市之间应开展合作竞争, 大城市应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而小城市应错位发展, 突出特色, 避免同构现象, 从而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 提高群体的城市竞争力。

3.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 加快城市化步伐, 从而提升城市的社会发展潜力

此类城市中, 各城市都下辖不少县级市和乡镇。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 应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城镇合理分工和优化区域用地结构等措施, 引导人口健康有序地向半岛地区流动和迁移。同时应发掘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 使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 加快实现城市化。再者, 还应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培训, 这样不但增强了其劳动技能, 而且也提高了其文化素质, 这样有利于山东半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类城市包括威海和东营, 根据这两个城市的特点, 可提出以下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1.充分利用比较优势, 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推动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定位, 威海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发达的生态化海滨旅游城市, 是中韩经贸交流的前沿门户;而东营则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专业化石油、机械工业城市, 是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基地。两者都具有比较优势, 今后发展中, 威海可利用其优越的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 并利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发展现代制造业, 以增强其特色优势。而东营可凭借胜利油田的资源优势, 发展石油化工工业, 并进一步加强其研发能力, 从而提升其城市竞争力。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发挥其区位优势

威海地处山东半岛的最东端, 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并且其环境优美, 近年来与日韩经济联系密切, 今后发展中可利用其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利用外资发展自己。而东营是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基地, 在发展中也应注重招商引资, 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步伐, 以带动本市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从而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从而分析各城市在山东半岛内部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各城市的优劣势, 提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发展策略。

澳门半岛城市设计与更新 篇8

适逢澳门回归十周年,在过去的十年中,澳门经历了许多机遇与挑战。笔者作为澳门的建筑师,对整座城市既熟悉却又陌生。澳门这座身处南中国的滨海城市,代表着中西文化交融。在今日高速发展的城市状态下,如何从建筑学(包括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角度来应对进一步的发展呢?本文希望通过对澳门半岛城市空间及发展的分析,总结并提出一些设计意见。

一、澳门城市概况

澳门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岸,毗邻广东省,与香港相距60km、距离广州145km。澳门总面积29.2km2(据2007年统计),约为香港的1/40。澳门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和路环两座离岛。澳门半岛北面与中国大陆相连,南面有三座大桥与凼仔连接;凼仔与路环之间则因近年填海工程而被完全连接起来,发展为路凼城区(图1)。澳门居住人口约为56万(据2009年统计),人口密度约1.9万人/km2(据2008年统计)属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区之一。

澳门的城市发展可追溯到16世纪,以葡萄牙为主的欧洲殖民者在澳门半岛定居后,将原来的渔村逐渐发展为贯通欧亚两大洲海上航运的主要港口城市之一。从17~18世纪的澳门图画中可以看出(图2,图3),欧洲人生活的“澳门城”的街道肌理和城市空间完全遵循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模式。时至今日,18世纪仍被城墙包围的“澳门城”,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现在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及其缓冲区。19世纪末,澳门城市发展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包围“澳门城”的城墙被拆毁,城市向四周扩张,土地被网格式的道路网划分,同时设置干道将新城区与原有城区贯通。20世纪的澳门则处于高速的发展期,填海造地及新城区的开发使这座东方小城渐趋成熟。

在空间资源利用方面,随着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赌权开放及成功申遗,澳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迈进了多元发展的社会体系,经济也随之迅速增长。面对这持续且急速的社会、经济发展热潮,澳门在土地资源方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近几年,政府逐步开展了新的填海造地计划、旧城改造及城市更新等工作。其中,横琴岛开发规划使澳门发展步入了新的里程碑。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领域曾以专题的形式展开对澳门城市特色、澳门不可再生空间与环境资源、澳门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澳门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澳门重大基础设施的城市设计对策、澳门城市设计实施制度与政策研究等方面的课题。

在土地利用方面,澳门可以说是一座填海造地而成的城市。20世纪初,澳门的总面积仅有十多平方公里,历经多年的填海工程后,澳门面积发展到现在的接近30km2(图4)。这些填海工程为澳门带来土地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打破了昔日渔港的格局及旧有的空间形态。

二、澳门城市现状与空间分析

近年随着澳门经济的急速发展,城市的各种问题逐渐凸现。目前澳门老城区的用地已日渐饱和,新城区的用地还未能满足澳门发展的需要,土地的发展空间尚存在不足;同时,因澳门长久以来缺乏有系统的城市规划,致使土地的利用和分配较为凌乱。据笔者了解,澳门以往并非没有城市的发展蓝图,但却缺乏对城市做出整体及长远的规划。澳门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殊性,一方面会使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加大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复杂性,但却为澳门成为多元性的旅游城市提供了宝贵条件。当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人们的诉求更加多元化,澳门过往基于“小城传统”之上的“社会和谐模式”正受到冲击。这种从小城转型为国际性旅游文化城市的目标也给城市设计层面带来极大的难度。

相比而言,澳门这座城市很特别,既“老”且“小”,又恰逢近年的高速发展,因此不仅需要“规划”,也需要“设计”。“城市设计”(Urban Design)是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是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及建筑设计之间的设计工作。城市设计不是单体建筑物的设计,而是处理城市建筑群体中的组织关系以及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包括街区、小区乃至于整座城市,内容涉及交通系统、邻里认同、开放空间和行人空间组织等范畴,同时也要顾及城市社会、城市气象、城市管理等因素。若澳门树立这种“城市设计”的理念,早作规定,应不致于出现类似“世遗”建筑、民宅别墅被新建高楼遮挡的情形。澳门现在的城市肌理比较混乱,从航拍图中不难看出,老城区遵循以当时葡萄牙人遵奉的西方古典城市设计手法和空间布局方式,区内尺度较小,颇有欧洲小城的神韵;但由于近几十年的填海工程,整座城市的面积得以大幅扩大,而新填海区的规划与设计又缺乏与老城的有机结合,填海区彼此间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策略,对城市的整体空间造成极大的破坏(图5~图7)。

笔者认为新口岸的新填海区是城市存在的巨大缺陷。近年新口岸中落成的高层建筑林立,从海的对面望去,有的建筑显得十分突兀,与周边建筑很不协调。这些钢筋水泥的“森林”拔地而起,令人担忧。该工程的缺陷不仅在于城市规划水平和建筑设计层面,更为严重的是它错误地决定了城市的功能,缺乏与半岛及其他区域的道路网络。而位于南湾的海湾项目则表现出城市图底的复杂性,城市旧有肌理如同皱纹般与城市的建设景观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没有忽视新填海区与其他地区的道路连接。

环视这座城市,许多新填海区规划都属学院派的作品,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主要是这些设计并没有很好地与澳门半岛本身的历史和地形特点紧密结合,日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又一个如新口岸般的新填海区。因此,要改变一座城市的面貌不应像换衣服那样简单,我们不能只在澳门半岛上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却萌发不出相应的变革。

三.讨论

综合上文的介绍和分析,澳门的城市发展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独特性源于城市的经济特性、地理条件、人文环境及自身的历史背景,这也就是我们所提及的滨海城市、中西文化融合、新旧并存及延续历史文脉等主题。

1. 滨海旅游城市的重塑

旅游业是澳门经济的一大支柱,博彩业更使澳门旅游业别具特色,因而重塑滨海旅游城市便成为澳门城市发展与设计的重要策略。回顾历史,澳门城市自形成便与海洋产生不可分割的关系,“澳门城”东西两侧是朝向不同功能的海洋口岸,这种城市布局使澳门曾经成为连贯欧亚航运的重要商港。随着海港城市角色的衰落,加之多次的填海造地,澳门海岸被不断地改变,城市与海的关系渐趋模糊化。因此,加强城市与海的关系成为恢复澳门城市肌理独特性的重要手段。故在原有的海边码头区域,应结合具体的发展需求注入新的功能及配套设施,尽量使海岸摆脱其陆地边界的概念,从而提升其自身价值。在新的海岸,应预先设计好滨海长廊等观光与休憩的公共区域,为缺少休憩和绿化功能的城市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增加城市适居性。进而将城市的边界推向海上,让市民生活和城市空间与大海相连。这不仅是为了旅游和商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也是为将海岸还给城市,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

2. 旧城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旧城区是指20世纪50~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城区,对这些区域城市管理者采用拆除重建的方式更新了城市建筑面貌及居住环境,这种方式对澳门城市发展是有益、可被理解和接受的,但其前提应是尊重城区的原有肌理,且重建规划和设计应符合澳门城市的整体设计,不应为了重建而重建。从香港旧区更新的经验可以看到,重建虽然可以将城区的硬件进行更新,却有可能破坏旧区原有的城区软件——社区群落关系,重建后的城区往往变成了一个无根社区。因此,笔者认为旧城区的更新重建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举措,但它只是更新不具有特别价值城区的必要手段。重建后的社区不应与原有社区完全切断,而是要继承、改善、发展已有的社区。旧城区的更新需要逐步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善旧区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要用时间来培养并延续旧区的文化与内涵(图8~图10)。

对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城区及其缓冲区的保护和再利用,城市管理者必须要以尊重城区的原真性为大前提,对城区的整个现状进行系统规范,将整个城区构筑为世遗建筑和现有城区间的协调地带,使缓冲区真正具有从世遗建筑逐渐过渡到周围城区的缓冲和保护作用。历史城区的保护和再利用不仅要对现行保护区规范内的建筑高度、形式、材料等提出要求,还须保护城市肌理、街道轴线及城市景观,区内的商业活动、店面设计、广告招牌挂设也需在设计中加以限制和规范。在城区资源再利用方面,规划设计还需要调整、修复、改善区内原有的生态关系,使城区内的各种行业得到振兴和发展。与缓冲区相邻的城区应被视为次级缓冲区,在世遗历史城区及其缓冲区内绝对禁止以商业目的为主的复建、仿建历史建筑,禁止不适合城区性质的商业活动(图11,图12)。在保护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保留人在其中的正常活动,必要时引入新的软件内容,使城市功能空间和文化内涵并存。

3. 设计独特性的营造

澳门未来的城市发展不仅在于对历史城区的保护、再利用及旧区的更新,也需加强新城区的开发,以应对城市转型和高速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澳门城市既具典型的南欧中世纪城市发展特征,又蕴含广东南粤文化的软模式。在规划和设计时,不应随便从其他城市中找寻规划蓝本。比如说,虽然香港和澳门只有一水之隔,但两座城市的模式差异极大,而如果照搬南欧或西欧的城市模式,又与现实生活和文化传统大相径庭。所以对澳门而言,不论是对新城区的开发,还是对原有城区(包括旧区和历史区)的再利用,都需要尊重澳门的历史及其文化的独特性。不应以重整和重建的方式任意地更改城市原有肌理,破坏城市本身的特色,使之成为其他城市的复制品。澳门必须要在自身的独特性的基础上谋求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设计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已愈加紧密,许多经济发达的城市通过自身城市形象的改造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促进了城市繁荣与进一步的拓展。城市设计自然也要反映城市主要的经济特性。以旅游博彩业为主导的澳门不应和香港这样的亚洲金融商贸中心拥有相同的城市外表。其城市设计应更注重如何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设计与管理程序,以保证城市设计策略的实施。城市独特性不仅由城市的建筑与空间构成,也不仅仅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与行为,建筑在时间轴上标记出整座城市的历史才是形成城市独特性的重要因素。

澳门城市环境的建设需要的是一种既睿智又经济,同时亦具一定现代性的投入。它一方面要追求城市的当代性,另一方面应敬仰地对待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与我们的“财产”(亦即广义上的城市)之间的关系必须是既具活力又具创意,且不失谨慎的文脉延续。

参考文献

[1]澳门地图绘制暨地籍局.澳门地图集,2005

[2]杨允中主编.澳门现代化进程与城市规划.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7

[3]澳门特区土地工务运输局咨询文本.对构建现代化与科学化的城市规划体系的探索,2008

[4]世界建筑.澳门建筑专辑.世界建筑杂志社,1999(12)

[5]乔恩·兰著.城市设计.黄阿宁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黄就顺.澳门填海造地、海岸线变迁的历史及土地利用.澳门人文科学研究文献(经济卷),2007

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 篇9

1 东北亚战略局势之朝鲜半岛对我国的影响

朝鲜半岛始终是东北亚安全形势的焦点。朝鲜半岛在东北亚具有特殊的地缘价值, 有人曾形象地称朝鲜半岛是扼制俄罗斯南下的咽喉, 刺向日本心脏的尖刀, 敲击中国头部的铁锤和美国抢占东亚的桥头堡。美国控制了朝鲜半岛, 就控制了挤压俄国、威遥中国首都的主要方向, 并可牵制日本, 收一石三鸟之利。如果说台湾、南海、东北亚是我与美在战略前沿上的三个主要冲撞点的话, 而东北亚则是美在亚洲的军事力量重心, 是我与美斗争的潜在重点。可以说, 朝鲜半岛的局势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着深远的影响, 或者可以说是很重要、很敏感。我国在朝鲜半岛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国借朝鲜半岛问题进行霸权主义的强势扩张, 意图对我国实施遏制与封锁之心是昭然若揭的。美国凭借朝鲜问题采取强硬的措施, 加强对韩国、日本的安全保卫, 理直气壮地在东北亚地区部署军事力量, 特别是反导力量。如果这种情话, 那将大大威胁我国的安全。二是朝鲜拥有核武器, 将触发日、韩研制核武器, 使东北亚地区形成一个整体“相互核威慑情势”, 客观上将导致中国面临南线印巴、北线俄国和东线朝、韩、日的核包围。三是半岛问题的升级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激化各方军备竞赛。这个已经有了表现, 韩国在延坪岛事件后追加数千亿韩元军费预算, 购买武器装备, 日本也开始加大了武器装备的投资。

2 东北亚战略局势之朝鲜半岛给我军实战化训练的启示

身居军营, 当胸怀天下大事;身处盛世, 且勿忘国家安危。因此, 面对大国关系发生的新变化、朝鲜半岛局势出现的新态势, 作为军人, 我们就应该始终保持“胸中有战事, 眼中有敌手”的强烈使命和忧患, 抓好实战化军事训练。

2.1 认清形势, 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长期的和平环境, 使一些同志产生了模糊认识, 总认为战争是遥远的。但现实又不得不让我们清醒!半岛的紧张局势不得不让我们产生高度警惕。有军事专家就指出, 在美韩军演地域可以“像看掌心一样窥视中国”。近年来, 美国为阻挠我国发展, 处处设置障碍:在亚太地区先后与印尼、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越南、韩国、日本等国举行联合军演, 并借机把包括核动力航母、战略导弹核潜艇在内的海上作战兵力移师太平洋方向, 其目的就是想建构起一条北起千岛群岛经日本群岛、琉球、台湾、菲律宾群岛至南部的印尼群岛, 形成一条海上锁链围堵我国。美国借此暗示“亚太地区仍在其掌控之中”。除军事上的威胁外, 美国还在人权、金融、宗教等多个方面, 全方位给我国施压, 千方百计想打乱我们的布局, 不断制造麻烦。对此, 作为军人,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判断。

2.2 高度戒备, 时刻不忘临战状态

战争不可捉摸, 它需要军人以一种枕戈待旦的临战状态来应对。“临战”并不是指“即将发生战争”这样一个时间的概念, 而是指能够“随时投入战斗”的这样一种常备的状态。这是军事斗争准备经过深化和拓展进入常态化的一种境界, 也是在战争中一支军队能够生存的基本前提。翻开历史, 让我们圈点出那些军人应该熟悉的日子: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 德军轰炸苏军机场, 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清晨, 许多美军军官尚未起床, 日本偷袭珍珠满港。1973年10月6日, 犹太教的赎罪日, 以色列全国不办公,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991年1月17日凌晨2时, 一个庞大的战斗机群悄悄地向巴格达飞去, 海湾战争爆发。战争爆发或在深夜、或在凌晨、或在节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战争真的有什么规律可以让我们认识的话, 这可以算是一条, 从古今中外的战史上, 我们可以看到, 战争往往突然降临, 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生。战争是残酷的, 军队一旦疏于战备, 必将陷入被动挨打的危险境地。对于一支优秀的军队而言, 除了战争时期, 就是战争准备时期, 为此, 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保持高度戒备, 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随时能战、战即能胜。

2.3 紧盯使命, 积极投身实战化训练

军队因战而生, 军人为战而练。有一首歌里唱道:“当兵干什么?当兵就是保家卫国!”1987年10月5日, 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在广西龙州击落入侵我国领空的米格一21P型侦察机1架, 这是人民空军最后一次击落入侵我国领空的飞机。此后, 再也没有真枪实弹地与敌人交过手。但即使是在和平时期, 我们也有战友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 是军人的楷模, 是时代的英雄。牺牲奉献对于军人来说是无条件的, 也是最彻底的。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我们更要牢记军人的使命, 始终把实战化训练作为军人的最高职责, 努力实现“打仗是什么样训练就是什么样, 打仗需要什么就练什么。”这既是一种要求, 也是一种方法, 更是一种实践, 有着显著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每名军人, 积极投身“实战化训练”, 不断提高能力素质, 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胜任岗位之需, 真正做到一旦发生战事, 不会因为我们的疏忽、我们的不胜任而影响全局, 甚至带来更严重的后果。“男儿本当为国去, 不惜碧血染黄沙”。作为军人, 必须增强使命意识、忧患意识、战备意识, 用实际行动投身实战化训练, 确保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 坚决履行职能使命。

摘要:朝鲜半岛局势始终是东北亚安全形势的焦点, 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军人,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我们要时刻牢记军人的使命, 始终把实战化训练作为军人的最高职责, 努力实现“打仗是什么样训练就是什么样, 打仗需要什么就练什么。”

关键词:朝鲜半岛,局势,实战化训练

参考文献

[1]朱峰.奥巴马政府战略调整及其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 2012 (01) :9.

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 篇10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 陆地资源的竞争日益加剧, 越来越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蓝色国土上。世界开发海洋的浪潮迭起不断, 海洋开发利用压力加大, 科学处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已经提上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 对于海洋资源丰富的中国来说更应如此。我国的海岸线长达32000km (含岛屿岸线14000km) , 海岸带面积约28.5×104平方公里, 跨越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它对于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极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海岸带地区生态脆弱, 易受气候变化、海陆相互作用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多年来我国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因缺乏科学的指导, 导致了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致使资源近期消费或利用需求与资源的长期供给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环境质量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还带来了海岸侵蚀加剧、灾害损失加大等不良后果。除了国家级海岸带规划管理外, 分区域、行政省区进行规划管理更加具体、深入、有效。综合规划管理总体的理念和原则既是海岸带规划管理这条大船的舵, 掌握着前进方向, 又是在实施规划管理方法和技术所坚持的底限。因此, 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和原则是实施海岸带开发利用与生态化综合管理的重要前提。

二、我国海岸带管理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进展

自从美国率先提出海岸带综合管理以来, 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索海岸带管理理念。我国自1979年开始, 已经陆续完成了“全国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中国海湾志”、“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全国海洋开发规划”等项目, 摸清了全国的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中国各学科研究人员在海平面变化及未来预测、海岸带及海洋灾害、海岸侵蚀、海岸带环境保护及生态研究等领域开展了相应的专题研究, 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与国外相比较, 我国对海岸带规划管理关于可持续利用与综合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 正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理念得到进一步重视。本世纪初, 我国学者开始研究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进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研究中, 也开展了一系列海岸带管理的实践工作, 一些地区在海岸带综合管理理念的实践上表现较为典型。

三、山东半岛海岸带规划与生态化综合管理的理念和原则

山东省海岸带资源丰富, 在海洋渔业资源、石油资源、盐业化工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海湾港口资源在全国都居于优势地位。近几年, 全省加大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给海岸带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压力。青岛市正立足建设21世纪国际海滨大都市, 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优势, 着力推进海洋科技产业化, 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城。烟台市以国家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建设为先导, 不断提高海岛及海岸带开发、管理与保护水平。威海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海洋经济现代化”战略, 大力推进海洋水产科技示范园、国家级渔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潍坊市发挥滩涂广袤的优势, 海洋盐业、化工产业发展显著, 居于全国前列。日照市围绕建设欧亚大陆桥头堡的优势和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 大力实施以港兴市和科技兴渔战略。东营、滨州两市注重发挥黄河三角洲丰富的滩涂、盐卤、油气资源优势, 加大海洋化工和“上粮下渔”综合开发力度, 推进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发展。2009年8月开始, 响应中央的号召, 全省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全面启动, 这也标志着对省情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标志着海洋经济发展将实现新的突破, 标志着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进入新的阶段, 意义重大而深远。

综合国内外海岸带规划管理的经验, 结合山东省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 对山东半岛海岸带规划与生态化综合管理的理念和原则是:山东半岛海岸带规划管理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生态化系统管理的基础上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当前与长远兼顾、陆域和海域资源统筹、海洋产业链之间关联、内外发展相结合, 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聚拢效应明显的山东省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的格局。具体如下:

(一) 坚持四效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把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贯穿于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始终, 做到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和保护中提升生态文明、环境友好水平;坚持集中集约用海用地, 构建优势产业基地或园区, 促进产业项目向园区、基地聚集, 向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科学规划、严格控制、有序开发沿海岸线, 严格保护沿海防护林, 不断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严格控制污染排放, 健全海洋水质保护体系, 污控指标体系,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者相统一, 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 坚持立法先行, 严格执法的原则

海岸带规划管理中必须明确法律法规的要求, 现阶段, 我国现已加入和签署了国际海洋公约和条例, 成为我国海洋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根据具体国情, 我国又制定了支撑多个海洋法制体系的各类规章。《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构成了海洋权益宪章;《海域使用管理法》建立了“海域权属”、“有偿使用”、“功能区划”三项制度;《海洋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海上交通管理法》、《涉外海洋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为我国的海洋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也初步构建起了我国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上述海洋法规看似全面, 但在实际的管理中会出现有交叉部分, 管理机构容易产生矛盾、冲突, 不利于海岸带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进行。因此, 我国亟需一部海岸带综合开发管理的专门法来进行规范和制约。

(三) 坚持陆-海统筹, 有偿使用的原则

统筹海域、海岸带、腹地开发建设, 推进从陆地到海洋、从近海浅海到远海深海的新跨越, 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把海域陆域作为一个整体, 整合人才、技术、资本、土地、海域等要素资源, 对海陆产业统一规划、资源统一配置、基础设施统一构建、生态环境统一治理。以海洋开发带动陆地开发, 以扩大开放激活海陆资源, 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优化, 形成开发海洋、发展沿海、带动腹地发展新局面。在规划管理中应该保证整体利用, 统一审批, 保障海岸带资源有偿使用, 杜绝“无序、无度、无偿”使用, 维护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正常秩序。

(四) 坚持科教兴省的原则

进行海岸带综合管理, 关键还是在技术;规划海岸带功能区划仍然要首先考虑技术因素。如目前计算机先进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如互联网、GPS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等等都是进行海岸带开发管理的关键。把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文化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以科技进步推动海岸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科技创新引领全省海洋经济建设, 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五) 坚持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

深入了解省区自身特点, 深度挖掘区位、资源、产业、文化等比较优势, 坚持差别竞争、错位发展, 有所为、有所不为, 探索符合山东省实际、展现全省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道路。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城市要各自发挥特色, 树立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海洋经济产业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 抓起一批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技术和重点项目, 形成发展亮点, 起到示范作用, 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六) 坚持横向协调、纵向关联的原则

在规划全省海岸线时要注意统一性, 做到各地区海岸线的空间要素与相邻岸线间的横向协调, 保持应有的关联性与过渡性, 可以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规划研究, 编制全省的宏观体系规划, 然后逐步到地区的个案设计, 并坚持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相结合。强调各地区海岸线形象与所在城市整体形象的一致性, 注意各空间要素之间的纵向关联性, 塑造富有个性的海滨城市景观。

(七) 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

公众参与在美国应用较为普遍, 在我国海岸带规划管理中往往被忽略。公众参与是一种民主工具, 是人类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改善和提高的保障。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工具, 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责任, 能确保公众的知识与经验整合到管理与规划过程中去, 能够保证已确定的解决途径的质量和在一种特殊情况下的适应性以及能够促进规划管理决策的实际完成。海洋的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公民, 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参与决策的制定, 有义务参与到规划管理中来, 享受开发利用所带来的效益, 履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义务。可以通过信息发布、信息反馈、公众访谈、讨论等方式来完善公众参与综合管理的途径。

(八) 坚持国际合作的原则

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不再是一个省区的问题, 甚至突破国界, 是一个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 山东省海岸带综合开发管理要以国家海洋技术、政策等为依托, 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 积极寻求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 走国际合作的道路。

四、结论

本文简单介绍了海岸带规划与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阐述了海岸带规划与管理的理论研究进展状况, 并且选取了天津市海岸带的规划管理座位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而又基于山东省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政策优势, 论证得出了山东半岛海岸带规划与生态化综合管理的逻辑架构:理念与原则。这是对山东半岛海岸带规划管理的宏观把握, 具有旗帜性的作用和整体的战略意义, 希望能对海岸带管理的相关部门有一定得参考价值。

当前, 海岸带规划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海岸带生态环境, 整个生态系统的好坏, 而且关系到海岸带区域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 我国应该密切关注国际社会关于海岸带规划管理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 及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走国际合作的道路, 立足本区域海岸带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 扬长补短, 力求做到更科学、更合理地规划管理和利用海岸带资源。

参考文献

[1]、鹿守本, 艾万铸.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M].海洋出版社, 2001.

[2]、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M].海洋出版社, 2007.

[3]、陈飞, 王灵舒.综合性海岸带规划与管理探讨[J].规划师, 2005 (11) .

[4]、赵树明, 孙雁.解读海岸带规划的理念、方法与经验——兼谈天津海岸带规划[J].城市, 2006 (6) .

上一篇:组织信息下一篇:++/--运算符